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对话教学论文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二、结束语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对话 偏差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聋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聋校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传授式教学,学生受到的是接受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聋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被动参与的学习状态下,聋生学习效率低下,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摆在聋校语文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转变现行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变机械生硬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生成的对话教学。笔者将这种教学称为“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

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它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发生在对话之中的自主生成。“对话教学”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一种交往、互动的教学,一种自主、生成的教学。

1.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作为聋校教师,因为有听力与汉语水平的优势,所以一直是聋校语文课堂的主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有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对话教学”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便无法展开对话,更难以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对话教学”不应仅限于言语之间的交谈,而更应是师生彼此心灵的接纳与相容。聋校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聋生语言发展的潜力,承认他们特有的自然手语,关注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法,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期待着他们用聋人特有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2.对话教学是交往、互动的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多维的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作者情感意趣与读者认识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应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多种视角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

3.对话教学是自主、生成的教学

“对话教学”是交往、互动、沟通、合作的教学,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是有着重新建构意义以及生成意义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具有独立性,而个体独立与群体互动促成了教学的自主生成。他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知识被人唤起,这样就可能出现新思想、新观点、新解读,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创造色彩。

二、聋校语文实施对话教学的偏差

“对话教学”这一全新的理念引入聋校语文课堂,势必扭转聋校语文高能低效的现状,然而聋校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实施“对话教学”这一理念难免会遇到压力、困惑以及偏差。

1.怀疑聋生对话可能性

聋生对话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对聋生主体能动性的承认,对聋生发展潜力的重视。传统观念认为聋生因为听力缺失,沟通外界信息渠道受阻,造成他们生活体验不足、知识面狭窄、接受学习能力不甚乐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他们只能坐而受道,不可能主动发展。“对话教学”只能成为一种设想,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理念。其实不然,聋生虽然听力缺陷,但与其他儿童一样,也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他们主体参与的能动性,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融入文本,与教材对话,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他们对文本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去体验,教师代替不了,硬性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师者观点只能令他们一知半解,云中雾里。正如美国加劳德特大学金·乔丹校长所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聋校语文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聋生,聋校语文课堂同样会出现对话、互动、质疑、探究,实施“对话教学”的可能性不需怀疑。

转贴于 2.对话渠道断裂

“对话教学”这一理念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教师、文本主体间对话完成的。对话就需要语言,一种三者统一的语言方式。聋校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交流的特殊性。文本呈现出的是汉语语言体系中的书面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语言一般是汉语口语或者是汉语语言体系支持下的手势汉语,而聋生所使用的却是他们的母语──自然手语,他们对于文本呈现的书面语以及教师讲课的口语、手势汉语无法准确、完整、清楚的理解体会。语言方式的差异使聋生与教师、文本的对话渠道产生了断裂,聋生很难与教师、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聋校语文课堂要实现这种有效的对话,就要解决语言沟通交流的问题。这首先需要聋校语文教师掌握聋生的主体语言,学习他们的自然手语,并利用自然手语这一工具搭建聋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使聋生理解文本语言,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课堂对话,进而在对话过程中达到知识生成,发展自己的语言,现今聋校所倡导的一种“双语教学”理念,就是促进聋生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教学途径,与“对话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3.对话内容浅显

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要警惕“假对话”现象,一些看似热闹的聋校语课堂,其实并未接触到“对话教学”的实质,课堂流于虚化,热衷表演化,追求形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固有教学模式的沿袭,止于教学手段、方式等外部形态的改良。满堂问答取代原有知识的灌输,结论诱导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表面热闹视同于学生自主活动。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三、实施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如何在聋校语文课堂实施“对话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解中对话

文本内容是聋生进行有效课堂对话的凭借,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应先从理解入手,理解文本是课堂对话的开始,虽属浅层次的对话,但意义深刻,因为只有聋生对文本的字词句段所表达的内容有一整体的初步感知,才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走进文本语言深处,体会句中之意,言外之音。理解文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贯彻“对话教学”理念的过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应让聋生在主动对话中完成,通过借助工具书、与同学探讨、询问教师、依据文章背景猜测、联系上下文思考等一系列主体互动达成对文本的浅层次的对话。

2.在问题中对话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而很难展开有效深刻的教学对话,即使有对话也只能是表层的对话,形式的对话。聋生对话意识需要问题来激活,聋校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应围绕话题展开。话题可以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应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当然对于课堂对话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提出,只要有利于课堂对话,教师就应该予以关注。

3.在体验中对话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对话教学”所倡导的课堂行为。聋生在亲身体验状态下更有利于主体对话,这种体验可以是身体性参与体验,让聋生多种感官综合参与;也可以是生活经历体验,关注聋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聋生内心体验,加强与生活的沟通与联系,在亲身体验与重温体验过程中对话生成,学习未知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 新理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宁生主编.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优势问题对策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和认可。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深刻地领会了对话教学的内涵,也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的良好成效。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制约了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就语文对话教学作一些探讨。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以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为特征。语文对话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封闭性、互动不足、情感交流缺少等问题,其“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理念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且得到积极应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①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主体性、控制性过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师生缺少真正互动;②偏重于“对话”的形式,减少了对文本的体验、钻研;③将对话教学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弱化了“探究性、合作性”的特点,忽略了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走进真正文本。

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了教师与学生采用对话的方式,但是其对话中心还是不能离开文本。文本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师生对话的平台,脱离文本的对话是不切实际的泛泛而谈。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允许有不同的感悟、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教师通过与文本的深入交流,感悟出作者那份对祖国的爱。老师心中首先拥有了一份感动。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语音、语调,通过情境的创设,然后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情感上的真切体验,并被文本所打动,这才是以情传情、以心会心。如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有的教师就杜甫如何抨击统治者,怎样同情人民以及冷静客观地叙述大作文章。仔细想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没进入文本,更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要知道杜甫既热爱人民也热爱国家,在他的好几组诗中,都有鼓励和赞扬人民去服役平判的意思。此时杜甫有着深刻的内心矛盾;同情人民的痛苦,又希望人民积极投入到平叛的战争中来。所以在诗中诗人没有言说,触摸不到杜甫心中深深的痛,即使分析得再细致,也只是和文本浅层次对话。所以作为主体的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三是营造一个互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巴赫金

一、基于对话理论的主体性阅读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一种人类的本质关系,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对话必然存在于阅读过程中。就拿小说来说,“小说中的说话人,他的话语总是思想的载体”,“作为主人公的理念不可能与人彻底脱离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显然是一种对话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到文本阅读之时也就必然尊崇与文本的对话性。教学中之所以如此注重文本分析,是因为“我们感兴趣的是人文思想的特殊性,不管研究者的目的如何,出发点只能是文本”。可以说,语文素养全部承载于文本之上。

让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是当下提升其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强调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有且只有学生和文本二者共处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避免第三方的干扰。否则无法达到内在的对话,对话就被异化了。

主体性阅读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在让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文本有主体性阅读体验和相对完整的解读。因为语文阅读不同于单纯的读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笔者将“对话式阅读教学”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二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一个“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组成的对话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又是主体中的主体。对话理论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讨论就要从这几个对象着手展开。

二、基于主体性阅读的个性化解读

因为主体性阅读的发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更不会陷入到别人的思维模式中去。萨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学》中讲到:“文学客体确实在读者的主观之外没有别的实体: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期待,这是我的期待,是我把我的期待赋予了他;如果没有读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那么剩下的只是白纸上一堆软弱无力的符号。”因此,只有通过读者转化过的文本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才是完整的。

但应当注意,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读者沉浸于艺术中,思想便可在艺术所营造的世界中畅通无阻,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话会带给人一种狂欢的气质,但狂欢化的思维又很难与高中语文阅读分析完美结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能与预设的教学重点完全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又将如何处理?

主体性阅读经常会出现“跑题”的问题,教师需要好好思考,既不能用自身的“权威”使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被异化,又必须尽量让学生在文本思想核心中进行灵魂的对话。个性化解读是件好事,但进入到语文教学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处理好学生、文本和教师三者的关系,在保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之上,发挥教师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三、基于个性化解读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虽然学生个性化解读与预设教学重点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但若追求语文素养的实质提升,主体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都必须坚持。其实,从2003年提出“对话阅读”到现在的十年间,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注意到了从“独白”向“对话”的转变,只是经常出现“对话的‘问答化’‘汇报化’‘舞台化’以及教师的‘失语化’”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在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对话阅读中的方式应该是“半自由”的,并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以下几步:

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因为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会比学生更成熟一些,即便是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师也需要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出现。接着,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经验”,在充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对话式阅读做出引导。第三,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珍惜他们的第一体验,“生成自我理解的创造性对话”,不要过分灌输教师的理念。最后是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从“人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到“人与人”的对话。教师要提有意义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并合理处理学生的回答。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够达成共识,对出入于教学设计但合情合理的解读应予以尊重,单靠任何一方的解读都无法触及到文本和作者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苏)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9.

[2]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4](苏)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01.

[5]叶爱梳: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08).

[6](法)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120.

[7]嵇云霞.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 文学欣赏 教学 应用

所谓的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该理论来自西方,具备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而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为文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实现对话主体顺利交流、沟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力,帮助其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一、对话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

“对话”的产生最早源于人们劳动过程中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对话都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类自出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与人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即使在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仍以“对话”为主。这种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

(二)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形式,因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不可能在任意主体间开展,且在对话主体间性的要求下,对话参与者在开展思想沟通及话语交流时,必须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来展开真诚、开放的对话活动,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吸引的目的,在肯定和确认他人价值的同时确保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对话结果是开放、具备一定开拓意义的,在丰富对话双方眼界的同时,还能使彼此的思想认识趋于一致,产生出既与对话者有关,又与对话者不同的全新意义,确保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

二、文学欣赏中对话理论的体现

(一)文本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主要由教师与文本对话和学生与本文对话两个部分组成。一般来讲,所谓的“文本”是指成形的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其文本主要是指教材。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性意义,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与认识。此外,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及阅读经验的影响,多少会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实现文本意义的过程中,除了文本自身的体裁因素外,还需要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才会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在文本中寻求、创造答案。这一对话方式的应用,是师生实现“教材”与“思维”沟通的桥梁,并由此达到对话主体对文本新的意义的构建和师生认知结构的优化。

(二)师生对话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间多呈现出“我――你”或“主――主”等平等关系,即所谓的师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的开展是以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被学生型的教师与教师型的学生所取代。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心怀,对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来达到教学互动、互利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然而在师生对话中,需要注意的是,平等并不等于相同,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决定了自己的学识远远高于学生,因而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三)生生对话

所谓的生生对话多指同龄学生间的对话,也称水平性对话。这是因为同龄学生之间的知识、智力水平、人生阅历几乎等同,因而在对话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水平互动形式。然而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来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即使对同一文本,仍存在着理解范围与理解深度之分。因而学生之间在开展沟通交流时,都需要经历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这一路线,以此来达到融合集体智慧的目的,而“对话”恰恰为其提供了条件。在整个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以此在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不同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内部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再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帮助其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围绕焦点问题开展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焦点问题作为一切对话活动开展的轴心,直接关系着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着焦点问题,对话教学活动主要以发现问题、对话主体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来开展。换而言之,在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中,问题成为其沟通的桥梁,且随着问题的发现、确立、分析、解决,对话教学也在随之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文学欣赏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对话,在深化学生文本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文本对话的重要性

在整个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是其教学活动策划、开展的基本前提。作为问题生成的根源,文本对话是师生、生生成功对话的基本载体,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读者在阅读新的文本之前,其主体心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上文提到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对主体的阅读发生着类似于认知心理学上“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新的文学作品时,习惯用已有的思想、文化来同化其他作品,一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没有符合读者定向期待或与其相悖的话,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就无法容纳、同化,导致原视界与新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面对这种现实,读者只有调整自身结构, 以创新期待取代定向期待,才能缩短和克服这种审美距离。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在与文学文本开展阅读对话时,若要实现这种期待视野的转变, 缩短审美距离, 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这时问题就生成了。然而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对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评定出现的问题是否具备真实性时,首先要看该问题自身是否具备挑战性,即具备相应的难度与深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看该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缺失能否得到弥补,若能得到弥补,则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出现量变与质变。

(三)开展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体的文学欣赏教学活动

对话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对话方式,将对话过程中出现的理念、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文学欣赏研究中对话理论的应用,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相互接纳的多种思维模式融合,通过外在的存在形式来展现其内隐的东西。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师生、生生对话的外在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问答式、启发式与讨论式这三种方式上。首先,问答式作为我国教学方式中最常见的传统方式,是教师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该方法的应用,主要以“问答”为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练习。其次,启发式教学。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应结合着文本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真理,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并体会其中的喜悦。最后,与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讨论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师生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该方式的应用,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强调在教师引导监控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在这三种模式中,问答式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启发式的优势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讨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结合这三种对话方式的优势,对其综合应用,确保其整体性能的发挥。

(四)建立以知识构建为目的的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体系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出现,这些新的知识体系会引起学生对自身原有的认知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在扩充自身原有知识量的同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认识。此外,新的知识构建又会转化成下一次稳步阅读的“期待视野”,进而为下一次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对教师、学生、文本等对话主体间的关系有着极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话理论教学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思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沟通、合作, 互动、交往, 创造、生成,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能够结合着文本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话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在提高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正书.教学对话论――与“对话理论”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钟家莲,叶新源.简论“对话”理论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教育导刊,2008(07).

[4]蒋成.从主体性独白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创建良好的对话

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创设启发式

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二展开对话

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

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

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3进入对话现场

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

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三反思与体会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自课改以来,沉寂的课堂空前热闹起来,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创设对话的情境 ,提高学习的兴趣

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具体可从下列两个方面着手:①创设课文情境。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可播放几段关于索溪峪风光的录像,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②创设活动情境。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如“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中,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后,请学生来领读课文,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不同的组别进行连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表达力,这种氛围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

2.通过疑问,增加交流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影子》一文时,课文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很好地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在矛盾中对话,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比如《落花生》一文的意愿是教育人们做个像落花生一样不讲外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在教这节课时,我尝试让学生以“你觉得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展开讨论。我把学生分成“苹果”和“花生”两方,针对自己的好处和对方的不足展开激烈的答辩。“苹果”方说:“我认为苹果好,它富含维生素,一天吃一个苹果,可以少生病。”“人们看望病人为什么都送苹果而不送花生呢?”“苹果的价钱为什么比花生贵呢?”“妈妈为什么总喜欢给孩子吃苹果而不喜欢给孩子吃花生呢?”“试问,如果你有才华而不显示出来,那谁又能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而“花生”方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天生丑陋或残疾,那你会怎么办呢?难道就放弃自己吗?”“如果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不干实事,那有什么用呢?”“你总不能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到处张扬,炫耀自己吧!”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和“花生”两类人都需要,激烈的对话使学生真正懂得文本,达到了文本育人的目的。

二、领导学生与老师对话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有效对话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之间民主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令。学生在轻松、愉快、激励的氛围中想说、敢说、乐说,从而营造起互动交流、彼此促进的良好气氛。只有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散发出民主、温馨的氛围,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语言。

在对话中,学生从课堂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锻炼了胆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带动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对话,还让某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以后的对话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教学《挑山工》时,在学生谈到挑山工的危险时,介绍自己在爬泰山的经历和感受,便会让人感受到挑山工对于游人的重要性,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得以升华。

三、倡导学生与学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新观点。我想也正是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者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有意识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不仅有利于达成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与沟通,还有利于教者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期望视野,可谓是一石二鸟。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这样引导学生:巴金爷爷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你想看哪一种景象?下面请大家分组选择参观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看谁能担任你们团的小导游。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偏差;对策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 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不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3] 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4] 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1.1成人学习特点

通过调查,成人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各异,有的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获取文凭以谋取职业,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单位凭取职称,也有想进一步学习出国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学员的学习动机都不是为了个人兴趣而学习英语,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学好英语的强烈动机。另外,成教学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年龄段、社会阶层和家庭环境,学习时间不稳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相对薄弱,缺少整体的英语学习气氛,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员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低效性

当前成教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听取,很难做到双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不仅给学员带来认知能力上的困难,也使得他们在缺乏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低落,进而出现上课打瞌睡、厌学、逃课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成教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成教学员多元化的学习要求,所以,成教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成教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对话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把对话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人物是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上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对话式教学是指体现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在这种真正的对话教学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的默契。进一步讲,对话式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2.1.1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一种沟通交流的互动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形式上重在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状态,只有相互间有了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这种对话行为,才能更好的进一步开展教学,以生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学目的,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在对语言的创造性。教师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从师生间简单的语言沟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师生间的对话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纳对方的一种状态。

2.1.3对话式教学重在形成一种双赢的学习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互相发现对方或自己的思想、问题和错误,达到师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对话过程中,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也没有谁说服谁,没有强求,自由发表观点,重在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效果。

2.2成教英语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2.1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学员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如何让他们在教室里尽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紧紧结合社会实际,专研教材,为学员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学员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员积极的参与到对话中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选用源自生活的材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情景,像面试、广告、购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学生对话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师生间的对话方式可以采用模拟对话,课堂提问等方式,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对话方式。

2.2.2授课形式多变,启发学员大胆对话

大部分的成教学员英语基础薄弱,根本不肯开口说英语,如何让他们敢于大声用英语交流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善于变换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联系实际,捕捉话题,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给学员设计任务,分工明确,让学员有充分的准备。也可根据不同的话题,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两人小组,多人小组,讨论等,平等的互动可以使学员间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

2.2.3变换角色,快速反馈

在整个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时刻在变化的。首先,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和调动整个教学过程,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使得对话活动顺利进行。再者,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监督者,根据学员对话情况,对出现错误进行记录。最后,教师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可不时参与学员间的讨论,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员展示成果时,可以采用对话、讨论、汇报和竞赛等方式,教师应快速给予反馈,适当归纳总结,纠正典型错误,适当鼓励,不要具体点名,以免打击学生自信心。

3结语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平等是一种尊重

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对话,重要的是师生双方互相尊重。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传授者”,负责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是“接受者”,接受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阅读中的师生对话,更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我们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并因此获得学生内心的尊重,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对话者”, 把自身定位为“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同伴,尊重学生的探究和见解,鼓励学生批评和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在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正如名师崔峦所说:“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平等是一种接纳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由独立的、具有内在自由性的多种观念组成的“大合唱”,而信息论则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同伴,因而生生对话在语文课堂中显得弥足珍贵。无论师生对话还是生生对话,没有相互接纳就不可能有教学中的平等。

生生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通过交流,思维进行碰撞,能够产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不仅如此,当学生互动时,他们在群体中所体现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也都是终生受益的。

生生对话在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环节中常见。在《林黛玉进贾府》全班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后,可以各自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林黛玉。这样,有的学生说她体弱多病,有的说她美貌多情,有的说她多愁善感,有的说她聪明细心,有的说她善良纯洁……通过接纳同伴的意见,学生心目中就有个栩栩如生的立体的“林黛玉”形象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按照知识能力水平的高低组合,分成4~6人一组,并且要求每组轮流由一名同学充当小组发言人,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在班级大群体前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倾听他人的理解,表述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学生们共享知识经验,共享情感意趣。

三、平等是一种平视

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点,其他的对话关系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是为“生本对话”提供支持和帮助的。

和学生参与对话的文本,已经不再是充当知识载体的客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包含着无限可能的独特话语世界,是一个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特殊的“人”,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动着的人。”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和文本这两个主体也应当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罗兰就在《读书是谈心》里讲到书对于他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于他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

因此,虽然入选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但我们不能因此把阅读的文本看成需仰视才可见“圣书”, 只有当学生平视文本,才有可能产生平等自由的生本对话,学生才能和文本通过互相提问和作答来相互影响、提高对方。比如阅读文本《荷塘月色》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景仰朱自清先生的文采和人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把他看作圣人,也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渴望过安宁生活的普通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也有他的矛盾和彷徨。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本中的“颇不宁静”,才能因此对文本的感情思路进行讨论和表述。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在课堂上开展生生互动对话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相互没有代沟的隔阂,沟通起来更加有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借鉴彼此,能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生生互动对话也是互动对话教学模式下最主要的对话形式之一,在共同探究活动中形成的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锻炼演讲与口才等技能。以地理教学中的水循环为例开展辩论赛,以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题,正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反方则否认该观点。正方不断用水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的保护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反方则用水资源供应紧张、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污染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通过这样的辩论,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积累了知识。另外,讨论和问答也是生生互动对话的重要表现形式。

2.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教学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主要有教材以及其他现成文本(如课改指导纲要、学科视听资料、学科课程标准等)、教学设计文本(如教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创造的文本、教学告一段落后产生的文本(如作业、教学记录等)。学生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主要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现有经验、知识和情感去对文本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本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是与学生自身平等的个体。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生能够不断对知识进行“温故而知新”,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加深理解。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教训

1.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导致了无效课堂等问题。目前,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面临的问题有:首先,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实现精神上的沟通,从而使互动对话课堂流于形式化。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看着西气东输的路线图询问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其次,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缺少自主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形成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问答式教学,曲解了对话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而学生也只有回答“是”、“对”等这样的简单赞同词语。第三,师生对话毫无目的性,将富含知识性的地理问题变成了毫无目的的闲谈。比如昆明发展花卉业的原因,有些学生就会联想到清明节、情人节等节日送花习俗等,完全偏离了地理的学科范畴。

2.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是一项适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互动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使自己不断明确互动对话教学的内涵,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师生实现共同发展,做人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尊重和实现。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同时要开展小组对话交流,并制定明确的小组对话原则,教师应该对小组交流积极做出正确引导。

三、结语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对话理论 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20世纪末,俄罗斯思想家的理论正在成为从西方到中国很多学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应用:

1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支撑着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宣传仁义道德,强调等级次序,在师生关系中重“师承”,直接体现为“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在历史上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拥有无上的权威,由此造成学生被动、服从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教师权威型师生关系和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各自存在的极端倾向,我国教育界先后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有关的理论学说,体现出师生关系上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对话理论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协调此种平衡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应该是民主、平等与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表情要温顺,态度要和蔼,内心要专注,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我、倾听“我”、理解“我”、赞赏“我”,要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压力,一身轻松。

时代要求着合理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建构,只有师生关系平衡,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有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2阅读教学的对话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运动的一种阅读反应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文本的这一对对话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差距。首先从绝对意义上说,“本文时刻”c“读者时刻”永远不可能共时地处于同一历史时刻;其次,在双方的思想的差异上,学生面对的文本,大多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的思想,但是大多数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认识水平不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差距。尤其是面对“巨人巨著”,如鲁迅,如托尔斯泰,这种“陌生感”更为强烈;再次,学生要尽力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教师是文本读者中的一员,教师应将自己和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对话,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读解,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教师、学生、文本,都作为对话的积极参与者,需要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环境,接受感染和熏陶,逐步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实现与文本的相互融合。

3写作教学的对话实施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写作仍显稚嫩与生涩,但他们大多代表了学生独特的思想与真挚情感。“与对话交际密不可分的话语、活生生的话语,就其本性来说希望被人听到,得到人的回应,对话的本质要求对话的终结。”因此,写作教学总的对话形式大多表现为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学生所写的作文,其实是一种内心独白的书面化。这些内心独白,写成文字,可能会有错字别字,可能会有病句错句,甚至还可能有不合逻辑的前后矛盾,但教师面对这些作品,根据师生对话的理念,不应该说是批改或批阅,而应该是一种倾听。教师在倾听中,应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中出现的那些问题,并协助他们去加以纠正,而居高临下的去指责他们。面对学生在独白中体现出来的某些可贵的成分,则要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并作出能激发其写作兴趣的评价。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真诚的欣赏与肯定的评价中,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对话状态中的写作教学。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我们重视无疑是正确的,时代在呼唤着平等的师生对话、充分的阅读对话和真实的写作对话,对话理论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有着进步意义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求异的重要性,这些既为更新语文教学所必需,也为培养一代新人所必需。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语文课程标准》

[4] 金生v.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dialogue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teaching. It presents in three forms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ing-subjects and the curriculum tex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subjects and the self-reflective conversation from the subjects.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 内涵 呈现形式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conversation connotation present forms

近些年来,尤其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语文教学对话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身处实践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对话,对语文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对话的内涵

对话在教学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1]克林伯格认为对话广泛存在教学之中,教学就是各式各样的对话,教学具有对话的品质。

语文教学对话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与自我之间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等载体,以平等相互尊重的立场,进行相互沟通、交流,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发展,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一种活动。

二、语文教学对话的呈现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包括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还包括教学主体自我反思性对话。

(一)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发生在人与精神产品之间,是教学主体通过对语文课程文本的阅读、理解从而展开的一种知识吸收、精神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对话活动。文本其实是一种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言语存在;通过主体的言语创作、文本已寄寓了至少包含主体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所有信息。[2] “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更像是对话中的另外一个人。”[3]教学主体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主要表现在教师研读语文课程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视界出发,不断与语文课程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展开精神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对话是具有创造性、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

2.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预习课程文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还有课后学生的复习。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对话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的与文本开展对话,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通常学生对陌生的语文课程文本首先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语文课程文本进行对话,会获得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的一种理解,不论这种理解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甚至是与课文编者所要表达的相悖,这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

(二)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

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对话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4]

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相互了解、交流感情,实现精神的相通。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和与群体学生的对话。一般来说,教师与群体学生的对话都比较简单,都是针对比较浅显的问题。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对话在语文教学对话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对话并非指教师与同一个学生的对话,而是尽可能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采取承接的方式与教师对话,也可以先进行合作交流后再推荐代表与教师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对话。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指针对某一话题所开展的交流与讨论。学生间的对话应是个体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一种信息、情感等的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共享,经验共享和情感的共享。

学生是处于同一年龄层面的人,他们的对话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和自然感。教师在生生对话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对话,对学生对话的思路要进行一些引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能积极锻炼其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主体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反思性对话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经验、情感、精神的反思,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态。教学主体的反思性对话包括教师的反思性对话和学生的反思性对话。

1.教师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针对自己对语文课程文本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独特,针对自己组织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针对自己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和行为是否民主和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反思性对话。教师通过自我对话与反思,不断深入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作出合理评判,不断发掘自身存在的缺陷,寻求改进不足的途径。

2.学生的自我反思性对话

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比较,具有更强烈的自我肯定或否定的特点。而反思性活动恰恰是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基本形式。

在反思性对话中学生不断解读自我,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我。学生的反思性对话是一个积极主动审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克林伯格.教师新概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9.

[2]肖海平,李保斌,何晓澜.论教学的对话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4):41-43.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对话;文本;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68-03

人类正逐渐步入对话时代,对话取代对抗成为人们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方略,甚至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动下,对话必然在教育领域中有所渗透,丰富着教育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实,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大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作为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对话教学同样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主流,其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语文教学长期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受生源限制,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较被动,而被视为与职业发展无关的语文也不受重视。因此,传统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中职语文课堂。据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借鉴国外成果,从实践经验出发,初步确定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框架。在确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占首要位置的便是交流表达能力,这完全不是偶然。交流表达能力是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必须依靠语文教学的实施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以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为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能力发展转变,强调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锻炼成具有开放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在此宗旨下,“对话教学”为中职语文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首先强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说:“对话的前提就是对个体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尊重对方,因为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教而学生学,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而“对话”教学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支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权利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交流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体验、质疑、批判,师生在课堂中没有尊卑优劣之分,只有平等对话沟通。因此,教师要抛开功利心,与学生真诚面对,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使自己成为学生对话中的一员,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师生间取得心灵的沟通。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对话”时须经常性地鼓励、引导学生,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禁锢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沾一点儿边,也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促使他们打开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真诚地拥抱语文课堂,在民主互动中使对话更加丰富、完善,从而获得对语文、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

二、重塑学生自信,创设积极“对话心理”

职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加上外界对职校教育存在歧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造成学生与老师有一定的隔阂,导致学生很难与老师坦诚地交流,在教学中表现得更加被动,不愿参与课堂对话。另外,部分学生即使对文本有独特见解,也担心说出来会贻笑大方,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障碍,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造成恶性循环。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由浅入深,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①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例如,教授《渴生者》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地震场景,让学生在房屋倒塌生命进入绝境时与自己对话,与身边人对话,促使他们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②创设问题情境。巧妙的设问,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把,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当然,对于中职生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注意由浅入深的对话引导。一步步逼近文章的主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只有学生参与课堂,才能让“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从文本出发,架构多种“对话形式”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阅读 对话 文本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核心精神。《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新课标》将阅读教学视为多重对话的过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读者包括编者、教师与学生。其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一、编者与作者的对话

有人说:如果你想便捷地了解某国家或某民族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那么就请读一读他们的语文教材。从某种程度说,选择一种教材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它预示着未来一代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风貌,因此,教材的编写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新教育理念催生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呼唤新语文教材,由此,教材编者也首次走向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主体之一。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合设计。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怎样的言语作品。这就要求编者首先是个出色的读者。其次,编者作为文本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编者是为编而读。叶圣陶曾说:“我尝谓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拾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必反复吟诵,潜心领会,文质兼美,毫不含糊。”

可见,编者在编教材时具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特定意图,须考虑到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语文教育螺旋递进的目标。成功的编者往往给教师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同时,编者又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组织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引起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心理同构。对学生而言,编者要做的不是把知识灌输、复制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对问题和叙述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生成观点、发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能不仅认识鱼,而且认识海。

二、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它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立场,并对之产生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有效的对话。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对话藉以展开的对象,是作者的心声,是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者”。教师若从读者与文本关系的角度来说,其过程事实上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无二致,但教师作为较成熟的对话者,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师本对话又必然呈现与生本对话的差异性。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备文本、备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在备文本方面,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教师要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弄清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从主题、结构和语言层面了解作者构思之巧妙,运笔之匠心。正如于永正先生所提倡的:课前备课翻来覆去,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若是教师自己都不能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就勿须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解读了。

在备学生方面,教师要以“非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文本,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进行阅读,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理解存在何种困惑,教给学生何种知识,预设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多种问题。这种预设并不是一份简单的教案,而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所做的展望性设计;这种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设,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网状的、弹性的备课。而事实上,不少教师的课前预设并不到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能力,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炒冷饭”;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教师也是语焉不详;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东西,教师更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

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了备文本、备学生这两方面,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指导生本对话,组织生本对话,参与生本对话;从而帮助学生缓解与文本的张力,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发展。

三、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阅读对话的本质是不断发现和缓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张力,而从整个对话过程看,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张力产生的主要途径。

文本是作者创造出来带有明显的作者印记的。它是作者主观感受、内心情感、个人见解和思想的表达和展现。“作品犹如作者十月怀胎的婴儿。它天生就带有作者的喜怒哀乐,带有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体验和述说,带有历史的规定性”。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与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呢?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发现创作空白,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

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我国接受理论研究者金元浦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义世界的重要范畴。作品的意义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与文本对话就是要深入钻研它的深层意蕴,在文本富有教育意义和悬念的空白处拓展。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劳苦艰辛偿还完三万六千法郎可怕的债务之后,突然中断叙述,一段感慨:“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这一连串连续的感叹和诘问,显示了作者内心由于人生的偶然性造成的命运悲剧、人性扭曲而产生的焦躁不安,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教师就要在此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本是作者心灵世界和情感精神的文字载体,它是一种召唤,渴求被理解,而编者、教师、学生则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作出积极回应,凭借自己特定的视界理解文本,在相互叩问、相互倾听中共同寻求文本意义和自我意义,使得对话为不断缓解学生与文本间的张力而服务,为学生作为主体实现自我建构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尤屹峰.对话: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语文教育研究,2003年5月.

[2]李蓉.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和实施策略.阅读新思维,2003年1-2月.

[3]关方军.独立钻研教材:有效备课的根基.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