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

大课间活动方案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利用我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变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分年级分班级、多项目多场地等多种形式并举,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大课间中体现民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4.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5.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三、实施措施

(一)建立五个保障体系,确保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促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

(1)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国民 副组长:李瑞达、金映秋、桑振东、周峰

成员:董浜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体艺综合指导组:

组长:周峰

副组长:陈良宝、徐维军、陆人杰、邵杰、吴雪良、陆耀新

成员:董浜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学校规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与副班主任老师协助辅导老师共同指导和参与学生的活动,建立领导督查、艺体教师指导的制度。

3.时间保障。根据上级安排和我校的实际,学校作息时间作相应调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分为上午和下午两段时间进行,上午为每天上午9:109:35(星期一升旗)这段时间,早操包含在大课间活动里,早操结束后进行分年级分班活动。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下午为3:353:55。若遇阴雨天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

4.人力、物力保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校体育室提供。另外提倡每位学生自备跳绳、毽子、棋类器材中的其中一样。

5.安全保障。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乱串、乱跑的混乱现象。正副班主任和协助辅导老师跟班进行现场活动指导。

(二)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按规定进行,下午的活动除时间、场地及活动内容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空间上各班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各正副班主任和协助辅导老师可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项目。

四、上午大课间活动流程

1.进场:5分钟

上午第一节下课后学生稍做休息,当集合号响起后,各班迅速在教室门口排队集中,然后随着《学习雷峰好榜样》乐曲进场。

2.做操:全校学生齐做《希望风帆》广播操(5分钟)

3.活动:广播操做完后,各年级在指定场地分组活动。(10分钟)

4.退场:集合号再次响起,全校学生迅速集中,班主任整理好队伍,按《学习雷峰好榜样》乐曲退场(5分钟)

5.解散:各班全部回到教室,音乐声停,班主任宣布下课解散。

五、大课间活动各班指导老师和活动内容安排:(见附表1)

各年级活动内容循环进行

六、大课间活动各班活动场地安排:(见附表2)

七、大课间活动注意事项

1.全体教师必须人人参与大课间活动,各班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到场负责组织管理学生有序开展活动,并做必要的技术指导。

2.加强安全防范管理。正副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

参加活动。少先队对各班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检查。

3. 实施大课间作息制度,目的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请全校教师切实提高认识,把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精神,提高体育活动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让学生有选择的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进行锻炼。

3、提高学生的同伴交际、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传统项目跳绳和踢毽运动的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5、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为检查做好准备,争取优异成绩。

(二)原则

1.改进学校大课间活动,优化大课间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能自觉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条件,尽力提高活动有效性,发挥其育人效益。

三、实施措施

1、校长室统筹管理,大队部具体组织实施,体育组、各班主任及配班教师作好相关安全工作,确保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2、体育教师负责师生体育项目培训和开发,体育组做好大课间场地指挥。

四、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许建锋 (校长) 副组长:姜耀清(副校长分管体育)

成员:吴建彬、蒋旭良、 宋碧辉、俞建锋、王国新、蒋振华、

活动协调组:

组长:宋碧辉 副组长:王国新

成员:顾习军、蒋振华、蒋红其

五、活动形式

(一)时间: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后(8:409:10)下午第一节课后(2:00---2:15)

(二)活动形式:

1、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体现学生特长为根本,活动内容要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

2、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段为组织,体现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力求各种活动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完成。

3、安排活泼多样的武术、游戏、身体素质练习、器械练习、舞蹈练习等内容。体现快乐校园,快乐体育,快乐成长的新理念。

(三)活动项目:

分常规项目和自选项目两类。常规项目必须人人学会。

规项目:跳长绳、短绳、踢毽子

1.自选项目:

1~3年级室内活动(雨天):扳手腕、击鼓传花、抢座位、纸球入篓、

4~6年级室内活动(雨天): 拾子、棋类游戏、游戏棒、叫号起立。

1~3年级室外活动:跳皮筋、接力赛、丢手绢、拍手游戏、、角力游戏、老鹰抓小鸡。体质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

4~6年级室外活动:羽毛球、板羽球、小篮球、乒乓球、小排球

体质测试项目: 立定跳远、5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跳绳。

以上这些活动项目供各班参考和选用,全体教师可以集思广益,挖掘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所需活动器材请正、副班主任及早安排。

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采用教师集中学习、黑板报、校园广播和红小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增强体质,开阔心胸的作用,使师生达到共识:大课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带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健康和谐的向前发展。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为使大课间活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高质量的进行,我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活动给予保障。(领导督导制、体育组负责制、教师量化管理制、课间操评比制)。

(三)重视全面,安全监督

为了使大课间活动顺利的进行,我校切实加强集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即要求全校师生在活动中要做到三个必须:活动前必须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制定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必须有完善的教师安全监督制度。在活动中学生如果有特殊要求的必须及时与值日教师交流,并征求值日教师的同意。通过全面的安全管理使学生能开心的活动,放心的游戏,真正体验大课间活动给学生带来乐趣。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体育资源。积极创新大课间活动的形成和方法,与学校艺术活动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体现合作、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活动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第二节课后

三、活动内容:

1、晴天室外项目:

上午课间活动项目为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和自编操活动项目以及各班自创自编的项目。体育活动课除了上述活动形式外,还可以开展两人三足跑、摸石子过河、袋鼠跳、迎面接力、传球接力、木板鞋等项目及自创自编的项目。

2、雨天室内项目:

棋类活动、室内游戏、观看电视节目等。

四、活动程序:

上午课间25分钟活动:

程序一:入场(5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自编操(4分钟)广播操(七彩阳光)(5分钟)乒乓球特色操(4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退场(5分钟)

程序二:入场(5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指定活动(13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退场(5分钟)

五、活动组织

1、组织分工:

政教处:负责统筹安排,组织评价。

教科室:负责对大课间活动项目的开发。

体育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协调与指导各班级开展活动。

科任教师:协调各班的场地划分,配合政教处对各班级进行监督检查。

班主任:班级活动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好本班的活动,监督本班学生在活动中的纪律及安全。

副班主任:分配到班,协助组织,参与活动。

2、组织形式: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科任教师协助,在一块场地内开展广播体操、指定项目或者自选项目的活动。

3、组织要求:

(1)各班级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安排的场地进行活动,不得擅自改变地点。

(2)各班同学都应积极参加活动,学校将在每年两次的体育节中组织比赛,对好的创新活动项目进行奖励和推广。

(3)自选项目由项目开发组提供,各班级选择,或者班级师生自创。各班级可定期更改活动内容,但必须报体育组备案后方可开展。

(4)各班级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和音乐开展活动,不得延迟或拖延各活动时间。

六、活动管理

1、下课后班主任、班干部应及时将班集体带到指定地点,体育委员做好集合整队。

2、活动结束后由体育委员整好队,点清人数做好记录后带回教室。点名记录一周后上交到政教处。

3、活动中政教处、学生会对各班级进行抽查点名。

4、无故缺席三次以上的同学不能获得体育与健康课学分,经教育不改者报政教处,酌情给予一定处分。

5、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大课间活动出现的问题。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20xx小学生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1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工作主线,认真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意见的精神,本学期我校根据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体育锻炼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系统地设计了能切实提高全体学生运动技能和锻炼能力的锻炼内容和方法体系,促使开展大课体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并以大课间体育为辐射点,推动学校体育及其它工作的不断深化。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4.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4.创新型原则。根据我校场地小的特点,大课间活动增创了团体操(校操)和有利于健康的活动内容,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

三、组织机构

组长: 高惠娟副组长:滕金花

检查协调组:李芳、张建良、陈艳芳

体育指导:柏秋香、金艳东、宋菊英、吴蕴雯

成员:全体任课教师

四、活动形式

我校大课间活动安排在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后(时间为30分钟左右)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采用先集中后按项目以班为单位分块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旨在全员参与,体现快乐学习,快乐体育,快乐成长的新理念。

五、实施方法

(一)上午大课间体育活动结构模式及各环节的要求

(二)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结构模式与各环节要求晴天见表一,雨天见表二。

六、管理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大课间活动对学生教育意义和健体的作用,使师生达到共识:大课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带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为使大课间活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高质量的进行,我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活动给予保障。

七、活动要求

1.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班主任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并协助体育教师指导活动。

2.各项目活动限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

3.负责值日的行政要认真做好当天记录。

4.因学校资金有限,体育器材各班让学生自己配备些。

5.雨天各班自己安排室内活动。

20xx小学生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真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一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开展大课间活动,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2.通过大课间活动,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3.通过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活动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2、安全第一原则。严密场地、器材管理,落实行政值周、班主任、副班主任职责,强化活动过程管理,制订安全预案,全方位贯彻安全第一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我校场地小,在校学生多,人均占地面积不足的特点,采取以年级为单位,分小组活动的形式。

4、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又不增加学业负担为前提,合理地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内容,将体育融为一体。

四、活动安排

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在上午第一节课后,时间为30分钟。

第一部分:整队、进场 (3分钟)第一节课铃声响后,同学们随着音乐整齐的走出教室。

第二部分:自由活动----游戏(18分钟),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操场做游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或游戏(内容是可变的,班主任选择后上报体育组,选用轻快、活泼的音乐)

第三部分:整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入操场指定位置准备做操。(1.5分钟)

第四部分:广播操《初升的太阳》。(3.5分钟)

第五部分:结束部分----整队、退场(时间3分钟)。同学们随着音乐有秩序的走进教室。

五、组织机构

组长:张玉翠

副组长:张丽 郑进联 王玲玲

成员:各班主任

六、活动时间

上午:7:40预备

第一节8:00 ~~8:30 大课间8:30~~9:00

第二节9:00~~ 9:40 第三节9:50~~10:30

眼保健操10:30~ 10:35 第四节10:45~ 11:25

下午:1:55预备

第一节1:50~2:30第二节2:40~3:20

第三节3:30~4:10课外活动:4:20~4:50

七、制度建设

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3、要根据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争执甚至打架。

班主任职责:

1、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

2、按《大课间活动方案》准备活动器材,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检查学生衣着,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4、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5、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6、及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接受各级督查。

大课间辅导员老师职责:

1、室外体育活动,必须跟班到位,协助班主任组织大课间活动,并监督学生活动安全。

2、协助班主任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

注:如遇雨天,大课间活动在室内举行,活动的内容有:讲故事、阅读体育杂志、课外书籍、诗歌鉴赏、室内游戏等。

20xx小学生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3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落实宜兴市教育局、宜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专项督查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根据宜教督(20xx)6号和宜教普(20xx)5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活动方案,以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活动目的

1、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3、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荣清

副组长:毛国祥、邱洪祥

组员:黄华东、赵珍红、蒋海清、谈建强

三年级(1)班:沈艳、黄继英

三年级(2)班:潘菊英、潘福南

四年级(1)班:吕明蔚、邱洪祥

四年级(2)班:宗伟、曹雪花

五年级(1)班:李辉芳、毛国祥

五年级(2)班:黄华东、黄汉勤

五年级(3)班:周志娟、吴玲芳

六年级(1)班:史美春、吴秀春

六年级(2)班:沈彩娥、吴立新

六年级(3)班:万春萍、潘军

晴天:(捉迷藏、丢手帕、老鹰抓小鸡等)在校园内进行

晴天:跑步、跳远、拔河、踢毽、跳绳、徒手操、秧歌舞、武术、呼啦圈等。在校园内进行

雨天:(讲故事、演小戏剧、过独木桥、仰卧起座、夹弹子等)在教室里进行

晴天:跑步、跳远、跳高、垒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拔河等。在校园内进行

雨天:(故事会和一些喜闻乐见、学生喜欢的,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组织、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教室里进行

以上活动仅供参考,各班都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的活动。

六、几点说明: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接下来我从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安排、入场顺序、活动场地安排、活动措施与保障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大课间活动。

主要分集体活动和班级活动两部分。又分为晴天和雨天两套活动方案。

晴天活动:

夏季5月——11月集体项目为广播操(希望风帆)和集体跳绳(广播操延续我校传统集体项目,跳绳为了结合体质健康测试中的一分钟跳绳,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进行了训练。各班排成4列,两两相对,两列跳两列数轮换进行,每人完成两次)

冬季12月——4月集体项目为跑操和集体跳绳(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冬季长跑活动安排)

班级活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元素,以运动和趣味性相结合来设计,可以让孩子们玩爸爸妈妈们小时候玩的游戏,让父母教孩子玩、一起玩,既提高了运动能力和技巧,又可以培养亲子关系,同时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设计项目。

一年级:袋鼠跳、呼啦圈接力、编花篮

二年级:踢毽子、一圈到底、跳房子

三年级:8字跳长绳、巨人的脚步、掷沙包

四年级:空竹操、空竹(项目)

五年级:空竹操、空竹(项目)

六年级:竹竿舞、跳橡皮筋、集体跳长绳

雨天活动:

集体活动:室内操(下雨天室外活动不好展开,但是也为了能让学生动起来,特意安排了适合在教室里活动的室内操,为了四十几个学生能在50平方教室得到最有效的锻炼,体育老师们颇费一段心思,使得学生们在教室中也有了锻炼的身影。室内操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准备操,第二部分站起来的全身活动操,第三部分拉伸放松。)

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特色棋类(棋类活动是高强度的脑力运动,考验的是孩子们体力和意志力,耐力的锻炼也会增强体质,所以在室内操后我校选择棋类活动。棋类由各班级自由定制班主任组织组织,如象棋、五子棋、飞行棋等等 )

活动时间

力求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我校大课间时间为每天40分钟。夏季8:10至8:50,冬季8:25至9:05,为了让大课间时间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我校制定了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

活动措施与保障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校大课间活动,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各中层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来负责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方案设计、实施、指导、检查和评比和以体育组组长为组长,各体育老师、班主任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来负责大课间活动的具体方案设计,活动内容,组织训练等。并完善大课间考勤制度,建立大课间评比制度,明确了大课间活动要求。

由政教处牵头组织值周领导和教师对做操进行每日检查,每周对出操情况搞好记载做好统计。根据学生参加大课间操体育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并且给予加分扣分,把此项检查和三项竞赛评选结合起来。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内容。不合格者不能评为五星好少年。

把大课间操体育活动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内容。不达标的班级取消评比资格,对于开展大课间活动有特色的班级,年级,学校将予以奖励。

活动期间正副班主任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协助指导教师开展活动。

负责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教师必须提前到位,准备好器材,适时进行安全教育,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开展好活动。

各项目活动限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安排的活动内容。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着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及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以“打造亲情管理、快乐师生、和谐校园文化”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蓬勃开展,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进一步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一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此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牵头,政教处具体负责,并在年级成立具体工作小组,分工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三、活动流程与内容

我校大课间活动分两项安排,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全校学生及各班班主任于每周一的9:30于文昌楼广场前集中进行晨会和升旗仪式。

1.当周一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全校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提示各年级各班级到文昌楼广场集中,各年级各班级顺序依次到指定的活动场地集中。

2.晨会活动前,各班班主任清点班级学生人数,确保本班学生到场,并列好队,保持队伍的整齐性和纪律性。

3.晨会活动中,各班班主任要保证身体力行,自始至终在会场的同时,要求本班同学注重晨会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4.晨会活动结束,根据体育教师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带队有序退场,注重安全。

每周的星期二---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跑操活动,时间为30分钟。根据学校安排,要求各年级各班级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采用分年级在指定区域跑操的形式。

四、活动的要求和评判

(一)要求:

1.全体校级领导及分工人员必须于每天9:30到达指定位置,组织并参与大课间(含周一晨会)活动;

2.活动开展期间必须要保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

3.活动开展要服从体育教师的指导,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场地,以年级为单位,按规定路线进行;

4.各班必须派一名护旗手,引领全班同学,保持队形。

(二)评判:

1.每次活动开展,将由校学生会成员在各路口进行评判计分,包括:分管行政、班主任到岗情况;体育教师组织情况;各班参与学生数量、队形、队列、纪律等情况。

2.周一晨会活动也将有学生会成员对各班学生参加数量、班主任在场情况进行统计并公布。

3.每月结束后进行统计,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同时统计结果纳入班主任量化考核,并作为优秀班主任的考核材料。

五、活动管理

1.领导负责制:大课间活动建立校长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到场,亲自参与活动,对分管年级、班级的巡视、督促、评分;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校师生对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负责制:1)班主任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并对学生精神面貌、纪律及活动质量进行检查、指导;2)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3)按《大课间活动方案》准备活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4)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5)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3.体育教师负责制:1)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2)负责组织大课间的全过程,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年级的大课间活动,并从技术层面、安全指导上具体指导学生做好活动等。

六、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1.全校师生应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各班级必须严格执行大课间活动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活动时间与活动质量;

2.各班应仔细阅读(场地划分示意图),明确每天各班活动内容所指定的活动区域,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3.活动中需要在活动方法、运动技术上给予指导时,班主任可以要求负责本场地的体育教师给予指导;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二、领导机构

(一)教育局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快乐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科长为成员的诸城市学校“快乐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建立管理制度,组织全市的活动研究,并将加大对学校开展活动情况的评价。

(二)学校领导机构

“快乐大课间活动”管理与组织是一项涉及到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体育教师、艺术教师的一项系统工作。因此,各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级领导、政教处、教务处、体育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参与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快乐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日常管理。

三、活动方案

(一)参与对象

乡镇(街道、开发区)驻地小学、初中和市直各学校。

(二)保证时间

各学校每天进行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为,上午第二节课后25分钟(包括课间操时间)或者下午两节课后25分钟(包括课间操时间),活动时间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从而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

(三)拓展空间

1、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边角空地,因地制宜少花钱或不花钱建设多种多样体育器材,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展,活动设施器材得到补充、丰富。

2、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室内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同时可消除不良天气带来的影响,达到既扩充空间又保证活

动时间的效果。

(四)丰富活动内容

1、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中小学大课间的内容可分为六个大类别:

(1)体操类:在教育部统编广播操的基础上,各学校可自编校操、武术操、球操、健美操及队列队形练习等。

(2)舞蹈类:如韵律舞蹈、形体练习、舞蹈动作组合、集体舞、民族舞等。

(3)身体素质练习类:分为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协调等,具体的如纵跳、原地高抬腿跑、俯卧撑、蛙跳、韧带拉伸、12分钟耐力跑等有氧耐力性活动。

(4)趣味游戏:如看谁反应快(推手、打手等)、角力、轻物掷远、跳方格及乡土民间小游戏等。

(5)特色活动项目:如跳绳、踢毽、跳皮筋、滚铁环、掷沙包、放风筝等。

(6)新颖有趣的快乐体育园地的内容,如竹杆舞、同舟共济(板鞋)、多向角力等项目,学生有新奇感且参与性较强。

这六大类项目,各学校按照自己的场地、器材的情况,根据不同季节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自主统筹安排。要求强调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关注活动的形式,更要注重健身的实效性;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特色。同时在大课间活动中有配合活动内容的伴奏音乐,使艺体相辅相成。

2、在体育教学中重视选项教学与运动处方教学相结合。通过选项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运动鉴赏与参与的能力,使学生更乐于参加体育运动。针对学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促使学生科学的锻炼与提高。

3、改革运动会与体育节,增添趣味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如同舟共济、花毽掷准、软式排球等,扩大运动会的参与面。开展“集体竞赛项目”的实验与研究,举行示范性比赛,通过竞赛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培养健身观念

1、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和快乐体育园地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在乐中练,在练中乐。

动课中加以强化、提高,变成学生本身的需求,成为终生参与的项目。

3、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张贴、悬挂健身格言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快乐”,举行健身讲座,组织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感受到锻炼带来得益处的同时,从理论层次上也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

四、活动管理

“快乐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是从管理者入手,进行正确分工,其日常管理是关键,根据相关经验,提出实施管理的“五落实、六到位”与“人员负责制”,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调整与侧重。

(一)“五落实、六到位”即每班活动器材落实,活动场所落实,活动时间落实,值班领导落实,带班教师落实;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各方协调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参与人人到位。

(二)“人员负责制”

1、领导负责制:大课间活动要建立校长责任制、校长挂帅,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校师生对课间操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负责制:要想提高大课间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因为班主任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约束力,而这些都是由班主任的特殊身份所决定。因此班主任此时的责任是:①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参与大课间)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③指导学生大课间活动。摸清本班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及基础,协助体育教师一起制定大课间活动内容,并对出操不认真、违纪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愿携带活动器材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引导和激励。

3、体育教师负责制:①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内容安排必须符合季节特点,乐曲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用音乐来控制学生在三十分钟内的一切活动。负责班

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入退场方法要切合实际、形式多样,队列动作整齐规范。②负责组织课间操的全过程,指挥得当,仪表大方,带操动作规范,并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年级的大课间活动。③组织学生会的学生检查评比大课间。

五、注意事项

学校的组织管理,应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一)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

(二)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能否满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能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的开展搞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不是看谁搞的多么热闹,而是要把体育活动与健身寓于快乐之中,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要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要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满足感,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求形,更是要讲究实效,最后的评价应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

(三)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

一年有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活动的编排也要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如果常年活动一套内容,学生不仅会厌烦,也会失去兴趣,其锻炼价值也会降低,所以,只有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发展,活动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四)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创新性,要因地制宜,形成学校特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各个学校

在开展活动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活动来。对于活动中的一些选择项目,如:游戏、舞蹈、自编操、健美操、球类项目、武术等,可以班、组、个人为单位,在规定音乐旋律中,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们去创新,要使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突出创新,不仅增强了少年儿童的求知欲,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五)活动的开展要体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是增强活动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学生们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自由地、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更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所以在活动中要重视音乐的作用,要把握好活动的节奏,要把音乐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要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或名曲,用音乐来调整和指挥队伍,让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踏着轻松自然的节拍,进行身体锻炼。活动中也要使学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要以艺术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六)活动的开展要具有渗透性,要使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

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把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活动融合进行,要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在活动中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以体辅德(思想品德)、以体激智(智力水平)、以体促美(创造美、欣赏美)、以体益心(成功后的快乐和胜利后的喜悦)的目的,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

(七)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群体性,要关注群体的共性与个体的差异性。

活动的设想与实践要充分体现群体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最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其自身的价值。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6篇

根据“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计划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民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三、活动要求

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活动 学校有评价

四、活动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4、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五、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

3.全体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大课间活动。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为场地的限制,分区域,分年级进行活动。

5.安全第一原则。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活动实施措施

1.时间保障。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40—10:10,早操不包含在大课间活动中,下午4:30--5:20。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学校

教务、学生科、体育组联合制订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起

职责,建立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大课

间活动评比制等制度。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

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

动者,这既体现全员参与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

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除了学校提供外。更提倡

每个班级自制自带自备活动器材。各部主任协助体育组负责器材的

发放、整理和保管。

4.安全保障。学校分部,分班级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

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造成乱串、乱跑等混乱

现象。

5.组织保障。学校加强了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

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学校成立了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七、组织领导

成立大课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中层领导和部主任分部负责,正副班主任、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体育教师分工指导,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建转锋

副组长:王景让张永胜 索晓辉

成 员:中层领导、部主任、正副班主任

器材负责人:乔林威 马伟玲

音乐控制:楚玉乾

(二)大课间活动督导、指导小组

组 长:索晓辉

副组长:马伟玲

成 员:乔林威 楚玉乾 张振武史耀武 石金戈 张君颖

八、活动流程

1、集合:50秒

2、出操:3分钟

播放进行曲,以此作为开始活动的统一信号。各班按顺序列队到学校各区块集中。要求做到静、齐、快。排好队列后,在原地整队,横、纵、斜都要求整齐。

3.广播操:4分10秒

广播操《时代在召唤》。这是原来都要做的广播操,这也是固定的。该操以动作潇洒、节奏明快、音乐强劲、动感强烈而体现时代特色。

4.分班活动:15分钟(音乐)

班级特色体育。这部分内容有从学校提供的活动中自主选择,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专门设计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做到每部有内容,活动也有各班自主创编的,有来自民间体育的。体现了自主健体与创新的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锻炼。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项目来编排相关内容,以体现学校的特色。

5.放松操:2分钟(音乐)

6. 退场:5分钟(音乐)

九:在人员安排方面,每班以班主任为主负责,并分配一个跟班老师,每个体育教师负责相应的部;在场地划分方面,要讲科学,充分考虑学生做操后的流动情况以及活动的项目,尽可能缩小集体活动与自主活动之间的范围,尽可能减少学生无效的行走,因此,我们常把自主活动场地安排在普通教室的附近,同时还要考虑到楼层等因素。

十、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师安排

微机部在培训楼后(彭艳林) 机电部在大操场篮球场(王博)

高考部在小操场 (孙国兴) 幼师部在主教学楼前(郭晓静) 十一、建立激励机制

1.实行考核激励:教务、学生科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对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

2.鼓励活动创新:大课间活动除时间统一外,学校鼓励班主任协同任课老师发挥资源优势和自身特长,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开发和创新,打造班级特色,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

十二:活动注意事项

a) 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早退。

b) 室外活动时间班主任、搭班教师必须管理到位。

c) 由于我校学生人数多,户外集体活动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前和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

d) 活动全程有广播音乐指挥。

e) 广播操结束,室外活动由班主任、搭班教师直接带至活动场地进行活动。结束时,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能乱跑。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7篇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缺失学习动机,一定比例的学生应改善学习行为,接受四方面的学习挑战时,不易克服上课习惯障碍,不易丰富做答材料分析题的经验和熟悉案例教学课堂环境,不易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对策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作者:刘伟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心理学 案例教学 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

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

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

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

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

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

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

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

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

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

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

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

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

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

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

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

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

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

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

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作者:刘伟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0篇

一、“大集体”备课给学校教研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1.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均衡。由于城乡师资水平的差异,单靠送课下乡和联片教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失衡的问题。通过“大集体”备课活动,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农村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导学案”的学习和研讨,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2.集体备课得到落实。长期以来,集体备课一方面将教师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抄写个人教案上,加上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按时定点地组织任课教师集体讨论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一部分学校整体师资水平不高,平行班级少,致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大集体”备课活动把教师从繁琐的抄写教案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主备学校的“导学案”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最好的载体,教师通过下载、讨论、修改后使用,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集体备课研讨中,讨论的起点高,目标明确,问题清晰,针对性强,省时高效。同时,主备学校在编写导学案前后,进行了多次研讨、培训、审核,上传的导学案本身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全区大集体备课突破了传统的集体备课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区互动,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

3.导学案编写质量得到提升。各主备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努力做到质量“精””“活”“实”。即教学内容“精析”,典型习题“精选”,教学环节“精编”;编写模式“活”,修改使用“活”,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编写内容符合教学实际和教学进度,兼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在典型习题的选择上,关注城乡差别,分层设置作业,教学目标具体,分层要求。

4.教学资源得到积累。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教师付出了很多劳动,但是积累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通过“大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结合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二次备课”,保存到个人文档,为以后使用和修改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在1~2年的时间内,为打造一套完整、科学、有实用价值的全区精品教学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集体”备课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惑

(一)备课组织层面

1.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个别主备学校投机取巧、,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在备课组中进行值日式或值周式备课,备课组成员循环轮流备课,写出教案供全体成员照本宣科,这种方式比个人备课效果只会差不会好。

2.将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头备课。个别主备学校备课组没有发挥集体智慧,只是在规定的某一时间集中起来,在备课组长的简单组织下,草草地讨论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重难点、处理步骤等等,给备课组教师预先设置一个统一的框架,然后由各个教师分头作业,而主备人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研究课的思路,没有形成个人较为成熟的教案,这样就造成集体备课时泛泛而讲,难以涉及课的思想内涵;非主备人备课前自己不读教材,不了解课的大体内容,没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集体备课时只能是听众而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备课中,也就无法实现集体智慧的共享,有时即使参与也不能发表有意义的见解,集体备课最终成了“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形无实。

3.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组长备课。个别主备学校由备课组长一人进行初备,然后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由组长说了算,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优化,不利于备课组成员包括备课组长本人的发展和提高。

5.将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书的翻版。部分备课组成员为了快速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实现自我解放,“嫁接”导学案,“借鉴”了往年的备课本,没有任何创新,将教学参考资料上的内容原封不动打印出来,甚至干脆“在线查找”,“成功下载”,装订成册。“电子化”的导学案,照搬网络不研究,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全盘吸收,缺少教师参与的成份,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二)导学案设计层面

1.编写格式不规范。个别教师对导学案编写的格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有内容,不注重形式。有些导学案主备学校、主备人、初审人、合作团队不清楚,甚至学科不明,导学案版面布局凌乱。

2.教材挖掘不透彻。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任务指令不清楚;二是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研究,关键点把握不准;三是对教材体系和内容主次不清;四是达标练习和随堂延伸的设计欠合理。

3.学情分析欠思考。导学案设计起点过高,不能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识规律等。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课间;课课练;对体质健康的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9-01

学生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形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一是“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课课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三是“课课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将“课课练”这种有效的形式,转借到大课间中来,不失为促进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一、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指出,“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3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蓝皮书的发表,中小学生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连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的同时,耐力、肥胖和近视率等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加强学校大课间中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从学校层面有效地干预当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提高“课课练”的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和形式,关注农村小学大课间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

二、大课间中“课课练”活动案例

学校的大课间设计,首先在于构建良好的模块,为有效开展并能常年坚持,案例中尝试:按照“弟子规操”――“校园集体舞”――“身体素质天天练”――“班级自主活动”――“放松操”五个模块进行的组建,这五个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锻炼的项目,在“身体素质天天练”环节上,尝试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1)万马奔腾;(2)比谁跳得高;(3)高人矮人;(4)快马扬鞭;

(5)挖萝卜;(6)比谁站得稳;(7)拍手歌;(8)对脚;(9)“斗鸡”;(10)“炒蚕豆”。

2、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练习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课课练”方案开展活动;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随机指导,确保本班学生能够按老师要求进行集中练习。

3、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场地的安排

站在做操位置上,随教师口令集中练习。

(二)雨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雨天大课间“课课练”内容安排

(1)《身体素质天天练》游戏。如:拍手歌(两人对面拍手),1′;对脚(两人对面脚互靠练习),1′;高人矮人(下蹲起立,30″);扶墙高姿俯卧撑1′等;

(2)有利于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掰手腕;站在前后课桌的当中用手扶在桌上进行俯卧撑练习;下蹲起立;举重物(用书包代替);提踵练习;

(3)有利于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原地前后摆臂;原地支撑小步跑;

(4)有利于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摸耳摸鼻练习;末四位练习(1指两手扶在头后2指两臂肩侧曲3指两臂屈肘,前臂交叉置于胸前4指两手叉腰);手心手背;手脚画圆(注意手脚画圆方向相反);抓纸团;找朋友(输方5-10个下蹲起立);侦察兵(猜猜谁的手中有物品);

(5)各种小球的练习:原地托乒乓球;原地对墙打乒乓球;定点拍球、左手运动会;击鼓传球等。

2、雨天大课间“课课练”的活动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分班活动时各班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活动内容;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结合室内活动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参加活动。

三、大课间中“课课练”的组织尝试及成效

在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案例中,在认真开展“课课练”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寻找不同年龄段学生都能接受的动作及形式,结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要求,在组织尝试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巧用击掌。将击掌与健身动作进行组合,可以集中学生练习的注意力和练习兴趣。如弓步压腿练习时,前四拍练习弓步压腿,后四拍在压腿的同时,在弓步下击掌。

二是巧用“应答”。在练习过程中,边练习,师生边上下半句进行应答。如踏步练习中,师:“1-2-1”,抬头挺胸,生:“1-2-1”;师:“1-2-1”,大腿高抬,生:“1-2-1”;师:“1-2-1”,两臂伸直,生:“1-2-1”等。

三是勤于变化。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要提高学生练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可以对练习的方向和动作进行一些变化,如在练习游戏《高人矮人》时,可以进行相反口令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练习弓步击掌时,每一个八拍换一个方向进行练习,先顺时针练习,在逆时针练习,变化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此案例推行一年多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有了明显提升,说明在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是可行的,且富有成效。2013年,大课间活动方案被江苏省体质健康测试中心面向全省推广,并获得全国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在2013年江苏省体育学科指导委员会上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档案课程开发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档案课程增加有限,并且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课程设置,受教育者接触更多的反而是非档案核心的内容,造成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少,有喧宾夺主的倾向和趋势。2、作为支撑档案课程的媒介——档案教材及其配套书籍等资源建设也未达最佳状态,需要改变教材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3、现有的档案课程及其资源开发集中于档案教育工作者,而数目众多的社会档案工作机构及人员参与程度严重偏低,从而使档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二、档案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①课程作为教育得以实施的工具和媒介物,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预定“程序”,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问题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人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它提供一种具有系统的育人目标、分类分领域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渠道和周密的教育进程的育人计划;并提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载体,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脑软件以及活动指导书。这些育人信息载体既蕴涵着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多种间接经验,也可引导学生去获取必要的直接经验;既包含着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媒体,也有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的指南。档案课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档案课程对于培育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起着角色确立、档案工作规范与方法内化以及职业能力胜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是档案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载体和工具,其自身的开发和完善决定了档案事业的长效发展与活力。

三、档案课程开发的模式

档案课程开发实践可通过档案学科课程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开发以及档案活动课程开发来实现。

1、档案的学科课程开发

档案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目,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现有的档案学科课程是基于档案基础理论课和档案应用技术课两大体系来设置的,但总的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设置上多有交叉重复的现象。部分课程名称虽有差异,但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大纲上并无显著区别。二是较偏重文史类型的课程,科技、管理类课程仍是弱项。课程改革虽删除了一些陈旧的课程,补充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新内容的课程,但是其新陈代谢的力度还是有所欠缺。三是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变革和创新所引起的变化缺少课程上的积极应对,这与培养方案的时滞性有关,通常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学生进入校门之前敲定,而大学一年级基本无缘于档案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完成的,因此培养方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滞存在,很多新科技前沿、管理前沿的内容没有及时地反映到课程设置上来,而把目标寄望于在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去填补,影响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档案学科课程开发和设计不应被忽略,尽可能使学科课程的差异化拉大,满足档案事业涵盖面广、业务涉及领域复杂的特点;提高档案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满足科技发展给档案事业带来的变革要求;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灵活性,满足环境变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挑战。

2、档案的综合课程开发

综合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档案学科并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档案有与其他事物相生的共性,档案教育有其能够综合化的基础,如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又如在社会走向法制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事物的证据性价值,可以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质在证据性价值方面所发挥的独到作用,与法律等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渗透形成档案综合课程;再如档案集知识内涵、知识形态于一身的知识属性使得它能够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当中,也能够很好地使档案走出专业圈子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不同门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是设计综合课程的一种方式和策略。

在具体的形式上,可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来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

一是档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档案学科或档案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打破和超越档案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档案相关的不同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以克服档案分科课程所造成的档案知识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通过寻求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档案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档案认知结构,丰富档案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档案知识的无尽兴趣。高校普遍开设诸如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文献检索等课程,就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为档案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二是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以与档案有关的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熟悉、适应或改进档案及其环境。如以社会记忆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以社会记忆的创造、留存、维护和传承作为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的内容;或以不同类型人群为对象开发特定的档案综合课程,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档案人员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综合课程,这对于档案教育和培训都是必需的科目和教材。

档案综合课程的开发,可以避免单一的档案课程因内容的枯燥而带来的厌学和抵触情绪,但它也并不是几门传统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混合,而是一种有效的整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有机体、一种新的逻辑结构。

3、档案活动课程开发

档案的活动课程强调档案活动和经验在学生档案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历史上中外教育家充分论证了活动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以及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都是很好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开展了“科学、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间接参与现代生产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档案学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因而档案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必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为此可通过与家庭结合、与社会组织结合来设计和开发档案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与档案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档案知识,掌握档案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课程以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档案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对于启迪学生学科融合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专业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一文中指出,档案思想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档案的变化。这种转变表明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质上已经涉及到每位公民,这既是档案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档案教育的现实诉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3篇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的载体,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启示下,我校尝试利用“导学案”来进行“以导促学”。实践证明:“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模式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对于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预习中的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引领及活动单 ”这一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尝试着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然而用导学案的学习导学时,学生必须认认真真的去做,对有疑问的地方应在导学案上做一些记录,同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为“后教”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如学生在预习《圆锥的体积》时,如果没有预案的引导,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很难的,当我把设计的实验预案呈现给孩子时 ,孩子们的学习有一定的目的性 。这样对于预习中没看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上课时听课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导学案上学习导学中的基础题。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把预习当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实施角色转变,激发学生活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旧知回顾运用学过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活动二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算出例题中几面国旗的长与宽的几组比的比值,观察比值进而推导出比例的概念;活动三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三、导学案保障了学习的方向性

教育就是生活,其中一个层次是 “为学习者”的生活。既然是学习者,就必须学有所得,实现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等。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对整个课堂的学习目标的掌握,但是这个目标要落实到每一个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去,于是才能有了第二个自学和探究活动中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具体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必要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对活动的过程就更有把握。总的来说有了目标,才能保障引导有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学生的课堂生活才真正是有数学意味的。学生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和自我反馈,在目标引导下的生成往往是更有价值的。

四、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4篇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是偷偷摸摸地上网,或者玩些小游戏,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往往置若罔闻。可是,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其他文化学科课堂时却惊奇地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在网络中搜索或共享课程内容时,全体学生的热情被陡然引爆,大家都积极地完成任务。原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效果一般的课程内容,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由此,我们觉得依托教学迁移,在其他学科课堂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方法,使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能够双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牢固确立活动设置的辅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毕竟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在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时,要注意方案设置的朴实,不以吸引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活动为目的,而应该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当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学生借助它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兴趣。而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过程中,悄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高中数学学科中的立体几何知识,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空间想象能力差、作图识图能力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立体几何是“谈虎色变”。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使用“自选图形”功能,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一个二维自选图形,之后使用“三维效果样式” 即可轻松实现三维效果图,甚至还可以使用“三维设置”工具栏中的10个功能按钮对立体图进行旋转、变色等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直观地构建起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深度关注活动设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提升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将使这种新型的融合性课堂活动方案设置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置课程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性,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着力点,使得这种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有效且高效。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在工作簿的某一列单元格中依次输入时间,在相邻的一列输入对应的速度值,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如求和、求平均值以及排序。这些简单的操作,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不具有挑战性。此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从物理的角度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求加速度?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而且兴致高涨。大多数学生立即想到电子表格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图表功能,可以利用折线图来反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于是个个尝试着根据数据绘制成v-t图,由图像水到渠成地求出了加速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表格数据加工的方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得多。

三、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紧紧抓住载体学科的特殊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要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首先要研究目标学科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特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主动与目标学科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目标学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能力的知识点。通过对目标学科的认知,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提升的帮助点后,方能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技术走进学科课堂活动的课程活动方案。

针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素材。学生在上网搜索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古代诗歌赏析时,学生往往存在由于年代、思维的差距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与古诗相关的各种素材来充实课堂,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运用能力。

四、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注重载体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课堂之后,我们并不能一放了之,否则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无多少帮助。我们要及时跟踪学生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活动方案的情况,发现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虽然学生能够想到根据数据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但未必所有人都会操作。这时教师应及时跟进,随机抽测几个学生,请他们说说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最后一步为什么选择“线性”类型?得出图像后怎样求加速度?这样的及时处理不仅真正提升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为以后学习高中物理实验时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不断改进课程活动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教学课堂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用完就扔。我们要通过对课程活动方案的跟踪、调查、反馈,不断地改进、提升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既要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做到双赢,这样才能让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这种融合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活动。

六、结束语

大课间活动方案范文第15篇

【摘 要】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找到了教与学恰当的结合点,使“学为主体”发挥到了极致,教师要精心编制好学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再利用学案作为载体,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 学案;学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培养,倡导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协调好“教”和“学”的关系,学案教学注重学法指导,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找到了教与学恰当的联结点,实现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使“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经过学案教学的实践,我觉得实施好学案教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学案教学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惯性,优化教师教学的目标

学案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既要站在“教”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针对每个学习的主题编好学案,再利用学案载体,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必要的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学案教学恰好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地理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学生基础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学案中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预设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所有学生均要求达到的;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要做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够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有余力可及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目标。

二、运用学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学生学习的目标

1.学案上预先呈现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在“学案”中将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课下的预习、课上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按学案要求进行目标明确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合作交流,更多的去展示自己,教师根据学情做好真正的“导”学,选择好“导”的内容,把握“导”的时机,诱导学生去质疑解难,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学法指导和心理、思维的疏导上。

2.学案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利用预设学案,课上课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和思考的时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上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的提出和求解”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活”起来了,课堂才有了生机和活力。

三、运用学案教学构建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的过程。

学案教学实践“先学后教”教学理念,探索出“预设学案——自学探究——群体合作——释疑点拨——提升达标”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学案预习阶段:可预设案例创设情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课堂实施阶段:可用任务分配、小组讨论、群体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案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能实现教师最有效的“导学”和学生最有效的“自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地理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可以设计如下:(1)案例激趣:播放“泰坦尼克”号沉没视频导入,设问: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移到此地的呢?(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比赛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描述洋流分布的规律;(4)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分组讨论四大渔场形成原因的异同点?(5)案例探究: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案例,探究领会洋流对气候的显著影响,并试着举出洋流与沿岸气候的关系的其它案例。(6)分析比较:哥伦布两次航行美洲时间差异的成因。这样设计学案通过层层悬念,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交流协作,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学习效果显著。

四、运用学案教学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案教学中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景,呈现多种信息:文字资料、图表、景观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不断的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类感官,唤醒学生好奇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穿插阅读、思考、讨论、描述、绘图等各类活动,让学生积极紧张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五、运用学案优化学法指导

我们看到过许多学案其实就是练习册,其实学案不应该等于题案,好的学案要注重学法指导,把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即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流程出发,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学法指导系统,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学法“指导点”,环环相扣,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学习,以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

学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各种问题和困惑,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容量的困惑

学案教学使用不当就会加大课堂容量,激化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矛盾,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由于不能恰当的使用学案造成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案的时间安排和提炼程度。

二、学案编写的困惑

好的学案编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老师们都有繁重的工作,拿不出大量的时间来编写学案,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编写,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假期编制好新学期的学案,这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又难以保证学案的质量,很难想象在没有研究学情的前提下编制的学案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学生预习的困惑

在使用学案的实践当中,发现要求学生自觉预习学案很难,学生一共有九门课,每天都要留很多作业,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科都来搞学案的话,学生根本不可能完成学案的预习,所以要求教师要设计出充满魅力的好学案,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并非每个课型都需要学案,所以也要适度进行学案教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