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

语文知识论文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1.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

在当前考试制度没有较大改革的情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分数为导向的,因此,教师语文教育的目标自然也是向分数看齐。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博取高分的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素养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从高中生、大学生文章中别字频出就可以看出来。学生语文成绩最终是以分数检验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唯分数论,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许多教师沉不下来心来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中也不注意分析总结,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往往倾向于一些时髦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花样翻新,语文教学被各种花样思潮所左右,脱离了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不认认真真地研究文本,扎扎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时间就在这样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流逝了。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下提倡人文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走极端,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强调人文性就搞自由主义,随意地解读文本,追逐时尚,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一节课下来,看着热闹,学生们却没有多大收获,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难有积累,这是造成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些教师则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方式僵化,花大量时间灌输文章结构及语义,烦琐的分析不仅使学生昏昏欲睡,也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见木不见林,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习无论如何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但无论何时,无论教学怎样改革,语文基础知识永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在当下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分数,两者似乎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仔细思考,这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如果不那么浮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语言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教学,那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力肯定会稳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提高会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要表达的要义反过来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其中的重点字词只有在通篇考虑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正含义。只有在对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去谈人文性,才能理解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感受与情怀,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文章所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三、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课堂是学习母语的重要渠道。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语言背后的智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敬畏感,这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有了对母语热爱和敬畏,学生在读和写的时候将会更加认真,语文基础的提高也会更快。

四、小结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1.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

在当前考试制度没有较大改革的情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分数为导向的,因此,教师语文教育的目标自然也是向分数看齐。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博取高分的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素养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从高中生、大学生文章中别字频出就可以看出来。学生语文成绩最终是以分数检验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唯分数论,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许多教师沉不下来心来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中也不注意分析总结,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往往倾向于一些时髦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花样翻新,语文教学被各种花样思潮所左右,脱离了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不认认真真地研究文本,扎扎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时间就在这样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流逝了。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下提倡人文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走极端,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强调人文性就搞自由主义,随意地解读文本,追逐时尚,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一节课下来,看着热闹,学生们却没有多大收获,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难有积累,这是造成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些教师则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方式僵化,花大量时间灌输文章结构及语义,烦琐的分析不仅使学生昏昏欲睡,也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见木不见林,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习无论如何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但无论何时,无论教学怎样改革,语文基础知识永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在当下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分数,两者似乎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仔细思考,这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如果不那么浮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语言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教学,那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力肯定会稳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提高会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要表达的要义反过来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其中的重点字词只有在通篇考虑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正含义。只有在对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去谈人文性,才能理解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感受与情怀,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文章所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三、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此外,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自结”阶段,他总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3]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4]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综观初中六册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魏书生老师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5]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他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他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6]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魏书生老师却以他独创的方式把它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7]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8]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9]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定向”阶段,魏书生老师也引导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来看,使他们“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也有人对“语文知识树”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观点。比如关于知识体系,就有人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10]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11]

应该说,在当时,“语文知识树”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为语文教育改革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2]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这样的地图,“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13]但是,怎样才能算是征服呢?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魏书生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只是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了方便教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在使用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我们也不能奢求语文教育目标的过于笼统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否认,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诚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14]“语文知识树”的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呈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即那些最具包容性的概念处于知识树结构的顶点(如“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它下面是包含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概念与具体的知识(如其中的22小项和131个知识点);同时,“语文知识树”还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可见,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15]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如有的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就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知识不断膨胀的年代,从知识的内容上讲,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知识。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进一步而言,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认知结构对其以后的学习来说,便成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更应学习的是那些包容性强的知识。当然,具体的知识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太繁琐。因为知识实在太多,而且有些知识除了应付当前的考试之外,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从画“语文知识树”的出发点还是从其使用来看,它都有一定的应试之嫌,虽然在学生必须要应试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以后升学压力的逐渐减轻,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或许,我们这样去要求“语文知识树”是不切实的。其实透过“语文知识树”,我们看到的是语文教材的某种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也不是靠一个人或一项改革就能改变的。从大处看,它还反映了我们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教学的科学序列,便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知识作了简化。这样做的好处如前所述有利于考虑到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学与教的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教材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高高兴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或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16]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17]“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认“语文知识树”或“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实,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18]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由此观之,现在应该是需要改变类似于“语文知识树”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了。

注释:

[1][2][4][13]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第24、25、27、2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蔡政权《“学法指导”之我见》,《辽宁教育》1997年第1期

[5]戴永寿《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6]李荣海《我“读”魏书生(二)》,《内蒙古教育》1994年第3期

[7]盛斌、季银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四)》,《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6期

[8][10]沈韬《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批评》,《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8期

[9]顾中观《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定向》,《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3期

[11]章幼学《确立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1.稳定性

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

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内涵,这一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一个主体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文明延续的纽带。(即使是人工智能,我们仍要赋予其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特征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要更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

尽管缄默知识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因为它的构建机制是认知主体以及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不仅如此,它本身就属于认知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对主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这一点与其稳定性是相互呼应的,这也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是一致的。

二、由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如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1.情境教学给缄默知识提供基础

缄默知识具有对情境的依赖特性,知识构建与特定的情境分不开,是对于情境认识的整体把握和内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缄默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灵活,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其本身就是情境的蓝本,情境的再现又可以依托现代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情境是缄默知识的“温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刻意为之,在同一情境下也不可能全班形成完全一致的缄默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认知构建的主体。

2.多元课堂和个体性

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同样一节语文课,同一个教师同一时间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对于文学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常规课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思想,语言教学,尤其是中文,本身就更强调意境和韵律,而这些不属于逻辑范畴,更多情况下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主体差异性则决定了课堂应当是多元开放的。而多元课堂的原则应当是:一者,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甚至去创造形式是多元课堂的外在表现。一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观念,秉持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同学看似荒唐可笑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的思维和观点。

3.存异思维和非理性

正如之前强调的一样,缄默知识是感性知识,是非理性的,而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无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批判、反思等形式来深化或者纠正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缄默知识构建的初始才是黄金时段。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除原则性的价值观有是非之别,其余情况下我们就更应当保持一种存异的观念。这和多元课堂正好是互为表里的。

4.兼顾随意偶然性,尝试动态生成课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让我们从教学案例谈起,它或许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而我想就片断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分析,即教师的知识观是在怎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案例呈现

以下是我在北京市某小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记录下的一个教学过程,课题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美丽的小山村》。

……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小山村美不美呀?

生:(异口同声)美!

师:你们信吗,如果有水的话,这个小山村就会更美了。下面大家先默读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抬头读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水面上,游着鸭群。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

师:说说,你们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简单。

师:第一句好?(教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脑瓜)来,你坐下再读一读,考虑考虑,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乙: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字多。

师:嗯,不错,第二句字多了,再仔细看看多了哪几个字呢?

学生丙: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看法,第二句写了“绿绿的”水面和“白白的”鸭群,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所以好。

师:说的不错,多了这几个字,第二句就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了。来,让我们一起说一遍:更具体、更形象。开始——

学生(全体):更具体、更形象。

……

二、思考与讨论

现在,让我们对如上片断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做进一步思考:

1.如何看待学生甲的回答?教师为什么叫学生甲坐下再考虑考虑?

2.如何看待学生乙的回答?教师对学生乙的回答为什么抓住不放?

3.如何看待学生丙的回答?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有实质上的变化吗?

4.从这个片断来看,这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目是什么?如何看待教师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出的努力?

5.学生如上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上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显然,如果单就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两个句子而言,学生甲的回答本无可厚非,因为简洁不失为一种美。但语言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要在语境中审视,如结合课文的语境看,自然,这个回答则就有些问题。对这个回答,教师的行为是叫他坐下来再思考,思考什么?是想叫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悟出我们如上的分析吗?显然不是,听课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教师此时的内心状态——期盼与稍许的焦急。他所叫学生思考的很显然指向的是某一“正确答案”。由于这种心理,教师未能对学生甲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2.再看学生乙的回答。乙的回答使教师焦虑的心理状态有了些许缓解。因为他意识到这个回答是通向那一“正确答案”的可能途径,这也正是教师要做进一步追问的原因。果然,学生丙就顺着教师的“诱导”去顺藤摸“瓜”了。但他自己没有真正摸到,关键时刻,还是教师将“瓜”(即“更具体、更形象”)摆到桌面上,并叫学生一起吃下(齐说一遍)。

3.其实甲乙的回答在根本上并无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个看到了字多,另一个看到了字少,而丙的回答只不过指出了多出的是哪几个字而已,但三个同学所受到的“待遇”则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师(或教参)已经预设了一个权威的结果(即标准答案),而师生所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也正是要指向这个“标准答案”。

4.这样看来,教师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知道,由于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句子就会变得“更具体”了,这一事实性知识本身。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阅读和考试中再遇到类似的句子时就能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在这个片断中,教与学的行为完全围绕着固定的“结果”顺着既定的“路线”而进行的,并未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对语言的真实感受与体验。需要反思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个体发展而言,记住这个事实性知识本身与切实感受到语言美,两者哪个更有切实意义呢?

5.看来,学生获得的只不过是牢记了“字多就具体形象”这一并不能经得起检验的语言(或方法上的)知识。失去的则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思维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语言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样的语言教学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这样的教学行为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陈旧的知识观在作怪。

三、再思考:知识接受是复制的还是内化与建构的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视知识为客观的对象物,它在课程中以“客体化”的方式存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以这些既定的、外在的、客体化的知识去武装学生,学生则要被动的接受、积累、运用这些知识,最终使自己成为“知识人”。于是师生共同臣服于知识的脚下,在权威面前失去了个性与自由。语言教学本应具有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想像、体验与解释的空间,而在这个片断中,这个空间被压成了一条线,固定化了的语言知识、剥夺了师生个性思考与自由想像的权利,个性淹没于共性,人性臣服于知识。那么,知识在发展人还是在异化人?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荔枝蜜》(第一册一七课)

《荔枝蜜》是现代作家杨朔的散文名作。文中所涉的蜜蜂知识有六处知识性、表达上的错误和失妥。限于篇幅,此文无法表述,需另文小议。

二、《万紫千红的花》(第三册二一课)

课文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时,举有一例:"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188页1~2行)

此例欠科学根据,也与事实相悖。

国内外养蜂家早已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蜜蜂对黄、白、蓝几种光色特别敏感,对于红光是色盲,不能区别红黑二色。对此,各种蜂著多有介绍,养蜂者也尽人皆知。

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大江南北尽染黄色,这便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进入了盛花期。油菜是我国春天的第一个主要蜜粉源作物,只要天气晴好,蜜蜂就嗡嗡嘤嘤地忙碌于?quot;黄海"之中;养蜂者欣喜地产蜜取(王)浆,称之"黄金时节"。南方与油菜花几乎同期开放的还有白、红、粉红色的李、杏、桃等果木花,密蜂也会采访,但并不表现偏爱;稍后开紫红色花的紫云英同为春季的大宗蜜源作物,盛花期蜜蜂云集花间,那是因为黄色的油菜花泌蜜已近终了,并非蜜蜂"喜欢"而厚此薄彼。北方大面积种植的葵花是花呈全黄色的蜜粉作物,每逢秋季南方成千上万的蜂场运蜂北上赶采葵花、决非失智之举。倘若蜜蜂"不大喜欢黄色",那我国几十万众的养蜂大军,可就断财路空兴叹,弃蜂业改他行了!蜜蜂对黄色敏感,红色失盲,在养蜂业中还具有实际意义:将蜂箱前壁(或全箱)漆成黄、白、蓝几色可避免采集蜂、试飞新蜂和婚飞的蜂王错投他箱;暗室越冬的蜂群作必要检查时,以红灯照明,可免蜂群趋光躁动;王浆生产季节若缺花源,须傍黑饲喂糖浆,操作时灯蒙红布,蜜蜂就不会起飞扑面蜇人、离巢损失。

必须说明的是,在蜜蜂眼里,花朵的红色与灯光的红色或许有别,蜂采红花也许是花的蜜粉香味起了引诱作用,否则蜜蜂采集的红花就难以思议、无从解释了。

故《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举此例明显失妥,须作修改。

三、第三册第六单元说明文后的作文训练"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中所附资料(233页),多处说明欠科学、准确、缜密,或伴有知识性错误。

1."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万只工蜂组成。"

①"通常"在养蜂学中多指蜂群时处繁殖期或生产期。在此期间,一群蜂是由三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蜂组成,即一只蜂王、大批工蜂和少数雄蜂共同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此句既明言"通常",那就不能疏漏"少数雄蜂"。

②"一二万只工蜂"欠准确。我国现代饲养的当家蜂种是遍布世界的意大利蜂(俗称意蜂)。这种蜂的工蜂数为"一二万?quot;时,若非早春繁殖初期,就一定是秋后繁殖未期,"通常"蜂数多为二至四万。如果让"一二万只"的蜂群生产,养蜂者急功近利,即未精蜂道。只有中华蜜蜂(俗称中蜂),有工蜂"一二万只",才与实际相符。然此句未作确指。

2.蜂王"一昼夜可产一万五千到两万粒卵"、"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

①蜂王是发育完全的雌性蜂,系蜂群成员共同之母,其产卵能力为动物界所罕见,号称"产卵机器"。即便如此,其日产卵量也只是"一万五千到两万"的十分之一或稍多一点,迄今全世界未见蜂王产卵逾三千的报道。反之,我们不难设想:蜂王"一昼夜可产一万五千到两万粒?quot;,即四五秒钟产一粒卵,那不是缝纫机操作状态机针上下运动的节奏,便是影视特技快镜头显示的奇异景象了。此种咄咄怪事出现在权威无上的教科书中,是不谙蜂事者的杜撰,还是排版勘校的失误?

②蜂王"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着"吗?国内外所有蜂著均无"花精"一说,养蜂人也不知"花精"系指何物。蜜蜂采集的是植物的花粉花蜜,蜜源缺少时,也采集蜜露(植物花外蜜腺的分泌物)或甘露(蚜虫、叶蝉等排泄的甜质物),还采集某些植物新生枝腋芽处的树脂类物质,这种物质经蜜蜂加工后称作蜂胶,不供食用。若诗文中以"花精"代指花粉、花蜜,尚可为作者乏解蜂事用语无状而不足为怪,但引作教科书中的资料,该是真凭实据的不易之论。否则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受之于心,岂不贻误后学!其实,正常蜂群中的蜂王终生食用青年工蜂从咽腺(又称王浆腺、营养腺)里分泌的王浆,从不取食工蜂采集的蜜粉。

3.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工蜂的寿命多长?繁殖泌蜜期由于劳累,只能活一个月左右,而"秋后出房的,越冬期能活六个月以上"(《养蜂技术指导》起宗礼),北方寒冷地区甚至"可达九个月"(《养蜂学》苏·舍尔宾纳)。

从参考题和所附资料分析,此题意图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蜜蜂知识,对蜜蜂作准确的说明外,还有教育学生学习蜜蜂勤劳、无私精神的意向。故宜在"工蜂……调节蜂群内的温度和湿度"后,补上:"在繁殖、酿蜜忙碌的季节里只能活三四十天",并将"最多活六个月"改为"北方的蜂群",越冬期可活六个月左右。

4."开花时节,蜜蜂……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在谁见过蜜蜂在明亮的"月色"下"采花"?蜜蜂酿蜜在蜂巢中进行,终日不辍,何须"趁着月色"?文学作品中"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是神来之笔,在说明性的资料中将蜜蜂理想化到"趁着月色采花酿蜜"的程度怕有失明智。"不论说话或作文,符合事实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与事实不符,尽管语法和修辞上都没有毛病,也仍然站不住?quot;(《语法修辞讲话》233页吕叔湘熙)此处非但事实可疑,纯系子虚乌有。只有改为"开花时节,蜜蜂白天忙采集,夜晚还要忙酿蜜"才符事实。

5.(第6则)国内外研究蜜蜂传递信息的最新资料表明:出巢侦察植物"开花泌蜜"的蜜蜂"告诉"同伴的方法,不仅凭"''''语言''''--蜜蜂的舞蹈",除辅以食物传递、触角感知等方式外,还有迄今仍未破译的更奇妙的手段(有人谓之电磁感应或生物电感应)。此说毋须纳入教科书,但似可写进《教师教学用书》。

6.不同蜂著述及蜜蜂采花酿蜜活动的数据相差甚大。第7则文字中的某些数据不宜采用确数,拟择常用数据作下述为好:

"蜜蜂要酿成一公斤蜜,需要一万只工蜂各采蜜四五次,采集一百万朵左右的花。……蜜蜂酿一公斤蜜,采集蜂总飞程逾四十五万公里以上。……"

"蜂房"一词系"蜂巢"或"蜂箱"之错。"蜂房"仅指蜜蜂用泌蜡筑造而成的单个眼状正六角形的"巢房","蜂巢"为蜜蜂之巢所,"蜂房"与"蜂巢"有单个(局部)与整体之别,如同人之居所"房间"与"房屋"一般。

8、9两则资料源于《荔枝蜜》,另文议述。

四、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后的作文训练"一事一议"中的"预备活动"(105页)。

提示:①见上述三(6)。

②从蜜蜂采多种花才能酿出佳蜜看,"多种花"酿"佳蜜"实为误解。现代养蜂业无论从蜂蜜生产方式,还是国内外销售市场检验蜂蜜的质量要求看,一致认为单一花种的浅色蜂蜜,质地纯正,滋味甜润,香气独特,口感适畅,属一等(优质)蜂蜜,像我国生产的荔枝、椴树、刺槐、紫云英等种蜜,颇受消费者喜爱,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恰恰是无主要优质蜜源泌蜜的少花期,蜜蜂采集"多种花"酿出的蜜被视为"杂花蜜",列于等外,其色泽为深琥珀色或深棕色,味虽甜,但远不及一等蜜纯正,有的尚有苦涩味、刺激性,无销售市场,极少供人食用,多作蜜蜂饲料?quot;佳蜜"无疑是指有销售市场、受消费者喜爱的一等蜜或仅次于一等的油菜、枣花、葵花等种蜂蜜。因此蜜蜂采"多种花"酿出"佳蜜"的说法,既不符合蜂蜜生产的实际情况,也偏离了人的品尝要求。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开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提出建议。

1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作为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语言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要想学好语言是不可能的。完整的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英语教学中不能将文化背景排斥在外。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许多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他们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另一个现实却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差较大,大多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1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学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也就是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处于一个整体之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的教授与文化导入同步进行,让学生能更多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1.2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相互促进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的内部形成与结构,又要重视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的种种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有许多积极的作用。

首先,文化导入可以让学习者不断地接触到英语国家社会、经济、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地导入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再由文化到语言的良性循环。

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地语文化缺乏了解,学习者往往难以体会和把握目的语所衍生的文化涵义,从而会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障碍或交际失败,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2 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2.1文化背景教学的现状

事实上,语言与文化背景之间的特殊关系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认识,而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在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最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对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作出了相应要求。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中学阶段各种升学考试、评比的压力,以及大学阶段与学位挂钩的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广大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关注远没有达到主动认知、理解、应用的程度。为提高升学率、考级通过率,教师们也只好沿用在我国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即主要采用听说练习和讲授语法、英汉汉英互译的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他们都偏重语言观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英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在英语教学中侧重于语音、语法、单词的模仿、操练及背诵,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向学习者输入文化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结果就是,尽管许多学生苦学英语多年,也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即使在口语表达中无语法错误,往往也会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在眼下的北京,轰轰烈烈迎接奥运的过程中,许多让外国人啼笑皆非的英语指示,正是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杰作”。

2.2文化背景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仔细分析学生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教学指导思想的局限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好多年,近年虽然在各级学校英语教学中稍有所加强,但这些口号在考试这个指挥棒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更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不是素质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是分数,不是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综合理解,而是对零星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在应用语言时,一旦中外文化稍有差异,十几年本国文化的影响就会轻易占据上风,在书本上学到的少得可怜的文化知识几乎就找不到位置了。那些“洋泾滨”英语就是这样产生的。

2.2.2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出版的中学、大学英语教材对语言文化的关注的确比先前的好了许多,至少许多学者所批评的中国式英语在这些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大为下降。然而现有许多教材还将英语国家的老年妇人叫做“old grandma”,真不敢想象,一位天真的中国小朋友在这样的教材培养下,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却坚持认为自己很年轻、宁愿别人叫自己madam Ms.或者 Miss 的 old woman 时,会有怎样的一个场景!

另外,我国外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内政治气候及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学生所用教材大多是一些小故事、对话、短剧等,有时也有一些散文和诗,题材虽然较多样,但内容单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对中国传统道德或者某种政治说教,使学生不能接触到真实的、与现代英语国家文化相衔接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这一点,在笔者前几年辅导英语专业自考生的过程中,体会最深。幸运的是,那套用了十几年的全国教材,终于在2004年被有关部门更换了。只不知,这套教材又误了多少学子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2.2.3教师及教学手段的因素

首先,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语言学者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们,大多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了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第三,对教材中的英语语言背景知识介绍,许多老师并没有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足够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揣摩。年轻的学生们对那些完全陌生的文化很多时候只能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去掌握应用了。

3 开展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几个问题

3.1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但是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文化导入的内容可以偏重交际文化知识。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禁忌语多与“privacy”有关。许多个人情况如家庭、婚姻、信仰、年龄、薪水等都是个人隐私,因此,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不要询问或者涉及有关他们的私人情况。而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交际中常犯这种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个人情况的询问体现了亲密、关怀。

当然,也应适当的导入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3.2开展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新思路

3.2.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3.2.2从习惯用语及俗语入手,了解其后的文化差异

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最常见的就是中英文化对 dog的态度。“as lucky as a dog” 这句俗语的理解,如果没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是要闹出笑话的。

3.2.3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 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3.2.4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了解文化差异

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各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从课堂外获取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与文化有关的书籍、报纸、杂志,观看外国电影、录像以及电视上介绍西方文化的节目。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材料以进行跨文化学习。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因特网这个信息资料的海洋去获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3.3开展英语文化背景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在明确了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之后,语言教学者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

语言的教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应重“导”而非“教”。

同时,教师要加强对本国和外国文化的学习。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首先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

4 结语: 素质教育目标下英语文化背景教学展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英语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其它英语技能的掌握。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人们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学生在学习英语十几年后,如果仅仅能说出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是很难与英美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只有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教师队伍培训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使过去忽视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让他们在与外国文化直接、迅速和频繁的接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义,张京生.论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1996:3.

[2] 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

[3] 张玲.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J].太原大学学报,2005:6.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社会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职英语教学

外语交际与母语交际不同,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人属于同一文化背景,而外语交际的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把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

“文化”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社会信仰、传统观念、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因此可称为“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交际密切相关,是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系。就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讲,语言有以下几种功能:(1)交际功能。语言是人们交际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交际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2)载体功能。语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反映着社会文化,并将其一层层地积淀下来,世代相传,所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3)指导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也可以从语言中得到知识,接受教育。因此,语言与文化不可脱离或单独存在。

东西方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则涉及词汇、句法、礼貌用语、禁忌语等方面。

比如,汉语中表示亲属的词特别多,而英语中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uncle,伯母、婶母、姑母、舅母、舅妈、姨妈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aunt,而“嫂子”、“弟妹”等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称谓。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汉民族封建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结构特征,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都必须按亲属称谓进行规定。英语中没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因而缺少与汉语称谓一一对应的词汇。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追求升学率或考试过关率,中职英语教学往往也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不太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结果不少学生虽学了几年英语,却仍难以进行较自然、有效的交流。既然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原则

加强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研究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在比较两种文化时,应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任何文化都不带有歧视或偏见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

行为方面——包括衣食住行、购物、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方面——包括工作场所规定、婚姻与主要社交礼节等;体势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等。

五、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

(一)实物与图片

讲授社会文化知识如仅依靠书面教材,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邮票、明信片、报纸杂志的插图等实物和图片辅助教学。由于中职生英语词汇有限,听力水平一般,教师可用英语和母语结合起来讲解和表述,以便学生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

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播放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能生动、自然地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处理好影像与文字、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一致。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事先提出问题,在学生看完视频或听过相关材料后,进行口头问答或讨论。

(三)常用课堂练习的类型

1.多项选择

在多项选择中,可创设一个情境,选择项为回答,以下是一个关于礼节的练习:

You have been having a headache for a week and have just started to feel better.One of the parents of your friends says:“How are you?”,What would you do?

A.Start talking about your problem.

B.Say:“Not bad,thanks.”

C.Say:“Thank you,how are you?”

D.Say:“Thank you,and you?”

(答案是B)

2.填空

填空是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回答,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学生写出答案,其难度略高。如:

Situation:You have been invited to dinner at an American friend’s home.

You are about to sit down to eat,but you want to use the toilet before dinner?

Question:Could/Can I use the bathroom?

Your friend’s answer:Sure.

(注意:这类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练习运用社会文化知识。)

3.模仿

模仿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但如选题适中,往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

Situation:At a restaurant.

Student A has ordered food but the server brought him a different dish because she has forgotten what was originally ordered.

本练习要求学生扮演饭店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练习用“澄清事实”与“争议”这两项语言功能,由于情景设在饭馆,争议的内容具体,因此难度并不太大。需注意的是,中职生词汇量较少。为使活动较顺利地进行,教师不仅应选择合适的学生,而且应补充一些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4.对比

对比是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

(1)利用教材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如中职英语教材中一般都有关于节假日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中外节假日(如圣诞节、春节等)作比较,并让学生区分出这两个节日期间常用的不同祝愿语。

(2)选择一些社会文化差异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

You are visiting an American friend in her new apartment.You like the apartment and you want your friend to know .What would you do?

A.Say:“Your apartment is nice.How much is the rent?”

B.Say:“The place is really nice,I like it a lot.”

C.Say:“I like your apartment”.Then pick up some things.

D.Say nothing,but walk around and look at everything in the apartment.

(答案是B)

中国人询问同学或朋友物件的价格是常见的事,但在西方,这是一种禁忌。教师对这类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过多次,但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少中国学生仍会下意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避免犯类似错误。

六、结语

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它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讲授英语社会文化知识就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历史还较短,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9篇

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今世界,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将会更加显得非搞不可,且迫在眉睫。

知识产权文化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往往是通过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具体对象,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来理解认知的。知识产权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马唯野:《论文化和知识产权文化》)。

知识产权文化包括以下内涵:第一,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形成于人类的知识产权实践;第二,知识产权文化是关于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精神现象;第三,知识产权文化是影响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事务的发生,发展的全部精神世界。

知识产权文化包含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国际规则、政策体系,发展战略、价值准则,观念意识,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外部环境等等。

知识产权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知识产权意识文化。指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认同程度。所持态度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

(2)知识产权制度文化。指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构成,是知识产权事务的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诉讼制度、审判制度等等。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国知识产权事务的方向。

(3)知识产权环境文化。指既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发生和发展,又非知识产权事务本身的外部因素的总和。譬如政治,外交,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包括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形势的演变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进程。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当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并且通过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当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维护良好经济秩序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借鉴儒家思想,全面建设知识产权文化

先秦学者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强,往往有作者并不署名的现象,并且,古书多非成书于一时一人之手。诚如余嘉锡先生在其《古书通例》中所指出的,“古书不题撰人”,《六经》之中,惟孔子作《春秋》,独有明文可考。“盖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惟师师相传,知其学出于某氏遂书以题之,其或时代过久,或学未名家,则传者失其姓名矣。即其称为某氏者,或出自其人手著,或门弟子始著竹帛,或后师有所附益,但能不失家法,即为某氏之学。古人以学术为公,初非以此争名;故于撰著之人,不加别白也。”“诸经传注,最初只加姓氏于书名之上,并不别题撰人”,如“齐诗”“鲁诗”;“自《诗》分为四,《春秋》分为五,乃题姓氏于传之上以为识别。”“盖萁初由后人追题者,久而变为著者自署矣。其初只称氏者,久而并署姓名矣。今虽不能考其所自始,要是汉,晋以后之事。不可以例周,秦及汉初古书也。”徐正英老师也在其《上博馆藏战国楚简作者复考》一文中,先论证了《诗论》中发表言论的人名字某一合文是“孔子”二字合文:随后又重点对二十九简逐一进行了辨析,发现其中仅有两支简的内容不是孔子口气,但体现的仍然是孔子的思想。按照余嘉锡先生所确立的判定古书作者的原则,此书简及全部《诗论》同样可以归为孔子的诗学理论。正如《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并编纂成书一样,该书仍被视为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因此,弟子追忆孔子授诗言论并掺进弟子理解师说的言论的《诗论》,可以被视为孔子的诗学理论。“孔子是《诗论》的作者不容置疑。”可见,儒家著作本身的成书过程也是知识产权逐渐明晰化的过程。我们不妨可以利用儒家思想来建构知识产权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灵魂。

常言道“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而作为道德标准则出现过105次。儒家认为,仁为君子最根本的品德,它的实质是“爱人”,即对人类的爱(金景芳:《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所谓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须臾不可离身。“仁”包括一切的道德,就是指完善的人格。君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道德价值,就是要把博大的仁德推广于天下,济世安民。按照王保国师的研究,“仁”的核心内容分为“复礼”和“爱人”两个方面(《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12月)。在孔子心目中,礼是其要建立的道德社会的标准,是仁的载体;两周礼制是最为完善的制度规范,因此孔子要向人们说明周礼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希望引导人们塑造出拥护周礼的道德品质;仁是其提倡的道德的基本属性,又是道德社会实现的依据。《论语》中“人”出现162次,“民”出现了48次。可见孔子“仁”的学说实际是“人的学说,“仁”是人作为人最基本的素质和品质,是人的基本属性。“仁”的学说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构成,“以人为本”是儒学的基石。

由此可见,生长于中国特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自然是不难借鉴甚至是当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唯有建立起健全的知识产权文化机制,重点突出人本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要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以此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最

终实现人与企业文化尤其是知识产权文化和谐相处的最佳境界。

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是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企业在强调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着重突出儒学文化特色,积极吸取孔子的仁学思想,实行人本治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建设知识产权文化,从而为知识产权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氛围。

以“和为贵”――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兴旺的法宝。

《论语》记载,孔子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12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2版)。即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常言道,“和则强,和则盛”、“和衷共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和平共处”。“和气生财”等等。从古至今,从个人到国家,“和”字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由此不难看出,“和”也应当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真能把“和”的这种精神充分运用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上来,很难想象那将会是怎样一种令人惊喜的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是应倡导儒家的“和为贵”思想,要学会统筹协调知识产权文化与中外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知识产权文化。

“人心齐,泰山移”――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凝聚力的关键。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员工闻,尤其是技术人员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充分发扬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外延则是要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因为企业组织成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赖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这种相互协作和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快速高效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威力就难以彰显。

“众人拾柴火焰高。”协作与团队精神培育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它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感情紧密度,企业的团队精神、向心力等。任何一个有知识产权文化内涵的企业,都会建立一种感情投资机制。要管理就应先尊重对方,从而使之与被管理者建立起信任情结。有了这个感情上的纽带,企业员工对管理人员才会有感情依附意识,管理才会真正顺畅,同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尊重其他员工的人格,以便携手共同搞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并最终转化到提升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面去。

“择善而从”――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良性发展的途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贯遵循的做法,同时也正好与《论语》中所讲的“三人行磐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异曲同工。建设知识产权文化,也应该有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意识。惟其如此,最优秀的,最典型的传统文化在被传承下来的同时才有可能真正融合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去。现实中,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文化可以说才刚刚起步,虽说“小荷已露尖尖角”,但毕竟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我们应该一方厩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有生命力的部分,发扬古代一切有生命力的学说,观点,同时也要继续剔除那些已经死亡的,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糟粕,真正地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切实促进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诚实守信”――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基石。

孔子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见,没有民众的信任,任何组织都难以长期生存下去。荀子有云:“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的素养就能规范,用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倘若构建知识产权文化也能以诚信为基石,在构建诚信文化的同时,积极地将诚信元素融合到知识产权文化中来,那么不仅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可以由此获得有益扩充,而且还有可能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创造出一个更宽更广的平台。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知识产权文化要双管齐下,既要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更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激活知识产权经济,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大局出发,要顺应时代的呼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在努力维护好自身权益的前提下,坚决不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从而诚实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体系。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优秀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更是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0篇

1知识地图管理课程知识及个人知识的途径

知识地图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知识检索与导航。当学生或教师需要某项专业知识时,能够按图索骥,了解及确认组织内的“知识库“有哪些项目及分布位置;其二,解释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头脑中隶属经验、灵感类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朱部分知识难以掌握。运用知识地图,学生能够轻松地找到在本课程领域中掌握某一隐性知识的同伴或教师并通过与其的交流来获取隐性知识;其三,厘清知识间的关联。人脑中的知识往往是散乱无章的,没有对各类知识关系进行明确的归类。通过知识地图中使学习者可以得到清晰的呈现;其四,弥补学习者知识空白区。在知识地图中,学习者可以看到自己必须掌握和应该了解的知识有哪些,一旦发现自己的有某些知识缺陷可以很快查到并弥补从未得到自我提升。

2教学实验设计

笔者首先依据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创设基于知识本体和知识可视化的小学英语课程学习环境主界面。其一课程知识体系源于教育部颁发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我们组织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分别从新的语言教学观、新的语言教学策略、新的语言测试及评价手段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四个部分来构建小学英语五级课程体系,共分基础语音,基础语法,功能意念和回话项目四个板块。其二学习资源库我们拟从Knowledgecards(知识卡片),Micro-learningtasklists(微学习任务单)和Micro-courseware微视频课程附之常规的教材,教学光盘等来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式的学习模式。第三,学习行为工具是指学生在课内,课外应用的所有学习辅助工具。包括移动设备,Ipad,智能手机等。第四,辅助教学管理,是利用知识地图为师生提供一个知识管理的平台。其次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基于本体五元组结构对小学英语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层级概念化描述。本课题主要以大纲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具体要求,按照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定义,大类中依照课程单元在定义小类知识点如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这五种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再次根据普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对整个小学英语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可视化建模和形式化描写。创建微教学单元库为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个独立的微教学单元。每个微教学单元(Module)可以以一个TXT、SWF或PPT文件呈现,也可以通过预定义的OWL(WebOntologyLanguage)对英语课程本体中的知识元描述并对概念和关系进行形式化表述。最后记录分析小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由一系列学习活动构成,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有不同的学习行为模式。以现代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小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同环节的学习内容定义不同的学习行为模型,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模型自动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并以形式化方式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学习评价分析提供数字支持。

3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

实验初期我们拟定初步方案并论证方案;接触并确定实验学校为咸宁市外国语实验中小学,实验内容为小学六年级英语课程和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利用问卷明确知识地图构建的目的、范围、用途和使用者。实验中期的第一阶段:数据采集与加工人工提取小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建立教学素材库与微教学单元库;第二阶段:确定本体的核心概念集并建立课程本体;创建实例与建立课程知识地图:建立具体知识节点与资源库的关联;文本可视化实践;知识地图工具开发和生成。实验总结期,教学展示及学习行为模型建立:学习理论描写;学习行为自动记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期成果:首先,该课程本体主要实现了小学英语课程知识本体的管理及基于本体的可视化资源检索。通过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听说课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可视化知识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构建个人知识地图。其次,从教学理论建构上看本课题提倡重视课程的本体论价值,避免工具论价值机械化,这些观点对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有积极意义的。

4余论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 技工教育 技能 能力

当前,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技工学校是承担技工教育的“主阵地”,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技能人才的“加工厂”。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岗位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对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上轻语文重专业的观念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技工学校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及能力的形成,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技校教育应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一、技校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技工教育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生源少,招生难。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这已是全国范围内的技工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学生质量的下降表现在多方面: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到技工学校就读,还包含着许多的无奈,不是家境困顿,就是为家长所迫,再则文化分数太低,实在挤不进高中的大门。绝大部分技校生都认为,自己到技工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学会计算机操作、维修安装电器等技能就行了。因此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赚大钱。学语文没有用,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这些因素给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难度。在平时批改作业时常发现学生老写错别字,作文表达不清,没有条理等等。如:有个学生违纪了要写检讨,交上来的却是“捡草书”。语文考试,有些连作文都不写。也可以说,长期以来技校的语文课在一些人眼里并不象专业课那样被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不少学校出现语文课的“学生厌学、老师怕教”的现状。

然而是否像有些人所言,语文教学在技工教育无足轻重呢?其实并非如此。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不容分说,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尤其重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我们学会辨别事物的本质,理解别人的言行举止,从而达到人与人互相沟通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其他学科的定义、概念的叙述和诠释,判断、结论的演绎和推理,都必须依托语文来完成,犹如鱼水一样,没有语文知识为基础,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技校生应具备较好的阅读、写作和听说等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知识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单一技能型人才逐步转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技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法律、人文等知识,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工具,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语文课与专业课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之所以常常不理解、甚至误解,就是因为缺乏语文知识。正如建造一栋楼房,不打好地基,是不可能修好上面的房子的,同样,语文学得不好其他专业课也难学好。语文是基础,它有助于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技工必须重视语文知识学习,才能为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现,语文知识丰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记忆能力较强,对专业课的学习能容易掌握。如:在讲授齿轮的画法时,通过老师的点拨,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就可把画法要领编成口诀:

齿轮画法三个圆;粗线、细线、点画线;

要问它们是什么;顶圆、根圆、分度圆。

编成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口诀,给同学们增添了乐趣和兴趣,能使教与学事半功倍。这样的口诀过目不忘,考试时谁还能错呢?可以说语文知识学得好的学生其专业课的成绩也较优秀。例如:本人所带的03模具1班的李广炎、覃健斌在参加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的征文比赛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而他们参加学校的技能竞赛也能屡屡获奖。

三、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知识是我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基础。技能是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如学习绘画、打字、开车、修理等等。

学生就业既需要知识也需要技能,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例如:如果没有语文知识就很难掌握车辆的结构和性能,维修车辆技能的掌握就会受到限制。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学习。可见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知识与技能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它们获得的途径不同,知识可以从书本上来,而技能只有通过实践和反复操作才能获得,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局部动作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一般的理论教育不能代替技能的训练,因此,在从事一种新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他们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知识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要把知识变成生产力必须依靠技能。因此,用人单位更需要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人,仅有知识而缺乏技能所谓“高分低能”的人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如在文员的招聘中面试时,人家不会问你懂得打字吗?而是问你每分钟打多少字。又如一些企业在我校招聘时就给几张机械图样让学生看看之后就一个一个地问,通过考核筛选,高分者入选。

语文知识可促进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从而形成能力。本人在技校既教语文也教机械制图,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逻辑及审美思维,做事很有条理,作图规范整洁、布局合理。如设计的小花瓶、小葫芦等工件比例恰当,在车床制作出来尺寸大小适中,美观大方。而对语文缺乏兴趣成绩较差的学生,所制作的工件肥瘦、高矮失调,形状古怪,难看至极。

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知识丰富的能力相对较强,有知识的人未必有能力,但语文知识掌握不好,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其关系成正比关系。

语文知识与能力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具有某方面的知识才会具有某方面的能力,举一才能反三,无知必然无能;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去获取知识,有能促进有知。

能力是一种机能;知识是一种经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懂得公式、定理、概念这属于掌握“知识”;正确运用公式、定理、概念则属于具备“能力”。所以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其一:能力离不开知识,并以知识为基础。其二:一旦有了相应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能力低下难以知识渊博。能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相互作用。

五、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技能通常是指人们按某种规则或程式掌握专门技术的运作方式。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支配下,按某种要求,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通过人的外在的比较固定的活动方式即“规定动作”表现出来的,可视可辨;人们通过仿效、学习可以掌握技能,例如体育课上学习打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能力是人的生理、心理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没有什么固定的外在活动方式可以表现,看不见、辨不出,因而人们无法仿效和学习能力。彼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能力可促进技能的熟练掌握

同是学习某一种技能,能力强的人不仅用时少,而且质量高。

2.技能,特别是熟练的技能,可以推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掌握了“三步上篮”的技能有利于发展打篮球的综合能力,掌握熟练的做图技能有利于提高工件制作能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技能就是能力,体育教练的技能一般都比较熟练,但其参赛能力却未必强于他手下的优秀运动员。

语文知识的作用不仅仅是充实人生,还可以提高生产力,有知识的人和没知识的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样,做出来的结果也不同。生产能力不同,创造的价值不同,得到的受益当然不同。一个人生产能力越强,受益就越高。而人的生产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存量。可以说:知识丰富人生,技能与能力可改变命运。语文知识是台压路机,可辗平形成技能、能力的障碍,让人驶向成功的高速路。

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可以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质,从而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也可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2.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语义Web;知识管理;信息查询

在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的同时,人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型企业的出现,知识逐渐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如何通过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来效益最大化,增强竞争能力,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企业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管理学界和企业管理者们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

1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的出现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术语来自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充分了解,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强调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基础特征。就企业管理来讲,知识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给组织(企业)产生了巨大压力。

(2)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传统产业来说“知识化”将是其维持现有地位或实现创新的惟一出路。

(3)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各种要素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应地“知识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强化。

(4)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组织运作提供了与工业化时代在本质上不同的基本环境。

在上述背景下,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们日益认识到,知识及其学习代表着企业(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便由此应运而生。

1.2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互连网上有数以百亿计的文档被超过上亿的用户使用,这些文档中有很多是在企业或组织内部的Intranet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这些为企业服务的文档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企业对于信息和知识的管理都会偏向于网络。但是目前基于网络知识管理系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信息检索

目前的信息检索方式主要是基于关键词的检索而并非语义。显然这种方式缺点在于它并不能处理同义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只关注检索与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这种检索是不涉及词汇的语义的。

2)信息的集成

目前对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主要靠人工处理。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自动软件不能处理文本代表的常识知识,并且它们不能处理分布式的资源。

3)维护半结构化文件

目前组织的很多文档都是半结构化的,但维护这种信息的准确和一致是一件既困难又费时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有某种自动化的机制帮助我们自动监测错误。

1.3语义Web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以前对于信息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整合不同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这些数据库和知识库都是结构化的,所以这些集成方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互联网上的半结构化数据,我们需要的知识管理工具必要整合分布在网上的半结构化的信息资源。

语义Web是对当前互连网的扩展。语义Web上的信息具良好的含义,使计算机之间以及人类能够更好的协同合作。语义Web有这样的定义:机器可以理解数据含义的下一代互连网,称之为语义Web。语义Web的目的就在于把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不仅可以被人理解而且还可以被机器理解。如果它实现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互联网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2相关技术

2.1传统的知识表示方法

所谓知识的表示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组约定,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知识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①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②产生式表示法;③框表示法;④语义网络表示法;⑤脚本表示法;⑥过程表示法;⑦Petri网表示法;⑧面向对象表示法等。

对同一知识的表示可以用多种方法,但各自的效果却不相同。因此我们常把几种表示形式并用,以取得优势互补的效果。例如一阶谓词、产生式规则、框架和语义网络等己经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中。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也被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

2.2语义Web的框架

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一直致力于语义Web技术的研究,并一直关注语义Web技术的发展,在综合了语义Web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Web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语义Web研究者的认同,图1就是伯纳斯·李提出的语义Web分层结构图。图1中,XML层作为语法层;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层作为数据层;本体层(Onto1ogyLayer)作为语义层;逻辑层(LogicLayer)提供了智能推理的规则;证据层(ProofLayer)支持间通讯的证据交换。

2.3RDF和RDFSchema

RDF是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的缩写,提供了用于描述元数据,特别是Web元数据的技术。而RDFSchema(简称RDFS)则是用来定义描述所用到的“主语”、“谓词”、“宾语”的。这里可以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类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说RDF是用来完成实际工作的对象,那么RDFSchema就是用来定义对象的类。

RDF通过三元组的方式来描述资源,包括“主语”,“谓词”,“宾语”。描述三元组有很多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以XML方式。以XML方式描述的好处就在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人理解,而且可以使机器自动处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交互。

RDFS定义RDF词汇采用一种类似于面向对象的机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定义的类都是预先定义的rdfs:Resource的子类,也可以是某个我们已经定义好的某个类的子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现有的词汇来定义新词汇,从而大大节省工作量,并成为一种面向对象中重用思想的体现。

2.4Ontology和OWL

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近年来,计算机界关于本体论研究的成果数量正逐步增多,质量也逐渐提高。并且在1998年6月召开了关于本体论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信息系统中的形式化本体论国际会议”,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正在走向繁荣和成熟。

语义网是对未来网络的一个设想,在这样的网络中,信息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含义,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可用的信息。语义网使用XML来定义定制的标签格式以及用RDF的灵活性来表达数据,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一种Ontology的网络语言(比如OWL)来描述网络文档中的术语的明确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OWL是w3c推荐的语义网络“栈”中的一部分,这个“栈”被表达如下:

名称描述

XML结构化文档的表层语法,对文档没有任何语义约束。

XMLSchema定义XML文档的结构约束的语言。

RDF对象(或者资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据模型,为数据模型提供了简单的语义,这些数据模型能够用XML语法进行表达。

RDFSchema描述RDF资源的的属性和类型的词汇表,提供了对这些属性和类型的普遍层次的语义。

OWL添加了更多的用于描述属性和类型的词汇,例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disjointness),基数(cardinality),等价性,属性的更丰富的类型,属性特征(例如对称性,symmetry),以及枚举类型(enumeratedclasses)。

3基于Ontology的知识管理

3.1Ontology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Ontology是语义Web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人工智能。Ontology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和机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特别是比较大的组织)运用本体思想和相应的工具就可以更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管理。Ontology主要应用于智能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系统、信息恢复、电子商务等领域。我们用以下三个步骤应用本体思想对知识进行管理:

(1)首先我们要建立各个领域内的本体,然后把这些相对孤立的本体链接起来。这里的各个领域应在较小的范围内,在建立本体的时候我们基于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并有相应的开发工具。

(2)存储与表示本体。对于本体的描述方法有很多,但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知识管理,所以描述本体的方法必须适合于网络的传输。正如前文提到的,XML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方法,在XML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RDF和RDFS对本体进行描述,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对本体进行管理。

(3)搜索和浏览本体的信息。在对本体描述和储存之后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搜索引擎对本体进行查询,当然这种查询不是我们现在基于关键词的查询,而是基于语意的查询。

3.2RDF的语法简介

RDF一般的表示形式有三种:XML形式、标示图、三元组。它们虽然表示方法不同,但表示的模型都是一样的,既包括主语、谓词和宾语。如:

<rdf:RDF

xmlns:rd=”http:///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dc=”http:///metadata/Dublin_core#”

>

<rdf:Descriptionabout=”http://spided-/Articles/00054c3.htm”>

<dc:creator>MickHume</dc:creator>

</rdf:Description>

<rdf:Descriptionabout=”http://spided-/Articles/00054E9.htm”>

<dc:creator>MickHume</dc:creator>

</rdf:Description>

</rdf:RDF>

这个声明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列出了MickHume所写的两篇文章。我们可以完整地看一下使用这个语法的不同的元数据模型。

首先使用这个句型:

MickHumeisthecreatorof

http://spided-/Articles/00054c3.htm

MickHumeisthecreatorof

http://spided-/Articles/00054e9.htm

其次标示如图2所示。

图2

最后是作为三元组集合的本质的元数据模型:

{author,[http://spided-/Articles/00054c3.htm],“MickHume”}

{author,[http://spided-/Articles/00054e9.htm],“MickHume”}

下面是构成语法的元素:

元素rdf:Description

属性元素

容器

关于声明的声明

3.3RDFS简介

RDFSchema的作用就是允许用户自定义一些词汇来描述资源,并且使用某些特定属性来描述资源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例如Spiked公司想描述一个类ex:book,并且使用属性spiked:Name、spiked:Author、spiked:Pages等来描述这个类的若干个实例。类似的还有那些对图书资源比较感兴趣的RDF开发人员可能会描述ex2:Book或者ex2:MagazineArtical这样的类,并使用ex2:author、ex2:title、ex2:subject之类的属性来描述这些类。这些类和属性被称为RDF词汇,它们需要通过RDF词汇描述语言:RDFSchema来定义。

3.4RDF/RDFS查询

对RDF/RDFS的查询有三个层次:在语法层次上的查询;在结构层次上的查询;在语意层次上的查询。

3.4.1语法层次上的查询

任何一个格式正确的RDF或是RDFS文档都是一个XML文件,所以在对于语法这个层次上的查询,本质上与在不理解语义的情况下对XML文件的查询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现在比较成熟的XQuery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层次上的查询。

XQuery是一个从XML格式的文档中获取数据的查询语言,起源于XML数据查询语言Quilt。并将XPath版本2.0作为其子集。Quilt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特性,集SQL、ODMG、XPath1.0、XQL以及XML-QL的诸多特性于一身。随着存储在XML文档中的信息量的增长,对于能高效的存取和查询XML的信息,Quilt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于是全新的XQuery数据查询语言诞生了。

3.4.2结构层次上的查询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是直接基于模型,可独立于特定的语法。只要是符合模型的数据都可以查询出来。RDQL是RDFDataQueryLanguage的缩写,是一种以模型为向导的类似于SQL的专门用于检索RDF的查询语言。目前一些实际的应用已经使用了RDQL。RDQL的发展是由多种语言演进而来,包含由R.V.Guha、OraLassila、EricMiller及DanBrickley等人于1998年所撰写的W3C查询语言会议报告:EnablingInference。

首先查询Wrox公司有一些什么文章:

SELECT?x

WHERE(?x“Wrox”"JohnSmith")

结果是:

x

=============================

……/Articles/00064d3.htm

然后是一个复杂的查询,查询文章和作者的对应关系:

SELECT?article?Name

WHERE(?article“Author”?z)

(?z“Name”?Name)

article|Name

============================================

……/Articles/00054c3.htm|"MickHume"

……/Articles/00064d3.htm|"Hellen"

这种查询方式对比与第一种方式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例如我们用RDFS定义FirstAuthor是Autor的一个SubProperty,如果我们想查询一本书的作者是谁的时候我们只能知道他的Author是谁,而他的第一作者可能就查不到。这是因为对于FirstAuthor与Author之间的关系我们只在RDFS中定义,而在RDF文件中没有。

4结束语

语义Web是未来Web的发展方向,目前基于Web的一切应用的未来也必然基于语义Web,由于语义Web是一个比较新的思想,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我们所做的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给予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RDF/XMLSyntaxSpecification(Revised).W3CRecommendation10February2004:http:///TR/rdf-syntax-grammar

[2]RDFVocabularyDescriptionLanguage1.0:RDFSchema.W3CRecommendation10February2006,http:///TR/rdf-primer

[3]RDFPrimer.W3CRecommendation10February2004,

http:///TR/rdf-primer/

[4]RDQL-AQueryLanguageforRDF.W3CMemberSubmission9January2004,http:///Submission/RDQL/

[5]AProgrammer''''sIntroductiontoRDQL.AndySeaborne2005,JenaTutorial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长期大学英语教学的过于注熏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实际情况?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必须相结合的重要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mary fi nocchiaro把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异同的能力列为外语教学的五项重要目标之一?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个观点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1、语言表达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 d sap i 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罗常培?1996)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语言传承文化。

2、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单靠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是不能很好完成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柏默(l·r·pa l mer)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罗常培?1996)只有把语言符号和语意指代联系起来?通过文化这座桥梁连接?才能弄清楚某个语言符号和某个语意指代之间的关系。例如?l eft—handed marri age其字面意思是‘左手婚姻’。不了解文化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这一词来源于德国婚俗。按照日耳曼人的婚俗?王室贵族的婚姻必须是门当户对的。但到了中世纪?王室贵族与平民的联姻越来越普遍。在正常情况下?婚礼仪式上男方总是会向女方伸出右手。但在贵族男子与平民女子的婚礼上?男方却向女方伸出左手。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17和18世纪。因此门第不当的婚姻往往称为l eft—handed maraage(庄和诚。1994)。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文化教学与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它们。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①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②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③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④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⑤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i只。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戚雨村?1996)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

1、教师的课堂教学把隐含在语言深层的文化因素自觉地提高到有意识的层面上来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母语和特定外语的文化知识?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异族文化之同的差异。比如?在教《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的unit 4‘five famous sym?bob of amer i can cul t u r e。(郑树堂?2003)一文时?教师在给学生介绍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肘。可以对比中国的几大文化象征?如?龙?长城、瓷器、儒家思想等?这样?学生便能更加容易而深刻地掌握两国文化的不同。

2、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ml rp岫。gr oupdi s cus s i on?p8i r wor k?s i mul at i on?s emi nar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的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3、充分有效的利用图片?幻灯片?看原声电影等辅助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电影、电视、c d光盘等直观教具。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记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大部分电影或电视的内容本身就足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如电影‘刮痧)?讲述的是移民美围的一家四口。爷爷按照传统的中医疗法为他刮痧治病?结果被美国医生控诉其父虐待自己的孩子?使他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此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差异教育课。电影里语言材料自然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在观赏能够直观的学习语言?并且观察不同演员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东西?这些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

4、通过泛读学习目的语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从童话、报纸、杂志、小说、到文献、哲学等等?都可成为学生积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良好的课外读物。文化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另一种文化?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敏锐感和借鉴、运用能力。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主体作用;理论储备;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好几年,但真正把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贯彻下去,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学校与个人,又有几家、几人?大多数学校、个人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语文教学始终不能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十几年来,我也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学生往前冲,老师后边站。课堂教学,就目前的形势下,大多数教师始终不敢真真放手让学生去唱主角,为什么?关键是对自己不自信,学生不放心,怕成绩上不去。自己辛辛苦苦地讲了,做了,即使是学生考的不好,也心安理得。大家都进入了这个怪圈,没有一个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其实,有研究表明,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平均记忆力不到5%,而学生自己动手的平均记忆力达80%以上,教师的担心完全多余!近几年来,本人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以同位置两人或四人为一小组,集体讨论,探究,搞研究性学习,然后由一同学向另外一同学提出问题,一同学解答,另外一同学如果认为解答不满意也可以补充回答。教师根据情况,可以补充,也可以不补充。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从而就大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范畴,切不可漫无边际,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这个范畴必须以考纲为依据,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

不光埋头干,更要抬头看。“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失,方能有效解决问题。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将大大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谈到诗歌鉴赏时,如果不知道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果不知道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象征、对偶、夸张、反问、设问、排比、比拟等,回答问题的难度就必然加大。因此,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它的重要性,甚至用填空、问答的形式来巩固这些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老师问我,有没有必要用这种形式来考察学生。他忽略了知识储备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者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我们都知道,诗歌鉴赏中,高考要求有四点:炼字,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那么在学习一首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在这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独特的发现、见解当然更好。这样就避免怎么问问题,怎么解答问题的困惑,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它既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同学学到了解答问题的方法技巧,从而使他们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可以减轻同学们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往往遥遥领先其他同轨班级。且同学们积极性更活泼,更开朗,变得更有朝气,对未来,对人生更是充满自信。其他题型和尝不是如此?

不怕样样会,就怕一招鲜。习题训练,两各字:少、精。既题量少,一次一种类型,绝不贪多;精是指题目要有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是限时完成,同时必须有同学到黑板去演示。板演最直观,反映问题最明显。尤其是翻译题,仿写题,归纳题等,同学将答案往黑板上一写,优点,缺点一目了然,还能有什么方法有如此直观明了,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印象?本人所教的班级同学只要遇到熟悉的、类似的题型,确保百分之九十拿分,绝不会因为审题而出现错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这是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语文知识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长期大学英语教学的过于注熏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实际情况?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必须相结合的重要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mary fi nocchiaro把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异同的能力列为外语教学的五项重要目标之一?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个观点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1、语言表达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融?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 d sap i 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罗常培?1996)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语言传承文化。

2、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单靠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是不能很好完成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柏默(l·r·pa l mer)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罗常培?1996)只有把语言符号和语意指代联系起来?通过文化这座桥梁连接?才能弄清楚某个语言符号和某个语意指代之间的关系。例如?l eft—handed marri age其字面意思是‘左手婚姻’。不了解文化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这一词来源于德国婚俗。按照日耳曼人的婚俗?王室贵族的婚姻必须是门当户对的。但到了中世纪?王室贵族与平民的联姻越来越普遍。在正常情况下?婚礼仪式上男方总是会向女方伸出右手。但在贵族男子与平民女子的婚礼上?男方却向女方伸出左手。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17和18世纪。因此门第不当的婚姻往往称为l eft—handed maraage(庄和诚。1994)。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文化教学与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它们。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①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②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③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④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⑤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i只。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戚雨村?1996)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

1、教师的课堂教学把隐含在语言深层的文化因素自觉地提高到有意识的层面上来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母语和特定外语的文化知识?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异族文化之同的差异。比如?在教《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的unit 4‘five famous sym?bob of amer i can cul t u r e。(郑树堂?2003)一文时?教师在给学生介绍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肘。可以对比中国的几大文化象征?如?龙?长城、瓷器、儒家思想等?这样?学生便能更加容易而深刻地掌握两国文化的不同。

2、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ml rp岫。gr oupdi s cus s i on?p8i r wor k?s i mul at i on?s emi nar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的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3、充分有效的利用图片?幻灯片?看原声电影等辅助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电影、电视、c d光盘等直观教具。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记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大部分电影或电视的内容本身就足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如电影‘刮痧)?讲述的是移民美围的一家四口。爷爷按照传统的中医疗法为他刮痧治病?结果被美国医生控诉其父虐待自己的孩子?使他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此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差异教育课。电影里语言材料自然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在观赏能够直观的学习语言?并且观察不同演员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东西?这些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

4、通过泛读学习目的语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从童话、报纸、杂志、小说、到文献、哲学等等?都可成为学生积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良好的课外读物。文化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另一种文化?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敏锐感和借鉴、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