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政治内容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联系中学政治内容特别是讲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实际主要是联系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还有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任务等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在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凡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后中国落后挨打的事实,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是党带领我们的人民走向胜利,是党使我们的新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今天。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地教育,善于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与此相联系,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二、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比如为他们讲述不畏大漠风沙守疆保土的卫青和霍去病及大汉将士,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肯为国家民族舍弃小家,他们身上包含着千年不变的爱国主义英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来激发自己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3)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到爱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教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员,我们只有认清祖国所面临的局势,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而作为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4)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配合政治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组织爱国主义方面的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还经常利用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录像片、专题片,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利用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爱国主义书籍。从日常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在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的节日教育、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向学生讲述这些英雄们伟大的事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国歌、升旗对于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三、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全球化;爱国主义行动

Abstract: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hasneverstoppedsinceitsorigination.Itiswidelyconvincedthatmodernityandglobalizationhaveformedastrongcentrifugalforcewhichseparates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Discussiononthedifferencesderivedfrommodernizationandglobalization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societyhasneverstopped.OnthebasisofCarrefourincidentoccurredsometimeago,thisarticleanalysesandinterpretsthefeatureandessenceofthepatriotismactionsintheperspectiveofmodernitycontext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patriotismactions.ItisofgreatrealisticimportanceforcontemporaryChinatoenhanceandcreatethepatriotismtraditionandforustoloveourcountrystronglyandrationally.

Keywords:modernitycontext;globalization;patrioticaction

一、现代性语境的含义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现代性作了清晰的介绍:“现代性——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1]16因此,可以看出,吉登斯不仅给“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而且也向人们说明了“工业主义”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联系的发展过程,这些联系包含在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中或劳动分工之中。”[1]23然而,不管是哪种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论界定,都没有回避的一点就是: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本身就是一种体系。这种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经济的全球化令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群体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

现代性经济体系体现为全球性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这二者也可以说就是现代性经济体系的主要牵引力。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地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和国家都卷入到现代性的体系之中。人们至此可能会认为现代性带给全球政治的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按照乌尔里希•贝克的话说“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2]。

2.“社会的被围困化”使各个民族国家很难正常地行使传统的职能

从宏观的全球化角度来看,民族国家越来越让位于全球化的主导——跨国公司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在现今发达的现代性下,全球化经济模式正肆无忌惮地渗透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处女地;微观方面,随着全球性资本与个体的自由流动理念的蔓延而导致的“社会个体化”,越来越把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束之高阁。这可能会造成曾经在二者间起界限和保护作用的传统社会渐渐地缩小它在全球舞台上的空间。当传统社会和民族国家很难履行其传统功能时,个体会直接面对现代性所带给他们的风险而又无力应对。正如鲍曼所说,在当代“流动的现代性”之下,每一个人都必须处理“运用个人的策略去解决系统的问题”[3]14。而这种局面又如鲍曼描述的那样是由于“一方面,国家把最主要的功能‘出售’给了非政治的、‘不受调节’的市场力之后,它不再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而正是由于这种力量,民族曾经是在寻求合法性的国家中受欢迎的、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已经弱化了的国家和正在削弱的国家权力使民族认同丧失了它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特权位置”[3]1。

3.信息网络的完备化使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全景监狱”的监控之下

原先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异的时空场域下,已经完全被围困于专家系统为其设计的牢笼里,但似乎一开始没人能察觉到他们的“牢笼化”,而只是感觉自己在这一牢笼里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专家系统已经为他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生活指南”。但当他们试图穿过一些边界走出牢笼的时候,才发现出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们都好像已经被网络以及其他现代监控手段牢牢地束缚住了[4]。毋庸置疑,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全球性时空之中逐渐形成“时空的抽离”,这种新型的“面对面”关系就像吉登斯所说“地方与全球之间的辩证法”。他说,“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1]23-24

4.全球性的文化霸权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趋同化,个性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

齐美尔说“主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身上的一种教育、活动、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的状态,这种文化的现实和作用存在于具体的灵魂身上,其在灵魂中财富的多少,构成了历史存在的全部”[5]。随着现代性的渐趋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被卷入一种主导性的全球性文化霸权的统治之下。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种符号系统,意指那些物质的东西只是一种基础,关键是在这些物质资料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整套精神的象征体系,这一象征体系越来越成为全球的趋势和潮流、也越来越深地渗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像“美国大片”、“米兰的服装”等等象征性的品牌名词,这种“社会的麦当劳化”甚至是“可口可乐化”抑或是“索尼化”所带来的,是整个世界的趋同和去个性化,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主体文化”已经让位于其自身制造出来的“个体文化”。但这种去个性化只是多数人被少数人同化的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是那些现代文化制造者对绝大多数个人的一种文化霸权,它涉及的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无疑在全球性文化霸权的背后是少数人在主导多数人。上述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几方面及其产生的后果正构成了席卷全球的现代性语境,这些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系。

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正视历史可以发现,很多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惊人的巧合,但这些所谓的巧合又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会蕴含无穷的真理和客观规律于其中。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自然辩证过程。而这一客观的历史过程内在遵循的原动力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在这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式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过许多惊人的“巧合”事件。但是当两件历史事件成为一种“巧合”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就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素材,因为这些历史事件会处于不同的时空场域,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背景之中,所以它们的本质又是不一样的。人们如果要对某种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毫无疑问,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处于同一“巧合”的两个表面上看似“雷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学上的比较分析研究。

基于这种研究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对不同场域中或历史时空下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行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在当今的时空场域中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爱国主义的新倾向

从爱国主义的目的论角度看,传统爱国主义主要为“家国之事”,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倾向主要为“经济之事”。当我们回溯百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世纪初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和蹂躏中华民族的时候,外敌入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当时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历史时空场域中,许多的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个共同理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民族独立作为一种民族大义在那个时代被毫无疑问地当做一切爱国主义行动的首要目标。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都认为,家乐福的主要大股东之一竟公然地宣称自己“支持、抵制奥运”。于是国人愤怒了,愤愤地将家乐福作为自己爱国主义激情倾泻的对象,打出了“抵制家乐福”的标语和口号,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并实施一系列爱国主义行动。但当我们冷静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家乐福事件”中的那些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人们更多地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原因而行事的。他们在奋力地抗争着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主要表现就是他们反对以家乐福为典型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这种论点可能令人无法理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于是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就自然地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所谓“中国”,一直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法国国内的某些人正是基于这种经济的考虑而利用这次奥运会和“问题”来给中国制造事端,以此企图遏制或减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更多地是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主要原因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言而喻,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全球化经济体系已经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被卷入到统一的经济体系中,这就增加了世界范围基于利益的激烈竞争,而且竞争的主要表现就是现代条件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国主义行动。

2.爱国主义实施的新主体

传统爱国主义行为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殊死搏斗,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为的实施主要产生于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可以这么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为线索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场场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座座中华民族的“耻辱柱”,而在这些“耻辱柱”上书写历史的正是当时代表“落后”世界的清政府和代表“先进”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在那个时代最为主要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形式。

现代性语境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的态度都已发生了转变。人们自发的爱国主义行动越来越多,也更多地采取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等行动,而这些行动的对象已从传统的国家主体转变为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家乐福事件”所说明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家乐福”只是一个代表全球化主体的符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但是由于现代性语境下社会成员越来越个体化,人们越来越孤立以至于不能以一种统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们的利益也无法达到一种协调和统一,从而导致许多人会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而作壁上观。但其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全球性的文化趋同化而导致了“主体文化”的逐渐衰弱,人们都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而经济理性成为人们采取一切行动最主要的准则。由此,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甚至已经根本无法在完全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发生,往往只能发生在个体或者群体之间。

3.爱国主义行动实施的新形式

传统爱国主义行动大多是直接的、武力的和面对面的,而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冲突方式是脱域的、不在场的。在中国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时空场域中,清政府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之时,唯一能采取的爱国主义行动方式只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从西方世界来看,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裸的侵略战争,既然敌人是裸的侵略,那落后国家只能被动、直接地反抗,于是,落后国家的爱国主义行动就会以一种明刀明枪的形式直接、面对面地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武力较量。

现代性语境下,整个世界已经由信息网络的完备化做好了一切的“监管工作”,人的一切行动都以信任体系和专家系统提供的“照料”和“安排”为基础,所以就会使得每一个体都处于福柯式的“全景式监狱”的监控之下而无面对面的互动。人们之间这种“脱域”和“不在场”的特征,在以“家乐福事件”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家乐福”的地方聚集起来,高喊口号、高举标语反对“家乐福”以展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根本目的和要抵制的究竟是什么。

三、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

现代性语境下的爱国主义行动实际上是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现代性语境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恐怕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实质,但是所有的人对这种已经深入其生活深处的现代性都会有自己的一种反应。吉登斯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就曾列举出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四种典型反应,其中之一是“针对已觉察到的危险之根源的实践性搏击”[6]。而同时现代性过程给世界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人们无法回避的“强力漩涡”,这个“漩涡”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牵引入其中,人们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有时候也试图去挣脱这种“牵引”和对这种“牵引”主动“搏击”,“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当然,这种“搏击”又可有以下具体的表现:

1.是人们在处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

全球化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全球化的趋势无疑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过程。这种“普适性”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必须以同样一种方式来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已被发达国家预设好了,即后发展国家必须以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作为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这从实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广义的内涵),而这种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就会对传统的民族国家造成一种损害其主体性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现代性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实质,更多的是人们基于“民族主义”而对“全球化”进行的一种反抗。

2.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针对具体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反抗

全球化的经济是一种相当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各个国家又会具有各自具体的实际情况,所以许多人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本国所走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是其他国家为其制定好的呢?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制定都应该是“量体裁衣”,即充分地依据本国的现实国情而达到的一种不同以往、不同于他国的道路和模式。于是,人们对于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抵制会集中于“全球化的代表”——跨国公司身上。这种反抗行动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针对“全球化”的反抗。但就这种“示威式的对抗”能够惊醒更多的国人,使更多的人能够对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做更多的思考这个方面来说,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3.应较为全面地考虑现代性文化(狭义的内涵)对于现代国主义行动的实际影响

单从文化的狭义方面来理解,精神文化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习俗和科学知识水平三个层面,不管我们从哪个层面对现代性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即现代性的文化也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这种“普适性的文化”的必然结果就像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即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会以一种相同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持续下去。对于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感知的人类来说,这种结果应该是最具灾难性的。而针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思想在此语境下,就有可能借着全球化这场“东风”有预谋地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所以,全球化或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特别是我国民众在实施爱国主义行动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像新华社的评论里所说的那样“应该理智地去爱国”,而不应该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不然就会给世界一种“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古老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及团结奋斗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范围、行动等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具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更加突出了理性。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因此,在国际风云瞬间变换、国内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现实下,爱国主义行动的采取需要理性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3]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丹尼斯•史密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18.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一、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物理教学中同学们常反映,课本里那么多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为什么没有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呢?为此,我向学生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实质,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如在讲“原子、原子核、核能”一章时,我讲述了我国从1964年起,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的情况;介绍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性成就--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盛况;用图片和电视新闻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技术和水下导弹发射技术。另外,在讲“超导“这节内容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超导研究领域中的新成就;在讲述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情况时,我还出示了我国成功研制的每秒钟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的照片和报道等。

一曲曲高新科技的凯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用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讲机械运动时,我向学生讲述:在先秦时,不少学者对于运动的概念就有过热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含辩证法的正确认识,《庄子》一书就有明确的记载,学者公孙龙曾提出“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见解,意思是,在某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现在看来这种对于运动的观察和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东汉时期《尚书纬·考灵耀》一文中记载地球的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这种对地球的运动的相对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此外,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对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北宋沈括对磁偏角的发现;关于对球面镜和其它光学知识的研究;以及《墨经》、《论衡》等充满自然科学知识和思维规律研究的典籍,都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光辉遗产。大量的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在其它不少方面也为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

三、培养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还应当实事求是地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必须迎头赶上,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在讲授“能源的外设和利用”、“核能”两节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核电站的有关知识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和发展核能的情况。我国核能的研究和实验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们不仅探明了相当数量的核资源储量,而且有了相当规模的核技术装备和核科研队伍,并且已在广东、浙江等地建立了核电站。去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秦山核电站前不久也已投产。这些事实,使学生受到了很大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做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用著名物理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例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与夫人不惧威协、利诱毅然回到祖国,用他创立的地质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新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直从事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两弹爆炸成功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蒋筑英、罗健夫……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和民族精华都为我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他们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激励同学们,为中华的崛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安排和具体做法上,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去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

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仍有崇洋的思想腐蚀青少年学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责任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具体考虑和安排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将其纳入平时的备课之中去,克服随意性,避免临时乱抓或忽视不抓。

2、结合教学内容与“中国精神读书活动会”有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课时应通过物理知识的讲授,选取有代表性的实例和改革开放十几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然地认识、自觉地接受。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套,更不能另立标题,脱离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内容,将物理课讲成政治课。实践证明,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靠渗透、靠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以生动的事实使学生信服,避免令人厌倦的形式主义的说教。近期开展的中小学生“中国精神读书活动会”为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要抓住这一有益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关键词]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自党的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写进了党代会文件。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而且应该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其精神实质。这里,我着重就“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从2008年上半年两件大事闪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讲起2008年,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我们又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我们还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善良的中国人没有想到,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全球的中华儿女被激怒了。善良的中国人也没有想到,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四川人,会遇到那么大的地震灾害。全球的中华儿女被震撼了。令人欣喜的是,被激怒的中国人释放了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被震撼的中国人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也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于这个民族的历史。但是,它在今天能够极大地释放出来,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没有关系呢?毫无疑问是有关系的。那么,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什么会释放出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呢?这种精神力量的释放,仅仅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所带来的副产品吗?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我认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会释放出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因为指导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多年来进行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时候,应该把“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二、“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也是价值出发点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呢?这是因为,在我们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既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科学要求,又指出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价值要求,兼有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要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这几年我们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一般都认为,这一科学命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理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必要对这一命题及其基本要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化”,既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科学的出发点,又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的出发点。所谓科学的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所谓价值的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服务于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振兴中华这一崇高的民族利益。以往的研究,强调前者多,强调后者少。而只有把这两个出发点统一起来,才可以说全面领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求。我们都知道,是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的。具体地说,他是在这一报告的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他首先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讲起,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可以的,应该的,看什么历史条件来决定。”“对于我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密切结合着,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出全民族于水火,只有全民族的解放才能有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解放,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战争中的实施。”正是根据这样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强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强调这样做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了“出全民族于水火”,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就是这样一个由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人所创立,为振兴中华民族应运而生,融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于一体的思想理论。事实上,我们党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要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任务。严格地讲,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给中国所有的阶级、政党及其领袖所出的考题。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开始,到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都参加了这一考试。其中,要算孙中山先生考得最好,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他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能够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两道考题面前,考得最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使中国人站了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过程中,又使中国人富了起来,并且抬起头走向了世界。因此,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始终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即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可以这样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无私的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感召和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之所在。经过这样的历史考证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既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相联系。振兴中华,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三、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科学上和价值上的这种双重追求,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又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热切地坚持的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邓小平,同等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首先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是为了救国救民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爱国主义者集团,就是这样一个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融于一体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邓小平有篇文章,题目就是《振兴中华民族》。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是一个政治大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一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批共产党人的杰作。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观,而且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有两个互相联系的支撑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无怨无悔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人民服务,集中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上;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又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着眼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行动,正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赋予“爱国主义”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意识到爱国主义不是闭关自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决策;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切,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赶上时代”。他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是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为使命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这样的价值追求,已经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和全部理论之中。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就可以注意到,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拨乱反正,纠正自己在“”以及其它政治运动中所犯的错误,之所以要领导改革开放,变革自己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体制,说到底,就是为了我们这个历尽苦难的民族能够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赶上时代。我们只要研究一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样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提出的宏观发展战略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贯穿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而且贯穿着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换言之,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这样的爱国主义为己任的社会主义。也正因为这个道理,我们在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时候,应该更好地更有感染力地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于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之中,更好地更有感染力地动员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赶上时代而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学图书馆是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中学图书馆同一般图书馆相比,既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读者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其教育职能尤为突出。当前中学图书馆在履行教育职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思想障碍有两种:一是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政工部门的事,与已无关;二是中学图书馆经费有限,无能为力。都没有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去对待。因此,不断提高加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中学图书馆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起来,坚持下去的关键。把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职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购进国家教委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挖掘现有书刊中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从理论、知识、科技、人物、世界观等诸多方面更加直观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学校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对中学图书馆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这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丑恶现象就是负效应的表现。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事实告诫我们,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理想、道德、情操教育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中学图书馆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紧紧抓住青年学生思想可塑性和求知欲望强的有利心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革命的理论、科学的知识、健康的文艺、伟大的人物、英模的事迹、神圣的法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图书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搞好环境宣传,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学图书馆要同出版社、书店、书画图片社等单位保持紧密的业务联系,及时购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品,在图书馆的门厅、走廊、阅览室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名人的画像、格言、诗词等,在校园的阅报栏、宣传橱窗、墙报、黑板报等场所宣传介绍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资料、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创造发明等,使学生一进校园,一进图书馆就能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搞好导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导读的依据是阅读倾向,它反映了读者的思想动态和理想追求。我们山东省实验中学有2000多名高中学生。前段时间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曾一度对消遣性、娱乐性图书借阅多,对知识性、思想性强的图书借阅少,特别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对武侠、言情小说屡借不衰,且有上升趋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图书馆采取四条措施:一是把部分思想性欠佳的图书下架,停止对学生开放;二是编制一套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目卡片,附内容简介,向学生推荐;三是把购进的新版革命文艺读物、世界名著以及科技、历史知识图书集中装到几个活动书架,供学生挑选;四是变过去的集体闭架借书为现在的个人开架借书。这些导向性的措施,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举办读书报告会,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读者报告会,图书馆既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与有关部门联合共同组织。中学图书馆由于人员编制少,多数采取在有关教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共同组织的办法进行。近几年我们省实验中学图书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图书馆提供优秀文学作品,让语文教师进行辅导讲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二是与班主任结合,举办《踏着先辈足迹前进》读书报告会;三是与有关教师结合,召开《以史为鉴催奋进,振兴中华谱新章》读书演讲会,以及开展《当代青年的路应该怎样走》的讨论会。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4.搞好书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省实验中学图书馆开展书评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班图书管理员为骨干,组成书评小组,或举办书评讨论会,或在班墙报张贴书评文章,在班内开展书评活动;二是根据形势需要,学校图书馆组织开展书评征文活动,对优秀的书评文章进行展览,在全校开展书评活动。通过这些书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读物,正确地理解书刊内容,提高学生对书刊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读好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书中经常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图书馆建设是中学图书馆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证

1.加强房屋建设是开展教育的基本条件。中学图书馆建设是中学规范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标验收的重要标准。我们学校是省重点中学,各级领导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工作都很重视,舍得投资。目前学校新建图书电教楼一座,图书馆馆舍面积1000多平方米,采光良好,窗明几净,是全校师生看书学习、组织读书活动的好地方。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一、利用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有黄帝陵,有宋代石窟,有卫国戍边的古战场遗迹;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瓦窑堡、王家坪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无一不显示出我国古代爱国仁人志士和老一代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各中小学普遍利用这些遗址、遗迹,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现场讲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我党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利用校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建于陕甘宁边区时期,一部校史本身就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校史展览室。每届新生入学,学校首先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开展重大的教育活动,都把校史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使校史成为教育师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教材。延安育才学校是党中央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叫中央保育院小学,附设在鲁迅艺术师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兼任校长。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中央首长和革命烈士的子女,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1987年,邓颖超将的2万元稿费捐赠给育才学校,学校用这笔钱修建了校史陈列室。育才学校利用本校的光荣传统,对师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校史教育,使师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辉煌的13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革命业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国几十年来,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涌现了一大批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优秀儿女。为了使学生了解延安,学习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延安地区教育局于1991年组织人力编写了一套以此为内容的德育乡土教材。同时,他们还向中小学推荐了《延安岁月》《延安史话》《闪光的足迹》《圣地风云录》《圣地沉思》《论延安精神》《延安儿女》《伟大的平凡》等一批书籍和电视片,作力爱国主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延安师范附小结合学习乡土教材和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籍,开展了学、讲、画、唱、演、写等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卓有成效。“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延安的光荣历史,了解延安精神;“讲”就是利用各种形式,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画”就是开展一人一画的征画比赛,让学生画延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画来加深对延安的了解和热爱;“唱”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会唱《东方红》《大生产》《南泥湾》《延安颂》四首传统歌曲;“演”就是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传统教育活动;“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学校每次传统教育活动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通过学、讲、画、唱、演、写等一系列活动,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四、利用“三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辅导站。

延安是革命老区,有众多的革命老前辈,他们是革命的活档案,是能说会讲的活教材。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挥老八路、老红军、老干部的作用,全地区中小学聘请了930多位“三老”作为校外辅导员。学校有时请他们到学校现身说法作传统教育报告,有“时组织学生访问他们,和他们说古论今,促膝谈心。

青少年一批批地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吸取健康成长的营养。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就曾聘请本校毕业的县儿童团第一任团长、少将李赤然将军和老红军强明宝、县文馆所所长张建国、子氏烈士陵园老干部王志厚等来学校作报告、讲故事20多次,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五、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个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充分利用这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扎实深入,丰富多彩。

元月,王家坪小学利用元旦开展一次敬老活动,通过为革命老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送温暖,召开敬老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三月,育才学校在学习雷锋活动中进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教育;四月,延安中学祭扫“四八烈士”陵墓,开展“踏着先辈足迹走,誓做革命接班人”题班队会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月,各学校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红五月爱劳动”竞赛,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劳动成果”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作“五四”专题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月,各学校在欢庆儿童节的同时,讲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各班召开“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主题队会,开展“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七月,举办”党是阳光我是花”、“我来给党唱支歌”主题班会,进行爱党、爱国、树理想、比奉献教育;八月,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行国防教育和“学习,长大保卫祖国”的理想教育;九月,开展学习、宣传《教师法》活动,进行尊师重教、重视知识的教育;十月,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活动,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六、利用自然风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山河秀丽,资源丰富,有黄河第一瀑布——壶口瀑布,有大陆最早开采的延长油田,有花木兰习武练功遗址、有丰富的煤炭、石油、森林和土地资源。

延安地区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了解延安、热爱延安入手,培养他们立志建设延安的志向,使同学们感到做一个延安人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延安的使命感。

延安有丰富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优势,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那些只靠理论上的灌输,文件上的宣传来搞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相形见绌。

拓宽教育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延安地区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之外,还特别注意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力求收到实效。为此,他们坚持“四个按照”、“四个为主”的原则,即按照时间顺序、年龄层次、阶段专题、学科特点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做到教师为主,专题负责;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各方配合;行为训练为主,诸项教育结合。实施了一套“八个一”工程。

其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延安中学始终要求全体教师把爱国主义作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地理课以”黄河”为题,讲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在灌溉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历史课讲黄河文化,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政治课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唯物史观,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美术课引导学生看祖国山河图片,画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教学生唱赞美祖国、歌颂党和人民、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等等。

这样各门学科集中于同一主题,使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发掘,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

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延安地区各中小学从规定升国旗之日开始,就坚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爱国主义教材。各校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在延安,各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搞得扎实深入,他们不只是组织师生看一看,议一议,而是不搞形式,注重实效。认真选择影片之后,他们先是给学生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拟出思考题;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之后,又在全校开展影评活动。学生在看了《开国大典》《和他的儿子》《》《大决战》等影片后,写出了许多感触深刻的影评。仅去年,育才学校就写出了463篇影评,其中18篇参加了市里的影怦征文活动。这种直观性的教育,从多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四,每班每学期唱好一首优秀革命歌曲。

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大唱革命歌曲,对于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每校都有许多必唱歌曲,如《国歌》《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除这些必唱歌曲之外,各班每学期还要学唱一首新的革命歌曲,学校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歌咏比赛,这在延安地区各校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每次歌咏比赛,师生的热情都很高,评比奖励也显得非常热烈隆重。

其五,各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

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许多学校在这些问题上是容易忽略的。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读爱国主义书籍,他们不仅组织学生读,而且重视组织好书评活动。延安二中结合阅读爱国书籍就曾开展过对武侠和言情小说的讨论。通过讨论和写书评,使学生增强了辨别能力,学会了选择。许多中小学从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延安的书籍开始,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阅读,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其六,各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演讲比赛。

延安地区中小学的演讲比赛,都是学校团、队组织牵头搞的一项大型活动。

各国支部和少先队中队先在各班比赛,然后再推荐优秀者参加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组织的全校性比赛,这样,比赛的层次和质量较高,影响也很大。延安师范附小为了搞好“学习革命传统”演讲,聘请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许学元给学生讲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学生如何学习发扬延安精神。通过老前辈的引导,全校各班都举办了“在延安”、“朱总司令在延安”、“周副主席的故事”等专题演讲。这些演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其七,每所学校都要确定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中央、在延安生活了13年,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旧址,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等文物,直罗战役、瓦子街战役、青化砭战役等战场遗址以及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等革命烈士陵墓,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各中小学都就近把这些旧址、遗址、文物和陵园作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一地与多校、一校与多地的长期联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八,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件好事。这一“工程”,实际上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检查和落实。就拿瓦窑堡小学来说,全校1723名同学,一年之中,做好事就达5万多人次,收到表扬信400多封。

志丹县市镇小学全校的28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坚持到影院、车站、街道、农村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四、五年级的学雷锋小组,长期为孤寡老人洗衣、挑水、劈柴,受到镇政府多次表彰奖励。

配合“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延安地区各中小学采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知与行结合、校内外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的方法,使得各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突出,各具特色。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要点

中学语文新大纲不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且强调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光辉历史和传统,了解一百多年来的国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重新站起来而做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我国伟大而长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豪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确立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爱国主义的支持。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深厚、真挚、恒久的情感,是指引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支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都体现了激发爱国热情、凝聚群众力量、振奋全民精神的巨大作用。爱国主义的培养基础依赖于国家长期积极的、主动的方略。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全民和青少年的德育建设,树立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是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加强和开展青少年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指路灯。

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是中华儿女的终生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正如同志多次强调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有希望,祖国未来的发展就充满希望。青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各个历史时期有识之士十分重视的问题。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得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所以,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爱家、爱校的篇章,教师们应该注意到使之成为结合知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基于自主自由的爱的意识与能力。这种爱的意识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对同胞的给予和为同胞承担责任。

爱国主义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人生主题。对祖国忠诚和热爱,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要努力追求的。作为身负重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好青少年,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我们具有无比重大的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但是不能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这就要从语文课的基础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

伟大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先哲忧国忧民,勇于献身;炎黄子孙反抗,百折不屈,这些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而近代革命先辈追求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一一体现。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性强,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讲述自然风景的美丽,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如《桂林山水歌》、《春》、《苏州园林》等。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而注入社会美的内容,将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有机统一,产生诱人的美感。通过授课,学生面对祖国的壮丽美景,必将激发起爱国之情。

2.学习杰出人物成长历程与社会贡献,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如《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谈骨气》、《梅岭之章》、《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科学探险的壮举》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科学成就,汇聚了整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授课,学生会感受到伟大的人格力量,从而树立报国之志。

3.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斗争的艰苦历程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的“爱党之情”。

如《红军鞋》、《草地晚餐》、《七根火柴》、《白杨礼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件珍贵的衬衫》、《市长》等,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语文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更具生动性、形象性、情绪性,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去思考,大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师是道德楷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爱国主义,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而不该忽略它。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优秀传统,这种传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进取和进步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需要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初中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而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尤其不能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课、历史课的任务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它。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这对于培养祖国建设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8篇

一、用伟大的化学成就来感染学生,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我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数不胜数,这些成就在世界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些伟大成就不是很了解,也不了解其中的发展历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像学生们介绍当今的化学成就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来说是有必要的,也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拿我国的钢铁事业来讲,我国的钢铁资源十分丰富,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增长速度相当迅速,如今我国显然是钢铁大国。这足以体现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精湛,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比较来突显我国的钢铁制造技术,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钢铁发展的历史,将其制成短片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了解更容易受到伟大化学成就的影响,从这些成就不仅可以体现我国这些年的发展,更可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学生受到感染在影响自己未来理想的同时也燃起了自己对国家的喜爱之情,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信念。[2]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这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真正的融合起来还要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该被运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引用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是这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在上述两点中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这种运用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内容上要符合教材的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同时进行。除此之外,要采用多样化的化学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更多的设置实验课程和课外课程,让学生能够有实际的体会,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课本上面学来的知识有限,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学生需要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相应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引用更多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学生知识面的扩宽更易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化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改善,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好成熟和完善。

三、结论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9篇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而且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吸取和借鉴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扬其优良传统。中国较早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集中表现为“大一统”的国家教育观念。在《诗经•小雅•北山》中就记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实质上就是表达了“大一统”的思想。其后就不断有学派提出其社会愿望,如孔子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荀子的“天下为一”,墨子在《道德经•三十九章》中则说“惜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正。”这些“大一统”的思想是后来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中华民族才能乱后便是治、分裂之后便是统一。我国古代爱国思想首先表现为忠于国家,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西周时期,周成王就曾教导过他的大臣“以公灭私,民民其允怀”。只要用公心消灭私欲,百姓就会归顺于统治者。《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种道理在历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天下大公”是“大道之行”的主要表现,是大同社会最重要的特点。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是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期间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我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屈辱史,但并不代表就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史料等内容,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不甘于屈服,纷纷揭竿而起,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地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的历史时期。如林则徐、刘步蟾、谭嗣同、林觉民、徐锡麟、秋瑾、、孙中山等等,他们都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为后人所效仿的楷模。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成为国际敌对势力在世界上推行强权政治的主要遏制力量。特别是全球化的到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科技的强势地位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采取各种隐蔽、狡猾的手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杨冠亚等人曾对某高校的100名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做过这样的调查,36%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个概念,53%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两个范畴,11%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因此,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国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的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

三、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追求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精心设计国旗下的讲话

升旗仪式能增强孩子们对国旗、国歌、国徽的崇敬感,激励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热清。我校,“规范的升旗仪式”,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每次在国旗下的讲话,我们都精心设计,要求语言得体,感情丰富,形式多样。为确保国旗下讲话的质量,我们特意设立《国旗下讲话》讲稿本,要求主讲者把内容写在讲稿本上。

1993年的一个星期一,刚好是音乐家聂耳诞生81周年纪念日,校长在国旗下介绍了聂耳的生平和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经过,同学们深受感动。正当他们的爱国之情被激起的时候,音乐教师走上了台,深情他说:“同学们,为了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聂耳,让我们以缅怀革命前辈的心情,以洪亮有力的声音,再一次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吧!”同学们昂起头,以满腔的激情唱起了国歌,激发出无比的爱国热情。遇上节日和社会的重要活动,我们请有关人作国旗下讲话,给孩子们的教育更深刻。如:“八一”建军节,请叔叔讲话,少代会召开期间,请优秀少先队员讲话,孩子们爱听,印象深刻。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遵循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课程与教材的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及时落实。

1、上好晨会课。

根据新课程计划的规定,我们一年前就开设了晨会课。规定每周星期一为升旗仪式、星期二为时事政策教育课、星期三为礼仪教育课、星期四为信息交流活动等,虽然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保证了每周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和继承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的时间。结合传统节日或纪念日,我们利用晨会课的生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在纪念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开展纪念周的活动,在纪念日前后一周的晨会课,老师集中介绍“的生平”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了解党的一些基本路线。

2、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注意在课外延伸,如教学《五羊的传统》一课后,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了广州开放改革变化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收到了整体教育功能的效果。最近,我们又增加了乡上教材《甲午海战》,结合纪念活动参观了“邓世昌纪念馆”,充实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3、根据各学科的性质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进去。

语文、历史、地理、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时,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的教育内容分解在各相关的学科材料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特别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精神。音乐、美术、体育课,我们通过结合介绍名画家、音乐家的故事和宣传中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光荣传统,并通过指导绘画、教唱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组织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深入进行,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认知规律,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成“目标化”、“制度化”、“系列化”和“参与性”。

1、目标化。

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

对不同的年级,我们有不同的要求,如“可爱的祖国”专题教育活动,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国家的名称,国旗、国徽及其含义,以及自己的家乡(广州)在祖国版图中的位置;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认知的基础上认识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资源丰富,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五、六年级则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等等。

2、制度化。

为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我们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例如:清明节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纪念“五一”节的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六一”的“幸福童年”教育活动;纪念“七一”的“我们伟大的党”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十一”的“伟大的祖国”教育活动;“元旦”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的教育等等。

3、系列化。

为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活动形成了系列,让爱国思想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扎根。如每年的读书节我们都定下一主题,然后开始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有:购书读书参与读书讲故事、读书绘画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笔记、出版微型墙报等活动读书花会展才。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同学们在书海中邀游,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加强了对祖国的热爱。

4、参与性。

为了使孩子们自觉参与、乐于参与各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诱发他们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萌发爱国之情。我校每年两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我们每一个年级成立一个《xxx考察团》,设团长、组长,穿上运动衣、运动鞋,分别带上笔记本、画板、照相机等作实地考察,回来后写《考察报告》。由于学生以小考察员身份参加活动,感到既光荣又任重,所以能认真地、愉快地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五年级班主任曾老师带领学生到白云山考察后说:“组织学生这类活动,老师、学生都挺感兴趣学生的收获要比一般的参观访问大。”

在各专题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还通过文娱形式、竞赛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如唱国欧大赛、“祖国之最知多少”竞赛、“颂我中华卡拉OK大赛”等,学生参与意识很强,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

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料

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因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1、实地考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热爱之情。五层楼历史博物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同志举办的农民讲习所等等,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史实。

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结合观看影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

2、联系实际,把爱国的感情化为具体行动。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求实效。

我们重视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校地处宝岗街,学校附近有电台驻军、敬者楼、派出所、街办事处。我们要求这些单位派出人员组成学校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并按我们的要求到校讲课,协助军训,参加活动等。我们在发挥这一社区教育力量的同时,组织少先队开展慰问人民子弟兵,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并通过“我爱校前一条街”的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的感情化为爱人民、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具体行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精心设计国旗下的讲话升旗仪式能增强孩子们对国旗、国歌、国徽的崇敬感,激励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热清。我校,“规范的升旗仪式”,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每次在国旗下的讲话,我们都精心设计,要求语言得体,感情丰富,形式多样。为确保国旗下讲话的质量,我们特意设立《国旗下讲话》讲稿本,要求主讲者把内容写在讲稿本上。

1993年的一个星期一,刚好是音乐家聂耳诞生81周年纪念日,校长在国旗下介绍了聂耳的生平和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经过,同学们深受感动。正当他们的爱国之情被激起的时候,音乐教师走上了台,深情他说:“同学们,为了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聂耳,让我们以缅怀革命前辈的心情,以洪亮有力的声音,再一次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吧!”同学们昂起头,以满腔的激情唱起了国歌,激发出无比的爱国热情。遇上节日和社会的重要活动,我们请有关人作国旗下讲话,给孩子们的教育更深刻。如:“八一”建军节,请叔叔讲话,少代会召开期间,请优秀少先队员讲话,孩子们爱听,印象深刻。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作用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遵循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课程与教材的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及时落实。

1、上好晨会课。

根据新课程计划的规定,我们一年前就开设了晨会课。规定每周星期一为升旗仪式、星期二为时事政策教育课、星期三为礼仪教育课、星期四为信息交流活动等,虽然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保证了每周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和继承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的时间。结合传统节日或纪念日,我们利用晨会课的生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在纪念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开展纪念周的活动,在纪念日前后一周的晨会课,老师集中介绍“的生平”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了解党的一些基本路线。

2、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注意在课外延伸,如教学《五羊的传统》一课后,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了广州开放改革变化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收到了整体教育功能的效果。最近,我们又增加了乡上教材《甲午海战》,结合纪念活动参观了“邓世昌纪念馆”,充实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3、根据各学科的性质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进去。

语文、历史、地理、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时,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的教育内容分解在各相关的学科材料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特别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精神。音乐、美术、体育课,我们通过结合介绍名画家、音乐家的故事和宣传中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光荣传统,并通过指导绘画、教唱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组织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深入进行,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认知规律,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成“目标化”、“制度化”、“系列化”和“参与性”。

1、目标化。

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

对不同的年级,我们有不同的要求,如“可爱的祖国”专题教育活动,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国家的名称,国旗、国徽及其含义,以及自己的家乡(广州)在祖国版图中的位置;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认知的基础上认识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资源丰富,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五、六年级则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等等。

2、制度化。

为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我们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例如:清明节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纪念“五一”节的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六一”的“幸福童年”教育活动;纪念“七一”的“我们伟大的党”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十一”的“伟大的祖国”教育活动;“元旦”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的教育等等。

3、系列化。

为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活动形成了系列,让爱国思想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扎根。如每年的读书节我们都定下一主题,然后开始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有:购书读书参与读书讲故事、读书绘画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笔记、出版微型墙报等活动读书花会展才。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同学们在书海中邀游,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加强了对祖国的热爱。

4、参与性。

为了使孩子们自觉参与、乐于参与各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诱发他们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萌发爱国之情。我校每年两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我们每一个年级成立一个《xxx考察团》,设团长、组长,穿上运动衣、运动鞋,分别带上笔记本、画板、照相机等作实地考察,回来后写《考察报告》。由于学生以小考察员身份参加活动,感到既光荣又任重,所以能认真地、愉快地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五年级班主任曾老师带领学生到白云山考察后说:“组织学生这类活动,老师、学生都挺感兴趣学生的收获要比一般的参观访问大。”

在各专题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还通过文娱形式、竞赛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如唱国欧大赛、“祖国之最知多少”竞赛、“颂我中华卡拉OK大赛”等,学生参与意识很强,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

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料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因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1、实地考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热爱之情。五层楼历史博物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同志举办的农民讲习所等等,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史实。

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结合观看影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

2、联系实际,把爱国的感情化为具体行动。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求实效。

我们重视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校地处宝岗街,学校附近有电台驻军、敬者楼、派出所、街办事处。我们要求这些单位派出人员组成学校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并按我们的要求到校讲课,协助军训,参加活动等。我们在发挥这一社区教育力量的同时,组织少先队开展慰问人民子弟兵,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并通过“我爱校前一条街”的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的感情化为爱人民、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具体行动。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2篇

一、精心设计国旗下的讲话

升旗仪式能增强孩子们对国旗、国歌、国徽的崇敬感,激励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热清。我校,“规范的升旗仪式”,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每次在国旗下的讲话,我们都精心设计,要求语言得体,感情丰富,形式多样。为确保国旗下讲话的质量,我们特意设立《国旗下讲话》讲稿本,要求主讲者把内容写在讲稿本上。

1993年的一个星期一,刚好是音乐家聂耳诞生81周年纪念日,校长在国旗下介绍了聂耳的生平和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经过,同学们深受感动。正当他们的爱国之情被激起的时候,音乐教师走上了台,深情他说:“同学们,为了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聂耳,让我们以缅怀革命前辈的心情,以洪亮有力的声音,再一次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吧!”同学们昂起头,以满腔的激情唱起了国歌,激发出无比的爱国热情。遇上节日和社会的重要活动,我们请有关人作国旗下讲话,给孩子们的教育更深刻。如:“八一”建军节,请叔叔讲话,少代会召开期间,请优秀少先队员讲话,孩子们爱听,印象深刻。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遵循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课程与教材的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及时落实。

1、上好晨会课。

根据新课程计划的规定,我们一年前就开设了晨会课。规定每周星期一为升旗仪式、星期二为时事政策教育课、星期三为礼仪教育课、星期四为信息交流活动等,虽然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保证了每周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和继承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的时间。结合传统节日或纪念日,我们利用晨会课的生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在纪念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开展纪念周的活动,在纪念日前后一周的晨会课,老师集中介绍“的生平”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了解党的一些基本路线。

2、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注意在课外延伸,如教学《五羊的传统》一课后,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了广州开放改革变化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收到了整体教育功能的效果。最近,我们又增加了乡上教材《甲午海战》,结合纪念活动参观了“邓世昌纪念馆”,充实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3、根据各学科的性质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进去。

语文、历史、地理、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时,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的教育内容分解在各相关的学科材料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特别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精神。音乐、美术、体育课,我们通过结合介绍名画家、音乐家的故事和宣传中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光荣传统,并通过指导绘画、教唱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组织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深入进行,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认知规律,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成“目标化”、“制度化”、“系列化”和“参与性”。

1、目标化。

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

对不同的年级,我们有不同的要求,如“可爱的祖国”专题教育活动,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国家的名称,国旗、国徽及其含义,以及自己的家乡(广州)在祖国版图中的位置;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认知的基础上认识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资源丰富,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五、六年级则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等等。

2、制度化。

为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我们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例如:清明节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纪念“五一”节的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六一”的“幸福童年”教育活动;纪念“七一”的“我们伟大的党”专题教育活动;纪念“十一”的“伟大的祖国”教育活动;“元旦”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的教育等等。

3、系列化。

为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活动形成了系列,让爱国思想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扎根。如每年的读书节我们都定下一主题,然后开始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有:购书读书参与读书讲故事、读书绘画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笔记、出版微型墙报等活动读书花会展才。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同学们在书海中邀游,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加强了对祖国的热爱。

4、参与性。

为了使孩子们自觉参与、乐于参与各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诱发他们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萌发爱国之情。我校每年两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我们每一个年级成立一个《xxx考察团》,设团长、组长,穿上运动衣、运动鞋,分别带上笔记本、画板、照相机等作实地考察,回来后写《考察报告》。由于学生以小考察员身份参加活动,感到既光荣又任重,所以能认真地、愉快地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五年级班主任曾老师带领学生到白云山考察后说:“组织学生这类活动,老师、学生都挺感兴趣学生的收获要比一般的参观访问大。”

在各专题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还通过文娱形式、竞赛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如唱国欧大赛、“祖国之最知多少”竞赛、“颂我中华卡拉OK大赛”等,学生参与意识很强,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

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料

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因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1、实地考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热爱之情。五层楼历史博物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同志举办的农民讲习所等等,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史实。

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结合观看影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

2、联系实际,把爱国的感情化为具体行动。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求实效。

我们重视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校地处宝岗街,学校附近有电台驻军、敬者楼、派出所、街办事处。我们要求这些单位派出人员组成学校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并按我们的要求到校讲课,协助军训,参加活动等。我们在发挥这一社区教育力量的同时,组织少先队开展慰问人民子弟兵,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并通过“我爱校前一条街”的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的感情化为爱人民、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具体行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强化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切实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和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1.地球村意识得到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生对全球化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现实的推动下,不少大学生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今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联系进一步紧密,实现了世界大同,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用地球村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有的甚至错误认为:互联网已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共享,国家、民族意识已无任何存在的意义,甚至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国家无能论”的观点。类错误的认识,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危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大潮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这种思想意识也已广泛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受外界传媒的误导,不少大学生只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对我国所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和周边不安定的因素认识不够,国家安危意识较为淡薄。

3.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情结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安全与和平,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爱世界”的情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当以爱世界为主,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了,关注和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时间减少了。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网络增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其兴趣点主要聚集于外来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由于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拒绝接受中华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直接导致了爱国热情的减弱。

二、全球化条件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形象地比喻:资本流向全球,而利润则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共享的盛宴。在西方发达国家享受这顿美宴的时候,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忍受着贫穷落后之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资金匾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担优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及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的这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止、西化、分化、弱化等手段,始终不忘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称霸全球的野心仍旧,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怡、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克服自己的僵化模式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趋利辟害,急起直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柱,最终实现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的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认清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关于全球化进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各个要素的状况及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和层次化。当代大学生已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构建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和层次化需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必须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如下重点内容:

(1)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近现代因外敌人侵,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的传统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础的热爱之情,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人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3)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重要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全球化的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和正确理解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我国今天仍然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但没有因为全球化削弱反而加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性的增强,被美国视为潜在敌人。为此,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利用阻挠中国的统一,在军事上威胁恐吓,在经济上实行制裁,在文化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甚至利用和宗教问题干扰中国内政,利用《十条戒令》为指导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甚至国家,都处在外来势力的威胁之中。只有教育大学生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培养和平时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上,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