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个案研究

一、文章背景

《交互预算: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基于天津一汽丰田公司的案例研究》一文是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

文章将组织控制环境纳入分析范畴,认为交互预算控制的运用有赖于与管理控制系统内的其他控制机制(包括信念控制、边界控制和诊断控制等)的相互补充和契合,这是文章有别于前期研究的创新之处;且文章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恰当性的对文章的研究命题进行阐释。

本文研究采用单一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即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在目前我国对于交互控制研究及其实践运用还很少见的情况下,通过基于典型案例的探索性研究,可以明确一系列“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二、分析评价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案例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问卷调研等并列为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包括文件法、档案记录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根据Robert Yin和其他资深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单一案例研究法通过所选择的单一案例来说明问题,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所得出的结论不依赖于抽样原理。单一案例研究可以用作确认或挑战一个理论,也可以用作提出一个独特的或极端的案例。《交互预算》中,就是使用这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TFTM公司这一独特的、典型的案例来对并对交互预算方式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的、深层次的研究。

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社会经济现象中的事例证据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决定了其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畴,案例研究不控制所研究现象的背景,也不干预研究现象的变化进程。

(一)适用性

1.案例研究方法在行为科学应用得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证实或证伪已有理论假设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它也可以用作分析一个极端的、独特的和罕见的管理情境。本文通过单一案例“现身说法”指明了有效实践交互预算的技术路径,达到案例研究源于实践又能引领实践的目的,所选取的案例极端、独特和稀有,且已能够说明研究的问题或支持研究的构念有效性,因此单一案例研究方法对本文比较适用。

2.预算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案例研究对管理会计实践十分合理有效。案例研究建立在企业组织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总结, 反过来再指导实践。实践活动因地、因时而异, 案例研究恰恰针对这一特点发挥了其特长。

3.对传播、推广成功经验有效。案例研究是以最少的花费, 为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组织之间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提供最大的效用。

(二)规范性

案例研究方法步骤:

1.选择研究项目。要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或对理论拓展具有推动作用,注意可行性和创造性。

2.选择研究案例。即抽取样本,样本有时可能只有一个, 此时为单一案例研究。

3.收集数据与资料。直接深入到企业组织中进行观察、询问、访谈、查阅文件等,还可采用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况下,即教育情绪下设计控制某些信息,以引起某种心理进行研究)。

4.评价数据与补充分析。评价数据在上下关系中的有效性, 尽量将因个人兴趣所产生的偏见降至最低。

5.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利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手段对其关系进行表述, 以达到解释、验证或预测的研究目的。

6.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有充分的说服力,包括目的、方法、主要过程、范围界定、证据, 以及结论等。

三、评价指标

在评价一种研究方法时,人们通常使用两个指标:

一是可信度,对应于研究中的一致性的水平,指不同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但在同等研究条件下做同样的研究所得出结论是否一致;它与研究结论的可再现性相关。

二是有效性,对应于研究中的相关性的水平,分别是结构有效性(理论假设在研究中被具体化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如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有效性);外部有效性(指特定条件下、就特定样本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即该结论被推广应用到理论假设所确定的现实环境条件中去的有效性)。

就可信度而言,单一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能深入、深度地揭示案例所对应的经济现象的背景,以保证可信度,但现实中案例研究的可信度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主观影响较大。就有效性而言,案例研究的结构有效性和内部有效性相对较弱;案例研究强调采用分析性概括方法,尤其是多案例研究具有一定推广型,外部有效性相对较强。

四、 优缺点

案例研究方法的优点:

1.通过研究一个或几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和变化,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详细和健全的微观基础,也可以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

2.通过案例研究比较容易得到数据。

案例研究方法的缺点:

1.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不足(数据的搜集整理可能存在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2.真正全面、深入的研究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耗时两年半先后赴东京调研等等)

3.案例式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其有效展开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因此有较大的限制。

4.本文采用单一案例研究方法,推广性较多案例研究较弱。

五、启示

1.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缩小单一案例的局限性;

2.采用各种方法降低在交互预算中产生的主观评价偏差,尽量做到客观性。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为此,分析了目前内部控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构建网络课堂等方面提出了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内部控制;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52-01

1 国内《内部控制》教改动态

自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掀起了对内部控制的学习的热潮,各高校纷纷开始设立《内部控制》课程。但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研究甚少,在期刊网搜索出的内控教改论文约10篇,且主要针对会计专业探讨内部控制的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基于审计专业的课程教改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2 《内部控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属于现代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要学会灵活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内部控制理论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由于《内部控制》课程具有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理论较抽象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不易理解。

2.2 学生的应用性较差,死记硬背内部控制条例

《内部控制》课程是一门实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往往容易进入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误区。

2.3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部控制》课程开设目的是基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现状,旨在使学生在了解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基础上,掌握内部控制基本原理,重点掌握重要交易循环控制的设计内容,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服务,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之处。

2.4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以期末考试“一锤定音”,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掩盖了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3 《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方案设计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应用及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框架是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内部控制的起源、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理论。

(2)内部控制应用是课程教学的主体,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实务训练有机结合。首先将学生分团队,每一团队负责一个业务循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该业务循环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内部控制评价是对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完善。将内部控制评价渗透于内部控制设计中,各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对合作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诊断出风险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3.2 改进教学方法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基于课程的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自主学习。

对于简单易理解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掌握,并通过试讲方式督促其自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学中除了查阅教材等书籍外,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发送到网上,通过论坛讨论或老师答疑等方式,第一时间找到答案。老师还可以将作业或试题在网上,让学生在线进行自我测试,通过自我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教学的运用,突破传统的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很好地解决了大学校园中教师与学生难得见面的现实问题。

(2)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不会灵活运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初衷及所要求达到的内部控制目标。比如内部控制中的岗位分工控制,教师在讲授哪些岗位互不相容时,应重点解释如果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会导致何种弊端。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向型”教学,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案例讨论课(积极筹备内控案例库建设),让学生分组讨论。每次讨论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事先拟定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目,学生认真准备并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理解,同时极大的激发起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

在学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依托教学与实习基地,组织部分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将参与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

进行描述,查找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点,找出控制措施,提交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

在合作单位的选取上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尝试阶段,由系里提供合作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及访谈;第二,拓展阶段,学生分团队自行寻找合作企业进行调研。

3.3 完善考核方式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鉴于此制定本课程的考核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综合应用能力,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性,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总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占25%,实践技能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5%。

(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5%,主要根据学习态度、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习态度:占5%,即5分。师生根据每个同学对课堂和课程认知、成长进步、学习活动的参与度等给予评分。②平时出勤:占5%,即5分。缺课1次扣1分,3次缺勤取消考试资格;3次迟到算1次缺勤,9次迟到取消考试资格。③课堂提问:占5%,即5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随堂提问,要求学生作答。④平时作业:占10%,即10分。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布置若干次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课堂小测试等等,所有的作业全部完成而且成绩在A等的计满分。

(2)期末考核占45%,主要考核指标为理论考试,形式可以采取开卷或者闭卷测试,内容主要涵盖本课程所有的理论内容。

(3)实践技能考核占30%,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实践调研等,如表1所示。

4 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网络课堂,将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讲稿、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课后作业、实训案例等相关内容上传;公布与本课程相关的网址、校阅览室及相关杂志,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资源;并积极筹建在线测试、在线答疑模块,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思路,要求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安排案例讨论课,并依托教学与实习基地,组织部分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描述,查找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点,找出控制措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尉玉芬.沈春伟《内部控制》课程“落地服务”模式探析[J].商业会计,2012,(9).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李大勇(1978-),男,吉林榆树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林海鹏(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51-02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把控制论融入到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由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转变,确立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思想。由于本课程内容难、知识点多、学时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因此,要利用有限的课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研究并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2]

本文根据“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强的特点,开展“CDIO+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力争把主要知识点全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通过综合实验和模拟仿真使理论基础稍差的学生也能在“做中学”。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讲解理论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利用Matlab对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系统校正等各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模拟仿真等。[2]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与课程需求之间的问题

我校是典型的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数学基础,特别是复变函数课程中的拉氏变换部分。对于这种强调数学基础的课程,如果不改变教学模式,将会使部分学生(特别是三表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预修课程较多,如机械设计、电工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补习工程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其他专业基础知识。

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问题

尽管“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高,但学时分配却非常有限。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工程实例并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但大部分实验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学生对实践环节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动手能力,这就使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仍然不知道这门课程到底是做什么的,该怎样用。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去思考、解决一些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3]

3.课程知识点系统性强与学生缺乏系统认知的问题

实际上,“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在以学习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却很难将各知识点串起来,因而缺乏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整体认知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首先明确课程研究的对象是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本身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即已知系统和系统输入,求系统的输出并分析系统。在分析系统时采用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时域法和频域法,而分析内容则是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这样就把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穿插起来,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其它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系统的认知和理解。

结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引入“CDIO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什么是“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缩写。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5]案例教学法被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把抽象的理论和呆板的法条与实际相结合,使普遍性的理论观点和特殊的事实材料相统一,记忆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性的分析思考相统一。[6]根据“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授课时采用“CDIO+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和构思工程案例,把知识点和其它专业课的知识融入在工程实例中加以分析和验证,这必定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系统的认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开展途径

CDIO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工程项目”或“项目案例”为载体来组织整个学习过程,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模型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分析系统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和系统校正,课程系统性强,适合通过案例结合CDIO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文提出的“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分为两条路线和四个过程:两条路线包括教师路线和学生路线;四个过程是构思过程、设计过程、实践过程和考核过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构思。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起来,呆板的学习过程活泼起来。其次,要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力争把每堂课所要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融入到具体实例中。在该环节里,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查阅资料,设计相关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合理穿插前面学过的知识,设计综合实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不能通过实践验证(没有实验条件)的综合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加以验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到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的能力。最后,改变原有“一次考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部分的考核分值。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来综合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具体的“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开展途径如图1所示。

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施“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短时间内制作出完善和全面的优秀案例存在困难。如果把每个知识点都穿插在好的案例中,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归纳和总结。

(2)课程计划学时少与该教学模式所需教学学时较多的矛盾。由于实践环节和学生讨论环节的增多,整个教学过程所需学时必然会增加,针对这一困难,可以将某些案例讨论的内容放在课下分组进行,老师批阅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在课上进行总结,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案例讨论所占用的时间,而不影响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融入“CDIO理念+案例教学”,结合实验室实验和Matlab模拟仿真组成的新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变现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占主导的现状,以“做中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基础、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当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大勇,林海鹏,赵汗青.“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15).

[2]林海鹏,王金波,董金波,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8).

[3]董海棠,冯中毅.“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81-82.

[4]宋强,鲍雅萍.机械专业“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60-61.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对当前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方法相关文章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5202

1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来看,早在1939年10月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评价的规定,但是早期内部控制评价是作为一种审计程序进行发展和研究的。一直到1979年4月30日,SEC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管理层要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才开始涉及到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在1988年7月19日SEC才正式颁布了《报告管理层的责任》要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责并评估有效性,只是由于成本巨大没有得以执行(张龙平,陈作习,2008)。之后内部控制制度日臻完善,2002年0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出台推动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在SOX法案的强制执行内部控制评价下,SEC,AICPA,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各方都积极的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我国于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审计署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问题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2内部控制评价评述

2.1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理论基础上内部控制评价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上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早期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都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领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关注不多。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较早研究了COSO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提到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趋势是“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ol self apraisal)并进行了简要介绍。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引用了Mc Gladrey &Pullen会计师事务所和KPMG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份报告中新的观点,美国内部控制的评价研究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

王立勇,张秋生(2004)认为目前忽视了面向管理由内部审计实施的评价,这种评价在我国现阶段意义尤为重大,并以此为立足点对管理方面评价中主体定位问题加以研究,指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并受审计委员会委托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过目前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皆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文胜泽(2007)从管理学、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有信息经济学与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科斯理论、控制理论等十种理论,使得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审计和公司治理领域,而扩展到了整个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做了更深入的诠释。另外,刘明辉,张宜霞(2002)借鉴了契约理论和经典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内涵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内部控制测评后仍存在很大的风险。邓春华(2003)从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学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2004)讨论了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预防作用,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八个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在我国企业实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张宜霞(2007)认为由于需求的差异以及自身专业领域的限制,人们赋予了“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范围和性质,这既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又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整体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应该从企业整体效率的角度重新界定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和性质,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评价标准,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2.2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随着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较早的方法有运用专题讨论会、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流程图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发展后开始引入数量统计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开始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关于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研究有:张谏忠,吴轶伦(2005)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宝钢运用调查问卷,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分析风险控制点,制作“风险控制矩阵”并实施整改的过程。戴彦(2006)通过对 A 省电网公司的研究,设定目标,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围绕“资金流”构建评价体系,并依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设计权重指标实施评价。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2007)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图与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适用于评价定性指标,它可以将评价中用模糊语言描述的定性属性定量化,较好地克服信息的模糊性,减少不确定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观因素对权重设定的影响,使评判结果更为准确客观。因此该方法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如周春喜(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定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反映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层次分析法对设定评价框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在最低层评价中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对权重的设计中仍含有较多的个体因素与主观判断,尽管一些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来弥补缺陷,如姚靠华,蒋玲玲(2007)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影响因素的权重,并把案例推理运用其中,推理过程通常分为案例描述、案例检索、案例采用与方案生成三个主要步骤。王海林(2006)对价值链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价值链内部控制、价值链内部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并从价值链内部控制的特点出发构建了新的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同时详细分析了价值链内部控制的机理和过程。李小燕,田也壮(2008)试图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吸收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但定性指标的权重设定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定量研究尤为重要,继而产生了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基础上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戴毅,吴群,谌飞龙(2007)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每个因素的权重都很小,如果经过算子综合评判,就可能会出现没有价值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骆良彬,王河流(2008)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从定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模糊映射。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简要论述了案例教学的本质,着重探讨了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原则,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应用,及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现代船舶控制;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94-02

一、引言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实践能力的提升。现代船舶控制专业课程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现代船舶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W,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把案例与有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法学和医学领域,后逐渐应用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首先应用在管理学学科领域特别是MBA教育方面,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案例教学法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在工科特别是在船舶控制学科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不是很普遍,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现代船舶控制”课程中,探索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的选择

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案例的选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学案例内容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优秀的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复杂性、问题性。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案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真实性是指所选案例应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教师凭空杜撰出来的。典型性是指该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启发性是指教学案例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性是指所选案例应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能提供给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案例还应有新意和趣味,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根据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选取图1所示的MR-Ⅱ型电动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作为教学案例。首先,此系统广泛应用于实船,具备真实性和典型性。其次,此系统相对独立,是典型的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最后,此系统内容丰富,既涉及到各类仪表和电子元器件,又有控制系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有关内容,还可以通过本案例学习反馈控制系统。此外,控制系统和各种自动化仪表在船舶电子电工技术和轮机自动化基础等课程中均已学习过,因此学习本案例,学生不会觉得太困难。

三、案例的应用

案例选好后,教师应在课前对教学案例进行组织和设计,准备好基本素材和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而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传授船舶主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借助实船系统图讲述船舶主机冷却水系统,引入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原理,带入问题:如何实现自动控制使得冷却水出口温度保持恒定?其次,引入案例――MR-Ⅱ型电动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何实现冷却水温度的自动控制。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模式,带领学生到轮机模拟器实验室对船舶柴油机气缸冷却水系统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更生动。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学结报告,总结自己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并且根据教师的点评分析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经过学生的反思和教师的讲评和总结,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案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现代船舶控制课程内容复杂,对于选择的案例来讲,既要体现出全面的知识点,又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准备,紧跟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选取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案例。

2.科学设计案例教学方案,案例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围绕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来进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行。在案例教学设计中需根据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明确教学目的。拟定好操作步骤和相应的要求,并坚持按照拟定的计划执行。

3.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讨论案例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深入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案例。教师要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明确讨论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表现,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引导。在意见不能立即达成一致时,教师要冷静处理,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创造出和谐的讨论氛围。

4.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现代船舶控制课程的特性看,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教学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图例、视频、实物等,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

5.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案例教学总结应包括单次案例教学总结和对整门课程结束时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案例选取的合理性评价和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等进行总结。

五、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教学中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独立的解决案例设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借助模拟器实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机构投资

一、机构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

机构投资者的引入能够缓解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所引起的“免费搭车”问题,可以加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Shleifer,Vishny,1986)。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制约并处理一些问题(Maug,1998)。李向前(2002)认为,当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越高时,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的成本就会越低,从而更有动力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及相关制度进行监督,提高公司价值。Chakravarty(2001)发现,机构投资者较高的持股比例能够使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有效信息。通过对收入成本模型的分析,蔡玉龙(2005)指出,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可以推动对上市公司治理和相关制度更有效的监督。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张颖、郑洪涛(2010)认为,企业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企业发展理念等会对公司产生影响,而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质量、实际控制人属性和股权集中度。曹建新等(2009)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高的公司,其特点为规模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和经营利润为正数等。吴益兵等(2009)指出,公司规模、经营情况、盈利水平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对公司内部控制有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控股股东和股权集中度等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杨有红等(2011)研究得出,法律规定、市场发展阶段与股东性质的差异能够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有阐释作用。曹建新等(2011)指出,增加机构投资者可以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从而达到改善其内部治理机制和结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目的。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

Hermanson(2000)指出,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促进公司对内控系统进行完善,为投资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Bronson(2006)认为,对含有内部控制有效性陈述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披露,虽然给公司和管理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法律责任,但同时也向投资者发出了积极信息,使投资者能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区别对待,增强对公司的信任感。林斌和饶静(2009)的研究显示,投资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但这样的诉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因此,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会认为,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时,就越有可能去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杨德明等(2009)指出,如果上市公司愿意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披露,则能够反映出此公司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杨玉凤等(2010)认为,显性成本在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后并没有显著降低,但隐性成本却很大程度地降低了。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1.问题的提出。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制衡、股东性质、公司治理结构、高管薪酬、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及发展前景等因素都是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而机构持股比例会对其产生一定的附加效应。那么,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否解释较好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来检验。

2.研究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选取三家在同一板块、同一行业、财务状况良好、成长性良好、具有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的上市公司,通过对其机构持股比例情况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描述与对比,对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否解释较好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预期结果为,如果上市公司拥有越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三家环保类上市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及实施时间表,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主板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强制施行《配套指引》,但中小板和创业板还处于择机实施的状态。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使得本文的研究样本更具有差异性与可研究性。所以,本文选择“三聚环保”、“永清环保”和“开能环保”三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样本。在数据来源方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和公司基本经营情况来自和讯网及新浪财经,查阅和统计的工作由手工完成;资产规模、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总股本及流通A股数等数据由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中取得。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公司介绍

1.三聚环保。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十五年,主要进行基础性能源工业企业的各种生产环节环保方面的支持服务,并于三年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是我国两大石油企业的直接供应商,公司商标已被北京市认证为著名品牌。

2.永清环保。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九年前。作为环保工程方面的咨询公司,其主要服务对象为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作为湖南省内污染治理领域的领头企业,永清环保承担了其所在地大部分二氧化硫的减排工作,并在最近获得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永清环保拥有国内少有的知识产权,并于二年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3.开能环保。上海开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1世纪初,被评选为中国驰名商标,并于二年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该公司主要处理的是我国境内的居民饮用水处理业务,是相关行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这个领域的高新企业。开能环保生产的设备已经通过了欧美各国许多权威机构的认证,在业内获得广泛的好评。开能环保拥有本领域中的许多项产品专利,同时带头实现工厂污水的零排放,并帮助其他企业进行污水处理。

(二)案例公司机构持股情况

1.三聚环保。在2011―2012年中,三聚环保总股本由于送、转股,其他上市及股份性质变动从19 454万股增长至38 908万股,其流通A股数量从8 995.09万股增长至20 356.5万股,机构持股比例分别为17.55%、10.83%、29.08%、23.84%、35.07%。上述期间,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4 118.6万股,占其流通A股23.27%。

2.永清环保。在2011―2012年中,由于送、转股的影响,永清环保的总股本从6 678万股增长至13 356万股,其流通A股数量从1 670万股增长到3 640万股,机构持股比例分别为15.33%、24.73%、11.87%、6.59%、9.75%。上述期间,投资者平均持股346.6万股,占其流通A股13.65%。

3.开能环保。在2011―2012年中,由于其他上市、股份性质变动以及送、转股的影响,开能环保总股本从11 000万股增长至14 300万股,流通A股数量从2 200万股增长至6 726.28万股,机构持股比例分别为0.73%、0.65%、3.67%、4.84%、0%。上述期间,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67.6万股,占其流通A股1.98%。

(三)其他影响因素控制

机构投资者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一旦入股上市公司,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等问题的表决权会比较大,因此它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公司管理层的活动进行制约,使管理层不得不对机构投资者的意见引起重视,从而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

(四)案例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情况

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最终结论方面,三聚环保的自我评价结论三年来一直趋势稳定、向好(从需要完善到未发现重大缺陷);永清环保的内控自我评价在三年中较为稳定(未发现重大缺陷且基本展示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转情况);开能环保的自我评价则一直停留在较为基本的层次,在近三年内并未有显著发展(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方面,虽然国家并未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强制施行鉴证意见披露的要求,但三聚环保自2010年上市以来连续三年都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了审计并披露,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相比之下,永清环保的内控有效性就较为薄弱,在上市第一年只对证券公司内控核查意见进行了披露,并没有进行鉴证,直到第二年才进行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鉴证。开能环保在上市第一年甚至没有披露任何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或核查意见,到第二年才进行了内部控制的鉴证。在重大关联交易方面,经年报披露,除永清环保在2010年无关联交易外,三年间三家公司虽都存在一定的关联交易,但都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没有对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在诉讼、违法方面,三家样本公司均没有披露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聚环保的情况最好,应排在首位,永清环保次之,开能环保最次,而它们的机构持股比例排序也与此相同。尽管到目前为止,研究或实践中还没有出现普遍公认的内部控制指数来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判,而且以上的结论也可能存在巧合,但是基于对三家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进行的分析,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可以推断,如果上市公司拥有越高的机构持股比例,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

四、研究结论

现有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与财务报表舞弊等方面,但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这方面,却很少有人将其作为重要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三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方向阐释了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有效性的机理。研究显示,如果上市公司拥有越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

(作者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BRONSON S N,CARCELLO J V,RAGHUNANDAN K.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al & Theory,2006(2).

[2] DOYLE J,GE W,McVAY 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01/2007,44(1-2).

[3] HERMANSON H M.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2000(14).

[4] MAUG E.Large shareholders as monitors: 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liquidity and control?[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1).

[5] SHLEIFER A,VISHNY R W.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3).

[6] CHAKRAVARTY S.Stealth-trading: which trader’s trades move stock pric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2).

[7] 蔡玉龙.论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关系[J].经济问题,2005(8).

[8] 曹建新,王春丽.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200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C]//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9.

[9] 曹建新,陈志宇.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1(18).

[10] 续芹,叶陈刚.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作用的实证研究――依据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9).

[11] 李向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稳定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12]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

[13]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9).

[14] 杨德明,王春丽,王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2).

[15]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J].审计研究,2010(1).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①已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引入案例场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讨论来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直接单向的个人学习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间接双向互动的经验学习,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真实事件,或者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教学目标较为明晰,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会有所收获。教学案例只描述事件背景和发生经过,不做出任何分析和得到结论;教学案例不是事例,需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冲突性。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出版了一系列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并通过各种案例评比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等广泛交流与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仍未得到完善,本文将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开展案例写作以及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水平,推动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备相当的借鉴意义。

1案例写作

在开始案例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写作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条:(1)主题明确:主题要突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引言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2)情节完整:好的案例是讲述一个故事,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并最好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3)信息充分准确: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等信息要客观、具体、翔实,可以引述调研对象的对话、访谈记录、问卷调查数据等,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关于行动者、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关矛盾冲突等关键、必要信息一定要充分、准确,以支撑学员深入分析、有效讨论。(4)结构合理:结构设计、逻辑安排要清晰合理,使得读者能够从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5)语言简洁生动:区分必要、重要与不必要、冗余信息,根据案例结构和内在逻辑呈现关键信息。(6)包含决策主体:好案例是对真实公共管理情境的再现,一定要有决策主体以及需要做出的决策,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促其深入思考分析和综合考量,进而形成决策方案。(7)凸显决策困境:案例的冲突性、典型性就体现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困境上,如行动主体面临的两难境地、多种方案的利弊权衡难以抉择等。(8)具有教学价值:与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理念、方法高度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写作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案例选题——围绕案例线索,与相关教师沟通,确定案例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阅读相关文献,搜集案例资料,在阅读相关理论和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是案例调研——确定调研对象,准备调研提纲和调研问题,通过案例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然后是案例写作——在回顾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拟定案例框架,组织案例材料,客观、生动、具体地把案例描述出来,注重展现决策者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冲突等;接下来是案例修改——检查脚注信息,拟定讨论问题,补充参考文献,添加有关附录;最后是案例试讲——通过对案例进行试讲,记录下教学反馈,根据教学反馈来修改和补充案例,最终定稿。教学案例的结构包括以下六部分:案例的标题及适用主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这里采用的案例是公共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问题,排污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属于公共规制中的一种环境规制手段,涉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等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标题和适用主题:案例的题目及案例的适用主题。本案例标题:《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实践》,②适用主题: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课程主题教学中。(2)引言:即案例故事的引子。本案例的引子:中国的排污制度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改革进程。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就已作出规定,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向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批准了实施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其优点在于,对申请排污单位的排污与否及具体排污量,环保部门可以进行审查批准以及监督检查。然而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导致了许可证制度迄今为止仍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执行。(3)正文:教学案例必须是较为完整的故事,包括核心人物或决策者,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起是故事的开始部分,旨在引入地点、时间、起因等组成的场景,并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本案例的“起”是排污权交易的出现: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排污权交易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气污染控制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开始在上海推行;1999年4月,中美两国合作开展“运用市场机制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研究项目,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被列为该项目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研究。本案例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承是推出关键事件的部分,主要为了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本案例的“承”是引出各地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排放配额的分配公平,如何精确检测企业排放,企业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情况下如何保证交易量。转是对故事进一步展开的部分,主要描述目前存在的各种困惑以及进退维谷的选择困境;继续深入开展令当事人没法预见事件结局的故事,或者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难以决断的事情。本案例的“转”是进一步描述了试点经验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很难精确测量企业排污信息,环境监察工作量太大,企业造假成本较低;企业的排污量大多超标,减排指标严重缺乏,如果购买减排指标成本太高,有可能滋生寻租腐败现象;在总量控制制度下,如何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增量,从哪儿获得新上项目的指标;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对排污权交易的认识和需求也大相径庭。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用于强调机会与制约因素,指出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刻。本案例的“合”是讨论了排污权市场交易较少、排污权必须有偿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治污成本的定价(有偿使用价格)问题。(4)结束语:点出核心问题,让读者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本案例结束部分点出了排污权交易的困境: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各地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标准;排污权交易首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量;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如何限制地方保护主义。(5)思考题:根据教学目标,通常设计3个思考题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时的同步思考。思考题1:排污权交易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思考题2: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思考题3: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6)附录:本部分是为了提供案例分析所需的额外信息,这些资料信息虽不适合放在正文中,却有利于读者对案例正文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有效的学习团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传授批判性思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案例为载体,学习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内涵、交易成本及制度规定;通过小组讨论再现案例情景,深入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排污权交易的困境、背后原因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2.1案例备课

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争论和讨论。一个案例,问题不宜过多,让学生集中讨论2~3个问题。当然,可以问题里面套问题,教师可以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启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需要事先熟习案例,做好备课工作:一是仔细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清楚地了解案例内容、背景及背后原因;二是注意案例的情节演进,为了更好地引导课堂讨论,在每个可能的转折点安排一定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提示和归纳;三是温习与案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在案例讨论前或过程中及时加以解释说明;四是正确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仲裁者和主持人角色。

2.2案例预习

将案例提前发给大家,要求每位同学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信息和背景材料,通过思考形成针对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3课堂教学

(1)案例介绍。课堂教学开始时,授课教师要对案例做简要介绍,并指出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案例简要介绍: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排放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量证明,然而,在我国实践操作中“排污权交易”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由于测量技术不成熟,以及排污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排污权交易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建设都面临一定的问题。(2)分组和动员。在案例讨论之前,要采用一些外在激励手段(如让学生相互介绍、自行分组、提出小组讨论评分标准)来吸引学生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进行动员。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5~8人一组,给每组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小组讨论意见。(3)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出各自的组长,由组长来组织小组讨论和安排记录员。教师统一安排小组讨论的论题和讨论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组长则负责控制讨论过程。教师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本节课堂讨论问题:①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哪些困境?②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③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小组讨论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已认真阅读了案例并提前对问题进行了准备,各小组组长可以先要求大家针对案例简单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来检验大家的前期准备情况。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前因后果和连带影响因素等)、提出解决方案、理清人物线索(分析人物的角色及对事件的影响)、找出利害相关者、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4)班级汇报。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整理好的小组意见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陈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班级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发言要点,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5)收尾和小结。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理论分析框架,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是回顾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案例反映出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困境):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尚不健全,排污权交易实际操作困难,排污量准确监测难度较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监管不力;二是对已有观点及讨论中未被发现的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据,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分配由无偿分配到定价出售再到公开拍卖的转变,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价格确定由按企业排放绩效分配到政府科学定价再到最优拍卖定价的转变,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监测体系,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三是提出理论分析框架:排污权交易机理的制度经济学解析(交易成本、总量控制原则),排污权分配方式的选择,排污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分析;四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对策),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2.4教学评估

课后,授课教师可通过自行反思,开展对本课案例教学的评估:(1)这个案例实现了主题的突出和目标传达了吗?怎么知道达到了这个目标?(2)从案例的指出和引入开始,老师与学生相比,谁说的话更多?学生是否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3)老师提了多少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多少补充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4)老师在教室的走动方式及在每个小组停留指导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5)学生笑了多少次?不过分严肃对待自己或指导教师时?(6)讨论中是否存在一个高水平的“活跃期”?学生群体是否表现出渴望、进取心和激情?(7)讨论的进展如何?是否具有连贯性?是否存在不确切的结论或主张,主要的见解和论点是什么?讨论的提纲是否模糊不清?(8)讨论是否在越来越活跃时结束?讨论应当在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在讨论课堂上的案例,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总结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是2008年财政部重点系列课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求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一般性规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回答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为在上市公司精心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理论准备和方法参考,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为了着力抓好实施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实施成本,稳步扩大基本规范实施范围,必须努力健全内控规范体系,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体系。五部委在基本规范的同时,还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共22项。本课题通过对成本费用项目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进行探讨,并结合典型案例研究,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的出台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再到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已发展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其理论与实务得以不断完善。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的文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最早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会计控制,逐步拓展到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二元结构,直至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结构论。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美国的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一份系统描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安然等公司的会计丑闻充分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之后,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正式提出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2004年10月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新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强化了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企业能否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我国政府对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会计法》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使这一规定成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随后,财政部先后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之“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以上为“试行”)和“成本费用”、“存货”、“担保”、“对外投资”、“预算”、“固定资产”、“筹资”(以上为“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全国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文件。建立健全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加强会计工作和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主要关注内部会计控制,还不能满足企业对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需要。本课题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在关注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与完善实用范围更广、通用性更强、权威性更高的统一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标准,主要通过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综述。在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研究报告回顾了成本费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过程,充分肯定了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作用,同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实务研究的角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的角度审视内部控制研究这一动态过程,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和改进研究方法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研究。本部分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对建立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理论体进行了认真地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总则”中载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本研究报告按照基本规范的规定,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上述五要素的基本内涵和实施要点进行全面阐述:(1)企业成本费用的形成,受制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确定控制目标时,必须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正确判断控制环境的发展趋势是确定、调整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前提。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管理时,应将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自上而下树立成本和效益意识。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利益方各行其职又相互制约,存在层层的关系。借鉴这种思想,成本费用控制应包含岗位分工控制与授权批准控制。岗位分工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成本费用控制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费用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控制指标体系。实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的成本费用全员控制和严格执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2)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是设立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只有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设立目标是管理过程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其并非内部控制要素,但它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企业开展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10个关键点包括审批、分解、执行、签批与审批、分摊、计提、审核、记账、核对、比较。在分析、评估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之后,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3)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费用耗费水平、降低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具体地讲,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各级管理人员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涉及成本费用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同时,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使实际成本费用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由此可以看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活动的主体是设计企业成本费用的各级管理人员,客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及成本费用业务流程,目标是为了将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使实际成本费用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4)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XBRL报告和ERP系统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5)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对内部控制缺陷予以弥补,是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成本费用内部审计既是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重要力量。而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在成本费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研究,介绍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和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运行做出评价,探讨了先行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务,为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四部分,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为配合财政部尽快制定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的体例结构和具体条文设计提出了修改补充与完善的意见与建议,并形成该应用指引的草案稿,供财政部决策时参考,尽可能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应用规范。

综上所述,本课题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求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一般性规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回答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为精心组织好内部控制规范在上市公司实行提供理论准备和方法参考,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2008,(6).

[2] 财政部.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M].2001,(6).

[3] 李心合.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出版社,2008,(8).

[4]《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编写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8).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控制工程;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65-0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研究型定位的高等学校,我校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沈航自动化学院基础教研室承担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机械、飞行器与动力和材料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自动化类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密切相关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该课程涉及数学、力学、电学和测试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以系统的动态过程为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同时该课程知识又能运用于有明显实践应用性的广泛领域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是很紧密,难以跟上航空航天工程中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了突出该门课程的航空航天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开展了具有航空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通过将控制理论知识与航空航天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期使学生在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于其在航空航天各领域(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火箭/导弹控制系统及其他航空航天运载器的机电控制系统等)中的应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航空航天类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具有专业特色控制类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控制类课程一直在各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大学王艳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1]华东理工大学孙京浩等人针对该校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全方面探讨了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实践和经验体会。[2]此外,北航的陈殿生等人,江苏科大的袁明新等人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建刚等人还分别对机械控制工程、机电控制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多项措施。[3]面向航空特色的课程建设成果主要体现于国内几所航空类院校。昌航谢小林等对“复合材料”专业的航空特色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4]南航刘海春等对航空特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5]此外,昌航罗军明等对金属材料工程和普通化学等专业具有航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6]

综上,在自动化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整体上国内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具有航空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几所航空类学校已陆续在多门课程上开展研究和实践尝试,但在控制工程类课程建设上仅有初步尝试(将发动机控制部分引入)[7],且信息获取方式十分有限,还远不能全面反映航空航天控制领域的整体应用实践情况,有待结合我校的特色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和探索。

二、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一)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内容优化

1.课程大纲的修订

课程大纲是控制工程基础的纲领性规范文件,以突显航空航天特色为指导理念,明确目的,对课程大纲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出基础与综合的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经典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前沿的有效过渡。充分结合主讲教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按学术专长分工,制订可涵盖航空航天领域典型控制系统和控制问题的内容优化方向和范围。大纲制订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具备初步的在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领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2.构建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案例库

本文所提出的案例驱动教学,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工程案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启发引导型、认知辅助型和综合设计型。

其中,对于启发引导型案例(起到“线”的作用),引入一个系统的大案例置于课程绪论中,充当引领作用,阐述学习的意义和本质和激发兴趣,解析某个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构成和控制问题描述,阐述解决思路,并提供解决路径(教材其余各章节)。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大案例始终贯穿全课程内容,其作为一个大线索,可一方面起到使上下文知识点逻辑紧密的作用,始终反映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还可使学生最终实现一个典型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的完整学习过程。

对于认知辅助型案例(起到“点”和“面”的作用),认知型案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航空航天控制工程案例(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来诠释知识点。这些案例可在教学的具体章节中夯实学生对某单独知识点的学习、消化和掌握,也可持续体现课程的应用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涉及的各个具体领域,扩大知识面,提高特色素养。

(二)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有的教学中,实验(6学时)教学只是在授课期间穿插两三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未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拟对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内容进行部分调整,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涵盖基础理论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两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基础理论实验

学生学会利用控制方法去设计系统,这是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现有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多是分析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由于其只是单纯的系统性能仿真或是稳定性分析(零极点分布、奈奎斯特判据),往往2~3学时的实验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学生仅学会了对某些单知识点的初步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思维,当然也不会设计稍微复杂的系统。作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学和应用软件,Matlab功能已十分强大,应充分利用其更多的实用功能。为此,学校拟在现有基础上,安排设计更加综合的基础理论实验案例,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高级设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同时提升其使用控制系统分析工具的水平。

2.综合性设计实验

实验过程是从预习开始到完成实验报告的一个完整过程。长期以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倾向。实验前一些学生已经把前面同学的实验程序抄录在手,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不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为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拟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综合性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全面考查学生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考查建模、稳定性、时域分析、校正设计等具体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来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和互相配合,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本课程改革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提出了一套带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分析、基础仿真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经过精心设计与选择案例和实验内容,将航空航天特色科学地纳入各个教学环节,可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不断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对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49-51.

[2] 孙京诰,罗健旭,刘漫丹,等. 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特色建设探讨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5-18.

[3] 陈殿生,王田苗,黄宇. 机电控制工程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7-10.

[4] 谢小林,梁红波,范红青,等. 复合材料专业方向航空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6):143-144.

[5] 刘海春,翁晓光,邢丽冬. 基于航空特色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4):35-39.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机床数控技术;案例教学;数控编程;数控操作;能力;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学校院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在职业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是教师们探索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本文中,笔者就在本人担任的《机床数控技术》课程中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了研究和尝试。

一、课程分析

案例式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案例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行为能力,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应用学习知识。

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机床数控技术》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控机床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具备对数控机床程序编制和加工调试能力,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做好准备。

从课程设置体系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需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与本课程同时开设的有PLC原理与应用、三维实体设计等,后续相关课程还有先进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可见本课程在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课程的内容来分析,本门课程既有机床数控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工艺分析等理论知识,又有数控车编程、数控铣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内容,可以说本门课程即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所以,本门《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比较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案例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和制作,在仿真平台上进行加工,以及最终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真实的零件,既综合应用了数控工艺和编程等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二、案例的设置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大纲要求5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使学生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具备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能力,并能够在数控机床上将所需要的零件加工出来,即:通过本学期的理论学习和仿真操作,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下完成零件加工的全部过程。课程的编程系统主要是数控车编程和数控铣编程,编程案例的选取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好坏,本文主要分析车床的编程案例选取。

1、案例的标准

在设置案例时,应该充分考虑案例(零件)的典型性,即所设置的案例应该包括数控车床加工中常见大多数类型的表面,且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也应符合实际生产要求。

综上,在设置案例时,我们选用了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应会题库中的实作题,并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稍加改动,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案例。该案例包含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常见的圆柱、端面、圆弧、槽、球面等等,根据学生领悟能力和实际情况,还可以单独增加螺纹、内孔等难度稍高的型面。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采取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以3人为一组。

2、案例的分解

在总体目标确定的情况下,还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状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为每一次课制定一个子案例。子案例可以是将图中的某些型面单独列出进行加工分析和编程讲解。也可以是将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某个工序(或工步)进行分析和讲解。但子案例的设置必须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即将所有的子案例综合在一起必定是图1中的图形。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图1. 总案例

在课程的开始,就将本学期的任务告诉给同学们,让大家对总体目标有所认识,也让好学的学生有自学的方向。在数控车床的熟悉环节,就让学生利用手动的方式加工图1的左端面和外圆(此时,学生尚未学习编程指令),完成该案例后,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

(1)了解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

(2)了解数控车床与普通车床的区别,善于思考的同学就会想知道数控车床怎么实现自动加工,激发了他们学习下一堂课的兴趣;

(3)了解数控机床坐标系、编程坐标系、加工坐标系,为后续的操作加工打下了基础。

在讲授常用编程指令时,就以切削图1的表面为目标,将G01、G02等指令的讲授融入到了完成本堂课的目标中,学生为了完成本次设置的案例,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或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常用指令的用法,而且,在模拟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还是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在以后的真实生产过程中学生就会牢记这些失误。最后,通过教师再用很短的时间总结,就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指令。

按照这样的原则,笔者为每一次课都设置好子案例。

3、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安排,理论和仿真加工穿行。每次仿真加工实训课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课程的目标,考核方式也应该是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重。故将最后的考核模式定为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理论考试,仿真加工。具体要求为:平时成绩考核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数控加工操作仿真考试题目从中级数控机床操作工应会题目中选取,由学生自行确定加工参数、走刀路线,编制加工程序,并完成程序输入,加工坐标系设定,零件加工等全部工作。考核标准参照中级数控机床操作工考核标准执行,由任课老师设定每个考核点的精度要求,评分标准,由仿真系统自动对每名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评分。

将以上三项成绩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占40%,仿真加工占40%折算后,即为学生本学期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依赖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作用的发挥;二是学生的总体与个体状况。而教师作用的发挥,需要依据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在校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素质能力上均有所欠缺,这种欠缺使案例教学必须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案例设计及教学的过程中时,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案例的设计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首先紧扣主题,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主要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其次应该注意难度,因为案例难度超出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会因为学不懂而放弃,故在设计案例时,应选择叙述简洁条理清晰、明白易懂的案例,或者对难懂案例改造。

2、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将要解决的问题化整为零,逐步深入,将大问题化小,由复杂问题变简单。学生会在分析小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案例的理解。由依赖教材理论知识解释问题,到最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正确度引导还能使老师更好的控制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授课的效率。

3、每次课后要进行概括总结

总结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肯定那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符合逻辑的分析,并从理论上讲明,从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二是再次强调本次课所涉及的知识要点,以便学生的课后复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

四、实施的效果

通过案例教学,使理论教学走向更深的层面,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心境、课堂氛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

从笔者所担任班级的课堂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缺席、打瞌睡的同学明显减少。课后,很多同学还自发的组成兴趣小组,自己联系机房,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用于其他零件的加工。

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体,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脱节,将很多专业课的知识较好的融合到了一起,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的主体的教育宗旨。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目前我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本科校院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高等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数控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能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基础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2] 王志成.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2.8.397-399.

[3] 梁美兰.数控教学与数控设备管理[J].装备制造技术, 2008.6.113-114.

[4] 宋玉梅,李英平等.数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机械与电子,2007.17.656-657.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社会化; 隐性知识外部化; 审计案例教学; 应对策略

一、引言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个人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从一切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隐性知识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

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大量、更难获得。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范围的广博性、审计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和判断性,使得审计学科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无疑,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不能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更重视的是学生审计隐性知识的获得。但由于以往审计教学忽视了审计隐性知识的转移,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已有的案例教学有效程度仍不高。为改进这一局面,笔者拟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探寻审计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隐性知识转移对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如表1)中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部化四种模式来实现。

通过对这四种模式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隐性知识转移必然会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一)社会化对教师素质、案例选择的要求

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可以将审计隐性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至另一个主体。有些审计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借助审计案例教学,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1.社会化要求教师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社会化要求审计教师对要传授的隐性知识提前熟练掌握。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因此,审计教师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但审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在审计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2.社会化要求案例选择不应舍易求难、舍“实”求“仿”。因为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审计教学的对象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另外,隐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在一定的情境下隐性知识才容易被激活。审计实践、情境模拟以及自我内省是学生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审计资料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避免“仿制”。

(二)外部化要求拆除审计案例教学的围墙阻碍

外部化可以将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显性知识。然而,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向僵化和困境,限制了优秀的富有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走上高校审计讲台,这必然导致他们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很少或只能事后以案例形式反哺学校;同时那些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也很难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无疑会造成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三)综合化要求案例教学重视能力的拓展

综合化是指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零散显性知识转化为综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知识的整合和条理化。首先,综合化要求案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导入、例证和讨论,还应起到设置悬念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其次,综合化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化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再次,综合化还要求跨领域学习以及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四)内部化要求案例教学具有延伸性

内部化着重拓展、延伸和重构个人的隐性知识体系。然而要实现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重构,就要求案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至课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然而,如果延伸全部由老师来做,则必然增大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若把握不好审计案例教学延伸性的度,使得案例变成学生的负担,反而起不到内部化的效果。因此,把课内审计案例教学恰到好处的延伸到课外,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对审计案例教学延伸切入点,延伸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审计案例教学中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及时学习和更新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主动、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只有通过审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增强,才能使教学方法不再传统单一,才能达到增强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实际案例

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审计案例应保持真实性,尽量避免仿制。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用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仿制品”,以便于加深同学们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要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有关内容时,向学生提供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真实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便于学生在对实物的新鲜感中,体会到抽象的准则条款的具体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案例选择的渐进性、系统性、引导性和真实性,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找到其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途径,大大降低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审计知识的理解。

(三)积极引进注册会计师师资力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注册会计师正式或非正式地参与审计案例教学,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互动,他们的自身素质、经历和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学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学生对审计显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允许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事后再将其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以案例教学形式反哺学校。

只有通过鼓励校外师资走上讲台和校内师资走出校园,才能使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得以拆除,使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出僵化和困境,从而克服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四)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

尝试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转而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自行分组讨论以增强协助能力。案例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中心与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不应过分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讨论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该策略的运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同时,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优化知识存量,也为隐形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内部化奠定了基础。

(五)把握审计案例教学切入点和延伸途径

1.以学生爱好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动员学生课下分组调查本地区的感兴趣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由班委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结论。课堂上,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评价。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兴趣。

2.通过网络延伸。鼓励学生广泛运用网络资源。比如教师案例课前通过QQ群发案例,让学生做到提前对案例的熟知,这样就实现了案例教学课前的有效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一些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如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审计失败的案例)与大家共享,从而加强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审计界最新动态的网页。

只有满足了外部化对案例教学延伸性的新要求,才能有效地寓审计理论于案例之中,更好地使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还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完善。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发展学生的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81.

[2] 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3] 陈万明.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运用要领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23-24.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欺诈;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40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爆发的频率大幅攀升,而且往往造成巨额损失,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倒闭事件充分证实了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2001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发表长篇咨询报告,与业界磋商如何建立稳妥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不论是金融从业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

1 操作风险定义中的内控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风险管理协会以及普华永到咨询公司的意见,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首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与内部操作有直接相关关系。内部操作通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能够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人员和人员失误对操作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直接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7类操作风险中有6类都与人为操作有直接关系。

巴塞尔委员会和反对虚假财务报告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元目标”:业绩目标、信息目标、合规性目标。我国监管当局确立了“四元目标”,即在三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管理有效性目标”。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同样也强调了人的作用,政策制定主体是董事会,实施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控制主体是员工。

单纯从概念内涵中可以初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内容相同,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有重叠,都对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行控制;管理的特征相同,都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阶段性管理。同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重点不同,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忍受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机制、制度建设。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而内控机制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来实现管理的需求。

2 操作风险案例实证

通过案例实证,我们想证明的是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高度的相关关系,操作风险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为了说明,首先将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的类型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内容

内部欺诈例如,故意误报头寸、员工偷窃、员工通过自己账户的内部交易

外部欺诈例如,抢劫、伪造、空头支票、计算机黑客的破坏。

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毁、通讯故障、供电中断。

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例如,数据录入错误、抵押管理失败、不完全的法律文件、非法进入客户账户、非客户的交易对手操作失误和供应商纠纷。

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工人补偿申诉、有组织的工会行动、侵害员工健康和安全条例。

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例如,信用违约、客户秘密信息的滥用、洗钱、银行账户上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未经许可产品的销售。

实物资产的损坏例如,恐怖行为、破坏行为、地震、火灾和洪灾。

2.1 国际案例

除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外,还有很多操作风险的案例。

1992年,标准渣打银行被印度政府指控违反印度银行法和指引,包括:投资国债、代公司客户投资、给经纪人融资去投资孟买市场,损失4.4亿美元。

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资金交易的前台、后台没有很好的隔离,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认识等原因,其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笔交易没有经过授权,最终在1995年累积爆发,最终的损失达11亿美元。

1995年3月15日,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贷款和投资出现严重问题,法国三大银行之一的里昂信贷银行出现了高达500亿法国法郎(约100.6亿美元)的坏账。

1997年,摩根格雷费资产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一名基金经理违反规定,投资于三大共同基金的非上市证券,造成损失超过6个亿。

2001年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挪用和贷款欺诈,导致基斯顿第一国民银行倒闭。

2001年纽约共和银行在普林斯顿国际经济公司销售的证券中担任管理人,该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并且混合客户资金,该行因此支付了6.1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罚金。

2001年FSB超级银行因在证券化的次级优惠贷款中截留利息,会计报表失真,导致该行倒闭,损失金额4.4亿美元。

20002年美洲银行因为解决与国民银行合并之后的诉讼(诉讼美洲银行隐瞒与D.E.Shaw公司的关系),损失4.9亿美元。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由于在过去5年内发生非授权交易蒙受近7亿美元的亏损。

2002年J.P.摩根大通因为与安然公司有关的诉讼和监管事宜,已经拨备9亿美元的储备金。

就以上有限的案例分类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国际案例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两大块内容中。相对而言,防范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对内控制度的基础要求,而防范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中的操作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高级要求。如果内控制度相对完善,那么欺诈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结论存在着片面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其他没有搜集到的案例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巨额损失)。

2.2 国内案例

除此以外,为了更加强调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缩小研究范围,有必要对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做出比较细致的讨论。

通过媒体报道,搜集了部分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发生损失的金额大小与报道的频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操作风险损失金额越大,报道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尽管不全面,由于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的数据库尚未建立,而且很难搜集,对其分析研究就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完成。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仍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改革相对其他领域滞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致使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广泛存在,重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搜集的34个案例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1992年2006年),损失金额少则72万,多则高达74亿。而实际上,就2004年一年期间,仅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操作类风险案件高达300多起,涉案金额4亿多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总体数量、总数额、单笔损失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对我国操作风险来讲,可暂且忽略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以及实物资产的损坏这两类操作风险损失。根据其他5项将34个操作风险案例进行划分。

2.3 结论

(1)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不完善、执行的不严格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为各种各样的来自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是因为钻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特别是,存在大量欺诈案件这个事实提醒了我们“人本思想”的内控体制建设还有待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国际案例和国内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欺诈性操作风险的多发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和缺陷。如果内部控制高度健全,操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发生范围会逐步缩小到主要由自然事故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上来。也就是说,内控制度越不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越高,内控制度基础因素相对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欺诈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却较少出现,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存在基础层面上的缺陷,特别是内控制度中基础文化的树立。

(3)在欺诈风险内部分析中,如果一个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不会大于外部欺诈。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发现26个欺诈案件中,内部欺诈数量占35%,外部欺诈数量占19%,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占欺诈案件的达24%,而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只有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要大于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4)从现实案例来看,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而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对比较严重。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时间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很健全,或者说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力度不到位。这些内外勾结的欺诈案例大部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除这些欺诈案件之外,其他损失类型也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密切相关,只是相关的层面不同而已,欺诈性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的基本层面相关,而例如,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以及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等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相对较高层面相关,对它们的防范要求更为严格、更为缜密的内控制度建设。

(6)不仅操作风险所分类型之间不能完全区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清楚地区分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是由于“正常的”信用风险导致的,还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该认真审查而事实上却没有的操作风险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风险测量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信用风险”实质上应属于“操作风险”。

3 内控视角的操作风险管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将操作风险的形成归结为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但至少可以说明后者是前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入手。这也是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观念上,树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文化思想,这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培养员工,使其具有最基本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树立防范、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观,认为这是作为银行一员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宗旨,定期举办培训会议,举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评比活动并施以不同的奖惩措施。

(2)业务上,建立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线包括操作风险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程序。

操作风险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从预防、监控到缓解的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程序主要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控,管理压力主要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没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和动力,而实际上,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发源地”,需要严加防范。所以,应当在业务一线设立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培养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具体的法律部门、稽核部门也应当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

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存在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不能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所以全过程的管理线还要关注三大风险之间的转化,及早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和渠道,防止风险的“真空地带”和迅速转化。

(3)人员上,确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激励机制的建立也要考虑操作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业务的风险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风险管理。从案例分析发现,高层管理人员欺诈导致的损失是操作风险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治理结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三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监事会,很难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滋生了谋取暴利的动机,导致金融腐败在操作风险上集中暴露。因此,建立对高管层的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关键之举。当然也不能忽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激励。

现有的银行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过分看重盈利性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评价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策略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的基础之上,也没有相应的对报酬予以调整,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雇员采取冒险型策略以获取更大利润可能性的动机,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因为风险就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一时的利润可能潜伏着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将操作风险水平纳入报酬激励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4)组织机构上,健全三会一高的内控制度,重塑内审的权威性。在我国,通常执行这一职能的机构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银行的内审部门与一般不是平行设置,并不是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往往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其权威性、独立性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从内控角度讲,应尽快健全监事会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监事会的独立框架中。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管理评论[J].2003,15(11):4347.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生物制药工艺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20-02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生物工程技术实践应用的重要分支。课程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下游提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分析、基因工程和免疫学为基础, 研究生物药物生产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制药生产过程优化,实现安全、经济、高效生产药物的一门学科[1]。

1 生物制药工艺学案例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生物制药工艺学内容主要涵括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制备工艺。在具体药物生产工艺的学习过程中就是将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药物的生产,例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从菌种的活化、种子扩大培养、发酵的控制、发酵液的预处理、青霉素的提取纯化精制等方面来分析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控制。学生在以前的基础课中已经掌握了各种工艺控制方法、产物分离技术等理论,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只是听,一方面学生不重视,抓不住重点,觉得老师是重复以前的知识,枯燥无味,没有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将原来所学的基础理论,具体分析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它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该方法主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分析和掌握案例的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4]。

在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结合三大类药物的典型药物生产工艺,建立案例库,在该课程部分章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在新课讲授之前,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关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并讨论,授课时由学生占主体地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带到课堂上讲解分析,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分析总结并引出新课。从而实现由案例具体分析到新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药物在不同案例中具体生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青霉素生产工艺”这一章节时,在教学中先通过讲解认识青霉素这种药物的结构特点,然后以案例库中各个工厂具体青霉素生产工艺为案例,组织学生对各种工艺进行研讨,要求学生从菌种、代谢控制、分离纯化方式以及收率、能耗、环保、安全及关键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各厂工艺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并从中自行设计最佳工艺。通过应用案例法教学方式,有效解决了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内容枯燥、理论和实践缺少联系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生物制药工艺学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实施

2.1 精选教学案例

在保证案例选择典型性、时效性的前提下,根据生物制药工艺学中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典型药物生产,每类药物选择3~5种,例微生物药物从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两方面考虑,选择谷氨酸、青霉素、链霉素的发酵生产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校友提供组建案例库,使每种药物各种生产工艺达到5~8个,在进行到此部分内容时与传统的讲授法相结合,在课程进行到适时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好像亲身立足于企业实际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2.2 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案例库中的各种药物生产工艺准备问题。问题设计是案例教学方法中引领学生探究问题、开阔思维的关键因素。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认知心理,具有对专业基础知识应用的指向性。因此,所设计问题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知识的积累情况,每个工艺提出8~10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利于课堂讲解中的引导和开阔学生的思路。

2.3 案例教学的实施

课外讨论小组以4人为一组,指定组长。将相关的案例、问题及要求查阅的参考资料范围提前一周交给组长。要求每个学生根据问题,查阅基础知识及最新研究资料,最后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讲解这类药物的基本特点,然后引出这种药物的生产工艺,分别要求各组根据准备的案例,派一名代表进行具体企业案例的讲解,分析工艺控制点及存在的问题。同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完善,各组之间可互相提问、争论。课堂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案例选择的恰当性、教学引导的科学合理性,以及教师是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教师最后做恰当的点评和总结。教师的总结应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讲解、提出的问题及讨论分析进行总结,关注学生对具体案例中工艺的流程、工艺控制参数的分析是否全面、正确,以便学生从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到正确处理和解决药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通过对具体中案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对有创新的观点应给予鼓励;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并适当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在课后写出心得报告。

2.4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线性动态系统;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直线二级倒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85-03

一、引言

线性动态系统理论与设计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均开设了类似课程。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实际系统抽象出来的、形式上具有统一性的具有线性属性的一类动态系统,借助线性代数和矩阵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控制器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与推理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数学工具对控制系统进行理论描述、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综合能力[1-3]。

该课程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之一,以往教学过程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作为分析工具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根据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的现状,需要在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相关理论、方法的工程应用背景[4]。

二、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线性动态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在学科中的基础性,教学案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及课程基本理论、方法进行选择与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选择典型的直线二级倒立摆作为教学案例。直线二级倒立摆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抽象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等实际系统的物理模型。该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自然不稳定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更直观地展现动态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以及系统状态的收敛速度等抽象概念[3]。由于该系统的典型性,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便于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中分析、验证,结合实验室原有的物理实验装置,可对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综合进行实际实验验证[5]。

(一)直线二级倒立摆物理模型

直线倒立摆是在直线运动模块上装有摆体组件,直线运动模块有一个自由度,小车可以沿导轨水平运动,从而保持倒立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为简化系统,在建模时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并认为摆杆为刚体。

其中,M为小车质量,m1为摆杆1的质量,m2为摆杆2的质量,m3为质量块的质量,l1为摆杆1中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l2为摆杆2中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θ1为摆杆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摆杆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F为作用在系统上的外力。

三、案例化教学方式实践

结合实例在建立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后,可基于该系统模型对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等进行分析,在课程内容的运动分析、能控性、能观测性以及稳定性分析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结合该系统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数学化的理论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原理、方法。

1.系统开环仿真。结合该案例,要求学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相关算例的编程计算、系统分析。系统的Matlab/Simulink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State-Space”模块为直线两级倒立摆的状态方程,双击模块可打开模型进行参数设定。

建立好系统仿真模型后,对系统进行开环仿真,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发散,为使系统稳定,需要对其添加控制器。

2.控制器设计与仿真。为使系统稳定,需要针对该系统设计闭环控制器,采取状态反馈的形式进行控制器设计,控制率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方法,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根据LQR控制方法的原理,可计算出控制器状态反馈矩阵的参数为K=[1 73.818 -83.941 2.0162 4.2791 -13.036],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系统虽然可以稳定,但系统稳定时间过长,根据LQR的基本原理,可知要增加系统响应速度,需增加权重Q的值。

设Q11=300,Q22=500,Q33=500,对应的LQR控制器参数为K=[17.321 110.87 -197.57 18.468 2.7061 -32.142],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系统可以很好的稳定,在给定倒立摆干扰后,系统在2.5秒内可以恢复到平衡点附近。通过对参数的重新设置,观察仿真结果,进而加深对相应控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实时实验验证。根据上述仿真结果,选取具有较好响应的控制器参数进行实时控制实验,对比验证控制方法在实际系统上的控制效果,由于实际系统存在干扰信号、检测信号噪声、机械摩擦等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实物系统上的控制效果与仿真结果会有一定差异。

实物实验验证在实验室的直线二级倒立摆平台上进行,控制算法仍可基于Matlab/Simulink进行。实时控制系统如图7所示。

四、结论

案例化教学方式的实施,除了教学案例的引入、课程教学组织的变化,学生的深度参与对于教学效果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行建立系统模型,对系统性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控制器,可覆盖课程大部分内容,通过案例将各知识模块和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对于实际系统的作用,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同时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Chi-Tsong Chen. 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3rd edi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王晓兰,李恒杰.“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3,35(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