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第二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优势。我们认为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指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社团文化为根基,在社团文化环境下,以社团文化主体、社团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社团活动各要素关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具体说来,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括调适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类:前者主要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通过心理治疗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后者则面向全体大学生,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全体大学生从群体互动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调整自我,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其二,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不同类型的社团及其文化特质之间的异同而表现出同一性与独特性的相互结合。从社团的基本功效来看,大多数社团及其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如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升能力等。但是,社团由于其成立的宗旨、所遵循的信条与原则、社团主体构成、社团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社团,同时也彰显出了不同的社团文化内涵。显然,在不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出相应的教育共性,又表达着不同的育人重点。如,学习科研类社团文化侧重于向大学生传递知识文化价值,文体艺术类社团文化则倾向于向大学生传递美与德的实质,而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化更致力于向大学生传递爱与奉献的精神等等。其三,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既包括社团成员,又包括社团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强大的吸收力,并在吸取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发展自身,从而为社团内部成员提供优良的文化资源;同时,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又具有外向的辐射功能,因此在社团文化的辐射渗透过程中对社团实践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也具有心理辅导的间接功能。

二、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表现与实现方式

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通道。通过社团文化,大学生逐渐掌握融入社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生活方式,从而在自身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与协调。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层面展开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社团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民情、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养成意志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社团文化的构成要素层面来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主要是社团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念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社团的价值观念是社团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导社团实践活动的信念、信条与基本原则,是社团各成员的精神寄托与思想共识。通常说来,社团价值观念作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通过社团负责人与管理者的公开倡导,需要通过社团标识等物质载体的积极彰显,又需要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的自然传承与潜在暗示。其中,这种潜在的暗示是使大学生迅速接受并认同社团价值观念,且以此为依据做出行为反应的育人方式。譬如,大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义工站等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中,便会在不断了解社会与民众需求的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团文化浸染和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其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力

众所周知,人际沟通不畅、社交能力薄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之一。此外,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研究指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显然,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且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出身,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与封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适应,将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前所述,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拥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和理想的大学生组成,而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社团运作的核心部分,又是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社团活动的过程、形式和影响力承载社团文化、彰显社团文化、传播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然、轻松、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容易使大学生从孤僻、害羞的情绪,从不敢、不愿、不善与人交往中摆脱出来,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学会正确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解决情感矛盾。

(2)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的例会、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因家庭经济及其他原因带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调适心理的重要手段。(3)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体性组织,在组织与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困难,甚至需要独立解决很多复杂问题。显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手段。

3.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具有良好的感染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到大学,极容易从心理上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表现为失去学习目标与动力,无法正确掌握自身学科的学习方法,懒散且不严谨等。如果持续这种状态,成绩低下必将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失落感、迷茫感、自卑感、焦虑感、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也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极其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除部分专门的学习科研类社团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直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交流学习方法以外,社团榜样对普通社团成员在学业方面的感染和带动也是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社团榜样是社团文化的主体,因此社团榜样的感染与带动又是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感染和带动,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下意识的自主服从。在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和管理者、成绩卓著的社团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指导下,一则社团将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创新文化,从而对社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则社团中的大学生往往会为榜样个体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学习能力等所折服,从而主动摆脱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业观。事实上,无论是社团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中对自身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还是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的感染和带动,均表明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功能的实现是社团群体互动与个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社团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在社团实践平台上,在朋辈之间的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状态与心理行为逻辑的修正,并最终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社团文化向大学生个体渗透的过程,更加是个体接受社团文化从而自我内化与积极调整的过程。

三、推动社团文化健康发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不是某个社团成员的完美杰作,也不是某个特定活动的产物,而是需要长期的凝聚和积累,在几代社团成员的交替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有必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与土壤。

1.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运作与发展需要在社团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社团中,社团的发起人、组织者与参与者是社团活动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社团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主体。推动社团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骨干成员,在社团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诸方面大胆谋划、推陈出新。另外,社团虽然是大学生自发建立起的基层群体性组织,有其独立发展性,但是社团的发展仍然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除受到社团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修养与个性魅力影响外,还会受到指导教师、社团管理者以及所在院校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以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仅需要加强对社团发起人及其主要参与者进行社团文化培育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的培训,需要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将社团及其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作为社团管理者工作的基本原则。

2.加大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力度,增强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社团 建设

古时人们强调读书就要“寒窗十年”,牢牢盯着书本不放,继而要头悬梁,锥刺骨,仍不肯放过那通红的眼,疲劳的脑。而在如今,我们要离开那冷冰冰的书桌,散布着霉味的书本,站在阳光下舒展筋骨,让大脑休息,让身体健康,让四肢八脉都活动起来!那么,这要怎么才能实现呢?通过参加自己爱好的社团便可以实现。假如想要展现真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融入当今社会,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在认真读书之余,一定要参加社团。

社团是学生们在教师督导下自己成立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里,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爱好,于是便有了更和谐的话题。由于它的自发性,让它有了更多自主性,学生们可以一展所长,从人才培养上来讲,参加社团也更好地实现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完善,这时的学生,不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自主地为社团的发展作谋划,作奉献,因此,能力得到了提高,爱好得到了满足,学习也变得有趣起来,这才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为了所爱好的社团,为了得到在社团发展的机会,学生们也会在大学生涯中更能遵守纪律,更在学习上不放松,因为他们明白,假如学习掉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他们将被迫放弃所热爱的事物。凡事有得必有失,这些让他们捂住耳朵不想听,觉得腻烦的大道理,在这时候更容易进入他们的思想,并约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由此可见,加强社团建设从我们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来讲,是十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的工作。那么,如何做好社团建设工作呢?

1.鼓励并且支持各种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丰富校园生活。要建立和谐校园就必须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而社团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我们想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来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就需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我们应该为社团的成立开路铺桥,不断鼓励新社团的成立,并且要往各个方向发展。在我系,就成立了心桥手语社、健身爱好者协会、怡心心理协会和国学社等等多种社团,并且还有很多社团即将成立。这些社团的立意不同,方向也不同,例如手语协会是以学习手语为手段,来了解聋哑人,并且增强与特殊人群的接触与交流为目的的社团,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仅自己从观念上改变对残疾人的不好态度,并且对周边的同学和亲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而心理协会则在抑郁症日益严重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释放心灵的隐秘空间,把想不通的事情讲给局外人,来为自己排忧解难,而社团的成员也定期由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从另一层次来讲,各种社团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我进行社团管理的浅薄经验看来,社团活动所要求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很好地约束着与会者的行为,并且比起课堂上教师的管理,由于带头者是由大家公选出来的,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在学习正确荣辱观的方面,以我系的合唱团管理为例,我们经常选取有意义、历久不衰的经典歌曲进行排练,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学生的性情,《保卫黄河》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青春舞曲》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想到青春易逝,从而选取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船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艺术的美好,还有更多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诉了。

2.我们要重视资源配置问题,对于社团的活动要及时加以关注和帮助。我们所拥有的可分配资源除人力资源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拥有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运行经费等物质财富类资源。除了当我们展开社团管理工作时应该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为社团发展提供场所和物资外,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特殊的需求。假如成立舞蹈社,就一定要有固定场所来展开训练,并且要配备音像设备,以及专业教师的定期进行指导,而跆拳道社或是手语协会等等也需要固定的场所来展开活动。我系的手语协会曾与聋哑人学校进行交流参观等活动,并且组织了对口帮助活动,在本学期还进行了外出募捐表演,而国学爱好者协会则需要大量的图书文献,这些活动组织好后都需要我们使用学校资源来帮助他们。

3.确立对社团的管理系统要秉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发展来说,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们开展社团活动要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社团组织,培养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带头人,培养有互动能力和参与能力并且有良好纪律性的社团成员。通过引导来有序展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尽最大可能来提高全体社团成员的素质,并且带动周边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参加社团,甚至成立社团。

4.我们在社团活动展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公开一切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要引导学生们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建设和谐社团。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以诚信教育为根本,加强了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政治修养。由于社团的领导者是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的,并且定期更换,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出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社团组织者,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尽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应该建立严格执行的奖惩制度,一旦出现不服管理者或违反管理规定者,警告无效后就应该将其除名。

总而言之,建设和谐校园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很多。而每个高校都有其特殊的方法来针对自身的不同的建设需要。但无论走怎样的路,社团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细致工夫来研究它,并且通过实践来不断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1]白雪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理论界,2007,(03).

[2]彭嘉.论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8).

[3]刘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4]翁弟芳.营造高校管理文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04).

[5]唐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个性化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6]王肃元,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7]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03,(04).

[8]周爱平,曾德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与前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01).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1.高校学生社团丈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学生社团的发展与社会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作为社会亚文化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又主要是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思想文化和社团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生社团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青年人是快速掌握现代化通讯工具,推动网络、微信、飞信、微博、QQ群等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流群体,成为学生社团文化推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活力。高校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推动,成为学生社团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既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集合体,也是形成高校社团文化的有效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既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推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多元价值取向与个体发展趋向。在众多的高校社团中,以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主旨的社团占绝大多数,并以兴趣、爱好、志趣相投为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纷呈、取向多元、观念各一、价值非整合的文化多元特征和倾向,同时向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且不问政治的“去政治化”价值取向发展。一些学生社团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呈现出个人的发展似乎与国家的政治无关,在政治与经济、政治与国家发展乃至经济文化发展的认知上,甚至表现出个人的发展道路与国家发展道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殊不知,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其意识形态性。“文化,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说明文化的狭义概念就是意识形态,进而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的意识形态综合属性是其基本特征属性。例如,学习型的理论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生社团,又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理论性社团,只不过这一类的学生社团在整个高校学生社团中不表现为主流而已。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去政治化”发展趋向,但是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综合性属性是客观存在并不容回避的。否则,高校社团及其文化建设就会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和多元价值取向与个体发展趋向,提示着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并加强指导,推进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命题。

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多元价值导向,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1.关注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是由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就是其文化价值属性,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是以其文化属性和文化性为基本性质的。高校学生社团尽管有多种类型,但各种学生社团类型的属性和存在价值可归纳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文化价值属性,二是兴趣价值属性。其中,兴趣价值属性又归属于文化价值属性。在多种类型的学生社团中,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兴趣爱好属性为其基本价值属性,而学生社团的这两种价值属性从根本上说又是由其文化属性决定的。这说明高校学生社团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及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其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取向)特征。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包括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要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社团文化建设,关注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特征。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的实践中,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示的先进文化建设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领,把控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导向。构建学习型、理论型高校学生社团是党的思想文化战线(领域)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高层次要求。高校文化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表率,就是要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领,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把控好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导向。高校文化包括作为高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文化,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0。高校文化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其中“引领”本身就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其多样性的文化含义,说明社会思潮的产生是其相应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这就说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要关注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价值多元的先进文化建设导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主元去推进和主导社团多元文化建设,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意识形态共融,实现思想文化新觉醒。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文化发展,把控好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导向并以高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大众化文化发展。这既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得以合理合法存在并实现有效发展的认知基础。

3.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是指由该社团名称和属性相符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活动范式、活动内容、成员的素质、社团组织和个人行为规范等元素。要关注上述社团文化的诸元素建设并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进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多元价值导向,既是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正确导向,也是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要素和基本要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建设,就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的诸要素作为重点进行持之以恒的建设,使其成为社团文化的特征和符号,以此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高校学生要成为社团人,其文化要素就是文化特征和符号的代表。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学生社团之一的“晨光文学社”,是一个已经成立并发展了27年的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多为文学爱好者,学生毕业出去之后除掌握其原有的专业技能外,有一定文学爱好的特长并转行从事社会文化服务和管理的人不在少数,就是其大学文学社团的文化影响结果,而要使其成为品牌就要加强社员对“晨光文学”的业余写作乃至创作为文化要素的内涵建设,并形成“晨光文学”为要素的文化符号和特征,使其成员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文化影响力,以此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推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1.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依法依规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的行为,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依法依规管理极为重要,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践的一项常规工作命题。而规范学生社团行为,就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从社团的发起者开始的社员组织发动,社团的名称确定,社团内部章程(含社团的基本性质、目的宗旨、活动内容、方式和活动的要求等)的制定、指导教师的遴选、社团的逐级审核报批及备案,到成立会议和活动安排等,方可成为高等学校作为依法办学实体条件规范下经批准的高校学生社团。凡是未完成上述程序并经批准备案的自行成立的学生团体(特别是老乡会、同乡联谊会、,均属不合法、不合规的学生组织和团体,应予“取消”的同时,要对活动组织的牵头者予以教育并劝其解散该团体,取消任何在校园出现的相关聚会宣传、海报和广告等。唯有做到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才能推进和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依法依规管理。这是维护高校校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秩序,实现高校安全文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高校师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从事学习、工作和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在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尚未普遍推行的过渡时期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政府部门和高校治理能力的必然。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指导,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新发展。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与其社团的要素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就是要加强其社团要素的建设指导。这一要素就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元素,就是使其社团形成相应文化的传统(即能使之传承和遗传的)元素,而要使其社团形成相应文化的传统元素,就要使社团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把代代相传的做法形成优良传统。例如,邓小平理论研习会(一般在研究生层面的组织居多),经常邀请指导教师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研究、新成果,而学生在讨论会上经常以“学术论坛”的形式探讨学习和认识体会并成为惯例;又如,汽车爱好者学会自行设计制造的简易跑车,在校园划定的范围内由教师、教练的指导下经常练习车技和交流,利用业余时间边练习、边交流形成固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形成相应固化的社团活动模式和文化形态,亦即对社团活动内容和方式固定化并进行周而复始的练习,不断加强其活动的指导所形成固化的模式和相应的文化形态,长期一以贯之地坚持就能形成该社团的社团文化。社团的要素建设就是对使其成为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法等主要元素加以建设,这一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其社团活动的指导所形成固化的模式和相应的文化形态,并形成相应社团文化的进程。凶此,要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指导,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新发展。唯有如此,高校的校园文化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形成并得到新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和学生社团文化的主要特征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近年来,学生社团由过去零星自由的小规模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与多学科广泛交叉,朝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品味、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高校社团文化的全貌,不难发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和四个特征。

所谓四种类型是指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确定。第一种是政治思想型社团。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等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这类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学生组成。第二种是专业学习型社团。主要是基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新知识的共同兴趣而组成的学生群体。学生中的电脑协会、考研协会、文学社和英语协会等当属此类。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包括健身强体的各种体育协会、愉悦心情的音乐、书画、器乐等学生艺术社团。第四种是服务型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家教服务社、公关礼仪服务队都是以一定形式或义务或有偿为他人提供服务。

学生社团是多姿多彩的。上面四种类型只是粗略的、相对的分法。实际上,一个社团也许同属不同的型类。各个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同,规模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社团也呈现多样性。据调查,高校学生有六成以上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一个社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上千人,其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影响之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这主要是学生社团的特征使然。其一,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学生社团不需要组织动员,也不需要行政安排。学生基于相同的爱好、志趣,由学生自己发起,经过简单的申请程序,便可组成一个社团。其二,自主性。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虽然学生社团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其自主性。其三,专门性。爱好、志趣是社团赖以成立的基础和纽带。它决定了社团具有专门性。爱好不一,志趣不投是很难组成一个社团的。学生由于爱好相同参加同一个社团,由于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的社团。但如果一个人有多种爱好,可同时加入几个社团。其四,松散性。学生社团是以自愿为前提,以爱好和志趣为纽带,活动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虽然社团也有章程,对社团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限的。对一个具体活动,参不参加、参加多久,成员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同时,由于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方式多种多样,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所以,相对班团组织而言,学生社团具有松散性。

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

二、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导向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相互激荡的文化冲击和多元的文化选择中,他们大多具有求新、求异、敢于追求、敢于探索特点。如果说课堂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由于学生社团紧贴学生生活,且较少外来干预,容易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社团活动的非功利性,学生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中的感受,容易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又由于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所以,它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社团,就可以使学生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社团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性。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

2素质拓展功能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促进了专业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团活动,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补充,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增长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才干提供重要渠道。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又能激发大学生灵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促进学生心身协调发展。素质拓展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又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学生社团既给活动创造了条件,又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和方便。尤其是愉悦心身的社团被人们称之为学生心灵的驿站。社团的自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而以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各类体育社团又为学生健身强体提供了切实有效服务。

3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人们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各项文化科技和艺术体育竞赛是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在各项竞赛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里推出的演讲、书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各项活动大多少不了社团的参与。相当多的活动还是由社团来组织。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同一个社团的成员之间为了争金夺银进行激烈角逐。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也让学生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竞争能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4内化自律功能

学生社团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以及自觉遵守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社团约束机制比较软,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赖成员的观念内化和自律意识。因此,社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较之学校其它规章对学生更具认同感。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社团文化中,一次竞赛、一个创意、一刹那的灵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反过来外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功能在学生社团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学校选课制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级被打破。学生更多地生活在公寓里,活跃在学生社团中。因此,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1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所谓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精品。青年学生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当前,学生社团文化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大众化活动多,高雅精品活动少;文体类活动多,学术性活动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注重强调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坚持雅俗共赏,打造精品,多层次,多形式,引导社团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以优带劣,以好带次,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学生社团文化就能反映青年学生多样需求,贴近时代脉搏,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育人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和学生社团文化的主要特征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近年来,学生社团由过去零星自由的小规模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与多学科广泛交叉,朝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品味、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高校社团文化的全貌,不难发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和四个特征。

所谓四种类型是指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确定。第一种是政治思想型社团。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等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这类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学生组成。第二种是专业学习型社团。主要是基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新知识的共同兴趣而组成的学生群体。学生中的电脑协会、考研协会、文学社和英语协会等当属此类。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包括健身强体的各种体育协会、愉悦心情的音乐、书画、器乐等学生艺术社团。第四种是服务型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家教服务社、公关礼仪服务队都是以一定形式或义务或有偿为他人提供服务。

学生社团是多姿多彩的。上面四种类型只是粗略的、相对的分法。实际上,一个社团也许同属不同的型类。各个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同,规模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社团也呈现多样性。据调查,高校学生有六成以上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一个社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上千人,其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影响之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这主要是学生社团的特征使然。其一,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学生社团不需要组织动员,也不需要行政安排。学生基于相同的爱好、志趣,由学生自己发起,经过简单的申请程序,便可组成一个社团。其二,自主性。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虽然学生社团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其自主性。其三,专门性。爱好、志趣是社团赖以成立的基础和纽带。它决定了社团具有专门性。爱好不一,志趣不投是很难组成一个社团的。学生由于爱好相同参加同一个社团,由于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的社团。但如果一个人有多种爱好,可同时加入几个社团。其四,松散性。学生社团是以自愿为前提,以爱好和志趣为纽带,活动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虽然社团也有章程,对社团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限的。对一个具体活动,参不参加、参加多久,成员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同时,由于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方式多种多样,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所以,相对班团组织而言,学生社团具有松散性。

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

二、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导向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相互激荡的文化冲击和多元的文化选择中,他们大多具有求新、求异、敢于追求、敢于探索特点。如果说课堂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由于学生社团紧贴学生生活,且较少外来干预,容易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社团活动的非功利性,学生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中的感受,容易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又由于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所以,它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社团,就可以使学生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社团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性。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

2素质拓展功能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促进了专业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团活动,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补充,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增长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才干提供重要渠道。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又能激发大学生灵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促进学生心身协调发展。素质拓展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又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学生社团既给活动创造了条件,又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和方便。尤其是愉悦心身的社团被人们称之为学生心灵的驿站。社团的自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而以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各类体育社团又为学生健身强体提供了切实有效服务。

3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人们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各项文化科技和艺术体育竞赛是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在各项竞赛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里推出的演讲、书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各项活动大多少不了社团的参与。相当多的活动还是由社团来组织。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同一个社团的成员之间为了争金夺银进行激烈角逐。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也让学生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竞争能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4内化自律功能

学生社团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以及自觉遵守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社团约束机制比较软,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赖成员的观念内化和自律意识。因此,社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较之学校其它规章对学生更具认同感。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社团文化中,一次竞赛、一个创意、一刹那的灵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反过来外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功能在学生社团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学校选课制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级被打破。学生更多地生活在公寓里,活跃在学生社团中。因此,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1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所谓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精品。青年学生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当前,学生社团文化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大众化活动多,高雅精品活动少;文体类活动多,学术性活动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注重强调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坚持雅俗共赏,打造精品,多层次,多形式,引导社团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以优带劣,以好带次,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学生社团文化就能反映青年学生多样需求,贴近时代脉搏,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育人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新的阶级、阶层的出现,职业分层的突显,政治整合的弱化为近代社团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社团组织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公共领域的成长、民族意识的发达以及政治整合和民间整合的互动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30年代的上海,政府并没有为社团组织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运动的爆发成为必然,折射出转型期社会的不成熟特征。

【关键词】现代化社会结构近代社团政府

社团,又称“社会团体”,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经法律手段组织起来的、从事经济活动或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的总称。[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团组织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形态。考察近代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近代社团组织的产生、重组、调整等态势,以及与政府组织、民间力量的关系,有助于以社团为媒介剖析民国时期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近代上海政治力量的多极性、经济结构的多元性以及社会态势的多面性,使得选择以上海作为分析视域更具典型意义。

近代社团的产生

近代以来的社团,是近代中国社会内由成员根据自发的意愿集结形成的社会团体。社团的产生是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分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社会结构的分化使新的阶级、阶层的产生成为可能,为近代社团的产生提供了组织来源。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状况发生变化,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分层结构和机制。在此过程中,那些与传统产业相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地位逐渐下降或向外流动;而那些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则会上升。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长久以来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奉行“以农为本”、“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结构。进入近代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上“欧风美雨”的侵袭,国民逐步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作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一些新群体开始出现,主要有新式资本家、工人阶级、都市贫民等。人们的利益和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要寻求表达,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调整、重构。这一点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商人阶层,特别是绅商、新式资本家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参与者,成为社会的经济精英,地位空前提高。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商人已萌发了“合大群”、“结民力”、“固结团体”的现代群体意识,并且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认识到“商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强,富强之基础,我商人宜肩其责”[2]。他们对于自己在民间社团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已有充分认识,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民间社团组织的主角。

第二,职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新的社团组织的基础建立,为近代社团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基础。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结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在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稳定性模式。[3]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转型在各个层面上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社会各要素间因利益关系而发生摩擦、矛盾,社会内部因失衡而无序的状态始终存在,由此导致结构的持续分化。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的地位、角色是先赋性的、“既定的”,社会资源往往按照先赋地位以直接的方式进行分配和调节。近现代社会中,先赋性的身份、角色逐渐消失,职业地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地位,人只有借助职业、教育、政治渠道等获得成就,从而拥有某一身份,人们按照职业、阶层被纳入不同的职业系统中,参与竞争,相互依存。地缘、业缘甚至生活方式、文化的认同促成了社团的出现和发展。同时,由于整个传统组织存在的基础开始瓦解,一些传统的组织不得不经过改组,演变为现代的社团组织,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旧时的会馆演变为新式的同业公会、同乡团体,原来手工业工匠之间互助式的组织进入20年代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成立工会。

第三,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为近代社团的产生、壮大提供了组织空间。在传统社会中,政治权力主要由政府掌控,政治整合力较强。统治阶层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维护既存的、高度集中的一体化社会制度,整个社会是同质的。自民国成立至30年代是上海城市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上海在民国初年已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与此同时,近代上海的行政权被租界和华界分割。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分割的统治结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使上海的政治统治出现诸多缝隙,造成一种多元势差结构;从晚清到民初各种政治势力的轮番“坐庄”和一战、日本侵略等造成的政局的持续动荡,使政府这一社会中心体无法对社会资源、社会关系进行有效整合,更无法建立有力的调控机制以处理和应对急速转型的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不再是提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唯一源泉,各阶级、阶层可通过契约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资源配置,社会整合力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民间之间的自由空间开始形成,社团组织的出现并壮大也成为必然。

由于人们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对社会统一体的要求不同,由此结成的社团也不同,不同的社团系统相互交错,形成联系广泛的社团网络。这一时期的社团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各阶层的人们结合而成的社团,包括:(1)作为商人团体的新旧同业、同乡团体、商界联合会、商会等。(2)工人的组织——工会。(3)学生会。(4)由知识分子等城市中间阶层结成的自由职业团体。(5)下层居民的组织——青帮等比较特殊的社团。另一类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结成的社团,主要包括:(1)慈善团体。(2)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3)革命团体和政治党派。(4)民族运动团体和社会改良团体。(5)妇女团体。(6)宗教团体。[4]

社团与城市的现代化

社团组织充分、有序、健康发展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成为制约和威胁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障碍。社团在民间整合与政治整合互动过程中、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团组织的发展、兴盛缓和了社会矛盾,支持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现代化是一场全民族运动,它必须动员全体国民参加。但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中,现代精英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当现代化浪潮来临时,依然身处传统的社会结构之中的广大民众,往往成为直接利益受损者,因而对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排斥和抗拒。然而,由于社团的成员包括社会各阶层,他们的利益要求和不满情绪能在社团中得到宣扬、发泄,对于社会矛盾起到疏导作用。同时,首先步入并领导现代化的那些经受现代文明熏陶的社会上层人士,作为社会精英,对现代性所持的态度不同,运用现代眼界观察变迁的深度不同,对外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合作态度也不同,他们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模仿西方的形式组织起不同层次的团体和党派。这些团体和党派以组织化、法律化的形式出现,更容易参与社会统一体,从事现代化活动,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一些社团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如各种慈善团体、妇女团体通过一系列以服务为宗旨的活动,为社会矛盾的缓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减少转型期社会的代价。

其次,社团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公共职能,上海的公共领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20、30年代的上海为社团的发达提供了一些重要条件,如人口的多样性与流动性、政治权力结构的多元性等等。这一时期社团很快形成一个密织的网络系统,各种社团组织积极行使公共职能。在经济方面,上海的同业公会、商会等不仅积极开展活动支持本行业的发展,协调同业关系、劳资纠纷,而且踊跃参与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沟通政府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在社会治理方面,各种社团对于政府治理、社会治安等积极发表意见。1905年,上海绅商李平书等人还发起创办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这是当时机构最完备、成就也最显著的地方自治团体。社团本身以及它所借以发表话语的报纸、集会、通电都是上海公共领域的主要形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次日,上海市商会就通电全国,痛陈政府屈辱政策的危害,并致电南京政府,认为如果“国内仍不改变其蛮触蜗争之心理,际此危局,覆亡立见,何异助敌作伥,无论陈义若何,措辞若何,均将为中华民族之大罪人,覆巢完卵,诸公讵得免焉?”[5]9月28日,王晓籁在上海市商会全体大会上指出:“日本侵入我国之原因,乃为我国人民无团结所造成。苟此以往,不独东三省沦为异域,即我国国土亦随之俱亡。”会后,市商会决议以全体会员的名义致电宁粤双方中央委员,希望他们“以抗日救亡为要务,允宜团结全国力量共赴国难,不容再误,请于一星期内莅沪,会商抗日救国办法”。[6]11月26日,上海市商会再次致电南京中央党部和广州胡汉民等人,指出“破坏和平,助长敌焰,自甘为中华罪人,国民当视为公敌”[7],希望他们摒弃私人利益之争,共赴国难。这里反映了由地方精英人士领导的社团在公共领域中行使公共职能的作用,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培育了地域社会的公共性。

再次,随着社团网络的发达,民族意识也日趋发达,社团成为国家和社会互相渗透的媒介。“民族运动的发展和社团的兴旺,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那样关系密切,互相对应。”[8]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社团的纷纷出现,社团通过报纸、集会、通电等各种形式展开运动,促使更多的人结成新的社团投身到运动中。由于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欧洲不同,欧洲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前身是文学公共领域,通过文学艺术的讨论而聚集起来,随后从文学问题转向政治问题,形成政治的公共领域。[9]直接与救亡和变革这些政治问题相关,社团的聚集往往直接以政治参与为中介。上海商人之所以发起成立体育会和商团,是因为认识到“国民躯体羸弱,致蒙‘东亚病夫’之诟,欲图强国,必先强种”、“锻炼体魄,研习武课,冀成干城之选”。[10]李平书等商董集议创办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也是“惕于外权日张,寝落”,“内政不修,外侮日亟”,希望“以此整顿地方,振作精神”。这些都表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新型民间社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战爆发后,上海商会不仅多次举办抗日救国演讲会[11],一再呼吁“吾国民非从根本自救政策,则吾国前途,势将无法自存”[12],“靠国际是没有希望的,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否则国亡日到了”[13],而且发表宣言,疾呼“庶挽危亡于万一,惟祈以剑与屦之决心”[14],“促彼邦民众之自觉”[15],“造成强有力之舆论,促和平统一早日实现”[16]。因此,在社团的繁荣过程中,民族运动、民族意识得到迅速发展。

政府与近代社团的成长

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作为民意代表的社团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自身的组织方式,还是参与政治的整合方式都尚显稚嫩。为了造就与发展积极有效的民间契约性整合力量,并与政治整合系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政府作为社会中心体,不仅应该通过制度框架的构建、调整,服务功能体系的完善,为社团组织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而且要为民间整合力量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担任“守夜人”的角色。

但是,在20、30年代的上海,这样的一种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有机互补、良性运行发展的正常局面并没有出现。政权并没有认识到社团组织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社团力量充分发展时,政权却视其为威胁和异己力量,从制度上积极改造各类社团,将他们改组或重组为自己认可的组织。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首先是取消地方自治,强令解散各种民间自治团体。1927年4月,中央政治会议上海临时分会第1号训令,宣称“上海总商会现任职员非法产生”,着令该会全体职员一并解职,并设立上海总商会接收委员会,办理上海总商会重新改选事宜。12月中旬,、戴季陶、孔祥熙等一大批要员亲临在上海举行的各省商会联合大会,还亲自在会上训话,要求商会放弃独立自主的活动,接受政府的“指导”。1929年5月在上海市执委会第17次常务会上,决议呈请中央解散上海总商会,并通缉会长冯少山。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即以所谓“把持商运,破坏革命”的罪名,下令通缉冯少山和总商会常务委员石芝坤。与此同时,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次常务会议还通过了统一上海特别市商人团体组织案,并成立了一个商人团体整理委员会,下令上海总商会暨县商会、闸北商会以及商民协会等团体“一律停止工作,听候整理”[17],由商人团体整理委员会负责登记商会及商民协会会员,草拟统一团体之章程,筹备统一团体组织程序。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强行整顿,上海总商会以及其它民间工商团体都遭到当局的沉重打击。在此之前,上海的商人团体共有257个,其中隶属总商会者77个,隶属南市商会(即县商会)者32个,隶属闸北商会者3个,隶属商民协会者71个,未隶属上述各系统的商人团体有56个,另还有国货联合团体和商人同乡团体18个。整理之后,获当局承认的团体仅为170个,其余均被撤消。即使保留下来的商人团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独立自治特征,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再也无法充分发挥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了。

同时,政府通过政权的强制力量压制民间力量的成长,弱化其干预社会、参与政治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的演进,各种群体、阶层被引向制度和社会的中心,对平等的要求也会增加和具体化。按照理想状态,他们借以表达政治要求的因素主要有:利益集团、“舆论”机构、政党和社会运动。[18]由于利益集团表达政治要求的功能被弱化,“舆论”机构受政府监控,政党被政府御用或压制,遂使社会运动的爆发成为必然,这是20、30年代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主要原因。这些社会运动成为群体、阶层表达利益要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动摇了政府的统治,这也是政府统治合法性资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化初期,特别是对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来说,实现和赶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而又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将十分有限的现代化基础条件动员和集中起来,并有效地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因社会变革而发生的动荡和衰朽。但上海独特的分割的统治格局已使政权的唯一性不复存在,社会运动的兴盛又对政权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具有现代取向、高效的政府一直无法建立,现代化一直无法高效、顺利地进行,反而步履维艰,折射出转型期社会的不成熟特征。

参考文献:

[1]范宝俊.中国社会团体大辞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55—56

[2]兴商为强国之本说.商务报,1904:8

[3]郑杭生.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4]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4—36

[5]市商会致国府电.申报,1931.9.20

[6]又上中央及广州各委员电(1931年9月28日).商业月报,1931.10

[7]请促实施和平议案通电.(1931年11月16日).商业月报,1931.12

[8]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

[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5—60

[10]上海商团小史.辛亥革命(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86

[11]商会讲演抗日救国.民国日报,1931.10.6

[12]王晓籁谈对付暴日.民国日报,1931.9.28

[13]纪念国庆不忘国难.民国日报,1931.10.12

[14]市商会通电全国.申报,1931.9.20

[15]今日全市下半旗志哀.申报,1931.9.23

[16]市商会发电催促实行和平决议.申报,1931.11.27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社团;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一、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和谐校园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

2.社团文化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在环境和深厚的内在基础。日益蓬勃发展的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丰富而富有特性的学生社团活动,顺应时代的要求,吸引了大批卓有能力的学生的参与,而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社团组织,社团成员能够通过加入和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社团文化的这种教育性,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阵地。

二、高职院校社团文化价值功能的几个主要方面

1.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10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大学生社团,它存在于学校与学生之间。高校学生社团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一方面,学生社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举办的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和间接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社团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也为个体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本身又包含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些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往往成为社团乃至校园文化潮流的先导,是锻炼学生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大学生通过选择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目的。社团成员在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2.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创新教育功能

素质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个人潜能和形成健全的个性。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内容广泛,涵义丰富,涉及政治、经济、专业、技能、文体、服务等诸多方面,并且多项内容交融、包含多个方面教育因素的社团文化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社团活动组织者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社团成员主动参加、主动策划、主动实施、主动思考社团文化活动,不断开发个人潜能,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从而不断的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索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加强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社团通过组织开展富有实践性的活动,在自身探索实践中启发引导成员去探索、去发现、去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与自我提升,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实践教育功能

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指导高职学生的实践教育。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渠道,是社会要求与大学生规范的结合点,可以通过社团文化,实现实践教育进高校社团的具体探索。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学习和体验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和技能;并且社团通过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实践性社团文化活动,启发引导社团成员在自身探索实践中去探索发现和自我适应,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在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高校社团文化的实践教育功能。

4.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活动激励功能

社团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活动内容远比课堂丰富,在和谐校园建设与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加的最多的活动,新鲜活泼的社团活动,最能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学生在各自喜欢的舞台上,尽情的展(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现自我,凸显自我的个性,充分挖掘自我潜能,这是一个使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题,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活动激励作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高职院校社团的组织建设

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高校社团的组织建设。要形成一套较为成熟规范的社团组织管理、社团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并与学生素质拓展、素质学分评定、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文化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可以通过建立明星社团、社团巡礼等的评比表彰机制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促进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

2.加强高职院校社团的制度建设

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和方式,要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更要探索将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要形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要形成规范的社团管理办法。加强高校社团的制度文化建设,真正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3.加强高职院校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和谐社团文化,必须要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作为社会主义的教育者,指导教师要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主导,以诚信教育为根本,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作用。指导教师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并注重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和帮助社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团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政治修养。

4.加强高职院校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社团学生干部,是社团的脊梁,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发挥学生社团沟通作用的重要力量。社团的领导者是一般采取学生自主竞选、报院系团委审批的方式产生的,并按学年定期换届;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出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较突出的组织者,为他们今后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指出的是,社团干部也要加强培养、监督与考核,使他们有压力更有动力地带领团队,积极向上,充分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

5.加强高职院校社团的活动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社团的活动文化建设,也就是优化设计社团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在当今的现实背景下,新鲜活泼的社团活动,是最能凝聚人教育人;要善于把社团活动与学生创新实践、创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要善于把社团活动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机的结合,要善于把社团活动融入当代青年特点,要善于借助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来策划营运学生社团活动。

四、结语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使现代高职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了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正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随着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关注和对大学生社团价值重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社团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上。

【参考文献】

[1]石鹏.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理论观察.2005,(03).

[2]白雪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理论界,2007,(03).

[3]刘利.解读柔性管理[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期(总14期).

[4]李晓兵,颜洁丽.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3月21日.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2-0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指导下,在学校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师生教书育人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为师生认同与遵循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涵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育人”的文化,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学会交际、掌握技能、懂得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让他们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锻炼意志和品格,增强协作和团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陶冶情操,使他们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可见,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是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

一、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学校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促进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

1.学生社团繁荣了校园文化。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是校园里最富有活力、最有朝气、最有特色,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级各类的学生社团,通过精心策划,把德、智、体、美、劳充分渗透到活动中,使得学生们的思想得到熏陶,生活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2.学生社团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养成。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竞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生社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社团活动基本上都是由社团成员自主开展的。这对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在策划、组织、协调、沟通、协作、指导等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每一名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社团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社团活动逐步走向社会,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诚然,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个高校的学生工作实践也可以充分证明,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目前的学生社团运行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正面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一些学院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社团活动经费缺乏,指导教师职责不明;部分学生社团负责人的素质达不到要求;学生加入社团目的不明,社团成员自主能力差,缺乏持久的积极性;社团活动没有创新,社团活力不够;等等。

二、发挥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1.要加强对不同类型社团的分类指导与建设。高职学生社团名目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理论类、学术类、文艺类、体育类、公益类等几大类。不同类型的社团,开展的活动类型与活动方式应有所不同,满足拥有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加入社团的要求。比如,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街舞联盟、星星艺术协会等文艺、体育社团要经常开展文娱活动或体育赛事,重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计算机科技协会、电子兴趣小组等科技类社团则应定期在校园或社会上开展维修电脑、维修小家电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奉献社会的意识……也可在某个重要节日,由专门协会牵头,联合其他社团组织,共同开展集体活动。

2.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团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归口院团委管理,也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愿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自发的,学校对其监管往往不力,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如果遇上社团负责人能力不够,功利思想严重,他组织的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学生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力度,加强社团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活动之中,多开展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的社团活动。做到既注重素质拓展,又注重凝聚人心;既突出活动的群众性,又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

3.注重开展与培养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相关的社团活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校园文化需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也应该围绕特色教育活动展开,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比如,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可以倡导学生入校就开始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在二年级时开展成功企业家创业就业讲座,在三年级学生中策划模拟招聘会,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专业活动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融入社会实践,可以收到社会、学校、学生三满意的效果。

总之,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促使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社团的工作规律,尝试新的政治管理体系,在鼓励和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完善学生社团功能、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等方面作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也相信这些大学生自己的社团必将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更加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3,(04).

[2]杨淑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3]王晓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7,(36).

[4]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示范性高中社团;校园文化;影响意义

【分类号】G631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通常由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逐渐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既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理、性格的塑造。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学生社团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一、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示范性高中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活动自主、行为自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等特点,它是当代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更为学生提供交往、合作、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办学特色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轻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并拥有自由选择权时,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地发展。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即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得到发展。

三、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最高目标,社团活动是校园第二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延伸学习领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优势。一方面,学生可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展现才能;另一方面,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不同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交叉促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受益。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从而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四、社团活动为学生参与实践搭建了重要平台

随着时展,特别是新课改的推进、学分制的施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通过参加社团开展的社会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培养能力,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学校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还锻炼了学生在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到幕后,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工作。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才能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校园社团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和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伍金泉,王建国. 浅析校园社团建设对高中德育的影响[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8:38-39.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产生于20世纪末,研究和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方向的学习研究会,在各高校的党委、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之下,其发展速度、受关注的程度、影响的广度超越了其他学生社团,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界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红色理论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课堂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形式,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与主流思想观念保持高度一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先进性,理论社团的成员都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先进青年学生,他们是积极学习、宣传、研究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示范群体,已经成为高校青年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中,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着其特定的价值。本文结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红色协会”(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通过理论社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等成功案例,对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定价值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理论毕竟是理论,还需要客观实践的有力说明和积极支持,才更具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社团为载体,一方面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节日、社会热点,以爱国主义、感受改革开放成就等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了解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透视角度、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交融。学生在参与理论社团丰富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将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内化,从而达到提高道德素养、理论水平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片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是一种防御式、单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具有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提高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参观考察百色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利用柳州市文化名城和工业城市等丰富的博物馆、国有企业等教学资源开展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阵地,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形式,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引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理论社团能够很好地把课堂和课外联系起来,更由于社团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思考和活动紧密结合,因而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大学生理论社团集聚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大学生理论社团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课堂和舞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大学生理论社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的社会趋势和竞争要求,积极寻求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途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力地化解了冲突,保证学校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时代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理论社团成为学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使学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大学生理论社团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理论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在学校中的大量出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可以通过利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去占领这块阵地,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在班级概念日趋弱化、学生流动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以社团为单位的学生集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论社团精彩纷呈的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高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理论社团的各项活动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学生理论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的价值观、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在学校内,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学校成员,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则能够有力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各种以节假日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社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和党校学习、学术报告会,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就是社会实践,如暑期社会调研和红色之旅调研考察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各种校园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并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风尚展示于社会;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又将社会文化传入大学校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内容繁杂,主要包括基层组织的建设、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则包含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以及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其中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各项教育工作中都需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入党动机的教育、党的知识的教育、党员意识的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更加明显,而大量学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又有些学生入党的思想动机不纯,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更显重要,也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党建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有一致的地方。二者都是在高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育、凝聚、鼓舞、引领”,都涉及学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都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种内容上的相通性特征,也就使二者工作之间的互通有无成为可能,也要求彼此之间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对方工作提供促进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理论社团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能,提供了更有效的党建工作培养途径。

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自我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社团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的营造、学生党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还要通过不断的探讨、交流与沟通互助,探寻到一条更加适合其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凸现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丽红,于淑华等.高校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1)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足球 社团 进化教育论

1.引言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院长涂宏斌提出进化教育论,是达尔文进化教育论在教育界衍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是自足发展,多元化杂交,提倡真善美。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起步的,从最初的单一学生社员,逐步发展到教师与学生社团并存,到现在的商贸人社员,最终走向社会人社员的发展趋势,这无不是以进化教育论提出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社会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

2.研究方法

采用资料法,参考相关文献。

3.讨论分析

3.1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简介

3.1.1武汉商贸足球社团起源及发展历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由原来最初足球2003年爱好者一起踢球的群众组织,到2004年有人提出建立社团,收了社团费逃逸流产。2005年由教师牵头组织校队,到2006年取得全省第8名的成绩辉煌。2007年到2012年逐渐下滑。2013年以武汉商贸足球联盟的社团名称挂牌成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是一个既年轻又年长的社团,经历了自然选择及人性真善美的斗争而流传及发展下来的,有过成绩,有过曲折。如今刚结束主场三年胜,在高校业余比赛中小有名气,让很多其他高校足球爱好者羡慕,极想加入足球社团,这些成绩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3.1.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存在的问题

3.1.2.1社团步入正轨不久,百废俱兴。

社团发展刚刚起步,制度有待完善,练习手段及方法要加强学习,社员间认识交流及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有新的想法。足球文化与教育论间有机结合是重点完善的地方。

3.1.2.2社团组织文化有待完善。

社团应有自己的思想理念,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如何将足球文化和社团文化融合是社团发展中要考虑的问题。逐步完善社团的组织文化,是社团发展的关键。

3.1.2.3社员进化论教育思想认识有待增强。

社员是社团的细胞,社员的思想是社团向前发展的动力。社团发展历程正是进化教育论的实践。加强社员进化教育思想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3.1.2.4社团规模有待扩张。

目前社团已经影响力,但不够,主要受制于社团的规模。扩大社团规模,广纳社员是当务之急。

3.2进化教育论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发展中的作用

3.2.1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指明了方向

进化教育论强调自主发展、多元化并存,提倡真善美。这正是我国足球现阶段的发展的趋势。中国足球的扫黑,恒大模式,注重学员思想教育等改革手段,无不显示了进化教育论的内涵。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作为中国足球的一个细胞,要发展必须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

3.2.2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向前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足球文化博大精深,足球战术日新月异。进化教育的多元化思想,杂交优势,正是足球文化及足球战术发展的基石。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广纳足球爱好者、师生和企业员工参与社团。与各种队伍进行交流比赛,正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立足自己,吸收消化各队战术,形成体系,向前发展。

3.2.3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社员思想教育提供了方法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人员广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有着众多分歧,足球是一个团队项目,团结一致是最好的法宝。进化教育论提倡的真善美,正好把学员融合在一起,让足球思想战术得到贯彻,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3进化教育论给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社员训练带来了新理念

因材施教、立足自我、开放式教学和多元化发展是进化教育论带来的新理念。训练手段不再单一,训练时间灵活,单个技术与战术相结合,注重个体思想的培养,提倡真善美足球品德文化,让足球深得人心并得以相传。

3.3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对进化教育论的贡献

3.3.1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给进化教育论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从群体组织,到辉煌,再到沉默,最后到规范,经历自然选择的过程,这正是进化教育论发展经历的过程。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重要实践经历。特别是社团起初收社团费逃逸流产正是进化教育论提出真善美的有力实证,同时也说明进化教育论体系的科学性。

3.3.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给进化教育论完善提供了实证研究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与进化教育论核心相符。有些现实的问题对教育论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些题是教育论需要完善的地方。

4.结语

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运动,它的发展伴随人类进步和逐步完善与成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足球社团作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一个教育阵地,在进化教育论指导下蓬勃向前发展,正是进化论在教育中的实践,也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ociety

LENG Qing-feng, LIU Da-wei

高校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之一,开展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团文化,对于社团自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团场地不足,结构松散

由于高校社团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一些高校限于条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重点培育的品牌社团外,很多社团“无家可归”,常常在宿舍与教室之间打游击,这严重影响了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影响了社团文化建设。在社团结构方面,很多社团结构松散,社团成员缺乏明确分工,往往是社长“一言堂”。在制度建设方面,社团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章程,但是,却不一定都是按章办事。很多时候,社团章程只是贴在墙上仅供观瞻的装饰品,缺乏实际约束力。

2、成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学生参加社团一般是在大一、大二期间。大一时,学生的积极性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迫切希望借助社团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到了大二,学生会因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考试等现实问题而离开社团,人员流动性太大不利于社团风格及社团文化的培育。同时,由于新生参加社团时的盲目性与社团招新时的随意性,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着社团的整体发展。

3、社团缺乏指导,发展后劲不足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的组织,隶属于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由校团委统一指导。这种组织模式的特殊性,不同于“院学生会―院分团委―校团委”的紧密格局,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团与院系之间的脱节。一些社团往往处于校团委、社团联、院团委三不管的境地,缺乏长期指导和发展规划。在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一些高校社团的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根本谈不上社团文化的建设。

4、商业化运作倾向,易受非主流思想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社团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些社团商业化运作趋向愈来愈突出。这对于社团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社团与社会、市场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社团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经济市场中存在的浮躁、功利、诚信淡薄等非主流思想,会对一些意志薄弱、是非意识不强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5、自我管理不强,育人效果不佳

高校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高校社团在培养学生业余爱好、拓展素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社团干部业务素质高,思想素质低,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利于和谐社团文化建设。

二、强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引导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学生自发成立,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动态的多样性、深刻的开放性等特点。高校学生社团在凝聚青年学生,繁荣校园文化,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共青团工作,传承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引导。

1、以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培养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我们今天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生产者的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所有人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也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校社团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社团文化建设要以社团成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本,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为本,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武器,是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防火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市场中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在文化领域蔓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因此,在当前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以核心价值体系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3、以和谐文化思想塑造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十七大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关系。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这里首次在“三德”建设的基础上加上个人品德建设,凸显了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地位。

德为立身之本,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构建和谐社团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这正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忽视的地方。在生动活泼的素质拓展活动中融入品德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依托社团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4、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各种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此为指导,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意识,眼界放宽,目光放远,全面把握各类社团建设,协调社团与学校各部门、社团之间、社团内部等各种关系,促进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社团文化包括社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社团文化的核心。社团精神文化是社团全体成员思想品德与人格精神的积淀,优秀的社团文化要靠几届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社团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建设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调动社团全体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延续社团的生命力。

5、以改革创新思想激励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要贴近实际,脱离了实际的所谓创新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活力。

社团文化要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就要从学生的根本实际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掌握社团成员的思想动态,想学生之所想;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急学生之所急。针对学生最迫切的需要开展社团文化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

三、积极探索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坚持育人为本,建设民主团结的社团文化

在社团文化建设中,要充分看到人的重要性,要尊重人、培养人。尊重人,就是关心每个社团成员的成长。“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尊重人,就是给予每个社团成员以合适定位,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社团结构,增强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责任心和归依感,发扬民主精神,群策群力,增强社团凝聚力,将个人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而发挥社团文化的巨大的育人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是使用重于培养、命令多于指导,这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社团文化的建设。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思想不可能在年轻的大学生头脑中自发的产生,正如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社团骨干的指导,通过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开展社团干部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发挥社团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团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2、实行社团导师制度,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

思想引领是高校社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亟需改进的方面。加强思想引领,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团成员的指导。在社团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对理论类社团的指导。我们认为,在理论类社团建设中,可以试行社团导师制度,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社团导师,根据时代要求及学生需要,将社团活动项目化、规范化、品牌化,提高理论类社团的影响力。同时,将社团导师业绩与教师业绩考核相挂钩,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校两课教师的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还要充分发挥理论类社团的思想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局,进而促进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协调各种关系,建设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应协调各类社团之间的关系。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曾经强调“使团的基层组织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高校社团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大学生,因此,应重视各类社团的文化建设,关心各类社团的成长,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高校社团有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社会公益等类型。社团成立之时便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适应群体,高校应严格社团审批程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有特点才能生存,有特色才能发展。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培育以社团特点为基础的社团特色文化,调配相应资源,使各类社团相互补充,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应协调社团与学生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高校社团与学生会并称为团工作的“两翼”,二者在组织性质、组织活动、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定位,改善双方影响路径、形成影响合力、提升影响效果,是新时期促进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4、构建校企联合指导模式,建设创新进取的社团文化

针对社团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探索社团建设新模式。针对社团场地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构建校企联合指导模式来解决。《、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监督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

高校社团在团委指导下可以与地方相关企业结成对子,这对社团与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能为高校社团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社团成员定期到企业开展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可以繁荣企业文化,达到服务地方的效果。

建设创新进取的社团文化,应抓住学生的核心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创业服务是大学生的核心需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社团的职责。探索校学生处就业办参与指导就业创业类社团等模式,就业办参与指导,既可以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又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社团的执行力,形成师生一体、全员指导就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5-40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4

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5-12

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294

赵志军、于广河、李晓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4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 理论社团 思政教育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69-01

在新形势下,各类社团层出不穷,大致可以分为实践型社团、学术钻研型社团以及思想教育类社团等。学生理论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社团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说,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创新和引导。

一、目前高校社团工作的发展状况

由于高校教育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的招生率持续增高,高校理论社团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有:

(一)高校理论社团的影响力持续增高

在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固定不变的班级形式的影响,到了大学,这种根据兴趣爱好组建的社团会大大吸引学生的目光,他们享受这种跨专业、跨班级甚至跨年龄的组织形式。社团的组建为学生在社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参与到社团组建和发展的学生既可以学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技巧,也可以全面提高自己面对困难的应变能力。

(二)参与到社团的人数持续增长,社团类别和数量也在增多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组建了内容不同的社团,主要有思想教育类、志愿服务类、文艺类、文化传播类以及体育类。整体人数的增加为理论社团人数的增加奠定了基础,社团的参与人数也从刚开始的几百人增长到几千人。

二、高校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现如今,高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素质、思想教育和社交能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高校理论社团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关键渠道,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学校党组织的关心,因此,高校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一是理论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到课外活动的关键途径。

二是高校理论社团充当着“先锋排头兵”的角色,是大学生将理论变为实际的重要场所,社团不仅为大学生努力进步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动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了精神支撑。

三是高校理论社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理论发表等)的过程中,会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自愿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综合素质。

三、高校理论社团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给大学生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现如今,高校理论社团组织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除了要带领学生熟悉理论知识之外,还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大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候,可以主动去感受社会事物,培养自己改造社会的想法和能力。如此一来,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社会间的距离,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理论社团的进步和发展方向,在高校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科学、文明的理论社团在根本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理论社团既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高校政治理论的学习创造了愉快轻松的氛围。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理论社团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引领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高校理论社团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品味。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改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参与的全面性、选择的自愿性。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指的是其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团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校园文化中,在活动中不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高校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高校理论社团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会提升各自的政治素养,也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现在的大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了升华。高校理论社团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为高校的党组织建设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理论社团举办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带来便利,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高校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袁俊辉,冯士琳.新时期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探析――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得到蓬勃发展,这些社团组织紧跟形势发展,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座谈会、名师讲座、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来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伦理等多种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当前各种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方法、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调查,仅北京大学就有8个思想政治理论社团,广西61所高校均有理论学习研究类社团。

随着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的增多,学术界对社团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陆续出现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专门的论著对高校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历史环境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效性问题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高校理论研究社团的研究,以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社团建设的意义

1.巩固和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团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载体。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社团文化阵地,并使这一由高层次知识群体创造的文化成为青年主流文化的代表。

2.有助于丰富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视野下进行研究,结合当前社团建设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途径,总结其经验和规律,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研究的创新。不仅拓展了理论研究社团文化研究的深度,而且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的内涵和路径。

3.有助于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理论研究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思路

同志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与发展适应了学生多样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将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教育效果更是强于单纯的说教。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来研究高校社团建设,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社团建设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4.高校理论研究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载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到活动的开展,再到任务的完成,每一步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课堂教育、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时事报告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操作;三是能够联系教育的主客体,并且能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二、高校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它对大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建设及活动开展,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学术性与实践性(践行)于一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理论研究社团牢牢把握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及会议精神相结合,同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相结合,同学习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同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及其他知识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队伍中来,用科学理论来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理论学习的先锋队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讨切磋、平等交流的渠道。通过组织开展读理论原著、理论沙龙、理论宣讲、理论研讨、理论和时事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实践创新的生力军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要求“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社团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知识宣讲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深入企业、农村、部队、学校宣讲交流;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开阔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深人基层挂职锻炼,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体察民情,在与普通百姓的接触中亲身体验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组织建设是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2)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组织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有利于巩固、完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旨在完善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与机制。

2.建议

(1)加强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结合校内教师的实际情况,聘请为指导老师,通过师生的经常交流,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指导老师的影响,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在学校周围的社区,聘请热心社团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士,在经学校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情况审核通过后,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对校内外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考核、工作激励等。

(2)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社团必须多渠道地融入社区。社团可以和社区联手,组织开展各种假日文化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禁毒活动、科普知识宣讲等,丰富社团成员假日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提高大学生假日的生活品质。

(3)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内涵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认真学习与加深理解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开展工作研究,订立制度,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开展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参考文献:

[1] 陈鑫.高校社团建设浅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02(6):21-26.

[2]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M].北京:中

国青年研究,2006.

[3] 王赫,关莹,张沙艳.我国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现状

与作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9(5):56-57.

[4]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

建――以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为

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01(1):40-41.

[5] 刘晓亮,孔德民.关于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5):10-12.

[6] 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上

海师范大学,2010.

[7] 吴宝权.试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

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182-185.

[8] 袁亮.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4(9):174-175.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orporation Promote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stantial Results to Study

WANG Xue-jun, CHEN Ai-min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Abstract: Theory society in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ory socie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 which needs innovation to provide feasibl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colleg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analysis on theory society's carrier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and explored how to make innov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理论社团;载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Key words: theory society; function as a carri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65-02

1高校理论社团概述

高校理论社团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实践、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类社团主要以“思想学习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学习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等理论学习社团为主,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知识相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联系。高校理论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能起到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理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观念的渗透教育,加上其本身就在学校领导下开展活动,这就使高校理论社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学生社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到社团活动中去。

2高校理论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

2.1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管理,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着眼于解决人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理想。

而理论社团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的管理,社团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成员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管理载体。

2.2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高校理论社团是在团委直接领导下的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一个平台,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校园文化的主流,也是一种社会主流文化支配下的文化形式。每一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在感受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2.3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载体环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控制人们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①高校理论社团活动因与理论知识、时事政治、党的理论政策紧密联系,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理论学习的氛围。其在活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社团的具体环境中,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每个生活在这种环境氛围中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都会受到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载体。

2.4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高校理论社团在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中,这些活动内容充实、品位健康、形式多样、格调高雅,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渗透力。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活动载体。

3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对温州地区高校的理论社团状况进行调研,开展了“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的数量、社团活动对象、学生参与状况、制度、活动、文化等方面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9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589份。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活动对象精英化倾向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将理论社团往往作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或者党建工作的一个平台,成为学生干部或者党员发展对象理论学习的一个阵地。一些高校甚至将经过理论社团的学习并且顺利结业作为学生竞选核心干部的必备条件。这就造成理论社团在招收对象的时候往往是针对学生干部,从而使社团活动对象精英化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学院往往只有一个理论社团,而且每期社团招收的人数都是非常有限,从而使少数人享受了理论社团学习的机会,而大多数的学生则游离于社团活动之外。

3.2 活动亮点、闪光点少目前一些高校理论社团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深入研究却发现其开展的活动往往流于传统的读书汇报会、专家讲座、论文征集等活动,缺少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寓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的有效方式,吸引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3.3 社团内部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理论社团内部制度不完善,缺乏的完善的考核制度、学习制度等等。或者有些社团内部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不完善,制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主要是因为社团内部的指导者的缺位。大部分社团由一些有着繁重行政或者教学任务的教师担任,从而使得指导老师无暇顾及社团的发展,导致社团内部的涣散。

3.4 实践基地流动性,社团活动难以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理论社团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社会实践当中实践地点的选择则没有固定性,通常是一次活动换个地点,这就使得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要为地点的选择,活动的前期宣传准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影响力难以深入。

4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理论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

4.1 依托网络,构建平台,拓展三个代表理论社团活动对象的覆盖面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络上得来。高校理论社团可以通过网络来开辟广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交流的新阵地,建立理论学习的相关专题网站,并设置BBS论坛,可以在论坛上每月设立一个讨论话题,实现社团与广大学生的一个互动,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4.2 创立品牌,寓教于乐,提高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个组织最显著的标志是它具有自己的组织文化,而品牌活动是组织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高校理论社团要注重活动这条生命线,着重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力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寻找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创立社团的品牌活动,以活动的丰富性、知识性和可参与性来吸引人,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理论学习效果。比如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目前在实施的“学理论,话流行”话剧表演不施为理论社团活动的一个成功举措。活动通过以话剧的形式表达理论知识,演绎当前时政热点,让学生们从感性出发了解政治,并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第一课堂收不到的效果。

4.3 健全制度,加强指导,增强理论社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理论社团的先锋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制度机构建设,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理论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等,加强社团人员的管理,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理论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对社团人员的管理,确定有效的骨干培养选拔制度,重视社团干部队伍和骨干队伍的建设,要对社团主要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促进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4.4 固定实践基地,增强高校理论社团工作的影响力高校理论社团应该有自己具有独特性的阵地,应积极支持理论社团根据其自身特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会员成为理论的实践者、政策的宣讲者。这样可以避免社团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前期的场地联系、选择和准备等工作,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活动的质量,促使理论社团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使活动产生长远而深久的影响。

注释:

①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85.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崔润东,赵永吉,卜丽,吕晓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J].高等农业教育,2002(4).

[3]李迪.浅谈大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447.

[4]李栓久.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5]李莹.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J].大学时代(B版),2006,(8):141-142.

[6]何海兵.“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3,(4).

[7]吴冬梅,孙勇.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