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

环境创新论文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主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认识,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不断拓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视野及功能。刚开始,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提示学生学习设计不仅仅要学习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完成相关的项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设计不能只通过类型区分。如,普通住宅、高端住宅都属于住宅的范畴,但是两者的设计需求截然不同,设计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思维变革是设计教育的核心,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思维都需要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始设计时就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文化,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设计成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种思考的手段。如,一名学生的作品《针对老龄化社会的设计》,这个设计的选题主要针对目前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背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设计的主题,可见本次选题的针对性非常强。同时,设计者的概念主题定为“转换”,主要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社会角度等方面着手,提出主动建立一个老年人户外平台。由此可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引导健康、正义的社会风气。

二、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改革、创新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实际课题设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产生了“概念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概念设计主要围绕设计逻辑以及设计创意展开,特别强调设计方法和思维以及概念的创新。这种学习方法以及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具有较强的专题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从宏观层面分析,应该以培养多样化设计人才、跨学科融合为基本原则;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应该结合学校当前实际资源以及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总的来说,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可以适当删减一些纯技巧性的课程,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社会时展实际,提出一些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如“关于地域文化空间的关注”“跨界设计”“从生活的体验到设计”等,通过这些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

2.针对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环境艺术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专业教育程度、情商、智商、生活环境以及美学基础等各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尤其应重视学生在情感表达,对设计内容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很多教师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在“快题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合方案设计、设计色彩、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等诸多方面,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而且学生也会应用自己学习的手绘表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设计能力。

3.实现跨学科合作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型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释放并且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跨专业或者跨学科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诸多环节为学生提供开放型、系统化、多角度的实践训练平台和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工作室可以开展主题讲授、设计研究、公开讨论、展示成果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己判断,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总结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科学系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交流,只有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不断的产生负熵值,保证科学系统的正常运作,使得科学能够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影响就包括了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的支持为各种科学的进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在社会政策的推动下,科学的交流通过各种社会媒介得以实现,相应出台的各种激励制度也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以山西科技创新为例,从2010年山西领导干部大会上,由袁纯清首次提出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式发展是山西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用了三十年走完了世界上过去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需要腾飞,中国的发展最初就是依赖能源的大量消耗。而2013年中国一年就消耗了36亿顿煤,这个数量几乎整个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作为产煤的大省,山西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贡献的煤资源在全国排名靠前。一方面是大量的依赖煤炭资源,另一方面确实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低质低效,靠资源吃饭,吃资源饭,粗放型的产业规划是山西的常规产业模式。

1.1积极出台相应政策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过程中,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从政策层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制订“131”总体构架,引导全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转型跨越发展进入攻坚阶段。此举可谓高屋建瓴,其中第一个“1”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宏观上定位,从大局上对整体发展的布局做规划;“3”是由3个文件构成的,《山西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山西产业发展的前景,《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方案》是具体的战略部署,主要把重点放在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上。《科技攻关项目指南》是战略抓手,具体排兵布阵;第二个“1”是《山西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它的出台为转型跨越保驾护航。“131”总体构架是以重大且具标志性工程为龙头和牵引,山西转型跨越要依托的创新产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瓶颈和限制,该构架重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与各方面的具体规划部署,作为“131”的指导性文件《科技攻关项目指南》,重点围绕煤炭清洁、安全、低碳、高效生产展开,选取了涉及到这四大领域中16个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引导,下力气扶持。

1.2合理引导发展方向

根据山西煤炭行业过去存在的问题,广泛调研煤炭企业的需求,价值懂科技知管理的专家再三研究论证,改变一直以来使用低质量的褐煤的状况,大力扶持和推广洗煤技术,力争将山西煤炭向清洁型高效型能源转化,扶持发展煤基科技项目。山西在一系列政策制定的过程也十分注重开放性的原则,对于相关产业的科技研发也将采用市场化的形式来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公开透明的择优,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承担单位和创新团队。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资源使用模式,煤炭行业如果还守着旧模式不变革是绝对无法生存的,山西政府明锐的意识到这一点,是的一个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时间紧迫,因此,“131”总体构架中也明确的设定了时间截点,按照相关可行计划通过两三年的实践,山西煤炭的重点项目能够获得重大突破及全方位的应用,如煤清洁转化利用、煤矿瓦斯综合防治、二氧化碳封存等等这些迫在眉睫解决的项目。

1.3联动研发机构及企业找寻突破

政府政策的支持,顶层设计的形成帮助山西形成总体目标,明确标识出要下大力气发展的重大创新工程、主导产业领域。在此驱动之下,寻找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及企业,进行配合联动,将“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作为山西能源发展的目标。2015年经过政府牵头,山西科技创新城引入24家研发机构。重点落脚在煤基、低碳等领域,有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煤化所、中科院过程所、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这6家在该领域一流的科研院所。同时热情邀请到了华能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徐州燃控3家央企入驻。研发机构和企业汇集一处,互通有无、联动发展为山西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技术方面有支撑

历史上,科学发展大多时候是由技术的进步所推动的。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柏希发明的望远镜,直接推动了天文学的飞速发展,这样伽利略才能发现太阳黑子,观察到月球上的山脉,观测到木星拥有卫星,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作为支撑。在科技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技术是其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2.1新技术的发展应用迫在眉睫

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是近年来煤炭行业的渴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日益恶化环境的巨大压力,都要求煤炭行业的新技术能迅速跟进并广泛推广使用,技术的发展能够倒逼科技的飞跃。传统山西经济给人的印象就是“靠煤吃饭”。煤炭经济低迷使得近年来的山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同样陷入低谷。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能源来源是煤炭,工业原料也基本依赖煤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次能源消费,煤炭的比重高达50%,这种比重预计在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而山西工业利润80%左右是由煤炭工业提供的,煤炭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呈现畸重的态势,不合理的经济格局,导致山西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极其薄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最近,柴静的《穹顶之下》使得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讨论尘嚣直上,而山西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以煤造富的模式渐渐消亡,煤炭行业的微利时代到来了,尤其山西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低质量的褐煤大量生产使用,洗煤技术的应用却不到一半,清洁型的煤炭能源这样的技术少人问津,散烧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单纯的依靠比产量拼低价,正如柴静调侃的那样,一吨煤炭可能赚不来一杯饮料。山西煤炭产量不断刷新,屡创新高,2015年煤炭产量预计将接近10亿吨,可煤炭的综合售价却下降了,较低品质的煤占销售的大多数,价格自然一路下挫,2014山西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同比下降约5%,呈现近些年来的最低水平。煤炭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的挑战,有人说,对于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来说,山西谈环保谈转型太奢侈,但是煤炭行业低技术带来的低效益的恶果很快显现。相关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出现近年来的大幅下降,据官方数据,2014年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约15%,山西煤炭工业亏损加重,山西煤炭工业亏损企业约500多家,并且遍布全省。

2.2技术革新全面突破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山西出现了,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山西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也开始发生变革。要改变过“黑”超“重”的工业结构,这样才能消化煤炭过剩产能,才能破解环境生态的高负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迎难而上,要想破解这一困扰山西转型发展的难题,从根本来说最直接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能够使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过去煤一直都被当做是燃料,而今技术革新将其转变为原料,变“输煤、输电”为“输油、输气”。技术革新在山西整个煤炭业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果可喜,推广应用工作也在加紧加快。技术革新改变过去品质低劣,缺少清洁技术应用的煤炭使用状况,防止用光资源、用光环境量的状况,对于山西而言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淘汰低效能创新能力弱的煤企,只有如此才能迎来整个煤炭企业及煤炭技术的大患血。技术的革新驱动煤炭产业“破茧化蝶”,从而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对环保刚性约束具有重要的双重战略意义。同时它最直接最高效的为此领域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持。

3文化指引为铺垫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宗教、艺术等其他文化形式为科学提供了思想导向或方法借鉴。山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科技模式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环境文化方兴未艾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就遵循自然法则生存,我们的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无不展现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生态文明、天地人文和谐共存。我们本民族文化中打着独立性与融通性有机结合的深深烙印。对内聚合社会,对外吸纳文明。今天我们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并不是单纯的复古,机械地照搬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儒、释、道的文化传统,要想在此基础上有质的飞越,就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生态工业文明相结合,融合提炼我们文化中合理的内核并创新,走出一条新路。

3.1挖掘山西文化底蕴

山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晋商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全国总量第一,但改革开放后,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强烈冲击下,山西的生态环境也遭受着与民族传统及生态观念的扭曲与背离。在山西,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是过去时代的缩影,有环保人士发出呼吁,希望这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美好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得人民针对这一情况,迫切寻找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模式,能够使整个社会重新回归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2打造文化强省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11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首先,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21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31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下降。这样,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使得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41信息质量难以把关,德育环境受到污染。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较“纯净”。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间被污染。51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进行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却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当采用疏导的方法。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创新,以网络为工具开展德育教学,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11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1)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及其网站已经跻身于世界知名网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知名网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应,使访问者引起兴趣。特别是可以获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站的“路由”。目前,我国可借助的知名网站主要有中华网、搜狐网、炎黄在线网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网。(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活动。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有时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21采取新的德育方法(1)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聊天这种形式开展教育,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2)采取“网上”辩论的方法。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实践表明,人们总有各种成熟或不成熟,准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并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愿意别人能倾听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存在。

但是,生活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很少,因此许多人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压抑感。信息网络出现以后,开辟了“我来说两句”的场所,给人以不限时间、场合、顺序、范围、对象的说话机会。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3)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网上心理咨询,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心中的压抑感得到释放。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答”、“择业技巧与方法”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31

增加德育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由于今后的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网络使道德教育比过去更显得重要。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方面的道德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在我国,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2)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好奇心强,富于挑战,在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后,便将网络当做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制订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近几年更是加快了网络立法的进程,仅2000年一年就颁布了七部网络法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及时向学生传达。

同时还要看到网络时空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规和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如:《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国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工作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网络中使用的电子邮件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便利人们的交往提供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电子邮件的内容与账号同样受法律保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法律课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灌输和引导。(3)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告诉学生在网上可能遇到的有害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码,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要回复任何粗俗、暧昧或肮脏的电子邮件;不要跟陌生人约会见面,如有必要须有朋友同行并且约会地点选在公共场所等等。针对一些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网络综合征的出现,还应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使他们明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网络也是这样,使用网络并不是要在网上消磨时间,而恰恰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4)学德教育。在网上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因此对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有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由于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如网上资源搜索、下载、搜索引擎等方式,使得抄袭他人作品成为更简单的事,甚至美国波士顿大学还发现有八家网络公司在网上出售论文,即所谓的“论文工厂”,为大学生抄袭论文提供便利,因此网络环境下学德教育不能忽视。41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德的状况的要求与考评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可否认,目前德育评价相对于学校的智育和体育的评价还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再如,在评价方法上也不甚科学,如我们经常采取的评语法,即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注意定性描述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因而不够精确,对评价对象不能逐一排出先后次序,有时难以做具体的比较分析。做评语时,也容易掺杂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网络环境下,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1)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超级秘书网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所以,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应包括网上道德水平的评价指标,如学生上网后遵守网络道德的情况,被网管处理的情况,被网友谴责的情况的记录和反映。同时,还应实施对学生自身定期上网的道德状况的评估,如破坏校园网的情况,“黑客”行为的有无,恶意造谣、诽谤同学的问题,对教师的不良人身攻击或评价等。(2)评价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学习主页中还包括每个学生的学期论文,包括个人与小组对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功个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与信息,并综合成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这种全新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习者的才华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学习者之间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评价的新模式。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毋庸讳言,以往创新教育活动属于针对少数优秀专业学生的精英教育和仅为参与校际竞赛或为获奖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创新教育驱动模式。[3]当前,作为推动创新教育活动重要载体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指导对象已不再是少数精英化阶层,而是更多的普通群体。由于不同个体在专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创新热情和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面临极大挑战。如何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活动中去,如何在创新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能从事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如何让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与未来的求职和自主创业活动相联系,如何通过创新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学科交叉和贯通,激发新的创新灵感,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形式,转变成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这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和目的所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创新教育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投入环保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和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通过提高创新实践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推动创新教育实践的实施,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实践表明,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既可以是建立在一定实验基础条件下的专业实验室,也可以是科研机构或具体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如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环境监测站等。当然,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激励广大教师全方位参与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是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为保证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克服教学硬件的不足,更需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建立健全阶梯式创新实验题库,设计出多层次、多系列、多模块的创新教学产品供给学生选择,这是推动创新教育活动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型的现实需要,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创新教育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指导教师,教师创新教育思路的改变和跨层次创新教学产品模块的设计,是改变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层次、多系列核心创新模块,也就难以很好体现创新教育面向大众化的教育理念,也就无法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大众化创新教育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从当前国内高校的情况看,由于大多数学校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于侧重科研,导致一些骨干教师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方面,对指导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兴趣,甚至主观上存在抵触的情绪,这几乎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需要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高校决策层必须引起重视的。

二、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教学体系

从教育观念创新到创新教育实践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5],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的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只有将创新教育实践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从社会需求来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不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创新技能,还应有优秀的创新人格。[6]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有别于常规的按学科划分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秉持“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环节,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同样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目前,专门将创新教育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高校似乎还不多见,且除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具有相对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外,大多数高校基本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总的来看,现有文献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探究创新教育实践的教学体系,如苏初旺等[1]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等4个部分;王淑萍[7]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高校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徐树建等[8]则从专业层面,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笔者拟就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其发表的4篇论述《创新之根在实践》的文稿中,一再强调“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不难得出,即便是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同样也需要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带有基础性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以及创新性设计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等。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以面向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居多,有些高校甚至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受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的综合影响,在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要求学生除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取舍,并尽可能设计出多种层次和级别的创新活动主题,以适应大规模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教学课时的多少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从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来看,很多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安排都为1周左右,且以集中安排居多,这样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过短,制约了创新实践活动主旨意义的发挥。相比较而言,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的总课时高达108学时,其中通识性基础教学16学时,专业基础教学24学时,创新实践教学68学时。显然,这种安排不仅内容全面,而且也给学生留下宽松的思考时间。同样,在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考虑授课学时和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尽可能不要将授课时间集中安排。除此之外,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当与各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衔接,通过开展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将其称为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用于创新性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受推崇的主要有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开放教学法、实验探索教学法以及社会参与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有必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在创新教育价值理念的冲击下饱受诟病,但其本身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在给学生呈现出问题情境后,就需要给学生讲授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相关知识点,阐明基本原理,这对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环境问题而言,格外重要。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较低年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对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目标的设置上有所区别。具体地说,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直观性较强的环境问题,如以城市垃圾沼气发电实例为突破口,针对城市垃圾的收集、分类与填埋,沼气的产生、收集与发电,以及垃圾渗滤液的收集、输送与处理等过程,以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为起点,采用发现式、疑问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高中基础知识入手,结合新学到的大学知识,进行创新性设计构想,进而引导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高年级本科生,由于有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思维开放教学法或实验探索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或指导的研究生选题,将大课题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小课题,指导高年级本科生由浅入深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带有高技术创新特色的选题则进行专项辅导,通过将实用性、趣味性和技术性地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技能。

(三)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在创新教育实践课程中,从师生关系到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所以考核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目前国内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看,研究性学习报告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考核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报告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或许更为合适。对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由于实践内容和主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应有所提高。为此,可以从学术、创新创业大赛作品获奖或专利申请等方面进行考查,并以此作为推荐优秀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

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作为工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极为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并于2010年成立了创新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现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承担单位之一,合肥工业大学目前已立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0多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0余项。2010年12月,学校与安徽省部分企业联合申报并建设的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批准。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实施了“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并已建设9个创新基地。2012年,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拓展和提升,制定和实施了“英才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卓越班、英才班和博雅班,并通过与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取得6个及以上创新学分方可准予毕业。2010年~2013年,笔者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指导了2个大学生创新团队(校级)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两年的努力,两个创新团队在校级考评中均被评为优秀,7位团队成员中有5人被推免或考取硕士研究生。2013年,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成功申请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依托这一项目,两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获得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校级重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推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适应创新教育活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满足本科生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于2012年5月举办了首期本科教学创新理论与方法师资培训。同年7月,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在全校各专业全面铺开。作为首批接受培训的教师,笔者同另外两位教师一道为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开展了为期1周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在教学准备期间,根据各位教师自身的研究特长,结合一年级大学生尚未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客观实际,经反复论证和协商,提出从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噪声方面制定3个专题模块,并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分3个团队开展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在巢湖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基础和经验,围绕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防治对策创新主题,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实地调查、课堂讨论和观点评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成绩评定方面,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结合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最终评定课程成绩。在2013年、2014年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其他教师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的来看,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颇受学生们的欢迎,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也使大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更为清楚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喜爱这一专业,特别是对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控制等领域诸多亟待创新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对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近两年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指导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获得11项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与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这类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还较为粗浅,但这已使笔者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渴望和欢迎。当然,3年来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也暴露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时间过于集中,严格限定在1周时间内,而且教学活动安排在炎热的夏季,并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相连,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学校层面已认识到本校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尝试在2015年新版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着手加以解决。

四、结束语

由于教师在大众化创新教育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激励和调动广大教师全方位参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有必要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方面向承担创新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和照顾,以此激发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创新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教育活动健康、持续的发展。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科技创新环境决定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科技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而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因此,探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创新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科技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网络系统。因为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交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所以科技创新环境就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科技创新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对科技创新体系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限制和阻碍作用。同时,科技创新环境又受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

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

2.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机制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都有直接关系。下文对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是机制环境。李岚清同志在科技创新重要讲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机制环境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机制环境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内部机制、外部的分配和合作机制来考虑机制环境的建设。

其次,是政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决定区域科技创新的具体行为步骤程序,不同的政策体系对科技创新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一样,它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科技创新的手段。在政策环境中对区域科技创新影响最大的是制定和落实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税、人才流动、技术市场、技术奖励、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及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规定等;法律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区域科技创新要素运动的原则和利益分配关系,决定了创新主体经营行为和方式。法律制度环境包括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的有关立法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第三是基础环境,科技创新基础环境是一个地区创新的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能够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技术支撑条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它包括各类社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话、互联网等以及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第四是市场环境,市场是创新主体生态的基本环境,对创新的约束是通过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结构进行的,在推动知识与技术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由市场组成与市场需求组成,具体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技术市场的交易活动和金融服务构成的科技创新市场,科技创新需求则是由居民消费性支出和固定投资增长率决定的。

第五是人文环境,一种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这一文化氛围既包含了对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又包含了对人的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是由科技创新氛围和科技创新人才两部分构成的。

通过对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德尔菲法取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这个过程也就是对科技创新总体环境中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进行排序。我们以此为基础再总结提炼出进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

3.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1)确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其核心是促进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由企业来承担一般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任务,从机制上为企业营造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创新环境,确保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

2)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弱化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政府职权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为了创新活动的自由展开和科技创新制度更有效地运行,政府的责任定位于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来提供平台和空间上,即对科技创新活动实行宏观调控。

3)制定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和区域特点的科技政策体系。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时,应吸收科技、经济、教育等各系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在兼顾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多方利益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协调,相对平衡,逐步融合,最终制定出更为科学、更为中立的政策,也只有这样的政策才能保证参与创新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均衡,才有利于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如何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创新的思路,设计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扩散,来源于对问题思考的另辟蹊径,使思维过程中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演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之思,同时具有开放性、求异性、非显而易见性的特征。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

二、面向创新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

1.创新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给创新教育创造了一种情境和激发力量及信息环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能为学生塑造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情境,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创设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始攀向高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internet技术将广泛的资源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出现质的飞跃。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学生感知和认知的时空,层次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结构和教师的功能都将发生相应改变,为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创设了有利条件。

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以往静止的、封闭的、模块化的教材变成“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动态教材,更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产生由学生作为主体的、非线性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和基于计算机的虚拟的学习环境(如“实验模拟”),在模拟的学习环境中必然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和探究,并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适合创新教育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活动是否围绕创新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时,信息技术能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数据分析,为其提供相应平台或软件。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模式设计

1“.点拨”创新模式

点拨创新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段”。五步是:教师的导入、鉴赏、反馈、迁移,研究。学生的预习、思考、评述、小结、迁移,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这三个阶段。而“输入•积累”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对于音频、视频、动画、文字、图像的支持而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考•转化”这一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浩瀚如海洋的Internet资源来激发自己的思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点拨创新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点拨,学生创新,两个主体都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同时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2“.多维互动讨论”创新模式

这是针对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网络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中E-mail与BBS的作用,强调教师、学生、媒体的多维互动。该模式分为粗化的三阶段:知识传承、讨论质疑、反馈创新,细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使其不受种种约束,自由度、灵活度较大,课上课下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询问老师。文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和强调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合。理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上展开互动讨论,其交互性、开放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

“任务驱动”大家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读懂它的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但更多时候,任务驱动走进了一个误区。形象地说,走进了“小任务驱动”的误区,即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好一个任务的目的、内容,学生只要亦步亦趋地按步骤做下来,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创新与探索。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个陷阱,跳进去,爬出来,再跳进去,学生倍感疲惫,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创新。基于这个误区,提出了“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顾名思义,“大任务驱动”教师不再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过于细化的任务,而是提出总体目标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其余则由学生自主发挥与创新,这样来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1.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优点

创新的意识常常蕴藏于丰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我们应充分重视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打好扎实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注重落实模式,不追求形式

对于创新而言,其模式本身的变通、再创造,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在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注重实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转换,不能被条条框框局限住。在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因为创新而搞成形式主义。

3.不断改革、探索、发展创新教育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教育

1996年,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们的任务。站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知识经济爆炸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正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想象不到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创新进取,就成为新时期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环节。所谓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创新能力即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综合能力。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应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遵循前人轨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开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创造性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研究新事物,从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应培养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关方面的规定。从而以法律强制力的形式奠定了创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足以体现创新教育是造就新时代人才的途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大批具有开拓性思维的人才为目标,真正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等学府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精尖的设备、丰富的资源、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发明创新的有利条件。然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模式受限制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的时候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有10%,到了8岁以后却仅剩下2%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个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黑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提问,那代表什么?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圆圆的脸蛋……中学生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而大学生的表现却更是令人费解,个个面对黑板,眉头紧锁,毫无结论。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重形式、轻实质,森严的科举制度钳制了思想的发展;而现今的应试教育又磨掉了孩子太多的天资和想象,所有的灵感、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消磨殆尽了。学生们习惯了呆板的解答问题,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规规矩矩地做事、答题,甚至出现了不敢贸然作答的谨慎心理,正如在上述例子中看到的大学生一样。与思维受束缚处境相同的还有想象力。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其十多年所受教育的影响,想象能力严重受限,更由于畏惧错误、害怕失败等心理因素,不敢贸然进行大胆尝试,更无法将创造性的想象付诸实践,导致了现今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二)缺乏创新的兴趣及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毅力和勇气

现今的大学生往往不满于现状,大叹“生不逢时”,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树立目标去改变环境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了目标,付诸行动的更是屈指可数。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学生娇生惯养的习惯。害怕困难,畏惧失败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障碍;家长的溺爱更是导致他们安于现状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他们没有勇气挑战未知领域,在遇到挫折时更缺乏坚持的毅力。这点突出的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在联合国主办的“世纪儿童夏令营”中,中国的少年多数不堪重负,在家长的疼惜声中半途而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美国的父母面对自己高烧、生病的儿女,仅仅是给予些许言语上的安慰,并鼓励他们独自坚持到终点,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输给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对创新的理解有误。很多大学生觉得“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发明家的工作,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这样的理解无疑给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一个大障碍。事实上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挑战杯”“创业竞赛”“设计大赛”等均是创新的体现。从获奖的同学身上折射出的正是当代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创新光彩。第三,缺乏创新氛围。当代中国的学校一面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大力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生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学得更多,接受得更多”而不是“如何想得更多,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创新”。缺乏创新氛围的校园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表现在:第一,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的核心标准。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第二,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定位也不正确。当代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的理解、记忆,对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业已存在的真理、知识。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老师在学生培养中能否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也构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在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弱,在教育过程中未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作用,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赋予了大学生很强的书本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环节,中国的大学生却明显处于弱势。有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前要有四年的适应时间,而国外的同龄人却只需要4个月。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形成,新世纪对人才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都对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切都说明,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大学生,改变教育理念是先导,要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形式,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所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唯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有实习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内的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更是成为了就业大潮中的幸运者。因此,从大学时代,就应该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当然,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设备,加强校园内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注重科研,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

(五)建立和完善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制度。并将其纳入综合能力测评中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三梯度”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层次,即以课堂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课程一认识一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以创新实验、毕业实习与设计和大学生的科训项目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开放实验、课外实践、创新训练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三个层次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环节于一体,且环环紧扣,逐级升华,实现了学生能力由基本理论掌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实践中自主创新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该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通用性、交互性和前瞻性,为打造“学生为主、教师带路怕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了良好平台。

2.“三梯度”教学模式的解析与实践

2.1强化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

2.1.1注重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但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实验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导致学生对实验缺乏思考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的困局川。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其基本的科研素养,教学组采取扩大实验规模、拓展实验深度的措施即除保证基本实验教学数量外,重点开设一系列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有益的综合实验,同时延长实验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熟悉实验原理,并亲手完成实验的每个步骤,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科学结论。增加设计型实验,如混凝优化设计、沉淀效果影响因子优化、过滤实验中的水力学、温度条件优化、汽车排气成分对PM1.5的影响、酚降解菌的驯化、分离与筛选过程控制、利用环境质量基本模型解析进行河流污染物浓度的估算等。该类实验强调学生自身的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教师的演示实验为辅助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另外,将实验纳入考核体系,即在课程考试中增加实验部分的考核,改变考试死记硬背的模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增强分析数据的能力。

2.1.2提升课程实习教学地位.

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组在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结合课程性质,开设课程实习,即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参观、操作、介入等方式配合课堂教学进程。当前.开设课程实习的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和泵站、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课程实习地点主要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可根据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以下三类:

2.1.2.1参观类。

主要组织学生校内参观污水处理系统、臭气控制系统、建筑内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污水提升泵站、供水泵站等,增强学生对各种设备及系统的感性认识。

2.1.2.2操作类。

教学组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和徐州市刘湾地面水厂及徐州市铜山区热电厂等作为实习地点,由课程专任教师设定操作内容,聘请现场人员指导教学,在现场指导教师的示范下,由学生按照规程操作,强化初步实践能力,并加深对系统、工艺的认识。

2.1.1.3介入类。

这种课程实习在前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安排学生进入市政设计院开展短时间读图、识图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初步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保证教学效果,课程实习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一并考核,占总成绩的30%,该方式在2007级环境工程学生中已经开始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3注重课程设计命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初步的理论应用能力。

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而课程设计是强化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命题时按照工程实际,而不能凭空想象川。教学组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环境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命题过程中,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进行充分优化.绝大部分课程设计题目均来自相关设计院所承接的工程,能够突出实际工程目标,不会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的脱节。

2.2加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2.1加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根据学科和专业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够满足教学实习条件的实习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这是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完成教学实践性环节的重要途径。教学组加强了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本专业与安全学院安全专业共同建设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徐州矿务集团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计了完整的实施方案。除此之外,还与其他单位建有巧个实习基地,分别应用于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及课外实践等。

2.2.2将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和毕业实习、设计相贯通。

将设计型创新型实验与毕业实习、设计相贯通,学生可以在创新研究中获得教师的指导,强化创新意识。尤其是创新实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每一个步骤都由学生亲力亲为,并由指导教师审阅,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动手、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兴趣,易于部分学生找出科研切入点。这些创新实验能为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提供方向;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不同的毕业实习、设计内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近两年来,教学组采取这种一贯式创新能力培养思路,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2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10余项等,这充分证明了本思路的科学性。

2.2.3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融合。

科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生从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再具体到学校,均大力资助大学生创新性研究[4j。而且,项目组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科研工作,每年积极组织教师收集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研究课题.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拟课题给予积极指导,并提供实验平台。近三年中,由教学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训、创新实践项目累计达11项,其中部级4项、省级2项。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在项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两年来本教学组学生参与部级、省级科研项目近10项,指导学生发表SCI、EI和其他期刊收录的科研论文20余篇。

2.3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2.2.1开放实验。

实践活动若在教师主导下开展,可限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和报告撰写,每一个步骤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项目组负责的开放实验近20项。

2.2.2课外创新作品竞赛。

课外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动力,教学组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实践活动和“挑战杯”竞赛的同时,还针对产品和课题创新的连续性,建立了学生的特色“传、帮、带”梯队机制,形成了大四带大三帮大二的创新梯队,从培养他们的基本实践技能入手,逐渐加大训练层次。这种机制连贯性好,高、低年级的学生联系紧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三年来,20名学生参加课外创新作品的开发与研制,并在第九一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获奖和首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共计6项。

3.结语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校园作为人类思想文化起源与繁荣的关键节点,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印记。”《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了校园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说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躯壳,那么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校园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

1.校园的人文精神“校园人文精神是校园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等等。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校园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追求,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氛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而沉淀,逐渐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散发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里。

2.校园的历史文化每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历史文化与校园环境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校园的一切都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的历史,不只是一个简单数的累加,而是时间所刻画的一个个印记,是文化的积淀,是精神的传承。

3.校园的风格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于校园的风格。不同的校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养成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形象,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因此,对于不同的校园,其校园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色。

二、现有校园灯具设计的问题

笔者通过考察校园环境时发现,大多数校园环境的灯具设计没有体现出校园的特点。总之,现有的高校校园灯具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设计同质化严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同质化是非常普遍性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校园里所使用的许多灯具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完全忽略了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环境中的灯具运用随意,只重功能不重校园特色的灯具普遍存在。

2.造型单一,缺乏创新校园环境中灯具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是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荷兰设计家巴克说过,灯泡的制造商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给设计师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将灯泡隐藏起来的方法,这其实就是赋予灯具外在形态一定的内涵。即要所设计的灯具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这种美区别于一般的形式。”那些随处可见的灯具设计无法满足校园环境的审美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凸显。

3.校园灯具设计混乱,缺乏美感校园灯具设计混乱与随意,不但缺乏美感,甚至还破坏了美感。以具有1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为例:武汉大学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武汉大学的特色所在。再看武大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其设计很难和学校的特色紧密联系起来。灯具运用混乱,缺乏统一性,忽略校园灯具与校园特色。

三、校园灯具的再设计

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中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其特色所在。

1.校园灯具设计创意来源及符号的提取武汉大学校园灯具设计的元素提炼是设计极为重要的一步,设计元素的提炼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设计。设计元素选取和提炼具有多样性,但是它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使这种元素与它所指事物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才是有意义的。武汉大学老建筑中的元素有灵动飘逸与和谐优美的云纹,云纹是武汉大学最具特点之一,最终,云纹成为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的主要设计元素。书是人类传播文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自古以来,校园的职能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重要媒介就是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都是对书籍的褒扬。由此可见,书与学校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把书作为本设计的另一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元素的提炼并不是对来源事物的再现,而是在对事物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点。把具有校园普遍性特征的书同特殊性特征——武汉大学建筑上的云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2.校园灯具设计的造型灯具设计的造型是主要表现形式,优秀的灯具设计应该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设计中,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形态进行具象地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和使用过程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对云纹形态进行创新。云纹是传统的装饰纹样,运用云纹作为装饰设计的很多,在“百转千回”灯具的设计中,运用了抽象和简约的手法来把云纹和书结合起来,使云纹和书形式美同丰富的内涵结合到一起,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校园环境灯具设计。这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不仅满足了外观的美感,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部分,运用云纹优美与流动的线条,采用螺旋的结构,四周高于中间部分使得整体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把静止的灯具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灯柱设计采用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倒梯形设计,使得整体和谐与统一。通过云纹和书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设计,使得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具有简洁、大方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校园环境灯具的材质与色彩灯具设计除了良好的造型,还必须通过合理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色彩搭配以保证其良好的功能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具的材质也越来越多。灯具的材质从最初的石头和贝壳等,变成陶质、铜、铁、陶瓷、竹木、纸质、塑料、布料和玻璃等材料,从简单到多样,从功能单一到多功能化,不同的材料都有着特性、功能与质感等的差别,并形成了材料自身的性格和特质,从而给人们造成的视觉感官效果也千差万别。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采用了乳白色塑料材料,其塑料性能稳定,对人和环境无害,价格比玻璃材质低出不少,更重要的是其弹性系数大,便于工艺的成型,也能够降低制作螺旋式灯罩造型的难度。另外,制造成本也不高,有利于市场的推广,同时透光性良好的白色,同时给人干净、舒畅的视觉效果。灯柱部分采用金属不锈钢,制作工艺简单且经久耐用,又有现代感。白色的灯罩与不锈钢质地的灯柱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像一个发光的雕塑。

四、结语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概述

研究背景

笔者经过文献分析,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理念设计已不能满足现有用户的需求,而且大多是个人或学校所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使用权归所在学校的教师、学生所有,其他人很难获取权限;而个人所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居多,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往往所涵盖的知识深度、广度有限,功能不全面。因此,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知识覆盖面广、访问权限开放,能促进知识共享再造的系统非常急迫。该文围绕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系统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现有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图,以期为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者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管理的书籍、文献分析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线学习活动行为、管理系统的特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等维度进行设计,以此来了解分析教育技术学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笔者同时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知识管理系统,筛选出了内容丰富、功能全面的网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进行发放,共发放29份问卷,收回2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24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2人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3人是非教育技术专业。

问卷结果显示,用户在知识搜集知识订阅、知识收藏、知识评论、知识学习等业务需求中主要的是知识学习、搜集(86.23%)、收藏(58.62%),而在知识订阅和知识评论等方面比较少。因此,预开发平台应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良好的知识搜集学习机制,同时加强订阅服务和知识共享评论鼓励机制。

在专业知识了解程度方面,只有13.79%的用户表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预开发系统应能为用户清晰地呈现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框架,专业的知识体系[2]。建议以学科基础、学科建设、学习资源为主,并对教育技术学所包含的知识模块进行综合系统开发。因此,后期开发中应注重对用户的引导,使其进行系统综合性学习;在知识共享分享机制方面:大部分用户愿意将自己所收集掌握的知识整理后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占到62.07%,但仍有37.93%的用户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预开发平台将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持“无所谓”态度的用户进行知识分享。

在系统功能搜索开发方面,用户清楚自己需要的知识,但不能迅速定位,且查找及删选费时。因此,预开发平台需要为用户提供便捷、精确的高级搜索引擎、云服务、数据挖掘等搜索工具;用户在知识处理时,大部分用户都在计算机上进行知识处理,记录的用户比较多,但及时整理的不多,因此后续开发中需要提供良好的多维分类和多维标记对知识进行管理,并设计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对知识进行整理;在用户预期理想搜索方式方面,目录搜索/分类搜索与关键字搜索仍受到众多用户的喜爱,元搜索、知识地图、链接列表次之,最后是推送服务。因此,在该平台的设计中,应支持多种搜索方式,而推送服务不受欢迎的很大原因是因为用户跟踪数据处理不精细,导致为用户推送了很多垃圾信息,所以预设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推送更加个性化的信息。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1篇

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它不要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内涵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的分配、诉讼费用的分担、建立原告奖励制度、发展环保团体和防止诉讼滥用。 【论文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基础;制度创新 一、环境公益诉讼及其理论基础 公益诉讼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通常被理解为以个人、组织或者国家机构为原告,以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利益(公益)的行为为对象,以预防、制止损害公益行为并追究公益损害人相应法律责任为目的,向法院提出的特殊诉讼活动。那么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公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例如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等,针对这类行为所提起的诉讼就是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行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1}这种诉讼并非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与领域,而只是一种与原告资格认定相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既可在行政诉讼中采用,亦可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如被诉的对象是对环境公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政机关或其它公共权力机构,即为适用于行政诉讼程序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如被诉对象是公司、企业、其它组织或个人,即为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美国、英同、日本等一些国家已在立法上确认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和政治法律思想革新的产物,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每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联系更加紧密,随着权利的社会化,“公益”和“私益”相互渗透,公益诉讼典型的以“私”护“公”的性质便符合这种趋势。“由于环境侵害的原因行为往往具有社会有用性、价值正当性、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这使得相关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也难免打伤浓郁的社会性色彩。因此,论及环境侵权救济的法理学基础,须从社会法理着眼,而不是传统的个人主义法理。”{2}“从社会法理的视角看,由于环境法较多涉及社会公益,环境法是一种社会法。环境公益诉讼以社会法思想为底蕴,具有社会法理基础。”{3} 传统的诉权理论以实体法上的权利为诉讼前提,只有当实体法上的权利受到侵害或威胁时,才能有效行使诉权。随着诉权理论的新发展,诉权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诉权发展成为基于诉讼程序法而产生的独立权利。其基本理论依据是‘诉的利益’,即如果起诉人提起诉讼能够产生其主张的利益联系,则认为其享有诉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即使被诉行为并未侵犯其权利,但为了维护与己相关的公益则可提起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诉权正是基于与己有关的环境公益。”{4}因此,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要与原告相关的利益受到损害,原告就可以行使其诉权,以得到相应的司法救济。 环境权作为一项新兴权利的提出,也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诉权基础。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环境权是一种对世权、基本人权,它涵盖了个人、单位、国家及全人类所享有的环境权利。环境权一旦被剥夺和丧失,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环境权既然作为一项权利被公众所享有,即使按照传统的诉权理论,环境公益诉讼也可以从环境权的角度找到行使诉权的依据。 二、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行政及民事诉讼制度对原告起诉资格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起诉资格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也就是说,提起的环境民事诉讼必须是那些人身或财产权益直接受到他人民事不法行为侵害的人。这显然对环境民事侵害的受害人十分不利。因为他们所遭受的环境侵害大多是“间接的”和“无形的”。现行《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1二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规定本身来看,其起诉资格要件比起提 起民事诉讼的资格相对要宽松些,只要原告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即具备了起诉资格的要件。然而,根据行政法的理论,作为《行政诉讼法》第二章规定的受案范围的原告,应当是该列举受案范围内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就是说,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的人,应当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非行政机关的当事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在一个环境管理活动中,该具体行政行为并不对环境管理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危害,却对其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那么,按照上述行政法律理论或规定,这些受到侵害的居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于不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因而就不具备起诉的资格。近几年来,公民关于环境问题的行政公益诉讼逐渐增多,但均被法院以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为由而驳回,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民事诉讼法,还是行政诉讼法,对于环境诉讼的起诉资格得规定过于严格,公民或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被设置得过高。而代表环境公共利益的环保机关并不注重通过诉讼手段保护环境公益,因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未真正建立。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行制度对环境权保护之不足、公众参与及预防原则的客观要求等多维度考察,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保护公民环境权和环境公共利益的现实要求。{5} 1.行政权力保护环境公益之不足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环境管理这一单轨运行机制,通过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以国家名义和法律形式,全面行使对环境保护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并对全社会环境保护进行预测和决策。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环境管理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由于出于某种私利、诱惑、偏见、地方保护主义或屈从于某种压力,不愿或不能实施保护环境权的行政行为。这时公民如果没有环境诉讼权,侵犯环境权的违法行为就很可能畅通无阻。“现在众多的政府行为对广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例如拦河大坝的修建会造成河流两岸的大规律的生态破坏,核电站的建设会造成不可预料的环境影响。因为这类环境方面的影响由全社会来承担而并不直接对任何单个公民的利益,按照传统的行政诉讼理论,便没有人有资格对这类影响环境行为提起诉讼。这样对这些最具危险性的政府来说但根本没有监督的途径。”这种单凭行政管理而排斥公民参与的单轨运行机制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呈愈演愈烈之态势。 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破坏;大量的环境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不仅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遭受严重侵害,而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公众参与原则与预防为主原则的客观要求。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害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单靠政府的力量不足以保护环境,必须借用民主观念和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过程来实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明确提出:“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应当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也确立了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环境公众参与包括环境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则是公众参加环境管理、参与公害解决过程的一种重要制度,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诉讼手段。公众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公害,必将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的信念,这一增强同时也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民众基础。因此,建立能够吸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运作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环境公益诉讼是我国环境法另一重要原则“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保障手段。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预防功能尤为明显且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原状,所以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环境公 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3.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考察。现代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英美等国家最为发达,尤其是美同。美国对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规定得十分宽泛。它将原告资格限定为所拥有的权益是法律保护的以及政府行政行为对或将对原告造成“事实上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或物质上的损害,还包括“美学、自然保护和娱乐”等价值的丧失或减损;不仅如此,只要存在损害就可以,损害程度无关紧要。美国《清洁空气法》还首创了著名的“公民诉讼条款”,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自己的名义依法对违法排放污染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保局提起诉讼,这里的公民诉讼兼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特点。公民诉讼权在美国被视为一项禁止权(即禁止非法排污权)或强制措施,公民被视为“私人检察官”,与政府的执法职能相对应而存在,在实施环境法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比较发达。与美国直接将原告资格赋予公民个人不同的是,在英国,只有检察官才能作为公益诉讼的代表提起诉讼,他可以依法律赋予的职权或依当事人的申请而提起环境的行政公益诉讼。当事人如果要以自己的名义提起,需要征得其同意。而法国的越权之诉规定只要起诉人本人的精神或物质直接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就可以提起越权之诉。 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一样,公民就环境民事侵权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各国也普通呈现放宽与扩大的趋势。私人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民事诉讼的现象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这种状况被学者认为是民事诉讼今后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本人直接受损害”的诉讼资格限制,已无法满足涉及扩散利益、集团利益的环境侵害民事诉讼的需要,公民针对环境公益侵害而起诉的原告资格日益得到承认。美国联邦环境法规和部分法规中的“公民诉讼条款”确认了公民以个人身份对构成公益妨害的污染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而英国在认识到传统法律不足以阻止环境侵害之后,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认可对于公益妨害受害者本人或通过检察官均可提起诉讼。英国的《污染控制法》就有“对于公害,任何人均可起诉,,的规定。 三、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1.中国环境现状及其管理。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相当严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对人们的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虽然局部城市的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但是整体的生态环境还在恶化并向农村蔓延。我国对环境的管理实行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单轨运行机制……“行政体制的紊乱和软弱,行政监督的缺位与低效,及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所有这些因素,致使日益扩张的行政权力不仅未能有效地承担起维护环境公益的重任,甚至它本身还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威胁。”{6}因此鉴于中国目前环境的状况以及管理的失效,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提出可以改变目前公民起诉无门的尴尬状况,对于中国目前环境状况的改善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改进都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环境公益诉讼目前虽然还没有制度化,但是在相关国家法律及规定中已经做出了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这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该条规定中的“一切权利”自然也包括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而其中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也应当包括“诉讼”这一途径和形式。 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2005年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提出,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决定还提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3.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成功案例。2005年4月25日,律师陈岳琴起诉北京市园林局,要求其根据我国《城市绿化条例》第16条和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华清嘉园绿化工程进行验收,并出具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单。该案被告北京园林局出具的绿地率证明显示华清嘉园小区的实际绿地率仅有16.3%与开发商售楼书上承诺的41%相差甚远, 与政府强制标准要求的底线30%也有差距。原告据此提出诉讼,后原被告双方在商议后签署了《和解协议》,被告北京园林局按照协议于2005年7月7日对华清嘉园小区绿地进行核查,并出具了《绿地验收证明》,该行政诉讼案最终以和解的方式成功结案。该案被认为是中国环境公益诉讼成功第一案,开创了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先河。 4.公民环境法律意识提高和环保团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在逐步要求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作为法律发展的外部动力,也在积极推动着法律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随着公民环境法律意识的提高,众多的环保团体建立并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约有环保团体1600多了,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环境科学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华环保基金会、自然之友等。赋予公民及环保团体诉讼的权利以维护环境公益是必须的,但是现有的制度却无法实现这一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 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构想 1.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法律上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同意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由最高司法机关指定专门的司法解释,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程序;二是通过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保单项法律的修订,设立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条款;三是通过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设定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公益诉讼程序。 2.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按照传统诉讼法理论,只有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诉讼。但是由于环境侵害往往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广泛性,环境公益的损害不一定与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按照这条规定法律应当赋予国家机关、有关组织、公民个人以环境公益诉权。其中,特定国家机关为检察机关;相关社会团体为环保类非政府组织;个人则是具有我国国籍、年满18周岁且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我国公民。 3.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应主要限于行政机关根据“依法行政”原则不能直接干预的、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主体的行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在现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上,适当予以扩展。“针对被诉讼行政行为,我国目前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这在因环境公益而提起的诉讼方面是不充分的。抽象行政行为往往同公共利益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环境公益的影响也更大。如果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被诉行为之外,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公益的维护,因而应将其作为被诉对象,允许提起行政诉讼。”{7}这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就可以对侵害环境公益的不当行政行为,或者有保护环境公益职责的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提起诉讼。 4.举证责任的分配。(1)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民事诉讼中采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但是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被告相对离证据近,易取证,而且环境污染的案件专业性较强,如果由原告取证,会使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被告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予以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所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只要提出证明被告有污染行为的初步证据,而污染事实存在与否以及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等则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这句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对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有关程序或民事上的事实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原告和被告分别承担。 5.诉讼费用的分担。我国目前实行诉讼费由原告方预付,判决生效后由败诉方承担的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诉讼费用数目相当大,取证时也可能运用到技术性较高的方法,所需费用庞大,并且公益诉讼是原告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提出的,因此如果由原告负担诉讼费用,则不可避免的会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对公益的维护。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我们可以把民众的环境公益诉讼列入《人民法院诉讼收 费办法》第26条原告不预交案件受理费的范围中。检察院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如果要承担必要的诉讼费用的,由同库支付。原告方是社会组织或公民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败诉的,其诉讼费用可通过两种方式转嫁:一是诉讼费用保险。二是成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从每件胜诉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罚金中提留一定比例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基金,同时,基金会还可以接纳社会捐款作为基金来源。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在提起公益诉讼之前可以向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申请公益诉讼费用,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在接到申请后通过对申请的审查,认为提起的是环境公益诉讼,并有相应的事实和理由,就可批准。 6.建立原告奖励制度。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是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诉讼的受益人并不限于原告本人,并且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耗力耗时,原告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诉讼费用,因此为了调动民众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原告奖励制度,例如美国《反欺骗政府法》规定,败诉的被告将被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原告有权从被告的罚金中提取15%—30%的金额作为奖励。 7.发展环保团体。在我同,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环保团体,特别是发展非政府组织的环保团体。环保团体的建立与发展,可以激发民众保护环境的热情,环保团体本身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也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保护环境出力。此外,公益诉讼的专业性、诉讼双方实力的不对等以及诉讼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师这一法律职业人的参与。能站在公共立场对社会不断提出问题的律师被称为“公益律师”。公益律师的参与使得公益诉讼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运作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加,公益律师的专业操作和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有利于实现通过公益诉讼影响未来的公共决策的目的。正是通过公益律师的参与和努力,公益诉讼不仅实现了私权利的救济,而且还成为与政府和企业对话的契机和场所,成为号召民众关注和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帜。{8} 8.防止诉讼滥用。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扩大了原告的范围,在举证、诉讼费用等方面的规定也方便了原告提起诉讼,这就存在滥诉的可能。为防止滥诉,可以建立行政先置程序,即起诉人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前,先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举报,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做出决定并及时采取措施,公民或其他有权主体可以自行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对于原告滥用诉权而导致被告遭受损失的情况,原告应为此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赔偿被告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行政先置程序和侵权责任制可以有效的防止环境公益诉讼的滥用,避免司法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流通模式收到极大冲击。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对流通环境的影响、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特点,以及传统流通企业如何变革以适应电子商务流通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势必将带来一场流通领域内的革命,传统的流通模式必须变革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对传统商务流通模式的冲击

1、电子商务导致“虚拟企业”的诞生。虚拟企业使一些独立的经营主体通过网络形成一个跨越空间的经营联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实现供应链管理,其效率和一个真实的企业一样。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通过如联合、委托、外包等方式借助外部资源力量来整合,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创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虚拟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组建,其成员可以变换,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其组织可以在调整中不断地得以优化。这样的市场组织显然比某些传统的企业更具灵活性和活力。

2、电子商务的流通模式是以网络服务商为中枢的扁平化的流通模式。与传统的流通模式建立在众多中间商组成的垂直渠道上有所不同,新的流通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平台上,生产者、中间商(或零售商)、物流企业、消费者围绕网络服务提供者开展商品的流通活动。由于将垂直渠道变为扁平化的交互关系,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给意见反馈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运作,新的流通模式的效率明显提高。

3、电子商务下的业务流程比传统商务业务流程更有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一般要借助因特网、局域网或企业内部网进行业务联系。由于实施了电子化交易,商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更加便捷迅速,整个交易过程变得更加简捷,业务环节减少,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深刻变化。电子商务使市场供求信息充分释放,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以解决,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有了信息平台;生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可以高效率地满足以客户围中心的大规模定制,与传统方式下的订单驱动模式相比,效率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商务使交易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在网上一次性完成,直接经济又取代了工业革命以来的迂回经济,流通渠道缩短,流通环节减少,商品周转速度加快。

4、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商地位提高,减少了对中间商的依赖;生产商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商可以借助于网络建立新型直接销售渠道,使销售成本下降;电子商务使信息公开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便利地获得信息,中间商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生产商提高了在流通渠道中的地位,减小了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商可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是降低搜寻获取的成本,即生产者收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因为网络信息的双向无障碍沟通而降低;二是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三是严格库存管理,减少公司库存甚至是零库存,不需承担任何库存压力。

5、电子商务环境下新的流通模式能产生对流通费用的节约。电子商务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者收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通过整合流通渠道、实现供应链管理,加快了流通速度、大大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简化流通过程,直接降低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费用。由于网络效应,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具有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成本持续递减的特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参与者的增加,流通费用还会趋于下降。6、电子商务的推广,使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物流是电子商务的要素之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商流进一步分离(除少数特殊商品之外)。其中,作为商品实体转移的物流功能,显得日益重要。实践表明,凡是电子商务业务蓬勃发展的企业,必是物流技术发达的企业,缺乏良好的物流配送系统,将导致较高的电子商务流通成本。因此,构建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将成为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电子商务将改变现有流通企业的格局

1、交易市场的电子商务化,交易虚拟化。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利用网络,营业窗口具有网络化,无形化的特点,它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性,实时地为用户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的详细情况,从而使买卖双方能够更方便地研究市场,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电子商务环境下,只要有强大的社会物流作为支持,网上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可以无限增加,企业面对的客户遍布全世界。

2、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企业建立分销渠道成本降至最低,生产商可根据渠道最简洁的原则,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构建渠道。基本模式一,生产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在网上直销,通过网上交流信息,在网上签约和支付。交易后,由生产企业配送或第三方物流配送。基本模式二,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网络分销商建立经销或代销关系,网络分销商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消费者)销售,客户获取信息和购买都在网上进行,实物配送则由生产者或第三方物流直接完成。基本模式三,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实体商店建立购销关系,实体商店通过店铺和互联网两个渠道向客户(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可以亲临商店、也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基本模式四,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传统批发商建立购销关系,批发商再将商品批发给零售商店,零售商店面对消费者。这种模式所经营的商品一般是不适合通过网络销售的商品,消费者愿意亲临商店选购。

3、大量的传统中间商失去存在价值,中间商的形式和职能发生变化。电子商务使大量的传统中间商失去存在价值,于是产生了新的中间商——网络信息中间商。网络信息中间商提供电子中介服务,也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交易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中介服务将买卖双方集中到一起,以提出建议、个性化服务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来增加价值。网络中间商是消费者的人也是商家的信息平台。电子中介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供应链,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电子中介的介入,使商业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形式由过去的价格竞争,过渡到质量和服务竞争。

4、网上商业企业出现使批发和零售的界限模糊化,批发和零售企业将逐渐趋于合一。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消费者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导致流通流程中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使传统的批发企业在流通中的“囤积”、“调剂”作用无用武之地,网上商业企业批发和零售企业将逐渐趋于合一。

5、电子商务企业运作的最理想的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的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高效便捷的第三方物流体系,电子商务企业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网站的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上来。不仅能够大大地节省电子商务企业的精力与资金,而且未来业务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三、传统商业企业流通如何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商业中的各种要素面临着调整与重新整合,传统商业的电子商务化成为必然选择。

1、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化。未来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化的主要任务是:将网络公司与传统的企业结合起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未来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商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全方位销售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合作模式。

环境创新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剧;创作主体;创作内容;文化特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① 。新媒体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旧媒介所创造的环境、养成的习惯渐渐被新媒介部分取代。在网络视频资源井喷式增长的时代,电视剧和网络二者交叉互补,一种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剧诞生。

一、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特性

(一)众说纷纭的网络剧概念

关于网络剧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早在1999年,上海戏剧学院钱珏就将“Internet与戏剧的组合”简称为“网剧”,认为网剧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送,由PC终端机接收,实时、互动地进行戏剧演出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② ,该定义主要抓住了传播媒介的变化,分析了网络剧的突出特点,但是对网络剧的内涵分析不够清晰。

此后,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剧主要包含了微电影和网络电视剧。这种说法过于模糊,而且混淆了微电影与网络剧的界限。微电影是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的概念,而网络剧则是相对于传统电视剧而言的概念。2014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③ 从通知的标题来看,网络剧与微电影属并列关系,并没有交叉或从属,所以网络剧并不包含微电影。有些学者将电视上首先播出后来上传至网络播出的电视剧也纳入网络剧范畴,这种分法过于笼统。网络视频包含网络剧、微电影、网络综艺节目、上传电影、上传电视剧等多种视频形式,网络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其实,根据网络剧(网剧、网络自制剧)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来解释其丰富的涵义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网络剧从其制作特点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来定义是比较科学的,即通过摄影机、摄像机、手机或其他视频摄制设备,借鉴传统电视剧的方法拍摄录制,在互联网平台播出,供网络用户观看下载分享的,每集相对短小的连续性剧集。④

(二)快速发展的国内网络剧

我国网络剧的发展尽管只有十多年,但是其数量的快速增加,质量的不断提高,发展的势头良好,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根据国内网络剧创作的变化特点,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单兵作战时期(2000―2007年)。2000年3月,长春邮电学院几个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我国第一部网络剧《原色》,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原色》的出现并没有马上给国内带来一群后继者。直到2002年,香港知名电影人文隽开始触电网络剧,先后推出了《百分百感觉》(2002)、《百分百感觉之冬季恋歌》(2003)、《男女字典》(2005)、《女生宿舍之侦探学院》(2006)等网络剧。这些香港早期网络剧的代表性作品,都是由文隽、朱锐斌编剧、导演,由香港最佳拍档有限公司制作,制作方单一,也未形成风气。而在内地,湖南红网、东方宽频、人民宽频、MSN中文网视频频道等网络平台相继开始制作或播出网络剧,但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可见当时的网络剧只是零散出现,制作方单兵作战,未成气候。

2.纷纷试水时期(2008―2010年)。经过几年不温不火的发展,2008年初,由中国艺人网和青春光影工作室联合拍摄,管晓杰导演的网络剧《电影少女》推出,吸引了某大米品牌广告商。为推动、支持网剧发展,2008年底,美国成立了“网剧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Web Television)”,该机构每年向网剧各个工种颁发“最佳播客大奖”(Streamy Awards),网络剧正式成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⑤

2008年前后,国内视频网站开始纷纷试水网络剧。2009年,优酷推出了其首部网络剧《嘻哈四重奏》,是中国第一个观看量达1亿次的网络剧;土豆网在投资网络剧《Mr.雷》后,于2010年5月推出了“橙色盒子”自制剧计划和“6号仓库”人才储备计划。这期间,专门的影视传媒公司也开始制作网络剧,为网络剧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华索影视数字制作公司的《苏菲日记》(2008)、上海枫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安与安寻》(2009)等。此外,一些企业或机构也开始以网络剧作为营销手段,但是数量并不多,效果还不显著。如2008年由诺基亚公司投资,王岳伦导演的《摩登换想》;2010年羽西化妆品推出的《闺蜜门》等。在2010年第16届上海电视节上,除了传统的影视公司参展以外,网络剧登堂入室,大抢风头。这一时段,各界纷纷试水,网络剧数量出现了“大爆炸”,并开始成为一种被受众认可的艺术形式。

3.百花争艳时期(2011年至今)。随着国内视频网站的发展,网络剧逐渐演变成由各大网站牵头产制。2011年初,号称国内首部高清网络贺岁剧的《窈“跳”淑女》在优酷、土豆网等网站播出;土豆网的三大网络剧计划逐步完成;搜狐网的《潘磕惺俊罚2012)上线,爱奇艺的《在线爱》(2011),乐视网的《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2012)等也陆续出现。

2013年以来,网络剧又出现一个“大爆炸”。“据Enfodesk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视频网站原创出品内容播放量达21亿次。”⑥ 其中,优酷网的《万万没想到》一经播出便登上新浪热门微博排行榜TOP1和百度风云榜搜索排行榜TOP5。这一时期,视频网站已将网络剧作为重要的竞争战略。

2014年,各家视频网站宣布加大网络剧投入,不少影视公司、一线明星也开始全情投入。8月在搜狐上线的“大制作”网络剧《匆匆那年》规格、长度以及投资额度都堪比传统电视剧。据艺恩咨询的《2014年网络自制内容白皮书》,2014年全年自制剧突破了55部,1242集。⑦ 网络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突破。

二、创作主体的差异性构成了独特的表现视角

(一)创作主体以“男专”为主

一部作品的创作主体是一个团队,但人们习惯把一部作品的成功归于导演,这种观点无疑夸大了导演的功能,有失偏颇,但网络剧制作人员相对于传统的大制作来说更简单,工种重合之处更多,且网络剧的产生与导演的个人诉求有密切关系,因此从导演角度来分析创作者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从2000―2014年间抽样的68部网络剧的创作者来看,71位导演中,男性65人,女性6人。与传统影视导演性别格局类似,网络剧的导演男性大大超过女性,占了91.5%,差距非常明显。其中,64位导演为专业影视工作者,7位为非专业人员,分别是学生、大学教师、记者、作家及业余原创影视工作室成员。可见,网络剧的创作与短视频、拍客、播客等即兴创作存在一定差别。网络剧虽然同样成本低、门槛低,但其连续性要求它能成为一个体统、一个系列,这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支撑。

所以,网络剧的导演以“男专”为主,即以男性的专业人士为主。

(二)“男专”创作者的独特影响

因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个性特点等主观和客观方面因素的差异造成对作品特点的不同影响,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创作者性别的差异形成对作品的独特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由于男性对性等敏感话题的态度更为开放,使得网络剧对某些敏感话题通常有所触及。文中所知的网络剧创作的专业人士可分为两种,一种从事传统影视剧工作,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种则以网络剧、微电影等草根导演身份起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

第一种导演,包括传统影视剧导演和演员、歌手等跨界导演,更多的是想尝试该领域,并且浅尝辄止,所以作品数量并不多。他们把成熟的影视剧创作手法做一定微调带入网络剧中,把自己作为歌手、演员等的经验知识融入创作过程,加上人脉、资金、技术等优势,他们的作品是网络剧中的“高标配”。

第二种导演在成为导演之前有其他形形的职业,希望以自身独特的视角解读世界、吸引观众。他们产量较高,但作品制作并不精良,而把重点放在创意上,所以往往处女作就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而编剧、演员、摄像、剪辑、剧务等其他创作主体也对网络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网络剧互动性、草根性的重要体现。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剧与金牌编剧或作家的协作更密切,明星客串更频繁,逐渐走向专业化。

三、表现形式的灵活性形成了多维的审美向度

(一)倾向于题材与主题的多样性

题材是完成作品故事内容创作的素材,是创作者对生活经验的凝练和提取。⑧ 传统电视家庭式观看的特点对其内容提出了老少咸宜的要求,加上我国电视剧长期的不断发展,因此题材种类多。相比之下,网络剧虽然在新的题材方面有所建设,但种类有所局限,且有明显的倾向性。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1)青春励志题材,如《原色》《一起喝彩》《谋生计》《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人生需要揭穿》《快乐ELIFE》《万万没想到》《苏菲日记》;(2)都市情感题材,如《钱多多嫁人记》《嘻哈四重奏》《潘磕惺俊贰栋灿氚惭啊;(3)爱情偶像题材,如《百分百感觉》《瞎猫碰上死耗子》《夏日甜心》《欢迎爱光临》《匆匆那年》;(4)悬疑灵异题材,如《女生宿舍之侦探学院》《糊涂逄健贰读榛臧诙伞贰短搅榈蛋浮;(5)科幻题材,如《微客帝国》《乌托邦办公室》等。

可以看出,网络剧题材主要倾向于青春励志、都市情感、爱情偶像几种。而一些悬疑灵异剧和科幻剧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视剧的不足,也表现出网络剧题材选择灵活多样、越来越宽之势。题材是创作者主客观的统一,主题则更显出创作者的主观性。目前我国网络剧的主题表现倾向于以下三方面。

其一,言志。言志是草根创作者的内心独白,可以说是网络剧的初衷。我国第一部网络剧《原色》创作者就以自身为原型,讲述高中生活;《一起喝彩》讲述两个身份迥然不同的年轻人按各自的道路奋力拼搏的故事;《色女郎》《闺蜜门》《钱多多嫁人记》等以女性为主角的网络剧则让新时代女性大放光芒。网络剧嬉笑怒骂所展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欢笑与泪水的交替,都是年轻人奋斗之路的真实写照,把他们共同分享的青春年华,以及梦想、挑战、励志等因素贯穿始终。

其二,说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网络剧里也不乏偶像言情剧。浪漫邂逅、俊男靓女、纯纯爱恋,这些因素深深抓住了年轻人尤其、少女们的心,这类说爱的网络剧整体偏向小清新,如《百分百感觉》《欢迎爱光临》《安与安寻》等。

当然,网络剧重口味难免。在说爱的同时,也有对性的大胆揭露。如《男女字典》《猫人女王》《潘磕惺俊返染缒眯涡紊色的性感女星当噱头,将同性恋、性暗示、性幻想等敏感话题裸地展现。

其三,推理。网络剧正在弥补传统电视剧的这块空白。其推理并不像大片一样布下层层线索,然后细致地去抽茧剥丝,简单的推理称不上是智慧的体现,事情到最后很可能就是一场无厘头闹剧,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们自娱自乐。最早的如香港的《女生宿舍之侦探学院》,还有《Mr.雷》是无厘头恶搞推理剧,《灵魂摆渡》是灵异和悬疑的结合体,等等。

(二)追求简洁明了的情节与结构

情节和结构是构成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元素。罗伯特・麦基认为:“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⑨可以说结构是情节的一种组合方式。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编剧Chris Soth创造了一个公式:紧张=希望VS忧惧。⑩其中,希望是指观众期待的结局,而忧惧是指观众害怕出现的结局。每一个情节、每一场戏都是希望和忧惧的角逐,这种反复积累的紧张得到释放就是无穷无尽的快乐。这是Chris Soth针对传统电影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按此结构创作的电影每一个情节、每一场戏拿出来都可以是独立的迷你电影。对于短小的网络剧来说,它几乎已经是被拎出来的那部分了。网络剧的人物关系、悬念设置、情节冲突都追求极致的简单明了,往往一集一个独立的故事,或一集由几个片段紧凑地拼接而成。在这点上,《潘磕惺俊纷龅煤艹晒Α!潘磕惺俊氛体没有剧情衔接,固定的演员演绎着并不固定的角色,零散的几个场景拼接而成,没有烦扰到观众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只是通过故事来达到满足好奇心的效果,但从中可以看到潘康墓适隆U庵至闵⒌摹⑺槠的、非理性的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希望VS忧惧,因此给观众带来一场最简单的快乐。

(三)打造独树一帜的人物与语言

1.塑造平民化的普通人物。如果说传统影视剧塑造人物体现出从大人物到小人物的转变,那么网络剧自诞生开始就打上了小人物的烙印。这一点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在女性形象塑造上都可洞见。

一是反传统“小男人”的男性形象塑造。网络剧撕下了以往男性“硬汉”“顶梁柱”“英雄”等标签,他们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是极具娱乐精神,甚至沦为女性欺负和嘲弄的对象。这种反传统的“小男人”形象大都带有自嘲,甚至是博人同情的意味。

他们正青春,爱搞怪,比如《百分百感觉》中的许乐,聪明勤奋但缺乏自信,每遇到心仪女性都会展开疯狂追求,但技巧笨劣,常常失败;他们闷骚爱幻想,内心狂热而外表内敛,期待艳遇或好的发展机会,但通常不切实际,《赵赶驴电梯奇遇记》的赵赶驴、《万万没想到》的王大锤等人都是这类形象的代表;还有一类“中性男”,也有人称“娘娘腔”,在剧中通常以同性恋者、男闺蜜形象出现,他们比普通女性更关注护肤美容,行事扭扭捏捏、花枝招展,但是毫不避讳地展现自己的另类和追求。

二是与时俱进的女性形象塑造。从电影到电视再到网络剧,屏幕变得越来越小。近景和特写镜头更多地被运用,延续的时间幅度相对变大,这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起到一定作用。剧中女性的胸、腰、腿、唇、眼、手、服装等被大量特写,从而渲染了女性的某些特质。网络剧将女性形象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脱离出来,她们对爱情和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大胆融入社会的新时代女性。

她们是性感的都市女性,敢说敢做敢想敢求,甚至是男性觊觎的“女神”;她们誓做时尚领导者;与“中性男”相对应,女性中也有一群“女汉子”形象,如《快乐ELIFE》中的美丽,她视工作如命,说话粗声粗气,混迹娱乐圈拿不多的工资,买A货死撑面子,等等。

2.运用通俗化的人物语言。语言不但有助于塑造形象,形成风格,而且是剧作的一大幽默策略。为了贴合网民的口味,与人物形象相符,网络剧大量运用去雅存真的通俗化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其一,网络剧时常故意使用脏话,然后在后期制作中和谐掉,以此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如《潘磕惺俊分械摹傲续上了几次厕所以后,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善便的男孩”,具有潘科质;《钱多多嫁人记》中的名句“不管小胸,都要抬头挺胸”,也吻合了钱多多剩女的形象。

其二,网络剧擅用故弄玄虚的小智慧自嘲或反讽社会。这种幽默并不见得有多高雅,有时甚至是带“有颜色”的笑话段子,但能给领会的人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如《潘磕惺俊贰拔什么老公要赚钱养家?请把夫妻的‘夫’字倒过来写,结果马上知晓”,等等。

其三,网络剧大量运用网络语言,并自我生产搞笑段子反过来引领网络潮流。剧中,“高帅富”“查水表”“low货”“我嘞个去”等网络热词不胜枚举。如《万万没想到》的台词“万万没想到”及“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等则在剧集播出后流行于网络乃至日常生活中。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剧创作既有时代影响的烙印,又有创者个人的痕迹,随着新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网络剧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值得继续深入发掘。网络剧的未来任重道远,有关网络剧的研究同样任重道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大学王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12&ZD003)中何春耕教授主持的子课题及湖南省重点课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突破向度研究”(13ZDB05)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2014年7月21日。

② 钱珏:《“网剧”――网络与戏剧的联合》,《广东艺术》,1999年第1期。

③ 于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2014年1月20日。

④ 陈露:《网络自制剧的特征及发展方向》,《现代视听》,2013年第6期。

⑤ 《好莱坞大举进军》,《新京报》,2010年11月12日。

⑥ 楚飞、小方芳:《网剧蜕变史:从地摊货到主流 大制作呼之欲出》,腾讯娱乐,2014年2月24日。

⑦ 《2014年网络自制内容白皮书》,艺恩网,2014年11月26日。

⑧ 袁智忠:《影视传播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⑨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⑩ [美]Chris Soth:《我能教你的大战略》,引自[美]艾利斯等:《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