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博士教育;规范管理;特点;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而设置的,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提升学校专业学位办学层次、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这种新型的专业学位类型,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试图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培养单位来说,规范管理主要是在工程博士教育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针对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

(一)从学术方面到实际应用能力,明确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

知识方面:应该具备机械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能力方面:要具有科技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对新技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引领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不断前进,持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素质方面:具有相对专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团结并能领导企业的研发团队,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具有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生产发展的改革能力。

成果方面: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从硬件到软件,注重导师团队的建设

目前,学院拥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等5个部级研究平台;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部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2个部级教学团队和拥有机械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机械学科专业课程实验中心、先进制造与装备技术综合实验中心等3个教学科研实验平台。

除此之外,学院教师队伍中有20多人次分别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重大专项负责人。学院专门从这些专业教师中选聘承担过国家重大专项的教授、博导担任工程博士的导师。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环境,学院都为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二、探索建立适应工程博士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担负着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的重要作用,是博士生进行后续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院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个性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院为此特开设了以下学位要求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计算制造工程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在其课程学习期间, 除校级公共必修课程与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外,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学院设置的学科课程中选修2~3门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等国家重大专项招收的先进制造工程领域工程博士生,必须实质性地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专项需求。学院专门为工程博士开设了《先进制造工程学》课程,该课程强调信息学科与传统机械制造学科的融合,要求教师以精密技术和自动化为核心,以制造学科为基础,以数字化装备、汽车工业及信息产业为支撑, 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在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及教学, 并要求逐步加大应用性案例教学的比重。典型科研案例讲座关键在于注重学科交叉,着眼于科研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拓展, 这种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国外的一些博士课程中广泛采用, 并已证明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而提高工程博士生的综合科研素质。特色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不仅涵盖了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专业领域,而且依托学院在机械制造学科发展上的经验和探索,凝炼了众多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科研成果和学科经验,使得该课程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习逐步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转化的桥梁。

工程博士各专题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变化的,具体内容由各授课教师策划。近年来,数字制造及微纳制造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领域的热门,这在授课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学院在《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专题讲座有:数字化制造与智能控制类专题讲座、微纳制造类专题讲座、其它先进制造类专题讲座。这些学术专题讲座主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或前沿性问题的新发现、新学说,以及教师本人的最新科研进展。该课程对学生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由于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因此与学历博士生相比,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还专门增加了15个学分的实践环节,其中,专业课程实习实践4个学分、专业设计3个学分、工业实习8个学分。为工程博士量身定置的实践环节学习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单从时间上看,这在工程博士培养年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凸显出工程博士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拔高。

三、严把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关

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行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由双方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工程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更注重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工程博士学位论文是这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且最能反映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学院拟从以下3个方面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后期或结束时启动。校、企导师组根据学员的自身条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学生在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书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组织导师及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审议,重点考察学员拟进行的学位论文研究是否有可能达到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准。

(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论文中期考核安排在开题报告后约一年左右进行。学员根据论文研究进展完成如下内容的考核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分析、拟作调整的内容及方案、工作计划调整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对论文研究范畴作适当调整或补充,凡对开题报告内容不存在颠覆性的改变,则可继续论文研究工作,否则应重新开题。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

为了保证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1999年开始就在院系一级试行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指的是评阅人、论文作者及与作者相关的一些信息均予以匿名,然后在博士学位论文正式提交审核之前,所在学院的研究生主管部门对论文所做的最后一次把关。多年的探索充分证明了推行双盲预审制度确实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起到了非常有效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院决定沿用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来控制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

四、结语

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的答辩增加了论文评阅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博士最后答辩管理的监控力度。总之,学院从工程博士的招生到培养以及最后的学位授予,都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质量保障管理条例。尽管如此,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亟待提高与完善,以便工程博士培养更适应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宜.《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5).

[2]范巍.中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3]程宜.博士学位论文盲预审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9,(1).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士生;思想状态;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57-04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博士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是一个自我定位高、成就动机强的群体。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博士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博士生群体的规模也是逐渐扩大。根据中国教育统计网的数据,截至2008年,我国在校博士生人数已达23.66万人,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为例,2004年的招生人数是60人,到2014年招生人数增长到96人。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博士教育的大国。

但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在博士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渐突出:不能按期毕业的人数增多了、中途退学的人数增多了、因为压力大导致行为异常的人数增多了、有不良情绪障碍的人数增多了、体验不到生活中的快乐的人数增多了、学业没有完成身体却“锈”了的人数增多了――中国的博士生正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空前的压力,出现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演变成恶性事件。近年来,博士生由于压力产生轻生念头、发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对一些极端事件也有很多报道。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断送了博士生个人的生命和前途,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还影响到校园和社会的和谐,更是国家人才的重大损失。

这些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博士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引导在读博士生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为博士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和生活氛围,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博士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艰巨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士教育规模和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调整。同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向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博士培养质量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博士生的思想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在读博士生500余人,博士生导师150余人。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我国机械装备领域的领军人才。因此,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教育担负着我国机械工程教育长足发展的历史重任,学院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的培养,素有“要求严、基A厚、学程较长”的特点,博士生一般在入学后的4~6年才能完成学业。因此,博士生们首先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在读博士生中90%是非定向生,他们除了拥有国家和学校的津贴外,一般没有别的经济收入。因此,对于渴望享受多彩现代生活的青年博士们,经济压力是他们面临的第二大压力。此外,还有情感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在如此多的、如此大的压力下,如何为博士生减压,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利于成才的育人环境,帮助博士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是值得博士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认真研究的一个项目。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内容

(一)研究方法

以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的方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的思想现状、心理健康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调查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以机械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对博士生以及指导教师的广泛调研、访谈,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生源情况调查(年龄、性别、读博动机、社会身份等方面),读博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压力及应对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调查,博士生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认识)、身体素质状况调查,近几年博士生就业去向以及面对的难点调查等。

2.对统计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借助问卷调查和已有数据分析,重新审视博士生科研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博士生实际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博士生思想、心理和体质的影响因素,探讨博士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

3.比较研究和典型问题分析

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博士生面对的各种压力进行分类总结,并对其深层原因进行探析,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追加访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索博士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博士生思想认识水平、使博士生保持健康心理的有效措施。

(二)调查基本情况

作为一项实例研究,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通过分层抽样对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开展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思想、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图1大会主会场

图2出席年会的各位嘉宾

年会围绕“构建仿真平台,驱动创新设计”的主题展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张云泉博士主持,4家主办单位的代表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王泽玉研究员以及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代表国内外厂商分别为大会致欢迎辞和开幕词.

开幕式还举办了中国汽车技术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作为第1届理事会理事长宣布中心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总干事、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黎晓东研究员和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为中心成立揭牌;德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著名汽车轻量化技术专家陈立禾博士代表海外联合创办单位为中心的成立致祝贺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计辅》主编钟万勰先生被聘为中心的理事会顾问.

图3凌天钧总工程师宣布中国汽车技术

培训中心成立图4黎晓东研究员和教授为中国汽车

技术培训中心成立揭牌

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主旨报告由王泽玉研究员主持.钟万勰院士作题为“工程与科学计算集成软件平台SiPESC”的报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莫军研究员作题为“面向重大装备的CAE应用与研究”的报告;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作题为“系统化工程仿真”的报告;凌天钧总工程师作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现状、CAE分析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经理罗一峰先生作题为“借助英特尔智能志强平台,应对CAE领域设计分析和仿真带来的挑战”的报告.

图5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

图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技委

副主任莫军研究员

“CAE技术趋势论坛”是每届CAE年会的重头戏,组委会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大会演讲.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舟博士作题为“面向汽车正向开发的CAE技术发展趋势”的报告;LMS China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作题为“挑战设计极限――LMS疲劳测试与仿真技术概述及最新进展”的报告;Siemens PLM全球CAE产品市场总监RAVI博士作题为“仿真面临的挑战和最佳实践”的报告;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兼数字电动研究院院长王建明博士作题为“数字化样机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的报告;Autodesk中国区制造业销售经理王红蕾女士作题为“Autodesk与CAE――卓越由此开始”的报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CAE实验室主任赵宇波研究员作题为“基于仿真的深度工业设计”的报告;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宁静研究员作题为“云计算在CAE中的应用”的报告.

图7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舟博士

图8LMS China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

年会还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汽车、船舶和通用机械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

为推广CAE技术支持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CAE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主办方还组织进行“2011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2011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2011中国CAE年会优秀论文奖”等评选颁奖活动.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校继续在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开展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六、奖助待遇

直博生入学后,当年可直接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万元,并享受吉林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中所规定的其他待遇,具体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第一、二学年享受在校硕士研究生待遇,从第三学年开始在规定的学制内按在校博士生对待。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工程学院前身为1952年创办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和1954年创办的探矿工程系,有着深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已发展成为以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及安全工程学科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为我国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工程学院下设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学教学部及院实验中心(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专业科研机构12个。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包括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工程学院设有本科专业(方向)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院正形成以地质工程学科群与岩土工程学科群为龙头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学科综合优势。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办成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的,集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重要工程技术人才与学术研究基地。学院不仅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且拥有其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为湖北省在建品牌专业,所依托的“土木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夯实基础,强调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勘测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对环境地质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能为部队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在房屋建筑、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地下建筑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道路工程学、桥梁工程学等。主要专业实验为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岩土测试试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基础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二、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现共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5人,在校本科生2150人,研究生283人。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设计6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基础宽厚,专业精深,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全国“机械创新与设计”等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美国休斯顿大学、挪威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及共建实验室等关系。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跨机械、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专业的特色是以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为主,并兼顾电子技术在机械行业应用的工科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1 工作站建设情况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着力构建工作站管理体系。作为江汉局、机械公司设立的唯一一家工作站,工厂在湖北省人社厅、荆州市及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和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工作站管理体系。工厂成立了工作站管理办公室(简称博管办),负责博士后工作的日常管理及具体业务。为确保工作站有序运行,制定了《第四机械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机械厂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试行办法》等8项工作站管理配套制度,对博士后人员在站管理、科研经费、薪酬待遇、绩效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

(2)精选课题,引才聚智,不断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子。工厂每年在企业内部征集并确定博士后研究参考课题近20项,这些课题既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也有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业范围涉及海洋工程、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焊接工程以及相近专业等。博士后人员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既可选择上述参考课题,也可结合工厂实际需要和本人研究专业领域进行“私人订制”。在博士后人员引进和培养上,通过博士后招聘简章,参加了湖北省博士后专场招聘会等引进企业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分别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后框架协议》,与长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书》,先后有9名博士莅厂参观交流和课题结合,其中有2名博士顺利进站。

(3)创造条件,整合资源,积极营造博士后科研环境。工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努力搭建有利于博士后人员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每名进站博士后人员的潜能都可得到尽情释放,聪明才智都可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为每名进站博士后人员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选派了技术精湛的专家教授为指导老师,配备年轻助手3人。为使博士在站期间享有更多的企业内部资源,工厂专门为其设置了总工程师助理一职。

2 工作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引才渠道比较单一。在博士后人员引进方面,目前主要采取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等方式进行,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来说,显得渠道单一,收效甚微。通过何种渠道才能更有效地引进博士后人员已成为当前博士后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是日常管理不够规范。工作站已完成首名博士后人员从进站到出站的完整工作周期,在运行过程中,日常管理还比较薄弱,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其一,对博士后人员的日常管理特别是研究课题的管理,还仅仅停留于完成国家、湖北省要求做到的开题考核、中期考核及出站考核等“规定动作”的层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比较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其二,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为确保工作站有序运行,工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制度存在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其三,业务流程不够规范。从博士后人员进站到出站期间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还未进行整理和总结,还未形成一套可参照的、完整的标准规范。

三是引领作用有待发挥。博士后人员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够在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其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是人才培养的领路人。企业在发挥博士后人员高端优势时,比较倾向于科技创新,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则略显不足。如开展的技术交流或培训仅限于少数技术人员,博士后人员的高端引领和传帮带作用未得到很好发挥。 3 工作站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以科研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博士后人员引进机制。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建立博士后人员灵活引才机制。一是创新引才政策。积极争取湖北省、荆州市及上级部门在博士后人员引进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结合工厂实际,制定博士后人员在住房、职称待遇、科研扶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政策优势弥补地域劣势。二是创新引才方式。在原有引才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博士后网、中国研究生人才网、中华英才网等网络媒体招聘信息。进一步深化“企校联合”,利用高校信息和人才集聚优势,采取高校推介、专家举荐、订单培养、猎头招聘等多种方式,由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按照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博士后人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企校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创新引才平台。积极发挥“三个工作站”(即: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平台优势,重点依托企业承担的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后人员集聚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9篇

本书共10章:1.引言;2.广义光机系统的理论基础:阐述了GOS的哈密顿运动方程的解,以及用海森堡运动方程、朗之万量子方程以及密度矩阵方程来求GOS的线性和非线性磁化率的方法;3.腔光机系统中光的传播:介绍了测量真空光学腔Rabi分裂,以及机械共振器振动频率的方法;4.波色-爱因斯坦的腔光机系统:研究了光在含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物的光学腔中的传播;5.最小的广义光机系统:研究光在单个量子点中传播所产生的慢光、快光、克尔效应以及量子晶体管;6.耦合于单个量子点的非机械共振器:研究了激发子与非机械共振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类GOS测量振动频率、实现快慢光之间的跃迁、量子存储等的方法;7.耦合于混合纳米构件的非机械共振器:研究了金属纳米颗粒——半导体量子点型的GOS,以及将它用于光学质量传感器的方法;8.含碳纳米管共振器的光机系统:研究了含碳纳米管的光机系统,以及利用它直接进行单个金属原子质量的测量的方法;9.一种电路腔电机系统:研究了超导微波腔与纳米机械共振器耦合所形成的GOS;10.含量子点和DNA分子的混合光机系统。每章的末尾有参考书目,书的末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1作者李金金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优秀博士生,目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读博士后。她的研究方向是:广义光机械系统的光学传播特性。她曾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3篇,并获得国内外好评。她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是上海交大的三好学生。第二作者朱卡的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副主任,教育部“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李金金的博士生导师。

本书可作为大学教科书,物理系、数学系大学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或教科书。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Liu Keling, Retired 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CAS)Moshe Gitterman

The Noisy Oscillator

2012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0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以1984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到2000年其产值已达400~1000亿美元。然而我们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似乎提到它我们就只想到推销医疗器械的人,我们的思维和潜意识中已经把这个专业和推销医疗器械画上了等号。其实不然,本期我们将把这个专业简单介绍给大家,供考生参考。

名词解释・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现代生物学导论、生理学、定量生理学、生物学专题、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磁测量、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等。

毕业生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3.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

4.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6.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7.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名校盘点・国内外排名靠前的学校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排名靠前的学校是: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其中东南大学在多次评估中蝉联第一。

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排名前十位的学校是: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莱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重点推荐・天津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环境、能源、市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学院定位和建设目标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按照“高起点、新机制、办特色、创一流、持续发展”的建院方针,不断招揽国内外高级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协调发展,快速实现重点突破。

学院下设环境科学与生态系、环境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三个教学单位和中澳能源合作中心、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研究中心、建造环境研究室、中心实验室、环评中心、遗传工程研究所及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热能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5个二级学科。拥有覆盖全部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并与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建筑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先后承担或参加“863”

“973”、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攻关和基层研究项目。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上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互访交流。通过国外企业资助,为学生建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高学习积极性。学院4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考核合格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一部分学生还能进入硕博连读学习。学院还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选择攻读院内或校内其他专业第二学位,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50多年来,学院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市政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问必答・关于报考

问题1:生物医学工程有哪些著名企业?

通用公司、飞利浦、东芝、西门子、强生、日立、 中国迈瑞。

问题2: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非常迅速,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以医疗器械为例:

2005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

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进出口总值为10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总产值达1000亿美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达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

问题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是谁?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是韦钰院士。她1940年出生,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学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问题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何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理工科为基础,学习各种相关技术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运用。如影像技术,CT、B超的原理与应用;各种医用传感器;典型仪器的原理等。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交叉复合、知识融合。比如它融合了工程科学(信息、电子、材料)、医学(生理、解剖)、生命科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理学(数学、化学、物理)、人文社科(文史哲)等学科知识。

问题5:毕业生有怎样的出路?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1篇

王忠伟教授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森林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兼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现代物流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国际项目管理认证专家。

王忠伟教授于1997-1998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其间于2001年至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在职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2002年获得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PMP);2006年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处长、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8月至今,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

近10年来,王忠伟教授给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学生主讲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二十余门课程,出版专著教材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完成省(部)级及各类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十七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项目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明

叶春明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家,上海市工业工程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为《系统工程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科技》、《计算机科学》审稿专家,《物流科技》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常务理事。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9-0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我国隶属于省或地(市)并处于地方且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其中大多都是近年来或由专科升本、或由几所地方不同院校合并而成,目前多处于转型性变革并致力于提升办学水平和注重质量建设阶段。如何保障并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自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并组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本文结合我校的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建设过程,深入讨论该类院校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 引言

我校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2005年4月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三年来,根据我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性的服务面向定位,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资源条件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建设。特别是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同类应用型本科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2 围绕学科方向,打造教学团队

2.1 学校高度重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工作最为重要的资源性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党委和行政对学科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学院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中,强化优秀人才引进与使用的政策与办法,对重点学科给予倾斜,在原来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基础上,又规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为凝聚学科骨干,进而形成学科团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多途径进行教学团队内涵和素质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中远期规划,着重从“引进、凝聚、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加速学科队伍内涵与素质建设。首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积极引进名校的博士和硕士,有意识地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的“211”高校引进博士和硕士,使本学科的学缘结构大大改善;第二,实施“博士培养”和“教学名师”计划,大力加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和鼓励他们继续自己的学历学习,并且做到有计划、按步骤、有方向、有目标地选送近年来入校的优秀硕士去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政策引导进行调节和约束,使他们在研究方向乃至导师选择上,紧紧围绕建设方向,主要攻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保证学科方向的有效凝聚而不发散。鼓励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继续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如安排两位博士分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数字化制造、数控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研究能力;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学习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第三,突出对优秀人才的打造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有如安排研究方向与学科内涵一致的已经毕业的博士担任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副主任,在读的博士担任校特色专业的负责人,使他们有具体明确的任务,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现在他们已经迅速成长为学科建设的中坚。

2.3 发挥学科带头人及团队骨干的作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凝聚团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升本较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绝大多数都将学校都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我校也不例外。每位老师都要承担多门课程以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的教学,要完成几百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在我校2000年升本后的几年里,绝大多数老师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只是少数人根据自己的专长,在相关的领域和方向进行一些研究。由于没有共同或相近的方向,各人都埋头于自己所教的课程之中,探讨也仅限于教研活动时少数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启动重点建设学科工作以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认识到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即使是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应用型本科,也应围绕这一核心指标,开展相应的、内涵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化、教学研究等。这就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并且做到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团队。

学科建设负责人在课题申报、对外交流、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凝聚力量,科学组织,依托学科人才,先后争取到“863”子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联合承担国防预研子课题,实现了我校科研项目层次的突破。根据这些项目,打造了由博士和副教授、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带领学科团队围绕并联机构及并联机床应用技术研究、高速与高效加工、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几个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其他几位教授以及几名优秀博士,积极响应学校党委提出的“百名教授进百企”的号召,多次到市内企业调研,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分析技术难题,结合企业实际,与企业联合申报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淮安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三年来,共承担市级以上课题44项。有了明确的任务,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他们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应用性成果,为企业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应用型本科的团队成员是科研、教学两不误,教学任务与普通老师一样多,所以形成的科研团队也易成为教学团队。我们的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承担和参与了省教育厅和学院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和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18项。其中有多项,就是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将相关科研成果内容辐射到教学内容中而形成的教改项目,如《高速加工工艺技术》立项教材等就来自于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切削性能的高效加工数控编程基础算法的研究”和淮安市科技局工业发展项目“模具高速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

3 团队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以教授带头,以多名副教授、博士、硕士为核心骨干,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学科团队。与2005年相比,高级职称比例增加了30%;博士从1人增加到15人,硕士增加了20人。团队素质和水平很高,有多人分别获选江苏省“333”高层次科技人才、江苏省知识型职工标兵、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淮安市“知识型个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淮安市“十大青年标兵”、淮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淮阴工学院“十佳师德标兵”等;在学校三次共评选出的36位教学名师中,有7位出自学科团队,另外有12人先后被评选为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多所知名高校的认同,先后有10名教师分别被江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有一名教授正在申报某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已经独立或联合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从这些著名高校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对我们的人才梯队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我校申报硕士点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07年12月份教育部专家对我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中,作为新升本院校,我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该学科建设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打造教学团队的方法与途径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篇,共获得淮安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10篇学术论文分别获得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建设3年以来,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教材13部,在同层次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团队成员,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和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从2005年到2007年,有29人次取得部级奖励,还获得省级奖励21项,市级10项,校级82项。这些成绩,都是在团队成员的精心指导下取得的。

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相关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本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关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5年12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200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遴选为校品牌专业。2006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校特色专业。200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被批准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并被遴选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专业建设的重大突破。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赢得了社会赞誉,与本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关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 05届、06届、07届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5.8%、98.3%、98.6%。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也在我校名列前茅,06年为8人,07年为12人,08年为27人,而且大多数学生考取的学校为国内名校。

4 小结

本文结合我校的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建设,对建设该类院校的教学团队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从而尽快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当代社会的变革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 柳友荣.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4).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3篇

1、自动化专业现为部级特色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评为第一,2006年评为第二,2011年研究生培养评为第一,2012年评为第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首批一级博士点授予权,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4、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5、机械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4篇

庄新田,男,汉族,1956年生,吉林四平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曾先后获得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武汉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1992―1993年公派日本关西大学经济学部留学,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辽宁省理财规划师协会副会长、辽宁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和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研究领域

庄新田教授近年主要从事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涉及证券市场投资与管理、结构化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资本市场复杂网络、供应链金融优化等领域。

三、研究成果

庄新田教授近年在中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0篇,SSCI检索2篇,EI检索25篇,CSSCI检索80篇;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一次,率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三次,特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辽宁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1项、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9项;出版专著7部,主编教材6部,翻译教材3部;东北大学精品课《金融工程学》负责人、辽宁省精品课《金融工程学》负责人;东北大学优秀教师、东北大学教学名师。

四、主要论著

1、金融工程――预测、优化与控制(合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商务与管理统计(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3、证券市场分形结构及其复杂性(合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投资管理(21世纪高等院校专业课系列教材)(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金融工程学(新编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证券投资分析(新编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专业课系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7、商务与经济统计(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8、金融工程学――原理、工具与应用(新编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9、金融与精算数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10、证券投资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1、我国股票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研究(合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习题集(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13、金融企业激励与风险管理(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4、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市场复杂特性分析及应用(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5、复杂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创新合作与创新扩散(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6、金融市场投资激励机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7、基于动态知识互补的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科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18、基于心理契约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分类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19、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domestic mutual invest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cross-share-

holding network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1(4).

20、复杂网络视角下的我国股票之间信息溢出研究,运筹与管理,2012年第5期。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范文第15篇

专业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制造装备及自动化方向)、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包装工程

学院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缘革于1958年创办的广州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现有在校学生4019人,其士生99人、硕士生588人、工程硕士109人、本科生3223人,另有8名在站博士后。已培养毕业生近两万人,学院党委2005年、2006年分别被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2005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科研设备: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场地,现有设备资产总值近五千万元,实验室面积超12000平方米。根据教学、科研的发展, 学院成立实验中心, 实行实验室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全院共设实验室19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机械装备与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 个(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室、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机械设计)。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60余人,专职教师135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49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学院现有广东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 国家“” 创新人才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18人(其中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 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人。

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交流,聘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先后与美、德、法、俄、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布莱梅大学、法国特鲁瓦大学、波兰革旦斯克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通过校级合作选派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就读一至二个学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

学子风采:

学院已形成“全方位、常规化”学生课外创新体系。建立起涵盖培养模式、资金来源、实验场所、激励措施等在内的全方位学生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全面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由班导师及其助理、专业导师和项目导师全程负责指导所带班级学生或项目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5 年起启动“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并由校友与企业赞助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能力素质提升为导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立了学生创新俱乐部,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组建了“现代模型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电动汽车”、“FSAE车队”、“ERP工作室”等6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经常性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学术科技节,与全国“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七项专业赛事对接,搭建起全体学生每年都能参与的全覆盖科技创新平台。针对每年的创新训练项目和各项学科竞赛,开展从学院到学校、省区、全国四级创新训练项目和赛事,覆盖四个年级学生。2008年至今,本学院学生荣获奖励80余项,省级以上获奖人次超过1000人。

知名校友:

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很多已经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和领导。如: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韶章,“深圳十大企业家”、深圳兆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强,“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广东国笔科技集团总裁高精鋉,“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生”、顺德万家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兆羽,“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山市新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忠,广东江门银辉玻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增毅、佛山市南亮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铭波、深圳市凯隆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骆鸿等一大批企业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以及设备运行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适应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包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制订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发挥本专业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科研仪器的优势,做到将学科建设与师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相结合。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以能力素质的提升为目标,构建多元化、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将课外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搭建多样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工业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优秀的IE工程师。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医院等单位,从事企业规划、生产管理、品质管理、工作研究及绩效管理等工作,也为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培养模式:与国际名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接轨,发挥珠三角的地域优势与专业的政策优势,实现“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联合优秀企业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人才在珠三角地区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珠三角的生产制造、汽车、电信、邮政、通信、石油化工等行业。每年均有毕业生通过保研、考研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也有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包括国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亚琛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

该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

二、轻工化工学院

专业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微生物工程方向)

学院概况:

轻工化工学院是广东工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自1958年创办以来,一直遵循学校“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以生为本、人人成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教育理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院是广东工业大学四个“211”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在“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的轻工化工行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轻工、化工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工科人才,主要分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化工、炼油、能源、材料等行业及相关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科研设备:

轻工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前沿研究与产学研密切结合并重的科研模式,形成了催化新材料及其应用、精细化工与功能高分子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生物资源深加工与利用、天然产物与药物技术、以及绿色化学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并拥有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药食同源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校清洁化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现代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多年来,学院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了一批技术先进、工艺成熟的化工技术,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应用技术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多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

师资力量:

我学院教师队伍理论水平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学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和教学科研骨干以充实师资队伍,还聘请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引进了2名外籍院士和1名“青年千人”作为特聘教授,同时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73人,硕士以上学位96人(包括博士学位),其士导师14人,硕士导师76人,正高职称教师26人,副高职称教师49人;专任教师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21人;有广东省“杰青”1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人,校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南粵优秀教师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学校“培育英才计划”年轻骨干教师1人;设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学子风采: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院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包括科技创新大赛、化学文化月、化学专业展、科技访谈会等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挑战杯均获得较好成绩,获得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余项,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接受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专业训练,培养实践应用的科学思维、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知名校友:

我院校友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各行各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开发、生产、管理工作,大多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轻工化工行业的技术骨干或企业代表。如60级制药校友曾任广州天心药业总经理、广东明兴制药厂长,73级校友曾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77级校友现任四川大学博导、81级校友现任五邑大学校长、89级校友现任宝洁公司南中国区副总监,93级研究生校友现任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院总工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