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阶累积量;目标识别;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41-02

一、前言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语音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语音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自动同声传译、机器人聊天系统、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以及特定人群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其中,自动同声传译主要涉及到语音建模、识别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

[1] [2] 

自动同声传译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最直接的部分就是语言翻译部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特别是在语音和文本的转换方面,目前在中文出来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音似问题,即音似字不同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如果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校验,将能提高其转换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换的质量和准确性。机器人聊天系统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自动回答系统。在机器人聊天系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自动回答以及逻辑推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在意义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应答的速度和回复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聊天系统的应用性。在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意义理解和提高检索速度这两个方面。通过该技术一方面能根据准确的获取语音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为搜集信息提供基础。同时,由于采用该技术也有助于数据挖掘中的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和归纳。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应用于诸如自动场景解说系统等。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结合图像理解技术和逻辑推理技术,就能准确的描述当前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和上一个场景进行比较就能及时的描述场景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就能实现对场景的自动描述。再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库及语音生成技术就能实现场景的自动解说,甚至能实现如自动足球运动这样快速场景变换的解说。同时,还能对特定人群提供辅助,如为盲人提供辅助的系统,帮助盲人识别物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帮助。也可以应用于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目前也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相结合就能实现语音控制,甚至能应用于工厂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语音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语音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自动同声传译、机器人聊天系统、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以及特定人群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其中,自动同声传译主要涉及到语音建模、识别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自动同声

[1] [2] 

传译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最直接的部分就是语言翻译部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特别是在语音和文本的转换方面,目前在中文出来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音似问题,即音似字不同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如果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校验,将能提高其转换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换的质量和准确性。机器人聊天系统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自动回答系统。在机器人聊天系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自动回答以及逻辑推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在意义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应答的速度和回复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聊天系统的应用性。在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意义理解和提高检索速度这两个方面。通过该技术一方面能根据准确的获取语音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为搜集信息提供基础。同时,由于采用该技术也有助于数据挖掘中的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和归纳。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应用于诸如自动场景解说系统等。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结合图像理解技术和逻辑推理技术,就能准确的描述当前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和上一个场景进行比较就能及时的描述场景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就能实现对场景的自动描述。再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库及语音生成技术就能实现场景的自动解说,甚至能实现如自动足球运动这样快速场景变换的解说。同时,还能对特定人群提供辅助,如为盲人提供辅助的系统,帮助盲人识别物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帮助。也可以应用于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目前也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相结合就能实现语音控制,甚至能应用于工厂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情报采集情感挖掘

[分类号]G350

技术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技术发展、技术市场、技术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与优势的正确认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采集主要依靠人工浏览或借助于相关软件,围绕特定技术主题展开情报采集工作。这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采集策略针对情报需求,仅获取相关主题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的主题相关度及其速度和效率。但同时,“基于主题的采集”也意味着重点关注客观信息主题,而忽略信息源中所拥有的其他类型知识,如情感知识――它们作为技术主体主观感受的外在体现,也是重要的情报来源,对其进行开发挖掘,是对传统的主题式情报采集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分析情感知识的技术竞争情报价值及文本信息资源情感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文本情感挖掘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模型。

1 情感知识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价值

1.1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概述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指为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升技术商业价值,实现企业商业竞争目标所需的有关技术信息和知识,它能深化企业对内外部技术环境的认知,其获取需要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外部机构、技术客户等信息源进行知识层次的深加工处理。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作为技术战略活动与竞争情报整合的产物,其工作的开展以竞争为导向,以信息为基石,以分析处理为手段,能为技术战略制定提供必要输入,从而有效促进技术战略的实施,提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

1.2 情感知识在技术竞争情报中的价值体现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作为“对企业制定技术战略决策有用的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具有对技术环境的描绘与认识功能,其需求存在于技术战略管理所包含的领域业务问题中,如在企业的R&D项目选择中需要了解哪些技术比较热门;在进行关键技术跟踪与预测时,需要评估技术开发前景等。从广义上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贯穿于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不仅应着眼于企业技术研发,还应服务于技术产品化、市场化。在由技术研发类、技术产品化类、技术市场类所构成的三维一体式技术竞争情报活动中(见图1),为辅助实现识别技术活动行为、识别技术发展趋势等技术战略管理目标,存在广泛的信息保障需求。

其中,专家对技术开发前景的看法、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等情感类知识对于企业正确认识技术竞争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利用Hype cycle模型识别技术生命周期状态时,需要采集社会情感类知识。Hypecycle模型将技术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诱发期、期望过热期、期望谷底期、技术攀升期、技术成熟期五个阶段,并通过可视化曲线形式表征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应用程度。Hype cycle模型各阶段具有一些显著特性,如从技术探索阶段到期望释放顶峰期间,会提出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概念或产生一些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此时,期刊、网站等媒体涌现大量正面报道的信息;在到达期望顶峰后,由于一些失败案例的出现,技术进入了低谷,大众期望逐渐消退,此时,各种媒体很少出现相关的文章和技术讨论,且负面评价居多。这些外部情感状态成为利用Hype cycle模型划分技术发展阶段的重要社会特性类参考指标。

2 文本信息资源的情感特性及获取

2.1 文本信息资源的情感特性

文本作为人类认识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语言载体,不仅客观表达出事物主题,同时还包含认识主体的自我情感,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在现代语言学范畴下,“情感”一词的外延很宽泛,包括感情、情绪、观点、意向、态度、看法、评价等。文本语言情感特性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体现,即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情感特性作为文本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新闻报刊、电子杂志等媒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性网络软件以及社区、论坛等开放流平台的普及,情感特性在个人博客、评论等文本形式的信息资源中日益突出。

2. 2 文本情感知识的获取

文本情感特性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情感化的过程,即文本语言采用一定的结构或形式才能体现说话主体的情感。情感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艺术行为,不同的语言在表现“情感性”时所采用的形式有所不同,同一门语言也可采用或明显或隐晦的多种方式加以展现,具体而言,包含情感用词、语法、布局等多种途径。一些典型的情感化方式如表1所示:

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本情感知识引发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主体的重视,成为体察社会舆情、探测用户需求心理的重要依据。面对海量的文本信息资源,如何克服人工理解方式所固有的低效性,准确、快速、自动获取其中的情感知识以满足多应用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一个新颖而且十分重要的领域――基于文本的情感挖掘。文本情感挖掘融合语言学、信息检索、文本挖掘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针对不同的情感化方式,从情感词统计、语法推理等不同角度对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同粒度的文本对象进行情感分析,识别其中的心理态度、情感倾向及其演化趋势。

3 基于文本情感挖掘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采集模型

围绕企业技术竞争情报获取目标与环境,结合文本情感挖掘流程,本文设计的一体化采集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由数据层、处理层、应用层组成,可用于从以网络技术评论为典型代表的主观性文本信息资源中识别出情感知识作为对传统的主题式情报采集的有益补充,实现情感类技术竞争情报的智能获取。

3.1 数据层

根据技术环境中技术影响因素和参与角色,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大学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竞争企业、供应商及消费者等主体的技术活动行为,其信息表征形式主要为科技论文、研发报告、技术专利、技术评论等。由于科技论文、技术标准与专利等信息源侧重于对事物、事件、现象的客观描述,较少包含作者自身的主观性、情感化的论述,因此这类信息源不宜作为文本情感挖掘的主要数据来源,以免干扰、降低情感挖掘处理层的效率与性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开放式内容生产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信息交流的理念与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相较于传统信息环境,用户能够并有意愿积极参与到信息的非正式生产与自由化沟通中。这使得网络环境中不仅包

括大量灰色的、主观性较强的技术研发报告,还拥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型知识。这些知识广泛蕴含于技术研究团队博客、技术专家博客、技术风险投资评论、技术用户评论等动态信息源中。

3.2 处理层

目前的文本情感挖掘研究侧重于分析文本的情感倾向,并根据其倾向强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消极的/积极的、正面的/负面的),实现情感分类。传统文本分类主要针对文本主题,基于词语间的相似度或文档中的词频数进行分析,通过对训练文本的训练,统计出相关类别中词语的出现频度或概率,然后根据目标文本中相关词语的频度信息判别出其类别。情感型文本不太满足词语间相互独立等基本假设条件,如果直接利用已有的一些文本分类方法进行情感分类,无法达到主题分类的效果。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引入语言学理论与知识,针对情感用词、构句、语法等不同的情感化方式,借助语义分析处理手段实现基于情感分类的文本情感挖掘。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情感挖掘通常需要首先构建情感语料库或利用已有的词语知识库生成情感词典,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关系抽取、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等关键处理,从具体研究对象这一特定粒度层次出发,辨别、分析出文本信息资源中蕴含的情感知识,实现文本情感分类。

・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性语句一般包含说话人对事物的观点,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如例1所示:

例1:“中国大学生设计的节能车搭载了Honda低油耗摩托车的4冲程发动机。这款通过搭载摩托车发动机的节能赛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意杰作。”

在例1中,第一个句子描述客观事实,为客观句;第二个句子包含了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肯定态度,为情感倾向较强的主观句。在对大量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之前,为降低客观句对文本情感分类性能的影响,需要尽量剔除干扰信息,只保留主观性语句。目前,主观性句子识别主要建立在情感语料库基础之上,以情感词识别为主,辅之以各种词汇及文法信息,然后根据标准分类器或标注的特征进行判断。

・情感关系抽取。情感关系抽取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句子或篇章所存在的评价词及与目标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例1的主观句中,评价词“独一无二”、“创意”、“杰作”等对应的评价对象为“节能赛车”。为识别出这类关联关系,通常一方面需要建立领域特征库作为待评价对象的概念表征,如构建面向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特征本体作为表达技术或子技术的状态、功能、应用、工艺、产品等相关因素的领域术语,用于识别显式主题;另一方面可通过人工构建的情感词汇本体、利用HowNet等已有概念知识库推理生成情感词汇本体,或选择合适的情感语料库并根据词语的语义关系计算判断出词语情感倾向等不同方式识别出句子或篇章的评价词及原始的情感倾向强度等。

・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情感分析以情感词作为句子、文本的情感倾向识别的基础,而情感关系抽取中目标对象及其评价词关联关系的映射可以使情感分析深入到具体的对象特征这一特定粒度。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通过对抽取出的情感词进行上下文语境分析,检测程度副词、情感词汇组合等语法现象,并采用一定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对象特征的上下文情感极性。具体而言,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在计算情感倾向性时可采用基于情感词组的分类技术实现(否定语句等需进行特殊处理),主要包含三个步骤:①利用词性标注方法提取特征项句子中所包含的形容词或副词词组;②使用逐点互信息计算方法与公式估计所抽取词组的语义倾向性;③基于特征项计算所有提取词组的平均语义倾向性值。

3.3 应用层

采集模型中的应用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功能:①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任务的需要自主调整、维护情感语料库、技术情报特征库,并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指导文本情感挖掘过程以及查看挖掘结果;②提供导入和导出接口,扩充、丰富挖掘功能,实现与基于主题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结果、商业竞争情报采集结果的集成,并能有机融入到技术战略管理系统中,提供技术战略决策支持。从上文有关情感知识在技术竞争情报中的价值论述可知,对于技术生命周期分析这类典型技术竞争情报决策支持目标,情感知识在Hype cycle模型生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可以考虑将情感挖掘和时间序列挖掘有机融入到Hype Cycle模型的创建中:①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层为特定技术领域选择或自行构建技术情报特征库作为情感挖掘分析的目标对象,并同时指定相关的情感语料库或情感词汇本体;②利用应用层接口导入时间序列挖掘功能,经过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关系抽取、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等环节的处理操作,实现对技术报告、专家评论等序列数据的挖掘,洞察社会对相关技术的情感倾向性及其变化趋势。这种基于文本情感挖掘模型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理念与方式可以为技术成熟度度量提供定量依据,提升以往完全依靠专家主观感受进行判断的决策效果与效率。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办公自动化 管理 知识经济 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 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 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 政府与管理创新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办公自动化 管理 知识 经济 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 社会 ,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 发展 具有潜力,但是 目前 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 分析 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 科学 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 研究 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 企业 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 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 目前 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 企业 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 时代 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 网络 。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 理论 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 经济 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 科学 研究 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 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 政府与管理创新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办公自动化 管理 知识经济 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 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 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 政府与管理创新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职业性技术

由蒸汽机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序幕。两百多年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促进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甚至伦理上的指导思想。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与技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讲的那样:“(信息技术)不仅迫使我们改变其他机器,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求解决社会、哲学甚至个人问题的新途径。新机器在改变人的整个精神环境——人的思想方法及世界观”(托夫勒,1996年)。

当计算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无人工厂,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切是否预示着对蓝领阶层即技能性人才需求的减少?它对职业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技术”的涵义。

l技术包含主观的因素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比特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与共享信息而不是保存信息的组织)”(彼得斯,1998年)。显然,在他的眼里,技术不是单纯地由科学定理推导的结果,而是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数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很多科学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形象,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看法:一方面,人们将科学理论固定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吴国盛,2002年)。

实践证明,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精益生产的成功,就是信息技术、小组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的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劳动(组织)和人力开发三者的协调。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的文化取向,都是客观和主观需要共同的结果(高亮华,1995年;Heidergger/Rauner,1989)。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根据技术与它所附着的职业劳动形式之问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技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以工程技术为例):

a.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

b.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即传统意义的工程技术。

虽然职业性技术和非职业性技术两者不完全是排它性的,但每一个领域的技术仍然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综合。如汽车技术包括非职业性的ABS技术、直喷燃油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和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等职业性的维修技术。因为职业性技术是从科学和狭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工程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达·芬奇(daVinci)就强调“伟大的工匠技术是世界的未来”,从而肯定了职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崇尚读书,轻视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职业性技术的忽视,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人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在技术人员与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的关系上。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工作中,技术工人常常面对一堆监视器或仪表,而具体企业是生产电力、啤酒还是合成纤维则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发电厂的技术工人来说,理解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变得不重要了,而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确定气压参数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变得更为重要。这样,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现代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是产生了新的界面。

技术的高度密集特别表现在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方面。如计算机测试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维修现代工业产品和设备(如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和高档汽车等)的必备手段。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和故障率也相应降低。这对维修部门来说意味着:

a.工作内容的改变:传统工作如钳工、钣金任务减少,而故障诊断和咨询服务部分增加。

b.工作要求的改变:对现代化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检测手段,通过特定符号和检测数据以及抽象、理性的分析来感觉,这均意味着对维修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变化。

在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使同一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技术逐渐分离。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熟练使用机器人安装某些部件或组件,却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懂这些组件中所隐含的技术问题;同样维修工人也不可能搞懂产品中所隐含的生产技术,他只需要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用特定的仪器检查出故障零件并加以更换(作为黑箱)就行了。

这样,技术人员(如维修工艺师和技术工人)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经验总包含科学技术成份)和能力,如制订维修计划时,技术员和生产工人的CAP(计算机辅助计划)知识和技能,或者商业人员制订决策时的决策树技术等。这些“职业性”的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个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里,实际工作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技术学研究表明,在高新技术工作岗位(如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等),技术工人所需要的知识,约有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问的一种特殊的知识(Dybowski/Haase/Rauner1993)。以德国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为首的欧盟10国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workprocessknowledge)。“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Fischer2000)。例如,工人在普通机床上手工进刀时会感到刀具和机床的载荷,但在操作数控机上就不能,甚至看不到切削过程,感性认识减少到只能分辨声音。现代机械加工依靠字符和图形来显示这些间接感觉,只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成功表达出他的感性经验,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优化。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工作过程知识(张曙,1997年)。

事实上,作为知识象牙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知识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类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因此,工匠传统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工匠所制造出来的仪器设备所推动的。如近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它们分别是由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伯希和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吴国盛,2002年)。科学常常从新技术那里获得启发,因此也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如人们并不是根据波易尔一马略特定律设计出了蒸汽机,而是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同样麦克斯伟、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爱迪生、西门子、贝尔的电气技术重大发明几乎也没有很大联系(Raunerl997)。

3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无疑,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含有丰富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技术。但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因此人们常把工程技术知识误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

事实上,尽管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在名称上近似,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以电子电气技术为例。在工程科学领域,它表示一个特定的、特别是大学的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电通讯、数字计算、自动控制和测量等,是一种以数学为指导的、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先由数学预测,而后在实验室证实(《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630)。它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从方法论上讲,是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技术健身论;体育教学;技术传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58-04

[作者简介]金光辉(1971―),男,吉林安图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开始推行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历经百余年的思想交锋和数次的观念更替,如今,“健康第一”已被指定为学校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然而,关于学校体育是否应该坚持“健康第一”,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就对其持反对意见。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问世了,然而大多数业内人士并未能很好地正视它。这其中,既有认识上的局限,也有价值观的差异。前者可以通过说理来消融误解、加深认识,后者则不是说理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本文是以说理为主,通过对技术健身论的多角度解读,意在尽力消除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并以此来讨论和分辨体育教学的主旨所在。

要想准确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必然绕不开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因为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原理为思想基础的。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互补思想,意在解决量子力学的一些难题,互补思想或者说互补原理就是一种指导经典物理概念运用到全新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互补一词的意义是:一些经典概念的任何确定应用,将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同时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些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同样不可缺少的”。[1]它所描述的互补关系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关系,绝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两种事物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绝无仅有的要点在于:这两个互斥互补的图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同时汇聚成一个统一的图景,就是说它们不可能在具体场景中直接碰面,它们间严格的“互斥”是绝对的,而松散的“互补”则是相对的。自互补原理在量子力学领域获得正统地位后,玻尔就开始在生物、数学、化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推广互补思想,在他心目中,互补关系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以至他的一整套观点和方法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互补原理的认识论意义已经超出了量子力学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才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触和了解。而这个富于哲理的量子理论,也在体育教学领域巧遇知音,最终促成了技术健身教学论的生成。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体育教学与互补原理交汇的思想结晶。

二、辨析

由于尚处后进序列,体育学科特别需要先进学科理论的滋润,而能够主动吸收成熟思想完善体育教学理论无疑是一种学术自觉的表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技术健身教学论即由我国体育学者张洪潭首次提出,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索的创新理论成果,它的心路历程虽不平坦但却日渐丰厚。正如互补原理描述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技术健身论同样是考察体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何谓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强调体育课以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能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学思想”[2],在这看似费解的表述中,却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也蕴含着鲜明的互补思想。

1.明确教学主旨

这个定义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主旨,即“运动技术传习”,这是其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育教学思想的鲜明特色。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有知识传习的内涵,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既然要传习知识就要确定体育教学的知识主体,追根溯源,它只能存在于其母学科体育领域。应该如何鉴别体育领域的知识成分呢?这就涉及如何界定知识的问题。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传统的知识论一直将认知性知识看作是知识的主体,排斥其他形式的知识类属,这显然过于狭窄。类似体育这种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形式,就要打破传统知识论的局限才能明确其知识主体。这就需要拓展知识的范畴,“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以其为对应点,我们把另一些表现出典型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称作‘操作性知识’”[2]。这样,将知识重新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后,对于体育知识的主体就有了明确的依据。体育知识的主体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保健常识,而正是那些看似“蹦蹦跳跳”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完全符合操作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知识属性。其实,除运动技术外,操作性知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像劳动手工、绘画书法、歌唱演奏等都属于此类,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如果将操作性知识排除,那么知识的内涵将会大大缩水。因此,“针对将传统的体育活动仅仅当作游戏娱乐活动的成见,我们通过寻根溯源的研究,还原了体育知识的主体――运动技术的操作性知识的真实面目,并以坚定的信念自我告慰:操作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都是人类认识成果,二者之间只有表现形式的差别而不应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以往至今的一切歧视运动技术学练活动的偏见、成见,终将被纠正过来”[3]。这番针对运动技术知识属性的言论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它明确了体育教学知识传习的内涵,找回了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尊严,如此重要的学理透析正是技术健身论的核心内容。既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知识传习,也就是传习具体操作性知识属性的运动技术,那么体育教学只管做好技术传习之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技术健身论能够推导出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似乎已经完美地解决了体育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但实际上,事情还没这么简单。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存在多种教学思想的论争,虽然种类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体质论思想和技能论思想这两大基本思想之列,关于体育教学究竟应该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技术传习为主,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为了调和这两种基本思想的对立,又出现了体质技能结合论的教学思想。当然,以折中的方式来调和体质论和技能论的对立并不高明,而且往往偏向于体质论的方向。技术健身论的问世正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体育教学的体质论与技能论的对立关系,显然,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折中或融合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思考体育教学的棘手问题。这就是说,点明了体育教学的本分还不够,还要继续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论证这一论点,并与结合论形成一种对立关系以防止其一家独大。

2.善用互补思想

通过对互补原理的回顾,我们知道,要想在体育教学领域运用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就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两个独立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图景,这也就是技术健身论的首要任务。那么,体育教学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图景呢?技术健身论认为,体质论(增强体质)和技能论(技术传习)就是符合“互补关系”的两个独立图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们具有绝对的“互斥关系”。因为,“体质论与技能论,在学校体育任何一种言说论辩或实际运作的情形之下,都是相互排斥的,这是无须讳言的现实场景和逻辑关系。在同一情形下,为了增强体质,就不能讲求技能,一旦讲求技能,体质论的宗旨就会被削弱或被消除;在同一情形下,为了提高技能,也不能顾及体质,一旦兼顾体质,提高技能的有序性就会被淡化甚或被破坏”[3]。按此说法,它们确实是严格“互斥”的,在同一场景中只能表现一种图景,而另一图景必须退隐;其次,它们也有超时空的“互补关系”。就是说,“当两个完整自洽的系统回归学校体育这个上位系统时,又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各有缺失的,只有将两个局部图景合并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自洽的更大图景;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和可以运作的,又只能是其互斥因而各自完整自洽的一面,只有在可以超越时空的抽象思辨中,才能领悟其互补的情形”[3]。具有“互斥关系”并非意味着它们彻底决裂,同时它们还具有一种抽象的内在联系,这种特性也是互补思想的特别之处,也是理解互补思想的关键之处。当然,这种相对的联系是以绝对的排斥为前提的,即它们不能同时同台展现,否则就滑进了传统的折中与融合的老路。明确了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也就为运用互补思想来解决体育教学的大难题铺平了道路,而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也是体育教学思想论争的核心问题。

依据互补原理,如果承认两个独立图景具有“互补关系”,那么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只能表现一个图景,另一图景必须退居幕后。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到底是应该以技术传习还是以增强体质为外显图景呢?按照互补原理的本义,这两个图景中的任意一个图景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它们是平等的。那如何选择才能既符合互补原理的思路又能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呢?首先,应该灵活地借用而非机械地套用互补原理。体育教学与量子力学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与无生命的微观粒子不同,体育教学涉及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互补思想研究体育教学问题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而应该兼顾具体研究环境的特殊情况;其次,应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兼顾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就是要求运用互补思想时必须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技术健身论将体育教学的本分或主旨界定为技术传习,这就为其选择哪个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提供了依据,据此,就只能以技术传习图景而不能将增强体质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再次,如果以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来考察体育教学,就极易造成混乱,这不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健康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领域,远非体育教学所能涵盖,因为增进健康的手段远不止体育活动,像气功养生、卫生保健等手段都比体育更有利于健康,若以增进健康来衡量体育教学,必然将许多非体育的手段搬进体育教学领域,这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技术传习,从而扰乱体育教学的秩序。综上可知,虽然技术传习和增强体质都有资格成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但由于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只能是技术传习而不是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则必须退居幕后,这就是它们间的“互斥关系”。然而,不以健康为目标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不管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它们间还存在超越时空的“互补关系”,所以虽然居于后隐地位,但是增进健康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属性,也不能忽视它的超时空存在,只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性,这种增进健康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条件的而已。那么这种有限地增进健康效果从哪里来呢,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呢?那就是连续有效的技术传习。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因为运动技术是锻炼身体最有效的动作程序,只要坚持运动技术的反复学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健身效果,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不能本末倒置而已。可见,技术健身论的论说主题就是如何对待技术传习和增进健康(或增强体质、强化体能)的关系,它们这种既互斥又互补的关系在技术健身论的定义中就有明显的体现,“虽具有却不追求,虽不追求却必有”就体现了一种良苦用心,表达了技术健身论对体育教学中增进健康的审慎态度。

3.甄别技术传习

技术健身论强调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旨,这是其鲜明特色。这与同样主张技术传习的技能论教学思想似乎是等同的。可实际上,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想法,虽然它们都主张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但是它们对技术传习的定位却有根本区别,这就需要对它们各自主张的“技术传习”有所甄别,以正本清源、消除误解。

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思想为其理论依据,指出技术传习是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而增强体质是隐性图景,在同一场景中,体育教学只展现技术传习的一面,而不展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面,这样看来,技术健身论的“技术传习”是不顾及增进健康的。虽然如此,增进健康只是居于隐性地位而不是被完全舍弃,因而体育教学必然有增进健康的属性,只是这种健身效应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坚持技术传习就会必然产生。这就是互补思想给予技术健身论的自信,既敢于抓一放一,貌似偏激,又不担心放下的那一面自行流失。然而,技能论思想则不具备这种自信,因为它没有互补思想的底蕴,所以它在强调技术传习时,就免不了畏首畏尾,左顾右盼,虽然强调技术传习但又不能不提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宗旨。因此,“技能论有两大难题:其一,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那增强体质的任务该怎么办?其二,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没有目的吧?按照传统的逻辑,这两大难题很容易一并解决,那就是,传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然而,这非但无助于强化软肋,反而等于被体质论收编了”[3]。这样看来,技能论所倡导的“技术传习”是与增强体质直接挂钩的,技术传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体质,是有条件的“技术传习”;而技术健身论坚持的“技术传习”却是不顾增强体质的得失,虽然如此,但也会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是无条件的“技术传习”。这就是两种“技术传习”的根本不同。可见,虽然技能论也提倡技术传习,但是它却深受增强体质所累,也可以说它不是彻底的技能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健身论就是为了卸掉技能论的思想包袱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彻底的或纯粹的技能论。

三、结语

体育教学的本质如何界定,这是业内争论的焦点。持不同教学观点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严格的逻辑推理在体育学界独树一帜,它只管理论自身的通畅与否,而并不在意与其他观点的合拍与否,因此,这种有个性的思想常常因其鲜明的棱角“不受欢迎”,甚至招来种种问责和非难。遗憾的是,学术争鸣几乎阙如,偏见成见却很普遍。作为体育教学思想的一家之言,技术健身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基础和教学思路,这对于丰富学术思想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更是可贵的。

参考文献:

[1]〔丹麦〕N.玻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M].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车牌定位;字符分割;BP神经网络;车牌识别;VC++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课题研究背景1

1.2车辆牌照识别系统原理1

1.3车辆牌照识别在国内外研究现状2

1.4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3

第2章车辆牌照的定位方法4

2.1车辆牌照图像的预处理4

2.1.1256色位图灰度化4

2.1.2灰度图像二值化5

2.1.3消除背景干扰去除噪声6

2.2车辆牌照的定位方法简介6

2.3系统采用的定位方法7

2.3.1车辆牌照的水平定位7

2.3.2车辆牌照的垂直定位7

2.3.3定位的算法实现10

2.4实验结果分析12

第3章车辆牌照的字符分割13

3.1车牌预处理13

3.1.1去边框处理13

3.1.2去噪声处理13

3.1.3梯度锐化15

3.1.4倾斜调整16

3.2字符分割方法简介17

3.3系统采用的分割方法19

3.3.1算法介绍19

3.3.2算法的实现20

3.4字符分割实验结果21

第4章特征提取与字符识别22

4.1字符的特征提取22

4.2字符的识别方法简介23

4.3系统采用的识别方法24

4.3.1人工神经网络简介24

4.3.2BP神经网络识别车牌25

4.3.3BP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实现28

4.4实验结果分析29

总结32

致谢33

参考文献34

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来源的自动检测、图像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车牌自动识别(licenseplaterecognition,LPR)技术日益成为交通管理自动化的重要手段[1]。车牌自动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融合,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车辆牌照自动识别,就可以对运动车辆查询相关的数据库,根据提取的车辆信息,实现有针对性的车辆检查,极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同时也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加强社会治安。因此对车牌识别技术研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在智能化交通控制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吸引了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目前已有众多的算法,有些已应用于交叉路口、车库管理、路口收费、高速公路等场合。由于需适应各种复杂背景,加之要识别的车辆种类繁多,颜色变化多端,以及检测时要适应不同天气变化导致的不同光照条件,因此,目前的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计算机视觉理论及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必将日趋成熟。

车牌的定位与识别技术,总体来说是图像处理技术与车牌本身特点的有机结合,当然也包括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数学形态学、模糊理论等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2]。

本课题是对汽车图像进行分析,从算法角度来研究车牌的定位与识别。

1.2车辆牌照识别系统原理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双核”、短句行识别 打造“不间断”的精彩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只要符合国人的写字习惯,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识别率,做到尽善尽美。”在与记者的沟通中,汉王科技技术研发部总经理钮兴昱表示,目前业内的手写技术提供商主要支持工整汉字的识别功能,而对自由书写体(即用户自然书写的、字形具有不同程度变形的笔迹)的识别率并不理想,汉王针对这种现状,利用电磁屏笔迹采集设备。历时8个月,共采集了10余万套中文短句样本,并基于这些自由书写体样本进行算法训练、优化。最终整合了新旧2套算法的优势,实现了对自由书写体的准确识别。

汉王手写双核心技术,是一种最新的手写识别核心以及分割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自然的录入手段,具有适应能力强、识别率更高的特点,尤其对行、草书和倒插笔识别效果极佳,避免用户在进行手写输入时反复切换输入法带来的不便,也避免了每书写一个字都要等待识别结果,然后再进行后续书写的麻烦。而短句行识别技术,是一种可自动识别中文、英文、数字以及标点混合的整行句子新技术手段,具有识别率高、识别速度快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汉王的这两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诺基亚S60系列手机。

人脸识别进手机让阳光照进现实

“在国内,人脸识别技术被认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让人脸识别的阳光照进现实。”汉王科技副总裁徐冬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反恐、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对安防领域加大了投入。而身份识别正是安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生物特征识别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脸识别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人脸识别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微不足道,迅速上升到12.9%。市场份额仅仅小于指纹识别,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彻底打破了国际生物识别市场上“指纹”一统天下的局面。

“当然,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相比于徐冬坚的坚定与信心,技术工程师出身的钮兴昱则显得更为谨慎。据他介绍,与在大型门禁系统中的应用相比,将人脸识别技术嵌入到手机中。具有更大的难度。特别是由于应用了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算法,使得汉王的人脸识别技术对于手机的硬件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该软件在3G手机中的普及提出了挑战。“我们正在努力优化软件,降低对于硬件的要求,以便让更多的手机用户都能体验到人脸开机的乐趣。”

与巨人携手的幕后巨人

说起汉王,它的名字可能不及诺基亚、微软、三星、LG、索尼爱立信等厂商如雷贯耳,但是这些品牌都是汉王的客户,汉王也是为这些品牌提供汉字手写输入的幕后英雄。早在1998年就授权微软的WinCE和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试用其手写识别技术。目前80%知名手机品牌均已选择汉王手写技术,在手写识别领域汉王占有90%以上市场份额。

有人说,汉王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在徐冬坚看来,汉王一直在与这些巨人携手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其实,我们也是巨人,是站在巨人背后的‘幕后巨人’。”徐冬坚的自信不无道理。有专家预测,未来的3G手机将会大量采用人脸开机技术,以取代目前使用的所有手机加密软件。而且,作为中国人最为熟悉也最受欢迎的输入技术,手写识别一定会伴随3G手机的发展而不断前行。作为行业规则制定者,汉王科技借助识别系统,在手机领域开辟蓝海,前景广阔。对此,徐冬坚信心满怀。

三大行组联手打造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

8月23-24日,由中国广电协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三大行业组织联合北京邮电大学、BIRTV组委会共同主办,由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电信传播研究中心及中广互联承办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将隆重开幕。据了解。这一论坛也是中国广播影视博览会BIRTV2009的主体活动之一。

“三网融合”成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及广播电视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产业的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衍化、融合,涌现出移动互联网、网络视频、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态。“三网融合”为人们展示了美好的数字生活前景。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去年的[2008]1号文件及今年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都对“三网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月22日,中广移动卫星广播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签署了关于移动多媒体广播与TD-SCDMA合作的协议,共同推动TD及CMMB两个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应用,为“三网融合”在手机电视领域的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月25日,中央政府网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大行业组织首次联手

“三网融合”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三网融合”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技术或业务的融合,还涉及到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战略、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及下一代网络规划,涉及到国家对于媒体与渠道的监管政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剖析现存问题及下一步发展的路径,“三网”相关的三大行业组织――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首次联手,共同主办首届“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本次会议将是我国第一个完全针对“三网融合”话题进行全方位研讨的专业论坛,对推动行业融合与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直面金融危机振兴产业经济

“直面金融危机振兴产业经济”――这是本次论坛的主题词。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潮之下,如何推进“三网融 合”。并使之为振兴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发挥一定的作用,是本届论坛期望深入探讨的话题。会议将邀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业界专家及企业共同研讨,同时还将专门出版《“三网融合”论文集》,特邀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撰文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集优秀论文,探讨“三网融合”的政策、管理、技术及业务的融合方向。为振兴产业经济建言献策。

论坛的主题将包括下一代网络、CMMB与3G、网络视频与IPTV、数字终端与数字家庭、数字内容与版权管理等。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电视购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曾静平介绍说,本次论坛将把电视购物纳入到主题之中,一方面电视购物将有一个巨大的产业空间,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电视购物还将与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网络视频及IPTV进行很好地结合。

面向中小企业应用 联想服务器火热促销

目前,联想推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服务器专为促销活动,从即日起至9月30日,凡购买指定型号及配置的联想服务器,就可以优惠1300~2000元价格获得联想手机、上网本等数码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既要注重对成本的考量,又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发展这一根本性需求,对其T100 G7、T168 G5、T260 G2三款专为中小企业而量身打造的服务器展开促销,这三款服务器不仅采用独特的五重硬盘防震保护、智能控温散热设计、防雷击设计等多项联想创新技术,全面解决中小企业在数据安全、噪音和服务器安全等诸多方面问题,并且可以提供与部门级服务器相媲美的高可靠性、高可管理性和高可扩展性的运算能力。

T100 G7:联想万全T100 G7作为一款极具性价比的入门级服务器,自上市以来就备受关注,其采用了5U塔式结构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单机性能和扩展空间,此次促销的机型标配1颗英特尔奔腾E5300处理器,核心频率达2.6GHz,内存方面,T100 G7配备1条DDR2-800内存,最大可扩展为4GB内存容量。

T168 G5:作为单路服务器标准的引领者,万全T168 G5是一款专为成长型企业而设计的单路塔式工作组级服务器,主要关注成长型企业的中小规模网络应用,在业界率先采用英特尔新一代45nm四核处理器,加之联想自身创新平台技术的应用,其性能提升高达25%,性能功耗比提升高达38%,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数据处理能力。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视觉;高校图书馆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但不是人的智能,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但是这种会自我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还需要科学理论和工程上的突破。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才十分之广。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正式用于图书馆的处理系统,也开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新纪元。迄今,发达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很快的速度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接收、登记和分类等,大大地减轻了图书馆人员日常体力劳动和雇佣成本。伴随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刻意追求现代化、自动化,我国许多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都在建设之中,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器人等技术也融入了图书的采编、典藏、接收、登记、分类等工作中,机器人在图书馆的应用也是表现不凡。下面列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 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

其中,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象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在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上,百度可能已经领先众人一步,有人在秘密上爆料,说是百度人脸识别技术有了新成果,估计是与支付相关。如果百度这次推出的确实是人脸识别支付,则在移动支付上就可以甩开阿里、企鹅很大一步。

而作为图书馆,虽然进馆有卡验门机,但当下课高峰时,成千上万次的人流是无法顺利通过的,有的校方开辟了其他过道以便通过。这确实为高校图书馆的安保带来隐患。如果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学生老师无需刷卡便可自由进入。仅仅要做的就是采集人脸。而不在采集范围内的则通过后台人工智能分析仪的辨别,一目了然。给值班的人员带来轻松的同时也为学校安保带来了又一道安全带。

2 智能信息检索技术

数据库系统是储存某个学科大量事实的计算机系统,随着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解决智能检索的问题便具有实际意义。

智能信息检索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功能:

1)能理解自然语言,允许用自然语言提出各种询问;

2)具有推理能力,能根据存储的事实,演绎出所需的答案;

3)系统具有一定常识性知识,以补充学科范围的专业知识。系统根据这些常识,将能演绎出更一般的一些答案来。信息检索是数字图书馆中重要技术之一,采用java多线程技术和网络蜘蛛程序,以广度优先搜索方式搜索网络中的超链接,可处理html、txt等纯文本文件和word、pdf等具有特殊格式的文件,设计实现检索器及用户界面多功能快速精确检索,进而提高了检索速度和准确性。

3 自动翻页技术

在图书馆经常需要大量扫描书本等印刷物,现在已经有了自动翻页扫描机器人,它能根据设定的扫描参数,自动完成翻页、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文字图片、页码识别,然后进行简单地图像处理,并按指定的数据格式存贮,可实现图书电子化过程的自动化,代替扫描中繁杂的手动操作。

4 咨询机器人实现图书馆智能化

对现有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开发构建图书馆智能化机器人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机器人实时咨询服务。同时也使读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方式获取优质图书资源。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一般包括常问问题自动回答子系统、人工处理问题辅助子系统和资料检索子系统三个部分。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以缓解重复性、简单性问题回答的繁重劳动,自动发掘用户常问问题,辅助咨询图书馆人员回答用户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读者以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后,通过对关键词所表达的概念语义,从语义上理解、处理和检索读者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读者问题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普及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及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高效舒适愿望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及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普及。期望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屹东,樊岳红.遵守规则与人工智能――维特根斯坦与图灵人工智能理论的交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理论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91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出多种不同模式的对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在生产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已经不再凭借身体的各个器官来接受信息和感知世界的,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和决策[1]。虽然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我国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就必须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理论上的突破。本文在此将重点讨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相关发展和创新。

1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概述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即对所要识别的图像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经过计算机预处理和特征提出再对识别的图像进行匹配和分类。作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第一步,图像输入主要是将已经采集到的图像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处理。计算机预处理过程主要是对将要识别的图像进行图像区和背景区的分离并且将图像进行细化增强图像的二值化,提高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后期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为了能够尽量地还原图像的真实性和减少其虚假特征可以将图像的特有特征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如果需要将输入的图像与已有的图像进行匹配就必须用一种精确的方法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图像库中减少计算机对图像的搜索时间。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为了准确地判断出所输入的图像的性质就必须把当前输入的测试图像和之前已经保存的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

一般来说,计算机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识别法、句法识别法与神经网络识别法等三种方法。

(1)统计识别法。由于在实际图像中背景与目标的线性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统计识别法是具有最小分类误差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主要以数学中有关决策理论的知识为基础,建立统计学的识别模型,并通过此类模型对图像作出分析与统计,寻找图像中认识的规律性,最终利用图像特点中本质特征的提出来实现识别。

(2)句法识别法。此类方法是统计识别法的一种补充,其对图像特性的描述主要依靠的是符号。由于句法识别法学习了语言学内句法层次的结构排列,所以它能够通过分层表述的方式将复杂的图像简化为简单的多层子图像或单层图像,能够有效突出被识别图像结构的信息。

(3)神经网络识别法。所谓神经网络识别法,主要是指利用神经网络中计算的方法对目标图像作出识别的一种方式。由于神经网络存在着能够实现分布式处理与存储、能够大规模实现并行、具有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所以此类方式在处理需要同时对模糊与不精确的许多条件与因素作出考虑的图像进行处理时尤为有效。

2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的领域中图像的识别和分割是一个也重要的问题。虽然在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相关的发展,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传统的图像识别主要经历了文字识别和数字处理以及物体识别三个阶段。在20是50年代的时候文字识别的对象主要是字母和数字以及符号,许多的专用设备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了这一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字图像开始运用于对图像的处理和识别的研究领域,数字化图像处理更加具有存储量大和方便传输和压缩等优势,为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表现在对物体的识别中的三维数据和图片的感知和认识。物体识别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借助了人工智能化的特点将其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行业领域中。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目前需要提高其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在图像的传输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不同类别空间的映射[2]。作为一种成熟的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对各种图像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有效地对比和匹配,提高图像处理后的清晰度和识别度。

3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特点和优点

3.1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

(1)信息量大。计算机对图像信息的处理主要是采用二维信息的方式,因此对计算机的配置和计算机的运行系统的速度以及计算机的存储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图像信息与语言信息相比所需要的频带较宽,无论是在计算机的成像过程中还是在图像的传输中以及图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

(2)相关性大。计算机系统中对图像的各个像素都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的识别过程中需要对输入的各种图像信息进行有效地压缩才能够对不同的图像信息进行分类和匹配。尤其是对三维景物的选取上,输入的图像本身是没有再现三维景物的几何信息能力,因此对三维景物的背后所需要反映的部分信息必须进行适当地假设和重新的测量[3]。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智能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三维景物进行适当地引导以便于解决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3)人为因素大。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在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之后总是由人来进行评价的,因而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的时候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然而,人的眼睛总是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情绪和知识兴趣爱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的质量应该尽量地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视觉,充分地模拟人们在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评价时候的状态。

3.2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优点

(1)精确度高。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将一幅模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转换为一种二维数组,基本的扫描仪都能够对图像的像素转化为32位。因此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能够将任何的图像的精确度满足用户的任一要求。

(2)表现型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处理可以准确地处理影响图像处理的相关因素,例如图像的存储状况和图像的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能够在任何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还原和再现从而保证了图像在经过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时候的像素。

(3)灵活性好。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在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时候,可以根据图像的客观情况来将其放大。由于图像的信息总是来自于各个方面,无论是来自生物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还是对于宇宙中位于天文望远镜下的庞然大物都能够在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通过线性运算和非线性处理实现图像的识别功能[4]。在对各种不同的图像信息进行正确地编码之后用二维数据将图像的灰度进行组合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图像的质量。

4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理论性突破

4.1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朝着高速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科学领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都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对计算机具有特别的要求,而现在的计算机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促进下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硬件水平。不仅如此,在计算机的内部配置方面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计算机在进行图像的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分辨率都大大地提高了,同时对图像的存储设备的性质也在日益地更新。图像作为一种二维度信息,计算机将其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将更多的三维信息赋予图像中并且通过各种计算和技术的处理而得到相应地改进[5]。

同时,计算机在对图像所显示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压缩的时候开始以多媒体的形式对其进行信息化转换,使得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尽量能够按照人的思维和意识来进行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水平和对图像识别的工作效率。

4.2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朝着多维方向和高科技方向发展

计算机在对图像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开始从二维角度向三维角度和多维角度发展,因此对各种图像的数据信息处理的更加精确。目前由于硬件水平的逐渐提高,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新的技术理论和新的科学计算方法的诞生,计算机在对图像的识别和处理过程中更加侧重对其详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经过系统的转化后形成高清晰度的图片。

5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技术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但此类技术依旧得到了较好与较快的发展。就近些年其变化与发展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技术将会出现飞速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与立体视觉同时也将成为计算机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短时间内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计算机通用性较大的全自动系统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智能化的图像识别系统需要和不同类型的应用进行结合开发。

5.1 医学生物工程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诸如红细胞和各种染色体进行识别,从而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更好的医学研究。在医院的很多部门例如心电图的分析以及彩超和超声波图像处理都广泛地运用了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

5.2 工程建设方面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和分类以及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分析和排查方面都借助计算机的智能化工程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对工程的焊接和装配的过程中都充分地运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智能化识别从而减少了施工误差的发生,保障了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5.3 文学艺术方面

文学艺术方面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广播电视领域,电视要想播出高清晰度、高质量的画面就必须借助计算机对所拍摄的画面进行处理和识别。计算机能够对动态图像进行相应地采集加工合成从而形成电视画面。为了避免图像在播出的时候出现失贞的情况,计算机可以对输入的画面进行智能化处理,尤其是一些人为的失误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地调整。在美术方面,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每一幅作品的像素和色彩方面进行相关地调整,使其输出后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除此之外,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和动画制作以及发型设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4 商务业务方面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和酒店商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可以在很多的方面代替人工操作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比如,员工每天在进行上下班的时候都可以在经过大门通道的时候进行电子身份签到和认证。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商业资料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进行防伪说明等等。

除此之外,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还经常运用于航空航天事业和通信工程事业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6 结束语

文中通过对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特点和概念以及其优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其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进行了讨论。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高度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图像进行智能化地处理越来越重要。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工业和农业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在不断地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杨小冬,宁新宝.自动图像识别系统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9,40(4):424-431.

[2]李建华,马小妹.基于方向图的动态阈值指纹图像二值化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2(5):626-628.

[3]康剑莉,陈罡,毛金明.基于Cabor小波特征的磨粒图像识别新方法[J].激光与红外,2010,3,35(3).

[4]柳稼航,杨建峰,单新建,尹京苑.一种基于优先搜索方向的边界跟踪算法[J].遥感术与应用,2011,19(3):209-213.

[5]成金勇,范延滨,宋洁.基于小波分析与Snake 模型的图像边缘检测方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