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朱德的扁担》,读到“朱德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朱德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观德育养德说服教育德育合力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959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根据自己从事小学德育教育多年的经验,下面我谈一下几点想法和认识: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小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4]《将德育引入新境界》徐吉志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具备道德唤醒的基本功能,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化需求。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了丰富的道德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道德、关注道德、体验道德,通过接纳道德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规范,逐渐培养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鲜明的人文属性意味着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而道德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语文学科对人性的表达与理解充满了对人精神价值的关注以及使人向善的正面力量,能达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部分,除了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与社会生命都包括道德成分,学生道德成长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系在于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即道德教育我们除了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别人,从而获得充满温情的生命关系。对此,小学语文基于德育内容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以下内容:第一,生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安全教育、自尊教育、自爱教育等等;第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坚强勇敢、谦虚宽容、勤奋上进、自信感恩等等;第三,社会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奉献精神、关爱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交往、追求正义等等。因此,小学语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其基于道德因素的融入,激励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内涵,促进小学生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呵护小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

二、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并基于道德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归类总结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残疾人题材,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哪些残疾人?第二,这些残疾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第三,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学生需要亲自去归纳与提炼素材,从全新的角度探究课文,最后的结果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盲婆婆”、《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中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番茄太阳》中的“女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弟弟”;高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轮椅上的霍金》中的“史蒂芬·霍金”、《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学生在对残疾人形象的审视中能很快捕捉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例如霍金克服生命缺陷致力于科学研究、阿炳的眼睛坏了却仍然对音乐充满向往,除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亦不乏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号召力,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为了让“我”不用付钱而心安理得的看书,叮嘱“我”每天为他送马草,其实他根本就没有马。这样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何其渺小,但美好的人性力量一旦被发现,又是怎样地光芒四射!学生从普通的甚至显得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的道德震撼比一切说教都要管用,如此经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发言,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课前笔者问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他们往往含糊其辞,现在却会举例告诉你:“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三个指头会动,却写出了伟大的《时间简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也会明确地回答:“道德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可见,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是: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总之,教育之功不在于训练学生谋得职业,而是在激励学生涉猎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品行等精神维度亦有所追求,小学教育在小学生“成人”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然而,单纯的道德教育并不足以培植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将道德置于生命的真实存在中才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对此,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与生命体验素材成为首选学科,其卓越的道德浸润价值不仅能审美,还可立人,本文主张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载体,以美引真、以真储善,帮助小学生认识道德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呵护学生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推动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

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伟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学,李大伟主动去

他家给他补课,坚持两周,风雨无阻,期末考试肖小明取得好成绩。

2、赖小娟和吴莲花也是一对好朋友,期末考试时赖小娟有一道数学题不会

做,吴莲花趁老师没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给赖小娟看了,因此赖小娟数学得了满分。

让学生讨论他们谁和谁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再

去讲解“朋友”和“友谊”的正确内涵,这样可事半功倍。

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就必须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念,其

常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讨论指出某种看法的错误性质,教师和学生对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态度。

(二)、借助于课文中的事例或现成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以及由此

产生的行为后果,如用“狼来了”的故事说明说谎的危害。

(三)、用变式使学生分清道德观念的本质内涵。

(四)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证明某些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多么有说服力,只要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就不会相信教师的教育,就会怀疑教师传授道德知识的真实性,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坚信不移,并成功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二)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转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支持、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例如,在组织为孤寡老人服务时,为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心情和荣誉感,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消极的道德体验,所以要注意防止,组织好活动。

(三)要注意防止“意义障碍”

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有时学生不仅不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意义障碍”论文格式模板。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想,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感到教育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

(2)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

思维实际。

(3)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频,学生无所适从,又不及时检查执行情况。

(4)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

为了消除意义障碍,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适当,且做到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统一。

三、 正确的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深入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讨论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品德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举行乒乓球大赛,他想如果代表班级参加团体赛,即使团体获奖,自己什么奖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报名参加了个人单打比赛,最后,他获得了全校男子单打冠军,可班级团体赛因他没有参加而没有取上名次。让学生讨论王磊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学生的作文、墙报、学生的入队、入团仪式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媒介。

(三)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判断最初是在他人评价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常常是重复教师、家长或别人的评价,以后才慢慢的学会了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身体力行。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要注意讲清为什么这样评价和判断,以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和评价,并付诸实践。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模范地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既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我们老师的自觉行动。并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为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抓好养成教育,促使良好小学生教学思想品德的形成

1.充分利用“三会”,规范学生行为。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育孩子要经常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改进、提高自己。每次班会、队会、晨会上可以就学生前一天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矫正,指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在校尊敬老师,在家孝敬长者,同学之间互助友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不拿他人财物、拾物交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能够主动捡拾垃圾,确保校园、公共卫生整洁。从细节处着手,从细微处起步,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强化正面引导。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或学校网站、校园刊物或电子屏、学习园地或校园文化橱窗宣传校园发生的一系列好人好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也可播报一些现代或当前的英雄与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或者借一些重要节日的庆典活动,以此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还可通过少先队校内文艺演出、对外宣传,打扫公共环境卫生、赴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现身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电防火安全、校内外活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举行励志、感恩教育讲座,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扬起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之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保证安全、保证健康、胸有理想的前提下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劳动、参观附近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让学生感悟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进而珍惜自己的现在生活,尊敬父母、认真学习、快乐成长。

三、参与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教育小学生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诸如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整理、摆放室内外物品,养成自己穿衣、勤洗手、做简单饭菜的习惯。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几次大的活动,例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的庆祝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五星学生”创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所向往和期待的。我们要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呆板,应妥善“放飞学生”“践行自我”,应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小学生的管理与发展,学校的一些校内外劳动应给学生机会,之前应讲清注意事项,如安全、劳动方式方法、动作要领等。总之,应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体验成功的愉悦与付出,充实自己,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净化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配合执法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育青少年学生远离网吧,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2.学校和班级应设立“监督岗”,教育学生互相监督,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避免学生沾染不良习气,远离不洁不雅的事物。

3.学校应在校园内、教室里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规范条约,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影像资料,教育、熏陶、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促其健康成长。

4.不仅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从而使教书育人并举、教育教学同重的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5.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其既注重文化课学习,又不忘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尝试“孟母三迁”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融入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从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哺育,使学生受到来自良好大环境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6.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细化师德量化考核,从严从实考核教师工作,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督促激励教职工践行教书并育人的职业道德,能够切实执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落实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之中,确保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老师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老师在德育的课堂上,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故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老师首先就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进行相应的主题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比如,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进行升旗仪式,所以,老师就可以借此来导入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老师可以举行爱国主义班会,在爱国主义班会中导入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有在我国传统的其他节日中,老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导入关于屈原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

小学德育的内容都是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的,比如,在规范学生的举止文明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列举九个规范来提高学生的举止文明。虽说罗列出明确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将这些规范实践到日常的行为中,也是无法很好地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效率。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文明程度,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比如,老师在讲解相关的行为规范时,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在教育学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由于后天的问题,小明的左腿运动不太方便,可是有些学生就会嘲笑小明,甚至还会给小明起绰号“残疾明”,因为每天都要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小明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再愿意上学。老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来教导学生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在小学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举止动作,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结合家庭教育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是学校老师要作出相应的努力,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学来作出相应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要爱戴自己的母亲,要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生回家后可以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家长在课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学生了解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地爱戴自己的母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非常地溺爱自己的小孩,然而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极力配合老师,让自己的小孩去进行一些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为了加强小学德育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时候,老师每讲一个内容就应该将其体现在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肚子痛或是不舒服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应该立刻普及一些卫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后,学生就对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会留意自己的日常动作,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从而减少自己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六、结语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德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法纪观念。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目前,我省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德育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2)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坚持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4)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5)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6)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5.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开展爱集体、爱家乡、爱*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

三、德育课程

6.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小学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7.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8.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德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德育活动

9.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10.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我省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的历史和省情教育。通过讲述*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中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和科技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

11.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和谐*而奋斗的理想,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积极开展向任长霞、李学生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打造诚信校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继续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五、德育途径

12.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中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各类专业课程,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要蕴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要实施德育优秀课程建设计划,做好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的奖励工作,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断推进和完善德育课程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1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各类课程教师要始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4.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大中小学校要坚持每周一和重大节庆日的升国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要在每年学生开学和毕业之际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要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建造起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德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5.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16.努力构建德育网络。要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起通畅的教育协调机制,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状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纪念地、名胜景区等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六、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领导

17.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领导。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大中小学德育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成立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和业务指导。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德育教学工作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义”。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师将学校的德育与“政治教育”简单地归为一体,因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强调高尚的道德原则教育,忽视了生活具体细微道德的培养;无限放大德育的目标,一味突出纯粹的道德规范知识教育;单纯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伟人事例的说教,忽视从小事做起的细节教育;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分析与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沦为片面的知识理论说教与灌输的过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知行不一,其对道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失去了德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

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德育教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动力之源,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只安排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坚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看做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断地传承创新。我们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在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综合看来,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形式单一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学习,它也是一种实践哲学,离不开人的生活实际。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及小学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和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直接判断教学,很少有学校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灌输的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

(三)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及教学时间安排的关键。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空洞说教的成分居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另外,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不能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培养。

三、对做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议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议题之一,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足以来就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对子孙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教育孩子明礼诚信,积极向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发挥联动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明确指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校课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灌输,如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而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参与校外实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去照顾残障儿童,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如教育孩子要爱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知识,还必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意识,就应该带小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高校;德育教育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学生受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正着力对我国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并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消极现象,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高校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把德育贯穿到课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有丰富的德育思想,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邓小平的学校教育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洞察力,对于高校培养更多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富有战略指导意义。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的学校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并用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宝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的设计中,教育始终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任务与目标、原则与方法、组织领导与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它们前后联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以期有助于高校德育教育。

第一,关于德育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把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邓小平又在1980年将这一目标明确化,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1](P369)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P110)。“四有”是社会主义新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又包含科学文化素质,这两个方面形成统一整体。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2](P153)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使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

第二,关于教育核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青年学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文化多样化的思想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正着力对我国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其中“德育为首”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正如邓小平所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57)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武装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引导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面前,善于思考,提高明辨是非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信仰和道德。而且邓小平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结合:“但这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P158)

第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邓小平认为一个民族的振兴靠教育,而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处在教育的关键地位。“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2](P160)对于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增加教育经费。

第四,关于教育方法、手段。邓小平同志强调:“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P161)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161)。我们要改善以前理论的灌输教育,加强道德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强调对青年学生加强安定团结的教育,不仅对于现实,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有重要的作用。他说:“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要用这个道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2](P162)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对于实现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特别加以重视。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借鉴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理论系统,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出发,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建立了“开放德育”思想。他的“开放德育”思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德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二是德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人才。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使得德育跳出了学校的框框,走向了社会,并和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社会化的学校德育。邓小平的“开放德育”思想不仅强调德育要走向社会,而且强调要走向世界。他指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也包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优秀成果。这就提出了德育也要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因此,高校德育要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德育的一些先进思想和方法,注意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对合理的东西要加以吸收和运用。

在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中,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培养。历史表明,理想、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非科学的信仰必将逐步地被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所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终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了人们的信仰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既要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去完成现阶段的历史任务,这样才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引向胜利。同样,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离开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也是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因此,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任何动摇、否定和亵渎,都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的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向往西方生活、价值取向移位等等问题,往往都是同理想信念的失落相联系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它从反面说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德育要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青年学生,主要是教育引导的问题。我们不能搞运动”,“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3](P204)这就是说,我们实施学校德育,主要是靠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向学生传播和灌输革命的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但仅有教育引导还不够,还必须把正面教育与严格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小平同志讲,我们“不能排除使用某种专政手段,使用纪律、法律手段”,“对于严重破坏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又屡教不改的人,也要采取严格措施加以认真的教养改造,不能让这极少数人危害学校和社会”[4](P106)。只有坚持正面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德育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要靠自身的自律,更要靠学校教育,对青年学生,则主要靠学校的德育来实现。首先,要把德育放在教学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要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教育,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各科教学并未对德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许多老师认为,德育是德育课老师、辅导员的事,而任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断层,让学生认为只有上政治课、德育课时才有德育教育。因此,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思想状况,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形成连贯性,继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是首要的,每个老师都要身正示范,把德育放在教学的核心。其次,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比较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扩大规模等,学校在德育方面没有提高到应有的层次,对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没有提高到应有的程度,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大多数辅导员还有行政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也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师的劳动强度比较大,投入精力比较多,因此要减少辅导员的行政工作和劳动强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才能使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肯定。第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对学生产生身正示范的作用。一是形象渗透。德育工作者与其他教育者有所不同,德育工作者起到直接楷模作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乃至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成为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身正示范,不然学生就不会信服教师,自然就不会真心尊重教师。二是品格渗透。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教师的品格、个人魅力至关重要。教师要讲正气、自律等,并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三是情感渗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成为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真心沟通,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认为对教师言听计从的就是好学生,对自己有意见的就是差学生。教师要真正与学生情感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了解也会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就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有利于抓教育的重点,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重要一环。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职场招聘也要求有相关经验,因此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结合学院特色、学生意愿精心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及专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性,并且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学生就业时往往面临没有工作经验的困境,长期的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社会实践就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就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改进教学方式是现实的需要。在当前德育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开设德育网站、网页,并吸取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最新发展经验,及时更新,使大学生接受到网上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展开,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指导。课堂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条件、氛围、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氛轻松,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所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德育教育者面向各个专业学生,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了解各专业及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了解专业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将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引入德育工作领域,提高德育工作的知识含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