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

属地管理论文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党员属地化管理和邻里建设,提升街道社会治理水平,狼山镇街道在全区率先全面实行党员属地化管理,即对涉及房屋拆迁安置异地安置的党员,按照便于教育管理党员、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作用发挥“三个便于”原则,实行党组织关系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隶属关系脱钩的办法,将组织关系从原社区党组织转移到现居地党组织,并编入居住地邻里党组织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日常管理。截止目前,已完成378名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其中街道内接转294名,接转街道外84名。

党员属地化管理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基层党组织发现所有的党员都有严重的思想包袱,来自不同社区的党员不愿将党组织关系从原居住地转到现居住的新社区,一方面他们对原社区党组织、党员情感深厚,人头熟便于沟通,认同感较强;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在原居住地村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担心组织关系转走后经济利益受到影响,特别是在跨街道范围内转移的党员更是存在思想上的负担,认为是基层党员组织嫌他们年龄老化作用发挥不大是想将他们踢走……

针对上述情况,狼山镇街道在各基层党组织实施了原居住村和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人性化交接、个别化工作、重点化推进、有序化落实”的模式,逐步将原居住社区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现居住地社区,通过“三个凝聚”,探索实施党员属地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解决党员从表面上的融入到实质性精神上的融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真正凝聚在安置社区基层党组织周围,让党员人散心不散。

一、以组织凝聚思想。党员属地化管理,首当其冲的是要让党员放下思想包袱。宣传先行。利用党员大会,各支部会议反复解读属地化管理的目的、意义,对仍有思想疙瘩个别党员面对面交流,真诚听取想法,化解顾虑。一是建立属地化党员信息库。原居住地社区与现居住地社区要进行人性化的交接,现居住地社区要详细了解新转入党员的基本情况,对每一个党员做到爱好清楚、能力清楚、家庭情况清楚、居住地清楚、联系方式清楚“五个清楚”,为邻里支部举荐用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组建、充实邻里党支部。按照党员在邻里分布情况,重新调整并建立健全社区邻里党支部(党小组),共有78 名新接转的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当选邻里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委员,为邻里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增强了新转入党员的归属感。三是建立“三联系”制度。结合邻里工作需要,实行社区干部联系邻里党支部、邻里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学习教育、走访服务活动,架起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连心桥。

二、以活动凝聚力量。一是开展多样化学习。在街道党员宣讲团平台的引领下,各社区以党员月月谈、党员微讲坛、小党课等方式引导党员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为党员征订各类党报党刊,并利用各种走访、慰问的机会,送学习资料上门等丰富党组织生活。二是挖掘活动带头人。着眼培育党员骨干,注重挖掘关心社区发展、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典型,发挥他们服务群众的特长,树立起党员的新标杆,强化社区社团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公益社团,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居民的能力建设。三是开展丰富组织活动。广泛开展红色之旅、文艺汇演、邻居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进一步融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步初具规模,发展迅猛,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的今天,房地产市场交易尤为重要,在房地产交易的过程中,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屋的质量不能够严格把关,而房屋的价格飞涨,使得老百姓难以接受,买不起房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价格管理体系,不能合理的评估,乱抬价格,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骚动,给购房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有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泡沫,房屋买卖的成交量萎缩,购买者持观望的态度,房屋的空置率大幅上涨,我国房地产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一些中小地产商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这些风险无疑会转嫁给银行。从而导致银行出现房地产信贷风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使房地产业不能有序的向前发展。因此规范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1.2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房地产交易中,权属登记管理缺失现象普遍严重,在人的一生当中,离不开衣食住行,住是排在第三位的,由此可见,住房在老百姓生活中占着相当重要的比例,人民群众辛辛苦苦一辈子买了一套房子,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财产,之后却发现买的房子没有房产证,从而导致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给自己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打击,这是因为老百姓对待房屋和土地权属问题不够了解。在我国房屋权属不健全的问题非常突出,在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权属登记、档案管理等存在着多头行政、机构复杂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权属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将会做得更加规范,更加成熟。

2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规范化对策

2.1房地产交易规范化管理的对策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下去,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要把土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研究;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要有一个统筹的计划和安排;对我国耕地的征用必须慎重,坚决制止和杜绝一切个人及单位未经任何部门批准进行征用土地,以此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

2)我国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公司、房屋销售公司都应肩负着社会责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房地产交易环境。房地产进行转让、抵押时,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的土地使用权应同时转让和抵押。房产权与地产权是不可分割的,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则,才能保障房地产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2.2房地产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的对策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及时、准确地对房地产权属进行登记、审查、确权并发放房地产权属证书,就是为了保护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要搞好城乡建设,首先要了解城市土地的自然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居住房屋的情况,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就是要及时地、全面地、准确地提供房屋资料和信息,为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房屋作为人民群众一生中最重要的财产,应该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在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房地产交易后的权属登记管理出现了纰漏,对人民群众的私有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为当地政府一定要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对权属登记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根本上防止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使房产权和土地拥有权高度统一,坚决杜绝土地和房产分开持有,使人民群众的房屋私有财产更好地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要完善权属登记保障体系,全面细致的做好权属登记,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稳定,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我国的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将会越来越规范化,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2.3运用先进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大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力度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已基本运用了先进的、科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管理系统,取代了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工模式的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的管理办法。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进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既能查询又能登记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一个上下贯通、资源共享、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大大提高了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4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实现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从我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特点来看,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互依赖的,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是房地产交易的基础,房地产交易管理是权属登记管理的延伸,房地产交易需要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的资料和信息,而房地产交易的最终结果是权属登记、发证。对房地产交易的管理也就是对房屋权属买卖的管理,房屋产权的登记是市场交易的行为实现。因此,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联系密切,密不可分。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必将影响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等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必将制约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一体化管理。因此,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必须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工作,必须搞好窗口服务,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方便人民群众,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实现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对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原则,真正做到使人民群众乘兴而来,满意而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一体化管理将成为房地产交易的管理模式。

3结语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属地化管理; 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6-0096-0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6.010

一 引言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弱化,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亟须应激调整;东道国劳动政策等制度约束客观存在,制度选择与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绩效相关性明显[2];全球化市场推送现实文化差异,当前,基于各国文化差异性所建立起来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无疑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整[3]。

实践呼唤新的管理模式,属地化管理应运而生,但理论探索相对薄弱。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机遇凸显,属地化管理对相应理论需求更显迫切。国内有学者对属地化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如杜建韶认为劳动力成本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的重要因素[4];陈凌宇突出属地化管理是减少文化冲突的选择[5];李萍则更多地从人力资源属地化的视角对动因进行了分析,她强调了员工管理长期化的专项性人力资本的集约性[6]。也有学者从企业实践经验出发,尝试提炼分析属地化管理的内涵,如周磊就从理念属地化、身份属地化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把人员属地化作为内涵之一,解释为企业针对不同级次员工采用的当地化雇佣策略[7]。也有学者指出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具有战略意义,为了满足跨国企业国际经营的需求,企业要提升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8]。不容忽视的是,来自管理一线的实践者也进行了部分经验交流式的归纳总结[913]。总体上看,更为发散和碎片化。

纵观已有研究,笔者发现,针对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属地化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属地化管理问题,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也缺乏相应的指导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也较为单一,存在较大理论拓展空间。基于此,文章以中国企业属地化管理困境为着眼点,从嵌入性理论视角进行系统剖析,构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找出影响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厘清影响中国企业属地化战略运行效果的管理脉络,借此给出策略建议,为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现状和问题

1.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概念与含义。

目前,“属地化”作为企业的一项国际化战略,虽然已成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的标准词汇,但就概念界定来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已有研究总体上可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属地化”从生产过程角度将“属地化”定义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采取的当地经营策略,包括研发属地化、生产属地化、营销属地化、人事属地化等;狭义的“属地化”则特指人力资源属地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隶属于“属地化”的狭义定义范畴,但又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层面的属地化。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是公司的属地化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取得经济效果的方法和路径。具体而言,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从主体指向角度分析,是指近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也即中国的跨国公司;从目标指向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意在开发当地包括劳务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资源,支持母公司战略;从实施手段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除提升本地雇员比例外,还涉及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再造,深层文化互动,以及当地市场资源深度开发,其核心是企业的环境融入能力。

因此,本文将属地化管理概念界定为:中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为融入当地社会网络,获取最佳效益而实施的当地化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与管理过程。那么,企业如何判断东道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又如何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正确分析属地化管理的现状。

2.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为了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引用笔者博士论文中对中国企业境外人力资源属地化问题的相关研究数据[14],采用专家访谈和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提炼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中国企业30年走出去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的管理优势,按照总体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其排序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管理能力程度、与当地各类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程度、具有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程度、熟悉属地化国别市场程度、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管理团队程度、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程度、具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程度。

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按统计结果排序分别为: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属地化管理粗放、属地化用工比例不高、企业文化不突出、管理方式行政化、属地管理人才使用较少、引入第三国劳务比例不高、其他。具体而言,问题如下。

(1)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国际项目的属地化战略落实乏力。与国际知名工程承包商相比,中国企业缺乏资深国际工程项目经理、精通国际工程法律的法务管理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者、国际工程融资管理者,以及国际工程造价估算和报价人员。复合型人才形成管理短板,也成为有效实施属地化管理的障碍。

(2)属地化管理粗放导致融入性风险成本增加。在中国企业具体管理实践中,各项管理的标准、规范、流程还有待完善。在属地化用工方面,存在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风险因素增多。

(3)属地化用工比例不高致使融入性难度加大。中国企业在属地化用工问题上矛盾重重。一方面希望广泛融入当地文化,多雇佣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又纠结于当地员工的管理难题,沟通成本、政策成本均需纳入决策体系。

(4)企业文化不突出对企业的融入性带来负面影响。在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过程中,往往较多关注生产任务指标的完成,多采取制度“硬约束”的办法,忽略了实施文化管理对劳务人员“软管理”的作用,导致东道国劳务人员对中资企业认同度低,仅仅停留在“干活挣钱”简单思维模式中,工作效率较低。

(5)管理方式行政化致使融入性缺乏根基。中资境外企业由于均属于国内集团总部为开发属地化市场成立的子(分)公司,受国内集团总部行政化管理影响较大,在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过程中,集团总部较多采用任务指派等行政化手段,没有较多按照属地化现状采取市场化、国际化管控手段,突出体现在决策机制的行政化,表现为“长官意志”,出现属地化管理水土不服。

(6)属地化管理人才不足致使融入性缺少传导效应。属地化管理人才比例结构某种程度上是衡量属地化管理的重要指标,受企业行业性质、公司战略以及东道国人才结构等因素影响,在属地化管理人才开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连接企业与东道国文化的重要节点,这一问题需要创造性突破。

(7)引入第三国劳务比例不高。作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从成本集约角度看,第三国劳务比例也影响着企业属地化管理策略。但中国企业在引入第三国劳务方面普遍存在认识偏差、经验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了企业对东道国的融入程度,进而影响属地化运行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开发不够,另一方面是对东道国的资源环境约束认识不足。

三、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构建

1.嵌入性理论与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逻辑层次。

本质上说,属地化管理是企业的经济行为融入东道国制度环境的选择。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种选择的内在机理。布莱尼(Polanyi)最早提出的嵌入性理论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它的基本假定是自利行动者处于社会网络中[15],后来者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把网络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6]。其分析范式是以突破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经济人假设和社会学“过度社会化”为特征,引入经典分析框架“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主要思想是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和企业作为网络节点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后来的“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则更深入地体现了嵌入性在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应用。,具体阐释了嵌入性网络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奠定了其连接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引入嵌入性理论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式的关键,尤其是在属地化的逻辑层次关系的分析上。根据嵌入性理论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嵌入性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制度环境的网络嵌入。这个层次的嵌入关系源于对东道国资源环境约束的考量。如果将企业在东道国的属地化战略收益作为企业的产出,那么它应该是企业属地化管理能力与外部资源环境的函数,关系属地化管理战略的成败。国家关系问题、劳动政策问题、民族个性与价值取向、法律体系和金融政策导向等,直接构成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网络,是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大背景。

二是产业集群的双边嵌入。企业实施属地化管理的直接目标是节约运营成本,终极目标是扩大属地市场收益。马尼拉(Mainela)和普哈卡(Puhakka)研究指出,企业的国际经营是一个嵌入网络中的过程,子公司在东道国网络的结构资本、位置资本、关系资本、认知资本与战略收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7]。海泽德尔(Hagedoorn)的研究认为嵌入性特征直接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形成,为企业属地化管理的融入路径提供了产业集群层面的理论依据[18]。一方面,产业集群嵌入在信息搜寻方面获得收益,在融入东道国社会网络过程中,特别是着眼于市场资源的深度开发,企业无法单兵作战,嵌入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识别更多的国际化收益和信息,为国际化行为提供必要准备。企业在本地集群中的嵌入性有助于建立国际性的企业联盟,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国际联盟,并且能积极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行动,因此嵌入性能促进形成一系列可用于识别国际化行动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嵌入性帮助企业在互信合作方面获得市场收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倾向与已有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合作伙伴的搜索成本和选择成本。企业间不断重复的合作关系直接带来了相互信任,“关系基础模块”和“经济交换的关键要素”被认为是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成功实施属地化管理并能够嵌入本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声誉,利于国际化扩张。企业的嵌入程度,特别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嵌入程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嵌入性程度高,表明企业可更多地利用东道国属地化人力资源来完成项目经营并实施复杂任务。

三是属地化员工的组织嵌入。员工的属地化管理是最基础的嵌入层次,也是中国企业现阶段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通过调研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短板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属地化管理人才问题、属地化用工问题、属地化文化差异问题、属地化管理方式问题,这些都是组织嵌入程度不高的表现。根据李(Lee)和米歇尔(Mitchell)的工作嵌入理论,企业里的员工选择离开或留下的主要因素是这名员工所处环境的契合程度[19]。契合程度高,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亦然。那么属地化员工的流动性、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都与其工作嵌入程度密切相关。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就应该着眼于员工与企业组织的匹配、黏合,费德曼(Feldman)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嵌入性程度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和员工的薪酬福利,有效处理属地化雇员的选拔、激励、培训、考核、人员流动和人文关怀等问题,是属地化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核心问题[20]。

2.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嵌入性层次与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是以人力资源属地化为基础的网络关系。

该网络以属地化员工的嵌入性管理为基点,通过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特点和劳动政策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功能的实施和完善,能够增强组织稳定性,减少风险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和品牌识别度,提高属地化市场的辐射带动力,实现深挖市场效益的战略目的。企业对东道国资源环境的网络嵌入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宏观判定条件;对当地产业集群的嵌入是网络嵌入中观层面的内容;而对提升自身属地化用工管理能力的组织嵌入则是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的基本功。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1:企业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最为关注的外部资源环境由东道国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网络构成,环境条件越好,属地化管理难度越小。

推论2: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属地化用工特征越明显,体系越完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难度越小。

推论3:企业在东道国的产业集群中位置资本越显著,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难度越小。

3.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实际上,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判定、选择、实施和调整的过程。如果对东道国的资源环境判定为适合实施属地化管理,则以“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为导向建立企业的品牌识别度,并实施属地化的人力资源策略,根据属地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反馈调整属地化管理策略。如果对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判定是不适合属地化,则返回母公司的属地化战略调整。由此可见,对属地化环境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判定是成功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前提。

为进一步验证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系模型的实践贴合性,笔者在博士论文中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设计中国“走出去”企业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访谈对象为38名从事国际工程业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向委内瑞拉、玻利维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联酋、白俄罗斯10个国家的70家中资境外企业发出问卷700份,回收656,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642,有效问卷比例为91.7%[14]59-72,93-95。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东道国环境嵌入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为劳动力市场因素,包括东道国劳动力成本与我国差异、东道国劳动力市场规模、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第三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其次是文化距离因素,包括国别之间文化差异、企业的文化包容性、外派员工的适应性和属地用工的文化融合性;再次是国家间制度距离因素,包括国家关系、民族价值取向、工会组织强度三个方面。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按照均值排序,影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管理功能模块因素主要是配置与使用、招聘与选拔、培训工作、薪资管理、雇佣关系、人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逐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推演,以嵌入性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属地化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约束,构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逻辑关系模型,并利用专家访谈和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归纳了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首先应正确判定实施属地化的环境条件,准确判断实施属地化的外部资源环境约束;其次应将企业置身于东道国的社会环境网络中,突破自我搞建设、封闭性属地化的思维局限,努力提高企业在东道国产业集群中的嵌入程度,提高属地化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再次,应在人力资源属地化用工相关功能模块完善各项工作。由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第一,增强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资源环境判定能力。做好人力资源属地化整体规划工作,做好市场调研,对东道国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素和自身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提前制定属地化用工方案,并细化整体方案保证措施。

第二,增强企业在属地化行业集群结构中的影响力。“走出去”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密切与产业集群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积累信誉资本;加强与东道国工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减少政策摩擦成本;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注重企业自身品牌的宣传,建立在东道国市场的品牌识别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属地化用工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巩固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力;开拓国际联盟的合作渠道,增强行业相关信息收益,增强当地市场的项目辐射力和带动力。

第三,完善属地化人力资源组织功能管理。打造人力资源“国际化、多元化、本土化、复合型”管理团队,注重团队组建、人员选配、团队考核评价整个管理链条工作,吸纳当地人才,合理配置属地化员工在管理人才梯队中的比例;加强属地一般用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外籍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突出企业文化建设,并与东道国特殊价值观有机衔接,尊重属地员工的和重要社会习俗;完善人力资源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举;科学设置薪酬考核体系;注重对属地化雇员的人本关怀。

参考文献:

[1]黄海嵩.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13)[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64.

[2] 石鸟云.基于制度理论的跨国公司东道国选择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8):110114.

[3]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110.

[4] 杜建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观察,2008(24):203-204.

[5] 陈凌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5):58-63.

[6] 李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的启示[J].现代企业, 2004 (6): 67.

[7] 周磊.关于属地化经营的若干思考[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12):14-15.

[8] 薛求知,廖勇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7.

[9] 任超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应对国家风险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 33 :165-166.

[10] 卓瑞,王明皓.中国国际工程公司的人力资源属地化[J].国际经济合作,2012(9):61-64.

[11] 赵晨曦,邓亚军.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J].江苏建材,2009(3):65-68.

[12] 周永红.海外项目员工属地化管理探索及体会[J].经营管理者,2013(26):32.

[13] 崔阳,王明皓.国际工程企业属地化员工培训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4(2):77-80.

[14] 崔杰.中国企业境外人力资源属地化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5:87-92.

[15] 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M]. Boston MA:Beacon Press, 2001:3.

[16]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1(11): 481-510.

[17] MAINELA T,PUHAKKA V.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i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1): 105C129.

[18] HAGEDOORN 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3):670-680.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1.1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

地理信息系统冲破了传统的更新局限,无论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灾害,一旦森林资源出现变动,地理信息系统都能对图形与属性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同时,还能借助遥感技术将图像的属性信息充分的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掌握森林中发生变化的地区信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2实现资源统计报表与图形输出

地理信息系统可通过GIS生成资源数据统计报表,并通过制图功能将相关图件打印出来,这有利于管理者根据相关数据作出决策,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不仅可查询小班和林班的统计数据,还可查询相关图元,以获取相应的小班和林班数据。查询结果可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如:统计图、地形图等。将属性与图形数据相互联结,有利于随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预防火灾等自然灾害

森林资源的管理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火灾。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可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还能对森林资源状态和森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火点及时发出警报,利用遥感技术定位火点的具体方位,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构建档案管理库

数据库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动态管理森林资源的目标,应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构建档案管理库,及时更新其中的数据,使数据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但这种管理手段也存在很多弊端,它在统计信息时只能借助相关数据来进行查询,而且在制作图件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绘制手法,这对统计信息与小班属性数据同步来说非常不利。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能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相互融合,从而大幅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水平。

3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1森林的林种结构调整

在对公益林进行规划时,应利用缓冲分析法,明确防护林的比例和分布范围。从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入手,分析相关的空间属性,并通过立体三维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直观掌握森林的多种地貌状况,这对林种结构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3.2森林的年龄结构调整

地理信息系统能借助GIS和相关技术明确森林的年龄结构。同时,还能为管理者提供森林调整方案,并根据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不断催熟林木,使管理更加科学,将林地的生产潜力发挥到最佳。

4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且非常烦琐,只有将其做好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为森林经营工作的生产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获取具体森林数据和图像资料必须借助森林数据库进行查询,同时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些数据大多都是森林树种的各种基本数据及一些地形地貌的图像资料,如:自然天气状况图、林木种类分布图及地形地貌状况图等。目前,管理者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段来采集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到实际地点进行勘测并记录好相关数据信息。这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还阻碍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能大幅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若想具体规划林区道路,可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规划的道路网科学合理,再计算出对应的工程量,设计出具体规划图形,为道路施工人员提供规划方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分析宜林地数据,从而为造林作业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5地理信息系统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天然林在森林资源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它与诸多行业领域均有所关联。该工程操作较烦杂,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难度,使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导致大多数管理人员受到牵制,从而造成管理成效不够显著。地理信息系统能让管理者充分掌握天然林的整体状况,若发生动态变化能及时处理。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林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它革新了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和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大幅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成效,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唤良,张贵,杨志高,等.3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资源管理及GIS专业教育[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2]史俊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进展[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3]张新长,张青,马林兵,等.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崛起[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4]彭秀英,万剑华,范士杰,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5]薛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2002.

[6]王平,刘慧平,潘耀忠,等.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7]马大喜,刘昭华,陈龙泉,等.优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设计[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8]刘耀林,杜清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的思考[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9]王祥.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4,(08):169-170.

[10]原会营.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林业科技,2013,(03):52-53.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展望

1 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研究现状及实践成果

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运作程序、公众参与、质量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在权属管理方面,余震国教授等提出了包括权属调整、权属界定和权属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自中共中央在99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中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国内学术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新型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模式正逐步确立。土地开发整理的运作方式也经历了项目法人下移、验收权审批权下放、支付方式统一和项目变更审批权分级下放等方面的重大调整,逐步走向规范化、模式化。

2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统筹工作有待加强

10年间,我国虽然出台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在内的多项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法令条例和政策,但对于土地开发整理整个行业如何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显不足。集体表现在:土地开发整理发展目标不明确,行业监管体制不健全,开发整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2.2 行业管理亟待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有近一半的县没有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专业机构,相关工作多由国土资源部门承担。根据500万元的投资额应配备1个监管人员的测算经验,我国需2.5万名基层监管人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机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监管责任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等问题。此外,由于国家暂无土地开发整理市场管理方面的法规,项目承担单位在选择机构时经常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

2.3 地方政府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内涵的认识片面,以为被整理土地30年内不得转作他用的原则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基层进行开发整理工作所需费用一般不能列入预算当中,导致相关机构无法获得稳定经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愈来愈难;国家规定的新增费使用条件严格,地方政府迫于补占平衡压力,往往是选择易开发整理的土地优先用作补占平衡。

2.4 基础研究和权属管理研究亟需加强

我国虽然在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和基础理论方面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相比较于其他领域仍明显不足,尚未形成一个主流理论。从行业相关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数量来看,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创新源泉和学术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整个行业在社会的影响力有限。此外,土地开发整理的权属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多数依靠行政管理操作,严重影响了权属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

3.1 进行发展战略研究

坚持把保护耕地红线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展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并以此推动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应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统筹规划工作,将规划目标分解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适度加强调控力度。

3.2 改革管理模式

建立资金投入产出评价模型,将资金投入与基建数量、土地破碎降低程度、新增耕地面积等指标相结合,以此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以量化考核的问题;要将专业资金统一管理,切实解决资金落实困难问题,推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还要注意加强建设用地的整理,制定相应商业运作模式及激励政策,可以尝试将建设用地与土地收购储备统一进行管理。

3.3 推进“管办分离”体制改革

当前国土资源部门的行政管理与专业机构的监管工作并立,责任不明确,需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制定两者的对接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要研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机构的管理规范,解决地方政府落实经费难问题,拓宽经费渠道,增加监管人员数量;还应制定土地开发中介机构管理方法,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管理,想方设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3.4 加强权属管理

一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权益量化研究。对权属调整种类、土地质量评价方法、量化指标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权益纠纷提供科学依据,真正维护参与各方的权益;二是加强权属管理法律建设。通过此途径解决法律缺失问题,为权属调整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开发的权属调整工作。以权属调整为重要手段,提高土地的集中度,改善城乡景观,优化土地利用率,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平台,提升土地开发工作成效,增强该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3.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急需建立一支土地开发整理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国家当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选择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学科建设,以国家当前需求为主导,以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结合社会的研究机构,积极培养土地开发整理的专业人才。其次,应当在政策上加大鼓励支持力度,激发相关研究机构的工作热情,凝聚整个社会的智慧,持续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理论、技术标准等研究向前发展;同时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差别管理政策、权属调整规范、质量评价方法、发展目标、建设标准、权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应当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学术交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以举办土地开发整理高层论坛等形式学习吸收国外的土地开发经验,出版土地开发整理普及性书籍,使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真正为群众接受。

4 小结

所谓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土地的产权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维护资源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土地调整措施。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简单从事,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充分尊重民意,将工作做到各方满意。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注意采取先进的技术解决权属调整,同时调动相关各方积极性,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高世昌 推进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0.4(4)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品牌属性;品牌基础理论;品牌衍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考察现存丰富的品牌理论,可以发现其中接受度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使用面比较广、尤其是我国高校品牌管理课程讲授的理论,还是比较固定的,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主要有:品牌、品牌核心价值或品牌基因、品牌文化、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资产或品牌价值等。

第二组主要有:品牌推广/整合营销传播、品牌组合、品牌延伸、品牌扩张、品牌危机、品牌维护、品牌创新等。

一、品牌基础理论

首先考察第一组。这部分内容在品牌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共同完成了对品牌的完整的定义, 笔者把它们归为“品牌基础理论”,并给出如下定义:

品牌基础理论是对品牌的画像,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品牌理论所构成,它们从符号、形象、风格个性、文化、价值理念和心理位置、资产价值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共同回答了品牌是什么的问题。品牌基础理论侧重于反应品牌的精神属性,是品牌本体的重要方面,是品牌区别于产品的主要依据。

这个定义的意义之一,在于它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品牌基础理论从全部品牌理论中剥离出来的必要性问题。以下举几个例子进行具体分析:

1.品牌文化论是从文化角度对品牌的画像

品牌文化理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品牌,其实就是从文化心理角度对品牌的画像,是对品牌的另一种定义。此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品牌就是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和感觉的总和。消费者就是一面镜子,从物质的角度,消费者认为品牌就是某种满足自身某种特定需求的事物;从文化的角度,消费者认为品牌就是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的总和。

2.品牌资产是从资产价值的角度对品牌的画像

大卫·艾克的五星模型把品牌资产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认识度、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其中五个子概念都是某种精神活动的产物。在消费者精神世界具有的这五方面意义,就构成了品牌有价值的资产,从资产角度来看,这不就是品牌吗?而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把品牌资产定义为:一部分消费者、渠道成员对母公司的一组联想行为。这里的关键词仍然是“联想”这样的精神活动,仍然是对品牌实质的刻画。

3.品牌定位是从心理位置的角度对品牌的画像

最后看品牌定位。一般认为,品牌定位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的一个合适的位置。《瑞丽伊人风尚》的定位是“为白领女性提供美丽与生活提案的时尚杂志”。消费者一想到、看到该杂志,就会大致产生这样一种印象。这句定位语准确地回答了该杂志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品牌定位本质上仍然是对品牌是什么的回答。

4.小结

总结上述品牌基础理论,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强调从人类精神活动的角度来刻画品牌,对品牌进行画像。不管是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个性还是品牌资产、品牌定位,都是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东西,离开了人脑这个主体,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所以说,品牌基础理论包括的各个具体概念,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品牌的画像,回答了品牌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本文提出“品牌基础理论”这一概念的依据。

二、品牌衍生理论

再看上面对品牌理论分组的第二组。在品牌基础理论之外,品牌推广、品牌延伸、品牌危机等,在整个品牌理论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品牌主体确立之后,品牌在市场营销中的行为表现,是企业日常营运中品牌工作的某些方面。笔者把这些理论归为“品牌衍生理论”,如果说品牌基础理论反映了品牌的精神属性,是品牌的本体,那么品牌衍生理论则反映了品牌的运动属性。

三、品牌理论体系“二分法”的应用实例

如上所述,品牌理论经过梳理,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和衍生理论两大部分,分别反映品牌的精神属性和品牌的运动属性。利用这个思想,我们把有代表性的品牌教材《品牌管理》一书(朱立主编)的章节内容做一个逻辑梳理,同时检验上述二分法的适用性。

如下表可见,该书全部章节内容都可以在品牌理论二分法的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品牌基础理论和品牌衍生理论“二分法”的意义:

1.有利于更逻辑化地安排和组织现有品牌管理教材的内容框架。

2.把品牌基础理论分离出来,有助于深化对品牌本体的认识,解决品牌是什么的问题。

3.把品牌衍生理论分离出来,有助于深化研究品牌怎么建设、怎么维护、怎么管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油田;家属工作;几点思考

这些年,随着油田变革的深化,油田家属也都逐步进入老龄化,呈现了许多问题,油田家属的思维也对比灵敏。关于现状,要对油田家属的稳定工作进行进一步研讨,构建协调油田,协调社会。

一、发挥舆论宣传作用,着力加强家属正面教育

要做好油田家属的稳定工作,就要先从思维层次下手,许多问题的呈现都是由于思维认识方面不正确。尽管年代在不断前进,可是许多油田家属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习惯了全部依托安排,所以要对家属员工进行思维教育。能够充分使用小广播,报纸,宣扬栏,电视,网络等的效果,大力宣扬典型人物,将活跃的领先的自个和业绩进行大力的宣扬。经过典型人物的示范效果,股动大众,为他们引领正确的方向。还能够经过“座谈会”“状况通报会”“家属聊天会”等多种路径与家属集体进行交流交流,了解家属的基本诉求。向家属标明油田各级安排的关心关心,把思维教育和处理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赢得油田家属的了解。让咱们理解只要油田稳定开展,油田家属才能获益,安排上不会对家属问题不论不问,关于家属的艰难问题一定会想办法处理。着力加强家属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构成活跃向上的思维观念,有活跃地正能量,在油田家属大众中构成良好的空气。

二、创新完善组织形式,着力拓宽家属管理服务途径

现在来看,油田家属首要对收入,住宅,后代工作这些切身利益问题最为关心,这些问题极易引起对立。咱们有必要依据新的局势与油田家属现状,活跃立异完善稳定工作的路径与办法。要健全安排机构网络,强化家属管理体系。对油田家属的稳定工作要高度的注重,确保家属问题齐抓共管。构成党政领导为一级,二级有办,三级有站,四级有点的管理网络。自上而下层层担任,横向到边,纵向到人,确保油田家属有当地诉求,艰难有人协助处理。还能够从油田家属中选出有职责心的代表人,担任家属联络员,使家属人员之间能够彼此交流。还能够建立家属党员服务区,经过服务区与家属党员,够好的交流交流,表现党员的效果,为共建协调安排奠定根底。油田应当建立家属思维研讨会,及时了解家属的思维动态,对首要问题和对立进行研讨和剖析,制定处理方案。

三、加强家属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家属管理部队的建造,完善工作制度,进行细化管理。依据家属稳定工作的实际状况,找准工作稳定的要害点,完善岗位职责,做到使命清,职责明。有序的推动家属管理工作,使全体管理水平不断前进。还能够经过各种训练,加强对家属管理人员的培养,增强事务技能,前进管理人员素质。能够举行事务技能,感爱交流等专题训练,还能够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彼此学习观摩,前进管理人员的职责才能。前进管理服务水平,还要对油田家属做到诚意关心,亲情服务。工作人员应当从亲情服务下手,常常造访家属,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思维交流。在造访过程中对家属的问题要用专业的管理服务才能去处理,要诚意的协助他们处理问题,用真情去温暖家属。要使用好现代网络媒体技能,表现网络的强壮功用,完成方便工作。经过网络开展家傩畔⑶道,不断的完善油田家属的根底资教,对档案有序管理。还要鼓舞咱们多提意见,及时反映家属工作的最新状况。好的能够提出表彰,不足之处能够提出主张。不断前进油田家属信息化管理工作,咱们一同交流前进。前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家属管理部队建造,才能更好的处理油田家属问题。

四、抓住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努力培育有自己特色的家属文化

(一)在家属中发展“走进家属心田”工作

活跃凭借文明建造的良好渠道,建立“油嫂文明”研讨小组,尽力探求油田“油嫂文明”的内在,开设“油嫂文明”的社区论坛,激起研讨“油嫂文明”的激情和热情,加大力度宏扬和推行“油嫂文明”。每个单位的家属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有关的“油嫂文明”研讨小组,用文明教育家属、引领家属,在家属中构成活跃向上的正能量。

(二)积极探索家属活动的新形式,打造家属活动的新亮点

力求采纳油田主办、二级单位承办,片区油田单位全员参加的办法,有用前进家属活动的水平缓层次,创造家属文明的精品,不断满意家属持续增长的文明需要。

(三)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涵

各级单位家属部门要本着精约、立异的准则,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投入少、参加多、影响大的家属文体活动,以小活动显示大效果,展示家属健康向上的风采,完成家属素质前进的大方针。

五、结论

做好油田家属的稳定工作,油田才能进一步协调稳定的开展。油田家属的数量很多,灵敏问题较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咱们一定要注重油田家属稳定工作,捉住新的局势,联系实际状况进行管理。使用言论宣扬效果,对油田家属思维上进行正面教育,活跃立异完善稳定工作的办法与路径,与油田家属深化交流交流,不断的前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家属管理部队的建造。做好油田家属稳定工作,创立协调前进油田,同享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Pipe used in medium and high rising building, which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oads, but the pipe welding and corrosion of joints are important security issues, no feasible wa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use of cathodic protec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Because pipe is used as touchdown body in the construction, which is excellent application of additional electrical power protection technology using neutral grounding current, so these are integrated together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rough these studies, not only solve the heart corrosion problems of pipe itself, but also further broaden the horizon for light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管桩;防腐;接地;中性;电流;阴极保护;牺牲阳极

Key words: pipe;antisepsis;touchdown;neutral;current;cathodic protection;sacrificial anode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31-03

1管桩现状概述

1.1 管桩现状防护技术的问题管桩作为建筑桩基之一,由于其成桩质量及检测可靠,施工进度快且承载力高被广泛用于中高层建筑中。但由于管桩是工厂预制成形,对于超过成形桩长的地基需在现场驳接,驳接的办法就是焊接或卡接或粘接,并以电焊连接居多。众所周知,碳钢以铁为主要成分,铁在空气中、水中、在泥地中极易生锈。可以想象没有有效的防腐措施时,其桩基接头很难保证在泥土及水中经过若干年不腐烂断裂,对于建筑寿命要求使用期达70年以上的中高层建筑来说,如何能确保在地震或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管桩这样的深基础牢牢嵌固至深层耐力层上而不倒便成了现实而又复杂的问题。

解决管桩的接桩桩头腐蚀与断裂问题,是摆在建筑专家面前头痛的问题:一、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与理论。中国没有,国外也没有。日本在使用管桩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如何解决管桩问题,也显得非常牵强;二、现用一些防腐办法与措施就理论上也难自圆其说,也没有可靠的例证,所采用的办法无非是外涂防腐材料、改焊接为卡接、用硫磺胶泥粘或干脆采用不锈钢接头,更有人提出外加铁皮等办法,其实这些办法从理论上就经不起推敲;三、是管桩是重力打击进入土层的,施工过程中与周边土体有强裂的摩擦,再好的涂料也难保不破,而从理论上来讲,对于受防腐措保护的构件,只要有漏护的地方,其腐蚀会更快。

因此,对于大量使用管桩基础,如何解决防腐问题不但是关系广厦千万间安全使用问题,也是摆在建筑技术上不能不解决的迫切问题,本人从参加工作接触管桩时始就着力探索解决接头防腐问题。至此,我认为最好是采用电法保护,不但理论上是有完整的学科理论,而且在工程中也有大量的成功应用,只可惜没有用到管桩的防腐上来。因此本文就管桩金属接头如何采用电法防腐的原理及综合利用防雷接地体的办法与措施展开讨论,不但解决了管桩防腐问题的本身,籍此理论还可扩展到综合接地、中性电流应用、雷电应用、及节省牺牲阳极方面的研究。

1.2 地质微粒化学成分与金属化学作用分析土体为不稳定的导电体及特殊负荷装置,在不同条件下通电能力及机理不一样,进一步来讲与其地质组分环境三相有关,但从主要机理来言,除了静电传导以外,伴随着电位变化的主要是土体中的电离、电化及化电电相变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阴极保护方面来看、电子与离子之间电荷交换离不开阴极所在的具体地理环境的考量,只有有效的金属阳离子的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方能给阴极以覆盖金属层的办法予以保护。

泥土为 固粒水及空气三相成分组成,水及空气很容易直接造成金属氧化腐蚀载体.固粒成分中,如从其原始成的机理而言是蒙脱石伊利石及高岭石,从微粒成分来讲,存在现有大部分金属成分的盐或离子,显然是构成金属构件生锈腐腐的重要电化腐朽因素。因此,从电化防腐方面着手寻找解决办法时,更应就某一环境条件下具体的金属离子或盐分,这样才能相对设计出采用牺牲阳极的所用阳极金属,这是在探究电法防腐技术时都需要引起注意到的问题。一般地层中,大到处主要存在如下的金属离子:

Al3+、Fe3+、H+、Ca2+、Mg2+、K+、Na+

上述从左至右也是离子交换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在后面的阴极及阳极选区用的金属时是必要参考电化指标。

2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

2.1 原电池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化电设备,对应极板上的金属活性决定了其阴阳极性,还原性强.容易得到电子和吸引阳离子,显阴极特性,外电路显正极;相反为阳极,外电路显负极。阴极(Cathode)是电化学反应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得电子的极,也就是发生还原反应的极。阴极总是与阳极( Anode )相对应而存在的。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原电池极板的构成:主要是按金属活性组对:

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活泼性强的金属就是负极――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金属是负极――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c.金属与化合物,金属是负极――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

d.惰性电极,实质是氢为负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2.2 电解池负极的构成电解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设备,先有电源决定了其正负极性,及对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吸附能力的极性,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决定吸附阳离子还原的为阴极,相反为阳极。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当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容易被还原。在水溶液中,铝之前的金属的阳离子不可能被还原。

2.3 金属活性比较表(摘录)如表1所示。

2.4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共同阴极组成与述语对照如图1。

3工程防腐应用

工程中利用原电池原理对被保护的埋地金属构件作为阴极,选择在排在被保护极金属前面的金属为阳极,这就是牺牲阳极的保护法。

工程中利用电解池原理对被保护的埋地金属构件作为阴极(负),处加直流电源的方法是常用的电法保护另一种有并行措施。

在工程中不泛采取以上两种措施并用的保护办法,主要有外电源阴极保护为主,牺牲阳极保护为辅的电法保护。

但在建筑工程的桩基中仍无人应用这一技术。单从技术角度而言,无论采用外电源阴极保护为主还是牺牲阳极保护办法都是可行的,如果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办法,不但在技术上更加可靠,而且也可以减少阳极金属的耗费。由于管桩结构构造的特殊性,在传统设计中总是将管桩与基础承台、结构柱及框架紧密相连。在电气设计中、往往将管桩作为建筑电气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接地体或是电气的综合接地体,由于作为接地体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的是交流电、雷电时为浪涌形的直流冲击电,无法用于对管桩实施电法保护。

要想有效利用中性点电源或雷电,重要的技术措施:一、必须是直流电;二、固定极性或经整流后方向性选择电流极性。

由于其构筑了良好的电气通路,显然对采用电法保护是十分方便的。实际上既可以单独的牺牲阳极也可以采用外加电源。但管桩作为建地基又是良好的接地体,更重要的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设计为综合接地体,这样至少与中性点交流电、雷电相关。为了利用管桩这一电气特性及对管桩的全面保护,经过长期研究,完全可以采用“外加电源阴极保护为主,牺牲阳极保护为辅的电法保护。”----“综合电气阴极保护技术”。

3.1 管桩结构与接头

3.1.1 管桩结构如图2所示。

3.1.2 电气与化学特性从管桩结构可以看出,管桩桩端均是由钢环盘组成,用于管桩受力筋的锚板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焊接驳长所需的管桩,为了锚入承台,桩芯按设计植入桩芯锚筋锚入承台,在承台中,又经常成与用作引下线的柱筋相连,因此在部分情况下,管桩很自然地被用作接地体。但,我们也注意到,按过往的设计接地时并没与桩受力主筋接通,另外作为普通接地极,由于其通过的电流是交流电,对于原电池或电解池所界定的阴阳极性方面,总是交错周期变化,因此没可用的定性极,致使其电化方面没有变化的效果,只是起到了导线体的作用。

相反,我们采取与管桩主筋后,则从上部结构及接地系统至桩尖到大地将成了良好的接地系统,又假如,我们晶闸管单向通性的整流桥的部分功能时,是完全可以将所接桩体的在通过脉动直流时,将其极性予以设定,使其直流通过时总是流入或流出,这就相于原电池及电解池的直流极性,如果将被保护的管桩恒设置为电流阴极端时就实现了我们所要的阴极保护的功能装置。

3.2 接地与管桩阴极保护原理

3.2.1 外加电源的极性分析与设定因为不管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阴极总是在接受导线中的电子及池中的阳离子结合产生还原反应,使金属离子子析出覆盖在原金属表面而免遭腐蚀破坏,因此从外电线路来看阴极总是在低电位下流入电子的极端.,与电流方向相反,是负荷端。所以其整流方向应设为自低电位至高电位反向导通。以上是对(电子相反向流出)整流极性设置与判定,显接地中性点交流电整流后高电位点作为电流入方向。显然另一半的正弦反相交流电时,整流后低位刚好应显阳极,其整流通向也应相反。如果,我们将这一直流另设一接地端,就是相当于电解池的阳极,上面的阴极因电流不能反向导通仍保持第一相的阴极极性,这样就可以将接地线及电流一分为二,外加电源的特殊的阴极保护装置。

3.2.2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原电池原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很清晰地界定了阴阳极,作为被牺牲的阳极材料必然接在与上面的阳极相对应的一端。这然仍然通过中间导线构成了完整原电池联结即牺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一直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大量用于工程保护设施上。

3.2.3 牺牲阳极(原电池原理)外加电源阴极保护及综合接地极的综合保护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个保护原理共用一对阴阳极,彻底解决了两套电法保护的统一的接线方法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整流装置,将变压器等接地中性点交流整流为一分为二反相电流分别流向阴阳两极。构三极一体的完整接地保护系统。

意义:一、保证了接地系统中性点原有工作性;二、充分利用了无效接地电流的功效;三、两种保护原理并用于同一套系统工程中,接线简单节约成本;四、使受保护体处于双重保护之中质量最好,运行经济可靠。五、将使一直没用得到解决的管桩防护问题第一次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这是本文主要目的。

4接地与管桩阴极保护原理图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一、何为框架

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框架及其作用。框架原本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后来运用于各个领域。框架被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臧国仁,1999:32)。框架一方面能够框限部分事实,使其隐藏;另一方面架构部分内容,使其突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过程牵涉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重组、强调。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来说,亟需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犹如思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没有框架的学科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框架的建构将影响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框架建构的恰当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艺术管理今后的发展道路。好的框架能使道路笔直平坦,有助于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不合适的框架,若被业界所认同,难免造成多数研究方向的不恰当。因此对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质疑,并探讨构建更趋合理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意义重大。

二、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

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孙仪先说:“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11〉对于孙仪先的表述,成乔明提出质疑。早先,成乔明认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应该是一种在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两大类别下的风铃式管理结构。’后来其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

成乔明质疑孙仪先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描述是从艺术市场出发,以艺术经济管理为突破口,提出艺术经济管理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即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艺术生产及销售企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传播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分类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分别隶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此,成乔明认为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成乔明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其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仍然存在缺陷。

三、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

(一)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前后矛盾

成乔明从市场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概念——管理权限的作用范围、效应大小、事物间外在与内在的区别一来划分艺术经济管理。接着成乔明继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从艺术经济管理扩展到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类却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成乔明构建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两个类别(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层面,不免显得多余;另一方面,成乔明从前面分析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最后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在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中,艺术中介管理所属层次出现前后矛盾。

(二)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截然分开

成乔明将艺术行政管理从艺术产业管理中分离出

来,他认为只有艺术行业管理才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围,艺术行政管理单独划分为一个框架分支。在笔者看来,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艺术行业协会和机构的艺术行业管理和政府的艺术行政管理应同属于宏观艺术产业管理。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管理的主体(组织和管理者)不同、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不同,它们的作用对象、范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各门类盈利与非盈利艺术行业的规范,都是对艺术企业外在的规范与管理,并没有涉及艺术企业内在的自为管理。管顺丰等编著的《艺术管理》将艺术产业定义为:以“美感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艺术产品的行业。[4](192)由此可以证明艺术产业管理属于宏观层面;同时,该书还将艺术产业政策、艺术产业集群、艺术行业管理归属为艺术产业管理,这也说明艺术行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均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

(三)艺术中介管理不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

艺术中介是指一群艺术企业,并不是指单个、单体的艺术企业。艺术中介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成乔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艺术中介进行了分类:一是传播文化型中介;二是赢利型中介;三是前两种类型兼而有之。(4)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介是属于类的概念,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机构都属于这一类。因此艺术中介管理绝不是指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艺术中介仍然是属于行业管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应该与艺术生产管理、艺术消费管理并列,他们都是属于艺术产业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对事物间外在的关系进行管理,如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行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都是强调对群体性组织活动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事物间内在的管理关系,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强调的是单个、单体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组织内部的人和事的管理。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差别也说明艺术中介管理绝不属于微观层面的艺术管理活动,而是属于宏观艺术管理。

(四)分类不明确

从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和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夹杂其中。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艺术行业协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属于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总结出来的,艺术中介管理则是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并总结出来的。分类视角的不统一导致类与类之间交融性大一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都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畴,成乔明却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四、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建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纵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划分,可将艺术管理划分为宏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政管理;中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即艺术企业管理(这里企业的概念包括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艺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渺观艺术管理即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的管理活动,管理者既从事创作生产、又负责管理(见图1)。前面论述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宏观和中观的概念差别本身就是不明显的,这样将中观艺术管理归属于宏观艺术管理也是合适的,因此并没有和这里的戈1J分相矛盾。

艺术管理

艺术产业管理图1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

这种划分突出、架构起了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其优点在于可以理清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明确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的管理者可划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和艺术行业管理者,艺术企业管理范围内的管理者可划分为高层艺术管理者(总裁、董事长、经理等)、中层艺术管理者(地区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底层艺术管理者(艺术部主管、各团队管理者),从各类管理者所处环境和职责出发理清各类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有助于按照艺术管理人才的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秩序的培养。

(二)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从横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可将其分为:造型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综合艺术管理(见图2)。但这首先必须从众多艺术门类划分方法中选择一种适合于艺术管理的艺术门类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角度,艺术门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①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不同,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和时空艺术(如电影)。②以主体(人)对客体(艺术)感知方式的区别分为视觉艺术(如音乐)、听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电影)和想象艺术(如小说)。③从艺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分为再现艺术(如音乐)、表现艺术(如绘画)。④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理论界比较赞同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从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相关的专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痕迹:余丁教授和哥

伦比亚大学Joan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美国的Stein,TobieS.和Bathurst,Jessica的著作《PerformingArtsManagement AHandbookofProfessionalPractices》分别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丹马丁(DarMardin)对艺术管理的定义就明确指出了“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地从艺术门类划分角度论述的研究。事实上,欧美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文学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并不属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任何一类;其二,视觉艺术是从艺术欣赏、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表演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创造方式来描述,分类的角度不同,不能混搭。

从艺术管理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管理者把握各大类艺术(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共同的规律、符号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管理涉及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替艺术活动缔造最理想的环境”来促进艺术创作和展示,平衡艺术管理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艺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事造型艺术管理的管理者,可根据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促进艺术创造,同时也可根据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拉近艺术消费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其他分类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对于艺术管理者促进艺术创造,便于艺术消费者理解、接受艺术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来说这种划分是高度提炼、过于抽象的划分。通过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艺术语言为依据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各大类艺术的共通性,有利于实现艺术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高效使用。如在造型艺术各个具体的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艺术生产硬件设施、材料资源的部分互换互用性,如绘画创作中的部分材料是雕刻艺术创作中也需要的,从而在造型艺术管理中提高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大类艺术在创作、欣赏、接受等方面存在共通性,也有利于艺术管理者在各个不同具体艺术门类都能发挥作用,可以使一名艺术管理者兼顾造型艺术中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和划分,下面将列出每一类管理主体组织的具体内容:

1. 造型艺术管理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造型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造型艺术中介组织、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所谓艺术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组织、机构,艺术中介组织指充当艺术传播、流通者的中介组织,艺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行业、产业、企业规范,服务于艺术生产、流通、消费企业的组织,培育各类艺术人才,使艺术创作组织、艺术中介组织更加有序地进行各自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含各省级画院、各类设计院、艺术区等。②造型艺术中介组织,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拍卖行、画廊等。③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有造型艺术相关政府机构、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机构(国家画院)等。

2. 表演艺术管理

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同样,表演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表演艺术中介组织、表演艺术服务组织。①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杂技团、唱片公司等各类艺术生产企业等。②表演艺术中介组织:音乐会、剧院等。③表演艺术服务组织:广播影视部等政府机构、表演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3. 语言艺术管理

语言艺术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艺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语言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包括:①语言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文化传播企业、影视剧本创作企业等各类文学语言艺术生产企业。②语言艺术中介组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馆等。③语言艺术服务组织: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文学语言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4. 综合艺术管理

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主体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中至少两项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为多种艺术的综合,同样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组织主体:①综合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即综合文化事业单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的生产企业等。②综合艺术中介组织,即电影院、电视台、遍布各省、市、县、村镇的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③综合艺术服务组织,即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江苏省展览馆)、综合艺术相关协会(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这种框架突出、架构起了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其优点前面已经从艺术门类的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另外,这样的划分符合艺术管理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知识背景,有利于明确各艺术门类学生确定艺术管理学习、研究的方向。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设置课程,如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偏重于造型艺术管理,音乐学院可开设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与融合重构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一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各个艺术门类一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因此,两种框架下分支的关键词也会不同,关注点也会有差异,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则更加注重艺术法律、法规,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与修正,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追求艺术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一将艺术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注重的是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等,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品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框架中,前者使艺术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学,后者更加偏向于艺术学。那么哪种划分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呢?艺术管理发展较好的美国,大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学院或教育学院,如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等,少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我国大陆则不同,基本上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院校,因此我国艺术管理界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属于艺术学而非管理学。就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更加适合我国多数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排除我国在管理学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刚起步,并不完善,需要多视角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实际上,两种框架对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主体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导向。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指明了管理的主体组织,如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组织是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宏观规划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指明服务的艺术领域。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如造型艺术管理主要针对造型艺术领域,具体的服务艺术对象是造型艺术,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框架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两种框架融合重构,吸收各自的长处,得出复合型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见图3)。

复合型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更加全面的艺术管理,而不至于其重心偏向管理学或艺术学的任何一方,能够很好地体现艺术管理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将管理学的原理运用于艺术学领域。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地权属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权属管理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土地权属管理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权属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权属调整,做好权属调整,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权属争议,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目前土地权属管理中还存在着土地权属争议复杂、处理难度大以及基层土地权属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怎样使土地权属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强新政的执行力度,使档案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1土地权属调整的类型

土地权属调整从物权的表现形式上看是权利归属的变更,即产权人主体和房屋相关事项的变更登记;从权益的角度来看,土地权属调整是土地价值再分配的过程,是相关者利益的再分配,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是土地整治成败的关键。

1.1 土地所有权调整

不同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所有权一般不做调整,当相邻单位之间有飞地、插花地,或权属界线不规则时,为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减少灌溉用水和农机通行引发的纠纷,应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1.2 土地使用权调整

土地所有权调整发生在不同权属主体之间,所有权的调整会引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权调整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新增耕地使用权调整和农村宅基地调整。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

土地整治项目各项工程的实施要占用一部分农用地,项目竣工后又增加了农用地,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不可避免。

2权属调整的程序

2.1 权属调整预告知

在项目选址阶段,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照听证的规定组织征询意见会,将项目实施可能涉及的权属调整类型、利害关系介绍后,征求代表的意见,并将此阶段收集到的意见作为权属调整方案编制的参考。为确保当地群众满意,整治区涉及村的村民代表应占代表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如果相关权利人不同意进行权属调整而又不能满足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如单项工程实施后占地引起的调整),则只能另选他址。

2.2 权属现状的调查核实

在土地清查阶段,由村委会指派村民代表配合,到现场对当地的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利人状况、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清查核实,实地测量权属界址点的坐标,量算分权属单位的地类面积,编写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报告,绘制大比例尺现状图。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由乡(镇)或县级人民政府及时调处,一时无法解决的,争议土地不划入整治区。此阶段要做到权属清楚无争议,图件、数据、实地一致。

2.3 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

可行性研究阶段,村委会干部结合乡(镇)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收集到的权利人意见、权属现状调查成果和项目规划方案,初拟权属调整方案,并将方案在项目涉及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公告期为15天。公告期内,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方案的异议,经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的,由乡(镇)或县级人民政府调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应向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由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调处;对于其他权利调整的异议,以当事人协商解决为主,村和乡(镇)调解为辅。

2.4 权属调整方案报批

权属调整方案最终确定后,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方案逐级报乡(镇)和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后的权属调整方案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2.5 拟占用土地的清查登记

施工前,单项工程根据规划设计在实地放样后,由村委会指派村民代表对拟占用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进行丈量登记,经相关权利人确认后作为调整方案实施的依据.

2.6 权属调整的实施

项目竣工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召集有关权利主体,根据批准的权属调整方案及放样后量得的被占用土地面积、权属,制定详细的调整计划。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组织权利人到实地进行权属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完成后,由发包方与承包方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还要通知四邻到现场指界,相邻各方无异议后签订权属调整协议,绘制现状图;其他权利调整完成后,由当事人根据协商结果重新签订合同或协议。

3 土地权属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3.1 土地整治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开展土地整治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如我国台湾的《土地法》、《土地重划专章》、《台湾农地重划条例》及《台湾市地重划条例》;以及日本的《耕地整理法》等对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都有较为细致的规定。中国内地目前土地整治及其权属调整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

3.2 缺乏严格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积累

土地权属调整是一项需要一系列专门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工作。我国台湾地区对土地权属调整中各关键环节所需的技术资料,如整治前后的土地状况调查、土地评估、土地分配时的土地缩减率、资产化率等,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衡量标准。而我国大陆则缺乏相应的理论、方法和衡量标准。

3.3 对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偏见 档案管理总是默默无闻的工作,甚至有人认为是十分清闲的岗位,无业务知识可言。其实这都是外行对档案管理岗位的误解。档案管理工作其实是非常复杂、烦琐,而且业务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需要人的细心、耐心和安心。 3.4 档案收集欠齐全过程 基层国土资源所是业务性较强的单位,领导往往只重视业务质量,土地交易档案、地籍档案,片面地认为文书档案归档与否关系不大,档案意识不强。比如各办公室使用的设备档案,设备使用说明书大多在办公室里使用,不愿意归档。还有年终文书人员整理档案时,常常出现附件找不到的情况,该份文件就根本无法归档。 4对策建议

4.1 加快土地权属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土地权属调整涉及广泛的利益群体,也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权属调整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现阶段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权属调整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做好权属调整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知晓权属调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利于权属调整工作更好地展开。

开展土地权属调整的技术支撑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评估,加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状况调查、土地评估和土地分配等技术指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进行信息化的改革和探索,满足我国土地权属调整的实践需要。

4.2 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

档案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思想。作为档案人员首先要靠自己,要主动有所为,以贡献求支持,以效率求发展,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其次,充分利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在全所范围内展开广泛加强档案管理、保护档案资料的宣传工作,并不断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所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其三,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领导宣传所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宣传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确保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使档案工作从人员、硬件、资金投入得到领导的重视。

4.3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完善化的前提 第一,档案工作人员要自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认真遵守"忠于职守,维护史实,埋头苦干,优质服务"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以勤为本,无私奉献,不断培养实干精神和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第二,要明确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任务,既做好档案收集和保管工作,又要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时不断强化依法治档意识,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第三,档案部门也要积极加强各项业务培训、实地培训、分类培训等多种方式,还可创造条件邀请档案学专家学者来本地讲解新的或重点档案业务知识。如积极组织专业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佛山市档案局的做法值得推荐,其每年均定期组织各区相关部门开展档案培训,类似活动,单位应该积极派员参加,以推进本单位档案人员专业队伍建设。第四,安排专职档案干部定期或不定期上门进行业务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收集、整理、保管等方面的分类指导,同时接受档案员的业务咨询。积极组织与其他单位的档案员相互交流工作方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 结束语

总之,土地权属管理是土地整治工作中公平、合理分配权益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政府投的土地整治项目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土地权属档案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业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土地权属档案管理,在制定和完善土地权属档案专业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权属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效的档案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sab104 { display:none; }

当你升任团队管理者后,你一定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不同的人会对“成就”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当然,这样的下属越多,团队取得的成就越多,作为团队管理者的你的成就也就越大。 论文网

对“管理者最大的成就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这句话所包含的是一种团队管理理念。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靠一夫之勇去单打独斗,而是要带领团队一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员工成就的取得是实现目标的前提,而实现目标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换位思考,你在团队领导岗位上最希望不就是得到自己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赏识吗?希望在自己的舞台上有所成就吗?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把“让自己的下属获得成就”作为团队管理者的工作目标,也是一种团队管理艺术。它可以让团队的员工感到你对他们的关爱,营造团队员工的归属感,有效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你的下属信赖你、拥护你,支持你为团队建设付出的努力,乐意在这样的团队中奋斗。在这样的团队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干,充分发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和聪明才智,提升员工成长的速度。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自己的属下在你的帮助下不断成长,你能不为之而高兴吗?这难道也不正是你所期望的吗? 论文

那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管理者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让自己的下属获得成就”不是要管理者牺牲自己,把自己的功劳让给下属,而是在你的支持下,让下属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创造出业绩,取得成就。这种支持这就需要管理者为下属创造一些条件。一是培养下属的能力,特别是当下属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有差距时,需要管理者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或适时的辅导,让他能够作出业绩,二是为下属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如为下属争取机会或在部门中合理的分配工作等,让下属有机会去作出业绩,三是适当的宣传,如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在部门的工作总结中,让下属的业绩得到认可。 毕业论文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在使用《示范文本》作为签约文本时,没有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或者对相关条款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或者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时,没有向当地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咨询,更没有向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请求解释,在履行过程中形成了争议,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示范文本》第15条就是一个例证。

一、《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内容

《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 关于产权登记的约定。

出卖人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后______日内,将办理权属登记需由出卖人提供的资料报产权登记机关备案。如因出卖人的责任,买受人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取得房地产权属证书的,双方同意按下列第______项处理:

1.买受人退房,出卖人在买受人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______日内将买受人已付房价款退还给买受人,并按已付房价款的______%赔偿买受人损失。

2.买受人不退房,出卖人按已付房价款的______%向买受人支付违约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争议焦点

围绕第15条的争议焦点是:

1、该条规定的出卖人提供的权属登记材料是仅指房屋所有权登记材料,还是同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材料?

2、与上述焦点相对应,出卖人是仅向房产管理机关提供材料,还是同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材料?

3、该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证书是仅指房屋所有权证书,还是同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争议的核心是房地产权属的范围。

三、对《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不同解释与理解

(一)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的解释

某地房产管理局认为,《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证书"适用于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并颁发统一房地产权证书的情况(即"房、地产权合一")。目前,A市的管理现状是房屋权属登记由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土地权属登记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未实行房、地产权合一。因此,A市房产局监制的《示范文本》中关于权属登记的条款只适用于房屋权属登记,不适用于国有土地权属登记。国有土地权属登记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

(二)建设部的答复

《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办理权属登记需由出卖人提供的资料报产权登记机关备案,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一般应理解为在90天内开发商将办理房产证的资料交登记机关备案。因土地使用证分割没有实际意义,对购买人也不构成实体权利的侵害,现全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城市不需要对土地进行分户分割。

(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解释

《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必须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四)商事仲裁机关的解释

商事仲裁机关对该条的解释为房地产权属证书既包括房屋所有权证书,也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办理权属变更和登记时,出卖人的义务是协助义务。

(五)出卖人的理解

出卖人的理解基本与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的解释和建设部的答复解相同。

(六)买受人的理解

该条规定的房地产相对性证书既包括房屋所有权证书,又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相应地出卖人提供的备案材料既包括房屋所有权登记的备案材料,又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备案材料;出卖人既应向房产管理机关提供备案材料,又应向国土资源管理机关提供备案材料。

四、对上述不同解释与理解的评析

(一)对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解释的评析

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解释的依据是《示范文本》说明第1条规定,即对合同条款及专业用词理解不一致的,可向当地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咨询。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对合同条款及专业用词在当事人之间达成一致的意见,对一方当事人咨询出具的解释结论,合同相对方不同意时,其解释结论不具有法律效力。此其一。 其二,《示范文本》制定的依据是《

合同法》、《房地产管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房地产管理法》第五章房地产登记管理第59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第60条第3款规定,房地产转让或者变更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变更登记,并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经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更换或者更改土地使用权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5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属物所有权转让,应当依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属物所有权分割转让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并依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由此可见,在我国房地产权属既包括房屋所有权属,又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其三,将《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证书"适用于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并颁发统一房地产权证书的情况(即"房、地产权合一")。而不适用于未实行房、地产权合一的情况,是对《房地产管理法》第62条的错误理解。第62条明确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由一个部门负责房产管理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可以制作、颁发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依照本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将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分别载入房地产权证书。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贯彻<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做好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第5条第2款规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地方,按《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土地、房产证书可实行合一,但登记办法和证书格式及有关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必须符合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土地、房产合一的证书中有关土地的内容和格式必须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审批。建设部《关于贯彻<房地产管理法>若干意见的通知=第4条第4款规定,凡房地产转让或变更的,必须按房地产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程序先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交易手续和申请变更登记,然后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不按上述规定程序办理的,其房地产转让或变更一律无效。因此,房、地产权合一制度只是房、地产权分立形式的特殊形态,实质上,作为《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的管理机关,房产管理机关与国土资源机关分别负责和管理房屋所有权权属和国有土使用权的权属管理工作,即使房、地产权合一也不例外。因此,不能得出《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证书"仅包括房屋所有权证书,而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的结论。

(二)对建设部答复的评析

建设部答复的依据是《示范文本》说明第7条规定,即本合同条款由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其答复结合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即《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1条规定,本解释所称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统称为出卖人)将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会销售并转移房屋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第18条第1款规定,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第19条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届满后超过一年,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导致买受人无法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由此看来,解释只是调整房屋的销售和所有权的转移,而不调整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使用权的转移。但不能根据该司法解释得出房地产权属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的结论。因此,建设部答复的依据不充分。此其一。其二,实践中全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城市不需要对土地进行分户分割的理由本身就有问题,由此推知,全国还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城市需要对土地进行分户分割。难道这百分之三、四十的城市需要对土地进行分户分割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另外,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是法律、行政法规的明确规定,不能根据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执行不利,得出法律和法规规定没有意义的结论。其三,该答复有偏袒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嫌疑。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9条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发经营业绩等,对备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定资质等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核定的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的部门,答复的意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很有利,客观上有偏袒的倾向。

(三)对国土资源管理机关解释的评析

国土资源管理机关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因为办理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不仅需要合同,而且还应提供其他相关法律文件。

(四)对商事仲裁机关解释的评析

应当说商事仲裁机关的解释,特别是将该条中的备案,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3条后句及《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34条第3款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购房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所有权登记手续,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解释为协助义务的表现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具体区分二种权属证书在办理程序上的差异,而作一体解释,又是不全面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前按项目委托具有房产测绘资格的单位实施测绘,测绘成果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用于房屋权属登记。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60日内,将需要由其提供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的资料报送房屋所在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买受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该条明确规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后一定时间内将需由出卖人提供的办理房屋权属证登记的资料提供给房地产行政产管部门备案。

根据《土地登记规则》第37条第1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转让合同或者协议签订后三十日内,涉及房产变更的,在房产变更登记发证后十五日内,持转让合同或者协议、土地税费缴纳证明文件和原土地证书等申请变更登记:(一)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二)因买卖、转让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等一并转移土地使用权的”的规定可知,因房屋所有权变更而使土地使用权变更的,应当是在办理完毕房产变更登记后15天内,将转让合同或者协议及其他相关材料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没有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双方必须应当将相关材料提交给土地管理机关进行备案,而且,在实践中,土地管理机关不会接受出卖人提前交送的相关材料。因此,二种权属变动法律规定的程序不相同。所以,仲裁机关的解释有不全面之处。

(五)对出卖人理解的评析

如上所述,不再赘述。

(六)对买受人理解的评析

买受人的理解有其合理性。根据对该条的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但存在的问题同商事仲裁机关的解释的评析相同,不再重复。

五、笔者的理解

通过对上述解释与理解的评析,笔者认为 ,对上述争议焦点可以表述为:1、《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的出卖人提供的权属登记材料是仅指

房屋所有权登记材料,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材料。2、与上述焦点相对应,出卖人是仅向房产管理机关提供材料,不需要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材料。3、该条规定的房地产权属证书仅指房屋所有权证书,同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同时,该条规定的备案义务实际上是出卖人协助义务的规定,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买受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另外,对《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产生不同解释与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立,!法论上看,是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房地产进行法律上的界定,这是产生争议的最根本原因。其二,是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房地产管理部门有二家,房产管理部门管理房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国有土地,分别适用各自的程序,造成房地产管理上的不协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混乱,也是造成争议的原因。其三,从使用上看,《示范文本》作为示范文本,从性质上看只是推荐使用,但在实践中却是必须使用,否则,就不给当事人办理权属登记,或者说,即使当事人没有选择使用《示范文本》签订合同,但在办理权属登记时也必须按照《示范文本》重新签订合同。其四,从解释论上看,《示范文本》是由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其有解释权,但在解释时自然会站在自己行业管理的角度,作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利的解释,往往对买受人不利。其四,从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买受人之间的地位比较看,买受人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作出对买受人不利的解释,对处于弱者的买受人造成损害。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适用《示范文本》第15条规定时,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其一,看当事人之间是否对该条有明确的约定,如果有约定应优先适用;其二,当事人之间对该条没有明确的约定,看是否对该条有补充协议,如果有补充协议,应优先适用补充协议;其三,没有达成补充协议,要对《示范文本》进行体系解释,看能否得出结论,如果能得出结论,就按该结论处理。如果不能得出结论,就进入下一步。其四,即看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特殊的交易习惯,如果有交易习惯,那么,就按照交易习惯处理。如果没有交易习惯,就进入下一步。其五,即看是否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在此应优先适用《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如果该法没有规定,即适用《合同法》中买卖合同的有关条款,在买卖合同的条款中没有具体规定时,进入下一步。其六,即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即进入下一步。其七,即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制度的规定里找,如果找不到,即进入下一步。其

八,即充分发挥法官与仲裁员的自由裁量权来作出有权解释。

对《示范文本》进行解释时,可以将其视为格式合同,课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第15条有说明的义务。如果不进行说明或者说明后没有证据证明其履行了说明义务,根据《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应作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利的解释,以公平地保护作为弱者的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对《示范文本》第15条的修改意见

1、在补充条款中对办理什么登记所需的材料以及向什么机构备案进行明确约定。

2、对出卖人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时所承担的协助义务约定清楚。

具体可以修改为:

出卖人应当在商品房交付(指交钥匙)使用后______日内,将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需由出卖人提供的资料报房产登记机关备案,并协助买受人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后,出卖人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机关的要求,协助买受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如因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双方同意按下列第______项处理:

1.买受人退房,出卖人在买受人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______日内将买受人已付房价款退还给买受人,并按已付房价款的______%赔偿买受人损失。

2.买受人不退房,出卖人按已付房价款的______%向买受人支付违约金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益平衡。本文首先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探讨,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并对两种理论框架结构进行了讨论与比较,希望对以后艺术管理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理论框架;研究范围;艺术管理学

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探讨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科知识,另外对其理论框架的讨论有利于形成更为系统完善的艺术管理学结构,这对艺术管理学以后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对其范围的研究及其理论框架的探讨有重要的作用。

1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1.1基于当代学者的研究范围展开论述当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发展还不够成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仍有很多的学者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其中董峰就提出了艺术管理的活动是其内容的一部分。艺术管理的活动主要有行政法规以及领导体制等范围,并且还涉及一些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曹意强就提出了艺术管理所要处理的几个方向,他们分别是:政府关系;劳动关系;委员会关系;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艺术机构及其组织在对其进行开发以及之后的使用都有着很好的发展规划。学者吕艺生先生对艺术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其中主要包括:艺术的市场理论、消费理论艺术法规等等。总的来说,综合这些艺术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艺术管理的范围主要有:艺术的行政管理、艺术领导、财务管理以及艺术产业理论等等。

1.2根据所研究的对象来确定研究范围根据艺术管理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即艺术活动及其组织,再结合以上所提出的研究范围,可将艺术管理研究范围分成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组织管理的微观层、宏观层、历史层面、学科层面。所谓的微观层面意思就是对组织当中的某些活动、时间、信息、财、物以及人等。而所谓的宏观层就是从艺术管理的外表面进行整体化的管理。而历史层面和学科层面分分别是从历史的角度和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管理。以上所提到的两个方面是当前艺术管理所存在的主要内容,这两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艺术管理的不同特征,前一个突出的是在活动当中操作技巧的选取,然而后一个所突出的是从某种角度进行的宏观管理。

2理论框架

2.1当前存在理论框架以及其存在的不足在很久之前成乔明就提出了艺术管理的管理结构属于风铃式的管理特点,这种结构主要是在艺术中介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的背景下形成的。在之后的研究及探索当中对其观点不断地进行完善,得出了更为结合实际的结论。除此之外成乔明还将艺术管理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艺术经济管理,并且将这三种艺术管理形式与艺术中介管理、产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三部分一一对应。尽管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的框架构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分类不够清晰,存在类别之间交融性很大的情况。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有些凌乱,很多概念交融,出现分类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这种分类方法的不清晰明确,使得类别之间的交融性过大。比如说本应该是艺术行业管理以及艺术行政管理属于同一范围内,然而在成乔明的理论当中他却将这两者分开来了。(2)对成乔明的艺术产业、行政管理的划分存在质疑。在成乔明看来艺术行政与产业管理不属于同一类别,不都是在艺术产业的范围之内。不过,我认为这两者都可以划分到艺术管理的范畴当中。因为,这两者的只是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以及所管理的主体不同,而它们作用的范围和对象基本是相同的。在《艺术管理》一书中提到了艺术产业的概念,在其中提出,所谓艺术产业就是以获得美感、求得创新为主,通过某种方式,对不同的艺术形态的产品进行合理的营销及管理,以此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艺术行政及行业管理同属于艺术产业管理。(3)质疑成乔明对艺术中介的划分。艺术中介管理是一种属于类的范畴中的管理形式,它和艺术消费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他们都是在艺术管理范围中的。另外,从微观以及宏观的定义当中可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范畴,并非微观的艺术管理。(4)研究过程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成乔明对艺术中介管理的划分不仅属于宏观的范畴,除此之外还属于微观的范畴,因此造成矛盾的现象。

2.2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分析(1)艺术门类基础下的框架构建。从横向是觉得角度观察,艺术门类基础下的艺术管理被划分成了综合、文学、造型以及表演这四种形式。在艺术门类的基础下进行框架的构建时必须提前选取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并且所选取的方法还要负荷艺术管理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划分,其中划分的依据及其内容包括:在结合艺术语言的差异,可以剑气划分成综合、表演、语言以及造型艺术;在欧美国家产生的分类方法: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根据艺术的突出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现艺术、再现艺术;从主体对艺术产生的不同的感知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听觉、视觉、视听、想象四种艺术。(2)艺术管理作用基础下的框架构建。从纵向的视觉角度来看,可以将艺术管理划分成渺观、微观、中观以及宏观艺术五大类。在以上所提到的艺术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它们分别又叫做中观和宏观艺术管理。所以,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两者属于艺术管理的范围内。另外由于中观和宏观艺术管理本身就没有很清晰的划分,因此如果将中观划分到宏观的艺术管理范围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会存在矛盾性。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将不一样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有秩序、有重点的培养,还可以更为明确地对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合理的划分。综合以上对艺术管理的划分情况来看,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艺术管理的组织结构,其中主要分为:综合、语言、表演以及造型艺术管理这四种形式。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确认艺术管理门类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与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对专业当中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划分。(3)以上两种框架的结合。以上所讨论的两种框架其出发点以及其关注点等都有所不同。艺术门类基础下的艺术管理框架具有导向性的功能,比如说造型艺术管理所对应的是造型艺术管理领域,它的缺点就是所针对的对象不够明确;另一种框架的构建是艺术管理基础下创建的,比如说艺术行政部门它所针对的组织是政府行政机构部门,它所存在的缺点是没有明确指出所对应的领域。从此可以看出,我们只有综合这两者的优点,将这两者进行融合重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复合型的框架结构。

3结语

本文以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确定,并从管理学和艺术学两方面的角度对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理论框架实际上是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眼神和补充,对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峰.艺术管理学的学科状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6):122-127.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仆式领导;交易型领导;变革性领导;领导理论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Servant Leadership

Lv Xiao Yan

Qingdao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 Qingdao, 266034, Shandong

[Abstraction]

Servant Leadership, first proposed by Greenleaf from the last century, is an emergent leadership theory and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academy and in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in recent years.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is bound to transition to the Servant leadership after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primary focus of leadership shift from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follower. This tendency of the servant leader to focus on followe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Key Words]

Servant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Leadership theory.

本文从分析领导理论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探讨其演变的规律性,总结出仆人领导理论出现的必然性。

一、仆式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管理阶段

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阶段领导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领导是通过权威让人服从,领导关注的是组织的需要而不是工人个体,人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领导风格以领导为中心,属于“独裁式的领导”。

2、行为科学阶段

梅奥通过霍桑试验证实,当个人需要满足时,个人表现效率最高;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领导焦点转到工人的需要,发现人具有五个层次需要,激励是帮助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发现双因素理论,像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等均属激励因素,如果激励适当,人们会自我管理并具有创造性。这些理论“将领导研究的焦点开始引向了下属、员工,领导方式也逐渐从控制、指令等手段转向了温和的人文激励,员工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从而备受关注,下属员工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也得到充分的认可”。此时领导的方式由原来的“独裁式的领导”方式转变为一种平等的“激励式领导”,或者叫“授权式领导”,从“领导中心”向“下属中心”迈出第一步。

3、当代管理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领导方式的研究由“授权型的领导”理论转变为“交易型的领导”和“变革性领导”两种基本的领导类型,并最终引致领导理论的革命。

第一,交易型领导理论。这种类型的领导“把领导看作是一系列的商业交易,领导利用其合法权、奖励权来命令及对已实施的服务交换以激励”,用有形的奖励换取下属的劳动和忠诚,通过激励来领导,通过交换来激励。领导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领导的地位和下属的地位趋于平等,领导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交换关系。但是这种领导没有在追随者内心产生一股积极的热情,其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交易型领导不能使组织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进步。

第二,变革性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这种理论将下属的需要提高到仅次于组织目标的高度,领导不只是在组织层面做决策,而是确保合作决策的实行,通过交换达到激励的目的,激励员工到更高的绩效水平。领导者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能成功地激励员工超越个人利益,为了团队的伟大目标而相互合作、共同奋斗,而不单纯是等价交换。

尽管下属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仍属于领导的客体;变革领导和交易领导均基于官僚权威,关注完成任务,依靠奖励和惩罚;交易型领导焦点在于控制,而不是适应,变革型领导的局限性在于,概念模糊会导致任意解释。

属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现状

目前国内没有直接论述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的相关法律规定。经过检索,仅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3条中对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了界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而对于不同培养和创作模式下产生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相关规定的不明确性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难以理清。

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分析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模式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位论文不同的创作情况来具体地分析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研究生独立拥有著作权

如果该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定题、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指导和相关专家、教授的参考性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和指导并没有参与实质性的创作,学位论文在完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都是亲力亲为,有用的数据、大量的实验都是作者经过独立的计算和实践得出的。所以,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独立所有,学生只需要在文章中对导师表示感谢即可。

2学校拥有著作权

某些研究生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为论文的选题,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论文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学生根据此类课题或者任务完成的课题所创作的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当由学校拥有。

3学位教育研究生所撰写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

(1)研究生承担了所在单位的课题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某些学位教育研究生结合本职工作,选题直接来自于自己工作单位的课题而完成的学位论文,根据X《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对于已经存在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学位论文作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其著作权属于协议约定方。而对于没有对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所形成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2)研究生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有的学位教育研究生的选题往往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工作背景和应用价值,但是没有承担学校或单位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学位论文。本人认为这类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所有。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主体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情况和创作时依靠的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界定。

三开发利用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解决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电子版学位论文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的复杂性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利用范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解决著作权归属带来的问题。

1用法律明确规定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我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虽然有规定,但是依然不明确,建议在《著作权法》中增加关于学位论文归属问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