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论文论文范文

论文论文范文

论文论文

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1859年11月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观点,在普遍相信上帝造物的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知识界与教会、知识界与民众以及知识界内部的激烈争论。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由来》,更进1步将人类本身纳入进化之列。书中,在历数了人类的罪恶之后,他颇有几分激动地写到:“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要我在猿猴类祖先和野蛮人祖先之间作1抉择的话,我宁愿认猿猴,而不愿认野蛮人。”这种态度使得进化论被广泛地讥讽为“猴子理论”而失去了大多数民众的同情,同时,其正面地与《圣经》针锋相对的姿态也导致了教会更加激烈的反对与压制。

不过,自从第2本书的出版,进化论只用了1代人的时间,便在知识界中取代了教会维持近两千年的观点。原因之1,是经过《物种起源》发表几10年以来的理性思索,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理论符合逻辑,且具有绝大多数真理的特点—简单明了;原因之2,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这本书中,全面地阐述了“性选择”这1概念,使进化论显得10分完整。当时看来,它可以解释1切现象,这令习惯于以培根的归纳法进行研究和思考的英国人10分信服和欣慰。公开持肯定态度者日渐增多,大多数人虽然同意进化论的观点,但或是因为当初“站错了队”、或是摄于教会的而保持缄默。可想而知,这种内心带有倾向性的“弃权票”,丝毫没有阻碍进化论在学术界迅速建立其优势地位。

随着民智的开启和教会势力的式微,进化论以其它任何1个学说都无法企及的广度和速度,在大众中普及开来。似乎每个人都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这足以说明这个理论的简单明了,用它来解释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时10分贴切。同时这个理论对传统的上帝造物理念冲击甚大,且与人类自身有关,使得它与其它学术理论相比,受到普通大众更多的关注。这是进化论深入人心、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以至于《物种起源》发表整整100年后,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动物学、心理学教授朱里安·赫胥黎在总结了正统科学的态度后声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再是1种理论,而是1个事实。”

基因的发现,使得科学家们对进化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许多达尔文要颇费1番口舌加以解释的现象,现在看来是那么的简单,简直是不言而喻。事情似乎是这样:达尔文作为1个天才,在150年前仅靠对生命现象仔细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当今充斥着最尖端科研设备的实验室的证实。1些科学家,因而自称“比达尔文还达尔文。”如果达尔文本人能活到今天,恐怕也会对将他的学说在基因的层面上做如下的概括而深表满意:

1。生命的意义在于基因传递,与此相比,生物体存活的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在生物体的1生中,其各种活动只有1个目的:将自己的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

3。生物体的基因以1定的几率发生突变,造成结构和功能上发生1些细微的变化,这种“未经事先设计的变化”如果碰巧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其变异就会保留下来。否则,则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4。进化是1个循序渐进而又历时长久的过程,基因不断突变造成的细微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只要把握住“将自己的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这1生命的真谛,就不难理解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策略。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必再将选择力量分为自然选择(对应个体的生存)和性选择(对应繁殖)。这其实是1枚硬币的两面。拿1群鹿来举例:为了逃避狮子的追捕。鹿能跑得很快、有很高的警惕性和敏锐的感官等等。至于公鹿为何每年要长出很大的鹿角,既浪费许多能量,又使自己行动不便且易于被猎食者发现,则是因为公鹿要以此为武器,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与其它公鹿争斗以获取权。得不到权、自己的基因无法传递,那么跑得再快、藏得再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通过争斗选出1只最强壮的公鹿与整个鹿群中的母鹿,从而保证只有最好的基因才能得到遗传。同时,1只在1个繁殖季节中取得优胜的公鹿,在任务完成后,往往因“过度”而发生“跛足现象”,这使得这只种鹿在繁殖期后的第1次被追捕中成为牺牲品。如此便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1、增加了怀孕母鹿或小鹿的生存机会;

2、使某1只公鹿多年“连任”的情况成为不可能,从而保证其它公鹿的机会和整个鹿群基因的多样性。

虽然近年来生物学家们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了1些细节上的修正和补充,但其核心思想仍然“不容置疑”。就连教皇保罗2世,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公众面前表达了对进化论的赞同之意。

其实,近百年来,1直不乏宗教界人士将进化论与《圣经》加以调和的努力。在这些人看来,造物之初,上帝仅用了A、C、T、G(分别代表基因编码中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4个基本成份)4个字母,写了封寄给自己的鸡毛信丢在地上,这封信的魔力便在于它能自我复制,这正是生命形式最基本的特征。随着信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在所难免的1些小错误的出现,生命便显现出其多样性来。就这样传呀传呀,直至世界的末日,再由上帝收回这封信各种版本的复印件,并对其中的优劣和善恶加以评判。

换1个角度看,这未必不是事实!

然而世事难料,且颇有几分滑稽。几乎就在曾是进化论最坚定的敌人表示妥协的同1时间,知识界内却有人吹响了反对和置疑的号角:

1、化石问题:

既然任何物种的进化都是从其原有物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那么在这1过程中会出现无数个过渡形式。比如,脖子不那么长的长颈鹿、骨骼结构不那么完美的猎豹等等。达尔文本人清楚地意识到这1点,并为当时找不到相应的化石证据而苦恼。在《人类的由来》中他这样写到:“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证据,我的理论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不过我坚信,这样的化石证据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被找到。”

但是不幸,历经100多年,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这种据推断数目1定10分庞大的过渡生物的化石,根本找不到。以至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地理学教授斯蒂芬·杰·古尔德在1977年这样写到:“出土的化石记录无法为这种进化过程的循序渐进性提供任何佐证。”由此,古尔德提出了“不规则进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5亿7千万年前的寒武纪之初,地球上充斥着单1的生命形式——蓝绿藻,由于另1种以蓝绿藻为食的生物大概是酵母菌的出现,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可能。于是,在短短的1千万年之间,生命的形式以对数增长的模式迅速增加,很快达到S曲线的顶端并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这便是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不同于达尔文的循序渐进式的进化观点,古尔德认为,生物仅将2%的时间用于创造,其余98%的时间则仅用于守成。另外,古尔德另1个更为重要的思想是:当1个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之后,生物的进化就将终止。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正逐渐增多。

2、共生理论:

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来产生新物种,这1思想已经通过托马斯·刘易斯脍炙人口的小书《细胞生命的礼赞》而广为人知。然而,在这1领域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却是1位女性—马萨诸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林恩·马古利斯。她率先系统地提出了“连续内共生理论”,用以解释新物种的产生。例如,在原核生物界(如细菌),1个细菌吞噬另1个细菌,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消化,而是与其基因发生整合,从而形成新物种。1个个头大、球形的细菌,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在吞噬1个细长形的、能够快速运动的细菌后,两者的基因可能发生整合,从而形成1个球形的、长着尾巴的既能移动,又有较强吞噬能力的新细菌。

该理论甫1出台,曾遭受广泛的置疑甚至嘲笑,但林恩·马古利斯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所有动物细胞内的呼吸器——线粒体——的基因,以及植物细胞内叶绿素的基因,均不同于其宿主的遗传物质,而是来源于细菌。这之后,“连续内共生理论”迅速得到承认并被写进了美国的高中教科书。

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倾向于把“不同生物通过共生产生新物种”这1途径限制于较低等生物范围之内。但是,多布然斯基做的1个果蝇实验,10分强有力地说明了,高等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改变,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受控的实验中,果蝇群体在逐步升高的温度下繁殖,产生了遗传隔离的结果。两年之后,在高温下繁殖的种群不能再与在常温下繁殖的它们原来的兄弟种群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就像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1样。经证实,其原因正是前者缺少正常果蝇所具有的1种细胞内共生菌。

与达尔文传统进化论不同,该理论认为新物种是原有生物通过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产生。在所有的“异端”中,林恩·马古利斯的理论已得到最确切的证实,因而对传统进化论产生的冲击也最大。转3、有向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的学说的本质区别,在于他坚持了进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混合—在变异水平呈偶然性,在选择方面呈必然性。因此,达尔文坚持认为进化的无方向性,使得进化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等生物的出现,它只能使生物更加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但是,对这种变异的偶然性也很是应该仔细推敲1番:

既便是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也承认:个别后天肢体伤残的人,会将这种伤残遗传给他的后代。更为人熟知的是,公鹿在争斗中如果鹿角受伤,第2年生出的新角往往也会长成去年受伤后的样子。最有说服力也颇有几分幽默的例子当数生活在南太平洋1个岛上的雀鸟了。这种雀鸟因为受到达尔文的喜爱而被后人命名为“达尔文雀”。然而正是这“达尔文雀”,现在给达尔文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这种鸟以岛上蒺藜的种子为食。有些蒺藜的种子过大,壳太厚,因为雀鸟的喙无法叩开它们而得以避免被食用的厄运。当岛上发生干旱时,正常大小供食用的蒺藜的种子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此时“达尔文雀”繁殖的后代,喙的长度要比其父母多出4%。这种差异,足以使这些雀鸟能够叩开其父母只能徒唤奈何的大1些的蒺藜的种子,而在荒年存活下来。

有意义的进化仅在1代中便发生了。这与达尔文的“需循序渐进、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概念大相径庭。这个极端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旋律是何等的奔放。它仅仅是进化论的1个例外?抑或它揭示了,生命之歌完全是另1个曲调?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奥妙与深邃。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或即将无所不知的浅薄心态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敬畏和谦卑。

伊恩·斯图尔特在谈到数学中的“无限”时曾这样说到:“让1只猴子坐在打字机前不停地敲击键子,它迟早会敲出1部莎士比亚的名著,1字不差。”然而现实中的猴子既便寿比南山,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因为地球不过才50亿年的生命。如果相信“寒武纪大爆发”的学说,生命的进化只用了短短的1千万年时间。考虑到以下的事实,我们很难相信基因突变的无序性:如果让1只猴子坐在计算机有102个键子的键盘前,每秒钟敲1次键。那么它仅靠巧合打出自己的称谓“Monkey”,就需要35710年。如果这个单词是由10个字母组成——例如,BillClinton(这比遗传密码不知道要简单多少),令人大吃1惊:这只猴子的用时会超过地球寿命的700多倍,达38654亿年!

进化论者如今面临两难的抉择:

如果承认突变是有序的,是“经过事先设计的”,那么进化论最重要的支柱便会颓然倒塌,变得与拉马克的学说“本无2致”了;如果坚持突变是无序的,那么进化论者就要忍耐天文学家弗里德·霍利这样的嘲讽:如果通过机缘巧合可以创造出高1级的生命,那么龙卷风吹过废品收购站的时候就能组装出1架波音747。

从上述的各种诘难中可以看出,科字家们对传统进化论的置疑只集中在物种的起源方式,也就是前文对进化论概括的第3、4条上。而对于第1、2条的内容,则持完全赞同的态度。这也是反对者中的多数人反对归反对,却依然称自己为“进化论者”的原因。如此看来,我们不妨把目前的情况总结为以下3条: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的起源;

2。但用此理论来解释新物种的产生,则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3。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将自己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的这1原则,得到了当代科学界的再次以及更加深刻的认同;

看来,事情又变得复杂起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只能解释生物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和新物种的产生,则是无能为力了。每当某1学科领域扑朔迷离之际,自称掌握了终极真理的人便会多起来。是的,在这1片学术江湖中,如今正是掌门人林立的时候。

但是,终极真理何曾真正曾经落入过人类的手中呢?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类似于做出1道脑筋急转弯的罢了。

科书。

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倾向于把“不同生物通过共生产生新物种”这1途径限制于较低等生物范围之内。但是,多布然斯基做的1个果蝇实验,10分强有力地说明了,高等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改变,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受控的实验中,果蝇群体在逐步升高的温度下繁殖,产生了遗传隔离的结果。两年之后,在高温下繁殖的种群不能再与在常温下繁殖的它们原来的兄弟种群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就像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1样。经证实,其原因正是前者缺少正常果蝇所具有的1种细胞内共生菌。

与达尔文传统进化论不同,该理论认为新物种是原有生物通过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产生。在所有的“异端”中,林恩·马古利斯的理论已得到最确切的证实,因而对传统进化论产生的冲击也最大。

3、有向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的学说的本质区别,在于他坚持了进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混合—在变异水平呈偶然性,在选择方面呈必然性。因此,达尔文坚持认为进化的无方向性,使得进化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等生物的出现,它只能使生物更加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但是,对这种变异的偶然性也很是应该仔细推敲1番:

既便是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也承认:个别后天肢体伤残的人,会将这种伤残遗传给他的后代。更为人熟知的是,公鹿在争斗中如果鹿角受伤,第2年生出的新角往往也会长成去年受伤后的样子。最有说服力也颇有几分幽默的例子当数生活在南太平洋1个岛上的雀鸟了。这种雀鸟因为受到达尔文的喜爱而被后人命名为“达尔文雀”。然而正是这“达尔文雀”,现在给达尔文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这种鸟以岛上蒺藜的种子为食。有些蒺藜的种子过大,壳太厚,因为雀鸟的喙无法叩开它们而得以避免被食用的厄运。当岛上发生干旱时,正常大小供食用的蒺藜的种子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此时“达尔文雀”繁殖的后代人类与黑猩猩几乎“没区别”人类基因数约3。5万个测序任务将终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同时公布了对人类遗传基因解码定序的解读成果,人类基因图谱正式面世,其数目大约在3。5万个左右,比过去估计的数目少得多。

人类与黑猩猩几乎“没区别”

研究结果显示,500万年前才开始分源发展的人类和黑猩猩,“无论基因数、基因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基因组构造、细胞种类与神经解剖学的关系,人类和黑猩猩都几乎毫无2致,不过,人类在皮质基因和喉部的发展过程中与黑猩猩有所不同,这也使人类的行为更为复杂。”这种几乎“没区别”的亲属关系,恐怕很难让人接受。

人类基因比老鼠多300个“人类的基因数目约只有果蝇的两倍多,也仅比老鼠多出300个,但其机能却比其他动物复杂。”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以命令人体制造特定蛋白质而行使其功能,人体基因极可能比其他生物掌握更多蛋白质的生成,同时,人体蛋白质的活动性也较其他生物活跃;另1方面,这也表明人类基因并不难操控。

基因是众多疾病的根源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3组基因和遗传性疾病高度相关:第1号染色体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第6号染色体与人类智能有关,而和人类性别有关的X染色体更是带有许多疾病基因,和数10种疾病有联系。人体中基因忽然发生突变,就可能让病变细胞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增长和分裂,这就是人类疾病的原因。

有关专家表示,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正式公布意味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将终结。接下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将倾尽全力揭示每1个未知基因的功能,而这1揭示过程的科研成果将直接产生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由此而产生的在基因研究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1、暴露的问题被掩盖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下出

土了许多精巧的石器工具,鉴定后确认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里人类进化的体系。然而,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淡忘”了。当盛行的理论受到冲击时,人们总是不愿意怀疑自己的信仰,即便面对事实也要怀疑或者不愿理睬。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1批铁矛,美国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奉命去鉴定。她用了两种方法测定了铁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距今25万年。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科学界无法接受。1个欧洲学者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改成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年代。而麦金泰尔,这位在国际上有1定声望的教授,却从此失去了在相关领域里工作的1切机会。

已故的考古学家阿曼塔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发现了1个史前动物的颌骨,里面有1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发现是26万年前的武器,1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业也从此被扼杀了。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1些人总在维护着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经验否定事实。少数人的权威言论,代替了公众的思考。权威们造成的科学舆论,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框框,公众很难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无条件接受权威的观点--科学在这里成了1种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1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1击,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理论的困惑,永远吸引着每1个探求真理的人。

2、进化论的3大证据相继破灭进化论有3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们相继瓦解了。

比较解剖学,暴露了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

科学上,如果1个理论的证明违背逻辑,这个理论就不能成立,但是人们对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却没有深纠,也是因为深纠起来,就没有证据可言了。例如用比较解剖学来论证进化,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征;因为人和猿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种循环论证毫无意义。这种似是而非的“证明”贯穿于进化论所有的证据之中。人云亦云,人们盲从地接受了它。

胚胎发育重演律,逻辑上不能立足,理论上禁不起推敲,事实上是1个观察错误。

19世纪,德国的海克尔提出了重演律学说,认为高等生物胚胎发育会重现该物种进化的过程。其实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说,这个假设就成了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如果进化存在,胚胎发育的“重演现象”很象在反映进化的过程;因为有重演现象,进化就是存在的。这不但运用无意义的循环论证,而且掩盖了最关键的1点:谁也不明白“重演现象”和进化有什么关系,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其实,重演律是在生物学还很不发达的时候提出的假说,随着遗传学的出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论失去了理论依据。既然过去的基因已经突变成新基因了,怎么还重现过去的特征呢?就重演律本身,古生物学家古尔德也指出了该理论的致命缺陷,这些已是共识了。

现在,很多学者证明了重演律是1个观察错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Blechschmidt)所著的《人的生命之始》(TheBeginningsofHumanLife)1书中,以详尽的资料证明人的胎儿开始就都是人的结构,例如以前认为胎儿早期出现的象鱼1样的“鳃裂”,实际是胎儿脸上的皱褶,完全是人脸的结构,被硬说成“鳃裂”。胎儿在9毫米左右,身体下端的突起好象是尾巴,其实没有任何尾巴的结构特征,那是1条中空的神经管,它发育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暂时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复了。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残迹器官。

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认为那是人祖先的特征;要按这么推理,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跳出进化论的思想框框1想,就会发现所谓的“返祖现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畸变的反映,和人类祖先联系在1起毫无道理。

古生物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就进化就是谬论。

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3大证据之1。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也就是当时用“猜想”作了证据--这又是极不严肃的。事实又是怎样呢?直到现在,发掘出的化石不计其数,禁得起推敲和鉴定的证据还没有1例。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学的“10大悬案”。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1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1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1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1: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和露茜还是不予更正,公众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进化存在,过渡类型化石就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没有呢?大家沿用达尔文的解释:化石记录不完全。深入1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为什么单单漏掉了过渡类型呢?《审判达尔文》1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1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JayGould)和埃尔德里奇曾根据地质历史的事实,提出了1个“间断平衡”假说,来说明过渡类型形成化石机率较小,并但不能解释为什么过渡类型根本不存在,而且该假说的进化机制在基因水平上看,是绝对不可能的。

3、现代进化论在理论上的致命错误如果1个理论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能证实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证明互为补充。相对论的证明和证明基因是DNA分子正是这样。而进化论却相反:各个学说之间有着根本的对立,分歧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可能古尔德举的这个例子能很形象地揭示原因:“布林顿(D。G。Brinton)1890年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的特征;博克(L。Bolk)1926年的研究宣称: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征。”为什么矛盾的论据会支持同样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为1种错误的信仰找根据,而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这里暴露的也正是进化论的问题。

再从1般的角度讲,如果1个理论在根本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与某些已被验证的定理矛盾,科学的严谨性是不能容忍它立足的。下面的几点致命问题,足以否定进化论了: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现代进化论从基因水平解释进化,这是达尔文时代无法想象的。基因不发生根本的改变,1切表面的变化对进化都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进化必须以基因进化为基础。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进化论者从来没有提出公式,计算基因突变机制实现进化的机率,因为任何1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

许多学者从概率上证明了现代进化论的错误,贝希(Behe,M。J。)的《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BlackBox)1书,多处从生命结构的复杂精密性否定了进化的可能。这里提出1个宽松的公式,根据突变机率计算进化产生新物种的概率:

P=(M·C·L·B·S)N通俗地说,就是1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机率只有10-3),并且突变后的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相容(宽松估计为10-2),而且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有繁殖的机会(10-1),而且突变恰好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被发现,权且估计为10-3),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不被丢失、稳定、扩大,1旦丢失就又得重来(宽松的估计为10-2);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1系列新基因的出现,假设要10个(幂指数N=10,实际物种间绝对没有这么小的基因差异)那么进化出1个新物种的概率为:

P=(10-3×10-2×10-1×10-3×10-2)10=10-110。

按照1年繁殖10代,种群个体数为1000,相应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极为宽松的计算也需要10106年。目前科学认为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只有1070个,宇宙年龄只有200亿(2×1010年),进化1个新物种的时间,是宇宙的年龄的自乘10亿次,足见进化是绝不可能的。

无数实践证明:品种的变化和新物种的产生是两回事。达尔文把1个物种内部的变化推广到所有生物物种的进化,比如狗可以培养出许多品种,那么猴子也能这样进化成人。这种推测本身就大有问题。实践的结果都在否定达尔文的这个猜想。育种专家都知道,1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

现代进化论对于进化的速度问题,理论和事实自相矛盾生物从低等到高等,在纵向上、整体上看,基因突变发生的速度越来越慢,突变个体的自然存活能力越来越低,那么进化速度就应该越来越慢;而进化论领域公认:在地质历史上,纵向上看,新生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明显的加速进化趋势。

“进化时间表”掩盖了大量反面事例,化石展示了周期性灾变的历史。生物进化时间表是在化石资料很有限的情况下,为证明进化论而编成的,本身错误很多,如鸟类出现的时间是根据造假的始祖鸟来的。随着后来化石出土得越来越多,大量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不断出现,但是因为这些发现不可理解就给压制住了。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古生物学的全部发现,得到的结果足以否定进化论了。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A。Cremo&RichardThompson)的《考古学》(ForbiddenArcheolgy)1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那是几万、几10万、百万、几万甚至几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

考古学家朱伊特(Y。Druet)在法国的1块石灰岩层中发现了1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具人的脚印化石。同1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1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足见其年代的古老。锤头含有96。6%的铁,0。74%的硫,2。6%的氯,这是1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最远可追溯到的28亿年前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其结构也比今天还先进。许多学者猜测那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2万年前的古代神庙显然是地球人的建筑,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发现的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1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卷1453~1459)刊登了1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犸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不正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事实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也遵循着这样1条规律:“出生--发展--灭亡”。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实际对进化论反戈1击。化石不是1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在西伯利压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遗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干绞在1起。检测它们胃里的食物,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毛茛草。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那里曾是温和地带的草原,极短时间内,发生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哈普古德(CharlesH。Hapgood)认为:极短的时间内,板块发生了几千英里的移动,把西伯利压带到了今天的位置。当然,还可能是其它大灾变的原因。哈普古德教授发现了费纳乌斯(OronteusFinaeus)在1532年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它显示了冰层以下的南极洲,当把它与现代测到的南极洲冰层以下的面貌叠在1起的时候,惊人地相似。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还发现了1513年皮瑞·雷斯(A。PiriReis)综合史料绘制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地图及南极洲地图,精确到半个经度,这比在人类能够在海上确定位置早250年。显然,这是上1期人类文明的遗迹。而且,那个文明时期,南极洲没有冰雪覆盖。

4、人类忘记了过去至此,谁还要维护进化论的信仰呢?其实现在,很多理智的科学家也承认进化论是1个不能证明的信仰,没有新理论,只能用它,而反对它就会弄得身败名裂,这样引火烧身的例子也不少。许多科学家为进化论奋斗几10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飘渺,有人象牛顿、爱因斯坦1样,最终醒悟,去宗教中寻找答案。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1书中坦白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210世纪最大的谎言。”

印度已故1代伟大灵性宗师圣帕布帕德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写道:“凡人有着4种缺陷:(1)肯定会犯错;(2)常为假象迷惑;(3)有欺骗的倾向;(4)受不完整的感官限制。有这4种缺陷的人,便不能够完整地传达遍存万有的知识。”进化论的始作俑者及其追随者们便是这4项缺陷的最好的写照。

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潜在的祸害,是触目惊心的: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各种手段发展自己;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1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1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人们1心进化自己,1面放纵地发展着自己,1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着无可挽回的1切:道德滑坡、心理畸变、利欲膨胀、两极分化、怪病丛生、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惨列的战争等等。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人们失控发展私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1切。如今恐怕到了必须破除进化论的迷信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正视那些被进化论掩盖了的真实的历史。无数辉煌的文明消失了,能看到的只是0星的残迹,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记得柏拉图时代留下的传说:发达的亚特兰帝斯文明葬身海底。迄今可见的史前人类文明,埃及的金字塔、玻利维亚的古城帝华纳科(Tiahuaracu)、秘鲁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城堡也许是杰出的代表了。这些巨石建筑体现了1个天文、建筑、冶金等技术超过现代人的文明。他们留下的遥远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地的传说,为什么在文明毁灭的原因上惊人的1致?今天的人们却忘记了古人的启示,甚至凭借进化论自居,认为古人愚昧。

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默默凝望着东方,那时的人,没有忘记给雕像刻上眼泪。

生--发展--灭亡”。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实际对进化论反戈1击。化石不是1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视觉文化研究课程带有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这也是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因为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学科内部的专业划分过细,有的甚至在本专业内部也要划分出几个部分、阶段,并且各个专业恪守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愿涉足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这样做的结果,尽管可以把自己分内的专业问题研究得深入细致,但时间一长,极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导致视野狭窄而缺少宏观的见识。为了打破这种专业与学科的壁垒,国际教育界推出了一系列新兴的课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跨学科、跨专业,主张在一门课程中运用多门类知识来研究、解决问题。就文科而言,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课程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研究课程的跨学科、跨专业特点表现在:它是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这些问题一般不是关于所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当下现实社会出现的文化热点、文化事件,力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来透析、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这一点就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正如罗兰•巴特所指出的:“要从事交叉学科性的工作,确定一个科目(一个主题)并围绕着它设置两到三门科学,然而这还不够。交叉学科性的研究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新的对象,这个对象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由于这种交叉性的特点,解读这些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事件则需要借助诸种理论,如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复杂性科学等,就中文系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似乎很难承担起这一学科的学习任务。然而答案竟然是可以,因为他们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就能胜任,这样的回答会使人感觉很困惑,为什么文学理论能够承当起阐释当下视觉文化现象的任务呢?

2.这是首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的问题

概而言之,今天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传统的文学理论基本局限在文学的范围之内,基本问题是研究文学内部的发生、发展规律,如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文学批评等,即便承认文学与社会存在紧密的关联,但主要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阐释社会背景对作家、作品的影响。而当下的文学理论由于受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双重影响,吸收进大量的非文学方面的理论,把符号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复杂性科学等学科知识统统吸收进来,使得文学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的领域,在向后现代社会迈进的途中,文学理论就如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远远跃出自己的范围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的文化表意实践,把“文学场”置换成“文化场”,从而发挥其过去不可能发挥的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多元格局特征,研究对象几乎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事件的热点问题,在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十分普遍。文学理论甚至有时被简称为理论,其含义即指其作用的广泛性。具体而言,当代文学理论的前沿部分主要包含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批评、后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文论、符号学批评、审美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等,这些理论如何在视觉文化对象上灵活运用呢?这是视觉文化研究课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选择一些当代社会的经典个案来进行阐释分析,让学生注意什么样的个案应该用什么相关理论来解释,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举例来说,在分析《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罗拉快跑》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文学理论课程中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理论的内容部分,并加以适当补充,进而介绍什么是后现代艺术,它的特点有哪些,与现代主义艺术、传统艺术的区别,后现代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等。这样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对后现代艺术与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且还把现代主义、传统艺术都联系起来,对整个艺术史都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扩展了知识量。在介绍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时,可以运用德国理论家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来讲解从手工业到机械大工业的时代变化,进而带来绘画艺术的衰落与摄影艺术的兴起。也可以运用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来解析一张黑人少年向法国国旗敬礼照片的深层含义,白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心理的影响可以从这张照片见出。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授,比如在阐释大家都关心的时尚潮流文化现象时,围绕时尚与认同这一主题,来分析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并以村上春树作品的流行现象为个案,详细解读中产阶级的形成条件,及其在观念、行为、物质以及生活方式上所具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未来可能的生活状态有一个预先的理解。由于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而中产阶级又是指有文化修养,受过高等教育,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经济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质,都市化的浪漫情调都会对城市中的其他群体产生广泛的影响,又因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来源就是大学生,他们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所以讨论时尚、认同、小资情调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们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使他们明确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对此类问题解读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齐美尔、波德里亚、罗兰•巴特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

3.再以大学生普遍爱穿的牛仔裤流行风为例

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优秀之作的被发现、被挖掘得益于同它产生契合的真正能够读懂它的心灵。因此,准确把握文本真正的内涵就成为考验读者阅读心智、阅读能力乃至诠释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然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无论是在文艺作品的阅读中,还是在理论作品的阅读中,都普遍存在着误读现象。误读也称为误解,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最可怕的是后者。“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5]列维-布留尔说“:不管怎样,读者的误解是应当避免的。我的补充说明迄今未能阻止误解的出现,不论我怎样解释,误解总是层出不穷。”[6]误读现象的产生,笼统说来是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7]从大的方面讲,是由于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因素影响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组织与书写。作为一个阅读者,他不可能完全与创作者在以上诸多方面达到吻合。从小的方面讲,作者的构思、布局、语言的运思、字词的选择、表达方式的确定乃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是造成阅读障碍的诸多因素。布莱说:“读者意识,尤其是典型读者即批评家意识的特征是和与自己的思想不同的另一种思想认同。”[8]一般来说,最宽泛意义上的阅读并不需要特别的能力,只要具备基础性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惯常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阅读了。然而,对于能够给我们以真正启迪并对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有较为重要作用的阅读,却必须要有一颗敏感、睿智且深广的心灵。这就要求读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超常的理解能力以及缜密细腻的表达能力。

二、解读的权限

很多人认为,从作品出发是阅读和诠释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解读作品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解释。在创作时,创作者要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或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的深刻领悟,再以精心挑选的语言文字将其置换为文艺作品或理论作品。而语言本身具有准确性与模糊性双重性质。作为解读者,我们如何凭借具有双重性的语言文字去揭示出作品的真实面目?如何将作品的真实意图还原出来并呈示给人们?比较正确的解释仍得益于阅读。有论者指出“:在纯粹消极的阅读中,人们没有试图理解它们(引注:句子及其投射的对象),特别是没有综合地构成它们,所以在消极阅读中没有发生同虚构对象的任何交流。”“在积极阅读中,人们不仅理解句子意义,而且理解它们的对象并同它们发生交流。”[9]在这里,英伽登针对读者仅仅对作品的字面意义的阅读与解释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这种消极的阅读并不会给理解作品带来本质上的变化。只有真正地既理解了作品的字面意义,同时又通过对作品字面意义的深层次的领悟,并将字面意义指向其应当指向的对象,阅读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与飞跃。在我看来,我们不可能完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品的全部内涵,作品只能对我们敞开它可以敞开的心灵。正如戈德曼所说:“我只能解释我所理解的东西。相反地,如果我不能解释某种东西,那是因为我没能理解它。”[10]当我们面对作品时,尽管作品不会如现实中的人那样产生敌对情况,但语言文字本身也会具有一种阻拒感。正是这种阻拒感让我们不能顺利进入它的深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解释作品。原因主要在于字与字组合成词、词与词组合成句、句子与句子组成段落与篇章,是一个按照某种规则与序列进行的排列。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去考察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继而探讨句子的内涵。当然,对词语的理解不能拘泥于词语的本义,而要联系词语所出现的语境来进行解释。因此,我们在阅读乃至诠释任何作品时,不能仅仅将作品中所出现的词语作为一种孤立状态去解释它的意义。除了对具体的作品及其语言文字的处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解释之外,我们还要将特定作品由语言文字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以及理论阐释与创作作品时的历史时期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思想,即抛却个人的经验去理解作品,这样会更接近作品的真实面貌。我们在诠释作品时,不应掺杂过多的个人的经验之见,而应当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并与作者共同来思考。

三、结语

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代形态构建趋向教条化,难以体现中国特色

将某种理论归纳概括成几点范畴、几条原理,再根据这些范畴原理搭建框架将该理论进行体系化,这种将理论的迅速普及的做法是最常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文艺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将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教科书编创,将其体系化,这是为了宣传与普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并且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中国文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及思想武器。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艺理论的文本来看,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的文艺理论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这是由于一切理论都要服从实践的需要,基于实践的品格,马克思从来不以一个“纯粹学者”介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的构建对我国文艺工作实践的施展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开展起着一定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带来了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单化的问题。但是这种“简单化”并不就等于“教条化”,它是以更简单易懂的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中的“教条化”主要是指简单机械的重复和背诵某种理论而拒绝进行更新的理解,而“当代形态构建”显然不单单只是以容易接受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灌输给人们,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指导实践,并且必须根据中国实情,进行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构建。可这一点显然没有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构建”看成是“教条化”的照搬显然是不对的。

(二)面临价值多元化,却很难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在各个领域、各种层面、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正经历着从过去传统的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从过去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聚集在一起,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传播、西方文艺思想的渗入、马克思主义创始者文艺思想理论的中国化发展等等,多元化价值理念,多方面的文艺思想理论相互冲击、相互影响。在这种理论生态表面繁荣的背后,却也暴露出不少深层次问题。“譬如,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同某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文艺学说拼接起来,就声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发展’”。这些状况都使得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当代形态体系的构建面临着多元价值影响的挑战。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之前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目前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形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分配方式上也由过去平均分配制度转变为目前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文艺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相关的思想理论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深。在这种背景下,西方文艺思想和理论方面的信息大量渗入,助长了注重实惠、注重实用的文艺思想,以形成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以及金钱意识为标志的文艺价值观,这大大冲击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观念,使得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文艺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因此,西方文艺思想的渗入,促使了相关利益主体和文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这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形成了强大的挑战。

其次,尽管我国正在发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人民正逐渐的进行着思想解放,但是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理论仍然影响着我国文艺的发展。我国传统文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于部分人们的心中,它们甚至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文艺发展的要求。对于传统文艺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构建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再者,对于传统文艺理论也好,还是西方文艺思想也好,总是存在一些人对其进行了全盘否定。其中有些人对过去传统的文艺理论进行全部否定,对一些新的理论则疯狂追崇,存在严重的从众或者标新立异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行为上的无规范或者无原则性。同时,还存在一些人对西方文艺思想缺乏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西方文艺思想进行盲目崇拜和加以应用,进行全盘接受,从而使得他们的文艺思想偏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向,使得一些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基础的文艺理论四处蔓延,从而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文艺风气。

总之,以上多元化的文艺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形成了强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文艺理论现实,作为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深入研究并建构自身的“当代性”,才能在“一体主导多样”的中国文艺学格局中获得引领理论思潮的话语权。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形态体系的构建必须对以上多元的思想、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马列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融合,部分学者存在经院化趋向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对文艺的研究热衷于新的名词概念的制造,沉迷于某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一些文艺理论研究和理论论文,一方面自我陶醉于纯粹“学术思辨”;一方面却是“自我放逐”,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有的过分咬文嚼字,成了文字游戏;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不知其所云。文章写得越是晦涩难懂说明其理论和哲学味越浓。如此,把文艺理论变得神秘化和玄妙化,当作高高在上的贵族学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再是群众解放的理论武器。文艺理论无法和大众对话,大众也无法理解这些理论,人民群众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甚至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构建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政治宣传”,无法上升到学术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属于无产阶级、属于人民群众的理论。与以往的“精英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关注现实,其历史使命主要不在于解释世界文艺活动,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从事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民大众,在当代中国,就是指中国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有进行现代形态的构建,关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文艺活动,才能为人们所自觉自愿的接受和信服,并有效的指导人们的实践。“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形态构建的有效对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中国化的理论,其当前形态构建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要求。推动与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构建,是现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其关键就是如何去做,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着教条主义倾向,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大多照抄照搬国外研究成果,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部分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其中也必然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在内。他们往往以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科书体系的框架去梳理中国哲学。在讲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时,强调的是两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只限于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辩证法的丰富思想来证明相关文艺理论的真善美等特征”。他们根本没有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跟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结合研究。没有注意到这两者之间除了相通相似之处外还有不少内容是中国哲学中有而现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没有或者虽有却未能展开的。中国传统文论也存着许多精华部分,当前的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意识到这些精华部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构建的重要意义,看到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系统的构建所提供的传统形式和民族风格。而且还要看到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首先,挖掘我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精神修养。我国传统文艺理论比较重视精神修养、德行锻炼等方面的发展,而不大取向于改革现实、改革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则取向于物质改造性和外张性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必须对中国传统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发展有用的部分进行融合和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文论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转换。其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精华价值的传承。任何理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样有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是两者所存在的价值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价值主要注重发展性、运动性,而中国传统文论则比较注重静止性、保守性。因此,应该实现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合,创造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兼备的、内外相通的、比较全面的文艺实践活动。总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中,应该批判改造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遗产。剔除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封建性的糟粕,吸取有积极意义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加工,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去,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让大众更容易接受。

(二)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工作的推进作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工作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当代形态构建”的不同主体,根据不同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当代形态构建”工作推进过程的作用。

1.突出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告诉我们,作为群众的代表,领袖人物、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艺理论史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史,艾思奇、、陈独秀、胡适、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无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具有奠基的作用。再如当代的邓小平、、等一大批领导者积极努力引导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构建给以重要引导和启示。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离不开领袖人物和杰出人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重视专业文艺研究者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相关的工作人员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的重要基础,其专业性和经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帮助,他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系统构建,都需要专业文艺研究者的参与,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和当代形态体系构建的基础力量,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工作者应在学术界内部采取学术研究与争论的方式来探讨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工作有关的各方面问题,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社会加强文艺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文艺理论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相挂钩,从而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研究,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创新和传播。此外,还还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强调和注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化工作,让大众在不同社会思潮中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潜移默化中成为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

(三)在民族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的转化和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构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构建工作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要倾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呼声,特别是从当代文学经验、创作体验和社会文化、文论与文学思潮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实现富有时代感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应当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转化的成果与问题。总的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民族化、科学化和时代化对于推进“当代形态构建”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民族化是当代形态构建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社会,但其理论内容本质上是世界性的,是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这种世界性的内容要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就必须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而这个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个性和本土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形态构建必须结合中国民族实情,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必须在尊重中国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推进。其次,在创新和发展中推进当代形态构建。历史反复证明,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即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作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的一般指导原则或者方法,还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作是能够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是关系着能否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于社会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只有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科学化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加强对各种文艺思想理论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合理的推进。

三、结语

论文论文范文第6篇

会计学论文是对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领域中某些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阐述,指出这些现象、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用以丰富人们对于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的知识,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开展。会计论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会计工作者。会计学论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理论性文章。

二、会计论文的要求

会计论文的一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正确性、客观性、创见性、平易性。

正确性

会计论文的观点要正确,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令法规,言之成理,文以载道。要求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乎客观规律的观点。

客观性

会计论文作为学术性论文,特别要注重实事求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忠于客观实际,尊重事实,从客观实践中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切忌带着框框找材料,或凭空捏造,主观臆想,面壁虚构。

创见性

会计论文要有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论文作者应对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创见是会计论文的生命。时下某些论文之所以毫无价值,原因就是没有创见,或拾人牙慧,或抄袭拼凑,没有一点新东西。

平易性

会计论文是阐扬会计科学、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要求通俗易懂,不仅会计专家懂,而且有一般会计知识的人也能懂。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会计论文语言明白准确、浅显通俗。

三、会计论文选题

选题是会计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会计学科无论作为理论还是作为应用,值得研究的内容都很广泛,可以提炼出的论文题目很多,但“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每次论文写作只能选择确定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一)会计论文选题的方向

1.针对自己最有兴趣的现象、问题选题。作者对选题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有强烈的研究欲望,才有可能在选题确定之后,孜孜以求,最终写出有质量的会计论文。

2.围绕会计工作实践选题。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因此,会计论文选题决不可以脱离会计工作的实践。

3.立足会计科学的发展选题。会计科学在发展中,在它前进的每一步都会有新问题、新现象发生,都需要解决和解释。会计论文只有立足于会计科学的发展选题,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初写会计论文者易犯的毛病是选题过于宽泛,大而不当,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很难作深入研究,写不出独到的东西。这一点在选题时应避免。

(二)会计论文选题的方法

1.选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这类题目具有探索性、拓荒性,难度较大,但并非不可为,尤其是工会会计研究。比如《中国工会财会》近年开展的关于工会会计科目改革的讨论等即属此类。

2.前人已经做过的题目,有的结论不对,或者还有探讨的余地。这类题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展性研究。如关于工会经费属性及特点的研究,已有多篇会计论文予以探讨,但尚未成定论,还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选题。

3.有的题目已有别人讲过,但说法不一,甚至分歧很大。这类题目带有争鸣性质,如对于以实物抵顶工会经费当否问题的讨论等。对这类题目进行研究时,要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应有新见解、新突破。

(三)会计论文选题的禁忌

1.忌脱离个人业务专长选题。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选题,才能充分依靠坚实的业务基础,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问题谈深谈透。2.忌选题过大。小题目容易说透,大题目则很难说透。

3.忌选题不看文献资料。不看文献资料就不知道某个题目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前人是否已经作过,取得哪些成果,自己的意见前人是否已经说过。

四、会计论文格式结构

会计论文格式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是三段式,即序论、本论、结论。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

会计论文——序论部分:作者在这一部分应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这一题目的现实意义。内容要极其简明扼要,文字宜短不宜长。

会计论文——本论部分:这一部分应详细阐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内容,提出新的见解。这是会计论文的核心部分,要着力写好。

论文论文范文第7篇

(一)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经验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大多从事第一线的实务性工作,缺乏论文写作的实践机会,据我院对09级毕业班学生的调查,其中只有45%的学生在大专毕业时独立完成过字数为5000字左右的论文,还有55%的学生在大专毕业时未独立完成过毕业论文。在课程论文方面,在15门专业中,仅有3门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在学生对课程论文的态度方面,87%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考核要比卷面考试容易,完成的压力小。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完成课程论文的态度不够认真。在完成工作报告方面,仅有5.2%的学生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独立或参与过字数在10000字以上的工作报告的撰写,其余学生均未独立完成或参与。在论文和工作报告写作程序和要求的了解方面,近53%的学生表示对此方面知识十分缺乏,35%的学生表示略有了解,10%的学生表示有较多了解,2%的学生放弃表态。从上述数据可见,成人教育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经历,对论文写作的要求程序方法都知之甚少,需要指导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论文写作能力未能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充分培养

论文体现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目前的教学在对实践问题进行剖析时,往往侧重于解决方案的优缺点阐述以及如何选择方案,而缺少对问题本源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得到实用的结论,对于如何得出结论则关注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对于问题本源的解释和阐述,需引用大量理论知识,因成人教育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夯实,为减少学生学习难度,很多教师简化教学过程放弃对问题本源的阐述。二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教学过程,将成人教育重应用性的理念演变成实用性,将高等教育演变成只教授学生“怎么做”,不阐述“为什么这么做”的短期职业培训。三是教师在对实践问题深入剖析时学生参与度很低。2012届金融专业学生课堂讨论,学习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的作业准时提交率只有35%,远远低于普通题目形式作业的提交率。学生的低参与率阻碍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

为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兴趣,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行选题,指导老师提修改建议”的方式。2012届毕业班学生中有近62%未从事金融业工作,对金融业的实践问题缺乏直观认识和兴趣,因此在选题时主要参考网络上的热点信息,出现论文选题趋同化、热点化的特征,而部分的热点问题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政策性,深入研究的价值不大,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失恰当。

(四)论文写作“搜索化”

我校图书馆数据库学科种类齐全资料丰富,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大的资料支持。但学生论文写作出现“搜索化”,资料堆砌成文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选取某些具有时效性和政策性的热点问题作为选题。对于这类选题,学生受专业水平限制很难对其本源性进行探讨,而对政策方向的把握能力又不够。出于写作成绩的保险性考虑,学生往往只能资料剪接堆砌成文。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已形成对网络信息和资料的依赖,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度依赖网络资料,由于资料分析删选重组的能力有限,难免用资料堆砌成文。三是部分学生因学习动力和精力有限,或者指导老师疏于对论文选题、成文的过程控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网络资料现象。据我院2011届金融专业毕业生论文来看,抄袭率达到11%,都被判为不及格,以致影响正常毕业。

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循序渐进”式指导

我院金融专业专升本专业学制为三年,毕业论文工作一般被安排最后一学期,论文写作过程为期五个月。而全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提高论文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五个月,而应贯穿于整个三年教学过程,采用循序渐进指导方式。首先,在新生开学教育时,老师应强调毕业论文的意义,它是综合检验学生三年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的阐述解释能力。其次,开设学术修养培养课程,采用讲座方式,每学期循环开设,学生必须在论文开题前选修完成。讲座围绕选题方法、数据库使用与资料搜集、数据统计基本方法、论文写作格式、问题讨论交流方法五个主题展开。第三,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至少有两门专业课需采用课程论文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要求从易至难,依据学习笔记———综述———问题阐述———完整论文,逐步提高要求。第四,配备辅导老师专业回复学生有关课程论文、工作报告写作方面的问题。通过上述改进方法,使学生在开题之前具备基本论文写作素养,减小不同背景和基础学生之间在写作知识掌握度上的差异,从而为最后一学期的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二)主导师与导师委员会相结合

2012届前,学生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每位导师指导10名学生,全程负责学生论文的指导,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以下弊端:首先,指导老师受自身学术专业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指导。其次,指导老师精力有限,同时指导10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控制受限。基于此,从2013届开始,金融专业开始采用主导师和导师委员会相结合的论文指导模式,该模式有如下特点:选题及开题报告答辩由导师委员会共同负责,导师委员会的三名导师对学生选题的口径、内容及可驾驭性共同做出评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任何写作问题,除了可向主导师寻求帮助之外,还可与导师委员会中任何一位导师进行学术探讨。

三、结论

论文论文范文第8篇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3、结语

论文论文范文第9篇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论文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修改论文时,除认真按照专家和编辑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外,还可参照以下要求、意见或建议检查修改文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论文的题名。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规定: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一般为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尽量不用非公知的缩略语,尽量不用副标题。希望作者仔细斟酌论文的题目,尽量避免用这种套路的题目,如“一种……的方法”或“基于……的研究”等。

2.摘要的修改。请按照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要素补充修改中英文摘要,对背景材料不要交代太多,但结果和结论尽量详细,应包括重要数据。原稿摘要内容欠详细,语言表达尚需完善。英文摘要还需要改进,请按照补充后的中文摘要认真核对修改。本刊所发表的论文被EI收录比例很高,请尽力写好英文摘要,争取被收录。如果作者对英文摘要把握不准的建议请英文好的同行专家或外籍专家协助把好语言关。

3.关键词的选择。为便于检索用,一般列3-8个关键词,主要从《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选出,或从《汉语主题词表》选出。主要关键词一般包含在题目、摘要、子标题、正文里。正确选取并核对无误。中英文关键词应完全一致。

4.引言的修改。请参阅近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作者曾发表在拟/已投稿期刊的相关论文,补充修改引言,简要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交代该文的研究背景,分析前人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国外的应用情况如何?本研究的着眼点和特点在哪里?有何创新?按照本刊的格式在论文中引用之处标引(请不要标注在标题上)和文后著录参考文献,把参考文献补充到期刊所要求的篇数以上,一般建议教材和工具书不列入参考文献。建议采用第三人称,不要用第一人称,如“我国”。引言、摘要、结论不重复。

5.材料与方法。若文章的材料与方法交待不清楚,应补充详细,交待方法步骤和使用材料的规格,使试验具有可重复性。

6.结果与分析。请加强对试验结果与应用效果的分析。不能堆砌或罗列图表数据,应通过比较、分析、解释、说明、统计、判断、推理、概括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和定性与定量综合法,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出数据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的东西,使结论水到渠成。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结论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简洁明了,结论明晰准确。切忌以偏概全,夸夸其谈,任意引申发挥,妄下结论。

7.结论的修改。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如实概括文章的研究成果。表述应该精炼,最好分条陈述,条理清楚。讨论应该置于“结果与讨论”中。

8.作者简介与作者单位。请参阅期刊论文格式,补充作者简介,包括学历、职称、专业方向,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若有通信作者也请标识清楚。若论文受基金项目资助请注明项目编号。作者单位署名应准确到院系或研究室等,要写全称,同时注意中英文单位应一致。同一个作者若有多个单位署名可采用数字编号分别指明。

9.正文中的公式

文章中公式,字母,变量,需要逐一说明所代表的量的名称及其国际单位,上下角标等须仔细核对,清晰标出,确保无误。单位请用规定的国际单位制。科技期刊排版规定,文中出现的向量、张量、矢量、矩阵都要应用黑斜体(黑斜体指加粗的斜体)表示,而黑斜体变量的下标、矩阵元素和一般变量用斜体表示。

文中表示相同意义的变量全文应统一名称,大小写应一致。

只有那些被下文引用的公式才需要序号,公式的序号从1开始排序,不要按章节排号;公式序号直接用括号括起即可。

10.文章中的插图和表格

文内插图,请尽可能用计算机绘图,图中数字、文字、符号、图注,一律标注清楚,坐标图须标明坐标量的名称及其单位,照片图须标明图的上下方向及序号,提倡使用彩色图片(欢迎使用数码照片)。

1)插图和表格都要有标题,分图要有分图小标题,图题字数不要太长(对图的解释性词语应放在正文中),且应在正文中按顺序引用。2)补充图题、表题英文对照,列于中文图题、表题之下。3)表格应用三线表表示。4)插图和表格的序号从1开始大排序,不要按章节排序;分图序号按a,b,c排序,不要括号。5)若文中的插图要求出彩图,请在修改稿的第1页注明,彩图将加收彩图费,否则请不要用彩色表示;6)图表中的文字请用中文描述;7)插图和表格中的文字请用6号字书写,若字号太小将无法校对。

11.参考文献。请参照各刊投稿须知补全参考文献信息,要求著录准确,不缺项。

12.压缩篇幅。

若论文冗长,文字表达不精炼,应该适当压缩删减。若有不规范确切之处,请仔细修改。若期刊有版面限制,应考虑。

论文论文范文第11篇

艺术理论论文3700字(一):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并不断地有新的开拓、新的想法、新的追求,现在创办《艺术学研究》这份杂志,我觉得这对于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艺术学的学科设置及相关研究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重要议题,最早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之初,教育部在国务院指导要求下重新调整高校的学科目录,要缩减50%的学科名称,需要将400多个缩减成200多个。我当时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谊先生都参加了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的讨论,当时就讨论过艺术学科。从教育部和高校的管理角度考虑,有艺术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是有好处的,因为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学科比较多,统一起来利于管理。但是,从学科建制和学理层面上,能不能设立艺术学这样一个一级学科,囊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曲艺、相声、杂技等各门类艺术?这件事情我们当时心里有点没把握。

之后,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想在艺术学的学科建构上有所作为。一次,在评教育部的重大理论项目时,这两所高校都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不过,两所高校所展开的角度不同。北大是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北师大想先从调研着手,计划把国内100多所设有艺术学科的综合类高校和艺术院校都调研一遍,在此基础上探索建构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我当时是总评委,觉得这两个角度都有可取之处,考虑到两所高校都想做这件事情,都在努力做,跟教育部的思路也比较一致,所以就给教育部科技司建议,不如都予以通过,批准他们去做。但最后据说只能有一个指标,至于花落谁家,进展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就这两所高校当时所提交的课题申请书,其中北大的类似于王朝闻先生做的艺术概论,一块一块并置,美术还是美术、音乐还是音乐、戏剧还是戏剧、电影还是电影,各种艺术形式对应各个章节,比如说八种艺术形式就八个章节。作为艺术概论,作为教材使用可以,但是从学理上来看,这样是不够的。我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但做起来恐怕不是太容易。不过,这么一来,倒是把艺术学的学科建制问题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以前大家可能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件事,只是觉得教育部归口管理,比如说工科、理科,各自也都囊括很多专业门类,却没有人去建立一个工科,或者理科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当时北大和北师大之所以提交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申请,跟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关系。比如,学校想要成立艺术学院,希望囊括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書法等一切艺术门类,但生源有限,老师也有限,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都统起来一块教,让学生什么都会,他们大概有这层考虑。

以上所讲是我经历中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

当时的情况跟国内高校学科结构和建制的历史背景有关,我们现在的思考也都是基于这个背景,即中国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院系调整参照借鉴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其实源于欧洲高校的学科设置模式,一门一门的并列方式。比如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诗、书、画”,在5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的学科结构里是没有的,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所以,我们的学科结构,包括要解决的问题都有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历史背景。西方的学科体系在世界上为大家所公认,无论中东、南美等,世界各国大学里面的学科基本都是这样的分类方式。而至于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我国传统中诗、书、画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把这个传统弄丢了,当前语境下能否重续这个传统,以及如何重续,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对此,我虽然没有系统探究过,但觉得围绕中国传统这样一个角度和立场去展开确实是一条可以试探的路,这跟教育部的学科结构不太有直接的关联性,可以回避因学科结构所造成的那些困惑。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诗、书、画之间,那种紧密的相关性是在什么层面上相关,这是我们首先要在思路、逻辑上理清楚、想明白的问题。

从广义的文艺理论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把文艺作品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常用的、或者最普泛化的一种研究切入方式。比如,在评论中国画或者油画的时候,谈论较多的是画作的内容或形式,表现的内容可以相同,形式却不同,油画用的是油画颜料这种形式,国画用的是毛笔和墨。这种分辨在当下西方理论中恐怕都觉得过于粗糙,但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还是比较有效的,可以把两个基本部分区分清楚。以今天的议题为例,如果讨论其中的相互关联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比如说诗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是画所描写的内容,和书法稍有不同,但是书法又和字、词、句这样的文字表达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书、画三者之间至少在内容上有比较密切的关联,但关联程度不一样,还可以细分,比如诗和画关联性就很密切,相比之下,诗和书关联性稍微弱一点,但是书和画关联性又很密切。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就是广义文艺理论的形式问题。形式到底有没有关联?相对而言,形式上的关联也要细化。比如,诗的形式和画的形式显然是两个领域,诗是由词、句、章节组成,语言当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画是由笔墨构成的,属于可视的形象性的语言形式,或者叫视觉形式语言,而且是视觉形式语言中以中国的笔墨工具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在世界上几乎独一无二的形式语言;书法也是一种形式语言,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写出来的字马就是马、牛就是牛,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书写过程中笔画抑扬顿挫所留下的痕迹又具有语言性,书写的字本身就是语言,但是这个语言不是书法的本体语言,书法的本体语言是抑扬顿挫、枯湿浓淡所形成的语言特征。所以,书的语言特征跟画的语言特征有密切的关联性,叫作“以书入画”,现在也有艺术家说是“以画入书”。但是,“以诗入画”是语言上的关联性还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呢?我认为“以诗入画”主要是内容上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我国文艺理论中的审美境界层面,即意境和境界上的关联性,这其中有很多话题可深入展开。诗和画在表达人欢喜、爱慕、悲哀、寂寞的感情,以及在感情中所达到的意境和思想境界上,有密切的关联性。相比而言,书法只与其中的一部分有关系,比如评论王羲之的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就是对书法意境和境界的形容,但这个形容跟诗和画的境界、意境又很不一样,其中也有关联,只是比较抽象,王羲之没有画出龙跳天门,也没有画出虎卧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仔细分辨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及它们的区分和界限,这也是学界目前应该做的事。实际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经常是三维的、立体的网络状,把这其中的相互关系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非常丰富,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对我们的文艺影响巨大。我认为这影响绝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否则我们不知道其他的文化脉搏、其他地域的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了解世界性大范围的发展和历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处于什么位置。在引入、翻译、诠释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回过头来多看看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再拿出来重新加以研究的,不能像20世纪初期那样用比较激进的、简单的方式把传统一棍子打死。在这点上,我觉得现在的时机较好,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弘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但这件事情要做好,不能关起门来自说白话,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要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放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国际化的背景中展开,这样才知道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有白种人、黑种人,就会偏执一隅,以为全世界都是黄种人,而只有了解到世界上的其他人种,才会知道原来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設定既不是否定自己的优越性,也不是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而是助于我们更全面、整体、客观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也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以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为两端的中国艺术的一个整体格局的构想,当时我所着眼的是中国艺术之后几十年的发展走向。在这样一个可以预测的历史时段中,我认为我们文艺界的一个基本格局应该是枣核形的一个形态,一个尖端是对中国传统的深入研究,另一个尖端是对现代西方的深入研究,中间是一个交融互动的混融区域,这个区域很大,但是两端比较小。所以,我提议要加强两端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中间的混融区域才能够蓬勃发展,才会混融出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成果,如果两端研究做不好,中间的混融成果一定是浅薄的。如今距当时的那场学术研讨会,已四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我依然认为这两端研究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文艺界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环境,信息的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便利的程度是我们在几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环境是新的,任务是新的,但是我们要做好,终归要从脚下做起。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及其发展现状、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论;教学研究;创新

一、传媒视角下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

电视是现代传递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电视传媒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认可程度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就应该对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和主持风格进行管理。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播音主持需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气质。当然,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应该和主持的节目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只有注重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才能让播音主持栏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同时,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主持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是一种有声的艺术,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技巧对艺术内涵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艺术形象和适当的语言技巧有利于播音主持模式整体的突出和统一。

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创新

任何一个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传播方式。如今人们对信息的渴求程度逐渐加深,播音主持行业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人们对播音主持工作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类型更加丰富,人们接收新闻和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这种现象对于播音主持行业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之下,广播媒体行业受到其他媒体方式的强烈冲击,在传承传统播音主持艺术中精华的部分之外,--也需要对传统播音主持艺术的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谋求有利的条件。

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播音主持观念进行革新。很多人在业余生活中想要获取更多的媒体消息和新闻,大多数的观众更愿意选择一些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媒体方式。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人员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新媒体下播音的理念。以一个更加全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享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对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进行着重培养,让其认识到创新对这一行业来说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的专业技巧和素质对+播音主持人來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单纯地对语言进行培养是无法达到当今社会需求的,需要对播音主持的播放风格和节奏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三、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播音主持在广播电台行业和电视台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播音主持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大高校也在着重培养播音主持方面的人才,这个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然而面临其他媒体种类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冲击,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方法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教学专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由于这个专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案中,应该针对教学的计划和教师的创造性思想进行更加全面的开发。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可以看出如果是单纯的参考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求的。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现状的分析和我国经济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就业现状等几个方面更加明确地确定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播音主持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声的语言进行训练。每一个学生对语言的个体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高校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学习的进度进行全面的把控。

论文论文范文第12篇

题目出好后,经系相关负责人整理并报学院同意后,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选题志愿。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某些题目学生扎堆选,某些题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此外,在选题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授过课,学生对其不了解而不做选择。鉴于此,首先,学院开毕业生动员会,一方面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安排,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所授课程;然后,让学生在给定期限内完成选题。选题时,每个学生填报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选题不能在同一个指导教师名下。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后,相关教师和本届毕业生的班主任一起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确定原则为:1.优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选题;2.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其第二志愿;3.若两个志愿都未能满足,再考虑选择与其第一志愿教师专业或者题目相近的;4.在题目分配过程中,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找工作还是深造)和学生的成绩等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如愿,同时使每个教师有好、中、差搭配的学生。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

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

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指导教师记录;2.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展状况;3.举行中期论文进展汇报,要求学生将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续打算制成PPT,向指导小组答辩,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

(一)规范论文终稿的格式。

学校出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出统一要求。

(二)设置教师互评小组。

毕业论文的终稿提交前,指导小组原则上让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相互评阅毕业论文,建立若干个两人或三人的互评小组,撰写指导教师评阅书和评阅教师评阅书。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分组。

1.答辩小组的学生成员:

为了便于选拔优秀的毕业论文,事先通知打算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申请,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后将其确定为有效候选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答辩小组,便于比较。然后,根据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剩下的学生根据人数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兼顾指导教师的专业以及所带的学生人数,便于各小组有差不多人数的指导教师,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2.答辩小组的教师成员:

原则上所有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师都是答辩小组成员。每小组配小组长一名,答辩秘书一名。分配原则是尽量让指导教师在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小组,同时,兼顾每个答辩小组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数量。

(四)答辩工作。

1.准备工作。

学生在提交终稿后,要制作答辩的PPT。此外,还要确定各答辩小组的答辩秘书,通常是在征询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进的年轻教师,同时,明确答辩秘书和答辩小组长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即“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以及“现场答辩成绩”的各自权重。

2.答辩工作。

(1)现场答辩:各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工作,学生根据答辩秘书排好的答辩次序,依次进行答辩。学生报告六分钟,回答问题四分钟。教师就学生论文的创新点、收获、困难等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同时,检查学生的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并提出建议。答辩秘书记录答辩过程中的问题,小组的教师成员现场打分。

(2)成绩评定:

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计算各位教师给学生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该生的答辩成绩,然后根据权重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小组教师成员召开评议会,进而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后期工作。

(1)学生方面:

学生根据答辩时教师提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规定时间内经指导教师审核后上交。

(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在审核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上签字,并将材料交给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整理答辩记录、答辩评语,填写答辩成绩,经答辩小组长签字后,按期提交院办。

四、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

(一)组织工作。

指导小组成立后,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制定各种实施细则。比如,起草《本科生毕业答辩秘书工作细则》,明确答辩秘书的具体工作。

(二)鼓励论文题目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项目。

对毕业论文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奖励。

(三)协调答辩秘书的工作。

论文论文范文第13篇

教育理论论文2200字(一):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以现阶段幼儿教育情况为基础,了解近年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明确新课改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构建全新的教学环境,以此为幼儿成长和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08-01

陶行知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而且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时至今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依旧对我国幼儿教育思想有较大影响,因此下面对其带来的启示进行深入研究。

1.生活教育理论分析

从本质上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指教育要顺应生活变化,生活就是教育的根本,且生活具有教育的功能,其中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推广,要求教师必须要将教育和生活联系到一起,坚决反对继续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幼儿的自我创造和独立工作等能力。由此可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多结合生活化教学活动或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锻炼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在幼儿教育中,家长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决不能将幼儿直接托付给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又要从中吸取教育幼儿的经验,以此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依据。

2.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

2.1生活就是教育

教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只有擅长从生活中发掘美,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引导幼儿在观察、对比及沟通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有助于形成幼儿的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多用耳朵去倾听,如汽车行驶车、风声及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不仅能让幼儿及时发现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范围,进而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效渗透。

2.2社会就是学校

幼儿园组织幼儿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探索世界的意识。由此,陶行知先生提出将学校教育向社会环境延伸,最终实现社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科学教育属于幼儿教学工作的基础内容,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向社会反响延伸,不仅能为幼儿展示自我和累积更多知识提供有效平台,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将所学内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以此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充分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3教学做三者合一

教学做三者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关键内容,证明在生活中,教、学、做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并注重整合幼儿学习能力,持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教育理论。换句话说,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幼儿的学习,而是在教学指导中,引导幼儿学会如何探索,并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在幼儿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分析

3.1提出生活化的教学知识

虽然当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已经得到了重视,但依旧有很多幼儿园在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组织幼儿进行单调乏味、死板无趣的指导说教。此时,这种没有将幼儿教育和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幼儿不仅会失去探索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未来全面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制约。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结合生活实践,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引用到教学中,原因在于幼儿好奇心强,且具有积极探索的兴趣,在课堂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指导,有助于更好落实生活教育理论,以此确保幼儿可以将所学内容合理引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时,可以从班级幼儿穿的衣服、背的书包及周边大树小草等方面寻找不同的颜色进行表述,如今天小天穿了一身蓝色的运动服,背了一个黑色的书包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3.2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增加幼儿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幼儿时期作为他们成长的重要阶段,因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对世界和社会的了解也不完善,所以只进行单调的知识理论教学指导是难以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只有将幼儿放在大自然中,让他们自主沟通和探讨,才能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将大自然看作第二个教学平台,通过在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环境,并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不但有助于拓展幼儿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幼儿各项能力,这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幼儿教育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革新的引导者,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新课改下,幼儿园教师要在整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探讨力度,并注重将家庭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另外,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幼儿教学环境,有助于幼儿在学习大量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祖国未来的希望茁壮成长,并实现预期设定的幼儿教育目标,提升实践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育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运用论文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倡导生活就是教育,反对填鸭式、机械性教育。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小班幼儿自主游戏开展中,既能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认知事物,也能够促进其语言、自理等各项能力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自主性游戏概念为理论依据,针对生活教育理论在小班自主游戏中的实践运用方法进行研究及分析,以期为提高小班自主游戏效果、促进幼儿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班自主性游戏概述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在教育中寻找生活”的观点,也正因为生活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且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从而使生活成为开展小班幼儿教育、自主性游戏的最好素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涵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共三项内容,其强调“教学方法要以学的方法为据,学的方法要以做的方法为据,事情的做法是学习、教学的标杆”。这里所指的“做”就是生活,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内容更多地纳入教育内容中,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班自主性游戏的概念

小班自主性游戏指的是小班幼儿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可以达到自主体现生活的游戏。自主性游戏涵盖角色、结构、表演三种游戏类型。小班幼儿刚入园,随着其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事物的变化,开展自主性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扮演、表演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是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小班自主性游戏中的运用分析

(一)多种方式营造生活化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这也就使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幼儿园环境,经常出现入园焦虑等问题,因此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创造贴近于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既可以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中放松下来,又可以让小班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生活教育理论要求要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在教育中寻找生活”。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班自主性游戏中,要充分利用营造生活氛围、导入生活角色这两种方式,营造生活化色彩的环境,以此让小班幼儿可以在生活中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感知生活。

1.创设“娃娃家”,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差,更加需要良好环境、宽松氛围的引导,而生活化、熟悉的游戏氛围,正是幼儿平时所能感知到的。娃娃家是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为幼儿创设具有“家”的氛围的“娃娃家”,营造出宽松的氛围,为自主性游戏的更好开展打好基础。“娃娃家”的创设旨在让幼儿在幼儿园中也有自己的小天地。因此“娃娃家”中的摆设也应当与实际的“大家”相符合,比如摆放小床、小沙发、小衣柜、小厨具等;并且在“娃娃家”中放置一些小娃娃,從而使整个“娃娃家”充满浓郁的“家”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在利用“娃娃家”营造氛围时,所使用的物品也要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也可以让孩子将家中的娃娃或者小东西摆放在“娃娃家”中,这样既能让孩子在“亲近物品”中放松下来,也可以使幼儿在布置自己的“娃娃家”、照顾娃娃的过程中,对于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事物产生初步认知和了解。长此以往,让其认知、交际和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也正是生活教育理论中“从生活中寻找教育,从教育中寻找生活”的方法运用。

2.开展区域活动,提供生活化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对于周围环境、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因此在小班活动教室设立自主性游戏的不同活动区域,利用区域活动为幼儿生活化游戏环境,将更加有助于幼儿体会生活且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最喜欢和最普遍的一种游戏,也非常贴近小班幼儿的现实生活。我在自主性游戏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娃娃家”中会主动地给客人做饭、泡茶,并且在做饭过程中会做出使用调料的动作。因此,结合这一经验,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使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制作了各种蔬菜,使用小的空瓶子制作了各种调料瓶。以此,进一步丰富了娃娃家中的生活化设施,这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具有生活色彩的游戏环境,并且我发现自从增加了调料,很多幼儿在“娃娃家”中招待客人或者自己做饭给娃娃吃时,都会时不时使用调料瓶。由此也可以看出,“娃娃家”这一区域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实现从生活中获得相应的认知技能、生活技能,达到了生活教育的目的。除了开展“娃娃家”这样的区域活动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角色区域,强化生活化游戏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接触到更多的现实场景,从而引导幼儿在体验生活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设计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

除了生活化的环境,设计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则更为重要。但因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且自理能力比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游戏,引导幼儿从游戏中体会生活,学习到生活技能,我认为教师可以将生活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从而吸引和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达到提高幼儿能力的目的。

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规则,也是自主性游戏中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自主性游戏内容设计上,可以引入更多的日常生活内容,比如坐公交车、去超市、去看病等。通过这种生活化游戏内容的设计,幼儿不但兴趣高涨,而且也解决了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差的问题,提高了自主性游戏的生活教育效果。

(三)提供生活中的游戏材料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根基。丰富的生活是一切教育的方法、材料、工具和环境的来源。不管在环境创设上,还是在游戏内容设计上,教师都应贴近生活,从小班幼儿日常常见的事物中发掘游戏材料,以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我在组织自主性游戏中,经常让幼儿和家长从自己家中搜集一些废旧的物品带到幼儿园,作为游戏活动的备用材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据此,我认为在生活材料的提供、选择上,更多地应该让小班幼儿自主地感知、操作这些材料。通过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幼儿也能自己使用这些生活材料创造物品。比如我曾经组织开展过“玩具加工厂”游戏,活动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纸箱、饮料瓶、毛线等。我发现有的幼儿会将毛线缠绕在饮料瓶上,为饮料瓶制作了一件“小棉衣”;有的幼儿则会将长条纸与饮料瓶结合起来制作成“小飞机”等。

可以说,正是因为自主性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以此引导幼儿更好地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这符合生活教育中的“做中学”“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观点,也体现出生活材料在营造能够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发展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拓展幼儿自理能力,提升幼儿语言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鉴于小班幼儿的年龄与能力情况,在自主性游戏开展中融合生活教育理论,能让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内容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游戏参与兴趣,更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本文通过对生活教育理论在小班自主性游戏中运用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创设具有生活化的环境,是对生活教育理论“从生活中寻找教育、从教育中寻找生活”理论观点的具体运用。具体来说,在创设环境上,要通过利用创设“娃娃家”,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开展区域活动,要通过多种方式创造生活化环境,让环境促进自主性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认知、自理的生活能力。

论文论文范文第14篇

应尽量避免与实习时间发生冲突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通常都是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开始进行。这时,往往面临着毕业设计时间和毕业实习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每年的4至6月份是企业到学校招聘的高峰期。通常一个指导老师指导3~4名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并且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开始阶段每个学生的热情都非常之高,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可到了中后期阶段(通常是6月份),有些小组成员通过招聘会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多数都是在暑假或第三学年开学后去企业实习,致使有些毕业设计小组的进度刚过半时就只剩下1~2个同学,剩下全的任务都压在了这一两个同学的身上,极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还有的小组一个不剩,全都实习去了,乃至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参加答辩。这种情况在每年的毕业设计期间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使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两不误,也为了指导教师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设计及实验工作,毕业设计时间尽可能提前,只要教师有合适的课题就可以开始,即使第四学期刚一开学都可以开始。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也避免了毕业设计与实习时间上发生冲突的问题。同时,尽量把工作进度安排的紧凑一些,全部毕业设计工作在暑假前完成。否则一旦拖到9月份开学,就会出现学生因实习而流失的局面。

二、在指导学生方面

指导教师应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与指导教师的水平和指导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应是全面和全方位的指导,从研究方向、实验方法及实验进程上都应当进行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承担着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全程指导、论文的书写及答辩等工作。指导毕业设计除了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此,指导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任何一项设计和研究在确定设计课题后的第一项的工作就是检索文献资料,包括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各种工具书、手册、年鉴、参考书等等。通过这些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和正确使用各种标准、规范、手册的能力,而且可以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又可引发其研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为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做好充分的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在查阅资料时,很多学生习惯于在百度上搜索一些科普性的大众化的资料作为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资源中的学术性文章或者手册、年鉴中的数据。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在查阅资料时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应列出几项重点查阅的方向。

2、指导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规范要求进行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现在许多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而且缺乏最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化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协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成合乎规范和要求的论文;有的学生将毕业论文写成了实习报告或工作总结;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写摘要和关键词,不知道如何规范地列举参考文献等等。因此,指导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指导方面。首先,应帮助学生认识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指导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科技论文、学术论文的一般写作模式及规范,包括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和书写及打印要求等,使学生写论文时能够按照论文规范进行写作。第三,应告诫学生不能随意捏造数据,应保证材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尊重数据,尊重事实,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应注重启发引导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既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如诚信敬业、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包括很强的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经常去实验室指导或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开展情况,定期召开总结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与途径,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论文论文范文第15篇

哲学理论论文4500字(一):基于Latour设计哲学理论的跨学科设计思维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BrunoLatour网络理论,分析设计哲学如何为设计师看待事物开拓思考角度,并阐释设计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重要性。讨论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在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系统设计、物质文化和设计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围绕网络理论提出的、中介和协同合作,将交互设计中界面和人的关系,扩展到事物、技术、信息、人和环境多方面的关系结构中。在当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结合设计师DieterRams设计风格和代表作品,分析当代设计师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内涵、工匠精神、设计道德等方面须重视的原则。

关键词:设计道德;跨学科融合;行动者网络理论;信息媒体;工业设计

现代主义的定义对当代设计思维的影响

Latour提出的理念起源于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时期,他将这段时期的转型称之为“人们集体行动方式的改变”。一种理解方式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现代主义,从事物发展的起点到兴盛繁荣再到逐渐衰败,将它定义成客观时间轴上的一段历史发展时期;另一种理解方式,根据Weston的观点可以把现代主义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思维状态,是对部分陈旧刻板传统思想的反思和拒绝[1]。根据前者的定义,如果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个历史上的哲学运动,时间范围则在1910年到1939年。然而,这些充满实验性的艺术活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的爆发而结束。现代主义更为广泛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始于弗里德里希·尼采和易卜生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对西方传统和价值观的批判性思考。这一时期的发展终点在1945年,随着在日本广岛降下的原子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落下帷幕[2]。在这一节点后,思想的转型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迅速发展。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动荡,在现代主义时期被定义的许多价值观、思想和原则被质疑,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观点和想法开辟了道路。人们开始反对资本主义和反思当前的社会阶层,为实践社会正义创造了可能性。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充满反思的历史时期,思想上开始批判固有的传统社会结构,并且对政府提供的知识体系产生怀疑。例如,人们开始从根本上质疑从柏拉图到乔治·桑塔亚那的整个哲学传统。通过对这些哲学传统的提问和思考,人们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约翰·鲍嘉将这段时期总结为“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3]。”

多领域的融合与跨学科设计思维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定义为一种精神上的思想状态,即为对传统的否定和反思,那么对现代主义时期的定义则变得模糊。这与Latour主张“…我们从未现代过……”的观点相契合[4]。Latour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刻意地区分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区别,在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分割出明显的界限。现代教育系统也采用这种方式来区分出不同的学科。例如,在哈佛大学分别设置计算机学院、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设计学院等等[5]。Latour倡导人们重新思考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连接自然事物和人文社会两个部分,以宏观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融合再创新的力量。例如,麻省理工大学教授NeriOxman创作的名为丝绸展馆SilkPavilion的设计,其理念象征着建筑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融合,对仿生学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展开探索。Oxman的作品试图在同一空间中建立人类和蚕的共生关系,而不是继续让人类占据对空间控制的主导地位,同时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Oxman鼓励人们在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主张人类活动和动物生息共存,建筑与自然界共生[6]。Latour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科学,认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连结不同文化背景间的纽带,宏观地思考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DieterRams的极简主义

在对人与人、信息与人、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认识基础上,Latour提出了设计的五项原则。德国工业设计师DieterRams的设计理念和Latour的理念相契合。Rams在1932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的一个城市,技术和设计对他的职业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二战后,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德国工业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愿景,Rams在威斯巴登艺术学院深造的过程中,建立了对功能主义和大规模生产的理解[7]。Rams也受到包豪斯和乌爾姆设计学院多学科设计研究的影响。DieterRams在1955到1995年为Braun公司工作,这家由MaxBraun创办的产品设计公司在当时颇负盛名,公司的设计理念深受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工业设计师HansGugelot的影响。在1955年,Rams来到Braun公司成为一名建筑师,公司随后在1961年正式成立了设计部门,Rams担任部门负责人直到退休[8]。Rams认为工业设计需重视功能主义,并且坚持少却更好的设计原则。从他的代表性作品BraunT3袖珍收音机、BraunET66计算器、606货架系统的设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简约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设计风格[9]。

设计是不断再设计的过程

Latour的观点提到,设计不应该只考虑从无到有的过程,设计也不意味着建立或构建基本的元素。我们应该重视再设计的理念,把设计视为一个改良的过程[10]。当代全球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例如全球变暖、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和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都成为设计师们必须考量的因素[11]。在1902年的纽约,WillisCarrier发明了第一台空调,当时的空调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例如,在较大的办公室环境中,空调的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空调工作时会伴随大量噪音的产生。此外,当时空调的长期使用加剧了如结膜炎等眼疾的患病率。Rams在他的设计十诫中提出“…好的设计需要是环保的…”[12].Rams随后为办公族设计了一台低能耗的台式电扇,同时还避免了空调造成的大量能源消耗和声音污染。Rams在设计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反思是十分严格的。他曾经在采访中说过:“如果我能再做一次职业选择,我不希望成为一个设计师。”[13]。他不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关注,而且考虑到了消费主义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身为工业设计师的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部分设计师作品中欠缺可持续发展思考的忧虑。Rams还指出“……我们生产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不仅在消费品领域,而且在建筑、广告领域也有这种显现。人们身边到处都是不必要的东西……”[13]。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应该帮助制约过度消费主义的盛行。

關注细节更要重视用户需求

在1969年,德国出生的建筑师LudwigMiesvanderRohe在《纽约时报》中刊登的观点提到“细节就是上帝。”Latour的设计原则同样重视细节的作用,强调对设计细节的关注应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14]。Rams在他出版的《设计的十大准则》一书中写道:“好的设计是贯彻到底的对细节的落实。”8Rams随后进一步指出,好的设计不应该仅仅依赖于运气,设计师也不应该草率依靠直觉做出决定。设计师对设计过程的密切关注和调研,以及设计结果的反复检测可以反映出对客户的尊重和对行业的本心。在1964年,Rams设计了一套杰出的L450高保真音响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仔细研究了产品的每个组成零件[15]。该音响设备的特色在于高度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选择他们想要的功能,来定制来满足他们预期的音响系统,同时可以删除不必要的模块。L450高保真音响设备采用壁挂式,对室内空间充分有效利用。这个音响设备的设计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Rams对产品造型细节、用户体验和对可个性定制需求的满足。

设计中的动态社会结构关系网

设计师不能只专注于作品的商业价值,应该对每个元素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做严谨的考究。在符号学中,研究者们探索图形符号的语言。在对待工业设计时,Latour重视产品背后的意义,赋予物以灵魂,让它们变成了有故事的对象,这一过程由许多复杂、矛盾的方面组成。在Latour撰写的《重组社会》一书中,提到了类似的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ANT)[14]。这个理论是关于社会结构构成的拓展,讨论了人类和非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的动态社会结构关系网。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和信息媒体也代表着一类媒介,影响着人类活动,与人类共同构成社会网络。Rams相信产品隐含着用户的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他提到“……好的设计是符合美学的……”[12].Rams设计的RT20台式收音机保持着一贯极简美学和功能主义的风格,外观整洁没有多余的装饰,但却保留着温情的人文关怀。其木质外壳的设计增进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体现了美学和功能的完美结合。2010年,Rams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使用形式服从功能这个术语。他支持Weniger所说的“aberbesser[16]”,意思是“少,但是更好[12]。”

应对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良设计

Rams在Braun公司针对仅剃须刀这一产品反复做过四次的再设计,每一次的设计都在原来基础上使产品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使用。1950年,Braun公司的创始人MaxBraun设计了第一款名为S50的电动剃须刀。1955年,Rams和设计团队把剃须刀的外形设计得更加圆滑,便于用户手拿和使用,同时赋予它充满活力和辨识度的红色标志。1957年,Rams第二次改造剃须刀,在把手处增加了凹槽,更加方便使用。1968年进行是第三次再设计,增加了用户自由选择电池或者充电的功能,产品的灵活性更加突出。1973年的改造为剃须刀增加了一个滑块按钮,可以让精准度达到毫米。反复的改进体现了Rams在设计中不仅仅停留在对造型美的改善,而且更加注重对问题的解决和对便捷度、用户体验和功能性的思考。

设计中的社会道德

Latour认为,道德是定义一个设计作品好坏的重要原则,其隐含意义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等。设计作品所含有的意义和伦理道德涉及许多因素,如阶级、性别、年龄等等.Rams也曾指出“好的设计是诚实的[12]。”这就意味着设计不会误导受众或者制造虚假承诺。2012年,Rams与日本制造公司合作设计的一系列漆器,其工艺的精密程度极高,应用的材料和技术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美学和功能主义的兼顾,其设计通过延长漆器的使用时间来减少未来人们不必要的重复购买。

结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定义何为好设计的原则是不断进化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变得十分重要。在不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学术研讨、实践合作的桥梁是每一个设计师和研究者的重要责任,同时也会为设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未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智能技术的迭代,对社会结构和人机关系网络的构建带来无限潜能。

哲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哲学理论下和谐体育文化之路的探索论文

体育是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凝结民族团结、展现拼搏精神以及繁荣社会文化等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审视体育这一既定命题,体育实际上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来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改革与优化是保证事物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审视当代体育发展的路径、矫正体育发展的弊端,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基本命题。在这个层面上的既有主题研究中,《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一书独具特色,立意之高、叙述之系统是其显著特点,对于我们从哲学的高度上认知和审视当代的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帮助,值得相关学者和体育从业者阅读和参阅。

《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一书是2011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研究性著作,其作者是布特老师。布特老师的学习经历一定意义上与《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一书具有紧密的联系:布特老师20世纪80年代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毕業之后,于1994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更为重要的是,布特老师于2009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学位,这样跨学科的求学经历保证了《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一书的整体研究视野和宏大的立意。而该书是作为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之一种而出版发行的,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天津体育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许,其学术视野和研究的独特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