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

校外实习论文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1.从学校角度来看

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

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

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在此之前,高考招生规模和录取率普遍比较低。据统计显示,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的第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为570万人,其中,录取人数为27万人,录取率仅有4.7%;即使到了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的前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为320万人,录取人数为108万人,录取率也只有33.8%。到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第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比1998年减少了32万人,为280万人,但录取人数却增加了52万人,达到160万人,录取率高达55.6%,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00年之后,除了2007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为49.6%之外,其余年份的录取率都维持在55%以上,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高考录取率分别高达72.3%、75%、76%和74.3%。下图描述了扩招前后全国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情况。在全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社会的客观需求和良好的就业预期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受到各类院校以及学生的青睐。在全国各种高校中,不仅财经院校扩大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而且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增设了这个专业。不仅如此,各高校还扩大了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形成了从博士、硕士、本科到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而社会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赶不上毕业生的增长数量。在毕业生的供给超过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招生规模大,而且实际操作性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文从学校、企业、师资队伍和教师本身等四个角度来分析高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学校角度来看,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

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

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1.实习指导教材缺乏,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由于实训项目的多样性,实习指导教材缺乏,没有统一的实习指导书。例如在生产实习中,没有统一的指导书,本科生只是在实习前进行了短期的业务培训,但由于时间短,认识不深刻,学生在实习期间遇见实际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同时,涉及到实际应用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没有更新(如地图学、遥感基础与应用、土地信息系统等),造成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技能和实际应用不一致。例如,目前新疆各地州、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普遍开展实施了电子政务,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等都使用的是苍穹软件,而我校未开设土地行政电子政务、苍穹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了CAD、Mapgis等软件,这就造成了课程体系与实际要求不符,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校外实习经费短缺对于大规模的学生校外实习,要考虑到学生的吃住行及安全问题,投入的成本较大。但由于学校扩招,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因此在实习经费方面的投入就略显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就无法负担学生实习所必需的开支,导致有些实习无法开展或实习内容缩减。同时,实习经费短缺也导致实习无法持续开展,因而不能维持学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制约了实习基地的发展。

3.实习时间调整不灵活,校外课程实习时间短学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实习单位要求的时间段不相符。根据我校教学安排,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寒暑假,但有些实习单位所需时间段正好是学生上课期间,以致无法满足实习单位的需求。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校外实习时间短,例如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课程实习,在校外调查、测绘的时间仅为1~2天,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还未形成感性认识,未明确课程内容与实际的关系,就已经完成了外业工作,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实习工作年度计划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双方并没有明确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实习质量和实习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其次,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还有欠缺。没有制定规范的实习工作认定标准、考核实习质量标准。例如,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时,由于没有实习规范标准,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任务合格率不高,有些实习工作还出现了重新返工的现象。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实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室内验证性实践教学已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1)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许多都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完成学习任务,如“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与规划”等课程。因此,结合现阶段各土地管理部门通用的制图及数据库建设软件,应增设“苍穹”软件操作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工作单位迅速胜任工作。第二,增加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实习内容。目前新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而我校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但对矿产资源、地质学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该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矿产资源概论”等相关课程,并进行矿产资源、地质学的认知教学实习,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第三,邀请实习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修订工作。由于高校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邀请实习单位的专业人员根据工作需求,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习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学校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3](2)统一实习指导教材。根据校外实习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更新各类实习教材、讲义或指导书。不仅如此,也可以让每一期见习实习的学生写实习报告,在班级中相互交流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学生见习实践指明了方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能够大大提高实践效率和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校外实习正常开展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时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经费中拨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学生的校外实习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以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转。[4]对于资金的筹措,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共同负担实习经费。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急剧扩大,以学校的财力无法承担所有实习的经费。因此,学校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与实习单位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咨询等合作项目,为实习单位创造效益。实习单位根据自身的生产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从而促进双方的“共赢”。第二,创办经济实体,拓宽实习经费渠道。学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办经济实体,学校以股份合作形式进行投资,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特长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该经济实体所承担的项目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成为“自主管理型”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拥有许多熟悉估价、测绘和房地产经营的专业教师,学校可以鼓励他们创办不动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房地产经营公司、项目咨询公司等。这样既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学校创造了品牌效应,同时还保证了学生的实习,一举两得。

3.灵活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当前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学校不能因强调本校教学计划安排,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学校实习时间和实习单位规定时间不相符以及实习时间短且不连贯的矛盾,我校与实习单位及企业应做好协调,及时沟通,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根据院校类型和专业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经管类专业强调实务操作。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经济与管理岗位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并将之体现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实现上述目标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设置,从名称、学分到开课依据、时间等都有详细说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往往一张表格半页纸就能包括全部内容。我们必须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利用实验室,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重。

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多数的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可以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该环节应该从属于理论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中。可是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上完后,在学期结束或开始时再上实践课,导致学生对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性认识,无法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已建成专业模拟实验室,教师有条件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进行辅助教学。这里,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验实现,实验的任务是辅助理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

3.利用软件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仿真实训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于课程实践教学,它一般是针对某课程或某专业,结合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实践教学大多在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它是按照经济管理环境、职能岗位、业务流程和内容全仿真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事务搬进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模拟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开公司、做生意、打理业务,这样既能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又能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效果和经营管理能力,为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增,这使得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

4.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企业。学生通过企业跟社会直接接触,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融入社会。

但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大多是托关系、找熟人才确立合作关系的,合作关系松散,企业数量少、质量不高、规范化不强。我们要尽快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

校外实习的形式很多,有教师安排到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或者到公司、企业、商场等能够提供短期岗位的地方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或者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实践。

5.控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实习岗位紧缺,就业压力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毕业实习,更没心思和时间写论文,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所以实习和论文(设计)前要认真地进行动员,实习过程和论文写作中要加强控制,实习和论文撰写结束后,要对照考核标准严格评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分两种,第一是校内实习,如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教师随机选取部分知识点让学生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且有的学生会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第二是校外实习,如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依据实习手册上规定的项目,包括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单位鉴定、调查报告等书面报告进行评分,是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考核体系必须能够正确、有效地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校内实习可以借助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考核。

校内实习包括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模拟实习(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能考核全部的内容,这时可以借助于其他形式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课程实践教学可借助于专业资格证书来考核,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证、会计证、策划师、物流师等。学生凭资格证书申请给本课程加分或作为技能拓展成果获得奖励学分。它有效地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既能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而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实训可以借助于教学软件进行考核。现在经管类专业教学软件发展日趋成熟,考核体系堪称完美,学生在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训的同时,软件也对他们的实训全程进行了记录。教师可以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进行考核,而不是以前根据实习手册最终给分。另外,在这些专业教学软件中,实训结果,如公司盈亏额,往往就是评价指标或重要参考。这种注重过程和实际业务结果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对学生形成激励。

2.校外实习可以采用校内与校外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如果是到企业实习,可以采用校内指导教师联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的方法。校内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手册上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即对结果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即对过程进行评价。两者的评价在实习成绩中的比例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来确定,如认识实习,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可占较大比重;而业务综合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则应占较大比重。

学生如果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根据校内外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依托实践项目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发表了本专业论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这些成果,除了将它们作为校外实习考核的依据,还要进行学分奖励,以激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校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模式需不断完善。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最后环节,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前所述,毕业实习属于校外实习,所以对毕业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现场答辩情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有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这些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这一环节考核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调整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尽快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雪岭,王峻岭.工商管理类专业: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今日南国,2008,(2):210-211.

[2]郝建平,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4]李章.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59-62.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手机APP

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实施“2+1”的教学模式。[1]

我校也采用了“2+1”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教学现状让人堪忧。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

1.1 从学生角度观现状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的一年时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校外分散教学阶段,第二学期为顶岗(毕业)实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成绩评定依据校外分散教学指导手册(简称蓝皮书),每个专业的内容不同。采用面授、网上指导、网上辅导答疑、讨论、自学等方式教学,教学地点是企业教学或者网上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四点任务:

1)在企业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真实的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学课题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学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学中要贯彻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方针。并逐步要求学生做到:在没有企业指导老师帮带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

4)要求学生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4个模块的前三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是选修模块。

虽然给出了四点要求,但是在考核时仅仅考核了第四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难直接体现在蓝皮书中,导致学生本阶段的实习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

在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提交顶岗(毕业)实习手册(简称黄皮书)和论文作为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本阶段的实习任务为以下四点:

1)在企业顶岗实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在顶岗(毕业)实习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通过顶岗(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

4)学生要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5个模块的前四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毕业论文),职业拓展课属选修模块。

同样是四点要求考核只考虑到了两点。对专科层次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学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实习单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确实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文,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好抄袭、拼凑,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实习后期,学生还需提交企业调查表和就业协议书,提交企业调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桥梁,表现满意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开设订单班,委培班等,对表现并不满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便于继续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调查表并非企业负责人在填写,而是学生自行填写好内容后给企业负责盖章而已,很难达到其本来的目的。

以上资料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两次快递回学校给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

1.2 从实习指导老师角度观现状

根据学校对教师个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学期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40人左右。在整个实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经常与学生联系开展各类校外教学活动及实习指导。指导老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记录学生的实习信息,每周向部门校外教学负责人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实习单位异动表,即周报表。并同时在纸质版的校外指导工作手册上做好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未做到这点。学生刚走出校门,实习岗位变动较大,需要老师通过手机,微信或者QQ随时跟踪。实习中期,岗位变动不大,有些实习指导老师没有与学生联系直接更改周报名称就将数据上报,造成这一阶段实习数据的不准确及师生联系不及时。一本150页左右的校外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经常出现的状况是40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记录,压根没起到随时有情况随时登记的作用。手册厚重老师不可能随身携带,而学生经常在下班时间才有空联系老师,造成记录延迟也不奇怪。一则通知发给全部学生,则记录时内容要在老师的笔下记录40多遍,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兴趣。

在就业跟踪阶段,根据往年的经验,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至少会被跟踪四次。往往到最后,频繁的就业核查电话会使企业厌烦,影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2 改进措施

当今社会,人手一手机,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校外教学的手机APP,那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对本系统框架进行理论架构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系统有管理员用户、实习指导老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四类用户。模块有个人信息模块、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实习报告模块、就业信息登记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实习基地建设模块、交流沟通模块、意见建议模块。

1)在个人信息模块,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输入,完成人员快速定位,即使中间更换了实习老师,也可以继承上一位老师已保存的各类实习信息继续完成工作。

2)在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实习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户模式下汇总显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数据自动更新汇总,不再需要老师每周一报,更不需要填写繁琐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记录,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3)在实习报告模块,学生可以用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扬长避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指引。

4)就业信息登记模块用来统计学时的就业信息,方便老师统计核实就业情况,管理员用户可定期将就业信息更新到省就业信息系统中。若单位信息有变化,学生只需进入就业系统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复的打电话给企业确认。

5)对于和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应用企业用户登录合作企业模块,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6)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利用系统现有的企业资源方便学部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

7)通过交流沟通模块,师生的教与学变得简单了。学生不需要随时关注着QQ或微信,不用再交片面的蓝皮书和黄皮书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校外教学应该从学校、企业、学生这三个主要因素着手,利用简单易行的方式促进工、教、学良好有序的进行,搭建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钢琴;小组课教学;讨论式学习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0-01

钢琴课程专业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为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钢琴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课教学方式。但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小组课教学法逐渐暴露出了众多弊端。构建新型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钢琴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学习模式的重要作用

所谓讨论式学习模式,是指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由老师提出合理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通过交换彼此之间的想法和意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将讨论式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力度,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另外,W生在讨论、互动过程中,能够交换彼此之间的学习心得及体会,发生思维碰撞,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丰富了学生知识,学生视野变得更加广阔,钢琴专业素养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课教学法作为高校钢琴教学主要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实际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大多数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基本以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传统学习模式为主,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其次,现阶段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重视钢琴弹奏技巧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会弹奏几首简单的曲目,对作品的深层内涵了解不透彻,演奏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另外,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知识学习起来都比较困难,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往往是听众,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讨论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基于讨论式学习模式在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作用,必须结合高校钢琴小组教学现状,通过合理途径及方式构建讨论式学习模式,实现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

(一)构建多形式讨论模式。要想实现讨论式学习模式在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应先构建多形式讨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设置主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围绕某一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构建哪一种形式的讨论式学习模式,都应该突出重难点知识,并让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来证实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经过相互交流后得到最佳学习方法。

(二)构建开放性讨论平台。构建开放性讨论平台,实现与校外的良好互动。高校可以邀请本校师生及外校师生参与到讨论式学习模式中去,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钢琴知识体系,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可以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换钢琴小组课教师进行相互教学,并开展学习研究及研讨活动,利用开放性讨论平台,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相配套评估机制。在利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推动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做出全面反馈,进而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对讨论式学习模式进行优化。在高校钢琴小组课中实施讨论式学习模式时,需要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力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平常测试及阶段性考试结果、课后交流及讨论等进行综合考虑,作为讨论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评估重点内容,及时获取教学动态情况,找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确保讨论式学习模式的有效利用。

在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满足了当前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实际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钢琴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通过探索科学、有效路径,完成讨论式学习模式在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过程中的构建,能够推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型;学习氛围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for the one who teach to teach develops completely, and establish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tmosphere to have the function that can't underrate.Discuss the campus cultu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function and its function exertive.The campus culture is at school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each to teach the person, etc. hases been play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person color.Practice medium, at the time of constructing the health to heading up the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even should let the campus culture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promote the study, the campus culture most importantly belong to sex should be to study the function.Therefore, the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campus culture must plac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aspects of promote student study.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study type; study atmosphere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转贴于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8篇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根据这些文件精神,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即二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职业性和岗位性,但是由于机电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1)虽然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强调学生实习要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但是由于就业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工种、岗位与机电专业不相适应。(2)有的学生即使是在机电行业实习,但是其工作岗位简单,技术含量不高。(3)企业与学校不同,学校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企业往往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工作时间有特殊要求,如经常加班等,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与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如果对实习单位或工种不满意,经常会发生单位变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将使一些学生没有时间完成或难以选择合适、真实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直接的后果将使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从网上下载、拼凑,出现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此,探索适合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改革与实践基本做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第四学期暑假及第五学期的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进入有关企业进行岗前实践,在第五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用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形式是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根据工作岗位自主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二种也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所采用的形式。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主要针对第一种形式,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先按照第一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二是利用第五学期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于学校与企业距离相对较近,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真正地共同参与指导。表1为我校学生2013年~2016年机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表,学生在按照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后,可以根据所从事岗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校内指导老师提出更换课题,指导老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更换选题,一旦确认,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2)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在采用双导师制时,其中一难点就是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我们主要依托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鉴定所可以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调试工等48个工种的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高级工以上近4000人,其中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培养机电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占全市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我校2013年~2016年开展机电类企业培训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自企业一线、分布在一些不同的机电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将机电专业毕业生按照其个人意愿及这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全过程负责第四学期暑假、第五学期周六、周日的岗前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工作。(3)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我们采取了双线管理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一线为“学校—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另外一线为“企业—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具体实施前,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校企双赢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先后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明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机床厂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效的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选题的确定、设计(论文)的指导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学校与企业同处于一个市区,两个指导老师的沟通,论文的指导均可方便的进行。

3取得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构建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2)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有所用,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3)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跟岗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优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互动”。

作者:史明亮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07,27.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08,31.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王彦(1964-),女,广西灌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华炎(1969-),女,广西容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37-02

文秘专业作为一个既传统又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的优秀文秘人才,这就需要文秘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潜质。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笔者所在院校从2007年开始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2+1”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今后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一、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秘书职业群所必需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在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同时,检验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校企两个环境的学习、磨砺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达到校企的深度合作,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1)奠定基础的校内理论教学阶段。为了使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行政文秘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等相关工作,就必须从实际工作岗位对文秘人员的要求出发,按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将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全面科学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的课程设置就是由校内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以及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决定的,力求使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与实际岗位要求符合。教材的选择也是工作的重要一环,一般选择以文秘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化为驱动、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编写的教材,使文秘专业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而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与《秘书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整合,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可灵活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做中学、学中做等等方法,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能体悟知识的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顶岗实习阶段。“2+1”模式中的“1”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两年的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就是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全面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达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确保学生一年的实践获取丰硕的成果,指导教师应精心拟订计划,下达实习工作任务书。实习开展后要求学生每周上交周记,实时跟踪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根据企业个体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锻炼得以融会贯通,形成本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

(3)校内学习阶段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衔接。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分校内学习与校外训练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促进、交相融合的。校内学习阶段是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前奏,校内学习阶段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不过,并不是完全没有实践训练。相反,较之过去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2+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校内专项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校内学习阶段注重胜任秘书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胜任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两项训练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笔者所在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相对比较合理、完备,既有单项的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标准普通话、茶艺、商务谈判等实训项目,也有秘书实务、秘书写作、办公自动化几门课综合进行的实训。这些实训绝大多数在专门的实训室内进行,有的项目实训则以虚拟公司的形式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内进行,这样的设置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比较扎实有效。

此外,还可在第四学期安排校内的顶岗实习。校内的顶岗实习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如把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到学院的各个行政部门进行顶岗锻炼,并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让他们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在校内顶岗实践中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进一步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完成学业、真正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也开始尝试由学生到秘书角色的转换。此阶段已经开始注重进行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实践课程的反复训练促使文秘专业学生直接或间接获取了秘书从业经验,也顺利完成了从校内学习阶段到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衔接。

2.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文秘专业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可实行多导师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导师主要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担任。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系部主导教学的组织安排、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就业、思想引导,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担当直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由用人单位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调配。专业教师还需对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理论问题进行指导,督促学生按时记录《顶岗实习周记》,指导他们完成最后的《顶岗实习工作报告》的写作,并负责及时跟企业沟通协调。

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习这一环节,可设置小组式的实习指导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名专业教师负责对一个实习小组进行实习过程指导,学生每月上交实习周记,及时汇报实习情况,专业教师通过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为了加强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要求专业教师每月上交实习指导情况汇报材料,以达到从学生实习到教师指导工作的全面跟踪管理。

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承担着直接指导学生、担当他们职业生涯引路人的重任。通常由用人单位的办公室领导或秘书担任,最后还需他们出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和鉴定材料。

辅导员和班主任主管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就业政策传达,并负责学生安全、生活、纪律等方面的管理。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达成了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互动沟通、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交叉融合的局面,最终通过多层次的管理共同完成学生成绩的评定、顶岗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工作。

3.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要顺利实施顶岗实习这一环节,首先要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好实习岗位、确定好工作领域才能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确有所获。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订单式办学,做到专业教学课堂与实习岗位一一对应,才能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学校也可采用在顶岗实习前或实习中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做法。这样,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实习岗位层次低、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学不到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劳动力资源。只有校企互利共赢了才能建立起更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好、管理好一批规模适中、功能全面、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文秘专业落实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条件。

笔者所在院校既隶属教育部,又是行业办学单位,因此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获得了较大的优势,与多家行业单位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为了确保校内实训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创建了秘书模拟工作室和办公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文秘专业还与行业内企事业建设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校外单位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并分层次构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为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和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搭建了双向交流平台,并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新时期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用人单位输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文秘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这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模式必将有效推动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使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走向一条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萍.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2]梁金兰.高职旅游专业2+1模式中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8).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心组学习。党委中心组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推动全党理论学习深入发展的组织保证。通过中心组这一集体学习方式,要达到使领导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改善思维方式,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有特色的机关文化,形成整体战斗力。为此,必须加强对中心组学习的领导,制定学习计划,固定学习日期,保证学习时间,提高研讨质量,鼓励调查研究,加大考核力度,改进学习服务,并及时总结学习情况,了解新的学习要求和需求,确保学习既有计划性又不失灵活性。

党校、行政学院的脱产进修或培训。党校是党的政治学校和意识形态学校,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根本之点。党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党要通过党校这一干部教育的主渠道来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使他们集中一段时间,到党校学习各种基本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校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育,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及严格的组织生活和校风校纪管理,使学员端正并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党的宗旨,接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党校作为领导干部集中学习的场所,还应加强理论前沿的教学,引导和组织学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研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实践课题,并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间领导干部的沟通交流,促进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为此,党校和行政学院必须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及时了解领导干部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愿望,使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能更能体现党的要求、学员的需要和时代的特色。

高等院校进修。高等院校的优势在于教学人才集中、专业性强、内容设置灵活、学习氛围好。因此,应当把高等院校作为领导干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增长现代化建设所必备的新知识的场所。训前要明确要求,加强思想指导,训后要认真总结并加以考核。

境外及国外培训。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走出国门,但是,境外及国外培训仍未成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在目前阶段,把这类培训定位为“了解国际惯例和不同文化,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得到启发”,更为适宜。对境外及国外培训的机构要加强考察和选择,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领导干部确有收获。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1篇

我校也采用了“2+1”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教学现状让人堪忧。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

1.1 从学生角度观现状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的一年时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校外分散教学阶段,第二学期为顶岗(毕业)实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成绩评定依据校外分散教学指导手册(简称蓝皮书),每个专业的内容不同。采用面授、网上指导、网上辅导答疑、讨论、自学等方式教学,教学地点是企业教学或者网上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四点任务:

1)在企业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真实的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学课题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学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学中要贯彻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方针。并逐步要求学生做到:在没有企业指导老师帮带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

4)要求学生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4个模块的前三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是选修模块。

虽然给出了四点要求,但是在考核时仅仅考核了第四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难直接体现在蓝皮书中,导致学生本阶段的实习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

在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提交顶岗(毕业)实习手册(简称黄皮书)和论文作为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本阶段的实习任务为以下四点:

1)在企业顶岗实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在顶岗(毕业)实习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通过顶岗(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

4)学生要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5个模块的前四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毕业论文),职业拓展课属选修模块。

同样是四点要求考核只考虑到了两点。对专科层次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学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实习单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确实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文,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好抄袭、拼凑,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实习后期,学生还需提交企业调查表和就业协议书,提交企业调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桥梁,表现满意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开设订单班,委培班等,对表现并不满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便于继续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调查表并非企业负责人在填写,而是学生自行填写好内容后给企业负责盖章而已,很难达到其本来的目的。

以上资料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两次快递回学校给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

1.2 从实习指导老师角度观现状

根据学校对教师个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学期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40人左右。在整个实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经常与学生联系开展各类校外教学活动及实习指导。指导老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记录学生的实习信息,每周向部门校外教学负责人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实习单位异动表,即周报表。并同时在纸质版的校外指导工作手册上做好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未做到这点。学生刚走出校门,实习岗位变动较大,需要老师通过手机,微信或者QQ随时跟踪。实习中期,岗位变动不大,有些实习指导老师没有与学生联系直接更改周报名称就将数据上报,造成这一阶段实习数据的不准确及师生联系不及时。一本150页左右的校外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经常出现的状况是40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记录,压根没起到随时有情况随时登记的作用。手册厚重老师不可能随身携带,而学生经常在下班时间才有空联系老师,造成记录延迟也不奇怪。一则通知发给全部学生,则记录时内容要在老师的笔下记录40多遍,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兴趣。

在就业跟踪阶段,根据往年的经验,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至少会被跟踪四次。往往到最后,频繁的就业核查电话会使企业厌烦,影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2 改进措施

当今社会,人手一手机,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校外教学的手机APP,那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对本系统框架进行理论架构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系统有管理员用户、实习指导老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四类用户。模块有个人信息模块、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实习报告模块、就业信息登记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实习基地建设模块、交流沟通模块、意见建议模块。

1)在个人信息模块,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输入,完成人员快速定位,即使中间更换了实习老师,也可以继承上一位老师已保存的各类实习信息继续完成工作。

2)在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实习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户模式下汇总显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数据自动更新汇总,不再需要老师每周一报,更不需要填写繁琐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记录,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3)在实习报告模块,学生可以用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扬长避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指引。

4)就业信息登记模块用来统计学时的就业信息,方便老师统计核实就业情况,管理员用户可定期将就业信息更新到省就业信息系统中。若单位信息有变化,学生只需进入就业系统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复的打电话给企业确认。

5)对于和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应用企业用户登录合作企业模块,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6)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利用系统现有的企业资源方便学部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

7)通过交流沟通模块,师生的教与学变得简单了。学生不需要随时关注着QQ或微信,不用再交片面的蓝皮书和黄皮书了。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30-02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for Stud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LIU Wenmin, CHEN Chang-zhong, MA Qinge, XIE Haiquan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off-campus practice for the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useful experiences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re also introduced. Moreover, some suggestions were supplied to dis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the off-campus practice. In order to meet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a full range of practice bases must be constructed by “managing practice base strictly,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ies, rights and benefit in the internship, and establishing stable long-term mechanism”.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药物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药物制备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1]。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生产实践作为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设备仪器的操作、制药工艺的改进等技能训练,使学生接触和认识生产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动手的工作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进入社会做准备[2-3]。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介绍该校在制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为相关院校和专业提供借鉴意见。

1 制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的重要性

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大量新兴制药企业的建立,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到2013年6月,全国已有244所高等院校开设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置均基于原有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因此,理论教学在整个专业中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面临校内实验仪器不足、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校外生产实践已成为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许多毕业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动手能力弱。因此,加强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工程素养和岗位转换的能力。

2 南阳师范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

南阳师范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20余人,在校学生200余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专门建立了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同时,2012年制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雏鹰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将理论课压缩到大学前三年学完,大四进行生产实习,避免了学生重理轻工的现象,从而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以南阳市政府推行“百名人才进百企”的政策为契机,先后与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南阳普康药业有限公司、南阳利欣药业有限公司、南阳市天华制药有限公司、河南宛东药业有限公司、南阳博瑞康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宛北药业有限公司等八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加强了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等项目。同时,学校积极与实习基地单位共同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

校外实习基地分类 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具体实习要求的不同,将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两种类型:短期校外实习基地和顶岗校外实习基地。短期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学生在第六学期进行参观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一周时间),这类基地一般机械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效益、企业文化和环境都很好。顶岗校外实习基地一般是一些小型企业,主要安排学生在大四时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动向、研究方向、兴趣爱好等选择实习单位,从而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

1)基地管理。①与校外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在保证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条件下,根据基地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②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指导教师到实习教学基地进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实习基地也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到学校进修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③学校和实习基地应对参与实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要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全面的工作质量监控。

2)教学管理。由学校派出制药工程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根据校外实习教学计划,明确每一次校外实习的具体任务与目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做到“三同”――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习,随时关注和处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和困惑,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结果做出客观评价;并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内容;每次实习后,对实习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内容;每次实习后对实习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3)学生管理。①严格纪律。药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产环境,有多种多样的制药机械设备,若操作不当,容易发生事故,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求操作者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所以,既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又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②共同考核。在实习过程中,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和考察。在实习结束时,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基地的实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客观考核。

明确生产实习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 南阳师范学院根据几年来的人才培养经验以及从学校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套符合双方实际情况和利益的校外实习模式。在“责”方面,学校负责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住宿、交通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生产实习基地负责学生的工作环境安全。在“权”方面,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参与科研形成的成果其产权属双方共有;研究成果是否公开发表,基地指导教师有决定权。在“利”方面,学校根据协议向生产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支付“指导教师津贴”和“课时费”;根据工作量和效果,学生享受实习基地支付的劳动报酬,以解决学生的部分生活费。校方与基地“责”“权”“利”问题的解决,为制药工程专业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 制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以后,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校外实习基地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校将经常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学。与此同时,学校和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将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进而制订出更好的培养方案,服务于实践和教学工作。

2)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的关系,借助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要建立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实现校企双赢。

3)加强校企交流,以保障巩固与发展校企双方的合作。

4)在每年年终举办的校企研讨会,重点研究和讨论上一年度实习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不足,为实习基地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保质保量完成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南阳师范学院通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新鲜期过后,会有偷懒和退缩的现象,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实习基地支付劳动报酬较少,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等,这需要校方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同时,针对有些学生想到几个基地实习情况,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总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制药人才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目标,也承载着地方企业对高质量的制药人才的期望。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充分认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校外实习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J].药学教育2013,29(4):50-52.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性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5]田学军.外国语学院(系)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4篇

通过校企合作来进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高校与事务所合作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方面对高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做了一定研究,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财政部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而校企合作就是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此,笔者欲就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1 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来看,国外的会计职业教育起步早,已有成熟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案例,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一直被视为经典模式。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课内容占有70%以上,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动手能力,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熟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从国内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办教育的萌芽期,主要采用“工学并举”、“工读主义”和“半工半读”等方式培养人才;由校企分离到引企入校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学校仍是被动与企业合作;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阶段,追求校企双赢的良性发展。

但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三阶段”,大都是针对会计职业教育的研究,真正针对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我国的会计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校企合作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模式,且实施效果不佳。一方面,缺少系统性的有关校企合作的国家政策,政策的落实也不到位,主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存在企业对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热情不足,学校自身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监管不到位,缺少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合作培养的经费和场地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由于以上国情所限,所以在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的时候,不能对国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应借鉴利用。

2 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众所周知,因为企业会计信息具有保密性、会计岗位对实习人员数量接纳上的有限性、实习时间的短暂性、企业的实习指导人员缺乏教学经验等原因,一方面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接纳学生实习的热情也不高。但不能因此而轻视甚至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笔者认为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与事务所(含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在校内和校外分别设立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事务所是一种集合式的战略同盟,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主要业务包括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财务知识培训等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业务,集多行业、多模式、多元化于一体,是非常适合进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战略联盟对象。

2.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会计实践教育

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在校外与事务所合作建立会计实训基地,使学生对会计、审计和税务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事务所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实习生在事务所实习期间,具体的业务指导工作由事务所安排具有财会专业背景,拥有一定行政级别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负责,并指派能固定地担任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的人员来对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给予指导并考核成绩,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协助。针对实习生专业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学校和事务所均成立专门的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双方实习事项的沟通协调。

2.实习期间,事务所负责提供食宿补贴及人身安全保障,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并介绍相关业务的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实习生往返的交通费用由学校给予补贴。

3.学生实习期间,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与实习日志,并评阅。学校指派专业指导教师抽查学生在事务所的实习情况,并听取事务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和事务所的校外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给出实习生的综合实习成绩。

4.学校制订具体的实践教学要求与目标,对于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习与实践环节,派责任心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与事务所的指导老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理论上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并配合事务所的指导教师解决学生实践操作中的技术难题。并且校企双方定期开展有关财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交流。

5.按照事务所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学校及时动态调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与实习内容。校企双方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对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具体实施措施。

6.双方各自制订共建实习基地的制度保障。学校方面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制订有关校外实习基地经费使用情况的规定。学院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体到个人,并指定负责人,在教研室相关教师之间实行分工,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且责任分到个人。

通过学校与事务所的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这个实训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了解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有关应用软件,掌握与财务有关的具体业务技能。

2.2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进行会计全真教学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多半为模拟实验教学,其仿真度不高,复合性不强,所以教学效果不佳。笔者提出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践基地,进行会计全真教学,不是要取代校外实习基地,而是要对校外的实习基地起到一个辅助和支撑作用。

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学校与事务所共同在校内成立“会计真账实验室”,开展全真会计实训。由学校提供学生、办公场所、必要的设备和部分经费;由事务所对外承揽记账、纳税申报等业务,提供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并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全真会计职业技能训练。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验室的工作章程与日常管理规范。参加实训的学生在“会计真账实验室”内接受学校和事务所的双重管理。

3.校方将参加校内实训的学生按小组进行管理。在事务所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学生根据事务所提供的不需回避的企业真实会计资料进行出纳、会计、复核等不同工作的分工协作,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岗位轮换。由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企业的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会计账务处理的流程、会计岗位的设置及主要职责、国家税收政策的运用等。

4.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的考核机制,由校方和事务所专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承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

3 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必须注意的问题

高校会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搞实践教育,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让学生从“做”中“学”,以实践来证明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构建校企协同管理体制

校企双方制订协议,分别对学校和事务所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职能与职责达成共识。具体包括:校企合作方式与规模、实践基地的组织机构与治理、质量监控制度、实践结果评价标准等。学校和事务所均要设有由一线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实习实践指导小组来具体组织、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实践活动,协调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践活动。学校的管理层应针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后勤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制度,从政策上保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发展,积极鼓励学校专职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2制订标准化的实践教学方案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实践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整个实践课程的建设,具体可以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内容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以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对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配备、师生比、教学实施方案、实践课程设置(含教学项目、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与活动等)进行规范,将其形成文件并以制度的方式予以实施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一些特色实践课程和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并改革考核方法。

3.3组编精品实践教材

在会计专业实践活动中,实践教材的开发必不可少。没有好的实践教材,往往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开展会计实践教材的内容建设方面,应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会计类相关职业资格的取得标准,精心选编和概括具体的会计业务以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经济业务的过程,使得学生能通过学习实践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所得融会贯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实践课程更为规范化。

3.4制度化教学管理

要明确校企合作现场教学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教学档案(含教学目的、内容、时间、实践人员、责任人、评分等)的撰写要求、保密制度、师生出勤请假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小组的组建规则与要求、学生的实习结果考核制度、实习费用开支报销标准、参与实践的学生的活动补贴标准、教学督导检查与激励制度等,以使教学管理更为规范化和合理化。

3.5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决定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实践指导教师的素质。企业方的指导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传授实践知识给学生,学校的专职教师往往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学校方面应制订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计划,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明确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和相关津贴补助,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对于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可在职称评定上予以一定倾斜,还可以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做讲座和做兼职教师扩充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更好地保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09-21

[2]樊千.“双赢”条件下会计专业校企协作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1(10):124-125.

[3]彭焕文,邹海燕,陈丹苑.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商业会计,2012,(5):120—122.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第15篇

会计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到单位实习等手段,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形式。目标是使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环境,从中得到技能的培养和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会计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教学、模拟综合实训、校外专业实习、撰写论文等,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会计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作者认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着手。

一、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四、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