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

说课技巧论文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也谈设问的技巧—从一堂物理示范课说起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在《运动的描述》一章中安排的第一节是《一、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孤立地抓住这几个概念自身的特征来介绍,而没能将这几个概念和“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并在与“运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基础上帮助学生来理解与体会这几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局限。笔者有幸听了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上了这堂课,这位老师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改进:通过一组“貌似平平淡淡,实质设计精妙”的设问,把教学目标中所需完成的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物理论文,自然地依附于对“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之中。让笔者对课堂设问艺术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一个教学片断的记录和整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把教材阅读一遍。

师:阅读教材后,对教材所介绍的这几个概念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生:……

师:如果同学们提不出问题,那么老师提个问题问大家吧——什么叫运动?

生A: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运动

师:关于“运动”的概念,A 同学的回答很好!老师接下来再提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笑声)

生B: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位移与路程的教学

(继续提问)

师:接下来老师还想向同学们提出第三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C:相对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参考系的教学

(继续追问)

师:老师还想追问——什么叫运动?

生:……

生D: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

师:“运动”概念定义中有“时间”这两个字吗?

生D:没有。

师:有“时间”吗?

生D:有。

师:在哪里?

生D:在“变化”里。

师:回答得太好了!

师:太好了!因为完成任何变化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时间”就在“变化”里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既然“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那么,了解“时间与时刻”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运动就应该是不可忽缺的了。

自然地引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教学。

通过对“运动”概念的拓展研究,提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问题。

师:通过对“运动”概念的上述研究我们了解到:物体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可见,“运动”实际上就是指:运动物体在不同的“时刻”到达不同的“空间位置”。针对“运动”概念,我还想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

生(齐) :什么是运动?(笑声)

师:是的。再次重复提出老问题,是想请同学们结合“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运动”这一概念,进而去体会“运动”的复杂性及研究复杂的“运动”的方法与技巧。

师:我们已经对“运动”这一概念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回顾一下这个过程,然后再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生F:“运动”是“变化”、是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师:很好!继续……

就这节课这个片段的教学特色而言物理论文,笔者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1、教材处理的特色:教学中是把“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融入什么是“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中,进而自然地提出和合理地建构起来的。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准确、细腻、层次分明的认识过程。

2、教学处理的特色:把学生的阅读、思考、研讨与教师的设疑、设问、启发相结合,较多地运用师生间的交流来逐步把认识过程推向深处、推向高潮。教学设计的合理、教师设问的精巧、认知层次的分明、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启迪、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影响等,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3、思维活动的特色:整节课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而逐步深入、逐步细致、逐步具体的展开。思维活动的起点不高;思维活动的方式平凡;思维活动的目标指向明确;思维活动过程的逻辑推理严密;思维活动得到的判断可信。

所以说智慧的设问,可以悄然营造认知环境,可以悄然激励认知主体,可以悄然掌控认知流程,可以悄然深化认知内容。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2篇

一、在尊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交集”

教材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编排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有各自的目标与梯度。统筹设置目标,要在尊重这两个体系的相对独立、不损害教材既定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去寻找二者的交集,然后调整。

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继上学期写景抒感的记叙文训练之后,下学期则根据课文第一、三单元及“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写作单元,将该学期作文目标定位为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加之本册阅读部分议论文较多,特增设一个侧重于论证方法的议论文片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人、记事、说明的各种技巧,同时也为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打底。

教材对“阅读”部分的编排主要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并兼顾国别、朝代、文体,以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欣赏、研讨、评价作品的能力。笔者在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目标预设时,则根据教材的编排,尊重课文本身的特点,将单篇教学目标划分到三个层面,即“基本层面”“技术层面”“审美层面”。基本层面在于文章各类基本信息的收集归纳,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技术层面在于表达途径和方式的探究,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审美层面在于文章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语言的涵咏、文风的品评,解决“美在何处”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立体式的展现课文之美,有效避免了对经典之文的浅表化解读,少一些暴殄天物。其中关联到作文教学的主要在于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

课文的技术层面,可为学生提供作文时仿拟的技术支撑。课本所选皆为经典,在写法技巧的运用上可作为鲜活的范例给学生以借鉴,供其演练揣摩。设置目标时,可先对课文突出的手法进行盘整分类,如记叙文景物烘托技巧――《边城》《荷花淀》,议论文比喻论证技巧――《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议论文中描写的恰当使用――《拿来主义》《师说》等等。然后与具体的写作目标对应,抓住那些既是课文重点又是作文训练所必需的技巧,作为课堂的主要目标。

课文的审美层次既关乎技巧层面,往往反映技巧意义之所在,深化学生对技巧的理解;又超越技巧层面,更深入地照见写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情感、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滋养与陶冶。但由于背景、时代、阅历等诸多因素,学生或无法体味深透,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这一层面,设置目标时,可根据文章本身,兼顾技巧层面与学生的情感实际,精心选点讲透。

以第二册小说单元为例,该单元对应的写作目标是“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技术层面及审美层面的目标设置就要紧扣“写人记事”。

二、抓住“交集”,互相渗透,双向促进

在深刻的“读”中获得技巧与思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如何“得其方”?需读“精”。阅读课上执教者对技巧层面与审美层面解读得越精彩深入,对学生的写促动就越大。

我将“故事新编”的手法纳入记事类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体系中,把课堂目标重新定位为“学会故事新编的手法”与“作品人物角色转换的审美探究”。透过课堂上学生专注的目光,我读到了他们对责任对社会的深思,在随后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现象也得到了改观。

对比两次授课,前一次课所设置的目标基本停留在“基本层面”和“技术层面”,挖掘太浅,而后一次课目标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使学生深度理解作者创作用意的同时也促进了对技巧的真正把握。

在有序的“写”中熟习技巧。技术层面所列之技巧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用得纯熟,才能触类旁通。阅读教学中可恰当穿插仿写、归纳、拓展、补写、扩写、缩写等形式对之加以熟习。还可利用读本对应文章增强学生对同类技法的辨识与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在周记、作文训练里有序安排,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周记,以往大多数时候安排多是“放养式”的望天收,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时间久了,学生总会抱怨不知该写什么而胡乱应付。当周记被纳入整个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中统筹规划时,这种现象没有了。可在周记中把对课文写作技巧的仿拟和品味与定期自由实践穿插安排,这样既操练了技巧,也给学生积淀生活留下时间。

在开放的“写”中贴近课文。审美层面的鉴赏需要对文章作深层次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愉悦、心灵的触动与表达的冲动,甚至是做人境界的提升。但这种愉悦与冲动是瞬时的,当时过境迁,它通常会沉睡到学生脑海深处。要使之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则需通过收集、记载、整理的途径反复强化。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在整理时产生二次感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特点 教学技巧 新课程标准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将多种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走开放式路线。简单地说,就是从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知需要出发,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积极向外拓展,引进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为学习语文知识、能力与技巧的训练、体验情感教育搭设桥梁,创建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最后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式要具有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再也不是“一言堂”。在情感教育的指导下,要求更加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无论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还是合作性学习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氛围都是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分享着彼此的彼此的观点与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具有活动性

     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发现课堂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读一读、写一写与说一说,逐步扩展为演一演、做一做等诸多形式。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活泼好动时期,如果只是单纯地让他们读、写、说,可能起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达语文知识,使学生在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中将知识融会贯通。

(五)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多种多样。教师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运用自主探究、问题设置、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在课上积极组织讨论等教学方法,也采取课外学习等其他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显得更加具有灵活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技巧

下面将分别对几种课堂教学技巧进行浅析。

(一)导入技巧

     良好的新课导入技巧,能够在课堂一开始就成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新课导入技巧包括“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旧衔接,提问导入”、“巧设悬念,故事导入”、“设置情境,游戏导入”,等等。尽管有着各式各样的导入形式,但是教师没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再新颖的导入技巧也发挥不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导入技巧往往需要教师利用自己富有感性而磁性的声音,演绎着精简明了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二)提问技巧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具有较为健全的认识结构,缺乏自主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依靠提问来引导学生更好洗理解与掌握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问技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行为方式。如果课堂提问设置的较为巧妙,就能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思考与学习,引起语言的反应,有利于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尤其在情感教育引进小学语文课堂后,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巨大的功效。

     问题的设置要精当,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成功引起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将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引进与课程内容相关地信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现象中选择一个紧贴教学内容的话题来设置问题。

   (三)讲解技巧

讲解技巧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讲解技巧是否高超精湛,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和掌握程度。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段小学生,他们通常不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要想成功吸收语文课本中的知识,需要依靠教师高潮精湛的讲解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将教材内容讲解的好,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会十分高涨。反之,如果教师的讲解不到位学生则不能充分理解知识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自然会相对较少一些,不利于构建开放性与活动性课堂,更不利于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板书技巧

板书作为教师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直观交流的最简易渠道。它是课程内容的浓缩与精华,直接向学生展示着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的书写技巧是否精湛,板书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板书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只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日常书写习惯来设置板书形式。但是,在多年教育事业的进行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板书类型,例如提纲式板书。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对教学技巧的应用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技巧进行了初步的论述,为广大的教育者提供借鉴性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高建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 叶旭金.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拙见[J].文学教育(上).2009.(07).

[3] 熊海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4篇

    电教论文的写作思路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一、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角度来撰写电教论文。

    这个方面主要指PPT制作技巧,flash制作技巧,以及其他一些制作课件的软件制作课件的各种小技巧和方法。这类论文可以说成是技术类文章,完全站在制作者的角度来阐述各种观点的。给小学教师以启发,有一定的教程功能。但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也会相应比较高了。

    二、从课件与课堂的配合技巧角度来撰写电教论文。

    这主要是说如何让课件更有效的配合课堂教学,并起到根本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功效。这就不光要求制作课件者有着良好的制作技术,同时还要有一些设计头脑,从课件中体现出以课件为工具的理念,是课件促进课堂教学,并非为了展示课件中的绚丽画面或是丰富的课外知识。一切工具还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课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所以设计出简单但却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的课件才是真正优秀的课件。这类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如何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效果与课堂教学设计无缝对接。

    三、从广义的“多媒体”角度来撰写如何应用各种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笔译;理论意识;技能意识

而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则明确提出了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的翻译人才为目标。显然这样的现状并不利于该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继承传统翻译课教学传统的同时应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技能意识,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认知结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翻译人才。

一、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而笔译水平的高低更是用来判断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直接依据。然而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翻译要求,但是翻译课怎么教,教什么却没有人能够准确界定。由于各高校教材选择不同,各个教师授课方式不同,再加上囿于经验主义,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只教给学生应该怎么译,而并未说明为什么要这么翻译,这么翻译为什么好,这么翻译为什么不恰当等等。冯庆华曾指出,“长期以来,在大多数翻译课堂上,仍旧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按部就班地从词法到句法,从习语到修辞,或是介绍翻译的要求和标准,或是进行汉英句子结构的对比,或是配以例句一一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或是从报刊杂志名家作品中摘录一些句子段落供练习,然后给出译文(材料的选择多具随意性,且带有教师个人喜好的倾向)。由此可见,由于教师多半对翻译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能很好的引导、启发学生,其结果导致使学生对于翻译经停留在表象的感知,只会依照所学一味模仿,缺乏了正确的翻译技巧意识,并不能能动的掌握知识。

另外,根据对授课年限的调查,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只开设半年或一年的笔译课程,授课时数为72学时,开设一年的只是把周学时减少到2学时,而没有相应的增加课时数,这并不符合新大纲对于笔译课不低于3个学期的要求。加上课程性质单一,而教学内容又略为庞杂,使得笔译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计划很紧张,也就没有时间去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与意识。这无异于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培养学生翻译的理论意识

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的主要任务毫无疑问是习得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掌握英语语言技能,这一点重要表现在于翻译(笔译以及口译)能力上,然而长时间以来,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课都被认为是一门实践课。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因此忽略了掌握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专职翻译家韦努蒂就曾批评有些翻译家轻视理论或不需要进行理论探索的观点,强调翻译理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他说:“没有理论你无法翻译。在这儿,所谓‘理论’,是指一些假设,依据这些假设,首先是选择所需翻译的外语文本;其次是在句子的层面上作出词语的:择,排除其他的选择。这些假设我认为具有理论的性质――翻译时总得有一些假设。我一直有这些假设。”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我们在强调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其理论性。

翻译教学的“灵魂”是翻译教学理念,同样,学生翻译技能的“灵魂”则是其获得的“翻译观念”。只有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学的理论贯穿教学中,才有利于学生“翻译观念”的获得,从而发挥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避免实践的盲目性。笔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翻译史、翻译观、翻译的基本原理、翻译的标准、翻译研究及其方法论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笔译的理论基础知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学者通过借鉴功能语言学理论并应用于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样的事例。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注重培养学生笔译理论意识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并将其运用到翻译课教学中,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助力。

三、培养学生翻译的技能意识

在对翻译理论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投放到技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切实掌握翻译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笔译的技能、技巧主要是指笔译的策略与方法,在很多翻译专著中这部分都被视为核心。主要包括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省略法;重复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归化与异化;全译与变译等方法。许均教授曾把翻译技能概括为理解原文,译语表达,文体适应以及变通手法的运用这四种能力。因此教师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更应该教授给学生笔译的策略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造意识。这个问题对于像对本科生这样的初学者授课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翻译技巧被纳入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它是翻译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字面理解翻译技能即是翻译技巧与翻译能力的综合,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当学生掌握并内化了翻译能力也就是获得了翻译技能。翻译课现状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在翻译教材中被多次提出、讨论。虽然很多人认为翻译并没有既定的规则,但是一定的翻译技巧特别是为初学者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助力,避免初学者走弯路。翻译技巧的重要性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怎么才能够培养学生笔译的技巧意识,使他们能够生“巧”利于他们之后的独立翻译。

翻译技巧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善于运用一些辅助工具。这些翻译工具的使用使得译者能够更加准确生动的进行双语互译,是笔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与技巧。

针对非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刘宓庆曾指出翻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①同步转换直译练习;②同步转换异译练习;③翻译的常规处理手段练习;④翻译的基本变通手段训练。这些训练在翻译课程中都能够起到训练、培养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讨论,对培养英语专业笔译理论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沿着这个合适的切入点积极地投身翻译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活跃的课堂,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其今后的独立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西玉.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31(6):29-33.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6篇

中考说明文的分值比例虽然没有记叙文、作文等高,再加上说明文不是每年都必考,导致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说明文不太重视。其实说明文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说明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复习课本时,讲透说明文知识点,重视技巧点拨,提高学生应试技能,鼓励学生多做真题和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等技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扎实做好说明文中考复习工作。

一、回归课本,讲透说明文知识点

有人认为,面对中考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再去复习课本,课本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中早已成为课桌上的一种摆设,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课本上的说明文是学生获取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些说明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选进中学教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本是教学之本、知识之基。中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就是寻源求根,尤其是在一些地市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呈现回归教材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认识,加强指导学生重点复习课本的经典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在对重要课文的复习中,重点讲解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点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做到重要内容不遗漏,难点知识要讲透,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技巧点拨,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是也是一种技巧的测量。虽然每年中考说明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终有技巧可循,甚至某一技巧可以在多个试题中反复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考说明文的时候,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能,节约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总体成绩。对于概括说明文内容的试题,可以从题目或关键语句中捕捉筛选,或者摘录重要文段的重点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尤其是要注意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如果没有以上明显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就要学会在概括重要语段段意之后,加以总结。针对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可以写出大概套路,让学生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如列数字的作用: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考场上,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对于与题目有关的重点语句最好用笔做记号,方便答题时参考,这样的技巧可以节约考场时间,同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说明文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多做真题,实战出真知

在考试之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中考说明文的模拟试题,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学生家长、教师有时很难选择,甚至由于无法辨别就购买那些质量不高的试卷,这些试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试题和答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最近几年各个地市的中考阅读真题,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搜索,只有真枪实战方能出真知、出成绩。一是中考真题充分体现命题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学会从命题者角度分析问题,培养“题感”。二是真题题目的设置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斟酌,严谨科学,而模拟试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推敲,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高。三是真题答案标准规范、得分点详细,对于老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参考性,而市场上的模拟题答案有时错误百出,得分点不详细,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考前大量做历年真题是个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翻译课; 顺向教学; 逆向教学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

一、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先生讲“, 目前我国外语系的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就是这仅有的两学时,也不能保证一个学年的完整教学。大四学生需要停课实习,需要停课写论文,甚至还需要停课进行专业过级考试复习或缺课去找工作,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提前停课考试等等。这样一来,真正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其实只有不到一个学期,也就是说不到40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描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经过几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继而又由教师讲评,最后教师再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有其合理性,它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没有理论基础,缺乏技巧学习。由于材料是教师所选,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主动积极配合翻译教学。由于评讲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模式很容易使翻译课成为精读课的翻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这种教学方法更进步的,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法还流行“结果比较法”和“过程教学法”。“结果比较法”,即教师课堂讲解理论、例证分析、课后留作业等。与前一种方法相比,这是一种规定性的重视译文结果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理论系统性较强,知识灌输结构完整;弊端在于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听讲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就显得翻译理论有过于空泛,晦涩难懂,学生听课味同嚼蜡。这几乎成了所有翻译课教学的通病。如果理论和翻译技巧不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学生对翻译课就不感兴趣。而“过程教学法”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教学理念,它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其自主学习。基本模式是课前预习———课堂对比讲解(理论灌输) ———作业。是一种顺向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预先缺乏陌生信号刺激,不能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课后的作业疲于应付,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理论教学弱化,学生对理论消化能力不足,停留在具体例句的模仿上,不能娴熟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致使实践环节和课堂理论脱节。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结果比较法”的思维影响。 

二、翻译课的“逆向全过程”教学法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翻译教学按其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类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第三类是非语言方面的。作为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上述三类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均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既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又不排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要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很强的翻译书面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时间以及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目标明确了,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何使翻译课收到最好的社会效益,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遵循思维,这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但发现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他们不会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针对这种现象,发现先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然后再用这种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该模式符合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初次感触(陌生信号刺激) ———课堂分析纠错(好奇心的调动) ———再次练习(验证的求知欲) ———理论技巧总结(成就感) 。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学生自我完成理论的升华,而并非机械地灌输。具体来说就是由课前作业———课堂对比讲解———课后验证练习———学生总结理论技巧———教师辅导概括等环节构成。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1. 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在实际翻译中,没有谁会首先考虑用哪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来翻译,而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原文意义。如所谓的“加词”、“减词”并非意味着增减原文语义,而是将原文中的潜台词予以隐或现。因为翻译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文语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总之,多练精讲“润物细无声”,方可达到翻译教学较好收效。

2. 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错误可能是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书刊或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中共同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在课上进行讲评或讨论的问题还必须能与我们准备向学生介绍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绝不能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要提高到理论和技巧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及外汉两种语言对比这两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借鉴前人的经验,迅速掌握翻译要领,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翻译水平。同时,这些翻译理论的总结又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 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因此,再次验证,安排学生再次进行一次练习是翻译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对这次练习材料难易度的掌握,可以略深于初次接触时的练习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要求也应高一些。练习最好当堂限时完成,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用符号标出学生哪些句子译得好,哪些译错或需要改进。也可以发下参考译文,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自行修改、提高。另外,再次练习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把讲评中所学的一般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际中予以观察,可通过外汉对比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名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核资料等(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第三通过社会翻译实践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比如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贸公司承揽一些翻译业务(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 进行有偿服务。比如,通过翻译公司等承揽包括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外语的法律书籍等让学生翻译并予以指导、把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教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教师进行再次概括辅导,完成理论技巧的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态、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翻译理论一般把翻译看成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翻译理论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翻译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课绝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必须在总结课中注意从文化高度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如文化的概念,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等。翻译理论会触及很多问题,包括人类文化,行为,语言本身,语言和交际,词汇和事物,语言修辞和语言符号,文学翻译和文科翻译,文学应用和语言应用及译者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非常枯燥。因此直接对学生讲解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但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之后再去领悟。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可系统介绍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既注重系统性,又突出重点。要大胆引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的“动态对等”(dynamic e2quivala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ce) 等翻译理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 的“语义翻译法”(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m) 等理论和技巧。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上翻译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翻译研究的初步能力。对任何一套翻译理论必须对其基本问题,即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引进新的观点。例如,在讨论翻译的概念时,可以从分析韦伯斯特(webster) 的辞典学定义到斯莱普(slype) 传统定义再到奈达(nida) 的信息论定义,最后引出我们的定义:翻译是达到相当高程度文化交流的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从事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通过艰苦的比较、介绍、吸收等工作来寻求尽可能高程度的文化交流。

对于翻译中具有探究性的理论和技巧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开始就将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跨学科展开,把学习心理学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调成就满足感教学,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当然一切教学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放眼其他国家的翻译教学,虽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模式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 1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2 ]蒋招凤. 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 ]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 , (3) .

[ 3 ]刘再起. 专业外语翻译课教学之我见[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 (12) .

[ 4 ]郑声滔. 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初探[j ] .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 (2) .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口语表达课程 教学 表

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1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除突出教学的工具性、职业性特征外,还要突出通用性特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既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又具备一般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口语表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求。

一、高职口语表达课程实施的现实需求和目的

加强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对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了如下要求: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理解对方的意图、观点,同时能礼貌得体地表达清楚观点;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而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课时、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对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单独开设的口语表达课程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也能更好地训练大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的需求。

口语表达课程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需求的实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理论高度,贯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理论与实践并行,运用真实、丰富的案例,创设口语交流情境,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等方面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技巧。

二、高职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恰当的言语可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口语表达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交流,要讲究技巧性。课程设计的基础就是以实用为目的,根据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取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或者创设口语使用的情境,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系列训练。为了使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加善于与人交流,口语表达课程主要在如何听、怎么说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

(一)教会学生倾听的技巧

口语交流是一个听与说的过程,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说”占30%,“读”占16%,而“听”占45%。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要学会如何说,先要学会如何倾听。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会听”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然后再培养学生“会听”的技巧。

1.把话听完,尊重彼此。为了让学生了解对待“听”应有的正确态度,教师先讲一个《把话听完》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学生熟知的斯坦福大学成立的由来,讲述了哈佛大学校长因为以貌取人而没有耐心把对方的话听完就把对方赶出了办公室,对方因此而建立起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斯坦福大学。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哈佛的校长因为缺乏耐心而打断了一次看似普通的谈话,却导致了不可思议的后果。学生切实体会到把话听完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倾听时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从而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听话时应有的态度。

2.辨识语误,识破诡辩。“会听”不仅要求听懂对方谈话的表面内容,还要听懂对方的思路、要点和弦外之音,明白对方言语之外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真实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具备语误辨识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在听话过程中迅速发现对方话语中的错误,找到漏洞,反驳对方。在这一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面包换啤酒》和《你父不如我父,你儿不如我儿》这两则有趣的诡辩小故事为例,分析偷换论题、偷换概念等论辩中常见的陷阱,使学生在听别人解说知识时不至于被错误信息误导,摄取错误的知识,缺乏反驳对方的能力。

3.探究意图,获知真意。听别人说话时要了解说话人的意图,掌握探究说话人意图的方法,避免误解和曲解等失误。《洗碳》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如何通过对方言此意彼的反常表现了解说话者真实的意图。视频《黛玉进贾府》和《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言此意彼的典型案例。观看视频之后,请学生试着揣测王熙凤和黛玉说话的真实意图和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掌握意图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会学生说话的技巧

口语表达课程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学会说话的技巧。

1.消除恐惧,说之以勇。语言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在人前自然、清楚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让对方从自己的语言中获得有效信息,了解自己表达的真实含义。而在现实中当众说话时胆小、羞怯、恐惧是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说话者缺乏当众说话的勇气。口语表达课程首先要消除学生这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消除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主动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口语表达课的第一次课即安排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以便在往后的教学活动中给胆小的学生更多鼓励和发言的机会。

2.解说事物,清晰明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解说事物,比如求职的自我介绍、产品推介等。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次家乡的特产或者校园某处景观介绍的练习,熟悉解说中常用到的举例、比较、数字等方法。可以用《新三纲五常》、《柳侯祠》等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解说方法的理解。

3.合理论辩,令人信服。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者是遭到他人误解需要替自己辩解的情形。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替自己解围,求得与他人的共识,需要进行辩解。教师可以《金钱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视频为教学案例,分析归谬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常用的辩论方法和使用技巧。

4.善于交谈,轻松交际。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交谈无时无处不在。如何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中,不出现与别人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是交谈能力教学模块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堂上,教师可虚拟几个发生谈话的地点,让学生观察交谈对象的年龄、衣着、教育程度、情绪等特点,选择一个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简短的交谈,交谈结束后进行点评。

(三)教会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口语表达课程中,阅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训练。因为知识的丰富与否,与口语表达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知识面越广,与别人交谈时就越容易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可谈的话题越多,谈话也才更可能深入持久。在演讲时,知识越丰富,演讲的内容越充实,思想见解越新颖、深刻。论辩时,知识涉猎越深广,论据越充分,越能让听众信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既指书本上的知识,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书破万卷,妙语随口来”。对于书本知识,要读万卷书,这样才能快速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知识,要行万里路,这样才能丰富人的社会阅历。读万卷书,可以通过教师给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来实现,行万里路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摸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注意积累社会知识,勤于思考遇见的各种问题。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应结合起来。学生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拓宽思想的广度,加深思想的深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表达技巧臻于完善。

完善的口语表达技巧不能速成,在课程有限的课时里进行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它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慢慢形成。因此,提高口语表达技巧除要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掌握听说的相关技能外,还需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阅读,注意积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尊国,廖菲,蒋利凤.论大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熊文华.表达与听解[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课程概述 课程定位 课程内容 职业设计 实施过程

一、课程类型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和以“外语加技能”为特色的经贸类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重要学习和能力训练组块,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定位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巧,并学会人际沟通,掌握自我推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礼仪,能运用所学5项技能开展课前预习、课堂有效学习,以及课后自学、复习和课外知识拓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实施,对实现“掌握开展商务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等知识目标和“会做较强的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内的商务日常工作”、“会通过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帮助开展基本商务活动”等能力目标具有支撑和保证作用。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在高中阶段养成一定的英语学习习惯。综合英语主要着重于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策略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能力,显性指标是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CET-4。本课程共计2学期120学时,与其他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但重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从学生的学习背景分析入手,继而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客观分析,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渗透及训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彼此交互反思反馈、互相促进,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引领下,指导大部分学生在一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二)课程的职业定位设计

本课程的特点是语言的基础训练和提高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照搬项目化教学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和模式,主要依然采用学科教学体系。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坚决杜绝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或传统的结构—功能式的解剖式教学方法,以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为载体,重视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沟通技巧、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层次。

(三)课程实施方式及课时分配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三、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

本课程以现代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外语能力为任务驱动,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5项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搜集信息,进行背景知识的查询和拓展,领会语言能力提高的技巧,培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策略和职业素质,最终使每个个体都能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推销、与人沟通、与人合作。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主题上网查询背景资料;能够根据组员性格特点、个人专长进行合理分组,并做好小组合作活动;能够策划、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校园内外完成调查问卷;能够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定位,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进工厂、车间、超市参观,并就自己关心的主题开展一般英语学习研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长期(学年)和短期(学期和月、周)的学习计划,并重视计划的过程实施和效果评估;能够找准自身的学习风格,并就自己的弱项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补救措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加以运用,强化自身的学习效果;能够大胆上台表达观点,具备自我分析和自我推销的能力;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进行适当整合,用PPT的形式开展全班交流活动。

2.知识目标

熟悉构词法基本规则,并能运用构词规律分析词源;掌握所面临问题与挑战的英语表达法,并能进行即兴评论;了解翻译技巧——词义的引申,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句子的功能(主题句、细节支撑句和总结句);掌握四级作文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了解翻译技巧——翻译的增补,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时间顺序法;掌握叙述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翻译的省词,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按照步骤法;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词类转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空间转换法;掌握分析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分句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举例法;掌握论证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合句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比较和对比法;掌握分析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it的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优劣对比法;掌握论证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as的译法,熟悉机构或组织的撰写方法;掌握英文广告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倍数的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举例法;掌握论证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了解翻译技巧——否定句的译法;熟悉段落发展的技巧——举例法;掌握论证性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素。

3.素质目标

能与他人合作共事,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能按规范办事、做事细致认真;能与他人交流、很好地沟通分享,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并整理分析;能面对出现各种机遇和威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感知社会,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对未来进行职业准备规划;能开拓性地设计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具有创新精神;能较好地概括、编写与职业相关的文案;能运用英语自如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质量较高的四级作文。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情境教学范例:

五、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再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由大学体验英语项目组组编。该教材注重培养表达能力,强调交际内容的实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一)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要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日常交际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交际任务及其交际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说、考一体化,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学生自我表达训练一体化。3.内容表现形式:选用以任务型教学为导向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强化教学效果。2.教学手段:主要指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3.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结构;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3.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回答问题,采取百分制考核;期中和期末成绩各占30%和40%。

参考文献: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高潮、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高潮、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参与兴趣;解答技巧;训练;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改革中实施参与式训练任务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我们应该抓住“从做中学、乐于学、善于学”等思想精髓,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理解的训练过程,设计发展学生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训练运用的活动目标和实践环节,加强任务设置导向,以使学生更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用具体读写等任务锻炼其阅读理解思维和解题能力,而在不断参与阅读理解的读写等解题体验活动过程中很好地让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双边活动得以

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一般现状

1.课堂管理没有和新课改接轨,学生参与阅读理解解题实践的机会少,解题技巧的训练与运用几乎没有开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部分教师上课时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管理过于随意,思想过于传统,几乎没有进行新课改时期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忽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发展解题能力的过程。如:有的老师直接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然后就自己分析课文,让学生做笔记,然后背生词、背课文。几乎没有给学生参与解题实践体验活动的机会,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没有

发展。

2.传统阅读理解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收获不大,解题技巧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反映:“老师,我很仔细地在课上听讲,笔记也做得很好,语文课文背诵和生词知识掌握也比较好,还加强了练习题的训练,也会背很多解题的思路、套话,可是,我每次做阅读理解时思维都是混乱的,做出来的答案不够准确和完整,应该怎么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呢?”通过观察发现,在我班上,学生学习较低效,也不知道如何参与阅读理解实践,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所以收获很少。

3.阅读理解实践题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教学任务难度没有把握好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意识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见闻、理解等能力都比较弱,教师若是仍然使用死板的方式来管控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解题行为,布置不符合学生认知的阅读理解实践任务,设计难度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势必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发展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运用的措施

1.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总结、归纳等好习惯为目标

初中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是比较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浏览全文,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如何将文章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当教师把上述几个要点给学生做好梳理后,就可以现场展示一部分阅读材料,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用纸条进行总结,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点评,点出学生遗漏的地方,说出的地方,对于学生说对的地方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以便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等好习惯。

2.以兴趣点为重,加强题型实践训练与技巧运用练习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和学生生活有关的阅读载体和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技巧,如:勾画重点句式,转折语气词等。同时要教会学生理解和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比如:在进行事物描写教学时,我以学生玩纸牌为兴趣点,首先开展了“纸牌历史”阅读体验活动,每个学生都被要求在阅读“纸牌历史”一文时,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通过阅读找到作者介绍纸牌最初形态的语句,并做好记号。第二,介绍自己玩纸牌的心得体会。第三,说出玩纸牌的利弊,防止衍生为行为。结果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事物能非常仔细地描述、观察,说出了古代纸牌的大小、颜色等语言描述性知识特点,然后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描述性知识解释纸牌发展的情况。同时在活动末尾针对玩纸牌、的利弊问题讨论非常热烈,学生说出了很多利弊,并进行了相互的辩论,发展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事物描写的知识就更加有兴趣,掌握了阅读提取信息和思考的基本技巧。

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非常多,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兴趣,做到有明确的阅读任务为指导,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督促学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

参考文献: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形成学生理想表达训练技巧需先解决前提问题

语文教学,我们能够让学生去表达什么?应当不外乎这样的内容,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主观判断,其次是对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涉猎的现实生活所进行的主观判断。也许人们以为,这样的判断还不简单?说错了!应当不是一桩什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主观表达吗?学生所进行的主观表达真就符合情理吗?让学生去主观表达,让学生能够表达得符合情理,必须解决这样的前提问题:一是让学生去多读书,多读怎样的书?切说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篇目,应当是学生所能够去博览的更加宽泛意义上的文学和文化。二是去多读并读好其他课程,譬如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等与语文课程紧密相连的课程。三是去多读现实生活,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精彩因素,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看到精彩的生活,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丰富积累,能够对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辨别。因此,在平时,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就是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而且都是比较理想意义上的大语文环境的建设。应是,如经常性地引领学生关注于现实和社会,尤其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去体验生活。学生所获取的就已经不完全是文本,而是一个比较广博的人类和世界空间了。解决了之前提出的问题,学生之表达就显得比较理想,也显得不是那样的空洞,据理俱全,说服力很强,令人刮目相看。

二、形成学生理想表达训练技巧需先解决促进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去阐述。初中学生的表达都带有一定的惰性,也不大情愿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对学生的表达同样必须从多方面解决学生表达的促进问题,对学生表达的促进,切应当分这样的几步走。首先就是表达的强迫性,在学生进入感悟阶段,就要求学生必须表达,好让其能够有着比较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次就是表达的趣味性,学生进行着阅读感悟,预先为学生充分准备着一道道的表达题,后以一定的形式确定每个学生所需表达的内容。如抽取自己要表达的题目,学生就据此进行表达。这样一个个学生都需要进行表达,一个个学生也都有表达的机会。当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一些表达习惯后,阅读教学的课堂将会出现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理想局面。譬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在神游于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后,所产生的感悟可以夸张一点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学生以为作品的主人翁就不是菲利普夫妇,而是作品中的“我”,有学生以为作品中的于勒不是十足的败家子,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特殊产物,他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注,他应当受到众人的同情。学生在表达时,不仅仅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表达出了持有如此见解的理由;学生也不仅仅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理由,还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学生在开展表达的过程中,有些观点不一致的还要进行辩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辩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智慧进行碰撞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表达技巧的逐步完善。

三、形成学生理想表达训练技巧需先解决行动问题

语文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实践,在丰富的表达训练中提高技能技巧水平。对于形成学生理想表达技巧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学生的实践性行动问题。应当说,语文教学中,我们是期望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阅读感悟,但比较忽视学生的表达,因为大家认为学生的表达多少是不靠谱的。有时一些比较离奇的表达不仅仅引起课堂的哄堂大笑,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误入阅读感悟的歧途。其实,这样的担心越多,越不能比较理想地促进学生去表达,这样的心有余悸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多让学生进行表达甚至是所有的学生去表达。每堂语文课上,为了学生的表达,宁可自己少讲或者是原则意义上不讲,也宁可去拖点儿堂,也要让学生去表达个够。譬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学生们对韩麦尔先生是那样的崇敬,对韩麦尔先生国难当头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那样的崇敬。也就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一学生对韩麦尔先生不予恭维,而且道出自己相当明确的理由。这样的感悟肯定是没有道理的,但简单予以否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于是,让学生进行讨论,其道理不也就越争越明了吗?于是,在课堂训练中,让学生争辩起来,对韩麦尔先生持不恭维态度的学生也因此转变着自己的观念。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1. 声乐理论课的开设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通常被声乐教师所忽视,不管是在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声乐教师极少会完整地、系统地讲解声乐理论,而是笼统地一带而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声乐理论课系统地包含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外声乐的发展史、艺术概论、歌唱技巧、歌唱的语言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常常是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一名教师可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上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声乐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

“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今后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表演课的开设

声乐表演是人类创造行为的一种,都是为了体现出创造者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尽可能地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参加更多展现自己专业的实践活动,譬如:社区艺术节;声乐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参加声乐大师班等;另一方面从高师和老师自身出发,学校应该提供学生实践表演的场地及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学院应该开展实践活动主题周或主题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表演的机会。教师在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中,高师应该开设音乐心理学,专门针对音乐表演中活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的一门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牵涉到认知、记忆、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音乐教师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及声乐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表演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

3.声乐教学课的开设

作为一名高师的声乐研究生,不但要掌握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声乐歌唱技巧,巧妙、灵活地运用声乐技巧、通过肢体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还要懂得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将来走向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正确、科学的训练和培养打下基础。所以声乐教学课的开设对高师“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式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师中对声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为小课制,按专业词说,小课又称为个别课。老师在固定的时间中一对一地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练声曲、一首中国歌曲、一首外国歌曲。不容置疑,声乐个别课是高师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门主课,更是声乐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声乐歌唱技巧、培养音乐旋律感觉、累积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固然个别课对专业的硕士声乐研究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都有高的效率,但在“小课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大课的学习,如音乐讲座、艺术实践、观摩表演等,这会让声乐研究生丰富自己的声乐艺术知识,通过大课的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公开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提高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具有双重的效果。

二.“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思考

近些年,由于高师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充分发挥了高师的办学潜在能力,而办学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升。高师中的音乐教育也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深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也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1.思考的问题

生源实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学校和地区差异,许多声乐考生在考研期间出现不同的差错,专业课好的,文化课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自订的目标;反之,专业课不好的,在文化课上出现了转机,达到了自订的目标,这就出现了生源实力不均。专业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实力也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师资能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高师教师中师资缺乏与师资能力的不均衡,老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上有经验,但在声乐技巧上却墨守陈规,老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会出现满满教学经验,但声乐技巧上出现弊端;反之,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在进修或深造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技巧是较先进的,符合时代的进步。这二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2.解决的方案

(1)完善并丰富切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

加强音乐理论及其他音乐技能的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声乐表演能力训练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如加强钢琴伴奏,歌剧学习中的重唱,小组表演的合作能力等等。

(2)声乐实践采用教学形式、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化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高师的改革中,改革现有的、固定的、统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实行“小课为主、大课为辅”、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相存在的声乐教学平台。

说课技巧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学校听课文化;课前沟通;集体备课;学会听课;评课

良好的学校听课文化的构建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良好的学校听课文化构建是教学观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土壤。我们进一步认为应该把“教师听课评课”提高到教师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来认识,即成为一种职业需求和分内工作,真正发挥教师听课评课的作用,让听课评课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在此,我对构建学校听课文化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听课活动前的说明

为使听课的目的性更强,应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

1.明确听课的目的,强调听课活动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探求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2.应当端正听课态度,听课不是挑刺或找不足,课堂上好的和不好的事件都是有价值的。

3.确定听课的中心内容,引导听课者与授课者共同确定。

二、集体备课训练

对于一个上课者来说,所上的课无论是何种类型,都希望给听课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集体备课可以使听课者与授课者共同感兴趣的教学课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主题,再就是共同进行教案和教学程序的设计,这样可以减轻授课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授课者只不过是集体设计的教案和教学程序的演绎者。

三、听课的技巧训练

课堂上的观察要针对课前与授课教师共同商定的问题或范畴,记下课堂教学中的情况,这些资料将成为讨论时可援引的事例,从而避免空泛的讨论。如教学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化解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课堂训练的特色等,同时应将焦点放在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上。因此,学会听课是构建良好听课文化的必备条件。

四、听课后的讨论技巧

听课后讨论的焦点应当是课题的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评课讨论的过程应当分为三个步骤。

1.授课教师的简要介绍,主要内容是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2.评课者的发言,评课人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认真评议。当然要特别注意措辞、语调与态度,绝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评课人要以合作的身份、以理解的心态、以交流的形式、以议论的方式,客观地分析,协商地评价,合理地建议,并帮助授课者改进存在的问题。

3.由评课的主持人作一个评课者和授课者都能接受的结论性评价语言。因此,听课后的评课和讨论是构建良好听课文化的关键。

我认为,听课评课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的形成。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听课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