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篇

1.1材料随机选取2005~2008年我院收治的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0~78岁,平均51岁。病程5个月~20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按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本组I型糖尿病患者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08例。

1.2治疗方法①控制饮食加口服降压药治疗60例,②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和中药治疗40例,③控制饮食同时胰岛素治疗50例。

1.3观察项目在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眼底、尿液常规及肾功能、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脑CT等检查。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肌病。

2结果

2.1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本组合并冠心病65例,视网膜病变72例,高血压62例,肾病38例,脑血管病32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48%、41.3%、25.3%、21.3%。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多。

2.2心电图异常率心血管并发症严重者89例(59.3%),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50例(33.3%),窦性心动过速10例(6.7%),窦性心律过缓6例(4%),窦性心律不齐8例(5.33%),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28例(18.7%),心房纤颤7例(4.67%),左(右)心室肥厚16例(10.7%),低电压12例(8%)。根据超声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证实有56例存在室收缩功能减退;根据左房室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速度(E/A)比值<1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2.3病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病程5年以内者58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5~10年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10年以上者4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3例。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2.4血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压均值140/90mmHg者51例(34%),舒张压为140~179mmHg者86例(56.6%),≥180mmHg者13例(9.4%)。

2.5血糖水平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糖<1112mmol/L者44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2例(71.11%);血糖1112~1617mmol/L者4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0例(77.15%);血糖1618~1915mmol/L者3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6例(86.17%);血糖>1916mmol/L者2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4例(92%)。

2.6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者6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55例(90.11%);控制饮食+体育运动+中药治疗4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77.11%);控制饮食+胰岛素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62%)。

3讨论

由于心脏痛感传入神经的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率可达24%~42%。常因未能及时发现而并发心源性休克。60岁以上者在平时活动情况下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症状不明显,多由于老年人缺血范围较小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到左心功能以致左心室扩张,从心肌活检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微血管病变为小血管及微血壁糖元沉积,蛋白质含量减少,管壁通透性增加,彩超所见心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肌室壁广泛性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斑痕形成。因此,目前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称为糖尿病心肌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且基本形成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共识。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最近一系列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如糖耐量异常亦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即使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的诊断水平以内,仍然会出现冠心病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系;糖代谢异常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还会增加总死亡率。糖尿病伴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细胞溶解灶可能与本病患者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除上述因素外,与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视网膜与肾脏微血栓形成有关。病程较长,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数目减少,胰岛透明变性,使β细胞的功能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心血管并发症多且严重,完全具备“三多一少”者仅为5010%左右,血糖多在14mmol/L以下,难以确定确切的发病时间。因此,往往以并发症的方式出现,而以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在治疗上首先积极控制糖尿病,降低血糖及血脂,伴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引发

【论文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对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发现不同治疗方法及血糖水平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均有重要意义。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蛋白质组心血管应用

心血管疾病是疾病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研究者已从基因水平向蛋白质水平深化,这是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和潜在价值,其被称为跨越基因组与临床应用之间鸿沟的桥梁。1.概述

蛋白质是心脏功能的重要体现,蛋白质参与心肌细胞的各种功能和调节,无论心脏处于正常还是急、慢性疾病状态。因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蛋白质组的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如蛋白质在病变前后在数量上的增多、减少或不变,在密度上的增多、减少或不变,在氨基酸组成或顺序上的变化等。寻找差异性蛋白质成为近几年来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阐明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蛋白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差异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在疾病状态中的降解、合成、重修饰等因素造成的。如在心力衰竭模型中的热休克蛋白丰度增加,在心肌顿抑时肌钙蛋白减少等。正常心肌细胞可以分离出1176-1288个蛋白点。有研究者采用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对用去甲肾上腺素处理的应激心肌细胞与正常心肌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比较,发现有11种蛋白质在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后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质和量的变化,其中有一种只是在应激后才表达。

2.常用的蛋白质组数据库

1982年,Celischuan创建立了第一个人类2DPAGE数据库()、PDB(、。目前,心肌蛋白质组2-DE数据库和人类心脏蛋白质联合二维电泳数据库()已经建立,目前已鉴定出几百种心脏蛋白质。另外还有一些就某一专业方向而建立的数据库,如心力衰竭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借助于相关的电子数据库,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从事其领域的研究。

3.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运用蛋白质组技术不仅有助于鉴定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分子,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可以通过分析2-DE图像,比较蛋白点的变化,检测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和疗效,以利于临床用药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如有研究者通过建立新西兰家兔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2-DE技术检测其蛋白质组的变化,分析比较得到的2-DE图像,观察辛伐他汀对各蛋白点的回调作用,得出结论:其能明显改善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功能,但未能有效修复高血脂引起的动脉血管壁损伤。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蛋白质组学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对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给予独特的解释。与此同时,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模型和蛋白质组数据库也随之出现,这将大大方便更多的蛋白质组的研究。将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诱导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机制的研究中,蛋白质组技术亦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ArrellDK,Neveroval,VanEykJE.CardiovascularProteomics;evolutionandpotential[J].CircRes,2001,88(8):763-773.

[2]BanksRE,DunnMJ,HochstrasserDF,etal.Proteomics:newperspectives,newbiomedicalopportunities[J].Lancet,2000,356(9243):1749-1756.

[3]段海峰,钱令嘉,应万涛等.应激心肌细胞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2,18(2):234-239

[4]龚海霞,陈荣华,郭锡熔.蛋白质组技术及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6):287-289.

[5]Labored-LahozPM.Mattersofthehearttranscripttome:abriefhistoryofcanliovasculargenerics[J].TexHeartInstJ,2002,29(2):81-91.

[6]司英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3):167-168.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3篇

2002年,一种历时4年反复实验,以诱变红曲、三七、川芎、银杏叶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全新物质宝曲,在中国问世。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

1、宝曲对高血脂的作用

宝曲中独含活性生物他汀,经药理学研究证明,这种活性生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弥补了以往降血脂药物效果单一(只降低某一两个指标)的局限。并且这种活性生物他汀来自天然红曲,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上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的局限。

另外,宝曲含有的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血脂问题。

2、宝曲调节血压机理

血压的高低受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粘度等影响,平常降血脂的化学药物,只是单纯的扩张血管、利尿等,这类方法大多数只能通过降低血容量,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导致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生物制剂宝曲中所含的三七总皂甙、银杏总黄酮等成分,能够起到软化、净化血液的作用,最终调节血压到正常范围内。是解决高血压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去除高血压的病根,而且不会产生低血压的危险。

3、宝曲净化血液、调节血粘度

形成高血粘的根本原因是血液垃圾过多、血液老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宝曲中三七总皂甙能够清洁血液,清洗血管壁,银杏总黄酮能够抗氧化,活化血细胞。这些都为彻底解决血液粘稠问题提供了保障。

4、宝曲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等有关,宝曲能够全面作用于这几种病因,从而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宝曲通过其中的皂甙类物质清洗血管壁,活性他汀、黄酮等物质可以有效软化血管,最终逐步恢复血管光滑、弹性。

5、宝曲预防血栓形成

人体内有两种血栓,即微小血栓和大血栓,正常人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微小血栓,当身体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出血)时,微小血栓能够快速帮助止血。

当身体有三高或其中一两种时,体内微小血栓的数量就会远远大于正常人,这时,微小血栓便成为非常危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微小血栓会突然聚集,形成大血栓,堵塞血管,发生心梗、脑梗。

宝曲通过控制三高,降低微小血栓的数量,从而降低形成大血栓的几率。同时,宝曲中的川芎嗪可以有效抗血栓形成,从而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宝曲对冠心病、脑中风的作用机理

冠心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梗,心绞痛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突然收缩使得管腔狭窄或堵塞,使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梗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疼痛。心梗往往导致局部心肌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宝曲中的三七总皂甙、川芎嗪等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活性他汀、黄酮等成分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力,从而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

另外,宝曲的活性作用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功能,逐步修复梗死灶,彻底根除冠心病。

脑中风

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二者的最终病理变化只有一个;大脑神经由于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偏瘫后遗症。

另外,人体大脑有一个血脑屏障,本来是保护大脑免受各种物质伤害,但在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会阻挡药物成分进入,这也是以往很多药物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宝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受损的大脑神经,激活大脑神经的修复功能,使脑神经重新生长,恢复各种肢体功能。

(四)宝曲全面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宝曲不但有效解决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五大病理基础,而且对于已经发生的冠心病、脑中风,也有非常确切的作用,弥补了以往药物效果单一的问题,抓住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能够全面而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总结

综上所述,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而确切的作用机理。宝曲的出现,为彻底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编写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5.

2戴自英,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1-426.

3陈开地,王学德,896例脑血栓血液流变分析.微循环学杂志.1994.4(2):28.

4路影,秦任甲,江世伟,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检测的价值.微循环学杂志.1994.4(4):27.

5朱炳武,徐君杰,戴宝珠,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学杂志.1994.4(2):31.

6吕恩武,祖梅,贺文详,等.九种中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01.

7施永德,梁子均,步燕芳,等.对50种中草药体外抗凝血作用的观察.中草药.1981.1(2):226.

8杨藻寰,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2-952.

9周晖,寇文榕.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67-569.

10林辉龙,谢耀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外的临床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43.

11黄泉跃,赵水平.他汀类约物的抗血栓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

12高萍,贾汝汉.他汀类药物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1):878.

13ReddyR,ChahoudG,MehtaJLModulationofcardiovascularremodelingwithstatins:factorfiction〔J〕CurrVascPharmacol,2005;3:6979

14SteppDW,OuJ,AckermanAW,etalNativeLDLandminimallyoxidizedLDLdifferentiallyregulatesuperoxideanioninvascularendotheliuminsitu〔J〕AmJPhysiol,2002;283:H7509

15OuJ,OuZ,JonesDW,etalL4F,anapoliproteinA1mimetic,dramaticallyimprovesvasodilationinhypercholesterolemiaandsicklecelldisease〔J〕Circulation,2003;107:233741

16MasonRP,WalterMF,JacobRFEffectsofHMGCoAreductaseinhibittorsonendothelialfunction:roleofmicrodomainsandoxidativestress〔J〕Circulation,2004;109(Suppl1):IB44I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气虚血瘀;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38-01前言

伴随着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也在不断上升。冠心病病程中所出现的微循环障碍等皆属“血瘀”的表现[1],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冠心病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于血液循环的障碍,特别是由于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的。因此,对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活血化瘀成为治疗的关键。

中药主要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冠脉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变,影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不同途径[2]对心脑血管的功能进行调节。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气能摄血通知血能载气。但是,血和气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气是主导,主导着血旺或者血虚。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心脏病患者在发生左心功能减退时伴随着气虚脉证。在此时如果选择应用益气药的治疗方法,则会帮助改善心功能。经过临床的检查发现射血前期明显缩短。患者在服用益气药之后心肌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液循环速度也明显的有所加速,因此益气药对于心肌功能的改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通过气滞血疲和气虚血痕的各项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地改善。气滞血癖的心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均正常,而气虚血疲的则明显低于正常,两者的症状本质均为高粘血症、低血容量和微循环血流缓慢。

1中医气虚血瘀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传统中医理论的气虚指的是脏腑功能的虚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心脏功能的虚衰。中老年人各脏腑功能出现不同的虚衰,而心脏的虚衰则更为明显。当心脏出现气虚时必然会引起血癖形成,这是因为心脏在气虚时不能够推动血液流动。中老年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疲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血痪不仅仅导致了中国老年人群的生理性改变,更严格的说应该是一种病理性的不正常改变。

中医理论中的气虚血疲是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相辅相成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血癖实质已经随着医学理论与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得到进一步证实。同时,血痕是一个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病理过程。第一,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如果人体的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动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减慢,因此血液会发生聚集,其结果必然是血管紧缩或者闭塞。第二,血液流变异常,血液的粘稠度和凝聚状态发生改变。第三,心功能减弱,心急的收缩能力处于不正常状态,从总体上看血液动力学异常。血液的流动减少。但是,临床的实验和研究发现通过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化癖治疗,这种方法明显的改善了血液的高凝状态,组织了血小板的凝集,提高了纤溶活性。同时,微循环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心肌收缩能力和血容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些临床的实践证明,气虚血痪和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液动力学之间具有某种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同时,有关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硬化性血栓斑块属于中医血瘀证的范围[3].

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动力学等的关系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在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血液流变学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血栓病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在发生之前或者在发病期间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这些变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改变可以对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科学的判断,并且这些改变也可以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各个时期提供科学的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系统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年轻阶段发生了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老年人心脏收缩舒张延缓,循环时间延长等。这些改变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更高。

通过对临床的观察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都会伴随着癖血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中医的益气活血治疗对于化癖的功效来解释。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是气虚血痊。气虚血癖是中老年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初始阶段,也就是说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气虚血癖,是气虚血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腑脏功能正在逐渐虚衰,这就导致血窟逐渐形成并加重,此时也可能无症状即为生理之痕,如仅出现些衰老的迹象,也可能会有些轻微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变的积累,很容易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结语

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痰阻、寒凝和火热等原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行迟缓或血溢脉外未能及时消散而停滞于局部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4]。预防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是从血痕刚刚出现的时候开始。心、脑都赖血的濡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脉藏神,因此心脑之间可借助血相连[5]。参考文献

[1]张明雪,曹洪欣等. 论“血瘀”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2).

[2]李琳,陈凯. 冠心病与中医气虚血瘀相关性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

[3]杨宝元,张洁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研究1)[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4).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分析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种的构成比,探讨凉州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种构成和发病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9 028例,病种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按年度对心血管疾病病种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构成比排在前8位的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肌病、心脏神经症;女性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患病率及年龄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农合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 from 2011 to 2013

Liu Duji

Center Hospital of Wunan town of Liangzhou Area of Wuwei City in Gansu Province,733009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and to explore the constitutes and incidenc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9028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3,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y year and age.Results:The top eigh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stitu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arrhythmia,myocarditis,rheumatic heart disease,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cardiac neurosis.Women prevalence and ag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high blood disease and arrhythmia were both higher than men,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emiology

为了解凉州区农村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构成比和各种心血管疾病分布、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凉州区新型合作医疗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9 028例,男17 936例,平均(59.02±21.19)岁;女21 271例,平均(62.37±22.84)岁。

入选标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均按国内同期标准进行,病种分类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进行统计分析,病种选择从心血管常见多发疾病的前8种疾病里选出。

排除标准:具备以下其中之一者:①按患者出院第1诊断疾病进行筛选;②作为其他疾病的合并症出现者。

统计方法: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结 果

心血管疾病病种构成情况:2011-2013年共统计住院病例239 436列,心血管疾患病例39 028例(16.29%)。心血管疾病各病种构成比显示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占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例的35.07%和26.91%,连续3年成为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心律失常(13.78%),居第3位;风湿性心脏病(7.59%),居第4位;病毒性心肌炎(6.33%),居第5位;先天性心脏病(4.18%),居第6位;特发性心肌病(2.53%),居第7位;心脏神经症(1.65%),居第8位,其他(1.91%),见表l。

排在前3位的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性别、年龄段分布:冠心病患者男6 321例,平均(65.45±11.61)岁,女7 367例,平均(68.38±11.72)岁,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构成比已朝着发达国家的方向转变[1]。

本资料通过对2011-2013年凉州区新农合住院患者心血管疾病构成比的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住院比例达16.29%,高于其他系统疾病的住院人次。3年间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前3位(75.77%)。由于本资料统计的是第1诊断,作为次要诊断的以上疾病也不在少数,估计实际患病率高于以上数值。本资料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住院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69岁,在此年龄段的2级预防尤为重要。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男女比例分别是1∶1.16、1:1.24、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已经是目前危害农村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且有继续增长的可能[2]。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可能与农村居民的饮食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有关。在调查中也发现心血管疾病住院例均费用高于平均水平[3]。

因此,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需控制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为的干预和规范管理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的重点,以期达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余金明.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37:1-2.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证候;证候要素;文献分析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Thte correlation of risk factors of coronery heart diseas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CHEN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yndrome characterize type of disease involved in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th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o analyze these disease syndromes variation MethodsSearch for 1970~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CNKI) and Weipu Information (VIP)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which related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ndromes, to analysis the syndrome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such disease Results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was the first type syndrome i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high cholesterol.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phlegm, blood stasis were comm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lipidemia Yang Kang was the most common elements of hypertensionConclusion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came more common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linical preven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up front for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s;Syndrome;Syndrome factor;Literature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一组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多靶点、多层次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中医药不仅在冠心病、心衰等疾病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治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有别与西医药治疗的突出特点正是以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抓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变化,辨明证候是有效论治疾病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基本病机变化及证候分布特点,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防线的前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的搜集和整理,以期对其证候特点分布有进一步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要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国内外相关诊断标准及指南,同时中医辨证标准明确,要有明确辨证分型。对于上述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归类,计算个证候出现的频数,并计算其占各自总例数或例次的百分比。另外对各文献中出现的证候要素依据文献[1]进行归类,主要包括:血瘀(心血瘀阻)、痰浊(痰阻心脉、痰浊阻闭)、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阴虚(心阴虚、肾阴虚)、气滞(肝郁气滞)、阳虚(心阳虚、肾阳虚、心阳不振)、寒凝(阴寒凝滞)、阳亢(肝阳上亢、阳亢)、热(毒)、血虚、水饮等。根据上述证候要素分类提取证候要素,以明确不同证素在上述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权重,分别统计该证素出现的频数,另外对复合证候的证素采取分别计数的办法处理,如气虚血瘀证频数为12,则气虚证素和血瘀证素的频数分别计为12。

2结果

共收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97~2009年,共132篇;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来源于1989~2009年,共389篇);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77~2009年,共146篇)。

3讨论

从以上对证候的统计结果可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复合证型较多,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疾病单一证型比重略大。但是由于文献中采用的辨证标准不尽统一,因此仅用证型难以直接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近年中医证候规范化的进程中,以“证素”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共识。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证候研究理念。认为应把证候分解为证候要素及其靶位与要素的表象上来研究。象、素、候、证这四者的关系是素由象来表现,候由素来组合,证以可以观察的候为依据[2,3]。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三种疾病的证候分型中痰瘀互结均居首位。证素的分布中,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以痰浊、血瘀最为常见,而高血压病除以阳亢最为常见外,痰浊和血瘀所占的比重仍较大。通过对证素的比较,我们发现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血瘀、痰浊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从上述结果可见虽然中医文献对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复杂而多样,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演变仍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探讨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辨证和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痰瘀互结是脂质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可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痰瘀互结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目前国内医家多倡导冠心病从“痰瘀互结”病机认识的证候论治,我们认为,痰浊、血瘀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无论是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其发生之前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均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符合伏邪为病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痰浊伏邪、血瘀伏邪的特征。本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根据任继学教授的杂病伏邪理论,提出“伏邪内藏,营卫不和,逆于肉腠”、“心病伏邪,蕴结成毒”的病因理论,认为伏痰、伏瘀等后天伏邪内藏,蕴结成毒,伏于血络,而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临床期(急性期或发作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痰瘀阻络);缓解期(稳定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痰瘀伏络)。痰瘀之邪,伏于血络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靶标。气虚、气滞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痰瘀伏邪,病性属阴,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导致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之病变。因此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本着“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伏毒以救心”的基本法则,采用“益气化瘀,豁痰通络”的方法。以尽早阻断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这条心系疾病的共有通路,从而做到冠心病早期干预,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病”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4.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护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在社区对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优秀的护理,全面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的病情发生,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提高防治水平。我社区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身体状况档案,选择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87例,其中,男169例,女118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4.3±14.8)岁,41~49岁18例,50~59岁57例,60~69岁105例,70~79岁75例,80~88岁32例;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5±6.1)年;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文化154例,初中和小学文化98例,文盲3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某些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心功能在Ⅲ级以内。

2 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

2.1 健康教育的内容 测量并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数( BMI)、腰围(WC)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写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种类、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2]。进行关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病情和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和问卷调查结果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侧重其不熟悉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详细解答患者关于疾病防治的相关问题。关心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上的指导。在社区中做好心血管专题的宣传,定期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发放防治手册或报刊,邀请专家做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义务专题讲座、咨询或义诊等。社区医护人员不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咨询,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时记录病情的变化情况,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患者遇到问题也可与医护人员沟通解决。健康教育和护理持续进行1年后进行效果追踪,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2 护理方法

2.2.1 心理护理 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压力大,往往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疾病会影响寿命,同时治疗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而造成的思想负担。社区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告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病理和生理改变,如何正确的预防,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乐观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保健意识。

2.2.2 用药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长期服药,应端正用药意识,遵守服药原则,按时、按量、按规定服药,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应监督每位患者认真遵医嘱用药,强调合理用药对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不定期家访或电话咨询,对患者进行用药的健康教育,说明每种药的功效、用法和目的,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3 护理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无1例脑卒中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讨论

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潜伏期长、病程长、不易根治、易突然恶化的特点,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控制涉及到合理饮食、用药、运动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健康教育主要做好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宣传,针对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表,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诊等,有助于稳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降低住院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WWw.133229.CoM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 死亡率 慢性病防治 社区人群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42-03

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我们对嘉定区华亭社区2012年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人群

以华亭镇所有的户籍人口为监测人群,由乡镇派出所提供人口资料。2012年户籍人口总数为24 602人,其中男性11 811人,女性12 791人。

1.2 病例收集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来源于二、三级医院发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人员按《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要求,上门复核后逐级上报。死亡病例来源于生命统计条线人员的每月资料汇总。资料来源完整、可靠。

1.3 质量控制

每年初对上一年的报病情况作漏报调查和考核,要求漏报率

1.4 统计标准

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病期限定为急性发病后28 d,28 d内有新进展或再次急性发作均不另外登记,28 d后有新进展或急性发作则另需登记1次;急性心梗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 d内死亡的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脑卒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 d后死亡的则称为冠心病死亡和脑血管病死亡。脑卒中包括:①脑血栓形成;②脑栓塞;③脑出血;④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珠血);⑤未定型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 结果

2.1 总发病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47.95/10万;其中男为142.26/10万、女为105.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7.71倍,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脑梗死,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总数的68.85%(表1)。

2.2 总死亡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92.6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338.67/10万,女性死亡率为250.1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和冠心病,分别为239.82/10万、56.91/10万、48.78/10万;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表2)。

2.3 年龄段发病数和死亡数

心血管疾病自60岁开始发病,70岁有死亡病例;脑血管自40岁就有发病与死亡病例。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表3)。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华亭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干预活动,是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发病的有效措施。采取的干预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高危人群,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国内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社区干预,脑卒中的发病率在较短时间(2~3年)内即有明显下降[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在开展社区干预时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脑卒中发病率即可降低40%~50%[2-3]。另外,加强一级医院中35岁首诊测压工作,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和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结果显示,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此老龄人口是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防控的主要对象,尤其60岁以上人群。提高社区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要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导措施,增强人们参与和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低投高效对策[4]。

参考文献

[1] 程学铭, 杜晓立, 吴升平, 等. 我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病率的变化[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2(2):43-46.

[2] 王文志. 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防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9-100.

[3] 王文志, 吴升平, 洪震, 等.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2, 4(1):30-33.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高血脂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8―01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高病死率的原因,而高血脂是诱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调查安徽省胜利路街道老年人群血脂异常与心脑疾病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该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2000例进行免费体检,抽空腹血进行生化各项检查。

1.2 调查方法:血脂包括TC ,LDL-C, TG ,HDL-C.标准TC合适范围为

2 结果

将老年人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组(简称患病组)和非患病组,对两组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通过分析表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发生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较大影响,脑血管疾病患病组高血脂浓度高于非患病组(p

3 讨论

调查研究已证明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脑疾病有密切关系[1]。血清TC,LDL-C升高是心脑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极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易引起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压力增加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血脂升高血液浓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易引起缺血性疾病。

国内外研究表明高血脂的发生与饮食,工作,环境,习惯,运动,遗传有关系。调查已证实本地区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我们在调查时发现该地区属于老工厂区,喜吃高脂高盐烟熏油炸等食品,同时该地区老年人群也未认识到高脂血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社区医生应加强宣教,改变生活方式,并对血脂异常者进行综合治疗,减少缺血性疾病的患病率,延缓缺血性疾病的生命。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运用综合治疗理论对60例患者治疗两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 20 天后,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 对心血管神经症以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较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为非保护性(ON理性)的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且一旦血栓形成,有时可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而致急性心肌梗死;又如在慢性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的血液淤滞形成血栓,在一定条件下可沿血流前行造成心外的器官栓塞,如脑梗死。因此,溶栓和防止血栓形成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8月8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为心血管疾病,88例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最短15d,最长30年。

2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1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等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糖尿病现已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代谢综合症的提出,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肾病等学科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演变和进展到临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均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参与,包括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压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等,因此认识到,除了以上传统的危险因素外,还有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应该受到重视和积极治疗。

2.2 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的干预治疗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一直强调对单一可控制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而今众多临床证据以及治疗指南均强调应进行总体心血管危险的评估与管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具有协同作用,导致心血管危险性远远高于单一危险因素作用的简单相加。日本的降脂干预临床研究(J-LIT)纪实,在糖尿病、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HDL-C降低等危险因素中,每增加一项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成倍增加[2]。

糖尿病引起心血管损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①吸烟史;②高血压史;③血脂水平;④血糖水平及糖尿病年限;⑤体重指数;⑥体力活动;⑦家族史。目前认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具有危险叠加作用。具有1项危险因素时,冠心病的相对危险为9%;2项时为25%;3项时为77%;4项时为143%,即患冠心病相对危险性增长了16倍。目前认为,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冠心病患者,都要平衡饮食、戒烟限酒、减肥、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均应常规给予ACEI或ARB、他汀类、阿司匹林,有适应证的患者,要给予同时服用β受体阻断剂。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和神经内分泌以及心血管重构过程。

3 结果

运用综合治疗理论对60例患者治疗两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 20 天后,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

4 讨论

4.1 心理和行为治疗

综合治疗还要充分发挥祖国中医学的优势。近年特别提出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与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间的平衡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机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由过去重视局部斑块转向重视整体人的转化,而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在把握整体、调节平衡方面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活血化瘀、益气活血”为代表的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吴以岭教授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对血管病变进行研究,提出“脉络血管”同一的系统概念及“脉络血管系统”统一的病机理论,认为络气郁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的始动因素,由此发生演变过程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梗死或闭塞,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病理环节。并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和用药规范。

4.2 药物治疗

正确掌握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应熟悉每一种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剂量、用法、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基本知识。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很大。例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扩张剂时,要达到同样的临床疗效,对不同患者,所用剂量可能相差几倍甚至10倍以上。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调整剂量。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不仅要考虑心律失常的类型,而且还要注意患者基础心脏病的种类及心功能状况。如果忽略后者,所选的药物虽然能控制心律失常,但却可能使病死率增加。有的药物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掌握不当,可产生致命的不良反应。这些因素增加了正确使用心血管药物的难度。联合用药有时可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常采用2种以上降压药联合使用。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降脂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可增加口服抗凝药的抗凝作用,导致出血并发症[3]。

4.3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在心导管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创伤小疗效显著。目前主要用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办膜病及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4.4 外科手术治疗

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办膜病、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及心脏肿瘤和心包疾病,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的处理常常需要内科医生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七一,宋文宣,曲彦主编. 心血管病合理用药[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2.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4篇

1.吉林省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辽源 136200;2.吉林省辽源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吉林辽源 136200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对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2009—2013年辽源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逐年显著递增趋势,均在同年死因顺位构成中居首位。随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增高,70岁达到死亡率的高峰。结论 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应成为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

关键词 ]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14-02

[作者简介] 苑海英(1970-)女,汉族,吉林省通辽市,大专,副主任医师,流行病学。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居各种死因首位。因此,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因构成,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措施极其重要。

为了解我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对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进行系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对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2009—2013年辽源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显著递增趋势,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967人,2013年增至2592人,总死亡率也由78.91/10万增至211.51/10万,上升168.04%。(见表1)。

2.2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构成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看,分别为41.2%、42.0%、46.7%、47.9%、47.5%。均在同年死因顺位构成中居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居民生命的首要死亡原因。(见表1)。

2.3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性别差异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性别看,男性4898例,女性3235例,分别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60.22%,39.78%。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见表2)。

2.4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看,从30岁年龄组开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70岁年龄组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最高,随着年龄组增高,从80岁以上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稍见回落。(见表3)。

3 讨论

3.1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看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总死亡数的45.74%,已经成为我市居民死因的头号杀手。由表1可知,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看,分别为41.2%、42.0%、46.7%、47.9%、47.5%。死亡病例中居首位的是心脏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3.2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性别分布看

由表2可知,男性4898例,女性3235例,分别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60.22%、39.78%。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

3.3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分布看

由表3可知,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从3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分别为:1.85%、8.29%、14.68%、19.66%、30.33%,70岁达到死亡率的高峰30.33%,随着80岁年龄组人群的相对减少,死亡率稍见回落。以上数据均与邵永强,陈胜则,谢建妙等[5]在2010年温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

4 建议

①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使人们知晓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增进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全面提高全市人们的健康水平。

②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使人们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定期体检,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提高期望寿命。

③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有效预防和控制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建立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配套的医疗随访、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干预、药物治疗指导及健康体检制度,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

参考文献]

[1]向辉标.张家界市2007—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何丽芸,顾相虹,郁晞,等.上海青浦区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4):497-499.

[3]秦艳霞,黄天壬,邓伟,等.广西2004—2005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减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1):146-150.

[4]乔良,邓颖,季奎,等.四川省居民2002—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135-138.

[5]邵永强,陈胜则,谢建妙.2010年温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11):1276-1277.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极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做概述,特别是中药在此类疾病上的应用。 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 现状

1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病心肌梗塞,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病种。 

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闹卒中,动脉瘤看,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高血压常伴很多并发症,且危害极大,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梗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5种:1,心绞痛型;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心肌缺血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高血压等。 

别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2]。胆固醇含量增高,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血脂症。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

2心脑血管药物的应用现状 

2.1化学药类。目前心脑血管化学类药物应用的比较广泛,单降压药物种类就很是丰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成了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3]。利尿降压药应用较多的是氢氯噻嗪和螺内酯,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病及心衰疗效佳,对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价格低廉,适合大面积人群防治。但应注意大剂量对糖,脂代谢有影响,易引起低血钾,阳痿,高尿酸血症等。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普奈洛尔和美托洛尔,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主要有非洛地平缓片,尼莫底片,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地尔硫卓,莫索尼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有卡托普利,福辛普利(蒙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氯沙坦等都是在临床门诊上应用较多的药。虽然化学药物种类很多,但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且多有不良反应。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治疗常用的有消心痛,硝酸甘油,心痛定等作为急救时用,这些药物比较常用且疗效显著。化学药有三类治疗心脑血管主要是:他叮类如洛伐他叮等,烟酸类如烟酸肌醇等,贝特类如枸橼酸钾等。

2.2中药类 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一些心脑血管中药的出现,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想中药丹参滴丸这类疗效显著的药物的出现,更加增强了我们利用祖国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心。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中药中常用的心脑血管药物有,丹参,红花,银杏叶,玄参,降香,三七总皂苷,郁金,抱茎苦荬菜,川穹,灯盏花素,灯盏细辛,毛冬青,牛膝,水蛭,夏天无等。这些中药多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今年来丹参和银杏研究的比较多,也得到了较好的疗效,这两种药的制剂市场占有率也很大。 

目前中药制剂成药应用广泛,已上市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心脑舒,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中药独特,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杏灵颗粒,天宝宁,舒血宁,通心络胶囊等等。可以看出心血脑疾病的药物繁多,心脑血管中药治疗功能较大,产品的直接竞争层面扩展到心脑血管用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中药的市场范畴太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脑血管中药产品之间没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差异,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也常见,主要有参麦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滴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丹红滴注夜,丹香冠心注射液,丹香葡萄糖滴注夜,瓜蒌皮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人参茎叶总皂苷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舒心宁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刺五注射液。虽然中药注射剂应用广泛但是接连不断的中药注射液出现问题,暴露出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我们国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统一。

3中医对心血管病的诊疗。传统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从疾病临床表征推绎病因,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体,致机体产生病理变化,临床必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证候)。临床证候是果,由机体病变产生;病因是病机变化的原因。病因、病机和证候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同,通过分析症状、体征,即可辨识疾病的原因。在传统中医临床发展过程中,病因认识学的每次发展,都会带来治疗方法学的改变和相应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如温病学、疫病论及现代血瘀理论的认识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蛋白、生物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发现,现代中医病因学的研究也逐渐向微观深入——尝试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认识,由此导致了现代一些疾病传统治疗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临床疗效和研究水平。这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学的认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1中医病因学发展促进了心脑血管病疗效的提高。对于冠心病(胸痹、心痛)和中风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如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匮要略》上焦阳虚,阴寒闭阻,采用宣痹通阳或芳香温通方药治疗。此后,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根据传统中医关于血瘀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倡导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5],创制冠心Ⅱ号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药用于临床。同时围绕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观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制定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治规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促进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方法学的创新。有关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强调“正虚邪中”,主张用“风引汤”和“大秦艽汤”治疗;其后,逐渐认识到中风为“内风”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风或补肝肾熄风方药治疗;清·王清任则强调半身元气亏虚,血脉瘀滞不利,并创制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中医专家,根据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及组织坏死、水肿、过氧化脂质积聚等病理改变,提出毒损脑络的病理概念,认为病因为“风”、“火”、“痰”、“毒”、“瘀”互结,并创制清开灵、醒脑静等方药用于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可见,中医病因学的研究深入、发展和创新,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疗效提高的基础。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药物种类繁多,化学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多不根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本身的优势,治疗效果可以和化学药相比有的甚至更好,但是还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来发挥中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优势。作为医药工作者继续发掘治疗心脑血管的方法和药物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业伟,彭智聪.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经济学国内文献综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3):157-158. 

[2]田波,刘福清,司凯英.降血脂中药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医药,2006,19(6):487-487. 

[3]胡桃红.高血压疾病治疗现状.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99-1800. 

[4]白晓菊. 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分析.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