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

社区卫生论文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篇

1.1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执业医师配置逐年增加,提前达到2015年深圳市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执业医生的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卫人员明显不足,较少社康中心配置公卫人员,并且公卫人员呈现逐年流失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手段补充足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偏低,各社康中心更愿意把人力资源投入到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创收工作上,同时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不合理,社康中心内部同比待遇明显偏低,故人员呈现严重流失状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各级主管部门应为保证网底的有效运作提供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每个社康中心专门定岗拨款配置公卫人员,没有配置的社康中心则取消该项拨款。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

按WHO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构成标准(高级:中级:初级)1:3:1,本地区社康中心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初级以下比重明显过大。同时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社康中心主任,日常主要承担管理工作,从事一线时间更少,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事实上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康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明显落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居民舍近求远,更愿意到综合性医院就医不足为怪。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改善目前社康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需要对全科医学进行倾斜,按现行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和论文的要求,全科医生晋升较困难,建议相应降低课题和论文的标准,提高全科服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其次在福利待遇上对社区卫生人才进行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办法,确实提高真正干事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待遇,激励高层次人才愿意留在基层社康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达到技术支援,对全科医疗进行有效补充,发挥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确实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

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奇缺。学历构成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吸引力,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明显受限。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现阶段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任务是加强存量人力资源的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职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进修学习和提升学历教育,必需盘活现有存量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卫生需求。

1.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自动离职率较高,但整体上已呈逐年减少的向好趋势。自动离职人数偏多,可能原因同以上职称构成不合理原因相似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较多的雇员编制,但雇员编制无任何无吸引力,建议把雇员编制转成职员编制才能较好地留住人才。

2.结束语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2篇

1.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考核,如果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毫无相应的奖励或者惩戒措施,那考核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造成的后果就是考核成绩高的员工与成绩低的员工享受的待遇和福利都是一样的,这将助长不良风气,使优秀的员工缺乏继续努力的信心。因此,必须要在经济上以及非经济上给予奖励和惩戒。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绩效工资,补贴工资,年度奖励等,非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工资环境和工资氛围等。

2.团队内部缺乏交流沟通现阶段,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主要原因是考核的内容与员工的工资以及晋升紧密相连,使得考核显得更为紧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继承传统的操作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都不关心,仅仅是上级布置任务,下级执行命令,沟通的缺乏使得本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变为单向的上行下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等,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水平,从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经济以及非经纪奖惩措施挂钩,采取全面考核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认可度。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增加绩效工资,并改善其工作环境等奖励措施,同时,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在承受范围以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外,对员工的职务升降以及学习深造情况也将以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考核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考核内容删掉,并邀请专家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协同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制度。

3.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将自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考核内容的相关意见积极表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给予奖励。同时要本着管理者与被考核人员的平等关系,本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大集体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共同目标,积极交流沟通,为社区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论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3篇

1.1缺乏有效的管理

管理问题是制约CME发展的一大障碍。大多数CHS机构没能根据本社区的现状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制定符合CHS发展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对于人员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也未能严格执行,使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作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上海,针对该市卢湾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青浦区、金山区共15所CHS中心的252名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发现16.3%的调查对象从未参与CME项目培训,44.4%的人员对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持“基本满意”态度,38.1%“不太满意”,13.5%“不满意”[10]。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加强有效的管理,将CME的完成情况与人员职称聘任、人才的优先培养相挂钩,以及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每年上级部门对学分登记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2培训形式及内容仍不满足需求

目前CHS机构主要培训方式有网络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会议等,其中以理论培训为主,技能实践培训为辅,但这样的模式不能满足CHS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目前“你讲我听”为特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增加知识,但是否能够真正地应用于社区服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尚待商榷[11]。虽然网络培训省时省力,但普及率低。姚卫光等[12]对广东省CHS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发现,CHS中心人员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脱产(24.3%)、半脱产集中授课(47.6%)和自学为主(20.4%)的培训模式,课程仍主要为临床诊疗知识,缺乏对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社区健康管理、心理学、人文医学等方面课程的培训。因此进行继续教育需要CHS人员真正参与进来,调研他们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征集继续教育选题和形式,积极调动、全体参与对调动CHS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1.3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CHS服务机构培训经费投入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差的地区投入较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CHS机构重视程度是影响CME经费投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CME经费的投入不足,CHS机构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参加针对性培训或参加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进修培训的医院、高校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高级别的培训班也主要在大城市举办。

2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CME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13]。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CHS管理人员、CHS服务人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变“重治病、轻其他”、“医学教育只是复习和补课”等观念,应积极引进高学历人员、改善人员学历结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CHS人员参加CME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认真完成CME的CHS人员,尤其是仔细完成学习笔记、认真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员,设置专项奖励[14],使CHS人员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践行终身医学教育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CME培训,并认真对待,而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

2.2加强机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CHS机构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做好学分登记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将机构每年的CME完成情况与政府对机构的投入相挂钩,实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完成较好的社区增加投入,并给予适当奖励。而且还应将社区CME的完成情况作为CHS机构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与CHS机构领导的待遇相挂钩。同时个人CME完成情况还应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聘任相挂钩,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考核重要指标。此外,还需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保障CME的培训质量,采用笔试、操作、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促进人员掌握各项培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目标[15]。

2.3加大CME经费投入,合理配置培训资源

CME经费来源单一也是造成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经费的投入是CME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主要由CHS机构负担,经费有限。因此,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地分配和运用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各社区应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CHS发展需求的年度培训计划,有目的、分批次、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学习。根据经费的多寡,安排相应形式的培训学习,如进修、网络培训等。

2.4拓宽CME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工作,而是加大了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治等方面的关心。医学的宗旨是预防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可大多数人却认为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治疗疾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总体来讲,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可见,加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临床医学不仅要关注治疗还要实行为病人讲解预防知识等相关服务措施。在公共卫生方面,由于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不够导致公共卫生的人才较少,缺少了对公共卫生工作普及,同时医务人员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临床医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有效的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结合。

2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落实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实行。对于整个卫生事业来讲,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是一体的,单纯认为预防是公共卫生的范畴,治疗是临床医学的范畴,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为了加强人民的保健措施,我们要将公共卫生的知识融入临床医学,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几年来,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以上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真正的为患者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在公共卫生中加入基本的医疗方面知识,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医学中加入少量的预防知识也能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将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讨论

3.1增强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相关机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成立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使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功能,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可以在医院、社区等各个地方加强人们对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等,我们要在社区内加强各种慢性疾病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知道如何做好预防。让人们意识到医疗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

3.2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教育存在分离现象,所以很多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状,为了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更好的结合,可以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充分开拓医务人员的眼界,增加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医务人员在疾病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的医疗服务现代人才。

3.3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构建综合性卫生体系

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各部门同时发挥作用,医疗机构作为核心机构,是控制突发事件防控的关键。为了实现综合性卫生体系的构建,我们进行信息收集、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处理站以及现场处理等公共卫生应急平台,所有部门均可从此平台获知最新消息,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浪费。

3.4加强社区的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很多慢性疾病我们不能一下根治,只能暂时的缓解症状,为了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加强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整合,实施社区综合性管理。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管理,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进行血压和血糖的测定,开展老年人俱乐部,加强老年人的锻炼,增强其免疫力。定期开展讲座,为老年人讲解某些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4小结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人群的基本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社区就医的人群,基本是中老年人群,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56.8%;中专以下学历占76.1%。受访人群中,经确诊的前5位疾病比例依次是高血压(53.7%)、糖尿病(36.1%)、高血脂症(26.3%)、心脑血管疾病(24.9%)、关节炎(19.6%)。在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正确理解医嘱及正确服药上,设计了一个普通的处方和医嘱,结果显示不容乐观,能够完全正确理解和用药的仅占8%,有绝大多数的患者采用了多种不正确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慢性病、老年性常见疾病为特征,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这部分人群在用药的合理性、依从性、安全性等方面产生较多的障碍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疾病、肿瘤患者、艾滋病,以及酗酒、吸毒人群。由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性,病理、生理状况的特殊性,使用药品的特殊性等,产生用药差错,选择误差,撤、停药不当等类问题的几率会相应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势在必行。因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在提供安全有效的社区药学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有51.2%的患者对药师工作不了解,认为药师能够指导用药的比例仅为29.8%。在问及用药产生不适如何处理时,咨询药师仅占13.7%;问及用药问题一般向谁咨询时,仅9.8%的患者咨询药师。结果表明,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服务,工作细微到教老年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在加拿大,社区药师在提供药物咨询、为患者解释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药物服用剂量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药师必须了解到自己的服务要使患者受益,就要担负起监护患者药物治疗的责任,包括了道德上的相互信任与尊重,以及法律上的责任归属问题。

2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2.1调剂时的药学服务药师接收患者的处方并进行调配发药时,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责任。交待清楚服药时间,如助眠药需睡前服用,抗酸类药物在饭前0.5h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饭后服用,个别药品如复合维生素应与早饭同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应空腹顿服,中西药间隔0.5h服用等;交待清楚服药剂量和方法,老年患者及孕妇儿童用药剂量需准确无误,混悬剂需摇匀使用,某些药物需要首次加倍如替硝唑片,硝酸甘油需舌下含服;告知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利塞膦酸钠不宜与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抗感冒药中有催眠成分,铁剂可引起黑色便等;告知饮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服用阿司匹林期间禁止饮酒;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茶叶中的鞣酸不利于铁剂的吸收而影响药效;告知药品储藏知识。如胰岛素系列应2~8℃冷藏,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需避光保存等。

2.2指导合理用药药物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药学服务人群多数为自购药者,若选择药物不当,忽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看不懂说明书,或盲目听从广告宣传,追求保健。针对患者使用药品时遇到疑问和问题的调查中,有26.7%的患者表示经常遇到,50.5%表示偶尔遇到。由此可见,多数人群都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和合理引导。社区药师可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讲座,开辟社区用药咨询宣传栏,创建社区用药咨询网络,定期更新药品信息,如新药的介绍、老药新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用药的知识,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我院联手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联系卡”,卡面注明药师联系方式,方便随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我院还通过印发用药知识宣传页的方式,帮助患者解答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对老年人慎用药的总结、糖尿病防治的误区、高血压药物种类及其如何选择、儿童慎用药等,使患者在家里也可以阅读到对他们病情有帮助且科学的用药知识。

2.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疗效,需要联合用药。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同时使用2种以上药物的比例达53.3%,5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为15.8%,且有52.6%的患者表示有过因用药产生不适的经历。有调查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可增加50%以上。若多药相互作用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增加,即协同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须减量使用,反之亦然。如碳酸钙与含铝抗酸药物同服,铝的吸收增加,而与四环素合用,二者吸收均减弱;如骨化三醇,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增加钙的吸收,但如与噻唑类利尿药合用则增加高钙血症的危险。社区医院药师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首先,药师应向患者介绍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及基本特征,详细讲解不良反应的症状、后果及应急处理办法。在患者了解不良反应后,发放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表,追踪患者用药情况,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始数据。药师经过整理、分析后,向社区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汇报,并再次进行分析、评判,实现信息互动的同时,可促使医生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也可充分展示社区医院药师的才能。

2.4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极其重视,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文件,但滥用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预防性用药、重复性用药、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准确、盲目更换抗菌药物类别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医院也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落实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分析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通过抗菌药物使用趋势的分析,针对出现使用量急剧增长,频繁超剂量超适应证使用,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5建立药历,加强回访药师应查阅患者的病历、用药记录,为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记录相关药物治疗信息,包括患者的资料、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每次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药历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干预,实现患者治疗的全程式药物服务。定期回访调查,主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假药、劣药的识别;药物名称识别,如同一种药物的化学名相同,但会有不同的商品名、不同的剂型及规格,以避免重复用药;解答患者的疑问,如口服液有出现浑浊可否服用等常见问题,并提醒患者应定期清理家中小药箱,及时清理过期变质药品。

3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药师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应在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

3.2加强沟通与交流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要主动进行服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心和关怀。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有义务预防和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信任则是患者依从药物治疗的基础,药师需要具备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关心和理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通过药师的沟通,可以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的不信任,这也是药学服务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3.3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的合作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与医师、护士的密切合作。药师主动与医师沟通,及时把处方点评结果告知临床医师,便于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药师主动与护士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社区药学服务是多方合作参与的过程,药师与医师、护士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作出药物治疗决策,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4重视药学信息服务药学信息服务的重点是解决临床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时对药物相关知识的需求,最终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服务是社区药师的职责之一,并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药学信息服务包括患者接诊前、就诊中及用药后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患者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3.5开展药学经济学药学经济学是为了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所需的药费尽可能减少,以帮助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避免了药物的滥用、误用,造成医药资源的无形浪费,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在美国,社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已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可每年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药费开支,也减少了很多药源性问题的发生。

4结语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6篇

1.1院感管理方法(1)结合院感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减少职业暴露。同时,制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2)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在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3)不断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及手卫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要不断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妇产科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此外,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4)不断优化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定期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不断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7)不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相关结果和其绩效挂钩。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针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重点做好院感基础知识、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H7N9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定期抽查考核,相关考核结果和其绩效挂钩。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对待院感的态度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后认为由于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数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为重要的人数在实施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院感得分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管理与监测、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废物管理、隔离技术、手卫生、传染病院感防控、无菌物品管理和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得分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沟通绩效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有效沟通绩效。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有效沟通绩效。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 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求同存异,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拨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 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沟通绩效。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 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 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有效沟通绩效。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 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 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有效沟通绩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有效沟通绩效。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至原来的1 0 % 。沟通能有效保护自己,也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影响医患和谐的主要思想因素,《中国病案》.20089(6)40-42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沟通绩效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有效沟通绩效。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有效沟通绩效。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 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求同存异,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拨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 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沟通绩效。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 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 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有效沟通绩效。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 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 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有效沟通绩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有效沟通绩效。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至原来的1 0 % 。沟通能有效保护自己,也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影响医患和谐的主要思想因素,《中国病案》.20089(6)40-42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2008(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6).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0篇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进展

1.1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2,3] 政府严格监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医疗系统。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库中,议会每年抽调一小部分人员组成考核评估组,召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工、患者、患者家属、周边临近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召开座谈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舒适度、医院员工的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具体周详的调查。

1.2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4-6] 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是紧密相连的。初级卫生保健分为以下2种方式:①以社区为中心的保健服务,主要指为特定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以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社区模式著长;②以专科形式开展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特指专业医疗服务,分为专业合同和专业协作模式。

1.3美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7] 在美国,主要应用临床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种模型进行绩效评估。前者是通过观察医生提供的服务过程和结果,分析医生的服务模式。后者是分析医生服务的经济活动。现在,美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发了许多复杂的工具,并用这些工具来量化医生绩效。

1.4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绩效评价[8,9] 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包括健康状况和结果、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系统绩效3级19因子。这些级别是不分层的,而是充分反映卫生服务绩效多因素的影响。卫生系统绩效包括结果有效性、设计合理性、范围可及性、响应能力、安全管理和可持续性等几方面。

2 国内社区卫生绩效评价进展研究

2.1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梁万年等[10]采用"投入-服务-效益"的模式,对"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情况、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和特征情况、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服务的效果和效益情况、服务的费用等方面的指标,其对权重的设定采用的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1]。

胡晓玲、朱新侠及陈丽云等发表的文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初步应用》,最先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定量剖析,建立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了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其设立的指标体系对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比较适用。

《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文章中,周俊安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就诊费用、公平性、反应性以及满意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了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取证所得[12]。

郭清等人[13]采用"投入-服务-效益"模式,并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并在《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初步确定了三大类十五项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标体系[14]。

鲍勇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分为综合指标(包括硬件建设、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指标(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被动评价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卫生服务行业行风评议、其他)。在权重设置上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利用在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中常用的千分制考评法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15]。

2.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16] 文献研究法:查阅现有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的资料,收集本单位历年相关的所有指标,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考核指标体系备选库。

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将与评价有关的诸指标按系统(或属性、类别)划分,通过座谈的方法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获得个指标的评分结果,据此确定其主次,再从各系统挑选主要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专家讨论法:它是建立在指标库的基础上,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组织专家拟定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备选指标。

现场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考核指标体系中从日常报表中无法收集的资料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收集资料,核实指标。在调查时注意指标的可及性。

专家评判法:主要是Delphi法。其核心是通过2~3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给每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从而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较为可靠的结论。一般参加的专家以10~15人为宜,他们均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情者,这是因为预测精度与参加咨询的专家呈函数关系,随着专家数增加,预测精度提高。但是,超过15人后,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预测精度影响不大[17]。

数理统计法:是将现场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筛选出合格的指标,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定权法、嫡权法、相关系数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指标筛选中,较多的采用系统分析法、专家讨论和评判法,较少采用客观评价法。

2.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是德尔菲法(Delphi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按其重要程度,依照经验主观确定系数,最后得到一个趋向一致性,且比较可靠的方案[18]。Brown.B提出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Delphi法)预测成败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评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估计的相对合理性和一致性,常常利用专家擅长系数和意见一致性系数等指标。擅长系数指的是某一评估专家对所提问题作出正确应答概率,通常擅长系数q不应低于0.80。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是反映所有专家对全部指标权重评估的一致程度的指标。一致性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评价指标评分的协调程度越好,说明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估计越为稳定可靠。

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Delphi法)能够充分利用各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是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手段[19]。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梁万年[20,21]等专家学者采用了德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126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32项目,三级指标89项,并将126项指标编制成调查表进行现场预试验,并函询确立计算指标权重,同时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和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评价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温亚彬[22]等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张家口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任晓晖[23]等四川省12个城市CHS中心的综合评价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国外绩效考评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其理念、宗旨、方法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卫生资源投入的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指标的筛选与方法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强化,这些都是绩效考评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 12号).

[2]Martinc Misener R, McNab J, Sketris IS, et 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in health systems change: The Nova Scotia experience with the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J]. Can J Nurs Leadership,2004,17(2): 33-45.

[3]Diane EW, Anne-marie B, Robert JR. A results-based logic mode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Laying an evidence -based foundation to guid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 College of health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4]PauL A, Lamarche. Marie -dominique beaulieu, raynald pineault. choice for change[R]. The restructuring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in Canada, 2004.

[5]Developing Ontario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orecard. Health care: New research, new priorities new directions [R]. January 2006.

[6]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 Primary care in Ontario[R].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science, 2004.

[7]NICE clinical guideline 34.hypertenti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4.

[8]杨辉.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11),869-872.

[9]杨辉. 澳大利亚政府和专业组织在提高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6(11),875-877.

[10]梁万年,土虹,杨兴华.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8 (8) : 460-462.

[11]栾兰.大连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与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程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全科科学,2005(1):1-3.

[13]郭清,土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 (10):802-803.

[14]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

[15]鲍勇.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9-39,102-137.

[16]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3.

[17]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8]卢祖沟,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2.

[19]刘光富,陈晓莉.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2008, (1):23-26.

[20]李晓惠,陈旭嘉,陈建,等.加权秩和比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5-1306.

[21]张立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1篇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非城镇群体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工作,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此时,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的“阶梯就医”理论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兴对象。本篇文献综述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两方面对“阶梯就医”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趋势展望。

关键词:

阶梯就医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 趋势展望

一、“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

“阶梯就医”指的是“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优质的医疗服务供给量小于病人的就诊需求量。当前很多文献借助“阶梯就医”理论探讨解决看病难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解决“阶梯就医”落实困难的关键是将“阶梯就医”的概念变指导意见为法律条文,使其法律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阶梯就医”难以实现主要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缺乏激发机制,能将社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发挥到实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简要阐述一下相关文献关于“阶梯就医”的障碍分析:

(一)供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就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指出“阶梯就医”的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存在竞争关系,以患者为利益群体,两者存在明显的倾利主义;第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医疗人员配置、转诊标准和转诊宣传力度等存在缺陷;第三,大医院和社区缺少交流沟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另外,有些文献利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难以实现的原因,如大医院怕承担责任不主动下转,大医院怕病源流失不主动下转,基层人员、设备和技术差等 。

(二)需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分析了病人不愿到下转到基层社区的原因。第一,病人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足,对基层社区不够信任。第二,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治疗听从医生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双向转诊”难以实现 。

(三)第三方分析:

基于第三方分析的学者认为,政府需要对当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医疗机构建设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当前状况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部分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收入较低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有相当大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是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长期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治轻防,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防病效益,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二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三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还有学者认为,医疗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重要障碍。此外,基层医院还缺少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导致转诊流程不明确、缺乏首诊医师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不匹配,只能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1。

(四)“阶梯就医”的可持续建设机制

1.“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机制研究

在这一制度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分析 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新模式,通过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通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建设。

2.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当前学者在“双向转诊”这一制度上同样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单向转诊”未实现“双向转诊”的原因进行经济学思考。探讨“双向转诊”的优点,充分利用各地医疗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一些学者还对“双向转诊”下转难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中认为:第一,客观全面的认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转诊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革新,以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转诊合作,建立实际的机制。通过立法,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法规,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并规范病人就诊的具体路径和基本准则。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医院任务的分工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诊疗活动。第三,发展社区医院卫生医疗建设,建立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第四,加强医院间、医院和患者间的信息沟通。建立统一的网络通信系统,使转诊服务有序的进行。第五,调整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卫生资源的共享,合理分配,使得基层医院也能够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和技术 。第六,加强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只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合理运行。

二、“阶梯就医”研究成果的不足

1.研究对象的不足

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体系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医疗体系,忽略了占中国9亿人口的农民群体。尽管现如今很多属于农村户口的居民都居住到了城市,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留在广大农村的“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与在城市的青壮年相比,这部分群体更需要完善的医疗服务的辐射。笔者认为,对“阶梯就医”的概念认识及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社区,更应兼顾到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如此得到的“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研究方法不科学,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以往学者在研究“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以及作者亲身经历,并结合一些新闻报道来指出现阶段就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但这些文献都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撑,没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科学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站遭受冷遇而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困境。因此,研究成果在理论深度方面倾向于“就事论事”解决现实问题,学术性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3.研究角度不全面,缺乏实证研究

“阶梯就医”不仅包括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制,还包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现在国内许多的研究都只考虑了这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在构建完整的“阶梯就医”理论体系中,探寻“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必定不能将这两者孤立开来。对于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也要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要充分考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部门和病人自身的就医意愿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的方法由专门走向综合。

三、“阶梯就医”模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阶梯就医”的目的是为了使社区医疗走出软硬件不配套、有设备缺人才的困局,使普通民众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纵观我国这些年来进行的新医改,大病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事业都发展的蒸蒸日上,“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得到了初步的缓解。通过之前对“阶梯就医”模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的分析,我们对该模式发展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阶梯就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自启动第二轮医改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众多惠民政策。这期间,国家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另一方面还着手打破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垄断的局面,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来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但是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政府只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建立起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庞大工程,它既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又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老有所医的福利待遇。但鉴于目前的国情要实现这样一种全民共享医疗服务的局面尚需时日,因此对于“阶梯就医”模式的研究应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而讨论,通过实地走访以及数理分析,运用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不断加以整合与完善,使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地方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北京医改不再要求小病进社区鼓励医生个体行医[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609:830.

[2]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金嵘,朱茸茸,杨虹霞,陈华.城乡对口支援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911:1028-1029.

[3]田福运,唐晓君,张名均,于露,陈涛.重庆市社区人群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9,v.3811:1273-1274.

[4]郭力文.全科医生诊疗思维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v.13;No.23210:1096-1098.

[5]李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学思考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v.29;No.33109:66-67.

[6]王娜,陈琦,王君丽,潘岳松,梁万年.北京市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6801:26-28.

[7]黄卫东,王芳华,孙平辉.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v.3109:1627-1628.

[8]顾建钦,马振萍,李卫华,华兵.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8010:1151-1154.

[9]杜文娜,许璐璐.全科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v.30;No.21604:69-71.

[10]陈起坤,陈燕奎,吴金泉,郭小聪.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8806:415-416.

[11]周珉.强化政府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8-9.

[12]姚岚,陈启鸿,刘华,陈迎春,卢祖询.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17-18.

[13]周亚夫,丁晓芳,潘睿,黄辉,王洁,卢建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759-760.

[14]冯鹏程.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2007,No.22602:91-93.

[15].时讯[J].中国社会保障,2007,No.15202:4-5.

[16]熊茂友,甘筱青.创建“112”双向转诊模式:中国双向转诊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210:731-733.

[17]陈起坤,张俊妮,陈燕奎,杨阳,何嘉敏,郭小聪.城市医疗供给制度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系列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311:817-819.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卫生服务营销能力的方法。方法:对180名参加全科医学培训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的概念、方式、方法、作用的知晓情况。结果:社区医生和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从教学前的9.24%提高到教学后的66.75%。 结论: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教学内容,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学;社区医生护士;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and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Methods: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participated the workshop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We undertook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bout concepts,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improved from 9.24% prior to the workshop to 66.75% after the workshop. Conclusion: Incorporating service marketing in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Key words】Entire section medicine; Teaching; Community doctor nurs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社区医生和护士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实践者,全科医学教学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必要措施。我院对2008年全省全科医生骨干培训班及2009年全省社区护理培训班学员共180人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了关于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问卷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的学员均来自湖南省各地、市、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共180人,其中社区医生135人,社区护士45人。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3岁。中专学历36人,大专学历者136人,本科学历10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10年,平均从业时间6.5年。

1.2 调查方法

1.2.1 根据吉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情况问卷表》内容制作。我们对原调查表进行了增减,删除了部分全科医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一项。这样,问卷表共包括5部分:一般现状、教育现状、职业满意度、全科医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现状、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现状。

1.2.2 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授课前后分别发给每位学员相同内容的问卷表1张,前后各180份,共360份。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表,回收率100%。

1.3 措施

1.3.1 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及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支持,把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意识的传播纳入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日常培训的规划中。

1.3.2 改变社区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和意识。讲解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医生护士履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的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1.3.3 上课开始时请学员说说自己对于营销概念的理解,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医院营销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营销的关系等,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3.4 阐述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根据服务需求,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而非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举措,也并不是商人的专利。营销管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1.3.5 根据卫生部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为学员讲授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概论、营销体系、营销运营策略、市场分析、顾客的期望、营销管理等内容,提高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水平。

1.4 统计方法:将回收的问卷表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x2检验,p

结果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在接受培训前仅为9.24%,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后其基本知晓率达66.75%。

2 讨论

2.1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2.2 国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合理安排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课程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提高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提倡医疗机构可以为政府办医院、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等,医疗服务产品各具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各医院自身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向居民推销医疗服务产品,掌握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至关重要。

2.4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具有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职责。那么,

如何优化组合社区卫生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5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团队营销管理水平,管理者的作用对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非常贫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营销作为一种对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还未普及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社区医务人员,他们的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政府在开办的全科医学教学中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的授课力度,对社区医务人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实卫生服务产品营销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3篇

2005年长宁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面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2007年长宁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心是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2009年中心经过评审成为上海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2010年中心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在综合服务能力上再上新的台阶。

1重细节育文化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细节营造服务环境,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自身特色并不断突破。优雅的小洋房被装点得安静、平和、精致。绿色是主色调,从隐私保护、无障碍设施 、功能分区、一次结算的服务流程等方面处处显现因地制宜的人性化设计。

中心注重提高团队执行力,中层干部对接二、三级医院职能部门从而提升管理能级,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中心现有职工129人,其中全科执业医师30名,4名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11名公共卫生医师,注册护士38名,副主任以上医师4人,中级任职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36人。近3年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的人才3名。

新华始终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服务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新华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内涵,在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心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中心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上海市学习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0年是中心建院50年,中心征文汇集职工感悟和社区居民心声,以《感动新华》一书为载体,让每一位新华职工都将自己成长的故事写进这本纪念册中。从这里体现了新华这个集体对于每个人职业发展的激励和关怀。

近年来,中心在积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首先,广泛的社区参与,积极协调街道、居委会、辖区单位等各方力量,构筑起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动员中的组织平台;其次,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机构和专业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再者,从“六位一体”到“两个基本”再到“健康管理”,以综合连续为特点的服务融合度越来越高,从全科团队服务模式逐步向家庭医生制过渡,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越来越明确,“社区人群健康全管理”的理念已经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起来。

2循需求赞满意

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各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项目试点。

2011年中心年门诊量280 352人次,开放床位40张,建立家庭病床551张。同时,中心已为新华街道15岁以上居民建立核心档案52 285份,并借助“长宁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2009年,中心通过了香港源全学会的5S管理培训和认证。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素养为目标,建立起质量管控从被动到主动的路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延伸到每一个服务环节,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从管理延伸到服务,中心将5S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健康教育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

新华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主动,带给社区居民的服务也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一直以来,通过第三方评估,居民满意度总是名列前茅。中心不断搭建各种平台同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比如新春联谊会、居民群众座谈会,团队医生见面会等等,将“不满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化解和整改,让更多的居民通过建言献策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中来。

3拓思路竞合力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1995年开始,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2007年10月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长宁区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加强理论研讨也成为中心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过程中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社区健康人群全管理、“3-2-1+1”医疗卫生协同服务等展开理论研讨,并在相关专著中发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水平,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心迎来了社区卫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那就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心从优化人员组合着手,一名家庭医生配备一名社区护士,传统的医护组合结合了专业优势互补、人力成本效益最大化以及责任分工更明确等优势,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更高了,社区护理工作得到了推动和发展,实践证明新的医护组合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中心成为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基地,7名学员在中心完成了社区实习。2009年1月中心经过层层筛选、专家审核,最终成为上海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承担起传播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培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职责。中心于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分别成功举办了四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全国培训班,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80多位学员参加了交流学习,获得了卫生部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党中央、国务院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的重心,通过成功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并以此作为又一次发展的契机,传承文化、扎实基础、谋求创新、无私发扬!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

社区卫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3―0001―03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可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五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三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形式,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专门人才”。本课题旨在通过定向免费为农村社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门人才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地共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组于2008年6-10月对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地区农村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卫生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社区卫生人员不仅数量少、素质低,而且年龄老化、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全科医学人才。据此,提出了未来5年湖州市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划,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定向农村社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够用、适度原则,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用得上”。

2.1 以“就业岗位”为依据 农村社区全科医学定向生的就业岗位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卫生服务。由于其服务岗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突出专业主干课,减少公共必修课,适当压缩医学基础课,丰富全科医学方向必修课,加强医学人文”的原则,对现行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专业主干课程在原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6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方向的中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3门课程;公共必修课由临床医学专业的715学时减少到528学时,节省的课时用于全科医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医学基础课从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7门课程调整为全科医学的5门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必修课则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求,增设社区保健与康复、社区急诊与急救(院前急救为重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皮肤性病学、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农村常见疾病防治等课程;为加强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人际沟通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重点是加强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转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删除一些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或实验项目,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必需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

2.2 以“服务目标定位”为导向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实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社区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这一主线,根据社区服务功能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要求,对校内实验实训、临床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环节进行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2.2.1 校内实验实训环节 主要包括医学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临床综合技能岗前培训等环节。基础实验课程通过整合和优化,开设人体形态学实验(含局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含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临床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三种基本技术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常用仪器操作技术。开设了诊断学实验、外科学总论实验、常用临床技能实验、社区常用护理技术,适当增加诊断学实验课时;在实验项目上加强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基本知识、B超以及常见病X线拍摄等;并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安排临床综合技能岗前培训环节,为进入临床实践和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2 临床实践环节 由原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见习4周、生产实习40周调整为教学见习4周、生产实习34周、社区实践6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习4周。重点是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能。教学见习期间适当增加放射、心电图、B超等的见习时间,生产实习时,适度减少学生在内、外、妇、儿等科室的轮转时间,适当安排学生到五官、皮肤性病、中医等科室轮转。同时学生毕业考试采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核,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的要求。

2.2.3 社会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开设暑期社区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在社区参与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调查、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卫生管理等活动,早期接触社区、了解社区、融人社区、关心社区,逐步建立与农村社区和农村居民的感情,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意识。

2.3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人文素养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为培养农村社区全科医学定向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以人际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为依托,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科学价值观。根据农村社区特

殊的经济、人文环境和农民朴实、勤劳的特征,专门设计和开展了以“我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作贡献”为主题的专业成才系列活动,激发大学生对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加强人际沟通技巧培养,训练学生在社区中待人处事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农村社区独立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岗位上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人才培养路径

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式”培养路径,以保证“下得去”。课题组的《湖州市农村社区医学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的报告》引起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根据课题组提出的“订单式”培养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专门人才的对策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并于2007年3月下发了湖州市《关于定向培养农村医生工作的意见》(湖政发[2007]36号)。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政府的协调下,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全科医学方向)定向生的计划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同意列入全省统一招生计划,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定向培养学生,2008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为宁波市卫生局委托培养40名。2009年3月经省卫生厅、教育厅等部门批准,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正式成为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为确保定向生毕业后能到农村社区工作,市政府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逐级上报定向计划,由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全科医生需求量上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上报县区卫生局,最后由市卫生局确定招生计划后公布生源指标;二是定向生在招生录取时与各县区卫生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三是湖州市辖区范围内的定向生由政府免费培养。

4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人才怎样培养的根本问题。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前期教育+医院后期教育”的培养模式已不适用新农村社区医学人才的培养。本课题探索并建立了由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校地共育”的培养模式。让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直接参与到学院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4.1 建设一支“校地共育”的师资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构建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热心教学的医护骨干担任临床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既可以承担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又可以承担学生临床见习、生产实习以及社区卫生实践的带教任务,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4.2 开辟一批“校地共育”的实践基地 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根据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如多媒体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妇产科实训室、眼耳鼻喉科实训室、检体诊断实训室、护理实训室、影像读片室、心电图室、手术电视系统等实验室。同时,结合全科医生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实习内容的特点,选择县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条件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践基地。2009年3月新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27个,为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按执业医师技能考核规范,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开展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病史采集、病历分析、常用技能操作的多站式训练和考核,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规范化。

4.3 构建一种“校地共育”的教学形式 “校地共育”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课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社会实践,学习空间由校内课堂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医院社区,学习时间由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使学生从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并根据知识、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期间或在校期间就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调查,从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始,到逐渐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区,加深对社区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认识,让学生在社区环境中学习、实践、成长成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好地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

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要求,也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面向农村、服务地方的职能体现,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因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力求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定向免费”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丙生,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97-2230

[2]陈云风,郭化山。章晓红,等,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大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可行性[J]中国全科医学,2008,12(21):1912―1914

[3]方宏源,社区全科医生的接诊艺术[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