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编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编辑论文

第1篇

二、前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第2篇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网络;光纤通道;磁盘冗余阵列;SCSI技术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行业中谈论最多的就是非线性编辑网络,它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间视频技术发展和人们注目的焦点。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得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系统在由数字化和网络化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线性编辑网络集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网络的共同优势,有利于提高全台工作效率,所有网上资源实时共享,同时也为编辑人员的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而受到视频界的普遍关注。我台在去年由大洋公司承建了一个光纤网与以太网双网结构的非编网络,网络由8个有卡工作站组成。为了让技术人员能够进一步认识非线性编辑网络,现在对组建网络中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技术进行探讨。

1FibreChannel连接与SCSI连接

通常把FibreChannel简称FC。FC接口是SCSI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许多方面FC都与传统的SCSI非常类似,它们都是与存储设备的快速接口。然而,FC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增强了SCSI性能的不足,两者对比如下:

⑴速率与连接距离

FC是一个串行接口,也就是说,在某一瞬时,只传输一个bit,这与SCSI是不同的,SCSI传输信息时是多个bit同时传送的。FC的实际速度为1.06Gband/S二进制下,由于所有数据采用“8b/10b”的编码方式,所以FC有效传输速率为106M/S,而这个速度是FastWideSCSI(20M/S)的五倍,是UltraSCSI接口(40M/S)的二点五倍。使其能应用到对速度需求更高的应用领域,包括视频领域。FC可连接距离达到500米,而SCSI可连接距离仅为30米,不利于网络工程的实施。

⑵可靠性

FC被设计用来支持不间断的热插拔设备。也就是说,在环路中,增加设备时不会影响网络中的数据流。这是SCSI所不能支持的。FC还可用双环来增强性能和可靠性,如果在一个环路上出现故障,另一环路使FC网仍保持畅通。同时,由于使用双环将使环路带宽可达到200MB/S。

⑶容量

FC最多可以连接126个设备,如果每个端口连接9G硬盘,则在单环上存贮网络空间达1TB,而SCSI只能支持16个连接。SCSI不利于网络的扩展。

所以说,在SCSI的基础上,FC为了存贮界带来很多新的性能和可靠性。FC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加上集线器和Switch,FC极大开拓了高速存贮器领域。我们在组建非编网的时候,坚定信念地使用了FC网+以太网的双网结构。

2硬盘容量和数据传输率

对于PAL制的视频数据,如果不压缩,其数据率为20MB/S(720×576×2×25),双通道音频数据率为192KB/S(48×2×2),由此可以计算出在某个压缩比情况下,一定素材量所需要的硬盘空间总和,如某个系统的总的素材量为8小时,在压缩比为4:1时,则总的硬盘空间需要20×3600×8/4=144000MB,即约144GB(由于音频数据相对视频数据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要求的系统存储空间是80小时,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采用了146G硬盘12块,其中1块用来热备份,RAID5校验占用146G,所以实际存储空间为1.46T。

视频网络系统所传输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同时,系统要求数据有很好的同步,即每秒严格25帧,因此在编辑回放和采集时,对硬盘的读写速度和网络通道的带宽要求比较苛刻,即要求速度高,而且高速度能够持续稳定。通常,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有两个实时通道,假如系统压缩比为4:1,则该编辑工作站最大占用的带宽为10Mbps。我们要求的是8个有卡工作站,在极限情况下,所有站点同时双通道访问FC,所需FC带宽为80Mbps,而我们采用的FC硬盘陈列提供200Mbps的带宽,完全可以满足高质量素材的实时上载与存储。

3磁盘冗余阵列(RAID)技术

RAID是利用若干台小型硬磁盘驱动器加上控制器按一定的组合条件,而组成的一个大容量、快速响应、高可靠的存储子系统。由于可有多台驱动器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率,而且由于采用了纠错技术,提高了可靠性。硬盘阵列是视频网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硬盘阵列的容量、速度、稳定性往往决定整个网络的性能。而网络中是运用RAID3还是运用RAID5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而RAID5适合较小文件的应用,如文字、图片、小型数据库等。

RAID3: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存放在N+1个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空间为N个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当这N个硬盘中的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从其它N+1个硬盘中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原始数据,这样,仅使用这N个硬盘也可以带伤继续工作(如采集和回放素材),当更换一个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但是,当由于在一个硬盘阵列中,多于一个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RAID5:RAID5和RAID3的原理非常类似,硬盘的有效使用空间也是一样的,但是它将校验容错信息分散存储在N+1个硬盘上,所以它的安全性要比RAID3要好一些。

而我们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我们选用了RAID5方式。

4FibreChannel网络及管理软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FibreChannel指光纤通道,并不是仅指光纤光缆。FC不仅试图解决计算机和各种外设(RAID系统等)间的数据传送速度问题,也解决网络间数据传送速度问题。FC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内保持高的带宽传输。

FibreChannel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共享硬盘阵列的文件和目录信息对网络中所有工作站保持一致,即某个工作站对共享硬盘阵列的文字写入和删除,必须在其他工作站得到及时反映,否则,便失去共享的意义。另外,管理软件也被用来管理共享信息的读写权限控制和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目前,国内一些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开发商,主要采用了两种FibreChannel管理软件:Transoft公司的FibreNET和Mercury公司的SANergy。

FibreNET是一种基于共享硬盘卷一级权限控制的管理软件,即在同一时刻,某个共享逻辑卷只能被网络中一个工作站拥有写权限,其他工作站对该卷只读,通过软件切换可实现逻辑卷写权限转移到其他工作站,当一个工作站在其拥有写权限的卷中写入或删除文件时,其他工作站需经过手动或自动定时刷新操作,才可保证文件和目录信息的同步。

SANergy是一种基于共享硬盘中文件一级权限控制的管理软件,即在同一时刻,多个工作站可以往同一个逻辑卷中进行写操作,但同一个文件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工作站修改,其他工作站对该文件只读。当一个工作站向某个卷中写入或删除文件时,其他工作站会自动同步整个卷的文件和目录信息。使用SANergy的优点是,工作站不用切换卷的写权限,不用进行刷新操作便可同步所有共享硬盘的文件和目录信息。但使用SANergy管理软件要求系统必须是双网结构,即FC网和以太网并存的网络。我们在网络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后一种网管软件。

5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

⑴机的安全性

指网络中工作站点的安全性。一方面,主机本身的稳定性以及与各种板卡使用的兼容性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在主机或主板的选型方面会进行很严格和长时间的测试;另一方面,工作站点软件的稳定性,包括各个非线性公司自主开发的编辑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在使用网络功能,如网络文件传输和调用网络素材时,会形成站点安全性的隐患,因此,在软件设计时,需充分考虑网络突发异常的应急处理。再次,考虑网络攻击的避免,采用norton公司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避免工作站遭受攻击。我们选用了大洋公司基于DigisuiteLE板卡的DY3000LE

⑵共享硬盘的安全性

共享素材硬盘是FC网络的核心,共享硬盘的损坏意味着音视频素材的丢失。与共享硬盘阵列安全性相关的因素有阵列的容错功能、阵列控制器的质量、硬盘的质量以及阵列的设计工艺包括电源、风扇、机箱工艺、防震特性等。目前许多硬盘阵列提供备份部件,如备份电源、备份风扇等。在选择硬盘阵列时,需根据其应用场合和资金预算进行综合考虑,如在节目制作网络中,其系统对硬盘的速度、容量要求比较高,可考虑使用非容错硬盘阵列,而在节目播出网络中,考虑更多的是安全性,所以通常会考虑使用容错硬盘阵列。

⑶服务器的数据安全

服务器负责的是网络系统的管理,包括素材、节目、栏目、操作人员权限、生产、文稿等管理以及高压缩比素材存储,所有的数据库都存放在服务器上,所以一旦服务器崩溃,整个系统的管理信息将会丢失。所以,服务器必须选用高性能名牌产品。在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系统中,利用windowsadvancedserver,采用服务器cluster方案。

⑷播出的安全

播出在电视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播出的安全性。通过如下的一些措施可以使得播出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

把播出系统和编辑制作系统分开,尽量降低制作系统对播出系统的影响。

使用RAID5容错硬盘阵列,提高硬盘的安全性。

使用专业的工控机箱,使得系统的抗震性和散热性得到改善。

采用双机备份方法。使用两台播出机同步播出,或由备播机监控主播机的播出状况,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为备份播出。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播出备份应急节目或相应高压缩比素材节目。

第3篇

2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传统的稿件收集过程中,因为人为录入的误差导致稿件的错误率增加是编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交稿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保证了稿件的准确性,降低了稿件的错误率。学术期刊编辑在电脑上通过电子排版系统对稿件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以随时根据版式要求和其它编辑的意见进行及时修改。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其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专业符号较多,运用计算机编辑软件中的专门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常见错误和编辑专业术语中的错误。对于准备采用的稿件,编辑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编辑的同时还可以将编辑和修改痕迹保留下来,方便审核或主编审阅。对于包含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稿件,编辑人员可以将其通过网络交给专业技术编辑或美编对图表、图片进行编辑排版。校对人员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机上校对,或通过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提高了稿件的准确率,缩短了校对时间。

2.4出版方面的创新

普通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入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规模较大或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或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建立自主网站,实现期刊网络化出版。网络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扩大了读者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查阅学术期刊和利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加了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站数据库的查阅记录和引用记录等信息使编辑可以获得文稿查阅量和引用量等信息,同时许多期刊社或编辑部自建的网站通过建立论坛或交流空间等方式增加了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的空间,使编辑过程体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

3.1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实现网络化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充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化管理,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征求专业审稿人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及时跟进读者需要,更新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刊物特色,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编辑部通过网络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将编辑部的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化,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3.2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需变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时代紧迫感,要紧跟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及时转变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数字化意识,还要具备开拓精神,敢于开阔传统视野,理性思维处理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能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在谨慎处理各个稿件的同时,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期刊的质量,保证社会效益是首要位置,辅之经济效益。此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一定的计算式操作技术,能熟练进行文字处理、排版编辑、图形处理,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辅助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将全新的网络稿件处理工作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出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素养,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针对期刊的专业要求,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做支撑,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编辑软件和网络化的编辑流程,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化的期刊编辑流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稿的研究层次,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编辑出版。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要根据行业的动态和走向用超前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来武装自己的知识,更新自身编辑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环境。

4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