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

网络编辑论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2篇

2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传统的稿件收集过程中,因为人为录入的误差导致稿件的错误率增加是编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交稿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保证了稿件的准确性,降低了稿件的错误率。学术期刊编辑在电脑上通过电子排版系统对稿件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以随时根据版式要求和其它编辑的意见进行及时修改。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其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专业符号较多,运用计算机编辑软件中的专门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常见错误和编辑专业术语中的错误。对于准备采用的稿件,编辑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编辑的同时还可以将编辑和修改痕迹保留下来,方便审核或主编审阅。对于包含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稿件,编辑人员可以将其通过网络交给专业技术编辑或美编对图表、图片进行编辑排版。校对人员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机上校对,或通过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提高了稿件的准确率,缩短了校对时间。

2.4出版方面的创新

普通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入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规模较大或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或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建立自主网站,实现期刊网络化出版。网络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扩大了读者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查阅学术期刊和利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加了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站数据库的查阅记录和引用记录等信息使编辑可以获得文稿查阅量和引用量等信息,同时许多期刊社或编辑部自建的网站通过建立论坛或交流空间等方式增加了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的空间,使编辑过程体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

3.1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实现网络化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充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化管理,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征求专业审稿人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及时跟进读者需要,更新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刊物特色,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编辑部通过网络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将编辑部的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化,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3.2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需变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时代紧迫感,要紧跟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及时转变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数字化意识,还要具备开拓精神,敢于开阔传统视野,理性思维处理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能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在谨慎处理各个稿件的同时,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期刊的质量,保证社会效益是首要位置,辅之经济效益。此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一定的计算式操作技术,能熟练进行文字处理、排版编辑、图形处理,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辅助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将全新的网络稿件处理工作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出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素养,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针对期刊的专业要求,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做支撑,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编辑软件和网络化的编辑流程,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化的期刊编辑流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稿的研究层次,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编辑出版。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要根据行业的动态和走向用超前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来武装自己的知识,更新自身编辑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环境。

4结语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3篇

传播活动的传者、受者和中介三个要素中,在很大程度可以将中介理解成为一种环境,理解为传播品平台,理解为编辑的管理与监督。在信息与网络时代,在网络传播中编辑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由于网络信息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传播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包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显然忽略。类似“文责自负”、“不表示本网站赞同发文者观点”的免责声明,便能轻易地推卸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编辑责任。

例如,近年来网络传播中出现与虚假传播迥异的恶意传播,已经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而编辑责任的缺位,也是这类恶意传播泛滥的缘由。因此,撇开恶意传播中传者的战略效应、信息者的诋毁目的,本文只通过对此类传播中心理因素的分析,来讨论其中的编辑责任。而这正是以往的关于网络编辑理论讨论中所忽略的。

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的匿名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由于多数用户在传播中都采取匿名制,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有机会表露自己不为人知的或压抑的一面,甚至于多重面貌,在其中,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以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得传统媒体既有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生效用。例如,网络恶意信息的。

相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只是媒体一种愚弄大众的造假狂欢,有时甚至是媒体和受众间的默契产物。与网络的虚假传播情形不尽相同,很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网络传播中大量出现的恶意倾向传播,则起到一种有意为之战略传播效应。恶意传播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凭空捏造,颠倒黑白,起到恶意传播的战略效应;恶意传播的再一种形式是刻意放大或传播一些不适应传播的事实,达到传播外的某些效应。即将确有其事或部分有其事的信息被有意地发掘并广为传播,使得信息的价值在另外一个区域内被放大和扭曲。这是本文特别关注的一种恶意传播。作一个简单的描述,除了捏造的虚假传播外,在网络传播中,恶意传播通常表现的是“真实的传播”。即往往传播的不是虚假或是谬误的消息,而是确有其事,或者部分真实,或像煞有介事的信息。这类恶意信息传播的手法,如传播学研究者蔡雯指出那样:在报道客体“有时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报道依据,但新闻不反映局部和某些细节,甚至以主观伪造的‘事实’为依据”;报道主旨“以夸大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因素,取得轰动效应”;报道原则“不以新闻传播规律所要求的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公正为准则,不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为媒介之私利不惜损害公众利益”;报道形式“选择能够夸大、渲染事实中某些因素的报道角度、手法和表现形式,形式的运用与内容的报道价值不相统一”。恶意报道的效果是:“受众为某些局部内容所吸引,无法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被媒介所误导。”这些判断也是恶意传播的关键,目的性很强的恶意传播正是如此作祟的。

为何网络环境中的恶意传播比现实环境中的恶意传播势头更迅猛,且泛滥更迅速?笔者以为就是网络环境中编辑责任的缺位。网络管理甚至比平面媒体的编辑更喜欢使用“免责声明”。由于网络普遍接受的宽容度和容错度,或说是习以为常的对恶意传播的“免疫力”,使得网络编辑会明显地降低自己的道德判断、伦理判断。这还不包含编辑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造假、传假的恶意。这些,显然是有违编辑的职业伦理的。而以往的关于网络编辑的讨论中,一般会更加关注信息者的心理倾向和道德倾向,相反,对于编辑者——在网络上是传播平台的提供者——的心理倾向和道德倾向明显地视若无睹。因此,既然网络伦理是信息与网络时代人们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而讨论网络伦理的问题时,也不应该绕过编辑的责任这个话题。

当前,在我国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形势下,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理论及实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西方学者在把西方社会认可的一般伦理价值观念,应用到计算机信息与网络伦理分析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网络伦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问题。例如,关于计算机伦理,美国的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制定了一些简明通晓的道德戒律。如著名的“网络伦理十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与过于关注恶意信息的始作俑者的道德或责任不同,西方学者还对计算机“职业”、“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问题作了探讨。

如韦克特和爱德尼认为,由于计算机技术广泛的社会性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人员或专业人员,他们对社会公众有着特殊的职责。这种职责就是网络编辑的职责。他们倡言:“一个真正的计算机职业人员,不仅应当是自我领域的专家,而且也应当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人类文明的一般准则,具有这方面的道德自律能力与渴望。”美国计算机协会1992年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明确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则”,其中包括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其他人、做到诚实可信、敬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等。这些,都指出了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编辑的基本职责,以及网络编辑的伦理道德底线。

即使在“网络免责”前提下,美国新闻界也是很严格地对待网络信息传播的:如《林肯每日星报》(LincolnJournalStar)的守则是:“网上的信息必须经过充分扎实的核实,而且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部标准。”美国学者斯平内洛在《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道德是非判断应当遵守的三条一般规范性原则,其中的无害原则被称为“最低道德标准”,即人们不应该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给他人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损害。

无害原则认为,无论动机如何,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害应成为判别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标准。在伦理学研究者王正平教授提出的网络伦理的一些基本问题中,也提到了“信息技术产品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信息技术应用者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道德责任”等问题。由此可见,“公正性”、“无害”、“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等关键词是网络编辑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对于具体网络编辑而言,信息技术应用者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道德责任问题应该是最直接而且最无可回避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的方面。网络信息的责任可以举要如下:网络传播过程中,个人信息自由权利必须与个人的道德义务相一致。如在重视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信息隐私权,应当遵守本国和别国的基本法律和文化习俗。作为编辑,尊重网络作者的自由与责任原则的同时,对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自由给以同样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传播“公正性”的体现。

同时,作为编辑更要注重网络中的无害原则。即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网络环境和社会至少是无害的。这是最低的道德标准,是网络伦理的底线伦理。除了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等严重违反无害原则的行为外,恶意传播就是一种有害于他人与社会的传播,是违反了网络伦理的。计算机网络行为主体必须小心谨慎地考虑和把握可能产生的后果,防止传播谣言或有害信息,杜绝任何有害举动,避免伤害他人与社会。

三、网络传播的个性心理分析

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以巨大力量和自由,由于网络管理立法的滞后,目前网络行为主体的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而不是法律。这样,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人的道德自律;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越发达,越要求相关联的个人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道德素养。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中的个体心理与现实环境中的个体心理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从编辑心理学的视角来说,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网络与现实环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为主体的匿名性,这给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不用顾忌后果而任意宣泄的途径。在社交匿名的环境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性特点。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又叫个性消失,是网络个性心理的一种表现。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很少考虑自己行为的适当性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往往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单就去个性化状态而言,它是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但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发现,去个性化现象更多的是与反规范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津巴多(P.Zimbaodo)认为,一旦去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匿名性。即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无所顾忌地违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法律,做出一些自己在非匿名环境中不会做出的行为。二是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即责任模糊。当一个人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时,他就会发现,对于群体行动需分担的责任是分散的或模糊的。法不责众,个体无需为群体行为而承担责任,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能够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内疚感降低,以致行为肆无忌惮。更有甚者,会觉得他们的行动是允许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确的,仅仅因为群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参加了这一行动。可见,群体的保护会使其成员可能做出其单独时所不敢做的事情,甚至会违犯他们在社会情景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做出失去自我控制的行为。

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则是网络个性心理的另外一种表现。心理学研究中的“抑制”指的是个体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对社会情景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以及在乎他人的评价等。这种抑制作用的解除,表现为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容易说出平时不容易说的话和产生攻击,更容易表露自己的人格特征甚至相应的弱点等。研究表明,个体在网络中的行为极易显示出去抑制的特点。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系统给人们行为带来的作用,在于使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主要是一种以文本交流为主的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场景相比大为简化,这样,个体对事物的判断缺乏源于事物本身的感官线索的直接参与,因而可能是歪曲的、感情用事的,就会表现出更少的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个体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被迫接受世俗、规范或准则的约束。正是这种去抑制性影响了传播者的心理反应。人的一些欲望在主流文化中是被压制的,加上巨大的生存压力,个体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就会天然地有着逃避现实、追求娱乐、寻求放松的心理诉求。这种诉求的存在,在去抑制性特点的操控下,个体无视对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热衷于爆隐私,满足窥视欲与好奇心,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由上述对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考察,可以大致看出网络恶意传播的心理机制。在实际生活中,恶意传播的传者和接受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双赢”的关系,这或许是恶意传播效应巨大的深层次根源。这一观点,符合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UseandGratifications)引。

通过对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考察后,回到网络传播这一虚拟空间的情景来讨论编辑的监管责任。在采用聚合内容技术传播的信息第二代网站时代,由于传播方式多元化,因而易于传播,不易监管。

这也是一些第二代网站游离于网络文化监管之外的技术原因。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将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模式,对于传播双方而言,使用与满足产生了极大的对称;网络传播还改变了传播者对传播工具的利用,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成了传播者个性化表演的舞台。但是,也正是传播过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传媒自身的责任性与公信力的降低,产生了恶意传播的现象,传者和接收者身份的模糊,和再传播的情形混杂,编辑的职责还在吗?

通常的说法是,至此,原来的监管(编辑)业已经完全退出,网络上每个者都是话语权的完全拥有者,“他律”已经为“自律”所替代。其实,网络的传播不可或缺的是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这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的提供的平全是一样的。个体的传播完全是靠公共的话语圈产生传播的效应的。一句话:编辑犹在,监管的责任犹在。因此,网络传播需要呼唤编辑职责的到位;当代传播依然需要传统的职业监管。

与平面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监管作为公共信息的守门员,有责任负责网络新闻信息的可信性、客观性。对于传播内容的约束,既有法律的、道德的要求,也有真实性方面的、专业上的、技术上的要求,这些方面,不但需要完善法律体系、道德氛围进行规范,同时还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帮助网络传播者提高其传播内容自身的约束度。

网络恶意传播问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当然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个人的心理问题来解决,也不可能仅仅(或主要)通过对个性的心理学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每当此类事件发生,批评的声音便提倡“抵制’’、“遏制”、“封杀”之类。但是,对于不同情景下网络传播的内容和行为,应当因地制宜,允许传播者享有与其约束度相当的传播自由,“一刀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便需要有新的编辑智慧来面对。如何阻止恶意传播现象也涉及了多元的因素。因此,在堵绝、遏制、封杀不可能奏效的情况下,应该提倡的是编辑责任的到位,编辑的道德伦理职守的到位。以下,笔者就传播过程中的个体接受心理或道德规范提出几点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方面:

1.提倡把握道德底线。应该在网络传播中把握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网络传播的这个底线就是:对社会整体的普遍公众或某个具体的个体是否有伤害。上位的传播追求的是有益,低端的传播标准是无害。宁可无益无害,也不能无益且有害。这便是最低限度传播的道德底线。既然以传播的名义,恶意的传播行为就应该收敛或是节制,即使是恶意传播可能成为娱乐大众的狂欢。

2.提倡对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网络恶意传播暴露出的问题,是道德规范的缺位。网络传播者的人格水平、道德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失控的公众传播在侵犯私人领域时,一旦侵犯者自认为抓住了被侵犯者的某种“把柄”,由于人多势众的“暴民心理”和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完善或适用先例的缺乏,被侵犯者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地位。因此对于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康人格成为重要的部分。

3.提倡网络的社会责任。上述道德教育还涉及规范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即以法律法规来约束恶意传播的人与事。网络经营的商业竞争中,采取各类极端手段去争取受众是正当的,但是,只能在法律规范的限制之内。网络论坛、新媒体如博客等与传统媒体间似乎墨守着“网络免责”惯例。在网络媒体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态势,应该接受网络传播就是媒体传播的事实,网络传播同样应该使用传统新闻的法律法规规范。

4.提倡网络传播的分级管理。对于不同情景下网络传播的内容和行为,要确立唯一的标准和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在不同的传播情景当中,可以根据传播的影响、范围的不同,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比如,对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传播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实名制;对于那些传播范围不大、影响也较小的传播者,可以实行相应的间接的实名制;至于个人沟通,则是可以放开的。

5.提倡网络分众传播。由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一个具有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和无组织性的未分化的群体,大众传媒很难满足他们作为组成群体的个体的需求。应该提倡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化。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从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公认的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非线性编辑系统;评估指标

非线性编辑(NonlinearEditing)系统从产生开始就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不断在应用中更新换代,取得技术的突破。近年来,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全球范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磁带录像机为基础的传统线性编辑方式,成为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电视节目制作效率和效果。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平台上对数字化的视频、图形、动画、字幕等进行综合处理,完成视频图像编辑、声音编辑、特技、动画、字幕制作等绝大部分电视制作工作,结合了电影编辑和电视编辑的优点,使节目编辑人员能够运用电子方法,在任意时间,对任意画面精细编辑、修改,可不按时间顺序对素材画面精心拾取,特技处理,节省了大量的搜索及卷带时间,也由此消除了对图像和录像机造成的损伤。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输入输出接口单元。它影响视频质量,目前一般采用SDI接口(串行数字接口)。

(2)中央处理单元。一般为基于PC平台的高配置兼容机系统、基于MAC平台的系统和基于SGI等工作站平台的系统。根据产品的不同分别集成了不同的板卡进行编解码,主流的包括MatroxoTv、Lx,PinnacleTarge3100系列等板卡。目前也有不采用编解码板卡的CPU+GPU纯软方案,如苹果公司的FinalCutPro。整个非编网络系统视音频处理功能通过中央处理单元实现,其性能对系统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存储单元。是非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目前一般采用虚拟存储技术。

(4)网络管理单元。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MDC(MctaDataCnotorl)服务器。

(5)网络设备单元。目前多采用FC+以太网双网结构,也有采用纯千兆以太网方式的。选择不同组网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带宽要求。组网方式影响到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

(6)软件单元。主要是各大厂商在相应板卡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在系统功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材上下载耗时。采用非编网络系统进行节目制作必须对原始素材进行上载,在加工完成后需要对成品带进行下载。目前大多数非编网络上下载耗时和视频时长相等,上下载的过程实际上是视频播放的过程,这已经成为影响非编网络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

(2)软件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非编网络相关软件,包括编辑软件和管理软件,大多由厂商自行开发。但因为各厂商对相应非编板卡二次开发和软件开发能力参差不齐,导致软件功能大相径庭,软件质量以及编辑后的视频质量都难以保障。

(3)带宽不足。Pal制非压缩的视频流数据量达到约165MB/S。如果按照3:1的比率压缩,为确保双路视频通道编辑,每台非编工作站要求很高的实时带宽,约为14MB/S。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各种虚拟存储技术。但随着网络站点的扩展和容量需求的增加,带宽问题已成为制约非编网络系统扩展的重要问题。

(4)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目前各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单位大多购置了非编网络系统进行节目制作,但关于非编测试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如何有针对非编网络系统进行测试评估已成为推进系统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对湖南、广东等多家省级电视台的调查,各台对非编网络系统分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测试评估,但均未有系统的评估方案。

三、非编网络系统评估内容

为了检测和提高非编网络系统的性能,电视台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评估。目前非编单机系统国家标准正在制订中,而非编网络系统国家标准出台还有待时日。针对非编网络系统的评估,电视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网络带宽测试。采用SANergy等软件进行网络带宽测试。

(2)软件功能测试。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对非编软件的功能进行相关测试。

(3)系统稳定性测试。采用频繁登陆、同时读取、制作复杂特技等方法,对非编站点及服务器进行稳定性测试。

(4)视频质量测试。目前各电视台非编网络采用的主流编码方式已经从M-JEPG过渡到了MPEGⅡ。在非编网络视频质量方面,除编码方式和码率外,编解码过程也会影响到非编视频质量。一直致力于MPEGⅡ编解码问题的ATLANTIC项目组做了相关的实验,证明了在编解码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图像质量的劣化。因此,单纯依靠视频编码方式和码率来判断视频质量是不可靠的,也是不严谨的做法,必须把视频质量测试纳入非编网络系统测试评估中去。

(5)规范系统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包括软件、硬件的可靠性、容错性等多个方面。

(6)软件性能测试。根据国家标准中的明确定义:软件质量是软件产品具有满足明确的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具体包括:易用性、功能性、可靠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方面。

四、非编网络系统评估指标

非编网络系统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确定性性能指标和泛化性性能指标两大类。

(1)非编网络系统的确定性性能指标

根据非编网络系统测试各项目的情况,在网络通道和视频接口质量测试单元相应的指标有:

①SDI幅度。实验表明,从信号源改变信号幅度,幅度为720一880mV时可实现无误差接收。

②上升时间。上升时间符号为(t),指标称幅度的20%-80%所经历的时间。上升时间应为750—1500ps。

③下降时间。下降时间符号为(t),指标称幅度的80%一20%所经历的时间。下降时间应为750—1500ps。

④上冲下冲。两者以标称幅度的百分数标记。

⑤抖动。抖动符号为(J),指数字信号跳变沿在时间上对其理想位置的随机时间偏离。用皮秒或UI的百分数标记。抖动值应小于74Ops。

(2)非编网络系统的泛化性性能指标

主要指标有:

①软件编辑功能。表现为对视频编辑功能的支持能力,对素材采集、素材共享、素材管理、故事板编辑、故事板共享、多轨混编、多格式混编、音频编辑、特技编辑和字幕制作等参数估算权值。

②音频功能。表现为对音频处理的支持能力,对音频采集、音频编辑、视频同步观看和内嵌调音台等参数估算权值。

③字幕功能。表现为对字幕的支持能力,对唱词滚屏制作、高级字幕包装、帧精确编辑和模块无缝连接等估算权值。

④网管功能。表现为对网络管理的支持能力,对用户管理、网络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权限管理、软件设置管理和统计功能等估算权值。

⑤软件稳定性。表现为满负荷情况下对功能的支持能力,包括上载模块测试、下载模块测试、合成模块测试和综合测试。

五、结束语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是在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创造性,把电视节目制作得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该系统的性能,制作出精美、受众率高的电视节目,需要不断改进系统性能评估指标和方法,以促进系统性能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伟,孙雨霖著,网络中录像机集中式上/下载应用,世界广播视,2004,18(3).

[2]张凯洲,李小桦,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世界广播电视,2005,6(2).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新闻事件以其新闻事实的时效性及文章引导的事件舆情而受到各界的关注。只有对新闻事实报道得越快,其时效性越强,新闻的内容才会引起更多的关注,新闻价值就越高。如果新闻报道时间晚于事件的发生时间过长,新闻内容新鲜度降低,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也会随之下降,新闻的相对价值就会越低。目前从中国现行的新闻传播方式来看,由于受到地域跨度、区域界线、新闻传媒底线等因素的影响,让传统新闻工作的影响力大幅降低。例如,同一则新闻在事件发生后在事发地进行即时报道,其在当地的影响范围势必会广,但如果把同一则新闻事件放到全国范围上来看,其影响力势必会随着地域、时空的不同造成受关注程度的不同,这种差异说明了时空的变化对新闻事件的传播造成的巨大影响。

2.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随着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让传统的新闻传播实现了对时空限制的重大突破。互联网因其灵活性及波及范围之广,为新闻的传播提供绝佳的便利。新闻事件未正式报道前后,对新闻的修改非常便利。新闻网站可以轻松实现周更、日更、时更,突破了时间对于新闻传播速度的重要阻碍,让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有效提高了新闻的价值。另外,互联网技术是连接全世界范围的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事件的全球覆盖性,个人的新闻需求能够与世界各个媒体挂钩,从而实现了个人与外界社会信息的及时快速交流,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效弥补了传统新闻工作所受到的区域及时空限制,让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新闻事件带来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大。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优点

1.互联网传播的多元化

曾几何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占据人们生活中获知信息渠道的主流途径,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可以实现图片、声音、文字等多形式结合,人们在阅读新闻事件的同时,可以同时享受视觉、听觉相结合带来的新奇感。新闻事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时,即使内容只是单一的新闻事件文字叙述,也能够用不同文字形式来加以表现,例如滚动的文字、变体的文字等,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关注度,网络传播也能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多元化的新闻传播为社会各界人群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其信息覆盖之广、影响范围之大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2.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量广泛

中国有句古话叫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当今社会,人们只需在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浏览新闻,便可知晓全世界的动态。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以其具有的丰富性、隐私性、包容性的海量信息击败了传统媒体。读者可以在各大网站各大平台上自由搜索感兴趣的新闻话题,不再被动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方式。

然而,当前消费过快的时代也令很多网络信息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比如,各大網站新闻头条上经常出现女星不雅照曝光、女子深夜醉酒视频以及人肉等不雅新闻,目的是夺人眼球,赚取点击量。但是这种新闻多是造谣生事、不负责任、侵犯别人隐私权的,这样不但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而且会扭曲社会风气,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并且严重阻碍新闻传播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其实对新闻编辑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新闻编辑者能够在面对海量扑朔迷离的信息时,能够准确地分辨真伪,绝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昧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新闻编辑者在选择新闻信息时应始终把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热情,坚持去伪存真,坚持正确是非观,对社会负责,为广大群众送去最真实可靠的新闻。

3.群众与媒体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实际上群众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只能看到传媒选择让你看到的新闻消息;而现代,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助手,甚至于成为新闻的主角。可以说,网络打破了大众与媒体交流方式的桎梏,新闻不再属于少数人垄断的事物,而是变成大多数人动动鼠标就能触摸得到的东西。此外,传统媒体数量有限,报道的新闻资讯自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而网络传播可以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新闻信息,而不用被动接受传统传播者的灌输。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发展,给大众与媒体交流方式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传播者与受众处于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受众不但可以自由、方便地浏览新闻信息,还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反馈,二者达到共赢。这种交流方式的改变,不但形成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闻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广大群众的思维模式。此外,借助于网络,还可以对更多领域进行拓展与深入,许多传媒无法做到的事都可以借助网络得到实现。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应运而生,承担着维系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责任,是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本文将明确网络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特征及其基本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编辑;编辑职能;编辑素质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90-01一、网络编辑的职业特征与新特征(一)网络编辑的基本职能。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其工作内容为:素材采集、分类、加工;稿件内容的编辑、审核及监控;撰写稿件;网页制作;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等。总的来说,网络编辑的职能不外乎信息收集、整理,网络发言,舆论导向和网络传播把关[1]。(二)网络编辑呈现的新特征。1.网络编辑集群化、复合化转变。不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普通网页,都需要精心的多媒体设计,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各成一派,这是原本的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和美术编辑的集合。集群化体现在原本一个人的工作现在需要集体来完成,而复合型编辑则是身兼数职,是杂家中的专家,精通多种能力。2.网络编辑具有高原创、高整合能力。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具备高度的信息挖掘、整合和洞察力,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追求目标。3.网络编辑是双重性质的把关人。网络媒体的编辑不仅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者、把关者,是作者与大众的桥梁,更是技术平台的操作者、网络文化的传播者、舆论的导向者,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是网站构架的灵魂[2],需要更高的涵养和素质。二、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的“多重角色”定位解析(一)网络编辑是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建设者。全媒体时代,知识信息作为网络媒体灵魂的存在,其有用性可直接反映网站的运营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网络编辑作为网站的建设者,承担着搜集整理信息的任务。网络编辑要善于观察用户使用习惯,促进网络媒体朝着更加符合用户需求、更有利于传播、更有利于网民间沟通的方向前进。(二)网络编辑是信息的发掘者和组织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往往使网民无所适从,其碎片化特征更是加重了网民的迷失感。网络编辑的职责就是从芜杂的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并整理成合适的方式呈现给网民。(三)网络编辑是网络民意表达的引导者和倾听者。一方面,网络编辑应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原则,为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内容,把理性的观点传达给公众;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了解网民发表的各种观点,用自己的理性推动事件的理性发展。(四)网络编辑是网站的营销者。1.吸引网民。网络编辑要通过各种方法打造自身网站特色以吸引网民,包括提供准确的消息、设立品牌栏目、举办活动等;2.引导广告商入驻。(五)网络编辑是文化传播的多面手。网络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音频、视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互联网,逐步形成一种全面整合的网络报道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表现为报道中充分利用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还要求网络编辑善于运用超链接帮助受众进行扩展阅读。三、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职能转变的要求(一)网络编辑首先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需要网络编辑严格把关,在内容选择、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上严格要求,维护网络秩序健康,着力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体系。(二)网络编辑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编辑业务能力。网络编辑需要掌握以下领域的基本知识: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策划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排版基础及相关行业学科基础知识。(三)网络编辑需具备较强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网络编辑不能满足于提供信息,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避免内容同质化,尤其要注重背景资料、相关链接和用户评价的整合。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时刻谨记“内容为王,观点至上”的原则,要用“新”来抓住用户。(四)网络编辑要有较强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3]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人的利益岌岌可危,“把关人”若不加重视,是很不利于著作人繁殖和文化再创造的。(五)网络编辑要特别熟悉和把握受众心理及网络传播规律。充分了解受众心理才能使自己编辑的内容为大众喜闻乐见。认真研究网络舆论发生、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才能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一个体察民情、顺应民心、汇聚民意和启发民智的互动交流平台。(六)网络编辑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或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此外,网络编辑要时刻学习负责板块的专业知识,保证经手编辑的信息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参考文献:[1]周家群,张惠.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2]杨舒丹.网络媒体编辑把关角色嬗变[J].新闻知识,2010(04).[3]易海燕.网络编辑应全面提升版权意识[J].新闻导刊-网络天地,2006,(01):33-34.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7篇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nb sp;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前        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8篇

美国新闻学者罗杰菲德勒说,“编辑主要是代表他们的受众完成证实过滤建构和呈现内容的任务。”①网络的共享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庞杂纷乱的网络信息更使得受众面临着信息真伪虚实的判断与抉择,因此需要专业的新闻编辑利用特有的职业素养把最合适的新闻选择出来,并编辑在一起,保证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准确性。

网络媒体所具备的超大信息传播量、多媒体呈现方式、超链接、点对点的信息交流方式等特点,造就了网络新闻编辑独有的特性。网络新闻编辑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有必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因此,网络编辑成了人们面对信息爆炸赖以依靠的一个好助手。这就意味着网络新闻编辑要对信息进行仔细地鉴别、精心地挑选。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把关”,包括把好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辞章关,而这些把关的要求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而言依然适用②。

编辑是新闻媒体内容运转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其最大的特点是编辑工作的整合性较强。网络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能力之外,还会涉及到网络新闻传播定位设计的问题,报道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报道方案的策划和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由于目前大多数网站缺乏采访权,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是其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新闻稿件,或者是来自其他新闻机构的新闻成品稿件。在传播内容生产制作流程中,网络新闻编辑主要是担负处理新闻稿件的职责――选稿、改稿、组稿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熟练掌握网络新闻内容生产制作流程。

(一)稿件的组织者

1、筛选稿件。选稿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础任务。筛选稿件是网络编辑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新闻信息产生影响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首先需要对浩瀚的稿件和信息进行快速浏览阅读,并且搜寻出有传播价值的稿件和内容,然后再对之进行过滤和精细加工。

2、修改稿件。网络新闻编辑在筛选稿件后,要对之进行改编。网络新闻具有言简意赅、简洁清晰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从而确保网络新闻的精炼。摘要式新闻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很强导读性的新闻。

例如,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润饰。网络新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标题的引导和提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标题和正文是被安排在不同的网页上的,它们在物理页面上处于游离的状态。这就使得网页上的新闻标题更像书籍目录③。网络新闻编辑就要通过修改、提炼和突出标题来提示新闻要点,从而起到导读的作用。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现有的新闻材料添加有关背景资料、相关的说明性信息和报道,运用“超链接”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原稿中的新闻事实更丰满,内容含量得到增值,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3、整合信息。早期的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基本是“搬运”新闻,而今天,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做出网络新闻的特色,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网络新闻在整体上是由众多新闻报道组成的,这些独立的新闻报道彼此之间有类别和内容上的相关和接近性。新闻信息整合包括形式上与内容上的整合,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网络新闻编辑不但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而且需要具备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

4、策划组织。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自觉的策划意识。网络新闻编辑不仅需要进行专题汇编、制作,而且还需要进行网络的页面设计和栏目建设的策划,如:版块内容的设定、页面版式的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不管是从受众的角度对海量而杂乱的网络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还是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挖掘报道具有独特视角和背景深度的独家新闻,以及从网络系统各要素之间渗透融合的角度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表现手段等等,都需要进行全面周密的新闻策划④。制作专题是策划组织新闻内容的一个重要表现。例如,专题报道从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展示新闻事件的全景、全貌、全过程,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优化。

5、深度解读。由于网站的大多数内容依赖传统媒体提供,导致网络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传统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上,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原有新闻源进行深度解读。追求新闻评论的个性和特色已成了网络新闻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充分发掘新闻信息资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开发特有的差异化内容和独家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了网络新闻生存与发展之道。因此,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加强对网络新闻的再创造、提高网络新闻评论的哲理性,成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舆论的引导者

1、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在海量信息面前,编辑应该充当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互动性强,有论坛、网友留言等多种形式。网络新闻编辑在提高网民积极性、正确引导民意方面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融入编辑思想,体现编辑意识,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2、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也是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网络编辑可把“意见领袖”那些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发言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并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从而强化主流言论,达到引导公众舆论的目的⑤。

(三)严格的把关者

在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把关人需要对进入传播渠道并最终进入受众阅读视野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决定取舍、控制流向。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居于中心的位置,决定着信息的采编、汇总、过滤和流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接收。当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传播时,网络新闻编辑担负起了鉴别、挑选新闻信息的任务。

1、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信息的迅捷方便、网络信息实时传播的特点,使网络存在不实新闻传播的隐患。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的第一工作就是对稿件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2、保证舆论的正当性。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网络传播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新闻编辑要特别重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正面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突出社会发展主旋律。

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有一种动态的立体思维方式,不仅需要关注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运用立体思维从独特的视角诠释新闻事件――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地透视新闻,并对之进行深层次解读,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而且还需要挖掘新闻报道方式和加强新闻报道深度。这种立体思维的编辑理念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拓宽编辑视野和报道视角,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

(五)网络技术的参与者

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多媒体技术操作运用能力,即对网络知识与多种传播手段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建立在网站平台上的,网站通过网页之间的链接组成。而网页是由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组成,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不仅要具有传统媒体编辑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手段,根据稿件的特点选择报道方式⑥。网络技术的植入使得网络新闻成为现代技术的产物。网络新闻编辑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已经开始向新闻编辑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融合的复合型能力转化,从而形成由不同角色整合而成的新的专门性职业。

结语

总之,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能是发挥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参与者、拓展者,这是网络媒体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挥组织者的功能是展示网络新闻内容特色的关键,是解决网络信息日益同质化难题的出路;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是充分展示网络媒体的优势,打造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发挥把关者的作用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的正面性;发挥拓展者的作用是在建构和拓展编辑视角的基础上,为受众展示一幅立体化的新闻画卷;发挥参与者的作用是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交替运用形式活泼的媒体形态,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在新媒介时代,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为受众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型武器。

参考文献

①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闻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39

②刘丽,《从首页新闻的安排上看网络新闻编辑手法》[J].《教育界》,2010(12):71-72

③邓,《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J].《新闻与写作》,2006(5):38

④牛炳文,《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特性》[J].《编辑学刊》,2007(4):9-12

⑤朱红霞,《网络新闻编辑的多重职能分析》[J].《中国记者》,2009(6):77

⑥张永霞,《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J].《新闻爱好者》,2010(8):127-128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9篇

“ICP”是目前人们对他们最时髦的简称,即“Internet-Copy-Paste”,更有人因此称他们为“无冕贼王”,因为他们是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文采的网络搬运工。他们就是网络编辑。

对于这些评论,网络编辑们只能苦笑。目前,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在我国有300多万人,其实网络编辑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早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他们的“身份”却多年未有明确的“认可”,这或多或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编辑们的工作热情。

2005年网络编辑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独立的新职业,在未来几年可能最挣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也名列其中。

2005年11月8日第六个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

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不会出现普利策最佳网络编辑奖呢?

在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然而,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编辑如何快速从一个依附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蜕变为网络时代的宠儿?较传统编辑,他们又需要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迫切问题。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正是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而编著的,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时代呼唤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人才,怎样才能称得上高素质的网络编辑,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素质要求,特殊的环境更需要有特殊能力和素质的编辑。……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思索、触类旁通,是否有志于做个有创新意识的网络编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个现抄现编的工匠而已。”

该书从网络编辑的发展、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技巧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引导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网络和新闻等综合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网络编辑工作,掌握网络编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网络编辑这个新兴的职业大军异军突起。

然而,该书并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网络编辑的技艺,把网络编辑定位于操作方法的层面,编著者认为,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懂得如何操作或具备娴熟的技术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那充其量只是浅层的、初步的方面,因为网络编辑应该是个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却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为什么?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编辑创造性的工作,就不会出现佼佼者。所以网络编辑要实现从搬运工到网络宠儿的蜕变,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写道:“知识经济时代中,沉默就是死亡,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就整体而言,该书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既概括了网络编辑的普遍性特点和基本能力要求,又分析了几大具体的网络编辑工作特殊性。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中国网络编辑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纵向梳理了网络编辑在中国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著者大胆的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自己设计并经营各种特色的网站,而这将是互联网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针对网络编辑的特点,著者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第二部分介绍了网络编辑应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写作技巧、网页编排技巧到如何选择恰当的编辑软件,著者结合实例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意见。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延伸与细化,分别针对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专题编辑、网络图片编辑的具体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大到如何做好网络专题,如何策划网络新闻,小到新闻标题的拟定和稿件的修改,第二部分中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此部分得到充分的印证和延展。著者在研究网络编辑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学术见解。比如,著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网络编辑的把关人角色不但未削弱,反而具有“双重把关人”的特点。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世上的文章大概有两种,一种的哲理性能够超越时代,一种的实践性已经融入了时代。《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就属于后者。网络编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提供新鲜、贴切、生动而丰富的实践例证是该书的最大的特色。而实例在书中出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夹杂在正文的理论论述中,成为编著者某种观点的例证,例如在论述“特色议题”的设置与实施对网站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时,文章例举了新华网的“网上春运”和“网上拜年”、新浪网的“限制养犬专题”等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它们在给我们理性思考和概括的同时,让我们可感、可触、可联想。还有一种相较前一种更有特色,它是在书的正文后面以附录形式出现的,《从网编到经理》、《一个网络编辑的紧张生活》等六篇网络编辑自述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切实与这一职业进行了亲密接触,体会出网络编辑们的酸甜苦辣。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在职网络编辑,我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让你找到认同,继而加深对该书内涵的理解;如果你还在网络编辑职业门外张望,我还是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因为它会让你找到方向,为投身网络编辑这一行业做好准备。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0篇

网络媒体是继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之后的“新媒体”,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彰显出主流应用的特质,渗透到当下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编辑不仅是技术平台的操作者,也是信息人文价值的创新者;不仅是新媒体时 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不仅是多媒体人才,还应该是全媒体人才,从事的是策划编辑网络作品使之适合网络传播的创作活动。因此,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好坏对受众影响的大小至关重要。

网络编辑和传统的编辑一样,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新闻是国家舆论的窗口,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网络作为新型媒体的舆论窗口,是传播知识、网络文化和新闻的平台。网络编辑队伍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

网络编辑队伍的政治修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充分认识政治理论修养的重要性。编辑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我们开展编辑工作的根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是网络编辑队伍的指导性行动指南,新闻工作都要以这个行动指南为导向去开展工作。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网络编辑,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有一颗爱国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抵制贪污、受贿等错误思想,始终把新闻工作的责任放在首位。要有政治的敏锐性,政治的鉴别力,把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事业保持一致。总之,作为新闻的窗口,编辑队伍要站得高看得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的编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报纸、书籍等新闻媒 体积极学习国家的时政要闻,包括政策、方针、法规。分析各类重大新闻,积极参与新闻的讨论,按新闻规律办事,才能保证网络媒体的科学发展。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编辑做到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用正确的舆论引领人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在先进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对信息传播和文化动态的内容关注更多,因此网络编辑必须具有质优量足的信息储备。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是具有很高的外语 编译能力,具备所有传统编辑的能力,具有网络展示、网络监管和网络维护能力而且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优秀的文字功底。网络作为当下较为时尚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特性,它是由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构成的。如果网络中的信息内容只是一些乏味而混乱无序的文字内容。同样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的兴趣。所以,这就 要求网络编辑具备优秀的文字功底。只有具备了很好的文字功底,才能策划、编辑出受大众喜爱的内容,从而产生良好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受众,并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网络编辑应提高媒介技术应用能力

语义出版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推动媒介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网络编辑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与传统编辑工作相比,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编辑.因为网络传播是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所以,网络编辑要有必备的技术能力,如驾驭文字的能力,对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独立编辑、校对的能力以及网络搜索、网页设计、图像与 动画处理技术等:另一方面,媒介技术在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网络编辑无法熟练地应用新媒介技术,不会给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和整合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而且会阻碍媒介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对网络编辑来说,在熟悉和了解媒介技术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媒介技术平台的操作者和运营者。

四、坚持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

虽然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自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并将网络编辑资格划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分别加以认证,但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实现质变。分析其原因,相关政策缺失、职业资格考试与准入脱节等是主要因素。为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力度,从法律和制度角度规范行业准入,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要坚持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通过二者的结合规范网络编辑就业市场,保证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质量,从而从总体上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网络编辑职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执法力度,也是提高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关键。

总之,网络编辑一方面要勇于承担作为传媒人应有的责任,切实履行作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义务,为媒介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媒介环境中自觉提升媒介素养,以满足媒介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1篇

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现状、发展对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了解领域和知识能力,这些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网络新闻编辑即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者,又是网民的服务者,肩负着网站对社会的责任。只有热爱编辑业务,才能钻研编辑业务,才能提高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保证其新闻的真实性。树立为网民服务的观点,在制作和网络新闻时,编辑心中要有网民,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知识产权,按我国法律,媒体不直接拥有新闻的版权,版权归作者所有,网络编辑要对记者,作者坦诚以待,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作者,发挥作者,记者的积极性。

2 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网民可以自由组成社区进行交流发表评论在这种氛围中。编辑如果没有这种政治素质做合格的把关人,起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当下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的虚假的新闻充斥于网络,影响极其恶劣,作为网络编辑要充担负起舆论宣传的重任,就要不断地增强政治敏感,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遵循的传播规律,是网络媒体生存发展的前提。网络新闻工作者应以对时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3 新闻理论修养

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网络编辑除灵活运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之外。还应懂得新闻理论。网络新闻编辑要充分了解媒体所处的环境,报道的底线和,了解社会文化的背景,正确处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首先编辑应具备新闻理论修养,善于挑选新闻,把握什么是重大新闻题材,什么是热点新闻题材,什么是可连续波报道的题材,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版位,什么栏目刊发网络新闻,并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拟定标题和进行裁剪。其次要有新闻敏锐感。新闻敏感是捕捉新闻的能力,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石之一。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的特点,使得新闻敏感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由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编辑必须对网上信息加以证实,因此新闻编辑应注意新闻相关信息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比较什么是真新闻,什么是假新闻,帮助解释新发生的事件。在当今社会,深度新闻报道成为新闻竞争的新的焦点。信息只能提供表层的事实,而丰富的知识储备则可以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在报道中更胜一筹!

4 艺术修养

网页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站的访问率,网页设计的版式,色彩的运用,音频,视频信息的比例甚至字体的类型都是网站文化的体现,这就需要网络信息编辑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网络信息编辑应该对受众的审美观作一个预判,尽量使网页的设计风格符合网站受众的主流审美观,符合受众的文化情感诉求。如中国人对中国红又特殊的情结,在面向中国大众时网页中适当的加上红色的元素就更能中国人接受和认可。在网站的整个版面上映考虑到文字文本和图画图像文本的不同,文字,图形,图像交错使用,但不冲突,达到整个网页画面上的和谐。

5 文化知识修养

首先,网络遍及的特点要求编辑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厚的文化积累,具备文化批的能力。网络编辑每天要面对无数条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些应该采用,那些该抛弃,以各没有文化的编辑是应负不来的。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信息垃圾众信息多,在加上信息本身深度的缺乏都要求网络编辑将其重新组合并进行输出。网络媒体报道类型的细分要求编辑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将网站的信息分类整和,方便网民的浏览阅读。其次,网络编辑的文化使节作用也对其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提出更高要求。时空开放网络的空间,话语权同样平等,其中潜藏着网民情感倾向的竞争。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文化是网络媒体的民族属性,将文化的历量融于人性化的传播之中,网络编辑在信息时代将面对更宏观的任务:让网络媒体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以民族特色的文化实力分享全球化的网民市场,发挥文化使节的作用。再次,网络编辑的文化修养还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网络新的文本以短句,片断,碎片居多,所以,网络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的文字处理技巧,以求媒体,网民共同的满意。网络编辑的文字功底还表现在快速的写作构思能力上,有时,网络编辑不仅需要写出既快又好的稿子,还要求对突发事件写出评论,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对网络新闻编辑的文化知识修养的要求。

6 具有网络思维方式

网络新闻媒体因为其工作方式和新闻载体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就与传统媒体不同。首先是开放式的思维和动态式的思维。开放式包括阅读空间和时间上的开放。网络新闻的阅读不是线性的,封闭的,而是非线性的,开放的。因此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改变传统媒体的报道与编辑思维,学会把新闻素材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考虑,给读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出口,使他们有获得深层次信息,相关信息的可能,同时又要避免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偏离目标,迷失方向。一般来说,网络新闻的报道,由于实时性的要求,会成为跟踪式,追随式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报道始终是开放的和多变的,这要求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有层次化和网络化的思维。层次化是指新闻报道的目标是,根据用户获取信息时的需求层次来分解新闻题材的,充分认识新闻资源内在的联系。第三要有多媒体化的思维,事物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新闻工作者要运用不同的媒体手段,来记录和表达事物。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2篇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站新闻编辑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灵魂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中国的网络编辑行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近70万个,而网民多达1.37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也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无比便捷地得到海量的、实时的、双向互动的信息,这是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如果说网络硬件是高耸的立交桥和宽阔的公路,那么网络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网络信息,网络就成了一潭无源之水。如此说来,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将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网络站点的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网络编辑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总的说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大致包括:一是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二是必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三是信息原创能力:新闻或者专题采访、撰写稿件;四是网页实现的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五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六是更高层次的信息策划和实施: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

由于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了很多技术困难。

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实践、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络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与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得到正式的职业化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从业要求和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起来,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满足网络媒体对高质量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编辑人员。

网络编辑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应该说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大体上有以下10项:

一是发现新闻信息源。在这个Copy的时代里,不知道到哪Copy是件恼人的事情。别只盯着大型综合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很大部分是来自新闻网站,即使本网站没有的新闻,从其商业网站转载也永远慢半拍。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身网站的定位。

二是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你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放的位置。

三是快速制作导读。导读和摘要不能相同。摘要是为了快速阅读,导读的目的是诱发点击。所以,导读要放在目录页。摘要要放最终页。

四是创意好标题。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五是发展互动作者,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作者,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这些互动作者,即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作者。博客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是制作特色专题,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门面,展示着网络媒体在内容企求和导向上的力量。专题的选题、策划、制作、后期维护更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制作长期数据库。数据库从长期看,其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制作数据库过程,也是编辑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不仅是整个网站或频道的文章总库,更是对所有信息进行总体梳理,归类管理的一种方法。

八是写编辑日志。传统媒体不能关起门来办报,网络媒体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传统媒体记者用脚往外跑,网络编辑通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网络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九是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尤其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境外涉及华人华侨的报道以及海外关于中国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外语水平的总体考验。

十是根据自身的新闻系统提出技术需求及修正方案,提高效率,紧跟当前主流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编辑需要从茫茫“网海”中高效率地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还需要对网页及内容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新闻、新闻组以及新闻版面的把握,尤其是新闻组和版面的整体架构与设计,还要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解读,而以后的竞争则会侧重于“质”的较量,那么,信息的有序、清晰、准确则更为关键;最后,网络编辑还应该宏观上有所把握与设计,包括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与适应、对网站整体风格及内容的适应与设计、对负责版面的整体架构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灵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作用,忽略了网络编辑与网站其他角色的关系。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网络媒体在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时要求应聘者有好的新闻敏感度,有深度报道的经验和组织专栏以及评论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懂得一些网络编辑技术,要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还要具备网站基本运营、图文设计等知识。

网站编辑工作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从职业本身来说,除了懂得传统的新闻报道,还要了解互联网的网络编辑等技术手段;二是网络24小时运营,新闻、体育等编辑人员需要倒班,突发事件要随时报道和跟进,比较辛苦。网络新闻是实时的,对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是网络新闻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实时关注和讨论。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站编辑是很大的挑战。

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标志着我国300万网络编辑从此将正式以一个职业进入职场。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四个级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进行资格认证,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规范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网络编辑的人力资源配置。

如何面对未来

网络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这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财经频道编辑需要懂财经,车楼频道编辑至少要懂得房地产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负责时尚频道的编辑则要对时尚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觉察力。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网站同传统媒体一样,尽管是以内容为生,可离开相关客户的支持,网站还是无法生存。网站的客户既包括广告主等商业类客户,也包括普通网民。所以,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另外,网络编辑如果具有了一定的广告意识,就能在制作内容时注重内容独特的形式或独特的解读方式,也会顾及到网站整体风格的统一,这对于网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网络编辑应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有尺度;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内容产业,所以编辑对于内容产业的一些相关法律也是要遵守的,如知识产权、版权方面的法规等;此外,网络是一个新兴媒体,那么,在一些敏感问题方面也需要谨慎,诸如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对国家安全法及保密法的遵守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编辑业务/编辑学学科/学术研究网站/网络化生存

流媒体时代,随着编辑业务的电子化,与编辑业务相应的网络使用也日渐普及,诸如使用电子邮件来往信函,各种学术期刊的网页被刊物编辑部链接在互联网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形成气候,使得学术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传播。比如CNKI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子库,可以通过跨库检索系统(CJFD、CDMD、CPCD、CCND),检索到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内容,包括编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编辑学相关和部分相交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编辑业务的运作和编辑学学科的探讨,也开始进入网络范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作为独立学科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在网络上的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这一态势对编辑学的研究当然不利。因此,为了编辑业务和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应该对该学科的网络生存状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前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学研究网站状况的调查,探讨该学科研究网络化的出路。

关于编辑学学科的定义,本文仅袭用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述评》的观点,即“编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有的学科”,亦即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体地说,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对于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从理论上说,要求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必须重视部门编辑学研究,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的途径,一是运用编辑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别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中抽象出不同类别编辑活动的特殊性;二是将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使两者同时具体化和深化,具有新质。[1]引进这个定义,是为了区分新闻传播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建设,保持上升的态势,内中不乏有对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探讨的内容。新闻传播学与编辑学有相容和相交的学术范围,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与编辑学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如此。

新闻传播学专业网站以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信息为主要内容,尽管是专业网站,但由于内容、形态、主办方背景等因素,这类网站亦呈现出多样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如综合性网站和单一分支网站;学术性网站和实务类网站;机构类网站和个人网站等等。在形态上,除网站外,还有专门的BBS和电子邮件刊物。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中华传媒网”,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回顾传播研究网的建设过程,追求原创性信息及学术品味可以说是该网站的主要特点。再如“中华传播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千龙网·新闻社区、京华传媒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传媒观察、中国报刊网、慧聪报刊资讯网、网络广告先锋、视联网。此外,中国媒体资讯网、新闻出版教育网、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6969报纸营销策划、中国广电网、五洲传媒、中国网络传播研究、G999传媒频道、传媒工厂、传媒川军联盟、每日传媒视点、媒体资源信息网,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告网等网站也各有特色,持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就是专业信息的电子邮件刊物。这是直接发送给订户的重要的网络传播形态,可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txt、doc、html、pdf等文件格式。目前国内的电子邮件刊物主要依附网站制作发送,是目前反映业界动态最及时、内容最丰富的电子报。作为单独发送的电子邮件刊物,有已停办的《e传播周刊》(e-MediaWeek)。其发刊宗旨是“传播媒介观察、传播现象透视、传播信息交流、传播学术争鸣”,订阅发送为上海索易,电子邮件报刊制作发送专业平台)。

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网站之所以兴盛,其中的原因是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大量设置。从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在2003年的发展变化看,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劲头;二是新闻逐渐走向成熟;三是门户网站与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设传媒频道;四是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则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些倒退现象。尽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拥有深厚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然而,由于长期观念上及体制上的原因,这些网站却发展得不如人意,一些著名的编辑专业学术团体和教育院校,甚至还没有一个体现自己学术特色的网站或网页。[2]

其实,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学科研究的网络化具有良好的前景,其未来发展应该受到关注,因此,目前传播学学科网站正在不断更新和加强自身建设。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CJR)为例,该网站不断地优化内容,强化网络特点。例如,建站之初设置的栏目中不再适应目前的调整;加强互动,完善搜索功能;更加突出网络特色。做一个研究媒介的媒介,互联网研究一直是CJR的一个强项。CJR的研究者指出,它可以更加大张旗鼓地扩充互联网研究的分量,成为一个中文互联网研究的信息源、资料库,观点的平台、意见的市场。[3]这点,反衬出与之相关的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状态更加显得停滞不前。

应当看到,编辑学专业网站的创办和发展,对编辑学业的发展和对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术成果走向编辑业同人,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成为研究者的信息源与资料库,可以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可以推动学术批评风尚的形成,可以构建专业知识传承的平台,可以增加网络中的中文专业资源。

目前编辑学的学术网站的类型,沿用《关于中国人类学网络进程的思考与设想》[4]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这类网站如:“编辑学在线”,该站建于1999年,主题为科技期刊编辑学和网络出版,站主吴小勇,为《编辑学报》编委。“编辑出版人沙龙”;“编辑生活网”,版主伊扬,自由编辑,某生活类期刊编辑部负责人。他希望通过“编辑生活网”这个个人平台,展现自我,加强与各位文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渠道,拓宽大家共同发展的空间。这类网站多是编辑中的“网络发烧友”创建,多侧重收集编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在耕种自己的园地,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能丰富学术的公共空间,促进学术的传播,是网络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气的网站。由于站长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兴趣所限,个人创建的学术网站总体上水平参差不齐,原创文章较少。加之站长的学术兴趣变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这类网站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相当一批网站已经倒闭。当然,新的网站也在不断地被创建着,继续推动编辑学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个人网站现存的问题是:在网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虚拟空间,供同行交流,无法得到现行学术体制的认可。这类网站的建立出自于创办者的个人爱好,其网站一般空间容量不大,储存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时,要靠个人的精力来维护更新,也大大影响了时效性和信息密度。因此,访问量不高,影响力不大。这类网站的生存力最为脆弱,经常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二)、政府机关及其所属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政府机关与编辑学相关的网站,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网站,属于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但这个网站的内容主要为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管理法规以及业界动态、统计数据等,具有权威性,因而,本文也将它们纳入专业网站范围。政府所属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的网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网站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研究网等,这类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大小不一。其中,较为成功的网站如“出版科学”和“中国传媒网”等。

“出版科学”,是同名的平面刊物的电子版。《出版科学》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其办刊宗旨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的编辑出版经验,促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体现办刊宗旨,辟有多种双名专栏,如《专论·特约稿》、《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编辑史·出版史》、《多媒体·网络出版》等。“出版科学”依托于“湖北新闻出版网”,其在编辑学研究的贡献是,提供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电子文本和与编辑工作相关的文件,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中国传媒网”,由北京国新中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依托政府资源,发挥行业优势,通过中记传媒网权威的业界资讯和全面的政策法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为传媒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并以产权为纽带,整合传媒资源,积极地介入传媒投资领域。中记传媒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者网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中国记者网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以服务传媒人士为己任,为行业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中国传媒网”下联的“中记传媒网”,在“学术与教育”专栏下,有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内容。

[page_break](三)、民间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这类编辑学研究网站多是各类编辑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介绍编辑业消息和编辑学理论,并推荐编辑同人的书籍等。它们在网站建设方面更侧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兴趣,其发展多依赖于相关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自身的发展。网络为编辑界学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个人研究文集的平台,从而促进了编辑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范围的传播。这一传播的方法,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术体制的束缚。如“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网站,这是一个常设的学术团体门面网站,主要栏目有编辑论坛、学会会讯、学报导读、相关文件以及介绍研究会参加单位等。总体来看,这一类网站页面较为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在时效性和服务功能上远不够理想,目前仅仅能起到展示窗口、介绍编辑学会日常工作等作用。而且,有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死页”,如“编辑与现代人”,尤其遗憾的是,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学报研究会迄今没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网站。

(四)、编辑学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通常是编辑和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类报刊的网络版,主要是将其平面载体的内容全部或部分上网。这类网站与“母体”网站密切相关,它们大都是新闻媒体旗下的刊物。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报刊在新闻传播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但其网站(网页)形态和内容大部分十分简陋,网络传播影响力明显不足,有些还成了“死站”,如“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

(五)、BBS及电子邮件列表刊物形态。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大都设有BBS,如中华传媒网的传媒社区、千龙新闻社区的“横评竖品传媒论坛”等都办得很出色。这些新闻传播专业BBS讨论区的设立,对扩大网站的影响,提高受众参与度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对于编辑学而言,这类BBS中最具人气的是“西祠胡同”中的“传播媒体”讨论区。这实际上是一个论坛群,包括数十个子论坛,其中直接与新闻传播领域有关的有“新闻人”、“传媒研究”等栏目下的子论坛。而在这些论坛中,最相关的要算是“编辑的家”、“图书编辑俱乐部”、“美编之家”。“新闻传播研究”论坛则主要以学术探讨为主,经常转贴学界人士的论文、文章,并且经常有版主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文章。

三、编辑学学术网站的问题与前瞻

一个学术网站的生存状态,一定是与这一学术学科研究的生态相连的。而目前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生态状况不很乐观,也应是我国编辑学界学术研究单薄的一个相互映证。

从编辑学的学科网站情况看,不少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或低水平运作阶段,网站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尤其对编辑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机构、专业报刊和专业科研教育机构来说,网站目前状况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具体说来,目前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原创内容少,网站上的很多内容都是转载印刷报刊上的文章,或是转载其他网站上的内容,雷同现象严重;更新速度慢,时效性差。缺乏英文版、繁体版,极大地限制了通过这一平台与国外海外同行的交流;表现形态简单;数据库及检索功能欠缺或欠佳;网站推广力度不够。

以网站与数据库的链接而言,很多网站缺乏重要学术数据库的链接支持,再就是网站的搜索功能缺乏。在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时代,只有依靠成功的搜索引擎,才能在网络中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网站内部信息的搜索,也是如此。此外,现在不少网站在其正文下面往往有“读者评价”一类的设置,这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互动,如访问量很大的携程网,访问者可以看到并且参与对此文的反馈,作者也能进行辩驳。这是对传统期刊的典型的颠覆。海外同类型网站,不仅提供最新刊发的文章,还提供对以往文章的搜索查询,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站”,其主页是当前文章,但同时提供自1991年到现在的全部期刊内容,并可检索;再如台湾中华传播学会网站亦建有中文传播学资料库、传播研讨会论文、台湾电影资料库、电讯传播产业资料库、各校博硕士论文等较完备的数据库。应该看到,国内的“中华传媒网”对此也花了很大工夫,只是该网的发展势头目前受阻。

从编辑学的研究情况看,由于传播业本身的进展,编辑工作以及编辑学学科的内涵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传播方式看,传播渠道大大增多,使传媒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有了可能。除在原有形式上翻样出新,如报纸增加印刷版次、即时更新已经报道的内容、增辟专栏或专页、丰富版面色彩和内容等外,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媒体进入网络传播,纷纷开办电子版,最大限度地向受众提供信息。随着高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之间的分工和竞争越来越突出,对在新闻行业就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报刊图书编辑从业人员要求的业务技能中,包括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采集、制作、传送信息,以适应网络化传播的需要;要能掌握专门知识,以适应媒体对象更加细分化、特定栏目增多、报道要求更加深广和专业的形势等。

因此,网络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使用网络这一媒介的能力,包括通过网络探讨编辑学科,了解该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的能力。但是,仅从学术期刊的编辑界调查情况看,对电脑和网络利用基本现状总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一般文字处理和网页浏览外,学术期刊的编辑利用编辑学网站上的学术资源的情况不很普及,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更不普及。可以说,除了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的部分编辑外,利用网站的BBS进行编辑学网上交流的情况几乎凤毛麟角。这是相对于全国9165种正式出版期刊的在册编辑人数而言[5]。编辑上网人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人数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这也是编辑学学术网站在网络上惨淡经营的根本原因。

对于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所涉及的问题,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诸如学术论文的著作权问题;学术观点的原创性问题;学术网络的生存空间的问题;学术研究者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与现行学术机制兼容的问题;网站经营的经费问题等。

学术观点的原创文章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编辑学网站的非赢利性,使得网站的投入有限,基本上处于低成本维持运作状态。即使有原创的学术文章在网站上首发,也无力支付稿酬,更何况网络上发表的论文,在目前的学术认可体制中,完全没有一席之地。因此,作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学术成果上网。再如,网站经营的投资问题更加严峻。创建一个能够被学界公认的权威、优秀的学术网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而且,这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而共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站,共同开发电子资料数据库等,更要靠相关单位规划。而且,学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必须有学者的参与,它不仅仅是技术或网站管理人员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学术态度、学术知识、学术背景问题,涉及到学术内容资源的编辑和栏目设置问题,没有学者的参与,网站管理者很难知道网站的读者们(主要是学者)的需求和评价,网站的实际效果。要有热心人。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完善和加强的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陈景春.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A].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C]出版科学,2003,(2).

[2]曾凡斌.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J].博客中国().2004-01-18./new/display/21553/html

[3]陈一、陈惠娟.“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探析[J].新闻实践(电子版),2003-12-1(GSM+8北京时间).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网络编辑 网络编辑规律 网络传播 “开放式”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它在信息传播方面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使得传统的主要传播媒体――纸质图书的传播模式由“作者―出版―读者”变为“作者―读者”模式。网络以其空前的时效性、大信息量、双向互动性、全球开放性、查阅复制方便和费用低廉等优势成为了继印刷品、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因此,网络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成为了编辑、传播学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编辑模式怎样改变,编辑的基本功能还在延续着,即作为大众传播的手段之一,以承载和传播为目的,以符号为操作对象的符号代码检定和符号设计活动,但因各种媒体编辑模式和编辑形态的差异,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变化。网络编辑是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诞生的新兴职业,一般来说,网络编辑的涵盖面较为综合和全面,体现出网络工作的素质和网络事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网络技术、美术特性和页面设计等工作。与传统编辑不同,网络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并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

如果说网络编辑是一种职业、岗位,那么,与这种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学科,就应当是“网络编辑学”。网络编辑学作为编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与报纸编辑学、期刊编辑学、音像编辑学等相并列的针对网络的编辑活动和规律的编辑学。“网络”,就是网络编辑学的特殊的学科对象、领域,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因此,网络编辑学就是网络出版者以网络为载体,对信息源进行有效采集、筛选、解码、编码和传播,使信息源按照传播目标达到最大社会化的学问和技术,是研究现代信息社会里网络编辑的现象、行为、特点、性质、内容和规律的学科。[1]

编辑活动规律就是构成编辑活动过程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既包括研究编辑内部活动的普遍规律,又包括研究对待不同媒体、各类原稿进行编辑的特殊工作规律。[2]因此,编辑活动的规律一方面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体和编辑活动过程具体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又要从各种具体的规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使之成为编辑学的最高理性理论和编辑工作的指导。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就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就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可以说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也有显示网络性质与内涵的独特基本规律。为了研究网络编辑的基本规律,以下从网络传播的特点来分析网络编辑的特质。

1.交互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有点类似于人际传播了。它不同于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传者和受者可以互为主体了,这在BBS中尤为突出。交互性主体的实现有利于交流双方在信息共享中达到互相认同、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在线聊天、OICQ聊天等都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要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精神和传播权利。

从在线聊天和OICQ聊天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交互的两个显著特色:即时性和隐匿性。

即时性是指两个处于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在同一个虚拟空间里聊天,这种聊天因为是即时发送的,具有速度快和超时空的特点,所以颇受青睐;不足之处是速度快,网络“把关人”有时候来不及检查信息,不利于信息的过滤,有害信息易被传播而造成恶劣影响,而且这种信息的主题具有较大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隐匿性是指网络主体在虚拟中通过想象创造着自我身份,并使这种身份表现为多样性、随意性。这个特性使“把关人”的权利瓦解了,许多个人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伴随着高度自由而来的是高风险,电脑黑客的侵入有可能使整个电脑系统瘫痪。

作为负责BBS聊天系统的编辑,首先应该建立一整套的验证系统,以确定网络参与人员的身份,并使用户与网络之间达成一种“信任关系”。同时,网络编辑应该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达成一种健康的网络伦理。具体做法比如可以给网友登录权或访问权,也可以封杀他;可以选出每个版的版主(具有目录和文件权,即拥有对文件的阅读、修改、删改等权力),让他来负责一个版的帖子内容,或组织发表一些议程设置的帖子以引起讨论等。

可以说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了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超文本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3]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地检索。这样的跳跃性的编辑方式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使读者的阅读视野从一个平面跳入了另一个平面,从一个空间跳入了另一个空间。网络版面的编排有力地整合了时间与空间两大编辑维度,变偏倚编辑(即时间或空间择一的编辑方式)为整合编辑(时间与空间并重的编辑方式)。[4]

超文本赋予了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3.海量性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都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由于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可以摆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网络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4.信息滤波

所谓信息滤波是指编辑通过网络对大量的社会信息进行过滤、净化、优化后选中的信息。[5]信息滤波可谓是编辑考虑选题的最佳方式。闭门造车、等稿上门不是真正的编辑方式,调查研究产生选题才是唯一且最佳的方式。但是调查研究不仅仅是编辑到各地的实际考察,也不仅仅是通过报刊了解信息,编辑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在信息时代,网上调研满足了信息量的需求。但是网上的信息是繁杂的,也是有用和无用、无序掺和在一起的,编辑如果不懂得如何过滤信息,就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此编辑必须具备过滤、优化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对来源不一、取向不一的众多信息进行接收,并作科学的分析、整理和综合;要把有用但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找出更核心的东西、更实用的东西加以优化组合,形成最具实际意义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将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也是读者最需要的,更科学的方法是将这些选题再拿到读者当中征求意见,进行二次调研,增加他们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部分,使选题更加丰富、扎实、准确。

5.个人化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6]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三、结语

从以上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看,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戢斗勇.网络编辑学的建立及学科构想[J].出版发行研究,2002,(10).

[2]杨晓鸣.编辑活动规律论[J].编辑之友,2001,(6).

[3]马中祥.论网页编辑的学科化研究[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4).

网络编辑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科技期刊;编辑

中图分类号:F240;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9-02

随着全球电子网络覆盖面的日益增大及国内网民呈几何级数上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网络成了新兴的传播媒体。从传播方式看,网络技术具备了各大传媒以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的特点,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跨时空、超文本、可检索、交互性、双向传播等特点尤其为大众所喜爱。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壮大给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化带来了发展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期刊编辑工作应顺应时展要求,改变编辑观念,不断完善编辑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快网络化进程,利用网络技术彻底改变编辑工作的传统模式,以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挑战

1、面对网络经济环境,改变思维方式

网络经济环境的产生对传统传播媒体提出了挑战,但它并不是取代传统传播方式。编辑工作中富有创造性的总体设计、选题、组稿等工作只靠电脑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是与以往传统的方式共同开拓、满足新的需求,网络经济环境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编辑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出现了较大改变,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面对这种情况,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要有比较充实的网络知识,要在应用网络知识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期刊质量,力争赋予科技期刊新的宗旨和内涵。以读者群来定位选题,围绕刊物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策划编辑内容,将前沿知识信息深加工,尽量做到体现自身特色,成为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提高期刊在新时期的先进性、竞争性和创造力。

2、对信息研究和深加工带来挑战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信息研究,也是一种信息精深加工的过程。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文章和作品信息的精加工或深加工在其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编辑工作的特性决定编辑对信息使用的范围、研究的深度有所不同。一方面,学术水平是对科技期刊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特性决定了编辑对信息研究的必然。学术水平高的期刊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创新性并举,其论文水平应处在该学科领域的前沿,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需要对信息深加工和精加工。这对编辑平时的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还须编辑对信息进一步筛选、研究和控制。因为当前学科发展迅速,仅靠编辑本身的知识结构来组织与选择稿件显然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时效性很强,出版速度快,为保证其时效性,要求编辑在遴选论文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做好该领域的信息研究,在合理的市场预测、网络发展态势预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前沿和学科发展的动向。

3、网络经济环境复杂,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定位要准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适应网络经济环境的要求,实现科技期刊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是必然的趋势。但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多元化、复杂化,往往造成信息筛选的难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在复杂的信息中鉴别和选择有用的信息,发挥文化主战场的地位,是科技期刊编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来说,牢牢把握刊物出版导向是最有效和具体的方法。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科技期刊产品的舆论导向作用没有改变,编辑的职责没有改变。科技期刊编辑在社会改革、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应该而且必须担负起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职责。

4、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编辑工具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编辑是网络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方向。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求编辑应该是能够对网络熟悉并能有效从中提取信息的编辑,也就是所谓的“驾驭网络”的新型编辑。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相关的网络技术,来完成编辑的选题工作和组稿工作,使稿件达到规范和美观,以符合版面工作要求的效果,这也应该是编辑工作的特色。钻研网络是对的,但如果因为深入钻研网络,进而构建网站、制作网页等网络工具,而忽视了编辑本行业工作的特色,把编辑变成为网络专家,也是不提倡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使数字化技术成为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有力工具,而绝不能因其是“新工具”,便为工具所役和失去本来编辑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网络经济环境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机遇

1、专业论坛为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建立提供了机遇

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专业论坛,快速建立作者群。浏览国内外各大专业论坛的网站,根据发帖内容鉴别潜在作者并与之交流刊物的发展动向,短时期内可积累一批流动性的作者,缓解稿源紧张问题。并经过一定阶段的信息筛选,把一些流动性的作者发展为一批优秀的适合刊物发展的长期合作者。并通过测试交流后获得有价值的文章选题。这种借助网络与作者交流的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突破地域界限、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与作者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的优点,并通过对作者的职业、年龄、学历、地域等信息的了解,对作者写作能力的了解会更全面、具体,交流也会更有针对性。

2、丰富的网络图库和快捷的专业查询为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积累提供了机遇

网络图库基于某个平台,采用一系列的运行环境,其安装简单方便,只需将程序上传至服务器后即可使用。强大的后台管理可以任意添加、修改图片类别、图片上传、图片管理、图片处理等问题。无需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管理建设自己独立的网络平台,适合科技期刊编辑的查询、校对功能。对于专业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更新速度较快的科技期刊来讲,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应对不断变化的编辑工作,制约着对稿件质量的判断、选题方向策划、理论知识纠错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开展。虽然书刊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但使用网络和论坛等工具更加快捷方便,得心应手,能迅速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在编辑工作中受益良多。

3、信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期刊出版过程的发展带来机遇

随着信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出版业高速发展,期刊出版正从文字到声像、从平面到立体方式发展。可以说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纸质出版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推动了出版业向传统纸质品方式与现代多种媒体结合来共同发展的方式转变,使科技期刊出版全过程的信息传递发生根本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大大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融收集、调研、检索、报道和服务于一体。一方面,约稿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作者约稿,选择具有应用性、创新性的课题作为目标稿件;另一方面,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论文,以验证论文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还可通过邮箱随时与编辑沟通,查询反馈意见。再者,编辑通过查阅专业数据库资料对来稿进行审查,并通过网络向审稿专家征询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还可直接在网上进行编稿、校对后传递给印刷部门,缩短编校工作的流程周期。

4、网络经济环境提供了科技期刊的发行平台

科技期刊的网上刊发是无纸化办公的重要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发行体系,摆脱了传统纸制品等载体的限制,使发行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使出版产品能更快地与读者见面。网络系统使编辑流程网络化,提高了数据使用的方便性。稿件到来时,责任编辑可凭借网上信息及时查询处理意见、计划安排及处理时间,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稿件的踪迹,得到稿件的处理结果。但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还不能相互代替,只能互相补充。因为读者上网查阅文献大多需要付费下载,并且各地拥有的数字化平台资源不同,决定了对一般读者而言,查阅文献全文、全刊缺乏网络平台,仍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印刷版期刊还将长时间存在。网络版和纸质版将依托各自的优势而拓展各自的应用领域和生存空间。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应该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更多的精力转向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劳动中来。借助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处理工具,编辑可以摆脱繁多的重复性劳动,追寻科技期刊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对每一位科技期刊编辑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杨湘华.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变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 (06):1007-1009.

[2] 程旭.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J].编辑学报,2002,(08):254-256.

[3] 朱建伟.编辑学研究网络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6,(0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