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内科学临床教学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临床教学模式局限性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2]的概念,1999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均确定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21世纪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在《柳叶刀》杂志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要求[4],所有医学卫生人才都应掌握运用知识、批判性思维和注重伦理行为的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培养为患者和人群服务、与人沟通、关怀他人和管理疾病的能力。一直以来,医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疾病诊治方面,因此,传统的完全依赖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床边诊疗技术的训练,为医学生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其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临床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尤其是社区保健能力、意识及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养,社区实践教学几乎为零,使医学生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方面了解甚少,医学生多数缺乏公共卫生观念,缺乏预防为主和群体观念。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社会对临床医生要求的转变,暴露出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2临床教学资源局限性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在医院中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并且需要完成科研任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屡屡发生、医闹现象不断涌现,致使医务人员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完成繁忙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并不是每一位临床教师都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学医院临床教师接受的均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关于社区保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教学意识不强,使得内科学现行临床教学关注的重点仍为实践技能学习,例如:病历规范化书写、体格检查、病历汇报、腰穿、腹穿、骨穿、胸穿等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训练。医患沟通能力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通常停留在理论授课及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观摩感悟,关于社区保健、慢性病管理能力及群体健康保护意识的培养几乎为零。教学病种不足。教学医院每天面临大量从各基层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医学生从急性病诊治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慢性病的评估和管理,这个矛盾随着医学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工作而凸显出来。处理急、慢性病的策略完全不同,比如对于急性疾病强调的是病人的疾病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较而言,对于慢性病则更加强调患病的人和对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评估是一个比诊断含义更宽广的概念,包含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以及构成健康危害状态的其他因素的综合评价。

2社区实践教学融合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是确认和解决有关社区群众健康问题的一门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学科,是以社区为立足点,关注常见病、多发病,应用人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2.1社区实践教学补充内科临床教学资源不足

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的服务目标、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均不相同。社区医院更多接触常见病、多发病,更多依赖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要求较高;对慢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有更多经验,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大卫生观念,为将来在专科医疗实践过程中开展全科医疗协调打好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社区医院的危重症患者相对较少,医患关系比较融洽,患者往往乐于配合教学工作,学生可以获得很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习效果远非模拟人和标准化病人所能达到。

2.2促使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临床教学需全方位接触临床,早起临床教学阶段以社区医院为主,教学医院补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医患沟通和交流技巧等训练。结合社区病例、病种特点,将内科学中部分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病例的学习及管理放到社区进行;而对内科学中的危重、急症病的诊疗常规以及医院医疗常规、日常工作常规等技能的掌握、熟悉和了解安排在教学医院进行。目前,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尝试社区医学教育与教学医院相结合[5-6],我国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实行2周社区实习,9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习有助于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助于增强对慢性病和三级预防观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强化训练相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可使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训练临床思维及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沟通技能、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职业态度与法规知识、危急重症病人的确认和救治等方面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3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融合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

从2009年9月起,武汉大学医学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合作进行的医学教学改革,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行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pathophysiologyandtherapeutics,CPPT)教学模式,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这些学生已进入临床学习阶段,作者借助教学改革的契机,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探索了构建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模式。

3.1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基地骨干教师

采用卫生主管部门与教研室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7个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教学基地的主管领导、教学秘书、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基地管理制度、本科生实习管理制度、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社区师资培养、社区基地建设、全科社区师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内容。学校根据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和师资情况,在每个教学基地安排5-15名学生。

3.2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

将社区实习作为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医院实习2周,根据临床基础技能(问诊、体格检查)、临床资料分析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五方面制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方式,开放式考核方式为主,采用现场考察、调查报告、临床资料分析、实习体会等方式。带教教师应熟悉每次实践的目的、内容,本校教师定期与社区教师联系,现场共同做好实习的业务指导,检查并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以提高社区实践的带教质量。

3.3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积极性

以讲座形式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工作,促使学生团队合作、收集医学资料及提高表达能力;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接种工作,学习如何与社区人群进行交往、如何收集调查资料及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保健工作,查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接种卡片等资料;运用社区医学理论发现社区居民常见卫生问题,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应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为社区居民解决卫生问题,提高医学生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

4结语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缺乏有效的管理

管理问题是制约CME发展的一大障碍。大多数CHS机构没能根据本社区的现状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制定符合CHS发展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严格付诸实施。对于人员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也未能严格执行,使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作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上海,针对该市卢湾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青浦区、金山区共15所CHS中心的252名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发现16.3%的调查对象从未参与CME项目培训,44.4%的人员对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持“基本满意”态度,38.1%“不太满意”,13.5%“不满意”[10]。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加强有效的管理,将CME的完成情况与人员职称聘任、人才的优先培养相挂钩,以及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每年上级部门对学分登记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2培训形式及内容仍不满足需求

目前CHS机构主要培训方式有网络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会议等,其中以理论培训为主,技能实践培训为辅,但这样的模式不能满足CHS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目前“你讲我听”为特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增加知识,但是否能够真正地应用于社区服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尚待商榷[11]。虽然网络培训省时省力,但普及率低。姚卫光等[12]对广东省CHS人员培训现状调查发现,CHS中心人员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脱产(24.3%)、半脱产集中授课(47.6%)和自学为主(20.4%)的培训模式,课程仍主要为临床诊疗知识,缺乏对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社区健康管理、心理学、人文医学等方面课程的培训。因此进行继续教育需要CHS人员真正参与进来,调研他们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征集继续教育选题和形式,积极调动、全体参与对调动CHS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1.3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CHS服务机构培训经费投入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差的地区投入较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CHS机构重视程度是影响CME经费投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CME经费的投入不足,CHS机构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参加针对性培训或参加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进修培训的医院、高校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高级别的培训班也主要在大城市举办。

2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CME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13]。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CHS管理人员、CHS服务人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变“重治病、轻其他”、“医学教育只是复习和补课”等观念,应积极引进高学历人员、改善人员学历结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CHS人员参加CME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认真完成CME的CHS人员,尤其是仔细完成学习笔记、认真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员,设置专项奖励[14],使CHS人员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践行终身医学教育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CME培训,并认真对待,而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

2.2加强机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CHS机构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做好学分登记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将机构每年的CME完成情况与政府对机构的投入相挂钩,实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完成较好的社区增加投入,并给予适当奖励。而且还应将社区CME的完成情况作为CHS机构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与CHS机构领导的待遇相挂钩。同时个人CME完成情况还应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聘任相挂钩,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考核重要指标。此外,还需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保障CME的培训质量,采用笔试、操作、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促进人员掌握各项培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目标[15]。

2.3加大CME经费投入,合理配置培训资源

CME经费来源单一也是造成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经费的投入是CME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主要由CHS机构负担,经费有限。因此,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地分配和运用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各社区应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CHS发展需求的年度培训计划,有目的、分批次、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学习。根据经费的多寡,安排相应形式的培训学习,如进修、网络培训等。

2.4拓宽CME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医院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2] 刘素球,菜尤菊.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57.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库,是千百年来传统医药知识的积累。社区医疗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中医药学在社区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药进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人手,进而对中医药社区人才不足的原因和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并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群众。

1中医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中医药的优势符合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有可为。首先,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深人人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其次,“天人合一”和“未病先防,有病防病,病后调理”的理念对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非常适宜。再次,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

2中医药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进社区在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障碍是社区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的不足。社区缺乏中医全科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中医药理论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虽经过了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对中医药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3社区医疗与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大力的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才能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困难,提高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质量。

3. 1现阶段中医药教育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制约

3. 1. 1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中医药人才进人社区医疗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人才”;中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多层次要求。

3. 1. 2缺乏临床实践,无法满足社区医疗的需要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医学。而现在的中医药教学中临床实践明显不足。表现在:①实习时间过少,而且大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间实习很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中医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去,更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②带教老师少,而实习生多,或带教老师难以胜任,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所以临床实践经验特别差;③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学校提供的社会义诊机会少,接触患者的机会少。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差。

3. 1. 3中医全科医学师资匾乏,教学基地不健全西医院校虽然也面临着师资匾乏问题,但因为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系,实现转型的难度不大。而中医教育则一直没有此类学科,缺少相应的师资。此外,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很短,基础较差,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比较差。中医医院虽然已经加大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力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未能够承担临床全科医学带教任务,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基地不健全。

3. 2通过中医药教育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行学制改革培养面向社区的,留的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大胆进行学制改革,对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减少授课时间。授课应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以致用,有一技之长。授课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创新,要求学贯中西,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338学时的理论课程完全通过单一模式的2个月大班集中授课的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区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同,满意度很高,说明他们渴望了解社区,更希望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贴近社区,这种教学安排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实现社区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培训计划、统一的培训标准,否则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两个年级的学员,如何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区实践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社区实践教学大纲,加强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完善社区基地的建设,以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6―02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起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目标。自1997年至今,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将近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然而,在探索中成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于体制的变革造成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空缺,目前仍然难以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都已大幅度提高,却没有带来社会对社区医生的普遍接受。据外地一些城市开展的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而曾去社区医院就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为了打针与拿药。在诸多原因中对社区医生的医术不放心均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正是想结合管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来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发展的措施。

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国际上最受重视的管理理论之一。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当代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等。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是“因为什么”的问题。公平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强化理论主要研究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其实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有许多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激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使之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施。管理者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就必须及时掌握下属的需要和动机,充分将激励理论应用于管理实际中,根据下属不同的内心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针对性地给予适当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业务资质偏低。搞好社区医院,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是关键,而我国没有全科医生的人才储备,且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欧美很多国家都是医科大学毕业以后还要有三到四年的专科医师培训,以后才能当社区医生。据卫生部的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2.5%的城市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不仅如此,传统的卫生服务体制中,人才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态,医院越大,人才越多,人员素质越高。而基层卫生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从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与大医院相比差距都很大。人才匮乏,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重任。此外,社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多数由街道医院分流而来,年龄偏大,业务能力差。因此,患者不信任,病人少,进而导致医生接触病例少,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医疗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全科医生、护士以及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培训覆盖面小。在全科医院的培养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走在前面的,而且社区医院患者少,医生见到的病例不多,积累经验相对较难。现在国内80%的社区医生都是本科以下学历,有些医生只有中专学历,如果送到三级医院培训,要想几个月内就让他们成为全科医生是不可能的。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至少有60%~70%的社区医师尚未接受过培训,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全科医生综合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在群众心目中的资质公信力和形象。

(3)社区医师的服务模式问题尚未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残疾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仍以传统的“坐堂行医”服务模式为主,深入到社区家庭开展服务的比例较低。社区医生服务理念比较被动,服务模式缺少与居民的零距离互动,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发挥得不均衡。

(4)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保障不稳定,难留住和吸引全科医生和技术人才。与大医院相对单纯的工作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除了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要定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入户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等。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负担较重,并且这个平台提供的工资待遇比大医院和综合性医院有明显差距,工作环境差、进修机会和临床实践机会又少,所以大医院的中高级医护人员不愿下来。此外,在职称评定上还要执行与大医院相同的标准,社区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接触前沿医学的机会较少,对大部分社区医生而言,部级论文、重点科研项目等职称评定标准,无疑是“遥不可及”,因而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产生。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的措施

3.1薪酬激励

医生是高脑力劳动,同时医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行业,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生职业风险很大,如果全科医生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当然就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职工的待遇和福利,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考虑在“收支两条线”的框架下,提升社区医生的工资水平,最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才成为社区医生。

3.2个人发展激励

加强现有社区医生的培训,强化全科知识训练,增强社区医生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在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大在职社区卫生医生的培训力度,以进修、深造等“送出去”的方式,选派社区全科医师骨干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同时还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招募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机构退休医生到社区坐诊,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通过老医生“传、帮、带”,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也可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区所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

3.3榜样激励

先进典型人物是一个单位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发掘各个层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热心为病人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医护人员,为临床服务尽心尽职的医护人员,热情为医疗第一线辛勤劳动的后勤保障人员等。这些榜样就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感人之处,又不是高不可攀,可比、可学、可赶。同时年年开展年终评先进活动,通过层层推荐,群众评议,把全单位公认的先进典型评出来,使单位精神在互相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

3.4奖罚激励

依据强化理论,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奖励,是对员工积极工作的肯定,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角色意识;惩罚,使当事人吸取教训,又使周围的人们受到教育,引以为戒。但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损害人的自尊心,所以应该多采用奖励手段,而慎用惩罚手段。当某个社区服务人员在年度工作中因服务态度良好,医疗业务技术精湛而多次得到病人的表扬时,应对这些先进人物实施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应与过去有所改变。与传统的奖励方式(荣誉证书、实物和上光荣榜等)相比,提高工资、晋升职称具有更大的激励力量。而对个别因服务态度差,业务上常出差错,屡遭病人投诉的人员应该予以取消年终奖金,并实施一次忠告待岗制度。

3.5组织文化激励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对社区卫生人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每年年终,社区卫生机构可以邀请有特别贡献的员工和中层干部家属参加年终答谢会,感谢家属对员工所做的支持。通过这些举措,拉近了员工与社区卫生组织的距离,增强了员工对社区卫生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家人分享了员工的工作成就,家庭就会成为了激励员工的动力源泉。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我们应综合利用各种激励理论,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满意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淑珍.社区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4(14).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全科医疗是提供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照顾;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这是全科医学的基石;强调综合性健康促进,这是全科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开展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及问题。

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

社区全科医疗以门诊和医院外的服务为主,具有许多医院内服务不具备的特点,人员少而精,一专多能,医师除做日常防治工作外,还要分工兼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全科医师不仅是社区全科医疗的实施者,而且也是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掌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以便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服务等级、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社区全科医生在医疗保健服务中,既对社区人群健康负责,又对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负责,同时协调患者的需求和医疗保障制度及管理的一致性。

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

全科医疗虽然是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研究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但它也拥有不同于专科学术领域和服务范围的鲜明特征。

基层医疗保健:全科医疗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即公众为解决其健康问题寻求医疗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利用的医疗保健部门的专业服务,也称为首诊服务。它能够以相对简便、便宜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90%左右的健康问题;并根据需要安排病人方便而及时地进入其他级别或种类的医疗保健服务。正因为如此,全科医疗得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这两种体系的基础与“守门人”,它使人们在追求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提高医疗保健资源利用的成本效益。

人格化的照顾:全科医疗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它将病人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科医疗服务中,医生必须视服务对象为重要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综合:这一特征是全科医学的“全方位”或“立体性”的体现,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年龄、性别和疾患类型: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服务范围而言,涵盖个人、家庭与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与个人,无论其在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有何不同;就服务手段而言,可利用对服务对象有利的各种方式,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因此又被称为一体化服务。

开展社区全科医疗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社区全科医疗的确定与划分:我国大社区的划分也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农村以一个乡、镇为一个社区单位,城市则以一个街道或居住小区为一个社区单位。目前所设的乡、镇卫生院即可视为社区医院或全科医疗中心。由于城市人口居住比较集中,流动性较小,离社区医院很近,居民就医比较方便,因此,城市社区一般不再划分小社区。如果有一个居住小区离社区医院较远,居民就医不方便,则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区中设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站。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域辽阔,人多数居民离社区医院都比较远,就医不便。因此,可按人口分布情况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在大社区中再划分小社区,在小社区中设立相应规模的医疗站。

社区医院的空间和科室配置:我国三级医疗网的构成有两种:①大三级网,即省(地、市)医院-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②小三级网,即县(区)级医院-乡、镇医院或街道医院-村、巷卫生室(或医疗站)。在大三级网中,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为一级医疗单位,应以提供通科或全科医疗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不必设立专科。以提供一般的专科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应设立一些大的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等。从职能上看,相当于社区医院的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医院,既是一级医疗单位,又是二级医疗单位,可以在通科或全科医疗的基础上来设置各种大专科,这些医院中的医生都应接受全科医学的专门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各自的专科特长,以期在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同时,接受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专科医疗服务,降低社区医院的转诊率。

社区全科医疗科的职责:①直接对外开展门诊服务,所有的门诊患者均由全科医疗科接待,必要时,请各专科的医生会诊或直接转诊给专科医生,也可直接将患者收住入院。②接受上一级预防保健机构下达的任务,负责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并指导各医疗站开展全科医疗服务。③接受各全科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④协助专科医生治疗住院患者。⑤负责为社区医院所在地的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起中心全科医疗站的作用。⑥实施24小时值班制,保持其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⑦必要时,作为各医疗站的临时替补人员。⑧可分开内勤组和外勤组,内勤组负责社区医院内的业务,外勤组负责全科医疗站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曹建文,主编.现代医院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全科医学生,根据入学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培养方法,对两组医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全科医学生,进行研究时间为2014年9月――2016年9月,按照医学生入学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医学生。实验组中,男性医学生17例,女性医学生13例,年龄最小19岁,虽大22岁,平均(21.0±0.9)岁;对照组中,男性医学生16例,女性医学生14例,年龄最小18岁,虽大22岁,平均(19.85±1.0)岁。

1.2 培养方法

对对照组医学生给予常规培养方法,对实验组医学生给予改良培养方法,方法如下:

1.2.1 设置课程结构及体系

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方面,应更加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将人文社会充分与基础、临床、预防医学进行融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急诊与急救》、《社区康复》以及《社区护理》等相关课程[1]。

1.2.2 教学方法

(1)在新生入学讲座、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区活动以及毕业实习等过程中积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社区预防保健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强化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意识;

(2)通过引导、讨论、实践、研究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教育学分和实践学分,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卫生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社区疾病预防干预能力等多种全科医学相关能力。

1.2.3 社区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社区实践,促使学生能够对文献检索 。科研设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掌握;(2)强化社区见习与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基地中对医学生的培训与指导。

1.3 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医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满意度判定标准:向研究对象发放我院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回率100.00%,有效率100.00%,??教师进行教学的态度、方法、内容、进度四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可得1――4分,总分为16分,评分在14分以上为很满意,评分在8――13分为一般,评分为8分以下的为不满意。医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为很满意+一般[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医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

2.2 两组医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全科医学是目前我国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主要是培养毕业后能够进入全科医学规范化教育或是能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并使其能够适应国情、扎根社区,并具有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变化,我国居民的疾病病谱逐渐发生了变化,随之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在对全科医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仍有必要对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进[5],以提高我国的全科医学水平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三、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中医姓“中”更难,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30-31

[6]王晓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eb/ol]:ki.net,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 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 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eb/ol]:,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 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 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3篇

1 “为老服务”树品牌

老西门街道现有户籍人口9.17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街道总人数25%。是上海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之一。多年来,中心紧紧围绕民生工作,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打造社区为老服务品牌。2005年中心《独居老人生理心理康复的社区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研究》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上海市重点社区项目,在全市率先探索独居老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与社区民政部门联手,构建了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网络。八年来中心领导换了几任,但爱老敬老实事项目越做越好,成为街道的名片,社区的品牌。我们还编印了《老年人意外伤害预防手册》、《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手册》、《老年人合理膳食指导手册》和《老年人中医药养生保健》系列丛书,深受社区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2 学科建设促发展

自1995年起,中心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临床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和口腔医学院的社区教学基地,实行医、教、研结合,是上海市卫生局认证挂牌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社区基地。2011年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联合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学教学基地,每年有数十名医学生来老西门教学基地实习进修,十年来已完成教学论文数百篇。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人才是成功的保证。中心一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优秀青年医师和拔尖人才培养、积极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医务人员积极申报课题研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2012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年会上,我中心的论文作为黄浦区唯一入选论文参加大会壁报交流,多篇论文参加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年会大会交流,承办了由上海医学会全科医学专科委员会主办的第58期社区全科医师沙龙学术活动。

3 示范创建强内涵

黄浦区是有名的寸土寸金,虽然中心占地面积不大,但我们注重内涵建设,螺蛳壳里出精品。对照示范中心创建指标,我们在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改进:一是布局重新调整,就医环境更加人性化。中心建立了集中医内科、针灸、伤科和理疗为一体的中医综合诊疗服务区;放射影像、药剂、检验等科室重新翻修改造、预防保健和门诊医疗区分门(梯)进出;规范了各类标识、增加无障碍设施,就医环境更加宽敞舒适。二是规章制度更新完善,内部管理更科学化。我们对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完善,注重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督查,保障了医疗服务规范有序、内部管理科学合理。三是服务内涵拓展提升,服务功能更趋完善。中心在街道支持下,发动社区参与,积极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家庭医生责任制签约、社区舒缓疗护等工作。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健康管理得到落实,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内涵建设更加深化。

4 文化建设聚人心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3―0001―03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可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五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三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形式,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专门人才”。本课题旨在通过定向免费为农村社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门人才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地共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组于2008年6-10月对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地区农村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卫生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社区卫生人员不仅数量少、素质低,而且年龄老化、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全科医学人才。据此,提出了未来5年湖州市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划,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定向农村社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够用、适度原则,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用得上”。

2.1 以“就业岗位”为依据 农村社区全科医学定向生的就业岗位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卫生服务。由于其服务岗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突出专业主干课,减少公共必修课,适当压缩医学基础课,丰富全科医学方向必修课,加强医学人文”的原则,对现行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专业主干课程在原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6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方向的中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3门课程;公共必修课由临床医学专业的715学时减少到528学时,节省的课时用于全科医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医学基础课从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7门课程调整为全科医学的5门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必修课则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求,增设社区保健与康复、社区急诊与急救(院前急救为重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皮肤性病学、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农村常见疾病防治等课程;为加强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人际沟通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重点是加强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转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删除一些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或实验项目,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必需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

2.2 以“服务目标定位”为导向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实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社区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这一主线,根据社区服务功能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要求,对校内实验实训、临床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环节进行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2.2.1 校内实验实训环节 主要包括医学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临床综合技能岗前培训等环节。基础实验课程通过整合和优化,开设人体形态学实验(含局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含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临床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三种基本技术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常用仪器操作技术。开设了诊断学实验、外科学总论实验、常用临床技能实验、社区常用护理技术,适当增加诊断学实验课时;在实验项目上加强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基本知识、B超以及常见病X线拍摄等;并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安排临床综合技能岗前培训环节,为进入临床实践和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2 临床实践环节 由原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见习4周、生产实习40周调整为教学见习4周、生产实习34周、社区实践6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习4周。重点是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能。教学见习期间适当增加放射、心电图、B超等的见习时间,生产实习时,适度减少学生在内、外、妇、儿等科室的轮转时间,适当安排学生到五官、皮肤性病、中医等科室轮转。同时学生毕业考试采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核,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的要求。

2.2.3 社会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开设暑期社区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在社区参与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调查、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卫生管理等活动,早期接触社区、了解社区、融人社区、关心社区,逐步建立与农村社区和农村居民的感情,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意识。

2.3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人文素养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为培养农村社区全科医学定向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以人际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为依托,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科学价值观。根据农村社区特

殊的经济、人文环境和农民朴实、勤劳的特征,专门设计和开展了以“我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作贡献”为主题的专业成才系列活动,激发大学生对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加强人际沟通技巧培养,训练学生在社区中待人处事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农村社区独立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岗位上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人才培养路径

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式”培养路径,以保证“下得去”。课题组的《湖州市农村社区医学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的报告》引起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根据课题组提出的“订单式”培养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专门人才的对策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并于2007年3月下发了湖州市《关于定向培养农村医生工作的意见》(湖政发[2007]36号)。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政府的协调下,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全科医学方向)定向生的计划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同意列入全省统一招生计划,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定向培养学生,2008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为宁波市卫生局委托培养40名。2009年3月经省卫生厅、教育厅等部门批准,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正式成为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为确保定向生毕业后能到农村社区工作,市政府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逐级上报定向计划,由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全科医生需求量上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上报县区卫生局,最后由市卫生局确定招生计划后公布生源指标;二是定向生在招生录取时与各县区卫生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三是湖州市辖区范围内的定向生由政府免费培养。

4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人才怎样培养的根本问题。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前期教育+医院后期教育”的培养模式已不适用新农村社区医学人才的培养。本课题探索并建立了由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校地共育”的培养模式。让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直接参与到学院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4.1 建设一支“校地共育”的师资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构建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热心教学的医护骨干担任临床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既可以承担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又可以承担学生临床见习、生产实习以及社区卫生实践的带教任务,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4.2 开辟一批“校地共育”的实践基地 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根据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如多媒体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妇产科实训室、眼耳鼻喉科实训室、检体诊断实训室、护理实训室、影像读片室、心电图室、手术电视系统等实验室。同时,结合全科医生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实习内容的特点,选择县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条件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践基地。2009年3月新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27个,为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按执业医师技能考核规范,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开展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病史采集、病历分析、常用技能操作的多站式训练和考核,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规范化。

4.3 构建一种“校地共育”的教学形式 “校地共育”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课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社会实践,学习空间由校内课堂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医院社区,学习时间由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使学生从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并根据知识、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期间或在校期间就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调查,从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始,到逐渐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区,加深对社区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认识,让学生在社区环境中学习、实践、成长成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好地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

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要求,也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面向农村、服务地方的职能体现,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因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力求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定向免费”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丙生,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97-2230

[2]陈云风,郭化山。章晓红,等,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大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可行性[J]中国全科医学,2008,12(21):1912―1914

[3]方宏源,社区全科医生的接诊艺术[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4):11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面向家庭及社区,集人文社会科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于一体的医学专科,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最佳表现形式[1]。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实习场所与传统临床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从全科医学发展趋势来看,社区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社区,全科医护人员才可真正领悟到全科医学的综合性、可及性、连续性;在社区实践中才可学到对患者以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的照顾[3]。本文就进行建立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的优势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25位医学生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2.4±10.8)岁;其中医生17例,护士8例。对照组25位医学生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1.9±10.2)岁;其中医生16例,护士9例。两组医护人员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开展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培训的具体方法:

1.2.1取得领导的高度重视、逐渐完善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

培养能够应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开展融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医疗技术人才,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卫生改革需要是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全科医学的社区培训基地承担者社区实践培训的艰巨任务,是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实践场所。我院成立科、院两级督查小组,严抓教学质量关,层层抓,落实良好的带教氛围[4]。

1.2.2加强社区师资团队建设、逐步提高师资水平:

全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的标准,建设社区师资队也同样是社区实践教学的发展标准,提高和优化师资水平势在必行。我们需将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将岗位需求作为导向,加强对社区卫生全科医护人员的岗位培训。所以,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互助提高、自助培训、继续教育、专家咨询等方式配合全科医学的师资培养。我院还制定了有关社区卫生全科医护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以培养教学师资队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为目的,组织在职人员岗的位培训,加强规范化培训、骨干培训、岗位培训。

1.3突出社区实践特色、促进社区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社区教学实践基地的可使医学生做到“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使其全面学习全科医学并得以实践,掌握社区治疗及护理的服务技术、基本理念、实践模式,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带教任务,结合其工作实际,并参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征求医学生的意见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从“医疗康复护理、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入户巡访”等方面带教,将健康教育、沟通技巧、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学领导小组还需定期检查和督导带教老师的工作,检查大纲完成情况、实习进度、理论教学、医疗文书的书写、技术操作、综合素质考评、出科考试等情况。

根据社区教学基地的独特性,制定独特的教学计划,带教过程中要突出以家庭为单位、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的服务特点,培养学生的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通过入户调查、收集、整理社区健康资料,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家庭访视、健康指导、儿童智能干预,大型义诊、宣传查体等带教工作,可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5]。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护人员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整体素质,采取评分制对两组医护人员的三项指标进行评价,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代表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深,实践能力越强,整体素质越高,分数低则相反。

由表1可见:两组医护人员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整体素质等分差异明显,P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及人才的培养是所有发展城市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缺乏高素质全科医护人员已成为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社区工作人员少,患者量大,难以保证学习时间;二是教学经验及教学师资力量缺乏,虽然具备一支可进行社区实习带教工作的师资团队,但这支队伍的教学能力及整体素质偏低,在某种程度上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和教学水平受到影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