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

大学管理论文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是社会新生力量群体,具有学历高、理论知识完备、思维活跃、信息理解和运用能力强的特点,他们是网络舆论中的主力军。第二,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容易被事情的假象所蒙蔽,考虑问题比较片面。往往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一些失真言论的蒙蔽,被一些恶意言论欺骗,盲目跟风,造成负面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是无意识人格的得势。”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容易被具有蛊惑性的片面言论鼓动,从而发表不经理性思考的过激言论,或者根据听闻的只言片语就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以至于成为激起网络舆论的石子,不考虑任何的消极后果,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2.我国“管理—被管理”的传统式学生管理天然地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

第一、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都是规则、制度的约束式管理,这种方式束缚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叛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反权威、反管理”已成为大学生埋在心底的种子,大学生已对“管理”产生了抵触情绪。第二、现代社会节奏快,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在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等各种重压之下,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让大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失望感,容易产生抱怨心理,甚至不计成本、不负责任的恶意报复。

3.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时代自己的特点

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便捷度、高人群参与度、匿名性”等特点,更加方便了个人观点的抒发,个人诉求的表达,但也让投机分子、邪恶势力、甚至极端主义者利用,借此手段恶意攻击、诋毁、诽谤、混淆视听。而大学生是拥有自由的网络休闲条件的自媒体人群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往往成为网络舆论负面能量的重灾区。

二、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1.面对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应做好相应准备

第一,学生管理者应有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和道德水平的意识。组织讲座普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学习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好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也要提高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网络舆论事件和网络犯罪频发,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发展速度很快的现状下网民的素质并没有足够的提高,所以,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伦理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深层依托。

2.革新管理方式,提倡以人为本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调整好心态,革,新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面对90后的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改变过时的“管理——被管理”模式,尝试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关系,将“契约、信誉、友谊、信任等等”融入学生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工作氛围。第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意识和网络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3.针对自媒体时代特点建立日常网络舆论管理机制

第一、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基于学生群体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以专门性机构的方式创建相关网络舆情管理处(办)(组),发展合、格的学生参与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推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步入有组织、有规模、有纪律的正轨。第二、对网络言论汇集的目标和对象进行搜索排查,并对网络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预测舆论风向,判断网络上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发展动向,依据监督成果制定假设舆论结果出现的应对方案。第三、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简历适合本学校的舆论预警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让舆论监控工作产生实际价值,帮助高校更加自如的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保证高校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网络舆论事件的突发,新闻媒体往往起着助力作用。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有利于应对网络舆论事件,不至于让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处于被动地位。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4]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可以让高校已从容的姿态应对突发事件,正面面对媒体和网民,给予事件当事人正当的诉求方向,正确的引导舆论发展方向,有利于维护高校声誉,树立高校自身形象,保证高校的繁荣稳定。第五、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高等教育消费心理凸显,当受到不公正待遇、个人利益受到挤压、民意表达不畅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感、被压迫感,这是诱发散布负面信息、网络言论攻击甚至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消除高校管理层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保障大学生的民主和权利是保障高校网络舆论安全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基于JAVA EE平台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六西格玛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疏浚工程进度管理

对商业建筑项目成功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建设项目统一信息平台研究

农电工管理项目问题研究

基于电网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中PERT/CPM与CCM的比较及实证研究

合资企业项目沟通管理

宝钢大方坯连铸过程机国产化项目管理研究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我国高校修缮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青岛奥帆基地项目建设管理研究

基于J2EE的项目管理系统安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胶济铁路改造项目管理之工作分解和进度管理

广州新电视塔项目实施管理研究

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以中生金域公司为例

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项目的管理分析及应用

国内中小型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封装开发过程进度管理的研究

电信运营企业传输工程成本控制研究——以佛山移动传输工程项目为例

长输管道工程进度与控制

唐钢步进炉翅片管式蒸汽发生系统及项目管理

一重集团曲轴锻件技改项目经济评价

中国工程监理企业向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转变的研究

电影制片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策划研究——以A公司为例

大丰110kV草庙变电所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

小规模开发团队过程改进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路径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内蒙古海满一级公路项目管理优化研究

精益建设理论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丽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化的采购管理

江中集团基于ERP项目的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无锡电信IPTV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

青龙场立交桥维修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探讨现代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简要探讨现代风险管理。科学合理的风险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价值;相反,缺乏风险研究将不仅威胁企业本身,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所以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险管理是如何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并分别分析不同理论的优长与不足,旨在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使经济实体产生损失。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

二、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差异

目前,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派系包括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权衡理论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这是种静态分析方法或库存理论,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风险。例如,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成本威胁。然而,企业产生负债并不总是坏的一面,有时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所得税支出。啄食顺序理论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提出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啄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权衡理论中,权益和债务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债务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无论权益或负债太高都不利于企业运作。然而,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最低的融资方法,以使风险最小化。另一个差异是对债务的处理是两种不同方式。权衡理论里债务是用来减少所得税支出,使企业能够保持充足资金。在啄食顺序理论中将对比不同的债务风险,从而考虑哪种债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虽然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他们同时都观察到不同的融资方法都会影响市场价值。其次,他们都证实,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虽然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对融资的不同看法,都是寻求最好的方式来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风险。

三、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风险危机

风险对于国际企业的威胁极为严重,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可能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全球。以索尼公司为例,索尼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产电子产品,如今是一个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多元化企业。索尼的产品主要是音频、视频、信息、通信、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PC电脑行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索尼的竞争对手如IBM、联想、戴尔和华硕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索尼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设计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许多厂家也将索尼元件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之一。作为国际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索尼同样面临许多风险。根据索尼2006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索尼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尽管索尼公司收入增加156亿美元,增幅8%,但是与过去同期比较毛利润却降低将近94%。索尼财务报告解释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问题电池召回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索尼公司的品牌信誉,同时使索尼遭受约4.2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除此之外,2008年索尼企业再次召回有问题电池,此次召回影响范围是全球PC电脑制造行业。由于索尼电子产品质量的良好口碑,许多著名的PC制造商都使用索尼电池作为其生产的一部分,如富士通,戴尔和联想。问题电池召回事件同样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一些公司正在考虑起诉索尼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这进一步使索尼的品牌形象受损。二是索尼的电子娱乐部门SEC损失惨重。索尼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PS3游戏机项目,PS3的研发成本极高。但是由于负面信息和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PS游戏机销售量大幅下降。索尼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改进的方面:首先,索尼需降低其信用风险。由于召回问题电池事件使索尼公司声誉受损,股东动摇对索尼的信心,直接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索尼为解决这个困境可以通过增股派息,以表明企业对未来仍然是乐观的,从而增强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下一步的改进是提高管理市场风险能力。巨额损失是由于索尼电子娱乐部门SEC不关心市场风险的结果。如果风险管理者意识到PS游戏机市场现状和对市场销量预测正确,从而确立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的站略,那么损失将不会如此巨大。此外,索尼公司在SEC部门投资最多,一旦对市场预测错误,那么它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索尼公司将资本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那么风险可以被分散转移或是避免。由于风险可能对企业存在消极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风险带来高利润,但是追逐高利润同时如果决策失误,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并保持效益?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会通过保险弥补损失。但这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它处理的仅是风险的结果。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通常使用四种手段处理风险,分别是风险保留,自我保险,转移和避免。风险保留是发生频率低、产生结果牵涉面小的常用方法;自我保险通常需要一个风险池或风险准备金;转移是指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潜在的后果严重,这样的风险通常被转移到第三方来规避;避免风险是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通常是高频率发生以及后果严重,意味着企业风险的潜在收益不能弥补风险成本。除了以上方法,企业投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所谓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而回报却不显著减少。仍以索尼企业为例,索尼企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来支持企业的运作以抵御风险。在研发PS游戏机产品时,外部环境即市场,全球PS游戏机销售不如往常。索尼可以研究为什么消费者降低了对PS游戏机的购买,是否是因为产品过时还是PS游戏机已经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是这样,替代品有何优势,PS游戏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索尼可以制定战略然后重新安排对PS游戏机的投资,应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促销而不是开发技术。对于内部环境,索尼企业可以努力保持资本结构足够强大,为更高更集中的投资SEC部门提供支持力量。

四、结语

总之,本文针对的是风险理论的机会和威胁,并以索尼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风险管理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不完善的风险研究会导致企业遭受财务危机。管理者只有重视风险,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康尼.《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的理论关系》.企业财务与会计杂志.1982(2).

[2]克劳伊.风险管理要素.2006.

看了“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2.保险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3.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可以说,校长负责制及其相应组织机制的建立和规范化,初步显示了其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优越性。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活动原则、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教师和学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更是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此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大学教学和管理。主要表现在:(1)不断调整专业设置。(2)逐步下放专业设置审批权。(3)逐步下放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权限。(4)逐步改进和加强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5)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看,我国大学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中的计划性与灵活性、严格管理与增强活力、普遍提高与培养优生等矛盾冲突的平衡与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步入了一个快速改革期。这一时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学分制、主辅修制、转专业试点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上。就试行学分制而言,期间各大学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和实践,大致包括:(1)学年学分制。(2)复合学分制。(3)全面加权学分制。(4)绩点学分制。在试行学分制的同时,一些大学还积极探索其他相关教育教学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规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高等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大学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学进一步深刻反思前苏联教育和管理模式,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知识经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要求,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扩大教学和学习自,增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及其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虽然每个时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探索,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总体上仍表现出明显的“规制取向”,其“自由追求”长时间地受到抑制,隐而不彰。可以说,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与“自由追求”之间呈现出持续紧张的发展态势,这无疑给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及师生行为造成重大影响。

(一)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

整体而言,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是相当突出的。这可从两个层面予以分析:一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1.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由政府“操纵”,体现政府意志,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规制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大学的教学管理权限非常有限。客观地讲,任何政府都有两种基本职能:一种是管理职能,另一种是服务职能。然而,就我国来看,政府的管理职能总是发挥良好甚至“超常发挥”,而其服务职能却存而不彰。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过是不同时期政府更全面、有效地管理大学教育教学的工具而已,充满了强烈的规制意味。20世纪初期,清政府先后颁布3个学制,其初衷不单是为了文化教育的复兴,主要的还是出于维护岌岌可危的政治统治的需要。1927年之后,教学管理制度更是政权实施“党化”教育和“训导”教育的合法性手段,据此全面控制大学教育教学及其师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开启,政府相应地对大学组织进行了国有化和行政化改造。基于此,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划一化、刚性化、集权化等特征。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调整,但其“规制取向”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可见,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真切地反映了政府膨胀的规制欲求,带有强烈的规制意味。2.大学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大学内部不同主体的关系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学校集权为主,院系的教学管理自有限。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相关权力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学校层次,院系的教学管理自相对不足。即我国多数大学的院系在教学管理上存在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操控、规制院系这一客观事实。具体来讲,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相关权力过于集中在学校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教务处事实上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绝对地行使着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与决策、组织与协调、控制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权力,而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则主要承担一种被动执行者的角色。对此,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学校层次几乎掌握了教学管理的全部决策责任,系、室承担的只是贯彻执行学校层次的决策,从本系、室角度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缺少决策自。”[6]第二,以行政控制为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有限。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上由教学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单方面制定,师生鲜有实质性参与相关制度决策的机会及相应的机制。再者,教学行政部门出台的绝大多数管理规章制度,其主旨在于更好地规范和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行为。所以,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规范不仅数量密集,而且还刚性过强。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大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学生而言,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强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专业选择不自由、课程选择不自由、课堂管理制度死板、考试和学籍管理规定不合理等多个方面。[3]119就教师而言,不尽合理的管理规定限制了教师教学的自由。例如,过度的量化管理压抑了教师个性化的专业成长,僵化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三,以管理者权威为主,制度的公正性和服务性体现有限。公正性是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一切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也是制度伦理的首要原则。然而,对于百余年来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来说,则主要是以管理者权威为中心,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民主参与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1)从大学教学管理决策看,以分管副校长为首的教学行政团队实际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的渠道不畅,缺乏制度上的保障。(2)在大学教学管理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常常被认为是被动的管理对象,是被规制的“大众”,教学管理者与师生客观上并不平等。此外,在大学教学运行系统中,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不完备,教学管理人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极为淡薄。这恰恰突显了教学行政机构过于膨胀的管理职能以及教学管理者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总体来说,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和追逐规制价值。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之规制品性的无限度张扬显然压制和抑制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功能的充分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

反观百余年来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其“规制取向”无疑是相当明显的。然而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自由追求就已彻底“销声匿迹”。事实上,虽然追求自由的方式可能比较间接和隐蔽,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大学教育教学的特性和逻辑所决定的。总体来讲,20世纪初叶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1.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看,尽管政府全面掌控着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权,对大学教学实行集权管理,但是大学仍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客观地说,在我国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大学充分利用外部制度环境提供的条件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案例。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内战频仍,军阀政府无暇顾及大学发展事务,大学则迅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推行改革。蔡元培校长仿照德国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建立了教授治校理念统领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郭秉文校长则以美国大学制度为蓝本展开对东南大学的改革,初步构建了校长领导下的“三会”分治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逐步下放学校办学自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更是加快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个性化、富有校际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然,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可能更多的是以一种间接和隐蔽的方式展现的。2.从大学内部不同主体的关系看,大学中的院系及师生不仅对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呼声一直以来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实践中还尽可能相对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及开展教学研究第一,院系持续不断地表达与大学一级分享教学管理权的诉求,逐步摆脱“被动执行者”的地位和身份。历史地看,尽管我国高校移植了西方大学的组织框架和制度体系,但其内在精神却并没有相应地发育和发展起来。而且,在政治力量绝对主导的权力框架下,大学制度原本蕴含的自由精神逐步变异,大学也渐渐演变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和延伸机构,成为了政治权力逻辑链条的一环。在此权力逻辑下,院系实际上也构成大学一级的下设单位,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挥和协调。尽管如此,一个世纪以来院系层面对于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诉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歇,因为院系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心脏地带”,学校一级的任何教学管理决策都必须通过院系来具体地执行和实施,这必然要求院系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学管理权。第二,广大师生持续不断地表达与教学行政机构和教学行政人员分享教学管理权的诉求,逐步摆脱长期依附于教学管理者权威的“生命样态”。教学是大学基本的功能性活动之一,也是大学师生的重要生活方式,还是师生展开思想对话、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本真使命就在于为师生自由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驾护航”。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反映的主要是管理者的权威和意志,广大师生几乎没有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的机会和空间,与之相关的制度也不健全。尽管如此,广大师生既没有丧失追求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信念,也没有放弃对追求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努力,更没有完全屈服于教学管理制度规制的之下。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郭秉文校长以美国大学制度为摹本,坚持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初步构建了体现广大师生教学自由、学习自由诉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了当时东南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繁荣。综上可见,百余年来,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大学的教育逻辑所决定的。

(三)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价值矛盾的表现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多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与“自由追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为两类价值关系的严重失衡:一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二是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冲突。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主要体现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对立上。如前所述,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但无论哪一时期,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总体上都是异常突出的,反映和表达了政府的权威和意志,承载的主要是社会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政治价值和政府行政价值。可以说,作为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全权代表,政府颁发众多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令和条例的初衷,虽然不排除有实现大学教育教学目的的情况,但更主要的是将之作为一种规范和控制大学及其师生员工的合法性工具,而不是出于对大学教育教学特性的自觉尊重和关切。很显然,“规制取向”下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彰显的主要是社会价值序列中的政治价值和政府行政价值,而不是大学自身的价值即个体价值。然而大学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大系统中的特殊子系统,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基于学术逻辑发展和建构起来的,具有知识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双重属性。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社会理性,相当程度上忽视甚至忽略了对知识理性的关切,这可能是教学管理制度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对立的根源所在。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主要表现为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对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基本上由学校行政管理序列单方面构造和制定,是学校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意志的产物。从这种生成逻辑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彰显的主要是学校行政权威和学校行政价值,其主旨不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教育价值,而是出于维护自上而下的教学行政秩序、满足教学行政管理序列规制广大师生需要的考虑。所以,学校行政规制下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体现管理者的权威和意志,广大师生的民主参与、自由诉求没有得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应有关照和维护。其结果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被贬抑和压制,教育教学价值无法得到制度的确认和保障,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自然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提高,大学教育目标同样也难以实现。可见,学校行政价值成为微观层面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追求,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冲突构成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内部性价值矛盾。

三、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价值矛盾的消解及其影响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自主学习机房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精神。

1.1要有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机房是学生自己选择时间来机房上机学习,学生多流量大,听力资源也多,势必每天都会有不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没有授课教师跟进的情况下,唯有本中心的管理老师方能帮其解决。同时要使本中心所有学习资源与管理平台能够正常使用,也唯有我们管理老师做出保障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认真负责地做好我们的管理工作。

1.2要有学习精神

管理老师要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必须了解本平台;更要不断学习以及时了解其新衍生的功能。外研社差不多每隔一年就会对本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和新升级一些功能,对于新增加的功能,首先管理老师要了解、要学习,才能指导老师和学生如何做,才能够使得本平台得到更好地运用。

2管理老师要及时做好管理工作

本平台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笔者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也即教材分配管理。我校是工科类院校,上自主学习的学生要求也只有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也就有四个学期下的四册教材,同一个学期下要分配两套教材分供大一和大二学生自主学习用。本着方便学生的原则,我中心管理老师在每学期初都会删除老课程,重新生成新课程;并特别注意新课程代号和名称的命名方式,以便于学生选择课程。

2.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分为建立班级、管理班级成员和管理班级课程

2.2.1建立班级

我学院公外授课教师分第一和第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教师人员、授课教材基本固定,并且每个教研室也基本是从大一代课到大二,一轮一轮地循环;但学生实行的是选课制,即学生可能每个学期所在的教学班级都不一样,教师不一样,甚至教材也不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也导致本管理平台下的班级下每学期学生成员都不一样。经过摸索,我中心在新建班级上多以授课教师名字命名班级,方便学生选班,且教师查询自己的班级也一目了然。

2.2.2管理班级成员

我中心实行每学期初期管理老师帮助授课教师删除其班级下的学生,然后学生再自己重新选择班级。

2.2.3管理班级课程

班级的另一个管理则是教材的处理。每个班级要历经两年时间,中间四个学期,所对应的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所以管理老师每学期初必须要进行班级升级即教材升级。

2.3账号管理

2.3.1注册账号

它包含了注册教师账号与注册学生账号。我校前几年一直都是采用教师自己注册账号和建立班级;学生账号注册这块也是一直都交由班级班长和授课教师共同注册,但发现部分教师对管理平台这块不太熟悉,总是问题不断,最终解决方仍是管理员。今年我们改变策略,直接由管理员帮助注册教师账号和在新生开学季帮助注册学生账号。分两个教研室各只注册一个教师账号,该账号底下放入该教研室的所有老师班级。这样的好处是本教研室老师可以在本平台内进行教学互动,资料共享。新生开学季,从教务处拿到所有学生名单,截取公外学生学号,通过批量导入的方式导入本平台进行账号集中注册。虽然管理老师做的工作多,但一劳永逸。

2.3.2账号查询

在我校使用本管理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每学期有近四千人数,这么多学生都需要通过账号登录进入本管理平台,势必总有一些学生忘记密码无法登陆的情况出现,这些就需要我们管理老师通过管理平台上的检索用户信息帮其查找账号及密码。

2.4日常管理

本平台下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查找账号外,还要进行验证码管理与事务管理。

2.4.1验证码管理

验证码是外研社给予我们使用本管理平台的权限。一个账号需要输入一个验证码,且一个验证码也只能供一个账号使用。学生在学期初使用本管理平台时,都需要在本平台下输入验证码,否则除了前两个单元外,后面单元听力无法再使用。管理员需要集中对学生输入的验证码进行激活。具体激活过程本平台详细交代,这里不做累述。但有个问题需要提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的浏览器多是360浏览器,其有拦截功能。笔者建议如果该浏览器下无法激活验证码时,请换其他浏览器进行激活。

2.4.2事务管理

本管理平台的事务管理包含了备份数据和管理硬盘空间。管理员应该每周进入本平台,其会自动跳出要求备份数据一栏,按提示操作即可。我校由于实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会定期自动清除无效数据,但以前服务器实行老操作系统时,我们需要定期删除无效数据。

3管理老师要及时地为学生释疑答惑

学生在使用本管理平台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这只有我们管理老师方能够给予解释与帮助处理。

3.1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释

3.1.1无法登陆原因有三

密码错误、用户名被封和未注册账号。其中用户名被封,是因为本管理平台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常登录使用,其不使用的时间超过一个月,该账号就有可能被封存。这一点管理老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无法登录本管理平台,学生都应该及时找管理老师代为解决问题。

3.1.2班级选择

本管理平台需要学生选择进入具体班级方能够进行听力学习,而新视野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视听说课程,在我校,考查学生使用本管理平台的老师为视听说课程教师,所以我们多要求学生必须进入视听说课程教师的班级。即本管理平台是谁考查就进谁的班。

3.1.3验证码问题

本管理平台要求学生必须输入验证码方能够使用,但学生在输入验证码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管理老师要提示学生小心录入验证码;输入验证码时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和输入数字的格式,并要求关闭中文输入法;管理老师还必须要告知学生验证码的归属方是出版社,若验证码失效或错误,要找管理老师及时从外研社获取有效验证码;管理老师更要催促学生及时输入验证码,以防止因外研社激活网站到期关闭后而导致验证码无法激活。

3.1.4学习时间显示问题

本管理平台有显示学生使用时间的功能,但学生偶尔会发现网站显示的时间和实际学习的时间不一样。我们需要提示学生一定要以账号退出的形式退出本管理平台;还要告知这只是系统临时出现紊乱而已,不影响教师的考查。

3.2管理员如何指导学生使用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现在购买图书并不难,不少大学都有着规模不小的藏书,并将此作为学校简介的一个重要介绍点。但是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虽然藏书多,但是很多书并没有大量的使用,同时也存在着文献重复率高,品种不够齐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节约书籍时实用主义明显,要么就是对自己专业、论文写作有用的书籍,要么就是借阅一些可以打消时间的报刊、杂志和文学类书籍,而对一些古典类、研究类书籍则很少问津。特别是一些研究价值极高的书记,年代久远,曲高和寡,在岁月的沉淀中被遗忘。甚至一些专家、学者的老师、教授也很少触碰此类书籍,是这些书籍变为“沉睡的财富”。

2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匹配

图书管理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在目前的大学图书管理人员队伍中,普遍地存在能力不匹配现象。大部分管理人员普遍文化知识偏低,停留在书籍的借阅、收回、整理等初级阶段,而不能够对图书的管理进行不断地优化,为广大师生更好的服务。不少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机械式的重复几个动作,在闲暇时候则忙于炒股、看电影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自我提升的动力和自觉性不足。而一些先进的图书管理、图书修补等技术,更是在普通大学图书馆里闻所未闻。而大学的管理层也对图书管理人员普遍不够重视,没有一视同仁,很少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3完善图书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图书的管理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配合。图书的核心功能是为师生提供知识,而做好现代化管理,也是为了让图书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因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基础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管理好图书,就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基本的借阅电脑、检索技术,逐步将管理人员从简单的登记工作解脱出来,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借阅,以提高借阅的效率,同时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一些网络借阅、预约借阅的方式。二是图书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更多的图书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让师生借阅更加的方便,尤其是,要尽可能得投入资金建设更多的电子阅览室。三是图书的储存环境要不断的优化,配备好相应的空调、通风设备,以利于图书更好的被保存。同时,要合理设置馆内的空间,规划好学生自习室等,让师生们在图书馆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让师生们更加愿意到图书馆来探索知识。

3.2善于激活图书激活图书,指的是要让每一本图书都能够为师生们所用,真正发挥其答疑解惑的作用。对此,要善于在被动提供服务的同时,主动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针对一些平时师生们借阅较少的书籍,可以适当地将此调整位置,放置于更加显眼的位置,让人一进来就能够看到,提高其借阅率。再如,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古典文学学习月等活动,用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增加这些书籍的借阅频次,从这些书籍真正发挥作用。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就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而言,服务态度较差,主动性有待提高,必须注重以“读者”为本。对于职工管理而言,需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职工主观能动性,加强人事分配机制改革,以切实解决职工的管理问题。同时,注重能本管理,利用有效方法,最大化“人”能力,助推组织发展、组织创新,创新图书馆管理新思路。图书馆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但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可理解为以读者为本,就是以读者需求为最大的实际出发点,以使图书馆的价值最大化。

二、提高服务职能与改善内部结构

按照图书馆工作需求,大多数图书馆对业务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精简人员、结构,以便于业务开展。通过采编与藏阅合一的方式,科学整合业务部门。同时,按照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服务特色,建立新业务部门,提高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另外,由于大学图书馆后勤负担、行政瘫痪等,严重影响图书馆长远发展。因此,精简后勤、行政人员,有效促进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

三、改革人事分配与构建激励机制

对于图书馆管理,对人事分配机制进行改革,由传统职称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例如,部主任实行应聘上岗。同时,可减少全工数量,增加临时工。

四、建立规章制度与改革新办法

对于图书馆而言,规章制度是管理基础。产生新管理理念之后,伴随着新管理办法,执行管理办法,需建立规章制度。在时代背景下,传统规章制度已无法适应时展。因此,规章制度修订,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十年间,图书馆工作方法、内容发生较大改变,许多图书馆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建立全开架的借阅制度,提倡藏阅一体,建立开放样本库。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方面,合理利用网络化建设平台,打造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按照读者意愿与评判建议,有效调整信息服务方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五、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建立

由于数字资源的保存期较长,必须结合存储对象能力、可信度、可用性、资源维护等因素,保护数字资源的生存能力,具有可理解能力、可呈现能力。传统图书馆建设,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未受损失页面可继续翻阅。而数字资源存储介质遭受破坏之后,几乎全部信息资源就会丢失。所以,在图书馆信息建设中,必须整理、保存数字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强化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馆藏的部分纸质载体,通过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的形式,生成互联网信息、数字化作品,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研究,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开发特色数据库,参与信息网络建设,树立公众形象,确定自身方位。

六、选择管理新模式

在图书馆采购环节,书目预订是主要渠道,然而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市场。市场中的图书广告和图书实际具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图书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渠道也日益增多,传统预订优势明显降低。处于该种状况下,图书馆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引进科学管理模式、先进管理设备,以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更好为读者服务。

七、创新性人才引进

对于大学图书馆工作,由于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较低,综合素质人才较少,具备现代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技术性人才较少,使得图书馆建设难以实现创新。因此,身处信息化社会,大学图书馆管理,必须引进技术性、专业性人才,为图书馆资源设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制度,注重加强队伍素质培养。例如,对于馆长选拨,必须严格任职条件。根据近几年馆长任职条件,普遍学历偏低。因此,应选拨专科出身的高学历人才,或专家教授任职馆长。

八、健全法律法规

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由于信息资源制度与法律保障缺乏,极大阻碍了信息共享建设步伐。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更新,尤其是复制成本明显下降,使得著作权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版权风险增大。因此,我们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版权人的权益。

九、大学图书馆数建筑

建设对于传统大学图书馆建设而言,传统建筑已无法适应时展,存在诸多服务缺陷。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重视图书馆建设,如分离图书馆阅览室、书库等,由于层高与空间不一致,影响了机构调整、藏阅一体化。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调整建筑格局,转变传统藏阅复杂局面,通过建筑建设,提高读者阅读和馆藏便利性。

十、科学模式管理图书馆

目前,各个大学图书馆独立性较强,主要为本校教职工、学生服务,而大学文献、设备、技术、人力等资源丰富,不能服务社会各校。由于这种现状,增加了图书馆引资难度,造成资源浪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可实行联合办馆模式,动态态观察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好时机,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景预测与技术项目。为企业提供深层次论证成果,促使其工艺、技术革新,强化市场竞争力,协助企业寻找合作与投资伙伴。向企业提供可行性的论证资源,扩展范围至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强化传统馆藏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图书馆建设主要以纸质文献为主,现代信息服务发展必须按照实际市场需求,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升资源馆藏完备度,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通过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传递、馆际互借等等形式,有效扩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十一、结束语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创新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正因为复杂系统总是充满着新异性,所以人类总是对此充满吸引力。由于复杂系统常常出现其部分不常具有的整体性质,因此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复杂系统经常出现一些新颖的状态和特征。如元胞自动机,虽然生命规则不复杂,但是只要用3-5个规则进行不同组合,会出现令人惊异的现象和变化;还如蚂蚁群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动方式;又如计算机中模拟现象,会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奇异的现象,所以有人说这是“组合爆炸”。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复杂系统创新性的重要方面。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其主体多元、影响因素多样、文化选择和适应的多样性等,使得大学本身是充满创新的地方。从大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大学就是创新的重要舞台。有学者对中世纪大学的评价就具有非常积极性的一面,认为大学是黑暗的中世纪留下的唯一被后人称道的光芒。正如涂尔干所说“:很少能找到这样一种机构,既是那么统一,又是那么多样,无论选用什么伪装都可以认出。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它和其他机构完全相同。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构成大学是中世纪生活的自发产物的程度的最后证明。因为只有活的东西才能这样尽量充分保持它们的个性,同时使他们自己服从和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全部变化。”后来,洪堡对大学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最大的贡献在于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使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或者说,大学生存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和传递,而且还要创造知识。当时德国大学所建立的实验室成为大学内部科学研究的中心,这些实验室在19世纪成为世界性的研究中心,从那里毕业出来的学生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使德国大学的模式得以广泛的传播。因而,19世纪后半期,德国大学赢得了世界大学模式的荣誉。

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跟美国大学的创新也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大学在开创初期原本是承袭英国殖民地大学的传统,组织结构简单,规模不大。但是,在美国大学发展史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案》,使得美国公立大学体系正式形成,并且极大地促进美国大学的发展,尤其在课程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获得大力发展。“这些赠地学院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高校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高校独特的风格,……康乃尔大学提出“适于所有目的”的课程思想,开出众多的学科课程。威斯康星大学则建立了推广教学中心、实验室社会服务,成了“州的智囊”,大学成为政治、社会和工业立法以及科学与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试验站”。

美国大学规模、学生人数、课程等不断增加,美国大学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也在不断增强。20世纪60年代美国“巨型大学”的产生,更加促使大学复杂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这种大学是通过联合、合并的形成产生的,规模非常巨大。这种巨型大学的产生使得美国大学的复杂性日益增强,甚至有些大学校长都明显感觉到管理的难度。1963年哈佛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就谈到了这一困境“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巨型大学,校长的特性随之发生变化。……在任何巨型的大学中,创新和权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存在一种‘无法状态’,而且校长的任务就是将这种‘无法状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另外美国大学复杂性和创新性还体现在组织结构的创新方面,具体表现为在大学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等,而且大学的类型也非常多,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还有远程教育、留学生教育等等。巨型大学的产生也使得大学的创新范畴和创新力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创新的组织,对这种组织的管理我们应该要用创新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对大学的管理是过分保守的,过度行政化导致大学管理体制僵化,使得大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二、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大学管理创新

创新的概念是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指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实施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后来,沿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逐渐形成了两大研究分支和研究取向,一种倾向于技术变革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一种倾向于制度形成和制度变革的制度创新研究,也有学者称之为管理创新研究。大学管理如何创新?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对策。从复杂性理论的角度来看,创新一般发生在系统的混沌边缘,创新需要远离平衡条件,创新需要一个创新的奇异吸引子的激发等。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的思考,我们认为大学管理的创新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管理创新与系统的混沌边缘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创新常常发生在系统的混沌边缘,这种边缘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创新可能性和创新能力,这种边缘状态容易产生创新的空间。那么,混沌边缘到底是怎样一个空间领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混沌边缘又如何形成?复杂性理论引入了影子系统和合法系统两个概念,认为在组织中影子系统就是受隐性符号系统驱动,这些隐性符号系统由组织中一些个体所拥有的模式获得,并不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显性规则或者共享范式。隐性系统所表现的是潜在的行动,未外露的想法和创意等。而合法系统是组织中的一种很明显的控制系统,通常效率非常高,处理问题也比较有效,通常起到维持组织的秩序和平衡状态的作用,并消除组织的不稳定性和冲突机制。影子系统和合法系统常常发生互动作用,有些时候出现相互冲突,甚至起到破坏的作用。影子系统常常渴望创新,渴望表现出个性,而合法系统却用共同形成的外在规则进行压制。这种相互牵制往往就产生创造性空间,这种空间就是在混沌的边缘。

大学管理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影子系统和合法系统,合法系统就是大学明文规定的一些制度和规定,以及明文成立的机构等,这些制度和规定就是为了大学的稳定发展而制定的,维持稳定是它们的基本目的。而影子系统则是存在教师中间和学生中间充满个性的潜在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这些影子系统渴望突破体制但又受到阻碍。从复杂性理论的角度来看,要促使大学管理的创新,我们不能过分打压影子系统,不要一发现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就强摁下去,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和建议。恰恰相反,这些影子系统是大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创造性的源泉。在影子系统与合法系统发生碰撞的时候,创新的空间才会慢慢显露出来。如果单纯的只有合法系统,整个大学管理系统将过分稳定,没有创新的空间,最后可能合法系统也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以课程管理创新为例,首先应该既要加强显性课程的建设,也要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使大学里面这两种课程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其次就是要促使课程与学科的交叉性,使得他们在交叉处出现混沌的边缘,这种边缘就是充满创造性的领域。现代新兴的学科和新兴的创新发明就是多种学科交叉的融合,美国圣菲研究所所研究的复杂性问题,就是生命科学、计算机、数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最后,从课程制度层面来看,要保持宽容的心态,对于新兴的不太成熟的课程应采取鼓励和积极推动的态度。

(二)大学管理创新与系统的涨落

涨落是复杂性理论里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复杂性理论看来,涨落是使系统远离平衡态,达到新的平衡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在这种有序与无序之间,就是创新的重要领域和空间。有序是倾向于维持稳定,稳定有它的价值,系统通常趋向于稳定,如果没有外在的干扰或内在的刺激,系统基本上是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的。但是,过分稳定却是创新的阻碍,因为过分稳定意味着保守,系统甚至会走向崩溃。无序虽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要走向更高级别的有序,必须要经过无序的阶段。当然,无序也是有一个临界值的,有一个度的范围,如果涨落小于临界值,系统将继续保持稳定性,如果超过临界值,系统可能整体就要取代原有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状态。所以我们说,远离平衡条件的建立是创新的前提。对于组织来说,要学会利用发展过程中的涨落信息,来促使组织系统的创新。

那么,怎么才能促使系统出现涨落情况?或者说如果我们想让组织通过涨落保持创造性,一般应经历怎样的路径?一般情况下,涨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扰动,这些扰动使得组织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带动组织的变革和创新;二是内部系统或者构成要素的随机运动,使得组织产生内部变革。如何能够保持环境对组织产生涨落的影响?首先要保持组织对环境的开放性,保持信息的交换;其次组织本身也应该有较强的敏锐性,保持对环境发生变化的识别能力。对于组织内部随机运动导致组织创新性的问题,关键是要有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生存状态,组织内部的要素或者构成部分能够自主的活动,这些自主性活动是促使系统内在涨落的重要动力。从大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路径来看,大学管理和战略发展要保持创造性,大学必须要对社会保持开放性,不断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系统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来促使大学保持适当的涨落范围,通过涨落达到大学发展更高的有序状态。大学内部管理也是促使管理创新的重要来源,关键是要提倡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策略,通过各个院系等系统组成部分或者教师学生等的创造性来推动整个大学的创造性发展。

(三)大学管理创新与系统开放

复杂性理论认为,开放是系统演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一个系统过于封闭,不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那么这个封闭的系统就会自动走向熵增,最后可能就会趋于混乱甚至崩溃。一个系统只有保持开放的状态,并且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这个系统才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才可以不断地朝着更高级的有序层面发展。大学也是这样,大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的是更大范围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大学的内部看上去和外部没有发生多少关系,实际上它也时时都在与社会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等保持开放的姿态。也只有这种开放,保持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畅通交换,大学才能保持活力。

大学是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说,社会的变化对大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需要的规格和素质对大学培养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科技发展对大学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不仅改变了大学教育手段和方式,而且根本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出现了现代网络教育等新型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更不要说政权的更替、社会变迁对大学的影响,那几乎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大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当前,大学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为什么大学能够走向社会的中心?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是现代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二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相联系,是促使现代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三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促使现代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的一个因素。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对社会发展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学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等人才,大学所创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为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大学组织文化也反作用于社会文化,高校不仅是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工具,也是文化再生产的手段。

三、总结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管理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使图书馆的管理适应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大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法及措施。

1转变图书馆的管理观念

管理理念是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的前提,所以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要先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由于受传统藏书楼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只是简单地把图书馆的管理理解为管理好藏书,重视藏而轻视利用、重视书的价值而忽视人的管理作用,这些理念成为了束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桎梏。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根据新时代下图书馆功能的转变和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要勇于改革。总的来说,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坚持系统、发展、信息性、效益性和竞争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管理效率质的飞跃。

2创新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

大学图书馆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重视图书馆的全局战略性谋划与活动。首先,要重视高科技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充当着提供信息的机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多种多样,图书馆不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优势来源。因此,图书馆管理战略要从现实局势出发,从长远发展出发,将高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因素。其次,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设计战略。图书馆管理者要能够立足于外部发展环境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特点,采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设计战略。最后,坚持正确的战略创新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全程管理原则、整体优化原则以及全员参与原则等。这就要求图书馆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要超于社会平均水平,要与所处的环境保持互动,适应并利用环境的变化来发展自己。

3创新大学图书馆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的创新是图书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机械化、永久性的,这种组织结构方式在当代环境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技术和管理的要求。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组织应该是一种动态联盟方式,这样才能够释放出图书馆的活力,才能很好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矛盾。因此,图书馆组织机制的创新,首先要从图书馆的功能性出发来确定分工的程度,优化整合不同部门,将一些可有可无的部门撤销,将一些功能类似的部门合并,如有新增业务则可新设部门。其次是分配权限,优化权限,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沟通渠道顺畅、有效。最后,根据图书馆的特点、管理体制、服务功能、组织规模来确立合适的组织机构。

二结语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班委

班委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这一群人既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直接感受着,也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传达者和实施者。他们应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是班主任与所有同学充分沟通和交流的中介渠道。如果这个渠道不畅通,参与式管理就形同虚设。所以,作为班主任来说,在制定一些框架性制度的同时,可以放手让班委去进行具体的管理,班主任只需要把握整体方向和原则即可。这就需要班主任在遴选班委的时候,高度重视对班委成员的挑选,其次就是注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重视对班委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班委,也应当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其次就是要把班级同学的意见及时反馈班主任,把班主任的想法,及时向同学传达,保证班主任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顺畅。

2、其他班级成员

作为班级管理最主要的参与者,要注意主动的培养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需要班级同学养成积极主动的意识。在班主任和班委的组织下,有意识地、主动地和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共同参与制定班纪班规,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严格来讲,班级同学才是班级管理真正的主体。因此,对于班级管理,要有主人翁的精神。

二、参与式管理方法尝试

在对班级参与式管理的角色厘定清楚以后,如何切实可行地把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贯穿于整个班级管理,将是要讨论的重点。班级管理,独具特色和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十分关键。其中,主题班会、特殊班级活动以及学生学业规划是重中之重。

1、主题班会

各个班级在遵照学校要求召开例行班会的同时,可以对班会的实质内容进行有意识地设置。在时间上,可以定期(比如每一个月或者每两个星期)召开内容丰富和极具特色的主题班会;在内容上,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制定主题,也可以结合每个月的特色节假日,比如地球日、法制日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主题班会,还可以针对某一时段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等内容,有序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班级大讨论的方式,鼓励所有人参与,也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等方式,对同学们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地点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在教室,也可以在宿舍,甚至可以在校园进行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引导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独具特色的班级活动

在班级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特色班级活动,也是凝聚班级合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充分听取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一些适合本班全体同学参与和开展的活动,例如,在本班全班男女同学混合参加的各类球类比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丰富学生的生活。甚至可以考虑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进行类似的体育比赛,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此外,可以设置温馨的生日晚会,定期给班上过生日的同学举办生日晚会,把班集体打造成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还可以组织本班同学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

3、学业规划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建国以来,我国的计划一直是经济体制,因此,大学也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式模式的管理机制,即,用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管理的主导者,对教学计划和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行政控制,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师生是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主体,这种特点是强化了效率,勿视了人性,强调了集体,忽视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营方式有了巨大的转变,人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大学中倡导人体化的管理已越来越显得必要。大学教学的活动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因此,大学教学管理也是应该围绕着这二者展开的。人本化的内涵中的最核心点,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一切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和老师为本,从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来评审教学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具体地说,充分尊重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违反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充分给师生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放开自己,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优点,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进行学习,最终达到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让老师教的舒心,把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让老师能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地发挥出个人的特长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更生动,更自由,更活泼,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学习的更主动,更积极,让学生们转变身份,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参与管理,参与教学,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得到知识和技能。

2大学教学中人本化理念缺失的表现

2.1在管理观念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虽然说,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第一目标,强调大学教学必须服务社会的需求,最终为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服务,要有一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但并不是说只能要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服从,忽视主观能动性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应辩证化,相辅相成的。而目前来看,人本化理念远远没有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匹配,从目前来看,仍然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化,而严重忽视个性化的发展,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而忽视教学的自由和创新性;在管理本位上是以学校管理者为本位,老师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而学生则充当了被管理者的角色。这种传统的观念严重压迫着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不能自主地选课,不能自主地择师,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成为学习的机器,是要我学的典型代表,在整个管理的机制中,被动地,僵硬地前行。老师虽然也是管理者的一部分,但同时更多的体现在被管理的角色上,老师对学生是管理者,但是对老师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其本身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格的教案和教法的要求,没有一个自主、自由的教学空间,极大地受到框框架架的约束,成为一个教学的工具。

2.2在管理制度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重点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考核,体现在教学手段注重创新,考评制度多元化的发展,这是教学管理进步的表现,但是,对于学生对所上课的选择和反馈仍然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状态,这体现教学管理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把学生的真正需求贯彻考虑到教学的出发和依据上来,仍然是管理者的本位思想起根本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真正的需求。管理制度的人本化缺失还表现在管理制度的过度刚性上,虽然说,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集中控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可以较好地,较快地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格、要求的人才,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对大学教学的自由度的重视严重不足,严重地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这一模式,表现为学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和所喜欢的课,不得不按国家的培养规格的统一要求进行规范化学习,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进行指定的学习,而缺席一定的课时,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严格的刚性管理在取得了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管理过于重视对教学细节,并希望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虽然说严格并没有错,但是过分的严格,特别是追求细节的控制,将导致矫枉过正,导致教学的僵化和没有创造性,导致老师的小心谨慎和循规蹈矩,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将大学管理当成一种机械的逻辑性的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将管理看成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以人为本,是目前大学教学管理的最大的弊端。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本化缺失还表现在管理的集权化。所谓管理集权化是管理者完全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行政人员成了教学运行的主角和核心。[1]这种管理模式由于下级教学管理部门和老师自身权限有限,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将教学中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化解,必须上报上级管理部门,而上级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在现场,了解情况不及时甚至不准确,因此,导致决策和解决问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另外,管理集权化,还容易导致第一线的老师出现逆反心理或淡漠情绪,不主动,不及时上报情况,或执行上级决策简单化,机械化,没有主人翁的精神。高校的教授治校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在行政权力面前,学术权力仍十分弱小,高校的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什么话语权,这一现象仍然占据我国高校大多数。

2.3在管理队伍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一支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教学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最终决定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仍然极为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在目前的教学管理队伍中,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是属于“双肩挑”的人员,即,教师同时也是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而且大部分属于不稳定的队伍,他们往往把管理工作当成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工作,并无长期的打算和工作热情,因此,投入不多,发展潜力不大。素质较低,流动性较大,责任心较差,管理理念落后,是目前管理队伍的主要弊端。仍然是习惯于以往的经验,教条主义盛行,管理简单化,粗暴化,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是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通病。管理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具有较大主观能动性的师生,简单粗暴的管理只会严重地约束他们发挥自主性的能动性,教学效果和行为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

3大学教学中人本化理念实现路径

3.1更新理念,树立一个以师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大学的师生来说,要全面关怀他们的多方面的各种需要,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理念,全面促进师生的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做到这些,要在教学中杜绝以往的那种以高度行政集权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杜绝这种僵化而机械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师生的个性化的教学和发展。要建立一切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灵魂,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理念更新,要做到把师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来考虑问题,要牢固地树立尊重和重视人的人本理念,要通过尊重、鼓励等方式来激起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利益,充分尊重师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参与下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体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给老师以相当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充分地尊重老师,让老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要以是否能给他们以真正的发展为原则,给他们以更多的尊重和选择权,而不是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要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的同时,还是服务者。

3.2建立一个刚柔并济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理念的实现的最终落实到制度上来,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硬,忽视柔性管理。要真正地落实人本化的理念,应大力补充柔性管理,做到刚柔并济才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势。在实际上工作中,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一定要完全满足学生的一切愿望和需求,而是说,在可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技能掌握为出发点,增加自己的服务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比如说,打破初入学的专业限制,打通专业甚至学院间的通道,让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课,甚至于有选择上课老师的权力。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在树立教学目标之后,就放开老师的手脚,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选拔上课的内容、方式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而不要用过细、过硬的制度来约束老师,简而言之,要给老师创立一个更为宽松的教学和管理的外界环境,并对老师进行鼓励,努力让老师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要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气氛,打破原有的过于细化的教学规范,放松对老师细节上的要求,放手老师,相信老师,让更多的人本化因素融入到教学中去。

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整个制度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出发点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前提,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为前提。首先要对老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变,一个老师应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主要的评价点,要强调以前忽视的软性的地方,如学生对老师的师德上的一票否决制度,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强调老师上课的感染力,强调受学生的欢迎程度等,强调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上,而不是向以往那样只注重表面和程序上的规章制度,过细地、僵化地控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的变化应加大对学生过程性、参与性、创新性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不分对象和条件,不考虑努力程度,只以结果为主要评价标准,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提高和改善。建立整个制度要注意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二者进行良好地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中,教师控制了教学政策,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思想。[2]我国的情况特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上述二者的平衡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另外还要考虑应将权力的集中和分散进行合理的匹配,这是要在战略的层面上进行高度地重视才可以将真正的人本化管理融入到现在的高校管理体系中去的。[3]

4结语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我校秉承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为学生做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形势与政策等教育,保持学生政治时势教育学习不断线;注重加强诚信和社会荣辱观教育,在开学、各种考试、先进评选以及“奖、助、贷”的发放和签订等形式上,积极开展和加强“诚信、励志、成才”教育、义务劳动活动等;针对飞行学生特点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在学习以及飞行训练等方面的压力,成立了心理干预咨询室,建立学校、学生大队、教学小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停飞学生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使学生保持健康身心,做品德高尚的飞行员。

二、“严”字当头,坚持

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意识和习惯,我校坚持把“一日生活秩序”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切入点,着力从飞行秩序、站队集合、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礼节礼貌、请销假等环节上严格管理。坚持每日查房制度,实行内务评比,不断加大学生执行校纪校规的检查力度,特别在节假日前后,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规章制度宣传教育,以严格的行政管理来培养学生严谨的飞行作风。坚持铁的纪律,敢于逗硬,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无视纪律,违犯规定,都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在坚持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措施,制定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分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突出以生为本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事实证明,大学生管理改革从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过分强调基于岗位工作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基于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以往的一些教学经验,笔者分析并总结了六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引企入校式、顶岗实习式、校企融合式。订单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等以及一些订单协议要求,高等院校自我进行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经济的发展,又利于学生的培养,实现与院校大学生双赢的局面。项目驱动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与培训,通过具体的项目制定与完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形成一种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机制。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知识,一个学期进行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学的模式适合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像一些机械制造业等。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并进行考核。引企入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位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使学生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管理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校企融合式: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教研室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三、结束语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

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

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主要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务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径。按照管理学家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径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在管理实践中,一般现存企业是在已有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管理变革或改进管理的。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种新技术的背后有全新的知识范式作为支撑,那么将对已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能力构成威胁。

按照库恩的标准,管理学范式是划分管理科学共同体的标准,不同的范式决定管理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而某个特定研究方向或领域内所特有的共同世界观、共识及基本观点则形成管理学家群体。管理学范式就是管理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知识假设。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所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管理学范式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本体论视角,二是认识论视角,三是方法论视角。所以管理学的范式理论是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与管理学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管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学说从产生的时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泊的组织理论等;第二类是行为管理理论,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第三类是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产生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今。这三类理论只是产生的时期有先后,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它们相互影响,继承演变,形成各种流派。根据不同的逻辑起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以组织的效率为起点,另一个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前者被称为科学主义范式,后者被称为人本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是以组织的存在为根本,把人纳入组织,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人本主义范式把人的存在和需要作为根本,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为代表,通常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该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科学管理”注重的是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辩识性和可重复性,泰罗坚信通过确定出工人完成某项作业的最佳时间,管理者就可能判断工人是否干得出色。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带来了组织效率的提高。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泰罗范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人的认识局限在人的经验所及的领域,其方法论范式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范式的强烈影响。这种范式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管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的一般性普遍规律。

科学主义范式体现在具有理性约束的个体追求服从技术规律和组织纪律带来的高效率。从人的行为特征来看,“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假定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管理原理、原则和制度必须以管理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并且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单个行为主体都服从于技术规律,通过时间动作的分析,实现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条件的标准化和工作时间的标准化。适应这样的行为主体的组织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形式化、不受个人支配的集权组织。

三、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

管理学范式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完成的,人本主义者指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不道德的,是将工作“非人性化”,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管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他们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批评,认为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的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问题,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从人本主义范式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行为管理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得管理活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更加符合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典管理学的原罪促成了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人本主义范式以新康德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认为组织及其关系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外化或客体化,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严格来说,行为科学学派来自于社会学,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在任何社会组织中群体总是由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范式强调应把人放在管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而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是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他们是不断地被密如蛛网的人际关系网所包围,而他们自身也是这个关系网的一部分。在人本主义范式中,整个人类的本性是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他们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看成仅仅是一味索取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同时该范式强调人的潜质的生长与发展,而且这种潜质的生长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是不断成长和进化的,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初期,培根(F.Bacon)就觉察到了对一切认识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束缚,并同时觉察到了摆脱这些束缚的必要性。他在对认识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进行诊断时指出,认识的使命在于把认识从社会——文化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使认识成为科学。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已经获得的合理性会随着促使它形成的那个过程的延续而削弱,合理性的操作特征会被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截取和利用。组织理论学家布赖尔和摩根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隐含地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两条轴线,一条代表科学本质属性的连续体,另一条代表社会(组织)本质属性的连续体。科学的本质属性强调稳定性、可证实性和规定性,而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永恒的变革。

四、结论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分别是管理理论中注重技术与注重人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两种范式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前者注重的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科学主义范式不断变革,所以科学主义范式恰好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而人本主义范式注重人的需要,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物,而且是人,这样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正是辨证的和科学的。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不仅是科学主义范式理性创新所产生的效率,也包括人本主义范式对工作认同的诠释所产生的效率。

从本质上分析,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西方大范式。这个大范式是由笛卡尔提出并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历史的发展而确立了下来。笛卡尔的范式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使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域,一边是科学和客观性研究,一边是哲学和反思性研究。这个范式决定着一种二元世界观,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必须接受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客体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存在、沟通、意识、命运等问题的主体的世界,客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而主体世界对应着管理学的人本主义范式。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挨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珉.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财经科学,2005,(5).

[5]罗珉.论管理学范式革命.当代经济管理,2005,(5).

[6]魏文斌.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国外社会科学,2007,(1).

[7]罗珉.论管理学复杂范式.管理科学,2006,(1).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要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众说纷纭。但不管何种观点都一致认为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往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招聘什么专业的学生,并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考察和测试,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用人单位尤其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即使是国家公务员招考也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有要求,由此可见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等内容。于是,加强大学生的学习管理,发挥学校教学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此大学生理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然而受社会环境、学习条件、自身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进入大学前,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都在为自己理想的大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后,一旦失去了对大学的新鲜感,好多学生突然发现没有了方向,于是显得无所事从,生活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学什么,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好比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指南针的指引,永远靠不了岸,再加上没有高中时的严格作息制度,没有家长的叮咛,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管教,于是放纵自己,不再积极、主动的学习,将过多的时间用于了无关学习的事情上,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有的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或理想的专业,因而无法正确面对,出现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认为只要考试都通过,能混个文凭就可以了。有的甚至把上大学看成任务,是在完成父母上大学的心愿。重庆三峡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5.57%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清晰的长期目标,34.49%的人有清晰的总目标而无具体的阶段目标,还有13.23%的人无任何具体目标。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自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黄金阶段,没有认识到上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逃课现象屡见不鲜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是在课堂上获得的,他们的课堂出勤和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获得相应能力的多少。虽然高校都会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高校,都屡屡出现大学生旷课的现象。高怡宁的调查数据显示,武汉市重点大学的综合逃课率在56%左右,而河南大学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其中有一调查小组92%的学生都曾逃过课。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各种各样,关于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已经很多,文章不再论述,但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逃课,学生之所以敢于逃课,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管理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的既使有制度也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还有就是教师没有直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的缺勤和课堂表现睁只眼闭眼,任由学生发展。

(三)成绩不合格学生数量惊人

成绩不合格的突出表现在补考和重修的数量上。补考是学校针对特定的、少数的大学生在教学上采取的一种弥补手段。大学生补考的数量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一个学生的补考情况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该生的学习情况。如今,高校存在大量的补考人群,以重庆交通大学机电学院2011级为例,该院共有学生704人,在2011-2012学年,考试不及格人数为323人,不及格率高达45.88%。有的班级共计30人,不及格的就有18人。很多同学年年挂科,累计挂科学分达到了该被退学规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每年都有数名学生因挂科太多、成绩不合格而被学校退学。大学校园甚至流行一句玩笑话“:没有挂过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可以参加补考,而补考不及格则只能重修。补考人数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重修人数的增多。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该校从2011至2012年三个学期每个学期的重修人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全校每学期有20%左右的学生参加重修。学生补考、重修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可否定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对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4个部分,即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过程管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避免管理中断,强调的是对“过程”进行管理,而不是“流程”。过程管理所包含的管理理念正适合于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众所周知,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能运用过程管理的原理,抓好大学生每个节点即每个学习阶段甚至每门功课的学习,则大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即在新生一入学的时候,就将过程管理的原理运用于学生的学习管理,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将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与学习有关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本身心智发展并不完全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高,再加上缺乏少了高中时期老师和家长的管教,难免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旷课、沉迷游戏等现象,以至于影响学习。因此有必要从引起大学生旷课的原因入手,建立健全与学习有关的规章制度。一是要防止夜不归宿。目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集中住宿,这种方式便于管理。为防止学生外出从事娱乐、上网、玩游戏等活动而影响第二天的课程,可以从夜不归宿入手,制定学生夜不归宿的相关规章制度。作者所在学校就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一般都要在校住宿,如要外出住宿,须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经家长签名同意后方予以批准。二是要严格请假制度。如今的大学社团众多,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除专业知识能力之外的各种能力本是好事,但有些学生过于热衷社团活动,甚至有一些学生干部经常请假,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严重影响学习。三是要加强课堂考勤。要制定课堂考勤的相关制度,选拔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学生骨干或是学生党员担任考勤人员,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都对教师的育人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有的高校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育人职责,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学生是否来上课既不过问也不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学生上课开小差、玩手机或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也不制止,仅仅把自己当成了教书匠。事实上,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纪律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试想,一位连上课纪律都管不好的老师又如何能上好课,就更别提教好学生了。因此,解决学生的课堂学习问题主要责任在教师。为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如作者所在单位就明确发文规定了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上的职责,要求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向学生明确宣布课堂纪律,包括:不迟到早退和旷课;上课关闭手机;不吃食物;不随意离开课堂等内容;明确考勤方式:明确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处理办法,其中包括学生缺课,累计超过其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该课程成绩按零分计;对教师的失职行为,学校也有相应的处理规定。

(三)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新生的入教育,包括怎样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角色的转换问题,尤其是这期间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但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迈向社会之前,根据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结合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学习成长计划和目标方案。学业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学业规划需要建立连贯的体系,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指导内容。一年级主要通过入学教育、新老学生交流、职业规划教学、专业介绍等形式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专业特点和探索职业方向,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二年级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通过专业知识竞赛与讲座、相关证书考试的选择引导与指导、科研立项申报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拓展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三年级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毕业选择去向,鼓励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为走上社会积累经验。四年级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估自身学业情况,调整目标,加强就业指导,合理选择就业方向。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要坚持以生为本、分类规划、动态发展的原则,坚持分类整体辅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学业规划的动态过程中厘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加强学生信息反馈及处置工作

过程管理的优势就在于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方面,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班主任、辅导员应通与过同学交流,察看学生考勤册、夜不归宿记录,了解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情况,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等渠道及时了解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对偏离目标的学生应积极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进行危机预警和干预,使学生的行为由负向向正向转变,防风险于未然。对违纪违规的学生,一定要坚持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同时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宣传,以起到“杀一儆百”的宣传效果。如作者所在的学院就对旷课但尚未达到校纪校规处理的学生,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的院级处分,一方面,既能及时提醒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又能使其尽早“悬崖勒马”,避免酿成大错。

(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大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