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

测控工程论文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测绘工程离不开仪器设备,测量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数量等对工程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进行控制测量时所用的GPS的性能和指标,直接影响控制测量成果的精度;碎部测量时所用的全站仪的性能和指标,直接影响所测碎部点的精度;内业数据处理所使用的计算机的配置,直接影响数据处理的速度,进而影响人员的投入情况以及投入的现有人员能否满足项目生产进度的需求等。此外,所用测量仪器是否经过指定仪器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以及测量仪器是否在鉴定有效期内使用。因此,在测量实施阶段,监理工程师必须根据测绘各工序特点,技术设计的要求,以及施测的方法,使测绘生产单位所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处于完好的可用状态,而且随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2环境影响

在测绘工作中,工作区的项目管理、自然和生产单位劳动等环境对测绘项目的质量影响很大。这些环境影响复杂多变,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所以,测绘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时要考虑环境对生产组织方案中质量的影响。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并且根据现场环境和项目的具体特点把对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现场生产组织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如在夏季是否考虑如何避暑问题,如在比较偏僻的地区冬季如何解决野外作业人员的保暖问题等,这些都将影响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测绘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方案时要考虑环境对工程的影响,为了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必须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项目的地区特点,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理细则。

3方法和监理因素

测绘生产单位所采用方法是通过生产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现场生产组织管理、技术方案等具体制度来体现的。测绘成果质量是在测绘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最后检验出来的,测绘成果形成的整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作业活动所构成。因此,保证作业活动过程的效果和质量是整个测绘成果得以保证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监理单位而言,就要认真做好作业规范性的检查。

1)测绘生产单位的自检系统。

测绘生产单位是成果质量的直接实施者和责任者。监理工程师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就是使测绘生产单位建立起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并能有效运行。测绘生产单位的自检系统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a.参与测绘生产的作业员在作业结束后必须自检;b.不同的作业员之间必须把经自检合格后的产品进行互检,互检要有相应的检查记录;c.不同工序之间的材料交接和转换必须由相关人员进行交接检查,做好资料的交接记录;d.测绘生产单位要设置专职检查机构和专职检查人员进行专检,检查比例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l002—95)、《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等有关规范执行,并做好检查记录;e.各个级别检查出来的问题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要有相应的整改记录。

2)监理工程师的检查。

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是对测绘生产单位作业活动质量的复核与确认;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决不能代替生产单位的自检,而且,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必须是在生产单位自检并确认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单位专职检查员没有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成果不能上报监理工程师,不符合上述规定,监理工程师一律拒绝检查。

3)精度指标的检查。

地形图的精度指标主要有数学精度和地理精度。其中数学精度在评判地形图的质量中占有的权重较其他指标更高。因此,测绘生产单位应该把自己检测的结果报送到监理工程师处。监理工程师应该把这项工作列入监理规划和质量控制计划中,并看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当中。常规测量检核的要素有:绝对精度、相对精度、高程精度、属性精度、地理精度、整饰精度、逻辑精度等。

4)生产单位实际作业过程的检查。

监理工程师要对测绘生产的各个工序进行过程检查,主要检查生产的作业方法、作业流程、生产工艺以及野外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也就是监理所常用的旁站方式进行现场监理。旁站监理的内容,在本节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5)工程进度计划调整的检查。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1.1地质工程测量方案存在着套用的现象,与实现不符

(1)设计人员对作业情况勘察和调查分析较少。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作业一线,所以对作业区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勘察和调查,对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不能及时进行检查,而且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2)编写依据不科学。部分设计人员对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地质工程测量产品的定额管和装备标准也缺乏重视,这就导致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科学的地方,由于过多的参考过进的教材和规范,则会导致所编辑的测量方案与实际存在较多不符合的地方。

(3)对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分析不全。目前在测量方案设计时,由于对所参考的资料缺乏了解,部分资料由于时间较久,或是不是本单位所测,再加之一些资料很难收集到,同时在对这些资料利用时,缺乏必要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盲目的对这些类似资料中的分析结查进行照搬,从而导致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缺乏。

(4)标准意识差。地质工程测量方案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标准,这就导致无论是文字、公式、数据和图表等都存在着不准确的地方,而且有关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等在表述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由于缺乏一定的标准意识,这就导致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中存在着不客观性,普遍存在评价偏高的情况。

(5)设计不深入。在设计中,不仅没有从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的较少,这就导致所选择的设计方案不是最佳的,同时对于所选择的措施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实现取期的效果。

1.2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中的问题

(1)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可能难以对后期工作的需求进行认真考虑,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增加整体测量上的工作量。

(2)在控制测量布网中可能使测区精度要求布局不合理。

(3)可能使测区有的地方控制布网漏布。后期补充布网不仅会增加控制测量的工作量。还会使原的统一性受到损害。

(4)在片面追求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前提下,抛弃分级布网的基本原则,采用缺乏校核条件的一次性布网形式,其结果是缺乏误差控制方法,造成误差的过大积累,精度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有时甚至出现地质事故不能及时发现,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不仅使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测量工作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5)有些测量人员对测量方案设计缺乏认识,甚至还往往错误使用概念,以至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概念与应用错误。

2提高地质工程测量成图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人员的技术素养目前从事地质工程测量的人员多为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员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通过野外实则并与讲授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地质工程测量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2.2观测员在工作前应仔细检查仪器在测量过程中,观测号不仅需要与跑迟员之间做好配合工作,同时还要在安置好相关测量仪器后,做好仪器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安置与输入高度都没有差错时,还需要对后视方向相关站点进行观测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所以做为一名观测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3结束语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的专

业基础和行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常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仪器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等单位。这给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教育部仪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暨教学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西安召开,会上专家们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通用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照通用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殊背景的专业标准。2014年8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做了题为《把握认证理念,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王代华教授做了题为《仪器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的报告,这两个报告从认证专家角度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和认证准备工作的要点。目前,已有少数高校通过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如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有很多高校已提交了认证申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专业认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持续稳步发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高校专业负责人的共识。

二、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和探索?这是各个省属高等院校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以西华大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已有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的新专业,于2002年成立,以电子类测控为主。其主要专业方向为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具体领域为工业化信息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截止到2014年,已毕业本科学生近700人,在校生400余人,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比例约为8:2。

(二)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基于学校地域、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及方向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成为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临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特别是省外第一志愿,多数为调剂生源;2.专业方向和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3.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三)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基于我校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积极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目标导向”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必须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和方案来引导学生。应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系统性、主体性、先进性、特色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修订时务必具体、明确、可量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完成一个或几个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

2.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鼓励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它鼓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体现特色。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此同时,这对增强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声誉也有较大好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业企业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必须将实践性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目前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实践环节,但大多缺乏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滞后,每年都在换公司或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制定实践性环节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定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

4.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预留2-3学分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竞赛;(2)将本科生实验室免费、长期开放,鼓励学生长期泡在实验室,自主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完成一些小制作,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3)将部分优秀本科生带入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接触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增长其见识,培养其思维。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每个学生都很好地满足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以社会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适应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时定期回访,持续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就业率,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且实行“一锤子买卖”,毕业后就跟学校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回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

三、结论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1改变教学模式

第一,课程中重复的内容不再重复教学。比如:工程力学,力学的基本知识与大学物理重复,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每堂课让学生自己准备课堂内容,准备PPT,上台讲解,教师给出指导。第二,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教学。比如:单片机课程采取上机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用,用软件模拟,再加入实验课时达到软硬件有机结合。第三,学生自由选择跟本门课程相关的课题,完成课程教学。比如CDIO工程导论:教师先介绍本门课程的任务,然后提出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针对每一个课题学生自行收集材料,制作PPT,讲解课题并最终完成课题。每一个课题教师给出的应该相对简单,一个简单的项目学生完成后,他们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努力。首先,新生由于刚进入校园彼此还不是很熟悉,通过分配任务让新生能组成团队,进行分工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让学生自主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资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再次,在为学生布置完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购买各种元件和工具,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最后,在答辩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经过对2010级测控班级的试验,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以及动手能力方面要比没有参与项目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从毕业就业情况来看,参与项目的同学在就业时候自己感觉压力较小。

1.2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本科测控专业,为了合理制定培养方案,我们首先对本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以往的教学计划让企业人员给出评定各个课程在本行业的重要性,分别从10分到0分罗列出每一门课的重要性,然后收集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参考CDIO评价标准,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

2.1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编写符合工程教育需要的教材

如:编写无损检测课程教材并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IDEA培训)。

2.2建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需的实践基地

要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先后与厦门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爱迪尔电子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合作,建成了多个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企业研究院,创造了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工程环境。

2.3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在大学四年中,一、二年级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三、四年级着重实践训练:第五学期为期1周的“电工电子实训”即借助一个典型电路系统完成实训,来检验学生所学的电路、电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第五学期分别安排了两周的单片机和PLC课程设计。在第六学期,安排了为期3周的“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在第七学期安排了一个月的就业实习。同时在每年暑假都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在此过程中有企业的参与,使用多种常用设备,让学生对实际作业更加接近,促进了毕业生与企业接轨的能力。

2.4积极开展课外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控制测量学;教学效果;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7-02

控制测量学的研究对象是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控制测量学》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先进技术,能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决定了它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控制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针对其自身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本文在对控制测量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控制测量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对专业基础培养非常重要。在经典的测绘学科划分中,控制测量学属于应用大地测量学的分支。在测绘工程专业设置的各门专业课程中,《控制测量学》是最为体现大地测量方向的课程,大地测量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直接的运用。因此课程的理论性强,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经纬仪到全站仪,从三角测量到GPS控制网,控制测量的手段以及数据处理的模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大地测量的基础理论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本门课程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系统的测量框架网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一般的方法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形成大范围测量成果的投影归算的整体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控制测量学》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课程是在《测量学》、《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所介绍的控制网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又为后续的《工程测量》、《GPS测量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打下基础。它不但是普通测量学的加深与升华,更是后续专业课程必备的基础。本课程与前期课程有相当部分的重复。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和高差测量部分,和《测量学》内容主体基本一致;课程内容中精度估计、限差分析等部分是《测量平差》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高斯投影部分又体现了《地图投影》课程的内容。对于这部分交叉重复的内容,难度高的地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难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让学生过于放松注意。

3.理论难度的提升性。由于大范围控制测量对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的基准面进行了严格划分,测量数据平差处理之前需要进行控制网的概算。从基准面的定义区分到测量成果的归算,《控制测量学》相比小地区控制测量理论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举例来说,垂线偏差对于天顶距、水平角、距离等各个观测量都会造成影响,每一项都需要进行改正。这些改正部分正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所在,也极大地增加了课程的理论深度。

4.内容多,教学内容零散、细致。《控制测量学》课程内容涉及控制网技术设计、外业和内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课程内容涵盖面大。与《测量学》课程相比,在野外数据采集部分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在精度要求上有所不同导致了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细致和全面。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些又很零散,例如在仪器检校,误差分析部分。内容多并且零散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明确的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设定,会使我们更好地突出重点,把握主线。控制测量学已经不再是入门基础课程。应当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培养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实现测量员到测绘工程师,甚至注册测绘师转变的重要基础[2]。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当注重控制网施测和数据处理的整体性把握。以控制测量成果的投影归算为例,笔者认为重点不能放在各项归算改正的推导与公式上,反而通过一个控制网实例让学生进行概算练习效果会更好。

2.注重测量规范的理解和应用。《控制测量学》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与测量规范相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体现了规范设置的出发点;测量过程的误差分析解释了规范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环节,应当随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测量实践中体现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并提高分析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在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融会贯通多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对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充分地开展教研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并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资料。针对控制测量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于即将新引入的内容,可以根据以往课程和实习积累的经验设计新颖的思考题目,启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吸纳很多现实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如2005年的测量珠峰活动为我们理论结合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4.实践教学加强教学效果。《控制测量学》是一门理论性较深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类型。通过课堂实习消化和理解课堂上所学新的仪器及其检校等单元的内容。综合实习通过集中时间段内完成完整的控制测量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全局、整体的概念,使学生对控制网技术设计、选点、埋石,以及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完整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必须认真分析综合实习的目标,仔细设计实习的具体内容和任务要求,达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5.注重内容的更新和贴近现实。随着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高铁、轻轨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开展,也为控制测量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注册测绘师制度,控制测量学作为测绘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对基础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控制网技术提出了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很好地吸收这些改变,让教学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控制测量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学习难度。教学方法和主体思想应当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相适应。在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形成端正的教学态度,保持良好的沟通,将会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祥元,郭际明.控制测量学(上、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淑慧,王淑晴,付宗堂,洪友堂.注册测绘师考试对《控制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4):35-36.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隧道的顺利贯通,洞内控制测量至关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隧道洞内控制测量进行了论述,引发思考。

关键词 :隧道贯通洞内控制测量测量方案

1 概述

隧道贯通时,贯通误差的影响值,由洞外和洞内控制测量两部分组成。由于洞外控制测量现如今多采用gps 静态观测控制网,精度高,且观测条件不利影响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小,易于控制,本文主要对洞内控制测量方案进行论述、分析。本文以作者主持施测的G314 国道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公格尔隧道工程为例进行论述、分析。

2 测量方案的要求及精度

2.1 洞内导线测量。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洞内的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导线形式,并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沿隧道中线或隧道两侧布设成直伸的长边导线或狭长多环导线。导线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2m。当双线隧道或其他辅助坑道同时掘进时,应分别布设导线,并通过横洞连成闭合环。

本次论述、分析的实例公格尔隧道全长为2.3km,根据测量规范要求,本次洞内导线测量的等级应为四等。2.2 洞内水准测量。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洞内的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隧道两端的洞口水准点、相关洞口水准点(含竖井和平洞口)和必要的洞外水准点,应组成闭合或往返水准路线。洞内水准测量应往返进行,且每隔200~500m 应设立一个水准点。

本次论述、分析的实例公格尔隧道全长为2.3km,根据测量规范要求,本次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同样分为四等。

3 测量方案的设计对比及选定

3.1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设计。由于隧道内施工场地狭小,控制网布设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导线端点的精度,在不增加较多工作量的前提下,提出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支导线法(单导线)。传统的支导线布设方案(如下图)简单,观测工作量少,布设灵活,但由于没有多余观测和其他约束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即使发生错误也无法检查,同时随着导线长度的增加,端头点横向误差随机迅速变大。

支导线法控制点布置对隧道贯通误差预计的影响计算如下:结合洞内施工条件,洞内导线平均边长200m,从洞口至贯通面设7 个导线点,按四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2.5义,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

①测角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

②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因为支导线控制点基本在隧道中线附近布置,测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极小,故将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忽略不计。

所以公格尔隧道支导线法布置控制点洞内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为±45mm。

方案二: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沿洞内布置控制点形成闭合导线环,沿隧道中线布设主导线,在主导线旁靠隧道边布设副导线,构成主、副导线环,组成一个闭合导线环。观测闭合环的所有内角,进行角度检核,测量各条导线的边长,通过角度闭合差可以评定角度观测的质量和提高测角的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非常有利(主副导线网布置见下图)。

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控制点布置对隧道贯通的影响:

结合洞内施工条件,洞内导线平均边长200m,从洞口至贯通面设7 个导线点,按四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2.5义,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

①测角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

②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因为双导线导线控制点基本在隧道中线附近布置,测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极小,故将测边中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忽略不计。

所以公格尔隧道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控制点洞内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为±24mm。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导线横向误差随导线延伸成递增趋势,导线越长增加速度越快,当采用双导线法方案时,横向误差精度明显提高。在上述两个方案中,支导线的精度最低,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精度较高。②在工作量方面,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较高,支导线法较低。结合以上两方面,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本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横向贯通中误差的限值为45mm,本隧道采用支导线法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值已经达到45mm,故本隧道不可采用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本隧道采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经计算横向贯通中误差影响值为24mm,小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的45mm,故决定本隧道洞内应使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布置洞内控制点。

3.2 隧道洞内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设计。为保证隧道竖向施工的精度,首先对隧道洞口附近至少2 个已知高程点进行附合测量,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高程测量。高程控制网布设直接利用双导线置的平面控制点,布置图见前文双导线法布置示意图。

本隧道高程测量设计为四等水准,每公里(km)高程测量高程中数中误差m塄=±5mm。

则m塄h=±m塄姨L =±5×姨2.4 =±7.7mm。

结合以上计算,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本隧道洞内控制测量高程贯通中误差影响值的限值为25mm,本隧道采用四等水准高程测量设计经计算高程贯通中误差影响值为7.7mm,小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规定的25mm,故决定本隧道洞内高程测量采用四等水准。

4 技术总结及结束语

由于隧道洞内施工条件的限制,隧道洞内施工控制网在保证隧道顺利贯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如何合理、严密的建立隧道洞内施工控制网,便成了决定工程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国内外各种长大隧道施工中,测绘工作人员之间也对如何能够建立满足更高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进行了各种论证研究。本着为工程服务的原则,本文以作者主持施测的公格尔隧道控制测量方案的研究简要归纳出以下提高隧道洞内工程控制测量精度的现场施测方案、方法。

通过对两种导线控制网方案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双导线法(主副导线法),因为此种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又能检核测量成果。此种方法可以使长度在1000 米以上隧道的控制测量取得良好效果,可长期运用到隧道控制测量中。不过隧道工程洞内施工控制网的建立都大同小异,很难找到具有突破性质的新方法,但并不是说所有施工控制网的精度都一样,而相同的最佳布置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因此,控制测量没有定论,如何选择更好的布置形式不单取决于外界等因素,也要依靠测量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特点;比较

[作者简介] 肖飞,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木与测绘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空间数据库等, 广西 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6-0030-0003

一、课题的提出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学科,分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测定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点位的信息,或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他信息测绘成图;测设是将设计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空间位置,运用测量的手段将其标定在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测量成果的质量高低,其核心指标是精度。精度要求越高,经济成本就越高,作业时间也就越长。以最高的精度测定所有的地面点的位置,既不符合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了使精度水平、经济成本、作业时间、社会需要达到统一,必须对点的测定精度进行分级,实行分级施测、逐级控制。因此,测量工作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为此,无论是测绘地形图还是各种工程的施工测量,必须首先建立控制网(由在测区内所选定的若干控制点相互联结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或具体的施工测设。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在工程勘测设计阶段为测绘规划设计所需大比例尺地形图建立的测量控制网,称为测图控制网。

在工程施工阶段为工程建筑物的放样提供控制基础所建立的测量控制网,称为施工控制网。

在工程建设各阶段所建立的控制网,共同的特点是精度要求高,点位密度大。由于网的作用不同,使得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又有各自的布网方式和精度要求。对于“施工控制网”的特点,一些教材[1][2]中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对于“测图控制网”的特点以及“测图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之间的异同点及联系则几乎未见论述。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二、“测图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异同点的比较

三、结 语

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测图控制网”与“施工控制网”之间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归纳、总结,形式新颖,清楚、明了,易于理解、记忆,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对两种控制网进行有效的建立及应用。

[参考文献]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测量

 

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的施测环境和条件复杂,要求的施测精度又相当高,必须精心施测和进行成果整理,工程测量成果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论文参考网。

地铁工程测量的测量特点

(1)车站包括主体结构、出入口和风道。采用明挖及盖挖顺作法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复杂,工序转换快,地下施测条件差,测量工作量大。

(2)地面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由地面传递到地下,必须保证精度,且要布设形成检测条件并经常复测控制点。

(3)对于车站主体结构,净宽尺寸在建筑限界之外,还应考虑如下的加宽量:50mm综合施工误差+H/150钻孔灌注桩施工误差及水平位移。论文参考网。

(4)区间暗挖先通过竖井,再通过横通道分别进入左、右线隧道,并且曲线半径较小,造成了后视距离短、转角多,给正洞内导线延伸带来一定难度。

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地铁工程特点,利用建设管理方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在场区内按精密导线网布设。

精密导线技术精度要求:导线全长3~5km,平均边长为350m,测角中误差≤±2.5″,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15m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方位角闭合差≤±5(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导线点位可充分利用城市已埋设的永久标志,或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位于车站地区的导线点必须选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可靠,而且应能与附近的GPS点通视。

车站平面控制测量

利用测设好的平面控制网,以车站的两个轴线方向为基线方向,直接把轴线控制点测设于车站基坑边,经检查复核无误后,设立护桩,利用轴线控制点通过全站仪把车站轴线直接投测到基坑内,并对车站结构进一步进行施工放线。若受场地影响,为保证测量精度,也可按以下分步方法进行测设。

区间暗挖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施工竖井平面尺寸较小,井深多在20米左右,拟采用竖井联系三角形测量,即通过竖井悬挂两根钢丝,由近井点测定与钢丝的距离和角度,从而算得钢丝的坐标以及它们的方位角,然后在井下认为钢丝的坐标和方位角已知,通过测量和计算便可得出地下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这样就把地上和地下联系起来了。

施工放样测量

施工中的测量控制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为了加强放样点的检核条件,可用另外两个已知导线点作起算数据,用同样方法来检测放样点正确与否,或利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的坐标,放样点理论坐标与检测后的实测坐标X、Y值相差均在±3mm以内,可用这些放样点指导隧道施工。也可用放线两个点,用尺子量测两点的距离进行复核,距离相差在±2mm以内,可用这些点指导隧道施工。

暗挖区间隧道施工放样主要是控制线路设计中线、里程、高程和同步线。隧道开挖时,在隧道中线上安置激光指向仪,调节后的激光代表线路中线或隧道中线的切线或弦线的方向及线路纵断面的坡度。每个洞的上部开挖可用激光指向仪控制标高,下部开挖采用放起拱线标高来控制。施工期间要经常检测激光指向仪的中线和坡度,采用往返或变动两次仪器高法进行水准测量。在隧道初支过程中,架设钢格栅时要严格的控制中线、垂直度和同步线,其中格栅中线和同步线的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格栅垂直度允许误差为3°。

高程控制测量

(1)车站高程控制测量

对于车站施工时的高程测量控制,利用复核或增设的水准基点,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把高程引测到基坑内,并在基坑内设置水准基点,且不能少于两个,通过基坑内和地面上的水准基点对车站施工进行高程测量控制。

(2)区间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区间隧道高程测量控制,通过竖井采用长钢卷尺导入法把高程传递至井下,向地下传递高程的次数,与坐标传递同步进行。论文参考网。先作趋近水准测量,再作竖井高程传递。

地下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

隧道贯通后,地下导线则由支导线经与另一端基线边联测变成了附合导线,支线水准也变成了附合水准,当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进行平差计算。

按导线点平差后的坐标值调整线路中线点,改点后再进行中线点的检测,直线夹角不符值≤±6″,曲线上折角互差≤±7″,高程亦要使用平差后的成果。

隧道贯通后导线平差的新成果将作为净空测量、调整中线、测设铺轨基标及进行变形监测的起始数据。

参考文献:《城市测量规范》CJJ8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工程测量》 邵自修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7

《工程测量》 扬松林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测量平差基础》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94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航天测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陆必应(1976-),男,安徽舒城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建(1981-),男,湖北宜城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41-02

“航天测控”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通信工程和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课程重点讲述基于无线电的航天测控系统的概念、体制、组成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方向。[1,2]作为一门专业课,一方面要传授学生航天测控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复杂电子系统的分析能力并掌握设计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和国民经济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同时对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本文先分析“航天测控”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相配套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能力培养兼顾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航天测控”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本概念多,涉及领域广 。包括天文学基础、航天器轨道运行基本原理、无线电测距定位原理、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原理等。二是基本原理复杂,涉及的理论基础宽,包括随机信号分析、信号与系统、雷达原理、通信原理等。三是系统复杂,安排实践环节困难。航天测控系统是复杂的电子系统,而先修课程偏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电子系统的介绍偏少,学生很难通过一两个简单的实验课达到理解和掌握复杂航天系统的目标。以上特点决定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学习效果差。

该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本课程内容包括航天测控的基本原理、统一载波测控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航天测控中的应用四大部分,仅统一载波测控系统就包括跟踪测轨分系统、遥测分系统、遥控分系统。上述每一门技术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涉及的理论、方法和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期设有航天测控专业,上述内容安排80~120课时讲授,现行的教学大纲仅安排了40课时,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

2.教材相对陈旧,新技术介绍少

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于1998年,内容上继承了航天测控专业所用内部教材的精华,重点内容为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的原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其优点是基本概念清楚,理论推导详实,系统分析深入,但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内容过多,部分内容分析得过于深入,基础稍差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二是近年来航天测控技术进步迅速,不断涌现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航天测控体制也从传统的统一载波测控体制加速向以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为代表的天基测控体制发展,而教材没有充分反映航天测控技术的新发展。

3.教学手段单调,实践环节不足

原先的课程教学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配合以少量的幻灯片和课后习题作为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停留在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目、做课后习题上,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无法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突出教学重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综合考虑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预修课程以及学时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修订了教材。将教学内容根据测控体制划分为统一载波测控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及其在航天测控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对统一载波测控系统部分内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删减:一是与先修课程内容有重复或雷同的,如跟踪测轨技术中的角度测量技术,在先修课程“雷达原理”中已有讲述,直接删除;二是要求具备比较专业的预修知识而学生又不具备的,如遥控编码体制,对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由于不具备相应的预修课程,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进行了删减,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有兴趣的学生参考;三是难度太大的内容,如测控信道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信号调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特定工程实际设计出最佳波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也进行了删减。根据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采用的新技术等部分内容进行了扩充。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既重视基本原理的教学,也重视测控系统的分析,还涉及测控新技术的介绍。

2.采用多种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对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比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本原理如测控信号基本理论、测距原理、GPS工作原理等内容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除传统的公式推导和文字描述外,配以适当的图片、动画,直观地说明理论分析结果,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教学效果。

航天测控系统的教学若采用简单的讲授教学,由于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少,往往不能深刻领会系统的内涵,抓不住重点,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择航天测控系统中较为简单但具有代表性的“单通道锁相接收机”作为教学案例,先对系统作简单介绍,使得大家对航天测控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供同学们分组分析、讨论。如跟踪测轨系统锁相接收机与一般雷达系统接收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二者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航天测控系统采用这种特殊类型接收机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学生较易理解航天测控跟踪测轨系统与一般雷达系统的异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开设讨论环节,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最后以科研成果进课堂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航天测控系统设计基本方法。将教学团队在航天测控接收机领域所作的科研成果——某改进型航天测控接收机实物搬进课堂,分析传统接收机存在的缺陷,改进型接收机性能有哪些改善,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如何进行改进等。通过这一具体案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航天测控系统设计方法这一难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手段上,除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编制适合网络教学的课件,提倡学生网上提问,进行网上答疑,对课外拓展性的内容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可部分缓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素养

“航天测控”是一门理论较深、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也是本专业课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航天无线电测控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没有条件开展针对整个系统的实践性教学,但在基本原理和分系统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性环节,如简单的实验设计、开放式研究性习题设计等。另外,对深空测控、小卫星测控、星座测控等测控领域的新课题、新技术、新发展,根据情况开设一两个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航天测控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作为一门专业课,虽然面向的专业范围窄,学生层次相对统一,只要一两名老师就可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不能因此就忽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校建立了一个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中所有成员都从事航天测控领域的科研工作,由同时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副教授担任主讲老师,由教授开展航天测控领域新技术、新发展专题讲座,其他成员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案例提供支撑。同时通过“跟、帮、带”,促进年青教师的成长,保证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航天技术在国防、国民经济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航天测控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广泛重视,对“航天测控”课程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对“航天测控”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精简了教学内容,采用了以比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达到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并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智敏,陆必应,宋千.航天无线电测控原理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大型调水工程 测量控制网 施工 放样 一体化 论文论文摘要:结合南水北调某渠道项目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总结了大型调水工程施工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并提出了在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联合使用AutoCAD和全站仪可真正实现测量工作内外业管理的一体化。 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需建立测图控制网以保证最大比例尺测图的需要;在工程实施阶段,需建立施工控制网以控制工程的总体布置和各建筑物轴线之间的相对位置,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在运行管理阶段,需建立变形观测控制网,用来观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以评估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运营,分析变形规律及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无论是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工程实施阶段,为工程建设测量需要而建立的各种控制测量网都是工程建设中各项测量工作的基础,其成果的精度、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工程整体的进展。 在工程实施阶段,测量工作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的施工放样过程中,其重要性更突显于为各种决策及经济性分析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工程实施当中如何将测量外业与测量内业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及时、准确地为经营管理部门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成果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以南水北调某渠道项目(以下简称本工程)为例说明大型调水工程施工测量内外业资料管理一体化的步骤及方法。 1测区及工程简介 大型调水工程一般因其范围广,跨地区、跨流域的原因,其所经过地区往往地形地貌差异很大,这也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本工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中典型的渠道项目,全长4.8 km。其中有交叉公路建筑物6座,另外在靠近标段起点段处有一中心线半径为500 m、中心角度为25°20′的圆弧段,渠底设计纵坡为1/25000,设计底宽13.5m,过水断面边坡系数为3.0。本工程位于石家庄市近郊,其平面控制系统为1954北京坐标系1°分带的第114带,高程控制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工程测区为一长约5 km、宽约140 m的狭长地带,由于本工程在实施阶段将在渠道两侧堆放大量的挖方弃土,使得测区通视条件较差,故该工程测量工作的难点是测量控制网点的布设、圆弧段及渠底纵坡的施工控制。 2现有成果的分析使用 施工测量工作启动前,应首先对监理机构所提供的测量基准控制点、水准点的测量精度进行校测并对其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在进行测量控制网选点布设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找点选线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有针对性的施测计划及施测方法。 本工程测区内有监理机构移交的测量基准点4个,为C级GPS控制点,分别为H02、H04、H05、IIML112,其坐标为1954北京坐标系1°分带的第114带;另有国家二等水准点5个,分别为H02、H04、H05、IIML111、IIML112,均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点,以上基准点成对分布于渠道两侧。 根据《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要求,C级GPS控制点精度指标表现为两相邻点间距离的误差的大小,校测方法采用两相邻基准点间实测距离与根据两点间坐标反算距离之间的误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即可;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中的要求,水准点精度校测可在两相邻水准点间建立符合水准测量导线并将其符合差与规定的限差相比较。据此可对该平面基准点进行校测。 3测量控制网的布设 3.1测量控制网布设的一般要求 施工测量控制网用以控制工程的总体布置和各建筑物轴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并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其布设是整个测量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其精度将直接影响以后工程中的放样与施工控制精度。由于大型调水工程一般渠线较长,往往穿越农田或林带、居民点等,在进行测量控制网布设前,应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貌资料先进行室内选线后再进行外业选线、布设。室外选线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情况,并做好记录,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相邻点通视条件要良好,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利于量边测角并且有较大的控制范围。 (2)导线点应选择在土质坚硬而且安全的地方,以便能将导线点长期保存和使用。 (3)导线点应选择在地势较平坦,利于安放测量仪器的地方。 (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长差不宜过大且使导线点均匀分布在整个测区内。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测绘;项目质量;管理控制;途径

1加强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大量矿产资源测绘工程实例表明,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矿产资源测绘的准确性和矿产属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但可以为矿产资源测绘勘察单位提供相应的图纸资料、明确工程周围的地质情况。而可以根据矿产资源测绘的具体情况,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信息。从而为矿产资源测绘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矿产资源测绘项目能否顺利开展[1]。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测绘工程技术越来越先进,促使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内容越来越完善,对我国测绘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测绘法》中有明确规定,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需要专业部门和生产企业联合合作才能提高跟管控的质量,也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二者强强联合可以有效提高测绘工程行业监督、控制、管理水平。总之,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能有效提高测绘单位管理决策和控制能力,也国矿产资源测绘事业持续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不但有利于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决策,更是我国工程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

2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要素

(1)测绘人员管理。实例表明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中,测绘人员的管理控制是关键,主要原因是工程测绘项目需要相应的人员来完成,因此,测绘人员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对测绘工程的质量有严重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测绘单位在测绘人员结构管理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员配置不合理,没有因岗设人,导致很多工程测绘工作难以高质量进行。。②各个岗位人员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清,大大降低了矿产资源测绘的效率和相关数据传输的及时性。③缺乏经常性的质量教育培训,导致很多测绘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这一点也是经常发展工程测绘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2)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在矿产资源测绘质量管理控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保证测绘质量的前提条件。通常情况下,测绘作用都在室外进行,测量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地理条件和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保证测绘成果质量的难度,所以要切实做好测量仪器的检修和保养工作。同时,测绘人员对测绘仪器使用的熟练度和方法,也会对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件管理。文件管理在矿产资源测绘管理控制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提高文件的质量,可以把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文件可划分为层次,A层为:质量手册;B层为:质量管理系统程序文件;C层为:其他质量文件。其中质量手册的内容为:根据相关规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适用标准描述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程序文件的内容为:描述各职能部门为落实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其他质量文件的内容为:详细阐述各个工程项目的测绘工作[3]。

3优化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途径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供质量管控效率。为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能及时准确的获取矿产资源的各种质量信息,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程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并通过指令信息的方式传输到用户手中。为最大限度上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信息,就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该体系时刻处于有效质量控制范围中。(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意识。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部门,要每个月开展2~3次产品质量专题研讨会,学习相关的测绘法规和技术知识,从而提高全体作用人员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做好工程测绘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在工程测绘开始前,需要对合同文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批,确保测绘部门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完成次测绘任务。然后测绘项目进行设计,根据设计的标准和内容,开展测绘工作。不可在没有设计标准前,就盲目的进行测绘作业。对比较重要的测绘作业任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周围环境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然后编写测绘设计方案,把方案内容和调查的结果上呈给工程进行申报,经批准后才能开始施工。为保证测绘工作能高质量完成,就先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明确相关资料后,才能进行测绘作业。同时对参与测绘的各种仪器和设备,比如:全站仪、水准仪、计算机、GPS仪等进行全面检测,并调整参数,确保其能够满足工程测绘的实际需求。(4)工程测绘阶段的质量管理。先进行预测绘,对各项技术设计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验证,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重新调整技术设计后,才能继续测绘。为降低各种因素对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控的影响,要编制完整有效的测绘质量管理流程。每测绘一个产品都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对比,满足质量要求后,才能开始下一步测绘。(5)测绘产品运用阶段的质量管理。完善和改进售后服务体系,建立畅通的沟通方式方法,了解客户对测绘产品质量的要求及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及时做出响应,两天内给予答复,需要返工的,三天内提交返工方案,并及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直至产品合格为止。同时,为用户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深入分析了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得出如下结论:高质量的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对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工程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工程测绘准备阶段、工程测绘准备阶段、测绘产品运用阶段五个方面共同入手,才能保证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超,李永怀.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7,(35):217-218.

[2]刘竞达.试析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7,36(23):27-28.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预测控制;Matlab;GUI;仿真;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49-03

一、引言

预测控制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一类新型计算机控制算法,是继PID控制之后在过程控制应用中最广泛、有效的控制算法。它直接产生于工业过程控制的实际应用,并在与工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中不断完善和成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效果。在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行业的过程控制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已成为处理复杂约束多变量控制问题的公认标准[1]。《预测控制》是双控专业硕士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要向学生介绍预测控制的基本算法理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预测控制属于先进过程控制领域,先进过程控制(APC)是对那些不同于常规单回路控制,并具有比常规PID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统称,主要应用于包含大量复杂多变量的控制问题[2]。因此《预测控制》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以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理论基础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这造成该课程较为抽象难学,采用常规的课堂PPT授课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适应专业技术课程的发展要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控制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教学效果[3-5]。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仿真软件的日益广泛应用给专业课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中Matlab语言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的图形功能以及简单易学的编程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当中。本文结合《预测控制》课程中被控对象的特点,以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为例,将Matlab/MPC工具箱GUI的分析与综合的功能应用于《预测控制》教学中,通过简单快速的仿真实验,使学生对控制器设计的过程和控制效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预测控制和MPC工具箱简介[6]

目前《预测控制》课程所涉及的控制算法主要有基于非参数模型的模型算法控制(MAC)、动态矩阵控制(DMC),以及基于参数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GPC)和广义极点配置控制(GPP)等。其中模型算法控制采用脉冲响应模型,动态矩阵控制采用阶跃响应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具有易于获得的优点。广义预测控制和广义极点配置控制是将预测控制思想与自适应控制的结合,有助于提高控制系统闭环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Matlab的MPC工具箱提供了一系列用于模型预测控制设计和分析的函数。利用这些函数可以方便的设计控制器,通过仿真获得系统直观的控制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学习。这些函数包括:系统模型辨识函数,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方法计算脉冲响应模型和阶跃响应模型;模型建立和转换函数,建立MPC工具箱使用的MPC状态空间模型,并完成各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和仿真工具,分别面向阶跃响应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完成控制器设计和仿真;系统分析工具,计算系统频率响应、极点和奇异值等。除此之外,Matlab/MPC工具箱还有一个基于人机交互界面的预测控制器设计工具,设计者可以根据菜单提示一步一步的完成控制器设计,之后利用Simulink库中的预测控制模块进行调用,对复杂的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仿真。

在Matlab命令窗口中,直接键入mpctool用于启动MPC设计工具,在图形界面的左侧会出现被控对象(Plan models)、MPC控制器(Controllers)和仿真器(Scenarios)三个栏目。随后打开被控对象的模型输入窗口,选择存于Matlab工作空间或磁盘中的被控对象模型文件,同时设置被控对象输入输出信号的属性,如输入信号类型为控制变量(Manipulated),可测干扰信号(Meas.disturb.)或不可测干扰信号(Unmeas.disturb.);输出信号类型为可为测干扰信号(Measurd)或不可测信号(Unmeasured)。将输入输出信号属性设置完毕后,再对控制器属性进行设置,如采样间隔时间(Control interval)、预测时域(Prediction horizon)、控制时域(Control horizon),以及约束和权重值设置(Manipulated variables/Output variables)。对被控对象和控制器模型描述完毕后,在仿真器中设置仿真参数,如仿真时间(Duration)、设定点(Setpoints)以及它们的信号类型(Type)、幅值(Size)和作用起始时间(Time)、周期(Period)等。所有参数完成设置后,通过Simulate对系统进行仿真,并将结果通过Export命令保存到Matlab工作空间或磁盘文件中。对于已设计完成的控制器,可以通过Simulink进行调用。

综上所述,可见Matlab的MPC工具箱具有强大的设计和分析功能,能够对预测控制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多种基本算法进行仿真验证,而其中基于模型预测控制设计工具的图形界面更是能够避免编写代码过程,使得控制器的设计更加方便直观,非常适于《预测控制》课程的教学。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将通过位置伺服控制对象,基于GUI设计预测控制仿真实验,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形象理解。

三、仿真实例

假设位置伺服系统由直流电机、变速箱、弹性轴承和负载组成,其数学模型描述如下:

■L=-■θL-■-■ωL (1)

■M=■■-■θL-■ (1)

ωL=■L

ωM=■M

其中kθ=1282.2;kT=10,JM=0.5;JL=50JM;ρ=20;βM=0.1;βL=25;R=20。电压V为输入变量,过载角位置θL和力矩T为输出变量。控制目标为:在电压的控制下,使过θL跟踪设定值。其中输出力矩满足约束|T|≤78.5Nm,输入满足约束|V|≤220V。首先在Matlab工作空间定义系统的数学模型,记作MotorModel,随后利用MPC工具箱GUI工具设计控制器。

1.导入模型:在命令窗口输入mpctool,点击Import Plant,选中被控对象模型MotorModel,点击Import导入模型,如图1(a)。

2.设置主要参数属性:θL可测;T不可测;输入变量为 V,输出为θL和T,同时将采样周期修改为0.1s。在约束面板,将输出力矩约束修改为|T|≤78.5Nm;在权重面板,输入 V的权重为0,变化率权重为0.1,其他均选为默认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增加惩罚项能够增加控制器的鲁棒性,但是会降低跟踪的精度,因此需要根据精度和性能折中选取惩罚项,如图1(b~e)。

3.仿真器设置:通过Setpoints设置跟踪参考信号,本例设置θL为阶跃信号,阶跃时间为1s,幅值为1;T为常数,幅值为0,如图1(f)。

4.点击Simulate开始仿真,结果如图2(a),仿真结果尚未达到控制要求,通过进入权重页修改权重值,以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如图2(b)。

5.当仿真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控制器设计完毕,点击Controllers,选择Export,将控制器导出保存至工作空间,控制器设计完毕。

可见,通过MPC工具箱的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设计预测控制器,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控制器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在《预测控制》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MPC工具箱的图形界面工具,通过对被控对象设计控制器等内容进行辅助分析,将抽象的控制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直观了解控制器设计的过程,并掌握控制器参数调整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弥补了单一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预测控制理论和算法,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席裕庚.预测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2]俞金寿.工业过程先进控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3]李国勇.智能控制及其Matlab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唐红.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6):61.

[5]罗健旭,顾幸生,刘漫丹,俞金寿,孙京浩.过程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9-22.

[6]周建兴.MATLAB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平面;高程;测量控制网 ;计算;分析;结论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测量说明

1.测区概况

某水库是一座供水、灌溉、兼顾防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了保证某水库顺利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完成该水库控制网测量工作必不可少。

2.测量技术依据及设计资料

2.1测量技术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某水库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2.2设计成果资料

《某水库工程控制点成果表》。

3.工作内容

(1)、平面控制网测量, 按二等导线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2)、高程控制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4.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可用于相应等级精度要求的测量工作。

5.坐标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投影抵偿面高程为775m,中央子午线为81°(3度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6.施测说明

6.1平面控制网施测方法

此次平面控制网测量按二等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六测回。距离对向观测四测回,在测边两端量取气象元素取平均值后对边长进行气象改正,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6.2高程控制网施测方法

6.2.1二等水准复测与加密主要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6.2.2二等水准外业观测

水准复测前首先进行现场勘查,检查标石的完好性,确认丢失的水准点。水准点均沿线路走向布设,点间距1~2km,点位布设均匀。

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逐点复核相邻水准点之间的高差,通过复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进行比较确认设计单位所交的高程控制点精度是否满足精度要求,点位是否稳固可靠。

二等水准复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测量时,保证前后视距相等,减少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

作业前检查与校正i角,保证i角绝对值在作业过程中均不超过15″。

为了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将尺垫安放在坚实的地方踩实以防止尺垫下沉。用竹竿辅助安置水准尺,确保水准尺在观测时处于竖直状态。

水准路线采用往返观测,并沿同一条路线进行。每一测段均采用偶数站结束,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

观测顺序如下:

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7.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采用两组分别计算、复核。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的地面控制测量一体化软件包“科傻”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8.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单位使用此资料时,应对该资料进行认真复核,确认资料正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2)、施工单位应妥善保护本次测量控制点,及时设置护桩。使用测量控制点前应进行常规检核,确认资料无误、点位稳固后方可使用。水准点应检测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

(3)、施工放样时应严格执行测量双检制度。

二、控制网示意图

1.导线示意图

2.水准路线示意图

三、起算数据

本次基准控制网平差计算所采用的已知点来自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某水库工程控制点成果表》。其数据如下:

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81度(3度分带),775高程抵偿面,1956黄海高程系

结论:起算控制点点位稳固可靠,精度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的要求,可用于本次基准网控制测量。以D01~D03方位角为起始边推算其他控制点平面坐标;以水准点D01,D03为高程起算点推算其他点位高程。

四、成果分析及结论

1.平面控制网分析及结论

固定D01、D03控制点,利用“科傻”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角度闭合差分别为-4.6″、-6.8″,小于限差8.5″,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164000小于限差1/150000。综上所述,此次水库平面控制网平差数据合格,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的要求,数据成果可靠。

2.高程控制网分析及结论

水准复测外业结束后各水准路线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统计及计算的偶然中误差MΔ见下表。

二等水准测量往返高差精度统计表

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按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MΔ按下列公式计算:

全线M ==0.80(mm)

式中:――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 测段长(km); n ―― 测段数;

本次水准测量,往返测高差较差≤4,全线每千米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为:0.80mm。满足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小于1.0mm的要求,数据质量可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差计算。

五、控制网成果表

注:SK03因地势陡峭,故无法进行水准联测。

六、结论:测量工作是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基础工作,施工控制测量对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参与者中存在着对施工测量工作特别是对施工控制网布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错误认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成果资料已经能够满足施工放样的需求,不再需要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布测;二是错误以为施工控制网的布测就是原规划设计阶段测绘单位的份内工作。因此阐述布测施工控制网的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参建各方应当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测控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验收竣工;测量工艺

1. 测量控制的工作内容

1.1 几何(变形)测量控制

建筑工程结构在验收竣工后必然产生变形,并且这种变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使建筑工程实际验收竣工的位置(包括立面标高和平面位置)偏离预期,从而使得建筑工程难以顺利合龙,或者竣工线形与目标线形不符合,所以对建筑工程进行实时测量控制,使其结构在验收竣工中的实际位置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和竣工线形状态符合设计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建筑工程基础的沉降测量控制,一般要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为三级的要求来建立沉降变形测量网。

建筑工程几何测量控制误差限制:

一、建筑工程梁体变形测量控制验收的标准是:测量控制上拱的偏差值不超过10mm,下挠的偏差值不超过20mm,梁体截面高度的偏差值不超过5mm。

二、建筑工程基础沉降误差限值:

(1)墩台均匀沉降量:对于有砟竣工面建筑工程的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应大于 30mm;对于无砟竣工面建筑工程的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应大于 20mm。

(2)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差:对于有砟竣工面建筑工程相邻墩台沉降的差值不应超过15mm;对于无砟竣工面建筑工程相邻墩台沉降的差值不应超过 5mm。

1.2 应力测量控制

建筑工程结构在验收竣工过程中和竣工状态的受力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是测量控制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通常通过在测量控制截面埋设传感器进行跟踪测量来了解建筑工程的实际应力状态,通过比较若出现实际应力状态和理论应力状态的差别超过限值,就要进行原因查找和调控,使之在允许范围变化。预应力连续梁竣工测量控制的应力测量控制与相应的线性测量控制比较,它更加的被动甚至可以说在实际操作中只要设计方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是无法逆转的。通常情况下都将连续梁竣工的应力测量控制作为一个测量的指标而非测量控制指标。但是应力的测量试十分必要的,它将直接反应建筑工程的验收竣工质量,也是建筑工程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安全指标的重要反映。

1.3 稳定测量控制

就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方面的影响来说建筑工程稳定性和建筑工程强度的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某些场合稳定性的影响甚至会更加显著。曾经有包括魁北克竣工等不少建筑工程都是因为在验收竣工过程中出现失稳而导致破坏,现在人们已经非常注重建筑工程结构在验收竣工过程和竣工后的稳定性,但是这只限于建筑工程竣工以后的稳定性的分析计算,由此得到稳定系数,由此来评价结构的稳定性能,而对验收竣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稳目前尚无有效的监控手段,所以对建筑工程结构在验收竣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

2. 建筑工程测量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竣工测量控制就是要将建筑工程验收竣工过程中和建筑工程竣工以后的应力状态和线形状态测量控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合理偏差之内。如果把建筑工程验收竣工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那么建筑工程在验收竣工过程中或者竣工之后的内力和线形要求就是这个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目标值。但是要使系统按照事先预定的轨迹来运行从而达到完成测量控制的目标要求,仅通过被动的事后检查是无法实现的,而是要主动的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测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测量控制系统运行的轨迹。基于这种思想,建筑工程测量控制在理论中引入了现代测量控制理论的相关理论,结合建筑工程测量控制的实践,从而发展起来了建筑工程验收竣工的现代测量控制理论。

事后测量控制法、预测测量控制法、自适应测量控制法、最大宽容度法都是常用到的建筑工程测量控制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的测量控制运用中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和验收竣工特点的不同来进行选择。事后调整测量控制方法是指在验收竣工中,当已成结构状态与设计要求不符合时,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整,使之达到要求。这种方法仅适用于那些结构内力与线形能够调整的情况。

预测测量控制法就是在事先设定系统的每个过程的目标值,并在综合的考虑在验收竣工过程中影响建筑工程状态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验收竣工阶段完成前后的状态进行预测和测量控制,从而使系统的状态沿着事先设定的轨迹运行。然而由于验收竣工过程中的各类因素的随机性,理论计算状态与实际状态很难吻合,将一部分状态的偏差值对以后验收竣工所带来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工序中进行考虑,直到完成预定的测量控制目标。和事后调整测量控制法不同,这种方法还可以适用于那些事后无法通过一定措施进行状态调整的建筑工程结构。在预测测量控制法中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卡尔曼(kalman)滤波法、灰色理论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神经网络是系统工程智能测量控制的最新发展,而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的支持向量机可以说是处于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金字塔尖端的理论。

自适应测量控制法也称为参数识别修正法。它是指在测量控制开始时,测量控制系统的某些设计参数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系统部能按照设计要求得到符合实际的输出结果,但是,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识别或参数估计,不断的修正参数使设计输出与实际输出相符,从而使实际问题得到测量控制。这种情况就类似于用传统的统计学理论(包括 BP 神经网络等)来做回归预测一样:在已知的样本值和样本标签中寻找规律得到回归方程,然后用它来做预测。可能在已知的样本范围中得到了一条拟合得很好的曲线,但是在做新的样本标签预测计算的时候会出现数值上较大偏差甚至可能是方向性偏差,这种情况在小样本预测中表现得尤其的明显,而本文的建筑工程测量控制的预测便是属于这种小样本预测的领域。这就限制了自适应测量控制的在建筑工程测量控制的应用,尤其是精度要求苛刻的建筑工程竣工中的应用。

3. 结语

本文预测测量控制的方法是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的:首先,根据理论计算设计参数或者结合工地实测的参数,对建筑工程状态进行计算,然后,事先根据测量控制容许误差值设置一个最大宽容度的值,将这个值作为是否进行参数调整的基准值,如果不超过这个值,则可以认为这种误差是小范围误差不调整设计参数进行理论值得计算,而只是运用灰色支持向量机理论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如果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的建筑工程状态值得偏差超出了这个宽容度,就必查明,对于有明显方向性的偏差我们要进行设计参数的调整,然后重新计算理论值,在这里参数调整目标比不是像传统的自适应测量控制法那样消除偏差值,而是以消除方向性偏差为目标,对于不超过宽容度的平稳波动的误差我们可以认为是小误差不进行消除,最后将重新计算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到误差序列,以此为依据进行灰色支持向量机的预测,这样做法不仅可以已知样本内部的拟合效果也不至于出现参数调整过拟合从而带来的外推性能不足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CJJ8-99. 城市测量规范[S].

[2] GB/T50353-2005.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

[3] CJJ/T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S].

[4]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2010 年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