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

采收技术论文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仲;栽培;管理;采收

杜仲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降血压等功效;杜仲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及人体需要的10余种元素;杜仲除木质部外均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粘着性,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器材工业;杜仲干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树姿优美,适应性强;既是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丘陵山地和平原造林的重要经济林树种。现将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及采收技术总结如下。

1播种繁育

杜仲播种育苗一般春、秋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多。播种的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播种前要对圃地进行翻耕冻垡,并做成宽1m、高15~25cm的苗床。同时,结合翻耕,施腐熟有机肥30t/hm2。为了减少地下害虫,还可适量施生石灰、福尔马林等对圃地进行消毒。为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提高发芽率,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水膨大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杜仲播种常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沟深3cm,行距20~25cm,用种量一般为150~225kg/hm2。播种后覆1~2cm细土,并浇水盖草保墒。种子出芽后,要趁阴天或傍晚揭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并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尿素22.5~30.0kg/hm2,此后每月结合除草追肥1次,并逐渐增加施肥量,最后1次追肥应在立秋前进行,以钾肥为主。当幼苗形成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进行移稠补稀,保留30~45万株/hm2左右。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和造林密度

杜种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杜仲造林密度主要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2m×2m或2m×3m,栽植1500~2400株/hm2。

2.2整地

杜仲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深达1m以上,所以杜仲造林要实行大穴。对缓坡和平地造林,要力求做到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对坡度超过15°的造林地,除局部可以全垦外,一般应进行带状整地;对坡度25°以上的地,禁止全垦,应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必须沿等高线进行,带间保留2~3m原有植被;穴状整地要求规格为60cm×60cm×60cm,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应分开放穴旁备用。

2.3栽植

栽植宜在3月上旬进行。在栽植前,要修整好根系,浸沾泥浆。栽植时,先将表土与基肥混合后垫入穴底,然后放入苗木,埋入细土,轻轻提苗,让根系舒展,再填土至穴满,踏实,上覆心土。栽植深度稍深于苗木原土痕处即可,切勿深栽。

3抚育管理

3.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每年进行2次,第1次在4~5月份,第2次在7~8月份,中耕除草宜浅。对土壤粘重、板结林地,从栽植后第2年开始,必须进行深翻,以后每隔1年进行1次。同时,提倡间种豆科作物或绿肥,增强土壤肥力。

3.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追肥以腐熟有机肥加尿素混施为好,每株每次施入0.3~0.5kg。

3.3病虫害防治

杜仲在苗期易发生立枯病,在幼苗出土后1个月内,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0d喷洒1次,1个月后用1.0%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5d喷洒1次,2~3次即可。地老虎、蝼蛄等害虫用毒饵诱杀。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林地,杜仲易发生根腐病,导致整株死亡。因此,要加强排水。同时挖出病株烧毁,对树穴用5%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50g/株,施入树冠土壤中防治根腐病。猝倒病和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4采收与贮藏

4.1叶的采收和贮藏

4.1.1采叶时间。一般采叶时间可在7~10月,8月是采叶最佳时期。选择无病虫害和没有喷洒过农药的树木,要采绿叶,忌采发黄的叶,因绿叶有效成分含量高,发黄叶含量少。

4.1.2树叶采集后的处理。为防止腐烂,杜仲叶采收后要先摊放在室内,并及时进行杀青处理。常见杀青方法是以普通铁锅作为炒锅,翻炒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手握叶不粘手、失重30%左右即可。

4.1.3贮藏。杀青处理后的杜仲叶要及时烘烤或晾干,去杂质装袋。制胶用的杜仲叶也要晾干装袋,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里,注意防潮、防晒、防虫、防鼠害。

4.2皮的采收和贮藏

4.2.1剥皮时间。杜仲在生长季节的5~7月剥皮效果最好。剥皮宜选择气温25~35℃、相对湿度80%以上的阴天或晴天16时后进行。注意不要在下雨天剥皮。

4.2.2剥皮方法。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可在剥皮前7d将杜仲树浇透1次水;不能浇水的地方,最好在下透1次雨以后抢时剥皮。要选长势旺盛、枝叶茂密、树径6cm以上的中龄树为剥皮对象。剥皮时先在主干分枝以下5cm处横割1圈,深达木质部,再从地面上10cm处同样横割1圈,然后从上下两刀口之间纵割1刀,深达形成层,注意不要损伤木质部表面的幼嫩木质部的细胞。轻轻将树皮全部剥掉,再对树杆木质部喷施杜仲“增皮灵”或杜仲“促生剂”,最后用地膜将部位包扎好,上部包扎要紧,下部稍松,剥皮40~45d后揭开地膜。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迅速增加,单位资源产出率始终在偏低位运行。虽然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然而,中国粮食生产严重透支资源。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水平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动摇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然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须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循环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为基础,以农业资源循环化高效利用和可控化无害处理为手段,以支撑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共性技术。在循环农业技术中,“减量化”关键技术发挥合理配置生物生态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再利用”关键技术发挥可再生资源集成利用和加环利用的作用;“再循环”关键技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来提高光热的有效利用率和再可再生资源能源化利用效率;“控制化”关键技术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达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过程安全目标。通过以上四种关键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是实现资源依赖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究影响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往大多研究(孔祥智,2005;张巨勇、张欣,2004)从资源禀赋、农户特征、技术因素以及制度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考察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从心理机制层面分析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两个信念,修订技术接受模型并扩充其外部变量,提出本文假说,并以问卷调查验证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假说

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动力来源于内化或认同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农户会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陈述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身的认知系统中,然后内化成自己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户会参考其他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效果,倘若效果明显,则农户倾向于认同循环农业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中,被采纳的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控制化”等关键技术,当这些关键技术的信息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传达到农户时,农户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逐渐掌握这些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展示表示新技术的表现结果可展示给潜在采纳者的程度。Rogers(2003)认为,潜在采纳者越能观察到新技术带来改善效果,越有可能变成实际采纳者。结果展示被认为是影响新技术潜在采纳者感知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带领农户参观循环农业技术成果,并且亲身示范循环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这种结果展示可以收到两种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有效地辨识循环农业技术相对优越性,提升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更加熟悉和了解循环农业技术,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效性的知觉程度。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国家既需要考虑农户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采纳循环农业技术,也需要考虑推广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实现对潜在采纳者的培训与必要的支持(参见VenkateshandDavis,2000)。满足上述条件后,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4.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觉易用性是指潜在采纳者相信采纳特定技术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Davisetal.(1989)认为,不论潜在采纳者接触的新技术是操作简便且容易学习的技术,抑或操作过程繁琐的技术,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理解,潜在采纳者都会在认知上先经过需求判断、个人观感和价值观来评价新技术是否易用。Igbariaetal.(1997)和SoreboandEikebrokk(2008)研究指出,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知觉有用性,即农户认为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时,他们将会采用,且采纳意愿也会提高(参见Davisetal.,1989)。而知觉有用性是潜在采纳者相信使用特定新技术会增加工作效能的程度(Davisetal.,1989)。Lópezetal.(2008)指出,知觉有用性对新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Wangetal.(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有用性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都显示,知觉有用性是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Nysveenetal.,2005)。目前,循环农业技术对中国农民而言,算是尚未完全普及的创新型应用技术,本文认为,农户在接触循环农业技术之前,根据自身对循环农业技术的认知程度进行主观性判断,即衡量采纳该技术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当潜在采纳者感觉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可以为其带来越多的收益,其采纳意愿就会越高。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5.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对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6.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水平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Federetal.,1985)。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ErvinandErvin,1982)。实际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有拥有理解循环农业技术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拥有更多的技能去驾驭循环农业技术。除此以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SindenandKing,1988)。根据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具备经济实力的农户往往更有能力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因为在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购买与该技术相关的设备和材料。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7.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假说8.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文采用自陈式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22个题目,用于测度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采纳条件、知觉易用性、知觉有用性和采纳意愿。所有题目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即“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不同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同意”(赋值为4)、“非常同意”(赋值为5)。社会影响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条件量表(4个题目)借鉴Imetal.(2011)的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改而来;技术特征量表(3个题目)和结果展示量表(3个题目)借鉴了Davis(1989)和Igbariaetal.(1995)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改进;知觉易用性量表(3个题目)、知觉有用性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意愿量表(3个题目)来自于TaylorandTodd(1995)等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包括5个题目,主要了解农户特征,即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以及种植规模。

(二)样本数据搜集本文数据来源于对中国粮食主产省份江苏省、山东省(东部省份),湖南省、河南省(中部省份),重庆市、四川省(西部省份)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与特征,2011年8月,本文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方法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11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82.29%。调查样本概况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性占绝大份额,说明现代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以男性为主;从调查样本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农户户主年龄为31~40岁,占全部样本的36.4%,说明户主以青壮年为主;从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占全体样本农户户主的38.3%,这说明中国现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样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分布在50001~70000元,这一水平远远低于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说明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种植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分布在8~13亩,占全体样本的31.8%,说明中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三)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是用来解释经济个体在不同环境下技术采纳意愿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Davisetal.,1989)。技术接受模型被认为是一个发展完善且简洁的模型,且有别于传统的创新传播模型,它强调个人信念对科技采纳意愿及行为影响的重要性,避免了仅强调新科技的个别特征,而忽略考量个人对新科技特征感受的差异的缺陷(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同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早期与模型预期一致的实证支持,本文认为,技术接受模型适合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起点。在本文中,技术接受模型包含的内部信念变量为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外部变量包括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ChangandHwang,2007;Huy,2007)。外部变量既可以通过内部信念影响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也可以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有效性检验对于包含多个题目的因子,检验因子的信度是非常重要的。Cronbach’sα科隆巴赫系数是检验因子内部一致性的重要指标,根据Hairetal.(1998)的论述,Cronbach’sα系数值大于0.7者表示高信度,在本文中,各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33~0.923之间,符合大于0.7的要求,表明各个因子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本文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因子的统计有效性,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组合信度(CR)皆大于0.7,平均变异萃取量(AVE)皆大于0.5,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因子平均变异萃取量的平方根都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说之前,为了解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需要进行各因子得分均值的计算,平均数较高表示样本对因子的认同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结果如表4所示。外部因子的均值皆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的认同程度较高;内部因子的均值也皆高于均值2.5,表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知觉程度较高;最后,采纳意愿的均值高于均值2.5,显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较高。

(二)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由于线性回归无法对整体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为了更精确地检验本文有关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说,本文采用潜在变量间路径系数分析进行两个检验。检验1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拟合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说;检验2用多群组因果关系分析来验证农户禀赋对结构模型的调节作用。本文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满足使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的条件,即每个观测变量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远低于临界值。下面对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拟合优度指标值可知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数据,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中的路径系数都已经标准化。表5中的结果显示:第一,社会影响这一因素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第二,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正向影响也不显著,因此,本文假说1未获支持。本文通过对农户的深度访谈,获悉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了解甚少,即使采纳过循环农业技术的农户,也不一定对该技术所带来的效益持乐观态度。这主要是循环农业技术投资项目的长期性所致:农户采纳该技术短期内收益并不明显,再加之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想要较快掌握和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并非易事。故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影响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与预期一致,技术特征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这表明: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地区,农户正处在消化循环农业技术的阶段,他们对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预期效益的信心逐渐增加。同样,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随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循环农业技术信息的不断输送,以及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不断消化,农户逐渐体会到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因此,本文假说2获得验证。然而,与假说预期不一致的是:结果展示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对农户的深度访谈,本文得知,循环农业技术对于农户而言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短时期内大多数农户不能很好地了解这一技术,故贸然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极低。只有通过结果展示,农户认识到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后,其采纳意愿才会提高。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上,本文假说3中,除结果展示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未获支持外,其余皆获得验证。与预期一致的是,采纳条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具备适当的条件时,比如农户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培训,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时,其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就会提高。此外,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说4获得验证。与预期一致的是:知觉易用性对知觉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它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说5获得验证。知觉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说6获得验证。近年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调节效应的文献数量快速增加,也有学者建议,在涉及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中采取多群组分析。首先,将整体样本根据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分为两个子群组(本文中受教育水平以高中为分界点,高中以下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高中及以上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组;而收入水平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为分界点,5万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群组,5万元以上为高收入群组);然后,分别将两个子群组的路径系数用结构方程模型予以估计;最后,利用联合T检验来验证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调节效应。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的路径系数。整体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所有检验指标值优于建议值。根据联合T检验的结果,第一,受教育水平会显著调节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知觉易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即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组中,三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加强;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户组中,三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降低,甚至不显著;此外,受教育水平对其他路径系数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综上,本文假说7部分成立。对于收入水平的调节效应,联合T检验的结果显示:第一,收入水平会显著调节采纳条件和知觉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即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组中,两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加强;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组中,两者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会降低,甚至不显著。此外,收入水平对其他路径系数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综上,本文假说8部分成立。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角煤柱;回收利用;理论研究

1、边角煤柱回收利用背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今环境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如何良好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正是因为这样,各个煤炭在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当中才将珍惜资源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作为了企业的一项生产经营方针。这样一项生产经营方针的确立,不仅仅使得煤炭企业在管理上更加的从严从细,也使得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开发利用水平不断增高,因此,在现实环境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开拓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资源回收率提高的技术依然是相当有限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尚缺乏大科技以及大生产的投入,除此之外,企业本身在还缺乏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体系。本文正是结合这样一种实际的状况,针对于煤矿井下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此来保障煤炭资源的有效回收。

2、矿井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

矿井在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边角煤柱浪费状况,针对于我们国家现今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样一种浪费是非常不应该的。在这里所说的矿井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在施工环境下针对于煤柱以及边角煤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下文中将根据这样一些方法的具体分类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2.1中厚及厚煤层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理论分析

2.1.1短壁综采、综放采煤方法:这样一种方法与长臂综采的主要区别实际上是表现在采煤机的应用状况上。随着电牵引短壁采煤机的出现,短壁综采、综放的采煤方法就逐渐应用到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当中来。其应用过程中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有效提高短壁综采的效率并实现机械化装备,正是因为这样,短壁综采、综放的采煤方法已经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有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且也取得了相当良好的经济效果。

2.1.2连采、连掘工艺短壁采煤法:这样一种采煤法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面布置上的显著特点,使得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适用以下两种采煤方法:一是能够适用于低压瓦斯矿井的连续采煤法,并在此过程当中实现局部通风;二是能够适用于改进的连续采煤法,在这一应用的过程当中还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全负压通风。

2.1.3巷柱式放顶采煤方法:这样一种采煤方法主要还是应用在较厚的急倾斜煤层中,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巷柱式采煤法的本质来加以理解和认识。巷柱式采煤法实际上就是把整个煤层沿着倾斜的方向进行划分,使其成为多个小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沿着底部的走向进行巷道的掘进,这样一种状况下就既能够用采煤机进行挖掘,也可以采用炮掘。

2.2薄煤层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理论分析

在这样一种技术当中采用的主要还是螺旋钻采煤法,事实上,这样一种采煤方法对于整个煤层的开采工艺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革新,是一种无人工作面的采煤方法。这这样一种方法的应用过程当中,不仅仅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回采工艺,还有相应的回采巷道布置。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内外对于这样一种方法技术的研究都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螺旋钻技术则是一种在无人工作面采煤方法中发展和应用的非常成熟的方法,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过程以及应用设备都比较少,除此之外,还较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和强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一种采煤方法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对于地质构造的适应性同样是非常强的。

2.3边角煤柱回收利用的应用条件理论分析

在一些煤层的边角煤柱回收技术当中,上文中所描述的短壁综采、连续采煤法实际上都是应用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在这其中尤其是连续采煤法,更是因其自身工作面布置上的灵活性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会涉及到工作面接替的问题。但是连续采煤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其适应性相对而言比较差,一般情况下都只能够在一些埋深较浅或者是顶部板比较稳定的煤层中予以应用。短壁综采在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限制和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其布置通常会受到推进长度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如果工作面的推进长度比较小的话,就会使得整个工作面需要频繁的变动,这就会导致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巷柱式放顶煤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主要应用于一些煤层自身的顶板稳定且对于产量要求不高的煤矿井,这主要是因为巷柱式放顶煤在回采空间内是不采用支护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到,上文中所述的方法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都还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在实际施工环境下的解决就还需要相关方面设备的选型和配套,并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分析,合理的选择巷道的支护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施工环境下给出最合理的采煤方式和回收方法。

3、矿井边角煤柱回收利用技术应用理论分析

在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中,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进行煤炭的开采,这在整个煤炭企业内部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经过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证明,煤炭资源回收率从最为原始的柱式人工采煤到现行的机械长臂开采等现代采煤方法都还是很难做到绝对的完美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就意味着必然会有边角煤柱的存在,使得不少的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而被浪费掉。这样一种状况尤其是在煤矿开采规模扩大或者是开采深度加深的时候尤其如此,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增加也将导致边角煤柱量的增多,其浪费掉的资源是不容小觑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切实的需要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用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以此来节约资源并延长矿井的开采和使用寿命。这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效益都是有着不小的作用的。

4、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矿井开采中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和分析。在资源频于枯竭,为提高矿井服务年限,煤矿依靠科技进步和精细化管理,利用先进的壁式采煤工艺替代落后的巷柱式、房柱式、条带式采煤法,每年可以采掘大量的边角煤,对企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军.连掘机煤柱回收技术探讨[J].煤炭工程,2007(4)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研发 先动优势 后动优势 博弈均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企业的技术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与可持续性。一家企业,只有在技术上跟随产业技术的发展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中后动优势的存在,具有先动优势的企业在后期的优势可能逐渐减弱[1],甚至被后动者赶超。因此,本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在何种情况下会进行技术研发、何时采取规避措施以及政府何时实施鼓励性政策。

二、企业研发存在风险、研发后期不采取措施

(一)基本假设

假设市场中只存在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竞争性企业A和B,A为技术研发先行企业,技术研发成功时可获先动优势带来收益Ra,研发成本Ca1;若竞争企业B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则A的收益为原来的α倍(0≤α≤1)。企业A研发成功,企业B获得后动优势时,B可获得收益Rb。企业B为获得后动优势而付出的成本为Cb,企业A研发失败时企业B不采取措施,收益为0。企业A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Ra、Ca1、RB、CB≥0)。

(二)双方企业的支付矩阵分析

1.对企业A来说。技术研发成功,同时企业B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可获得收益αRa-Ca1,企业B可获得收益Rb-Cb;企业B不采取措施时,其收益为0,同时企业A的收益变为Ra-Ca1。企业A技术研发失败时,由于企业B作为后行动者,肯定不会采取措施而使自己蒙受损失,此时企业B的收益为0,企业A的收益均为-Ca1。对A,是否进行技术研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企业B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之后,企业A的收益要大于等于0;一是不管企业A技术研发成功与否,其期望收益要大于等于0。求得:α≥Ca1/Ra和α≥((1-p)Ca1/p+Ca1)/Ra。可知,企业A进行技术研发,首先要保证技术研发成功后,即使企业B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企业A获得的收益至少为原来可得收益的Ca1/Ra倍,即至少弥补其研发成本。同时,企业产品技术研发的难易程度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即使企业A至少可以获得Ca1,若其技术研发难度太大,企业也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

2.对企业B来说。因为其是后行动者,只需讨论A成功的情形。其是否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只需要考虑采取措施获得的收益是否大于等于0,即:RB≥CB。

可知,只要收益大于成本,B就会选择采取措施获得先动优势。

综上,除非前期获得的先动优势足够大,企业A才会进行技术研发。因此,对于一些研发难度大、前期收益不是很理想的技术研发产业,政府需给予适当扶持。

三、企业研发成功、研发后期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一)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同上,增加关于企业A后期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的假设:企业A后期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的成本为Ca2,采取措施后可使得收益增加B采取措施获得先动优势后A收益的r倍(0≤r≤1),同时企业B的收益将变为原来的β倍(0≤β≤1)。(Ra、Ca1、Rb、Cb、Ca2≥0)

(二)双方企业的支付矩阵分析。

对企业A,产品研发成功后,若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存在两种情况――若B采取措施获得先动优势,则A的收益为(1+r)αRa-Ca1-Ca2;若B不采取措施获得先动优势,则A的收益为Ra-Ca1-Ca2。若不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同样面临两种情况,此时的收益分别为:αRa-Ca1、Ra-Ca1。

对企业B来说,若企业A采取措施以规避风险,则B在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的收益为βRb-Cb,不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的收益为0;若企业A不采取措施以规避风险,则B在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的收益为RB-CB,不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的收益为0。

1.对A。是否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的条件为,不管企业B是否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企业A采取措施的收益要大于不采取措施的收益。有:rαRa-Ca2≥0和Ra-Ca1-Ca2≥Ra-Ca1。因Ca1、Ca2均大于等于0,后者不成立,意味着在企业B不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时,企业A的理想行为是不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因此时只是增加了采取措施的成本支出而已。

2.对B。与企业A同时采取行动。且无论企业A是否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对于企业B来说,只要采取措施时收益大于0总是有利的。有:β≥Cb/Rb和Rb≥Cb,则0<β<1。

综上,博弈于(采取措施,采取措施)取得均衡,企业A和B都积极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或是获得后动优势。

四、结论

本文结论如下:第一,产品技术开发阶段,先行企业的技术研发决策要受到技术研发难易程度、后行企业策略的影响,企业A获得的收益至少为原来的Ca1/Ra倍时才会进行技术研发。第二,产品技术成熟中期,先行者和后行者同时决策,先行者会选择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后行者会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第三,产品技术老化后期,企业据其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竞争者的状况及实际需要,选择自己研发新技术、改善原有技术或是结合其他企业技术的后动优势改善现有技术。第四,对政府来说,如何调动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五、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本文只建立存在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的博弈模型,未探讨存在多个企业或是生产不同质产品的企业,且只静态地分析了企业处于产品技术研发的不同时期的决策。但前后两个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也可动态的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策略。今后可探讨存在多个竞争企业时,产品技术研发的先行者和后行者之间行动的相互影响,甚至是进一步研究生产不同质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决策。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诸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分析了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认为该期间每单位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1]。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毅夫指出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主要有赖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未来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2]132-137;吴敬学提出现在以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选择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模式[3]。关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黄祖辉、钱峰燕提出“伴随着技术进步,因总供给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下降,使农产品销售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部分地被抵消,农业收入呈下降态势”[4];刘进宝、刘洪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方面有巨大的作用[5];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王广利做了研究综述[6],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疲软,市场需求不旺;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成本收益下降,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二是政策、体制性因素:中国特有的双重二元结构对农业剩余过分剥夺,地方财政困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未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负担过重;资源配置的偏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偏向,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三是人力资本因素: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

关于农业技术的选择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农户技术采用特征:杨大春将阻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原因归结为经验型排他心理、短视型实惠心理、谨慎型从众心理、盲目型过急心理和迟钝型麻木心理[7];第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和诱因:林毅夫认为当采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于新技术的边际风险,或者当农户对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大于现有技术的净收益时农户就会采用新技术[8]159-164;第三,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凌远云、郭犹焕验证了农户技术需求的地域性偏好[9],黄季馄等人对技术供给主体(政府、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认知进行了比较[10];第四,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汤锦如认为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两种力量,从微观层面则可以分为农户特征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11]177-183。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综观其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强;其二,研究内容偏重于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户家庭选择先进农业技术的机理研究不够;其三,研究方法偏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有关农户家庭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机理的实证研究成果更少;其四,实证研究通常将政策因素与农户家庭因素分离,且仅从宏观上论证分析政策的影响。鉴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选择行为,从农户微观视角对影响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二、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选择

基于新疆的客观情况与课题研究重点所涉及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指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紧扣干旱区特征,本文主要从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影响最为突出的农户家庭因素、户主因素和政府因素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农户的家庭因素:包括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的电视与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

2.农户的户主因素:包括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

3.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的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三、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选择行为。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只有两个不同的取值,即二元选择模型(binary-choice model),每一个个体都面临两种选择,并且依赖于相关的一些特征,在对这种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中,选取线性概率模型进行研究,回归模型如下:Yi=a+BXi+ei(1)其中Xi表示第i个农户的个体特征,譬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ei表示相互独立且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该模型如果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者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都违背统计的无偏性,因为因变量不遵循 统计学上要求的正态分布,由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系数标准差和t检验值不适宜于统计学的假设检验。本文采用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逻辑概率分布函数(cumulative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具体形式为:p=f(z)=f(α+βxi)=11+e-zi=11+e-(α+βxi)(2)给定Xi,P是个体做出某一特别选择的概率,经化简可得到下式:logpi1-pi=zi=α+βxi(3)该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是做某一特别选择的机会比(odds)的对数。Logit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是:把在(0,1)上预测概率的问题转化为在实数轴上预测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比的问题,并用来解决因变量只有两种选择且不连续的选择问题。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和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并加以验证。农户采用先进技术=f(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户主的年龄和性别及文化程度、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二)数据来源

数据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向新疆三县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856份问卷的形式获得。在问卷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卷的填写存在一定模糊或错误情况,最后以812份问卷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样本的分布是呼图壁县321户、沙湾县283户、玛纳斯县208户。

(三)变量选择、赋值及预期结果说明

由前述可知,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受家庭、户主及政府因素的影响,基于变量相关性及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择以下主要变量。

(四)数据处理

根据式(3),以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为因变量,并设Pi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α为方程的常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四、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户主因素

户主的性别、初中及以上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说明户主性别的影响方向为正,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相对于小学及以下学历,户主如果是初中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在增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能够获得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农户对有关农业新技术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采纳该种新技术;年龄变量在农户的技术选择中不显着,这可能与许多年龄适合务农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而放弃了农业技术有关。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耕地面积、剩水送人、剩水买卖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家庭农业收入对农业技术的采用有显着的负向作用,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影响方向为正,未通过显着性检验;拥有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和家庭获得信贷能力的影响方向为正,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输出结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积是影响新技术采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耕地面积的影响效果在5%水平上显着,且系数为正,说明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采用农业技术;如果农户对剩余水有买卖和送人的处置权,则农户更愿意采用农业技术。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影响方向为正,且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表明家庭劳动力人数不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影响方向为负,表明家庭农业收入比重与农业技术的采用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呈负向的趋势,并在10%的水平下是显着的,说明随着农户从事非农业程度的提高,非农兼业户权衡外出劳动收益高于农业技术应用支付,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来弥补因外出打工导致的家庭劳动力不足,结果促进了家庭采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家庭收入的影响方向为负,与预期不一致,这可能与家庭收入越差的农户具有较强烈的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愿望并欲改变家庭困境有关,也可能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和低收入家庭没能力在技术应用上加大投入相关;拥有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与家庭获得信贷的能力影响方向为正,虽然方向与笔者预期一致,但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与笔者的认识上有一定偏差,可能是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在间接改善家庭收入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技术使用方面并不突出,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诸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分析了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认为该期间每单位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1]。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毅夫指出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主要有赖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未来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2]132-137;吴敬学提出现在以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选择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模式[3]。关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黄祖辉、钱峰燕提出“伴随着技术进步,因总供给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下降,使农产品销售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部分地被抵消,农业收入呈下降态势”[4];刘进宝、刘洪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方面有巨大的作用[5];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王广利做了研究综述[6],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疲软,市场需求不旺;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成本收益下降,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二是政策、体制性因素:中国特有的双重二元结构对农业剩余过分剥夺,地方财政困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未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负担过重;资源配置的偏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偏向,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三是人力资本因素: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

关于农业技术的选择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农户技术采用特征:杨大春将阻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原因归结为经验型排他心理、短视型实惠心理、谨慎型从众心理、盲目型过急心理和迟钝型麻木心理[7];第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和诱因:林毅夫认为当采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于新技术的边际风险,或者当农户对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大于现有技术的净收益时农户就会采用新技术[8]159-164;第三,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凌远云、郭犹焕验证了农户技术需求的地域性偏好[9],黄季馄等人对技术供给主体(政府、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认知进行了比较[10];第四,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汤锦如认为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两种力量,从微观层面则可以分为农户特征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11]177-183。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综观其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强;其二,研究内容偏重于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户家庭选择先进农业技术的机理研究不够;其三,研究方法偏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有关农户家庭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机理的实证研究成果更少;其四,实证研究通常将政策因素与农户家庭因素分离,且仅从宏观上论证分析政策的影响。鉴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选择行为,从农户微观视角对影响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二、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选择

基于新疆的客观情况与课题研究重点所涉及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指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紧扣干旱区特征,本文主要从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影响最为突出的农户家庭因素、户主因素和政府因素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农户的家庭因素:包括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的电视与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

2.农户的户主因素:包括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

3.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的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三、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选择行为。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只有两个不同的取值,即二元选择模型(binary-choice model),每一个个体都面临两种选择,并且依赖于相关的一些特征,在对这种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中,选取线性概率模型进行研究,回归模型如下:Yi=a+BXi+ei(1)其中Xi表示第i个农户的个体特征,譬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ei表示相互独立且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该模型如果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者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都违背统计的无偏性,因为因变量不遵循统计学上要求的正态分布,由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系数标准差和t检验值不适宜于统计学的假设检验。本文采用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逻辑概率分布函数(cumulative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具体形式为:p=f(z)=f(α+βxi)=11+e-zi=11+e-(α+βxi)(2)给定Xi,P是个体做出某一特别选择的概率,经化简可得到下式:logpi1-pi=zi=α+βxi(3)该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是做某一特别选择的机会比(odds)的对数。Logit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是:把在(0,1)上预测概率的问题转化为在实数轴上预测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比的问题,并用来解决因变量只有两种选择且不连续的选择问题。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和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并加以验证。农户采用先进技术=f(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户主的年龄和性别及文化程度、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二)数据来源

数据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向新疆三县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856份问卷的形式获得。在问卷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卷的填写存在一定模糊或错误情况,最后以812份问卷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样本的分布是呼图壁县321户、沙湾县283户、玛纳斯县208户。

(三)变量选择、赋值及预期结果说明

由前述可知,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受家庭、户主及政府因素的影响,基于变量相关性及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择以下主要变量。

(四)数据处理

根据式(3),以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为因变量,并设Pi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α为方程的常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四、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户主因素

户主的性别、初中及以上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户主性别的影响方向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相对于小学及以下学历,户主如果是初中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在增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能够获得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农户对有关农业新技术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采纳该种新技术;年龄变量在农户的技术选择中不显著,这可能与许多年龄适合务农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而放弃了农业技术有关。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耕地面积、剩水送人、剩水买卖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农业收入对农业技术的采用有显著的负向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影响方向为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拥有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和家庭获得信贷能力的影响方向为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输出结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积是影响新技术采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耕地面积的影响效果在5%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采用农业技术;如果农户对剩余水有买卖和送人的处置权,则农户更愿意采用农业技术。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影响方向为正,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家庭劳动力人数不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影响方向为负,表明家庭农业收入比重与农业技术的采用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呈负向的趋势,并在10%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随着农户从事非农业程度的提高,非农兼业户权衡外出劳动收益高于农业技术应用支付,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来弥补因外出打工导致的家庭劳动力不足,结果促进了家庭采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家庭收入的影响方向为负,与预期不一致,这可能与家庭收入越差的农户具有较强烈的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愿望并欲改变家庭困境有关,也可能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和低收入家庭没能力在技术应用上加大投入相关;拥有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与家庭获得信贷的能力影响方向为正,虽然方向与笔者预期一致,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笔者的认识上有一定偏差,可能是电话及电脑等通信条件在间接改善家庭收入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技术使用方面并不突出,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RFID;汽车零部件供应链;质量控制;信息追溯;标签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6006105

Research on Effect of RFID on Quality Information Tracing

in Auto Parts Supply Chain

ZHAI Jingyu, WANG Dong

(SinoUS Global Logistics Institut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RFID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technology for auto supply chain for its reliability and traceability, which can be used in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racing management to control products’ quality and improve tracing efficienc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RFID on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and testing standard, the paper constructs a twostage supply chain which consists of a host plant and a partssupplier. 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which could be gathered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profit changing trend and tag cost constraints are considered as well.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validated through a further analysi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partsupplier is greater impacted by tag cost, while the host plant has stronger desire to accept RFID technology.

Key words: RFID technology; auto parts supply chain; quality control; information tracing; tag cost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汽车召回事件频发,让汽车零部件质量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控制质量问题的发生,要关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水平和供应过程的可靠性。对于前者,供应链的质量风险问题已受到学者的长期关注。Bowon[1]建立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质量成本模型,研究了质量控制契约中的系数优化问题。周超云等[2]考虑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和服务质量风险,用三阶段动态博弈论分析了使成员收益最大化的运作策略。

RFID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技术,同传统条码相比,在读取速度、扫描距离、存储容量、环境适应性、读写能力等多方面表现出优势,RFID的应用使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得到了新的发展。Gaukler等[3,4]分别研究了用RFID解决盘点不清等原因带来的缺货问题,附有RFID标签的货物标签成本分担问题,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分配问题等。Thoroe等[5]在RFID容器可循环系统中研究了标签成本和容器返回率的约束阈值。佟斌等[6]采用报童模型,考虑零售商商品摆放错误时,采用RFID技术对生产商和零售商利润的影响,以及可以承担的最大RFID标签成本。Lee等[7]建立了供应链RFID投资模型,在订单效率、JIT效率和作业效率三个维度上分别研究了最优的投资效果。范如国等[8]研究了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物流中,运用RFID技术通过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制定了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收益协调机制。Whang等[9]研究了动态博弈下双方采用RFID技术的均衡策略,并考虑了采用成本五五分成的方法弥补上游企业损失的策略。

同时,RFID以其在信息收集处理方面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10],被认为是最适合汽车供应链的技术之一。

一方面,已有公司开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RFID。德国大陆汽车、丰田汽车、本田汽车等公司均在数据自动采集、物品追踪、生产车间监控等方面开展了RFID的试验和应用[11]。另一方面,RFID的应用也得到理论界的重视。Gaukler等[12]分析了在汽车装配过程,不同信息采集情况下纠错过程的时间损耗,考虑过程节约成本和返工节约成本的成本节约最大化问题。李文川[13]研究了汽车制造企业RFID采纳过程及方法指导。此外,景熠等[10]设计了基于某变速器装配线的RFID质量信息追溯系统方案。屈新怀等[14]利用RFID技术,构建了系统结构与数据模型,以支持汽车供应链的动态跟踪工作,为系统追溯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对而言,RFID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目前还较少。

可见,现有文献一般从系统体系架构的角度研究RFID技术对汽车零部件质量追溯的作用,而极少地量化信息质量因素。本文提出信息质量的概念,将上下游的质量水平和检测水平与RFID标签结合,定量地研究其相互关系。研究由主机厂和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采用RFID技术后对各自的最优检测水平、最优质量控制水平和收益变化的影响,确定了使各成员有意愿实施RFID技术的标签成本的约束条件。

2 问题描述

本文中涉及到的符号表示及变量如表1所示。

m3由供应商质量控制成本、内部维修成本构成,标签成本需满足该条件,零部件供应商才有意愿在承担标签成本的前提下采用RFID技术。通过对(11)~(13)式的迭代可求得标签成本t*的取值。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知,在模型中,主机厂的利润较采用RFID之前是始终不减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是由供应商承担了标签成本。一方面,主机厂为了利润上升,可能降低检测水平,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供应商的利润受标签成本的影响波动更大,出于收益的考虑,使用能使自身利润不减条件下的最好的RFID标签,并选择能取到的最大的质量控制水平。因此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了从源头的制造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的目标,不仅对取胜消费市场有积极作用,也加强了产品追溯的管理和效率。可见,采用RFID技术对提高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质量水平和收益水平都有积极作用,但需要在标签成本方面做出更多的权衡。

5 结论及展望

RFID技术可以全面收集生产制造信息,提高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本文研究了采用RFID技术解决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产品质量和追溯问题。在考虑信息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察标签成本对供应链质量水平、检测水平,以及各成员收益的影响,得出了可使得供应链各成员有意愿采纳RFID技术的标签成本的约束条件。通过分析可进一步验证,采用RFID可提高信息质量和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但各成员的收益与RFID标签成本呈反向关系,主机厂有较大的采纳度,而供应商作为标签成本的承担者,会有较多的采纳约束。

本文的研究仅在单周期的前提下,没有考虑RFID标签的循环使用和技术设备的投资情况。进一步还可以研究供应链各方分担标签成本的情况下,RFID的使用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信息质量和追溯的收益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Bowon K. Coordination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2000, 123(3): 568584.

[2] 周超云,陆志强.基于非对称性质量风险的供应链运作决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821787.

[3] Gaukler G M, Seifert R W, Hausman W H. Itemlevel RFID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gement, 2007, 16(1): 6576.

[4] Gaukler G M. Itemlevel RFID in a retail supply chain with stockoutbased substitu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on, 2011, 7(2): 362370.

[5] Thoroe L, Melski A, Schumann M. The impact of RFID on management of returnable containers[J]. Electron Market, 2009, 19(23): 115124.

[6] 佟斌,杨德礼,潘新.零售业供应链企业RFID技术应用决策研究[J].管理学报,2010,7(6):874878.

[7] Lee I, Lee B C. An investment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 RFID technologies: a normative modeling approach[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 125: 313323.

[8] 范如国,王丽丽.RFID对生鲜农产品运输时间及零售商与物流商收益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11,30(7):118121.

[9] Whang S. Timing of RFID adoption in a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2): 343355.

[10] 景熠,王旭,李文川.基于RFID的变速器装配线质量追溯系统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

,10(5):6367.

[11]Angeles R. RFID technologies: supplychain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J].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2005, 22(1): 5165.

[12] Gaukler G M, Hausman W H. RFID in mixedmodel automotive assembly operations: process and quality cost savings[J]. IIIE Transactions, 2008, 40(11): 10831096.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自由贸易时,假设东道国市场中只有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企业:企业1(跨国公司,亦称外国技术优势企业)和企业2(东道国企业)。企业1拥有技术优势,且将其产品出口到东道国寡占市场并与企业2进行古诺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市场反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可以表示为P=a-Q,其中a为东道国市场规模,a>0,P为商品价格,Q为东道国市场两企业的总产量,Q=q1+q2,且0≤Q≤a。2.固定成本为0,边际成本皆为固定常数,企业1的边际成本为0,企业2的边际成本为c,两企业边际成本差距c即可反映企业1的技术优势地位。同时,为保证两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竞争时东道国企业不至于被挤出市场,c必须满足0<c<a/2。3.跨国公司会采用特许权收费的形式进行技术授权。技术授权形式即技术授权费的收取方式,通常有三种:一为固定收费(fixed-fee,也称定额权利金),是指技术授权企业一次性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二为特许权收费(royaltyrate,也称版税或单位权利金),是指被授权的企业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三为两部收费(two-parttariff),也称双重收费形式,是前两种形式的综合使用,即技术授权企业既收取单位产品版税又收取一定数量的固定费用。本文假设跨国技术优势企业会采用特许权收费的形式来进行技术授权,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经典文献论证了在同质双寡头企业进行古诺竞争时,如果技术拥有者本身也进行生产,最优的技术授权合同是特许权收费形式;①第二,特许权收费也是实践中最常使用的技术授权方式。②故本文作此假设,这也是本文与KM最大的区别之一。4.当外国技术优势企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时,东道国企业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即保持现状)两种选择。特别是当技术授权费用对东道国企业而言,无论接受与不接受利润都一样时,假设东道国企业会选择接受;而东道国企业一旦接受技术授权,其产品的边际成本会下降为0。5.贸易政策指自由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③常见的关税政策有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四种,本文假设东道国政府采用从量税政策,单位税额为t。6.最优关税是能使东道国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福利关税。本文并未考虑使东道国关税收入最大化的最大收入关税,主要因为目前多数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政府制定关税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可能就不再是关税收入最大化;同样,政府制定关税政策也不会是出于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考虑,因此,本文也未考虑使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关税。7.两国政府对跨国技术授权行为不加限制。8.当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后的利润大于授权前时,就会进行授权活动。在此,本文并未考虑影响企业进行技术授权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非经济因素。本文的博弈时序有如下三阶段:首先,东道国政府从最大化东道国社会福利(东道国企业利润、关税收入及消费者剩余之和)的角度,决定是否征收进口关税,并确定进口关税的单位税额t;其次,企业1决定是否进行技术授权,技术授权一旦发生,企业2的边际成本降为0,但它必须支付给企业1一定数量的技术授权费用;最后,企业1与企业2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策略及其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

(一)自由贸易时在自由贸易情况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两阶段博弈,即企业1先决定是否授权其技术,然后与企业2进行古诺竞争。假如企业1不转让其技术,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1=(a-q1-q2)q1和π2=(a-q1-q2)q2,计算可得此时两企业的产量、利润以及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分别为:假如企业1向企业2进行技术授权,采用的是特许权收费形式,单位特许权使用费为r,技术授权使得企业1获得了rq2的技术授权收益,同时企业2的成本下降为0,这种单位产出费就转换成了被授权企业的边际成本r。则两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1L=(a-q1-q2)q1+rq2和π2L=(a-q1-q2-r)q2+rq2,此时,计算可得两个企业的产量、利润,分别为:其中,r为企业2支付给企业1的单位特许权使用费,显然企业1会把r设置得足够高从而能够完全获得企业2的新增利润,即企业2获得技术授权后的利润与之前的利润相等。①因此,有π2L=π2,求解得r=c。将r=c代入上面的两企业产量和利润得式中,可得两企业的产量、利润以及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分别为:与没有技术授权时相比,消费者剩余和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水平是相等的。因此,我们有如下命题:命题1:自由贸易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倾向于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且不会影响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体福利。自由贸易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而且会将单位特许权收费r设置得足够高(r=c),来完全获取东道国企业的新增利润,最终在提高自身利润的同时,并不会改变东道国企业的利润;此外,授权后两企业的总产量未发生变化,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和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也未发生变化。这与KM的结论是不同的,KM假定技术授权采取固定收费形式,认为如果两企业技术差别很大,自由贸易时不会发生技术授权;而本文假定技术授权采取特许权收费的形式,②结论是自由贸易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倾向于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不会因此而下降。

(二)东道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时当东道国政府采用关税来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时,如对跨国公司(企业1)出口到本国的产品征收单位税额为t的从量税,于是跨国公司的单位成本变成了t,此时跨国公司是否会进行技术授权?东道国的社会福利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在东道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且没有技术授权时,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1t=(a-q1-q2-t)q1和π2t=(a-q1-q2-c)q2。此时,两个企业的产量、利润以及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关税收入、社会福利分别为:与无技术授权时比较,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和本国总体社会福利水平并没有改变,最优关税税率也仍然维持在tL=a/3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命题2:命题2:当存在进口关税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技术授权,而且不会影响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最优关税、政府关税收入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当东道国政府设置进口关税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而且会将单位特许权收费r设置得足够高(r=c),来完全获取东道国企业的新增利润,从而能提高自身利润,而东道国企业利润没有改变。同时,授权后两企业的总产量并未发生变化,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的关税收入和最优关税以及总体社会福利水平均未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当存在进口关税时,外国技术优势企业会选择采用特许权收费形式进行技术授权,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最优关税、政府关税收入以及社会总体福利水平都不会改变。这与KM的结论也是不同的,KM认为政府制定最优关税政策来诱导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相比自由贸易状态能增加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水平。对比自由贸易和存在进口关税时,我们可以得到命题3:命题3: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存在进口关税,技术授权必定会发生。从跨国公司的策略选择角度,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存在进口关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跨国公司都会倾向于选择采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从产量看,跨国公司是否进行技术授权不会影响其产量,只是在自由贸易时跨国公司的产量要大于存在进口关税时;从利润看,跨国公司在自由贸易且有技术授权时利润达到最大,无技术授权时次之,而在进口关税且有技术授权时再次,有关税而无技术授权时最小。从东道国企业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存在进口关税,东道国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倾向于接受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因为即使特许权收费比较高,但其此时的产量和利润至少是等于无技术授权时的;在存在进口关税时,东道国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比自由贸易时要大,这是因为政府通过设置进口关税,能抽走跨国公司的部分垄断利润,保护了东道国企业。因此,东道国企业倾向于接受技术授权,而且会积极寻求东道国政府的关税保护,以期从技术授权中获取利益。这与KM的结论也是不同的,KM认为自由贸易下如果两企业技术差别不大,会发生技术授权,但如果两企业技术差别很大,则不会发生技术授权,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关税政策来诱导国外企业进行技术授权。对比技术授权前后东道国的福利变化,我们可以得到命题4:命题4:东道国政府征收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但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跨国公司是否进行技术授权并不会改变这些结果。首先,从东道国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政府通过征收关税可以获得关税收入,且此时跨国公司是否进行技术授权并不会影响这部分收入,即使获得关税收入不是其征收关税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关税收入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政府来说也是有利的;其次,从东道国消费者的角度分析,相比自由贸易,无论是否存在技术授权,存在进口关税时东道国消费者剩余都要低一些,这是因为虽然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能降低东道国企业生产成本,带来产品价格下降,进而使消费者从中获益,但政府通过征收关税会抵消消费者的一部分收益;最后,从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水平的角度看,相比自由贸易,存在进口关税时,东道国企业利润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超过了消费者剩余减少带来的福利水平的下降,从而使东道国社会福利水平实现最大化,这与传统关税效应分析结论也是不同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经济小国征收关税会带来无法弥补的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等两部分损失,从而必定会降低一国总体社会福利水平。

三、结论性述评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户技术需求;弹性需求;信息制约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50―05

农户技术需求行为主要表现为农户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自身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国农户是农村合作经济中最基本的阶层,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投资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目前,我国农户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户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约占4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30%,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从我们入户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积极依靠科技成果的占33.3%,有一定关系但不重视的占31.5%,基本上靠传统方式的占35.2%。这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低,农民的科技需求行为动力明显不足。本文拟从农户科技行为理论出发,结合现实情况,应用经济理论对影响中国农户科技水平的制约因素作以下剖析。

一、农户科技需求动机理论分析

农户的科技行为是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优化的农户科技行为,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是满足需要。同样,农户技术行为的发生过程是农民从科技需要发展到科技动机,再从科技动机转化为技术行为。整个过程可表示为:

进一步讲,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三方面: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和既定的行为目标。其中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是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行为动机是技术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它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既定的目标是农民采用新技术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般预期技术行为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行为发生的实际效果(报酬);二是技术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用概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技术行为的预期效果=技术行为成功后的绩效(报酬)×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可能性)

面对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农户是否采用取决于学习采用技术的成本与采用技术的预期效益(报酬)的比较。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学习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等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市场服务体系相关,包括学习采用技术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预期收益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直接相关。农户采用新技术承担的风险较大,既有成功的机会,又有失败的可能。农户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是由农户个人素质、行为环境条件、行为性质等决定的。当农户估计某种高新技术的预期效果将给其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时,将产生吸纳此种高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并付之行动。

二、农户科技需求行为的经济机理分析

(一)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的制约

1 农产品非弹性需求的特点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实质上,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见图2)。

由图2知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需求曲线D和均衡价格线间的面积apl,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S1与均衡价格线之间的面积aopsub>1。这两块面积的变化决定着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户)带来的损益。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D保持不变),供给的增加表现为s曲线向内旋转。对于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由fap1增加到fbp1,生产者剩余由aop,增加到bop2;对于非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则由fap1增加到fbp2,而生产者剩余则由aop1变为bop2。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应该更符合“非弹性需求”的情况,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是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农业新技术采用带来的新增收益,绝大部分让消费者占去了,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利益激励不足。

2 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性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农户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素质越低,要掌握和采用一项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且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规模不经济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从交易成本看,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交易成本一般包括三类:(1)信息成本,这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引起的。农民若想在市场上购进自己所需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技术,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去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同类技术的价格、数量、质量及交易对象,这是农民交易前的准备费用。(2)评估成本,它产生于市场信息的不真实显示和信息搜集的不完整性。当农民获取一定的有关市场信息后,必然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可信度评价,以剔除虚假信息,防止上当受骗。(3)交易成本。它是指交易双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各自的满意程度为目标进行讨价还价所发生的费用。这主要是由交易地位、技巧和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特别是我国农民的素质较差,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市场不熟悉,再加上我国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辨识评估能力有限,辨别结果具有较高的风险概率,使农民处于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因此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也是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技术外部性强的制约

经济学中根据权属关系与应用效应将一般的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及“半公共物品”。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产品,实质上也可以分为“私人技术”、 “公共技术”及“半公共技术”。

1 私人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

独立性三大特征。农用“私人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提供,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实施技术市场交易规则,确保农业技术市场有序运行。从理论上讲,私人技术的这些特性足以保证其被采用的积极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技术产权界定的模糊和产权保护方式的落后,许多私人技术的收益难以全部内化,采用者的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减少为零。而且单个用户很难做到对某项技术的买断,致使私人技术被采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 半公共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的经济影响属于一种外部正效应现象。而技术本身的这种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技术采用的非效率性,即对技术需求的不足。

由图3知,MSB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PB为边际个人收益曲线,MEB为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sB与MPB的差额,即MEB=MSB-MPB)。横轴衡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技术采用的边际成本曲线显示随着技术采用量的增加而需要增加的成本。根据MC=MPB,农户的技术采用量将选择Q1,但是,就如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EB所示,技术的采用会产生外部效应,而有效的Q*处于MSB与MC曲线的相交处,这时MSB=MC。由于农户没有得到他对技术采用的所有收益,就出现了对该类技术的需求不足,即Q1

3 公共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其他两类技术相比,公共技术被采用的动力应该最足,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技术的特性认识不清,缺乏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分类,导致无论是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还是民营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都集中于赢利性强的私人技术的供给,造成私人技术过度竞争,而农用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供给不足,甚至无人问津。

(三)主客观风险的制约

1 主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对技术采用量的影响。不同农户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态度是不同的。按对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躲避型,其技术行为见图4。

其中:

VP1=好年景的边际收益

VP2==坏年景的边际收益

E(VP)=长期预计P1×VP1+P2×VP2(P1和P2分别为好年景和坏年景的概率)

MC=采用技术的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技术采用量是最佳的技术采用量,此时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由于农民对待风险态度的不同,决策所依据的边际收益线就不同。如图4所示,风险偏好型农户总是以好年景的收益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1;风险躲避型农户总是以坏年景的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2;风险中立型农户根据长期的边际收益线进行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e。风险偏好型农户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好年景会获得超额的收益abf,但遇到坏年景,就会损失bif而风险躲避型农户好坏年景都会获得稳定的收益cdf,但在好年景却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2 客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农业技术采用的风险。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常常会遭受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农业技术的风险性制约农户的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

(1)追加生产要素的风险。按照技物结合的原理,农业生产中追加的科技投入往往是同资金、劳动力、物质等项投入紧密相关,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若缺乏必要的知识,农民就不可能出现对其需求的强烈冲动。

(2)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面临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吸纳新技术面临巨大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农民以新技术使用的预期收益为标准进行抉择,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项目。但在市场机制下,新技术的使用效益是不确定的,它不仅受到新技术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特点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制约。

(3)使用技术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户所采用的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不同地域间无论是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还是技术水平、技术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合成谬误”②现象,造成某些农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后果。前几年发生的山楂、大葱、大蒜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而加大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四)农业技术信息的制约

信息制约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地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见图5)。

在图5中,MC1为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农民认为的边际成本线;MC为实际边际成本线;M。为实际边际收益线。在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由QA点降为QB点。因此,增加、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在技术市场中表现为科技含量低的技术排挤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于是就会发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如图6所示。

由于买方把市场中的技术看作“柠檬”,根据柠檬理论,其对技术含量的预期将会降低,从而使DH下降为DM(A图),DL上移为DM(B图)。结果高质量技术的交易量由Q1(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减少至Q2,而低质量技术的交易量则由Q3(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增加至Q4。低质量技术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DH的进一步下降和DL的进一步上升,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技术全部售完为止。在这一点上,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技术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技术完全被排斥出市场。特别是农民“贪贱”心理较浓

厚,加之农村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目前,假冒伪劣技术(农资)之所以充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采纳科技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收益预期,而农产品附加值低、非弹性需求等特点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高成本性和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降低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弱质性加大了采用农业科技的风险性,信息的有限性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科技的预期边际收益,进而阻碍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动力。同时也证明了提高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预期收益,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政策建议

1 采取多种措施培植农户吸纳农业科技的动力

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主导作用,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诱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提高有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增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剩余。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差别,提高其需求弹性,做到优质优价。

(2)明确界定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农业技术持有者、采用者的合法权益。对农户而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产权越明晰,越有利于保证最早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根据农业踏板原理,越早采用农业技术者,越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因此,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将会越来越有效地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加强政府资助和补贴力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优化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供求量。如前所述,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难以使其供求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通过政府资助与补贴的形式,可以使边际个人收益或MPB外移(对农户的补贴)或边际成本线MC下移(对技术供给者的补贴或技术采用的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采用量。

2 采取多种措施彻底减轻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

就农户吸纳农业科技而言,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一种负动力,削弱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农业科技应用的风险,将会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产生。其措施主要有:

(1)转移风险。对农业科技风险进行适度转移,就是把技术风险本身或者承担这种风险的经营主体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和途径把风险转嫁出去,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建立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储备基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时,应从经济上给农民一些补偿。另外,允许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按规定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搞好农业科技应用保险。要通过政府保险和农村合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或生产保险,把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转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经营风险,以保证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稳定性。

(2)建立和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完善技术经济合同是转移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从两个方面人手: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由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对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可以引导经营部门与农民订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合同。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采油技术 注水 压裂 微生物采油

[中图分类号] TE35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92-1

1采油技术概述

采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它所研究的是可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产量递减较快,水油比上升造成的油气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油田进行措施配置有利于延长油田稳产年限,降低开采难度,从而提高采油速度及提高最终采收率。

2目前应用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求

大泵提液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应用的大抽油泵主要有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其中由于实施控(停)注降压开采,油藏供液能量下降,从而给以大直径管式泵抽油为主的油藏生产带来困难。突出表现为,抽油系统冲程损失增大,漏失量增大,泵效下降。甚至有些井出现供液不足,泵效大幅度降低。

2.2开发后期垢、锈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了结垢及铁锈卡泵现象,给油井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其中,结垢情况主要在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电潜泵叶轮等处,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由于地层水、注入水的相互作用、压力下降,原油及岩石的变化等引起原来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破坏,使垢物质析出;另一方面,由于管式泵或电潜泵的机械结构引起在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下降,是垢物质析出所致:另外温度变化也是一个结垢的重要原因。

2.3重复堵水措施效果日益变差

目前我国有的油田主要遵循“堵水+酸洗+人工举升”的开发模式,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轮后重复堵水措施选井困难、措施有效期短、效果变差,特别是在重复堵水方面,主要存在下列两方面的问题:

(1)堵剂适应差、成本高,强度小,不能有效地挖掘远井地带剩余油的潜力;

(2)堵剂耐酸性差,油井堵后酸洗低渗透层段时,容易使堵剂失效,再次沟通底水;

(3)堵剂进入地层范围小,深度堵水缺乏理论支持及现场实践。

(4)三次采油工艺技术储备不足石灰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外几乎仍是一个技术很少(室内理论评估除外今,中法合作的雁翎注氮项目是该类技术探可借鉴的经验次有益尝试。

3采油技术发展趋势及方向

3.1复合驱油法

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是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对于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狡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能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

3.2混相法

混相法是将一种流体注人油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复杂的相变关系与油藏中的石油形成一个混相区段,混相驱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排驱剂所到之处的油百分之百的采出。当这种技术与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结合起来时,实际油层的采收率就有可能达到95%以上。可用于混相驱油的气体中有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烃类气体有干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等。气驱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油藏与设备条件,同样也取决于有无气源。虽然可用于混相的气体有数种,但烃类气体是重要的、昂贵的化工原料。而非烃类气体中的氮气的M P又极高,一般不易达到混相驱,因此混相驱的气体主要采用CO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Z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3.3热力采油法

一般是通过提供热量、升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来减小油藏流动阻力。当今使用的热采工艺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地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热流体从地面通过井筒注人油层;另一类是热量在油层内产生,如火烧油层法.将热流体连续的从一些井注人油层,而从另外一些井产油。热驱法不仅降低流动阻力,而且也提供驱油动力。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3.4微生物法

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石油有关的,如早期前苏联科学家就通过分析地面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寻找油矿;1926年,巴斯丁首次发现地层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SRB),这是一种厌氧菌,能引起设备腐蚀和地层堵塞。同年萨勒洛夫斯第一次提出利用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来提高采收率的设想。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可用于提高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减缓腐蚀,控制原油含硫,改善地层渗透率,减缓气锥、水锥等。在国内外的一些油田中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起到了一定收效。三次采油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重要途径,虽然三次采油方法很多和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但是除聚合物驱外其它驱油法目前仍处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试验阶段,特别是现在油价不高的情况下还不宜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特种表面活性剂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各种三次采油的驱油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需要根据不同油田的油藏情况、原油组成、地层状况、盐的种类和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充分试验。目前,在三次采油方法中化学复合驱无论是提高采油率幅度,还是降低成本都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完善化学复合驱采油技术仍是今后三次采油试验研究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在旭,张宇 油田增产措施配置规划.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谷艳荣.柔性金属抽油泵排砂采油工艺.2005.

[3]孙志前.生产一线大排量螺杆泵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 2003.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政府税收;税率;博弈分析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采用博弈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如胡玉柱等(2007)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技术创新行为,结论认为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我国高科技园区,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企业合作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张琳等(2009)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一次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还有诸如此类的文献,不在赘述。此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如魏务云、罗掌华(2006)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结合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应当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体系。蒋长流、纵玲玲(2007)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论显示政府对于有创新能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格局。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政府行为的影响。单纯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显得不尽科学。通过以上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以上学者当中,要么没有考虑到政府因素,要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而对于政府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颇少。本文将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3 说明及假设条件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一般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大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为了更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问题的研究,本出如下几点假设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a和b,其中a企业为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b企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2)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u和模仿创新v这两种决策选择。

(3)不管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若成功,则两企业将分别获得m1和m2的创新收益。但是通过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需要向另一自主创新企业支付s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若两企业均模仿创新,则认为两企业创新收益为0。其中0<s<c1<c2<m2<m1。

(4)a、b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分别为c1、c2-tm?2,政府对于创新成功的企业将征收税率为t的收益税收。其中c1<c2,0<t<1。

(5)a、b两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p2,其中0<p2<p1<1。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并分析,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税收税率t的高低不同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

4 博弈分析

根据假设条件,企业a、b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u与模仿创新v,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分别算出企业a、b在策略组合为(u,u)、(u,v)和(v,u)情况下的收益矩阵,(v,v)策略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根据假设视为0。具体见(1)~(3)。

(1)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c1-tm1;m2-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c1;m2-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c1-tm1;-c2;a、b同时失败时为-c1;-c2;

(2)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v)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c1-tm?1;m2-s-tm2;a成功b失败时为s-c1;m2-s-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c1-tm1;-s;a、b同时失败时为s-c1;-s;

(3)a、b企业

在策略组合为(v,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tm1;m2+s-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s;m2+s-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tm1;s-c2;a、b同时失败时为-s;s-c2;

根据每个企业创新成功率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策略情况下企业创新收益概率矩阵如下4。

(4)各种决策情况下a、b企业创新成功概率矩阵。

在(u,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p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2,a失败b成功时为p1(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1-p2)。

在(u,v)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1,a失败b成功时为p1(1-p1),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在(v,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2?2,a成功b失败时为(1-p2)p2,a失败b成功时为p2(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根据两企业每种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和成功概率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两企业在不同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最终期望收益,如下5。

(5)a、b企业在各种创新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期望收益矩阵。

a、b同时采取u时为(1-t)p1m1-c1;(1-t)p2m2-c2;a采取u,b

采取v时为(1-t)p2m1-s;s+(1-t)p2m2-c2;a采取v,b采取u时为s+(1-t)p1m1-c1;(1-t)p1m2-s;a、b同时采取v时为0;0。

通过5可以看出,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有赖于t的大小,当政府制定不同的税收税率t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会不同。

在上述收益矩阵表5当中,对于a企业而言,若0≤t<1-(c1-s)/p1m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都会选择自主创新;若1-(c1-s)/(p1-p2)m1≤t<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对于b企业而言,由于(1-t)p2m2-c2<(1-t)p1m2-s,所以当a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b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创新;若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则当0≤t<1-(c2-s)/p2m2时,b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当1-(c2-s)/p2m2≤t<1时,b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①当0≤t<1-(c1-s)/p1m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②当1-(c1-s)/(p1-p2)m1≤t<1-(c2-s)/p2m2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③当1-(c2-s)/p2m2≤t<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通过上文对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寻找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制定的税率t不同时,博弈模型纳什均衡会有所不同,即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会不同。比较遗憾的是本博弈模型并没有得到最佳均衡结果,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税收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积极技术创新,当除去假设条件中对s的约束,接着讨论s不同取值时,便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参见文献。可以观察到,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时,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此时小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愿选择自主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往往会先于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考虑到大企业创新成功率高于自身,且通过模仿创新成本低于自主创新成本,通过模仿创新得到的期望收益要高于自主创新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不高。当政府税率稍微偏高时,如上述第2种情况,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已经大大降低,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此时中小企业在觉察到这种信息后,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已不再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从而避免“囚徒困境”。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税率已经造成企业创新成本的急剧上升,所有企业均不会去进行自主创新,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产生。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而言,上文通过构建在政府税收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别计算了企业不同策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并通过讨论不同的税收率t,找出了几组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结论显示政府税收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制定较低的税

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氛围。

5.1 加强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明晰以及政策制定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税收政策多表现出零散和临时性的特征,税收政策级次低、权威性差,连续性不强等等,都造成政府的税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为此,政府需要明确税收政策实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将税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固定法律的方式进行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5.2 明确税收政策实施对象

我国企业众多,以往政府多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行业归属等来对不同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而这导致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和营业利润而忽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忽视一些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受到对象限制的中小企业产生模仿创新甚至抄袭等恶劣行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实施对象的范围,不应片面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等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5.3 制定合理的税收率

税收是国家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件有力工具。针对技术创新收益,若税率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削弱,不利于自主创新环境和市场的形成发展;若税率过低,那么将给政府和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损失。因而,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率,对于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征税的税率应该适度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胡玉柱,刘霞珍,徐巍.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9-111.

[2]?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60-64.

[3]?魏务云,罗掌华.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27-229.

[4]?蒋长流,纵玲玲.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j].技术经济,2007,(3):14-16.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政府税收;税率;博弈分析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采用博弈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如胡玉柱等(2007)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技术创新行为,结论认为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我国高科技园区,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企业合作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张琳等(2009)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一次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还有诸如此类的文献,不在赘述。此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如魏务云、罗掌华(2006)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结合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应当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体系。蒋长流、纵玲玲(2007)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论显示政府对于有创新能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格局。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政府行为的影响。单纯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显得不尽科学。通过以上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以上学者当中,要么没有考虑到政府因素,要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而对于政府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颇少。本文将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3 说明及假设条件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一般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大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为了更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问题的研究,本出如下几点假设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a和b,其中a企业为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b企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2)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u和模仿创新v这两种决策选择。

(3)不管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若成功,则两企业将分别获得m1和m2的创新收益。但是通过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需要向另一自主创新企业支付s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若两企业均模仿创新,则认为两企业创新收益为0。其中0<s<c1<c2<m2<m1。

(4)a、b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分别为c1、c2-tm?2,政府对于创新成功的企业将征收税率为t的收益税收。其中c1<c2,0<t<1。

(5)a、b两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p2,其中0<p2<p1<1。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并分析,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税收税率t的高低不同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

4 博弈分析

根据假设条件,企业a、b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u与模仿创新v,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分别算出企业a、b在策略组合为(u,u)、(u,v)和(v,u)情况下的收益矩阵,(v,v)策略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根据假设视为0。具体见(1)~(3)。

(1)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c1-tm1;m2-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c1;m2-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c1-tm1;-c2;a、b同时失败时为-c1;-c2;

(2)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v)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c1-tm?1;m2-s-tm2;a成功b失败时为s-c1;m2-s-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c1-tm1;-s;a、b同时失败时为s-c1;-s;

(3)a、b企业

在策略组合为(v,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tm1;m2+s-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s;m2+s-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tm1;s-c2;a、b同时失败时为-s;s-c2;

根据每个企业创新成功率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策略情况下企业创新收益概率矩阵如下4。

(4)各种决策情况下a、b企业创新成功概率矩阵。

在(u,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p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2,a失败b成功时为p1(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1-p2)。

在(u,v)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1,a失败b成功时为p1(1-p1),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在(v,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2?2,a成功b失败时为(1-p2)p2,a失败b成功时为p2(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根据两企业每种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和成功概率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两企业在不同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最终期望收益,如下5。

(5)a、b企业在各种创新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期望收益矩阵。

a、b同时采取u时为(1-t)p1m1-c1;(1-t)p2m2-c2;a采取u,b

采取v时为(1-t)p2m1-s;s+(1-t)p2m2-c2;a采取v,b采取u时为s+(1-t)p1m1-c1;(1-t)p1m2-s;a、b同时采取v时为0;0。

通过5可以看出,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有赖于t的大小,当政府制定不同的税收税率t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会不同。

在上述收益矩阵表5当中,对于a企业而言,若0≤t<1-(c1-s)/p1m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都会选择自主创新;若1-(c1-s)/(p1-p2)m1≤t<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对于b企业而言,由于(1-t)p2m2-c2<(1-t)p1m2-s,所以当a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b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创新;若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则当0≤t<1-(c2-s)/p2m2时,b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当1-(c2-s)/p2m2≤t<1时,b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①当0≤t<1-(c1-s)/p1m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②当1-(c1-s)/(p1-p2)m1≤t<1-(c2-s)/p2m2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③当1-(c2-s)/p2m2≤t<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通过上文对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寻找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制定的税率t不同时,博弈模型纳什均衡会有所不同,即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会不同。比较遗憾的是本博弈模型并没有得到最佳均衡结果,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税收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积极技术创新,当除去假设条件中对s的约束,接着讨论s不同取值时,便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参见文献。可以观察到,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时,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此时小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愿选择自主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往往会先于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考虑到大企业创新成功率高于自身,且通过模仿创新成本低于自主创新成本,通过模仿创新得到的期望收益要高于自主创新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不高。当政府税率稍微偏高时,如上述第2种情况,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已经大大降低,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此时中小企业在觉察到这种信息后,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已不再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从而避免“囚徒困境”。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税率已经造成企业创新成本的急剧上升,所有企业均不会去进行自主创新,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产生。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而言,上文通过构建在政府税收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别计算了企业不同策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并通过讨论不同的税收率t,找出了几组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结论显示政府税收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制定较低的

税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氛围。

5.1 加强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明晰以及政策制定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税收政策多表现出零散和临时性的特征,税收政策级次低、权威性差,连续性不强等等,都造成政府的税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为此,政府需要明确税收政策实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将税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固定法律的方式进行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5.2 明确税收政策实施对象

我国企业众多,以往政府多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行业归属等来对不同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而这导致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和营业利润而忽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忽视一些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受到对象限制的中小企业产生模仿创新甚至抄袭等恶劣行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实施对象的范围,不应片面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等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5.3 制定合理的税收率

税收是国家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件有力工具。针对技术创新收益,若税率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削弱,不利于自主创新环境和市场的形成发展;若税率过低,那么将给政府和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损失。因而,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率,对于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征税的税率应该适度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胡玉柱,刘霞珍,徐巍.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9-111.

[2]?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60-64.

[3]?魏务云,罗掌华.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27-229.

[4]?蒋长流,纵玲玲.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j].技术经济,2007,(3):14-1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