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

习题教学论文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从基础知识着手,精选习题,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引申方式、形式及内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永远要坚持的原则,恰当合理的引申,可使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它能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相遇点变形式同一时刻的位置连线穿越平行线

科学探究被纳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物理习题教学是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的职能一直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所重视。

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在物理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体验科学探究,把握科学探究的原则,对于物理教师来说是极富有创造性的。

如图1,某人站在距公路40m的B处,发现公路上有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从A处沿AC方向匀速行驶,A与人相距100m,问此人要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奔跑才能与汽车相遇?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放手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教师当好“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讨论,注意收集学生讨论中的有用信息。

部分学生认为相遇点在点D(如图2所示),理由是此人沿BD方向奔跑,走的路程最短;部分学生认为相遇点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多个答案,理由是多跑或少跑路程并不要紧,只要人有可能赶得上汽车就行。还有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总感觉到题目好象少条件。相互交流后,普遍认为汽车与人的相遇点是目前大家共同关心的焦点。

2.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优秀生”的身份切入其中,向同学们提出建议性解题方案,用以聚合学生的思维。

虽然,我们在相遇点上存在些分歧,但目前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此人与汽车在图3的点E相遇是不可能的,你们认为这种肯定有理由吗?学生们集体思考,在相互讨论中寻找事实依据:百米赛场上,跑在前面的一定是跑得快的,因为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汽车与人所用时间相同,汽车速度比人快得多,因此,AE比BE大得多。而图3中AE<BE,所以在点E相遇是不可能的;点E必须向右移动,以满足AE比BE大得多。

3.教师再一次扮演“优秀生”的角色,点拨学生,把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

接下来,我们自然会这么想,如果相遇点点E向右移动,满足AE>BE是否就行呢?或者是满足了它的变形式>1就行吗?

学生们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快得多,所以,AE>BE还不够充分,受变形式>1的启发,相遇点应满足的比值大得多才行。并进一步提出需共同探究的问题:点E在向右移动中,的比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二、猜想和假设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和假设,然后,作必要的聚合思维整理归纳。

学生就本题的意思反复推敲,讨论中大胆猜想出:当点E向右移动时,的比值“肯定”会存在一个极大值。教师接过学生们的话题,肯定学生猜想得有道理,并提出这一猜想能否肯定还需同学们进行探究。现在为让同学们看到思路发展的进程,便于今后的学习和借鉴,有必要把前面的思维“成果”作经验小结。

1.思维进程小结。以上讨论,我们弄清了点E必须向右移动;的比值应取最大值。

2.思维方法变通小结。由AE>BE变为>1进而找到了能较准确地反映题意的的比值应大得多的数学表达式。这是思维发生转向、变通的一种思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灵性勃发,应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3.问题转化小结。由否定相遇点展开了思维,续而转向论证相遇点必须满足的条件,思维拓宽中渐渐悟出了玄机—相遇点应是满足比值取最大值的那一点。找到了相遇点就解决了本题提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种问题转化的方法,即把意向上朦朦胧胧的含含糊糊的问题,机智地引渡为可感或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同学可要好好地领会。

4.教师先让同学们就上面提出的猜想──当点E向右移动时,的比值“肯定”会存在一个极大值如何探究作方法上的建议,引导学生用数学上的图像法,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并为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展开提供方法,当好“导演”这个角色。

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列表

用圆规的两脚量取每次点E移动后,线段AE、BE的长度,并用计算器把求出来,填入表中。

AE/cm

2.画图

以点A为坐标原点画好纵横坐标轴。以AE的长度和的比值分别作为横坐标、纵坐标绘制出各点。把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然后,观察曲线上点的变化规律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用数学方法动手绘图时,教师应当好已进入角色的“演员们”的“配角”,甘做学生的助手,让学生们自己在动手、动脑中,寻找规律,收集证据。

学生们绘制出如图4的动态图,并由图可以看出,的最大值确实存在,但相遇点的位置并不是起初图2中D的位置。学生们在动手绘制过程中,能真切地感知到取最大值的位置应还在点D的右边。也可以让学生从图4中量取AE距离,比较得出并不是AD的距离,加以证实。

五、物理本质的分析与论证

在学生们自己排除了种种疑虑后(起初,部分学生坚持相遇点一定是点D,部分学生以为有多种答案。),教师接下来应作进一步要求,把探究引向深入,引向问题蕴藏的物理本质。

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汽车与此人最初的位置是确定的,同学们会习惯性地把点A和点B连成线段AB(如图5),那为何不把它们后来同一时刻的位置也连成线呢?细想一想,这样做,我们是不是至少能真切地感知到汽车和人在行驶过程中的位置关系,进而也就会自然地去追问这种连线的位置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什么规律?这种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不正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并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客观地分析物理事实的具体体现么。为分析汽车与人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这个物理事实,现在就应该考虑怎样把它们同一时刻的位置连成线呢?是不是可这样切入其中:最初时刻的位置连接为图5中的AB,接下来的,如时刻它们的位置连线在哪儿?,呢?学生们认真思考,相互交流,运用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老师意料中的位置图,如图5所示。并且,同学们一致惊喜,发现了意外的从来没有的规律:相遇过程中汽车与人的位置连线与最初的位置连线平行。

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小结并作下一步引导:这种位置关系就构成了相遇中的平行现象。由于点E是任意的,所以这一规律适用于此题中每一种可能的相遇点。既然如此,请同学们看住图进行猜想,此人沿什么方向穿越平行线与汽车相遇才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们进一步探究,通过图形观察,合理想象得出:此人沿垂直与AB方向穿越平行线与汽车相遇才算是最佳的选择,即为图6中的BP方向。理由:1.只有沿垂直与AB方向穿越平行线,才会使汽车走的是斜边,而他走的是较短的直角边,所以,他能从容不迫地与汽车相遇。2.用圆规量取AP的长度,发现正好与图4曲线的极值所对应的横坐标AE的长度相吻合。

教师作集体性小结:点P相遇点的简洁确定,可以算是物理解法的共同特点──探究过程规律求解,比抽象的数学求解易为学生所接受和乐道。这也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方法。但是,物理与数学是不分家的。回过头来,现在有了点P(如图7),你是否能论证前面苦于拿不出证据的点D为相遇点的提法的错误?其它位置的相遇点,你是否也能证明它们都不是最佳的选择?这些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以巩固和加深我们所得的认识和方法。最后,请同学们求出此人沿BP方向奔跑的速度。如图8,BP·AB=BD·AP则(这个速度一般人都可以达到)。

六、评估

1.在取点画图时,部分学生因取点范围小,后来从图像曲线的走向上,发现还需扩大取点范围,自我调适中既完善了思维,又发现了结论的真实可信;部分学生取点间隔大,经交流补救后,都认为的最大值的存在是真实可信的。

2.物理本质的理论探究,让同学们感到非常地着迷,不曾料到会有这种平行现象。经过参与探究,学生们更加坚信结论的真实可信,并更加乐于知道获取此规律的分析方法,懂得努力寻找规律的价值。这显然比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志趣。

七、交流和合作

1.相互交流探究中所作的图象,用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要求同学们交流科学探究成功的体会,激发科学的探究精神。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开放题

在对开放题的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开放题,大家的意见尚不一致,因而有必要对开放题的含义作一个规定。此外,有的同仁把某些探索性问题也归入开放题,虽然对探索题的研究具有公认的意义,但在讨论与研究开放题的时候,有必要把这两者加以区别。

以下是一些学者关于什么是开放题的论述:

(1)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我们称为开放题;

(2)开放性题是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题;

(3)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是开放题。这类问题给予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问题的机会,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各种方式结合,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

(4)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

(5)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

(6)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多余。

考察以上论述,关于开放题的条件的描述有:不完备;可以多余;多余需选择,不足需补充;等等。关于开放题的答案(结论、解法)的描述有:不固定;有多种;不唯一;不必唯一;不确定;不必有解;等等。

从上可知,虽然对问题条件的描述多种多样,但对答案的看法比较一致:答案不唯一。笔者认为:(1)问题的“结论”是在问题系统内部相对于问题的“条件”而言的,不能与问题的“答案”概念混淆,问题的“答案(解法)”是相对于整个问题而言的;(2)对于问题的条件不作太多的限定,对问题的答案给以宽松的环境,但要求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这正是开放的含义所在。所以,笔者认为对开放题可以作出以下简明的描述: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一个问题是开放还是封闭常常取决于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例如,对n个人两两握手共握多少次的问题,在学生学习组合知识以前解法很多,是一个开放题,在学习组合知识之后则是一个封闭题。此外,对一个开放题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种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是两个基本的指标。因而,可以引入问题的开放度(OpeningDegree)概念:OD(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方法≥x,水平≥y)。上面,“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注解,说明我们何时用这个问题,可指明是在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前,还是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后,或者是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整个高中阶段等;“方法≥x”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种数的描述;“水平≥y”是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的描述。

在一些讨论中常常把开放题与探索题混同起来,可能会对开放题的研究带来影响,有必要把两者予以区别。一般地,探索题是指条件完备,结论未给出而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当然,开放题集合与探索题集合的交集应该是非空的。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物理习题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物理习题教学走入了一种误区,习题的教学完全变成了题海战术,片面追求高密度和高难度,学生每天与习题奋战,不但没有提高学习成绩,往往是看到习题就头痛,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下面主要探讨了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物理习题教学也应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的功效。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讲练,物理习题不仅仅可以检测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科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较好地兼顾课程目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物理习题中进行科学探究,易于把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综合,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所经历、体验和感悟。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教学以适应当前课改。

一、物理习题教学应以基础题目为主

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时,既要使这些目标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要求,使学生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保护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求知欲望。物理教学的核心是发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例题的示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能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例题的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再将规范的解答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感悟。同时也要适时安排必要的反思回顾和联系巩固,以达到让学生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解题反思,提倡对解题结论的再分析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其结论往往更具有生活实践和德育教育意义,有的时候物理解题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结论,还应对其进行二次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德育教育功能,同时把结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义,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己知汽车质量为m,行驶速度为v0,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难,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后就可以求解,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答案。对于这样一道物理习题相信学生们错得应该不会很多,很多老师讲解的时候也就是就题讲题,没有在这道习题上做文章。其实在这道题里面我们可以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这道题目我们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联想到交通法规。

三、适当实行分层次习题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成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必要手段,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中等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动性。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信任、理解、引导与帮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不给差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没有面子。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跟学生讲清道理,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四、挖掘教材课后作业提出情感习题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论文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论文网。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石佳,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对策

 

一、引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在我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多次到基层听课观察之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应的培训教育学论文,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便成了每一位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师和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试图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出于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的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相对成熟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常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建构为主,以通过各种测试为主。这便造成了无论是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学习在课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对于合作学习目标意义的定位,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非常关注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阐述。虽然这种阐述,也是建立在对课堂实践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但就总体而言,少有实证性数据的论证。导致一线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惑时,无法找到有力的实效证据来支持自己继续运用合作学习的决心,半途而废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的合作学习,虽然也有大量一线教师关于如何开展合作活动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骤的少之又少。在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即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面对困惑;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通过活动和交往,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主体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的发生,在合作过程中教育学论文,通过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实现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1]。这些策略,只是从理论层面指导着教师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具体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国内教师们只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教学背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以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看到,由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建构上,教师们倾向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确定分组原则。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愿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知识任务,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因此,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我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主体性的发展。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教师们很少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合作技能课程。有的教师也试图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将国外合作技能训练的方法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为小组中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学论文,却发现:这种尝试不仅没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课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中,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国外经验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认识到这些,才能基于我国的背景,建构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笔者将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合作学习本土化中问题的对策。

1、对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

教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2]。因此,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体的实施情境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为合作学习本土化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因素是动态的。例如:学校教学规划的中断对于教师而言就很难按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所以,要在一个整体的背景中去认识并分析合作学习,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维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3]。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学生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更应该让教师在一个动态、多维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学习。

2、对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线教师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和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论文,相互交流,共同发展[4]。当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外在环境的限制。在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也不是每节课都固定采用合作学习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合作学习形式交叉进行,灵活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学习需要讲合作,生活更需要讲合作,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讲授,个人学习”。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种种的误解和不适是正常的教育学论文,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和人际调节的能力。小组评价时,应方法多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有益的经验进行小组间交流,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原因,从而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小组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教师期望的目标进行比较,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自发向自觉发展。所以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合作学习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应教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信经过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合作学习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Z],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八届年会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C].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石佳,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一

一、数学课堂进行游戏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习。游戏的趣味性不但激励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规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积极思维的无穷乐趣,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融入数和运算规律的游戏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和途径之一。

二、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具体过程

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班级共有27人,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掷一掷。在教学前,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规律。2.运用探索的规律,了解游戏的运行原理。3.运用游戏方法和规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取出两颗骰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掷一掷,看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并把他们记下来。

学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师的引导也使学生对游戏的秘密进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发动机、研究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师赢,如果是另外的6个就算你们赢。

学生操作,记录结果,看谁能赢。

结果肯定是老师赢,学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对规律的探索和游戏秘密的揭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寻找规律,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亲切,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虽然整个过程一帆风顺,但教师适当地制造“碰壁”,反而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继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运用规律、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发表格和骰子,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

应用学生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肯定,通过填表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对《标准》教学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三、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摆、拼、画、折、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了学生游戏的兴趣。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观念,将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和交流。虽然学生的语言有时不够规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做主,课堂也在学生和老师的游戏中灵动。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二

一、课题研究的类型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个案跟踪法和试验法。首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甄别和梳理工作,针对现行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手段的弱点加以分析,重建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理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共同实践和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共建和交流,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及兴趣状况调查报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向广大教师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06年7月~2009年12月1.

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2.实验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3、结题阶段: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在现实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减少了,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没有减少,这样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经常缩减习题课的上课时间,致使学生虽然听懂了上课的内容,但由于习题练习的比较少,经常是听讲课时明明白白,做题时却糊里糊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从“听懂”到“会做”中间需要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练习的过程。正如你懂得游泳的知识和你会游泳是两码事一样,要想学会游泳需要有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二、在习题课的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选取习题

1.习题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同时还要兼顾可行性,要注意服从习题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不要盲目地解决课后习题,要通过习题的选取、编排适当的次序、合理的内容搭配,使学生很好地消化所学理论。如果设计的题目过难,就会对学生要求过高,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而过于简单的习题又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缺乏对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师是否能够把握好这个“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2.习题的选取要注重课本中的习题,但也不要局限于课本。课本中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年经验的总结,多次筛选后的题目,都是比较典型而且有代表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适当延伸、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编制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解题思想的正确引导教师在习题课授课过程中对题目的讲解要指导到位,针对每一个选题教师要熟悉本题的训练内容、训练目的、主要难点、哪些地方常犯错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指导要有针对性,尽量注意做到照顾所有学生,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易犯错误的地方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印象,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每解一道题目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启发引导,这样久而久之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学生一旦受启发而发现题目的某种解法,就会显著提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习题课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和数学软件的综合运用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应用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很多专业普遍使用,由于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的原因,虽没有普遍得到应用,但也慢慢进入了高等数学的部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数学抽象和想象困难的难点,比如需要求体积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些三维图形,如果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好,不能很好地想象出图形的话,可以借助多媒体结合数学软件编程给大家做出具体的演示,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介绍一些如Maple、MATLAB等数学中常用的软件,碰到有些题目的图像不容易在黑板上画出就可以做一下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例如第九章第二节“二重积分的计算法”,求两个底圆半径都等于R的直交圆柱面所围成的立体的体积。

(四)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数学建模突出的就是一个“建”字,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建立的实际模型往往也不同,这样就得到了不同的“最优解”,所以数学建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是要看建立模型的独特之处。因此,怎样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非常关键的。在每次习题课要结束的时候,教师最好能介绍一些与本次习题课有关的数学建模题目和内容,虽然时间可能不多,但是每次都要渗透一些,留给学生回去考虑、研究,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了解了什么是数学建模、怎样建模。通过建模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研究的习惯,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意义所在。

三、结语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一)习题课教学方式要多样

计算方面的题目,可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让个别学生板演,并说出他们的算理,其他学生与黑板上的学生比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发展了他们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应用题和文字题可采用谈话的方式;题目中用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分别说明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据这几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一层一层延伸,深入挖掘,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引领,再看题目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从一道题学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而解决一类这样的题。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些不同导致了学生个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在教学中应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方面,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题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使得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生也能“吃饱”,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习题课要尽可能多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题

课本中的题目都是编者设计好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学生也不喜欢一味的做题,老师尽量要选择一些与生活接近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相联系,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学生想象的问题出发,提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就愿意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老师看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暴露出思维的缺陷,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关心学生就是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习题课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所以应该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在探讨交流中逐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探讨交流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与他人合作、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活得更精彩。

二、优化小学数学联系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数学教学要有趣味性

我们要紧密把握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来辅助教学。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则组织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他们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猜对谜语的小朋友会得到一个纸折的小飞机的奖励。没有猜对的小朋友也会得到一个小纸人,上面写着“加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起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练习课中如能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学生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愿望,从而有效提高练习的参与性。

(三)挖掘内涵,激发探究

自主探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新授课中有探究,练习课中通过深挖练习内涵,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下面试以《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练习课为例,加以说明。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只有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用他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生活情境作为背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之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针对身处农村小学的现状,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只兔子分到的胡萝卜的根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你和同桌喂养的两只兔子,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只兔子分到的胡萝卜根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根胡萝卜,还是平均分给你们的兔子,请用手指表示每只分到的胡萝卜根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只兔子分到半个胡萝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起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1.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变化,很多参考资料已经不配套,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如果直接使用,则会使优生忽略基础知识,一味追求难题、怪题,而差生则会失去做题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精心挑选合适的题型和题量,使每个题目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针对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教师要设计出在围绕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重难点的习题,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另外,教师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习题要求,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2.要选择有实用性的习题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选择习题时要注意实用性,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从身边事例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3.要选择有开放性的习题

素质教育要求习题教学要摒弃“题海战术”,选题要“少而精”,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题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教材和参考资料,选择多变性的习题,同时可以变更题目的条件或要求,将一题变为多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教师的讲解

1.要注重习题的分析点拨

习题课堂除了需要习题,还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过程.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必须要对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讲解习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教师讲解习题时要注重解题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意与要求,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字、挖掘隐藏条件,从解题思路开始讲解,使学生能够迅速从脑海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可能会有的陷阱,还要让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过程,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格式写出答案,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2.要创设民主的教学课堂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避免“一言堂”的情况,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将讲、练、思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性.

3.重视学生的小结与反馈

教师讲解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让学生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练习反馈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对各种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陷阱等;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解题思路和途径,不断丰富解题经验;还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速度.

三、结语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教材自身出发,围绕由学生在几篇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由这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一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多层次阅读原则。文学作品是多义的,读解也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便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

(二)归纳整合原则。围绕主题展开教学,除了学习教材外,需要教师创新并利用教学资源。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成了“教材+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平铺直叙,与教材平起平坐的,需要教师依据教学主题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

(三)再次创造原则。在正确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关注在“主题”指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即通过再次创造,使“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凸显,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创意和文学灵气的活动了。

三、实施主题学习要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实

(一)多角度扩大学生阅读量。初中主题教学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教师根据主题,选择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拓展材料。主题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是有系统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是相互补充,相互连结,融为一体的。所有的内容不仅要紧紧围绕文本,而且要丰富文本。我们可以把主题教学看作知识建构式的学习。这种建构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体现在课前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建构,这一过程不仅要结合要依托的教材载体,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现状来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与新知识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主动地去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型上倡导百花齐放。主题学习往往紧紧围绕一个单元的主题来设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本的基础上用好材料。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的目的。“单元授课模式”是一种好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形式,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具体有“识字课”“过关课”“阅读欣赏课”等课型,一般三至四课时就能够完成一个单元的主题学习。主题学习的总体要求相同,但是各个年级的侧重点要有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重点研究教师,并进行观摩活动。

四、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案例

以亲情主题为例进行分析。

亲情主题,这是一个经典主题,每一届学生都会研究,那么如何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我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归纳主题式和主题引领式是我常用的一些方法。

所谓的归纳主题,就是先把与教学有关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细读文本,归纳总结,在小组间交流探讨合作创造,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炼出主题。例如,《祖父、后园和我》《我的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台阶》等都是写伟大亲情的文章。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归纳出主题之后,并不是教学的终结,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学生在细致地体会了经典文本中的亲情之后,应该让学生去体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他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去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所谓的主题引领,就是先让学生知道我们要教学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去用心观察体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创造自己的作品,并搜集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本,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总结升华。但是不管用那一种方式进行教学,都要注意运用资源整合的方法,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同时学以致用也是一个必不缺少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亲情类文章创作的时候常常是平淡无味,那么如何写好亲情类的文章,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会模仿。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习这一段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细细的咀嚼品味中,父亲对孩子那深沉的爱已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主题学习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教材自身出发,围绕由学生在几篇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由这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一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多层次阅读原则。文学作品是多义的,读解也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便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

(二)归纳整合原则。围绕主题展开教学,除了学习教材外,需要教师创新并利用教学资源。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成了“教材+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平铺直叙,与教材平起平坐的,需要教师依据教学主题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

(三)再次创造原则。在正确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关注在“主题”指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即通过再次创造,使“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凸显,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创意和文学灵气的活动了。

三、实施主题学习要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实

(一)多角度扩大学生阅读量。初中主题教学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教师根据主题,选择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拓展材料。主题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是有系统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是相互补充,相互连结,融为一体的。所有的内容不仅要紧紧围绕文本,而且要丰富文本。我们可以把主题教学看作知识建构式的学习。这种建构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体现在课前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建构,这一过程不仅要结合要依托的教材载体,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现状来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与新知识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主动地去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型上倡导百花齐放。主题学习往往紧紧围绕一个单元的主题来设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本的基础上用好材料。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的目的。“单元授课模式”是一种好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形式,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具体有“识字课”“过关课”“阅读欣赏课”等课型,一般三至四课时就能够完成一个单元的主题学习。主题学习的总体要求相同,但是各个年级的侧重点要有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重点研究教师,并进行观摩活动。

四、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案例

以亲情主题为例进行分析。

亲情主题,这是一个经典主题,每一届学生都会研究,那么如何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我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归纳主题式和主题引领式是我常用的一些方法。

所谓的归纳主题,就是先把与教学有关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细读文本,归纳总结,在小组间交流探讨合作创造,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炼出主题。例如,《祖父、后园和我》《我的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台阶》等都是写伟大亲情的文章。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归纳出主题之后,并不是教学的终结,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学生在细致地体会了经典文本中的亲情之后,应该让学生去体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他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去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所谓的主题引领,就是先让学生知道我们要教学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去用心观察体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创造自己的作品,并搜集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本,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总结升华。但是不管用那一种方式进行教学,都要注意运用资源整合的方法,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同时学以致用也是一个必不缺少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亲情类文章创作的时候常常是平淡无味,那么如何写好亲情类的文章,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会模仿。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习这一段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细细的咀嚼品味中,父亲对孩子那深沉的爱已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

五、结语

总之,只要为初中语文主题学习提供有效条件,在课型构建上围绕目的,提倡多样化,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就一会在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习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解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证明题和解答题两种类型,在解题过程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在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有三种:

(1)在证明题中都是根据已知条件去求证某一结论,常见错因就是公式和定理的错用和误用,导致求证错误;

(2)在证明题求解的过程中大多需要画辅助线,常见错因是在求解的过程中作图不当导致题目复杂化;

(3)就是证明题要求有严格的推理过程,常见错因是思路不正确。在解答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主要是在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题目的正确理解方面。另外,解答题还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上有着严格的考验,所以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要细心。

二、针对不同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的解决方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