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

博雅教育论文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一、引 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 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蔡元培、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 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早期清华大学(1926-1952)的外文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文学科杰出人才,是西方博雅教育理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成功实践。它将西方博雅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旨在培养中西会通、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而非器物化的某一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其重视基础、文理兼修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并非语言技巧或职业技能训练。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个层面对时下高等外语教育深具启示意义,对中国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弘扬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史鉴价值。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天津,300384。黄忠廉( 1965-),男,湖北兴山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汉译语言研究;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隄、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蔡元培、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成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32]吴自选.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J].上海翻译,2013(3):51.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P键词: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古典博雅教育;现代博雅教育;精通模式;博通模式

古典博雅教育与现代博雅教育并不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在知识的融通方式上,两者之间区分明显。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博雅教育产生于古希腊的“自由民”以上的教育,留给后人“自由知识”的理性传统与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文史哲知识的原著阅读与深刻理解上,我们称之为“精通”教育模式。现代博雅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自然科学知识也成为“自由知识”和“自由学科”,随着现代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之间的融通与贯通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通成为努力的方向,我们称之为“博通”教育模式。本文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究两者的不同路径与共同归属。

一、精通与博通的历史考察与不同特征

古典博雅教育和现代博雅教育在培养路径与课程体系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其一是精通模式,其二是博通模式。精通模式强调课程的少而精,表现为文史哲知识为核心的体系,教学主张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解读;博通模式强调课程的博与通,表现为文理兼备的融通体系,教学强调广泛的阅读。从表面上看,精通与博通仅仅是知识融通路径的不同,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知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我们有必要上溯历史的长河,从博雅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考查两种不同融通方式并分析出它们不同的特色。

古典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腊,当时的“七艺”即博雅教育课程,“七艺”也称之为七种“自由艺术”或“自由知识”。博雅课程蕴含了人与知识之间自由关系问题的探讨,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所谓自由,就是免于实用性的束缚,“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1]什么样的人享有这样知识追求的自由呢?那只有自由民以上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对应于相应的人类层级,比如思辨科学对应于哲学家,实践科学对应于自由民,创制科学对应于技师[2]。“自由知识”或“自由艺术”是少数人享有的,博雅教育有着“高贵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经过中世纪对于人的身份的强化,十八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又有着“绅士的”意义。尽管十八世纪的英国已经告别了奴隶社会,但是奴隶与自由民相区别的观念却流传下来,于是,就有了绅士教育首先是对贵族的教育,而所谓自由指的是:“不被奴役的;不被强迫的;不受限制的;被许可的;被允许的;开明的;率直的;坦白的;没有保留的;慷慨的;不节约的”[3]。可见,这种自由是一般平民无法享受到的,依然有着等级观念的英国博雅教育只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它有着“适合于绅士的”、“慷概的”、“文雅的”等意义。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精通模式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课程体系体现人文学科的价值。按古希腊人的理解,“七艺”都是人文学科,是为了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而设立的,即使像数学这样与当今自然和社会科学应用极其相关的学科,古希腊人也认为是为了人本身的。所以,毕达哥拉斯明确地说“数学是智慧的体操”。古典博雅教育强调以古希腊语和拉丁语阅读经典著作,而古希腊语和拉丁语除了能训练心智之外,并不能适应社会的职业要求,可见为了人本身的心智发展,养成人的自由德性是精通模式追求的价值,人文学科追求的就是人本身的目的,而不是其他实用目的。

其次,课程内容主要以文史哲知识为主。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那个时期的哲学,哲学即探究事物根本原因的学问,也称之为“自由知识”或“自由学术”。亚里士多德率先提出“自由学术”的观念,他说,人“探索哲理只是为想摆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4]。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理学依然属于哲学,那就是自然哲学。后来,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18世纪。直到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获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以后,自然哲学才只是专门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哲学问题。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博雅教育只关心文史哲知识,即使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是以哲学知识的观念存在的,博雅教育课程主要以文史哲知识为主。

再次,以古希腊语和拉丁语阅读与解读经典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文史哲知识的学习,经典著作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古典博雅教育认为对于经典的阅读离不开经典作家原有的语言形态,即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到十九世纪末为止,美国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主要掌握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师的手中。”[5]经典著作本身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与经典作家也就是智慧之人的交流只有通过名著的阅读才能完成。经典著作的阅读,不仅获得文字材料,还养成理论修养:不仅获得结论,还收获思维的方法。正如恩格斯强调的,学习哲学并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在经典著作的阅读中才能获得其理论修养。

最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和职业无关。文史哲知识由于是以人本身为目的的,所以它不关心职业的要求。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就是培养自由民的教育,十八世纪的英国博雅教育以培养绅士为目的。无论是“七艺”课程还是绅士教育课程都不关心职业的要求,因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理论知识研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实践知识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知识是关于操作性的知识。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学园”里教导的主要是理论知识,研究理论知识的人是“哲学王”,它们远离以技术为主的职业要求。事实上,职业教育“最初采用学徒制,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欧洲国家开始采用学校教育形式,一般设立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学校。”[6]很长一段时间内,博雅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无关。

直到十九世纪末,古典博雅教育一直在欧美延续,但是悄然的改变率先发生在美国,现代博雅教育在美国萌生。首先,现代博雅教育不是“高贵的”教育,而是普通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受到⒚傻墓民将是最真实意义上的自由人。他知晓自己的权利,也理解他人的权利;他知道,他自己的利益与那些权利的保存密不可分,因此,他将如同保护自己的权利一样保护别人的权力。”[2](p252)可见,这里的自由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而不是古希腊时期仅仅只为自由民享有的权利。“局限于少数人的教育观念已经失去了任何可能的正当理由,事实上,这种观念正在消失,……liberal education不可能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它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必须为任何文明的人类社会的成员所共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项“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运动,代表人物赫钦斯等人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显然这种教育是基于公民平等与政治自由的。其次,自由、解放成为现代博雅教育的目标。在论述自由技艺时,赫钦斯等人也总是将其与自由、解放等观念相结合,自由、解放成为博雅教育的最高目标。新托马斯主义者雅克?马里坦指出,“教育,尤其是自由教育,在本质上是培植、解放、形成、装备理智,即为理智德行做准备”[2](p254)。马里坦已经认识到,对自由教育做“高贵的”、“适合绅士的”理解是不合理的,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每个人都享有博雅教育的权利。于是,古典博雅教育的精通模式向现代博雅教育博通模式转型。

从教育学的角度加以总结,博通模式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古典语言失去了课程中的垄断地位。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有关费城青年教育的建议书》中开始设想完全不教授古典语言的学校。但是,他的设想遭到“有钱人,有学问的人”的反对,在做出妥协后,富兰克林转而主张将古典语言与实用学科结合起来[7]。后来,一些学院采用选修课制度将古典语言作为选修课程来对待,1869年斯沃莫尔学院彻底贯彻了选修课制度,学院规定艺学士学位只需要两年的拉丁文,希腊文则完全是选修;1914年,宾吉法尼亚大学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同意将“艺学士”授予那些没有选修古典学的学生[2](p256-257)。这样,就使得作为博雅教育灵魂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失去了其核心地位。

其次,自然科学等现代知识成为核心内容。1858年,托马斯?希尔在母校哈佛学院发表“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博雅教育应当包括五大分类:神学、心理学、历史学、自然史、(包括化学和机械科学、生物学、植物学)、数学,古典学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的学习,完全建立在古典学基础上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2](p257-258);大学应该向人民提供“博雅文化”,而这种文化并没有阶级和阶层的意义,主要是指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宽广文化。20世纪的美国,近代自然科学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学科”,在教育实践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为博雅教育的内容。芝加哥大学将全部知识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四大领域,并按照四大领域设计博雅教育课程,这成为美国大学博雅教育的典范[2](p259)。

再次,各科知识的融通成为现代博雅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需要将知识融通为一个整体。现代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知识的分化与爆炸,为了达到对知识的统一理解,各科知识之间的融通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主题。一方面追求各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就像教育改革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的一样;一方面追求教育方法的变革,如在实践中学习,将知识综合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英国大学的学院制教学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混合编排在一起,并指定名师指导其学习,就是现代知识融通教学方式的实践。多方面的探究都是为了达到知识融通的目标。

二、精通与博通的现代案例与实践反思

精通模式承袭着古典博雅教育的理念,博通模式则坚持现代博雅教育方略,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现代大学博雅教育改革中依然有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一是坚持精通的取向,认为只有在古典语言的学习中,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才能达到博雅教育的目标;其二是博通的取向,认为必须融通文理科的整体内容,才能达到博雅教育的修养。

哲学家甘阳在中山大学的博雅教育改革就主张回到古典的博雅教育中去。而物理学家钱致榕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雅教育改革则坚持现代博雅教育的博通路径。这是两个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精通与博通教育模式的案例。在此,我们对两个案例进行实践反思与分析。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隶属于高等人文研究院,作为中山大学博雅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2009年,博雅学院开始招生,“博雅学院本科学制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基础并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素质人才。”“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国外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的经验,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4~5门,但每门课均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首届与第二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研究生,其中近半获‘直博生’资格。他们攻读的学科领域分布非常广泛,包括: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中国史,世界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8]从课程体系来看,博雅学院的课程中,文史哲知识占课程的绝大部分。除了公共课的大学文科数学以外,几乎看不到任何自然科学的课程[9]。可见,该学院依然遵循着古典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并没有考虑现代美国的一些博雅学院没有把古希腊语与拉丁语作为必修课,并没有兼顾自然科学也是博雅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甘阳模式几乎是在恢复古典的博雅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由于他强调博雅学院是为了培养无专业的精英,因而引来一些社会争议:一方面对课程设置中极为罕见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出现表示不理解,一方面对培养无专业的精英也无法完全接受[10]。其实,完全的古典博雅教育即使在西方也已经有所变革。现代美国博雅学院的课程中也并没有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仅仅是作为选修课程,他们认为这些古典语言仅仅只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并不能作为博雅教育的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甘阳模式特别强调回归到古典的博雅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少而精”的课程与教学方式也对学生的学术修养十分重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学养,如果在本科阶段就采取只重人文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精通模式,必然使学生过早地偏向于文科而对理科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利于学生全面知识的修养。甘阳模式特别强调培养做学术的精英,从两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来看,的确达到了培养目标。但是,考取的研究生主要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方向的,并没有自然科学方向的,而且纯粹学术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大学教育的惯例应该到研究生阶段才加以实行,在本科阶段就要求学生成为学术人才,无疑只能牺牲他们宽厚知识的教育和修养。

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作为总导师主持了博雅教育改革,该项改革借鉴了西方现代博雅教育改革的经验。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技术的变化越来越快,一些学校把术科知识作为追求的目标,导致学生毕业即知识老化的现实,钱致榕认为应该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优良品性。“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钱致榕担忧,术科知识容易被取代,往往大一学习的知识,毕业后已经落伍。他认为,推动博雅教育能让同学们兼备文理学科知识,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创造力,如此从学校毕业之后,才能不断自我学习,成为‘50年不落伍的人才’。”对于政大书院强调的“博雅教育”,钱致榕有自己的解释:“所谓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博是指广博的知识,而雅则是高雅、高品味。”这样,他明确主张兼通文理的课程体系,并强调教学应该将知识体系与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不易改变之核心价值;术科应用知识则应符合产业需求,两者不可偏废。教师在通识课程教授的是‘宏观知识框架’,从大方向讨论各种基础学问,如物理、心理、社会、政治等,帮助学生在知识领域纵横四方;‘文理并重,才能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潇洒、走得远’”[11]。

在课程实践中,政治大学倡导先导性课程,强调“社群教学”概念,即一门课程由相关院系的老师共同开设,教师混搭,学生也是混搭的,希望以此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落实“大班授课,小班讨论”。2008年成立政治大学博雅书院,2009年成立“博雅荣誉实验班”,从学生的书写表达、思维辩证与批判思考等方面设计课程,融入书院“活动导向学习”理念,由学校补助选送至国内外进行专题研究,学生须在大三前完成田野调查、撰写论文,以养成学生运用知识、创造价值并关怀社会的政大特色。

应该说,钱致榕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通教育模式,试图打开文理之间的隔阂,努力使学生获得学科基础知识的宽厚修养,是现代博雅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从课程设计与安排来看,“先导型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这些课程强调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一门课程由不同院系的老师来完成,“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同院系学生也是混搭在一起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学生达到博雅教育之修养。在这个意义上,博雅就是博通。而其博雅书院“博雅荣誉实验班”的学员,则从学生的书写表达、思维辩证与批判思考等方面设计课程,融入书院“活动导向学习”理念,通过课题研究,完成田野调查、论文撰写等任务,突出学生反思与社会关怀的特色。任务型课程与教学设计,则主要为了学生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养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该模式实施起来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课程组织与师资培养。首先,从课程组织来看,一门课程由不同院系的教师来上,会带来课程组织与整体协调的问题。毕竟,一门课程的整体性需要保障,至少应该在一个逻辑主线和理念下进行,不然也会给学生的知识和逻辑组织带来挑战。讨论的主持和组织也并不轻松,无论怎样,讨论需要回到它的主题,而不同系科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不同知识背景可能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不在一个问题域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使讨论的议题不集中,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其次,从师资的培养来看,课程的实施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之间需要了解博雅教育的目标,需要了解自身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教学中的协调与合作,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三、精通与博通的不同选择与共同归属

历史的追溯与现代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知识融通和人的素质养成上,有着精通与博通两种不同的路径和模式。所谓精通,就是以少而精的课程,深层次的阅读达到融通的教育目标;所谓博通,就是以多而广的课程,广泛的学习,达到融通的追求。两者之间虽然路径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就是使知识成为人们内在的整体性修养,“天地万物通盘予以考虑”的形而上学情怀依然是我们的理想。

精通与博通模式的历史考察让我们明确:第一,古典博雅教育与现代博雅教育都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烧咔『帽硐至宋鞣降睦硇源统与教育文脉。博雅教育是从“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翻译过来的,而现代博雅教育则是在继承古典博雅教育精神的基础上完成了知识教育面向普通大众的转向,这是西方理性传统与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第二,古典博雅教育与现代博雅教育主张的精通和博通教育模式符合历史的必然。古典博雅教育选择精通模式依赖于人类知识总量不大,知识并没有分化,教育目标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经典阅读就可以解决整体人文修养这一事实。现代博雅教育采用博通教育模式则因为人类知识总量爆炸式增长,知识分化明显,教育目标是培养杰出的公民,文理兼通成为现代人的素养与要求。第三,古典博雅教育与现代博雅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精通模式课程的少而精原则,是因为古典时期知识内容总量不大,经典著作即可以涵盖总体内容框架(如七艺,六艺,四书五经)。采用古典语言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与解读的教学方式,则是因为文史哲知识在于把握思维方式形成人文修养,而思维方式与人文修养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与原作者在相同的语境下的精神对话(恩格斯一再强调哲学的学习是原著的阅读)。博通模式课程的广博原则,是因为现代知识总量扩大,要达到对知识总体的理解需要广博的知识构架,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往往也是科学家,康德、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是这样的理论大家。文理兼通的教学模式,如文理兼通的学院制教学与管理模式从实践上论证了文理兼通的可行性。?

精通与博通模式的现代案例则让我们困惑:为什么在现代已经没有古代社会精通教育模式条件的情形下,依然还有人坚持古典博雅教育精通模式呢?在现代社会,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达到精通要求呢?虽然甘阳先生遭受到各种批评,但他坚持认为“文理兼通”是一个伪命题[12],他对现代博雅教育的博通模式持怀疑态度,认为文理兼通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一个说法。在现代社会如此浮躁的生存状态下,阅读经典才能使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为有独立人格与意识的人。钱致榕先生的博通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博通教育模式的困境依然清晰可见。怎样的教育程度才可称之为“博通”,怎样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组织才是有利于博通的?尤其在文理兼通上,课程的组织与教学的进程还需要接受各种挑战。

博雅教育一直是人类的理想,是那种“天地万物通盘予以考虑”的勇气和智慧的诉求。现代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科知识发展迅速,导致人们很难在知识面前达到相互通达和理解。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几乎不能理解,而理科学生则因为知识的限制,缺乏人文修养。所以,现代博雅教育还是想通过教育教学的努力达到学生素质的提升,达到对世界的圆融理解,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社会担当、有丰富理解力和自学能力的人。

甘阳先生认为文理兼通是一个“伪命题”主要是从文理兼通的标准无法落实,实践起来十分困难来说的。但从时代的要求看,文理兼通却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天地万物通盘予以考虑”在现代就必然表现为文理兼通,没有文理兼通,现代人无法理解科学日益发达状况下的现代知识体系,无法理解纵横交错的理论构架。现代知识,从宏观的理论建构到微观的应用解释,从方法论的形成到各种方法的灵活应用,哪里能离开文理兼通呢?

虽然甘阳模式受到批评,但他坚持在现代博雅教育背景下的精通路径还是引起我们深思:知识的融会贯通不仅仅只有广博的路径,现代博雅教育实践中的博通模式,是不是有偏颇之嫌?在现代博雅教育背景下,精通也是一种必备的要求。现代博雅教育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没有一定量的阅读,而仅仅只是强调广博的标准,是不是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要求?在现代博雅教育改革的语境下,我们不仅面临知识的广博构架问题,还面临知识的深度挖掘问题。而深度的挖掘是现代博雅教育实践中比较忽视的。

古典博雅教育采用精通模式,现代博雅教育采用博通的模式,它们的不同之间处,一个在于“精”,一个在于“博”;它们的共同点是“通”。知识融通、人格健全、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依然是“通”之主题。抛开古典精通路径中把人分成不同层级的做法①,精通和博通的博雅教育都是想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健全人的修养,都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怎样达到“通”的要求呢?从理论上来看,要达到“通”的要求,精通与博通的路径都需要回归到“自由教育”的理性传统,回归到“自由教育”的本意,这是精通和博通模式的共同归属。在此,我们也不能提供一个普遍性的解决方略,而是从人与知识的关系角度对这种共同归属加以说明。

第一,让知识成为“自由知识”。“自由知识”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自由知识”或“自由学术”主要指自由人才能享有的知识,但是他论述“自由知识”的本性,及其与人本身的关系的观点却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他认为,自由知识是关于事物的根本原因的知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知识。自由知识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其价值是永恒的,不会因为外在目的或功利要求而失去价值。在自由知识的研习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专注的,表现为“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知识是最为养育人的。

但人们总会需要学习应用性或操作性强的一般知识,怎样使这些一般知识提升为“自由知识”呢?那就是理智的作用,理智“渗透进知识”,“作用于知识”[13],所以大学的目的也在于理智的训练。赫钦斯这位在20世纪使芝加哥大学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强调道:“理智训练以及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学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或理智”,“正确地说,学院或大学的作用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作用。”[14]

所以,无论是精通模式下的文史哲知识,还是博通模式下的文理兼通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原理,学科的基础,让学生通过理智的训练把一般知识提升为“自由知识”很重要。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博通的时代,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知识思想的光辉依旧。为了应对现代知识分化与“知识爆炸”,教育家布鲁纳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传统,他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基础,理论的价值,内在奖励的力量。让学生拥有“自由知识”的自我转化能力,拥有辩证思维与批判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博雅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批判与反思,体验与升华。通过这样的心智训练,才能把那些原来零碎杂乱的知识变成为整体性逻辑性强的知识,成为原理性的“自由知识”。

第二,让知识成为“个性化知识”。哲学家化学家波兰尼认为知识在其发生上是“个人知识”。他娜鲜堵凵吓判了西方科学哲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传统,认为知识本身就带有个体性、缄默性。我们需要从波兰尼科学哲学的“个人知识”概念转化为教育学中的“个性化知识”概念[15],需要研究和掌握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与自身原有知识联结的规律,需要让知识成为学生知识体系中活态化的知识,即与其信念、兴趣、审美情趣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知识结构中真正的“自由知识”。

从精通的模式来看,经典著作的阅读往往需要每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战胜各种困难才能达到与原作者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原典的阅读,阅读者往往能获得理性的力量、心灵的感召。这个过程用审美的过程分析,乃是康德认为的庄严美,它使学习凝结成为个人意志努力、兴趣养成、审美体验的过程。从博通的模式来看,文理兼通意味着深刻理解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它们为什么是一个整体,有时候还会感悟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美妙的联系。两者对知识的融通都强调知识与个性之间的特殊的链接,即知识与个体的认知、情感、个性的有机结合,生成为个体内心知识的活态化状态。这样的知识才有内生性的原初动力,才有创造性的活力。所以,无论是精通还是博通,首先要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从他们的兴趣与个性出发又回到他们独特的个性,让知识成为与每一个体相结合的“活知识”。

第三,探究精通与博通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会有知识结构的差异,这与它们的学习经历和个人兴趣相关。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还有一个怎样的知识结构是最佳的问题。英语学习中有精读和泛读之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精读和泛读的量也是不同的。更为关键的是:精通与博通都有内在的方法,精通的方法在于掌握知识的深度,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博通的方法在于掌握知识的广度,知识之间的联系。当一个学生通过内省的意识反思到自己知识建构的特点并不断地加以修正时,他才真正掌握了精通与博通的方法。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精通和博通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本科阶段博雅教育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①。一般而言,只有精通没有博通会影响知识理解的广度,只有博通没有精通会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也影响布鲁纳所说的“原理的迁移”。所以,把握好精通与博通的“度”很重要。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代博雅教育改革的一般模式,还要研究鲜活的博雅教育改革个案,在实践中不断彰显这个“度”的存在样式和作用方式。只有丰富多彩的博雅教育改革实践,才能够解决精通和博通的“度”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依然走在不断探究与显现博雅教育之本真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1.

[2]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思想及其古典渊源:概念史的视角[D].北京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 Samuel Jonson,John Waiker,Robert S Jameson.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28,297.

[4] [古希D]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

[5] [美]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69.

[6]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版)[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92.

[7] Lee T. Pearcy. The grammar of our civility: classical education in America[M]Waco,Tex. 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05,50.

[8]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4年招生简章[EB/OL].http://lac.sysu.edu.cn/zsxx/zsjz/129357.htm.

[9]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务信息[EB/OL].http://lac.sysu.edu.cn/tnews/index.htm.

[10]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培养“无专业精英”引争议[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91008/n267200292.shtml.

[11] 博雅政大 通识教育培育心灵思想广博通达的自由人[EB/OL].http://info.nccu.edu.tw/epaper/enews_detail.php?AT_ID=201003150020.

[12] 甘阳.独立思考从接触原典开始[EB/OL].http://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2080965394.html.

[13]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的存在所需的自由理性进行探讨,引出博雅教育对塑造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以及博雅教育的自由理性的特点。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Liberalitereducatione,其在法语中的对应概念为良好的教育(the belieeducation)。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给密友狄翁的支持者们写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第七封信》,柏拉图在书信中指出,有理智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教育”(eleutheras paideias)中才能取得自信,“自由”的教育使志同道合者结成友谊,而且是一种高贵的友谊。柏拉图在书信中所说的eleutheras paideias,也即英文中所谓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是博雅教育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首次现身。古希腊是博雅教育的发祥地,希腊人作为自由理性的倡导者把我们带入另一个世界。阿那克里翁的诗歌说:“自然赋予牛以犄角,赋予马以四蹄,赋予野兔以速度,而赋予人以思想。”在柏拉图看来逻辑力量是人之灵魂最高的属性,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也这样认为。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而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风行博雅教育,博雅学院的建立。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它认为对学习的爱好、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有效交往在学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更有价值。

不论是对博雅教育课程的探讨,还是多博雅教育制度的探究,本文认为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理性是其灵魂所在。那么什么是自由理性?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哪里?这就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博雅教育之自由

人存在于社会中,作为文化者而存在,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进而反影响文化,创造着文化。人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是自由的,一方面在本能的统治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趋向创造性地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

塞涅卡在否定了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可以使人自由后,指出了一条通往真正的自由的道路即对美德的追求。只有对美德的追求才能够使人获得自由,或者可以理解为只有美德的知识才能使人道德上自制,无所畏惧,无所欲求。在塞涅卡看来,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仅要具有自由的出身,而且,更重要的,要善于控制愤怒、嫉妒等破坏性的激情,成为自己的主人。

纽曼认为,自由是因其自身为目的所致。因此高度肯定了自由教育的价值,虽然排斥专业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教育的价值而言,强调教育本身即目的的理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博雅教育强调人的自由的存在,以及人自由创造,不止是灵魂的思索,还包括所有自然所指出的目标的选择与实现。就像海德格尔要求的,我们“设计”自己。而教育所要实现的不是给我们以模式或者先前的经验框架,还有那些事先给予的事实的限制。如柏拉图所言,教育在于给予人以心灵的转向。

柏格森已经告诫过,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世界因此成为我们思想范畴体系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不能以这个世界上的客体的标准来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因为这些东西不可改变的受到了限制,它们被衡量和被计算。

倘若我们的灵魂是封闭的,是未被开启的,我们如何避免被限制,我们必然被束缚。所以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智慧,需要哲学的力量。博雅教育的自由正是它的光辉所在。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的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再也无法一劳永逸,知识的陈旧速度变快,我们必须时刻学习。仅仅依靠学校的所得已经无法满足生活工作研究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热爱学习的精神,需要会学习的能力。而传统教育使得我们看似所得颇多却没有太多的力量来迎接未来的生活。没有懂得自由,就无法自由的选择,无法自由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由地决定我们的存在。我们必须像雅斯贝尔斯所要求的那样,不使我们的自我理解客观化,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把我们自己看成是开放的、没有偏见的可能性。

二、博雅教育的理性

理性是杰出的人类特征,唯有靠自己的理性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对多葛斯派来说,理性——它拥护人的全部内在价值——不仅给人以自主,而且也使人自给自足。生活并非一件“世俗琐事”,而是一个人自己灵魂的事,以及净化灵魂的过程。 转贴于

我们的认识,并非总是已经拥有了对其对象的所有权,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才可以增长。认识力求领悟事实。想象却上升到事实之上,并探索非真实。然而正是因为理性,想象才为认识产生出一种丰富性,因为想象通向新的事实。

诺克斯是英国式的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的坚定支持者。诺克斯所理解的博雅教育是对绅士的教育,这种教育既是一种理智的教育,也是一种德性的教育、品格的教育。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德行的高度自制的情况下才拥有的。不存在完全的狂妄不羁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自由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理性对于自由的宽泛程度具有限制作用,具有较高理性的人,更容易享有更多的自由。

博雅知识是一种哲理性的知识(philosophicalknowledge),博雅教育是一种哲学性的育(philosophicaleducation)。博雅知识是一种“自为目的”的知识,为了最完满地实现这“自为目的”的理念,博雅知识必然采取“哲学”的形式。这里的哲学指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指纽曼所说的“理智的完美或德性”,这里的哲学指的并不是启蒙运动之后学科化的哲学学科,而是指哲理性的知识。这里的哲学不是指康德哲学、洛克哲学、黑格尔哲学,等等,而是指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统摄性的、百科全书式的认识。这种哲学性的知识也是一种“解放性的”、“自由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使我们从“奴性”或“儿童”般的无知状态中解放出来。作为哲学性的知识,博雅知识是一种内在化的知识。由于博雅知识指向心智的培养,因此博雅知识一旦被知识主体掌握。便永远存留在知识主体的心灵深处,不再失去,成为“一种后天获得的启悟,一种个人的拥有,一种内在的禀赋”。任何学习的行为,都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背诵一些五花八门的事实,学习者必须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知识,使知识成为一种能力。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对话,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讲座,都应当包括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对话”。

博雅教育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培养对于更好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博雅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传统教育的地方。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正是对学生今后自由理性的关注。

博雅教育,或称为自由教育,通才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水平,而是关注学生个体更好的成长,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博雅教育追求自由理性。教育赋予人类以善的理性,从而更好的驾驭自己的情感欲望,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获取尽可能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2 舒志定,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研究

3 张燕,浅析“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5]论语·述而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5]论语·述而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2014 年10 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省内高校开始了全面的学分制改革。但是民办高校的资源匮乏,完全的学分制在民办高校实施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本文主要对民办院校在书院制博雅教育下进行的学分改革进行研讨。

一 书院制概说

说到书院制首先要说书院和学院的区别。传统上的学院主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而书院主要管理学生正常学习以外的生活,采取书院制的目的是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巩固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2]。

我国书院制已实行了多年,书院扩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学分制简介

学分制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主要内容是用学分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制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能力。而书院制恰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院制配合学分制是有效弥补学分制不足的一个方法。

三 书院制下博雅教育的相关学分制改革研讨

(一)学分制下博雅教育思想的改变

博雅教育源自欧洲兴于美国,又称为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要办好博雅教育首先要对博雅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职业院校开展博雅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3]。在我国民办院校中,博雅教育一直是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博雅教育的认识不足

博雅教育源自国外,国内对博雅教育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在各个院校内的博雅教育课程大多存在分歧,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博雅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过多地借鉴了国外博雅教育的经验,将国外博雅教育的“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天文、地理、音乐”与国内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或《易》《书》《诗》《礼》《乐》《春秋》进行结合,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开设博雅课程。所以各个院校的博雅教育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2 教学资源不足

博雅教育包括各类课程设置、活动、讲座、培训等,民办院校在教师资源、活动场地、讲座经费等方面和公办院校相比严重不足,导致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博雅教育不够相符,其中导师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课室及活动场地缺乏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二)学分制下博雅教育改革的研讨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正在进行书院制及学分制改革,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研究该校博雅教育中相关的学分制改革。

1 博雅教育改革

在该校的博雅教育中将学生博雅课程分为三个学年和博雅奖励部分,主要分为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博雅讲座、博雅活动、阳光工程、博雅读书、志愿服务,第三学年的博雅报告,博雅奖励部分的比赛获奖、活动组织和学术成果。

其雅讲座包括国学教育、公民教育、成长教育、科学素养、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志愿服务等相关方面的讲座,每学年每种讲座最少需要学生听取一次,以便获得基础博雅分数,在听一次讲座后再继续听取讲座可以获得加分。

博雅活动包括国学教育、公民教育、成长教育、科学素养、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志愿服务、“我的社团”等方面的各种活动,阳光工程申请举办的各类学生活动项目。

博雅读书由读书会和博雅阅读两部分组成,读书会每学年要求学生最少参加两次读书会活动,每年最少借阅15 本博亚类书籍阅读。

志愿活动包括校内义工、校外义工、专项义工活动等,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最少30 个志愿时才能获得基础分数。

学生需要在参加两年博雅教育后,在第三年写出自己参加博雅教育的心得报告。以上项目分数累加即是学生的博雅教育得分,根据分数评出合格、良好、优秀。

博雅奖励包括比赛获奖、活动组织加分、学术成果。参加比赛获奖可以获得额外博雅加分,负责组织活动可以获得组织者加分,或出科研成果可以获得学术成果加分。

2 博雅教育学分改革

博雅教育在学生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4 个学分,分别是社团活动、课外阅读、三创项目、义工活动。

其中社团活动包括公共社团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书院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活动可根据参加的不同内容获得不同分数。

课外阅读包括图书借阅、读书笔记、阅读分享、视频学习、学习研讨、晨读、自习等。

三创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参加金点子大赛、参加金点子相关讲座、或者新发明、参加校内外的创业竞赛项目、组织或参加创业实践项目、参加三下乡和社会调查。

义工活动包括校内义工、校外义工、专项义工,并进行项目评比,参加服务课程培训。

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博雅分数被分布于博雅教育的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和博雅奖励之中。培养方案中以项目模块为主导,实际操作以学年作为单位进行操作,学生只要完成培养方案之中的项目,达到60 分,即可拿到每个模块的学分,超过60 分记为良好和优秀。

这样一来,学生的博雅教育和学分获得就可以平均地分布在3 个学年之内完成,不需要每学期集中突击完成某个部分,避免了博雅教育流于形式。但是在计分的过程中,涉及到导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所以如何制订一个标准,将学分制的每一个分数与博雅教育的内容进行一一对应,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3 博雅教育与学分的计算标准

博雅教育中每一学年必须完成五个模块最少一次的内容,才能获得及格分数,完成次数增加一次则增加相应分数。博雅讲座每学年七种类型讲座需要各听一次,博雅教育学分制学分计算标准如表1 所示。

博雅活动参加一次有基础分,博雅教育学分制学分计算标准如表2 所示。

阳光工程包括书院每学年组织的各种活动,每学年最少参加20 次,参与一次获0.1 博雅分,学分制对应参与4 个模块内的相关项目内容,最高20 分。如表3 所示。

博雅读书要求每学年最少参加两次读书会,每年最少阅读15 本博雅类书籍,与学分制对应内容如表4 所示。

博雅志愿服务每学年要求完成30 个志愿时,与学分制对应内容如表5 所示。

民办高校实行书院制并与学分制结合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各种问题,博雅教育下的学分制改革是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促进书院制改革。如何更加深入地改革,还需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于金山.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究[J],知识经济,2015(4).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化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于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对人才的基础素养、技能的要求逐渐增强。在这一趋势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基础教育,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重视能力培养等措施都体现了新时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新理解与践行。“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来源于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该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台湾为通识教育,在香港则译为博雅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博雅课程的译法。我对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博雅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①

1.开设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

我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专并重、分流培养”作为教改方针,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一、狭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并提出:在本科教育中建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的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博雅课程的选课说明中,南京师范大学将博雅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对人类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掌握不同领域的重要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使之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包容和理解的风范;同时通过蕴含博雅精神的互动式学习方法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使之形成“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

2.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博雅教育课程是与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并列的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五大类。其中,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两大类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外语课的高级选修课。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等三大类博雅教育课程中修读8学分。除了有关专业的特殊规定外,学生在每一类的课程中至少要修读2学分。

博雅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根据《南京师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考目录(征求意见稿)》,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课程申报,经过遴选后,确定是否开课,遴选的标准为: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统一;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统一;普适性与深刻性统一。

学校为各学院承担博雅教育课程设定了最低配额,以人文科学学科及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承担的配额远高于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

表一 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承担博雅教育课程的最低配额

自2006年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已经开设了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依据学校制定的应承担课程的最低限额,有2个院系已立项的课程超过了应立项的课程,占院系总数的10%,55%的院系未完成任务的50%,其中4个院系仍未开设任何博雅教育课程。

表二 已立项课程占应立项课程的比例(至2008年)

三年来,开设的课程数目逐年增加,但科技与社会课程及艺术与人生课程数目几乎维持不变,主要是人文与社会课程数目在增多。在已开设的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中,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课程,而科技与社会课程的比重一直高于艺术与人生课程。

表三 三批博雅课程中各类课程的比例

3.博雅课程的管理

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立项、撤项、开课、课务安排、考察均由教务处来执行。

二、问题及讨论

1.课程目标存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左的现象

通识教育的盛行是为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不是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或职业训练,而是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让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得到完全的发展,最终能够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完善的人并且对于国家来说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首先,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学生对深厚文化素养的需求。纵观历史,任何能够开疆僻壤,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不仅仅是精通某一门学科,他们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要求人们注意这一事实:“发展个性与强调社会责任,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的两个强有力的传统。”②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对合格“公民”的需求。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素养的养成。

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教育思想毕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目标仍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是对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与完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具体看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博雅课程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提及重视各领域知识的获得,但忽视各领域知识的比例、程度,在这些方面需要深入的挖掘、明确。(2)重视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考虑不多。目标中已经提出对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的考虑不够,仍不利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3)未提及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来看,制定一套完整、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是急需的,因为课程目标毕竟影响着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方式的使用。

2.课程领域分布存在不合理现象

依据表三,博雅教育课程的构成比例不平衡,人文与社会课程占据了总课程数的一半。通识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堆积,不仅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比例。南京师范大学从历史渊源及学科分布来说,偏向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在师资力量、重视程度、资源条件等方面,自然科学较前两个领域就处于劣势,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来说,自然科学学科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要想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各领域的知识、理论都应得到合理的吸收。并且,在课程的构成上,由于科学论证不足,造成了“拼盘”现象,教师申报、学校立项,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狭窄的课程,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间的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各领域的信息和概念。

3.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制订计划和实施。由于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因而,博雅教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类由教务处负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鲜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善,注重表面课程种类的丰富,但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各院系承担博雅课程的最低配额从何得出,无据可考。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以一种管理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博雅教育课程,而且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博雅教育的教学等,这些课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博雅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使博雅课程沦为一种形式。

三、建议

1.在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角度来明确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标体系。

2.在课程的遴选、立项、实施、评价时以课程目标为纲,使课程目标非形式化,得到切实的贯彻。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创造良好的物质、人文环境。

3.课程的申报、立项应通过科学的论证,合理调整,使课程体系科学、有效。

4.博雅教育课程不应一味追求数量,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应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应当形成一定恰当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理论。

5.课程的内容应能够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应按照过去专业式的思路组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将原来专业课的程度降低来作为博雅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是基础的、联系的。

6.不一定要设置专门的博雅教育管理机构,但是,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不能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予以重视。在管理中,要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中心,及时调整不当的条件。

7.博雅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可以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建设与学校性质相一致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博雅教育。

注释:

①数据资料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②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4.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博雅”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指“适合自由的人”。“博雅”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指: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认为博雅教育就是指:“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

尽管“博雅教育”的字面意思只是被简单解释为“自由教育”,但是,这一词组的内在涵义却是非常之丰富,其外延的范围和具体表现形式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拓宽。在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最初的含义是:区别于奴隶、工匠等人的身份,在他人命令下进行工作的人所接受的“自由人”教育。古希腊所提倡的“博雅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的子弟而设置的教育体系,它的根本的教育宗旨是:通过推行博雅教育,以培养贵族子弟们的优雅的气质,并使之积累广博的知识。在古罗马,博雅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教育对象通过学习以获得以上七种基本的,被当时的罗马人奉为至宝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在古代中国,博雅教育在我国儒家所尊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现。在近现代教育发展历史上,“博雅教育”逐渐衍变、革新、提升为:强调对“人”的教育,关注如何将人教育成为具有广博的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模式。它通过一系列对受教育者在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并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审视世界的能力。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铸就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这也使得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中对“博雅教育”一词的释义与翻译方式风格迥异。在中国大陆,“博雅教育”被解释为“素质教育”;在中国香港,“博雅教育”被称为“博雅教育”;在中国台湾,“博雅教育”被称做“通识教育”;在美国,“博雅教育”被视作“Liberal Arts Education”……然而,诸多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博雅教育”所形成的不同释义并没有影响到“博雅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在世界教育界日渐重要的地位;它被人们推衍为当代世界教育界所主张的多元化、高质素教育的最佳的教育模式,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足见一斑。

博雅教育并非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的人格,发展其丰富而健康的人性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的日臻完善的人性教育的理想。换句话来说,博雅教育就是将人类的知识成果与人类崇高善良的美好品德共同结合,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教育模式。它是在受教育者积累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学”的层次之后,在其精神领域中所产生的飞跃,受教育者将在接受博雅教育后最终升华至“雅”的完美境界之中。

二、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作为博雅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级成部分――音乐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发展对其它学科,如:美学、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隶属于广义上的音乐教育范畴。其具有如下几项基本功能:1、审美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学中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教育功能。由于人们是借助于对音乐的切身体会来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价值的,它是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必经之途径,因此,在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其他所有功能的根基所在。它也是在博雅教育中推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2、教育功能:音乐利用旋律、节奏、和声等与生俱来的特性来组织、协调、引导人的意志行为,传达交流人的思想感情的信息,对人思想理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其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音乐教育通过传授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表演技巧和欣赏方法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调整人的思维运动频率,使其达到放松身心的状态,充分发挥了其娱乐功效。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博雅教育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博雅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雅教育的发展状况、审美层次;以及接受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人群的音乐素质的高低。另一方面,博雅教育也相应地为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和便利的条件。它不仅提升了音乐学科的社会地位,也加强了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博雅教育范围的拓展,使音乐教育也随之飞出了象牙塔,更加贴近普通人群的生活,开拓了音乐教育所辐射的范围,提高了非音乐人群的音乐素质。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音乐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三、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分析

为适应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所倡导“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原则,接受博雅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博雅教育理念的推广及其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以推动博雅教育发展为目的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其现状显示出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世俗化的培养理念导致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出现“性别差异”性。虽然现阶段的学生家长已经普遍认同了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价值,然而,在其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在思想意识深处依然存在着“音乐教育对男孩来说,就是几招花拳秀腿”的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了接受音乐教育的人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进而产生音乐教育工作者女多男少的不利局面。第二、功利性学习动机严重阻碍了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推进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制定了许多与升学、择校相关的鼓励政策,以促进学习者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博雅教育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被许多家长和老师看作是达到某些现实目的捷径。家长与教师“重音乐表演技术,轻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将音乐考级、音乐比赛误解为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的音乐教育培养方式最终致使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逆反心理,在迫使自己达到既定目的后逐渐远离音乐教育,这也使得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如何解决现阶段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是广大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笔者建议:首先,树立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引领者――教师的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顺利开展音乐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得到过系统训练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在博雅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和价值定位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并有切身的学习体会。他们懂得音乐教育的学习规律,更清楚功利性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推动博雅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真正担负起引领学生和家长接受音乐教育的重任,实现博雅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家庭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博雅音乐中的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支柱是家长。家长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对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成效影响重大。只有家长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博雅教育中的意义,摒弃其个人的虚荣心,正确认识到音乐考级、音乐比赛的作用,才能保证学生在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中的学习质量。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 教师培养

人才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7-02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见于古希腊,在当时被称为“自由教育”,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为目标。这种教育有别于专才教育和职业教育,而是通过多学科教育,培养人的全才,让受教育的人摆脱庸俗,成为有文化的人。我国古代也有类似于“博雅教育”的思想,如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以及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其理念都与“博雅教育”相似,以综合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旨在培养人的“全才”。在我国,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的各方面才能还处于待开发状态,优势智能还未能完全显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宜创造更宽广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学习,了解五花八门的知识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他们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为优势智能的发掘提供可能。基于此认识,我校将办学价值追求定位为“贵于品・雅于行”,意为让学生拥有高贵的品格修养和文雅的言行举止。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依靠全面发展的教师来引领。因此,我校将“博雅教育”理念也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上。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我校力图打造具有“博雅”品质的教师队伍,又将“博雅”内涵具体阐释为具备广博知识、向善修为和进取精神三种品质,以打造具备这三种品质的“博雅”教师团队为目标。通过“博雅”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一)具备广博的知识

1.多渠道拓宽知识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雅教育”理念下的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引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博雅”教师,应文理兼通,在文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不断提升人格境界、生命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广泛的学习还能促进创新精神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丰富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存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与时俱进钻研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熟练地掌握任教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了解学科内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发展动向,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更好地驾驭课程,准确地传授学科知识,在授课时才可以左右逢源,帮助学生搭建认知体系,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的思维。

3.深挖教育科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专业技能。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育人不是简单看管孩子,有学科自身的专业技术性。“博雅”教师需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如此才能让教育教学工作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挖掘、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二)具有向善的修为

1.爱与责任。教书育人是一项良心活儿,守望教育,唯爱与责任必不可少。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只有满怀爱意,才能让教书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般,给学生以爱的浸润,让学生获得爱的力量;教师只有满怀责任,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脚踏实地,不虚度青春年华,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好根基。

2.视野与胸怀。“博雅”教师应具有高远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视野决定高度,胸怀决定境界。“博雅”教师面向的工作对象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以高远的视野,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学科知识以外的世界,了解社会,心系天下,将所学的知识和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礼仪与气质。“博雅”教师的礼仪与气质应该是脱俗、出众的。先博而后雅之,教师通过广泛阅读、学习,习得大量优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交处事之道,这些习得,内化于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气质中尽显“雅”的元素。

(三)洋溢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

一所学校要想快速成长,必须有一支战斗力十足的教师团队。桂雅路小学作为一所自建品牌的新新学校,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张白纸基础之上,学校制度、成绩、文化,统统从零开始。富有战斗力的队伍需要培养,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必不可少。在“贵于品・雅于行”的校训感召和“博雅”文化的熏陶下,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且“雅志”常驻于心,时时激励着每位教师学习不止,奋斗不息。

二、“博雅教育”视域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教师能力水平,力求教师培训多元化

1.以校本培训为大本营,夯实教专业发展基础。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始终是基础中的基础。以校为本最切合学校实际,因为学生发展现状如何,学校环境氛围如何,教师现阶段育人、教学的手段和水平如何,校本培训可以最及时、最有效地将问题反馈出来,帮助教师在常规工作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校本培训的组织者依赖于教师队伍本身,教师轮流主持培训,必须自己先学习获得认识和思考。所以,校本培训同时也促进着教师队伍自主地延伸和发展。

2.加大“送出去”的力度,开拓教师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基础知识之上,教师需要走出去亲眼看看国内外的同类学校建设发展的情况。从学校文化建设到精品学科建设,从学生管理到全校教职员工的建设,从学校课堂教学的构建到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事无巨细,教师都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和国内外教师交流,以此获得工作创新的思维火花,获得教育教学工作新的生长点。

3.主动把专家“请进来”,实现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可以夯实工作基础,外来专家的点拨引领,则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惯性。在有限的培训经费上,引进专家是效率比较高的做法,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感受专家的视角和风采。

(二)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1.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构建学科内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是我校最具体的教学团队单位,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最终都在教研组得到落实。语数英等学科教研组一般由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其它学科教师,可以由同学段的同一学科教师组成。我校搭建教研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同时,还让不同层次的教师互相影响,互补知识结构,改进思路和方法,促进整个团队的协同共进。

2.以专题研讨沙龙为平台,构建学科整合学习共同体。“博雅教育”要求孩子们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是全领域、全学科的意思,达到博学通用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引导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是全学科的,力求打破学科壁垒,把各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养成综合思考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学科教学基础上,我校非常重视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把相关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构建多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此开阔教师学科视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3.以项目引领为动力,构建综合性学习共同体。特色学校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特色项目构建。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是基于全校性的,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师们因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聚在一起,跳出学科专业限制,发挥所长。例如,我校依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开展“编给学生的课程”项目,开发编写了《“博雅”历史文化探究读本》《“博雅”安全读本》《“博雅”礼仪读本》等,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课程创编小组,共同学习、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

(三)丰富教师团队活动,重视教师情感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要秉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即智商和情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智商可以在学科学习和技能训练中获得,而情商则要通过各种团队活动来开发和促进。“博雅”中的“雅”,指的是雅志雅趣、爱岗敬业、有国际视野、有优雅的兴趣爱好和气质,而这些都需要在互动中培养生成。凝聚的情感,可以提高团队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我们让努力工作成为教师自主的需求和荣耀,让同伴互助成为一种自然常态,让献身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一种朴素的情感需要。

(四)范教师队伍建设,倡导超越制度的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所学校的底线管理。学校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各方面的工作和纪律定下标准和细则,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但制度是一所学校的底线所在,如果什么工作都以制度的规定为行动目标和指南,相对于精品建设的学校而言,这个标准就低了,学校的发展难以取得明显的突破。在“博雅教育”视域下,教师也向“博”“雅”要发展,在“博”“雅”的感召下,教师自身的行为标准在逐步提升,与最低标准制度底线的距离越来越大。“博雅教育”理念下的教师队伍管理,除了冰冷的制度管理,更应该注重温暖的人情管理。学校行政班子着眼于教师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基于“博雅”文化塑造了教职员工们放眼世界的胸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将“贵于品・雅于行”作为价值追求,将教职员工们凝聚在一起,弘扬正能量,心无旁鹜,一心谋求学生的优质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五)优化教师人才结构,推动人才梯队建设

我校是新建刚满五年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现有有限的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加快人才培养战略意识,争取培养出本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区域名师是学校行政班子的共识。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开展了“师徒结对”传帮带、青年教师团队磨课、“以赛代练”骨干教师研磨课等活动,将广播种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力争教师结构呈梯队式搭建。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 教学模式 借鉴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9-02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源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台湾的现代博雅教育源于西方,开始于台湾大学,其目的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健康的人性。博雅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完善。台湾各大高校根据本校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

一、台湾高校各具特色的博雅教学模式

(一)核心课程模式

此模式课程规划为几大领域,每个领域中开设相关的数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融合不同领域的学术内容,让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台湾中州科技大学、淡江大学、彰化师大等学校运行此种模式。

(二)“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

此模式是各学院将想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选拔组成博雅班。它不改变各学院博雅教育试点班学生的原有学科专业性质,所有入选博雅班的学生仍然分散在各自学院的相关专业,与普通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各学院既定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各学院博雅教育试点班的学生集中学习由学校统一设计的博雅教育课程。博雅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目前台湾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包括:中山大学、台湾大学、逢甲大学等。

(三)博雅书院模式

书院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章程及规章制度。在不影响书院生专业学习的情下,打破同一专业学生“聚居”的状况,集中住宿,配以书院课程和课堂外的丰富活动,推动生活学习和品格教育。目前台湾开展书院教育的高校有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院、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中正大学的紫书院、亚洲大学的三品书院、中华大学的中华书院等。

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学习和借鉴台湾博雅教育,采用“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组建博雅教育试验班(以下简称博雅班),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一)博雅教育理念

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倡导博学雅行,形成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健全人格。

(二)博雅教育管理运作方式

1.博雅教育组织

学院成立博雅教育课题组,负责博雅教育的策划、组织管理。由课题组组长主持工作,并带领课题组成员与导师,同心协力推动博雅理念与理想。各班配备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并由课题组成员、导师、学长学姐协助博雅班学生进行各项自治生活学习。

2.博雅教育的对象、学制与学分

博雅班接收有志于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各系于每年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自主报名,经面试选拔后组成60-100人规模的班级,学制一年,4-6学分。

3.培养方式

博雅班实行“博雅教育+专业教育”的集中与分散教学模式:不改变各系博雅班学生的原有学科专业性质,所有入选博雅班的学生仍然分散在各系的相关专业,与普通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各学院既定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各系博雅班的学生集中学习由学校统一设计的博雅教育课程及各系特色课程。

学生自主学习+导师制(或学生顾问制):博雅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学院博雅教育课题组科学安排参与博雅班教育教学的老师和部分前期博雅班干部与若干名学生对接。导师不仅关心博雅班学生的各项课程学习,更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顾问、咨询,促进师生建立熟络互信的互动关系,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不间断地关心与指导,使其健康成长。

4.博雅教育的内容及课程构成

博雅班以修心灵、养气质、学知识、习方法、笃行之为主要内容。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大学生,注重提升其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博雅核心课程,由博雅教育课题组协同参与博雅教育计划的系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每门课时为2-6节,力求浓缩、精练,去繁就简,寻找切入点,把知识的精髓、精彩向学生展示。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博雅实践课程,包括全校统一的博雅实践课程和各系的特色博雅实践课程,如课外调研、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传统节日(如女生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春节等)和国庆节、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在行动和体验中面对不同立场与价值,了解社会现实样貌,从中思辨,调整自我定位。此外,推行“日行实践四个一”和“两个时时刻刻”,即“晨读1小时、午休1小时、傍晚身体锻炼1小时、晚上博雅自修1小时”和“时时刻刻实践礼仪,时时刻刻锻炼口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尝试与台湾姐妹校合作举办“暑期台湾博雅夏令营”活动。

目前我院博雅核心课程以国学经典《论语》和《弟子规》为重点,引导学生汲取经典,传承文化,开设《社会探究、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培养社会关怀和全球视野。尝试创新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礼,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倡导时时刻刻实践礼仪,培养言行举止分寸节度。交流学习《礼貌的力量》心得体会;(2)乐,开设《音乐欣赏》(《歌唱发声法》《乐器介绍》)、《中外舞蹈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鉴赏力;(3)射,推行每天傍晚身体锻炼1小时,组织户外登山、体验,举办小型运动会,借由外在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意志力;(4)御,开设学院博雅理念和博雅教育、两往技巧、幸福心理学、性格解析、大学生的心理与生涯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本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领会博雅教育精神和理想,并借此协助学生深化对自我的感受和探索,培养和提升学生驾驭自我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5)书,开设《书法欣赏》、《中外美术欣赏》,以期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领会书法和美术艺术的精髓;(6)数,开设《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与辩论技巧》课程,举办好书、佳片分享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享习惯,提升准确理解与恰当而清晰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辨和演说水平。此外,还邀请校外学者、专家和台湾老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博雅班学生与院领导对话会,召开博雅教育团队与学生师生座谈会等,让学生与领导、专家、学者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培养和提升博雅班学生与之互动的能力。

5.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

目前,从事学院博雅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学院博雅教育课题组成员、各系相关课程的老师、与我院合作办学的台湾姐妹校老师和外聘的专家、学者。

在教学方式方面,倡导教师把学生视为主体,与学生建立一种主体间的关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采取讨论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眼光和态度去学习知识。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学”是领会与传承,“思”是体会与裂变,“行”是发展与创新。

6.教育测评方面

每学期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表现以及创新活动、个性特长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课程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综合测评合格者颁发博雅教育结业证书。

总之,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时间的摸索,已经初步建构起一个立足学院学生特点和资源状况,符合学院理念的博雅教育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让学生成为有品德的现代人、有品质的职场人和有品味的时尚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晓红.文学经典研读与博雅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44.

[2] 林中燕.博雅视角下的台湾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2,(3):254.

[3] 博雅教育[EB/OL].[2010-05-09].http:///content/10/0509/08/413468_26740656.shtml.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 职业教育 竞争力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 ion) 也称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后流行于西方高等学校及我国香港,台湾则称之为“通识教育”,国内泛指为“素质教育”。

博雅教育古已有之。罗马人教育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可以说是博雅教育的雏形。中国儒家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体现了一种使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

亚里士多德将博雅教育视为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对公民的教育,在对公民的教育中,应该存在一种既非实用,亦非必需,而是自由的和高尚的的教育[1],也就是“自由人科学”的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2]。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或指导下,必然产生出千差万别的教育形态,也造就出品质千差万别的人才。世界教育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从专业、职业训练向博雅教育回归。

1 从耶鲁报告透视博雅教育

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甚为发达,博雅教育更是遥遥领先。在美国博雅教育发展过程中,《耶鲁报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向实用教育一边倒的倾向。毕业生往往仅有某种职业智能,而缺乏渊博的基础知识。为改变这一局面,1927年9月11日,耶鲁学院组织精干的5人委员会,广泛征集了教职员意见,并起草报告。这个报告最初发表于《美国科学与艺术学刊》,题目是《一份关于博雅课程的报告》(A Report on the Course of Liberal Education)。后来,人们习惯于称之为《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3]。

《耶鲁报告》认为,博雅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何时,都不能漠视博雅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伟大作用。《耶鲁报告》倡导全面教育,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过早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反对传授杂乱无章的经验。《耶鲁报告》认为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教育的重要

手段。

哈佛大学校长劳威尔认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并致力于在哈佛重建博雅教育的理想。

纽曼认为,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在于博雅教育,博雅学科是西方文明世界的“教育手段”,是“心智培育的最佳手段”、“理智进步的最佳保障”[4],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目前国内开展博雅教育的高校,以香港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岭南大学的博雅教育涵盖五个方面:

①跨学科课程;

②小班教学;

③国际交流;

④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⑤社区服务[5]。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方案,学生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课程包括《诗经》、拉丁语和古希腊史诗等。[6]博雅教育不强调学问或知识的专精化或知识的立即的实用价值。它不关心知识所对应的特定职业,相反,比较在乎知识的学习对于心智自身的启迪与扩大所能产生的作用[7]。

2 当下大学博雅教育之困境

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最核心的价值始终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这已成为所有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其亟待解决的课题主要有:如何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如何提升学生竞争力?然而,当下的现实是,博雅教育在高校普遍处于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局面。工业化进程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我们长期实施的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强化了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人”的培养正在被“才”的训练所取代。

如今,各大学对博雅教育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出现被弱化和边缘化。职业教育片面强调就业,过度关注短期就业功能。

在知识更新换代日趋加速的时代,忽视人才的长期学习能力培养,社会适应力的培养,甚至将“技能”的获得直接等值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的人才很快就会落伍,被社会淘汰。缺乏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忽略对学生理性和思考的启发,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成为“没有思想的机器”。博雅教育正是对工业化时代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3 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

虽然现实中“人”的培养正在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但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诚如耶鲁报告所言,心智训练的课程与那些职业训练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对立和水火不容的,职业训练应以博雅教育为先导和基础。

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代大学的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该向着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博雅教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力,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博雅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唤醒生命、唤醒灵魂的教育”[8]。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9]所有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需要触及灵魂的博雅精神。

博雅教育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仅是一种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是一种文化自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

4 改革视野下博雅教育的策略与路径

推行博雅教育不应简单成为西方教育的复制品,博雅教育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应结合各自所在高校的工作实践,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博雅教育体系,具体就是以博雅大讲堂及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文化为依托,以基本教育模块为内容,创新博雅教育形式。在路径上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园文化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自主教育与交流指导相结合。

4.1 让博雅教育给改革注入新动力

教育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对博雅教育的作用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应上升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全面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博雅教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教育的吸引力。

4.2 用基本教育模块构建博雅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各类别各层次高校的实际,应以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化为依托,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国内外形势与专业发展趋势为取向,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养为目标,构建博雅教育内容体系。其基本教育模块包括:党团建设;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专业科技;文化艺术等。由思政部整合教育资源,学生处把博雅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学分”管理,教务处予以最后确认。

4.3 创新博雅的载体与路径。

以“学术大讲堂”、“大学生论坛”、“博雅沙龙”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博雅教育之载体和主要实现方式。学校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精英上坛开讲,为学生提供多样信息和多元观点;邀请校内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学生至少作一次学术讲座或报告,扩充学生对人生的间接体验。

4.4 围绕博雅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文化与审美体验,突出校园文化品位,发挥校园环境设施的隐性育人作用。提供多样化学习体验的机会和素质拓展的校园环境,使我们的校园处处释放出育人的功能,弥散出传统书院的书香和灵性。创设优雅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习得文明的行为方式。形成积极进取的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Politics[M].Hackett Pub.,1998:642-643.

[2] 邬川雄.文化移植、传承与创新?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传统看台湾通识教育[J].通识教育与跨域研究,1997(5):23-56.

[3] 王定华.《耶鲁报告》及其在美国博雅教育中的影响[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5).

[4] Newman,John Henry.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1994:262.

[5] 代曦.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现状分析[EB/OL].(2008-4-29).http://.cn.

[6] 羊城晚报.中山大学五千新生率先体验通识教育[EB/OL].(2009-08-26).中国新闻网,http:///scroll-news/2009/0826/news.shtml.

[7] 江学建,蔡加成.大学课程设置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1):26-32.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价值观的领导是校长的首要领导,其内涵是校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普适性的人类基本价值、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所在组织的特殊要求,去引导、规范和整合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古今中外,优秀的校长、真正的教育家在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主导、示范和凝聚作用,能够并善于把价值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引领学校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成为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创办于2000年9月,前任校长王跞提出了以“博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定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博雅”文化定位,就是明确学校育人的价值观,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博爱众生、知识广博、气质优雅、行为文明的人。面对应试教育依旧轰轰烈烈、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学生的修养有待提高等严酷的现实,王跞校长及继任者引领全体教师在“博雅”文化的打造中,不断认识到教育不能只满足学生学得现成的知识,而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素质基础。实践证明,打造学校文化是培育共同教育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诠释“博雅”文化,确立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诠释好学校“博雅”文化,就是要在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不断认识和丰富“博雅”的内涵 ,进而使全体教师确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诠释“博雅”精神文化,追求教育的崇高境界。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它直接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博中求精,精中见雅的“博雅”精神文化,它彰显了学校博爱众生、海纳百川的大气象,蕴涵了学校博古贯今、继往开来的大智慧,更体现了学校博览众山、誓为人先的大境界;它喻示着学校师生将努力具备博大精深的气魄,博学多才的素养,儒雅端庄的气质,文明得体的行为――这些将成为我校师生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育人理念、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专业比武、读书活动、评优争先都是学校向教师诠释“博雅”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肖淑芬老师在其个人文集《踏歌而行》上曾深情写到:“从教十余年,在数学教学上越研究越觉得自己缺陷众多,只好以‘君子病无能’来不断勉励自己‘增益其所不能’。基于此,行――行走,是最合适我的一种状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常态。踏歌――牵手踏地,边歌边舞,我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从容潇洒!为生活而歌,为事业而舞,就权当是对自己的期许吧。” 毫无疑问,“博雅”精神文化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指引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追求教育的崇高境界。

诠释“博雅”制度文化,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级管理事务中普遍认同的原则,尤其成为当今各个企业、机构的文化和价值观。“博雅”制度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广大教师以人文关怀和发展的空间,提倡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设计自我,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对于我校刚创办时制定的《前埔南区小学管理手册》,为了使之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特邀老校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篇逐条修改,并经教代会讨论和通过。《管理手册》涉及常规管理、教育科研、奖惩考核等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教师个体的身上,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如,我校在《“生本”课堂模式建构实验管理办法》中提出以项目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的目标及实施方法,对教师参与学术沙龙、论坛和课例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提出了共性量化要求,学校又针对参与项目实验的教师的特点,采取了“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帮扶。年青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存在“有热情,难坚持;有实践,缺理论;有点子,少策略”的情况,为此,学校聘请专家,定时到校,听课,评议,协助青年教师凝练策略,建立模式。这样的实验工作管理办法突出了管理与服务,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学校还开设了“校园心理驿站”,开通了“南小论坛”、“校园留言板”、“校长在线”、对话“直通车”等,弱化强硬的管理,强调平等对话。人性化的制度固化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得管理体现创新,体现人文色彩。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在制度执行中教师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他们也会同样的把这样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诠释“博雅”环境文化,凸现教育的无穷魅力。环境对人的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外界状况的宁静优雅与否,很容易调适或扰乱师生的心境,使之或欢愉安适或躁动不安。“博雅”环境文化就是要求通过美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仅激发求知兴趣,而且身心愉悦。为此,我校搭建了科学、艺术、经典三个平台,引导学生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并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堵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我校独具特色的各班教室门口的猫形板、博雅园地更是展示班风班貌,彰显班级特色的一片天地,学校从“洁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四个要求着手,鼓励各班形成既有个性,又有特色的教室环境布置,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学校建立开放式的主题活动园地“心理角”、“英语角”,“心理角”里小桥流水,鱼儿在水中徜徉;钢琴不时传出美妙的音乐;富有层次的园林小品散发出清新的气息。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今,我校的师生正拥抱着优雅的校园环境,感受着校园环境博大的胸襟,进而凸现“博雅”环境文化所带来的无穷 的教育魅力。

二、打造“博雅”文化,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全体师生来演绎和表达。我校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加入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博爱众生的人格。2004年12月学校成立了红十字会,前埔南区小学高高的扬起红十字的旗帜,在旗帜下聚集一批批朝气蓬勃,充满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师生,学校组建红十字救护队,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培训活动,经常安排救护队队员到前埔医院实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校红十字救护队员的综合素质,救护队经常在全校集会时演示急救方法,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人道理念和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校园送温暖活动、爱心资助更是学校红十字工作的美丽风景线,师生的“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知识广博的人才。读书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最为快捷的方式。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时间和读本上做好保障,大力推进“读书进课堂活动”。辅之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图书漂流”、“亲子共读”等活动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读书氛围。学校创建读书推进机制,明晰活动推进主体。在实践中,我们将“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文化”的理念,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儒雅端庄的气质。艺术的熏陶能让人变得高雅起来,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学校人人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是重头戏。每年4月份,全校师生就在期盼文化艺术节。以班级为单位的美工作业展示、全校性的美术精品专栏展示、现场粉笔画比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校园小歌手“卡拉OK”演唱比赛、“小灵童”乐器演奏会、综合性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1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校的一张“金字招牌”。许多精彩的片段依然历历在目;许多动人歌乐依旧余音绕梁。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时,“博雅”的理念以不可抗拒的气势融入到全校师生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学校的每一寸空间,也在悄然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文明得体的行为。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意义深远,而其实效性有待创新。我校开展了“甄选校园铃声”、“征集课间小活动”、“征集期末奖项”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工作。如今的校园铃声正是老师学生们喜爱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课间活动文明有序,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期末奖项童趣十足,学生乐于争取。毫无疑问,这有助于营造校园优雅的氛围,进而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行为文明的人,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三、营建“博雅”精神家园,升华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学校全体员工共同精神追求的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关心师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

营建“博雅”精神家园,让教师产生归属感。杰克・费茨・恩兹博士在《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中指出:“从历史看,美国最成功的公司创立者懂得,必须创造一个‘家庭’,并让员工们感到他们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公司这一母体中,他们有安全的保障,会取得成功。”我校尤其重视在教师队伍中营建“博雅”精神家园,善于从一人一事中发现文化精神蕴育的火种,借助微小之力,培育全体教师的情感、信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责任与义务等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并为升华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奠定基础。2011年,我校参与了由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广电总局举办的以弘扬马拉松精神,展现学校才艺为宗旨的“为马拉松喝彩啦啦队比赛”。尽管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可是在预赛阶段只取得小组第二名的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进军决赛存在风险。不少师生眼中噙着泪水,更有甚者放声大哭。在预赛次日的集会上,我们告诉全校师生:“失望的泪水,沮丧的眼神,透过这些,我们感受到的是前埔南小勇争第一的志向!预赛最佳人气奖的获得,让我们感受到了外力的支持!前埔南小拥有这些就是拥有了‘争创一流品牌学校’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在随后的比赛中,全校师生全力拼搏,顺利进入决赛,并一举拿下最佳人气奖、突出贡献奖、团体金奖、决赛季军四座奖杯,全校师生群情振奋……以“博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得以凝聚,教师的归宿感得到增强。学校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得到升华。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博雅教育 学校共同体 教育理念

时代的变革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人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博雅教育”主张教育的“广雅”和“高雅”,而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单一化,部分学校彼此之间竞争激烈,而教育太过于功利化等问题突出。“博雅教育”主张自我完善而受教育,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这是完全符合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需要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应该拥有国际视野、儒雅的品格,能够应付频繁的交流、交往与日益激烈的竞争。

1.什么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又可以译为文科教育、人文教育、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原是指在西方古典时代中,一个自由的城市公民都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文法、修辞与逻辑,是文科教育中的狠心部分,被称为三艺。到中古时代,它的范围被扩大到包括数学、地理学、音乐及天文学,被称为四艺。三艺和四艺合称人文七艺,是中世纪大学中的主要科目。而在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总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在东方,这种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六艺教育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素养。无论是古罗马人的七艺还是中国儒家的六艺,都体现了一种是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

博雅教育,在中国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台湾被译为“通识教育”,在香港被译为“博雅教育”。“博雅”的拉丁问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即使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成为有灵魂、有文化的人。

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职业训练或者专业训练,而是通过集中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人格。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点。”

我国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广博、品德高尚、个性和谐,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注重人格修养的优良传统,吸取了西方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思想精华。

2.学校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博雅教育的实施

2.1学校共同体的概述

“共同体”原是用于描述个体传统生存场域及伦理管理的概念,但是这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就没有共同体,而是现代社会有着与传统不同的共同体观念,其道德合理性是以个体权利观念为基础的。麦金泰尔对共同体的认识是“共同体是人的本真生活方式和生存关系,这种关系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没有它们,我和他人不能获得我们的利益,又不能维护我们的利益,这些关系是达到我们兴盛目的的基本工具”;“我们的利益”既不是我的利益,又不是你的利益,而是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利益在互相限制和互惠条件下达成的,而是表达了我们对共同体和人类兴盛这一根本目的的理解,是具有完备性的观念,即共同善。由此笔者认为现代共同体观念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善使得共同体成员间互相联系并产生团结的力量和协作作用,当成员间发生利益冲突、分歧时,共同善可以提供稳定的价值排序和实践合理性。公共体因为追求共同利益和共享目标而进行共同的实践活动。

“学校共同体”是以学校共同发展为愿景和获得共同进步为目标,由不同发展水平学校构成的组织结构,即把相对优势的学校与相对薄弱的学校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双方在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互相探讨,在学校工作综合考评中实行捆绑式考评,促使共同体双方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2.2学校共同体对博雅教育的推动

2.2.1学校共同体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广阔的平台,实现成员间的交流互动。

把不同水平的博雅教育学校联合以来,组成学校共同体。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出现,实现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以谋求共同发展。先由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派遣优秀教学分别到教学水平稍差一些的学校展示几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仅供水平稍低的学校借鉴学习。在学校共同体中,每个学校都应该派出两名掌管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组成“联合小组”,小组成员就学校的工作进行交流,就日常教学工作管理、作业监控、培优补差、开展教研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等进行交流;在学校共同体中,建立“联合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可以自行地交流经验,实现互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2.2.2学校共同体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现代的学校共同体不是学校的合并,而是一种联合,共同谋求发展,在共同体内的学校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共同体学校的成员只是单纯地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的交流互动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教育需求日渐提高的表现,而不是财政紧张、教学资源稀缺的结果。但是在学校共同体中,教学水平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的学校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都是宝贵的经验,共同体学校之间,要把在教学、管理上经过实践得出的正确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实施资源共享。此外,学校特色的研究课题、教学设备等,都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体会到除了本学校教学模式外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熏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3学校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共同体之间开展的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共同体各成员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优势互补。利用暑期教学系统人事调整契机,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对方学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双方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谐的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实行统一管理,积极推进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貌的整治,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

3.博雅教育理念下学校共同体的建构

3.1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

在博雅教育理念下,学校共同体的建设,要实现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学校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的纽带也是教师,因此打造师资共同体,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采取教师互派的形式,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教学授课,并对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从对方学校每学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主体学校,通过带班上课、参与教学研讨等形式跟班学习。选派教师均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名师。

3.2制定政策保障

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学校共同体能够长期发挥优势的基础。在个共同体学校建立之初,要召集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教学带头人开会,制定出保证学校共同体有效实施的政策规范,该政策规范,符合学校的利益,依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字眼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学校共同体,并实现相关配套制度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各学校的负责人,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积极促成各种有利于学校工作开展,对教育负责,定期汇报工作,协调好与教育局相关业务科室、业务指导部门,以及共同体内外的管理。

3.3完善学校共同体管理体制

学校共同体是一个联合的整体,共同体内部除了教育教学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之外,完善学校的共同管理体制也是保证学校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共同体中实现召集人联络制度,召集人承担联络、组织任务,根据教育部门各项各工的具体安排或共同体内部商定的工作计算,组织学校相关干部、教师开展活动,并对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机关各科室和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作为共同体活动的协调部门,协助各个共同体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组织,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各科室对口联系,以完善学校同工体管理体制。

4.结语

博雅教育在我国大陆被称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多年来一直倡导和实践的,新课标、新课改的实施,都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我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只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道路,而学校共同体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发展平台。在博雅教育理念下,学校共同体成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博雅教育”将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波.高校合作活动中优势互补规律研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06(09).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弱

基于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教育也出现了趋于专业化发展倾向,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致使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地被边缘化,其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学课时安排偏少,只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课安排在一些业公共基础课程里,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很大,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出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加之高职学生普遍人文积淀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就业市场又出现高职学生学历与人格素养不相符的状况。

(二)高校入学教育形式普遍单一陈旧

入学教育作为高校新生的大学第一课,是各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教育,影响新生人格品德的起点,而我国现在的入学教育以军训为主,缺乏对95后新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我国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都以军训为必修,而军训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存在训练手段单一,重复性时间长,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在短期内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常识方面影响新生,使新生的入学教育不够深入全面。而其他的入学教育虽内容多样,如:爱国爱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依旧采用传统的开学典礼、专家报告会、家长会、班会等会议形式;组织参观校园、校史陈列馆、实验室、图书馆等集体参观形式;部分学校会增加一些学生稍感兴趣的社团纳新、新生文体竞赛等集体活动形式。形式的老旧,难以吸引追求新鲜事物的九零后新生,因此难以达到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岭南职院入学教育独创博雅文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实行全面推进大学生博雅教育,以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并在博雅教育的内涵界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针对高职学生普遍人文素养欠缺,传统入学教育形式单一陈旧难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博雅教育内涵,开创文训入学教育模式,文训是军训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人文素养教育的训练与实践。岭南职院的文训秉承博雅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的六大课程体验为载体,不仅使新生通过自省修身逐步转变人生角色,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更是形成了学生知行合一的人文素养。

二、博雅文训的成效及意义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对入学博雅文训的接受效果及博雅文训产生的积极意义,笔者对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参加文训的学生代表进行心得访谈,他们分别来电信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药学院等全校十个学院,因此他们的专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并能够全面反映来自师生双方面的普遍意见。

(一)激发了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博雅文训课程《弟子规》涵盖了儒家的孝道、诚信和仁爱文化,《太极拳》、《健康养生》囊括杨氏太极十六式及传统中医养生理念,《大学生礼仪与修养》含有国学文化、传统礼仪等知识,多样且实用的传统文化知识促使新生重拾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参与访谈的的大部分新生代表表示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训课程让他们受益良多,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了解国学思想文化的机会,更有学生提出希望增设书法、国画、古琴等国艺课程。来自平面设计专业的肖鹏认为:“《弟子规》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人类,必需传承这种美德”

(二)提升了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博雅文训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授课流程教授人文素养理念之外,还同步实践师生礼仪行为规范、践行光盘行动等博雅精神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标准,例如在校园遇师长时能主动行礼问好、在食堂进餐时能自觉光盘等,实现了课堂教育的课外践行,提升了高职新生的人文素养,初步塑造了良好的人格。穗峰建筑学院的温文元表示:“文训便是升华了我们的心灵素养,使我们文质彬彬、知晓礼仪,这都是因为文训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自商务英语专业的廖俊娴同学表示“《弟子规》就为我解释了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每天《弟子规》虽然很累,但确实提高了我们的素养,让我们更加懂诚实、平等、博爱和学习。”来自商务英语的李冠柔表示:“《感恩教育》,老师教会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身边的人,感恩地球,要常怀感恩的心。”来自平面设计的肖鹏认为:“文训的的《大学生礼仪》、《安全与避险》、《弟子规》、《健康与养身》等一系列博雅课程,都是关于日常问题的解答,都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与丰富我们的常识。”

(三)改革创新了入学教育的实施形式

博雅文训课程作为入学教育项目,很好的补充了军训内容的单一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博雅文训也改变一般入学教育单一的班会、讲座形式,枯燥的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内容,采用实操性、互动性搞得体验课堂形式,课程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需要的生活技能,扩大了课程教育影响的覆盖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在其中,提高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理论和实操双方面掌握与其个人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穂峰建筑学院的温文元表示:“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只听说过军训。然后,当我走进岭南,却惊喜地发现了除了军训外,还有一个文训。”来自机电一体化的关锡明提到:“几天的新生教育后,同学们将迎来一场军训,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我们学校还增设了文训,刚听到这两个字,说实话,我的心里感到很很新鲜。”平面设计专业的肖鹏也表示文训是第一次听见的新鲜字眼,是来到大学后新鲜事物。

三、博雅文训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设计综合实用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教学具有独立性和实用性,而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整体的概念,包含了各方面人文知识和意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也侧重于理念教学,缺乏实用实操性,与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因为说教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兴趣。因此,基于学生对实用价值的追求,精心设计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通过社会生活场景再现等形式创新实践实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在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前提下提升其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博雅文训的课程由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六大课程组成,涉及了国学、健康、艺术、公民及成长教育,首先具备人文素养提升所需的综合理念,形成“六课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整体上统筹课程设计、实施授课和评价反馈等环节,以实现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融汇贯通。博雅文训还设立统一的文明上课流程,以期达到知行合一的实用性教学效果,各课程授课内容紧贴学校生活实际、专业就业实际设计案例实操环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人文素养的课堂体验中。

(二)打造高效合作的教学团队

团队教学是指由若干有着共同的目标,具有互补技能或者知识的教师,彼此间通过分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够相互沟通协作的教师共同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团队教学工作绩效大于所有成员独立工作绩效之和。博雅文训的课程内容涵盖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六大知识技能领域,要形成“六课一体”的文训课程体系,需要学科之间高度交叉融合,这迫使文训教学工作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从而也使得教学内容综合全面,也对任课老师综合知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团队教学形式的技能互补的优势高效解决了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博雅文训的团队教学模式采取统一管理,团队授课的专门化形式。成立博雅文训工作小组和博雅讲师团,高效统筹管理文训事宜,专业实施文训授课。新生博雅文训工作小组由学校负责博雅教育整体工作的博雅教育中心牵头,联合学校学务部、教务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通过选拔各大课程的负责人,初步拟定新生文训课程计划,编写授课大纲,保障博雅文训的启动执行。博雅文训计划确定后由负责人组织成立各课程小组,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使课程内容整合各位教师所擅长范围,也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同时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新老师进行统一的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标准化课件制作,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使文训课程以统一的授课形式传授给学生,形成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各课程组在完成备课及培训后需组织内部试讲选拔及公开抽选试讲,最终成立高质量的授课团队,该授课团队在博雅文训期间仅教授文训课程,并由由博雅教育中心直接安排授课,这一专属性使文训教学工作机动无阻。

(三)专业化的课程宣传推广

博雅文训作为岭南职业的品牌项目,其推广过程参照一般品牌的宣传策略,通过高密度、多样性的宣传广告形式,提升了文训品牌在新生之间的认知度。新生入学之前,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和主页进行网络宣传,使新生提前了解博雅文训的内容,并定位了博雅文训的权威性。此外,在文训期间,学校各宣传窗口以海报、展板、电视屏等多样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博雅人文氛围,同时每天通过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推送当天文训实况,有效扩大文训宣传的覆盖面和强化文训教学效果,保证了新生对文训品牌的持续认知,也使在校老生全面认识这一概念,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训品牌奠定了受众基础。

四、结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