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论文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04-02

一、导语

近年来,关联理论被广泛用于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译界的重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文化翻译的实质有了新的界定。对于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很多学者对此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翻译的文献还不多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的原语和目的语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更重要地是传达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关联理论的语用视野下进行文化翻译,才能够完整地体现整篇文章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二、关联理论

1986年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联名出版了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Wilson的学生Gutt又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活功,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关联理论有两条关联原理(principle of relevance)。第一条: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第二条: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着自身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 & Wilson)。而最佳关联假设的内容又包括两点:①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②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

由此可以看出,最佳关联假设是涉及受话者和发话者两方面的关联程度问题。根据Wilson在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的论述,一个话语在某种解释下如果并且只有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才是最佳关联的:①它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值得受话者注意的程度;②在取得这些语境效果的过程中,它不耗费受话者多余的精力。

三、文化翻译

1.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翻译的实质

运用关联理论研究文化翻译,重在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把翻译当作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突出翻译的认知特性。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各有差异,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中,即使是同一个人所推导出的前提也不尽相同。所以语用推理中的前提只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假设,这种假设必然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比如中国读者就很难理解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西风”了:“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因为“西风”往往会使中国读者想到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时的“西风”在中国人的认知环境中是与凄凉、萧瑟、悲伤关联。其实,这是一种语境的差异,英国的西风恰似我国的东风,代表的是春天。西方读者也很难理解这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东风和西风都是大自然的不同方向的风,因为他们缺乏这一认知语境:在中国革命时期,东风和西风分别代表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

从以上例句的翻译可以看出,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试图寻求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找出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强调的‘最佳关联’正是译者所追求的目标,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

2.文化翻译策略

(1)语境假设。关联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时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涵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使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如中国人旧时见面时习惯用问候“吃了吗”来打招呼。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为“Have you eaten”,在母语是英语的人看来,一见面就问这句话,似乎是要请对方去吃饭,而非一种习惯性的问候。其实这句话就相当于“你好”。因此,就将其翻译为“Hello”或“Howa re you?”即可。这样,译者若是明白了原文产生的语境,就能将原文作者企图传给原文读者的语境假设正确传递给译文读者。

(2)文化信息调整。由于文化习惯、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差异,两种语言的认知环境不同,使得某些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在被译为目的语后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去调整译入语的文化信息,以实现现其交际意图和功能。如美国运动用品NIKE,读音为[′naiki],原意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之名。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译者将其译为“耐克”,取其经久耐磨,结实可靠之意,而且非常符合人们希望的运动产品“坚固耐穿”的愿望,又包含了克敌制胜的意义,正好与胜利女神的原意相吻合。若直接音译成中文“奈基”或“娜姬”的话,因中国消费者不熟悉胜利女神在源语文化中的意义,难以从文字中得到任何相关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见选用符合目的语文化的商品名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国家的消费者,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四、结语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而文化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必须在对原文理解的过程中,通过付出推导努力,寻找原语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盼的最佳关联,实现交际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传递有效的信息,译者从原文中提取其认为符合译文交际功能的文化信息,再将其用目的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若原文所含信息无法在译语文化中表达出来,那么,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语境假设或调整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摆脱原文结构的局限,避免生搬硬套原文的字面意义,使译文与原文一样文理通顺,让交际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参考文献:

[1]Gutt,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199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2).

[5]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何峻.论语用视野的文化翻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

摘要: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话含意;因素;关联理论

RelevanceTheory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JiangShenying

(Shenya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Engineeri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LiaoningShenyang110034)

Abstract:Languagecommunication,asanimportantchannelforideaexchangeandinformationconveyance,isintrinsicallyaprocessoflanguageuseinaspecificcontext.Thispaper,basedonRelevanceTheory,analysesthevariouselementsthatinfluenttheunderstanding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ourdailylife.

KeyWords: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variouselements;RelevanceTheory

1.0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0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Twofriendsarechattinginthepub.)

A:Mywifedoesn’tappreciateme.Doesyours?

B:Iwouldn’tknow.I’veneverheardhermentionyourname.

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yourwifeappreciate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yourwifeappreciate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Shallwegotothemovies?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a.Goingtothemoviestakessometime.

b.Studyingforexamstakessometime.

c.Ifyougotothemovies,youcannotstudyforanexam.

d.Ifyoustudyforanexam,youcannotgotothemovies.

e.Generallyonecannotbothgotothemoviesandstudyforanexamatthesametime.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②I(Mary)cannotgotothemovies.

③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0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1997)。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Hemingway的《一天的等待》(ADay’sWait)。

(3)(Context:Theboywasnineyearsold.Hewaswaitingtodiethewholedaybecauseheheardthedoctorsaidtohisfatherthathistemperaturewasahundredandtwo.)

Boy(Bforshort):①AbouthowlongwillitbeforeIdie?

Farther(Fforshort):②What?

B:③AbouthowlongwillitbebeforeIdie?

F: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

B:⑤OhIheardhimsayahundredandtwo.

F:⑥Peopledon’tdiewithafeverofonehundredandtwo.That’sasillywaytotalk.

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What?”和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以及⑥“That’sasillywayto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boyisaboy.

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Thereisadeadflyinmysoup.

B:Yes,sir.It''''sthehotliquidthatkillsit.

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4.0结论

综上所述,语境是理解话语隐含意义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际双方对语境建构的和谐程度越高,越能够准确把握会话的含意,交际的效果就越好。听话者在处理信息时有许多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是最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对前文、情景的了解,还包括记忆中的世界知识、信念、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等等,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就是听话人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有效的理解说话者意图,即说者的会话含意,获得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Grice,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Blakemore,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王传经.论会话关联[J].外语学刊,1994,(5).

[6]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7]何兆熊.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杰.语境与会话含意[J]外语教学,2001.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联理论的发展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创新性、批判性修正。其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相关”、“方式”准则及次则的性质和来源,Grice没有加以详细阐明,显得模糊不清;二是语境在真实场景话语交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合作原则却忽略了语境的重要作用;三是合作原则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整个理论框架也缺乏论证所需的严密性。反观关联理论,其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和一个语境假设C1…Cn集合之间的关系”,是“语境效果和处理明示刺激所需努力的函数”。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关联理论对语境的重视。而且,关联理论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纳入交际双方的语境来源,并认为话语含义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这些论述,也进一步体现了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创新性修正,进一步简化了合作原则的准则及次则,提升了关联理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此外,关联原则将真实场景中的语境纳入到理论中,更适用于日常交际语言。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翻译单指口笔译;广义的翻译除了包括口笔译外,还涵盖摘译、节译、转译、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及对白翻译等。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这三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因而翻译活动也就必然具有了跨文化性、跨语言性。基于翻译活动的这一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实质,Gutt提出可以将翻译融合进关联理论的研究视角,并认为统制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出发点为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为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活动的终点为译者所传递的语境效果到达译语接受者。我们认为,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搭建起基于认知视角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孟建钢指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赵彦春也谈到,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证伪翻译界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并以此“佐证关联翻译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语言、文化、心理差异,译文要达到“信”、“达”、“雅”,就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全面考虑,仅仅体现原作者或译者单方面文化或心理的翻译,很难产生好的翻译作品。以关联作为基本原则的关联翻译观,将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着力于探寻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的相似程度,开创性地凸显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描写-分类法”的翻译行为,提升到一种旨在建立一门翻译学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关联理论”已经在翻译研究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蒋超男和刘祥清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汉姓名翻译,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时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导致文化缺省的因素;何三宁提出“关联理论盘活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和对等等静态概念”,并建构起“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张俊强运用“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揭示了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潜在机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影视剧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影视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影视剧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时代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其特有的广泛传播性、紧密的时代性,有利于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影视剧欣赏,观众能够简单、便利、高效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其中,字幕翻译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不同于传统的书面翻译,影视剧字幕翻译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性,必须做到“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在正确理解影视剧原语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需要全面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认知、文化差异,“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影视剧字幕翻译者需要把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尽可能地让观众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黑客帝国》是一部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美国科幻影片,影片中对于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超前的科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探索,使得该片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字幕翻译者。译者将TheMatix译为《黑客帝国》,中国观众结合自己的百科信息语境知识,就可以很好地接受到明示刺激,顺利地将语境与影片结合起来,达到最大关联。反之,如果译者把片名TheMatix翻译为影片英文名的字面意义,即母体或者矩阵,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所能纳入自己认知范畴的语境知识就会被大大削弱,处理影片内容所需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成倍增加。而《黑客帝国》这一翻译,则成功地将影片名和内容最佳地关联起来,让没看过或听说过该片的观众,仅通过片名译文带来的语境效果,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它的题材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正确掌握欧美科幻影视文化。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需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交际。影视作品本身具有的全球化性、众多性、广泛性、再生性,使得其在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关联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原语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这一理论模式,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2.语境在翻译中不仅体现为原文语境,更体现为译语接受者的语言文化、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百科语境知识。

关联理论为译者搭建的理论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

3.关联理论是一门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也就具有了认知基础。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汉译英 文化缺失与补偿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31-01

一、 引言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oeory)是由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 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何自然和冉永平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second edition,1995)的导读中写道:“它是一本概括性很强、有关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不仅涵盖了现代语用学的很多研究课题还涉及现代交际理论。”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与认知交际领域是可以兼容的。那么作为交际下义词的翻译必然也在其涵盖的范围之内。本文将简单介绍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基本关系,随后将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讨论汉译英中为补偿汉文化缺失情况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二、 关联理论和翻译

要想明了关联理论是如何从本体论上解释翻译现象的,首先要简要介绍下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基于下面的观点(Sperber&Wilson,1986,1995):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该译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换言之就是欲使交际成功,关健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赵彦春,1999)

赵彦春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一文中把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verbal communication),而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识别。作为特殊交际的翻译牵扯到三个文本: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原交际者把文本输入给译者――译者通过关联进行推理,形成图示文本――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又构成了交际的双方――译者把图示文本传递给受体,形成译语文本。在此过程中,语码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交际者是可以能动的选择语码的。

那么译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语码呢?Gutt 在他的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到:“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负有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他必须从原文字句中或所谓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体会出原文言者的意图;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译文听者的认知环境。换言之,原文言者企图传达给听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听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要从中调出所需的语境假设是否十分费力,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是否相称。(林克难,1994)

在汉译英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富含文化内涵的语码,理解这些语码所需要的语境假设是否存在于英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里便成了翻译过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这时译者的选择就要根据翻译目的(skopos)而定。本文中作者意在汉译英中达到交际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对汉文化缺失进行补偿。

三、 关联理论框架下弥补汉文化缺失的策略

由于认知环境不同,有时接受语听众缺少原文某个概念所承载的信息,因此需要使隐含意义明晰化,又不能过于明晰。那么译者应该如何处理呢?

本文认为译者通过与原作者和原文在进行最佳关联产生图示文本后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在不影响交际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为译文读者提供语境假设信息突破点的方式。例如直译加注释和使用中国特色英语,帮助译文读者初步建立起于原语文化相关的语境假设,即可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需求,也会降低译文读者在进行关联是所付出的努力。如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中对“人名的翻译:甄士隐( Chen Shi-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熙凤: (His-feng(Splendid Phoenix)等(杨宪益译)杨宪益先生采用的方法不但清楚明白的表达了原语中的意思,同时也将汉民族文化中的独有性展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同时因为有了上下语境的积累,使用中国特色英语词汇不但会令译文读者耳目一新,也同时为读者搭建了解汉语文化的平台。例如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等等。

四、 结语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将视线转移动了大脑动态处理信息的机制上来,为译者进行归化处理时语码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译者要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直译加注解和大胆使用中国特色英语等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补偿汉译英中汉文化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党超.秦汉生态文化探析.河南大学,2002.

[2] 刘士聪.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中国翻译,1991(6)

[3] 何自然,冉永平.现代外语,1998第3期,94页.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

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

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12.金圣华.桥畔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文化差异 语境 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40-02

引言

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话语的含义,赵彦春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它能够有效地被用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成为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1999)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必须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找到其中的文化关联性,运用恰当的手段传达出原文所表现的文化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

一、关联理论

Dan Sperber(法国认知科学家)和Deirdre Wilson(英国语言学家)在其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中这样阐述: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1995)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明示就是说话人明白直接的传达自己的信息,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等相关信息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说话人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断。其中,推理的过程就非常关键,它涉及到话语交际是否能够成功,而听话人在推理当中,就是在寻找关联的过程。听话人在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语境效果较好,所付出的努力较小,那么关联性则越强。这就涉及到了最大最小原则,交际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获得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D.Wilson的学生E.A.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Gutt,2004)。

二、文化翻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大体上来说,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它所涉及的不同语言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它要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中碰撞和磨合,因此,翻译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它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翻译”的理解大致有以下数种: 1.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2.有关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3.一种翻译方法,把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4.一种翻译方法,把一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保留到另外一种语言中。5.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6.文化与翻译。7.文化的翻译。8.从事有关文化内容翻译的人。(蔡,2005)而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翻译就是指对原文内容中一些特定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由于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中自然会遇到许多需要特殊解释的文化内容。例如,yellow book一词,我们不可能翻译成黄色书刊,在国外这是指电话簿。再看月亮一词,中国人认为月亮代表着团圆,会联想到嫦娥,而西方人则认为月亮是幻想,错觉的代表。文化翻译的意图在于把文化差异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来,让目的语读者准确充分地理解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因此,译者必须要同时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民族文化特色,避免因按照本民族思维习惯进行翻译而造成的错译。

三、关联理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

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联系语境内容,寻求相关文化因素的关联,把其中目的语读者较难理解的文化因素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明示出来,以求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要找到最佳关联,这也就是译者的最终目标。Gutt认为化“暗含”为“明示”的方法有两种,即“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和“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前者注重保持“认知效果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cognitive effects),后者注重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linguistic properties)。(Gutt,1991)这也就是翻译界中所说的顺应目的语读者文化理解的归化翻译以及保留原语文本文化特征的异化翻译。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把原语中的文化现象替换为译语中读者较为熟悉的文化现象。如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而异化是直接在译文中应用原语文化现象。如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瓶颈(bottle-neck)。其实,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文化翻译归根结底来说是要把目的语读者所不了解的文化因素明白清楚的展示出来,从而消除这种文化差异的障碍性。

译例分析:

1.“那么过一会爸爸趴在床上当马,让你骑上玩打仗,好不好?”

“Well then, what if I serve as a horse on a bed while you ride on me and play being a knight?”(乔,瞿,宋,2009)

译者在翻译“骑马打仗”时在后面补充了play being a knight,这符合英语文化背景,形象生动,会使英文读者一看即懂。

2.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An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fact that this patient had joined the so-called“Liang Xiao”( An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wrote the major articles which voiced the opinions of the Gang of Four. Here“Xiao”also implies“Loyalty to the Gang of Four.”)writing group. What he was suffering from may have been the after-effects of that period.(乔,瞿,宋,2009)

此处“梁效”是中国时期特有的词汇,也就是“两校”指清华和北大当时为写作的团队。翻译中译者进行了补充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必须要充分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其中,译者要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理,注重文化差异性,构建适当的文化关联语境,实现成功的翻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对文化翻译这种交际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努力理解原文,力求通过推理,找到其中的最佳文化关联,展现给读者通顺明了的译文,从而实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3).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3]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77.

[5]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Cambridge,MA:Basil Blackwell,1991.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文歌词;关联理论;翻译

一、引言

Sperber 和 Wilson ( 1986/ 1995)继承了Grice 的交际观, 即人类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编码/ 解码手段, 而且还涉及推理。但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管辖推理过程的原则源于人类的中心认知机制, Grice 的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则可以归并到关联原则这一惟一的认知准则。所谓关联准则就是依据认知语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阐释文本或话段时,人们总是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效果, 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 以达到最佳关联。

歌词与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古代,乐曲填词多来自诗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文化的不断更迭。歌词不再局限于诗词格式,其语言风格也具时代特色,形式愈发自由灵动。一首好的歌词也正如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值得人品味鉴赏。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一词最早来源于Sperber和Wilson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并建立了颇具解释力的关联原则。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在译者一方,关联原则应时刻存在,是不可违反的。译者须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取正确的语境假设,并从各种交际线索中推断出源语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假设,从而选择合适的译文。在翻详的过程中,以关联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办法进行翻译,以期望达到最佳关联。寻找最佳关联还离不开译者对语境进行分析,这也要求译者具备一定量的常识、源语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原文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对英文歌曲Someone Like You歌词译文的分析

Someone Like You是英国歌手阿黛勒演唱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有着忧郁的布鲁斯、福音和Disco风格的作品。在下文中,作者结合了英语歌词汉译的三个原则和关联理论的指导,对这首歌主歌部分的歌词译本进行了分析。

(一)主歌第一部分

I heard, that your settled down.听说你心有所属

That you,found a girl and your married now.找到真命天女,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听说你美梦成真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I didn’t give to you.看起来与我相比,她才是满分

Old friend,why are you so shy? 都老朋友了,干嘛那么害羞

It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or hide from the lie.一点都不像你,好像你在掩饰谎言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我不想出其不意,不请自来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但是我无法逃避,无法抗拒

I'd hoped you'd see my face.我希望你能看到我的脸

That you’d be reminded that for me。it isn’t over.然后想起对我来说,一切还没结束。

通读这首歌词,可以了解这是一首描写逝去爱情的歌曲。Settled down原意为安定下来,但译者并未直译。而是分析上下文,认为对方已有意中人。于是在此将其意译为心有所属。后句中的girl和married未做直译,而是考虑到要突出文学性,使歌词更具审美价值,更耐人寻味,将其译成真命天女和步入结婚殿堂。第三句,dreams came true未作特殊处理直译为美梦成真。而在接下来的第四句里,译者没有直接翻译,而是分析原文:“对方给了他我所不能给的东西”这一信息。认为那个她更让人满意。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不同,英语直接,干脆,而汉语是含蓄的,委婉的,为了迎合汉语听众的文学欣赏习惯,译者在这句上面牺牲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而将其译为“与我相比,她才是满分”。第五,六句是直译。第七句对语序作了适当调整。将turn up这一词组的翻译与uninvited的翻译合为一词,译成不请自来。如此,更加符合汉语听众的语言习惯。之后的几句,都做直译处理。无过多考虑。

(二)主歌第二部分

You know, how the time flies.知道吗,时光飞逝

Only yesterday, was the time of our lives.只有昨天,才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We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a summery haze.我们的爱在夏日的薄雾中萌芽

Bound by the surprise of our glory days.青涩的岁月满载辉煌与惊喜

第一句的翻译,译者可以很轻松的对应上汉语里同样意义的表达,就是时光飞逝。第二句的译文,译者做了不小的努力。如果直译成“只有昨天才是我们生命的时间”,不太容易让听众理解。通读歌词时,已知的歌词中心思想是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回忆。细想,昨天的时间是已经历过了的,既然经历过那么肯定是有回忆的。那么句中time一词的也就可引申出回忆的意思。在顺应文学特性的原则下对回忆一词进行修饰,就有了上面的译文。接下来第三句,同样做了意译处理。如直译成“我们出生并成长在夏日的薄雾中”,译文会使听众很迷惑,用心揣摩歌词。这是回忆昔日的爱情。那么这歌词中的We就不单是指我们了,而是指我们的爱情。译者通过对原文信息的合理分析使用了增译法。并将born and raised合二为一,译为了萌芽,让译文更具美感及品味的空间。最后一句,译者联系上文,使用增译法。满载辉煌与惊喜的是什么? 联系上文后得知是曾经的岁月,于是加入了青涩的岁月。为何是青涩? 毕竟逝去的是不成熟的,译者多是经过仔细考量原文歌词的语境,才得出这样的译文。

四、结语

歌词翻译要做到“美”“达”“信”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既关心细节又从通篇的层次,逻辑的角度理解全文,并把这种理解运用于词句的翻译中;2)弄清歌曲创作的背景;作者、演唱者的特点。3)把握英语语音的特殊性。译者需要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深挖体会原文中一切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合理揣摩源语歌词的语境,通过各种努力获取最佳关联,最后灵活运用备种翻译方法给出最佳译文。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汉语听众了解英美音乐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九.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Lcvimon 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爱情对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5-0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对爱情的渴望和执著是人类的天性。恰当生动的爱情对白可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使常见的爱情故事变得荡气回肠、流传千古。当然,爱情对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理解并相信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听话人也产生同样的思想感情。爱情对白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具有言语交际的普遍特征,用崭新的理论来分析传统的主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利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原理来分析探讨爱情对白。

一、关联理论对爱情对白的解释

爱情对白的双方总是处在推理的交际过程之中,爱情对白最终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听话人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语言词语信息等作出与说话人的意图最接近的推理结果。我们来看《射雕英雄传》中的这段对话:

张无忌:“赵姑娘,我不该到这儿来,不该再和你相见。我心已有所属,决不应再惹你烦恼。你是金枝玉叶之身,从此将我这个山村野夫忘记了吧。”

赵敏拿起他手来,抚着他手背上的疤痕,轻声道:“这是我咬伤你的,你武功再高,医道再精,也已去不了这个伤疤。你连自己手背上的伤疤也去不了,能除去我心上的伤疤么?”

此时张无忌已经爱上了赵敏并明白赵敏也深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明白的告诉赵敏他已经心有所属以及两个人身份悬殊,但这仅是说话的人提供的交际信息,其中隐含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他们两个人虽然相爱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听话人能不能根据所形成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领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交际成功的关键。赵敏作为听话人她首先想到的是她深爱着张无忌,所以忘记张无忌这个信息更容易引起她的注意,从她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这个信息取得了最佳关联。而心有所属和身份悬殊虽然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具有最大关联但对听话人赵敏而言都不重要,是不必去考虑的,她所要的只是爱人的爱。又如《半生缘》里的那句对白:“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却是建立在世均和曼桢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变化这样的交际认知基础之上的,所以听话人很快推理出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只有珍惜这短暂的相逢时刻,然后再踏上各自的人生旅途。正是基于双方对现存认知语境的趋同,双方的表白最终达到了互明,取得了最佳关联。

当双方的认知语境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背离时,无论说话人的明示再具体,听话人也很难推理出与之关联的信息来,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对白:

祝:这蝴蝶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真让人羡慕。但如果它们只是形单影只,就会显得孤单,少了一种幸福美满的感觉。我想,这世间事务,大概美好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吧!

梁:照你这么说,你大哥我单身未娶,就不幸福喽?

祝:山伯,你我兄弟同行,也是成双成对,依我看,也不输那丈夫配红妆。

梁:哎!英台,只有夫妻才叫成双成对,唉呀!哪有兄弟俩这样比喻的?不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翼双飞是夫妻的象征,虽然梁山伯对这点深信不疑,但在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这样的认知环境中,尽管祝英台明确告诉他你我同行也是成双成对,他仍然不能明白祝英台话语的交际意图,这段爱情对白肯定是徒劳的。

二、关联理论在爱情对白中的启示

爱情对白作为人类言语交际的特殊形式,它不但存在于各种作品中,也出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爱情对白有希望所爱的人接受自己的爱的,也有拒绝所爱的人或爱自己的人的,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只要有言语参与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用关联理论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上面提到的例子。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关键在于听话者的推理。爱情对白中的说话人要想取得预期的结果,首先必须明白的传达交际信息和交际意图,避免误解,同时尽可能的靠近听话人的认识语境,并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境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尽可能让听话者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看爱情对白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还只是一点初步的认识,希望大家给予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Dan Sperter,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1.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内在关联立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重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道德精神的相容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的互动平衡三方面展开论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伦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本文从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和重叠、市场经济的特征和道德精神的相容一致、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的互动平衡等三方面,对二者的这种关联进行梳理和论证,旨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道德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深认识。

一、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重叠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其伦理学名著《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人”的假设,认为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是人类社会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与动机。在其后来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斯密又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作为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斯密认为,在经济行为中,人们是从利己心出发的,因此应该从人们的利己心的角度来考察经济世界。由此,“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区别与对立亦称为“亚当·斯密问题”。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发现了市场经济的人性根据,如此建构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经济人”的假设,在经济生活的实践中又是行不通的。“经济人”从自利出发予以行为,面对有限的经济资源和市场机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逻辑,“经济人”随时都会置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于不顾,其经济行为不可能对经济主体带来最佳的结果;相反,由于各主体间的绝对排斥和冲突,则会导致市场体系的瓦解、市场功能的瘫痪,其结果不但扰乱了经济交易的规则,还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最终也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利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否认人的求利本性,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市场经济的优势就难以发挥。

“经济人”假设的这种局限性,亚当·斯密也是清楚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道德人”假设,就主张人性既不是完全利他也不是完全利己,而利己心和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同侧面。众所周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但二者都“属于‘道德哲学’这一门学科”①。这说明斯密的这两部著作中的思想是相互关涉、互相补充的。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并不是斯密的本意,“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有其对立的一面,但“经济人”基于“自利”②本性的利益的实现,也离不开“经济人”的利他行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斯密主张人性包括利他和利己两个方面。当然,这种利他行为与完全的基于“怜悯或同情”③本性的品行有所不同,但在客观需要和实际效果上,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是一致的。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所探讨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经济人”和“道德人”是统一的,经济主体和道德主体是交叉、重叠的。

1.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利益的实现需要“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和丁具,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经济运行形态和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要求有明确的经济主体;鼓励主体的求利本性;注重成本效率比,主张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祟尚竞争和开拓创新。也就是说,以求利为基本目的和主要动机的“经济人”作为市场经济的当然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主体条件。但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要完成经济行为、实现经济利益,必须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换而言之,“经济人”的利益实现必须以利他、利社会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上的利己与道德上的利他是同一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固然有极端利己的经济主体,在经济行为中,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不讲信用,这种绝对的利己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长远上看,这种经济主体必然被市场经济体系所淘汰,经济主体的利益也自然无法实现。因此,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利益的实现,需要利己与利他、“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决定了经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一致。市场经济不是抽象的,它被哪个国家、社会采用,必定具有这一国家、社会的特征,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绝大多数人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也就是说,人民既是参政议政的“政治人”,也是参与市场、获取利益的“经济人”,同时还是进行着道德实践的“道德人”。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这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经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一致。从宏观的层面看.社会应强调整体利益,倡导互助、利他的奉献精神,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终旨归。从微观的角度看,经济主体不仅应该守法经营,还应该做到道德经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道德精神的相容一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个性。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共性还是市场经济的个性都具有道德的意蕴。

1.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蕴涵着基本的道德精神。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自由、平等、公平。首先,市场经济蕴涵了市场主体的自由自主性。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经济主体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资源占有等个性条件和市场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和交易,具有意志的自觉权。市场经济主体的这种生产、管理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由性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离开了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就会改变市场经济的本性。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不是干预、限制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自由.而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这并不妨碍经济主体的自主性,更不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本性。其次,市场经济蕴涵了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市场经济不仅内涵了市场主体具有展开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自由,也预设了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包括地位、人格的平等以及机会、权利的平等……也就是说,市场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大舞台,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参与竞争、抢占市场,排除了等级、身份、特权对人们的禁钢。再次,市场经济蕴涵了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其内生的规则要求是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公平竞争,这使得交易活动具有公平的属性。

自由、平等、公平,既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性,同时也是人们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涵蕴着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其中,自由、平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所论证的“自然权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自然权利首先是反映人类理性正当要求的某些基本权利。格劳秀斯说:“自然权利是正当的理性命令,它根据行为是否和合理的自然相谐和,而断定其为道德上的卑鄙,或道德上的必要……”④关于公正,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体现着终极的道德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达了一种价值指向,即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其表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经济发展具有手段性和工具性,人们的平等、共同富裕才是目的,是最终的价值追求。这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的伦理精神。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也同样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其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地围绕着两条基础性的主线,一是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存;二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正。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在操作层面的把握也同样具有鲜明的伦理意蕴,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道德精神相容一致的方向保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的互动平衡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这是从道德的本质和起源意义上来讲的,离开这一前提泛泛来谈经济决定道德,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片面、机械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不能由此陷于经济决定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的辩证互动。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前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⑥

还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⑦这说明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道德的层次、水平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的内容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战胜并代替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为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手段,这种手段和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相结合,必定产生出先进的经济形式和经济关系,马克思说:“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应。”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的功能:一是道德的工具理。工具理主要是指道德是经济获得利益最大化的伦理保障和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利益的实现必须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⑨。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道德的工具理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目的,而道德为工具.是一种功利性的观点。二是道德的价值理。道德的价值理是指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超越。伦理道德是人类的本质需要和价值期待,是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历史主体超越个人狭隘性与功利性的局限,从而不断完善人性、提升人之境界、落实人性终极价值的人文精神。因此,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工具,还具有导向。从这一意义上讲,发展市场经济是手段,伦理道德的提升是目的。因此,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而言,绝不仅仅是为市场行为提供基本的道德规范,还必须对市场主体进行高层次的伦理导向,是经济主体应然的价值期待。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平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之间是平衡互动的关系。质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进步的平衡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和道德体系相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这一问题上.樊浩教授的“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生态相适应’”一文⑩的观点非常有价值。他指出,这种相适应“是整体有机、辨证互动、以整个计会文明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相适应”11。单就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而言,笔者理解这种“生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是“平衡发展”。这就关涉到丹尼尔.贝尔所说的“经济冲动力”和“道德冲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经济冲动力过于强大,道德冲动力式微,就会出现道德对经济、道德冲动力对经济冲动力的互动无力。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贝尔指出,20世纪以来,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合理性之所以受到削弱,根本原因在于以“贪婪攫取性”为特征的经济冲动力压抑了道德冲动力,形成了深刻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如果道德冲动力过于强大.经济冲动力式傲,则会出现经济对道德、经济冲动力对道德冲动力的互动无力。其结果是经济活力处于道德的压抑之下,韦伯曾经分析,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出现,就是因为它的经济冲动力受到强大的伦理尤其是儒教伦理的窒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好道德建设的“度”,既防止完全实用的功利主义,又要克服空中楼阁的道德理想主义。真正实现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平衡互动、和谐发展。

注释:

①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译者序言第11、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④转引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第26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94页,苗力田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⑦《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134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1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c3,。盈余管理是指在CAAP(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虽大化的行为‘4)。据此,笔者将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定义为: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管理当局为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利用现有制度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灵活绕开会计制度的规定,通过构造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行为过程。我国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双重性。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其大股东(通常是原国企改制形成的母公司)分别是台前、台后盈余管理的主体。

(二)客体多样性。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客体不仅限于有形资产,还包括股权、债权、盈利机会以及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此外,行为(如提供劳务、等)也成为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客体。

(三)形式多样化。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不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而且还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和现有制度存在的缺陷等。

(四)收益主体复杂化。西方盈余管理中收益主体一般是管理者,而我国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收益主体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且还包括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政府官员以及关联企业。

(五)存在的普遍性和隐蔽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我国股市先天制度缺陷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已渗透到不少企业。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是在关联企业内部间进行,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外部人员(如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很难了解交易的内幕。这一特征也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欺骗股东、谋取不当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内部动机

(一)发行股票,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部分优质资产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集团公司为了最终使上市公司成为其持续不断的“提款机”,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其上市,在其配股与发行新股阶段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具配股与发行新股。而我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使有限的宝贵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为达到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目的,有些上市公司就会在大股东的支持或配合下,借助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合法合规地“骗”得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将义宏、魏刚等的研究也表明:无论中国证监会如何修改上市、配股和发行新股的规定,但只要规定有一项最低值的要求,落在这个点周围的企业就格外密集。

(二)避免摘牌。《公司法》规定: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目前我国公司争取上市非常不易,如果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和上市公司是莫大损失,而且对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宁愿在账务处理上做文章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也不愿遭受被摘牌的厄运。有关研究表明: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整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的研究表明:营运资金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而通过关联交易可以非常容易地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

(三)避税。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不是十分强烈。但笔者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而销售价格(出厂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或供销公司),先低价销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高价销售,这样就可以达到少交消费税的目的。特别是白酒行业,由于税率较高,因此避税动机十分强烈。如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2002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2.66亿元,执行的消费税税率为25%+0.50元/市斤的复合税率,其消费税约为4.2亿元。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来自酒类产品销售,纳入其合并会计报表的子公司为供销公司(主要从事酒类产品销售)、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包装物、刊物印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活动)、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用蒸汽生产、销售),因此能增加其合并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是母公司和其销售公司。但其2002半年报显示其合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34.6亿元。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导致真合并主营业务收入明显偏高的主要原因是供销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偏高,或者说销售公司对外销售价格过高。如果它不设立供销公司的话,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即为现在的2至3倍,消费税就要多交7至8亿元,而通过设立供销公司就可以少交了7至8亿元消费税。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外部成因

(一)公司组建模式中的缺陷。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为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剥离”上市导致上市公司不完全具备独立完整的供应,生产、销售系统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对关联方存在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依赖性。它与其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它子公司之间必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甚至是唇齿相依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因而更易产生关联交易盈余管理问题。

(二)上市制度中的缺陷。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自从其建立以来,政府采用计划指标、额度制和审批制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企业发行上市资格安排和排队问题(2001年3月17日证监会宣布正式实施股票发审核准制度),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瓶劲”,因而股票发行溢价通常较高,权益性资金成本相对低廉,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结果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壳”资源。企业为了取得上市资格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即便上市之后,上市资格的“壳”资源性质仍然存在,公司上市之后的再筹资仍然要服从计划控制的要求。因而,上市公:司为了保“壳”或企业为了借“壳”上市,大量利用关联交易的手段达到其目的。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突出的问题是国有股的“一股独大”的现象,尽管我国的国有股减持计划已部分降低了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份额,但国家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流动性不强,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而使大股东基本上控制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甚至出现许多大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高层管理人员。这些大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高层管理人员,导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具有与上市公司更大的利益一致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倒挂,权益资金资本低于债务性资金成本,大股东乐意支持上市公司利润包装,并通过股利分配、回购大股东资产。资金往来等实现其利益。因而,在大股东控制的条件下,大股东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几乎不受约束,不少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就是由于股权构成及形成机制而产生的。

(四)会计制度的缺陷。由于我国会计处于与国际会计接轨时期,因而近几年不断出台了新的准则,本想遏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有一些不足,为盈余管理留下了较大空间。如为防止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虚构利润,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但随后出现了利用资产置换、股权转让在内的非货币易以及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为了防范这两类业务,财政部于1999年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和《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但是新的能够规避准则约束的交易方式又出现了,即通过非货币易“货币化”等。为了制止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利用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财政部于2001年12月21日紧急出台了《暂行规定》,但在上市公司最近发生的关联交易中,又出现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从我国关联交易会计规范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会计规范在约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中存在着局限性。

四、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一)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在现有会计准则中,没有对关联方作专门的定义,只给出了判断关联方的标准,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有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按照以上标准,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同受一方施加的重大影响,则该两方或多方通常不视为关联方。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集团公司有着天然的联系,上述准则和规定实行后,原来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帮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几乎不现实,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则变成受控股股东重大影响的若干个子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这样就可以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绕开其规定。另外,准则规定:拥有附属企业20%以下的股权,通常也不认为是关联方,因而当发生较大数额关联方交易前,上市公司可以提前出售其附属企业的股权,以使其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如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某地磁卡,2001年销售给某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的验钞机收入达2.24亿元,销售毛利为1.31亿元,占上市公司2001年度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该高新技术投资公司原是该磁卡持有94%股权的控股子公司,但2001年度经两次转股之后至2001年末不再持有其股权,因此这笔巨额销售从关联交易变为非关联交易。

(二)关联交易复杂化。现有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对关联方进行正常商品销售的,分别按以下情况处理:1.当期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较大比例的(通常为20%及以上),应按对非关联方销售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对关联方之间同类交易的计量基础,并据以确认为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2.商品销售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或者与非关联方之间的商品销售未达到商品总销售的较大比例的(通常为20%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视情况处理:实际交易价格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按实际交易价格确认为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所销售商品账面价值120%,将按商品账面价值120%确认为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方差价)。根据以上规定,上市公司可以设计一种复杂的关联方交易以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假设某集团公司有A、B、C、D、E五家子公司,其中A为上市公司,假定商品销售仅限关联方之间。集团公司先把商品销售给B,因而B的账面价值就为原价值的120%,B再把它销售给C,C的账面价值就为原价值的,以此类推,当E把它销售给A时,A的账面价值可能为原价值的几倍,因而当A把商品再销售给其任何一个关联方时,其可以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从而达到提高其利润的目的。通过反向操作,也可以使其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三)关联交易隐性化。从表面上看,上市公司与另一家公司进行交易,无关联关系,但实际上两家公司又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与那家公司进行了交易,其公允性值得怀疑。另外,也有这样的情况:两家公司进行交易,表面上发现不了它们有关联关系,但实质上是关联交易。比如说,我们假定A为上市公司,B为A的子公司,C为另一外界公司且与A、B无任何关系。现A以高于市价100%的价格向C出售商品,C再把商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给B,对C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但A却可以通过C把商品加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以达到提高其利润的目的。从形式上看,A与C、B与C无任何关联关系,但它们之间的交易实质上是关联交易。虽然确定关联方交易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这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和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会计、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的。加之会计信息不对称,外部人员要想知道上市公司的隐性关联交易,更是难上加难。另外,我国会计准则对隐性关联交易的规定较少,这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隐性关联交易来提高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使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愈演愈烈。

五、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导致我国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它已经给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一些弊端和负而影响。而改变此现象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公司治理模式由行政型向市场型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至少使其他股东联合起来能够在表决权上与大股东抗衡,改变上市公司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过于集中的局面。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进独立董事的做法,有助于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但对独立董事如何履行其职责以及不履行如何处罚,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从实际执行来看,某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成了一种摆设,其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应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其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考虑增加独立董事的数量,特别是增加会计人员的数量。特别要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应尽快出台对独立董事不履行职责的处罚规定。

(二)改变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唯一核心控制参数。如上所述,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而我国关于股票上市、配股和发行新股的规定都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唯一核心控制参数。这样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管制成本,但很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在利用关联交易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大做文章,增加市场的投资风险和信息成本。因而应改变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唯一核心控制参数,建立一个包括货币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经济指标体系,以全面考核上市公司业绩及经营质量,激励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兼顾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典范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准则。对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关联方,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制定一套比较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并规范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对于重大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所进行关联交易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披露市场公允价格以及其关联交易的定价与市场公允价格的差额,使外界信息使用者能够判断其关联交易的合理性。

(四)规范中介行为,发挥其监督作用。首先,加大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的审计力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关联交易的审计准则或审计指南,注册会计师也应关注上市公司特别是微利公司或巨额亏损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分析其是否为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并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以提高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其次,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要求资产评估师出具客观、公正的结果,杜绝其过程中的随意性。总之,监管部门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有效督导,规范其竞争行为,提高其质量水平,才能从该环节有效地防范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后果。

(五)加大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惩处力度。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而公司所受到的监管却较为宽松,现有的法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较小,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而且目前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更趋隐蔽,由于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被审计出的概率很小,而其所能够得到的收益又是如此的巨大,因而上市公司就更愿意冒险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如果我国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惩处,其在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后果。另外,控股股东在没有相应制裁措施约束的情况下,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交易,将更加倾向于侵害公司利益,造成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法,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加大盈余管理成本,减少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斌,蒋琪发。上市公司关联方及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初探[J].商业会计,2000.(8)。

[2]刘百芳。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财经一一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5-17.

[4]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295.

[5]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7]何剑亮。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监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

[8]陈林荣。规范关联方交易提高会计透明度[J].财会通讯。2002.(10)。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文化缺省;《越狱》

《越狱》是近年来引发热议的美国影视剧,此片能够在国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着惊心动魄的剧情,我们认为优秀的字幕翻译对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影片的内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字幕翻译多半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因此翻译的质量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翻译简直令人不忍卒读。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一下字幕翻译活动,并且通过理论研究对字幕翻译活动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从而提高这项实践活动的效率。因此,文本将以《越狱》为例,通过关联理论对于文化缺省所造成的认知障碍进行分析,从而为跨文化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些切实的、行之有效的参考。之所以选择《越狱》也正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更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一、影视字幕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国哲学家丹・斯拜德与英国语言学家德爵・威尔森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一种关于交际与认知过程中语言功能关联性理论。这套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关联理论是对G・皮埃尔经典“会话原则”的批判与发展。G・皮埃尔曾经就语言功能定义为四个方面,其中就有“关联”功能。关联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认识与语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关联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关联,而是一种实践上的关联,这有效地推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关联理论明确指出语言交往是一种具有规律性以及思维性的认知活动,在认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佳的关联假设,也就是说发出话语的人必然要假设对方的认知能力,从而发出话语。而接收的一方也必然要假设对方所发出话语的意义,从而才能理解话语。如果双方对于对方所表达的东西都不进行关联性假设,那么彼此之间就没有办法进行交流。这就是所谓的关联第一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而在话语交换的过程中,双方必然会选择最佳的关联从而实现交流,否则双方的交往便不可能发生,因为任何交往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这就是所谓的关联第二原则――关联的交往原则。简单地说,关联是以交往为目的的,交往以关联为手段。最佳关联才能实现最佳交往。没有关联,也就没有认知,更没有交往。

二、影视剧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一种跨文化交往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出现认知上的障碍。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些问题上文化差异正在逐步消失,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对某些信息加以省略,从而提高交往的效率。例如,我们在国外影片中看到KFC或是McDonald。几乎不用提示,就知道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信息是可以省略的,哪些信息是不可以省略的,由于对象的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错误的判断必然会导致认知上的障碍。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国外的影视作品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教育背景、以及政治理念的人,因此,这些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缺省。对于非西方语境的观众或者读者而言,就成为一个十分巨大的文化鸿沟或是文化空白。如何去填补这个空白,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将引入关联理论作为字幕翻译工作的指导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关联理论的一般准则能够帮助译者根据认知语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佳关联就是过滤掉错误的信息或琐碎的信息,从而产生正确的认知。通常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推理实现最佳关联,这就需要译者对于语境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掌握。关联理论强调的是在推导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的交往意图能够在双方的认知语境中产生作用。因此,交往和认知是关联理论的关注重点。关联理论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缺省的判断与选择上,由于跨文化的交往必然存在文化的差异,而同种文化之间的交往必然是一种文化缺省的交往,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建立最佳关联的活动,也只有最佳关联的建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流。因此,关联理论对于翻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理论,也是具有非常实用性的指导理论。一般而言,在面对文化缺省时,关联理论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加以解决。一种是直接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并不是一种完全隔绝的文化,因此存在着直接关联的可能性。因此,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直译。直译是一种典型的直接关联,只要我们找到最佳关联,就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关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仍旧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而言,采用直译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认知效果,反而会产生误解。意译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即便是意译也是在最佳关联的前提下进行的,脱离最佳关联的意译非但不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反而会产生误解,甚至是不可理解。这也就是说意译也是有前提、有条件、有限制的,脱离最佳关联的意译就有可能失去准确性。

四、电影《越狱》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关联理论翻译实践

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关联理论对于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文化缺省现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1.Character A:You keep handing out my jacket,I swear Im gonna bust your grape.(你再一天到晚和别人说这事,我发誓打爆你的头。)在这句话的中“grape”的意思已经不能和葡萄进行关联了。如果翻译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观众就无法理解所谓的打爆你的“葡萄”是什么意思了。这个例子是一个典型的最佳关联选择,“grape”可以和“葡萄”进行关联,也可以和“头”进行关联。在西方语境中,这种和葡萄的关联是可以直接省略的,因为这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判断,如果我们不使用最佳关联,那么就必然导致交往的失败。由此可见,最佳关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这需要译者对于原文、原文的语境以及原文的文化缺省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些时候我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时候,我们只能结合语境去推测。这也就是关联理论中所谓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首先给予的是一种假设,当其他关联被排除之后,那么余下的便是最佳关联,并不意味着最佳关联就是真正的最佳关联,因为很有可能因为译者自身认知的问题而导致偏差。因此原文和译文只是某个译者进行了最佳关联之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准确的译本,或者说是绝对准确的译本。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没有进行文化缺省的考虑,那么这个最佳关联是无法建立的。正如,例1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译者,很有可能不假思索地将grape翻译成葡萄,而不是头,尽管译者自己可能也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这是他能够做出的最佳关联。

2.Darwin wins inside these walls,not Einstein,Darwin.(牢里面达尔文是老大,爱因斯坦说了不算。)在这句话中,引用了两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爱因斯坦。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缺省现象。达尔文是研究进化论的,他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研究相对论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两位科学家都不是陌生的,因此不需要我们将其翻译成“在牢里谁狠,谁是老大”之类的。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种文化缺省。由于中西方文化经过了漫长的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对于西方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当然也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利用文化缺省实现更为高效的交往。

3.Hell deny it,but hes D.B.Cooper.(他自己不承认,不过他就是D.B.Cooper)这是一个关于人名的翻译,谁是D.B.Cooper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直接的关联,比如将D.B.Cooper直接翻译成库帕,这就会显得非常突兀,而且不可理解。因此,根据关联理论,我们意识到这种翻译方法是无法形成认知的,因此就需要译者提供更为详细的注释,这就对文化缺省所引起的空缺进行了有效的填补从而完成了认知的过程。例3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西方电影中时常会用到一些人名、典故,有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是十分陌生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圣经》中的典故,在《越狱》中也多数涉及,这就需要译者将缺省的文化还原出来,但是有时候这种还原必须要考虑到字幕翻译的具体情况,过分的解释反而会不利于认知和交往。

4.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After that,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原文是非常长的,而且意思的层次也相当复杂,如果按照原文进行翻译,那么译文就会非常长。假设,我们翻译成“只有准备得当你才能走得更远,不过你的行动多少带有投机”。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方面由于一条字幕的时间以及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过长的字幕对于观众来说不仅会影响到剧情的欣赏,同时也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们通过关联理论将这句话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进行了关联,这样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文化缺省,这样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例4的情况说明关联理论与文化缺省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关联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认识、实现交往,同样文化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提高交往的效率。在翻译过程中,关联与文化缺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或是双向,而是多向进行的,这也是翻译技术的复杂之处。

五、结 语

字幕翻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十分广泛的翻译活动,由于翻译的主体千差万别,因此翻译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通过关联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生动,让交流变得更加迅捷。字幕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翻译实践活动,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及广泛性,因而存在着非常巨大的难度,对于翻译者而言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译者能够仔细研究关联理论,从而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高效的理论指导,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

[2]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2007(06).

[3]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2008(03).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23-01

关于民俗文化产品翻译,应该适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怎样翻译才能使目的语读者花费最小的努力而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同的翻译选择不同的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翻译理论选择上,主要有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建构学派和学派。无论哪种学派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总的来看,语言学派中的“关联理论”对民俗文化产品的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关联理论”在翻译操作层面的主要观点

“关联理论”主要从宏观和微观操作两个方面对如何进行翻译做了解答。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认知语言学大家Sperber和Wilson的学)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明说表达一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只限于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话语接受者可从中获得语境假(context assumptions),而暗含则传达一种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即让话语接受者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但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意图,往往因不同语言读者认知上的差异而难以被译文读者识别,Gutt主张应将那些“译文读者因语境差异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通常有两种具体操作方法:一种是间接翻译。译文只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和基本意义,表现形式可做较大改动。Gutt建议,译者应从原文中提取“与该语篇产生最佳关联的信息”,可以对原文形式和内容进行增、删、改。一种是直接翻译的阐释法。在具体应用此法时,Gutt指出“译者可使直接翻译的阐释法变得较为容易一些,那就是通过诸如解释、夹注、集注之类的附加的交际渠道为译文语境提供部分所需信息”,以努力保留原文所有的“交际线索”,旨在“按原语设置的语境做完全等同于原语的阐释”。

2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部分东北二人转翻译实例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民俗文化产品,在东北民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再把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向世界进行介绍之时,必须借助英文进行翻译。网上对东北二人转的介绍有这样一段: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二人化妆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第二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第三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二人转的典型曲目是《西厢》和《兰桥》,单出头的典型曲目是《红月娥做梦》,拉场戏的典型曲目是《包公赔情》。网络上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翻译: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errenzhuan.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duet sung by a clown and a player who acts the role of a woman.It is part song, part dance,and part storytelling.The most prominent items include The Western Bower and The Blue Bridge.The second type is a solo,in which the player sings and dances, such as Hong Yue'e Had a Dream.In the third type the actor sings the part of a woman or an old man,as in an opera. This is called lachangxi.An example is Lord Bao Gong Makes an Apology.

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虽然基本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会使西方人的理解十分困难。因为原文中所给出的明示意义,无法让西方人产生最佳的语境关联。根据Gutt的观点,此时我们需要为目的语读者创设这样的语境,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省略原文中的枝节部分,只求源语与目的语的主要精神相同;二是采用注解的方法。根据Gutt的观点,可以把原文加上如下注解,以创设关联语境:errenzhuan.:a kind of art,popular in northeast China,in which one\two or many persons perform singing while dancing;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show love to each other at the beginning, 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a male and a female is typical.这样的修改虽然多费了笔墨,但是可以让西方人非常容易理解。

简而言之,Gutt提出的“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彰显了强大的魅力,它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实证研究中的指导功能。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运用关联理论,大学听力教学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还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言语交际、认知有关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以及教学界等其他领域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人类语言交际的解释关键在于关联。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的理解是按照相关性的原则进行的,要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先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然后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关联理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交际双发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答案就是:交际双方说话就是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发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听力理解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内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听觉神经把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和分类。大脑把这些信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单位,运用已存储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解释。同时利用一些非语言性知识(背景知识,说话人的语气和语调等等),去思考、假设、预测,并验证和随时修改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理解说话话人的意图,成功地进行交际。Rost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的学者之一。他提到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Rost(1990)根据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并将之归纳为4个重叠且相互依赖的听力理解阶段: (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的可能的知识; (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 (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 (4)听者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小论文免费论文下载。从Rost的模式可看出,听力理解是一个既涉及到利用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处理,又涉及到运用背景知识并结合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言语交际基本上是一个涉及明示---推理的合作过程。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这种有选择地听话语,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的,即选择最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语境。完成对话语的解释。所以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的语境要素进行推理的能力对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联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概括和预测等能力。教师可以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应扩大信息输入面,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听到新信息最终都要和头脑里已有知识发生作用,寻找关联性,才能理解。学生知识越丰富,大脑进行推理判断所要的时间越短,判断越准确。如,“Little Mary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里的苹果”,在这里,“apple”指的是“瞳孔,眼珠”。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失去瞳孔,就变成了瞎子。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它来自《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32章“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里的瞳人。”但如果不明其摘要特别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课堂上使用的听力材料应与学生有适当程度的相关性。最好是选择真实的视频听力材料。另外,听与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通的。听力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听说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听与说脱节的情况。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外面对面的英语听、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技能相互促进。这不仅有助于交际者熟悉各种词、句的不同用途,还有助于提高通过明示行为推理其背后意图的能力。简言之,英语听力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 总结

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转变,关联理论能将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理解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M ]. London: Longman,1990 .[2]Rost M. Introducing Listening [M ]. London: Penguin, 1994.

[3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03).

[4]胡觉明.听力理解中的意图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5]何自然,等.关联论.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运用关联理论,大学听力教学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还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言语交际、认知有关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以及教学界等其他领域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人类语言交际的解释关键在于关联。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的理解是按照相关性的原则进行的,要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先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然后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关联理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交际双发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答案就是:交际双方说话就是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发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听力理解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内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听觉神经把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和分类。大脑把这些信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单位,运用已存储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解释。同时利用一些非语言性知识(背景知识,说话人的语气和语调等等),去思考、假设、预测,并验证和随时修改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理解说话话人的意图,成功地进行交际。Rost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的学者之一。他提到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Rost(1990)根据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并将之归纳为4个重叠且相互依赖的听力理解阶段: (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的可能的知识; (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 (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 (4)听者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小论文免费论文下载。从Rost的模式可看出,听力理解是一个既涉及到利用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处理,又涉及到运用背景知识并结合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言语交际基本上是一个涉及明示---推理的合作过程。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这种有选择地听话语,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的,即选择最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语境。完成对话语的解释。所以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的语境要素进行推理的能力对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联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概括和预测等能力。教师可以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应扩大信息输入面,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听到新信息最终都要和头脑里已有知识发生作用,寻找关联性,才能理解。学生知识越丰富,大脑进行推理判断所要的时间越短,判断越准确。如,“Little Mary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里的苹果”,在这里,“apple”指的是“瞳孔,眼珠”。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失去瞳孔,就变成了瞎子。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它来自《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32章“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里的瞳人。”但如果不明其摘要特别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课堂上使用的听力材料应与学生有适当程度的相关性。最好是选择真实的视频听力材料。另外,听与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通的。听力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听说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听与说脱节的情况。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外面对面的英语听、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技能相互促进。这不仅有助于交际者熟悉各种词、句的不同用途,还有助于提高通过明示行为推理其背后意图的能力。简言之,英语听力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 总结

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转变,关联理论能将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理解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M ]. London: Longman,1990 .[2]Rost M. Introducing Listening [M ]. London: Penguin, 1994.

[3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03).

[4]胡觉明.听力理解中的意图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5]何自然,等.关联论.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