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

编织艺术论文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wwW.133229.Com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工业文明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转贴于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民间艺术 建筑空间 设计教学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对于文化与建筑的关系有着这样的描述:“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及意韵。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的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①如今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城市版图日益扩张,传统古建筑如何保存、新建筑是否代替古建筑大兴建起是整个建筑界的设计师、评论家以及社会民众争论的话题。传统建筑仅仅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格吗?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方位地展示出传统建筑的文化功能。传统建筑无论是从结构还是构件及装饰造型上都体现了它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笔者认为可以从民间艺术文化环境中寻找其建筑本体发生的内涵,从建筑设计视角透视其与地方民间艺术产生的联系,发现它们互相渗透,互为本源。而对于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间艺术文化及符号学内容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发扬与创新,也是笔者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来孜孜钻研的课题。在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建筑空间设计人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其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思索与探讨,通过专题设计训练研究如何将中原民间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符号与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主题融合,以彰显河南建筑空间文化的鲜明个性,提升河南建筑形象,并将极具地域特色与个性的中原民间艺术资源在建筑外观与空间的设计中实现应用,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学术理论研究、设计开发实践的教学体系。而吸收借鉴中原地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立足自身文化探索前行也是改进设计教育、发展本土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将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为河南省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探索出河南民间艺术的再生之路。

一、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调研

处于黄河襟抱中的河南,古称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原。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延绵至今,演绎着中华民族煌煌生机。中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艺术体现着河南各个地域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及艺术特征,是人们文化积淀与智慧汇聚的结晶。河南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等地域,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培育并影响着不同地域的民众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河南各类民间艺术蔚为大宗,技艺精湛,个性突显。较为出名的有豫东周口淮阳的泥泥狗、豫西信阳的柳编、洛阳的唐三彩、豫南禹州的钧瓷、豫北滑县的木版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既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发扬的瑰宝。从2012至2013年期间,笔者在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设计教学中探求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研究中,经过理论梳理、考察、总结与查新,发现随着人们对民间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中原地区许多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已被申遗保护并进行新开发,但创新力依然不足,难以引起现代人共鸣。而中原民间艺术作为河南传统文化的特定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其艺术性、实用性、地域性等特点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可以为河南省高校本土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文化资源,同时也为支持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作为河南区域性专业教研机构,在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笔者将“河南中原民间艺术的艺术特征与表现”结合建筑外观与室内设计原理及方法进行再设计,再创新的教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探讨河南本土民间艺术的价值与延续,扩展当地建筑文化语言形式,达到保留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与建设本土文化建筑的教学目的。

二、植入中原民间艺术的建筑室内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笔者依据教学大纲,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教学课程内容作为设计思想来源,引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讲授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理论,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民间艺术品再创作,实现设计实践。并在课堂上实施情景故事板调研训练、与乡土艺人“对话”、创新研究设计方法、成果展示互评等模式化系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故事板——调研训练

在课程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后,教师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指出实地乡野考察的地点、内容、范围、形式,学生根据某地区一个民间艺术项目为目标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结合图片进行项目分析研究。例如以信阳柳编为主题的故事板设计训练,在设计素材提取过程中,将信阳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柳编传承历史、柳编技艺及制作过程、柳编制品的造型与功能作为母版,对其细化深入分析,划分出“地域民俗民风”及“技高艺美”、柳编编织纹理、材质色彩、编织物造型等子版,将其形式化、符号化的提取形成设计前期的故事板,为更好地将其体现于建筑空间与装饰表现中提供设计分析材料。另外,笔者针对依据目前已有的以民艺元素为来源设计建造的建筑单体,在教学中将其进行图片调查和思路辨析、对比给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赏析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和中国禹州均官窑址博物馆,两个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空间功能设计,都汲取了中原民间艺术的灵感。西班牙展馆设计的主题理念是 “世代相传的城市”,它的建筑造型亮点是利用藤条材质编织的覆面框架,该展馆建筑外立面由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流动而浪漫。并且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将组合形成一个个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国文字,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于信阳地区的藤条编艺既展示了当地自然材料与传统手工技艺,又为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的选用开辟了新的设计思路,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作为钧瓷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展馆,在建筑空间功能分区上清楚地划分了主体展馆、宋钧官窑遗址展示馆和钧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虽然在整个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分区合理,在造型墙面装饰及展示墙、灯具等细节上都体现出禹州龙山文化、历史沿革、具茨山神秘符号及钧瓷民间艺术文化,并在设计上都巧妙地体现出禹州地域文化及钧瓷艺术,但是与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比较创新略显不足。(如图1、图2)

2、与乡土艺人“对话”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教师邀请个别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艺人的技艺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实地向艺人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艺实践。在这个信息虚拟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只依赖眼睛的认知,而忽视通过手完成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只关注外在形式和图案二维的视觉艺术表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的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本质,更难于将设计元素融入表现在建筑三维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生产、生活的体验和交流,使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自然链接,避免学生设计过程与真实市场产生隔阂。

3、创新研究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式、空间布局、建造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民间艺术形态及特色的调研分析,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导入方式,扩展设计思路。学生在进行室内功能分区划分时要针对实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虑;在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构造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材料,剖析本土古代建筑构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陈设的装饰手段应用中学生要强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将民间艺术的内涵美和艺术装饰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符号学的手法表现于建筑设计中。例如,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外观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乡村是指朴素的民间,而絮语则是指民间的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学生针对信阳柳编艺术特征及工艺品造型为设计来源,展开了设计理念及方案草图。如方案一,将柳编背篓与编筐进行结合,从两者高低错落的感觉设计出展馆主楼和副楼。运用柳编肌理表现于展馆外观,显得层次分明。低矮的副楼衬托着巍然高耸的主体建筑,有主有从,富于变化。方案二,将柳条古法编织的鱼篓作为设计灵感,以曲线为元素,由层层叠加的线条组成环形作为建筑外观,圆浑而大气,含蓄而流畅。(如图3、4)

4、成果展示互评

在设计中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PPT汇报,内容包括由前期调研引发的设计概念图片、文字和草图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草图,空间功能布局计划书。汇报后学生以团队小组讨论其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互评。而后,小组推荐设计较完整成熟的优秀方案,共同电脑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图及构造大样图、效果图,最终小组各成员亲自动手协力完成模型展示。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设计课题训练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课题来源分析和设计定位立意,拟定其为一个公共的艺术机构及文化活动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除了收藏研究编织艺术品、保护编织艺术资料和继承、发展编织艺术文化的职能之外,搞好艺术教育知识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活动事实上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应当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将该建筑空间内部合理划分为展示区、储存区、销售区、工作管理区、青少年手工民艺学习区、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整体建筑设计形态来源于柳编鱼篓,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室内装饰都以展现柳编工艺的技艺美、肌理美、视觉美为目的,将民艺作品的表现力体现于建筑现代设计中。(如图5、6)

三、中原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与延续

立足于中原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对其积极的考察和研究,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元素并运用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是鉴古而知新的创新实践过程。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盲目跟风于西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设计出品程式化、套路化,设计专业的学子和设计师在开发创新中,缺乏对利于民生、促进产业链形成的专题性设计。设计类高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本省省情和需要,利用本省劳动力资源、可再生自然资源及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来开展创意设计,通过对中原民间艺术的物质形态的研究,“取其形、延其意、用其神”的设计方法使之能够在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对于处在当下河南省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延绵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的独特视角研究本土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对开发中原民间工艺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全省人民的幸福感、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设计教学的策略贯穿整个过程,对于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原民间艺术有着一定地指导作用。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课题《艺术设计教学中探求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批号:2012-QN-526)成果之一。

注释

[1] 《黑川眼中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设报,2001.02

参考文献

[1] 《黑川眼中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设报,2001.02

[2] 黎庆,李苏云.从设计教学中探讨传统民间艺术[J].文艺争鸣,2011.03

[3] 赵力强,郑阳,洪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方法探究[J].创意与设计 ,2010.08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编结艺术;教学方法;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24-02

一“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的美术基础

(一)民间编结工艺概述

编结艺术是民间美术历经漫长岁月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对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从编结的理论知识切人,再进行实践的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

追溯编结艺术的起源,可以到文字发明之前。原始人类用树叶串起来包住身体当衣服,这种方法就是最早的一种编结。上古时代,淮河流域有个部落首领叫太睐。在他的领导下发明了结绳记事。当简单的刻记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愿望的时候,部落人民总结经验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正如东汉郑玄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而绳。事小,小结其绳。意思是如果记录的是大事情,就在绳上打大结。相反就打小结。经过几千年的日转星移,结绳记事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而艺术欣赏、审美与装饰功能日益增强。如今编结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装饰、服饰搭配、传情信物、个性表达都有中国编结的元素体现。

(二)多材质的编结艺术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主要分为:竹编、棕编、藤编、绳编。由于编结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对材料的熟悉性,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类学生熟悉的编结种类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国竹编工艺遍布全国各地,以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最为有名。人们将竹子经过多道繁琐程序进行加工,最终制成精美实用的工艺品。棕编是以棕榈树的树叶为原材料编制的工艺品。棕编物古来有之,古时人们穿上棕编的蓑衣避雨并驱走猛兽。如今棕编升华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我们在街上看见的编织的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都是棕编的工艺品。柳编是我国流传广泛的手工艺品。柳编原材料的来源特别广泛,因品种不同被分为盛物类编织工艺、编织组装工艺、经纬编工艺。绳编是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一种编织物。绳编采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绳子进行编结,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编织出不同种类的中国结。

(三)由远古走向近代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编结也像其他艺术一样,成为现代艺术大潮中的一员。现代许多纤维艺术是由传统手工编织发展而来,它已经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实用功能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以及一些“软”雕塑。编结在当今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都深受欢迎。1962年,第一届洛桑双年展成功举办,这确立了现代手工编织艺术的国际地位。日本公共艺术大师堀内纪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纤维艺术的新浪潮代表之一,她钟情于大型互动编织艺术。由此看来,我们也必须保护并继承这一民族财富。

二、“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理论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在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之前,我们应先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基础进行探索。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感情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具有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本学习领域研究的对象。不同材质的编结工艺品图例、同一材质不同造型的编结工艺品的了解都能成为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也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型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材质和方法,围绕一定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的教学重点便是打开学生编结的设计巧思。编结本身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可以引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设计与制作。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教学资源,发挥好独特的引导作用。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美术家及流派。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关于编结艺术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探究。如:编结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当代生活中的运用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本学习领域中,由于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的调查资料,大力度的带着学生欣赏各种编结工艺品,多角度地进行讲解。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在这一学习领域,教师要将前三个学习领域进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编结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还得学会联系其他学科门类、运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注重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联系到生活中。

(二)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1.课程教学教具选择的针对性

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由于编结材质的多样性,所以在编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选取的编结教学材质也会存在着区别。

城乡取材的差异性:在城市中,由于教师很难得到大量竹丝、柳条、棕榈叶等天然材料进行编结教学。所以,可以选择后天生成的材料进行教学。许多学生会在市场上购买彩绳、塑料皮管、纸条之类的材料编织一些小工艺品。由于这些材料在城市中比较易得且价格适中,所以比较适合城市编结教学。同时,选择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在我省北方的编结教学中,柳条是比较易得且实惠的原材料。在南方地区的编结教学中,竹丝便可成为教学可考虑的对象。

编结材料的安全性: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及实验,找到对身体无害的材料。教师在取到竹丝一类的材料之后,应磨去材料上粗糙的部分,或者选择柔软性比较好的材料,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隐患。

2.课程兴趣激发方式的多样性

要想编结教学环节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如走访一些民间艺人,学习编结制作的方法,拍摄民间艺人制作编结时的照片并收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编结工艺品。

导入环节:在编结教学过程开始,可以用翻花绳的游戏对课程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彩绳材料的兴趣。并通过展示有图案的毛衣,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编结图案。课堂开始时,教师展示在民间收集的一些造型各异的编结工艺品。在学生充满学习欲望的时候,提出“编结装饰班级”的活动主题,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更能让学生不失方向。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采用PPT讲解、现场制作等方法,请学生交流已知的编织技巧。

课堂互动:编结教学课程本身就属于一门动手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将本环节视为编结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可制作课堂上教授制作的编结,也可结合生活中积累的编织技巧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样式。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身份,积极肯定学生的做法之后提出出现困难的原因与不足。

课后拓展:优秀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仅有的45分钟是不够的,它还得延伸到课后、课外。编结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我们首先进行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评比。在结束课堂教学后,举办一场“编结文化艺术节”,邀请民间艺人、学生家长一起参加。我们将学生在课堂上编制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编结文化知识加以传播。这样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一方面通过文化节的举办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笔者希望借此教学方法使编结教学达到教学质量最优化,让这门课发挥最大的美育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其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使他们珍视我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结艺编写组.中国结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元素;纤维艺术;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59-01

纤维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受到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影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艺术特征。现代纤维艺术在体现了上述特征的同时,也吸取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和工艺技法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科技的融入促进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的创新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及科技的融入,材料的创新是现代纤维艺术的根基,而工艺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源于传统,但远远不同于传统工艺。在纤维艺术的工艺手法中,最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编与织的基本技法。

1、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纬织法。纬织法是以各种材质较柔软的纤维材料作纬线,在垂直的经线中穿行平织或斜织的技艺。由于图案的纹样及色彩是通过纬线的横积与竖累来完成的,所以这种工艺技法叫做纬织法。纬织法最常用在传统的壁毯工艺中,高比林也是纬织法的一种。

2、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经编法。经编法是用各种纤维材料在单经、双经或多经线上进行缠绕,从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纹理效果。常见的有“人字纹”、“品字纹”、“井字纹”、“连珠纹”等技法。经编法的立体浮雕效果较好,常用作局部的工艺手法处理。

3、纤维艺术工艺手法――栽绒法。栽绒法是由经线与纬线先交织成一个平纹组织,然后将毛或丝等纤维通过拴结的手法栽植在经纬交织成的平纹组织的底上,所以称作栽绒法。栽绒法在手工织毯中是最常采用的编织方法。栽绒拴结有“8”字形结、马蹄形结、缠绕打结法等多种打结技法。

4、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簇绒法。簇绒法与栽绒法在编织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栽绒织物的表面是散开的绒线头,而簇绒织物的表面是曲线形的绒圈。

二、与科技融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目前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独立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途径;二是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增加视觉亮点和精神重点。

1、现代纤维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不再局限于绘画及材料的束缚,在功能需要的推动下,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新材质、新的艺术语言,突出表现其材质肌理语言,将材质包含的最为艺术的特征发掘出来。由此,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艺术面貌,使得纤维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与现代融合,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室陈瑾的作品《静语》,将皱纹彩纸进行搓拧,处理过的纸绳颜色、粗细、长短可以自己把握,后用栽绒的技法处理,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将皱纹纸的肌理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如同花蕾的般变幻的色彩,组合成一片花的海洋,令人惊叹。

2、现代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现代空间建筑要求现代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定下实现观念的整体表达,无论是在室内装饰环境中还是室外建筑环境中,作品都必须具有装饰功能以及对环境空间的优化调节功能。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纤维材料的柔和特质与现代建筑材料产生对比,产生一种更容易使人们感到温暖亲切的美感。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现代纤维艺术所采用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它能在人与建筑中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以其材料质感与色彩的不同使人们更贴近艺术,与建筑空间融合。

就像林乐成教授的大型纤维艺术作品《高山流水》系列,该系列作品是运用毛、麻纤维编织而成的,其中清华大学大楼入口处悬挂的一件,组合的疏密有致的赭色山石形态流畅优美,其有四层楼的高度可使人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观看,透过大厅玻璃顶层照射下来的光线,更使作品从视觉效果上有种特殊的朦胧而梦幻的美感。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纸绳编织;艺术教育;创新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应当在新一代的孩子中传承。我校于2007年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编织技巧”的理念,以“学习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开展了“纸绳编织”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纸绳艺术是指巧妙地利用孩子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不同材质、不同色泽的纸材料,进行融艺术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平面或立体造型,制作技术有剪、编、盘、粘、接等。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简单易得的材料美化现实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艺术想象的作用下焕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刚开始纸绳工艺编织活动时,有人担心教师抓编织工作与抓教学工作会发生冲突,分散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针对这种担心,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思想大讨论,通过对教育方针及有关教育法规的学习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抓纸绳工艺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二者不但不相矛盾,而且是相得益彰。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与否,恰恰是对教学实践效果的一个检验,学生的编织创作、艺术想象,正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为了使活动有序进行并有组织保证,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的五人领导小组,形成了校园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核心,分工明确,工作落实到人,并把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不但在活动时间上予以统一安排,还保证活动经费的支出。

领导小组成立后,我们针对本校实际,制定了“纸绳编织艺术”活动规划,健全了有关纸绳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挑选纸绳制作工艺指导老师,充实配齐了必需的器材,为纸绳编织制作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好各项保证工作。

二、规范教学模式

我们的“纸绳艺术”,是以纸绳艺术课程为载体,以纸绳艺术活动为基础,整个过程体现了审美、创新、合作、环保等一系列的教育现象与行为,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技艺知识的传授,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结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法、一种审美心理的塑造。

1.完善“纸绳工艺”校本课程,实行统一课程、材、统一评价,提高现有专兼职艺术教师的业务能力,课时安排,平均每周1课时。

2.规范课堂教学常规:“纸绳工艺”进入课堂,要严格按要求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手工技巧等,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督促学生带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用具,从而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3.利用好资源库的信息内容,重点收集和开发使用性强的、共享型艺术类素材。通过“市场购买、网上下载、自主开发”等渠道,逐步建成以“纸绳工艺”为主要内容的,适合我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发展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资源。进一步利用校园网,及时传达学校有关艺术教育精神,艺术教育信息,展示艺术教育成果,真正使校园网成为反映我校艺术教育的窗口,成为我校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

4.依托多彩活动展示师生风采。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进一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校庆期间,向社会、家长展示我校素质教育取得的硕果,举办大型素质教育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展示学生的作品、精彩文艺节目等,让学生的心灵在艺术海洋中自由翱翔。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刚开始学习纸编工艺时,学生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指导教师要反复示范,耐心指导,坚持从简单开始,从一根绳入手,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安排“纸绳、纸艺作品欣赏”“纸绳的多种方法的编搓”“色彩和纹理的选择”“构图安排”等基础内容。

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概括和创造中,眼、手、脑并用,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有帮助,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一根细细的纸绳,在灵巧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形象。

第二阶段:主要安排“自由创编、自主创新”。

美术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如何创作,渐渐地学生入门了,产生了兴趣,创作欲望也逐步提高。为了巩固成果和扩大孩子们的眼界,我们还经常请民间艺人和专家到校讲课,辅导学生。在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游戏的渗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学双重教育的目的。

第三阶段:开展“主题创作、个性发展”。

每学期开展一次作品展示、欣赏、讲评活动,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其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学编纸绳”“自由创编”“主题创作”三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用纸绳编织出美好生活。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秸秆编织工艺;产业化;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3-02

引言

秸秆编织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包含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积淀,体现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极巧的实用功能及卓越的艺术价值。当代民俗学者张道一说:“未来的工艺美术,将是向多元化发展的。”目前,陕西民间秸秆编织艺术品多为个体家庭作坊式生产和销售,过度依赖旅游业,产品的消费人群比较局限,多为国内外旅游人士和艺术收藏者。同时,在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传承乏人、消费者认知度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产业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鼓励传统工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在宏观环境优良的条件下,通过创新产品、改善生产、改革企业的机制管理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大潮,这样才能使其经济价值延续与发展。

一、现状与不足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在陕西秸秆编织工艺品的发展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经济模式逐渐呈多元化态势,产品有创新意识,但经营缺乏监管,工艺传承人才匮乏、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这些情况反映了陕西秸秆编织工艺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在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产品本身的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产业规模化发展更是如此。综观我国各地民间艺术产业投入,各地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产业的资金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拨款、企业投资、民间资本等,数量微乎其微。资金的匮乏是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最主要制约条件。陕西秸秆编织技艺地域面积较大且分散,以家庭作坊式的民间小规模生产居多,且通常由一个掌握技术核心的熟练艺人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做辅助工作的形式构成,这种手工艺的原始运作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目前也有以公司名义的成立的家庭作坊式运营方式,集设计、制作、包装、展示和销售于一体,自负盈亏。这种新型家庭作坊式手工艺生产,规模小、成本低廉,具有个体创新的风格和一定市场竞争力,但不利于发展和推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品的产业化尽管已形成蓬勃发展的基本态势,但就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水平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方式陈旧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营模式单一、品牌不具竞争力、产品市场营销落后、没有形成相关支撑产业链等问题,个别品种甚至已经出现恶性竞争、产品微利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今天,一方面,人们缺乏对传统编织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工艺传承困难重重。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以师带徒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秸秆编织艺术也不例外,竞争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年轻人已经很难静心学习编织艺术。培养人才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应从政府扶持、培训传承、授徒传承几个方面共同抓起。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并将它作为重要特色经济支柱进行发展,促进农民创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二、陕西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一)政策扶持、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

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产业化不仅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经济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和发展,也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应做好对民间文化产业的科学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在加大产业投入的同时,主动与国内外知名文化公司和大型投资企业合作,引入资金,推动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立法对各种抄袭、仿造等不良行为和恶性竞争进行严惩,建立保护民间工艺的措施。要不断更新技术,加强产品创新力度,技术结合科学,提高民间工艺的水平,提升秸秆编织产品的价值,既要传承编织文化精髓,又要结合现代人们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所需,加快产业化进程。传统工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比喻的那样,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创造性和生动性的民间工艺,会对现代技术产生启发与促进的作用,特别是民间工艺独具的工艺形式和审美形式可以为现代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设立机构、培训传承、名家指导、授徒传承几个方面抓起。从政策上支持年轻人发展手工艺产业,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不仅解决农村打工者的生存问题、减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感情缺失问题,还能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并将它作为重要经济支柱进行发展,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和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将艺术审美和传统文化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民间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发展。秸秆编织工艺品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包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思想、传统观念、艺术审美,是生产技术累积的演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促进民间工艺的发展。

(二)树立品牌,形成特色民间企业规模化、多元化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

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在创新与发展之路上,坚定打造具有陕西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品牌,才是其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策略。很多经典的案例告诉我们,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塑造形象,拓展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产品品质、企业信誉和服务的旗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着极强艺术感染力和极佳实用功能又低碳环保的秸秆编织产品,是有极强竞争力的,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产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企业借助于陕西特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定能助力陕西秸秆编织文化的传播;陕西秸秆资源丰富、选材易得、无污染、编织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且产品能将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民俗特色巧妙融合。在发展的角度考虑,如果能够将秸秆编织资源进行整合,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比如专业合作社模式、区域共营模式、旅游开发模式等,不但有利于民间秸秆工艺的发展,还能推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均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合作社、区域共营模式等形式,这为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由陕西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先生创办的兴文工艺专业合作社就是模式成功的典范。合作社以“民办、民营、民受益”为宗旨,实行“合作社+加工厂+成员户”的运作模式,引进人才、定期培训、聘请名师,使得麦草工艺画成为蒲城重要的文化支柱产业。另外,乡村手工艺发展的区域共营模式也非常可取,宝鸡六营村的泥塑工艺、长安北张村的造纸工艺、三爻的灯笼工艺、凤翔泥塑、耀州窑瓷等都是工艺家与商家资源整合、工艺体验服务推进的品牌营销。这些不仅发展了传统工艺,也构成了区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陕西作为文化旅游大省,如果秸秆编织艺术品能在游客、旅游纪念品开发企业、游览地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旅游者满意、游览地提高知名度的效应。通过秸秆工艺品与旅游业相联系,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三)加强宣传与经营监管,产业链条纵深化延伸

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拓展生存空间。民间工艺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宣传教育。企业或各种形式的作坊、组织可以和高校或科研机构联手,名家讲授技术和学生实践为主,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新型人才,通过民间工艺展览、旅游纪念展览、特色传统文化展览的方式提高大众对秸秆编织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陕西民间秸秆编织艺术应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通过开阔视野、思路创新,科学合理地进行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编织艺术水平,使编织艺术得到传承、发展和壮大。在经营销售上,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通过加强经营监管,保障商家和消费者利益,强化销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秸秆编织艺术产业化,不仅需要生产、制作的相关企业,也需要包装、产品运输、广告印刷、宣传销售等相关行业,这些产业随着民间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深度挖掘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品的应用范畴并推广,才能保障传统工艺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在政策扶持、技g支持、经济支撑、产品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塑造产品品牌,形成特色民间企业规模化、加强产品宣传与经营监管,使产业链条纵深化延伸,多元化产业集聚,不断探索有效的民间工艺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促进陕西民间秸秆编织工艺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陕西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品牌,才是行之有效的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科学时报,2007,(1).

[2] 苏立丁.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2011,(1).

[3] 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J].民间艺术研究,2006,(3).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政府购买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路径

政府作为我国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虽然为社会供应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但政府却不是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第一生产者和唯一供给者。政府应当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促进文艺市场充分发挥力量,加强与社会文艺组织的配合,促进多元化协同公共文艺供给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就是以社会供给和市场供给为纽带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权利的公共行为。可以说,政府要想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政府购买不仅是行之有效的模式而且势在必行。

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理论阐释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一种区别于盈利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特殊文化艺术产业,主要把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全社会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向公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传播先进的文化艺术,满足公民的文化艺术需求,保障公民享有文化艺术的权利。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着由来已久的西方公共管理学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倡导“政府再造”运动以回应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必然结果。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深水期的到来,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有效型服务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模式也由政府的直接供给慢慢转向对市场和社会购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已成为政府自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加速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诉求。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应具备以下实践价值。首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相对于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改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供给效率。原因在于,政府是通过营利文艺组织和非营利文艺组织两个渠道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二者都是文化艺术服务的专业生产者及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身处于市场之中,还有着对社会公民需求的文化艺术信息渠道。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文艺组织蓬勃发展。政府购买模式给社会文艺组织提供优越的平台,为社会文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给予其更好的发展机会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最后,政府购买模式可以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艺需求。例如,南通市举办的“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活动,政府向文艺团体购买演出,卖场演出政府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免费为农村的老百姓演出。

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现实困境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还有不适应的因素,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若没有制度、法律保障,则无法实现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还没有完全正式被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缺乏与之相对的法律制度保障。虽然在一些地方文件中已有对此的制度创新,但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制度化还有待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购买规模较小

相比发达国家模式,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规模范围上远远不足。大多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经过直接委托下级部门或自身承接,从而导致开放、公平的竞争性购买较少。

(三)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程序上欠缺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预算资金不透明。购买公共艺术服务程序上尚未形成公开竞争的原则。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监督管理不规范。

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职能定位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要求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向购买者与监管者转变。本质上,便是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观念。政府职责是监督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由谁提供、为谁提供、做到何种水平等。从而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全面、多层次、优质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二)建立规范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机制

成立由文化艺术界专家与文艺工作者组织的非行政独立性组织机构,例如,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会,拓展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资金筹集方式、制定相关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行业标准。避免行政潜力对文艺创作的过度干涉,搭建公平、公开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组织能全面参与的竞争平台,避免权利寻租、资金挪用的现象。

(三)壮大社会文艺组织,发展多元艺术服务模式

通过推进社会资本的开放,鼓励民营的文化艺术企业,打造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市场化格局。重点培养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同时变革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的管理体制,在适度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监管,促使文化艺术组织依法登记注册。

(四)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后,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参照合同,按照相应的评估标准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价。对于完成合同要求的支付全额费用,未完成合同的扣除相应资费。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307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6;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GB201005;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0841;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yg2011-13)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价值探析[J].管理观察,2014(05).

[3]黄丽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4(04).

[4]王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5):93-97.

[6]李茹,吕维霞.我国政府向NPO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1(02):84-89.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纺织;纤维;毛织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8-02

近年来中国设计界引进的各种不同形式西方纤维艺术展览,在高校的纤维艺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中只介绍或者重点介绍了西方的壁毯历史和编织工艺技法,如克里姆、奥比松、高比林等,很少提及中国传统纺织纤维与现代纤维艺术之间的承接关系。

奥比松是法国中部的传统壁毯编织工艺,是在卧式的织机上由经线和纬线平面交织的“通经断纬”的彩色纬线图样。而中国传统纺织的织绣技艺之一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并且从当前出土文物的发现看,中国的缂毛要早于缂丝,在新疆就发现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缂毛织物。但宋代的缂丝织造技术是令人惊叹的技艺,并且有不少的传世作品,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的缂丝名手朱可柔作品《莲塘乳鸭图》运丝如运笔,中国画的神韵俱全。这些优秀的传统精华都是可以在现代的纤维设计中借鉴学习的。举此例子是说明既然中世纪的奥比松、高比林等古典工艺手法的发展历史被西方艺术家编排于纤维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那么我国纤维艺术寻其源头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本文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比较着重于比较两者的纺织纤维工艺设计历史有两点目的,一是为了证实虽有不同的曲折螺旋的发展方式,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有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二是为了让中国纤维设计师能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染织历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应当根植于传统才能创新未来。当然这里会有人对纺织、染织、纤维等概念提出异议,认为现代的纤维艺术是新艺术。本人认为既然纤维艺术能把西方的纺织纤维的历史作为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为何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染织历史作为纺织纤维的历史,并且传统的织造技术和现代的纤维设计工艺手法在织造以及编织技巧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西方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大量使用了羊毛纤维编织。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00年,秘鲁南部海岸的帕拉卡斯人有很高水平的编织技艺。虽然这些工艺手法很早就在世界上产生了,但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普及繁荣。12世纪至15世纪之间,挂毯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装饰于冰冷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中。题材内容多为宗教场面神话故事,也表现贵族欢宴、田园牧歌等生活场面,技术精湛,尺幅比较巨大,跟同时代的雕塑、绘画等工艺美术在风格特点上很近似。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盛行,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壁毯模拟油画画面更加精细,后来产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再没有富人的定制需求,这种奢华的风格壁毯逐渐销声匿迹。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提倡简朴、实用、装饰,突破了仿制油画效果的局限,开创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初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包豪斯设计学院进行了创意实践,用编织材料创造并超越本身,把模仿画面放到了挖掘纤维材料特性上。受抽象风格的影响,壁挂终于有了现代意义。20世纪30年代,法国挂毯大师吕尔萨开设了现代壁挂织造厂顺应时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性大融合成为潮流,各种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在各个领域异常活跃,壁挂纤维艺术也从传统壁挂的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空间,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

二、中国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骨针、陶纺轮、石纺轮、龙山文化的骨梭,织造丝和麻织物相继发掘出来。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墟出土的青铜钺上有包裹用的几何菱形连续的回纹织物,麻布染色同时绘有黑白线条。公元前1100年,西周染织工艺有了专门分工,植桑养蚕发达,此时不仅丝织种类增多,并且已将毛织物染色,手绘和刺绣都相当成熟。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纺纱织造普及,品类繁多,织造精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染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品种继续增多有经锦、圈绒锦等,花纹在以前几何纹的基础上动物花卉纹样增多。此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公元618年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染织分工很细,丝麻类生产遍布全国,汉锦为经锦,唐代为纬锦,能织出更复杂华丽的织锦,毛织、丝毯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生产。公元900年左右五代十国两宋染织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最有特点的是缂丝多织造绘画书法惟妙惟肖。元代的毛织工艺发达,羊毛种类居多。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南京云锦闻名全国,在前代的积累之上刺绣还出现了四大名绣。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了“首届壁挂艺术展”,1985年法国纤维艺术家万曼先生来到中国,带来了现代设计理念,先后到北京地毯研究所和壁挂中心开展创作活动等,接踵而来的各种和国际壁挂、软雕塑的展览交流,直至2000年终于迎来了北京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国设计师快速反应接纳吸收西方的设计思维迅速融入国际纤维设计大环境。

三、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初步比较结论

从工艺美术史比较中西纤维艺术设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规律比较相同,都经历的最初的简单织造,到技术的发展进步、图案种类增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运动思潮的推动又有大的进展。

二是目前纤维设计史中国染织设计史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原材料不以毛纤维为主。西方纤维艺术设计因地域气候,多产羊毛,麻类,所以纺织纤维多采用羊毛材质,而中国最早缫丝养蚕所以丝织最发达最突出,所以世界关注中国丝织品的时候忽略了毛织品,毛纺织和丝绵麻的织造技术很多都是共通的。

三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纤维设计作品放眼望去,确实有很多不论题材构成形式包括审美都受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终究是跳不脱的,总会有她的深深地印记的,也应从近些年所展出的作品看到,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并且西方的作品有一些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艺术信息的交流迅速,所以中西之间纤维艺术的交流平台是很开放顺畅自然的环境,此时需要抓紧这个时机,吸收蕴化西方的纤维设计的经验,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盲目跟从,丢失了自己可以创新的传统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取的,希望能根植于传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纤维艺术设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音乐学

音乐学在艺术类专业中属于一个综合性专业。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艺术类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学生既懂得吹、拉、弹、唱,又学过有关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故而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如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影视部门和学校等。

【主要课程】: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和电台、电视台担任节目的音乐编导,同时还可以从事音乐演唱或创作工作,属于自由职业者。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该专业通过对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钢琴、舞蹈与编排、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读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作品欣赏、和声曲式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合唱指挥、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舞蹈、幼儿舞蹈创编与技法、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形体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美术、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园游戏论。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幼儿园、幼儿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相关出版部门等部门从事幼儿教育、儿童艺术辅导、社区文化管理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湖北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和演出团体,如音乐演出团体、戏剧团体、广播影视部门等单位从事音乐创作的专业性音乐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

【就业方向】:可以到唱片公司、剧组、电视台等部门从事音乐创作和一些音乐演出团体或公司担任音乐制片人,同时还可以到中小学、艺校等教育机构任音乐教师。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指  挥

指挥专业考试时十分注重对视唱练耳、和弦听辨的考查,同时对考生的演唱和钢琴弹奏水平有一定要求。该专业学制多为五年。我国目前音乐界的指挥人才屈指可数,有时一些高级别的音乐会还不得不邀请国外著名指挥家参与演出。所以高学历、高素质的指挥专业人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且被赋予了代表中国形象的寓意。随着我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团体的发展,指挥人才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本科毕业后,到一个文艺团体谋一份乐团指挥或合唱指挥的差事应当不是件难事。

【主要课程】:指挥、乐队学、合唱学、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钢琴、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合唱、声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等学校专业教师、青少年宫合唱团专业教师、社区文化馆站文化干部与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师资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指挥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声乐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该专业学生将掌握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演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并在声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的艺术实践包括大型声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唱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培养具备流行音乐演唱及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流行音乐演唱和表演的基本理论,接受相关技能的系统训练,娴熟运用演唱及表演的专业技巧,并具有较高的流行音乐综合表现能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系列音乐会、社会活动比赛、学期专业汇报等作为其艺术实践。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声乐、台词、形体、舞台演唱实践、节奏训练、歌曲写作、录音棚实践、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西方流行音乐史、世界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中国乐器演奏

中国器乐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乐器演奏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乐器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中国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主修乐器、副修乐器、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弦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管弦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艺术实践包括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主课、管弦乐合奏、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基本乐理、和声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键盘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键盘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键盘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钢琴课和键盘教学法、合奏、随行、服务打、剧目、键盘和踏板技巧、演奏会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奏

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独奏能力及乐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流行音乐演奏乐器的基本理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独奏及乐队演奏能力,并能运用所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和声、乐队合奏、作品分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专业为游戏、影视、动漫行业培养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悉音乐产业运作规则的应用型音乐创编人才和具有经营谋略和音响现代管理知识的,并专门从事配音、配乐、声效设计、编辑、合成等工作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传媒人才。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电视音乐音响、电视录音、音响技术、录音艺术、彩铃制作、广播录音、摄录编技术、舞台音响调控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游戏制作公司、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计算机特技部门、建筑漫游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及各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专门从事音效设计、编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 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86-02

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是传统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开发的一门课程,是面向汽车、机械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工作的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为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

一、课程定位

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专用夹具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典型零件工艺规程编制能力、进行简单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为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对前续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在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工艺问题方面的综合应用,又为同期的零件普通车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和后期的专业顶岗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毕业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思路

(一)充分利用资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机电技术研究所、机械工厂。机械工厂拥有各类机械制造设备达200多台,承担东风柳汽、玉柴公司、柳工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加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福达公司、柳州福臻公司、柳州商泰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关系,校企联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该课程与企业通过专业工作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共同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考核标准等。

(二)注重课程衔接

与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的项目测绘与设计(即二级减速器)相统一,与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训课程同步。即在测绘和设计出典型零件(如阶梯轴、齿轮等)的基础上该课程与实训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与专业顶岗实习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整合发展。

三、内容设计

(一)学习情境的设置

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

第一个学习情境“机械制造工艺理论知识”以系部现有的教具减速器的轴和齿轮等为载体,掌握机制工艺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概念、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计算,并能识读工艺规程卡、机床夹具总装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零件普通车削加工等实训课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实现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初步理解理论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个学习情境“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东风柳汽生产的汽车传动轴等轴类零件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轴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三个学习情境“齿轮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学院机械厂为柳工公司加工的变速齿轮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齿轮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四个学习情境“箱体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玉柴公司连杆生产厂家柳州通用机械厂的连杆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齿轮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第五个学习情境“叉架类零件工艺规程编制及夹具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柳州五菱公司微型汽车发动机的箱体为载体,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专有夹具的设计,并与实际生产文件对照。掌握叉架类零件工艺编制及夹具设计

(二)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随后的专业顶岗实习阶段将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在学院机械厂齿轮加工组、轴类加工组、柳州商泰公司、东风柳州汽车公司和柳工公司等企业的连杆、箱体加工车间,以论文形式要求对岗位生产的产品进行技术分析、现场解决工艺问题的方法等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岗位竞争力。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

轴类、齿轮类、叉架类和箱体类四大类零件是机器的典型零件,机械加工中常见,教学载体的选取完全来自实际的生产,教学内容从企业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设定,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组织安排

(一)总体思路

在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应在会编制零件工艺规程的基础上,与实训课、专业顶岗实习结合,掌握零件加工过程中各种装备的选择和使用、零件的加工方法及零件加工质量的检测与分析。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结构的载体零件,从易到难逐个进行工艺制定一装备设计-工件加工-质量分析的模块训练,从而实现从学徒工到熟练工、从操作员到技术人员的转变。

(二)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图2是学习情境内容组织框图。从图2中可见每个教学项目以“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编制-专有夹具设计-加工-质量分析”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一体化教学等方式教学,在学习中工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沟通、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职场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评价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阜南柳编;工艺;工艺流程;编织技法

1 编织、柳编及阜南柳编相关理论概述

1.1 编织

编织作为一种人类用来制作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植物的根、茎、叶、枝等等都可作为编织的最佳素材。

1.2 柳编

顾名思义,柳编即以杞柳为主要原料,采用一定的编织技法编制一些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早在原始社会,柳编工艺的一些编织技法就已经形成并开始使用,发展至今,柳编工艺从传统的平编、勒编、缠编等发展到多样化的编织技法;从过去的家庭式演变成规模产业式;从国内一些歌沿河、沿湖分别地区到随着对外贸易风靡国际市场。

1.3 阜南柳编

柳编作为阜南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亦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阜南县志》记载,公元1000年前后,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黄岗镇为中心的阜南地区,人们用杞柳编制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多为自给自足、养家糊口的而拿到集市上贩卖的传统柳条的手工编制品开始出现,并逐渐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阜南柳编真正兴盛于明末清初,处于当时的阜南地区的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编织,编织产品种类繁多、样式齐全、技艺精湛,远销江南各地。时至今日,一谈起阜南,就会与“中国柳编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而目前的阜南柳编主要是以黄岗镇为中心,分布在黄岗、张寨、中岗、曹集、王家坝等区域,柳编产品已达上万种,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柳编企业已近百家,产品享誉海内外。

2 阜南柳编工艺

柳编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在朝代更迭中,成为人们生活记忆的一种符号,蕴含着不同地域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阜南柳编工艺已日趋成熟,吸收了阜南文化特点,兼具南北方编织工艺特色,即粗犷中蕴纤巧、质朴中见秀丽,刚柔相济,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和风格气质。

2.1 阜南柳编的工艺流程

柳编工艺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序,一般可分为选料、蒸煮、上色、浸泡、编织、熏烤、晾晒、刷漆、包装等的步骤。在选料即选用柳条时,要以比较成熟、剥皮容易、颜色偏白的伏天柳条为最佳;柳条在经过筛选后,用水进行蒸煮,时间以能够将柳条外表的青皮很容易的用手撕下来为宜,蒸煮好后将冷却的柳条轻轻剥去青皮;剥掉青皮后的柳条被称为熟柳条,可以直接用以编织,或者为了更高艺术要求的产品用颜料进行上色;针对上过颜色之后的柳条,首先要将其在上色之后晒干,然后在编织之前,将晒干的柳条在水中浸泡20分钟,使其变软、恢复原有的柔韧性;接下来便是整个柳编工艺的核心环节――编织,也就是按照品种、尺寸、颜色、造型等等的一些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并采用铁签剪刀、尺子等工具编制成形;编制好的产品要在清洗干净以后放入熏室通过硫磺使其脱去其中的水分,然后及时进行晾晒处理,便于长期保存、防止其被氧化变色、发霉或曲折变形。刷漆是一个可选则步骤,是根据需要,将晒干后的柳编产品刷上清漆,能够使得产品色泽更加明亮、持久并且耐用。

2.2 阜南柳编的编织工艺

柳编传统的编织工艺技法主要有平编、绞编、穿花编、镂空编、勒编、缠边编几种。

平编是所有的编织工艺技法中最为基本和简单的一种,编制方法主要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编织,而按照经纬方向柳条数目的差异又可以将其分为经纬等数编织和经纬异数多挑压编织两类。经纬等数编织是传统柳编产品大多采用的编织方法,是指在经纬两个方向上的柳条数量一样,经向上两侧都由一个柳条相压相接,然后再按编制顺序将纬向的柳条沿经向穿插,这就要求整个编织面平整且紧密,经纬距和编织力度都要均匀。而对于经纬异数编织来说,在经纬两个方向上的柳条数量自然是不相同的,这种编织方法又可分为单柳编织和多柳同步编织两种。经纬异数编织方法一般比较常用于人类生活家居用品。

绞编即绞丝编织,是众多编织工艺技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比较常用编织方法主要有二绞丝编织、多绞丝二绞丝编织、顺倒二绞丝编织。二绞丝编织是指用两根柳条沿纬向编织面,从左至右依次为挑一压一旋转编织的一种方法,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绞丝;相对于二绞丝编织来说,多绞丝二编织则是指在绞丝数量上有所不同,而柳条数量不变;顺倒二绞丝编织则是指在纬向编织面两行完全反方向的二绞丝编织,亦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绞丝。

相对于上述两种编织方法,穿花编织是比较不常用的一种,主要用于屏风类产品的主体面编织,是一种在编织平面上将编织材料相互穿编的编织类型,主要有单皮互编方眼编织很单皮互编菱形眼编织两类。镂空编织是指在编织过程中采用较大空隙和间隔的一种编织方法,常见的有X纹路和旋转绕圈编织两种。农村家庭常用的一些劳动工具,向簸箕、笆斗、箩筐等,采用的都是勒编这种比较传统的柳条编织工艺,具体的编织方法与平编大体一致。缠边编通常作为在产品的边沿、手把部位进行锁边、收口的一种编织方法,可以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缠条,以起到一种装饰美化的作用。

3 结语

中国柳编工艺是一种古老而质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阜南柳编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和风格气质成为众多柳编工艺盛行的区域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阜南柳编工艺来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生活,吸收了阜南质朴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形成了皖北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和粗犷的风格气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阜南柳编工艺也日益成熟完善、丰富多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毛祖光.阜南柳编工艺产品创新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24-54.

[2]艳如.阜南柳编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5:20-41.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编织工艺;服装设计;运用;发展

编织工艺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是服装设计中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它起源于上古时期原始人类的渔网编结,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被广泛运用于时尚设计的每个领域。在现今体现个性化的年代,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大师的笔下妙手生辉,展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与艺术特色。

1 编织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编织工艺的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开始运用麻类植物的茎皮编织渔网、绳索及衣物。历史资料记载在《易・系辞》谓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在考古发掘中,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编织物也充分说明了传统的编织工艺起始于网罟及筐席。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从“手经指挂”完成了“织之功”,编织工艺不断完善,从而产生了灿烂精美的丝织、毛织、棉织、织绣等编织工艺,随之纷繁精致的编织工艺品、服饰品应运而生。编织工艺成了艺术、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而现代的编织艺术则进一步超越了传统编织艺术在形态上的变化及艺术语言上的丰富,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艺术气息、艺术理念和艺术美感。

2 编织工艺的分类

编织工艺经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根据选材不用、技法不同,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从而营造出不同的风格、意境。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编、结、织三个类别。

编是指绳、线之间相互缠绕,不打结,只是通过挑压、扭绞、编辫的方法组合在一起。其造型灵活,既有秩序感、节奏感,又能通过其疏密、色彩、图案等变化表现出丰富感及灵动性。结是指绳、线通过打结的方法形成错落有致的编织效果。其来源于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且每一种结都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如“盘长节”意寓盘结围绕的情意,“方胜结”意寓吉祥如意的祝愿。按不同地域,结可分为中国结、西洋结,种类较多且可以单独使用的中国结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品设计中,编织成手绳、脚绳、项链绳等等装饰品,既时尚又美观,且寓意深刻。比如用红绳编结成装饰品,寓意趋吉辟邪、转运保平安,深受大众喜爱。织则是指借助于编织工具,使绳、线形成线圈互相串套,编织出连续不断的图形,如钩针编织、棒针编织等,在针织服装上被广泛运用。如上是基本编织方法,可单独也可按需求结合使用,编织工艺的方法在不断创新中不断发展。

3 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材料的选择

服装面料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根据服装面料本身的柔软、硬挺、悬垂、厚薄、轻重等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使造型更为丰富,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丝绸、雪纺等,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兔毛等编织物,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厚重型面料――各类呢绒、绗缝织物等,搭配温暖厚重的编织物,使设计更为丰富、空间透视感更为强烈。相对应的编织材料的加入,提升了服装的品质感和装饰性。

3.2 色彩的搭配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编织工艺,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类色配合、近似色配合、对比色配合、相对色配合四种。其中同类色配合一般用作零星的装饰;近似色配合色彩变化不大,一般用于生活装,给人温和协调之感;而对比色配合则色彩鲜艳、明快,在演出服和创意服装上运用较多;相对色配合其效果比对比色配合更为强烈,根据服装本身的风格,一般可以加入中间色,使层次感更为丰富,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突出设计风格。变化而又能统一的配色规律,充分展现了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单纯化、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一向是崇尚流行意识的,在配色中要注意结合流行色,满足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3.3 图案的设计

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有传统的、现代的、具体的,抽象的等等。无论哪种题材,图案的设计都要与设计主题、风格相一致。如儿童服装,加入一些动物图案、卡通图案更能体现儿童的可爱及童趣。从编织技法分析,不同的编织方法表现出来的编织纹样是不同的,不同的纹样所体现的服装风格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如休闲类服装,编织纹样应简单明了,而对于服装某些部位的装饰纹样,则整齐、精致为好。

4 编织工艺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编织工艺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和形式语言存在着,它有着一种自由的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精神品质。

4.1 人们对个性品味的追求促使编织工艺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服装设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着的要求不仅仅是蔽体御寒,同时也是对精神面貌的一种追求,人们都希望能购买到满足自己个性品位的服装。尤其年轻人,希望通过服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突出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对时尚的理解。设计师们为了满足现代人自我表现、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 便会寻找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而编织工艺产生的各种特殊肌理效果,新颖独特,变化万千,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设计师青睐的设计元素,并随着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将在服装设计中得到不断沿用及创新。

4.2 编织工艺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编织工艺与生俱来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根据所用材质、工艺方法的不同可以创作出柔软、粗犷等各种肌理,满足各种风格的需要。如现今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大量的结合使用,既柔软、贴身、穿着舒适,又能达到外形挺括、塑造和美化形体的功能,如此美观性、舒适性兼而有之。编织工艺可用材料的广泛,也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意。如日本当代著名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特别追求面料的与众不同及性格特点, 因此他的设计总是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性 。1983年他在巴黎展示的服装系列中 , 因选用鸡毛编织的面料而轰动了巴黎时装舞台。编织工艺的独特魅力给服装设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

4.3 高科技的发展会进一步完善编织工艺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编织工艺已经从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为效率较高、工艺精致、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的高科技编织工艺。相信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未来,人们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编织材料和编织技法,充分展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成为设计师灵感表达和创意创新的手段之一,在服装设计的领域里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编织工艺变化无穷,耐人寻味,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编织工艺的运用,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了更为精彩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开拓了编织艺术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编织工艺会一直活跃在服装设计的舞台上,成为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并促使服装产业向多元化、艺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走在时尚前沿,展现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编织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