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

有机化工论文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篇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及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CDIO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改革方案,出版了大量的教学改革资料,并且在2005年由汕头大学引进我国并在汕头大学开始实施,之后国内多所高校积极开展CDIO模式改革,积累了很多在我国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的宝贵经验。贵州是资源大省,但贵州“五张名片”中,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均为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近年,贵州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贵州理工学院正是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设立的一所高校。基于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积极进行CDIO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希望能通过CDIO模式为贵州制药工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早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4]。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将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推广,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5]。这种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地方可记录下来,待到课堂教学时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提出问题并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有机化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机化学课程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具有基石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创新型制药类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实现制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然而,当前很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量的不足,普遍存在对于很多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掌握不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不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也缺乏任课教师的准确引导,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有机化学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而忽视对它的学习;同时,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由于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后续的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困难,尤其是药物的结构、相应的构效关系、合成路线等成为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严重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真正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便又加剧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厌倦情绪,从而出现学习的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到高校应届毕业生后,普遍感到当前多数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不够,即使是大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用人单位仍然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上现象的出现,与当前高校忽视对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有着紧密的联系。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教学则旨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贵州理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有机化学》及其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采用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以翻转课堂式的教学,通过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能够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继而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具备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研究内容

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做中学”的理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以项目为导向,引入翻转课堂学习环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根据CDIO理念,教师需要摈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在研究思路下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学习。教师在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就尽可能通过制药工业的一些最新进展,药物的发展历史以及新药开发的过程,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品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环烷烃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某一个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讲述、答疑、作业等,而授课教师则认真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安排等方面引导学生把好关。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任课教师进行仔细全面的点评,总结经验与不足。课后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写出各种小论文,加深学习印象。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融入常规的实验教学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多数是对前人探索研究过程的简单再现,这虽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CDIO理念倡导“做中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传统模式。基于CDIO模式的有机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多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在内容上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教学、实验研究成果,拓宽实验内容和深度,并赋予现代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利用实验诱导学生深入地去思考,使学生从多层面受到感染、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谓一箭双雕。因此,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改革以往的授课模式,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拟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提出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实验方案,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受到较充分的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教师一次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多地保持着引导、组织、提高、咨询和支持的态度。

(3)将绿色化学和化学安全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绿色化学已经从最初的减排、降污、增加积极效益等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上升到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从事药物制造、药品质量检验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因此,绿色化学与制药二者在总体目标上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通过CDIO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充分体现、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树立全面的绿色化学的意识。此外,安全意识教育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是课题理论通向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工科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但是化学实验事故隐患多,容易造成实验事故,而且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实验教学安全顺利进行,在化学实验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工科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4)倡导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有机化学的翻转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后,可以采用前后对比,新旧联系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5)以专业涉及知识点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数量大、结构复杂、反应式多,需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授课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翻转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轻松的进入有机化学学科领域,从而使学生用“有机思维”来思考问题,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应在CDIO理念下,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的哪些内容。哪些知识需要精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把繁杂的内容总结成一颗树状,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主干,让学生自己去茂盛枝叶,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6)构建科学合理的有机化学课程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结合CDIO培养理念及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解决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完即忘的问题,更好的督促学生平时的认真学习,可考虑适当减轻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从而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不仅能科学、公正、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2篇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与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缺失,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和学习的奴隶,学生实验过程“照方抓药”,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5结束语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员工培训 有机融合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意识、信仰,渗透到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覆盖企业内外的一切角落。企业文化能指引员工的价值观,摒弃消极因素,促使员工紧密围绕企业目标而奋斗。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员工也能升华自我、提升自我。企业培训员工,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企业文化为指导思想,让企业、员工之间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从而焕发出员工培训的动力。

一、过渡性培训阶段

过渡性培训阶段,是对企业员工的开始性培训,其目的是让员工快速了解企业,转变为企业“局内人”。新员工有两大来源途径,一是毕业学生,一是转业人员。对于毕业学生而言,他们来到工作岗位,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新鲜、不同的环境。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环境、氛围的改变,并由此产生焦虑情绪。因此,企业需要以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文化氛围,消除其不安情绪,让其尽快融入到企业内部之中。而对于专业而来的员工,他们大多具备明显的“文化烙印”。这些员工在之前的工作岗位,接受并沉淀下的“文化因素”,会与企业文化产生碰撞。因此,企业不能简单的根据他们具备工作经验,从而忽略了过渡性阶段的培训。如何开展过渡性培训?首先,制度范。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制度上积累、升华而来,缺乏完善制度规范,难以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培训的第一步,即是要宣传教育企业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制度为准绳,标出员工的薪资待遇。其次,企业历史。员工要真正进入企业,与企业有机的融合,必然需要了解企业的历史脉络。只有知道过去,才能抓住现在,才能放眼未来。为此,企业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接触工作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历史,并从中感知企业的文化内涵。

二、知识性培训阶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培训模式自然也不例外。现行企业的知识培训,一言以蔽之,即是知识培训周期不断缩短。员工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掌握并适应企业的经营节奏,了解企业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员工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作为企业领导,要注重观察,明确员工的个人所长,继而将其准确安置到合理的工作岗位。当然,在这一培训阶段中,并非所有员工都能实现“各得其所”,部分员工难免不适合自身所处的岗位。对于这种状况,企业不应当简单或者是粗暴的辞退员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全面、细致、深入了解员工状况之后,再适当调整(更换)员工的工作岗位,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些更换岗位的员工,没有必要在完全重新开始培训,因为其在前一阶段已经接触到基础的企业文化,此时只需要学习其他技能即可。成熟的企业,在技能、知识培训结束之后,还要通过企业文化(学习型文化),渗透到所有员工心中。久而久之,让员工自觉形成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学习意识。如此,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自我的知识结构,发现缺陷并随时改进。企业与员工都在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也只有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淘汰。

三、专业性培训阶段

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离开了专业人才,即使具备了科学的经营理念,先进的技术设备,合理的生产结构,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功效。因此,无论是满足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都必然也应当开展持久性、计划性的专业人才培训。企业的专业人才培训,大致可以分为技术型专业人才、管理型专业人才两大类型。培训实践发现,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业务素养、工作能力确实取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正是员工深度培训之后,往往会伴随出现离职小高峰现象。从企业角度出发,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结果却“人财两空”。究其原因,主要是员工缺乏“企业主人翁”意识,而之所以没有主人翁意识,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不佳的直接体现。因此,企业要格外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团结、和谐、互助、信任的文化氛围,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切员工的切身利益。从物质及精神两个方面,提高员工的个人归属感、自豪感。企业文化建设,理念需要落实“以人为本”,实践必须彰显人文精神。也只有形成一种积极、融洽、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切实的吸引、凝聚员工,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企业的向前进步。

四、结语

总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过程应当充分结合企业文化。通过有机融入企业文化,能快速的消除新员工的不安定心理;高效有序的开展岗位培训;稳定顺利的进行技能提升。企业文化会影响员工的培训效果,员工培训也会重塑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培训为平台,让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而又在许多方面相同、相通和相融的概念,要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切入点,以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活动,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的群体意识,带有浓厚的企业管理色彩。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又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有机结合

1.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做到中心突出,相得益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工作对象也是一样的,因此,在目前经营和管理中,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灵活方法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活力,更注重实效。作为企业,当前要把树立维护两个利益的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

2.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做到相辅相助,整体推进。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二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提高职工素质。三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

3.在工作运行中互相促进,确保同步推进,落到实处。在工作运行中,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领导带动、典型引导、载体互动等举措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为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可以通过制定企业的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把广大员工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加快企业发展中来。

二、工作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

1.强化企业管理。我们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强化人本管理。在一切资源中,我们要明确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3.提高领导素质。领导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没有企业领导创造和倡导企业文化,就不会有领导要身体力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4.提高职工素质。要端正职工的劳动态度,使其认识到劳动是自己的权利,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劳动是精神和道德的体现。要重视知识和创新,尊重科学和技术,使职工把精力放在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上。

三、努力方向

1.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共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上。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好的文化对企业经营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不好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围绕增强以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创新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努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职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共同促进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上。真诚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树立诚信形象是沟通员工,赢得信誉的法宝。因此,充分发挥思想工作所具有的队伍优势、阵地优势和渠道优势及机制优势,使之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的功能。当然,企业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企业之中的,而是渗透在企业运行中的各个方面。我们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塑造,而企业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企业活力存在于企业员工之中,其源泉是人的积极性。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没,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的针对性,从“人”这个核心入手,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完成生产经营和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它的职能,就是它在企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所担负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任务分为灌输、转变、调节、激励、落实等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工作,能够指引企业员工完成企业任务。同时,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指引人的活动来培养人、锻炼人,最终达到完善人、发展人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

(一)两者工作对象相同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人,都注重在员工的集体协作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水平方面下功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人的本质的提升。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是人,现代企业理论承认企业员工不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然人”,也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更不是只图满足自己需求的“社会人”,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富有精神、具有聪明才智的“文化人”。因此,这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中只重“物”、不重“人”的做法,着眼于倡导、培育和建设企业员工能够共同遵从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人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发展。

(二)两者的任务相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文化建设以重视人、尊重人、信任人为出发点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发展。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用企业精神统一意志,增强员工凝聚力;用职业道德规范职工行为,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党的方针和理论,教育员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对员工的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在各项经营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而企业文化则是较为新兴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而且要做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吸取国外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经验时,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根本手段。由于地域和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第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时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大力宣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并且把这些精神内容与我们企业的职业道德、职工守则等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制度上的约束,使职工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做到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职工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也就会具有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

第三,解决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时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意识转化为相应行为的过程,而是职工思想碰撞、观念调整的过程,这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与有效促进。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讲,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职工思维模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守旧”、“封闭”的现象,而且存在着一种“排外心理”——拒绝接受新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让职工突然来一个“脑筋急转弯”,去完全接受“企业文化”,职工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机构改革、制度改革等原因,难免会给职工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使职工的思想存在着一些顾虑和疑虑,这就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二)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第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发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代的特殊表现。当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特征和要求时,就可以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一种中国式的、经过了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体化格局,让企业文化的具体形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形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得到加强和改进。

第二,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从实践来看,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满足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和思想引导需求,而企业文化在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内容的这种广阔性和灵活性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上来,既可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单薄,又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传播主导意识、转化社会矛盾、规范员工行为的政治目标的要求。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更新改进,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开展深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依托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

第三,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某些局限性。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引导职工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认识经营管理工作,其内容和范围更广泛,其中不仅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包括文学、心理、体育、科技、艺术、现代经营观念等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涵盖了职工思想、职工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这一层意思上说,企业文化范围的广泛性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工作的空间,扩大了工作的领域,使其覆盖面更大。所以,要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开阔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扩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2

在国有企业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就是为了对员工更好的进行管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批评、教育以及指导来帮助员工规范的进行企业劳动,企业文化则是利用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或者是工作制度,是国有企业运行管理的核心。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可以更加的科学、合理,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管理的实效性。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工作的概述

(一)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其最K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倾向于经济领域,比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实际作用就是,通过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调动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激情,通过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来实现员工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实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中,是通过企业树立的工作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在岗位中能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综上分析,两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引导,实现公司的最终管理价值。

(二)两者的不同点

首先是两者在管理的本质上有所不同,即两者的管理范畴不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方向;企业文化工作属于经济方向。然后就是两者的管理功能不同,国有企业进行思想工作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员工的思想方向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一致;企业文化工作主要的方向倾向于国有企业内部,使员工的工作行为和职业道德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内部党组织建设弱化

在过去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模式中,国有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党组织说了算,比如员工的调动以及员工的招聘和解雇,但是随着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公司的一切的大小事情都要经过董事会的决定和研究,使得原本党组织的地位和权利有所下降,在开展有关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候,相应的影响力度就下降了许多。另外,在国有企业目前的股份制制度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政策限制,而是具有很大的市场化方向,使得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监督作用大大弱化了。

(二)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与企业的发展不协调

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于原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错误认识,简单的人为在当前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比如对于一切重大的事件研讨利用互联网视频会议以及相关的报告、汇报采用电子文档格式进行网上的传递,原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今已经失去了意义,同时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不能将原本的工作与当今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这也是由于在股份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原本专职人员,换成了兼职人员,或者是将即将退休的员工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思想政治团队的人员以及工作模式与企业的发展不能相适应。

(三)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理念不足

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弱化的同时,企业内部的员工以及思想政治员工出现了功利性工作想法,这主要是受到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中,一些相对深资历的员工,没有一个竞争的意识,存在“混子日”、“吃大锅饭”的落后思想,另方面是国有企业在日常的干部、员工的福利待遇上出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利益出现了分离,使得员工的工作岗位上,找不到与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再加上国有企业外部的民企、私企抛出相当大的诱惑,使得国有企业中员工的思想不能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企业文化措施

(一)利用企业文化加强对党组织的建设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建立多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模式,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发挥企业为文化工作的作用,防止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在股份制的体制下,要把党委书记加入到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中,使得党组织在新的环境下,依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然后是,利用企业文化对于党组织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党组织干部正确认识到思政工作的价值,并执行好监督作用。

(二)利用企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团队

利用企业文化优化思政工作结构,比如在思政管理机构引进一套良性的竞争意识,对于不能达到新时期要求的思政人员进行淘汰,加强思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提高思政工作人员的科技意识。在企业文化工作的影响下,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思政工作人眼,能够符合当下国企思政工作的要求,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和设计研发新的思政工作模式。另外,要打破思政人员工作岗位一成不变的现状,进行专业的思政人员担任国有企业的思政工作,并实行工作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思政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三)利用企业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在国有企业内部,要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的管理工作中要对于具体的工作进行制度建立,比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结合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在思政工作的模式上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比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于员工的“中国梦”思想教育,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时代的方向相结合,另外就是借助企业文化的激励机制,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员工工资计算方法,以及福利待遇进行科学的计划和设置,在基础的环境上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工作的方法对思想政治人员进行先进的知识培训以及时效的工作内容培训。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党建工作;企业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在社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大力发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党建工作作为国有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能够有效促进员工积极完成生产任务,可以正确引导国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保障企业能够稳步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社会主义的制度、思想和价值观,而企业文化自然是植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如何把握煤矿企业中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和相辅相成,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实践检验。

一、国有煤矿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工作的开展没有有效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现有煤矿企业中,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煤矿领导单单抓住生产经营活动,投放大量资金和精力,只关注效益,忽略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党建工作的开展往往是随便了事。相应地,对于选的党组织成员并没有进行严格培养和考察,只凭业务水平择优录取,因而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不理想。

(二)党建工作并没有切实联系企业文化建设

目前,很多煤矿企业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忽略了党建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作用,甚至把党建工作当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小部分,从而导致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毫无关联,不能发挥党建工作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力量,还把党建工作的地位置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下,党建工作的埋没致使企业文化缺乏动力来源和目标导向,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停滞不前。

(三)明确的党建目标没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

若使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得以创新,明确的党建目标是前提,因为党建工作能够积极带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力量之源。我国现有煤矿企业中不少企业没有明确的党建目标,其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当滞后。

二、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新形势下的国有煤矿企业正在经历转型发展的进程,毫无疑问国有煤矿企业代表着我国煤矿行业的领军者,必须勇于实践,不能局限于头脑的想法,而应加快思想解放,企业发展更应该具备现代化标准。国有煤矿企业加快转型进程,在安全生产及经营规划方面积极创新改革,使得产量和售价能够与煤质达到平衡合理,摆正关系,获得综合效益。群众路线也应当在国有煤矿企业中得到切实体现,落实党的决策,实事求是,党员干部要关注基层职工的生活情况,为其分忧解难。

(二)优化党建工作机制

国有煤矿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形成自身的党建工作特色,努力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应该加强党建工作的监督,完善考评机制,使考评结果关联企业职工的薪金福利等,这些都是国有煤矿企业需要加强管理机制创新的地方。国有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应该与企业党建文化目标相协调,共同促成整个企业的发展

目标。

(三)落实工会的工作职能

国有煤矿企业如想科学开展党建工作,应该步步落实工会的工作职能。因而国有煤矿企业应当继续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职代会的周期性召开。企业的党组织应当经常对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明确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树立热爱工作、关心企业的观念。企业党组织应当主动积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职工能够更顺利地生产经营,形成煤矿企业的和谐生产氛围。

(四)做好干部的作风建设

煤矿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严峻,国有煤矿企业更应当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关乎到整个企业的思想政治的中坚力量。国有煤矿企业应当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摆正思想路线,积极为职工培训教育,全面规范干部的日常作风。国有煤矿企业要完善监督审查和考评细则,企业纪委要加大巡查力度,并在职工生活中加大宣传力度等。

三、结语

国有煤矿企业务必提升企业自身思想认知,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党员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并切实落实到煤矿企业的职工生活中去,与企业文化有机的结合,才能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整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8篇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主题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企业是经济组织,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根本保护作用。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因为企业文化和新价值体系都是依靠人来体现的,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价值观的确定、企业精神的培养、员工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等诸方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企业作为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员工当家作主,努力营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氛围。这就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前提条件,是根本保证。坚持生产经营全过程,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企业只有在文化的涵盖下,把生产经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结合起来,才会增强凝聚力,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队伍构成多元化;二是员工收入多元化;三是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四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如何将不同身份、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知识、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思想意识统一起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1、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员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对全体员工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的过程。广大员工变以往教育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自觉实践。当他们感悟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正确可行时,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企业周围,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是启发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1、建设企业文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作为“舶来品”强调自我实现,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教育,其副作用不可低估。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员工,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

2、建设企业文化,要突出党建特色。企业党组织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干部管理中为企业培育造就了一大批骨干和精英,在企业管理中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全体员工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其党建优势,这是坚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基础,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3、建设企业文化,要着眼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员工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作为专门从事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新城科技园管委办,围绕园区的发展,承担着开发建设的重任,追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始终遵循的立身之本。同时我们园区员工队伍比较年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较多,因此,按照园区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科技园全体员工塑造成为服务园区、报效祖国的“社会人”,勇于创新、诚信经营,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的“企业人”,崇尚科学、善于学习的“文化人”,自尊自爱、文明高尚的“法治人”,打造在国内国际市场叫响的“新城科技园”这一品牌。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9篇

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局结合全市文化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经过动员部署、学习讨论、查摆问题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的活动,系统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初步实现了思想观念进一步突破,实际工作进一步创新,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的活动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制定活动方案

市委《关于印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下发和全市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动员召开后,局党组立即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首先在班子中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制定了《全市文化系统关于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全市文化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动员大会,局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文化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组组长,在会上对活动作具体部署,要求把各单位不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把各项文化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制定方案时,我局统筹兼顾,把大讨论活动与创建“三型机关”,“领导干部作风教育月”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了大讨论内容,划分了实施步骤,注重将大讨论活动与我市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破解难题,推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

二、丰富载体,强化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活动期间,我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四有”标准(即有规范的学习制度、有严格的考评机制、有丰富的学习内容,有详实的学习笔记),通过中心组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局领导切实发挥标杆作用,带头撰写理论文章2篇,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市委讲师团组织的全市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为及时通报活动的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和做法,报送了大讨论活动专题信息4条,编印了“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简报。

全面的学习使机关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文化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问题,改进方法,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使先进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局。

三、明确主题,深入研讨,增强大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大讨论促进观念的大转变,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推动和谐六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小康六安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主要围绕“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通过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如何解决制约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何加强文化单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如何将中央、省委和市委文件中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我局工作相结合,抓住重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何以良好的作风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使我市文化发展融入省会经济圈”六个方面的主题开展讨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确保活动成果落到实处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关键是要将讨论成果落到实处,务求实效,力争做到各项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科学发展观制定,文化工作的政策法规依据科学发展观来确立,文化工作的成效以科学发展观检验。我局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初步实现了思想观念有所突破,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机关作风有所好转的新局面。

第一、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崭新的知识充实人,在培养和集聚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艺业务人才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建立科学的进人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氛围,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各类优秀人才引的进,用的上,留得住,干的好的良好环境。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不断摒弃过去以文化抓文化,以文化管文化的老观念,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送戏下乡等,不断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三是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我们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较好的完成了电影公司的改制工作。

第二、实际工作进一步创新

一是在提供文化服务上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为改变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我们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根据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展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截止今年6月,皖西庐剧团历时一年的“送戏到农家,欢乐你我他”第一轮文艺送戏下乡圆满结束,共为全市159个乡镇各送戏一场,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二是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创新。为规范网吧日常监管行为,我局出台了《六安市网吧管理八项禁令》,确保各级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全市网吧监控制平台建设已经处于调试阶段,该平台的运行将使我市文化市场管理由被动的死看硬守步入科技规范的现代化轨道。

第三、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

一是提高服务效能。切实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实现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结”,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水平。开展“党员模范先锋岗”和“和谐效能科室”评比活动,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活动;创新

基于实现对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持续推进的考虑,以便能够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从群众文化工作中受益,有鉴于此,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地深入于广大群众之中,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借助对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的举办,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中央对群众精神生活的关心。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

为切实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进展,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应当做到对此项工作特点的精准把握。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效度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唯有确保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位,方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切实保障与提升。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基层性,它是直接接触和面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是人们在职业以外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娱乐的社会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依靠其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养和教化人,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自身而言,因其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开拓工作思路,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以及群众文化工作的进展创设有利条件。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

群众文化工作的践行与落实程度,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息息相关。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辅助,将使群众文化活动换发出勃勃生机。譬如其基层性,群众文化就是面向人民群众的文化,人民群众被组织在街道、乡村、车间、商店、学校等等这些基层、前沿的机构,群众文化工作就要面向这些机构,在这些地方开展。还有就是,群众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对象性,也就是说,此项工作面向的工作服务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这一群体之中,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爱好的差异、文化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等,因此,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应当在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之中,注重对最广大群众群体的覆盖性,以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最大化参与。此外,群众文化工作还表现出显著的细微性,任何一个活动组织环节,任何一个工作要点,均会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做到精益求精,防微杜渐。

三、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策略

笔者认为,创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下面我们分别进行阐述。1.进行理论创新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均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现工作理论的创新,也就是说,要遵循马列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的指示为前提,以前述理论为根基,积极探索工作路径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同时,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不得墨守成规、患得患失,而要做到能够将时代精神融入于工作理念之中。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积极鼓励人们对群众文化的理论进行创新,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对理论进行改进。还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理论的创新中,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用创新的理论来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指导,能够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提升,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2.加大宣传力度为确保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效度,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给予群众文化工作以正确的指导,以免因工作方法或者工作方式的舛误而给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以及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媒体宣传力度,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工作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这样一来,也将使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更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借助有效的媒体宣传,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力度,还可以用新的宣传手法进行宣传,组织一支精良的宣传队伍,到群众中去,在公开的场合举办文化活动,来起到宣传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广播、报刊、海报等进行宣传,还要利用互联网建设文化工作的网站,吸纳广大人民的意见,更好地创新并落实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3.创新工作机制(1)注重激励机制的创设。首先,通过施行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将优秀的、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群众文化人才充实到群众文化工作的一线队伍之中;其次,对在职工作人员施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对考核成绩为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要帮助其查找原因,共同制定提升工作绩效的方法;最后,要创设科学的竞聘制度,以便使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得以通过岗位竞聘的形式脱颖而出。(2)创设市场运行机制。各级文化部门应当遵循市场运行理念实现资源优化重整,初步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新格局,立足文化的本体,抓住市场热点,大力拓展服务领域,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演出市场、礼仪服务、艺术培训等一批新的项目,并不断完善从信息公关、创意策划、合同管理、组织实施到经济核算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机制。(3)创设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各级文化部门应当注重为工作人员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供其业务提升的学习与培训契机,鼓励工作人员在职深造。通过这些方式,将有益于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提升。

四、结语

以上,我们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及创新开展策略展开了研究。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群文工作,为群众谋求更多的文化福利。

参考文献:

[1]刘国富.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6(14).

[2]安晶.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方向及其问题探析[J].学理论,2015(02).

[3]徐晶.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J].大众文艺,2014(20).

[4]彭启文.做好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大众文艺,2016(09).

[5]邱娟.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策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3).

[6]房超凡.浅谈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7]梁晰雯.试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4).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1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创新年”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廉政文化融入到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荣辱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和拒腐防变能力,在全局范围内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开放*,加快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牢固树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观念,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核心问题,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先进性的各项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廉政文化建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强大的主导作用。

2.扩大廉政文化建设教育面。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广大干部职工。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教育。要依靠群众,动员各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既拓展教育覆盖面,又务求取得实效。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重视开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又要借鉴和吸收当今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气息,不断创新新时期反腐倡廉文化教育内容,大力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使廉政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

4.注重廉政文化建设实效。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注重采写和利用本单位本部门的廉政教育资源和好人好事,抓住重点,发挥优势,大力宣传弘扬,以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注意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增强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三、工作目标

20*年,市局和各县区局,要围绕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做宣传舆论工作,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一要配合各单位、各部门做好“六进”的宣传启动工作,二要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的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的宣传教育工作。市局拟培养1至2个廉政文化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基本框架。同时研究制定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指导今后的工作,使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化、经常化。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以科学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健全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我市司法行政系统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

四、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的主要任务

1、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结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通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理论和法律法规,开展推荐征集廉政警句格言、发送廉政短信、实行廉政承诺、开展廉政宣誓、公示廉政守则、宣扬廉政典型及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等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营造机关廉政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思想理念,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意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强化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2、以“清廉勤俭,健康文明”为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助廉互廉教育活动,把家庭助廉教育与家庭美德教育和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相结合,通过向领导干部家属发送倡廉信、组织领导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和收看反腐倡廉电教片等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净化家庭环境,树立良好家风,共筑家庭拒腐防变防线。

3、各县区局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廉政文化工作规划,重点建设1-2个乡镇(街道办)司法所廉政文化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市局机关和市公证处、市法援中心要发挥本部门本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统筹规划,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4、深入学习《邓小平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和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要重视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适时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努力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对策、新举措,不断创新理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实践。

5、总结推广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保持常态化。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制度建设,要着力建立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每年要坚持开展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各层面的廉政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制度体系,以制度来保证机关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6、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学习制度。每季度党组学习中心组要有学习安排,把党风廉政理论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列为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党员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抓好新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培训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坚持每年为党员干部上廉政党课,作反腐倡廉形势报告。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组织观看廉政教育专题片。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廉政法规学习、考核制度,廉政诫勉谈话制度,推动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工作

1、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局拟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单位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工作。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不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投入巨资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但也有企业往往花费巨大,却不过是做了一场场热热闹闹的表面功夫,而没有得到想像中的效果。各种巨额的花费成了纯粹的成本,变不成能带来产出的资本,对于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怀疑也随之产生。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能不能建设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深植

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而且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

企业文化不仅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变成赢得客户的利器?怎样做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全员的群体个性?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碍到什么”。或者说是“你需要什么,就得激励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企业提出“创新为魂”,但创新如果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激励,而且甚至还可能受到排斥和打击,那“创新为魂”在这个企业一定只是句口号。

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防止“两张皮”的最有效手段。

二、理解激励机制

1、激励的定义。激励(Motivation),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或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2、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包括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以层次的形式存在的,人的需要按照等级层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期望更高层次的需要。

奥德弗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对马斯洛理论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并填补了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空白。该理论将人类所有的需求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需求层次上升的过程是复杂的,未能成功地达成一个高级需要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达成的低级需要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运用工作环境、薪水以及公司政策和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并不能激励人们达到更高的业绩,而赏识、挑战以及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它们会带给人们高度的满意感并提高业绩。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特定的需求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取的。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对成就有着高度需求的人最可能成为企业家。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人类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一个过程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对自己是否被平等对待的看法,它探讨的主要是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贡献与获得的报酬是基本平衡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当他们认为投入产出比不平衡时,就产生不公平感,就会通过改变投入、改变产出、扭曲理解、离职等方法来设法消除这种不平等。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应该以人们对他们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得到回报的期望值为基础。为了增加激励的强度,激励主体应该清楚激励客体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奖励,并保证客体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得到支持以获得成果。

(3)强化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回避了内容和过程理论中所提到的员工需求与思维过程等问题,而主要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得的归因理论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客体行为的结果即行为导致的奖励和惩罚会反过来影响行为的发生。因此,只要控制行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控制和预测行为的目的。

海得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一般会有4种归因:努力程度(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能力大小(相对稳定的内因)、任务难度(相对稳定的外因)以及运气和机会(相对不稳定的外因)。把以往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相对稳定因素还是相对不稳定因素,是影响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关键。激励主体在客体遭受失败时,应帮助他寻找原因(归因),引导他继续保持努力行为,争取下一次行为的成功。

三、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建设企业文化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 17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26-03

基金项目 2007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激励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批准号:07YJ213)

作者简介 易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企业文化。(江西 南昌 33001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不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投入巨资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但也有企业往往花费巨大,却不过是做了一场场热热闹闹的表面功夫,而没有得到想像中的效果。各种巨额的花费成了纯粹的成本,变不成能带来产出的资本,对于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怀疑也随之产生。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能不能建设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深植

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而且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

企业文化不仅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变成赢得客户的利器?怎样做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全员的群体个性?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碍到什么”。或者说是“你需要什么,就得激励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企业提出“创新为魂”,但创新如果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激励,而且甚至还可能受到排斥和打击,那“创新为魂”在这个企业一定只是句口号。

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防止“两张皮”的最有效手段。

二、理解激励机制

1、激励的定义。激励(Motivation),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或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2、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包括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以层次的形式存在的,人的需要按照等级层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期望更高层次的需要。

奥德弗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对马斯洛理论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并填补了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空白。该理论将人类所有的需求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需求层次上升的过程是复杂的,未能成功地达成一个高级需要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达成的低级需要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运用工作环境、薪水以及公司政策和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并不能激励人们达到更高的业绩,而赏识、挑战以及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它们会带给人们高度的满意感并提高业绩。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特定的需求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取的。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对成就有着高度需求的人最可能成为企业家。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人类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一个过程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对自己是否被平等对待的看法,它探讨的主要是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贡献与获得的报酬是基本平衡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当他们认为投入产出比不平衡时,就产生不公平感,就会通过改变投入、改变产出、扭曲理解、离职等方法来设法消除这种不平等。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应该以人们对他们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得到回报的期望值为基础。为了增加激励的强度,激励主体应该清楚激励客体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奖励,并保证客体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得到支持以获得成果。

(3)强化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回避了内容和过

程理论中所提到的员工需求与思维过程等问题,而主要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得的归因理论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客体行为的结果即行为导致的奖励和惩罚会反过来影响行为的发生。因此,只要控制行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控制和预测行为的目的。

海得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一般会有4种归因:努力程度(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能力大小(相对稳定的内因)、任务难度(相对稳定的外因)以及运气和机会(相对不稳定的外因)。把以往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相对稳定因素还是相对不稳定因素,是影响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关键。激励主体在客体遭受失败时,应帮助他寻找原因(归因),引导他继续保持努力行为,争取下一次行为的成功。

三、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建设企业文化

1、参与激励,促进认同。激励机制能获得员工的广泛参与和认同,同时能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或“一把手”的地位和力量确实不可代替,企业文化建设只能是“一把手”工程。但是,“一把手”工程并不是“一把手”个人的事情,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群体的智慧和实践。如果“一把手”提出“创新”的价值观,并强力推行,而全体员工并不认可、不践行,那么“创新”的文化氛围就无法形成,“创新”就成为空中楼阁,也就成为不了企业的文化,反过来也不是“一把手”所倡导的文化。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企业愿景是反映和体现企业理念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引领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在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过程中,重视员工的作用与否,其结果大不相同。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员工积极参与和讨论,使员工认同。员工参与制定的企业愿景不但容易被员工认可,而且能够确保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比如,在设计能体现公司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LOGO时,采取内部征集评选的方式,发动员工共同参与,不仅对参与的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使员工加深了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更能激发员工对LOGO的认同和宣传。

2、制度激励,文化互动。我们在公司里提倡一种理念时,就要把这种理念尽量地流程化,让员工按照此理念所要求的程序去工作。例如我们提出质量观,那么我们员工在产品生产时就要严格按照相关国际标准,严格管理,按要求去工作。企业文化理念流程化要通过制度来承载,也就是文化通过制度来体现和实施,实现文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又不是脱离企业文化的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应并行不悖,不能文化高唱山歌,制度淌走水路。例如,企业贯彻“精诚服务,顾客至上”的理念,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还应在执行中表现出来,公司可以通过每个月进行内部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打分,同时将结果与各个部门的考核和员工的薪酬相挂钩,这样一以贯之,理念就能变成文化从而促进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互作用,实现抑制与引导结合,他律与自律互动。

3、偶像激励,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内部实践企业文化的优秀人物最具有号召力,也最直观形象,可以说是文化落地的“生力军”。企业中实际发生的故事亲切、可感、最具有传播效果。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树立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发掘能体现企业理念的典型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实践企业文化。在这方面,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或以言行激励进行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所以必须在每项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在工作实践中起到表率作用。

4、精神激励,声誉引导。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优秀评选活动,比如优秀员工、优秀团队、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分子等,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重点通过板报、企业网站、企业内刊等渠道充分宣传,以鼓励更多的员工实践企业文化。

人的声誉在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对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说,声誉对其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声誉甚至可以替代报酬之类的显性激励因素。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声誉是其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是体现其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及努力程度、敬业精神的公共信息。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声誉是对其认真有效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为企业作出贡献的肯定。当然,要使精神激励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声誉机制要避免扭曲。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相关信息的产生和传输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根据准确的声誉信息对企业员工进行奖惩,才能体现精神激励。反之,会起反作用。

5、反向激励,批评后进。建设企业文化,既要对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也要进行批评惩罚,彰显态度,以弱化不良行为的动机。

6、生涯激励,愿景规划。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个人发展规划,激励员工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教育、促进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能为企业文化作出贡献的员工,才能在企业里获得快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4篇

2015年4月23―24日,由中国机械政研会主办、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协办,“新常态新思维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15年中国机械政研会年会”在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机械工业的主要特征,提出适应新常态新思维新举措,围绕“新常态新思维新发展”这一会议主题,开展思想交流,进行形势研判,凝聚思想共识,推动机械工业文化建设实现新发展。同期召开了中国机械政研会九届五次理事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械政研会副理事长于清笈出席会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政研会理事长赵驰主持会议。来自会员单位的各级领导和理事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还参观了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于清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机械工业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从认识新常态,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大逻辑;适应新常态,明确机械工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引领新常态,谱写机械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新篇章等三个部分,全面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新常态下机械工业的主要特征,以及新常态对机械工业提出的新要求、重点任务和机械工业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加强机械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研究员石勇博士作了题为《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变革发展的战略思考》的形势报告。他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开启“新常态模式、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战略转型期”、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特点和打造装备制造业青年智库等六部分,深刻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沈阳鼓风机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邓长辉、山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孙学科、新疆特变电工党委副书记吴薇等也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他们的演讲围绕论坛主题,从企业实践出发,集中阐述了适应新常态、开拓新思维、凝聚新动力、探索新途径、打造新优势的思路和措施。除此之外,还有13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其中,机械工业分析师、经济学博士郑贤玲题为《从工业4.0提出的北京理解制造业升级》的书面发言,提出了工业4.0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从对这一本质的剖析,提出并阐述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一论题。

赵驰在主持论坛时指出,只要我们适应新常态、树立好心态、保持好状态,坚定信心、团结一心、下定决心,直面挑战,就一定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开辟出一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新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证与支撑。我们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我们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秉持和而不同、兼容包蓄、和谐共赢的理念,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宽阔胸怀,研判形势,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他希望,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要有新作为,在其位,必须敬其业,竭其力;必须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以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文化软实力,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机械强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无论是主旨报告和演讲,还是书面发言,演讲者都围绕论坛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以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宽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阐释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适应新常态的辩证思维、科学思维、创新思维的系统方式,研讨了机械工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与举措。台上演讲精彩,台下思考共鸣,上下互动,主要形成了四点共识。

共识之一,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并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内涵式的增长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向以人为本、均衡协调、绿色发展转变,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由短缺经济时期靠产量、产值增长转向靠创新驱动带来增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统筹兼顾,顺势而为,才能在新常态下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抢得先机,独占鳌头,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共识之二,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网络化时代及工业4.0,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凝心聚力、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机械强国梦的精神动力。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创新思维观念,突破狭隘的思维定式,建立新思维,才能以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正确研判形势、科学解决问题。要实现文化内涵创新、建设领域创新、手段方法创新和工作格局的创新。用创新焕发企业文化的活力,用创新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共识之三,适应新常态,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企业思维价值取向必将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深厚的价值土壤和文化根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推动企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统一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吸取借鉴世界文明相结合的方式,根植于企业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性、创新性、多元性,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文化支撑。

共识之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需要人才战略的保障。适应新常态,根本在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拼搏、勇于创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开展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的全员创新工程。用核心价值观塑造员工思想,用装备中国、装备世界的目标集聚人才,凝聚力量,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早日实现机械强国梦和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会上,荣登2014年度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贡献榜的8个单位获颁奖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百利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等,因在年度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各项重大活动中给予支持,并作出突出贡献而受到褒奖。

在同期召开的九届五次理事会上,中国机械政研会秘书长邵乐利报告了《中国机械政研会2014年工作和2015年工作安排》以及《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关于2014年工作,她在报告中说,2014年,中国机械政研会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机械工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和振兴发展,以合作、借力、聚才为策略,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完成了11项工作,其中,重点工作有6项。她在报告中重点对2014“新格局、思想力”高峰论坛暨秘书长工作会议,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研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建会30年系列活动,巩固和扩大阵地建设和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评估这六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报告。她总结2014年工作的特点是:主题突出、主线清晰、围绕中心、策略明确、狠抓重点、小有进步。

有机化工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关概念的简要评述

首先,就让我们从基本理论层面,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初步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文件”概念是一种广义概念,较之常规意义的“文件”概念要宽泛得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把文件视为“文件的集合体”,认为“档案”(非现行文件)的形成只是广义文件运动的最终结果,一切的文件运动形态,都只是“广义文件运动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代称,都是广义文件的组成部分”[1]。

由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文件集合体”的形式,合理的维护了文件各阶段的整体统一性,进而将文件运动以整体的形式,跨越了从形成直至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各阶段,并且能让管理者以一个完整、清晰的视角,观察、界定文件运动的整体过程。实际上,基于这一完整过程,可以明确文件价值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在广义文件运动过程中文件价值形态与管理形式、保管场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在文件价值形态转化的同时,从阶段性的广义文件运动视角出发,可将广义文件依次划分为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与非现行文件。此三种广义文件的划分,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文件档案运动过程。

二、中西方文档保管机构的差异、我国文档工作的融合以及推动实现文档工作一体化

实际上,我国的文件档案保管机构同国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我国的半现行文件是存放在本单位档案室或档案馆,而国外的半现行文件则送交文件中心保管。实际上,这种差异显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件中心的定义: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管理之下的,对各不同行政机构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经济地保管与提供利用,并在这些文件被销毁或移交档案馆之前进行系统处置的保管机构。文件中心是独立于文件形成机关和档案馆的,又处于文件形成机关与档案馆之间的过渡性机构。

显而易见,国外建立的“文件中心”,作为半先行文件的储存、管理机构,及其文件价值鉴定、销毁、移交机构,既节省了文件来源单位的空间、人力、财务资源,又避免了因单位不同,所导致的文件整理标准各异,以及鉴定、销毁程序的不统一、不规范。再者,又提高了文件管理的整体效率,减少了移交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极大的提升了文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效益性。

此外,文件中心与形成机关档案室存在显著差异。其一,文件中心有的归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有的是独立运营的商业机构,而档案室则明确归属于文件形成机关。其二,二者的保管对象存在差异。文件中心保管的对象是半现行文件, 而机关档案室保管的对象包括半现行文件、乃至非现行文件。其三,二者的职能存在明显差异。文件中心承担文件的保管、鉴定以及提供利用的职责, 而机关档案室则主要承担本机关文件的收集、利用和保管工作[2]。

实际上,相较于西方的文件管理中心,我国各机关档案室的文档管理工作,往往存在着文档管理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效率偏低、执行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要明确文件工作、档案工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统一制定与执行文档工作的管理流程与标准规范,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和顺畅衔接的问题,以此真正实现我国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推动我国整体的文档管理工作实现质的跨越。此外,笔者认为,在符合我国文档工作自身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参照西方文件中心的管理模式、功能设置,对我国众多的机关档案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是解决文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讲,就是要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机关内部的档案机构设置与体系,将本机关办公室的文件管理工作与档案室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合并,统一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与职能;联合不同机构部门的档案室,实现共同办公与集中布局,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文件、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文件档案管理业务标准与操作规范,做到文档管理的统一、标准与有序。

此外,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在要求,参考西方国家的文档工作体制,总体来看,应将我国的机关公务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从业务体制上将两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把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融为一体,将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文书处理部门、档案室、档案馆密切相联的一体化业务体制[3]。实际上,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连续统一”的思想内涵,参考相关西方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所建立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及其特点[4],结合我国档案工作集中、一体化管理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该建议的理由有如下几点:其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本上强调的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应该体现到文书与档案的一致性上。将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融为一体,可以深刻体现文书形成的主观意图,从而更加明确文件档案的长远价值,有利于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的进行以及文件档案潜在价值的挖掘与实现。其二,实现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融合,可以使文书处理工作统一于国家的相关业务标准。并且,在紧密联系文件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的同时,防止了管理衔接上的疏漏与责任推诿,做到协同配合、有的放矢、权责明确。其三,该措施不仅能降低成本、精简机构,而且能提高文书立卷、归档移交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保持文件档案管理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参照西方的文件中心,在保留我国机关部门档案室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功能改造、体系调整与集中布局,同时将文件形成及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在业务上实现有效融合,构建前后衔接、连续统一的文档案管理体制,进而推动落实文档工作一体化。当然,这种模式仍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检验与摸索,并使之逐步符合我国文档工作及其一体化管理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