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识别技术论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射频卡分类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部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概述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识别身份的技术。该技术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安全卫士。在实际应用中,生物特征识别通过特定的设备进行特征取样测量,转化成数字代码;对代码取样后形成特征模板;用特征模板与实际个体取样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匹配来决定接受或拒绝该用户。常用于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指纹、人脸、掌纹、血管纹路、DNA等;行为特征有签名、语音、步态等。

2、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优势生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传统身份识别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进行身份识别。传统身份认证识别采用用户名+口令验证的方式来验证用户身份。生物特征同样可以完成身份识别的功能。

(2)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防伪性好,难以被伪造或盗用。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会因为信息泄露而带来身份认证漏洞。生物特征则是个人特有的,极难被仿造或盗用。

(3)携带方便,不会遗忘或丢失。传统身份识别技术采用口令验证或实物验证,两者都有遗忘和丢失的风险。而生物特征是人类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携带方便,也不存在丢失和遗忘的风险。

(4)用户使用体验好,不容易被损坏。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依赖数据库记录用户名和密码,常因为字符输入错误而被拒识;IC卡一类的实物验证技术则有因损坏而被拒识的风险。生物特征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即使是容易受到手指表层皮肤破损而影响验证的指纹识别也可以通过存储多个手指的指纹来达到顺利验证身份的目的。此外因为生物识别技术使用友好度高,用户体验好。

3、常用生物识别技术的特性分析在众多的生物特征中,最常使用的用户接受度较高的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签名识别。指纹识别是应用最早、应用面最广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指纹的特点,开始使用指纹进行身份的识别。指纹识别主要是利用指纹记录仪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通过人类手指表层皮肤上交替出现的脊和谷进行指纹图像的读取、提取指纹特征、制成特征模板,再通过模式匹配,最终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而且终身不会变化的指纹。指纹识别技术可靠性高,识别简便,是一项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面上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国内外指纹识别应用已经覆盖了公安刑侦领域、公共安全领域等。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是将输入的指纹和数据库中预存的指纹模板进行比对从而验证身份,因此要求指纹信息数据库的容量足够大,并且要不断更新。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识别技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感知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等科学领域。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机读取人类脸部特征信息,分析现实人脸的空间图像映射到机器空间的过程,分析人类脸部共有特征和个体人脸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人脸图像模板,最终实现人脸自动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方便、直接、友好等特点,在使用者接受度方面表现极好。但是人脸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巨大,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运算速度,必须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这就有可能降低识别率,造成一定的误识率和拒识率。签名识别是通过分析使用者签署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鉴别。签名识别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不同,它属于人类行为识别技术。签名识别分成在线验证和离线验证两种形式。离线验证是使用纸张上的字迹通过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成数字图像再与数据库中模板信息比对;在线验证则通过手写板或压敏笔等传感器设备记录签名过程中的各项动态特征数值(写字速度、力度、角度、加速度等)。签名的动态特征是难以模仿的,因此签名的在线验证方式比离线验证方式要更加可靠。此外签名识别与人们平时的签字行为极为相似,因此具有很高的用户接受度。

二、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和寻找更加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方式成为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上都日趋完善,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全球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化发展程度在不断扩大。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面像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项目获得突破性成果,该系统能够在1/10~1/20秒之内自动检测到人脸,并且在1秒内完成身份识别。200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启用基于虹膜认证技术的针对被驱逐外国人的国界控制系统。2006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内试点使用指纹识别认证,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认证进入银行系统,自助完成各项操作。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全国营业网点内推广应用柜员指纹身份认证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使用了基于人脸识别的酒店门禁管理系统。2010年波兰BPSSA银行宣布引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自动取款机。国际民航组织确定从2010年起,其所有的成员国和地区必须使用基于人脸识别的机读护照,此项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此外日本三菱银行开发了基于手指静脉的认证系统用于金库管理。欧美国家将生物认证技术广泛用于医院病人资料库管理、政府信息中心出入境管理、小学生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由此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更加平民化的电子商务应用走入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三、生物识别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识别技术,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目前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不乏因为过程监控不够周密而出现的货物丢失、冒领,并由此引发纠纷事件。未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识别能够覆盖电子商务的全领域,彻底解决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

1、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全领域覆盖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涉及了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订单信息认证、支付安全认证、物流运输安全认证等多项认证。其流程之繁琐,认证技术运用频率之高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可靠便利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能够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未来,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认证技术证明自己的身份;通过生物特征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双因子认证确定订单的真实有效,并完成相应的支付;物流公司的物流派送人员通过指纹验证确认接收到需要派发的货物;最终收货人通过提供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签收信息表明身份,确保货物安全送达。由此,生物特征技术确保了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内的安全性、可用性、可控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保障电子商务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2、多项生物特征融合应用从目前的应用看来生物识别技术虽然前景良好,但仍存在有漏洞。例如,利用塑胶可塑性的特点采集指纹应对指纹验证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欺骗静态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多项生物特征的融合使用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多因子验证。这种对多项生物特征的采集、融合、联合验证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该项技术能够对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多方面、多级别的处理,得到更加完备的数据特征信息,从而完成精准度更高的身份认证,为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概述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识别身份的技术。该技术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安全卫士。在实际应用中,生物特征识别通过特定的设备进行特征取样测量,转化成数字代码;对代码取样后形成特征模板;用特征模板与实际个体取样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匹配来决定接受或拒绝该用户。常用于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指纹、人脸、掌纹、血管纹路、DNA等;行为特征有签名、语音、步态等。

2、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优势生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传统身份识别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4]:(1)能够进行身份识别。传统身份认证识别采用用户名+口令验证的方式来验证用户身份。生物特征同样可以完成身份识别的功能。(2)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防伪性好,难以被伪造或盗用。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会因为信息泄露而带来身份认证漏洞。生物特征则是个人特有的,极难被仿造或盗用。(3)携带方便,不会遗忘或丢失。传统身份识别技术采用口令验证或实物验证,两者都有遗忘和丢失的风险。而生物特征是人类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携带方便,也不存在丢失和遗忘的风险。(4)用户使用体验好,不容易被损坏。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依赖数据库记录用户名和密码,常因为字符输入错误而被拒识;IC卡一类的实物验证技术则有因损坏而被拒识的风险。生物特征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即使是容易受到手指表层皮肤破损而影响验证的指纹识别也可以通过存储多个手指的指纹来达到顺利验证身份的目的。此外因为生物识别技术使用友好度高,用户体验好。

3、常用生物识别技术的特性分析在众多的生物特征中,最常使用的用户接受度较高的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签名识别。指纹识别是应用最早、应用面最广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指纹的特点,开始使用指纹进行身份的识别。指纹识别主要是利用指纹记录仪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通过人类手指表层皮肤上交替出现的脊和谷进行指纹图像的读取、提取指纹特征、制成特征模板,再通过模式匹配,最终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而且终身不会变化的指纹。指纹识别技术可靠性高,识别简便,是一项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面上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国内外指纹识别应用已经覆盖了公安刑侦领域、公共安全领域等。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是将输入的指纹和数据库中预存的指纹模板进行比对从而验证身份,因此要求指纹信息数据库的容量足够大,并且要不断更新。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感知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等科学领域。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机读取人类脸部特征信息,分析现实人脸的空间图像映射到机器空间的过程,分析人类脸部共有特征和个体人脸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人脸图像模板,最终实现人脸自动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方便、直接、友好等特点,在使用者接受度方面表现极好。但是人脸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巨大,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运算速度,必须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这就有可能降低识别率,造成一定的误识率和拒识率。签名识别是通过分析使用者签署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鉴别。签名识别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不同,它属于人类行为识别技术。签名识别分成在线验证和离线验证两种形式。离线验证是使用纸张上的字迹通过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成数字图像再与数据库中模板信息比对;在线验证则通过手写板或压敏笔等传感器设备记录签名过程中的各项动态特征数值(写字速度、力度、角度、加速度等)。签名的动态特征是难以模仿的,因此签名的在线验证方式比离线验证方式要更加可靠。此外签名识别与人们平时的签字行为极为相似,因此具有很高的用户接受度。

二、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和寻找更加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方式成为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上都日趋完善,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全球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化发展程度在不断扩大。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面像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项目获得突破性成果,该系统能够在1/10~1/20秒之内自动检测到人脸,并且在1秒内完成身份识别。200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启用基于虹膜认证技术的针对被驱逐外国人的国界控制系统。2006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内试点使用指纹识别认证,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认证进入银行系统,自助完成各项操作。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全国营业网点内推广应用柜员指纹身份认证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使用了基于人脸识别的酒店门禁管理系统。2010年波兰BPSSA银行宣布引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自动取款机。国际民航组织确定从2010年起,其所有的成员国和地区必须使用基于人脸识别的机读护照,此项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此外日本三菱银行开发了基于手指静脉的认证系统用于金库管理。欧美国家将生物认证技术广泛用于医院病人资料库管理、政府信息中心出入境管理、小学生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由此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更加平民化的电子商务应用走入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三、生物识别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识别技术,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目前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不乏因为过程监控不够周密而出现的货物丢失、冒领,并由此引发纠纷事件。未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识别能够覆盖电子商务的全领域,彻底解决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

1、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全领域覆盖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涉及了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订单信息认证、支付安全认证、物流运输安全认证等多项认证。其流程之繁琐,认证技术运用频率之高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可靠便利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能够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未来,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认证技术证明自己的身份;通过生物特征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双因子认证确定订单的真实有效,并完成相应的支付;物流公司的物流派送人员通过指纹验证确认接收到需要派发的货物;最终收货人通过提供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签收信息表明身份,确保货物安全送达。由此,生物特征技术确保了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内的安全性、可用性、可控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保障电子商务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2、多项生物特征融合应用从目前的应用看来生物识别技术虽然前景良好,但仍存在有漏洞。例如,利用塑胶可塑性的特点采集指纹应对指纹验证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欺骗静态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多项生物特征的融合使用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多因子验证。这种对多项生物特征的采集、融合、联合验证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该项技术能够对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多方面、多级别的处理,得到更加完备的数据特征信息,从而完成精准度更高的身份认证,为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仇阿根、熊利荣、赵阳阳 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花生仁的外衣完整性检测是一种模式识别。根据影响花生仁外衣完整性的颜色特征参数,对花生仁外衣完整性进行识别。在神经网络运用领域里,算法的确定无法用一个完全标准,主要是靠经验来选择的。基于以上原因,花生仁外衣完整性检测神经网络的设计算法选择BP算法[9],该算法能实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对于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一个典型的BP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BP神经网络通常具有多个隐含层。本文中,隐层神经元采用Sigmoid型传递函数,输出层采用logsig型传递函数。花生仁的外衣完整性检测是一种模式识别。根据影响花生仁外衣完整性的颜色特征参数,对花生仁外衣完整性进行识别。在神经网络运用领域里算法的确定无法用一个完全标准的算法确定,主要是靠经验来选择的。基于以上原因,花生仁外衣完整性检测神经网络的设计算法选择BP算法。一个典型的BP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隐层。其中,隐层神经元通常采用Sigmoid型传递函数,而输出层神经元则采用logsig型传递函数。

BP识别系统是以BP神经网络分类器[10]为核心的系统,系统设计如图4所示。BP神经网络分类器由一个BP网络训练子系统生成得到,图像由CCD摄像头获得后,由图像采集卡数字化输入计算机,提取特征区域获得颜色特征参数,这些参数输入BP网络即可得到分类结果。影响花生完整性的颜色特征参数为H,I和S,因此输入层节点数等于3;网络的输出有两种情况,即完好与破损,因此输出层有2个节点;对应于完整和破损这两种判断结果,分别用2位二进制编码为10和01。隐含层的节点数的确定非常重要,数目过少,网络将不能建立正确的判断界,使网络训练不出来或不能识别以前没有的样本,且容错性差;而节点数目过多,学习时间长,使网络的泛化能力降低。本文通过多次反复训练网络,确定隐含层节点数目为40。本研究采用Matlab软件及其神经网络工具箱来实现网络建模。在神经网络工具箱中,对神经网络的名称、类型、结构和训练函数等参数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

建立了BP神经网络并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后,就可对网络进行训练了。将训练步数设为500步,将训练目标误差goal参数设置为0.01,结果如图5所示。图5中,横坐标表示本网络的预置训练步数,纵向坐标表示本网络的预置训练误差,水平横线表示期望的目标误差,误差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当网络训练到170步时,网络误差已经达到期望的目标值0.01,训练即可停止。

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一个花生外衣完整性判别系统。实验证明,判别准确率达到87.1%。此系统很容易推广在其他农产品的检测中,只需要改变输入和输出样本数据,重新训练一下BP网络,即可投入使用。因此,将BP神经网络运用到农产品的品质检测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方法高效可行,整个训练过程只用了6s,且本研究建立在静态实验环境下,生产效率依然很低。如果要将此实验结果运用生产实际,必须设计出配套的硬件分级设备,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价值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把纸质档案上的固定信息变成可以被检索利用的活信息,为文本数据管理技术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首先,从库存档案的情况来看,近几十年来形成的大量印刷汉字档案记载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但这部分档案的内容都没有文本数据,或者说都只是固定在纸质载体上的死信息。既使通过扫描以图像方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检索利用也有不便之处,难于满足现代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多种利用需求。其次,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每年接收的档案中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档案没有文本文件,或为外单位来文,或为丢失损坏等。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价值就是使这两大部分纸质档案上的固定信息变成可以被检索利用的活信息,为全文检索提供数据,使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档案目录数据的录入方式。

应用计算机以来,汉字录入只有一种方式,即健盘录入。虽然目前汉字键盘录入的方法有许多种,而且日趋简便快捷,已是年轻人必备的职业技能,但是它毕竟属于一种技能,不仅需要反应灵敏,手指灵活,而且要熟记录入的原则、方法和要领。这对于在档案部门占有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同志来说,掌握起来确有难度。因此,键盘录入方式仍然是影响一些档案部门建立档案目录信息数据库的因素之一。OCR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它通过“拖拉”的方式,将屏幕上文件的目录项如标题、文号、责任者等直接移植到档案目录数据库的相应字段中去,简单易学,一看就会。遗憾的是手工“拖拉”速度较慢,而且需要即时扫描或调用图像数据,所以单一利用这种方式录入档案目录,速度不及熟练录入员的键入速度。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录入方式,为建立档案目录信息数据库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而且,如果利用OCR软件同时建立新型的综合档案信息数据库,例如包括档案的文件目录、图像和文本等,效果就此较理想了。

二、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的属性问题。

原始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是根据档案的本源信息,即固定在纸质载体上的汉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扫描、识别、校对、修改等工序后形成的复制加工品,因此不具有档案的原始性。

知识性是档案的又一个属性。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如果不计算人工校对后仍然可能存在的微小误差,应该说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内容,因此具有档案的知识性。

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是将档案的内容以特殊的物理方式重新记录在特殊的载体之上,比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在纸质载体之上更具有便于传递、接收、存储、利用以及不磨损、不丢失等属性。因此具有更强的信息性。

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应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档案一次信息的复制品或编研开发成果。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制品或编研开发成果,因其生成的目的不同,又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当以提供利用为目的通过汉字识别建立文本数据库时,其文本数据具有类似于汇编类档案编研成果的属性;当以编辑出版纸质的档案编研材料如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文件汇编等为目的进行汉字识别时,其文本数据不仅具有类似于档案编研成果的属性,而且具有档案原始性的基本属性,因为它们是印刷品或出版物的本源信息。

由此可见,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档案属性的新型档案信息。

三、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方式

汉字识别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根据其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适用于近几十年来印刷汉字档案内容的识别,图像、文本数据的形成、存储和目录数据的录入等项工作。主要的应用方式有:

(一)利用者阅读纸质档案的内容之后,对其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扫描和汉字识别,或打印出统一格式的利用摘录,或直接提供文本拷贝。

这种利用方式的优点主要有:

1方便用户,可减少信息利用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2不给档案人员增加建库的工作负担;

3节省建库所需的经费开支。其缺点主要有:

1不能为全文检索提供数据,实现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

2存在对同一档案内容重复进行扫描和汉字识别的可能性。

(二)输入档案目录。这是加快档案目录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一条新路,能够使更多的人员从事输入工作,但输入速度不甚理想,而且成本费用相对较高。

(三)扫描、保存图像并提供利用,只针对利用者需要的图像内容进行汉字识别等利用服务。

这种方式必须在已有文件目录的前提下使用。其优点主要有:1具有提供原件和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双重优势;2档案人员不承担汉字识别后生成的文本数据的维护工作。其缺点主要有:1同第一种利用方式的缺点。2汉字识别技术要求图像的光学分辨率较高,一般为3000dpi,而一般图像的分辨率仅为150dpi,因此所需的存储空间较大,约是一般图像的2、3倍,那么,所需的存储成本也要高得多。这种高代价的图像存储仅用来满足用户利用识别的需要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因此低分辨率的图像也能进行汉字识别,只是识别率相对较低而已。我们也曾做过对比实验,同一页印刷质量良好的B5纸型文件约500字,以300dpi进行扫描,识别率为100%;以150dpi进行扫描,识别率为99.4%(误识3字)。这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无所谓的。

(四)建立文本数据库。这种方式也应在已有文件目录的条件下使用。其优点主要有:

1节省存储空间和存储成本。仍以一页B5型纸约500汉字的文件为例,以文本方式存储约需1000字节;以图像方式存储约需25000字节。因此,同量汉字的文本方式存储比图像方式存储成本低得多。

2为全文检索提供数据,能够实现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

其缺点主要有:

1建立文本数据库的工作量较大。

2不能满足用户阅读档案原件的需求。

3由于没有图像随时提供依据,不便于对文本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实。

(五)输入目录并保存图像。

(六)输入目录、建立文本数据库。

(七)保存图像、建立文本件数据。

(八)输入目录、保存图像并建立文本数据库。

这是充分发挥OCR软件功能,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方式。但工程量较大,人力、资金需求较多,建库周期较长。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1计算机识别技术的概念解析。对于计算机识别技术而言,其技术的概念相对比较广泛。要理解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第一,计算机通过远程控制的模式,利用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进行人脸识别。单片机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中,单片机就属于摄像头。而在探测技术中,其单片机就是探测设备。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对于识别技术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类似于计算机与单片机通信的技术方式的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的外部识别技术之一。第二,计算机的内部数据识别技术,内部识别技术一般情况下应用比较少。狭义理解内部识别,实际上就是计算机对内部数据的识别和对比。广义上对计算机的内部识别技术进行理解,实际上可以将外部识别技术进行归纳。因为外部识别技术,实际上也是将信息进行收录,然后再进行内部的对比分析。因此,识别技术的广义和狭义分析,都是一种相对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分类解析。真正理解识别技术,还需要从其应用的领域进行实际分析。

1.2计算机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计算机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如下:首先,计算机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防护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为了进行安全防护,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软件通过摄像头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进行信息存储。当再次进行信息验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原有的存储信息进行类比。与之相似的还有计算机的指纹识别技术,两者是相同的道理。其次,计算机的探测识别技术;如果说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备份式的技术,那么探测技术就属于实时性的识别技术。该类识别技术的实效性非常强,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探测设备以及通信方式进行非常严格的把控,否则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空间设计类的计算机识别技术;空间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CAD制图或者是三维仿真设计等等。而计算机识别技术是此项设计中的最为初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计算机的识别技术,将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与设计,从而将空间设计的仿真效果进行仿真呈现。在实际应用中,多应用在工业建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

2煤矿内部的设计要求与分析

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再加工,煤矿行业是能源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业和能源产业相对比,其安全生产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矿的内部设计具体如下:

2.1煤矿内部设计的安全要求。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模式,煤矿生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还必须采用人工施工和开采的模式。因此,人员生产就会涉及安全问题。在煤矿进行开采和生产之前,就需要对煤矿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必要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和建筑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将人员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煤矿的开采途径以及内部的建筑设施,允许的开采力度和机械设备的规模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保证煤矿生产的具体要求。

2.2煤矿内部设计的生产效率要求。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效率的要求非常高。高效生产是目前诸多工业和能源产业的主要要求,也是煤矿生产企业的必要要求。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其内部的设计而言,需要满足几点要求:第一,煤矿的生产空间要合理。应该是先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效率的提高。当然,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煤矿的矿井空间和建筑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空间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合理的空间设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的效率。第二,煤矿内的设计要科学。其中体现在开采路径和设备的开采程度分析等,此外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开采空间和运输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3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煤矿内部设计的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识别技术和煤矿的内部设计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明确为了能够加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生产效率,需要进行一定的前期设计分析。计算机识别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分析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探测设备对煤矿的内部空间进行数据收集。此外,可以通过对地质和地形的合理分析,将煤矿内部的空间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将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通过3DMAX或者是CAD等设计软件,进行对煤矿空间的仿真设计。实际煤矿生产中,都需要对煤矿的空间以及生产模式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此来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证。例如,煤矿的开采方向和运输渠道的设计。因为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传输设备的安置位置。开采渠道的设计能够保证开采的方向正确性,运输的位置设计则可以将运输履带以及运输的设备角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提高运输的效率,保证运输的安全。总之,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的内部进行规划和分析。而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的方式,将煤矿内部的信息进行收录,从而进行计算机智能分析,通过仿真空间设计软件,对煤矿的内部进行仿真设计。不仅仅能够提高煤矿生产工程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其生产的安全。

4结束语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08-01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把物联网的发展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上都已有广泛关注[1]。对于高校电子类专业,《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公平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本文针对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丰富的教学内容

射频识别这门技术本身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就很丰富,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密码学等[2],实际教学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串讲,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多个学科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1]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包括:RFID概述、系统组件阅读器和射频标签的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标签识别和超高频识别协议标准、系统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等。课程采取的是“2+2”的形式,即两节理论课加两节实验课的形式。由于专业课程涉及内容丰富,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学科间联系紧密的内容应该适当串联引深,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专业间的关系。

1.1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往往比较枯燥无趣,教学时如果引入一些学生学习过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总体效果。例如:在教材RFID概述和研究进展部分有提到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内容,而物联网和传感器都是学生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把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进行结合串讲,分析它们各自的原理、差异,列举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专业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从而加强教学效果。

1.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是依托于理论教学内容的。因此,《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的。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多样。本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

1)RFID基础实验

RFID基础实验主要是RFID技术所使用的125KHz、13.56MHz、900MHz等三大典型频段的标签数据读取和写入实验。实验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无线通信相关实验

无线通信的实验内容包括三维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天线的设计与仿真、SmartRF软件对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MATLAB软件对信号调制的仿真等。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添加的。标签组件原理和无线通信原理两部分都有提到天线,特别是天线的性能与无线数据的传输有一定的联系。引入天线设计与仿真和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线的极化、增益、谐振频率、发射功率等因素对于无线数据收发的影响。信号的调制仿真则算是学科间的交叉引申,让学生回顾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无线通信的实验涉及的软件较多,但并不是都学习过,教学时需要对各种软件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多软件的学习使用也拓展了学生对于专业辅助工具的使用能力。

3)RFID系统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需要学生完成RFID小系统的组建,实现射频识别的功能。实验内容、步骤相对复杂,能够呈现出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学习效果。

2 多样的考核方式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开设的专业和年级不一,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其他专业则使用课程论文的方式。

1) 闭卷考试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大三上期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让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课程有更加深入的学习效果,采取理论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试卷题型应多样并分值合理。可适当加入开放性试题,比如:“列举生活中的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2)课程论文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并不是专业核心课程,且在大四上期开设,主要通过期末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内容不限,只要是射频识别技术相关即可,考核学生对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了解情况、材料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写作能力等[3]。

3 总结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对《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上的探讨。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桑璐,谢磊.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协议及系统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4.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模式识别 图像分割 识别方法 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28-01

1 图像分割

作为一种图像技术,图像分割得到了人们广泛的研究与重视,并在实践中也得到应用。在图像应用中,图像分割技术可以在需要进行图像目标提取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生物医学图像分析、遥感图像分析、文档图像处理、生产过程控制、在线产品检验以及工业自动化中都应用了图像分割技术。应用领域的不同也让图像分割技术具有着不同的名称,如目标追踪技术、目标识别技术、阀值化技术、目标轮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核心或者本身等同于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是将某个图像分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几个区域,并对感兴趣区域提取的过程与技术。这里所提出的特色包括像素的纹理、颜色、灰度等,目标经过预先定义后可以指向单个区域,也可以指向多个区域。由于在研究图像和应用图像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对图像的某个部分感兴趣,所以为了对这些部分进行分析与辨识,有必要将他们提取和分离出来,并对他们进行利用,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及分析的重要步骤。图像分割的方法多年来一直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多样化的分割算法基础上,将图像进行分割与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多,比较通用的分类是根据图像中相邻像素在像素值方面表现出的两个性质:相似性与不连续性。虽然区域内部中的像素都具有相似性,但是不同区域边界上却具有着不连续性,因此,分割算法可以以此为依据分为基于边界的算法和基于区域的算法两种,另外,以分割过程中所使用的处理方法的差异,分割算法可以分为串行算法与并行算法。

2 模式识别理论基础上的图像分割

一般而言,模式识别需要由设计与实现两个过程来组成,设计指的是使用样本开展分类器设计,实现指的是使用设计完成的分类器来对待识别的样本开展分类决策。随着模式识别理论以及技术的发展,模式识别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创新,当前的模式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以句法规则结构化模式为依据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元网络模式识别方法。

图像分割所具有的难点在于分割依据的确定,即难以根据具有确定性的判定标准来对需要分割的图像各个部分开展判断以确定分割对象的位置,因此,基于知识的多特征多级判别的变化域分割概念被提出。在这一概念中,需要对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分割对象之间最明显的区分特征来作为分割依据,随后可以根据特征标准来使用经典的图像分割技术分割特征空间并得到可靠的位置结构。同时以分割精确度的差异为依据,开展多特征多级的分割,即在进行特征抽取后以具体需求为依据再次开展特征抽取或者开展多次的特征抽取,每一个提取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征依据都需要达到减少分析区域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分割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具体而言,基于模式识别理论对分割问题作出考虑,分割对象可以根据图像本身的结构特性和统计特性分为分割类与非分割类。每一种事物都具有某些特征来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分,所以在图像分割过程中也必然能够提取出一些和分割背景具有差异的特征来当做分割依据。在对定位对象进行分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特征空间来开展定位识别,所以本文认为,可以将图像分割的对象当做模式识别对象,把图像分割过程当做模式识别中识别特定模式类并以特征模式类特征为依据来进行分割的过程。

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图像分割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对分割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所有特性做出分析,为分割需要提供依据。在图像分割过程中,选取这些特征的原则为更好、更容易的区分分割对象。在此方面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可靠性,属于同类对象的特征应当相似。区别性,属于不同类别的识别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值应当存在差异。独立性,在分割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征应当不存在紧密关联。虽然十分相似的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但是不能当做相同的特征。对数量进行控制。特征个数的增加会增大模式识别系统在进行图像分割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其中用于结构测试的样本数量会随着特征量的增加呈现出指数关系的增长。在模式识别理论基础上的图像分割工作中,一般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计算与分析才能够充分了解分割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同时需要在具体的图像分割过程中寻找能够区别于复杂背景且稳定、有效的特征来当做图像分割的依据。

二是通过特征空间转换将图像转换成为确定特征基础上的特征空间。在此过程中变换域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模糊理论等方法都可以作为变换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图像分割过程中的复杂背景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对特征的确定产生干扰,所以在开展图像分割之前,有必要采用数学方法和一些其他的学科理论来变换图像,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特征这一作为图像分割的依据更加突出。

三是根据已经明确的特征范围和特征标准,采用合理的分割技术来分割特征空间,同时以分割对象的特征标准度范围和标准度量值为依据来匹配图像中的各个区域以确定需要进行分割的区域。另外在分割图像的过程中,最底层环节为图像处理技术,分割中的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图像处理技术基础上。

四是当分割精度没有达到需求和要求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特征选择,即对以上三个部分进行重复。

综上所述,模式识别理论对于提高图像分割效果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模式识别理论还是图像分割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性和现代化特点的技术都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二者的发展以及应用价值的提升都需要二者本身做出不断的完善。单从模式识别理论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于完善方面来看,首先需要对单识别器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其次有必要继续强化对多分类器集成方法的谈论与研究。这对于增加模式识别理论在图像分割方面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靳富丽.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2] 曾庆鹏,吴水秀,王明文.模式识别中的特征提取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1).

[3] 林晓霞,杨晓东.二值图像的模式识别方式[J].福建电脑,2005(6).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情报采集情感挖掘

[分类号]G350

技术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技术发展、技术市场、技术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与优势的正确认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采集主要依靠人工浏览或借助于相关软件,围绕特定技术主题展开情报采集工作。这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采集策略针对情报需求,仅获取相关主题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的主题相关度及其速度和效率。但同时,“基于主题的采集”也意味着重点关注客观信息主题,而忽略信息源中所拥有的其他类型知识,如情感知识――它们作为技术主体主观感受的外在体现,也是重要的情报来源,对其进行开发挖掘,是对传统的主题式情报采集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分析情感知识的技术竞争情报价值及文本信息资源情感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文本情感挖掘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模型。

1 情感知识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价值

1.1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概述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指为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升技术商业价值,实现企业商业竞争目标所需的有关技术信息和知识,它能深化企业对内外部技术环境的认知,其获取需要对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外部机构、技术客户等信息源进行知识层次的深加工处理。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作为技术战略活动与竞争情报整合的产物,其工作的开展以竞争为导向,以信息为基石,以分析处理为手段,能为技术战略制定提供必要输入,从而有效促进技术战略的实施,提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

1.2 情感知识在技术竞争情报中的价值体现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作为“对企业制定技术战略决策有用的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具有对技术环境的描绘与认识功能,其需求存在于技术战略管理所包含的领域业务问题中,如在企业的R&D项目选择中需要了解哪些技术比较热门;在进行关键技术跟踪与预测时,需要评估技术开发前景等。从广义上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贯穿于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不仅应着眼于企业技术研发,还应服务于技术产品化、市场化。在由技术研发类、技术产品化类、技术市场类所构成的三维一体式技术竞争情报活动中(见图1),为辅助实现识别技术活动行为、识别技术发展趋势等技术战略管理目标,存在广泛的信息保障需求。

其中,专家对技术开发前景的看法、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等情感类知识对于企业正确认识技术竞争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利用Hype cycle模型识别技术生命周期状态时,需要采集社会情感类知识。Hypecycle模型将技术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诱发期、期望过热期、期望谷底期、技术攀升期、技术成熟期五个阶段,并通过可视化曲线形式表征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应用程度。Hype cycle模型各阶段具有一些显著特性,如从技术探索阶段到期望释放顶峰期间,会提出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概念或产生一些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此时,期刊、网站等媒体涌现大量正面报道的信息;在到达期望顶峰后,由于一些失败案例的出现,技术进入了低谷,大众期望逐渐消退,此时,各种媒体很少出现相关的文章和技术讨论,且负面评价居多。这些外部情感状态成为利用Hype cycle模型划分技术发展阶段的重要社会特性类参考指标。

2 文本信息资源的情感特性及获取

2.1 文本信息资源的情感特性

文本作为人类认识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语言载体,不仅客观表达出事物主题,同时还包含认识主体的自我情感,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在现代语言学范畴下,“情感”一词的外延很宽泛,包括感情、情绪、观点、意向、态度、看法、评价等。文本语言情感特性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体现,即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情感特性作为文本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新闻报刊、电子杂志等媒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性网络软件以及社区、论坛等开放流平台的普及,情感特性在个人博客、评论等文本形式的信息资源中日益突出。

2. 2 文本情感知识的获取

文本情感特性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情感化的过程,即文本语言采用一定的结构或形式才能体现说话主体的情感。情感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艺术行为,不同的语言在表现“情感性”时所采用的形式有所不同,同一门语言也可采用或明显或隐晦的多种方式加以展现,具体而言,包含情感用词、语法、布局等多种途径。一些典型的情感化方式如表1所示:

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本情感知识引发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主体的重视,成为体察社会舆情、探测用户需求心理的重要依据。面对海量的文本信息资源,如何克服人工理解方式所固有的低效性,准确、快速、自动获取其中的情感知识以满足多应用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一个新颖而且十分重要的领域――基于文本的情感挖掘。文本情感挖掘融合语言学、信息检索、文本挖掘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针对不同的情感化方式,从情感词统计、语法推理等不同角度对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同粒度的文本对象进行情感分析,识别其中的心理态度、情感倾向及其演化趋势。

3 基于文本情感挖掘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采集模型

围绕企业技术竞争情报获取目标与环境,结合文本情感挖掘流程,本文设计的一体化采集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由数据层、处理层、应用层组成,可用于从以网络技术评论为典型代表的主观性文本信息资源中识别出情感知识作为对传统的主题式情报采集的有益补充,实现情感类技术竞争情报的智能获取。

3.1 数据层

根据技术环境中技术影响因素和参与角色,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大学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竞争企业、供应商及消费者等主体的技术活动行为,其信息表征形式主要为科技论文、研发报告、技术专利、技术评论等。由于科技论文、技术标准与专利等信息源侧重于对事物、事件、现象的客观描述,较少包含作者自身的主观性、情感化的论述,因此这类信息源不宜作为文本情感挖掘的主要数据来源,以免干扰、降低情感挖掘处理层的效率与性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开放式内容生产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信息交流的理念与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相较于传统信息环境,用户能够并有意愿积极参与到信息的非正式生产与自由化沟通中。这使得网络环境中不仅包

括大量灰色的、主观性较强的技术研发报告,还拥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型知识。这些知识广泛蕴含于技术研究团队博客、技术专家博客、技术风险投资评论、技术用户评论等动态信息源中。

3.2 处理层

目前的文本情感挖掘研究侧重于分析文本的情感倾向,并根据其倾向强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消极的/积极的、正面的/负面的),实现情感分类。传统文本分类主要针对文本主题,基于词语间的相似度或文档中的词频数进行分析,通过对训练文本的训练,统计出相关类别中词语的出现频度或概率,然后根据目标文本中相关词语的频度信息判别出其类别。情感型文本不太满足词语间相互独立等基本假设条件,如果直接利用已有的一些文本分类方法进行情感分类,无法达到主题分类的效果。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引入语言学理论与知识,针对情感用词、构句、语法等不同的情感化方式,借助语义分析处理手段实现基于情感分类的文本情感挖掘。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情感挖掘通常需要首先构建情感语料库或利用已有的词语知识库生成情感词典,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关系抽取、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等关键处理,从具体研究对象这一特定粒度层次出发,辨别、分析出文本信息资源中蕴含的情感知识,实现文本情感分类。

・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性语句一般包含说话人对事物的观点,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如例1所示:

例1:“中国大学生设计的节能车搭载了Honda低油耗摩托车的4冲程发动机。这款通过搭载摩托车发动机的节能赛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意杰作。”

在例1中,第一个句子描述客观事实,为客观句;第二个句子包含了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肯定态度,为情感倾向较强的主观句。在对大量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之前,为降低客观句对文本情感分类性能的影响,需要尽量剔除干扰信息,只保留主观性语句。目前,主观性句子识别主要建立在情感语料库基础之上,以情感词识别为主,辅之以各种词汇及文法信息,然后根据标准分类器或标注的特征进行判断。

・情感关系抽取。情感关系抽取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句子或篇章所存在的评价词及与目标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例1的主观句中,评价词“独一无二”、“创意”、“杰作”等对应的评价对象为“节能赛车”。为识别出这类关联关系,通常一方面需要建立领域特征库作为待评价对象的概念表征,如构建面向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特征本体作为表达技术或子技术的状态、功能、应用、工艺、产品等相关因素的领域术语,用于识别显式主题;另一方面可通过人工构建的情感词汇本体、利用HowNet等已有概念知识库推理生成情感词汇本体,或选择合适的情感语料库并根据词语的语义关系计算判断出词语情感倾向等不同方式识别出句子或篇章的评价词及原始的情感倾向强度等。

・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情感分析以情感词作为句子、文本的情感倾向识别的基础,而情感关系抽取中目标对象及其评价词关联关系的映射可以使情感分析深入到具体的对象特征这一特定粒度。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通过对抽取出的情感词进行上下文语境分析,检测程度副词、情感词汇组合等语法现象,并采用一定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对象特征的上下文情感极性。具体而言,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在计算情感倾向性时可采用基于情感词组的分类技术实现(否定语句等需进行特殊处理),主要包含三个步骤:①利用词性标注方法提取特征项句子中所包含的形容词或副词词组;②使用逐点互信息计算方法与公式估计所抽取词组的语义倾向性;③基于特征项计算所有提取词组的平均语义倾向性值。

3.3 应用层

采集模型中的应用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功能:①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任务的需要自主调整、维护情感语料库、技术情报特征库,并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指导文本情感挖掘过程以及查看挖掘结果;②提供导入和导出接口,扩充、丰富挖掘功能,实现与基于主题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结果、商业竞争情报采集结果的集成,并能有机融入到技术战略管理系统中,提供技术战略决策支持。从上文有关情感知识在技术竞争情报中的价值论述可知,对于技术生命周期分析这类典型技术竞争情报决策支持目标,情感知识在Hype cycle模型生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可以考虑将情感挖掘和时间序列挖掘有机融入到Hype Cycle模型的创建中:①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层为特定技术领域选择或自行构建技术情报特征库作为情感挖掘分析的目标对象,并同时指定相关的情感语料库或情感词汇本体;②利用应用层接口导入时间序列挖掘功能,经过主观性句子识别、情感关系抽取、基于特征的情感分析等环节的处理操作,实现对技术报告、专家评论等序列数据的挖掘,洞察社会对相关技术的情感倾向性及其变化趋势。这种基于文本情感挖掘模型的技术竞争情报采集理念与方式可以为技术成熟度度量提供定量依据,提升以往完全依靠专家主观感受进行判断的决策效果与效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把物联网的发展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上都已有广泛关注[1]。对于高校电子类专业,《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公平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本文针对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丰富的教学内容

射频识别这门技术本身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就很丰富,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密码学等[2],实际教学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串讲,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多个学科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1]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包括:RFID概述、系统组件阅读器和射频标签的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标签识别和超高频识别协议标准、系统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等。课程采取的是“2+2”的形式,即两节理论课加两节实验课的形式。由于专业课程涉及内容丰富,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学科间联系紧密的内容应该适当串联引深,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专业间的关系。

1.1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往往比较枯燥无趣,教学时如果引入一些学生学习过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总体效果。例如:在教材RFID概述和研究进展部分有提到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内容,而物联网和传感器都是学生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把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进行结合串讲,分析它们各自的原理、差异,列举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专业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从而加强教学效果。

1.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是依托于理论教学内容的。因此,《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的。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多样。本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

1)RFID基础实验

RFID基础实验主要是RFID技术所使用的125KHz、13.56MHz、900MHz等三大典型频段的标签数据读取和写入实验。实验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无线通信相关实验

无线通信的实验内容包括三维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天线的设计与仿真、SmartRF软件对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MATLAB软件对信号调制的仿真等。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添加的。标签组件原理和无线通信原理两部分都有提到天线,特别是天线的性能与无线数据的传输有一定的联系。引入天线设计与仿真和射频芯片参数的设置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线的极化、增益、谐振频率、发射功率等因素对于无线数据收发的影响。信号的调制仿真则算是学科间的交叉引申,让学生回顾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无线通信的实验涉及的软件较多,但并不是都学习过,教学时需要对各种软件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多软件的学习使用也拓展了学生对于专业辅助工具的使用能力。

3)RFID系统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需要学生完成RFID小系统的组建,实现射频识别的功能。实验内容、步骤相对复杂,能够呈现出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学习效果。

2 多样的考核方式

《射频识别技术》课程开设的专业和年级不一,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其他专业则使用课程论文的方式。

1) 闭卷考试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大三上期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让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课程有更加深入的学习效果,采取理论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试卷题型应多样并分值合理。可适当加入开放性试题,比如:“列举生活中的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2)课程论文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并不是专业核心课程,且在大四上期开设,主要通过期末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内容不限,只要是射频识别技术相关即可,考核学生对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了解情况、材料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写作能力等[3]。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人类身份识别技术就是采用某种技术和手段对人的身份进行标识,身份识别人类自古就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类带到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快速身份识别奠定了基础。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设别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根据已知的人脸来确定未知人脸的归属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认为是模式识别的范畴。

1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计算人脸识别技术属于模式识别范畴,模式识别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事物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同一类别中模式的总体货模式所属的类别则成为模式类。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句法模式识别方法是模式识别的两种基本方法,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就是应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需要先对已知信息进行采样量化,继而再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

要研究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就必须明白计算机人脸检测技术。计算机人脸检测的过程就是在给定的一个空间中来确定人脸的大小和位置的过程。计算机人脸检测的技术方法很多,主要有镶嵌图方法,模板匹配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可变性模板方法等。通常情况下计算人人脸检测流程为:输入图像—预处理—特省提取—人脸检测—是(不是)。由于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机人脸检测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营运而生。这不仅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前端技术,也在智能监视、内容图像等多领域显示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有效的识别技术,对身份进行辨别,这个辨别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谁”的问题,另一个是“是谁”的回答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份识别。计算机人脸识别过程的通常流程为:输入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人脸识别—是谁(人脸识别)/是或不是(人脸验证)。计算机进行人脸识别主要基于两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包括人脸特征、人脸密度线分配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整体特征研究方法;第二方向就是将人脸基准点的相对比和其他描述人脸部特征进行参数等结合起来构成的基于部件特征的方法。有学者研究证明,基于部件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没有整体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优点突出。

2 几种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嘴巴、眼睛、鼻子下巴等组成部件构成了每一个人的人脸,基于每个部件大小、形状及结构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可作为人脸识别的重要依据。Brunelli小组,用积分投影的方法提取出欧式距离表征的人脸特征矢量进行模式分类,几何特征、变换系数特征、可视特征是图像特征的几种表现方式。

基于模板匹配的人脸识别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可变性模板对面部特征进行抽取,这些模板可以变形、平移和旋转,这样就能较好的展现出它们在图像中形状。有学者对基于模板和基于特征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基于模板在提高识别率上更有优势,而基于特征的方法在存储量和速度方面有着更好的一面。

特征脸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主成成份分析导出的一种人脸识别和描述技术,实质上是通过K—L变换压缩技术中的一种优正交换来实现的。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人脸图像集合都可以用两个相近的集合进行重建,一是一组标准的图像集合,二是每个人脸的权值集合。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K—L交换,得到高维图像的一组正交基,将较大特征的正交基作为特征值,组成正脸空间,而后再将新人脸图像映射到特征脸的空间中,得到一组投影向量,来作为识别的特征向量,而后和库中已知人脸的位置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库中的人脸是哪一副人脸。

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间和频率的局域变换,通过平移、伸缩的方式对图像进行尺寸细化处理,根据使用不同宽带的一系列滤波,成功的从图形中提取信息函数。有研究者用局部尺度和小波分解对人脸图像曲率进行提取继而进行特征识别。还有学者采用矩的方法对此进行预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对人脸的平面旋转和伸缩进行矫正。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分类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人脸进行特征识别和提取,这种方法少了很多复杂的特征提取工作,而且保存了人脸图像中的形状及材质信息。这种识别方法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由于人脸识别的很多规律无法进行显性描述,但是神经网络却能对这些规律进行隐形表达,比较容易实现。

3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人脸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模式识别领域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前沿难题和热点。在司法部门、身份验证、医学、视频会议、档案管理等多种场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反恐怖活动等对高科技的要求,人机智能交互界面的需要,可见在现实生活中队人脸自动识别技术的需要日益迫切。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最为熟悉的就是警方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罪犯。除此之外,对于某些敏感场所,处于安全考虑,都会采用特定的方法来监视这个场景,以便能够即时监控这个场景。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在寻人寻亲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对业务部门提供了照片,直接送入系统进行对比检索。在大型活动安全监控方面,如果发现有人滋事,公安机关可以用镜头采取其面部特征,对系统对比查证。还可应用于查证无名尸源,先拍摄正面照片,输入计算机,而后在对比系统中进行查证。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机目击者描述排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暂住人口、常住人口、在逃人员进行对比查证,能够在获取目标后,采用关联的方式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

计算机人脸识别过程非常复杂,涵盖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涉及图像处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很多知识,因此这种技术一直是诸多学者深入研究但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但是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却越来越广泛,在安全防范、公安破案及一些公共事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应该更加得到更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和关注,也希望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成.人脸识别技术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信息化;理实一体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1.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育资源, 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育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2. 课程特点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是我校电信专业的专业知识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实际应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射频识别技术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及射频识别应用系统设计实践技能。《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容量较大、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实用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高技能要求的应用型理实一体休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学组老师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努力为学生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高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 信息化教学实施

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教学条件、信息化技术和课程特点,信息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化的考勤管理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智能又非常实用的技术,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也是物联网应用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为充分将课程特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式点名的考勤方式,以射频卡门禁系统的考勤功能实行智能化考勤,刷卡进教室上课,刷卡下课,刷卡的时间记录表作为考勤情况依据。智能化的考勤方式不仅提高了考勤效率,充分运用了课程知识,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现代企业考勤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

3.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

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是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平台。网络教室集成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广播式理论教学、实时视频、辅导答疑、电子举手、课堂监控管理、双向对讲、作业提交等课堂教学功能。多功能信息化的网络教室提高了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3.3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课程教学中适当运用动画、视频、图像等方式阐述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如针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以视频形式展现各种应用案例,生动、形象、智能化、高科技的智能化应用方案,学生在感叹技术魔力的同时,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有了具体的了解,在憧憬未来美好的智能化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多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了课程网站,把课程所有教学资源数字化并上传网络,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可供学生课下自主选择所需知识展开学习。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学习导航、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的有效学习。

3.5丰富的教学专业软件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是理实一体休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系统是典型嵌入式系统,系统的设计要借助多种专业软件辅助教学。运用Proteus软件智能化原理图设计功能设计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系统电路,并利用其丰富的器件资源和虚拟仪器功能进行电路仿真,仿真中可随时调整和修改元器件参数、电路形式,学生能亲自动手进行电路设计、元器件接线、参数设定,边仿真、边测试、边调试、边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照,不断深化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运用Keil uVision4软件提供的C编译器、宏汇编、连接器、库管理和一个功能强大的仿真调试器等功能进行软硬件开发,提供一个整洁、高效的环境来开发应用程序。运用UltraEdit 软件编辑文本,智能的语法及函数结构错误提醒功能,可同时编辑多个文件,可配合Keil uVision4软件程序编辑功能。运用Flash Magic软件进行在线程序下载,方便快捷。丰富的软硬件开发软件的使用,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也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的实践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4. 结束语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变革了教学观念,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其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智能化的考勤、高效率的网络教室、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专业化的教学辅助软件,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也要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振源.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

[2] 周巍.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3] 孙国福.汽车教学中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20)

[4] 王雪,李敏.信息化技术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5] 冯筠.射频识别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国电子商务.2012(6)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翻译 人工智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语音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语音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自动同声传译、机器人聊天系统、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以及特定人群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其中,自动同声传译主要涉及到语音建模、识别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自动同声

[1] [2] 

传译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最直接的部分就是语言翻译部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特别是在语音和文本的转换方面,目前在中文出来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音似问题,即音似字不同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如果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校验,将能提高其转换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换的质量和准确性。机器人聊天系统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自动回答系统。在机器人聊天系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自动回答以及逻辑推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在意义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应答的速度和回复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聊天系统的应用性。在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意义理解和提高检索速度这两个方面。通过该技术一方面能根据准确的获取语音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为搜集信息提供基础。同时,由于采用该技术也有助于数据挖掘中的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和归纳。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应用于诸如自动场景解说系统等。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结合图像理解技术和逻辑推理技术,就能准确的描述当前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和上一个场景进行比较就能及时的描述场景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就能实现对场景的自动描述。再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库及语音生成技术就能实现场景的自动解说,甚至能实现如自动足球运动这样快速场景变换的解说。同时,还能对特定人群提供辅助,如为盲人提供辅助的系统,帮助盲人识别物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帮助。也可以应用于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目前也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相结合就能实现语音控制,甚至能应用于工厂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优缺点 应用

前言: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门集多学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近几年在全球飞速发展。目前,条形码的应用已普及,射频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在中国也发展迅速,国家已把“大力发展RFID”列入“十一五”计划纲要。自动识别使数据处理速率大大提升,最终使成本大幅降低。

一、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二、自动识别系统种类

自动识别系统可分为针对物(“无生命”)和针对人(“有生命”)的识别两类。

(一)“有生命”识别技术

a.声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是一种将人讲话发出的语音通信声波识别成为一种能够表达通信消息的符号序列,有匹配识别和检测识别两种方式。其中匹配识别是指语音声波与系统中已存在的声波模型进行对比,把最接近的作为识别结果。检测识别指把系统模型中与输入的语音声波相匹配的符号或符号序列作为系统的识别结果。优缺点:实现非接触式的数据采集,对手脚的使用无阻碍。但其识别率较低。应用:电信,语音情感识别等。

b.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某人的物理特征或行为特征用自动化方法予以辨识或认证的技术,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语音识别(语音识别可以进行身份和语音内容的识别,只有前者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键盘敲击识别、签字识别。所有的生物识别工作都包括4个步骤:原始数据获取、抽取特征、比较和匹配。

①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是指对输入的人脸图象或者视频流,先判人脸是否存在,若存在,则提取脸部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获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通过与已知人脸对比来识别人脸的身份。可通过视频技术和热成像技术来捕捉面部图像,前者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一系列图像,从而记录一些核心数据,后者是通过分析面部的由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1]。优缺点:在实际环境中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识别,但因系统对周围的光线环境敏感,会影响识别的准确性,此外对于人面部发饰,衰老等因素,需进行人工智能补偿后识别。应用:自动门禁控制系统、身份证件的鉴别,公安刑侦追逃等。

③签名识别。签名识别,也被称为签名力学辨识,是由于个人书写习惯的差异。签名鉴定有在线签名鉴定和离线签名鉴定两种。前者比后者会多采集书写人握笔方式,书写压力等动态信息,固不容易被伪造。优缺点:容易被大众认可,但其会随着人各方面的改变而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悉的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等,他们是人体固有的特征,不会受环境或年龄变化而改变,且视网膜不可见,因此最难伪造。

(二)“无生命”识别技术

a.条码技术。条码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优缺点: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使用灵活,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存储信息少,被污染后无法读取数据,且没有办法做到全球唯一ID号。应用:POS系统。

b.光学字符识别(OCR)。OCR是指通过扫描等光学输入方式将文字根据其亮暗确定其形状,从而转化为图像信息,再利用字符识别方法将形状翻译成计算机文字的过程。优缺点:其优点是人眼可识度,可扫描。但输入速度和可靠性不及条码,以目前的技术,基本无法正确识别手写中文字体。应用:办公室自动化中的文本输入,邮件自动处理与自动获取文本过程相关的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支票和文件识度,订单数据输入等。

c.磁条(卡)技术。磁条(卡)技术是利用贴在卡上的磁条来记录信息。磁条表面涂有磁性材料,当读卡设备的磁头掠过磁条时,可对磁条进行现场读写操作。优缺点: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安全性较高,能粘附在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基材上。但数据存储量小,容易磨损,撕毁,不能弯折。应用:银行ATM卡,公交卡。

d.IC卡识别技术。IC卡指将可编程设置的IC芯片放在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的功能。通常所说的IC卡为接触式IC卡。优缺点:具有存储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使用,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由于触点暴露在外面,有可能因为人为的原因或静电而损坏。

应用:电话IC卡,手机SIM卡,智能水表,电表。

e.射频识别技术

①射频技术概念。射频技术指由扫描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接收器来驱动接收器电路将内部的代码送出,此时扫描器便接收此代码。接收器不使用电池,是无接触式的,固不怕污染,且其晶片密码是世界唯一的。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

②射频识别技术概念。射频识别技术是指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③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射频标签用于装载识别信息,射频读写器用于获取信息。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之间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标签、读写器、计算机通信网络三部分组成。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超高频,微波等。

④优缺点:识别距离远,数存储量大,信息存储时间长,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有全球唯一ID,难以伪造。但相对条码成本较高。射频识别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不需要对准,不会被强磁场洗去信息。

⑤应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不需刷卡自动安全门禁系统,电子通关,通关车辆验证与放行等。

总结:本文通过材料搜集与整理并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简要概述了自动识别技术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希望本文对读者有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董立锋.人脸识别技术在信息系统身份认证中的应用.四川大学.2004

[2]游战清,李苏剑.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知识、科学和技术这三个基础性的概念大家都非常熟悉,但人们在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却不甚了解。笔者首先阐明了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与这三个概念之间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上述三个概念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进而从这一侧面来说明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

[关键词]

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产权

一、知识、科学和技术的静态比较

(一)知识

知识的概念具有意义上的多重性。在哲学上,知识是一种经过证明的真信念,“正确”或者“真”是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学上,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和实践后获得的情感、技能、经验和理论,教育学家关注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在经济学上,知识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用的一切理论、经验和技能等等,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知识的经济价值。那么知识的含义到底是怎样的?

1、知识的内涵

现如今,学界对于知识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认识成果说。这类观点试图从知识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出发,将知识限定在主客二元理解框架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参与。(2)工具说。这类观点从知识的价值出发,试图说明知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3)实践活动说。这类观点倾向于动态理解实践与个体知识产生的关系,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关于知识产生和验证的活动。(4)信息发展说。这类观点从知识与信息的关系着手,突出知识和信息的密切关系。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也可以说是“信息的蒸馏物”(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公司IRBM)。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单一的文化角度来定义,将很难领会知识丰富的内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给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知识定义的难度。所以,只有在尽量完善已有定义的基础上,依据“概念=种差+属”的逻辑结构模型,整合出最低限度的知识概念涵义:知识是人类正确的可以在不同背景下运用的认识和整体技巧。

这个概念表达了三层意义:第一,知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正确”两字表示知识意义下的认识具有真理性,准确规定了知识的本质,界定了知识的属性及其外延,从而把错误知识排除出知识概念。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指出知识的产生正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客观反映,知识是由人构建创造的;第二,知识是有价值的认识。“有价值”指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背景下”,还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较为宽松地规定了实践层次知识的本质,揭示了知识的能动性,也充分展示了人的思想、个性及主观能动性,排除了那些不联系实际,非“合理使用”状态下造成的对知识本身正确性的怀疑;第三,知识是用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整体技巧,包含理论和应用。现在,知识已经突破了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了实践、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的思想、工具与手段,是创造未来的理想与设计。

2、知识的外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知识分类是波兰尼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58年,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字公式表达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知识。”这种言传的知识就被称为显性知识,而这种意会的知识则成为隐性知识。

自波兰尼提出该知识形态的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肯定了这两种形式的存在。但该书颇为关注隐性知识,以至于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知识分类存在某些牵强之处。该书认为知识可以分成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四种。信息一般是知识的know-what和know-why范畴。这也是最接近市场商品或适合于经济生产函数中的经济资源的知识类型。其他类型的知识特别是know-how和know-who方面的知识,是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更难于编码化和度量。

(二)科学与技术

对于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笔者希望更多的通过概念之间的对比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此对其基本概念做简要介绍,而对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深入的探讨。

1、基本概念

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而技术是人们为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的知识体系。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第一,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基本任务不同,决定了科学所要回答的主要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回答的是“作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发现,技术的研究成果是发明,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表现形式不同。科学发现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它提供物化的可能,不需要经过操作创造出来;技术发明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它提供物化的现实、需要经过有效手段把它创造出来。

第三、科学活动偏重于软性的管理,技术活动偏重于硬性管理。科学活动的管理,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难于事先硬性做出规定,要求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做出某个具体内容的发现,在什么时候完成,用什么方法完成等等。而技术活动,特别是工程技术设计活动则不同,它的管理具有较为严格的计划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第四,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相同。这是由两者的基本任务、成果表现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人才应该具有特有的好奇心、独到的想象力、捕捉信息的敏感程度、高度的理论思维能力等等;而技术人才在运用科学原理研究技术的时候,既要考虑这项技术在原理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造价上的经济性、操作上的安全性和社会上的适应性。总的来说,科学人才着重要求“从实到虚”的才智,技术人才则着重要求“从虚到实”的能力。

(2)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劳动性质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复杂劳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都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一般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二,在劳动成果上,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都可以用信息的方式进行储存,以知识的形式进行传授,它们的“产品”在本质上都是知识性的产品,并且这种知识性产品在交换过程中都会出现增殖效应。这是科学产品、技术产品与实物性产品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

第三,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日益相互渗透、明显地出现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使得它们原来的一些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这一新的社会机制意味着,科学研究本身不得不包含其本身的应用和商业化,而现代技术却变成“科学的”了。

(三)静态分析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得出了关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静态关系图,这一图形很直观的表现出了这三者之间的静态关系:

二、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动态分析

(一)知识科学技术的动态分析

1、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脱节的

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技术的进步往往依靠传统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探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概括和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而科学上已经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常常同理论科学没有直接联系。

2、到了19世纪中叶,科学和技术形成了互相制约、相互捉进的关系

科学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相联系,技术则通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科学的基本目的是为技术提供理论原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确定它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现代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技术要有重大突破,如果不懂得它的理论原理是很难实现的。技术已在相当大约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

3、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表现在:在技术发明过程中,许多方面都要用到科学,从“确定方向”的基础科研到科学研究的实际运用以及技术定型定级等等,建立了像链条那样串在一起的技术系统。这里面的“前因”和“后果”紧密地连接起来,技术的精髓少不了科学的介入。在技术发展无法向前推进一步而产品和生产方法显得陈旧的时候,人们就要向科学求援,求助于源于科学的、理论的“先决要素”。于是科学应用成了科学本身的一项内容,而技术源的设计则是技术研制的起点。这种科学与技术的新关系表明,一旦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就能较快地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在相当多的科技活动中,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以及创造已经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一种活动的两个侧面。总之,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已成为客观事实.并已在为人们所认识。

(二)结论

通过上面概念的动态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个结论:

1、从上面的动态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两者均属于知识。

2、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技术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前进,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联系很不密切,它不是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经验的传授,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而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大型技术、突破性技术,无一不是建立在已经相对成熟的科学原理之上的。

3、从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来看:在现有知识提供的背景下,知识更新的方式,或者是出现了天才式的新技术,随后通过科研人员的理论提炼,上升到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高度;或者是科研人员在原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上的新的突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指导技术发展的目的。

4、从广义上讲,知识存量包括人类所有知识在内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知识存在形式,也就是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和。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更主要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种的发展,都离不开现有知识提供的智力支持,都是以一个社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的。

三、结论: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辨析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

通过上文对于这三个概念的静态的比较和动态的分析,笔者推导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这些结论能够使这三个概念的辨析更加的完整并使这一辨析变得更加的有意义。

(一)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经济上的价值,如何用知识创造价值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进一步说,如何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科学和技术等一系列知识,然后以这种新的知识创造价值,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推动着整个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是目的,科学、技术都是手段。

新知识的提出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因此现有知识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社会创造新知识的潜力。不论科学还是技术,都只是推动现有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并且在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下,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推动知识更新换代的主力军,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新旧知识转化的意义

既然知识是具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处理现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答案就是构建知识产权制度,这实际上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即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新知识的创造,同时也暗合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繁荣。

(四)动态关系图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知识产权制度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笔者将上文的内容整理成了一个图形,以期能够更好的彰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蒙虎,赵云.简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孙恒志.从已有知识定义的缺陷看知识定义的科学整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唐增增.“知识”考辨.图书与情报,2009,2

[4]王杰才.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文科教学,1996,2

[5]王坤.论知识产权法上的知识概念.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王坤.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知识产权法的影响.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9,1

[7]伍振华.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图书情报工作,2003,1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