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音教学;教学方法;意义

任何语言首先是以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即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赵元任有句著名的话,“一失音成千古恨,一开始没学好,一辈子改不过来”,这段话说得很深刻。在英语中,语音既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又与单词的拼写、构词法及句子的语法都有密切的联系。语音的缺陷往往会影响到词汇的记忆、日常交际以及英语阅读等英语学习。因此,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

一、语音是语言的基础

(一)语音的中介作用

对语言来说,声音是第一性的。不管在人类语言发展方面,还是在言语的运用记忆方面,语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音学习的结果促使了语言动觉能力的发展。这一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刺激驱动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涉及言语动觉的语言产生在中介语,提高中介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句法学习,检验假设和培养自动化。

Skehan指出,成功学习语言的三个要素是:语言编码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他还指出音位编码能力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可能特别重要,因为把声学输入转变为可认知加工的信息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的失败可能无输入可加工,并且在非正式的场合,意味着语言学习机会的丧失。音位编码能力一般来说对下一阶段能用于认知学习的可理解的输入的获得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声学刺激之后所获得的音位编码能力越强,随后可用于分析的材料内容就越丰富。反过来说,聋哑人很难学会语言,就是由于不能获得语音的声音输入的缘故。

在语言学习中,通过视觉或听觉登记而获得的语言输入,是以语音作为中介的,然后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处理,才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而后发展为内部语言。感觉登记过程中,图象能延续约1/4秒,而声象能延续约数秒。正是由于声象的感觉记忆较长,能达到数秒,困难的或陌生的语音输入认知学习都依赖语音表征来完成。

(二)语音对听说技能的培养有直接关系

言语的听辩过程涉及音位的感知辨识、短时记忆、反馈监控等过程。言语听辩感知是言语理解的前提,没有对言语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言语的理解。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然而语音并没有不变式(invariant)或标准的形式。言语的音素和实施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虽然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但对音节的认识反应较音素快。在言语活动中,音节却是比音素更易觉察的语音单位。

连续性语言的听辩并非是吸收声学信号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语言输入认知处理过程。由于在真实言语交际中的语音输入往往是伴随着非语音信息。这样,在听辩中就应有所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记忆,根据大脑皮层中关于语音信息的若干区别性特征而把音位加以识别,也就是将神经冲动所传人的反映声波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的连续语音信号转变为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因此,如果某一音位组合在听者的心理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他就无法检索到该词,无法知道该音节组合表示什么意思。

肌动论的观点认为,在言语听辨过程中,言语信号是参照言语的肌肉活动来辨认的。这种理论把语言产生的过程和言语感知的过程联系起来,因为它强调我们是怎样按照我们产生言语来辨认言语的。由于大脑记忆认知的特点具有模糊性、近似性和粗略性。我们认为人类对语言声音的记忆认知是以语音原型(phoneticprototype)为基础,因原型具有概括的作用,能提高辨认的速度。语音原型的来源是语音能力训练发展的结果。

英语是语调语言,其韵律因素,包括语调、重音、节奏等,对言语的听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语的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词的结构,人们借助语调来使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传递句中表达的思想。不同的语调要求作出不同的言语反映或以某种活动作出反应,构成不同的交际类型。语调是依靠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因此,对语调的听知觉需要有听者发音器官模仿发音的神经活动的参与,从另一角度来说语音能力的发展是口语听辨能力发展的前提。

(三)语音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发音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在阅读时所使用的书面符号很快便会在头脑中转换成相应的声音形象。这个转换过程的快慢决定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如果发音困难大,朗读时结结巴巴,不时有停顿和重复,那么阅读速度就会大受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词进行识别。人们意识中的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影响着词的感知辨认。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最先通过声音来表征。在词的认知中形码会自动激活音码,而音码也会唤起语义的联想。词或词组作为语言组块,对其感知的单位大小取决于读者认知词的熟练程度、材料的熟悉程度、材料的物理特征及其所引起的语言共鸣等情况。因此,语音能力发展能促进词汇的辨认。

Dearborn(1906)研究了阅读中的正字法和可音读性(1egibility),认为在阅读中注视时间的长短部分决定于字母的序列。如果一个词中的字母的序列是正常的并且是比较普遍的,例如:wrap,wake,teacher等,则联结的过程受到的干扰就比较少,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短;相反,就会使联结的期待落空,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长,阅读从而受到影响。

阅读时,言语输入必须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认知处理,才能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短时记忆的能力决定着语言输入的认知处理情况。短时记忆弱,语言输入就会在未认知处理之前消失,成为无效输入Gough认为在短时记忆中,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词条的内容应该包括语音、句法和语义信息。因此,语音能力的训练对短时记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四)有些语法、词汇的确定也和语音有关

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的能力。

比如同一个词作名词用时重音在前,作为动词用时重音后移。如present这个单词念成[preznt]是名词或形容词;若念成[prizent]则成为动词。另外初学者感到难以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形态上完全相同,但在重音处理上有所区别的。如walkingstick的重音落在前面时,则作“会走路的手杖”讲;如重音落在后面一个词时,则作“会走路的魔杖”解释了。前者为动名词词组,后者为现在分词词组。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词类的划分和词义的确定具有很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某些语法现象与词汇意义需要我们从语音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一)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等五类。又将智慧技能分为若干亚类: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认为人的智慧发展过程主要是一些习得的能力的累积过程。语言教学实际上与五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强调学习发音,则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言语信息的学习。加涅认为运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显然,发音和书写都有运动技能,都是习得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技能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直接模仿法和分析模仿法。模仿在心理上是一个随着感知进行再现或尝试的过程。这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对外语学习中的语音教学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模仿是习得语言最有力的手段。离开模仿几乎可以说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

直接模仿法主要是指单纯模仿,即在不做任何解释的前提下进行模仿。学生只依靠听觉的感受,模仿教师的发音,直到模仿正确为止。

(二)反复练习

语音练习无疑是语音教学阶段中的重要活动。语言教学不仅要广泛进行练习,而且要讲练随时穿插,即所谓边讲边练。例如一次课要讲授十个音,决不能在讲完全部音的发音方法以后再练,而应该每讲一个音就练一个音。

语音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发音和诵读技巧,培养在视觉、听觉和动觉间迅速建立联系并构成协同表象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字母读音,只达到会是不够的,必须在初学阶段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一见到每个字母立即读出,反之,一听到某个音就立即写出字母。

为了有效地进行语音练习。不仅应有合理的教学安排,使语音学习与口笔语训练巧妙的配合,相互促进,迅速提高,而且应选用或自编适合学习者的最佳练习材料,练习中应有足够的例词、例句,包含积极训练的要求、积极训练的内容,注重清浊、软硬以及其他相似音之间的区别和对比联系,对重音、语调,也都需配有相当的材料进行练习。如果能选用常用的词、句对提高口语能力也不无帮助。这种语音材料还不仅仅是文字材料,最好能配一录音材料或录像材料。多听地道的外语是学习任何语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一个从未有听到过外语的人能够讲出使人理解的外语。外语录音、录像教材,网络资源为学习外语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大量的地道语音资料。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1. 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和语境歌学习

    语文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编排了帮助学生学习声母和韵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它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吸引着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因素组织教学。如在教学第一册第一课 “a﹑o﹑e”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图上画了什么?在学生对事物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学习“a﹑o﹑e”的音﹑形和四声,就能使学生在看﹑听﹑说﹑读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再如教学“b﹑p﹑m﹑f”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看图,然后教师根据图讲述小故事:大家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一个小朋友想要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正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故事中把“bo﹑po﹑mo﹑fo”的读音巧妙地含在其中了。再利用语境歌加强记忆,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这样就把字母教学寓于故事和语境之中,既有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人文教育。

    2.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如果让学生整堂课都在反复的读。他们肯定感到枯燥乏味。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他们会学得既主动又轻松。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拼读的要领,可以制作这样5张卡片:“m﹑a﹑q﹑i﹑ao”。首先,让全班同学把这5张卡片读准;其次,将这5张卡片分发给5位同学;最后,让他们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两个音节。一个是m a Ma,学生 拼读时要做到“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另一个是q i ao qiao。这样的音节,声母﹑韵母中间有介音的情况,则采用“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 ”。学生反复朗读这两个音节,让拼读的要领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3.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刚入学的小学生学习拼音,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呢?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有些字母的形状容易混淆,如:“f”和“t”;有些字母的发音均相近,如:“u”和“o”。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活动中学习。例如教学“f”和“t”,先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朗读儿歌:“伞把钩钩朝上f f f,伞把钩钩朝下t t t”。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厌倦,而且越学越有味。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氛围,如编顺口溜﹑儿歌﹑制作教具﹑组织游戏﹑表演等方式,学生学习氛围就会自然变得活泼﹑有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拼音教学质量。

    4.突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拼音的小主人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拼音教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1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汉语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促进各国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各个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所以这种差异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汉字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汉语拼音。所以,学好汉语拼音对于更好地掌握汉语和汉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应当努力掌握汉语拼音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为汉字与汉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应当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概况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其难度可想而知。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好它,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在社会生存以及别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拼音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做好拼音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做好了汉语的教学工作。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下的拼音教学注重的是从整体着手,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而不在是先前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管是从国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编写标准还是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都不再是单一、独立的教学,而是将拼音、语言交流、识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好拼音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识字、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

二、如何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通过开展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年龄原因,通常都比较好动、学习不认真,再加上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进度缓慢不说,效果还不好。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比如小学生好动,爱做游戏。老师就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拼音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被抓住的同学要接受惩罚:背诵一段拼音字母表。如果合格则继续回归到“小鸡”队伍中去,如果不合格,则要当“老鹰”,继续去抓别人,直到抓到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将拼音教学和游戏、活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老师做好小学生的拼音教学工作。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逐渐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多媒体设备是集图像、声音、色彩、动态、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所要学的拼音字母以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建立学习小组,使同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对小学生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组坐在一起,由老师出题,对他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下检验,比如“谁能完整地背诵一段韵母表”“谁认识这几个字母”,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些的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都可以,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小组让给予一定鼓励,切忌不要批评和体罚学生。通过这种良性、健康的竞争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四)模拟场景,使学习过程更生动

大多数小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和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因此导致他们在学习拼音时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构建一些场景,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将汉语拼音比做一座城堡,将各种不同的拼音集合比做城堡中的不同主人翁。例如将Y比做妈妈,i比做女儿。但是ü没有亲人,于是Y就安慰他,帮他擦掉了眼泪以后就共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拼音学习效果。

汉语之于中国人来说相当重要,因为汉语不仅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汉语对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汉语可以说意义重大。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教学来说,教师应当在课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促进小学生对汉语拼音的高效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郑惟莉.浅谈汉语拼音教学[J].广西教育,2009(22).

[2]戴晖明,桂三平.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浅见[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22).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语;声母;偏误;综述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语音偏误的研究方法

目前,单独就声母偏误开展的研究较少。从分析语音偏误的角度,研究方法有经验总结、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和实验分析。

经验型文章往往针对教师在对日语音教学中发现的偏误,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奥山望(1996)《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金敬华(1996)《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难的症结与解决方法》、何平(1997)《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等文章都是对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

数据统计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语音材料等形式,用统计数据讨论偏误。田园(2003)、张虹(2003)、涩谷周二(2005)都运用了调查的手法,找出日本学习者的主要偏误。

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何晓毅(1987)《汉、日发音比较及日本人汉语发音错误之分析》、王承彦(1990)《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余维(1995)《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等文,都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日汉二语的声韵调从数量、分布、音值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实验研究通常是使用一些录音设备,将录下的发音人语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有时也会使用其他实验设备辅助研究。《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1981)是较早使用实验方法专门进行汉日语音对比的文章,对元音和辅音进行了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的分析。刘艺(1998)将日韩两国学生的发音录入计算机,观察对比生成的声调曲线。王韫佳、上官雪娜(2004)通过两个感知实验和两个发音实验,研究了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范畴的加工模式,以求证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几个猜想。

2.声母的偏误类型

我们将按照具体音素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分类讨论。

2.1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汉语声母有两大特点:一、分送气、不送气;二、清音比重大。日语子音两大特点则是:一是清音、浊音、半浊音并存;二是浊音多于清音(何晓毅,1987)。因此习得中一个典型偏误就是把送气音误发为不送气音(庞玉丽,2010),或者即使送气,也没有汉语时长那么长(张红蕴,2010);另一个是把不送气的清辅音发成日语的浊音(何晓毅,1987;余维,1995,等等)。

日语交际中,送气音是作为不送气音的变体存在的,只是比汉语的送气音短,且习惯将不居于词语首位的读为不送气音(,1981)。王志芳(1999)指出,日本学生学习汉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主要困难,不是发音部位,而是发音方法。汤玲(2010)采纳这种观点,就这两方面分析辅音的异同,并用表格进行对比。王韫佳和上官雪娜(2004)认为VOT值长不够是偏误的主因。日本学者Hoshino(2003,2004)认为,“除了VOT较短以外,音强也比汉语母语者的弱一些”,但边卫花(2009)通过实验证明,“相同发音部位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之间的音强大小关系并无规律,因此,音强不能作为区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声学特征”。

2.2 zh、ch、sh和j、q、x

由于日语没有舌尖后音zh、ch、sh、r,学习者会把zh、ch、sh与j、q、x相混,尤其是sh和x不分(,1981;长谷川良一,1990;何平,1997;崔立斌,1997;梁亚东,邹德文,2005;张红蕴,2010)。

何晓毅(1981)、腾勇前(1998)、侯迎华(2005)、陈羽(2005)、王迈(2005)、梅丽(2005)则认为,日本学习者不仅仅会把zh、ch、sh发成j、q、x,也会发成z、c、s。王迈(2005)还提出在zh、ch与合口呼相拼时,还容易发成[ts]。余维(1995)指出ch才是难点,“既卷舌又送气,难度较大”。梅丽(2005)也通过调查证实,“ch是贯穿日本学习者语音习得始终的问题”。

这个偏误是源于两组负迁移:一,日语舌叶音じ[]、ち[]、し[]与普通话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发音部位接近,很容易用じ、ち、し代替zh、ch、sh和j、q、x(,1981;王彦承,1990;王志芳,1999;庞玉丽,2010;等等);二,日语た行(た[t]ち[i]つ[]て[tE]と[to])把[t][][]归入同一个音位/t/(王迈,2005),日本人难以区分[][],尤其与合口韵相拼时,容易误用[][]。从生理属性上来说,zh组和j组的发音位置不一样。物理属性上,zh组强频区较为分散,j组强频区较为集中。日本学习者发zh组出现偏误时,其强频区明显集中(,1981)。遗憾的是,系统对比归纳zh组、j组、z组与日语辅音的文章目前尚未看到。

2.3 r、l

(1981)、奥山望(1996)、陈羽(2005)认为日本人会把[r]发为近似[l]的音;何晓毅(1987)认为会发成近似[i]的[j]或者[i];何平(1997)认为会发成[]。

[l]也是日语中没有的一个音。如果[l]后面是高元音[i]的话,日本学习者容易发成[],如果后接低后元音,又容易发为[](何平,1997)。侯迎华(2005)、边卫花(2009)则认为日本人的[l]听起来像[d]或者[t]。

主因是日语ら行的负迁移。日语ら行“实际上是一个颤音”,“有时近于边音,有时又近于闪音或中缝擦音”(,1981),“究其(颤)一次的本质来说,还是塞音而非流音、擦音”(侯迎华,2005)。边卫花(2009)证实,汉语r有变体[]与[],摩擦与否不是r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参数,卷舌程度的教学意义更为重大。

2.4 f、h

何晓毅(1987)、何平(1997)、王志芳(1999)、张金梅(2001)、侯迎华(2005)、庞玉丽(2010)指出,日语没有[f]与[x]而有[],日本学习者常用[]代替[f]和[x]。(1981)则认为,由于日语中存在[][h]对立,日本人还会用[h]来代替[f],[]来代替[x]。

长谷川良一(1990)、王迈(2005)从日语本体解释了偏误原因:日语は行为:は[h]、ひ[i]、ふ[]、へ[hE]、ほ[ho],双唇擦音[h]、舌面擦音[ ]和咽壁擦音[]在日语中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自然难以分辨在汉语中处于对立的[f]与[x]。王承彦(1990)点明“汉语的h[x]是舌根与软腭形成的擦音,比日语的擦音は[h]舌位略靠前一些”。边卫花(2009)分别测量了母语者与日语学习者的[f][h]物理属性,证明母语者的[f]和[h]下限频率走势稳定,[h]的下限频率数值较高,[f]的适中;日语学习者的下限频率则严重偏低。长谷川良一(1990)和奥山望(1996)这两位日本学者,则根据日本社会现实情况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学过英语,发[f]这个音应该没太大困难。

3.教学策略

程美珍、赵金铭(1985)提出了九种语音教学法:演示法、对比法、夸张法、手势法、拖音法、带音法、分辨法、固定法和模仿法。结合具体实践,我们得出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3.1抓住难点,重点示范

余维(1995)主张“采用先易后难、突破重点的方法”。发音出现偏误,往往是读音中某一个或几个区别特征出现了偏误。日本人发卷舌音r困难的原因在于用到以往没有用过的肌肉发音,因此在教授时“要注意调音部位。先把舌尖放在齿背上,再把它往上挪,到硬腭上为止,舌头保持这个位置,把舌尖慢慢松开,发出声音”(程美珍,赵金铭,1985)。

演示法对发音区别可视的读音最为有效,典型例子如区分[f][x]与[]。“[f]和[x]发音时嘴的外形有明显的不同。日语[]与汉语[f]的嘴形也有明显不同。我们可以指出这一点,比较唇齿擦音和双唇擦音,学生是很能理解也很容易学会的”(,1981)。

3.2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即按照一定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活动。侯精一(1991)在《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中曾举例:一位日本同行提出,如果在教学时,先教z、c、s后教zh、ch、sh,效果较好。同样是zh、ch、sh,王迈(2005)认为首先要进行zh、ch和j、q的听辨和发音练习,之后再学习与不同介音的相拼。因为正确地听辨是正确发音的基础。

奥山望(1996)的《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讨论了具体教学方法。他认为与[x]相拼的音节中,[xu]是较为困难的,因此练习[xu]时可先从[xa][xe]这些与日语接近、学生较容易掌握的入手。张金梅(2001)指出,初学者可利用音位理论,允许其分层达标,这认可了奥山望(1996)部分允许用日语辅音读音代替汉语辅音读音(如用[h]代[x])的较为宽容的教学思想。

3.3 以旧带新,对比教学

汉语许多音素是作为日语某一音位的变体而存在,未被日本学习者直接感知。如能找出这些变体的出现规律,就可利用已有资源指导汉语发音。奥山望(1996)在讲解[p’]时指出,作为/p/的变体,“促音后面的或者词头的塞音及塞擦音有时送气,词中一般不送气”,“带着很强的口气发いっぱい,这个促音后面的/p/往往送气”。这比让学生在面前放一张白纸感受送气要易操作也易感知得多。

也可用已学汉语的音素,带出要学的音素。例如对r的教学,奥山望(1996)利用sh进行引导,“/shi/先有气流然后有声音,/r/则从开始就有声音。所以先发/shi/音,发出元音以后的音就是/ri/音了”。

3.4 夸张练习,感知发音

程美珍、赵金铭(1985)认为,适度的夸张能是语音感知更清晰,造成视觉与听觉上的优势,对突破难点有帮助。以j、q、x与zh、ch、sh、r为例。“发舌面前音是,不妨将舌尖深深地下垂在下齿背后,舌面隆起,与硬腭接触,同时嘴角向左右展开,上下齿对紧,这样控制舌尖是发好舌面前音的有效办法”。日本人学边音l时容易用闪音代替,王迈(2005)指出可采用故意拖长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这是闪音难以做到的,从而把边音与闪音区分开来。针对送气音送气不足的缺陷,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增大气流(王迈,2005)。

以上是对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习得研究的一点总结。目前,对日的汉语声母研究成果丰硕,不仅有大量完整语音系统的研究,也出现不少针对学习难点重点的专门化研究。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呈现由对比分析法转向实验分析法的趋势。限于时间、所用材料以及笔者个人水平的有限,一定有许多问题的分析总结有待补充改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奥山望.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A].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25-629.

[2] 边卫花.中日发音人普通话声母的声学特征[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3] 长谷川良一.日本学生学习汉语语音上的几个问题[A].见: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19-224.

[4] 程美珍,赵金铭.基础汉语语音教学的若干问题[A].见: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19-228.

[5] 何平.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44-50.

[6] 何晓毅.汉、日发音比较及日本人汉语发音错误之分析[J].外语教学,1987,2:49-53.

[7] 侯精一.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106-110.

[8] 侯迎华.日本人学汉语的语音难点和教学对策[J].唐都学刊,2005,21(4):82-85.

[9] 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1:97-105.

[10] 王承彦.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0,6:29-33.

[11] 王迈.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12] 王韫佳,上官雪娜.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J].世界汉语教学,2004,3:54-66.

[13] 王志芳.日本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J].汉语学习,1999,2:49-52.

[14] 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123-141.

[15] 张红蕴.日本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母语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121-123.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转贴于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广泛传播,迄今为止,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话语系统。既包括学科原理、学科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学科意识、学科逻辑及学科概念的构建。然而,与之不适的是,作为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推介及民族音乐研究后援的民族音乐教学,却还未形成自己自觉的话语系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主要指基础性的教材建设,而是指运用性的教学过程。那么,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转换研究领域的话语来合理构建其教学话语系统,从而把学科精髓传达给学生,并赋这一过程以魅力呢?以下笔者即就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的经典构建,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工作者共同编写,1964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为标志。这一标志性著作所构建的话语系统,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的和本体的逻辑。正如学者吴璨所评述的,“从总体内容上来说,《概论》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包括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的发展源流、各种体裁形式与风格、表现手段上的艺术特点以及民族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等,均做了必要的理论阐述和介绍”。显然,这一话语系统的所指和能指主要是“传统音乐是这样”,而对于“传统音乐为何是这样”,却缺乏更强的阐释能力。

与之不同,民族音乐学话语系统的构建,遵循的是一种不但包括历史的和本体的,同时还包括生态的和互动的在内的(指环境因素的考察分析及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分析)、更为多维的逻辑。伍国栋著述的《民族音乐学概论》是我国早期民族音乐学专著的代表作之一,分引言、1至7章、后记及附录等10个部分。其中除引言、后记与附录三部分外,其他的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具体说,第1章第2节界定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含义、性质和研究对象,是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的宏观叙述;第2章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的相关学科,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生态的、互动的、网络的方法论的宏观叙述:第3章至第7章详细地介绍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实地调查、音乐事项描述和解释及音乐学写作等各种观念和方法,是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论的具体叙述。同样显明,这一话语系统的所指和能指,就不只是单一的“传统音乐是这样”了,而是“现象——解释——描述——态度”的四维合一,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生动的、普遍联系的话语系统。它更具有从宏观的高度和微观的深度来解释“传统音乐为何是这样”的能力。

既然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话语系统运用在我国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现象的阐释,其阐释成果既具有音乐文化本位的特征,又具有研究方法论的特征,那么,在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尽管课程性质更多的是关注音乐文化本体,但在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上,仍然非常有必要借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语汇。因为诚如前述,唯有把《民族音乐概论》所代表的传统教学话语与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结合起来,才能从多维的、普遍联系的视角,描述一系列音乐文化现象,并使这种描述具有高度和深度。

按照上述思路,从方法论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话语系统,其语汇可以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传统音乐学语汇。这包括前述以《民族音乐概论》为代表的、以民族民间音乐分类学为基础的、以传统音乐历史变迁及风格特征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传统语汇,也包括其后大量传统音乐研究文献所建构的,以结构学、乐谱学、乐律学及表演学等为基础的经典语汇:其二是民族音乐学语汇,这包括构成民族音乐学学科范畴的所有原理和方法。在撷取这两类语汇时,我们必须首先对上述诸如分类学、乐谱学、乐律学及民族音乐学的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田野调查、案头分析、现象描述、音乐学写作等各个领域有较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合适地运用到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之中,从而构成既有学术质感,又有学科意识的教学话语系统。

二、逻辑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的写作,其目的首先是为高等音乐院校开设的“民族音乐概论”课提供教材。所以在经集体写作修缮及全国音乐教材会议审定后,其被肯定的体例逻辑,就不但成为一段时间里传统音乐研究文献的经典写作逻辑,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典的叙述逻辑。勿容置疑,历史上《民族音乐概论》所奠定的教学叙述逻辑有着开创性、经典性和系统性的意义,但在音乐学发展的今天看来,这一话语系统已经由于它的纯音乐本位化而显得有些不合适。

《民族音乐概论》共5章,分别描述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及器乐五类传统音乐。其中每章又对应对称地分为历史概述、特征描述及新的发展等3节(除第1章分列古代歌曲一节外,其他均同)。仔细研读这一经典作品可以发现,它所建构的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历时的、类别线型的、叙述扁平的和纯音乐本位的叙述系统。以第2章歌舞与舞蹈音乐为例,第1节介绍我国歌舞音乐的发展渊源及主要类别;第2节从形态上介绍我国传统歌舞音乐的主要特征;第3节介绍新文化背景下传统歌舞音乐的新发展。显然,这1、2、3节的构置,描述的是单一的歌舞音乐门类(类别线型)从古到今(纵向历时)的概要发展。第2节对传统歌舞音乐“富有生活情趣”、“歌舞结合”、“旋律节拍节奏特点”、“结构形式”及“器乐伴奏”等五大特征的介绍,则是一种问题意识不浓的(叙述扁平)、纯音乐本位的描述。

在我们建构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时,如果说纵向历时的叙述作为一种动态的话语逻辑,是值得继承的话,那么,缺乏多类别横向比较的线型叙述、缺乏问题意识的扁平描写以及缺乏文化网络意识的音乐本位主义,则需要加以改进。

新兴的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实际上已规定了一种音乐学的写作逻辑,即包括单项音乐事项的纵向历时性叙述、多重音乐事项的横向共时性比较、以人为本的多学科交叉以及从纵向横向、历时共时、学科交叉、普遍联系等多重视角阐释音乐事项因果关系等各种方法在内的,综合的思维逻辑和叙述逻辑。民族音乐学的这种写作逻辑,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语逻辑范式。余下的,只需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合理选用即可。

就叙述逻辑而言,针对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任意一个乐种的教学,我们都可以借助民族音乐学的这种范式,在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基础上,构建出思路简约而又有学术质感的叙述系统。比如,某乐种(下文称为乐种A)的叙述系统示例如下:

1.乐种A历时性的叙述:对乐种做历史学的阐释,以寻求历史依据。

2.乐种A共时性的叙述:对乐种做同空间内的横向比较,包括同质乐种、异质乐种之间的比较,以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

3。乐种A与环境关系的叙述:对乐种做地理、人文环境的分析,以寻求普遍联系的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规律。

4.乐种主体“人”与乐种A互动的叙述:揭示文化的本质归属——人。

就思维逻辑而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些典型的范式,如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以及在二者基础上生成的三段式推理等。这些思维逻辑,实际上也是一切成熟的,包括自然、社会及思维三大科学形态在内的所有学科所共有的思维逻辑。在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中,针对一些具体的音乐事项,如果适当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将会使教学话语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结构力。以下试列表说明:

表1 演绎法示例(以“蒙古族等各中国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五声音阶”这一判断的教学为例)

为阐释蒙古族等中国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五声音阶这一判断,表1采用了演绎法。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拟定为已知的正确判断,是逻辑推理中较为抽象的大前提;逻辑中项同样是一个拟定为已知的正确判断,是逻辑推理中一个较之大前提而言稍微具体的小前提;逻辑终点是一个新的判断,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性质最具体;实践验证不属于三段式逻辑推理链条,而是使用最具体的实例对推理结果正确与否的验证。

表2 归纳法示例(以“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这一判断的教学为例)

为阐释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这一判断,表2采用了归纳法。逻辑起点中分析了大量西北高原乐种中的双四度现象,然后以之为基础,经过逻辑中项,推理出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的结论。

上述两例,构建了教学话语系统的两种基本的思维逻辑范式。这两种范式,在运用上都具有可逆性。即随着阐释对象的转换,演绎法可以转换成归纳法,反之亦然。如在表1中,当我们把教学目标设置为“中国乐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时,演绎法就转换成了归纳法。而在表2中,如果我们把其设置为“花儿、信天游等西北高原乐种的特色腔音列是什么”时,归纳法就转换成了演绎法。同时,作为思维科学的两种重要逻辑模式,它们普适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任何音乐事项的叙述。无论是历时或共时的形态比较分析,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分析,还是以人为归属的文化功能分析。所以,如果在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中,我们能以学生已知的判断为逻辑起点,运用上述的逻辑方法,为学生设计一条逻辑链,帮助他们形成新的判断,那么这种教学话语系统,必定是具有极强的表达力的话语系统。

三、概念

思维运动的起点是概念,概念的相互作用形成判断,判断的相互作用形成推理,推理的终点形成新的判断。这种由概念到判断到推理最后到新的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运动。思维运动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没有无语言的思维,也没有无思维的语言,思维运动就是语言运动,语言运动也就是思维运动。从这种意义上讲,概念之于语言运动,同样是基础性的构成。所以,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话语运动,也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概念系统。只有在科学的概念建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叙述逻辑,才能建立科学的话语系统。

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叙述系统,缺乏较为严谨的概念意识。以《中国音乐词典》“春调”条目的概念表述为例,条目写道:“民歌的一种。流传于江苏省。……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等活动时所唱的民歌,统称春调。春调曲调较多……。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一概念界定了春调的类别属性、流传区域以及主要的文化特性和形态特征,可以说基本上构建了一个“春调”的概念。但严格来说,这一概念还存在学科知识层面及学科意识层面的缺陷。从学科知识层面来看,“春调”流传区域的表述并不准确,事实上“春调”的流传区域远不止江苏省而已;从学科意识层面来看,“春调”概念的表述,还应涉及历时性和共时性内容,才显丰满。以概念建构为目的的词典尚且存在概念表述上的疏漏,其他著作就更加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了。脱胎于这一传统著述话语系统的教学话语,在概念表述上当然也存在相似的缺陷。所以,科学地进行概念修辞,解决名正言顺的问题,就成了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构建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民族音乐学在概念建构上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参照。这种参照,既包括对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系统中部分已有概念的拿来主义,也包括对民族音乐学概念界定范式的学习借鉴,同时还包括对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研究方法的运用。

首先,直接把民族音乐学学科中常用的诸如文化价值观、本体观、质量观、网络观、共时性、历时性、本位法、非位法、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概念拿来构建教学话语系统,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方式。因为这些概念,是民族音乐学长期建设和发展的产物,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原理和学科方法的经典表述,是民族音乐学学科语言中风格统一的、所指和能指约定俗成的核心语汇,同时也是极具学科意识和学术质感的语汇。理解并运用这些概念,使之成为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不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深刻严谨的教学话语系统,同时还能促使民族音乐研究、写作及教学三元的高度统一。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民族音乐学的概念范式,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系统。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前人关于“乐种”概念界定的成果,提出了“乐种”界定的三要素之说,即“历史构成、文化构成及本体构成”(指某一乐种的概念,应包括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环境及人的关系、乐种本体形态及特征等三个方面,笔者按)。伍先生这一“乐种”界定新说,实质上正是力图为我国丰富多彩的乐种文化提供一种概念建构的范式。这一范式,深得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精髓,不但可以运用在“江南丝竹”的概念界定上,也可以运用在“西安锣鼓”的概念界定上;不但可以运用在器乐这一狭义的乐种概念界定上,也可以运用在民歌、曲艺及戏曲等广义的乐种概念界定上。它完全可以指导我们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概念系统。

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教学中的概念构建。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意欲建构的概念对象时,为使这一概念更为生动和丰满,我们可以改变“局外人”的身份,转换审察的视角,而成为经验式的“局内人”。传统的教学,通过教师、借助教材来进行,这种方式建立的概念,往往显得枯燥呆板。如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置身于活态音乐事项之中,采用经验式的教学,那么,他们对音乐事项所形成的概念将完整灵动得多。比如“京剧”,无论我们如何叙述它的历史构成、文化构成和本体构成,学生始终难以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理解它的特征。但如果让他们唱上几个段子,甚至与京剧演员同台表演几次,那他们心中的京剧概念就会深刻得多。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形成某一完整的音乐事项概念,必要的时候,我们应当效仿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的研究手段,把这种“置身其中”的经验活动作为建构概念的语言运动的补充,纳入到教学话语系统里来。

结语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口语;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允狄羯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W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尔君.教师口语[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辅音错误;语料库;倾向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2-04

0 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在国内的不断普及,关于英语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从最初单纯的中英两种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已经发展为依据不同语言学理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不同层面深入研究的多元时代。尤其是近20年间,多种现代语音学、音位学、语音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渐运用到国内语音习得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运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和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1-3]。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旨在发掘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1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自从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之后,国外对于中介语语音体系的研究就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虽然在一些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但是中介语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被很多学者接受并认可[4-7]。在探讨中介语发音规律的研究中,对比分析方法逐渐被错误分析方法所取代,但对比分析法作为最基本的语言比较研究方法,还一直被沿用至今[8]。

国内中介语音系研究的基础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中英语音对比研究,到九十年代达到一个高潮,涉及到了两种语言在语音各个层面的对比[1]。随后,运用不同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加[9-11],使用大型语料库数据进行学习者中介语语音习得规律分析的研究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出现[12,13]。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介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做出了阐释,也是中介语语音研究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运用语料库进行中介语语音方面的研究从总体数量上并不多见。本文运用COLSEC,通过统计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数据,尝试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规律性及其根源。

2 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英语辅音习得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1)辅音发音错误的倾向性;(2)辅音发音错误的分布规律;(3)辅音发音错误的性别差异;(4)发音错误的成因。

2)研究对象。本文使用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中的原始语料,对三届在校大学生302组共926人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三个城市的大学生,其中男生277人,女生649人。

3)语料库及研究方法。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英语学习者最大、最权威的有声语料库,其涉及面广,内容全面,语音错误标注详尽,使用该语料库进行语音错误方面的统计与研究更有说服力。

对语料库中的原始数据,在对所标注数据中的单音发音错误分类后,排除了一些标注不清或者不具有分析价值的标注、一些非典型发音错误和误读现象后,首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从中发现辅音发音错误的一般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进一步探讨发生辅音发音错误的内在根源。

3 数据分析

3.1 错音频率的倾向性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辅音发音错误频率按辅音类型划分最高的是边音/l/,虽然英语中边音只有一个,但其在所有错音中居首位,有156人次。其次是摩擦音,但因为英语中归入到摩擦音的单音有9个,相比之下这些音的错音频率只有/v/、/ /、/亢z/高于边音/l/,分别为213、198、178和160人次,其他单音的错音次数都明显减少。其他类型辅音错误类型依次为通音、鼻音、爆破音和破擦音。按照单音发错音的次数计算,次数最多的是摩擦音/v/,其次分别为/ /、/亢z/,全部为摩擦音,再次分别是鼻音/n/,通音/w/、/r/和爆破音/t/。

3.2 错音分布

为了进一步发现单个辅音错误在发音位置上的规律,笔者对每个辅音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的三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三个单音/ ,/的词首错音明显多于其他单音,其他辅音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位置分布趋势。当然,这些数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还要考虑这些辅音本身在英语单词中不同位置出现的频率。例如,/w/这个音主要出现在单词开头,而很少出现在单词末尾,还有像/ /不出现在单词词首,/j/不出现在单词末尾,因此这些音对应的分布数据不具备典型性。但总体来看,学生在发某个单音时如果出现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三个位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

3.3 性别差异

根据本研究所有辅音错误数据显示,男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98个,女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56个,不具备典型性,可以说男女生在辅音发音错误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4 结果与讨论

1) 从单音错误频率较高的辅音类型来看,摩擦音和边音最多,而这些摩擦音多数(/ /、/俊/z/)是汉语辅音中缺少的,从这些音的错音类型上看也比较分散,错音类型分别为6种、9种和8种,这说明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些汉语语音中没有的辅音时还存在问题,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音发音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会话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发音错误的类型也成离散状态。这种现象从通音/r/(错音种类8种)和边音/l/(错音种类7种)错误类型较分散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和与英语拼写相结合的辅音发音方法及其规律不甚了解。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音系的辅音系统辅音数量更大,因此有些音是汉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的,学生极易用相近似的汉语单音替代,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错音类型与原辅音比较的数据显示,英语中的一些摩擦音容易被相近的汉语摩擦音替代,而浊爆破音则易被其对应的清音替代。前者是由于汉语语音中缺少这些音而产生的替代现象,而后者则是由于对英语辅音中清、浊辅音对立的这种典型现象不了解而造成的。这些现象部分可以归结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英语学习初期对某些语音本身的系统知识了解不够而引起的替代和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逐渐形成的僵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中学阶段学习英语初期英语教师的语音知识系统及其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14,15]。

2)从辅音错音在词内的分布和男女生错音的分布情况看,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英语辅音习得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旦一个单音发音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将在所有的位置以错误的发音形式出现。这种情况的普遍性说明语音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国内外语教学在几十年前就提倡听说领先,但是作为听说环节最重要的语音知识与能力无论在哪个层面的教学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作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群体依然在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确实是外语教学及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

5 结论及建议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分析了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最易产生语音错误的辅音为边音和摩擦音;(2)错误辅音通常与源辅音属于同种辅音类型;(3)某些辅音的语音错误趋向于出现在词定的位置,但总体来看错音分布没有明显的倾向性;(4)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辅音发音影响甚微;(5)英语学习者辅音发音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忽视语音规则限制等。上述研究成果对外语学习及教学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英语教师语音素质的培养及相关研究。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学习初始阶段的教师)的语音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但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我国英语教学迅速普及,英语师资的需求加大,但相关的师资培训跟不上,造成基础阶段合格的英语师资缺乏、中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质不高的普遍现象。另外,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针对教师语音水平的研究相对缺乏;(2)不同阶段适当强化语音训练。语音作为一种语言最直接、最表面化的表现形式,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是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相应地进行语音教学。在初级阶段应主要让学生模仿,了解拼读规则,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单音发音的不同特点,以掌握英语发音的特殊规律性。但到中、高级学习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应该适当增加语音系统知识的介绍,结合语言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从知识体系的角度了解英语语音系统与汉语语音系统的差别,达到避免僵化的目的;(3)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音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于学习者语音意识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语音教学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习者语音水平,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6]。要提高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教师对语音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教师本身语音意识的提高是基础,结合自身语音水平的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菜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2006,(1):35-43.

[2]许高渝,王之光.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50-55.

[3]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5-29.

[4]Ioup G.“Exploring the role of age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A]// In J.G.H. Edwards & M.L.Zampini(Eds.), 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8:41-62.

[5]Major R C.Foreign accent:The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5.

[6]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New York: Longman Inc,1995:259.

[7]Yavas M.Final stop devoicing in interlanguage[A]//In M. Yavas(Ed.),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San Diego, CA: Singular,1994:267-282.

[8]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9]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陈乾峰,二语韵首塞音和流音辅音群习得的优选论分析,2008:1-7.

[10]马照谦.中国EFL学习者语音感知的功能音系学分析[J].现代外语,2007,30(1):79-88.

[11]王鲁南. L2语音语际迁移的多维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8-12.

[12]程春梅,何安平. 高级英语学习者口语音段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3):38-42.

[13]杨慧中,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4]杜晓梅.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研究,1998,(4):255-256.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样式 大学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1语音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音学习与听、说、读等都是紧密相联的,语音学习是英语交际的保障,也是学号英语的基础。目前,教育部已明确将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语音调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部分没有得到重视。一方面, 由于考试及毕业等应试因素影响,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只是在乎输入性的笔头表达,忽略语音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受到生源地域化口音造成学生语音能力的多元化,使得学生英语语音面貌参差不齐。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任务建构教学理论视阙下,尝试在英语语音课堂中运用该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上进行提高改善。

2建构任务型教学法

该教学法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承载品,以关注大学语音在学生现实中的实际应用,尤为的在听读说写等几个方面重视。通过该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通过设计、呈现各种任务模式的途径来使学生充分体验大学英语语音学习产生兴趣和提高重视度,并要求学生对大学英语语音现有知识通过互动、连接、整合的方式对进行“重组”与“构建”。

3任务建构模型在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在任务建构模型中,我们应分清楚该模型中的知识构建的主体、中介者、枢纽和载体。作者认为,该模型就是通过任务作为枢纽,知识作为载体,从而以教师这个中介者向学生为主体进行传导。所以,老师的中介作用在该模型中起到承上启下、举头轻重的作用。因为语音任务的设计及呈现、任务的样式类必须由教师来完成和掌控;通过设计和呈现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的任漳P停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观察、细听、模仿、对比等方法自我建构语音知识的水平,提高其语音能力。

作者认为该教学模型的设计样式并呈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调标。教师应以辅助的角色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构建任务模型,并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每一个音素的发音要领,分辨清语音中出现的重读、弱读、语调的规律及特殊情况应如何去处理。

(2)朗读。朗读是学生正确掌握英语从文字到语音、语调最直接最有效的任务途径。同时,它也是学生提升英语语音学习的最简单的办法。但由于朗读过于单调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还应加入回答问题、讨论、概述、讨论和听写等语音任务样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

(3)问题回答。为了尽可能的通过问题回答来提升学生英语语音能力,应避免设置较为简单的答案,最好提出特殊疑问句,并要求学生做到尽可能全面的回答。如果语音问题答案过于简单,则本末倒置,只能简单的训练学生听力,而针对其要表达的语音训练受到效果甚微。

(4) 概述。概述可以在课文讲解后进行。

(5) 讨论。在提高学生语音训练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取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模型,小组成员必须在问题下采用英语开展语音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情景交际,又有问题的针对性。最终小组会对其讨论的结果形成表述,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与教师展开语音交流,以达到训练效果。

(6) 听写。听写任务模式是可以直接考查学生语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参照、直接、综合性的行为训练方式,让学生模拟出实际应用交流中的一种语音训练行为。

因此,教师在英语语音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交互性,只有不断加大在教师语音教导、学生的语音输出等方面的任务训练,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学生的语音能力。

(7)情景对话。加大英语语音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利用电影、电视剧等情景模式带入课堂中,并设置多样式、丰富性的情景对话任务,让学生通过情景扮演、角色承载的形式,在课堂或者课下鼓励学生参与并完成任务。

(8)小组讨论与复合听写。小组讨论是教师应用具体化、真实化的讨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该任务模型。学生在利用英语语音开展小组讨论的同时,相互发现查摆问题更加容易,从而对其提升英语语音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复合听写是教师意在通过多元化的语音输出,促进学生对英语语音进行理解思考,最终达到辨音义、拼写速记等综合语音能力的提高。

4结语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教学任务、环境和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在充分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理论基础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音、尝试语音、练习语音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然则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对这些方面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来进行衡量考虑,并充分以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介、任务为载体的这一理念方法贯彻教学模型的全程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任务模型设计和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在其主观能动性下自行开展各种语音任务练习,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课下语音学习不间断不停滞。同时,我们也应有效的改善教学中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语音学习的敏感度为中心,在任务模型的有效运用训练下,让学生真正意义的掌握英语语音学习的要点特点,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2] 徐艳甲.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5): 44-45.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语码转换 英语语音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码转换理论的界定

不同的语言学家(Gumperz, 1971; Gudson,1981; Verschueren,1999)对于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界定,各有侧重。Fraomkin(1998)认为语码转换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的言语片段。具体到语音教学中,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从使用一种教学语言(目标语)转换到使用另一种教学语言(母语)。教师先发音示范,然后用目标语解释口型及舌位的摆放,对于那些听不懂的语言学术语教师要用母语进行第二遍解释,重复重点,最后用目标语评价,呈现规律为目标语――母语――目标语――母语――目标语等不断反复。人脑对语言的习得要经过信息输入、信息编码到信息输出的过程。编码是对新信息进行程序化处理,使新旧信息产生关联,知识体系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对消极信息的依赖,积极信息自动的匹配,使个体的知识体系不断得以建构。在大班授课的教学环境下,新语音知识呈现阶段,教师要不断地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进行转换,以加强学生对语音知识的识记效果。在此过程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凸现:对比新旧信息时的元语言功能,即母语与目标语对比教学;简易教学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输入的目标语语音信息;强调重点,解释难点功能;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体现的交际功能等,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语信息输入的反馈要高度重视,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转换为母语进行阐释并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以保证课堂信息输入、输出的对称性。

二、地方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英语系学生语音学习现状

由于地方高考招生政策的区域特征呈现出对英语重视程度的不同,造成生源的英语综合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相对较弱,但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求在听、说、读、写、译均衡发展。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考察了多所大学的语音教学过程,结果发现由于国内目前各种类型英语考试评价中语音的分值比重较低或不占分值,造成学校长期以来对语音教学不够重视,语音教学中倾向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语音教师在课堂中基本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习惯于领读新单词、句子,而不是让学生独立地练习拼读,培养其学习能力。“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养成动口不动脑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汉英两种语言间的障碍及方言的影响,大班上课等不利条件,使学生单独练习的机会少,造成目前学生的语音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混淆长、短元音;双元音发音不到位;找不准单词和句子重音;弄不懂音位变体,完全爆破或不完全爆破;加音、吞音现象严重;忽视连读、意群、节奏,句子语调处理不当造成南腔北调、怪腔怪调;还存在借助汉语拼音标注元音、辅音的现象。新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更要求传统的语音教学模式有所变化,对语音教学的研究与可行性策略的探索迫在眉捷。

三、英语语音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英语语音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教学策略的运用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1.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

合作学习发展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是指教师用常规方法向全班呈现课程内容信息,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先行掌握课程的学生要帮助掌握较慢的同伴,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掌握课程,大家一起进行操练和练习。语音课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不仅呈现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教师按学生语音学习成绩给全班分成若干组,组内按好、中、差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等级。分级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步程度加以适当调整,原则为“导生制”,即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学习,以此提高整组的成绩。评价的方式为课前教师检查,课下抽查,计分标准以小组为单位,月末及学期末奖评。课堂上语素、语义的识记也以小组方式进行,由此避免在操练过程中,因班型过大,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发音校正,口型及舌位的指导出现空缺。

2.语音课堂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

积极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通过启发式问题输入,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搭建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有意注意,从而实现语音符号的意义编码。语音信息被初步编码之后,对重点知识的强调需要运用超文本的目标语输入来加强表征效果。当前的英语语音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惟一输入源,以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视听、教师电子教案等构建多维的教学环境,以图、文、音、像并行的目标语输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利于知识的识记与保持。立体的语音信息传到大脑的概念器后,里面会产生出语前信息,以输入的方式,将其转化到语音计划中,记忆中的语义符号和词群会为转化过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语法编码器会产生表层结构,即以句型、分句型的形式存在于有序词义链中,通过获取储存在词义中的语素,语音信息,产生语音计划,学生会通过言语理解系统对该语音计划进行内部的检索与扫描。发音器会将语音计划视为输入信息,将其转化为话语,得以表达。这时与听觉系统相连接的言语理解系统就会起到反馈作用,被语法分析过的言语,经过语音、语素、句法以及语义分析于言语理解系统中输出。最后是对言语理解系统中的输出进行指导、监察与评估。此行为于语音教学中可能是隐性的,先于发音发生,也可能是显性的,后于发音发生。

在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主要分为教学策略和班级管理策略,教学策略又可细分为主教策略和辅教策略。主教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教学行为,以语音知识的呈现为主,如语言、文字、动作及声像。如教师讲授 / p /爆破轻辅音时,先以表情示众,双唇并拢,呈不说话状态。突然张口送气,以夸张式表现气流冲出口腔,发生爆破。以一张纸朝向口唇,送出的气流喷至纸面,同时辅以手势,作炸弹爆炸状,纸面吹起。学生纷纷模仿,讨论对话,此时,教师要关注学生间母语的交流效果。辅教策略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定向的,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课堂效果的强化等。管理策略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强有力保证,主要体现于教师对课堂时间设计(如在语音课教学中,课前演讲 5分钟;小组学习情况测评(复习) 5分钟;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新知识的呈现 15分钟;合作小组讨论 10分钟;反馈强调 5分钟;作业习题 5分钟等)。

3.语音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根据语音课教学特点及独立学院英语系学生的特殊性,笔者实践于语音课的具体教学手段有演示法、手势法、模仿法、刻意夸张法、对比法、辨音法、口形定位法以及录音法等,下面以对比法为例,详尽介绍语音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

目标语(英语)和母语(汉语)对比教学

言语节奏可分为“重音定时节奏”(stress-timed rhythm)和“音节定时节奏”(syllable-timed rhythm)。前者是重读音节等时重复出现;后者是指每个音节出现的时间间隔相等。人在说话时,语气的强弱、音调的高低会形成一定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拍。节拍的强音在时间上按相等的间隔出现。言语中的一小节,英语中通常用“音步”来表示。

如,I /don’t / think I can /do it. 如果用(’)表示重音,用(―)表非重音,此句的轻重音就可表示为:―’― ―’― ―.

本句有七个音节,三个重读音节,三个音步。如果每个音步所用的时间大体相等,因此读 I 时必然要拖长一些,才能与 don’t、 think I can 用的时间相等,这样读起来就有了节奏。汉语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属“音节定时节奏”。古代汉语单音节居多,如诗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关系,是用来“和”的,也就是吟唱的。它们的平仄格律具有工整的节奏及韵律,赋予了听觉上的美感,悦耳动听。现代汉语双音节居多,言语节奏是按意群划分的,是根据语义疏密关系所组合的节奏单位。如:他 /去美国/留学了。体会意群和意群之间明显的停顿,构成节拍,形成节奏。“英语的节奏与音长、速度、逻辑重音关系较大,而汉语的节奏与声调、轻声、停顿、音长的关系较大。通过两种语言的言语节奏的比较,可以促进这两种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和教学。不同的言语节奏特点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发音习惯。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根深蒂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语音产生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比,了解所学目标语节奏的不同之处,尽量减少负迁移,以达到语音面貌的改观。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语音时,训练节奏时一定要打着拍子,使每一音步的重音都落在拍子上,并注意在从一个重读音节顺利而又匀称地移动到下一个重读音节的过程中,要把中间夹的非重读音节读好。

四、结束语

英语语音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英语语音知识及其综合技能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关键。英语语音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此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英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探讨,如课堂上如何把握语码转换的频度,目标语与母语所占幅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独立学院的教学实际,力求找到语音教学的一般特点与本校学生特殊性的契合点,建构合作学习的语音课堂模式,进行有效的英语语音训练,提高学生的语音知识的专业素养,以此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Zentella, A.C. Ta bien, you could answer me en cualquier idioma: Puerto Rican codeswitching in bilingual classroom. In R.Duran(ed.), Latin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 Norwood, 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1.

【2】Johnson,D.W.,Johnson,R.T. & Holubec,E.J.Circles of learning.5th ed. Edina,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2002

【3】 姜亚军、殷耀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丛[ 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理论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25-02

一、引言

对比是研究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做共时、静态的观察和分析,属于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对比的方面可以包括语言中的各个层次: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等,通过发现其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篇章语言学、语言哲学、思维与文化等各学科理论去归纳和总结规律。英汉对比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对语言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有助于英语教学和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选取了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通过对其研究把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二、第一阶段

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1898年,当年出版了《马氏文通》(马建忠)和《英文汉估》(严复)。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的主要研究语法的著作,包括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因此,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刘重德,1990)。这一时期对英汉对比研究有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吕叔湘先生指出英汉对比研究最需要注意的是“此有彼无或者此无彼有”的这种相同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三、第二阶段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研究不如俄汉对比研究活跃,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但还是“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许高渝,2003)。

1.语音。在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方面有初大告的论文《英语语音的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方淑珍的论文《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和吴千之的论文《英语语调的研究和教学》。初大告(1956)着重分析了英汉双元音的不同,指出英语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元音的长短区分没有作用。文章分析了中国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了学习英语语音的难易顺序表。方淑珍(1957)认为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本族语言发音习惯带来的消极因素变为学习外语的积极因素。她对发音方法和具体音素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学习语音中会碰到的困难。吴千之(1963)提出了建立“比较语调学”的命题。他认为英汉语在语调上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如果在英汉语调对比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则对英语教学将大有裨益。

2.语法。这一时期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主要体现在陆殿扬的两本著作《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和《汉英词序的比较研究》上。陆殿扬对英汉语单词和词组作定语、状语、宾语时的词序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英汉的异同进行了考察,总结出正常词序、局部颠倒词序和全部颠倒词序,是这一时期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3.词汇。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有唐逸的《英语构词法》、张培基的《习语汉译英研究》和《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唐逸(1959)在对转化法、合成法、前缀、后缀、词根等英语构词法的讨论中,引入了英汉对比的内容,指出了英汉之间的异同。例如,在一词兼用上,英汉颇为相似。张培基对英汉语中的习语、拟声词和颜色词做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指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与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和经验息息相关的,因此,英汉语中有关“心脏”、“狗”“黄色”等的习语与用词均反映了不同的民族传统。

四、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汉对比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持续至今,产出了丰富的成果。

1.语音。桂灿昆(1978)的《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对英语语音教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从语音语调等多方面讨论了英汉语的区别和特点。潘永(1999)的《英汉元音变化的比较》通过历时研究,发现英汉语的共同规律,解释了一些共时研究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2.语法。这一时期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有赵世开(1981)的《英汉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沈家煊(1984)的《英汉介词对比》和王菊泉、宗福常(1988)的《英汉被动意义名词性短语的对比研究》等。这类研究对于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到了21世纪,英汉语法对比研究较倾向于对句子结构的研究,同时研究角度也渐渐从英语教学转向了对外汉语教学,学者们通过英汉对比的方法也重新审视了汉语这一母语的语法特征。例如,潘文国(2003)在《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的论文中质疑了“了”字是汉语时体标记的这一观点。在英汉对比研究与其他学科想结合方面,也渐渐从结构主义理论和转换生成理论转向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例如,魏在江(2008)的《基于功能的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从情态的实现手段、及物性系统的转换、情态与意态等几个方面就英汉语中的情态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从功能上讲,英汉语都有情态的隐喻用法,而从形式上讲,英语采用形合而汉语采用意合的手段。

3.词汇。在英汉词汇和语意对比研究方面,刘宓庆(1980)的《试论英汉词义的差异》和杨自俭(1986)的《试谈英汉多义词的比较》不仅研究了英汉词义的差异,而且讨论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自上世纪末,英汉词汇对比开始与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思维与文化等学科相互结合。邵志洪、郑国锋(1999)的《近20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英汉对比研究的范畴又被扩大了,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了。

五、反思与展望

纵观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其对英语教学、翻译理论、词典编纂和现代汉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尚有不足。①实用性大于理论性,对教学的实用价值研究较多,而对英汉对比理论本身研究较少。②微观多于宏观,对英汉单词、语法等细节研究多于对英汉语言的发展、演化等的研究。③个性研究重于共性研究,对英汉个别差异的研究多于对英汉共性差异的研究。④定性研究超过定量研究,即建立语料库的研究较少。⑤描述有余,而解释不足,对英汉差异的对比较多只是停留在找出差异,描述差异的阶段,而没有十分系统的理论体系去解释和支撑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表象。可以说如何把运用的理论工具与实际的英汉语料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英汉对比研究碰到的共同问题。

随着英汉对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在各个方面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今后英汉对比研究将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包括心理语言学和哲学等。英汉语义与句法层面、英汉句法构造的功能原则方面、英汉语言演化的认知机制,将很可能是英汉对比研究今后发展的主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刘重德.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序;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许高渝.不可忘却的一段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研究成果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3]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J].外国语,1990,(3).

[4]邵志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外国语文,2010,(5).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汉语语音史;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

一、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一。本文从汉语语音的本土研究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的教学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汉语语音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从重实践经验向科学理论研究转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语音研究逐渐从经验型为中心转向实用型和科学型的研究,特点是实用至上。人们针对语音教学中的难点,一方面注重经验的解释,另一方面则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语音学习规律和语音教学规律的探讨,具体包括对汉语音素、声调、语调的特点及其教学法的研究。如赵金铭(1998)提出一个对外国人进行音系教学的简化方案,主要包括两个辅音音位方阵:(1)塞音、鼻音方阵:b,d,g,p,t,k,m,n,ng;(2)塞擦音、擦音方阵:z,c,s,zh,ch,sh,j,q,x。关于课堂语音教学,有学者认为,教学的顺序应该是“音素为先,语流为后”。

2.语音学、音系学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音系学的最新理论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越发得到重视。如王锡佳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指出确实存在调型和调域两类错误,并就这两种错误做了详细的阐述,为对外汉语语音声调教学提供了指导。

三、问题浅析及启示

1.语音研究存在许多分歧,研究手段和方法需进一步提高

人们对汉语声母、韵母、声调、语调、重音、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许多分歧。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需求的加大,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分歧太大,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标准,导致语音成为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主要问题。许多人学习几年之后,依然分不清二声和三声,又或者没有某些手势语的帮助,就发不出声调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督促建立完善的汉语语音理论体系,同时对于怎样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教授汉语语音也提出了要求。

受语音学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许多研究者仅仅依靠课堂或课外随机获得的信息,没有一个具体的科学数据,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切实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水平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2.注重语流习得研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语音要素习得的研究,主要是指对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三大语音要素的习得研究。语流习得研究指对汉语语调、语气等大于音节语音内容的习得研究。由于受到母语语音的干扰,留学生容易产生“洋腔洋调”,这是由于学习中只关注某一音节的习得对错,而忽视了在连续的语流中语音的问题,现在很多学者逐渐将目光放在语流习得研究方面,希望在学习掌握单独音节的同时,学会在语流中正确运用语音,尽量将母音干扰的影响降低。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李源认为可以从连续各帧中所处理的基音频率f的变化趋势中判断出来,通过几个科学的步骤,进行声调的提取。几个主要步骤是预处理、基音检测和后处理。汉语声调的提取,为今后的汉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语音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和研究的地方,在已有的本土语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结合中外的科研成果,不断完善薄弱环节。一方面,从理论基础上,多学科理论的借鉴和吸收是语音研究发展的动力,在以后的语音教学研究中也要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同时实践也为理论研究服务,为其提供素材和研究数据,推进汉语语音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1977(2).

[4]李源.汉语语音声调方法提取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7).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四川工商学院 文秘专业 现代汉语 语音 实践性教学

四川工商学院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大学。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即加大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现代汉语课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从学情分析、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教材选择与加工、语音章重难点、课堂教学心得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了本文。

一、学情分析

本校文秘专业的层次为二专,招生范围面向四川全省,故学生均为四川人。他们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又均使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较低。部分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更为薄弱,个别同学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其次,学生的学习心向不强,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较为欠缺;再次,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几乎从不预习、复习;第四,大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包含大量理论的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黄廖版《现代汉语》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1]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现代汉语》无疑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但教学任务应有所取舍。从以往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不少同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部分同学进入了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同学成为了公务员。在未来的工作中,“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显然对学生更为有用,且实践性要求较高;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理论性太强、学习难度太大、实际用处较小,故其教学要求应降低;因此,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应集中在前两项。

三、教材选择与加工

《现代汉语》主流教材主要有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胡裕树版《现代汉语》(重订本)、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等。教材之间也常有相互矛盾之处,如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将“ong”与“iong”分别放在了“合口呼”与“撮口呼”;而后胡[2]、邵[3]二教材则将其分别放在了“开口呼”与“齐齿呼”。

与其他教材相比,黄廖版《现代汉语》简单易懂,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虽然黄廖版教材已经增订到了第五版,但仍有一些缺点,如系统性不强、知识点琐碎、部分用例较老,有些用例甚至与《现代汉语词典》有冲突等。这就需要教师参看其他教材,取长补短,综合加工。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最终采用了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四、重难点整合与筛选

(一)教学目标

语音章的实`性教学必然与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的同时,更突出普通话实践训练。语音章的教学目标就定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难度适中的、与普通话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根据所学理论解释并纠正自身或他人的发音错误;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获得“二甲”证书。

(二)重难点分布

语音章的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各节重难点,即做到“舍弃”与“突出”。首先,舍弃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且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知识点,如第七节音位;其次突出实践性强、难度适中的知识点。经过整合和筛选,重难点分布如下:

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由于涉及到了相关语音知识,故将其纳入语音教学,进行综合考量。“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方言”列为了解与识记内容;“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列为重点内容。

语音章第一节“语音概说”,“语音的性质”“记音符号”列为了解与识记内容;“语音单位”列为重点内容,“音素、音节、音位、辅音、元音、声母、韵母、声调”则列为难点内容。

语音章第二节“辅音与声母”,“辅音的发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是难点;“声母辨正”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发出及区分“n”与“l”及平翘舌的读音,尤其是“n”“l”,这两个音素在四川方言中为一个音位。

语音章第三节“元音与韵母”,“元音的发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单元音与复元音的发音是难点;“韵母的发音”“韵母的结构”“韵母辨正”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发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以及带鼻音韵母的读音,不能正确理解韵母的结构。

语音章第四节“声调”,“调类和调值”“普通话的声调”列为重点内容;读准现代汉语常用字词的声调为实训重点;纠正日常生活中受方言影响经常读错的声调为实训难点,如学生常常将“假期”读为“jiǎqī”“语法”读为“yǔfá”。

语音章第五节“音节”,“音节的结构”“拼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确定某些声韵是否能够拼合;“音节的拼写规则”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对“隔音字母的用法”“省写”“标调法”等都比较陌生,对《汉语拼音方案》在实际拼音过程中的利弊也不甚知晓。

语音章第六节“音变”,由于本节内容是普通话考试的内容,故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上声的变调”“哪些音节读轻声”“语气词‘啊’的音变”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读不准音变后的调值。

语音章第八节“朗诵和语调”,“语调”列为重点内容,其中“停顿、重音、句调”不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较为丰富,同时也是普通话考试的重要内容,故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把握不好“停顿、重音、句调、语气”,导致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语音章第九节“语音规范化”,“异读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列为重点内容,应让学生知晓“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为考普通话做准备。

五、课堂教学心得

上述语音章各重难点对于我校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如何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如何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主要有以下心得:

(一)调整教学计划,理论实训相结合

现代汉语课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教学周为16周,每周3学时,共48个学时,其中语音章共15个学时,时间跨度为5周。课程呈现出内容多、学时少、理论多、实践少、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语音章的知识与技能。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文秘教研室专门将《普通话训练》这门实训课由大二第四学期调整到了大一第一学期,与现代汉语课相配合。

由于现代汉语课教学时间有限,故不能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只能对重难点进行即时巩固;而大量的强化练习,则交由实训课来完成。这两门课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实操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善于总结,利用口诀教学

口诀是规律化的总结。口诀琅琅上口,不仅便于同学们记忆较多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对某些语法理论、现象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口诀,如黄廖版《现代汉语》提供了上声的变调口诀――上连上,前字读35;上连非上,前字读21,句末上,读214。再如“一”和“不”的变调口诀等。[4]

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口诀。“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是学生们较难理解和记忆的一个部分,教材往往通过提供“普通话声韵配合简表”的方式,来直观地展现声母与韵母的搭配。左列为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7行;上行为韵母,按四呼列为4列;然后用左列的声母分别去对应上行的韵母,用数学式表示为“7×4=28”,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繁琐。

其实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用韵母去对应声母,即“4×7=28”。总结如下:

1.开口呼可与j-q-x外的声母相拼;

2.齐齿呼可跟f/g-k-h/zh-ch-sh-r/z-c-s以外的声母相拼;

3.合口呼与j-q-x以外的母相拼,但与b-P-m-f相拼时,仅限于u;

4.撮口呼只能和n-l/j-q-x相拼。

虽然总数没有变,但记忆难度已经大大降低,若精简为口诀,则效果更佳。口诀如下,分别与上文的1~4进行对应:

5.面前不开口;

6.双中面前要齐齿;

7.面前不合口,唇音仅限u;

8.绿女撮口jqx。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丰富

凡是有利于教学的手段,都应该借鉴和应用。“在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语音章的理论较为抽象,发音全靠听觉感知,整章内容都不易理解。如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就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

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后附的光盘中,包含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辅音、元音和韵母的发音图片与视频。这些多媒体资源不仅便于教师教学,同时也利于学生自学。另外,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也应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声文并重,达到最大的直观效果。

本文以四川工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契机,尝试分析如何在语音章教学中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希望这些思考与探索能为“教”“学”带来帮助。

注释: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语言学概论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就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语言学概论以人类的一般语言为考察对象,而现行教材通常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语料,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纯粹的理论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培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优势,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从实践教学出发,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采集语料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泽润,“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4.黄育红,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5.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6.龙海燕,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