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育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提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对认知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对认知领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由他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作是日内瓦学派。从他的理论中能够随处可见唯物辩证法的影子,他主张应该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是建立在儿童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上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主要对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

传统的认知理论与认知科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构成了知识。通过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就是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能够获取这样的现实现象。这种朴素的观点将我们的感官比喻成了照相机。然而实际上,这一理论有着很大的缺陷,它碰到了许多的概念问题。之所以会碰到许多概念问题,是因为这一观点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而建构主意的观点则认为建构是以服务其自身为首要目的的。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对所感觉到的事物进行控制,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主体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对那些与之相背离的或者是会产生干扰的事物进行排除,并能够控制自身所真实需要的。同时还能够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而该模式则只可以包括与主题的目标和行为相关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体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关心被控制的“事物”,而只会对怎么克服依据目标而觉察到的干扰进行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去逐渐的适应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协作学习;(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然而农村小学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建构主义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然而因为地区性差异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农村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有着较为巨大的差别,农村小学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的数量不多,很多学校仅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网络计算机的机房,上机时只能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故障率很高,维修困难,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养来看,城乡之间差别更大,一般情况下城镇学校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都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然而农村的孩子不用说使用,有很多甚至都没有摸过电脑,更甚至有的孩子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在第一次上机时,打开电脑后,很多孩子都呆坐在板凳上,动也不动,全部都看着笔者,笔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使用啊?”他们的回答简直令笔者哭笑不得——“老师,我们不敢摸”“老师,我怕弄坏了”……

(一)相关领导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到现在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成为高考、中考科目,因此,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大多数的教师则因为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使得他们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长期受狭隘思想的束缚,往往也会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抵触。还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则因为怕花钱、怕麻烦、怕政绩难以凸现等,在有意无意之间削弱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没有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做保障的状态。也正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资金匮乏、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硬件设施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建设模式与农村小学不适配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这是一个另人揪心的现实状况。“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他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中的人机比平均为22:1,而且学习与学下之间的差距也十分的巨大,好的学校为5:1,最差的却为84:1。有很多的学校在上课时都是两名学生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上课,这样很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农村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建设不到位,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硬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太差,硬件设备的扩充和升级较为困难;校园网的建设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此外,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不仅仅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配套措施的跟进。基本现在的学校都是自行承担电费,如果学校承担不了这部分费用,那么久不能够保证计算机运行,或者是只能够在上课时才能够使用。同时学校联通互联网的费用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很多学校处于经济上的原因,都会采用较小的带宽,当学生上网时会经常造成堵塞。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严重的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师资紧张、管理松散

因为各种原因,现有的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近几年新一代的从计算机教育专业或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却又基本没有几个愿意回乡的,同时他们还不愿意到那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去进行支教。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紧张。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应急”培训,也很难满足如今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求。

此外,很多农村的学校都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也降低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直接导致使信息技术教育效果的低下。

(四)教研不到位,后劲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零效益。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基本都只是在探讨课程的内容选择,而不是对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环节进行研究。很多时候都只是注重知识点的孤立学习上,很少去考虑整体设计。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很少对计算机的具体过程与具体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去对学生自主创新和师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仅堵塞了教学研究的渠道,而且也不利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前进的后劲。

三、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提高相关领导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许多禁锢教育发展的陈旧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村的信息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领导都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要树立起牢固的信息化教育思想,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让教育改革有一个真正的质变。想要落实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仅要统一思想,从而形成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同时还需要认清信息时代的特点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对学校内信息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的改革、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的转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来作为支撑,但是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构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又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开源节流,还应该广辟渠道:(1)积极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到政府的投资,并要积极的争创信息网络示范性学校;(2)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学校结构进行调整,对学校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充分的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3)要积极的吸纳社会资金,要积极的争取致富能人的捐助;(4)必须要能够综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例如发动师生勤工助学创造资金;自我维护设备,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金;通过学校校园网与因特网、宽带网联通,下载资料,有效利用免费资源;组织师生制作课件,建设资源库;借用、刻录上级电教部门和周边学校软件资源,巧妙利用他人资金。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问题,由于课程本身教学难度的问题,我们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往是采取重复和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一般会进行反复讲解,在学生产生问题以后也会重复处理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篮球的时候,由于教师本身不是篮球专业毕业的,对于篮球的理解和一些动作、技术的掌握都有限,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收集一些文字、视频、声像素材等等,再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处理,并制作了Flas和PPT课件,在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这些收集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实际教学课之中去打篮球,让学生试着去感受篮球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术,也因此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例如,篮球的控球、运球、带球快跑、跑中急停以及投篮技术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当然这也是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力量和高度的发育还没有达到篮球运动的要求,因此,在实践课中教师又将原本大小的篮球换成了小篮球,让学生试着去回忆视频教学中的一些动作,以及教师的演示动作去进行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重难点的辅导教学,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尝试,更多地去实践。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为依据,在良好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第一,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良好的理论认识。学生学习体育,也可以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包括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体育运动赛事,体育运动对人们的作用等,通过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第二,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世界杯”“N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来丰富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扩大学生的视野。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一些新式的体育运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的爱好。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文化都得到了更新,体育运动亦是如此。在现今的一些新兴体育活动中,以攀岩、跳伞、跑酷等体育活动为代表,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体育运动风采和对体育锻炼的执着。教师通过展示人们进行的攀岩、跳伞、跑酷等相关的视频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结语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动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允许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多提新问题、多独立钻研、主动探索、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反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考、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正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而外界则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升学制度所带来的。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以主科、副科、其他作为分水岭,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领导潮流,副科(如地理、生物、历史、体育)稍逊,其他(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声色暗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地位。

其次是欠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

那么如何来使信息技术教育回来其应有的位置上来呢?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归位或者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寄托于取得“应试资格”,希望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甚至是高考。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的评论都不赞成这种改革,其原因主要是怕原来尚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此夭折。但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这种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又能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让其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其次就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由于软件自身具有较强的自述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2)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还有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明白、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建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调查美国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总结其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对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借此寻求借鉴和指导。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美国居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经验,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国内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调查美国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总结其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对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借此寻求借鉴和指导。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美国居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经验,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国内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安排不合理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

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⑴此游戏只要孩子们坐好就可以开赛了。手指的动作是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而不是“按”键。击键动作要轻快,击一下就缩回来。注意,在击键过程中两眼不能偷看键盘,手指各司其职,不要错位。

⑵开赛前要明确只能喊出键盘上的字母或者符号的口令,错喊为输。做的同学要用最快的速度用相应的手指做出正确的回答。

⑶活动可两人一组,随意面对面坐下,同学甲将双手伸出,五指向上,与肩同齐,做好游戏准备,准备就绪后,同学乙喊出一个口令“:a”。同时甲要很快移动左手小指,做出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动作,击键动作要轻快,击一下就缩回来。手指的动作是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而不是“按”键。

⑷同学乙如此不断的喊口令,直到乙按照口令指定准确为第一局活动结束。

⑸第二局活动交换操作,同学甲喊口令,同学乙按照口令击键。甲指定准确后再次交换开展第三局、第四局……在一定时间内以击键次数多且正确者为胜。

⑹如果是多组同时进行,胜出的同学可以与别组胜出的同学一起进行复赛、决赛。游戏适宜人群:9岁以上的幼儿。游戏需要准备的材料:没有特定的材料,只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即可。游戏的技巧在于击键的同学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因为少儿们都喜欢盯住哪里就喊什么;不要抢节奏,一定要等对方喊出口令的同时快速指定,当然更不能慢节奏,因为口令落音后再指定,就是准确了也不算数;游戏的难点是对方毫无规律地反复喊出键盘上的符号口令,因为少儿们多次指定错误后就会心烦意乱,盲目出手;同学们在慌乱中要注意,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其他安全。

二、教育教学实施措施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较迟开始开设指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指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指法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课堂是信息指法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指法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三、教师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回“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责任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做出了以下的几点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师应转变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任课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缺乏专业技能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教育历来只重视语文、数学这类主课,对于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这类技能课程不够重视。所以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由主课教师执教;还有些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知识。

(二)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不够科学

现阶段,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计算机操作上,仅对计算机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此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导致当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局限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的传授,仅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考核,教学中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也忽视了和谐、融洽教学氛围的建立,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反馈机制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要求,有些学校并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有些学校仅在一个学期结束后才对学生进行考核,致使考核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和反馈机制,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考核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点

(一)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经验表明,兴趣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应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动画、影像资料等元素创新教学模式。

(二)重视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课件演示授课内容,从而让小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要点,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大大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三)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周岁,这个年龄段的感性认知能力较强,逻辑等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活动,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

加强授课教师团队建设要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领导要提高重视度,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建设。要选拔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教授信息技术课,并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保证授课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

(二)增加对信息技术

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是简单地把条条框框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三)充分利用网络共享

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借助网络共享平台举行趣味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使用网络计算机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专业指导,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总理拉吉尔甘地就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引起了印度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可以看出他们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的重视。这些政策法规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便利,为落实“新世纪跨越性发展战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证。

(二)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使印度人的英语水平上较其他非官方英语国家来说多出一些优势。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通用语言,它为印度人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印度人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了他们的研发速度。

(三)企业院校与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企业。政府还提倡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办学,并聘请很多外籍教师和企业家参与教学。构成了知识的超前化、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具象化,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研发接轨,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帮助。

四、启示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与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相似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失衡现象,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差距较大,不同步。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2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