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举足轻重。青少年儿童是爱美的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进入中小学后,对美的事物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军民共建农村寄宿制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孩子们爱美的要求,多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欣赏内容暨编排特点

(1)低年级。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

(3)高年级。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可见,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欣赏教法和教学形式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特绘画和工艺皆属随堂欣赏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再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深入领悟欣赏课的内容编排特点和意图,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媚秋.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2011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 运用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较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在教学《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的景点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二、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要更新知识,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进行欣赏教育时,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三、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它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四、要以活动为中心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美术欣赏课,是高校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审美心理结构、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课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美术课仅在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很多学生对美术常识和美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绝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得来的,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2]。如何通过美术欣赏这门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笔者通过总结认为,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美术欣赏课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感知活动。大量事实证明,情感积极时,人的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注意率高,思维活跃。而情感消极时,注意率低,思维受阻,记忆力低,对学习感到腻烦厌倦。 好学的情感可以来自需要,也可由一次一次高涨的情绪强化发展而来。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全面进入美术课教学课堂,将在美术课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在传统方式的教学中,由于教材图片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太小,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真,可以展示全图,又能做局部放大欣赏。例如,在欣赏桑德罗•波提切利的作品《春》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赏到每个人物的神情,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局部放大,就能清楚地观赏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到作者这样表现春的含义。在工艺美术的服饰和广告作品欣赏中,如果让学生只限于欣赏教科书上静止的画面,学生就会感觉乏味。而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前编辑好的时装表演和动态广告呈现给学生欣赏,更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达到高效能的欣赏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我们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备课时将油画储存在电脑中。在欣赏时,《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与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审美心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从而体会纤夫们的艰辛,产生审美感情。最终使学生们为纤夫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动,为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p#分页标题#e# 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多媒体的发展正在推动着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小学 美术课 欣赏课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美术欣赏课,是高校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审美心理结构、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课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美术课仅在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很多学生对美术常识和美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绝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得来的,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2]。如何通过美术欣赏这门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笔者通过总结认为,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美术欣赏课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感知活动。大量事实证明,情感积极时,人的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注意率高,思维活跃。而情感消极时,注意率低,思维受阻,记忆力低,对学习感到腻烦厌倦。 好学的情感可以来自需要,也可由一次一次高涨的情绪强化发展而来。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全面进入美术课教学课堂,将在美术课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在传统方式的教学中,由于教材图片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太小,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真,可以展示全图,又能做局部放大欣赏。例如,在欣赏桑德罗•波提切利的作品《春》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赏到每个人物的神情,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局部放大,就能清楚地观赏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到作者这样表现春的含义。在工艺美术的服饰和广告作品欣赏中,如果让学生只限于欣赏教科书上静止的画面,学生就会感觉乏味。而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前编辑好的时装表演和动态广告呈现给学生欣赏,更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达到高效能的欣赏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我们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备课时将油画储存在电脑中。在欣赏时,《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与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审美心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从而体会纤夫们的艰辛,产生审美感情。最终使学生们为纤夫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动,为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p#分页标题#e# 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多媒体的发展正在推动着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03-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四大部分内容。美术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欣赏美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美术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呢?那就是对欣赏作品进行有所选择,选择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大量地查找资料,尽早地让学生熟悉那些在美术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觉。

一、探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这幅作品美在哪里?”“怎样来欣赏?”“画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我没觉得这样处理是美的。”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美术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什么是美?视觉感知它是美的。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极具富有个性色彩,这就是个人感知的差异,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学思路更加多元开放,使欣赏课更精彩。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上美术欣赏课,一般采用提问的方法。这个年龄段学生对欣赏很感兴趣,看到美的事物,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比如:一年级《美丽的天空》一课,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天》,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作品,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空?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你能想象一下,天空中那些五彩缤纷的图形像什么?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的,有的说像可爱的小乌龟,有的说像美丽的小鸟,有的说像奇异的植物……老师接着问:“这幅画都用了什么颜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天空的美丽和神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一一呈现出对作品的理解。虽然有时提的问题有些肤浅,但是学生们很活跃,增添了课堂活泼的气氛。

中高年级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有别于低年级,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一般采用学生“独立自主欣赏”和“小组合作欣赏点评”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自身审美经验不足,在独自欣赏一些作品时有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观念上给予帮助和提高。比如:五年级《飞天》一课,重点欣赏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课前制作了PPT,学生能较为清晰地欣赏到不同时代的飞天形象。尽管如此,也只能欣赏到一个个局部,无法真正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常常不知道怎样表现飞天的姿态,有位老师自制道具,做了一个飞天形象,用一次性的餐桌布当彩带,因为它比较柔软,教师手里的飞天向下飞和向上飞时,彩带向不同的方向飘荡,甚至拿着飞天往左往右飞,都会有不同的飘逸状态。让学生观看几种飞天飞翔的动态和彩带的飞舞的样子,学生观看后,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下子掌握了飞天动态表现,解决了学生作画中的难题,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选择经典名作来适应不同课程的需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美术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不同类型的欣赏课,展现给学生的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需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运用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

经过多年的美术知识的积累,我们能轻松罗列出历朝历代的名家、杰作。比如:绘画类欣赏,很多教材上提到“文艺复兴的艺术”,欧洲各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那个时代群星璀璨,必然会提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杰出人物。这些名字代表着艺术中的尽善尽美,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备受尊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不能只是单纯地用眼去看,更需要用心去感受,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联想和理解。不论什么美术作品,它表现出来的形象内容都是有限的,如作品的大小、色彩关系等。而作品通过这些有限的形象内容所阐述的内在感情与精神却是无限的,这是美术欣赏的核心。

再比如:建筑类欣赏课,六年级《凝固的音乐――建筑》一棵,教材上选用了很多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图片的直观展示,使学生很容易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课题音乐和建筑是怎么联系起来的?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如同音乐中跳动的音符,那么和谐、协调,富有美的“旋律”,体观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外雕塑作品、中外民间艺术,都是美术欣赏课的范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揣摩。我们所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馈赠。美术史大浪淘沙,沉淀出各个时代的佳作,是欣赏教学的有效载体。

三、尝试临摹名作,让学生再次感悟名家名作的精华

走近名作,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世界经典艺术,开阔视野,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别的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临摹名作的尝试中加深对名作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让学生临摹大师的作品,有点“依葫芦画瓢”,并非对作品本身非常理解,这里的临摹并不要求学生跟着名画走,学生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只要能表现出学生对名画的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大师的美术表现方法。临摹后,学生之间对名作评价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再思考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交流,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审美的个性化。教师在学生的交流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使学生触类旁通,理解作品内涵,发现大师艺术个性的美。

美术欣赏课是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的目的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美术知识,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美术史框架,有的放矢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1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 自主欣赏 创造能力 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1.2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1.3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2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2.3 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3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4 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以中国画欣赏培养民族自豪感

我曾就中国画作重点介绍,借几幅优秀作品指导学生欣赏。就拿欣赏《清明上河图》来说吧,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留给我们的一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伟大现实主义杰作。全卷共画了五百多人,人物的性别、职业、年龄和社会身份都十分清楚,从这幅绘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的观察、记忆以及写生的功底是很深的。从这幅绘画中可以使欣赏者了解到宋朝京都汴梁城的建筑规模、城市布局、房屋样式、农商经济、河路运输、车舟形状、桥梁结构、衣服装饰、百业情况、社会习俗以及风土人情。欣赏这幅画犹如读一本宋朝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直到今天,它对我们排演宋朝时期历史题材的影视戏剧作品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国许多科研人员还不断从《清明上河图》中考证与科学领域有关的问题。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成就,从开阔眼界中提高文化修养,接受祖国艺术传统文化的陶冶,激发学生更好地尊重和热爱我国的优秀艺术传统。

二、以雕塑作品欣赏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古代雕塑作品时秦陵兵马俑和云冈石佛群那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深受感动!古代匠师那熟练的雕塑技巧,更使学生赞叹和敬佩!在欣赏昭陵六骏石刻时,也不能忘记告诉学生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1919年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就被帝国主义盗走,现在仍保留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样在欣赏过程中把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罪行揭露出来,告诉学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三、以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培养民族自豪感

就拿《青铜尊》来说吧,同学们一看到投影中的图片感觉得到它的花纹非常精美,给人以威严神秘感,造型又那样稳重。我向学生介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公元前两千年铸造的,那时候有这么高的冶炼技术,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多么伟大呀!我们的祖先从那时起不但设计制作青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还把刑法铸在鼎上,从而使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了良好的开端,直到今天我们看到它还感到精美、古朴、典雅。通过类似的欣赏,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品产生了一种宠爱感,为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美而自豪,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四、以建筑艺术作品欣赏培养民族自豪感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欣赏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