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

环境设计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对学习设计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与规范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相比,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较为重视对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而对规范知识的学习则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乃至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不了解专业设计规范,设计缺乏严谨性,甚至会出现设计错误.本科教学中对规范知识的教学缺失造成了教学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尤其是在本科学习中若形成了不严谨甚至错误的认知,则需要在工作中进行艰难的改正,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针对设计规范的教学方法滞后

就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而言,有些高校单独开设设计规范课程,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规范本身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未开设设计规范课程的学校,规范知识的传授仅依靠专业课教师的自主行为,教与学形式松散,规范知识教学难以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符合教学规律,提高学生接受度的原则,尽量在不提高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变专职讲授为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规范知识.按照课程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知识结合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规范知识.

2.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融入规范知识

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专业课程分为设计与理论两类,按照授课程度的不同,将低年级课程称为基础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该系列课程安排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从本科生教学计划来看,低年级尚处于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加入规范知识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规范意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应当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相关设计规范知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遵守规范进行设计的良好习惯.

2.2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规范讲授的主要载体

设计规范内容相对枯燥,信息量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若单独设置课程,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增加了教学难度,不利于获得稳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将设计规范结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讲授,则具有很大优势.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起着系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讲授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章节设定具有合理性、条理性、系统性,若将规范与这类课程相结合,则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较为全面地覆盖规范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体系.

2.3规范讲授应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为核心,与专业设计课相互配合

首先,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规范知识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讲授的规范知识,需要在设计课程中运用,巩固对规范的理解.其次,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规范内容,掌握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要领,增强记忆.设计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性构想,在教学中既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习惯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增强设计的合理性.设计课程可以对理论讲授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促进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

3设计规范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3.1明晰相关规范,建立资料信息库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与之相关的规范条文亦较多,除专为环境规划设计所制定的《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专业规范外,还包括《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建筑、规划规范中的相关条文.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需将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规范条文逐一摘录,明晰内容,分类归纳,形成完整的设计规范资料库.

3.2寻找设计规范与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点

以现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托,根据授课内容引入相关规范条文.现有课程大纲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内容可按照教学大纲,分类汇总,合理地融入各教学章节,借助现有教学大纲平台系统讲授.

3.3精心组织讲授

设计规范条文表述精炼,信息量大,学生理解、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照本宣科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方法需要加以改进.对于规范知识的讲授应按照教学规律,形成学习—理解—巩固三步系统的教学流程.首先,课程讲授中应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出相关规范条文、回答相关问题;其次,对规范条文包含的内容要点进行解释,同时应进一步讲授制定该规范的原因及标准的设定依据,从而在学生的认知中建立起设计实践与规范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牢记规范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思考,加强对规范的理解,以达到促进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4教学案例

以“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讲授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在低年级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为环境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及其设计原理,不同要素均有与其相关的规范限制.如在水体要素章节中,涉及的规范内容包括《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第4章第3节“水体外缘”,讲授中应融入有关条文.

1)专业理论知识讲授

首先讲解水景在景观塑造中的作用,包括水的形态、水对周围事物的映射、水声构成的特有景观特性等.

2)提出问题

针对人的近水心理提出问题:过深的池水会对游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尤其是自身防护意识不足而天性又喜欢戏水的儿童.如何保证游人安全?

3)引入相关规范条文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9)》第4.3.2条规定,“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4)讲解规范条文要求

此条文要求设计者,如果为了视觉景观的需要,在池边不设计护栏,则离岸2m范围内水的深度就应控制在0.7m的范围内,否则必须设置防护栏.

5)讲解规范设立依据

为加深学生对此项条文的认识与记忆,应对规范设立背景进一步讲解.条文中0.7m的数据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得出的:7岁以下孩子常有监护人陪伴游戏,而7岁以上孩子自主、结伴游戏的可能性大,因此以7岁作为规范设定依据;7岁小孩平均肩高0.90m,其落水后,只要站立均可使胸部以上露出水面,得以保证安全.通过规范设立依据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规范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违背规范的危害,从而使规范条文从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思考

在满足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其他方法增加水景效果,比如池底和池壁使用深色调材料,同样可使水景看起来深邃,有助形成清晰倒影.使学生意识到规范的设立是保证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设计的壁垒,从而自觉地学习、应用规范.

5小结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客观地看,环境艺术就是以环境为主要依据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外在形式,在具体的环境氛围下,借助于空间结构、设计材质以及比例尺度等多种造型来表现具体的作品。可以说,任何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对现代艺术观念的一种表达,都侧重于体现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环境艺术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畴要广泛的多。毫不夸张地说,一切能够为人们所看到、听到或者触摸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或者内容。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为: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社会行为等不同角度的整体引导与协调设计的综合性艺术。从表现意境角度考虑,环境艺术能够被划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自然环境,通常是由河流、山川、湖泊、阳光、空气、水等因素所构造的环境;第二层,人居环境,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为创造的一种空间环境。相对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富有生活情趣、更具备审美情趣,更能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总而言之,环境艺术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感应的产物,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基于人们对审美的具体要求,并针对其所处的环境不断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更加重视个体需求,更加强调独特效果,突出了和谐美、动态美以及特色美。具体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审美与实用的结合。环境艺术是基于人类客观需求而产生的,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段,能够帮助人们在有效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享受设计带来的美好意境。第二,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自然环境,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最终所设计的成果也是以满足人类根本利益为基础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具有一定服务性质的,这恰恰体现了其具有人文性。第三,多样与整体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当从宏观上树立统一的、科学地思想观念,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作品;另一方面,环境艺术所针对的人群是不同的,所需要的素材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第四,积极性与无害性。所谓积极性,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往往是值得肯定的、值得称赞的对象;所谓无害性,就是指这种再造美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尝试与规划,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在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师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参杂个人主观色彩,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展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完美地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特点,设计师需要添加一些个性化设计,以此来帮助受众突破原有的羁绊,从而获取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受。

1.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产生了一股反对摩登主义建筑的思潮,紧接着,理论界出现大量相关理论,其中,多元论便是应运而生。实际上,这种理论恰恰与中国古老的“移步换景”是相互契合的。例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互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这一角度上分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应当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基础上,借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并使最终作品遵循客观规律,以此不断寻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个性化设计受制于环境艺术风格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个性化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过程,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师总是倾向于空间设计理念以及空间文化形式的现象表现,殊不知这种过分的关注会使其忽略对于人本身的生理需求,因此,个性化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当代环境艺术风格的。

3.个性化设计促进了空间使用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是

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又是一门具有极强整合性的综合学科,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以及材料学等学科领域,它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需求的实现,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其中,精神层面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

艺术性是指塑造具有强烈审美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它建立在形式原理和形式要素之上,无论是室内的造型、色彩、光线和材质等要素,都必须符合美学原理的要求,以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审美效果。个性特色是指塑造室内环境的性格境界,表现为空间的性格形态塑造,只有使空间透过室内形式反映出不同的个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调,才能满足和表现个体和群体的特殊精神品质和性格内涵,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精神感受。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不能以孤立的单一功能或形式为惟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生活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生活艺术,而是二者统一,是以精神建设为体,以物质建设为用,共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价值。

二、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

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科学的、富有逻辑性与指导意义的学科。中文的“美学”一词在20世纪初来源于日本(中江肇民译),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该词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纪的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语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更准确地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就是研究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学,即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作用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设计师用“美”来填补人和空间环境中所有理性与感性元素之间的沟壑。当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感知到美时,设计才是成功的。

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本质上是室内环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的成功,然而,它们最终都要回归于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肯定。这样就必须研究室内环境对人的作用,人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状况。人类本体论美学就是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来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把艺术与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转变并了解为内在的过程,这就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具体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

三、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

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设计就是以特定的语言来促成这种表义的过程。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艺术感染、心理感受、视觉反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是指在组织和塑造空间时,其内涵形式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内在涵义,另一种是外显方式。内在涵义是通过室内整体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意境呈现出美感;外显方式是指运用形式美法则—适度、均衡、韵律、和谐,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

1.室内整体环境氛围。室内整体环境氛围是室内环境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应该具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不同个性特点的空间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活泼、庄严、典雅等。在室内环境设计实践中,空间类型复杂多变,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每一个细部,都可能形成一定的氛围或是影响氛围的倾向及空间的个性。设计实践时,设计师应从空间的性质、用途、使用对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氛围。就像小型雅间需要亲切、温馨、典雅、轻松的气氛;宴会厅需要热烈、欢快的气氛;大型会堂则是庄严、宏伟、端庄的气氛。即使同是中餐厅,由于对象不同,其室内氛围也各不一样,如婚礼用的中餐厅,室内环境设计应具有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风味餐厅则应给人们朴实和亲切感、富有生活气息。

2.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室内生活环境,能使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更具享受性。室内环境的心理感知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空间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就一般心理过程而言,人的感觉、知觉、认识、想象、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是每个人面对特定空间环境时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而才会产生对室内环境的感知评价,如美感、新奇感、舒适感、恐惧感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对环境空间也必然各有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标准。研究个性心理,可以为有针对性的空间创意或设计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师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和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力就越强,室内环境处理上应是互相衬托、主次分明。宾馆中庭的瀑布、喷泉、上下穿梭的观光电梯、跳跃式的灯光都是因为新奇或动态的物体易被人感知,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的。视觉具有先决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渐进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段组成,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一个“流线片段”上的画面,由一个个画面构成一组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联想的手法来影响人的情感,以扩大人对环境的感受深度和丰富理解。如触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们对环境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潜意识心理感觉。

约翰·波特曼曾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会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直接感觉到的和谐环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对环境空间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感受对环境设计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包括空间尺度、比例、分隔、秩序、色彩、体量、光影等视觉元素,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元素。室内声场、光环境的塑造、绿色植物的清新空气、鲜花陈设品配置出的甜美温馨气息、不同界面材质触感等都构成了室内环境心理感受的要素。对于这些要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和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从而创造出空间环境的整体美感,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效益。

3.室内意境。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着心理需求。在室内环境中,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人与环境进行新的交流,从而让人体验到各种心理感受,如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就必须创造出空间中的意境。

室内意境是室内环境所直接体现的创意构思、意图、主题,是室内环境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一种蕴藏在感性形式之外的、能引起人无限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以某种启示或收益的设计艺术美。

室内环境中的意境并非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它是在一个主题下的多种美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最能体现出意境流动感的设计。素有“壶中天地”之称的中国园林艺术就是空间流动意境创造最为典型的代表,它通过门、窗的隔、对、借来突出景点,又通过水、廊的运用来连缀景点,使其串连成为一个整体。曲径通廊、小桥流水不仅使景观在移步易景的变换之中仍然保持了一气呵成的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动态中,在四维的时空中,彰显了中国园林无尽的魅力。如何使静态的空间环境化静为动,静中有动,从而丰富空间的内涵,是室内环境设计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

室内环境的总体意境最终是对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说,意境的本质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所积淀下来的精华,从各个方面和层次来说,它都是设计创意灵感的重要源泉。因此,设计美的意境归根到底是从文化中产生出来的。一般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文化情调。它是设计中最为感性直观的要素,也是表层的要素。它表现为一种模糊的、印象化的文化趣味。其二是文化心理,它是指设计中弥漫在某个群体中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文化意识,如民俗习惯、信仰和崇拜等。最后是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故宫建筑的理性精神、日本建筑的道禅色彩都属于文化精神层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的意境是通过室内空间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样式、材料质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它是设计师通过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各种系统要素整体化的联系,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自然因素、人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的一种社会过程。通过室内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此外,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则包括:适度美、均衡美、韵律美及和谐美。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关系到如何去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宗旨,是新世纪、新时代对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要求和呼唤。只有提高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质,才能为人们创造出更美、更优雅、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①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设计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然而,其目前在教学培养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现有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也无益于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亟待寻找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乏有机联系,如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建筑构造设计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寻都会使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单薄,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会日益丰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缺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静态的知识信息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而成为束缚学生独立思考的枷锁,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设计方法简单落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环境设计专业更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实现设计强国的梦想。环境设计教学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教学模式,用于专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师要参考国家教学改革课题成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研究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用于具体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环境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教学与时代脱节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1.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即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即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他分别从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个方面来指导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1.2水景规划设计研究

水景的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水景的形式、风格、色彩、空间营造、景观设施等。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来指导居住区水景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元素,而是一个包罗诸多内容的系统,是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的景观系统。

2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景尺度较大,盲目追求奢华

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多为观景型的水景,追求开放、开阔的水面,较少营造其它设施,或者受到欧美对称式、几何构图的影响,设置大型的喷泉或水池。水景运行时尚可,但水景干涸时,水面空间得不到较好地利用,水景的喷头、水下灯、各种管网,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营造时要设计大量的给排水管道、水泵、水篦子等管网辅助设施,盲目追求大面积的水景,会大大增加水景的后期维护成本。一般水景比例较大的居住区,往往物业费用较高,而水景面积较小的居住区,物业费用较低。

2.2水景可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维护

在调研的居住区中,发现水景普遍在居民入住之后长期保持干涸状态,特别是修建年限越早的小区,水景的干涸状态和水景设施的老化现象越严重,如福州福晟钱隆金山,三盛巴厘岛,金辉伯爵山的泳池都是常年呈现干涸状态。有些早年建设的居住区水景中垃圾到处皆是,水体不再清澈,水下淤泥和藓类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此外,规则式水景的装饰贴砖泛碱现象严重,如福晟钱隆金山,中庚帝国大苑,均采用暗色系的贴砖装饰水池,泛碱时黑色将白色更加凸显,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周边设施不多,缺乏人气,水边的空地甚至沦为居民的晾晒场,原本水边的景观亭也变成了诸多杂物存放的收纳点。

2.3水景缺少人性化设计,功能性较差

水景的使用主体是人,居住区的水景普遍存在人性化设计不足的问题。水景的主要功能有观赏、娱乐、健身等功能。部分水景的形式呆板,无法让人体会到水景的美感。水景的娱乐性、参与性不强,把人与水景分隔,使人无法亲近。此外,水景的安全性不足,水景周边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

2.4水景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

部分新建小区过分追求形式特征,将水景元素生搬硬套,并且多倾向于打造美式的、欧式的、巴厘岛等异域风情的小区。跌水、喷水景墙、跌水钵、叠水、假山流水等水景元素和表现手法在多个小区内重复出现,同质化现象凸显,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

3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方法

3.1强化水景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观

3.1.1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入湿地概念

现代居住区中的水景是生态系统景观和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区中的水景要保持生态性,要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要使水景具有良好的生态,就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也可以引入湿地概念,养殖鱼类等水中生物,栽植水生植物或加入混合菌等,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1.2采用人工手段维护生态系统

由于居住区中的水景多是人工营造,因而在打造水体时,可以多采用自然式的水景,驳岸与池底可以用天然的素土和卵石结合,最好能够与地下水沟通,甚至打造雨水花园,增加水景的下渗能力,以减少水体的更新、清洁费用[7]。如果是自然的水景,尽量设计生态的驳岸;如果是规整的水景,则可以用植物软化和美化水景,打破钢筋混凝土、浆砌、条石驳岸等人工驳岸的生硬感。

3.2把握水景的比例、尺度,考虑水景的经济性———经济观

水景营造时要充分思考水景在整个居住区的最优比例,从居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考虑水景在营建、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优选低能耗的方案,以免日后给居民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场地特点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打造水景,使水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水景规划设计时,要灵活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模式,规划点状、线状、面状的水景。水景多采用小型的点状、面状水景,如较节约用水的镜面池、喷雾,少用大面积的线状、面状水景。

3.3做好后期的水景维护提策略———科技观

3.3.1利用生态科技手段

水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做好日后维护提升的策略。营造居住区水景时,可以采用生态方法减轻水体日后的维护成本,也可以积极地运用节水、雨水、污水及中回水技术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用水量,设计可循环的水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此外,还可以将水景与背景音乐或是灯光结合形成间歇式的水景,以控制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水景设计时,也可以按功能分组设计,平时开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观景目的,节假日则开启其它功能,增加水景的魅力。

3.3.2预防和处理泛碱现象

硬质化的水景,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出现泛碱现象。为了防止泛碱现象,景观水池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材料本身不泛碱,在水池石板安装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背涂专用处理剂,并尽量减少粘结层的含碱量,如选择水泥砂浆时,沙必须要求用淡水黄沙,严禁使用海沙]。此外,还可以在砖砌墙体花池自身做防水,降低勾缝中水泥的含量,且施工过程中避免多次用水喷淋板材,防止石材施工污染。即使后期泛碱之后,也可以补救,可使用市面上的石材泛碱清洗剂清洗石材表面,之后在石材表面干燥的前提下,再作一道防护处理的工作。

3.4加强水景的人性化设计———社会观

3.4.1交往的需要

居住区的水景往往能成为小区居民聚集交流的地方,如福州的金辉莱茵城,每天在水景周围的广场都聚集了许多带孩子晒太阳,玩耍的居民,十分热闹。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聚居的地形位置取决于它的需要和它的规模。因而,规划设计水景时,就应该根据水景周围是否要聚集人、聚集人的规模来营造广场平台和休憩设施等供人们使用。

3.4.2参与的需要

居住区内的部分水景要满足居民参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规划设计符合对象特征的水景。由于居住区中的使用者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青年人为辅,因而水景规划设计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行为特征等规划一些旱喷、涉水小溪和儿童泳池等,充分发挥水景的参与功能。

3.4.3亲水的需要

居住区中的水景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则式水景。自然式的水景周围常可以布置亲水平台、亲水台阶、小桥,自然山石等来拉近人与水景的距离;规则式的水景边沿则常被处理成休憩的平台,让人与水景充分亲近。有些小桥的围栏也会被做宽处理成座椅,营造亲水的效果。4.4.4安全的需要水景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观景、戏水、健身时的安全隐患。因而,居住区内的水景一般不宜设计得太深,多设计成0.7米以下,人工湖和泳池景观略深,多在0.7-2m之间,而儿童浅水池水深一般为0.3~0.5m。水景的周围应设计围栏或是设置警示标语,特别是在泳池等深水区,更要格外注意。尤其是目前有些居住区泳池干涸,周围没有护栏,极不安全。此外,能够涉水的水景水底要做防滑处理,泳池周边要铺设防滑地砖,水中的汀步要设定安全的间距,防止在水中行走时发生意外。

3.5加强水景的人文、艺术内涵———文化观

3.5.1优化水景的组合和形式美感

水景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形式上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水景。静水包括各种形状的静态水池;流水包括小溪、河流;落水包括瀑布、叠水、跌水等;喷水则包括各种装饰性喷泉,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自控喷泉等。因而,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结合各种水景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宜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平面、立面构图,增加水景的美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手段、新材料等打造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水景。此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要求规划设计水景时要进行整体思考,景观之间要互相联系,将个性与整体统一起来。为了增加水景的空间层次,还可以灵活运用桥、岛屿、假山水景、木栈道、亭、廊等来划分水面空间,并结合植物、雕塑、灯具等景观小品塑造变化丰富的休闲空间。

3.5.2遵循地域文化特征

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需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历史背景等。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可以利用生态、科技手段收集雨水,再进行处理运用到居住区水景中;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则可以多设计一些小型的点状水景、面状水景或是旱喷,少开挖一些大的湖面,水面。将旱喷水景的阀门关闭后,由于水景的管线和喷头都隐藏在广场铺砖下,既不影响水景的美感,又不妨碍广场的使用。

4小结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图形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在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图形元素要以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出现。但是,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图形元素就会以一种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出现,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下面我们就对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作简要说明。

1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

在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一定的主题。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的,环境设计中一般采用的图形元素形式要为一般大众所熟知,这样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个设计才算成功。例如,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室内设计,一般会带有明清时期色彩的家具,还会有屏风、牌匾、盆景、花鸟虫鱼以及古玩字画等。而对城市广场这类公共场所的环境设计,则从广场喷泉、广场公共设施、广场绿化等方面进行设计。对于某些饭店环境的设计,则从食物图片、桌椅、菜单甚至服务员衣着等方面着手设计。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主题,环境设计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无论是哪类环境设计,都要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用一些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进行设计。如果要对一个明清时期的室内进行设计,却选择一些跟饭店有关的图形元素来设计,可能就会影响设计信息的传递和主题的表达。

2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

在环境设计中,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表达一定的主题。在环境设计中,应该选取那些通俗易懂的认知形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设计者的目的。例如,中国节约用水的标志是用一只手托着一滴水,从而传递让人们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信息。某些饭店的招牌上用小鸡(大盘鸡店)、面条等标识,告诉人们这里是饭店,简单明了。在某些区域中车辆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一个喇叭上斜着划了一道红色的线,表示不准在这个地方鸣笛。公共卫生间门口的标志分别用男女图像来表示,让人们来区分男女卫生间等。在这些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认知方式通俗易懂,含义简单,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看懂,这样的环境设计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环境设计中的图形元素的认知方式晦涩难懂,使大众在认识上有难度,或者图形元素所表达的意思不明确,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图形元素的作用和达到设计者的设计目的。

3图形元素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正如上文所叙述的那样,图形元素强调为大众所熟知普遍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环境设计中,就会在色彩、材料、造型以及工艺等方面“求异”,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美国著名建筑意大利广场。意大利广场是美国新奥尔良市的一个广场。在这个广场建筑的设计中,作者通过一些图形元素的独特组合,使得意大利广场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图形元素的拼贴和组合手法,通过对一些常式的物体加以改造和变形,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在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对于柱子、柱头以及拱门等建筑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有的是把一些柱子和拱门等部分涂上颜色,有的是把建筑中的柱子和柱头用不锈钢包裹起来。意大利广场中央的设计更是妙不可言。水池中间是一个由大理石、卵石等砌成的岛屿,岛屿的形状是意大利的地图。通过图形元素的组合和排列,使得整个意大利广场既古又新,既俗又雅,既传统又超前。正是这种具有创意性的图形元素的拼贴,才使得这个广场具有不同凡响的魅力,成为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二、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丰富多彩。有的环境设计是对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有的环境设计是以图形元素为基本元素进行设计,有的环境设计是透过图形元素来传达主题寓意等。下面我们就对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介绍。

1环境设计中对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

在有些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对图形元素直接进行运用。所谓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是指环境设计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图形元素。例如,著名设计师高文安的办公室原先是一个破旧的厂房。高文安通过改造,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设计公司。这个公司的地面和墙面都是由百年枕木构成的。据说这些枕木都是清朝末年修建川汉铁路所用的,后来才被废弃了。这些枕木就象征了那段历史,看到枕木上的文化印记,人们仿佛感受到了那段沧桑的岁月。这种具有特定文化含义图形元素的运用,使得环境设计能够透过形状而感受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2环境设计中以图形符号为基本元素

在有些建筑的设计中,设计者把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作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元素,通过这种图形符号的特别之处来达到创新的效果。例如,光之教堂的环境设计就是通过十字架这个特殊的图形元素而创造了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奇迹。光之教堂是日本大阪的一个教堂。这个教堂是在原先一个小教堂的基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在这个教堂的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一些特别的改造和特殊图形的利用,从而使光之教堂在许多教堂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已的特色。光之教堂的名称由来就与这个教堂设计的奇妙之处有关。设计者根据太阳的光照,在建筑物上留出一个“十字架”形状的洞口,阳光就通过这个“十字架”切口照射进来,使得教堂内形成一个由光线聚集成的十字架。光之教堂便由此得名。众所周知,十字架是教会的典型标志物,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教堂的主题,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3环境设计中透过图形元素来传达主题寓意

在环境设计中,有些设计中含有图形元素,通过这些图形元素以委婉的方式来传递某种主题寓意,从而达到设计者的目的。例如,中国苏州园林博物馆的设计,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在外观上,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保持了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特色,与周围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经典代表作相协调。但是,苏州博物馆屋顶与古典园林有着很多不同的图形元素。现代式的顶棚体统和金属遮阳片等现代化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屋顶采用石质结构和玻璃相结合的形式,自然光可以透过屋顶照射到展区,使展区内部显得光亮,玻璃屋顶下面还设有金属遮阳片形成隔离层,这样就可以过滤一部分阳光。新馆主体部分没有设墙,可以按照陈列需求灵活增减隔断。虽然苏州园林博物馆内部充分使用新科技和新材料,更加具有现代化气息,但是它仍然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手绘效果图计算机绘制效果图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环境设计的表达是通过效果图这样一种载体呈现的,效果图是借助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用徒手绘制或计算机软件勾画出建成后的效果而生成的静态表现图。效果图能较准确表达设计方案,使设计师和非专业人士都能提前清楚地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概貌。在方案的形成、修改与确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效果图所特有的直观视觉效果,很便于与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效果图也是在工程投标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图纸,它也是投标过程中业务竞争必不可少的步骤。

早在十几年前,计算机的运用远不及现在广泛的年代,手绘曾是设计人员的必备功夫。自从有了电脑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很多搞规划、设计的人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就出现了这样两大类:手绘效果图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这两种绘图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一下论述。

一、手绘效果图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上

设计徒手绘制效果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

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这个过程的目的,不在于画面效果,而在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从图面效果上

手绘的效果图生动、含蓄,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手绘效果图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方法,有用铅笔、钢笔绘制的速写效果图;有色彩淡雅、明快的水彩效果图;有空间感、光感、质感都比较强的水粉效果图;有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的马克笔绘制的效果图;还有与喷绘技法结合的模仿真实效果的喷绘效果图。

由于手绘的技法种类很多,所受的限制较少,因此这种效果图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和风格性较强,就像绘画一样,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直到最终表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空间意境和风格。因此,手绘效果图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这种表现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有板有眼,生动逼真,也可以罗曼蒂克,带有浪漫情调,所有这些都取决于设计和表现的灵活性。

3.从设计程序上

手绘表现是设计前期的根本阶段,整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外立面的造型、大致的明暗对比关系,都可以通过手绘表达。

用铅笔或钢笔的快速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观念展现给客户,在与客户进行初次交流时,快速手绘是很重要的。因为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口述画出装修后室内的大体效果,也让客户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对促进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很有帮助。

在设计的中、后期,手绘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由于徒手绘制的效果图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联系紧密,是设计师驰骋的设计理念最真实的表达。因此所表现的人文特质与文化内涵都比较深厚,画面轻松奔放,洋溢着一种画的情趣,尤其是环境的处理,并非十分逼真的效果,而是渲染出一种气氛,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在设计的竞标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把“双刃剑”

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电脑绘制效果图,具有手工绘图不可替代的优点。

1.能准确无误地真实反映空间及用材的质感。“以假乱真”,让人看到工程装饰完毕的真实效果。

2.画面整洁、清爽,让人耳目一新。

3.修改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同时推出多种方案。

4.雅俗共赏,水平、素质不同的客户均可以满足。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环境污染对整个地球生物的生存发展进化和大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人类的直接或者间接地活动向环境排放了超负荷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其中包括了大气,噪声,水资源等污染。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地递增。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成就,据统计中国的经济以百分之9.5的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但其发展中消耗了过度的材料,污染问题甚是严重,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创造一个单位的价值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日本美国的6到7倍,甚至比印度还高出了3倍多,但这样的数据并未在国内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已有将近14亿的人口预计2020年达到15亿,这样惊人的数字足以令人乍舌。而可居住可利用的土地都将越来越稀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国形象最后会因为自身环境的因素而终止。酸雨的袭击,水资源的匮乏,稀缺纯净的饮用水到现在霾的到来,城市中垃圾的违规处理方式等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世界10大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国就占了5个。

二、广告宣传设计与环境保护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出了风貌的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的特质,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这种文化的创始者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而中国传统元素它具有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广泛的题材这又是东方文化中独有的一处景观和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不能比拟的,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在世界艺术之中扮演者重要的一个角色。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装饰和造型都深深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通过广告设计作为媒介,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情感以及愿望,并且使广告设计具有了中国特色的美感。中国广告设计中鲜明的民族、时代、地域特色都是通过各种吉祥图案中的纹样、造型依据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所形成的。而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为现代广告设计注入了活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力。其中藏金阁藏茶系列设计就是主要通过材料、色彩、图案、文字等几个要素来完成,把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进行恰当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与现代包装设计结合起来,使其生动、形象、具体而又不失现代气息。

(二)“困”广告中的环境保护宣传

“困”在这次概念性环保宣传中主要表现了自然环境森林的匮乏以及动物生活环境的一种束缚,这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困”本身这个字也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束缚感。三张海报分别表现了“困”这个字的意义的存在性。第一张海报:由于环境的污染,森林的面积以及覆盖率在不断的减少,动物的生活环境栖息地也在随之递减,虽然现在还有森林可供它们自在的生活,不过带给它们的感受也像一个天然的大牢笼,它们的环境决定了它们是否可在地球生活,它们是否在地球上可以自由生活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生态环境的爱护。第二张海报:森林的不断开采退乏,森林的面积在不断缩小,白色的锯齿在无情的砍掉一棵又一棵的树木,最后直至整片森林的消失。警示着我们保护现在拥有的环境,提倡种植树木还给它们一片绿!第三张海报:当把一切树木都用作人类的家具时,我们所留给它们的是消失的原生态树林,而仅仅存在于变成的家具的树干的时候,它们只有生活在牢笼里或是站在人类家具的最高端再也看不见原生态的森林的悲惨景象!三张海报是在警醒着人类,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再不提倡环保后果会非常的严重,同时警醒着我们,环境保护对我们的家园和对它们家园的重要性!

(三)“感”和“态”的宣传设计主要体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想法和态度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人类生活情绪、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以生态造景和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采用现代风格的景观空间形态,以求达到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学校通过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塑造,科学构建了其具有教育意义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校园,其不仅能够使校园景观生态和谐、品位高雅,而且可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设计的基本思路

2.1传承文化,力求推新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景观设计中,学校要做到将历史文化的承接与现代化新校园相结合。科学的做法应当是老校区在改建和扩建时,要在保持传统校园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新校区则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设计。

2.2注重生态,关怀人文

校园既是文化空间也是使用空间,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有效营造出能够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和关怀人的绿色生态校园。

2.3科学划分景观功能区

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要按照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区、图书馆、足球场场、篮球场以及多功能活动区等。

3主要文化景观节点设计的构思与探讨

为了有效贯彻教育部关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学校应当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努力反映时代特点,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合理使用校园空地兴建综合建筑,要将学科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切实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多方需求。

3.1以雕塑小品烘托深厚文化底蕴

雕塑小品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人文上都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它们对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校园学习氛围和学生思想特点设计“梦想之翼”系列校园雕塑,以帮助学生树立和坚持心中的梦想,明确他们前进的目标,增强他们奋斗的力量。

3.2以园林小品增添校园文化情趣

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园林小品来增添校园文化情趣。例如,亭子不仅可供人休息之用,而且可以给校园带来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秋千可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快乐地玩耍,放松心情;喷泉既给校园增添生命流动之感,又能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线。

3.3以植物造景展示生态文化

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校园景观建设,可以突出育人环境,将学科、专业特点融于校园绿化中。例如,淮北地区的学校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将乡土树种作为绿化的主要树种,多选用玉兰科、樟科、乔木类等植物,以反映所处的气候特征。还可以在校园内多栽种不同季节的花卉,让校园更丰富多彩,让师生感受每个季节的气息,欣赏到每个季节独有的特色风景。

4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符号学环境设计表现性思维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处理手法。现实生活中,设计者将红绿黄色运用到交通管制信号灯上,借以提醒人们注意道路情况,避免发生交通意外事故。为什么使用红绿黄三色?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于图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视觉特性,这也是因为红色与鲜血的颜色很接近,人们对血液都会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和警惕性,所以红色的指示灯象征着危险、停止;绿色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的颜色,而生命在这样的环境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绿色指示灯象征着安全、自由;在西方人眼中,黄色是秋天的颜色,是杂草枯黄的感觉,是妒忌、怯弱和败坏的意思,所以在由欧洲人设计的信号灯中,黄色灯被用做象征警惕、注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原来,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造型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直接而准确的传达媒介,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的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环艺设计的表现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环境设计的元素对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传达事物的相关信息,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也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元素。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一、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一目了然的认知形式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以“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作为主题,其设计将中国的传统文字和生肖图形及“百家姓”应用到了馆厅外立面的设计上,通过将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国城市的元素作为“中国符号”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向人们准确的传达中国馆的主题,这些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具有极强的认知性。相反,如果一项设计形式,让人无法理解,那这项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2、大众熟悉的普遍形式

现代设计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才能达到设计者的目的。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大多数受众认知,如在某些城市大行其道的“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食堂”等等商业餐饮环境设计里,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红辣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群都能够针对这种设计产生共鸣。

3、各具特色的约束形式

任何语言和词汇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符号也是一样。只有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景观设计,其中有四个真人大小、体现地方特色的武汉热干面的饮食文化的雕塑可谓独具匠心。虽然设计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应该说武汉老百姓是普遍接受的。身为武汉人,谁没有端着一碗热干面端上桌“过早”的经历,但是其他地域的人们没有经过这种特定的城市文化、社会环境的熏陶,也许就不能理解。

4、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符号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创新的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造型、色彩和材料和工艺上入手。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穆尔所提倡的“符号性古典主义”,它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计划达到丰富效果。他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既具备了典型的古典主义精神,又让人们感叹新材料在设计中带来的全新感触,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入口的街道上。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所有的水全部流入中央的水池。水池中有一个由卵石、板石和大理石砌成的岛屿,岛屿的形状很明显,就是一幅意大利地图。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

二、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第一,对符号直接运用,作品本身包含具体符号。以“亚洲现代室内设计之父”著称的高文安先生在深圳华侨城新建的办公室,原是占地700平方米的旧厂房。高文安把它创意改建成具有三个楼面1400平方米集办公区、健身房、家具精品店为一体的高文安深圳室内设计公司所在地。人们在这里脚下踩的是百年枕木,据说都是来自清末民初所建的川汉铁路,它们“退役”后被废弃了。高文安慧眼识宝,千里迢迢把它们运到了深圳。在这家公司的墙面上、泳池边、地板隔层,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枕木布满着那象征着悠悠岁月的斑驳痕迹和道钉遗留的锈迹,它仿佛能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让人们感受到百年枕木所度过的沧桑岁月,感受传统文化的震撼,它们就是一段历史,一段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屈辱岁月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符号的直接应用,给人一种“形”似为主的感觉。

第二,以符号为基本元素的设计。将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或实物作为设计基本元素。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是原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所扩建。它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门前只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很小的教堂,约113平方米,能容纳约100多人,当人置身其中,会自然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教堂主体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这道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太阳光照射进来,呈现出一个逆光的光线十字架,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光线十字架,也称光之十字架。光之教堂由清水混凝土作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天主教最主要的符号就是十字架,在这里安藤忠雄将一个有形的传统符号变换成了一个光影迷离的建筑构成元素,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虔诚的信仰,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用光的神奇作用突出了十字架这个众所周知的天主教符号,呈现出一种静寂安详的,给人一种“神”似为主的感觉。

第三,设计中含有符号性元素,以含蓄的方式传达设计者的表述信息。当人们提到中国古典园林时立即会想起苏州,想起这个江南水乡中的众多名园。拙政园.狮子林,这些名字不仅是苏州园林的代表,还代表着一种生活和文化。著名设计师贝聿铭新的博物馆庭院也建在苏州,较小的展区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提炼升华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那些江南水乡到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模式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但是,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形状。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形式,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尽管所有结构和材料与古典园林迥异,但是仍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看到它就会联想到苏州园林——因为他们“神似”,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甚为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通过中国传统景园设计中的“借景”手法融为一体,使人又感觉到博物馆与苏州园林的神形兼备之处。

三、结论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人类也能有效的利用符号来创造新的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里,符号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这种符号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家具,也可以是一种植物、一块石头、一潭水,还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一种表现性符号,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中,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文化符号和景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装饰材料层出不穷,无论时代感的发展或是设计风格的迥然,都使人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的真谛和文化的脉动。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论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一)高职环艺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对接。然而,从我们对浙江省6所开设环艺专业的高职院校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为了解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学生的需求及评价情况,我们分别在杭州、宁波、湖州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共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近3年6所高职院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其中男性占77.5%,女性占22.5%。从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的人才结构情况来看,需要技术性人才的数量最大,占63.8%;其次是业务型人才,占25.6%;再次是管理型人才,占9.5%,其他的占2.1%。在调查中反映出的最突出问题是:虽然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培养方向、总体素质等问题,短期内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关于对学校开设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问题调查中,有46.5%的受调查者认为现有高职环艺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太符合;有20.2%的学生认为不符合;15.6%的学生认为符合;17.7%的毕业生认为一般。在对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时,有46.2%的毕业生提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的总体交叉和整合,有必要在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中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有53.8%的受调查者提出: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强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目前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高职设立环艺专业的时间不长,其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蓝本,教学内容、计划缺乏社会需要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由于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定位和理解不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造成环艺专业与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区别、缺乏特色。再次,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又不比本科生强,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

(二)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教育部[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中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制三年,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目前浙江省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总学时都在2500左右。与教育部的要求基本一致。课程设置分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2350学时左右,选修课150学时左右,选修课比例明显偏低,影响学生培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必修课又分为四大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550学时左右,开设政治思想、英语、体育、国防教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350学时左右,开设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设计速写、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约350学时,开设快图设计、材料与构造、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景观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模块1000学时,包括专业认知、户外写生、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答辩、顶岗实习等。高职环艺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环艺设计包含了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内容。社会上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有较全面的要求。所以“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提倡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的模式”。据此,可以看出,目前浙江省高职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模块的设置口径不够宽;专业基础课模块没有体现基础厚的培养目标。同时专业课模块的专业化教育也有待调整,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必须加强。

二、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改革

高职环艺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由于受目前国家高考体制制约,高职环艺专业所招的学生基本上有以下两个类型:第一类是以前学过美术,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在文史或数理方面基础较差;第二类是文化素质还可以,但原来没有学习过绘画技能,美术基础欠缺。因此,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一)创新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1.预见性原则

这是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环艺专业人才的前提,也是高职环艺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对社会、市场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准确预测,课程设置才能有的放矢。

2.适应性原则

环艺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内容多。而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实践任务重,总学时不可能增加太多,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进行符合社会和专业需求的取舍。力求避免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教学工作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成果,达成培养目标。

3.特色性原则

要紧紧围绕环艺专业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环艺专业特色,即要突出高素质、应用型,这是由高职的培养目标、生源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在改革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牢牢掌握这一原则。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环艺专业集艺术与工艺于一体,创新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设置理念。

(二)改革高职环艺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高职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应用型、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改变目前围绕室内设计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1.必修课的公共课模块

总学时按原课程设置550学时基本不变,在原有的8门课基础上增加“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和“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学分数和课时数。“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由60学时调整为36学时;“高职英语”由180学时调整为144学时;“就业指导”由40学时调整为18学时,以体现高职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改变浙江省高职环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口径不够宽的缺点。

2.专业基础课模块

适当增加课时数,专业基础课由原来360学时增加到414学时。专业基础课在保持原有的五门课基础上增加:“艺术概论”“设计史”“建筑概论”三门课程。同时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与学分,素描与色彩由120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学分也由8学分调为6学分。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与速写三门课程由60学时调整为54学时,学分由4学分调整为3学分。

3.专业课的设置总课时基本不变,较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

保持原设置的6门课程外,增加“设计程序”“景观设计”两门课程,同时大幅度调整教学内容,对现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吸纳近几年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环艺专业研究最新成果,体现高职环艺专业学生高素质的要求。

4.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效果

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实践课教学手段,选择企业实践设计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

5.选修课的设置总课时基本不变,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门数

由原来的9门增加至15门,增幅达60%,以增加学生选课的余地和兴趣。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数量,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设符合高职环艺专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