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

一、分析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

(一)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内在含义

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目的是旨在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方式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的结合起来,通过欣赏的方法来体现音乐当中的情感内容以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是为了能够让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互动交流式的新型教学课堂,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的特点

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还包括对纯音乐的欣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对一些音乐要素、乐理知识等基本内容有所掌握。综合体验式音乐的这种欣赏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去深入理解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一些创作理念。这种音乐欣赏的教育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自己的音乐作品增添美感。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上都各有差异,为了能让每一位大学生的音乐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就需要从听音乐开始练习。先让学生养成听音乐的习惯,然后慢慢的渗透和领悟,最终听懂音乐。懂得欣赏音乐是音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大学综合体验式音乐的欣赏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课程。

二、开展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创建音乐欣赏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大学院校要想在音乐教育中开展综合体验式的欣赏教学,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欣赏音乐感兴趣。这就要求大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就穿插播放一些欣赏式的音乐,缓解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压力,给学生适当的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对音乐的旋律以及一些知识内容进行共同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进行欣赏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音乐情景剧,比如在进行戏曲的欣赏时,教师就可以把一些名曲拿出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充分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戏曲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的内涵。

(二)丰富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内容

要想能让大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还需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主要包括有音乐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手法等等内容。这就要求大学音乐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当堂课所学曲目制作成PPT,并为其搭配精美的图片以及音视频。通过对曲目背景故事以及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行系统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曲目的深层含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组织学生对讲解过后的音乐曲目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要学会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自信心。此外,不仅是课堂上要丰富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并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对曲目的理解,教师适时的给予一些引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

学习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将音乐的知识和技巧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教师组织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趣味性的音乐欣赏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或者组织一些音乐演奏会,为学生弹奏音乐提供舞台,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的经验。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音乐艺术团来学校演出,让学生能够在现场欣赏到音乐之美。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欣赏来自生活的音乐魅力。让学生能够从音乐的视角去感受生活,从而有效的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中国音乐

《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这些教材都有着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教学者的真知灼见。但专门针对中国音乐部分的欣赏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本文对《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作了以下的思考,其中不当的地方还望指正。

一、《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独立性的思考

《音乐欣赏》包罗万象,多数教材选择以综合中国与西方的方式进行写作。中国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态,其感知方式、欣赏方式、人文属性都与西方音乐以及其他国家的音乐大相径庭。因此要相对很清楚的阐述中国音乐,需要相对独立的方式来专门针对中国音乐的特征进行阐述。目前将《音乐欣赏》中国部分进行独立写作的著作虽然不多,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独立阐述中国音乐的音乐欣赏教材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音乐欣赏(中国部分)》为标题的教材,其中包括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由张丽民编著的《音乐欣赏教程(中国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世康编著的《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等教材。这一类型的教材首先针对中国音乐进行综述,然后再针对中国民间音乐、创作音乐进行阐述或不针对性阐述直接分类阐述中国音乐的各个部分。第二类是专门针对中国音乐而写作的音乐欣赏教材,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郭树荟编著的《中国音乐鉴赏》、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刘福瑞编著的《中国音乐鉴赏》,这一类型的音乐欣赏教材的写作一般是以人类学的眼观审视中国音乐的产生和中国音乐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中国音乐的表现方式以及写作技术,再而阐述中国音乐的各类音乐。第三类是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方式进行写作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田可文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李彦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这一类教材主要是以音乐史为出发点,以此为线条逐一讲述其中的作品。这三类性的写作方式中各有各的长处,无论形式怎样,他们都是通过独立的方式阐述了中国音乐的诸多方面。

二、《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综述方式的思考

《音乐欣赏》的综述方式是音乐欣赏教材的核心,不同的综述方式会有不同的指导欣赏的方向,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同的综述方式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体验与理解。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以及其他国家音乐文化不同,《音乐欣赏》中国部分教材编写中的综述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以此来针对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不同。在这些综述方式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线进行阐述,另一类是以常规音乐欣赏的审视方式为主线进行阐述。这两种方式一个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一个具有学科的整体性,具有这两种综述方式的结合性的教材却是很少。笔者所提倡的方式就是通过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一套既科学系统又具备特点的综述方式。在教材的编写中首先阐述的内容依然是音乐的本体,其中包括何为音乐?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具备怎样的功能?但这一切都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进行阐述。然后是音乐的体验方式,其中包括如何体验音乐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体验音乐。第三是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其中主要是以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音乐文化的各属性以及融合性。第四是中国音乐的语言,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性地阐述中国音乐中的各种音乐元素。第五是中国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点相对关键,这是整个音乐欣赏的核心,同时对于具体音乐作品而言每一部作品都要与音乐审美体验相结合,进而体验其完整性。其中主要以中国音乐的意境、意象、意味为阐述对象。最后是以音乐史的眼光来对中国音乐作一定的综述,以体现教材思维的横向性。这样的结合方式或许是一种不同的尝试,也为《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编写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针对性的思考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11-02

原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曾在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会”上强调:“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健康人生、抵御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加强美育,更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音乐教育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中职学生最喜爱的教育形式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是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相关文件精神开设的。音乐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属必修课范畴。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是为非音乐专业开设的普及性音乐课程,主要使学生通过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和提升自身修养。

1 中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修养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内心情感亦日益丰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具有旋律美、歌词美、和声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审美特征,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

1.2 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

人类的创造力源于想象。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音乐形象,并在情感上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作曲家的作曲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的演唱(奏)是二度创作,音乐欣赏者的欣赏是三度创作。音乐欣赏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丰富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1.3 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的综合艺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欣赏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音乐作品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能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使人觉醒、催人奋进、升华情感的作用。在分析作品艺术美的同时还要揭示作品的思想性,这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想与信念的形成。音乐欣赏还能够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控制情绪,唤醒和有效整合人格力量,帮助他们自我得到充分表现,情绪得到合理释放。

1.4 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贝多芬也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音乐形象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它以生动的音乐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追求真、善、美,激励着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能够将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道德伦理内涵,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提高道德情操。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5 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历史、地理、舞蹈等多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遵循互通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或学科的各个方面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并通过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集成多媒体素材,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多维视角、展开多元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音乐欣赏过程是学生知识体系充实与完善的过程。

2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以专业课为教学重心,相对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职学校中,音乐课的比重较少,有一些学校将音乐欣赏设置为选修课,更甚者有的学校根本不设音乐课,学校重视的是其他专业课及文化课的学习,忽视音乐教育和美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2 师资力量匮乏

音乐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和音乐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音乐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甚至个别学校没有聘任专职音乐教师。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立音乐学科教研室(组),音乐教师的进修、培训、教研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学科考核、教研和评价体系。

2.3 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学设备配置不足的现状,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多功能音乐教室,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备的教学乐器(如,钢琴等),难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多方位多渠道获得信息。即便是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也存在设备老化、使用不便的现象,不能满足音乐教学对硬件的需求。

2.4 教材选用不合理

中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借用高等教育教材,参考音乐专业方面的教材,使用若干中职教师共同编著的教材,沿用高中音乐教材等。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特点。如高等教育教材理论程度过深,音乐专业的教材专业性质太强、要求过高,若干中职教师编著的教材范围受限、权威性较低,高中音乐教材侧重点不一样等等。从目前中职学校教材使用情况来看,不仅是书本教材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同时还缺乏配套的音像制品、多媒体软件、视频资料以及实物展示等等。

2.5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多数中职学校音乐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音乐欣赏教学以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先对音乐作品的标题、内容、作者等进行介绍,再让学生去“听”音乐,忽视了学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经常会将定论灌输给学生,或者把自己认为对音乐最好的理解传达给学生,造成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能将真情实感投入到音乐当中,这是对学生想象力的限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充分认识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美的生活,同样,没有音乐的中职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新时期的中职教育在完善学生的心智、品格、体魄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人文关怀及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则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职学校领导应该更加关注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

3.2 合理选用教材

音乐欣赏教材的选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着眼于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和特长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能展示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文学、绘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和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同时,还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将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相配套,文本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符合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要求并具有特色的教材。

3.3 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要提高全体学生音乐基础水平,就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开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迈进音乐殿堂,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和音乐语汇,掌握音乐基本规律,初步解决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困惑,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

3.4 加大音乐教育经费投入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不同于音乐专科学校,是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艺术课程,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根据其特点,音乐欣赏教学一般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中职学校应单独划拨专门的音乐教学经费,建设专业的音乐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乐器和多媒体设备,从而为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证,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5 丰富课外音乐实践

为了更好地保证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各类音乐活动。如参加学校合唱队、乐队、歌唱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演出,或走出校门去观摩各类综合演出。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音乐实践热情的同时,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实一体化。学生通过在音乐活动中的实践,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美的感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中职学校应给予音乐欣赏教学足够的空间和地位,重视它并开展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达.音乐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 尹红.音乐教学论(修订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欣赏能力;培养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自从新课改以来,“音乐欣赏”已经被列为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对于欣赏的外延也更是被扩大了。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极佳途径。由此可见,对音乐的欣赏就成为了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中学,对音乐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学歌唱、乐理、视唱、听音教学,还需要使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对音乐方面的一些常识要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更容易、更好的领会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进而扩大音乐的视野。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意义

(1)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在对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一些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相关的音乐表达的手段知识,还能够对表现手法和乐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对乐曲有深入的艺术感染,使思想能够受到教育。例如,学生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爱国情愫油然而生。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对音乐的欣赏,首先当然是可以学到许多对音乐的知识,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不仅使得学生的音乐视界获得了极大的扩展,还可以通过对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和欣赏的习惯,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同时,音乐并不是单纯而存在的,其还涉及了许多历史、人文、文学、戏剧、民族风情等,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促使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3)欣赏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在对音乐作品演唱的时候能够更投入,更有表情。音乐欣赏、歌唱和乐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是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换句话说,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促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丰富其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

二、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尽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重大的意义,但有许多教师对此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把整堂课都当做欣赏课来上,对与主题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选取,仅仅是随便寻找一些音像资料,并对此类资料进行简单的累加,根本就没有从音乐欣赏质量上下功夫,距离欣赏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老师还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对教学过程没有好好设计,美其名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但是这种过程,学生更本就没有获得应有的主动权,因为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直处在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课必将失去兴趣。

2.欣赏音乐缺乏完整性,把音乐支解,脱离了欣赏教学的音乐性

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首乐曲进行支解,让学生对某个乐句进行理解和欣赏,把整体的音乐变得支离破碎,这不仅破坏了音乐的整体美感,还打断了音乐的完整性,阻断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体验。

另外,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背离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远离音乐欣赏的主线,弱化音乐的听觉,甚至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违背了欣赏教学的本质特性,盲目的追求综合,结果导致舍本逐末。

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的方式

1.围绕主题、重组教材

现在的音乐教材呈现的方式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自己设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从而打破了教材册与课的界限。要做到对教材的重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对相关主题的重组,为了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对一些表现形式不同、演奏乐器不同的音乐但是有相同主题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教学的内容;第二,逐层深入重组,围绕主题,进行逐层深入的教材重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第三,比较欣赏的重组,音乐教学中,比较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它来重组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第四,注重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地方乡土音乐资源并将其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把握主线,注重内涵

对音乐的欣赏就是对音乐美的把握,音乐美的本质就是音乐在进行的过程中情感的展示于变化。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握音乐美,大胆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用他们独到的和喜欢的方式去感受、体验音乐,进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个性。

3.加强综合,拓展创新

对音乐的欣赏是多方面的,多视角的,多维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应当如此,做到综合教学,这样才可以赋予音乐教学课堂个性,使得音乐欣赏课更有魅力和感染力。首先可以通过对音乐学科的内部的综合来实现创新,比如学生在对乐曲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跟着节奏唱一唱,打打节拍,甚至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表演。其次可以加强音乐欣赏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创新,这类学科有舞蹈、戏剧、美术等学科,所以要进行综合创新就可以通过综合舞蹈、戏剧来创编、表演音乐剧,也可以综合美术进行绘画、画图谱或者是选色。

总之,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培养欣赏能力的意义,这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才能够更具有目的性,其次,还需要明白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存在的问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就是要做好音乐欣赏的教学课,要提高,当然离不开教学。

参考文献: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状 方法 影响

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有人说,我国大学生的素质不但月发达国家比有差距,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比也有差距,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成绩,不会比发达国家差,问题可能就出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所以我们更应该要在全面素质上下功夫。

一、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通过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音乐教学是全面丰富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唱歌,还要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让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

(二)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欣赏者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所以人的思维能力会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如果进行音乐欣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

(三)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如果仅仅是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欣赏当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

二、在高校中实现以音乐欣赏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和城市农村学生的差距。各高校一方面要开设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一)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基本知识是音乐的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乐知识越丰富,音乐欣赏能力也就越强,水平也就越高。欣赏曲目从内容到形式应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民族到西洋,从声乐到器乐,从标题音乐到无标题音乐,而目前一些学校尚未做到这些。音乐表现情感不仅在形式上受到理性化规范,音乐的情感内容也是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产物,不是任何自然情感的流露都能成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只有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而非纯粹个人的、偶然的情绪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增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首先,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多听,多接触民族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多方面提高欣赏心理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其次,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甚至哲理思考。经常进行音乐欣赏,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出它的深层蕴涵。

(三)应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欣赏者的音乐欣赏水平因人而异,不但受个人音乐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还要受欣赏者总体文化与艺术修养、甚至生活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与人格修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尽全力为大学生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音乐健康发展,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德育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

[2]《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提升

音乐具有教化的功能,音乐对人类的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国家技能性人才输出的重要摇篮――中职学校而言,顺应时代潮流开展音乐教育,着力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音乐欣赏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音乐欣赏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生开展音乐欣赏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启发学生创造力三种功能。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通过音乐欣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从欣赏的角度慢慢的去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学会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审美素质逐步提升。在中职学生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分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

(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中职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满足国家建设和企业需求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中职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在欣赏作品的旋律、聆听其中的歌词时,逐渐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并慢慢内化于新,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此外,通过音乐欣赏教育,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和话题,帮助他们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实现自我认同感和肯定感的双重提升。

(三)启发学生创造力。中职学生是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毕业后将成为工程建设和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中坚力量,是否具有创造精神将直接决定他们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能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直接的学科,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力。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可以把音乐作品美好的创造与想象传递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的旋律一起畅想遨游,富有活力,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活动。

二、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建议

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音乐欣赏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不是专业化的音乐人才教育,但对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引导中职学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参与音乐,争取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更好的适合企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选配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最好老师,而教材选用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大小。中职院校在选配音乐欣赏教材的时候,要在突出本校办学主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专业的差别。例如美容美发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音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画出他所想象到的音乐中的景象,并简单的讲述他对这首音乐的理解,最后教师再详细介绍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意图。此外,教材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包含同学们熟悉且感兴趣的流行歌曲。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育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欣赏教师要尽量打破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恰当的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因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可以在每一节课堂中都让学生推荐一首感兴趣的作品,通过老师与学生共同聆听、欣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音乐欣赏能力。除了在课堂中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计划的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艺术表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美,还能够提升自信心;还可以邀请音乐家来校讲座,增加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音乐会,拓宽学生的音乐事业,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舞台,2009(02).

[2]黄霞.音乐教育在中专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建设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 2009(07) .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思考;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49-01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促进着整个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也在素质教育上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尤其是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以审美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

当期,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仍旧存在着缺陷,需要不断改进。

(1)落后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国家在教育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相对于其他学校,职业学校显然逊色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不重视音乐欣赏课,在他们看来,音乐欣赏非考试科目,纯属浪费时间。在这些职业学校常见的现象就是:音乐教师经常是班主任或者其他老师代课,音乐欣赏课大部分情况是用来学习其他科目,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音乐欣赏课形同虚设。例如,某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由班主任代课,作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来讲,受落后教学理念的侵蚀,音乐欣赏课就是“副科”,经常将音乐欣赏课用来上数学课或者其他考试科目,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2)单一的教学形式。职业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音乐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单方向讲解为主,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另外,音乐欣赏课重在“欣赏”上,而大部分教师一味地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了音乐欣赏环节,学生很难理解作品,音乐欣赏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例如,某地专业学校的音乐课教师以教科书为主进行教学,将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按照顺序依次讲给学生听,缺少与学生互动,并且没有相对应的音乐欣赏案例帮助理解,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讲犹如“天外之书”。

(3)专业素质不足的教师队伍。很多职校的音乐教师并非专业出身,而是其他学科老师代班,音乐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急需提高。音乐欣赏课专业性强,要求具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缺乏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

(4)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丰富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最常见的便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大部分专业学校没有引进多媒体技术,还在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高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职业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多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审美教育以及正确的三观教育非常重要。音乐欣赏课的学科特殊性,正好符合对学生审美教育的要求。因此,音乐欣赏课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三观、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环节。

(1)改变教学理念。职业学校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形成现代化教学理念。首先,职业学校应该正视音乐欣赏课的地位,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标。不能单纯认为教会学生教材上理论或让学生学会几首歌就算达到教学目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欣赏,感受到音乐的美,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还应规范音乐课程设置,提供合适的音乐教学环境,提高教师与学生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

(2)多样化教学形式。职业学校要从丰富教学形式入手,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音乐潜力。教师还可以引入当下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使音乐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时,教师带去了本曲目中用到的管弦乐器,让学生在欣赏之后分辨出有哪些乐器,并讨论不同乐器之间的不同之处。接着,教师讲述这首曲目作者作曲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这首曲子的认识。

(3)专业化教师队伍。职业学校要加大引进专业素质教师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组织音乐交流活动,开阔音乐教师眼界,转变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例如,某职业学校,聘请音乐界权威人士来学校向音乐教师传授教学心得,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4)创新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对音乐的视觉与听觉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手段,举办歌唱比赛、音乐游戏、才华展示等,增加学生与音乐的接触,学会音乐赏析,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逐渐形成成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为提高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清.浅谈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一、改进音乐欣赏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便捷路径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的作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乐感,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多学科融合则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显著地特色之一,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的现代化人才。实践证明,在高职音乐类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学环节探索多学科的融合,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质,深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

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以及阅读分析乐谱、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结合个人生活阅历和音乐经验等手段领悟音乐的意境与真谛。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性操作,这无论对音乐的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一种严重的弊病……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受教育者学习理念的嬗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著滞后于时代的需要。这种滞后,既表现为教学手段的滞后,更体现在课程体系过于单一、呆板,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却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复合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通过着力探析通过在高职音乐类专业欣赏教学环节实现多学科融合,可以显著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时代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主张的多学科融合,并不是相关知识点的简单综合与渗透,而是致力于探析一种教育理念的确立与主导,强调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强调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音乐学科的研究,证实了音乐拥有难以取代的学习价值,同时也证实了音乐与很多学科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针对这一特性,教育部2001年新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重点强调了“提倡学科综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④

二、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就是“应试教育”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显现。如,过于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等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造成了人才的缺失。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现代科技发展趋向于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方面)。因此,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朝着强化音乐技能,加强人文教育,加强多学科融合方面努力。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学科融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近代音乐教学史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职音乐欣赏教学课的老师大多科班出身,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不自觉的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以至于,整个音乐欣赏课堂只是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的天下,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那么,又何以改变这一现状呢?唯有改变固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也。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现代学科在经历了高度的分化后,又开始趋向于 “综合”。当然这种综合并非是指又回到了学科发展的起点,而是综合的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去发现或研究某一特定事物。因为“要使任何事实、问题、对象有意义,必须在赋予其意义的整体环境、相互关系中对它进行审视。现实中不可忽视的是关系而不是事物,不管是自我、事物还是现象,都不应被视为是从他人、历史、背景、行动中剥离出来的对象。”⑤纵观历史上著名的科学流派,它们大多通过学科融合的交叉点来实现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融合,成就了一个鲜活的、统一的知识整体。所以,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如欲有效,一定要基于学科综合。

(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实施音乐学科综合性整合也势在必行。所谓的音乐学科综合性整合是指通过音乐与人文、历史、地理、建筑、宗教、现代技术等纵向课程的协同整合,把其他学科的特性融合到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吸收、借鉴、融合其它学科的精髓。在这一过程中,“综合”可以具体为 “即借助于各种与音乐交往的形式,如参与音乐运动、借助于绘画将音乐视觉化、借助于语言和讨论将音乐感受表达出来、结合与作品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音乐的舞蹈性表现、通过乐器练习以及通过个人的音乐创造和即兴发挥等,这不仅有助于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是理解的方式和途径。”⑥

通过对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笔者发现,“音乐总是倾向于通过与那些能使内容具体化的其他艺术之间的结合来补偿自己在反映现实上缺乏具体性的特点”。⑦更确切地说,音乐一直以来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突破其纯音乐的特殊性来带了局限。关于这点,一些著名的音乐体系中均有体现。如,达尔克罗兹体系、奥尔夫体系、DBME等音乐体系都从其他相关领域中汲取了养分或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音乐欣赏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文化修养,借以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遗憾的是,传统的分科课程注重于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局限了思维训练的功能,很难吸纳其他学科的内容,不利用学生形成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然而,“人类需要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一个人开始理解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时,他对音乐的美学价值的理解力和敏感性也就提高了。⑧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知识的汇总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反之,多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学科融合的音乐课程更有利于教师创设意境,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把音乐的内容更直接、全面的展现给学生。不仅如此,学科综合亦能避免学生价值观与人格的分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运用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性来实施音乐教学并非一个新的课题,在很多音乐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而已。多学科的延伸与渗透,不仅能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发散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自由、生动的文化背景下体验、理解、感受音乐,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⑨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符号之一,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即,不能提供直接的视觉图形。不过,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相互关联的契点来创设意境,从而突破音乐的这种固有局限。教学实践证明,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具体的理解音乐的本质。因此,实施多学科融合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乃至今后,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以下,笔者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证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是非常可行的。

在讲授琵琶小协奏曲《琵琶行》时,可以结合长诗《琵琶行》进行教学。上课前我便先布置学生找到唐诗《琵琶行》进行学习。而我从白居易的创造灵感出发,制作出了有关《琵琶行》的投影片。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容情入境的意境中,了解乐曲欲以表现的内容。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耳、眼并用,不仅充分调动了感官系统,也加强了对音乐作品描述意境的印象。在为学生教授音乐《十面埋伏》时,我充分利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一来,项羽在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和缠绵的儿女情长的场面就由“虚”转“实”,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意境。

在欣赏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时,我把法国印象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欣赏剖析乐曲与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与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利用美术作品所描绘的视觉画面,为学生们的听觉感官提供一个载体,以便于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印象派音乐的朦胧、飘忽、模糊。

除了以上“诗情画意”相结合的教学手法,我还会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包袱”,如,在欣赏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结合民间传说,讲述该作品包含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以及反抗的思想感情;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结合物理学,通过频率、振幅、力学等物理知识研究音乐的特性;讲授节奏、旋律时,结合体育学科,通过体操与音乐相关的特性来了解节奏。以上做法,不仅让我的课堂教学丰富有趣,更使 “学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并且能够演奏他人的音乐作品;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能够指出音乐作品中的美学品质和特征;能够清楚地表达对所学音乐作品质量和价值的体会。”⑩ 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害。(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①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张岚:《试论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2期。

③刘承华:《以文化激活音乐――音乐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局面》,《人民音乐》1999年第11期。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4页。

⑤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教育评论》2002年第6期。

⑥匡惠:《欧洲历史与文化人类学背景下的现代音乐教育》,《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⑦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2期。

⑧[美]艾伯利斯等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页。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是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这种“填鸭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厌烦、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是艺术,尽管有规定的音乐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但音乐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时空,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自由创新。

关键词:音乐教学 舞蹈 写作

《教师用书》提出“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课的综合性”。具体阐述到“音乐课的综合性是: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而不是与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综合;是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我认为,音乐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在课堂上,我遵循《教师用书》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综合教学法,优化教学效果。我的音乐综合教学法是综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体表现在:朗读、唱歌、乐器、舞蹈、写作融为一体,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而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也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这样有效整合不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又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以下是我在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现撰成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唱歌的教学

我校的学生狂热地热爱音乐,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我在唱歌教学中,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总结出学习唱歌的方法―《学习歌》

学习歌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诵歌词,感情要丰富。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你我他,学习本领大。

例如在学习初中第十五册课本中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第一步是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指导学生集体朗诵《学习歌》,这个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一目了然。

第二步是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个环节分为四小步:(1)学习题目(2)聆听全曲(3)介绍创作背景(4)学习作者简介和音乐小知识。

第三步是诵歌词,感情要丰富。朗诵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个环节目的是学生通过朗诵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词意境,同时掌握朗诵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第四步是唱歌词,音准声好听。这环节分五小步:(1)随音响学唱(2)随教师示范唱学唱(3)随钢琴伴奏演唱(4)学习唱谱(5)分析曲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先学会唱歌,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全音符、附点音符这些难点节奏都很快掌握。这个环节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是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第五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这环节分五小步:(1)师示范跳(2)朗诵教授法,分解学习动作。(3)复习难点手语动作(4)师生载歌载舞(5)学生表演。这环节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相互联系,营造了 美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载歌载舞的能力。第六步你我他,学习本领大。这环节分两小步:(1)鼓励学生自由表演(2)以词的形式总结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轻捧腮霞飞,柔抚泪始干。爱心千千万万颗,诉衷肠,不孤单。欢乐同期待,风雨共追求。天涯知己若比邻,心祝愿,福平安。

这个环节,把音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相互联系,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深刻地理解了歌曲主题。课后同学们说:“我喜欢写诗词,感谢老师给了我文学创作的机会,让我学到不少知识。”综观本节课是恰当地运用了综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用书》中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我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唱歌、跳舞及写作结合起来,总结出欣赏六步曲。

看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听 听歌曲,思考小问题。

说 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唱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写 写总结,尝试搞创作。

例如在中国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欣赏教学中,第一步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进行导入,目的是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做好准备。

第二步教师板书 欣赏六步曲:看、听、说、唱、跳、写。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欣赏歌曲的方法。

第三步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环节系统学习歌曲的调式、节拍、速度、情感基调、词曲作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歌曲的音乐知识。

第四步听歌曲,思考小问题。首先欣赏全曲,接着教师提问:(1)歌曲《十送红军》创作的历史背景(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哪几种?(3)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4)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曲调特征。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顺利地进行到第五步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首先教师讲解(1):《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学习的歌曲是音乐家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基础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热烈地讨论后,总结回答出(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男低音、混声齐唱、女声齐唱、女低音、男高音、男声齐唱”。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引发的情感体验很深刻,回答出(3):“《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是留恋、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师生共同总结出(4):“本曲曲调特征是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即一个主体(A),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这两个环节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第六步唱歌词,音准声好听。学生先细心聆听范唱再学唱。这环节音乐欣赏与演唱相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验歌曲情感,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企盼,同时提高学生地演唱能力。

第七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师生根据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编配舞蹈动作。学生跳舞时动作不到位,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我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勇敢大胆地跳,他们学得努力、投入。

第八步写总结,尝试搞创作。师生共同以诗歌形式总结歌曲主题。

十送红军

送红军难舍难分,

想红军鸿雁传信。

嘱红军早传捷报,

爱红军情深似海。

这环节唱歌与写作联系,目的是使歌曲主题思想深刻化,精炼化。同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这环节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写了各种各样的诗歌表达主题思想,虽然文笔稚嫩,我仍然收集且装订成诗册。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

综观本节欣赏综合课,不仅采用欣赏法,还综合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入手,采用看、听、说、唱、跳、写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理解音乐的内容,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有力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音乐学科综合 理解 探究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并进一步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等三大领域。对照以往所有的教学大纲,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是音乐教育理论的新成果。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作为一门美育学科,不仅主体内涵之间、主体与各种艺术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学科都不乏一些关联。这些丰富多彩的关系网络,为音乐的跨学科综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去寻求各方面的有机联系。

一、音乐教学内部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教学内容的内部综合是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相关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例如中国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的欣赏教学。教具准备:鼓、钹、锣、镲等打击乐器实物,学生准备5双筷子。在教学过程中,先用读、拍、筷子等做节奏练习,并用筷子为《金蛇狂舞》的B段音乐伴奏。欣赏完第一遍后提问:这首乐曲是谁写的?怎样的情绪?中国乐曲还是西洋乐曲?你认识乐曲中几件乐器?你能模仿它的演奏姿势吗?……这堂欣赏课将听、奏、演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边听边动,在音乐实践中积极参与、主动欣赏,既培养了音乐审美情趣又了解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认识了鼓、钹、锣、镲等民族乐器,有效地实现了音乐教学的内部综合。

音乐教学领域内部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的关系。它们的相互沟通,肯定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这种教法的教学效果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即是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如在欣赏曲艺音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演唱《重整山河待后生》;在欣赏德彪西的《大海》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日本画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或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印象派音乐的某些特征;在演唱《青春舞曲》时,可以引导学生跳一跳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在欣赏古典主义音乐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或雕塑;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可让学生读一读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这一切的综合,都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体验、理解、鉴赏、表现音乐。

正如音乐家埃塞比乌斯说的: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时,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良多。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来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心理学角度看,“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三、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是指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以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以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密切,也能够有效结合;特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

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秀课评比荣获一等奖的《东北好》为例:这堂课之所以精彩,首要的原因是该课体现了浓郁的“黑土地文化”——东北地区民间音乐和风俗的文化风格。从地貌景观、自然风光、特产到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再到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无不渗透着这一方水土、这一地区人民的独特风情。这种由一条音乐艺术与文化艺术主线贯穿,闪烁着多种多样“亮点”(肥沃的黑土地,分明的四季,镜泊湖、长白山等风光,人参、貂皮等特产,火暴的东北人,小品、秧歌、二人转等艺术形式,红绸、扇子、大鼓等演出道具,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高秀敏等演员)的音乐课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文化感受,令人陶醉,引人遐思,使人憧憬与神往。在这节课中音乐与地理、人文等知识的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对艺术歌曲《春晓》的欣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欣赏《春晓》图到朗诵《春晓》再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意境,然后欣赏艺术歌曲《春晓》,并体会到歌曲的基本情绪:抒情优美,恬静婉转,略带有感慨感伤,钢琴伴奏渲染了诗意的氛围,歌曲的意境很美。旋律流畅好听,与诗词结合自然贴切。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跟着录音小声哼唱。再是各个小组讨论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对诗和音乐的体验。有展示图画、图谱,有用道具模拟自然界万物之声,有朗诵,有唱歌……最后完整欣赏《春晓》,加入学生的创造表演。这堂课是音乐与语文学科的精彩结合。课堂上,学生很开心、很主动,他们感到新鲜和乐趣,体验到音乐是一种享受和创造。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生们给予了积极的认同和很高的评价。

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宽了文化视野,丰富了知识,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音乐学科与其他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协调、有机。关键是要杜绝形式综合,追求价值综合,使之合理、自然、得体。

音乐教学的综合是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举措,全新的结合,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因此,在付诸实施、推广过程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其中“提倡”两字既指明了方向,又没有生硬的指令;既肯定了目标,又考虑到过程,寓意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

参考文献: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研究目的

当前,各类技术院校不仅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和培养,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使其备受关注。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展开调查,才能够了解学生心目中真正的音乐欣赏课程,以及他们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能够分析出当前音乐欣赏课程的成败,进而有助于音乐欣赏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聆听、感受和体验等方式感悟音乐创作之美,并愉悦学生身心、完善学生人格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1、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形式来开展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当前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间接调查。通过向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答。

其中问卷的主要内容为:

①你的性别是? 男 女

②你是否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是 否

③你是否喜爱音乐欣赏课? 是 否

④你认为当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是否先进齐全? 齐全 一般 较差

⑤你认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好 一般 差

2、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达到100%。调查对象中,女学生6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33%,男生13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67%。认为音乐欣赏课程重要的学生为4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3%,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不重要的学生人数为154占调查总人数的77%。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16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3.5%,不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3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6.5%。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齐全的学生为2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2%,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7%,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较差的学生为8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1%。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好的学生为1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9.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8.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差的学生为8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2%。

3、调查问卷凸显出的问题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指出当前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大多学生认识不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技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程及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他们步入学校后都将自己的目标放在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方面。并且,当前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剧,更多学生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职业技术学得更好,以期望毕业后能够很快的找到工作。

(2)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调查问卷显示,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能够使他们缓解学习的压力,还能够愉悦身心。虽然很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但是他们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没有足够的兴趣。

(3)技术院校音乐教学师资力量和设备普遍偏弱。当前很多技术院校大多都注重技术类教师的引进,注重各种有关技术类相关设备的采购。大多忽略了音乐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各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的采购,使得音乐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中难以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4)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属于学生的选修课程,往往只有部分真正对其有兴趣和为了获得学分的学生才会选修该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没有设置专门的教材,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也比较广泛,使得当前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三、改进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艺术修养课,在技术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术类课程。要很好的开展这门课程,只有让学生先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和促进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并且,通过一些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通过音乐来通过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是不会有成效的,所以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乐趣,从而主动参与。要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突破传统的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借助各种教学设备来达到心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3、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

技术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仅仅引进适合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还应该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只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比如说地域特征、学生总体特征以及总人数等,来综合考虑,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电子设备等。只有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能够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落实,并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4、选择适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作为技术院校学生的选修课,当前的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音乐理论的传授,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对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显得专业性太强,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相关教师能够结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以及选修课的要求,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根据学生们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能够喜爱的音乐曲目,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总之,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课程需要音乐教师根据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结合技术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音乐;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0-01

开设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素质训练,反言之,这种训练应该是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说在进行创作或演奏(唱)之前,有必要经过大量的音乐欣赏,以此为前提,音乐家创作或演奏(唱)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供听众欣赏,并以此作为归宿。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音乐欣赏无论对于创作者,演绎着还是听众,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音乐欣赏的定义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音乐。“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然而,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作为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接受环节存在,同时它也作为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央音乐学院张前、王次著的《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将音乐欣赏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方式:纯音乐式、综合体验式、侧重作品式、刺激式和背景式。他们还指出这几种欣赏方式并非独立的,而是在欣赏过程中突出某一方式,也就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兼与其他方式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在当前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专业人才讲起曲式头头是道,听一个作品能马上反映出曲式结构,甚至准确无误,而当问其对这首曲子有何感觉时,答案却是令人吃惊的:“没什么感觉!”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多半是对音乐欣赏的认识上出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基于对张前、王次对音乐欣赏的解释,我认为可以把音乐欣赏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欣赏、理性欣赏、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

所谓感性欣赏,就是对音乐进行感官上的欣赏,说白了就是感受音乐。是一种无须任何技术性的纯感官的体验。在我们周围有许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感觉甚至浩宇专业音乐人士,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此音乐感觉好的评判标准并不是以技术或技能来评判,而是以是否被音乐打动为标准。

然而如果只是处于一种感性欣赏的阶段,还不算真正的懂音乐,因此如果缺少了理性欣赏,音乐的诸多奥妙将永远不会被揭开,曾经有人问科普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音乐能表达吗?”“能。”“表达什么?”“不知道。”仅从这简短的几句对话中我么很容易推出科普兰这一结论:即,音乐具有极大的神秘性。谁要否定它,他就显得有点愚蠢。因此我们要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至感性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理性欣赏的能力。理性欣赏也是音乐欣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此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感性欣赏时,也会存在理性欣赏的参与;同样在理性欣赏时也会有感性成分在里面,只是在有某个阶段突出某种欣赏方式。这种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不能绝对化。

而真正能够达到音乐欣赏完美境界的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既能被音乐打动,又能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两者在音乐欣赏中缺一不可,并且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会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很容易造成两种欣赏方式的失衡。在理解了音乐欣赏的定义之后,应如何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就是怎样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者一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多听。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只对自己专业范畴的作品感兴趣,或只局限于很小的圈子里,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因此应该扩展自己的欣赏范围。

其次,应对音乐理论知识多一些掌握。这主要是针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对于从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对音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才能真正走进音乐的内部,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欣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应对相关的艺术作品也要进行了解。比如诗歌,绘画,书法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本身就是他们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精神产物。这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音乐。也就是说从他们其它艺术创作中会折射出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某种因素。

三、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课已列为目前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目前的音乐艺术院校中很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机会太少。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音乐欣赏》课要把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熟悉各类节奏,用嘴去唱,用手去拍,在学中唱,在唱中学,更好地提高欣赏水平。在欣赏一些名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其次要去模唱一些经典优美的旋律,主题片段,以提高学生头脑中的音乐储藏量。此外还应该多多关注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样更利于欣赏者去感悟和体会作品的主旨。

第二,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的优秀曲目,如《流水》、《二泉映月》、《梁祝》、《黄河大合唱》等,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歌曲创作背景,在艺术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会极大地收到学生欢迎。

第三,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在简介作品后,先由教师自己演奏或演唱,或是边介绍边演唱,还可以请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投入到音乐中来,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国民歌时,根据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让同学们演唱各自民族的民歌,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还从歌曲的演唱中让同学更加热爱家乡。同时,不同风格的民歌之间也可能在交流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借鉴,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去欣赏和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再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欣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感性欣赏中孕育着理性欣赏,理性欣赏也应是建立在感性欣赏基础之上,当两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时,音乐欣赏的能力便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音乐欣赏的高标准就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如果对音乐仅仅是感性欣赏而不进行理性欣赏,就会失去对音乐精髓的把握,反之则会丢掉音乐的灵魂。用诚挚的心灵去体会和感悟音乐,用充实的大脑去辨别和了解音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欣赏的高标准。

当今社会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对听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若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现代如此多元的音乐世界,其结果必然是大失所望。因此随着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听众的耳朵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的去聆听并接受这个多元的音乐世界。多听,并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欣赏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此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音乐欣赏课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CY201230

参考文献:

[1]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6期.

[2]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音乐与历史、地科的综合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一、 音乐艺术欣赏课体系凸显声乐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师学校现行的音乐艺术欣赏课教程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节是音乐艺术欣赏综述,第二章为声乐艺术欣赏,第三章是器乐艺术欣赏,第四章是综合艺术欣赏。第一章音乐艺术欣赏综述主要介绍了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艺术的分类、音乐艺术的历史、音乐艺术的表现要素、音乐艺术的风格等内容。无论是音乐的历史、分类还是表现形式都着重讲述了声乐在整个音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虽然也提及器乐艺术,但先人声而后器乐,自古如此。第四章的综合艺术欣赏也是大篇幅的介绍了和声乐相关的内容,分别谈到了歌剧、舞曲、曲艺、戏曲。不难看出歌剧、曲艺和戏曲很多时候都表现为声乐。即便是舞曲,也采用了很多喜闻乐见的歌曲作为基础。课程体系当中的第二章节则纯粹是就声乐而谈声乐。因此,在整个音乐欣赏课程体系中除却第三章讲述的是器乐欣赏外,其余很多内容都落脚在了声乐教育上。

二、 音乐艺术欣赏课从内容上强化了声乐教育

现行的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艺术欣赏教程,充分描述了音乐的艺术特征,揭示了音乐的起源,认为歌唱是整个音乐艺术的初始,并可以无穷尽地流淌。教程里十分细致介绍了人声的分类、声乐的演唱形式、声音器官的运用等。引述了大量的中外民歌,如古曲《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杏花天影》;近代的《黄河船夫曲》、《蓝花花》、《想亲亲》;缅甸的《海鸥》、日本的《樱花》、加拿大的《红河谷》、意大利的《桑塔露琪亚》等等。用这些流传广泛、优美动人的歌曲表达了音乐的美,从而唤起高师学生对音乐和歌曲的喜爱。课程体系的第四章选载了大量的歌剧作品,比如中国的《白毛女》、《江姐》、《伤逝》;外国的《费加罗的婚礼》、《卡门》、《茶花女》,细致深入的介绍了这些作品甚至是演唱方法。这一章节列举了一些曲艺艺术,如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山东琴书,当然还包括了我国丰富的戏曲艺术。这些都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声乐之美。师范生在受到这些艺术形式的陶冶之后,必然会加大声乐学习的热情。因此,这样的一种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体系大大推动了高师声乐的前进,促进了师范生们的参与热情。

三、 从音乐技能上促进了高师声乐教育

高师声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任务,它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教会高师学生声乐欣赏或是演唱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走上小学教育工作岗位时,能把正确的审美、愉悦带给他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而我们的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体系恰恰注重师范生们的这一重要需求。一方面它很系统地阐述了音乐艺术的由来,理论清晰而又准确。另一方面,通过导入大量动听优美的音乐作品,生动地分析了与之相联系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甚至包括个人的演唱风格,乃至对独唱、合唱等形式的分析,将整个声乐教育的形象立体化。把平时触碰不到的声乐演唱需要准备的思想、技能、状态以及演唱的动力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积淀。整个课程体系当中仅剩的似乎与声乐教育无关的描述器乐艺术的第三章节,也为高师的声乐教育作了很好的准备。不排除有部分同学会对器乐艺术产生更大的兴趣,但是对器乐艺术的喜爱会使高师学生在欣赏器乐曲目过程中,获得精确的音准节奏,再回到声乐学习时,往往更能通过准确的音准、节奏以及强弱变化使其声乐演唱更加成熟和稳定。因此说,现行的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体系在技能上帮助了高师声乐教育。

四、 为高师声乐教育指明了方向

现行的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体系为高师声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使高师声乐教育回归本来面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师声乐教育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一部分从事声乐教育的老师要求我们的高师学生努力向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靠拢,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当中引导表演,追求高难度的曲目。而另一部分的老师则按照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方式来要求学生,希望他们通晓音乐知识,当然从唱法上来讲还是严格控制在美声或民族上。这些做法实际上都不符合高师音乐教育、高师声乐教育的精神。其实高师的音乐艺术欣赏体系旨在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高师声乐教育不是为唱而唱,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师范生在将来能够对小学生的审美有一个科学的引导。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思考

纵观当前的中职音乐鉴赏课堂,会发现多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特别高,课堂氛围比较沉闷,音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单一的音乐欣赏教育,为学生播放音乐是每节课的必要步骤,教师备课就是为学生搜集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直接让学生看电影,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完全丧失,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成效

1、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成效

把学生看做教学的主体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措施,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意识也越来越强,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所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在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选择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符合这个年龄段特点的教学课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和激情。抓住现代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性,找一些当前的流行歌曲,与学生一起探讨,亲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中加入对周杰伦音乐的欣赏,可以给学生播放《龙拳》,让学生了解RAP曲风的格调,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编排简单的RAP歌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让学生保持音乐欣赏的激情,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

2、课外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在校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积极发挥群体效应,让学生耳濡目染。此外,要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针对音乐欣赏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既可以是在QQ上,也可以是在班级群里,甚至是在院校贴吧中。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以及空间等与学生分享当下流行的一些音乐曲目,让学生自己找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点加强学习和训练,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曲目进行比较和评价,提高其音乐分辨能力和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1、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渲染,也可以运用实物的演示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手段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分为中进行音乐欣赏。比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韦伯的舞曲《邀舞》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特定的情景:在一个装潢非常考究的舞会中,一位绅士正在向一位美丽大方的女生发出舞蹈邀请的情景。当邀请的主题在低音区展示的时候,显得比较低沉而且浑厚,当女士婉言拒绝了邀请的时候,需要高音区的配合,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有了情感方面的体验。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除了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外,还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进行“西北民族音乐赏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当地豪放、高亢、诙谐的曲风形成的强烈反差作为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设计,创设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曲风的表达情景,让学生领悟到在较恶劣的环境下和逆境中颓废、失望是没有出路的,还让学生明白恶劣的环境和逆境正是培养和树立坚韧、乐观品质的沃土,这对学生的情感以及品质教育的意义非常明显,也非常直观。

2、实施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比如,在欣赏民族乐器吹笛子的时候,因为这种乐器比较常见,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针对笛子的特性进行资料收集,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发言,介绍了他们喜欢的笛子曲目以及笛子的种类等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曲笛独奏《姑苏行》以及梆笛独奏《牧民新歌》,学生在谈论与发言之后,在欣赏的时候能够更加有感触,明确不同种类的笛子所演奏的不同音乐特征。

三、紧密结合其他学科,提高综合素质

1、结合心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新时期音乐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教会他们在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学会认真看待自身的情感世界。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叛逆和拘束心理,让他们变得平静,减少大起大落的心理负面情绪。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除音乐之外的心理学科的知识,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来增加对音乐欣赏的认识。比如,当面临期末考试或者其他方面压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班得瑞的钢琴曲,通过这些音乐来舒缓学生的压力,让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进而对于音乐欣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了解历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音乐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对一些音乐进行欣赏的时候,需要了解其整体的创作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风貌,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给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作者冼星海知晓民众的痛苦与无奈,并对共产党有非常大的信心,在他加入共产党之后去看望诗人光未然的时候,听他朗诵了《黄河吟》,受到启发创作了这首曲子。通过这样的背景讲解,给学生普及了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了伟大的抗日气魄,还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

结论

音乐欣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不断摸索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充实起来,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欣赏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赛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