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

职教理论论文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入探究;简单化的思维式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的失语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化学术泛滥,职业教育及其研究边缘化,使职业教育理论呈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吃力感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进一步强化理论原创意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除了我们已经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绩外,我们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儿个存在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惟独没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往往滞留于更新观念的层面,而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识形态—反映论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主耍的哲学依据,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在一个狭小话语体系里运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话语运作规则和学术建设规范;,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学强劲东渐,尤其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无遮拦地汹涌而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出现失语。恰如东施效擎、邯郸学步,巾国许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在高度亢奋地将西方形形的新潮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挨个操练一番之后便无计可施了,陷人了进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场经济浪潮搅扰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功利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逐渐增多。针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困窘,许多可贵的学术洁问、有益的学科研究与理论探索早己在职业教育理论界广泛而深人地展开,人们见仁见智,力图激活职业教育整个学科的生命力。笔者由此提出建构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搭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能潜沉思虑进一步强化理沦原创意识。

一、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

导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着,就是要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的两条知识构建思路,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一是突破简单化模式。求索多样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学术根基的奠定须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要突破简单化模式其次要突破生吞活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跨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也汇聚在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中新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重大功绩在于为职业教育正名,呼唤职业教育独特的理论特性改革开放初期的职封合理论研穷建设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价值观念更新,为研究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又作为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的话语表征而承担某种启蒙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的种种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人境,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掀起巨澜,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潮研究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多处于经验模造’,阶段,其理论研究大多是他者理论的移植或中国化翻版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现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坚决摈弃对他者理论和方法生吞活剥的不良消费习惯,力图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二是加强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联系。毋庸置疑使理论获得生成和提升的不竭源泉是埋论与实践相伴相生任何理论无不受具体实践的浸润、催发和孕育,井经此后繁富的实践活动的检验和确证得以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应热切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当下的职业教育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并对新现象、新间题作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还势必彰显职业教育理沦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著作存在着“下少’。的现象,即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界重要话题的少,被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引用和摘录的少,作为私人购置藏书的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与职业教育实践和现实经验的架空、疏离而既不能使阅读“览无遗功”,也无法令批评“准的有依”,这也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对职业教育实践指导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任务并不是作孤立的事实分析,解释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要将广袭的职业教育实际视为整体进行探究,以提取普泛的经与规律。我们着力强调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由此拓展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疆域,开掘新的理论发展资源,提供更有效率的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1.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监控体系不健全。传统中职教育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以负责管理具体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与组织。缺乏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管理的协调性方面比较薄弱。传统中职教育管理监控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忽略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和企业、教师与师傅之间的高度合作与互动的综合信息反馈体制需要加强完善。中职院校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监控体系。

2.职业教育总体上缺乏特色。生源规模小、素质差。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职业教育环境里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中职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万般无奈的选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生源规模和生源素质。招生难。难招生,成为各职业学校不争的现实。

3.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就业质量不高。有的学校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新专业、热点专业。盲目建设,或投入巨大,学校背负极大的财政包袱,或投人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在一个区域大家都上相同的专业,势必形成重复建设。势必有的学校生源不足,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现在热大家竞相上马,三年后可能就冷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极短,技能训练时间少,技术等级证书含金量不足。

4.教育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强,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传统中职教育管理机制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无法有效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校企互动型人事制度需要尽快构建起来,不然将会加大中职教育管理难度,无法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中职院校学习评价主要以传统局面考试为主,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忽略了中职生核心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这样的评价体制非常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够。理论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性教育,更谈不上对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研究,已不适应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在课程设置上,内容没有对应关系。政策上中高职招生受制约。

二、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根据实际需要,构建集授权、监管和协调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2.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大致概括为:A: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B:专业理论课是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好准备;二是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三是培养职业素质。C: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活动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

3.构建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从组织领导上实行三级管理,分层把关。一级是由校长决策,教导处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具体制定学年、学期和专项性的教学规划,组织部署教学常规和实验实习等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指导、协调、检查和考核教学和教研工作。二级是教研组长或专业组长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负责落实学校的教学规划,具体制定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进行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传播教学信息。三级是由备课组长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学校和教研组或专业组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管理方面: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教导处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174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科学地编制课表。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二是制定好教学实施性计划。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性计划,它既有常规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措施。学科教研组必须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提出各单元或章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制定落实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4.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技能训练。教师要注重备课,设计教学;认真上课,组织教学;加强辅导,延续教学;重视作业,补充教学;注重考查,检查教学。学生要注重预习,了解知识;认真听课,理解知识;搞好复习,巩固知识;加强练习,运用知识;系统总结,掌握知识;注重实习,形成技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组织、指导和督促他们完成教学各环节的任务,并达到最佳状态,收到最好效果,进而使教学的各环节形成有机序列,获得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技能训练方面,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教育学生树立“有一技之长是立身社会的资本”的意识。其次是要全面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大纲要求,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第三是实习教学课堂化。实习过程必须体现讲解、演示、练习、讲评四个环节。第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评选出“技能训练标兵生”和“技术能手”进行表彰奖励。毕业时进行技能鉴定,颁发等级证。第五是建立规范的实习实训档案。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护理是一门讲究应用的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其中临床护理是护理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教学是实习护士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一直是医护人员较为重视的问题临,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作用。然而,当前护理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先,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带教老师通常是用富有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管理和理论水平欠佳,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管理要求。其次,原有高职护理教学管理实习护士分配过程不是十分恰当,通常只是简单按照实习护士所学专业分配到不同科室,没有进行针对分配,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对实习护士实习针对性培养,使得实习效果欠佳。最后,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缺陷,每个带教老师在面对问题时会根据自身实践经验选择不同则重点,导致实习生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和学习。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遵循护理学科发展大潮流,总结以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变革创新,构建了一套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使护理实习教学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当中注重岗前培训等工作。

2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之教学阶段

首先,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完善其管理组织机构。高职院校与医院相结合,优势互补,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理论培养优势和医院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逐步建立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护理管理机构。从而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构建护理部、临床护理教研室、临床科室的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人员上构成以护理部主任、教学助理员、实习督导专家、科室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教员等多级护理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实纲和手册等相关管理文件,努力实现护理教学的全方位管理。其次,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聘请一批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都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来,带动原有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紧跟医学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探索和把握护理教学管理当中的新的特点和方法,建立教师队伍长期培训机制。在实际操作当中,对部分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理论、方法、业务水平、教学心理等多方面的提高。定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进行考核,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高职护理教学过程应积极丰富教学管理内涵。带教老师是护生从事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教学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定期邀请护士长、教学专家等举行专题讲座,将职业道德、安全防范、医患关系、健康知识、学科前沿发展等作为讲座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学过程注重护理礼仪、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培训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使实习学生能充分掌握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护理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是做一个合格护士的必备人文素质。着重培养护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一位护理学生,强调每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

3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之实习阶段

首先,根据学生临床实习时,对新鲜事务好奇心高、积极性高等特点,合理安排岗前培训,将医院基本信息、护理工作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技巧、相关礼仪、法律知识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熟悉自己岗位信息,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为新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正确面对护理学科发展趋势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生的角色过渡。其次,根据不同专业和科室特点,针对性进行人文知识教学,合理安排护理实习生进行大班教学,重点讲解一些典型病例、个案等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和集中讲评等诸多方式,拓展学生眼界,为护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在实习过程当中根据专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教学。如门诊部可以将服务意识、分诊方法等作为专科特色,引导实习生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培养等工作。如急诊科课根据急诊收治多样化、病情多样化等特点,积极组织场景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当救治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和相关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护理等工作。

4结束语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关爱学生,善于沟通

职校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很调皮,你会严厉的体罚他们,用苛刻的语言侮辱他们么?如果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女相信你不会这么做。爱是教育的万能钥匙,我们要坚持将关爱撒播到他们每一颗需要润泽的心灵,他们已经背负了中考失败的打击,正处于人生选择的转型期,或者是欠缺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离异儿童,在学校我们是学生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自然而然会将一些情感、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我们身上,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期望得到我们的肯定与鼓励,甚至是一声上课的提问或者身边走过时的停顿,如果我们这时能像长者般的关爱和引导,朋友般的交流,他们一定会从这份教育中读懂关爱而逐渐成长起来。

(二)终身学习,充满激情

在信息时代,我们已经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懂得网络,在百度、谷歌中输入任何想知道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获得图文并茂的答案,此时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在教育之余需终身学习,让自己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引导他们走进每个陌生的领域,对这些事物产生美好的追求,让他们仍然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知识的生命力,这样爱学习的老师才会培养出肯思考的学生。教师的知识也应该包罗万象,用知识渊博来获取教育的权威,所以师者即使做不到学科间相互沟通的全才,也要为自己拓展一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成为“综合意识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扩宽学术视野,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保持新鲜,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热情也会像学生一样富有朝气。

(三)快乐心态,善于包容

常有职校老师抱怨被调皮的学生气的夜不能寐,那为什么他们会捣蛋,我们能不能改变他们?要知道挽救一个学生的灵魂有时比挽救他的成绩更让人感到成就感。处于转型期的学生个性绽放、教无定法,老师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度地要求他们,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以学生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开朗、有思想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二、理想的职校学生

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你看学生像一个个魔鬼,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地狱中;如果你看学生像一个个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职校学生在小学、初中可能就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被偏见而掩埋了自己的理想。当他们走进职业学校时应该是个新的开始,这里没有成绩只有技能,没有压抑只有活力。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一)建立信心,自律自强

职业生涯是每个职校生的转折点,教师应该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委以重任,加以信任,让他们了解要有才气而不能有傲气,没有才气就要懂礼仪,让他们自律、自爱、自强、自尊,当他们确定了理想后才不会贬低自己的人格,对别人的帮助也会心存感恩,在校园集体生活的“小社会”面对不同利益、不同观点、不同兴趣爱好,面对冲突和妥协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运筹帷幄”这些品质和能力,才能建立责任感,公共活动中不退缩。

(二)全面发展,技能突出

我们的职校生可能在本该活跃的年龄,“为赋新词强说愁”,对知识也报以反常的冷漠,课堂上的沉默和下课后的喧闹成为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他们对所有教育的东西都在排斥。那何不用考试之外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如果他们职业方向不明确,我们就从不同领域去引领他们,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控制每个学生的潜能,多些才华与技能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亮剑”的机会,从而凸显专业兴趣,坚定职业生涯道路。

三、理想的职校课堂

职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那我们又何苦为难他们死记硬背过多的语文古词和函数公式?或许我们将基础文化课课堂转变为阅读交谈、辩论演讲、应用文实际应用、模拟法庭、购物市场、英文歌曲大赛、外语大片欣赏等形式,会让学生们更加热爱专业,爱上校园生活。“理想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课堂不是寂静无声的图书馆,课堂也不是热热闹闹的交易所,课堂更不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禁锢地。

(一)好奇是学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事物好奇,他们在受教后能够运用知识,并且进行知识的迁移。一堂课只有一个演员,一种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这里需要教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来点燃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智慧,很多问题不强调标准,答案可以多元,让学生们的思想火花迸发,我们欢迎学生质疑结论,给他们时间去搜集资料更新传统的教材内容,师生共同奏出充满生命气息和趣味的课堂旋律和乐章。

(二)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将学生还原成自由的学习者时,就会涉及到纪律糟糕问题。我们可以强化学分制和实验签到考核制度,用学生们在未来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水平来检验他们在学校中掌握的技能,每位任课和指导教师要对他们在学生成绩册上的各项成绩和技能签名负责和承担法律效力,相信这样比用考试评价更加具有约束力。

(三)打破职业教师的铁饭碗

有句话说,打破教师的铁饭碗,他们才会有新饭碗。我个人认为职校教师更应该打破铁饭碗,定期“下岗”到社会企业中锻炼,这样才会让传授的知识鲜活起来,富有企业特色。通过传教者将学校与企业的隔墙掀翻,克服学校关起门来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呢。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这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认同。然而重点到底在哪里,大家却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近年来,就有着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两种观点。尤其是近几年的能力中心论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我们认为,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包括能力素质在内的素质培养,才是高职教育的中心。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关于素质所包含的内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素质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政治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这是学生未来大方向的根本保证。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就失去了发展的准星,就会迷失方向,就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支柱和栋梁。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习惯与个人生活习惯,这是学生受欢迎程度的保证。没有过硬的道德素质,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不受社会欢迎的人,而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文化素质。这是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是一个人的“底蕴”,就好像是诗朗诵的背景音乐,离开了它,味道也就没有了。虽然我们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并不高(这是另外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必要的文化修养还是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等等,这是学生未来立命安身的本钱,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质。包括交往能力、文字能力、语言能力、办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就像是一艘航船的船帆,是前进的助力,能力的缺乏会使学生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状况和体能。没有这些,学生就不能承担未来的职业责任和职业压力,更无法适应未来的激烈的职业竞争。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主动、认真的工作作风,包容、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冷静、细致的思考习惯,都会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典型工作任务原则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格外注重典型工作任务的总抽取。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tasks)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的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结果多具有开放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同时也能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酒店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划分,无论是前厅、餐饮、客房,还是大堂酒吧、茶吧,无论是主管、领班,还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工作,其工作任务都被清楚细致地进行描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六门核心专业课,即《调酒与酒吧经营》、《咖啡与饮品制作》、《茶叶鉴赏与茶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营养配餐》。

三、文明礼仪渗透原则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基础学科,关于物理的一些基本现象和一些基本原理,如果我们不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讲解,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相关实验的话,无论当时记忆的多么牢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对于职高的学生,更应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当前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物理实验室建设

据抽样调查,一般情况下,职业高中、技校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对实习基地、模拟工厂车间的投入资金是很充足的,这是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却普遍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都不做。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物理教学方法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加之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总而言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动手。

3.物理成绩考核

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4.物理实验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课上,教师总是照本宣科的将教材上有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详尽的讲一下,而留给学生真正动手亲自做实验的时间非常少,学生也一般都是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在做实验中间,很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使个别学生有新的想法,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的话,如果被老师发现,就会受到批评。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以上是当前职高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是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这是与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二、改进职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大物理实验室投入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大部分职高学生来说,学好物理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学校领导不能认为职高学生就是学一门技能,只主抓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而视基础学科实验室可有可无。而应转变观念,注意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加大物理实验室建设经费,从实验室场地到实验仪器的购买都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使职高开全所有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在做实验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好物理实验,使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实验教学的素质,既要有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

科学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例如对物理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一些实验等;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改革考试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

以前我们在物理考试中,在检查学生实验部份的掌握情况时,基本上只局限于书面考试,关于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实验考核极不全面。职高物理实验考试总体要求是把考理论和考操作结合起来,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不论哪类学生,考试的原则都是把考实验和做实验结合起来。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几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到位率、认真程度、实验报告的书写等三个方面;理论考试可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基础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方法是在期中、期末考试卷中加大实验理论题的比例。操作考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验操作能力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加以分解,并按实验内容难易程度将考试分解为考基础实验,一般以大纲中规定必做的实验为主,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期中、期末前两个星期内。

4.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总之,只要切实地针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通过广大物理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实验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有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惠娟.职业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理科(综合),2008,(1).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一)我国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是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安排部分实训。这存在如下问题:

1、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开设了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

2、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校教学与社会上的岗位工作差别较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当前,中职会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危险。同时,在知识经济年代,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进行更新的研究创新。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课题拟对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其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方法。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本研究寻求新的实验与实践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再次,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对于教学效益的研究

当前,教学效益的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方向的作用。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面广量大,从最初集中于理论层的探讨,向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微观策略的探讨发散,在学校教学中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但是目前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评价的主要标准和有效方法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研究过程中的质疑、审视与反思不断出现,其对调整研究方式、深化研究进程、消除研究“泡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于职业高中专业课的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职业高中教育的文章20多年来共有55104条,输入“高职”关键词,有相关文章及硕士博士论文198069条。可见研究非常火热。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外经验的介绍上,如中国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严雪怡,1994年),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夏明,1994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韩民,1995年)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关注点在高职的定位和与中职的衔接上,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等。当前的研究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对规律把握得也不够。

(三)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论文主要集中的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研究多余对中职的研究。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从主流来讲不属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而是属于在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法的研究。教师研究的内容与思路也是围绕“学生主体、时间活动”等。从特色上讲主要是与社会、市场、就业结合得多一点。专业性研究不强也不多。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一)有一个高效、廉洁、富有远见、深谙职业教育规律和真滴的学院领导班子

院长林靖东长期负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亲自实践、见证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拓、改革和发展历程。是国际知名职教专家。目前新加坡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有3个院校的院长是南洋理工学院学院培养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原来的副院长。

(二)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区区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资源匮乏,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产业都要精心筹划,资源利用率高,各种资源都经不起浪费,包括教育资源。所以各个院校、院系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教育部的审批,招生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就是比较热门、报考率高的专业也要按照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原则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则上不准学生调专业。

(三)各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国的双元制,经过实践后发现都不太适合新加坡国情,后进行改进,最后创新发展出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内引入企业生产工厂或者把校内实训场地建成企业工厂化的模式。“教学工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工矿企业、机械工程企业、电子信息、IT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厂,也可以理解为相关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项目研发机构。

二、启示

不断创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模式———不提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学生毕业后,转岗的机会比较多,经过长期研究、实践,他们认为:从长远看、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面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无界化校园”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当我们接受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项目)的时候,单靠某一个专业(学科)或者某一个部门(院系)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不分界限的。这就需要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或者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人打破界限观念,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同时共享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项目)。“无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团队协调合作和资源充分共享。学院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实训资源实行校内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无界化管理,各个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内教师资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调动。

(二)管理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从领导到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财富,只有好的专业教师才能办好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教师是学院从事教学的主导,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开发的技术能手,还要是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多面手,总之,高职教育需要产教研样样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南洋理工学院下大力气开展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进修和提高。首先,学院每年拿出学院年度经费的4~6%(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师的培养、进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实际实施是23天)。其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产教研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出1/3的教师带领3年级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和学院校内的“教学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和技术、产品研发,另外2/3的教师在校内从事1、2年级的专业教学工作,教师每年进行轮换。其三,大量的高薪从企业、科研机构招聘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院当专业教师。学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约$1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已经建成了智慧化校园,校内各种信息、控制实现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学院从学校的建筑与各项设施到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参观考察时发现,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简洁明了,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学校内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实现不淋雨通行,校园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高速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笔记本电脑台上方便地使用电脑,电源插座和网线接口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校内花园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装有电源插座),无不体现学院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资料室无需管理员,可以自助借阅,电子学习间、小组研讨室等场所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使用,开放式音乐剧场学生随时可以去自己组织活动。总之,学院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培养,通过每年的专业教师培养、进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科研开发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学院的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与他(她)进入学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院专业教师价值的保值增值。这样以来,假如有一天学院的教师调出学院,在社会上依然会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全面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双轨制,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学制为3年,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相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B组开展专向培训(即学习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对调。整个教学过程全面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激发并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做项目的过程,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1)课时安排设计新颖独特: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融合,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模式,课时比例为1:1:2。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15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训课学时为30学时。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辅导课和实训课为小班课,20~24人。

2)课程内容设置高度综合:核心课程教学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上。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其内容融合了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也就是国内的PLC技术类课程)、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国内通常将它分为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概念、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

3)教室、实训室布置实用:当我们走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区时,第一感觉是很难区分哪里是理论教学区,哪里是实践教学区。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当你推开一扇门,或者穿过一条走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理论教学教室进入了实训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室让你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理论课教室还是一个实训室。课堂上教师正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是坐在各种各样的实训仪器设备中间,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形成了教学工厂,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创新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施专业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校内专业教学工厂化。“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它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环境有效融合。其中,企业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五)科技创新

学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科研开发方面的进修和提升,支持专业教师搞科研、搞技术开发,联系企业拿生产、开发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开发氛围、环境和局面,目前,该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达200多项。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开发项目。

(六)资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体会就是资源共享,真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可能的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电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作业、考试试题、课程综合实训、科研开发项目成果、技能竞赛技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迎新工作安排、学生毕业典礼安排等各种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实现学院教工、学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议

1)尽快启动学院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工程:包括学院各种电子版的管理制度、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课件,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资料、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资料、技能竞赛项目资料……都纳入学院数字化资源库中,达到校内资源共享,(资源)物尽其用。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1.1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国家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提供服务,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延续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战略思想,严格把握通过体育教学提升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奠定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体育仅仅围绕着教学特色,将整体目标定位、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职业岗位工作的群体技能和特殊性的岗位技能,将工作任务定为终身体育锻炼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工作时要严格地按照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社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与特色。

2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阐释

项目教学课程理论是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来顺应岗位能力设计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理论中明确规定了高职课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并且要对工作岗位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一再进行课程的体系安排,将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设计地更加高效、合理,实现项目课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项目理论的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体育的本质特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学分离缺陷的统一整体。其次,高职体育教学要体现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不可忽视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与学习兴趣。

3项目教学理论下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3.1教学内容的构建

3.1.1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

国家相继出台了贯彻《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开展新一轮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科学地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高职教育的特点转移到体育课程改革上,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到职业岗位劳动的特点与技能,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1.2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而体育教育承载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和专业技能素质的重任。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积极地进行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顺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的特色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的优化,规范项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逐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改革教学课程的方法与手段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将高职体育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3.1.3教学内容构建的终身性

相对于其它体育教学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充分地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保留了体育教学中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特点。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不同专业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让他们能够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本知识和方法之后,不断提高和健全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3.1.4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岗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对手腕、手指以及关节灵活性与触感能力较强的岗位学生,可以进行高强的乒乓球、射击、按摩、体操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与精确触感,提高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长跑、爬山、障碍跑、攀登等体育项目来加强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在培养吃苦耐劳的基础之上能适应高空作业、困难条件作业给人带来的影响;通过射击、篮球、武术等项目来培养学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能够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敏素质与良好的视觉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项目来大幅地提高学生稳重、细致、耐心的习惯;其次,在航天航海类的职业岗位中,往往需要特别高的味觉感受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学校体育项目中的跳水、体操、铁饼、花样游泳、特殊设备空间的定位练习等,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以及身体协调性。当然,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

3.2实施策略

3.2.1为职业岗位技能做好技术准备

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再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职业选择,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为自己所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

3.2.2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做准备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体要求,例如手脚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应激能力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为以后的岗位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气功等放松性的体育项目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在经过高强度的学习与劳动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劳。

4.2.3优化职业体能训练路径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所在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体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锻炼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价值阈理论和身体机能恢复原理来进行合理的训练,通过创设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路径来选择高效的训练手段。

3.2.4确定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目标,在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调研了解之后再进行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职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教师对知识核心体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价值观的掌握。

3.2.5强调终身性

教师在进行日常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分析,挑选符合自己专业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项目。在确定了自己的体育项目后,要根据自己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变化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方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且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编排和掌握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4结语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1.一个合班授课班级的人数基本都在100人以上,有的甚至多达200人,这些学生有的是同专业或同系的几个小班组合,有的是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系的组合,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教学带了很多难题。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授课的学生人数通常多达四五百名,有的甚至达到近千人。教师在完成正常课堂理论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实践教学,并对学生逐个检查、指导和考核,操作难度很大。

2.认识不足造成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越是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就越得跟上。然而,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满足一般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经费,这直接影响了经费的投入,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践教学只好被削弱了。而实际上,实践教学组织比一般的课堂教学要困难得多,涉及场所、教学安排、培训和考核等环节,也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高职院校领导们的重视和支持,需要管理部门及院系的协助配合,从而确保其顺利实施。

3.教师各自为政造成实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具体安排不规范,教师们各自为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组织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初探胡忠英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合班教学、认识不足、经费有限、教师各自为政、量化标准缺乏等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为此,可从加大投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学习园地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按教学需要、教学经验及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来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等。

4.量化标准缺乏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科的实验实践教学相比,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主要用直观和体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洞察力、思考力和理解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的思路

1.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是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多方合作,确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和支持。

2.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重大纪念日设计主题突出、内容明确、参与面广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这样,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一是组织课堂讨论、演讲。即结合课程理论的重点、难点、热点,围绕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和演讲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查阅资料,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引导和点评,并进行总结。二是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在规划上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力求在理论、实践、校园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三是组织聆听专题报告、讲座。针对国内国际突出的重大事件、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来校做专题报告、讲座,或者组织本校教师就其研究专长做相关专题报告、讲座。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一是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道德与法制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平台,这既可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又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二是组织学生展开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近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志力、探索力,树立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和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态度。三是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辅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撰写调查报告。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就现代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和研究。例如,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从理论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争论不休?因此,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现代职教发展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求同存异,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就现代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和研究。例如,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从理论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争论不休?因此,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现代职教发展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求同存异,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程序设计类的课程,首先要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的编程习惯,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编程方法,能够理解编程所使用的各种语句,然后让他们投入具体的编程工作。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笔者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原则。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还要下些功夫。

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比如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对于学习制图、网页设计、硬件维修等是“有用的”。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

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专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用经典来对中职学生的青春进行熏染和陶冶,对提升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每次周末返校、早读、课前两分钟,我都要求学生按时诵读《弟子规》《论语》等文化经典,每天要求学生识记一句名言警句,饱览古今经典、理解内容的深邃含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学而知”到“知而行”,逐步达到“行而知”的道德教育途径。

二、重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

1.环境熏陶。

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国旗、张贴有关学习、理想、人生的名言警句,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环境,从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豁达、明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里保持积极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

2.艺术熏陶。

现在是手机充斥的食指时代,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我通过流行励志网络歌曲、励志优秀阅读作品,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教育。我还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网络信息。此外,我还利用节日办学生书画作品展。这样,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不断精华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三、重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驱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我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注意构建全方位、全身心、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努力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的统一。

1.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懒惰任性。中职学生,他们的这些特点更为突出,如顶撞父母,在父母面前撒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这些都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给其讲道理、摆事实。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传统故事则成为优秀的案例。我还通过公益广告的启发,也让学生设计自己与父母的漫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恩情,要尊师重教,启迪净化心灵。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氛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尤为重要。因此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一旦有什么问题请全班同学建言献策,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从而利用各种班级活动,使学生“互帮、互助、互让、互勉”。这样就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健康成长。

3.激励班级成员自立自强,使自立自强成为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