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

专业检测论文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进行课程组合时,要逐渐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界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按照功能任务的不同组合新型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几个小型任务,让学生化整为零的掌握所有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水平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只传授课本知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多动脑;而教师需要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配备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及加强自主研发性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践技能,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供教学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自主研发教学设备,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而学生在此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学以致用,其自主研发能力也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三、引进实践经验,打造校外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付诸实践,把所学知识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践岗位,建立学校专用的、为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实践基地。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一支雄厚的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师资队伍。最后要求具备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自身实践水平,设计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每个学生的客观能力为出发点,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而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缺乏实用性的教学计划,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不利。

四、注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无损检测专业 物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99-02

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为该校的精品专业和骨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能从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道路交通、能源、船舶制造、特种设备等行业原材料、产品无损检测、理化测试等相关工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几年来,该专业的物理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院办学层次提高以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必须对物理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下面就无损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问题,谈谈该研究者的几点想法。

1 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再加上高职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降低,高职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而该院无损检测专业又可文理兼招,因此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成绩不理想,高中物理和数学知识很薄弱,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这给物理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物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不够。该校无损检测专业开设了一年的物理课,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是由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确定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为基础部的物理教师,由于他们对于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要求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任课教师对“必需、够用”的度把握不准,往往根据课时数和经验来取舍教学内容。现有的高职物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物理的内容比例较大,近现代物理的比例较小,且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及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材与专业课程不配套。由于该校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物理课程一般都沿用理工类专科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能反映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教材。

2 物理在无损检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无损检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该技术以不损害被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无损检测技术所使用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几乎涉及到现代物理学各个分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是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例如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渗透液的湿润作用和毛细现象,使渗透液进入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随后被吸收和显像。磁粉检测是利用导磁金属在磁场中被磁化,并通过显示介质来检测缺陷特性的一种方法,铁磁材料的工件若有缺陷就会磁化后产生漏磁,采用磁粉或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出漏磁场的存在,从而判断缺陷位置、大小、形状和性质。涡流检测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利用交变磁场作用在不同材料上会产生不同振幅和相位的涡流来检测导电材料的物理性能、缺陷、结构情况的差异。射线检测是利用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易于穿透物体,穿透物体过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减的性质,在感光材料上获得与材料内部结构和缺陷相对应的黑度不同的图像,从而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种类、大小、分布状况。超声检测是工业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超声波被用于无损检测,如脉冲反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脉冲激励压电晶片,发出超声波,通过偶合剂进入工件,在工件中传播如果遇到缺陷发生反射,反射波再由压电晶片转化成电脉冲,放大后由仪器显示出来,根据反射波可以确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近年来随着物理学发展,许多无损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如声发射、激光全息、微波、红外线等。

由此可见学好物理是学好无损检测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学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逻辑性、认知性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要远超课程本身的内容。

3 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研室应对《物理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整体设想,在物理课程教学方面真正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职三年制文理科、高职五年制构成),多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分级教学与大面积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立体化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2)正确定位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开设物理学,其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及一些实际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物理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物理学时少、内容多、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足、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问题,决定在物理教学上实施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淡化理论、注重实践,不再保全物理内容的系统性,而强调其应用。该课程欲设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5个模块,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开设力学和热学等知识;第二学期开设电磁学、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知识。力学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振动和波动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超声检测;热学包括分子的动理论基础、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等知识,物理光学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度学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渗透检测;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磁粉检测和涡流检测;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包括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射线产生的机理、种类和性质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射线检测。

(4)积极探索教材建设。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这一特点,教研室应选择或编写出适合高职检测专业要求的物理教材。具体是要注重教材知识的合理性、基础性,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述要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内容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时还要根据检测专业的特点,注重物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还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增加实验内容的叙述。

(5)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的使用、实践教学等。

(6)明确高职物理教学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考虑到高职物理的教学目的,应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出勤表现、提交作业、课程论文、期末闭卷考试等情况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压缩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增加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其他能力的分值比例。期末考试除了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应该设计出一些评估物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题。教师课堂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加开放和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课时,可以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期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要求学生提交与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相关的课程论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总之,通过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该研究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无损检测专业高职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物理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高职物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该研究者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为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曹惠华.职业院校物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35-136.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损检测 行业现状 培养目标

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产品质量和结构安全性、使用可靠性的要求,为无损检测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平台。笔者学校的无损检测专业已开办3年的时间,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无损检测行业的情况变化,更好地培养本专业的无损检测人才,以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们对长三角特别是张家港的无损检测现状及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的理论准备

1.明确无损检测概念

所谓无损检测,是指以不损害被检物体及其将来使用功能和使用可靠性的方式,对材料、制件或此两者进行宏观缺陷检测、几何特性测量以及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的表征检测,并进而就材料或制件对特定应用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

2.认识无损检测的目的

(1)改进制造工艺,确定满足要求的产品制造工艺。

(2)降低制造成本,提前进行无损检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成本。

(3)提高可靠性,使构件在正常工作的时间内不至于发生故障或意外。

3.无损检测常用方法

射线检测方法、超声检测法、磁粉检测法、渗透检测法、涡流检测法、无损检测新技术―激光全息无损检测。

二、调研分析

1.调研企业

江苏申港锅炉有限公司,专职无损检测人员50人;张家港格林沙洲锅炉有限公司,探伤人员10名;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长力机械有限公司等。

2.现状分析

(1)检测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对于一线操作人员需求很大。

(2)大部分技术人员没有检测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般只精通一到两门技术的操作,不但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3)由于人才紧缺,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造成了频繁的人才流动。

(4)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技术人员自身发展较为困难,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本身的发展。

3.需求分析

(1)无损检测行业人才非常紧缺,特别是对持有Ⅰ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线操作员和持有Ⅲ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层技术人员需求量都很大。一般的Ⅰ级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在经过一到两年的实践后就可以考到Ⅱ级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工作,所以一线操作员每年都要大量补充,加之国家近几年对工业的质量安全体系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开展无损检测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大。就调研的企业而言,每家企业都对学校开设的无损检测感兴趣,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们输送10~20名毕业生。

(2)素质要求。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企业要求检测人员最好能熟练掌握几种常规的检测技术,以利于工作的开展,从学校检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学校需开展超声探伤、渗透探伤、着色探伤、磁粉探伤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训练3~5周,并确保9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

二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校需开设超声波探伤技术及探伤仪、超声波探伤实验指导书、超声检测技术、磁粉探伤等无损检测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作专业考核,理论不达标不能参加实际操作练习。

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损检测行业肩负着工业生产安全的重任,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此,学校需开设就业培训、职业指导等课程。

三、调研结论

结论一: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

结论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必备基础。我们又对在校的30多名无损检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来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一项时,有93%的学生选择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结论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导致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单位,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应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能促进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道路设计、建设、养护中遇到的具体工程问题,成为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1-3]。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起初是采用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大部分都来源于商业管理过程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此種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工程案例教学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依据专业理论讲解需要,围绕某个具体工程实践场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

例[4-6],教师和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7-8]。

本文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基础课程《现代道路检测与维护技术》,探索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本专业研究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2   课程背景

《现代道路检测与维护技术》是一门依据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研究方向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授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路面摩擦系数仪、高聚物注浆技术等现代道路检测与修复新技术。本课程涉及了电磁学、材料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科背景普遍为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等土木交通学科,对电磁学、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理论了解不深,如专注于检测修复原理讲解,学生反映学科差距大,难以全面掌握;此外,该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仅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难以掌握检测以及修复设备操作技能。本文针对课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无损检测与非开挖修复专题,探索工程案例教学途径,提升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

3   工程案例教学举措

3.1 制作检测与修复原理讲解视频

针对文字讲解不够直观生动问题,学习枯燥的问题,制作探地雷达、落锤式弯沉仪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和高聚物注浆非开挖快速修复原理动画,并现场录制和原理对照的检测和修复视频,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了解新型道路无损检测设备的检测原理以及快速修复过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2 参与足尺模型试验检测与修复

利用学校综合试验场,修建一个足尺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模型,将落锤式弯沉仪和探地雷达检测设备拉到学校,带领同学们对足尺模型进行弯沉测试,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路面板进行弯沉测试,总结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沉测试值的变化规律;利用探地雷达对混凝土板下部脱空进行探测,分析脱空路面和完好路面探地雷达图谱反映规律,最后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现场注浆试验,针对不同弯沉进行不同量的注浆试验,观察不同注浆量对注浆后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沉测试值的影响。

3.3 工程实践讲解

依托云南实体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修复工程,介绍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检测流程,分析落锤式弯沉仪和探地雷达实际检测数据,判断道路病害类型及程度。讲解高聚物注浆修复工艺流程,依据检测结果制定维修方案,利用大量现场照片及视频,真实还原修复现场。

4   工程案例教学优点

采用案例教学,教师讲述的不再是复杂繁琐的理论公式,而是生动形象的动画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实际工程中去,利用实际工程数据,采用理论知识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足尺模型,可系统掌握检测修复技术操作要点,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5篇

军队院校招生计划由国家教育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军委训练管理部联合下达。各院校招生专业、层次、男女生数量、应试语种、文理科和划线类别,严格按国家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下达的招生计划执行。

二、招生条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截止2017年8月31日,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参加由军队组织的政治考核、军检,结论均为合格。部分专业招生如有特殊要求,由院校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公布。

三、政治考核。主要考查了解考生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和现实表现等,由警备区招生办公室组织,考生所在的区人民武装部会同本区招生办公室、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所在中学具体组织实施。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的普通中学、教育机构或工作等不在同一区域的,政治考核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区人民武装部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区人民武装部配合。政治考核实行责任制,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军委政治工作部有关规定执行,考核内容不得由考生、考生家长自行填写。

四、军事检测。军事职业适应性检测(简称军检)包括体格检查、面试、心理检测和体能测试,由警备区招生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天津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高招办)予以配合。

(一)心理测试和体能测试。考生必须参加心理测试和体能测试,不能通过军队院校招收学员心理检测专用软件检测和结构性心理访谈的,心理检测结论为不合格。根据军委训练管理部统一安排,今年,天津市继续作为全国招生工作体能测试试点之一,测试内容区分男生、女生两类,男生测试50米跑、1000米跑、俯卧撑、立定跳远,女生测试50米跑、800米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测试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无故不参加体能测试者,取消录取资格。

(二)面试工作。警备区招生办公室根据军委训练管理部通知,由相关院校负责人和警备区招生办公室人员共同组织实施。市高招办和警备区招生办公室根据考生志愿,共同确定各院校的军检控制线,参加面试考生的数量,依照招生计划数的3至4倍确定。市高招办及时向警备区提供考生志愿信息以及参加面试考生名单,会同警备区招生办公室通知考生按时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三)体格检查。面试、心理检测合格考生方可参加体格检查。体检标准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军后卫〔2016〕305号)执行,实行计算机评判,主检医师负责制,体检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中,合格类型包括指挥专业合格、装甲专业合格、测绘专业合格、雷达专业合格、水面舰艇专业合格、潜艇专业合格、潜水专业合格、空降专业合格、特种作战专业合格、防化专业合格、医疗专业合格、油料专业合格、音乐专业合格、舞蹈专业合格、其他专业合格15类,每名体检合格考生的结论为一种或多种。

军检现场设立监督复议组,各项目结论应当场告知考生本人,如有异议,考生可现场提出复议申请,由监督复议组现场复议。对可通过服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影响检查结果的体格检查项目不予复议,考生的初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考生政治考核、面试、体检中有一项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录取工作。军队院校在津招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市高招办根据警备区招生办公室提供的政治考核、军检合格考生名单,依据考生志愿和分数,区分指挥类、非指挥类;文科、理科;男生、女生,按照院校招生计划数量的110%投档(投档数量按四舍五入取整)。录取考生时,如招生院校各专业类别生源充足,严格按照考生报考的专业类别录取,不同专业类别之间一般不进行调整。符合投档条件的第一志愿考生数量不足时,警备区招生办公室协助市高招办从非第一志愿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和招生计划缺额数量的100%向招生院校投档。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检测评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904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劳动力市场困境,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建设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想指引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巩固我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成功实现转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注重人文与工程素养教育,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以“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为特征,上手快、后劲足、岗位忠诚度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有部分毕业生在检测类单位从事结构检测鉴定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从事质检工作,在设计单位工作也会遇到加固改造工程,这些岗位均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检测评估能力。

检测评估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围绕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开设了结构试验、房屋维修与加固等课程,交通土建方向开设了道路检测、桥梁检测与加固等课程,成立了无损检测实验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了大型结构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检测评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模式,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程度不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以调研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一)调研分析

笔者从毕业生走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同类院校办学理念三个方面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

(1)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施工、房地产等一线企业,就业的第一岗位主要为施工或管理的“技术员”。

(2)生产一线的建筑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较强的专业软件运用能力等。希望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后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凝练为识图、制图、测量、建材识别与选择、试验检测、结构设计、施工设计、造价计算、工程软件使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创新等 12 项能力[1]。试验检测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依据试验检测结果进行结构状态评估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是一种专业综合能力。

(3)从同类院校的办学理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2],将掌握和应用工程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立足点,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本规律。

(二)能力模块―知识单元―课程体系

分解能力需求,形成能力模块,再逐一分析各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单元,最后归纳出包含该知识与技能单元的课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验检测评估能力[3-4]可分解为基本实验检测仪器操作使用能力、试验加载与量测设备使用能力、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房屋鉴定和加固技术、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结构状态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7个能力模块共对应31个知识(技能)单元,这些知识(技能)单元分布在8门课程之中,形成了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材料荷载与结构基本知识试验检测技术鉴定与加固技术”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才能讲清楚和学明白其使用方法和试验检测技术,在结构试验课的教学中应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学校新建的结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结构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基本能做到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在试验室参观和操作。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讲授实际工程中的结构检测鉴定、评估加固等综合案例,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形成稳定的工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厚但工程经验相对较少,企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教给学生一些非常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应用技术能力培养。

(三)实验内容工程化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缩短实验室教学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距离,实现“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项目,是实际工程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完全可以模拟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混凝土构件,学生分组协作,自行按要求布置测区和测点,操作回弹仪,记录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在考虑碳化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弹值修正,评定混凝土强度。在“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进行时,让学生自行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安装百分表,连接静态应变仪,试验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并使用裂缝测宽仪读取裂缝宽度,绘制裂缝发展图。这些实验细节的实施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岗位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四)丰富完善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实施“实验室建设计划”,设计和购置设备仪器,促进教学条件改善。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形象具体地再现工程现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利用 “仿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更能动态展现立体三维空间的“工程技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达成工程教学预期效果。

三、工程导学,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导学工程”是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以一个具体工程(如教学楼、办公楼等)为载体,将其设计、建造、维护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分解到每门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知识的自然递进规律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例如,从大二开设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某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建筑CAD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再经过多门结构设计类课程的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逐步进行结构方案设计、荷载统计与计算、结构内力计算、部分构件的配筋计算和截面设计、抗震设计等结构手算内容。结构CAD课程指导学生运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和电算分析,绘制结构施工图,再通过施工与预算课程设计完成工程造价、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技术设计等环节,最后还可以虚拟 “某工程”的用途改变(荷载增加)或地点改变(设防烈度提高)等,对其进行虚拟检测、重新分析和能力评估,提出加固或改造方案。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选择完善或深入该工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或以此工程为基础进行科研选题。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学工程”为指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以完成分阶段的“工程任务”为目标,引入最新的技术与成果,促进“导学工程”的逐步完善。学生在逐步完成“工程”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和成就感,更加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已在2013级、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展了“导学工程”的部分内容试运行,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专业“导学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此为载体,将这种思路和方法推广到设计分析能力、施工技术能力等的培养过程,探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四、结语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有200多所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所有院校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这些院校均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多年来我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载体,提出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厚先,何培玲,邵波等.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5):1-4.

[2]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 (1):41-45.

[3]蒋田勇,田仲初,张中脊.结构试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8):24-27.

[4]沈之容.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6):83-8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ociety and businesses,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inspection evaluation trai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thod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st ability demand ability module knowledge (skills) unit curriculum” is analyz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refe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ntent, rich sou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bility. Guidance project explores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leading with the “capacity” trainingas.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行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需求 实践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营养和食品安全更加注重,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持续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没有突破9万亿元,但是整体上还是保持一个向上的势头。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会有较大需求;同时,对食品行业高职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也有新的要求。当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综合适应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此看来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是强化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创新点的重要途径。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在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对以上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合教育现状,才能确定所需的技术岗位、开设课程等,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过程

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2012年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38名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岗位调查,涵盖区内外6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学生从事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完善2013届和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岗位调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138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发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表138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保证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从调查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有47.3%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实习,52.7%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这两个岗位上,各占43.07%和24.62%;从事食品营养、食品研发与加工、食品销售岗位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77%、7.69%和9.23%。有三名毕业生在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仅占4.62%。毕业生从事岗位分布如图1更为直观。

根据毕业生反馈工作或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结果(表3、图2)表明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有80%的食品企业需要食品检测人才,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40.1%;对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有一定增加;特别是食品营养岗位需求较为明显。分析职业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和社会需求有关,食品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因此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食品企业数目很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较大,食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较多的人才,至于营养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和社会服务较少,所以目前需求相对较少。

图2 近几年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食品营养方向人才需求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日益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我国居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食品营养人才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菜师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食品检测方向人才需求

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对食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三)食品相关方面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与食品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配方的研究与生产人员也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分析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群进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也比较完善,根据以上对社会需求及毕业生两个方面的分析,为以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第五届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中国包装工业,2013(13)

[2]顾仁勇,颜文斌.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卫生理化检验 本科毕业论文 组织实施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和升华,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1-2]。下面就如何组织实施卫生理化检验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总结和探讨。

一、毕业论文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学生的就业、升学期与学位论文设计期时间冲突。

高校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毕业生考研、实习、就业与论文成文工作交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选题、定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对所研究的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提纲、报告的形式完成。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总体安排上,将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当前移,进行早期渗透,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三学年转移,减少第四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七学期课程适当减少或不排课,以利于学生提前进行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完成即可,不追求质量;不少学生没有按预定的毕业论文计划开展工作,以致相关材料、工作进展记录、时间上的安排都无法跟上计划。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在做好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实现毕业论文工作由“重规范”向“重质量”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想方设法减少因学生就业、实习、考研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影响。

3.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精力投放不足。

高校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教师指导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即使教师工作热情很高,时间、精力也难以充分保证。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的首要责任并控制指导学生人数,可促使指导教师认真、严格对待学生论文,保证论文质量。把学生的学位论文设计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样既便于教师进行科研和指导教学,又可增加校内教师的科研力量,更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校外实习的毕业生,在确定毕业生论文校外指导教师的同时,配备一名校内指导老师,使得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技能指导相结合,避免学位论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教师的知识体系得以更新,实习单位的效益得到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位论文质量自然随之提高。

4.经费的短缺使毕业论文的实施难度加大。

大部分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无专项经费,也无专门实验室,致使理科类大部分做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指导老师共用一个实验室,有些论文的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学校应充分重视此类情况,投入足够的经费,添置必要的图书和实验设备,举办有关训练项目;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便让更多的本校教师指导毕业论文;鼓励毕业论文整理公开发表,并对予以经费支持。

二、卫生理化检验方向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

1.结合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毕业论文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1世纪,卫生理化检验采用的各种分离、分析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更新。许多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卫生理化检验中。目前,在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卫生理化检验正朝着微量、快速、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许多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方法等已经在卫生理化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卫生理化标准检测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样品的前处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新颖的分离技术,如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加压容器萃取、超临界萃取和微波消化等,较常规的前处理方法省时省事,分离效率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分析仪器自动化是卫生理化检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仪器可以进行检验程序的设计、优化和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检验工作大大简化,并处理大量的例行检验样品。例如蛋白质自动分析等,可以在线进行样品的消化和测定;测定食品营养成分时,可以采用近红外自动测定仪,样品不需要进行预处理,直接进样,通过计算机系统,即可迅速给出食品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成分的含量。装载了自动进样装置的大型分析仪器,可以昼夜自动完成检验任务。

仪器联用技术在解决卫生理化检验中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仪器联用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仪器连接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点。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ICP-MS)等多种仪器联用技术,已经用于水质、食品、空气等样品中微量甚至痕量有机污染物和多种有害元素等的同时检测,如样品中的多氯联苯、二因、氯丙醇、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的检测。

近年来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全微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化学反应、分离检测的整体微型化、高通量和自动化。过去需在实验室中花费大量样品、试剂和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分析检验,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仅用微升或纳升级的样品和试剂,以很短的时间(数十或数分钟)即可完成大量检测工作。目前,DNA芯片技术已经用于转基因食品等样品的检测,以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毛细管电泳分离为核心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在卫生理化检验中逐步得到应用,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和减少试剂用量,成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检验方法。

从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样品的前处理、色谱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的改进、仪器联用技术、多学科交叉技术,是卫生理化检验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领域。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项目,既保证课题的分量与难度适中,又保证课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使毕业论文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2.卫生理化检验新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待测物的理化性质、原有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新的分析方法或改进原方法。通常应该对影响分析方法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和方法检出限的主要因素及样品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选用优化的分析测试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步骤,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并对所建立方法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1)检测条件的优化。

在新的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可以采用单因素条件试验或正交试验,确定各种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

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需优化的条件不同,分光光度法需优化的条件有合适的显色反应、显色缓冲液种类和pH值、显色剂用量、显色温度和时间等;气相色谱法在进行测定条件优化时,首选应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对色谱柱和检测器的种类进行选择,然后对柱温、气化室温度、载气种类和流速、可能用到的氢气和空气的流速等条件进行优化;液相色谱法在进行测定条件优化时,首选需要选择的也是色谱柱和检测器的种类,再对流动相的组成、酸度、流速和柱温等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必须考察在所选择的最佳色谱条件下,实际样品中待测组分与样品中干扰组分的分离情况。

(2)校准曲线的绘制。

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测量仪器响应值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测定时,所配制的标准系列,待测物的浓度或含量应在方法的线性范围之内。

校准曲线包括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二者的区别在于标准溶液的处理步骤不同。在绘制工作曲线时,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和样品分析步骤完全相同;在绘制标准曲线时,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中省略了样品的前处理步骤。

(3)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样品的前处理是建立新分析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决定分析成败的关键之一。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是使样品能适合分析方法的要求。通常样品的前处理包括样品的消化或提取、分离和净化等步骤。

对于金属元素或无机物的检测,可以采用干灰化或湿消化处理样品,并对其条件进行优化;对于有机物的检测,可以根据待测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如采用液―液萃取、超声波萃取、振摇萃取、索氏提取器提取等。样品的分离和净化,可以选择并进行条件优化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挥发法和蒸馏法、液相色层分离法、固相萃取法等。

(4)干扰试验。

根据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成分进行试验。通过干扰试验,可以确定干扰组分的允许浓度,通常在标准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干扰成分,以测定值变化±10%作为是否产生干扰的判定依据。如果存在干扰,则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消除。

(5)实际样品的测定。

采用所建立的新方法检测不同类型、不同基体的实际样品,说明方法的适用性。

(6)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对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给出线性范围、检测限、精密度、回收率、方法对照等方法学指标的评价。

三、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也是在校大学生从学校学习阶段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十分重要的综合训练和实践机会,要重视毕业论文的导师遴选、选题和开题工作,加强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毕业论文的高质量实施。对于卫生理化检验方向的毕业论文,尤其应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题目不宜过大,以免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实现预定目标,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0,28:229-230.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检验工;检验;检测;岗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一、引言

为适应“十二五”新形势下全国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落实教育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越发感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突显能力为本位,笔者拟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核心课程设置修定,进行岗位研究尝试。

二、慨述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企业所需,我所设置”的教学新理念,以食品企业日常检验项目为工作载体,既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又保证了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达到或接近“零距离上岗”,从而缩短试用周期。在专业设置及各教材内容的选择、深浅以及编排上,力求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程度)、贴近岗位(体现实用型),从而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样样通、样样松”的弊病,对分析检测方法要精讲、细讲,重在操作,旨在体现专业设置紧密联系检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来用于技能训练的课程,大多讲成了原理,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因此课程及教学的问题表现在:

1.高职轻纺食品是理科专业,可是其生源70%左右是文科生。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入校之前分数低、基础差,普遍存在“认同危机”。检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75%左右的高职学生对食品类涉及理科知识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为此产生畏惧感。

2.根据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之一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表述涉及检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理化检测的背景产生浓厚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和角度

以乳制品企业检验岗位为平台,辐射食品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验人才,以便学生“零距离上岗”。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调研的形式研究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教师为什么?什么?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一、岗位分类

乳制品检验岗位,即《原料、辅料检验》、《半成品、成品检验》、《工序样检测》、《微生物检验》、《保温检验》、《仪器检验》。

二、岗位描述(见表一)

三、核心课程与岗位技能(见表二)

四、知识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⑴ 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感官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知识;

⑵ 掌握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搭配、平衡膳食知识;

⑶ 掌握国家有关食品安全、食品检测的政策法规。

2.素质要求:

⑴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素质。

⑵ 具有良好操作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绩效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

五、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初步探索了高职教学的新思路,“理论教育与实训相适应,与现实企业所需相适应”,促进食品检测行动领域课程向上向前发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教师解决了“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等问题。故针对企业检验岗位所需的项目把相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够用”为度。

第三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和说明

参与此次研究的单位是X学院食品工程分院、X乳液检验室,通过对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提高食品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二、建议和展望

1.建立在结合态及包容实用的基础上评估所设检测内容的可适用性。

2.技术极限问题:施教者企业经验不足,需充电。

三、问题与对策

高职学生多数勉强接近三表水平,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初次接触本专业课程,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教学目标较难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结合案例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⑴于海涛.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岗位与员工成长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2。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检测机构人才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37-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范围、程度迅速扩大。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对于检测机构而言,“人员贯穿于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有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没有人才,那么检测机构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检测机构的发展,检验市场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验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在这种冲击下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实力,人才问题成为关系检测机构发展的关键。检测机构要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坚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实现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的战略目标。

当前,技术人才短缺及人员年龄结构偏老是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质量方针的实现,但现在许多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存在人员学历低、技术人员少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发现人才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的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要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竟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的、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发挥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用,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专业人员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三、引进人才

检测机构应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开向社会招聘高水平、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精通汽车检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并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检测机构自身人才的成长,力争培养一批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进人才的规格要适度。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高水平、高层次是欠理性的。一个以检验为主的检测机构,不一定要引进多名硕、博士,由于检测机构一般缺乏科研课题及适宜研究的设备、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检测工作,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也无法留住人才。

2.要处理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关系。个别检测机构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后,却不在其他员工的培养上下功夫,挫伤了众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检测机构应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提高对口人才的引进待遇。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发展。

四、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检验机构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拓能力和热情,检测机构要为留住人才积极营造两个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力度,为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果等多种手段,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充分体现知识价值、人才价值,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主观能动性,为检测机构创造更多的财富。检测机构应从七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的奖金分配中要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的特点。

2.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每个检验人员的具体量化目标进行月份、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先进评选以及职称晋升挂钩。

3.对检验人员的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出学历的重要性,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的实绩。评聘分开,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调动检验人员的自我激励。

4.鼓励员工攻读大学、研究生学位,深化专业知识,并给予适当的学费支持。

5.对员工通过专业考试取得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学费予以报销。

6.鼓励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及奖励。

7.对在专业期刊、部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以及在行业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获奖的,都要予以奖励。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1篇

(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450)

摘要:介绍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意义及取得的成果。“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以企业对机械产品检验员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改革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17-0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偏重于互换性理论的系统介绍,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在课程设置中知识性内容较多,实践性内容较少,再加上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普遍感觉学习吃力。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弄懂了,也难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

为此,应以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与机械产品检验员的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也相应更名为“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该课程改革从2009年开始进入研究与实践阶段,并在校内成立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组经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改革成果

(一)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框架

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过程中参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相关做法,不断优化阶段研究成果。笔者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机械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掌握了机械加工行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用工需求情况,调查了学校往届学生就业的岗位种类、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岗位薪酬等情况。调研结果表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机床操作、工艺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等。检测技术的核心岗位是:质量管理员、质量检验员、量仪维修工等。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学校把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班)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为: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机械加工与机电液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床操作、机电液控制、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技能,能从事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品检验、量仪维修、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现场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就业岗位后,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课题组邀请了广州理工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杰安模具厂等企业的专家及校内课程专家对专业面向的6个主要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明确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各种职业能力的要求。

构建基于机械产品检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从检测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检测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导向,按照“检测项目技术分析——检测方案制定——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质量保障”的工作过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与重建,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评估教学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标准。笔者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了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明确了师资、考核方法及实训条件要求等重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明确课程目标,理解考核标准提供了参考。

(二)建设了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精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项目源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依据企业机械零件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以企业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开发零件长度误差检测、零件角度误差检测、零件形位误差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螺纹误差检测、齿轮误差检测、零件的综合检测、金属材料常见力学性能检测等学习情境,融合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工序能力计算等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积极吸纳机械零件质量检测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内容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保证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现有设备,结合所选择企业的产品和工序质量控制案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的校本工作页。该工作页已经投入了使用,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便于学生了解有关公差知识与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了解测量工具的原理与应用,选用了相关学术期刊和教材作为师生的参考资料。

完成部分项目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 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实施的需要,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编制了任务书、学习指导书和各种检验计划表和控制图表,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动画、仿真软件,拍摄了教学视频,便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任务驱动方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每一项目教学过程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来实施,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获取检测和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学习检测工具和使用方法,在学中做、教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最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8个典型零件和质量控制项目,学生逐步领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检测对象、检测工具、质量控制方法和工作要求,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的教学目标,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实践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各项目宏观上采用“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法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书中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具体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2)采用引导文引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相互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加深对图纸上公差代号和其他技术要求的理解,掌握常用检测工具的结构、原理、使用和保养方法,掌握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行动策划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每个项目任务的教学中都设计相应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处理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问题的整个过程,并获得完成类似任务的直接经验。(4)运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检测方案,促进公差、检测及质量控制等知识的构建与分享,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5)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产品检测、质量分析与提出处理意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者、检验员、技术员等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要求和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反思、改进学习 在考核评价上,打破以往评价主体单一、重终结性评价、重考试评价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几个方面。重视过程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交流表达,相互协作,积极反思,持续改进。检查评价阶段使用评价考核表对照评价打分,评价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考勤、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过程性学习效果评价(阶段任务完成质量);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获取知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评价(相互协助、承担责任);职业素养考核(操作规范、场地环境清洁、行为习惯);表达能力评价(讨论、发言)。

(四)完善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按照“真实产品、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的建设要求和以生产性为主导的建设思路,围绕专业和课程教学,学校建有“机械产品检测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室”、“金属材料与性能检测实训室”等,各实训室配置齐全且先进,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

改革成果评价

第一,社会评价良好。机械产品检测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模拟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控制,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机械制造行业产品检测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实际、科学合理、适合课程特色,在同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领先水平。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尤其是在机械产品检测及质量控制、量具的应用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提高。任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结合了技工学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结合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考核以任务完成过程考核为主,并模拟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学生成就感特别强。

第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改革的意识和教学能力。从企业调研、专业论证会、课改培训到一体化教学设计、课改研讨课等,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往往是学习、工作、研究一肩挑。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课改实践,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批热心职教科研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为了适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不少教师争先利用寒暑两假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自觉更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每年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当然,这项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工作主要有:(1)加强一体化项目课程成果的应用,深入探讨与该课题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和完善项目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2)继续编写完成教师教学手册与教材,进一步完善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系列化课件、教学设计、考核试题库、项目评价体系等配套资料。(3)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4)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场室的建设。(5)完善校企合作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向产学研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2]杨琪文.关于机械测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张书诚.《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4]覃爱梅,陈燕云.关于公差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3).

[5]陈庆隆.《公差实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17-0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偏重于互换性理论的系统介绍,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在课程设置中知识性内容较多,实践性内容较少,再加上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普遍感觉学习吃力。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弄懂了,也难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

为此,应以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与机械产品检验员的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也相应更名为“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该课程改革从2009年开始进入研究与实践阶段,并在校内成立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组经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改革成果

(一)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框架

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过程中参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相关做法,不断优化阶段研究成果。笔者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机械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掌握了机械加工行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用工需求情况,调查了学校往届学生就业的岗位种类、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岗位薪酬等情况。调研结果表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机床操作、工艺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等。检测技术的核心岗位是:质量管理员、质量检验员、量仪维修工等。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学校把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班)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为: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机械加工与机电液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床操作、机电液控制、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技能,能从事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品检验、量仪维修、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现场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就业岗位后,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课题组邀请了广州理工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杰安模具厂等企业的专家及校内课程专家对专业面向的6个主要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明确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各种职业能力的要求。

构建基于机械产品检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从检测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检测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导向,按照“检测项目技术分析――检测方案制定――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质量保障”的工作过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与重建,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评估教学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标准。笔者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了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明确了师资、考核方法及实训条件要求等重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明确课程目标,理解考核标准提供了参考。

(二)建设了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精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项目源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依据企业机械零件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以企业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开发零件长度误差检测、零件角度误差检测、零件形位误差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螺纹误差检测、齿轮误差检测、零件的综合检测、金属材料常见力学性能检测等学习情境,融合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工序能力计算等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积极吸纳机械零件质量检测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内容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保证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现有设备,结合所选择企业的产品和工序质量控制案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的校本工作页。该工作页已经投入了使用,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便于学生了解有关公差知识与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了解测量工具的原理与应用,选用了相关学术期刊和教材作为师生的参考资料。

完成部分项目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 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实施的需要,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编制了任务书、学习指导书和各种检验计划表和控制图表,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动画、仿真软件,拍摄了教学视频,便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任务驱动方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每一项目教学过程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来实施,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获取检测和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学习检测工具和使用方法,在学中做、教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最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8个典型零件和质量控制项目,学生逐步领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检测对象、检测工具、质量控制方法和工作要求,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的教学目标,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实践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各项目宏观上采用“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法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书中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具体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2)采用引导文引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相互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加深对图纸上公差代号和其他技术要求的理解,掌握常用检测工具的结构、原理、使用和保养方法,掌握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行动策划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每个项目任务的教学中都设计相应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处理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问题的整个过程,并获得完成类似任务的直接经验。(4)运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检测方案,促进公差、检测及质量控制等知识的构建与分享,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5)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产品检测、质量分析与提出处理意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者、检验员、技术员等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要求和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反思、改进学习 在考核评价上,打破以往评价主体单一、重终结性评价、重考试评价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几个方面。重视过程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交流表达,相互协作,积极反思,持续改进。检查评价阶段使用评价考核表对照评价打分,评价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考勤、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过程性学习效果评价(阶段任务完成质量);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获取知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评价(相互协助、承担责任);职业素养考核(操作规范、场地环境清洁、行为习惯);表达能力评价(讨论、发言)。

(四)完善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按照“真实产品、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的建设要求和以生产性为主导的建设思路,围绕专业和课程教学,学校建有“机械产品检测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室”、“金属材料与性能检测实训室”等,各实训室配置齐全且先进,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

改革成果评价

第一,社会评价良好。机械产品检测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模拟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控制,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机械制造行业产品检测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实际、科学合理、适合课程特色,在同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领先水平。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尤其是在机械产品检测及质量控制、量具的应用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提高。任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结合了技工学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结合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考核以任务完成过程考核为主,并模拟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学生成就感特别强。

第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改革的意识和教学能力。从企业调研、专业论证会、课改培训到一体化教学设计、课改研讨课等,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往往是学习、工作、研究一肩挑。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课改实践,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批热心职教科研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为了适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不少教师争先利用寒暑两假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自觉更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每年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当然,这项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工作主要有:(1)加强一体化项目课程成果的应用,深入探讨与该课题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和完善项目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2)继续编写完成教师教学手册与教材,进一步完善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系列化课件、教学设计、考核试题库、项目评价体系等配套资料。(3)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4)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场室的建设。(5)完善校企合作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向产学研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2]杨琪文.关于机械测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张书诚.《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4]覃爱梅,陈燕云.关于公差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3).

[5]陈庆隆.《公差实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探索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化学分析、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和原理。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理论知识,很多实验是在为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补课。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在实践操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课程设置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干,把实验课当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单纯理论和公式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难学、厌学情绪,一些学生为了拿学分而学习,不能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需要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中,仅仅参与食品理化成分等的测定步骤,因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不完整,例如样品处理、数据处理等。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样品的保存等重要内容成了学生的“弱项”。即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但由于对数据处理方法不熟悉,误差概念不明确,导致分析结果不可靠,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就算完成任务,从来不想为什么会得到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内容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室的很多设备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各专业之间、各学科之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ATP荧光光度计、甲醇速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图片、说明书和网络知识了解,学生无法拿到这些仪器活学活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深入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强化教学效果,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先进设备及多媒体,针对课程的特点,按授课知识点制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件,或直接播放Flas、实验录像片,使理论知识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3.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开展课堂讨论。主讲教师根据所讲内容列出讨论题,所列的讨论题目大部分是食品工厂或现实生活中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带有研究、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充分准备后再讨论,然后教师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学习。教研室采取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教学,在授课结束后,主讲教师写出总结材料,并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考试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4.增加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期末试卷出一些实验操作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其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本课程以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的总体思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又重视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增加现代实验技术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中坚持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生产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葡萄酒厂、番茄酱厂、饮料公司、农产品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亲自参与食品生产和安全检验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对食品品质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卫生检测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并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尽快适应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实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增添新仪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注重食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及掺假物质检测。我院购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吸收、食品物性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实现与其他学院仪器设备共享,促进大学与企业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走向食品研究、检验、生产及外贸等部门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46-48.

[2]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09.

[3]胡伟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50-52.

[4]丁建英,张根华,权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47-17348.

[5]袁高峰,方旭波,陈小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6-57.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一、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最后,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科技论文。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科技论文。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科技论文。

四、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代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实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实现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检测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1.基本实践能力

(1)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力、课程演讲能力、完成课程论 文能力、文化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技巧能力、应用土木工程设计软件能力、应 用工 程项目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软件能力、应用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软件能力和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外语能力。是指外语交流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外 语应用能力和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2.工程实践能力

(1)知识积累能力。是指完成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岗位 实训能力 、认识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生产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毕业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实习过 程中探索性学习能力、工程实际知识的接受能力、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和实习中掌握“ 三新”的能力。

(2)主动实践能力。指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质疑能力、对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观 察能力、解决土木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协同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小组领导能 力、深入 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深入工程施工的实践能力、探索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的应 用能力和专业课知识应用能力等。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1.理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测量与检测技能应包括工程测量、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的技能。 这些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常规技能。应届 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的首要技能就是工程检测操作技能。 由于毕业 生毕竟缺乏工程经验,不能马上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工程检测操作技能就成为毕业生 的基 本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熟练掌握常规的工程检测操作的理论知 识。同时,在教学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为提高学生工程测量实际能力 ,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应包括工程管理、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并能发现工 程常 见技术问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的能力。当毕业生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在熟练掌握工 程检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会将工作优秀者安排在适当的管理岗位上,从事工程技 术的管理工作。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二阶段的考核。必要的施工计划、合理组织可 行的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些是保证工程进度和降低施 工成本的决定因素。

2.实验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离不开建筑材料质量的验证试验、混合料的配比试验、施工 过程中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的质量抽检试验和交工竣工时的验收试验。学生毕业成为工程 技术人员后,这些相关的试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经常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在校期 间所学的建 筑材料试验、建筑结构质量监测、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测和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等课程都 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项目应覆盖工程全过程的的实验内容,精度要 求要符合工程实际的要求,以此缩短从试验室到施工现场之间的距离。

根据土木专业的特点,我们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坚持实验教学四年 不断线并将土木工程 的封闭实验室变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大 学一、二年级开展结合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各种 实验 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了解实验环境和实验室管理,掌握基础性验证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数据处 理的方法。大学三年级结合道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设 计 综合性实验、建筑工程检测试验、道路检测与桥梁检测试验,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组成小 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课题的报告和技术总 结。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结合桥梁工程、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的学习,由学生 选择工程实用性实验课题,经指导教师推荐,经相关程序审批,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 技术总结。优秀的实验成果,学校要给予资助。

3.工程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 业实习。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 解。首先开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将土木工程概论按专业学科划分成总论、力学、建筑、岩 土、道路、桥梁、结构、施工、防灾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对此领域的应用、现状及 发展都了解比较透彻的、在该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或教授进行讲课。在期末的认识实习中 ,让同学们根据实习的感受,结合上课的内容写出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从而做到理论指导 实践,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转贴于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在进行 特殊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指导老师聘请工程技术专家结合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 题,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 技术问题,并指导学生对新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亲自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 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任务。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项目教学法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靠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地结合专业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生产科研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我校与施工生产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项目来自于教学基地。选择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 应用价值,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工程施工企业实际生产 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能 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 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教师与施工企业专家共 同评价学生的项目工作成果。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既 提高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使得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专业技能,提高环境 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发展能力,可以随社会的发展 和职业的不同而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可以在毕业后以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身份立即进 入社会和工程施工生产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从业观念 ,有助于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2.实录案例模拟教学法

开设实录案例教学课程,可以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育。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 进行实例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 的感 性认识。尤其是对于工程测量、工程试验、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等方面在实习的 过程中没有接触到的,或者是目前学校实验条件不具备的试验检测项目,都可以通过多媒体 进行演示。对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新工艺和新技术,发现工程常见技术问 题和解决常见技术问题等方面,学校给予立项,组织部分教师深入工程实际,进行工程全过 程的实录,采集成影像教材给学生播放,并由教师配合讲座,从而使学生掌握施工全过程的 施工工艺。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师普遍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实践 工作经验,因此造成理论知识与施工企业实践技能脱节,造成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实践学 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能到 真实的工程管理岗位实习,必然降低毕业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我们采用模拟教学法构建师生 之间的互动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的工程 管 理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聘请有经验的施工管理企业经理加以指导,这就从根本上弥补了客 观条 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施工企业经营环境,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 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 06(5).

[2]张季超,童华炜,张春梅.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3]孙文彬.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 .

[4]时志军,李晓莲,李灵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水师范 学院学报,2007(9).

[5]何培玲.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施策略[J]山西建筑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