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齐文化论文范文

齐文化论文范文

齐文化论文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毛主席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 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毛主席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交通文化;山东;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7-02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围绕交通工具、对象、服务等方面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地域文化,它所蕴含的超越历史、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对当代中国乃至当代世界的发展进步仍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山东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一、弘扬齐鲁文化中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建设“以人为本”的山东交通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是相对于“神道”来讲的。“神道主义”以神为本位,把人放在被神支配的被动地位,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独立品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人道精神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如管、晏主张富民、利民、顺应民心,因民之俗,从民之欲。墨家的兼爱、非攻、非命、节葬、贵义、兴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上》),无不从“人”出发,为人谋利益。当然,人道精神体现最突出、理论最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那“仁者爱人”的命题,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他突破了阶级的、种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为一大类来看待。他的“爱人”,是“人类之爱”,这和他的“有教无类”是一致的。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身心内外、人的地位、人的发展,是齐鲁文化中各家各派思想家理论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通过弘扬这种齐鲁文化中厚德仁民的人文精神,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努力增强行业软实力,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交通行业特色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始终坚持尊重、关心、爱护干部职工,特别要更加关心下岗职工、困难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职工,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构建和谐行业营造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内部环境。

二、发掘齐鲁文化中崇尚节气的正义精神,激励涌现更多的交通文化模范人物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还是儒家。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孔、盂是说到做到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穷于宋、困于郑、呃于陈蔡之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继续弹琴唱歌。在面前,孔子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如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齐有司黎弥以献舞乐为名,欲劫持鲁君。在千钧一发之际,孔子“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挫败了齐人的阴谋,保卫了鲁君安全,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则善养“浩然正气”,以充塞天地的气概,推行其王道主义,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张,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可以舍生忘死。

今天,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继承弘扬齐鲁文化中这种崇尚节气的正义精神,就是要在交通行业推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为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先进典型要给予重奖,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通过培养宣传先进典型,注重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更加尊重、更加关心、更加爱护先进典型,在全行业树立起崇尚节气讲正义的观念。

三、认识齐鲁文化中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把山东交通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

群体主义精神,是齐鲁诸子、各家学派的又一共同主导精神。管仲及管仲学派对合群、团结、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合群、团结、万众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根本。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无我”为极限,可说是大公无私的典型。在群体主义理论构建方面贡献最大的还是儒家。首先,孔子把“和”、“同”分开,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其次,孔子在总结前人关于群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并绘制了他那理想社会的蓝图,即《礼记・礼运》所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种理想社会,自然是空想的,但它却把“大公无私”的群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一个高度,使人们向往,并把它作为一种高尚的追求。继孔子之后,另一位集大成儒学大师荀子把群体主义提到了人类理性的高度。《苟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要把山东交通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就是要通过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提高行业服务质量,精心打造服务品牌,增强山东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岗位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逐步实现全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大投入,改善窗口单位的服务条件,营造功能完备、整洁美化、舒适便利的交通服务环境;要加快建设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龙头,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交通信息系统,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成果,改进交通管理、服务手段和方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弘扬齐鲁文化中的一诺千金的诚信传统,大力提升交通行业的信誉度

礼治与农耕,造就了以崇尚伦理道德为特征的鲁国文化。而诚信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这在《论语》中有充足的反映。如: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孔子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献典籍,“行”制社会生活实践,“忠”即忠诚,“信”即诚信。在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中,诚信占了两项。庄子本人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孙膑则进一步提出“素信者昌”(《孙膑兵法》)的战争输赢规律。

加强交通诚信建设也是交通行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积极利用齐鲁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强化广大交通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成为全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广泛开展“共铸诚信交通”实践活动,以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失信问题,带动诚信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要着力解决交通建设转借资质、随意违约,交通客运倒客、宰客,货运车辆大吨小标、擅自改装、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维修乱计工时、以次充好等问题,努力做到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惩。

五、继承齐鲁文化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发展山东交通文化的创新行业建设

齐鲁文化中的勤谨睿智精神不仅表现在先秦齐鲁诸子百家,而且表现在史前东夷人的发明创造,史前东夷人的发明创造很多,小至弓、矢、舟、车的发明,中至鱼、猎、农、牧、酿造、冶炼技术的创造,大至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制度的发现和创建,据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大多出自东夷。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地区似乎再现了史前东夷文化繁荣的时代,管仲是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改革,就是一次宏伟的创建工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军事等,都有重大的创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齐国兵学独树一帜,孙子集其大成,著成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兵典――《孙子兵法》。在科学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成就也多出齐鲁。鲁班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墨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工程学、机械学、化学、光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许多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天文学方面,齐人甘德的天文著作与魏人石申的著作合为一本,叫《甘石星经》。在医学方面,神医匾鹊――秦越人出于齐地郑阳,在当时也是无人可与他比肩的。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着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一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着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美德;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105-04

On the regional effect of the virtue factors of Qi and Lu culture

LIU Qing, BAO Cui-ping

(Marxism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As the two unique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and morality are generated from the human beings’physical activities in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guide human beings’practical activities. Exploring the moral factors and making clea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culture of Qi and Lu and moral construction will not only enhance people’s recogni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deepen the virtue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create a new research path for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s:the culture of Qi and Lu; virtue; path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丰富的道德因素不仅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同时也规范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对美德山东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充分探讨齐鲁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将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相结合,能够形塑价值世界和规训日常行为。正是在交往互动中,公民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得以培育,进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齐鲁文化中的美德因子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历久弥新的齐鲁文化依然在培养国人的道德情操和提高道德修养方面具备典型意义和标本价值,为个体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提供价值指导和行动规范。同时,齐鲁文化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推进美德山东建设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力。

(一)以“修身立业”为基础的个人品德因子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定程度上,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所在区域的道德建设水准。因此,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培育,与美德山东建设的初衷相契合。

孔子以“仁”为个体修身立业和为人处世之本,具体体现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者仁恒爱之”的思想。同时,孔子在把握人类欲望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而告诫世人“每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旨在警示人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克制本身无限制的欲望,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孔子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以及孟子所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的培养,都对彰显和培养刚正不阿、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互帮互敬、诚信友爱、一视同仁和大义凛然的山东精神,有着极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厚重的儒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对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美德山东,乃至美德中国的建设。

(二)以“六亲和睦”为目标的家庭美德因子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在决议中,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事实上,关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的思想古今有之。追根溯源,人们仍然可以从齐鲁文化中找寻到关于家庭伦理的各种美德因子。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业已成为美德山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和睦对个人进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三字经》中关于“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孝敬长辈、诚信友爱的重要伦理思想的重视,为重新认识家庭伦理关系,建立家庭道德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参考坐标[2]。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其余所有品行皆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传统的山东文化把家庭美德中的尊老爱幼、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理念看做是个体作为人的基本礼仪和道德。因为只有具备了家庭伦理中的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够谈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其他的道德规范。否则,再好的道德表现,也只能够是伪装下的虚伪。

(三)以“公私分明”为尺度的职业道德因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理念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思想,对当代公务员清正廉政建设和求真务实作风的落实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优秀齐鲁文化的传播教育和案例讲解,党员干部可以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真正落实“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从而推动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

(四)以“崇德向善”为取向的社会公德因子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德就被世人奉为圭臬,成为衡量个体是否有教养、有道德的价值标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盛行,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也相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道德滑坡、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因此成为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追寻齐鲁文化的根源,重拾宝贵的经典文化传统,弘扬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对当今社会道德的走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长的个体,必然带有该地域文化的烙印[3]。齐鲁文化概莫能外,其“公而忘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天下为己任”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山东人朴实、善良、公正、勤俭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在山东全省生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二、齐鲁文化对美德山东建设的价值考量

(一)齐鲁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良好的社会公德建立在个体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故而美德建设离不开对公民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学说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的论断,凸显了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唯有不断提高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方能真正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齐鲁文化重视对个人修养的培育,倡导个体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水平。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美德建设,需要从对个体修养的重视入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美德山东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从个体道德意识的培养抓起,为美德山东建设强基固本。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说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苍生从中获得好处。直到今天,厚重的齐鲁文化仍一再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鼓舞着世代山东人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其“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更是培育了山东人淳朴、善良、务实和正直的秉性。

厚重的齐鲁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杰出的历史名人,影响着山东人的性格秉性,塑造着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对个体道德水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山东精神,传承齐鲁文化,打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齐鲁文化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强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在指出个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发挥群体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同样,美德山东建设步履维艰,离不开对集体力量的依仗。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能够形成合力,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与现代尊老爱幼、互帮互敬、邻里互助的理念一脉相承,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和社会风气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有利于美德山东建设。此外,齐鲁文化丰富的人文理念对如何引导公众增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念,体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独到体悟,这与我们今天美德山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旨在通过提升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邻里和社区氛围,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杰出的人文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着对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视和肯定,从而在凝聚发展共识,汇集社会正能量,促进美德山东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三)齐鲁文化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

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只有允许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自由发展,才能够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山东正是以其开明的文化姿态,为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管子・牧民》中曾指出“毋曰不同生(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这充分体现了山东人容纳百川的无限胸怀,彰显着齐鲁文化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一现象的存在,需要淳朴的民风和严格的法制来保驾护航。齐鲁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提升个体道德境界、严于律己和遵纪守法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它既强调人们对周边环境的重视,也表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称号,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塑造个体价值观、引领发展方向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作为美德山东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理应积极弘扬优秀山东文化,传承厚重齐鲁文化,充分挖掘齐鲁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为建设美德山东贡献力量。

三、美德山东建设的多维文化考究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之所以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良好道德风尚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其丰富的文化精神。因此,深化美德山东建设,必须从弘扬悠久的齐鲁文化入手,加大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力度,不断提高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进而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一)积极开展文化传播与交流,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这就为进一步深化美德山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为了更好地弘扬齐鲁文化,宣传“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促进美德山东建设,山东各界人士,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需要加大齐鲁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文化传播与交流。

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齐鲁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不同群体的需要和特点,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把齐鲁文化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对微信、微博和人人网等新媒体的利用程度,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度,用文化引领社会潮流,凝聚正能量,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构建美德山东。

(二)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助推美德山东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基,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美德山东建设,离不开教育。只有把齐鲁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才能够真正发挥山东文化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最终指导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一,相关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高质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社会共识,凝聚发展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二,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加深学生对齐鲁文化和山东精神的认知,从而增加对齐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三,齐鲁文化进课堂,还必须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水平,为美德山东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方能真正促进美德山东建设[4]。

此外,我们还要有效拓宽教育宣传的途径。例如,通过国学讲堂、吕剧表演和曲阜文化景点游览等多种形式开展齐鲁文化教育引导工作,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增进对齐鲁文化发展渊源、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美德山东建设减少阻力,增进动力。

(三)举办凸显特色的传统节会,增强美德山东建设的感染力

凸显地域特色的各种节会的举办,可以切实提升人们习得齐鲁文化的趣味性、民间性和可接近性。例如,相关部门借力泰山国际登山节、潍坊国际风筝会、临沂王羲之书画节等活动的开展,彰显山东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弘扬齐鲁文化,最终引导社会大众运思山东文化。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弃其精华,取其糟粕,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而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名人、文物资源、文化古迹众多,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5]。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山东优越的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发现挖掘齐鲁文化中积极的道德因素,通过喜闻乐见的节会形式加以传播,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进而在实践中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大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所以,个体作为群体的重要构成元素,只有切实提高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综而概之,美德山东建设任务艰巨。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汲取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传承和创新齐鲁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个体和群体思维模式和行为选择的积极意义,才能够真正将优秀的齐鲁文化礼仪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尺度,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最终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宋立华.关于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妇女学苑,1998(1):11.

张冬玲.论我国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28.

孙建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重塑人际普遍信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68.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著,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昉,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晓勤在论文《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中指出,活跃在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对唐初的革新派诗人的诗风和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南北朝向唐朝诗歌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文学创作已经表现出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这些对初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子昂、王绩、初唐四杰、魏征等人在改革初唐绮靡诗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了卢思道等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北齐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以及北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并且进一步朝着深入方向发展,让我们对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对于北齐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北齐整体文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许多作家的研究还呈现出空白的状态,北齐文学的辑佚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具体作家的研究只限于影响较大的几位,对北齐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北齐文学的研究当中,使得北齐文学的研究取得更为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定.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燕鹏.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24.

【4】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06,6.

【6】石美莹.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7】张皓.北朝诗风刍议.江汉论坛,1985,8.

【8】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1.

【10】胡大雷.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文学评论,2008,5.

【11】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12】李少雍.史传文学家魏收.古典文学知识,1999,3.

【13】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五邑大学学报,2008,4.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著,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晓勤在论文《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中指出,活跃在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对唐初的革新派诗人的诗风和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南北朝向唐朝诗歌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文学创作已经表现出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这些对初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子昂、王绩、初唐四杰、魏征等人在改革初唐绮靡诗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了卢思道等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北齐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以及北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并且进一步朝着深入方向发展,让我们对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对于北齐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北齐整体文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许多作家的研究还呈现出空白的状态,北齐文学的辑佚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具体作家的研究只限于影响较大的几位,对北齐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北齐文学的研究当中,使得北齐文学的研究取得更为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定.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燕鹏.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24.

【4】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06,6.

【6】石美莹.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12.【7】张皓.北朝诗风刍议.江汉论坛,1985,8.

【8】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1.

【10】胡大雷.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文学评论,2008,5.

【11】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12】李少雍.史传文学家魏收.古典文学知识,1999,3.

【13】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五邑大学学报,2008,4.

【14】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中州学刊,2010,3.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齐文化;半岛型文化;秦始皇;民族文化

秦始皇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在中国的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使中国进入了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其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同时也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总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而齐文化,则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齐地文化,二是齐国文化。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齐文化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国的过程中可以说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齐文化”的历史沿革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齐人的概念是既宽泛又带有一定标准的。作为齐文化创造主体的齐人,不应该把里籍在齐地作为唯一标准。因为管仲生于楚,宁戚是卫国人,而陈完是陈国迁到齐国的移民,而上述三人都参与并创造了齐文化,他们是很标准的齐文化意义上的齐人;作为齐文化创造主体的齐人,也不应该把是否居住在齐地,是否能齐言作为界定的标准。因为齐地是一个变量,能齐言者也是一个变量。孟子一部分时间并不居住在齐地,也不能齐言,但他在稷下学宫的思想学术交流和言论,却更新发展了齐文化,为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虽不是土生土长的齐人,但他对齐文化做出了贡献,也应该是齐文化意义上的齐人。定义中所谓的特定历史时空,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齐文化存在的时间,应主要定格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这个时间段内。当然从文化的渊源角度,齐文化的存在时间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从文化的影响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二是齐文化存在的空间,我认为应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齐文化所存在的历史时期具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第一时期东夷文化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商末,是齐地的原始的本土文化。文化代表人物有:舜帝、太昊(伏羲)、少昊、后羿、蚩尤、商汤文化代表朝代:商朝文化代表特质:一种巫蛊文化、天下共主的文化、开放文化文化代表学说:巫蛊学,第二时期:齐国文化时期,从齐国建国到汉武帝时期,齐国文化是一种继承文化,是从东夷文化继承而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提。齐文化的保留不得不感谢太公: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文化代表人物:钟无艳、缇萦、东方朔、邹衍文化代表朝代:齐国文化代表特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文化代表学说:阴阳学,第三时期:齐鲁融合时期,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唐宋年间。文化代表人物:董永、王羲之、诸葛亮;第四时期:鲁文化时期,至今,文化代表人物: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齐地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二、齐文化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秦国在进入中原以前,主要居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上面,其算是一个弱国,而“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环境,不是想抛掉就能抛掉的,也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开始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当前学者们认为他主要接受的是齐文化,主要表现在:

(一)齐人的“阴阳学说”成为秦始皇巩固政权的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齐人邹衍是这一学说的主要集成者,这一学说被当时的很多的诸侯与方士引申到了社会的更替上,即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的,王朝的更替是自然的现象,最终又引申出“五德始终说”,成了各个君王改朝换代的重要理论支撑。秦始皇建立灭六国建立秦帝国之后,这一学说成了其灭六国巩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理论支撑。据《史记·封弹书》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传,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始皇可以说是实践“五德始终说”的第一人,而“五德终始说”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3]“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直至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才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二)对齐人“封禅文化”的继承

封禅(fēng shàn)中的“封”的意思为“祭天”,“禅”的意思为“祭地”,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中,也就是说齐国也存在这样的思想,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也继承了这一文化,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30页)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封禅大典是君王向天下人昭告其地位的一种重要的仪式,自秦始皇以后,这一仪式也存在于后面的每一个朝代当中,直至明朝以后,其才被改为祭祀。

(三)对神仙方术的迷恋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所限,人们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间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变异,视为灾异和祥瑞的征兆。相传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专门观天文、察时变、纪吉凶,用卜筮来传达天的意旨,并用祭祀来消灾祈福。在龙山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烧灼过用作占卜的兽骨,说明这时已有了预卜命运的占卜。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日食、月食和风云雨雪及祭祀天时诸神的记录。周代认为天道与人事互相感应,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春秋时,人们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国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以星宿的变异来比附州、国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间发生更密切的关系。根据相关的考证,齐地在很早就有关于神仙方术的传说,这可以说是齐地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秦始皇对不死药的幻想是神仙方术在秦朝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还曾派齐人徐福入海求仙,)。《史记.秦始皇本记》就曾记载:“齐人徐士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遗徐士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齐文化当今的传播价值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的总和,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当今社会,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齐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至今为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传播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齐文化尚变革,重兼容,形成了自身多元开放的价值特性,齐文化中的变革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不断力求革新社会的行动上,其兼容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对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兵、农等各家思想的吸收,以及对社会各类人才的招纳,求变创新是21世纪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对于文化也主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上,在人才的问题上,当今社会无一国家不是采取主动吸引的政策,这些思想无疑与齐文化不谋而合;第二,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灵活实用的价值理念,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采取重本(农)抑末(商)的政策,但是齐人从实际出发,以富民强国为目标,采取“专本肇末”的政策,倡导“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实用主义礼教观,无一不透漏出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齐文化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秦始皇本人以及其所建立的秦帝国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秦始皇在吸收齐文化的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比如对神仙方术的迷恋,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系统,一定程度上对秦国治国理念形成了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雁.齐文化资源的品种、分类及特征[J].管子学刊.2012.2:65-70.

[2]刘清香.王晓红.齐文化价值及其国际传播[J].东岳论丛.2010.11:150-153.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此外,齐如山还成功运作了梅兰芳的访美表演,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具有开拓之功。而齐如山最令人瞩目的贡献是以毕生之力完成的几百万字的剧学著作,构建起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理论体系。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民俗学家,一生出版了民俗学著作十余种。

皇皇巨著 全面收入各时期著作

2014年1月4日,第三届中国政府奖在京揭晓,由开明出版社与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国内著名专家梁燕教授主编的《齐如山文集》名列其中,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这是经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遴选,在全国出版系统层层选报的几千种优秀图书中,评选出来的体现国家优秀水准的精品图书。

全书共11卷,282.8万字,收录了齐如山一生各个时期富于代表性的戏剧学专著29部,民俗学专著14部,文学随笔2部。这是经多年搜求,在所能见到的齐如山所有著作中,通过较为严格的遴选而确定的著作――力求最大程度地体现齐如山在中国戏剧学、民俗学领域的理论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齐如山的著作在大陆出版较少。开明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齐如山文集》是大陆第一部由齐如山研究专家担任主编,全面收录齐如山一生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首次以文集体、多卷本、一次性结集出版而成的。

“文集”主要包括齐如山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出版的“齐如山剧学丛书”,于1948年至1962年在台湾出版的一系列戏剧学和民俗学著作,以及1979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齐如山全集》未收入的《说戏》、《观剧建言》、《北京三百六十行》、《北京土话》、《国剧浅释》等5部著作。它的出版,终于使这位在大陆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京剧大师走出尘封的历史来到了我们大众的面前。

专家主编 引来学界一片喝彩

《齐如山文集》的主编梁燕教授是大陆齐如山研究队伍中的领军人物。1996年,她的博士论文《齐如山剧学初探》在戏曲理论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被认为是“海峡两岸迄今为止研究齐如山最有分量的论文”。此后的十几年间,梁燕一直在齐如山研究的这块沃野上悉心耕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齐如山的理论建树》、《齐如山剧作的风格特色》、《齐如山现代戏曲导演的艺术成就》等。2008年12月,梁燕用多年心血主编的《齐如山剧学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是大陆首部研究齐如山的专著。2010年12月,由梁燕主编的《齐如山文集》出版,更是引来了学界的一片喝彩。

就以往在大陆出版的齐如山作品而言,《齐如山文集》学术质量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具体概括如下:

在选本上,经过爬剔梳理,汇聚经典,保留珍本。《齐如山文集》整理、校勘了从1913年至1962年齐如山近50年间的代表性论著,还选录、校勘了《齐如山全集》(10卷)所没有的《说戏》、《观剧建言》、《国剧浅释》、《北京三百六十行》和《北京土话》5部著作。其中对1913年出版的《说戏》一书的发现和整理意义非凡。这不仅在于它是齐如山的首部戏曲论著,距今已近百年,而且台北联经版的《齐如山全集》、辽宁教育版的“齐如山作品系列”都未收录,实属珍本。

在编写过程中,以坚持最大程度体现齐如山50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为编校原则。《齐如山文集》保持了齐如山每部著作的相对独立性。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齐如山前后期(即在北京和在台湾时期)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所得出的论断存在一定差异,如1953年出版的《国剧概论》,将国剧的舞蹈分为“形容人心思意志之舞”、“形容做事之舞”和“形容词句意义之舞”三类;而1961年出版的《国剧艺术汇考》,则将国剧的舞蹈分为“形容音乐之舞”、“形容心事之舞”、“形容做事之舞”和“形容词句之舞”四类,主编梁燕特意未做任何删改,力求再现齐如山在其研究中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对于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统一全书,体现《齐如山文集》的当代性。齐如山的早期戏剧学著作,像《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脸谱》、《国剧浅释》等书,使用文言,有的无任何标点符号,有的仅用圈、点断句,《齐如山文集》全部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齐如山身处清末和民国时期,当时著作的语言文字与今天有较大不同,如过去用“姿式”,今天用“姿势”;过去用“扮像”,今天用“扮相”,等等。《齐如山文集》在文字上都逐一进行了规范,体现了当代齐如山研究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另外,对齐如山在行文中的随意性所带来的语义不够明晰或有误的情况,都尽可能在保持原著原意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以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核对齐如山著作中所引用的文献,订正由于误记或笔误或早期编校、印刷条件落后而造成的一些明显错讹,如把传统剧目“《滚钉板》(《九更天》)”错写成“《滚钉板》(《五更天》)”,将“英国工党”错写成“美国工党”等,齐如山列举明人于慎行的《谷山笔麈》一书的“麈”字多次被误印作“”字;对这些错字、讹字、脱字、倒字均予以订正。

填补空白 受到学术界广泛赞誉

《齐如山文集》出版工程浩大,且在大陆出版尚属首次。出版者面临着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前景不明的重重困难。艰难时刻,开明出版社秉承了一贯的出版宗旨:面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出版社应该担负起文化保护、传承与推广的责任。开明出版社社领导表现出了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毅然决定介入此项出版工程,承担并全力推动了曾被一度搁置的“齐如山文集出版项目”,申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了《齐如山文集》的顺利出版。应该说,没有开明出版社社领导的远见卓识和出版者少有的气魄与作为,《齐如山文集》是无法问世的。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的朝鲜王朝。朝鲜思想史。朴齐家。北学论.

Bak Je-ga was a noted pragmatist scholar of the、Joseon、Dynasty被认为是18thcentury中对清朝了解最为丰富的人之一。他积极倡导Joseon王朝向中国学习,成功完成了《北学三部曲》, 因此 这个 著名的 “北方 学习 理论” 回顾他的写作过程,不仅有助于研究“北方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恢复19世纪and18thJoseon动力派知识分子的现实。Joseon的思想史。Bak Jega。北学理论。

。历史上,自朝鲜半岛辛罗大力引进中原文化以来,《北学》基本上属于《顺势》的行为。然而,情况在清明王朝改变后发生了变化。朝鲜王朝对明朝有很多善意,但对清朝有很多仇恨。鉴于此,《崇明排清》和《北学》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从《顺势》改为《逆势》。由于它是逆潮流而动的,所以理论的形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从17世纪到19世纪,包括李瀷、尹淳、柳寿垣、金昌协、洪大容、程大中、朴趾源等众多学者对此做出了贡献。但直到朴齐家,北学理论才真正建立起来。他是“蒂芙尼早餐”的桂冠得主。

·朴齐家(1750-1805)是朝鲜王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者。他出生于一个孤独的童年。他生在两个家庭的一个普通儿子身上。他从衰落的派系中吸取了教训,在极重门第的时代氛围中没有任何依靠。然而,朴齐家的个性非常独特、现实、务实和非传统。他具有《宝剑》的一般特征。他的仕途源于王登的祖国地位和奎章阁的建立。他迫切需要支持国防军的创始人,并且非常关心内阁中的官员。因此,朴齐家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和好运,扬弃了前人的积淀,建构了著名的北学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实学之风,对文明理论产生了启示。这是朝鲜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东亚学术界关注朴齐家的北学理论,2但主要集中在《北学议》上,并侧重于内容分析。本文将着眼于思想形成的背景环境,立足于文人生活境遇的发生和发展,勾勒出代表书籍形成过程的线性逻辑成果,从而完整再现朴齐家的《北学三部曲》。作为两个家庭的儿子,朴齐家既不能继承家族财产,也不能担任高级官员。他父亲早逝,生活困难。然而,他从十几岁起就向往外面的世界,被朋友们称为“多识人而乐出游”"每当我听说圣人,我都会积极结交朋友,讲很多好故事。周边地区很快形成了庞大友谊圈。具体来说,朴齐家的友谊圈主要包括四个群体,即以金复休为代表的第一学派、以姜世晃为代表的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中国共产党人以尹可基为代表的洪君湛轩,以朴趾源为代表的白塔友谊圈。其中,白塔友谊圈对朴齐家的影响最为显著。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聚集在这个圈子里,都向往北方的中国。这是李喜经《十载中华梦想牵》《好事中州空艳羡》中的李德懋5位,《天性自好中原》中的柳得恭6位,《钦慕中州名士》中的朴趾源7位等等。朴齐家向北方学习的梦想是最具挑战性的。他曾自言自语道:“如果他欣赏中国的痛苦,所有的绅士都会认为他们不如对方。”

·

,有向北方学习的梦想,很早就通过朋友圈与清朝建立了联系。一个是受洪大容的影响。洪大容于1765年来到清朝,与清朝人民进行了许多与天涯知己相称的书面交流。听了这些,朴齐家去了寻求建议。洪大容的清朝朋友李调元高度赞扬了这种精神:“先生初不认识洪君湛轩,听说洪君湛轩进城,下令在天涯降老雨,并立即去找他的朋友。因为洪君而爱吴,想结交他的朋友,尽管古重交道是如此。”没有这样的事。第二个是受柳琴的影响。1776年,柳琴来到清朝,带来了朴齐家的诗歌,带回了清朝的评论。在这方面,朴齐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不意,是因为敝友柳君弹素抄袭了巾衍集(柳琴的编号——引者注),表达了中朝的成年人的感激之情。这就像是一起交谈和报道邂逅。这是一生的一大幸事,而不是在太平洋周围。”。经过多年的期待,他终于在1778年获得了成为特使的机会,因此他兴奋地写信给李调元,“庶几天是对老人和马前卒的致敬,这让山川中的人们变得强大,宫殿中的车辆和船只系统,以及夫耕农百工的技能。因此,那些愿意学习和想看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写在书上,面对绅士,然后死在田野里而不怀恨。”从12

可以看出,朴齐家说过“愿学”经过几个月的旅行,在他的特使面前,他终于创作了他的杰作《北学议》。根据朴齐家的《自序》,北学议的发行时间是“今上二年”,即1778年。早年,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时间点,但近年来,日韩学者纷纷提出异议。例如,韩国安会议以序言中的“蒂凡尼早餐”开始,指出朴齐家1778年的《自序》没有分编,徐命膺和朴趾源1781年的序言中提到了内部和外部编撰的区别。因此,当年《内编》可能已经完成,外编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补充,日本学者宫崎骏按照这一思路,将《北学议》定义为先后完成的三个部分,即《内编》(科技论)、外编上半(农业理论),《外编下半》(政治理论与制度论),并指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续,主题为“技术导入”,第三部分是确保前两部分的基础,直接指向“体制问题”。作者同意上述观点。需要补充的是根据朴齐家·司马的简历,他在搬家后立即加入奎章阁,这本书应该写在仕宦前夜的开头。

的北学议,顾名思义,是一本需要学习的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朴齐家对旅途中所看到的几乎所有事物都进行了分类描述和润色,并在其作品中一一流传,从而完成了北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在由70多个项目组成的北方学习体系中,“汽车”、“城市”、“北学辩”和“尊周论”等项目一直流传至今,而“音乐”、“党论”、“东方礼俗”和“日本理论”等项目不幸丢失。关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前人已有很多成果,本文不再赘述。《北学议》手稿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朋友们纷纷为其作序。徐命膺在序言中写道:“(齐家)走进燕国,看看它的城墙、室庐、车辆和工具,他感叹道:“这个帝国制度也是明朝的制度,皇明的制度也是《周礼》的制度。“任何能通过中国的人都会熟悉并偷走它。”15夏洛克·朴趾源的序言说:“如果你把知识交给中国,你能做什么?”?。。。我没有比这长一寸,但只有一点点,我在世界上是有道德的,与之相比,如果中国固有的良法被美国拒绝,那么它将跟随(齐家)那些进入燕王朝的人,从养蚕、畜牧、城墙、宫殿、船和车,到瓦垫体系,钢笔和尺子,必须计算和比较他们的思想。如果他们有事情要做,他们必须问,如果他们有事情要做,他们必须学习。在政界和学术界“崇明排清”的大氛围下,一些学者此时需要为《北学》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徐命膺所言的《周礼制度》和朴趾源的《中国-固有良法美制》,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空间”的“时间”的一种逻辑转换“这个问题,似乎在说朝鲜的学习目标不是北方的清朝,而是历史上的中国。朴齐家的愿景是推动这个国家向中华学习,甚至成为一名企业家中华,并为此设置了三款“一远两近”车型。“一远”指陈良。朴齐家明确指出,《北学议》的命名灵感来自“孟子陈良之语”。根据孟子的说法,“陈良和楚产也在北方以取悦周公仲尼的方式向中国学习。北方的学者失败或是第一个,这就是所谓的英雄。”18因此,豪杰和陈良是是中国历史上“以夷进华”的象征。“两近”分别指崔致远和赵宪。前者是“新罗学唐”的先驱,后者是“朝鲜学”的第一人。朴齐家高度评价了两位前任:“鸭水东部,几千年来,只有两个人想要改变并来到中国。”19因此,这两个人是半岛历史上“向中国学习”的勒巴纳模式。朴齐家决心效法:“十载制科人崔致远和万言被任命为赵重峰。微观人才在惭专对很受欢迎,前人也敢于效法。”20他还说,钦慕崔和赵之是人,充满了“异世执鞭”的愿望。“执鞭”一词来自论语和述而,意思是学者们把“道”和“官”结合起来。朴齐家北学术理论的深层意图是呼吁学者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人民。他对沉迷于“形而上学”时代的学风十分谨慎,一再强调“形而下学”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北学议自序在尚书-大禹谟颠倒了“正德、正德和厚生”的顺序,在论语-子路引用了“庶之”、“富之”和“教之”的进步条件,在管子-牧民引用了“仓廪实懂礼仪,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懂荣辱”的进步条件,基于上述伏笔,朴齐家结合朝鲜的实际情况谴责道:“今天的人民在生日和金钱上都很穷,学者官僚们会袖手旁观而不去拯救他们?”22当然,要在百年固有的学习方式中呼吁切实的学习改革并不容易,这种学习方式只尊重朱子。朴齐家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在序言的末尾写道:“虽然他的话今天不必说,但他的心不应该在以后被框起来,它也是孤独的云朵和沉重的山峰(崔致远,赵宪之-引者注)之志也)。23他的密友朴趾源也说得很清楚:“要之不能与人对话。如果人们不相信它,他们会激怒我。”24

尽管

受到环境的限制,朴齐家已经向前迈出了一步,是“北学三部曲”中最重要的第一步。他推动北方研究的零散理论呈现出新的面貌并正式出现。正如徐命膺在其序言中所说:“夫天将的风而鸢首先咆哮,雨水首先到来。这本书是否被采纳尚不清楚,它可能不是我书法中的风筝蚂蚁。”25风筝在风前咆哮,在雨前蚁垤。朴齐家的《北学议》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一种新思潮的建构。

。根据他晚年的记忆,他是“日登群玉之家,二优的长期栖息地,以及大部分的牧师和世俗事务,因此他不能随意阅读”。在此期间,朴齐家还先后担任军事资本大师书、经济大师书、点石别提和李仁访问(外事职务)等职务。虽然这些都是低级官员职位,但他受到正祖的特别照顾。因此,朴齐家不仅可以充分观察王京的内部制度体系,还可以亲身体验当地民生的现实,并开始内外结合思考北学理论的下一步进展。

的机会出现在1786年的春节。根据朝鲜王朝的传统,“孟春朝参”仪式在1月1日举行。那年年初,天空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日食。登上王位一个世纪的郑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吓了一跳:“据说元代的日食甚至是《心诚悚惕矣》中的第八朵云彩。”。为此,正祖命令少吃一顿,张嘴说:“我计划等祭坛上的人来享受仪式,临门博询,鞠躬问话。我没有时间陪于应文,但我应该首先鼓励责任感,今天少吃一顿。”。1月28日22日,盛大在昌德宫慈善政府大门举行仪式。正祖不仅亲自到场,还扩大了接待各级官员的范围。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上,官员纷纷留下了一张唱片。例如,副秘书长尹承烈曰说,“我们对灾难保持警惕,在门口进行调查,这是一件大事。”29奎章阁的吴载纯还说:“(殿下)衮阙的官方格言是盐做百件作品,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玩弄文字,这是一个伟大的仪式。”30从结果来看,正祖的《求言》收获颇丰,各种规模的官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总共399场演讲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经济、道德等领域,但主要目的是维护旧体制。换句话说,人们所说的与以前的说法没有根本区别,努力的方向仍然是监管而不是创新。与

相比,朴齐家的声音不禁显得“另类”,因为他积极呼吁改革。此时,正在典设署担任王京校长的朴齐家也积极提出建议。策文在他自己的《贞蕤阁文集》和《正祖丙午所怀誊录》中,收录了这篇演讲集,题为《在丙午正月22日建立参考时间码,更不用说朴琪一家的思想》。后人通常把它缩写为朴齐家的《丙午所怀》。这篇政策性文章篇幅不长,总共2000多字,但它的文字是精心完成的,不分个人荣辱,直接指向实际问题的症结。朴齐家的开场白:“当今国家的最大缺点是贫穷。为什么我们可以拯救穷人?32联通中国拯救朝鲜贫困是整个战略的第一个主题。基于这个主题,作者还详细讨论了“连接中国”的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水路互市”,另一种是“引进西人””

的第一条路,水路互市,就是进口稀有材料。朴齐家建议朝鲜派遣特使到清朝的仪式部门,要求清朝在福建、浙江和广东开放市场,并允许朝鲜参与水贸易与日本、安南、琉球甚至西洋诸国的先例相比,获得“金银武器药品之用”和“舟车宫室器什之利”,获得“天下文献图书之博”,甚至打破国内的“偏塞固滞纤琐之见”已迫在眉睫。第二条路是“引进西人”。朴齐家建议朝鲜在观象监设立专门的哨所,并从中国雇用精通利用生活的西方人。他们应该教中国的幼儿学习《钟律仪器之度数》、《旱涝燥湿之宜制》、《筑城建屋之要领》、《掘铜烧璃之手法》和《转重致远之工技》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这种方式,不难预测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重大成果。从34

可以看出,朴齐家延续了近十年前写的《北学议》的主要精神。在“连接中国”的基础上,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学习”中国,甚至“学习”学西方“通过中国。朴齐家第二阶段的《丙午所怀》也以北学精神为基础,试图从三个层面推进这一理论。首先,国家层面。如前所述,水路交流和引进西方人都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的建议。此时,曾多次在国内外任职的朴齐家,观察范围更广,思想更全面。第二个是“实践层面”。朴齐家想要引进的各种材料和技术,实际上是朝鲜人民最迫切需要和最稀缺的东西。出于对人民的渴望,他开始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种进步与他第一次访问李仁以及目睹人民苦难的经历密切相关。最后,逐利层面。此时,朝鲜知识界的数学家大多陶醉于朱子学的全知主义,无法摆脱凌空蹈虚的学术纷争。朴齐家对此非常抵制,认为它是封闭的、停滞的和纤琐的。相反,他提倡追求简单明确的利益,并试图扭转固有的羞于谈论利益的传统。朴齐家的愿景是,工具是否真的易于使用,制度是否真的合理,人民是否真的获利,国家是否真的富强,以及现实和务实。

,当然是朴齐家他也知道他独特的建议可能会招致批评。在《丙午所怀》的开头,他首先铺平了道路:“请不要避免疯狂犯罪和略陈其一二”。在35岁结束时,他再次感谢:“言涉渎冒,恐惧还是恐惧,臣死罪谨言”。他的担心并非无理,因为《丙午所怀》与当时的大多数建议背道而驰。在内容上,朴齐家主张引进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但以李东馨为代表的其他朝臣则重申了所谓的“防塞华物”:“我们的东方习俗不重视本土产品,而重视中国的东西……除非中国的东西不能使用,否则所有防塞都是订购的”,正祖回答李氏:“切中时弊。”。另一个例子是,朴齐家主张打破儒学的学术垄断,但以士兵曹判书·徐有邻为代表的大多数朝臣反复强调儒学的最高地位:“伏愿殿下继续在明政倡导儒学,一个是光圣世卫,另一个是绝左道惑民之忧”,正祖回答徐氏:“好矣”。与这种肯定的回答不同,正祖只回答了朴齐家的真诚建议,说“根据这些文章,尔之识趣也是可见”,云云,39岁。不难推测,朴齐家的北方研究建议和其他相关改革政策并未受到权力中心的重视,更不用说积极采纳了。无论是否被采纳,《

》《蒂凡尼早餐结束几年后,朴齐家再次推广他的北学理论,这是《北学三部曲》中的第二本书与第一部分相比,本草纲要在国家层面、实践层面和营利层面上的进步是非常困难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为“终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必要基础。

1790年,他连续两次前往清朝,详细了解乾隆盛世,加深对清朝的了解。此外,他还多次离开汉阳担任地方官员,如扶余县监狱(1792年)和永平县县长(1797年),从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民生经验。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沉淀,朴齐家在朝鲜内外的观察和思考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朴齐家现阶段在仕宦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周围不断有威胁和怀疑的声音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首先,1792年,朴齐家因未经许可砍伐景慕宫周围的树木而被追究责任。时任景慕宫主讲人的李义弼与他的祖先疏远了,称之为“万万骇妄”,并准备“拿问,重勘”。其次,1793年朴齐家在扶余县被监禁期间,朝鲜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仍然被视为“无绩可言”,甚至是“合施重勘”。最后,他受到了一百根棍子的严厉惩罚,并放开了普勒。最后,在1797年,朴齐家未经授权使用了胡床(一种座位),这与他的等级不一致,当他被问到时,他很傲慢。沈焕之知道当时的经文宴会,他与他的祖先疏远了,被称为“不可以事微置之”,并要求将他免职。在上述事件中,尽管朴齐家的祖先庇护他,不让他被处置,但这种有意的庇护也引起了法庭上有权势的人的严重反感,43他的情况越来越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朴齐家即将迎来另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北方学习理论的机会。到1798年,朴齐家已经担任永平的县长三年了,他对辖区内居民的饥寒交迫感到极度痛苦。“我每次见到峡氓,他都会把工资烧光,手指都秃了。他的衣服烂了十年,他的房子塌了,然后他就可以进去了。烟煤没有烂,他的食物是破碗米饭,还有无盐蔬菜……当我问起他的随从时,他不是奴隶就是军事担保人。他支付了2560元,国家资金来自他。44此时,正祖下令从全国收集农业书籍,以迎接他祖父国王“亲耕耤田之年”的第一个家子转世。根据承政院日记,“己未即我先王亲耕耤田也处于婴儿期。旧盔甲就在拐角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计划,我接受了。妥协并使用它。可以说,这是一部完整的农民集锦。”45收到这一法令的朴齐家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因此他积极回应,并将其呈现为“一本以《北学》为主题的独特农业书籍”关于谨录所为论说的27个项目和40个注释中有9个项目,名称为“蒂芙尼早餐”。46

从书名中可以明显看出,朴齐家提出了一本继承意义上的农业书籍,继承了早期作品“蒂芙尼早餐”的名称燕行著。不仅书名相同,而且内部项目名称相对一致。此时,朴齐家综合多年的经验,根据现实的要求,选择了近30%的早期作品,然后将其汇编成符合阿格里库要求的专业作品文化书籍。后人通常称之为《进疏本北学议》。这是《北学三部曲》的第三部分,即《终曲》。虽然《进疏本北学议》被定位为“农书”,但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农业”。可以看出,大部分内容比例都被置于“农业”的前提下作者。正如朴齐家所说,“非农和益农有先务也”。所谓的“先务”主要体现在“古之四民”除“农业”之外的其他三个“学者”、“工人”和“商人”。特别是他对后者的“工人”和“商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内容上看,朴齐家的“终曲”《北方学》延续了“首曲”和“中曲”的一贯逻辑。为了准确把握朴齐家的“一贯性”,

可以介绍另一位北方思想家朴趾源(1737-1805)对照两要观察的人。在《首曲》阶段,他们先后创作了《热河日记》和《北学议海盗》。在“终曲”阶段,他们几乎同时将《课农小抄》和《进疏本北学议》呈现给正祖进,因此这两种意识形态家具是非常合适和可比的。这种巧合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金龙德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分两个阶段研究了四部作品后指出,朴趾源晚年开始回归传统,只有朴齐家是最彻底的《北学论者》。提交人无意否认先前的断言。需要补充的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两位思想家的北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应视为思想力量的差异。此时,尽管朴趾源和朴齐家继续提倡北方学习,但力量甚至体现在力量中的关键目标都有所不同。其中,朴趾源早年严格按照《农书》国家藏书的要求,在积累农业书籍的基础上完成了《课农小抄》。他的重点自然集中在“农业”上,而北方研究的目标也相应地集中在农业工具和技术上。朴齐家早年的《进疏本北学议》延续了北学议地区的名称,但他尽最大努力保留北学的原始框架,并呼吁对中国进行全面研究。从积极的一面,他呼吁:“(中国)也有丰富的经验,但它是由熟练的工作模仿的。”49从消极的一面,他呼吁:“(中国)百艺是无所事事的,有浪费但没有修复,那些每天都有时间但缺乏力量的人,夏洛克·何也?不是吗研究中国这是个错误。为此,朴齐家冒着世界批评的风险向正祖坦言:“蒂芙尼的燕京早餐之旅,喜欢谈论中国,。。。(乡下人)已经互相嘲笑了。现在,这个建议不是嘲笑任何东西,而是再次嘲笑它,以便自己接受它,并为《说矣》放弃它。”51

的顽固表现贯穿于朴齐家“北学三部曲”的整个建造过程,直到“终曲”才被外部压力改变”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就央求正祖:“冯飞的才能是荷滥觞。他不怕隐藏自己……这不是杜牧。他可以说是无辜的。他为王通感到羞耻。他不敢提出建议。他的大臣们没有责任。他们害怕和孤独了一百年。”。在文章的结尾,朴齐家还详细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国家,那里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有序的农田,整洁的方正房屋,优质优良的工具,繁茂茂密的树木,充足的牲畜,勤劳富裕的姓氏,市容整洁,言行一致,工商业发达,夜间治安良好,桥梁坚固耐用,驿站齐全得体,车船便捷,儿童有依托,老人有依托。对朴齐家来说,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家不仅是他北方学习理论起源的导火索,也是他为之奋斗了几乎一生的北方学习理论的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愿景。随着朴齐家不断与世界背道而驰的创新理念,

的外部压力和迫害越来越大严肃,北学理论趋于沉默和终结。1800年朴齐家的正祖突然去世,失去了他的伞,他立即被定罪并流放。从那以后,他一直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威胁,要他死。1805年,他在恐慌中死去。他死后,他的朋友成海应将朴齐家的一生总结如下:“在先(朴齐家-引者注之词)自从高才战败后,他拒绝受到别人的敬仰。他真的很自满,说话很有风格,锋锷殆也不能承诺。这座寺庙珍视它的材料,而且总是很好看,它的荣耀与常格不同,所以避开它的人对公众有利。这座寺庙中不存在幻想的兴起以前的世界。他死的时候,死了几个人,所以他伤了自己就消失了……那些以峭性陷机阱为原料的人不是戒乎”。成海应用“陡峭”一词来定义朴齐家的性格。他超凡脱俗的个性的确是朴齐家生活困难的主要诱因,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同时,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真正推动了他在革新路的奋进,最终实现了为后世所熟知的“北学三部曲”。

朴齐家是朝鲜思想史上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许多著名的“头衔”人们都喜欢谈论。首先,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留下了1700多首中国诗,在朝鲜半岛和清朝都很有名。第二,他也是一代的文学部长。作为奎章阁著名的图书检查员,他深受祖恩的欢迎。第三,他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曾四次前往清朝交流双方的友谊,他被称为朝鲜夫人之一当时谁最了解清朝。第四,他是北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

可以说,朴齐家在仕宦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符合这一理论。仕宦前夜早年完成了《北学议》一书,《北学》之声逐渐成为知识界的新潮流。第一次外派后,他将《丙午所怀》一书散播给祖先,并从国家、实践、利益追求等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北学理论的可操作性。在多次外派任务之后,恰逢在全国各地收集农业书籍的机会,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早期作品《北学议》的重新编辑和最后一首歌曲《进疏本北学议》的发表上。

在《北学三部曲》中作了总结在建设的过程中,朴齐家坚持坚定的目标,抵制外界的批评。虽然结果并非没有遗憾,但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他为朝鲜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风气和新的理念,这是朝鲜第一个打开氛围的人。

1 ab关于朴齐家的性格,他的朋友成海应有一首诗,“楚亭精锐甚,剑出自延津”“宝剑”是恰当的。参见[朝鲜王朝]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卷2,送柳惠甫朴次修之燕,韩国文学系列(27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27页。

2。在第一次研究中,韩国学术界可以参考李宪昶:《朴齐家,朝鲜时代最高经济发展计划的倡导者,首尔:民俗研究所,2011年。石狮学会汇编:首尔楚亭朴齐家研究:成均馆大学出版社,2013年。日本学术界可参考《山内弘一世:朝鲜华夷思想》,东京:山川出版社,2003年。中国学术界可参考《姜日天:朝鲜王朝后期北方学派实践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李英顺:《朝鲜北部学校的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

3号[朝鲜]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地区》、《答李哀》,韩国文选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8页。

4[Han]夏洛克·韩荣奎:《楚亭的都市感性与创造性写作》,实际由《社会:楚亭朴齐家研究》编辑,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200-211页。

5[朝鲜王朝]徐有本:《左苏山人文集》、《卷2》、《蒂凡尼早餐》、韩国文选系列(续106),首尔:韩国古典翻译学院,2010年,第22页。

6[朝鲜王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第34卷,《清脾录》,韩国文选系列(258),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47页。

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徐观轩》,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2页。

8[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第14卷,《热河日记》,避暑录,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282页。

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潘秋》、《韩国文选系列》(261)、《首尔:民族文化推广》协会,2001年,第664页。

10[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地区》、《答书》,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5页。

11[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李羹堂》、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3页。

1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与李羹堂》、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63页。

13[朝鲜王朝]朴齐家:《北学议》,由[韩]安国会翻译,首尔:《石枕》,2003年,第289-290页。

[14]宫嶋博史:在“场合”中自我意识的压抑:《变革之书》,社会编辑:《楚亭朴齐家研究》,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353-355页。

15[[朝鲜王朝]徐命膺:《保晩斋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3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1999年,第208页。

16[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109页。

1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18[清朝]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93页。

1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民族文化推广协会,2001年,第602页。

20[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3》,另一首冬至韵,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1页。

21[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22[朝鲜]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2页。

23[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1,北学议自序,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03页。

24[朝鲜王朝]朴趾源:《燕岩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52),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0年,第109页。

25[朝鲜王朝]徐命膺:《保晩斋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选集系列(233),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1999年,第208-209页。

2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4》一书,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77页。伦美尔27,承政院日记1593,正祖十年1月5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520页。伦美尔28,承政院日记1593,正祖十年1月5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520页。

,29奎章阁: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36页。

30承政院日记”》第1594卷,正祖十年的一月,丁卯,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1年,第568页。

31[韩]韩:解题,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校,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1-10页。

3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页。

33[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议院的成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655页。

34[朝鲜王朝]朴齐家:《北学议》,[韩]安国会译,首尔:石枕,2003年,第201-202页。

35[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4页。

3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6页。

,第37版: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44页。

,第38版: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首尔大学古典刊行会,1971年,第20页。

39[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地区的卷3》,夏洛克·丙午,第一个月22日韩国参考时间代码的建立,更不用说《公园家族的心》,韩国选集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56页。

40,承政院日记1699,正祖,2月16日,辛亥,首尔: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1971年,第251页。

41,承政院日记1719,正祖,7月17日,丁酉,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2年,第317页。

42,《正祖实录》,第46卷,《正祖在2月21日的申请》,朝鲜王朝实录,第47卷,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86年,第11页。

43[汉]金炫荣:“蒂凡尼早餐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在社会中的微笑”,由协会编辑:《楚亭朴齐家研究》,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13年,第279-281页。

44[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45,《承政院日记1800》,正祖11月22日,首尔:国家历史汇编委员会,1972年,第486页。

46[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4页。

47[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48[韩]金龙德:《贞蕤与燕岩》,东洋学研究所编辑:《晚期朝鲜文化:实学部门》,首尔:檀国大学出版部,1988年,第397-402页。

49[朝鲜王朝]朴齐家:进疏本北学议·汽车,[韩国]李佑:楚亭全书,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2年,第360页。

50[朝鲜朝鲜]朴齐家:《进疏本北学议·农蚕总论》【韩国】李佑:《楚亭全书》,首尔:亚细亚文化协会,1992年,第392页。51

【朝鲜王朝】朴齐家:《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3页。

52【朝鲜王朝】朴齐家:贞蕤阁文集,卷2,应旨进北学议疏,韩国系列(261),首尔:国家文化促进协会,2001年,第624页。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大众传播;蹴鞠;符号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文化产品层经遭遇过多次大的人为的破坏。其中最典型的,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上世纪的。前者是对文化的压迫,后者则是一次文化的集体大摧毁。

但是齐地居民以及齐文化的赞同者形成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并没有使得齐文化因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一块白板,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由此可见,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关于齐文化的具象化的外在体现就成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载体。在齐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会发现,齐文化的精髓已经以一种意念化的方式植于部分民众的心中。大众传播过程中,具象化的符号价值体现比理论性的说教以及灌输更容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蹴鞠则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联赛的市场运作与大众媒介的推动下,现代足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竞技项目。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足球,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操作下,更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和娱乐性产业。其实早在齐国时期,在足球还是被称为“蹴鞠”的时代,它就已经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民间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方式了,这种“蹴鞠精神”在当代仍可以找到它的符号意义。

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成功举行。36位国内体育文史专家和齐文化研究专家以古代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并达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赵合纵,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鞠者”为乐。

由此可知,距今2300年前,战国时期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就已经广泛开展,有了相当成熟的赛制、规模和群众基础,已初步形成一种运动项目。在现代广告传播当中,体育一度被称作是第五媒体,西方的古希腊奥林匹克传达着和平、力量的奥运普世价值。现代足球竞技的传播学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力量的释放,团队的协作和球场上的雄性美。蹴鞠从它起源来说,决定了它的市民性和娱乐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蹴鞠更多的是偏重于娱乐功能。现代人对蹴鞠的解读,总是试图通过“足球”鼻祖来增加其知名度。

在齐国,市民广泛地进行蹴鞠运动,将其作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方式,民众在蹴鞠活动中得到了自我对体育精神的需求,那时的蹴鞠于民众而言,并不存在所谓职业联赛、世界杯等概念,这只是他们生活中调剂身心、为他们带来娱乐、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体育运动更多偏重生活方面,是广大人民的一个享受的过程。通过这样自发的群体性的蹴鞠活动,民众既从中得到了心理上对蹴鞠所带来的合作、娱乐等体育精神的需求,又是一种对他们自我能力的实现。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理解齐国民众从蹴鞠中得到的满足,即蹴鞠活动的进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与自我实现。

为了探究蹴鞠在民众当中的美誉度,对一百个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样本包括50位淄博市民和50位外地市民。调查结果显示:在50位淄博市民中,有9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晓临淄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并对蹴鞠这项运动有较好的印象以及一定的兴趣;而在50位外地市民中;有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临淄是足球的发源地,但对蹴鞠这项运动;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蹴鞠这项古时的体育活动,并对这项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去了解。

从这个简单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的本土化情结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及受众的地域文化素养的空间差异性对于文化物种多样性的普及是有一定制约的,要想消除或者减少这种差异性,就应该寻找蹴鞠这一文化符号中的USP――娱乐本位。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