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数字动画技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生成的动画艺术系统。数字动画的互动性以及特有的虚拟现实性使得动画成为一种典型的数字艺术形式。数字动画的创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得各个领域中展现了一片新的光彩。

1.现代化的设计方式

设计师的思维能够利用动画技术来加以呈现。例如,在大型的建筑项目设计中,首先就应该对建筑的功能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建筑的剖面以及立面等,再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的内部、外部、视觉效果等进行设计,以实现建筑的构思。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设计者思维的一种实际体现,以直观的动画方式,方便于设计者创作和构思,这就建立了现代化的建筑方式。

2.良好的展示平台

数字动画技术直观的反映了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体现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对建筑中的各个功能设计联系加以明确,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了基础。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建立了灵活、方便的建筑设计以及平台。

3.现代化的营销模式的建立

在销售建筑的过程中,传统的销售是以制作大型建筑沙盘模型展示给客户看的,但是这种销售模式的成本较高,而且占据的空间也很大。相比之下,建筑动画可以真实的模拟建筑环境,从动画中体会到建筑的空间环境,推动客户快速做出决定。建筑动画其实也是一种广告的形式,能够以电视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数字动画技术尽管通过3Dstudio软件完成以上功能,但是还应该掌握其关键技术:第一,在三维动画建模时,有的物体的形状较为特色,需要钻孔、削边等处理,这样就要对这些物体进行粘贴和做交集运算。因为使用的CAD软件中是由点组成线和线组成面的,在运算交集时,就会可能出现切割失败等问题。因此,在建模时就要特别重视刀子和切割物体的位置。第二,材质的制作和选择。3DS给予了丰富的材质库,不过在具体的配色中还要对一些具体的颜色进行额外的制作。在选择材质时,要从物体的透明性上来选择,不然就会导致着色后会看得清楚里面物体的轮廓,影响效果。第三,动画的编辑。对于已经生成的动画片,应该把动画分解成一张张的图片,在图像处理软件中对这些图片进行编辑和修改。反之,也可以把图片合成动画片段。第四,画中画的实现:为了实现动画中的一些动作,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多个画面。例如,在设置场面时使用投影机再配合文字说明把动画投影到模建筑模型表面,实现画中画的效果。

二、数字动画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实现建筑动画是数字动画技术的一个表现方向,即建筑三维动画。通过使用动画虚拟数码技术结合电影的方式,根据房地产的建筑、园林等设计图纸把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结构等今后建成的场景提前展示给人们看,拓宽了人们的事业,而且能提前享受美好的家园生活。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动画化,以全方位的镜头观察,逼真的展现了建筑整体的形象,能够拍到相机所不能拍到的镜头,把设计者的思想和艺术形象展现出来。建筑设计中利用动画技术时可视化的建筑设计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建筑物动画,在其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能够通过可视和动态的方式来展示建筑物的地理环境、外貌、附属设施等,让人们提前感受这美妙的情境。因此,数字动画技术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方案的效果展示、投标以及论证的有力工具,在建设设计业、房地产等利于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而由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建筑物三维动画画面,压缩比高,能够以真彩色和大幅面细腻的展现出建筑物的造型和内部效果、材料质感、光照环境等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市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各种局面越来越丰富多彩。建筑设计市场作为一个持续发展且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地产市场,凭借着其高含量的技术不断增值。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都是通过平面和静态效果图展现的。而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建筑设计以三维图动画的形态立体和动态的表现了建筑设计。同平面设计相比,建筑动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仅仅是基于平面设计法则,更多的是依据艺术的规律拓展了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建筑动画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建筑动画艺术氛围中实现观众和设计者的心灵上的共鸣。对于那么还没有实现甚至是没有准备的项目,客户能够提前领略到精彩实施后的结果。当今,通过多媒体传播的数字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是平面建筑设计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字动画技术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制作模型建筑

一般使用AutoCAD来制作建筑模型,首先要把不同的图层进行分离,然后绘制建筑的平面文件,再把结果导入到3DSMAX的软件中去,在经过挤压以及放样等处理后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最后进行整合成为完整的场景。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还要对灯光加以布置,灯光的布置要能够使得亮度均匀,而且要去除阴影,去掉动态的光线反射,减少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提供清晰明亮的建筑整体效果。

2.动画设置

在完成建筑的模型的制作后,就可以到动画模型的制作中。在不同的关键帧中使用变形、位移等工具实现爬模模型的建立。单个建筑模型的动画制作要规范,要和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符合,而且多个模型动画要保持位置准确,根据先后顺序排列。在摄像机动画制作之前,应该先了解摄像机体现的重点,提前设计好摄像机的路线、镜头的拉伸和移动等等,表现动画的主题。在制作摄像机动画时,切不可出现抖动和镜头中断的现象,要进行自然地过渡。图四是某建筑动画的静帧效果图。

3.动画输出

在建筑动画设计中的输出动画阶段其实际就是摄像机拍摄的视图进行渲染的过程。建筑的最终效果图是展现建筑成果的方式,同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渲染技术的更为的精细,而且还能够对建筑的最终结果进行再现,更具有真实感。在渲染前要对建设好的模型进行环境的温完善和布置,调整相关的参数,实现渲染的最佳效果。对于建筑动画的输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光源:在建筑动画设计的光源问题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以及建筑的角度选择不同角度的光源,并且对光源的位置加以调整,以达到光源位置的最佳设置。

材质:在选择建筑的材质时可通过设置坐标的方法,对建筑环境的光源、透明度、折射等的参数加以设置,给予建筑材质纹理。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的材质也可以利用修改工具进行后期的修改或者调整。

视点和相机:在数字动画设计和渲染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展示的效果,利于设计师进行修改以及相关人员的观察,在制作和渲染动画的过程中,可设置动画的观察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最佳的地点设置视点,提出要渲染的建筑主体,通过关注环境场景和整体的效果来为最后的动画效果典型构图基础。

配景:完成建筑的渲染图后,要加入一些配景,诸如人、车辆以及标志牌等等,以更好的达到逼真的效果。数字动画技术软件中的配景图片可以根据实际的比例进行缩放,插入到渲染图中去,实现仿真效果。

四、结论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国家已明确提出要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线,建筑节能就是节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节约资源,即利用一定量的节能保温材料使其发挥最大的保温隔热功效。相关数据证明,在各种建筑架构中,围护结构的能源消耗率是最高的,占整个建筑资源消耗的一半以上。建筑外墙节能保温主要分为内保温与外保温两种(也有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其中,外墙外节能保温技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包括:施工简单、方便、快捷,容易控制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经久耐用性较强,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先进等,这些优点决定了其在各种节能保温技术当中脱颖而出,受到欢迎。另外,外保温技术是和内保温技术相对的,其也处在发展和普及阶段,这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正受到大力的推广。与内保温节能技术不同,外保温节能的技术更加先进与科学,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内节能保温和外节能保温在材料选用、尺寸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外保温方式的保温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外节能保温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阔,不论是改造后的旧楼、破楼,还是新建的建筑,外保温技术一律适用。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保温技术的优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其设置方位的特殊性,即设置在建筑护结构的外侧,所以能够对建筑主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建筑能够更加禁得住时间和外部因素的考验,扩大了建筑的空间,使住户住的放心、住的安心。

2外墙外保护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各种反复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已经证实这种具有技术和理论支持的外墙外保温技术拥有极大的可行性,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外墙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外墙施工中,此技术的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这也是由于当前施工技术与工艺不十分完善所导致,但这并不影响此技术受到建筑行业和施工单位的青睐。外墙外保温技术不同于外墙内保温,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优良的保温效果在施工完成后,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室内空间,降低冷凝结露问题的出现,使建筑物的更适宜居住和使用。而且,此种保温技术的应用还能提高建筑物护墙体的耐久性,降低建筑物的形变和裂缝率,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完整和安全,尤其是对经常出现暴雨雪天气的地区,此技术更具有适用性。另外,此技术具有极大的适用性,不论是新楼层施工,还是旧楼层施工,都能够有效运用,这也决定了其必然会被推广到建筑施工行业。虽墙体综合造价略有增加,但节省采暖设备投入,使用后空调采暖费用降低,节约能源,节土利废,综合效益明显。当然,这些因素都直接为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可能。

3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正因为外墙外保护技术在技术理论及作用上所表现出来的突出优势,使其在现今的建筑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和广阔的使用空间。接下来,将分别先从施工条件、以聚苯颗粒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为例,对其具体运用程序及流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3.1基层处理。科学合理的处理墙体外表面对墙体外表面的基本要求是清洁干净,不允许有任何灰尘、砂砾停留表面,一旦发现有污染物粘连,要立即清理干净,达到施工的要求,此外,墙体外表面必须呈90°,不能有任何弯曲,最大偏差控制在5mm以内,一旦超出这个数据,要及时处理,处理的常用材料是水泥砂浆。

3.2涂界面砂浆。在界面涂料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中,是按照20:35的比例来进行配合和分析的,其水泥砂浆和中砂的配合比是以1:1:1.2为主的综合性配合方式,这对于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在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严谨在水泥混凝土配和完成之后再进行加水,避免出现漏水和漏浆的现象。

3.3冲筋,打灰饼。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混凝土面筋的控制要严格的进行总结和归纳,一般对于筋宽都是控制在0.5~0.7的范围之内。

3.4保护层施工。在保护层施工的过程中是采用无缝刮墙进行施工的模式,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仍然是以水泥为主,且在施工的时候更是要严格的禁止出现墙体过于光滑的现象,当墙体结构太过光滑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应当采用刷子将其涂刷成鱼鳞状。当表面用手按不动时施工第二遍,表面用铝合金的刮尺初步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平整度用2m长靠尺检查,控制在4mm以内。聚苯颗粒保温料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5min,已拌完的保温材料要在3h内用完,3d~7d后施工保护层。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在建筑形式和数量不断增多的前提下,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这些信息如果得到及时收集,并加以利用,那么对于其他建筑工程的建设将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但能够缩短工期,还能够加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施工质量,除此之外还能够更好的避免很多施工事故的发生,因此,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更好的发展和推广这项技术,这样才能够将次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施工安全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全方面,高效率的对BIM技术的核心技术原理进行研究,可以说,此项技术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新起点,是一次革命性的开始,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BIM模型所包含的设计项目

1.构件方面

BIM技术在建筑结构构件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内容很丰富,包括构建材料、几何尺寸以及荷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来,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够随时进行使用和分享。尤其是在结构节点设计方面,BIM技术的使用,能够快速和直接进行构件作用的判断,将梁、板以及墙、柱等部分的信息进行定义,同时能够对连接构件做出更加合理的判定,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将其与节点的进行匹配,这样就能够将所建立模型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参数计算。比如,建筑设计中的混凝土构件,BIM技术能够将其使用量的多少以及钢筋的用量进行准确预测,并将其现实在模型信息中。

2.整体层次关系

使用BIM技术,必须要建模,而模型的构件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在虚拟的条件下,模型能够非常正确完整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人们提供最合理、最具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缓解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突发问题,协调各部分施工之间的关系,BIM技术可以及时搜集并整理各种施工信息,并实现分享,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进行查阅和使用,为建筑结构整体分析计算提供更多依据。

三、BIM模型的层次应用

1.BIM模型的集成化应用

BIM模型采用的是参数化的描述方式,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合理的信息单元描述方式,能够非常准确的将建筑结构中的梁、墙以及柱等部分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建筑物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展现过程中,其内部信息以及内涵都会被描述出来。另外,在建立模型的这个过程中,系统还会对结构中大量物理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行分类处理。技术人员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多方位的对建筑物的构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有效避免很多设计上失误,以及事故的发生。

BIM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数据库模型体现出各个设计参数,这使很多结构模型都和实体结构参数相互一致,参数在形成模型化后,会根据不同的构件特征形成相互的规则性,使模型设计能够和实际施工相互联系。

3.信息共享和交换

在结构设计完成后,BIM模型能够直接读取结构设计中的信息,并且结合这些信息建立完整的结构分析模型。三维模型的结构布置保持与分析模型相互一致的状态,使结构状态得到高度的统一,建筑信息模型在传统的模型分析上往往以数据作为基础,BIM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使数据文件转换为自身的结构形式,最终实现设计流程中的资源共享,以此提高资源的协调应用能力。

四、结构设计中BIM应用的难点

1.应用BIM技术的三维设计工具软件(Revit釆等)用了较多的模块参变量和系统参数,与二维创建视图技术有很大的不同,软件需要兼顾与二维设计习惯的一致性,所以模块参变量和系统参数比常规工具软件要复杂很多倍,这就使得应用中因为系统参数设置不当或参数与参数之间不匹配而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2.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很多结构形式十分特殊,这就需要特殊的结构模块对其进行控制,但是三维图形和剖面视图不能形成理想的施工效果,很多设计者会因此放弃BIM技术,而使用原始的二维绘图设计方案

3.结构工程师在建立BIM模型时,注重的问题主要是物理模型能否自动生成平法施工图文档,以及能否正确转化为可以被结构分析软件认可的结构分析模型。在结构设计中,安全性分析计算是首要环节和重要问题。BIM建立的是完全的数据库式模型,从理论上来说,实现BIM物理模型与结构分析模型之间的双向链接是完全可行的。

五、BIM在结构设计中的处理办法

1.建立完整的项目样板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项目样板是所有设计中的基础,而项目样板设计所包含内容很多,具体为标准化处理的线型、字体以及符号等方面。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有效的建立完整的样板,并且能够避免很多必要的重复,减少无用功,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设计标准,这项标准能够对我国结构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能够更具不同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设计符合要求的结构构件

在建筑结构中,梁、柱以及楼板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部件,因此这些部件对于建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通常来说,它们一般为预制部件、现浇部件以及各种更结构部件等。设计的时候,要从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设计。在这些形式中,比较常用的就是现浇部件。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严格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部件功能不同,浇筑的方式也不同,要最大限度减少不同因素之间的冲突反映。保障结构部件的作用能够得以有效发挥。

3.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平法表示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图绘制中,通常采用平面方法进行表示,在图纸上采取特殊的标点符号进行标注,施工技术人员通过工艺转换形成样图。BIM技术可以使平面表示法的内容多环节和多角度展示,BIM模型能够更加轻松的提取出关键数据和核心信息,以满足施工时间和放样需求。

六、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在应用BIM技术时,只要把获取到的相关设计数据移入到使用的设计软件中,就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得到分析之后的准确结果。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如果使用那些传统的建筑节能设计软件会浪费设计师很多的时间及精力,这时设计师就会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设计情况。而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节约设计师的时间,并且让设计师能够有很多的精力去进行别的方面的设计。BIM技术应用在建筑节能设计上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建筑信息模型及设计软件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建筑能力的分析过程进行优化,缩短设计所用的时间,有利于设计师解决那些比较困难复杂的问题。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符合当地的建筑标准以及有关的规定时,则能够将BIM技术和GBS技术相结合起来,并且进行建筑类型的设定。在BIM的相关模型中,能够将GBS技术直接导入其中,并且根据模型中的有关建筑信息进行热模型的建立,并且把该模型的格式转化为XML形式。为了将有关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展示,可以使用DOE技术来实现不同时间段的实时模拟。在此过程中,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建筑数据,仅仅需要将建筑设计有关的地理坐标和建筑类型输入到GBS中即可。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可以通过BIM技术和GBS技术的结合进行相关模型的建立,从而能够获得和建筑有关的详细节能数据分析结果,使得实际的建筑施工能够节约很大的能源。不仅仅GBS能够和BIM技术相结合,Riuska软件也能够和BIM技术通过使用。在这二者相互结合使用时,通过BIM技术模型的导入,设计师则能够取得很多建筑信息,方便建筑节能设计的进行。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促进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建设行业发展的趋势就是建筑节能设计,只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设计,才能够使得建筑更加的节约能源,避免的资源的浪费。建筑的能耗在全球能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对建筑设计进行节能优化,是降低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

2、BIM技术对建筑节能设计的价值

在建筑节能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对其有着非常的的价值,主要包括碰撞检查、精确施工和计划及协同提升效率等几方面。在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建筑节能设计时,工程师和设计师有时候根本不能够查找出二维蓝图中涉及的冲突问题。在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工程都可能会由于碰撞问题而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进行返工。但是重新设计施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不仅损失材料,还会损失机械台班,出现窝工现象。而然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应用BIM技术进行BIM模型的创建,系统则能够自行进行有关碰撞的检查,即使是全碰撞情况也能够检测出来。BIM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准确的碰撞检查结果,并且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防止碰撞造成的损失。在进行项目施工计划时,手工进行预算工作会使得工作的准确性降低,不能够准确的计划出相关的资源,不精确的计划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损失。而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应用BIM技术,则能够使得施工和计划非常的精确,优化施工,避免资源的浪费。在施工计划上,利用虚拟的施工模拟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建筑时所用的资源和设备情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可能会因为该项工程非常的复杂,并且项目团队是临时组成的,就会严重的影响工期,造成损失。而应用BIM技术一则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获得精确的数据;二则在BIM模型上直接做节能设计和节能计算可以避免设计人员的重复建模从而提高设计工作效率,也使得项目各阶段的工作比较的协调,加快从设计到施工阶段的时间。BIM系统其核心是通过三维设计获得工程信息模型和几乎所有与设计相关的设计数据,可以持续即时地提供项目设计内容、进度以及更改信息,这些信息完整可靠,质量高并且完全协调。

3、总结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注重空调设施在暖通设计中的可调节性和可操作性。暖通设计空调系统的可调节性是针对建筑结构的季节性的空调系统而设计的,能够确保空调可调节,从而适应四季的变化负荷。我们国家目前比较好的两种针对可调节性能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是VAV 空调系统和VRV 变频空调系统,可控性较强,虽然初期投资费用昂贵,但是后期的运行能耗较小[1]。对于一些公共的建筑设备,在进行设计方案的时候要从节省能源的角度去考虑,由于空调设备不需要全天候的使用,因此对运行空调的工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熟悉的操作空调系统。

2)空气调节与通风的注意事项。在暖通设计建筑的要求规范当中有冬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的明确规定,在进行暖通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按照参数的要求进行。浴室的温度要大于25度,而盥洗室和厕所的温度要维持在12度上下。此外,通过门窗的冷空气量是影响室内温度的重要因素,在暖通设计时要将通过门窗的冷空气量包含在系统的热负荷量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暖通设计中应该合理恰当的去选择通风设备的保温材料,例如很多设计人员所选择的铝箔玻璃棉对风管的保温效果确实不错,但针对冷冻水管和立管却没有什么效果。一般情况下风管的设计不允许穿过防火墙或者变形缝,特殊情况下需要穿过变形缝时,需在俩侧设置防火阀;要穿过防火墙的话则要设置防火阀穿越的位置。

3)严格要求设计人员。设计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设计能力,需要定期的对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有效的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设计人员在学习掌握规范的标准和要求的同时,也有着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够处理突发事件。严格要求设计人员按照相关政府以及国家的规定进行设计工作。

2 在暖通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2.1 合理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在暖通设计中,注重使用绿色材料,多选用可回收利用和可以重复使用的保温材料以及管材。尽量做到在满足建筑需要的同时,减少材料对居住者的不良影响,避免使用不节能的环保材料,严格把关材料的选择,杜绝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禁止使用Halons 以及HCFCs,需要制冷时尽量少去使用CFCS制冷剂。综合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技术缺之不可的。而考虑到降低成本,建议本地取材,取近舍远,也能够大大降低材料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减少了业主的负担。

2.2 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

常规的能源通常价格较可再生能源要高,且不环保。作为现代绿色建筑技术之一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绿色建筑消耗的首选,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损耗。因此,运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暖通系统的高能耗是现在暖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考虑到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进行暖通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权衡可再生资源分担暖通系统的部分作用并维持暖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暖通在空气调节、通风以及采暖这三个方面。采暖相对来说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供暖的能耗,做到良好的辅助供暖设备呢?在中国泰州的民俗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中心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作为冬季的热源,很好的发掘了当地的地热资源优势。土壤源热泵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采暖空调热量可以达到24000kw h/年,且可以承担百分之百的负荷。而在夏天则是从土壤提取冷量转到建筑内进行供冷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热能储备供冬季使用,反之亦然。在暖通设计之中高效率的应用可再生资源,既环保节能也节约成本。

2.3 关注建筑的全面节能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建筑节能就是要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但在我国由于节能的意识不强,再加上我国建筑技能和设计理念的落后,都制约着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我国建筑师多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功能的建设,很多的节能设计方案多是沿用已有的资料,很少有人会考察施工地点,修改设计方案,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节能性不强,能源消耗大。在建筑节能设计上,需要经过很多数据的定量分析,这些都要在建筑之前,通过人工和专业软件进行操作。但在我国这些工作多是在施工之后才开始进行能量分析,最后因施工问题无法进行修改,即使能在施工前进行数据分析也因为缺少软件的专业操作人员而无法进行。总的来说,无法进行专业数据定量分析,很难设计出好的节能方案,这与我国缺少专业过硬的建筑设计师有关,这也限制着我国节能设计的发展。建筑产生的本来意义就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这也是所有建筑都要遵循的原则,为了实现生态建筑这一目标,建筑节能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2BIM技术的概念

BIM技术将建筑的物理元素和功能元素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将建筑数字化,这样就可以在软件上对建筑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检测。数字化的建筑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所有的建筑过程都可以监控。立体空间模型的建立,便于网络信息共享,各种设计方案在模型上都可以快速实施,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BIM技术已经在建筑的各个过程得到广泛应用。

3BIM技术的应用

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可以快速创建建筑的虚拟数据模型,将与建筑相关的一系列数据直观的展现在设计者面前。有了BIM技术的融入,数据化的建筑就可以在各种软件中快速进行数据分析。在进行能量分析时只需将数据输入到专业的软件中就可以得出详细的分析结果。在进行能量分析时可以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和分析工具来简化操作步骤,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计算机的加入使得能量分析更快速更准确。在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时,BIM技术可以自动根据已有数据进行风环境分析,还可以提供太阳辐射分析,方便设计人员对建筑的外表面进行技术优化,提高建筑的生态效应。BIM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完善,连窗子位置变化对光的影响都可以进行分析,精准度越来越高。

4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上的应用

4.1协同设计

采用BIM技术可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模型中汇集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全部信息。可以取读水泵的尺寸、水泵的用电量等信息,而且需要读取跨专业的信息时,可以直接取读。在水泵进行修改电量的时候,可以对负荷的计算进行同步的更新。采用BIM模型,全部的专业必须找模型中检查操作,这样可以简化工作的流程,提高建筑节能设计工程的联动性。在使用BIM技术时,设计的工作是在BIM模型中进行的,参与设计的任意方修改了设计,其他人员可以及时的看到,可以进行研究讨论,这样就提高协同设计的效率。

4.2参数化设计

对于Revit模型而言,明细表、三维视图、二维视图等可以在建筑模型中表现出信息的形式,如果修改Revit模型的参数化,Revit模型的引擎可以对平面、明细表、模型视图、等不同的位置的设计进行修改,并且及时的把修改后的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模型的处于正常的运作状态。例如建筑节能专业在进行平面设计布置时,需要合理的配置喷头、消火栓等,并且这些设备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在材料表中解决此问题,这样节能设计过程的设计质量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在建筑工程中引起参数化设计,对于BIM引进计算机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在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对于水力的计算,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一定的软件进行计算,而采用BIM技术可以直接的读取卫生器具和设备的信息,并且如果设定管道水力特性,BIM模型可以对管径的设计进行自动的修改,这样可以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4.3可视化设计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传统的设计方式通常是采用CAD信息平台,这样给排水设计人员需要汇集平面图、立体图和剖面图的信息,对建筑图形进行复原,在分析和设计中调整建筑的结构和梁高位置的信息。采用CAD信息平台,对于结构复杂、工期短的工程,在信息的传递中往往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在现代化的给排水设计中大多采用BIM技术,这种技术通常是在建筑工程中建筑信息模型,利用信息模型可以直观的读取信息,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传递中的失真现象,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给排水的施工项目模型不同于土建项目的设计模型,它是在土建项目模型的基础之上,设计给排水系统,这样就需要对局部的设计模型进行修改,但是如果修改就会影响到楼层的平面设计,多数情况下采用以楼层为基础的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扰乱了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而采用BIM技术在设计模型中进行修改,可以充分的把握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整体性,修改工作简单、操作性强。

4.4安装模型的设计

在BIM模型中引入安装模型设计,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把时间维度引入BIM模型中,并且编制安装进度表,并且可以利用模型实现项目预先可视化的效果。编制合理的工程进度表,可以对给排水工程进行整体把握,全局规划,这样可以简化安装和设计的流程,降低设计变更率,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效率。

5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教学改革;绿色设计;理论教学

引言

绿色建筑无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我国传统的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建筑教学中,都会偏重建筑的艺术性,忽视技术性,重主观分析,轻客观量化[1、2]。这就造成建筑师对技术的漠视和生疏,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构思与绿色技术策略脱节;即使那些做了些绿色设计的方案,也很少能够进行量化分析。众所周知,缺乏数据支持的绿色设计很难做到真正的节能。此外,一些建筑师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但对数值分析结果知之甚少,无法将分析与设计相关联[3]。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这些绿色建筑设计就会陷入对形式的操弄和概念把玩中,走向“伪绿色”和“反生态”[4]。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摇篮,大学建筑教育在灌输技术理论知识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方面责无旁贷。尽管我国高校建筑学系近些年来一直倡导绿色和可持续建筑教育,但我国大部分建筑学专业采用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5],即将建筑技术理论和建筑设计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条线,建筑技术课程在内容上偏重技术理论知识,枯燥深奥,与建筑实践联系较少,而在师资配备上往往选择纯技术背景的教师,由于不具备建筑设计背景,这些教师很少能将技术理论与建筑设计结合讲解,就更别提让学生将所学的技术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6、7]。笔者自2010年起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学三年级本科的建筑技术课程。为改变当前现状,笔者尝试从建筑技术理论教学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并在设计中强调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等一系列量化分析手段。笔者的教改无疑让建筑学学生更为重视技术理论和绿色建筑理念,然而却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学生往往过分重视理论和量化分析,忘记了建筑设计这一根本。论文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希望抛砖引玉,来引导和促进我国建筑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1教学调整

笔者所教授的建筑技术课程有两门—‘建筑技术II-建筑声、光、热’和‘建筑技术III-建筑设备’,这两门都为技术核心课。前者为建筑学传统的‘建筑物理’,主要学习建筑热工、光学、声学中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节能知识。后者为‘建筑设备’课程,主要介绍建筑给排水系统、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这两门课的主要特点是技术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为了使这两门课程能够更能适合当代绿色和可持续建筑发展,笔者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以下调整和修改:(1)大量介绍绿色建筑优秀设计案例。除基础技术理论教学外,笔者介绍了大量的优秀绿色建筑设计。比如以伦佐•皮亚诺所设计的Tjibaou文化中心,来讲解如何利用当地气候特点来进行被动节能设计。在讲解建筑如何适应干热和湿热这两种不同气候特点时,以不同地域的当地民居为着眼点,从整体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案例来分析如何通过设计来应对不同的环境。(2)强调主动和被动节能设计的有机结合。被动节能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在减少甚至是不依赖主动节能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来创造较为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这对于建筑学学生尤为重要。但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忽视建筑设备在建筑设计中所占的地位。笔者以ReynerBanham的《ArchitectureoftheWell-temperedEnvironment》一书为基点[8],讲解现代建筑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变现代建筑设计和理念,帮助学生重视被动节能设计的同时,也要兼顾主动建筑节能设计。(3)注重大建筑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reenBuilding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LEED评估体系(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对城市生态和基地的自然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建筑节水和水循环利用方面,但相关知识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却相对薄弱,仅在建筑设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设备节水和中水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通过利用规划和设计来综合考虑雨水收集、废水利用等则是完全没有涉及。为了增强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引入了与建筑与景观设计最为密切的LID技术。LowImpactDevelopment(英文简称: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草沟等不同的是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9]。LID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排水体系、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雨水再生系统等都一一被介绍到,与LID技术相关的各种网站也都提供给学生[10]。(4)强化量化分析的意识和手段。我国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面临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缺乏量化分析,而真正的绿色设计往往需要客观数据的支持,只有通过对其绿色设计的定量评价,才具有可信性与科学性。为加强量化分析手段,笔者将Autodesk公司的Ecotect这一能耗模拟软件引入到建筑技术课程中。Ecotect具有较全面的整体环境分析手段,可以对建筑物的朝向、立面、空间划分等进行能耗比较分析。根据以往经验,笔者在教授过程中会一再强调计算机模拟软件的优劣性,以及如何解读模拟结果。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测量、邀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参与各种绿色设计竞赛等一系列方式来加深和拓宽学生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

2绿色设计

为了让建筑技术理论更好地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笔者取消了与设计课脱节的作业和理论知识考试,而是布置了一个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设计。选择既有建筑可以让学生掌握建筑技术的实践知识,而专项设计不仅可以节省设计时间,还能使设计课题更具有针对性。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设计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实地考察该建筑的现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中型公共建筑,实地测量和评估该建筑的声、光、热物理环境现状,此外还要求学生去调查建筑的用水量、照明和设备用电量等能耗信息。在此基础上,就是针对改建筑进行绿色节能改造设计。设计要求是可以不考虑改造室内平面布局和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进行可持续再利用改造,如增加遮阳、绿色屋面(屋顶花园)、垂直绿化、被动和主动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及再利用、固体垃圾分类处理等。为配合课程需要,设计还要求学生研究一些基础的节能设计手段,如改变既有建筑的窗墙比、增加遮阳、利用自然通风等,或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等手法,进行节能优化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等手段,定量研究不同的绿化节能设计,并进行方案优化比较,但也说明如果某些绿色节能设计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可采用概念设计,但需要有设计详图和一定的文字进行补充说明。笔者希望以建筑技术理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改变建筑系学生重艺术而轻技术,重形态分析而轻客观量化的问题。然而两年的教改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的绿色设计走向令一个极端。尽管也有一些优秀的绿色设计出现(图1),但大部分学生在绿色节能改造设计中过分看重技术和客观量化分析,反而忽略建筑设计这一根本,图2为一个典型的学生作业。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上,在节能设计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而不是设计手法,如采用先进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来减少建筑的能耗。尽管笔者在今年增加了强制性被动节能设计要求,但很多学生往往采用一些如增加遮阳设计,减少窗墙比等简单的设计措施,真正好的绿色设计却很少见。此外,就是深入设计问题,如在课程中介绍了LID技术后,很多学生都想到收集雨水,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设计了一个雨水收集池,但却没有人能做进一步的考虑,包括如何处理收集来的雨水以及与周围环境相配合等。

3分析与讨论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设计方法,数字化技术,工具,媒介

Abstract: With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eans and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s are more and more questioned. Digital architecture, cyber space (cyberspace), virtual architecture, digital design, parametric design, new terms emerge.

Key words: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 tools, media.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辅助绘图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的角色。特别是集最新数字化技术之大成者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已经让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出现无疑会对以往经典的设计思维方式产生变革。

“设计的过程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准确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准确就要求我们对问题有系统和科学的认识,高效则对我们采取的工具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以上两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面对新世纪设计要求的时候,显的片面而武断,全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突发奇想,“感觉”和“悟性”等词语不断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在设计过程中也反映出建筑师对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运用的认识不足,数字化技术给了设计带来的仅仅是快速绘图和精致的表现。而面对这种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中又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其一:狂热的追求,面对数字化设计出的完全不一样建筑形式带来的新奇感,不去深入研究,为形式而形式。其二:漠然的观望。不去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方法,只是漠然的面对的这场变革。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欧美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和设计机构都在上世纪末期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大胆尝试,例如J•努维尔探究的数字技术建筑新语汇、C•索杜的生成设计法;F•盖里、P•埃森曼、D•里伯斯金、T•迈尼、G•里恩都从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艾森曼为代表的东海岸和盖里为代表的西海岸的事迹也广为人知。KPF、SOM、荷兰的NOX、MVRDV、OMA事务所,Noman Foster事务所和英国的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都建立起来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支持部门,如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化研究部门CODE,已经逐步在公司内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设数字建筑设计的教学课程,随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等也开设相关设计课程或建立研究机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和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的设计研究实验室为参数化建筑设计和参数化城市设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流体城市(图1)、集群主义、参数化主义、关联设计(图2)成为了他们理论的口号。

在日本,先锋建筑师渡边诚早在10年前就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建筑。他用浅白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关于数字化设计的关键点: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这种实现能否离开计算机 的问题。建筑师村野藤吾所设计的表现人性美感的柔软曲面形体建筑和伊东丰雄的建筑都从各个方面对数字化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在对设计思维方式研究这一方面有明显的缺失与滞后,大部分是在介绍和学习西方的相关理论。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数字化技术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己经扎根多年,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常见的此类书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多还是停留在制图和效果表达演示层面上。 而对参数化设计研究的一些理论则更加鲜为常见,张利博士的《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和俞传飞博士的《界限的消融_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及其表现关系的嬗变》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的刘育东一直致力于数字建筑新理论的研究,发表了《数位建筑发展》、《数码建筑》、《建筑的涵意》等专著。以上这些对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技术的微笑――传统美学的缺失

数字化设计以其理性的态度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影响了建筑形式的生成逻辑,从而进一步给建筑带来不同于传统美学需求的建筑形式,数字化设计的建筑形式并不能用传统美学的法则来衡量。这种美来自于对影响建筑生成因素的理性思考,由于受非线性理论等复杂科学的影响,数字化设计者认为影响建筑的因素是混沌复杂的,因此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不规则的、是非线性的,形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摆脱了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逃离了静态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限制,超越了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比例、对称和秩序理念等传统美学的基础,生成了一种充满创造力、激动人心的复杂几何形式。基于欧几几何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念――均匀、韵律、节奏、和谐、均衡等在参数化设计中已完全不适用了。

正如前文说述,传统建筑的形态一般是静态的、稳定的,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形式的逻辑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美学上强调构图均衡、比例和谐,,复杂的曲线和曲面等新几何元素被引用在建筑之中,使建筑的形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不规则的特征。

由于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在这些形体中我们看不到它对建筑传统形式的呼应,看不出它对经典美学法则的继承,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缺失。它关心的是更广阔的自然和宇宙,关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但在提倡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社会,这种建筑形态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对当代建筑和建筑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师面临的挑战

在对传统设计过程中的这场变革中,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辅助设计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建筑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影响建筑生成的复杂因素,建筑师需要主动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建筑师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期不能比拟的,但同样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和误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创造力与建筑师是否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完成和实现设计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前者才是决定设计水平的关键。建筑师还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掌控者。例如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图3)和圣家大教堂(图4)时,并没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建筑师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让人折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所包含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中立的,而是代表了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意志。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若没有正确认识他所运用的技术,技术的意志会下意识的左右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建筑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被动的接受技术带来的影响。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建筑师应该主动去了解数字化技术,深入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历史,使之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其次需要协同好与其他设计工种的关系。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和其他工种的设计人员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交流的进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其实很关键,倘若一个软件中所特有的技术操作结果并不能为其他软件所用,那么设计的过程依然和传统设计一样是片面的。

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还带来的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正如B•吉尔(B.Gille)在《技术史》中所言,“程序化(技术的进步方式)必须渗透一切科技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这类经常被提出的领域,同样还包括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加技术发展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适应一个总体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对技术的追求与对文化的尊重并不矛盾,建筑师应该积极应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异化,关键还在于建筑师对待数字化技术和文化的态度。

小结

尽管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设计工具和设计媒介,解放了建筑师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让建筑师思维更加专注于影响建筑生成的各种因素,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建筑脑力劳动者的角色。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总体把控,发挥能动性。并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筑师要处理好自身与技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广泛的交流,积极地参与到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主动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谨慎地面对数字化技术多带来的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建成,卫兆骥,王诂主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英]艾姆利•拉克托斯.科学研究课题的方法论[M].Cambridge,1978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新技术 创新设计 应用

一、分析建筑设计的本质

1.1 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建筑的特性

建筑设计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 而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 (包括即时输入的) 和可以组合的东西。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因子(要素) 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 经济、 文化艺术、 形式、 技术、 材料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 建筑的实用效能与其他艺术门类 (如绘画) 相比, 总体上制作所耗的代价之高、 之广显然不可比拟, 而资源的有限显然决定着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1.2 建筑设计的目的性和原则

从目前来看,无论建筑界或社会上对目前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倾向和设计思想的混乱颇有微词,一些大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议论, 建筑的目的性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本义来讲,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 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建筑的第一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也必然通过建筑体型和空间形态,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这一切都与国情和物质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 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建筑设计的原则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使得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而且不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负面效应,使建筑和环境都达到可持续、 和谐发展。

二、生态技术的应用

2.1 建筑生态技术的内涵

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 包括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等, 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 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 常规技术、 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 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2.2 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 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 比如能源优化问题、 污

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问题, 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 这些并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 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在技术方案方面, 必须满足规划选址合理, 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降低能源消耗, 采用太阳能、 风能等。在技术决策方面, 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实现建筑防晒, 自然采光照明等, 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三、建筑设计创新的来源

3.1创造性思维的发掘、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这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所在,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而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重要机制在于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在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运用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则是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

3.2智力集合过程中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即为设计创作。而设计灵感往往带有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它是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一瞬间的思想闪现与跳跃。人们从生活深处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它通过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使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

四、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基础

4.1 理论创新应该借鉴广泛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呢,这就需要设计者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大胆运用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积极的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日子里,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争取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4.2 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探索

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在其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中指出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对于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的水平。

4.3 加强“本土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地大物博,有利于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五、建筑设计创新展望

5.1 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5.2 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艺术。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和革新,应该完全地放开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而创作出具备高度艺术水准的新品质建筑,体现建筑艺术的新观念以及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的高水平。

5.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是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的集合,它不是孤立的。它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不仅表现在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5.4 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建筑创作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它不是孤立的。它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随着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场所的不断崛起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异乎寻常的,它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着整座城市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设计来体现现代人文精神,应与市民自豪感相结合。

5.5 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数字化是一种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如人们熟悉的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运用了电脑扫描将模型数据转化为施工图纸,再分解为每一块工厂制作的铁合金外墙板。这在用传统技术的时代是无法想像和完成的。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1.建筑新技术分类方法

建筑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建筑技术是指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等,广义技术则指不仅包括狭义建筑技术还包括了建筑生产过程涉及到劳动对象、工具和产品等。将建筑技术分类为建筑设计媒介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工艺、建筑物理环境、建筑设备系统和建筑节能等。

本文所述及的建筑新技术是指广义的建筑技术。建设部《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和《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文件把建设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界定为“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等领域,并经过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或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将建筑新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归纳为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施工、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构造以及建筑技术科学教学等方面。

结合上述有关建筑新技术的理论,根据技术论和技术创新论原理,从技术产生的方法、市场和社会需求、技术创新的进程以及生产要素等几个方面进行建筑新技术分类,建立了建筑新技术分类体系框架(如图1)。

2.按技术成因分类

按技术成因分类,就是按新技术创造和产生的方法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可以表明建筑新技术研究的方法,并可启发和拓宽研究的思路。

2.1原理推演型建筑新技术

从基础科学中的科学理论与原理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理性思维加工,得出一些适用于建筑生产的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构思和实验研究,由此实现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最后导致建筑新技术的产生。这一类建筑新技术可称为原理推演型建筑新技术。例如,根据地球板块运动理论的力学分析和地球力学的新理论,工程结构学家提出全新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体系一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

2.2缺陷消除型建筑新技术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一种建筑技术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或者适用所有的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地消除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过程中实现的。大多数建筑新技术都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研制的,可把它们归为缺陷消除性的建筑新技术。例如,为消除普通钢筋混凝土的盐水降解、劣化作用、自重大等缺点而研制出碳纤维增强混疑土(CFRC)。

2.3移植型建筑新技术

把国外的或其他领域先进的或新的技术移植于建筑领域,形成一种适用于我国建筑领域的新的技术原理,从而导致建筑技术发明或技术革新,这类新技术可称为移植型建筑新技术。移植方法包括直接移植(不改变被移植技术的技术原理,但在移植中一般需要在外型、规格和品质上要适应建筑本身的要求)。类比移植(采用类比方法移植功能上相似部分)和推测移植(从所公开的片断研究结果和资料及基本原理加以研究推测)等。如在建筑天然采光中移植光导纤维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中引进碳纤维材料等。

2.4仿生型建筑新技术

以生物系统原理作为建筑新技术原理构思的源泉,通过模拟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可构造出新的建筑技术称为仿生型建筑新技术。实际上,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一门被称为“建筑仿生学”(亦有人称为“仿生建筑学”)学科正在兴起,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和概念仿生等。例如,借鉴深海扇贝形外壳的结构形式,卓新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壳结构一扇贝形网壳结构。

2.5技术综合型建筑新技术

把建筑领域或其他领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的现有技术原理或技术成果进行组构和整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技术系统,形成新的建筑技术,称为技术综合型建筑新技术。例如,将传统的钢筋砼结构与钢结构两种结构形式组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体系一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14。

3.按技术研制目的分类

任何一项具有价值的新技术的产生都是为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这也是新技术研制的目的。这种分类可以表明建筑新技术的目的,确定其研究价值。没有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3.1节约劳动与资本型建筑新技术

这一类新技术是通过技术移植等方法,寻求新的成本低廉或生产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替代原有技术,或者对原有技术从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角度进行改进。例如,早拆模技术、爬升脚手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14等。

3.2 生态环境型建筑新技术

又称为绿色建筑技术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建设、保护和修复环境与生态为目的的一类建筑新技术,是建筑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如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快速清洁施工工艺、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等。

3.3 节能省耗型建筑新技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消耗了50%以上的物质原料,而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50%15。因此,近几年来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新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从墙体材料改革、围护结构节能保温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到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等,并且这将是未来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它涉及到建筑设计(如自然光采用技术)、建筑结构(如钢一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筑施工(如竹胶合板模板技术)等整个建筑过程。

3.4 其他目的型建筑新技术

除了上述三个目标之外其他的目标,如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等。

4.按技术发展进程分类

按技术发展进程分类,就是按新技术研制过程进行分类。这一分类可以表明建筑新技术的性质和特点,说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4.1 渐进型建筑新技术

这是一种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累积性质的改进技术,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阶段型新技术。实际上,大多数的重大技术创新是通过这种渐进型技术研究而实现的。例如,智能居住建筑技术从初始的可视对讲、宽带网接入等单功能/专用系统阶段,逐渐发展到包括安全防范系统、管理监控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三个系统组成的多功能系统合成阶段,又发展到目前的基于综合布线技术的上述多系统综合集成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基于Inter¬net网、家庭技术总线技术和家庭IP智能终端的一体化的系统集成.。

4.2 质变型建筑新技术

质变型建筑新技术是指不受现有技术原理或思维模式的限制,由直觉思维(灵感)、逆向思维或扩散思维等产生的突破性的新技术。例如,据报道日本鹿岛建设和横河工事共同开发了一个称为“TheSHUTTLIZE-Method”施工吊装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的吊装方式的思维,将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相分离,突破了塔式起重机的18t起重量的限制,最大能吊装40t构件。

4.3技术系统变革型建筑新技术

这一类新技术是指技术体系上的创新,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和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依靠一系列的渐近式和质变式创新积累才能完成的复杂系统过程。如轻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等。虽然技术系统变革的建筑新技术数量是很有限的,但它会对传统产业起到改造作用并带动产业的巨大发展。

4.4技术一经济范式变革型建筑新技术

技术一经济范式变革型的建筑新技术是指包含多个技术系统变革并会导致技术与研究系统总体格局变化的产业整体性技术。这一类技术将改变本行业的产业结构,且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部门,甚至引起人类的价值观和常识的变化。这一类的新技术的产生和成长,必须依靠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例如,正在形成的绿色建筑体系,将改变人们的居住理念,并使得在建筑规划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建造的理论、理念与方法上产生质的变革,会促使建筑业向生态型产业转型,产业结构随之变化,与建筑业相关联的建材业、冶金业等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5.按生产要素分类

按生产要素分类,就是根据建筑生产的过程和生产要素进行分类,这是传统的分类方法。这一类分类可以表明建筑新技术的用途和应用的阶段。

5.1 建筑设计新技术

建筑设计新技术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的新的理论、经验和理念,以及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技能、手段及方法等,包括规划设计、建筑构造设计、建筑物理等。

5.2 结构设计新技术

结构设计新技术是指工程结构设计的新的理论、经验和创造性的思维,结构设计中涉及的各种计算方法、实际工程结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设计的技能、方法、手段等。

5.3 施工新技术

施工新技术指在工程施工中所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经验,施工技术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新型的施工机械及应用等。

5.4 建筑新设备

建筑新设备指在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一些新的工程设备和设施等,如集成式建筑智能设备、集中式太阳能设备、中水回用设施等。

5.5 建筑新材料

建筑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包括对原有建材材料改进的新材料。

5.6 建筑新产品

建筑新产品是指建筑业内各专业所生产出的新型的产品中,包括具有新的建筑物形态、新的建筑构件及部品等。新产品在技术指标、性能、结构、原理、规格上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和提高或者是填补空白甚至独创的产品。对老产品进行改进,或使其变型、派生、性能有所提高或有新的用途等,都可称为新产品。

6.分类体系应用

建筑新技术的分类体系用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用于新技术的预研究,开拓研究和创新思路;二是可用于对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建筑新技术的分类、归纳、总结和管理;三是可用于对建筑新技术评估和鉴定。

6.1 应用案例1:《工业建筑》杂志04刊登的论文分类

《工业建筑》杂志2004年一共刊登360篇文章,除了20篇属报导性文章之外,有340篇是属于研究型的。本文应用所建立的分类体系框架,对这些论文按不同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分类统计。有些论文在同一种分类中可能会属于多种类型,本文只按其最主要的特征归为其中一类。图2是按技术成因分类的统计结果。340篇论文中,缺陷消除型技术占74.71%,其次是移植型和原理推演型,而技术综合型新技术较少。另外,只有图3是对按技术研制目的分类统计结果。节约劳动和资本目的型最多,占65%,节能省耗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图4按技术发展过程来分类的统计结果。渐进型新技术占了绝大多数,质变型的则较少。该杂志04论文分类统计中尚未见对技术系统变革型的和技术一经济范式变革型的建筑新技术的报道,这一是因为这类新技术数量本来就是很少的,二是因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完成,三是因为需要政府的建筑技术政策导向和足够的资金资助才倉巨。图5按生产要素分类的统计结果。结构设计方面新技术占了主要份额。

     

6.2应用案例2:江苏省近年来经鉴定的建筑新技术分类

对2000—2003年经江苏省建设厅鉴定并通过的建筑新技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该省经鉴定的建筑新技术主要集中于建筑新材料。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建筑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建筑本身发展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技艺,如我国都有的木构斗拱技术,地中海地区的掩蔽与半掩蔽式地域气候建筑;二是由现代技术科学发展而移植过来的理论与技术,从而形成建筑新理论与技术,如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技术、高技术、轻技术等;三是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渗透,通过影响建筑师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而作用于建筑造型两个重点:空间和表皮,其特征是空间的数学化与生成化、表皮的复杂化与媒介化。整合建筑技术就是基于以上建筑技术的多样性,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或者综合体现其中的技术因子,构建信息时代建筑的技术美学之维。微观上讲“整合建筑技术”就是要考虑建筑过程中,用景观学或者风景学的观点来决定场地的方位,从而构筑建筑物,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因而,这种建筑技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和资源,为居住者尽可能地提供最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整合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不仅在结构形式上,而且还在功能上体现生物的自适应、自调节、自我完善功能,从而带给人们舒适、安全、高效的栖息环境;在设计上它结合自然、遵从仿生学的原理、具有生态学的经济;在景观上它融入环境而对环境无害。总之,“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省能源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它是基于建筑科技营造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进化的复合型建筑技术。

2国外建筑技术教育

2.1德国

重视技术是德国建筑界历来的传统。从开创了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体系的包豪斯,到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无不反映出这一传统。成立于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把建筑设计教学从以前在艺术、技术之间摇摆的立场,明确地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分析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分析是基于工业生产程序、方法论、设计原则、完善的功能和文化哲学观点之上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认为美学原则必须是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上的发展。设计过程体现为科学性的理论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的结合。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不是停留在形式效果的层面上,而是对问题的良好解决和技术性、系统性的完整深化。虽然该学院于1968年因财政问题关闭,但是其以技术理解为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设计过程,对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培养完备的专业素质和注重综合技术训练为教育出发点的高等建筑教育体系。

2.2英国

英国建筑界有着重视技术的传统,下面仅以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为例。英国诺丁汉大学建于1881年,是英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国际声誉。诺丁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建筑学院在全英国建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尤为著名。由于当代建筑活动中,建筑设计越来越成为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结果。英国建筑教育对此也有敏锐的认识,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围绕设计主线展开造房子的全面知识。建筑历史、理论、设计、绘图、结构、环境、技术等知识在设计课中都有体现。讲课的教师同时也是设计课的教师。例如在一年级设计中,就有关于房屋热损失计算、结构与材料、当代建筑分析、古建测绘等内容;二年级设计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题目;三年级则更是把技术作为设计的起步点。

2.3美国

战后美国大量的建筑需求,刺激了全美的建筑业发展,随着大批的现代派学者,如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移居美国并受聘于各大学建筑系,传播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建筑教育观点,将现代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宣告了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院派”单一教学体系的退场。密斯•凡德罗离开包豪斯以后,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位现代主义大师、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在美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密斯学派。密斯非常重视建筑技术,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没有思想是因为没有技术,包括对建筑材料性质与性能的深刻认识。因此,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中。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建筑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全美目前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08所,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院校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然而教育最终必须面向就业和社会竞争的需求,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近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和“持续发展”等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建筑教育界对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NAAB(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可委员会)在1987年就提出,美国建筑院校所设的课程务必覆盖四大方面,即: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实践和历史文脉(包括建筑史、建筑理论、社会科学)。然而多数学校仍然只重视设计,忽视其他三方面,特别是建筑技术。建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技术的忽视最终将限制学生将创造性的方案设计能力转化为工程现实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整合思维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所谓整合是指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为“我”所用。具体到教学指导思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把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转换为一种现代的开放式的学科教育。

2.4法国

法国建筑学院中仅设有建筑学一个专业,不再设与建筑相关的结构、水电及空调等技术专业。这些技术类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部属“工程师”院校中。法国建筑学院内,工程类的课程比重很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结构、建筑物理及旧建筑翻新使用的课程安排。但涉及的内容和中国院校授课内容不尽相同,较多涉及选型、实例分析,更重视实用性和新科技的结合。设计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以建筑师教学为主,并由辅导教师、高年级学生等进行辅助,同时非常重视跨学科的交流。综上所述,虽然各国的历史传承不同,建筑教育也各具特色,但建筑教育仍以设计教育为核心,注重设计的创造性,重视建筑技术的运用,特别在建筑应对可持续发展方面及时跟进。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整合较为普遍地采用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在工作室的机制下将各个类型的设计题目与相应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但大多数学校基本上保持技术课程的相对完整性,而英国诺丁汉大学则更加强调整合,相对完整的技术课程较少,大部分课程已与设计课结合。

3我国建筑技术教育

在建筑技术教育方面,对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科体系建设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也存在规模大、速度快、粗犷型的建设发展模式,加之建筑业存在垄断、半垄断现象,使得建筑业对建筑技术科学的需求意愿不高。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在精细化和重视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也导致我国科技界在课题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以及成果评奖等方面,长期忽视建筑技术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基础是实验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很重视建筑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我国这方面的实验室严重不足,以至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有关规范标准所需的符合ISO标准的实验室数量。另外,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所需的许多重要参数也由于缺乏研究和实验支持而付诸阙如,致使我国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常常只能以套用ISO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由此在实践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观。科技部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也在重庆大学建立了首个山地城镇建设及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也建立了建筑节能中心和由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与资源部共同建设的中意清华环保节能楼。但对于占全球建筑量近一半的大国而言,该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单位仍偏少。

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思想体现了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在学科认知与学科教育理念上,具体由清华大学前任院长秦佑国教授提出的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新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理解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保持清华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建筑学院相结合。清华大学将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入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这些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结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生态建筑与规划、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和人文性讲授。新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成为建筑界乃至艺术领域的重要话题,是每一位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根基,同时也构成了现代建筑的典型与精髓。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对新技术的驾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能力。现代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艺术创造力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其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学教育的开放、开发、启发式的体系和对建筑技术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建筑界对建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国内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这样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4建筑技术实践的多样性与可整合性

21世纪以来,对未来能源的关注使人们对可能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利用高技术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可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从而使建筑与新能源的利用结合更紧密。另外,由于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推动起来的绿色运动,使得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相结合,建筑中适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为减轻噪声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强调生态整体效应技术,是利用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低能耗运动,如托马斯•赫尔佐格对建筑外皮动力控制的研究,柯里亚在管式住宅形态中对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通风等方面的研究,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研究及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所做的降温节能综合考虑等。生态技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现代建筑注入与高度科技、高度情感相结合的人文色彩,如在大型和大规模建筑中的运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结、相融合,尽可能地减少人为行为对自然要素的破坏。适宜性技术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轻技术、高技术,至于采用何种技术,应该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传统的乡土技术中设计方法和策略的挖掘和借鉴,丰富了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同时传统建筑技术的再利用,有利于当代建筑更好的表现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在设计中总是采用和发展传统的技术策略,并利用当代物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其满足现代的需要,如埃及传统建筑中的木板帘和捕风窗的利用,在低造价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热带建筑通风和遮阳的问题,使建筑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而在“高技派”建筑师中也逐渐开始注重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福斯特对技术进步的信念也是坚定不移,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他一直强调“适宜技术”,认为自己对技术的依赖从来没有超出“适度”的范围。福斯特对“适宜技术”的广义理解是: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他说:“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高技术建筑同样关注砖瓦砾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的确,福斯特的作品虽然包括被称为“世界最昂贵建筑”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但他设计的法国弗雷尤斯专科学校却借鉴了伊斯兰建筑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采用蓄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的混凝土结构,用一个“太阳能烟囱”组织高效的自然通风,造价适中,效果良好,这就是“适宜技术”。生态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合理的技术方案的提出,然而,合理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定于高新技术。一方面,不合时宜的高新技术的昂贵的建造费用、运行会用和维护费用,本身就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强调技术的普适性,不顾建筑的地域性、场所和文脉,运用大量的高新技术材料和结构工艺手段,在形式上与环境产生极端的冲突,这种普泛的、缺乏地方历史感和文化蕴涵的纯技术性表达,被许多建筑师视为“毫无文化底蕴、毫无个性生机的无根的胡诌”。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我们在写作论文当中引用的他人文献内容要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的为所欲为,文中引用的内容只是在描述他人的观点,不管引用的内容是不是公开出版,都要表明文献的出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2]王春霞.浅谈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及途径[J].中国工程咨询,2012(08):61-62.

[3]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02).

[5]陆成.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资源与环境,2013,3(25):145-147

[6]刘毅.浅析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10):232-233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一曼.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厦门大学,2012,24(3):16-18.

[2]肖红军.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效果的分析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2013,12(2):10-12.

[3]和小伟.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2(1):14-15.

[4]王咪咪.浅议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3(2):12-13.

[5]张楚易.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J].山东政法学院学报,2013,12(2):10-12.

[6]任章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新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12,04:7-8.

[7]刘志恩.节能施工新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405.

[8]周峰.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09):70.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明.浅析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19.

[2]张美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实践性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3:180-182+190+14.

[3]譚献良,管昌生,曹文,张海华.建筑节能设计BIM技术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35-38.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创新设计;创新动力;创新理论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1 设计性质

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1.2 设计进程

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1.3 设计手段

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1.4 设计方式

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1.5 设计部署

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到设计评价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2.现代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掘、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 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 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 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2.1 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创造心理动力因素大致分为创造动力、 创造时要投入的感情、求知欲、追求等意识和品质。 创造动力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对所做的事情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所作的事情符合自己的远大理想,又做好事情的恒心信心等素质。 更要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

2.2 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 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 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

2.3 想象力训练

想象力包括自身的理性加上对事物的特种直觉,进行大胆的推理描述,并最后促使一定思想的形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假说、猜测、必要的联想是不可缺少的。 具有了这些也就有了想象力雏形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使自己想象力有丰满度,由扩展度还要学会使用或者自己来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来辅助自己思维的散发。 最后在对这些名义上有根据的思想加以去伪存真的手段修饰。 也就是去除不现实的东西。 主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助于新事物新形象的产生,包括对事情的侦察、掌握事物本质、事情主线等很有帮助。 左右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总结想象力的方式方法。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3.1 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 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 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 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3.2 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美国科学哲学家 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3 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 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4.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4.1 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 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 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 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 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4.2 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 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 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4.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 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 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5.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相比传统设计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建筑;参数化设计;发展;应用

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概述

1.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种常用的辅助设计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将重要因素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某个因素,从而改变函数结果,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辅助设计手段,其运用计算机和智能软件构建出一系列具有某种函数关系的模型,人们修改其中一个单位模型的参数,被此参数绑定的建筑要素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1.2 建筑参数化设计早起发展及发展

历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三次有代表性的参数化革命。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的度量衡的确定,从此天下有了统一的度量标准。第二次是用宋朝时期用图纸来进行设计,从此建筑设计开始画图、标尺寸、做模型。第三次是计算机软件辅助下的参数化设计,这是一次极大的飞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上文所述,建筑参数化设计是计算机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这次飞跃,参数化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阶段。20世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了最初的参数化理论和思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参数化设计中引入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这使得参数化设计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能够帮助设计师精确对设计对象进行控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人员开发了参数化设软件,如CATTA、CAD等,此后,参数化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2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本质。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本质是设计师通过运用参数化设计软件,生成一系列几何模型,这些几何模型具有特殊的联动关系,当修改其中一个参数时,其他模型会作出相应的修改。参数化设计的优点在于,当设计师改变了设计思路或者某一参数时,利用软件可以轻松地做出改变,而不需要对每一个局部进行修改。建筑参数化设计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种设计方案,可以生成出各种各样的建筑造型,设计师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

2.2 建筑参数化设计发展趋势。建筑参数化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作为普适性设计工具的发展趋势。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发展在于人类的空间想象能力限制了对建筑复杂性的表达,参数化设计技术可以解决建筑复杂性的表达问题。设计师通过软件设定初始参数,然后输入影响因子,编辑生产逻辑,便可生成图解信息,此图解信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形式帮助设计师在思想上搭设了“台阶”,为下一步创作提供了依据。建筑参数化设计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作为普适性设计工具,即能够帮助设计师优化设计过程,以一种高效、便利的方式处理建筑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区别于在复杂科学理论上的运用,这种参数化设计主要用于对已经明确的方案做进一步的处理。

3 建筑参数化设计运用策略

3.1 不同设计阶段的复杂性简介。在

设计理念的产生阶段和图解生形阶段,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表现在建筑师将初始设计理念转化成图形的过程,尤其是一些人文理念和社会理念。在方案深化阶段,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表现在协调设计理念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上,将原始的概念雏形发展为具体的建筑方案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考虑际条件和环境。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各专业和各工种之间的协调。

3.2 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参数化运用策略。在复杂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工作的重点从设计结果转向了建筑设计过程。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绝大部分都是人为操控,那么很难模拟出复杂的生成过程,建筑师必须要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平台来模拟完成设计的生成过程,这便是参数化设计的运用。建筑师在运用参数化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设计逻辑的支持,还需要清晰明了的逻辑图形,这对完成建筑设计很重要,尤其是对涉及人文和社会思想的设计。正如上文所说,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参数化运用,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运用方法和策略。譬如,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在参数化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协调各种参数要素,对概念雏形进行优化和处理,使方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建筑的生成规律。

3.3 基于信息模型技术的参数化运用策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辅设计工具,是参数化设计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目前,建筑师对信息模型技术的运用有多种方式,譬如推敲设计、模型表现、配合工程等,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帮助建筑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建筑师在项目中后期的主要工作不是创作,而是完成设计的精细化。此时,基于信息模型技术的参数化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建筑师利用BIM平台,可以建立参数化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不仅是几何空间和几何形状的组建,在过程中需要进行各项数据的输入,最终生成的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全部的参数,而且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于相关配套专业,大大提高建筑师在整个项目的上的工作效率。

结语

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运用,大大减小了建筑师的设计修改和绘图工作的难度,但是,前期建模难度大、时间长,还要求建筑师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因此,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注定是兼顾强大功能和操作便捷性。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的形式问题,建筑师更喜欢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完成一般主流的建筑形式的设计,这种局面严重限制了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发展。此外,国内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运用相对较落后,在项目上的使用比例比较小,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设计公司在部分项目上使用参数化技术。鉴于此,笔者期待更多的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在建筑项目上运用参数化设计,以促进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望 . 基于建筑复杂性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2012.

[2] 戴春来 . 参数化设计理论的研究 [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

[3] 曾旭东 . 参数化建模研究 [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modernism's architecture thought , abstracts the basic connotion of modernism though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 from deeply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o the forming of modernism thought , the authers try to dissect the technology penetrates architecture on all aspects : space , structure , form , function . so as to bringing out the technological essence of modernism's architecture thought .

key words: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 the thought of modernism's architecture

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意味着我们要从脱离具体技术、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话语与境中走出来,把哲学之思投入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上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把技术哲学变成一门实证学科,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开出有根的技术哲学的思想花朵。本着这样的立场,我们把思维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企图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以及通过对建筑理论界多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分析现代技术及其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揭示技术对现代建筑在其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渗透,由此澄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势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达到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 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过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在奥地利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旗帜下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此只选择那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来了解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国建筑师勒•杜克,论及对未来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材料将对建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纪广泛应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彻底改变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须从如何找到适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上着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着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须为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服务。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他没有能够提出什么是未来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先驱,他能够突破传统,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别是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的墙承力结构建造高层建筑。他提出“形势追随功能”,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形势追随功能”发展为“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穆特休斯与费尔德关于现代设计之争影响深远。穆特休斯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设计师、建筑师,如格罗庇乌斯、密斯等等都支持这一立场,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机械,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他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包豪斯成为集当时西方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现代艺术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技术条件,他达到了这个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有可能达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开始写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工程师运用经济法则和数学计算及管理学把人们和宇宙的自然法则调和一致”。他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规中,相信“有统一意图的章法和设计精神”可以促成集权的现代主义。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 ,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在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众说分云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2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个人创造的结果,它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鲜明的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代主义文化重要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的个人创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等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头人物,他们的建筑思想可以说包含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反历史反传统:概略地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19世纪,西方的石材结构、工匠技术、源于罗马的建筑规范和建筑理论的美学体系,构成了西方建筑的传统。两千多年中,建筑发展极为缓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这个传统之中。所谓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学风格上,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成为传统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设计属于美术的范畴。早在19世纪,建筑界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有识之士,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开始反对传统,渴望新建筑。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首先以剧烈的反传统的姿态登上了建筑舞台。认为建筑必须是时代的代表和体现,时代在巨变,传统建筑风格的世代不变或断章取义的拼凑和折中都是矫饰的、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诚实的,甚至认为附着于传统形式的“装饰即罪恶”。他们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在同传统的抗争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从拉斯金开始,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与美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反对“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3、技术至上: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给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主义建筑们毅然采用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等),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等) 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建筑营造,从传统的以工匠技巧为基础的手工艺转变成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过程本身成为技术过程,成为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

4、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理性主义表现在:(1)在设计上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理性法则;(2) 在施工上把建造过程视为在力学、工程学等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3) 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筒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为了“极少”甚至不惜违反功能。(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可减少成本,增大产出,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理性原则。

5、机器美学:以勒•柯布西耶为主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都非常崇拜机器,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导致他们在建筑设计上、城市规划上提倡对机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于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之中来,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里暗含着勒•柯布西耶把人视为“机器人”的主张。

6、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多数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为少数权贵、精英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但他们自己是少数精英,却企图拯救众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这种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之间的矛盾,设计中个性化与强制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强调个人感觉第一,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他又把其个人感觉强加于大众,强调国家要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强权领导、专制设计,希望国家领导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一种联合、对话关系,由专家来治国。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只有他们这样的精英、专家才能给大众创造美好的社会。这是一种由精英领导,不为精英服务,而强制性地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主义。

7、普适主义: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原则进行设计的,按照技术理性、规则、程序,使用工业材料和工程结构来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务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适性的筒单几何形体,那么这样的建筑显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适主义的性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国际主义建筑,这种普适主义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乌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格罗皮乌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机器浪漫主义的热情上,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密斯则是形式上的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普遍怀有“建筑可以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3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我们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归结了上述八点,但思想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须进一步从哲学的视野来追问这些思想的本质。从上述的八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从技术来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呢?或者反过来,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以技术作为其本质,我们又如何来加以解释呢?我们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研讨。

一、 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被西方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古罗马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其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坚固,也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规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中一脉相承。美观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形式方面;实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坚固涉及建筑的构造、结构、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维特鲁威也同样会受到古希腊哲学影响,我们不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涉及审美形式的美观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实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构造、结构、材料的建造过程及结果可以看成质料因和动力因。只有“四因”联为一体才能构成事物显现、产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质。建筑师或建筑工匠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以美观为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构造法则,也即把美观、实用、坚固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产出来。

在古希腊语中,“生产”一词叫做tikto,它与“技术”(techne)一词同义,对古希腊人来说,“技术”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或“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罗马以来就遮蔽在建筑营造法式之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大量记载和论述了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营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机械的制造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把techne译为技术,并仅从狭义的营造、制造方面去规定技术,遮蔽了技术本身具有的“让显现”的原意。于是,从制作、制造方面去规定的技术就成了营造建筑的手段,技术与建筑的关系也就演变成了手段-目的关系。按照“四因说”,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其它三因从属于、统一于形式因。建筑本应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传统上把形式因作为事物本质的思想,以及在传统社会中,建筑是为统治者、权贵们等少数人服务的,形式对于显示他们的权势、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说更加重要。于是实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却,而形式风格转变为建筑的目的,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本质。在本应联为一体的建筑三大要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独有美观突显出来成为目的,实用退隐下去,而坚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与目的相分离。建筑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手段-目的模式关系,形成了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而不作为手段的技术。

二、 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建筑本质的思路上,20世纪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理论家除了因袭维特鲁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了“形式、功能、结构” 这样的现代语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发现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概念,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把“空间”作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为建筑的主角,空间统摄着“形式、功能、结构” 三大要素,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了探讨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使技术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工具、手工制作转变为应用科学理论、以机器为实体、以程序化知识为过程的现代技术。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研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从现代技术对现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响和渗透来加以说明。

(1) 技术与空间:关于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的具体观点众说不一。吉迪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到启发,提出“空间-时间”的新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据非欧几何来讨论建筑作为“第四度空间”、多维空间等等。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总结了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建筑空间属于哪一种空间呢?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建筑师主张从长、宽、高三维欧几里德几何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也是从抽象的数学空间、客观的物理空间来理解和规定建筑空间的。勒•柯布西耶认为几何学是理性动物的语言,当人类精神同几何学规律相一致时,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密斯的模数空间、中性流动空间;赖特内外结合的空间;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撑结构形成的开放空间等等,都把建筑空间看成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这种基于科学的建筑空间论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这不仅仅在于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上依赖于技术。更深刻的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一般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海德格尔却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因为现代科学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实验手段,技术以它展现自然的方式规定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当然这并不等于具体的技术不能应用科学。从历史发生上说,科学先于技术,但从本质起源上讲,科学认识事物时,是在先存的技术框架之中去展开的。想一想几何学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测量技术之中诞生的吗?在科学技术化的当代,科学基于技术不难理解,同样,基于科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本质上基于现代技术也是合理的推论。

(2) 技术与结构:在传统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当现代技术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材等工业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石材、砖木结构,以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替代传统手工营造,水、暖、电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应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使得作为手段的技术显现出来,建造过程变成了技术过程,变成了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结构变成了技术本身。在反对传统建筑“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人甚至要把结构当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传统上作为手段的技术当作目的,强调“忠实于结构来表现这些新材料”,申明钢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着建筑的强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闪烁的面纱,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结构来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形式,要书写钢筋混凝土的诗篇,要表现结构、表现材料,也即要表现现代技术。

(3) 技术与功能:从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发,在人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讨论功能,通过建筑功能的作用来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等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质结构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和创造出建筑空间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建筑功能构成人与建筑之间的效用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进行控制,成为环境气候的“过滤器”,制造出适于人生产、生活的“人工空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交往空间。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人类有历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带来的,它们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封建社会转变为市民社会,因而要求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要求现代建筑的功能产生满足现代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效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功能(尤其是物质功能)的注重与强调,使在传统建筑中被遗忘功能要素突显出来,回归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为大众服务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在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上,技术不仅在于带来人的生产、生活的多样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发挥效用。彼得•柯林斯区分了建筑中的四种功能主义:比拟于生物;比拟于机械;比拟于烹调;比拟于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的功能无疑是比拟于机械的功能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的这句话是技术功能主义最典型的宣言,他把从技术得到的教益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自然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第二,因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样的生物组织,他们全具有同样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机器一样,建筑必须成为一种适合于标准的通过竞争选拔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标准则必须由逻辑分析与实验来确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拟于机器来规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机器的功能,也即是技术的功能。

(4) 技术与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作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让位于基于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风格不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从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到各种各样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彻底抛弃。新建筑呼唤着非装饰性的新形式。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从何而来?19世纪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们正是为此而困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从新建筑本身的结构、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认为唯有从新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现空间、结构、功能的简单几何形体及其机械组合、必然以表现工业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单一、冷漠、精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既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三个要素本质上源于现代技术,那么从这三个要素而来并表现着它们的形式,在本质也同样源于技术。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也即技术美学、技术哲学。

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从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本质转变成为现代技术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技术扩张的胜利,这是技术“座架”本质的展现,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技术化的建筑中,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在这割断了历史、文脉,割断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机器里,我们能够在此定居吗?我们能够以此为家园吗?人类会不会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战、促逼、订制、规程、校准的方式把自然与人都摆置在其中,转化为“持存物”。但是在这种“座架”的本质中却隐藏着使人异化的危险:“作为命运,座架指引着那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这种订造占统治地位之处,它便驱除任何另一种解蔽的可能性。……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技术把其座架本质带给建筑,导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样也会把异化的危险带给建筑。人类居留于此,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必然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以技术为其本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与反叛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诞生了。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比尔 .里斯贝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 .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

5、《现代建筑大师作品精粹》 荆其敏 张丽安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建筑的革命》郑光复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8、《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0、《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