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小论文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劳动成了的尊重表现,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在论文的最后依次列出来。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贡力.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专业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7]张亦静.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

[8]周新刚.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新编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12]张志国.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设工程法规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巩天真.土木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15]邓友生.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6]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

[17]巩天真.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8]韩峰.铁道线路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19]周国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与建筑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M].绘测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菲,徐春媛.试论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创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75-77.

[5]叶志明,宋少沪.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8-9.

[6]刘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论》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84-85.

[7]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8]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9-70.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教学;课程改革

一、《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特点及作用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特点及学习方向的入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涵盖了房屋建筑、桥梁、岩土、水利水电等工程领域,具有知识内容多、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介绍土木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土木工程;通过对土木工程所包括的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的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及今后的专业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对未来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以便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构建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除了日常中对于房屋建筑、桥梁等的感性认识外,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都尚未接触。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学习兴趣。《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包含内容众多,每一章节又是一个专业方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但也只是对自己研究的方向比较擅长,单独由一个老师讲解该门课程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以往研究中提出了团队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土木工程概论》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方向的模块化特点,借鉴研讨式教学的优势,特提出《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研讨式教学法介绍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由德国的大学提出,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扩招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日趋体现,为有效解决扩招等带来的这些问题,我国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博士研究生在已有研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教改实践,于1997年提出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教学手段等相比,研讨式教学法体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共同的教学主体,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讨论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上的五个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研讨式教学专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完成相应专题的自学、查找资料、讨论;各学习小组组长在课堂上讲述学习的过程、收获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学习过程和任务。

三、《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研讨式专题设置及学习要求

(1)研讨式专题设置。以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6级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1.5学分,27学时,根据以往团队化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概的要求,共从土木工程专业老师中选取9位不同方向的老师共同担任该门课程的授课,每个老师讲授一个专题(3学时),设置如下9个专题: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水利与港口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建筑节能与设备。(2)学生学习小组划分。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根据《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上述授课内容划分成9个研讨式专题介绍给学生,每个专题下再划分若干子专题。然后,老师给每个子专题布置一定的资料查阅任务和要求。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划分成3~5人的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成员推荐组长1人,每个学习小组负责1个子专题。(3)研讨式教学要求布置。老师将各个子专题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后,基于该子专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等情况,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自学、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所布置的专题进行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由组长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及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最后由相应方向的老师进行总结、系统梳理及学习引导。

2.研讨式课堂教学开展

以专题7(给水排水工程)为例,首先由主讲老师将专题任务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城市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城市给(排)水体制的发展及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各组成要素及功能;建筑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建筑给(排)水系统各卫生器具功能。学习小组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对上述专题任务进行学习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上,通过老师引导,要求团队主讲学生完成上述任务的讲解,必要时可借助工程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最后,主讲老师在对上述任务进行总结和系统梳理后,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以激起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城市节水的途径探索;城市污水处理政策机制的初步研究。

四、结论

针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量少等特点,老师充分利用我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团队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入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顺应新时期“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6级新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在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仁强.“大土木”环境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探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2]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林龙镔,阙仁波,胡华.《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福建建筑,2012

[4]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

[5]马航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作用研究及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15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土木工程施工;教学;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涉及到的知识面却又比较广,单从专业学科的考量范围来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到地理知识、数学的运用知识、以及物理力W等知识都比较多。随着新时代对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的逐步提升,教学体系和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教学难点也逐步增多,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思维更新,进行课程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新思路做了一些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法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把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将“互联网+”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将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几个问题:(1)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对工地现场生产活动缺乏直观认识;(2)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师难以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价;(3)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沟通困难,成果难以共享。

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比如:扬州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发了“赞学网”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实时共享平台,通过个人APP 手机终端,将每个人的实习情况实时传输到互联网络,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整合,学生可以实现线上共享、交流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实时指导、评价和评分。该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实习内容量化评分,引入竞争排名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平台的应用把施工现场搬进网络,让学生通过实习去认识工程、体验施工、获取经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养,解决了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该平台只运用于解决生产实习资源共享和成绩评价问题,而理论教学环节问题并没有解决。部分高校教师也在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不定期一些工程实际案例等资料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但由于资源过于碎片化、优质资源匮乏及缺乏教师评价环节而难以为继。

因此,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开发一个教学app,这个系统将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论坛四个环节,这在技术上应该不是难题,难题在于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获取、制作、整理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慕课、微课,也可以是现场直播等形式。比如在讲解施工进度计划时如果通过软件在线直播工地现场生产例会,学生就会对该知识点获得比较直观的认识。建立和完善这个平台,对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以互动为主,通常配备课堂提问、答疑、讨论、学生讲教师提问等灵活的方式,这种交互也可以借助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来实现,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高效,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将单一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的自学活动,自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到科学研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参加工地建设、参加应用性的结构设计、举行课外作品竞赛活动等。

例如,教师为全班学生准备不同的施工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兴趣小组,小组内推选小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对本次课程所学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工艺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本小组对该技术或工艺的学习心得或者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组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推选1名组员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的成果和课堂具体表现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实现同组学生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良性竞争。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01).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稳定性;损伤诊断;几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52-01

一、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危害及损伤诊断内涵

土木工程结构作为使用最普遍的结构,目前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这种结构形式在风载和地震作用下极容易发生振动,而这种振动往往是危险的,会造成结构损伤,从而影响土木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会使工程出现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诊断,避免土木工程结构损伤酿成事故。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是建立在结构损伤诊断基础上的,它主要通过结构信息与周围环境信息的采集来作为分析依据,来合理的分析造成结构损伤的因素和结构损伤的程度,从而为采取整修措施奠定基础。

二、土木工程损伤诊断的几种方法

我国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实际的损伤诊断中也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普通的外观检查,融合了现代技术的无算检测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往往依赖于检查者主观经验判断,往往需要事先知道大致的损伤部位,这些方法比较落后,以下主要介绍了几种先进的损伤诊断方法:

(一)基于结构参数改变的诊断方法

该类型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动力诊断和静力诊断两种,前者利用的土木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原理,后者利用的是土木工程结构静力响应原理。

1、动力诊断方法。这种损伤诊断方法的优点在于其不受土木工程结构规模的限制,只需要在结构位置安装一个动力响应传感器,就能够获得动力检测数据,就能够判断损伤程度。它主要通过结构的特征指标俩判断结构损伤,具体包括以下特征指标:

1)固有频率变化指标诊断。这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一个指标。它通过理论模型对结构可能存在的损伤位置进行假设,根据理论方案计算其所对应的两个频率的改变量之比,之后再通过实验测量来获得两个频率的改变量之比,这两个频率是任意的。并通过将理论比值和实验比值比较,找出最为接近实测量的一个理论值。并根据该值所应对的损伤方案来判断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状态。这种损伤诊断方法的优点在于随机误差小,精度较高,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其主要是根据频率变化来确定损伤的,这使得其对局部损伤不敏感,而且此方法是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大范围检测,无法精准的定位损伤的程度和损伤部位。

2)振型变化指标诊断。这种诊断方法和固有频率相比,对损伤较为敏感,而且能够确定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位置。例如根据MAC来确定损伤位置和状态,可根据MSF来确定损伤位置和状态,还可以根据COMAC来确定损伤位置和状态。这几个参数有其公式,根据公式,当参数值的范围在0-1之间,且接近于0时,说明结构中有损伤,而如果参数值接近于1,则说明结构无损伤。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其工作量较大,精度欠佳,不适用于复杂土木工程结构的诊断。

2、静力诊断方法。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土木工程结构诊断方法,其包括结构的刚度、位移情况、应变情况等静力参数。该方法的原理即是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残差分析来对损伤进行识别。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测试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例如对一些大型的土木工程来说,结构损伤诊断工程量大,采用静力诊断只能对个别结构构件进行检测,无法对整个工程结构的损伤进行诊断,会出现漏检情况,埋下结构安全隐患。

(二)基于人脑模拟的神经网络诊断

这种诊断方法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来对工程结构进行损伤诊断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诊断原理是首先训练网络,采用的是无损伤系统之振动测量数据,然后通过学习来确定适当的网络参数,并将数据输送到网络中,由网络进行对应输出,如果学习过程成功,那么系统与网络的输出就会是吻合的。而如果土木工程结构存在损伤,系统也会出现损伤,这个时候系统和网络的输出会存在差异,检测人员就通过这个差异来判定损伤程度。这种损伤诊断具有很多优点,它可以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适应性强,而且诊断不需要激振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普遍,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三)基于小波理论的小波诊断

相对于以上几种方法可能存在的误差,小波诊断优势更明显。它主要是通过小波的变换分析原理,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前和损伤后的时域及频域进行该分析,并结合小波的动力学特性,对结构的非线性进行检测。时域响应信号在经过小波分析之后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缺损特征。小波分析精确度高,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诊断。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意义重大,其能够及时发现土木工程结构存在的损伤问题,能够将土木工程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对于确保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识.模态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79

[中图分类号] TU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41- 02

1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创新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第二,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因此,创新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多样化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创新还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1.2 提高我国的土木施工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土木施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一项创新型技术,需要秉承“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发展土木施工技术的核心目标,推动我国的土木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我国的土木施工技术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如何提高我国的土木施工技术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心中应有大局观念,在注重经济利益之外更要注重推动土木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如今的“地球村”中如何让中国争得一席之地,这需要企业管理者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都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才能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1.3 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企I快速占领市场,并且降低建筑成本。从占领市场角度来说,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在消费者满意的基础上打造更好的产品,从降低建筑成本来说,技术的创新往往就意味着人力物力的减少,以技术代替传统的生产力,而以更小的投入换取更大的利益。第二,科技创新涉及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对企业来说,在税收等方面可以享受企业对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第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企业,能够调动广大知识性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2.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流动性和固定性

其中固定性和流动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固定性指的是一些固定的施工技术,这些技术较为广泛和稳定的,例如钢结构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性强,且是土木工程施工中最为基础的施工技术。而流动性指的是施工的人员流动以及施工的标准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会使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流动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变性。

2.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渐变性

渐变性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因为就土木工程本身而言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因此渐变性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2.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整体性

整体性不难理解,因为土木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许许多多的工序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才能将一项复杂的土木工程化繁为简。

2.4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

土木建筑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存在着高复杂性,同时,对外部气候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的特点。

3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3.1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

在实际工作中,如若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就会面临着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反馈分析及材性分析等与实际的工作严重脱节的问题,而理论知识并不应停留在论文中,更多的是应该运用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它真正的价值。

3.2 对于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传统的局限性

传统的土工工程研究中,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理论研究一直都存在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使得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理论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为技术创新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3.3 施工技术应用的标准存在局限性

在工程施工中,准备工作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对于工程施工的要求马马虎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提升到创新的层面,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

3.4 缺乏良好的技术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

当前在建筑施工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漏洞,在施工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施工管理责任人,甚至很多项目都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各个部门推卸责任,最终事情不了了之,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质量管理,势必会影响力技术创新的发展。

4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思路

4.1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不仅对于施工技术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土木工程技术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通过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上不断地进行强化,使他们在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2 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创建企业自己的团队,研发属于自己的,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现有的施工技术上用于创新,才能让企业内部的发展更加顺利。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中引进各类人才,并开展各类培训课程、聘请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以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并在施工中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各项技术完整落实。

4.3 普及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理念

如今,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甚至占据有利地位,除了用了雄厚的资金成本之外,还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管理时应注意创新理念的普及,确保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技术创新,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创新人员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5 结 语

如今,为尽快尽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证企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技术的创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进步,中国的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更意味着全人类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崔.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9):130-131.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整个土木建筑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土木建筑项目关系到我国的百年大计,也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一旦在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将导致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包括土木建筑工程发包、监管、项目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的验收等多方面因素。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我国现在的大型土木建筑工程一般具有施工周期长,长时间的露天、高空作业等特点。在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会导致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所以,现在的土木建筑企业一定要抓好施工过程的质量关,以下罗列现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土建中砌体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

众多工程实践证明,砌块墙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砌体结构的强度不足,建筑物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构件,材料间变形不协调,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温度变化较大等。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在设计方面,减少屋面温度影响和变形,增强墙体抗裂能力。设置适宜的伸缩缝。二是在施工方面,确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强度,正确处理梁柱和接缝处,做好预留及二次装修的基础工作。

2.土建中基础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基础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有:桩基偏位,离析等。在桩基工程施工中,首先保证桩基不能发生超出规范的位移。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正式施工前,场地平整,定位放线必须按照图纸进行,并经过严格校核无误后方能进入桩基施工;施工是要再说个场地周围或场地内不易发生位移的地方,根据施工需要作好控制桩。桩身离析主要发生在孔底,也发生在桩的中部,它将严重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甚至造成整根桩基不合格,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3.土建中屋面防水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屋面的防水工程处于建筑物的最顶端,屋面要受到外界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的变形以及建筑物地基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屋面防水性能。屋面的防水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周期,应该引起施工单位的关注。

4.土建中混凝土浇筑出现的问题

在混凝土浇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用会发现的问题就是把不符合强度的混凝土,当成符合标准强度的混凝土使用,同时,在搅拌的时候,也存在有把不符合标准的材料当成符合标准的材料来使用的现象。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土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监控是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质量监管可以避免很大部分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下面将针对上述的几个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1.土建中砌体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在砌体工程中,根据土木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伸缩缝将有效的控制由于裂缝导致的裂缝产生。当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时,可在与裂缝相接的灰缝中,用强度等级高的砂浆和细钢筋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处理办法。

2.土建中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解决上述中基础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点是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导管和底孔之间的距离,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一般情况下距离应该控制在0.3M-0.5M之间,根据钻孔的孔径来确定所采用导管的直径大小。第二点是应该在混凝土正式浇筑之前,一定要仔细的检测导管的密封性能,一旦密封性检测不能通过,建筑工程就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正式的浇筑施工之前要清理导管接口的杂质,使用黄油涂抹导管端口。与次同时还要注意混凝土的质量和参数,发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产品则应该立即停止施工,不能将其运用在建筑工程中。

3.土建中屋面防水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在土木建筑工程设计的开始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和分析每个建筑工程的特点和要求。例如屋面防水性能和保温性能,土木建筑工程地方区域降水量以及风力大小,土木建筑工程所处的地区是乡镇还是农村等问题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加强施工人员对防水材料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施工人员应该可以根据防水的施工图纸,并且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合理的选择满足设计要求的防水材料。在土木建筑竣工后的二至三年中,要不定期的对土木建筑工程的屋面防水进行检测。及时清理屋面垃圾,保证雨水通道的畅通。

4.土建中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混凝土的构件在模板拆掉之后,可能会出现部分表面缺浆或者出现很多的小凹槽的情况,但是没有将钢筋暴露出来,这样的情况一般是不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的。处理这种情况的措施很简单,在该平面充分的润湿之后,使用和原来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提浆不平的表面磨平之后压光即可,特别需要注意的修补之后采用草席对其表面进行必要的养护。

三、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决定整个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时期,抓好施工期间的施工质量监控尤为关键,以上提出的几点土建施工中质量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供借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将促进我国土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飞跃。

参考文献:

[1]汪新军;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9年11期

[2]沈东;论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08期

[3]张丽;刘军;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木建筑;质量影响;管理制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80-01

土木建筑工程产品的形成过程,正常的程序分为主要的三个部分:首先对该建筑工程项目做出决策和规划;接下来对该项目进行完整的设计并按照设计标准施工;最后项目完工验收,投入正常使用。从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以上这三个部分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企业和单位。现在从施工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这几个过程中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可控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因素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即使使用同。一批材料、同样的施工工艺、相同的施工机械、处于

同样的操作环境,但形成的工程质量效果却往往不一致,这就是工程质量受到偶然性和异

常性因素的影响,而往往偶然性因素引起的施工质量波动都是可控的。在建筑施工中,会出现同批同规格材料在使用时存在细微差别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建筑材料存在细小的差异,而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但是一般情况引起的质量波动是施工过程中允许接受的。

(二)影响土木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

某些因素通过实际的施工经验或者操作经验是可以规避的。例如:同批材料中个别材料质量不合格,没有按照正常施工工艺施工,施工管理员编制的施工流程表出现问题等都会对土木建筑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施工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1、因为人的原因:每个施工人员都会对整个土木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工作状态、自身工作情绪、对施工质量的责任意识是造成土木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因素。

2、因为材料的原因:在选取和购买材料时,是否严格按照前期的设计要求选购,材料的质量是否进行了相应的抽检,材料放置时间是否超出其保质期等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因为施工工艺的原因:施工管理者在制定土木建筑施工工艺时,是否根据当地的实际工作情况,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综合考虑施工中所造成的误差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给土木建筑工程带来不小的影响。

4、因为施工机器设备的原因: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选取机械设备型号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原因都会对土木建筑施工带来质量不良影响。

5、因为施工环境的原因: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对施工造成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风力大小、噪声等外在条件都会对施工人员施工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材料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土木建筑施工质量。

二、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探讨

土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社会上所取得的认可度,因此应不断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下面从三方面对施工质量管理进行讨论。

(一)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

土木建筑施工中管理人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选取管理人员时尤其重要,并应该对管理人员做出定期培训,补充管理人员对土木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并且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高度意识,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能够顺利监管以及解决土木建筑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减少土木建筑施工质量问题的目的。

其次要对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职责进行细分,将每个施工环节都落实到每个施工小组,再由施工小组按照个人技能能力安排具体任务。将任务落实给每个人后,并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因马虎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减少施工管理人员任务,给出更多精力管好整个土木建筑施工的大局。

(二)不断总结、归纳和学习施工工程经验

土木建筑工程企业自身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施工经验,弥补和完善自身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让企业本身规模不断壮大,管理体系不断走向成熟,这个学习和总结过程是非常珍贵的。企业的设计人员应不断通过建筑施工工地来进行学习和补充。理论上设计的和实际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严重者按照设计图纸甚至会无法完成施工任务,这就对设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有较大的要求,首先应当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在具有理论基础的条件下去工地实地参考、学习。让自身得到快速的成长,设计出合格完美的图纸,为施工质量奠定好充实的基础,带来更好的施工质量。企业内的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都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并实时了解当前最新土木建筑施工技术,让企业的施工水平不断提高,让企业的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 建立完善的制度

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如材料质量监测、制度施工管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等。在建立好相应制度后,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应制度去执行和实施。在整个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随处可见完善的管理制度,让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即使出现突发问题,也能够按照责任规定迅速解决处理。土木建筑施工质量自然得到极大的提升,极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来自于质量上的安全隐患,这就是一个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

三、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在质量上出不得半点马虎,往往一点小的错误都会在质量上出现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严重后果是难以承受的。所以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施工人员应加强施工质量的责任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的建造技术,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创造出安全、可靠的土木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夏广庆. 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3,04:24.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团队精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69-03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现代土木工程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发展模式也倾向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智能、绿色、轻质和耐久等内容为目标的土木工程行业,不仅需要土木工程师具备新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善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贡献机会、最佳资源和合作伙伴。这就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21世纪的土木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技术、管理和经济知识,而且要善于通过国际合作和全球采购,建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构)筑物。中国土木工程行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加大了对高层次土木工程人才数量的需求。 截至2010年,全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近500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万。设置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379所,其中140多所高校招收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率高及收入高的绿牌专业之一[1]。

然而,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满足国内土木工程行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建筑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8.7%;新签合同额1 344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6.5%[2]。到2018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市场产值预计为2.4万亿美元。为了在国际土木工程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建筑企业迫切希望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如何满足现代土木工程行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亟待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和知识层面,而应更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通过高等教育应具有以下能力[3]:一是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所必须具

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解决问题能力、基本技能、基本设计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等;二是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知识和能力,包括获取与应用工程信息能力、法律知识、外语能力、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等;三是适应工程环境的市场特征,包括对工程成本的认识与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国际工程承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一、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思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教育的产业化、专业的同质化、扩招和教育资源投入的相对不足,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3点。

第一,课程内容与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未能覆盖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传统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其严重问题在于: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此背景下仅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衡量标准,培养的是“记忆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创新能力不足,很难满足企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创造力人才的需求。美国建筑业协会(2004年)和Salford大学(2005年)针对美国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教育质量不断在下降。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知识和沟通技巧,企业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近员工,以使他们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

第三,教师队伍的非工程化现象依然存在,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目前中国高校师资队伍虽有较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大部分属于“双门型” [3,4,7] (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强。高校严重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在土木工程国际化中的适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课程内容的优化

美国教育家多尔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5]。因此,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根据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现状,完整体现国际土木工程学科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和优化。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18学时,首先介绍跨文化对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共6学时。课程内容特别强调,从事国际工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不同的政治制度、商业运作体系、技术标准、、文化氛围和气候因素等都可能是从事国际工程的挑战,善于学习不同的文化并能与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是极其重要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课程教学内容还紧跟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发展,以

3学时介绍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后期运营阶段等相关阶段和环节的管理知识,并以7学时介绍国际土木工程投融资、国际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土木工程行业协会与学会的运作方式等内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将来从事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又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因此,在课程中,专门安排2学时介绍了领导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将自己几十年长期从事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和生动性。

简言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应体现前瞻性,还要注意跟踪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最新发展,把国内外行业内的有关经济信息、发展动态、最新政策法规、最新规范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中。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由于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学生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实例用作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6-7]。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来自于作者几十年亲身参与的国内外土木工程项目。通过解析,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弥补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需要了解将来在企业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要做的准备。在土木工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依赖团队工作是土木工程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显著标志。以团队完成课程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的重要性,认识到唯有团队成员同心协力,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国家的工程师一起工作,大多使用英语交流,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合同条件、相关法律文件在很多情况下为英语。因此,课程推行双语教学,将讲授专业知识与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用英语书写学习心得和课程报告,从而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土木工程竞争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考核方式的探索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鉴定,忽视了考核在反馈与激励方面的功能。这种形式未必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此课程采取“433”形式的考核标准,即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40%),课题小组成员内部表现相互打分(30%),课堂表现和出勤等(30%)。

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是根据社会近期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调研,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对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思考综合分析工程事故并提出防范对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笔者借哥本哈根地铁运营专家在上海交流之机,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分享他们对工程事故的看法。又如,通过对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和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相撞事故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安全意识。

小组内部打分是指在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过程中,小组内部各成员对彼此匿名打分,通过这种形式可避免各成员在小组协作中不作为的弊端,增强小组的团队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成果的质量。

三、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际土木工程管理的教学以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为目标,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考核方式等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适应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目标。

参考文献:

[1]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南[Z].

[2]辛修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情况简介[Z].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2011.

[3]阮建凑,陈颖.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7):166-179.

[4]魏新江,张世民.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S):4-6.

[5]廖奇云,陈安明.工程项目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82-85.

[6]吕玉辉.工程管理课程中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分析[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81-83.

[7]白 云,郑彦龙,李乔松.英文课程《Underground Engineering》的教学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96-98.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urse

BAI Yun1, KOU Lei1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92, P. R. China)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问题;分析;策略研究;人才培养

前言

在我国,土木工程译为英语是“civilengineering”,即房屋建筑工程。但从广义上讲,土木工程应该是“infrastructure”,即所谓的大土木。是指用土、石、砖、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材料等建筑材料修建房屋、道路、铁路、桥梁、隧道、河流、港口、市政卫生工程等的生产活动和工程技术活动。我国将土木工程分为:房屋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机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排水工程(现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交通工程(已经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环境工程(现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港口工程、水利工程(已经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土力工程等。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提到,随着各种土木工程拔地而起,美观大方实用的建筑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有些工程的质量令人堪忧,安全性和耐久性存在问题,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本文分析目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牢固性低、安全设置较国外低、构造柱和承重柱的混淆、承重柱截面积小、忽略环境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等方面。

1我国目前土木工程在结构设计中的现状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的策略,期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更为安全合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近年来,各种摩天大楼、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地下建筑的建成和使用,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进了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有些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出现了问题,事故频繁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必然造成财产、生命等各种重大损失,因此,土木工程的安全性成为土木工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对于安全性存在问题的建筑决不能投入使用,这就要求设计方案既要保证土木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又要做到经济实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问题中存在的现状。

首先,就是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结构没有较强的牢固性,因为它是决定建筑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我国土木工程的的牢固性问题是目前土木工程设计的最大欠缺。牢固性,即如果建筑工程局部出现损坏时,不至于导致整体的破坏。比如:当发生地震、火灾、爆炸或其他人为事故等重大灾害时,只有结构设计中的延性和冗余度的设计优良,同时还要结合地质情况和土质承载能力,对土木工程的设计进行论证,才能保证建筑损坏降低到最小。而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在此方面设计不够完善,从而造成的大范围的损坏、倒塌事故,伤亡较多

第二,我国土木工程的安全规范存在许多漏洞,权威性较低,约束力较差,所以导致我国土木工程的质量普遍不如国外,很多国外的百年老楼质量依旧很好,仍在正常使用,而我国很多的土木工程质量令人堪忧,甚至有的建筑使用不到十年,已开始出现墙壁开裂、变形等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规范安全设置低于国外的规范。

再次,在土木工程设计中,有些设计会将构造柱和承重柱混淆,影响了工程的牢固性,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构造柱是在砖混结构的建筑中,与梁配合,可以防止墙壁的裂缝,有助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但是,如果设计人员将构造柱当成承重墙使用,当遇到地震等剧烈震动时,因为构造柱不如承重柱的强度,而且构造柱不设基础,抵抗不住地震的力量,从而遭到破坏,出现裂缝、沉降,最终导致房屋的倒塌。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区分构造柱和承重柱,以防止悲剧发生。

最后,就是我国土木工程在设计结构上的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于小。设计人员在设计抗震烈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的建筑时,会将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这样更方便分析受力。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在有外力作用时,导致柱和梁开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出现地震等强大作用力下,房屋就有可能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2改变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现状的措施

首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应严格符合各项规定,并逐步完善各种标准和体制所有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技术规范,对于不够完善的技术标准,应虚心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结合我国需要,改进相关技术标准;对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因以人为本,结合科学的管理,严格约束从业人员的注册和机构的资质认证,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对于安全设置不足的规范和水准,可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给出科学的、合理的、更为安全的规范条例。

其次,就是我们工作人员要定期全面的对土木工程施工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测,这就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土木工程应实施强而有力地监督,定期进行全面地检测。有些工程单位认为,当前使用没有问题,不需要反复检测。其实土木工程的牢固性,正常使用时是很难看出问题的,只有当遇到严重灾害时,问题才暴露出来。所以,应该定期全面地进行安全检测,将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安全无小事,安全检测是确保安全性的首要手段。

第三,我们土木工程企业要不断加强土木工程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设计过程的管理对土木工程的设计人员的选用,应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严谨细致的,设计经验比较丰富且有责任感的人员,以保证其土木工程的设计质量。并应加强设计人员的理论学习,尤其应加强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并熟练掌握,同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使自己所掌握知识和水平保持在这个领域的前沿水平。对于设计人员设计过的数据,应认真核对,多次多个设计人员核对,以保证没有疏忽或者漏掉一些环节,造成安全隐患。

3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和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公司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一问题重视企业,不断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与细致性,确保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害。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20042-01

1 土木工程的定位

土木工程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工程的概括,是利用建材、设备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的技术活动;也指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服务的工程设施。土木工程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古老行业,真实的反应了各个时期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建国以后土木工程飞速发展,无论是力学分析、设计理论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近年来与新材料的结合应用、超高层建筑等发面发展尤为惊人。但是客观来讲,土木工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土木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止且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会展中心、高层建筑、桥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大坝在全国各地不断建造,新的科技新建材的应用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经济风向标的建筑业也搭上了经济快车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等数据都很可观。根据一些统计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建成600多座超过100m的建筑,70多座超过200m的建筑,超过300m的建筑竟有20多座,占世界的20%多。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为在建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该项目为南北塔楼。其中,裙房高度不低于40米,南塔楼高度设计为150200米,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度632米,是目前我国在建的第二高楼,它是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较为先进的钢结构的混合。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大厦的设计高度超过台北101,建成后为中国第二高楼。世界上,超过400米的14座超高层建筑中有8座在中国大陆,这个数量足以让世人惊叹。

同样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的铁路、公路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铁路网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以及拥有世界上总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1万多公里,其中时速在200公里的铁路总里程突破了1.2万公里。截止去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达9万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公里,主要的部级公路全部建成,并完成了拓宽改造。

桥隧建设也取得惊人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以及长达20公里的乌鞘岭隧道等一批工程都代表了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在关系民生国本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方面,建国以来,共建成上百个大型水电站及水库。南水北调、三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更是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添了浓厚的一笔。

3 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3.1 新材料及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传统土木工程耗能高,材料不能循环利用,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建材肯定会被可循环利用的性能优良的材料所替代。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比如现在广泛应用的钢材将向着高强、质轻、韧性好等方面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复合材料也将向这方面发展。相关材料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3.2 空间上的更广泛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用地紧张。由此带来了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土木建设将向地下和高空发展,以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基坑深度越来越大。因土地使用费用低,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很大吸引力。土木工程的建设实也例证明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是有地下开发的必要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3.3 预应力技术的更大发展。自上世纪预应力混凝土被发明以来,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随着科技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计算理论将更加完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开发出“智能混凝土”等。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3.4 环境友好。土木工程的产品大多是直接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其中有一部分即为土木工程产品的影响,其中无论是所需建筑材料对环境的间接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都对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友好协调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5 新管理及运营模式。管理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相关企业虽经过一系列的整合改革,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模式仍有差距,只有在硬件及软件上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4 结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已取得很大成就,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已代表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全球化时代,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更好的发展土木工程,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竞争力考虑,我们不仅要对土木工程理论及其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要强化土木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1)

[2] 周小涵;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盖晓连,邰连河.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3(03):79.

[2]李亚芝.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08):

[3]秦立朝,杨素娟.浅析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7):253.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3篇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思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教育的产业化、专业的同质化、扩招和教育资源投入的相对不足,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3点。第一,课程内容与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未能覆盖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传统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其严重问题在于: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此背景下仅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衡量标准,培养的是“记忆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创新能力不足,很难满足企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创造力人才的需求。美国建筑业协会(2004年)和Salford大学(2005年)针对美国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教育质量不断在下降。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知识和沟通技巧,企业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近员工,以使他们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第三,教师队伍的非工程化现象依然存在,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目前中国高校师资队伍虽有较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大部分属于“双门型”[3,4,7](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强。高校严重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在土木工程国际化中的适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美国教育家多尔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5]。因此,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根据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现状,完整体现国际土木工程学科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和优化。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18学时,首先介绍跨文化对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共6学时。课程内容特别强调,从事国际工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不同的政治制度、商业运作体系、技术标准、、文化氛围和气候因素等都可能是从事国际工程的挑战,善于学习不同的文化并能与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是极其重要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课程教学内容还紧跟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发展,以3学时介绍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后期运营阶段等相关阶段和环节的管理知识,并以7学时介绍国际土木工程投融资、国际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土木工程行业协会与学会的运作方式等内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将来从事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又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因此,在课程中,专门安排2学时介绍了领导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将自己几十年长期从事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和生动性。简言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应体现前瞻性,还要注意跟踪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最新发展,把国内外行业内的有关经济信息、发展动态、最新政策法规、最新规范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由于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学生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实例用作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6-7]。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来自于作者几十年亲身参与的国内外土木工程项目。通过解析,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弥补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需要了解将来在企业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要做的准备。在土木工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依赖团队工作是土木工程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显着标志。以团队完成课程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的重要性,认识到唯有团队成员同心协力,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国家的工程师一起工作,大多使用英语交流,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合同条件、相关法律文件在很多情况下为英语。因此,课程推行双语教学,将讲授专业知识与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用英语书写学习心得和课程报告,从而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土木工程竞争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探索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鉴定,忽视了考核在反馈与激励方面的功能。这种形式未必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此课程采取“433”形式的考核标准,即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40%),课题小组成员内部表现相互打分(30%),课堂表现和出勤等(30%)。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是根据社会近期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调研,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对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思考综合分析工程事故并提出防范对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笔者借哥本哈根地铁运营专家在上海交流之机,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分享他们对工程事故的看法。又如,通过对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和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相撞事故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安全意识。小组内部打分是指在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过程中,小组内部各成员对彼此匿名打分,通过这种形式可避免各成员在小组协作中不作为的弊端,增强小组的团队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成果的质量。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4篇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思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教育的产业化、专业的同质化、扩招和教育资源投入的相对不足,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3点。第一,课程内容与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未能覆盖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传统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其严重问题在于: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此背景下仅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衡量标准,培养的是“记忆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创新能力不足,很难满足企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创造力人才的需求。美国建筑业协会(2004年)和Salford大学(2005年)针对美国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教育质量不断在下降。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知识和沟通技巧,企业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近员工,以使他们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第三,教师队伍的非工程化现象依然存在,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目前中国高校师资队伍虽有较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大部分属于“双门型”[3,4,7](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强。高校严重缺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在土木工程国际化中的适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美国教育家多尔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5]。因此,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根据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现状,完整体现国际土木工程学科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和优化。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18学时,首先介绍跨文化对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共6学时。课程内容特别强调,从事国际工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不同的政治制度、商业运作体系、技术标准、、文化氛围和气候因素等都可能是从事国际工程的挑战,善于学习不同的文化并能与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是极其重要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课程教学内容还紧跟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发展,以3学时介绍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后期运营阶段等相关阶段和环节的管理知识,并以7学时介绍国际土木工程投融资、国际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土木工程行业协会与学会的运作方式等内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将来从事国际土木工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又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因此,在课程中,专门安排2学时介绍了领导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将自己几十年长期从事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和生动性。简言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应体现前瞻性,还要注意跟踪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最新发展,把国内外行业内的有关经济信息、发展动态、最新政策法规、最新规范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由于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学生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实例用作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6-7]。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来自于作者几十年亲身参与的国内外土木工程项目。通过解析,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弥补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需要了解将来在企业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要做的准备。在土木工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依赖团队工作是土木工程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显著标志。以团队完成课程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的重要性,认识到唯有团队成员同心协力,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国家的工程师一起工作,大多使用英语交流,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合同条件、相关法律文件在很多情况下为英语。因此,课程推行双语教学,将讲授专业知识与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用英语书写学习心得和课程报告,从而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土木工程竞争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探索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鉴定,忽视了考核在反馈与激励方面的功能。这种形式未必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此课程采取“433”形式的考核标准,即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40%),课题小组成员内部表现相互打分(30%),课堂表现和出勤等(30%)。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与对策是根据社会近期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调研,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对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思考综合分析工程事故并提出防范对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笔者借哥本哈根地铁运营专家在上海交流之机,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分享他们对工程事故的看法。又如,通过对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和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相撞事故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安全意识。小组内部打分是指在社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过程中,小组内部各成员对彼此匿名打分,通过这种形式可避免各成员在小组协作中不作为的弊端,增强小组的团队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成果的质量。

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建筑爱好者

社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能力人才是由“制造人才”变“创造人才”的重要转变环节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可应用于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工业建筑、隧道铁路、高铁等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技能包括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1],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工程课程的课堂讲授和课外建筑爱好者社团为大学生创造学习、科研与创新的环境。通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的创新能力,打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2-5]。因此,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以爱好为前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和改革土木工程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高技能应用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爱好者社团

大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中发挥这重要性作用,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参加社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的建筑爱好者社团是其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爱好为最基础的前提,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组建兴趣小组,在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和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创建建筑爱好者社团是以土木工程爱好为前提,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社团组建包括相关兴趣学习小组,其中包括:建筑设计、现场施工与监理、CAD制图、科技论文写作与专利申请。建筑设计包括土建施工图的绘制与结构设计绘制,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现场施工与监理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深入施工现场与实际工程对接,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理论的吸收和消化,增加经验为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爱好者社团的促进作用

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可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以爱好为基础,主动追求知识,将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优势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可发挥教师引导、教学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学教师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组建兴趣小组,通过调研、分析和市场人才培养对土木工程创新教育的需要,只有自己懂理论、掌握实践内容才能指导大学生去创新,激发思维创新和实践的创新。

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改革对策

以创新教育教学为指导,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构建土木工程创新教育体系和学习的环境,并使这些资源与实践环节有机组合,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面向校外、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加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及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以学习、认知、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课堂与实践竞赛教育过程的优化。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促学、促教,大学教师要注重为大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创造环境、扩大知识面,将工程现场的实践知识与土木工程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建专业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写作、工艺过程,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考能力及实践技能,促进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速度,以便大学生更能掌握土木工程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和互动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兴趣,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

现代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主要是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内容,在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院校有几十个不同的社团,构成了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在建筑设计方面以手绘能力与CAD软件相互结合,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与构形能力,加强徒手绘图、组合体构形设计能力,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提高CAD软件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手绘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题,渗透创新理念,培养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模式和助学模式改革

为大学生营造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环境,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提升土木工程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获取的欲望和学习土木工程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重视土木工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技能,打造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的应用型人才。(1)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大学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应该激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育教学相关活动,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双教”教学、“项目”教学、“实物”教学、“讨论式”教学、“思考”教学、“动画”教学、“翻转”教学、“案列”教学、“双语”教学、“大赛”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练习—学生提问讲解—教师讲评”的互动教学过程,共同构建大学课堂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及时通过实践进而掌握土木工程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思维。结合兴趣小组教学,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参加课件创新能力的研究,一方面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起到带动作用,激发全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大学课程改进教育教学。(2)大学助学模式改革。在大学校园,第二课堂助学环境对课堂教育教学起着相互辅助的积极作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一种文化。因此,大学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深化开放式教育教学,大学教育教学要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就必须重视技能的训练,以点带面、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模式,使得大学生重视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及技能,大学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开展知识讲座及兴趣小组的培训等课外学习形式与知识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团队精神,鼓励大学生参加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及课题研究的协作能力。

四、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改革效果

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及“赛、研”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筑爱好者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教育教学的调查。95%大学生认为采取兴趣小组及社团的形式提升了大学生对土木工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促进自主钻研知识储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高年级的大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多,现场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或团队创新能力比低年级的大学生增加50%多。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及“赛、研”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育中,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促学、促教提升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以兴趣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社团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使得土木工程与施工现场、设计院等实际项目联系更加紧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技能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这种形式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求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了理论的知识,升华了理论知识,大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写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后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3,(5):12-15.

[2]汪加梁,刘茂军,谢荣汉.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5):185-186.

[3]鲍文博,宁宝宽,金生吉.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37-141.

[4]周翠玲,张耀军.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类专业类学生工程素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增刊):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