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

工科实践论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可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开拓创新,达到创新的目的。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概念及如何实施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如下:项目一般由3~4个成员组成,在指导教师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研究课题中选择;对这些课题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并和教师进行联系,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内容、课题的思路和方案等进行研究。整个项目需要经历团队的组织、项目的申请、项目研究和实施、项目结题等过程。

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1)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在校的学习生活,提升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技术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了解,提高认识。

(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现在的很多高校学生都注重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增加了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学生可以走出校门,与社会进行联系,在外出调研、采购和联系加工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看清楚了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能知识,可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片面追求高大上。在申请项目时不顾课题项目的实践性,只图吸引大众的眼光,而实际脱离了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初衷,导致很多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2)学校教学计划上的滞后。很多创新训练项目都是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准备,很多学生都会在此时准备毕业论文,投送简历,寻找工作等,这样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很多学生都会为了结题而草草了事,他们不会从中获得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实践意义,违背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初衷。

(3)一些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准备上还有所欠缺。如需要运用到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涉及的层面也很广,他们现在所准备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不能完全正确使用和操作,由此耽误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几点建议

(1)学生应该尽早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尽早参加有助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学生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也能让他们在宽裕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大学生在设立实践创新项目时要有所突破,积极创新。摒弃片面追求高大上,既要使项目合理,又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让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在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运用。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对其它教学环节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进行全面检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今年伊始,教育部和财政部以教高2007年1号文件,正式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共20条,是教育部作为《质量工程》实施的配套文件,目的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2号文件第9条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过去05年1号文件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上升到“高度重视”,可见重视的程度显著增强。探讨新时期普通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也已成为高教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工科专业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两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一、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提出的“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部提倡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相吻合的。但对其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思考,缺少足够的亮点来支撑,例如: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就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冲突。

目前,本科生的就业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冲击最大,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常的教学、学习秩序受到干扰,学生的主要精力开始偏移,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第八学期应是本科学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时刻,也是整个大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按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安排,这个时期又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加之有些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不考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如何,造成了学生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对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择业上,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

2.招生规模与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矛盾。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设计经费不足,试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经费的短缺使不少高校学生失去了现场感受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在设计中很多只能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一些课题的成果只能用图纸或计算机演示,这些都将会影响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

3.学生重视不够。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态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其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能否有创新,能否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则取决于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所以,能否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对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整合的新专业,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两年来,我们在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3]-[7],结合淮海工学院实际,建立了适应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和顺序安排。

由于药厂的特殊性,制剂车间为洁净区,非生产人员不能进入,学生很难进入制剂车间实习,只能参观非洁净区车间,很难达到实习效果,加上学生又要提前落实就业单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毕业环节教学矛盾突出。因此,我们对毕业环节进行教学时间和顺序的调整,在时间上,将毕业实习从第7学期调整到第8学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待学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车间实习,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达到良好实习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第8学期调整为7~8学期,拉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跨度,但学时数不变,学生在第7学期利用原来的实习时间进行查阅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写开题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在第8学期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工作交叉进行,避免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学习与就业两不误,达到“双赢”。

2.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我们采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教师科研课题部分内容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协助教师完成部分科研任务,教师拿出部分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部分,较好地解决了经费问题。

3.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两年来,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确立了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的修改和编写。我们通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进行审核把关;教师通过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向学生书面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含原文〕了解课题的国外研究趋势及动向,通过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进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师评阅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学生进行考核,使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始终在监控情况下运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几个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2]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22-123.

[3]朱世斌.对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探讨[J].药学教育,1999.15,(3):7-8.

[4]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1.20,(4):16-18.

[5]余国琮.面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增刊):17-19.

[6]柴诚敬.面向21世纪,加快制药工程新专业建设步伐[J].化工高等教育,2002,1:5-8.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科类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一、工科类高职高专学人文教育低下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新的社会思潮涌现,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人文素质教育受忽视

所谓人文,并不仅仅是人的知识、品德、才能、气质,还有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虽然人文教育被重新重视,但是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当代工科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低下,不完全是学生自身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都有原因,是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受忽视的结果。

首先,家庭忽视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文精神,“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的人文历来都和教育连在一起,希望通过人文教化来达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如今忙碌的生活让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老年人的溺爱,甚至有些未成年人独自生活,这样的家庭传统教育几乎消失殆尽。正是由于家庭的忽视,学生从小到大就丧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时期。

其次,学校忽视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以实用为目的,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工科类高职高专就是要培养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完全不重视人文教育,不重视理论课,片面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最终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削弱,教育的整体质量下降,学生的伦理道德滑坡,出现了人文精神危机。

再次,是社会的忽视。虽然人文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学生因为从小到大,对“实用主义”耳濡目染,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长期都奉行“成绩是一切评价标准”,应试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滋长了学生的功利性。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人文意识,很多经典名著、艺术与品位都早已被抛弃。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巨变。市场经济下,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在脑后,利益面前人们尽显丑陋的本性,很多人迷失于追逐金钱、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唯利是图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从而,整个社会也是现实的,是物质的。

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中国存在很多社会思潮如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宣扬西方新闻观、、质疑改革开放等,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很容易被负面和敌对势力诱导。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意识的侵蚀,导致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追求利益为价值取向,社会上一些不诚信、自私自利以及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滋生蔓延。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成为现代青年大受追捧的世界观。

(三)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学科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割裂,以及人们视野的狭窄。1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觉不自觉地削弱甚至遮蔽了人文教育,使教育忽视了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等方面,从而教育体系失去了完整性。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止是生活上的便捷,也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工科类高职高专以男生居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自觉性弱,智能手机和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沉浸于网络的学生数不胜数,手机更是离不开手。在有的课堂上90%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有些学生可以不吃饭、不上课、不睡觉地玩游戏。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也可以使人变得更堕落,更不像“人”。

二、社会实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以“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学生自身发展以及为国家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2社会实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启发学生智慧,树立正确价值观

人文知识是感性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都属于人文范畴。在日常的生活中人文知识有益于学生丰富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智力水平。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做志愿服务、公益等活动会逐渐认识到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人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和付出,因此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不仅增加了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价值观也会规范化,从而修正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

以我校机电学院的志愿者为例,我院志愿者小分队长期服务于黄石市箭楼下社区。学生们平日里通过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帮助社区打扫清洁等活动赢得了社区人民的欢迎、校内校外的认可,并且获得了市里的“志愿者示范站”的荣誉称号,同学们做起志愿活动更起劲了,笔者亲眼看着他们从最初的稚嫩逐渐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二)增强综合能力,塑造优良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自我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塑造。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具有耐心,细心甚至是爱心。通常,学生深入基层,与各种人群接触,在有的农村活动中条件艰苦,还需要学会自己做饭,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学生的韧性,完善他们的品格。

(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审美情趣

现在人们比较浮躁,评判美的标准往往只看外表,很多人向往、追捧所谓的“网红脸”,而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工农、接触工农、了解工农、学习工农,工农群众身上那种勤劳、朴素、政治的品性使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从而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拥有更崇高的人生品味。

三、提升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1.提高意识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普遍缺乏信心、对未来迷茫、思想简单、价值观偏失,所以,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对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功能,引导他们走向社会,提高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

2.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很多教师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的教师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们平时工作繁忙,学术研究、行政琐事较多,容易忽视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伤害学生自尊、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等情况时有发生。言传身教绝对胜过说教,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可以从基础的人文经典的阅读、比赛,到请教育大师来校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再到评比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制定工作的考核等,把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津贴直接挂钩,奖励工作敬业、受学生喜爱、师德高尚的教师,并且作为典型和榜样大力宣传。相信这样假以时日,工科类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会大大提高。

(二)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不仅能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成功,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水平。学校领导要调节、利用好学工、教务、保卫、后勤等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援和帮助,而相关教师的指导必须深入、有实质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挂名”而已。3教师要对学生开设社会实践方法课程或讲座,在社会实践和目的、内容、形式、方法、技巧以及活动的组织、公共关系处理、活动总结、实践报告的写作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着力提高“面”上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协助学生处理好与接待单位的关系,赢得单位的理解与支持;要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思想波动问题,做好情绪主导工作,指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实践锻炼。此外,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要认真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且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参与的教师进行考核,只有教师亲自参与,教师们才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渗透这一思想;同时,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既是重视和保障又有实质性的作用,防止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三、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和计划

(一)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和良性运转,学校必须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业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加强联系,本着从学生锻炼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结合国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国情和政策,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政策,又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人文景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在拓宽丰富社会见识与经验的同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无形中增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最终思想得到升华,使之内化为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结合主席一系列讲话内容,如“两学一做”,制定考察方向或调查报告的选题指南,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完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在全校学生中宣讲。此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学习和认识党的方针政策,更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固他们的信仰和信念。

最后,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应与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公益活动或是假期兼职以个人或集体进行,从而可以提高专业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四)完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一是要实行社会实践合格证书制和学分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践育人的效果。4二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机制,学校应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进现进行严格考评,其考试成绩计入学籍档案,纳入学生德智体美综合测评体系,与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和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上述考评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虽然人文素质教育呼声日益增强,但是很多工科类高职高专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有的不够深入,有的经费不足,有的流于形式。社会实践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手段,特别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他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科类高职高专的人文教育,要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同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戴F,陈国生《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园地,2008,(2)

[2]张连生,《高职高专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月

[3]桂署钦,《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理论之窗,2009,总期323期

[4]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注释:

1.张连生,《高职高专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月.

2.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P114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6]蒋复量,王淑云,李向阳,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8-40.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一、英语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在毕业论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协调,主要是在管理、评价、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校制定的工作条例和制度是不全面、不细致的,执行过程中也不严格、不规范和难以落实。也就是说学校在指导教学方面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教师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教导学生。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三:一是缺少明确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来体现英语的专业特点;二是毕业论文管理机构不健全,成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三是没有行之有益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需要论文评价体系,用以解决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和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主体是关于学生的学历、职称、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答案参差不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很难确定。评价标准是关于评价论文时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导致评价者很难用细致科学合理的量化角度评价论文,致使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还是真正的公平公正,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层次和水平。还有教师出于种种考虑,勉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度宽容和迁就,这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和错误暗示,会让学生有不用努力学习,通过抄袭就可以顺利通过的侥幸心理。 

(三)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学术研究工作,对每个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使得教师对毕业生关于毕业论文方面的指导尤为重要。但是教师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投入的精力少,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毕业论文的教育工作。其次,大多数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和师资,主要是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学缺少重视,投入极少。最后,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乏味,教师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创新趣味的理念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过度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但是缺少对个案的分析或实践的开展,导致很多学生表面上理解和吸收了知识,但是在毕业论文进行研究时,依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的问题很多。第一,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第二,基础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等应具备的掌握的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的科学领域的深入了解,没有正解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第四,学生难以独立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低,只求能够通过,而且学生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往往思想陈旧,缺乏创新能力。每部第六,学生的感性认识强,但是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总结。学生在选题时太过盲目,随大流,有的学生摇摆不定,常常更换自己的选题,有的学生太草率,没有经过研究和思考,有的学生选择的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或者题目太大,给人的感觉是不知所云。 

二、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严谨性和规范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防止抄袭行为的出现,教学生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加强指导教师的自身认识,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培养,真正领会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生撰写论文的同时教他们诚信做人。 

(二)加强对毕业论各个环节的指导教育 

调整论文撰写辅导的时间和形式。以往是在第七学期开学举行毕业论文讲座,但是论文是在十二月份开始撰写,相隔时间较长,难有实际效果,不过是走过场,内容太多,学生收效甚微。因此,学校作出了调整,把撰写过程分为收集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报告、规范格式、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这六个部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撰写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督 

建立一个健全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监控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主要是在论文准备阶段、论文写作过程、论文写作中期和论文评估体系这四个方面的监控管理。 

(四)加强外文书籍的资料建设 

英语论文离不开参考文献,外文的参考文献对学生的写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应该为学生建立外文图书资源库,加强资料室方面的投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从思想上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加强对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写作技巧,加强有关部门对撰写论文的各环节的监控管理,以及加强外文书籍资料产投入,来保证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有新意有质量的英语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盛国强,周永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04):42-45.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虚化的应对

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课时少、时间不固定、内容随意、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有些高校推行思想政治实践课暑期教学,这种安排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由于经费、管理、师资等环节的缺失,造成教学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1.教学内容任意,形式随心所欲,学校考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理应在时间、资金、制度、基地等方面予以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然而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不重视,对此类型实践课更存在应付心理,使得实践课成为“三无”课程:无真正具体领导机构、无充足经费的保障、无健全的基地实施。加之实践课无具体考核监督、评估检撕妥芙崽岣叩幕制,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任课教师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经验缺乏。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有限,“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双肩挑,由于课时、经费等无保证,“全心全意去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就成了一句口号。由于许多教师只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毫无积极性,也不愿意花过多精力提高实践水平,因此,所安排的实践教学主题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背景,布置、指导、评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学生重理轻文,对与理工科实际脱节的实践课存在应付心理。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学、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思想政治实践课内容又不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反差。而且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实践课大多被安排在校内或假期,这样局限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以及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结果使学生对此类课更加敷衍。

二、采取切合理工科学生实际的措施,提高和改善教学虚化的问题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构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做一体化进行构建,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建立奖惩机制,组建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对“双肩挑”的教师加大业务指导。针对理工科高校学生思想、心理、专业等特点制订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上的融合,最终使学生学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从行动上深入社会生活。

2.完善教学考核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运用一切教学方法教出理工科思想政治实践课的特色。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它能调动起教师积极性,激发其运用一切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符合理工科特点,满足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树立起责任感和时代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

3.发挥理工科学生自身优势,强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基本原则,注意挖掘专业教育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才会得到提高。要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实践课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理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23-03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提高和检查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有限、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4]。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明确了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案,从学生选题、开题、写作、评审答辩等环节均作出了相对规范化的管理,但张人文[5]对毕节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调研中显示,地理专业学生在5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不喜欢毕业论文实践,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中收获最大。因此,本研究在2013年对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摸清当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样本的基本信息。调查的对象是某高校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是2006年设置的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2005年设置的本科专业。两个专业共计135人参加问卷调查,占当年毕业生的98.54%。本届学生的指导教师共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助教5人,外单位博士1人。

2.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设置了44个调查问题,涵盖了总体满意度、开题阶段、写作过程、答辩过程和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五个部分。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和处理数据资料。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35份,未按要求填写的废表3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占97.78%。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满意度分析。两个专业有93.18%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而且有91.67%的人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实践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只有64.39%的人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不满意的人达到35.61%,超过人数的1/3。其中地理专业满意人数只有32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1.52%,而生物专业对毕业论文满意的人数明显高于地理专业,达到51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77.27%(图1)。问卷调查的数据还表明,在不满意自己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29.79%的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

2.毕业论文开题阶段。在开题阶段,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有35.61%的题目来源于教师课题,其中教学改革项目占16.67%,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占18.94%。有30.30%的题目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为学生选择题目,34.09%的题目是学生自主选题。但是34.8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是教师直接下达,55.30%的研究方案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这说明毕业论文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指导教师存在过多的“包揽”行为。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82.58%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能够阅读10~2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46.21%,阅读21~5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39.39%,阅读50篇以上的文献的同学占10.61%,阅读10篇以下文献的同学为3.79%。但是学生对于外文文献的涉猎较少,仅占到16.67%。参考文献的标识部分问题不大,94.70%的同学都能规范标识文献,但对参考文献的管理能力较弱,仅有28.03%的人运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此外,53.03%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难以撰写的是研究内容与方法,仅有12.88%的同学认为研究进度安排难以撰写。

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调查和试验获取。79.55%的学生清楚论文摘要包含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是对于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较差,只有29.55%的同学独立进行翻译,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对于论文的排版和图表制作,96.97%的同学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制表,82.58%的同学能够规范制图,85.6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虽然经过学习在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学生最终学会了排版和图表的制作,但是仅有69.7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仅有26.52%的同学运用到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其次是结果分析,再次为讨论部分。

4.答辩过程。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地理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利用幻灯片来辅助自己的陈述,其中91.67%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做的准备,92.42%的学生清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需要陈述的内容,87.12%的学生清楚学院答辩小组的设置原则,91.67%的同学清楚答辩的流程。但是只有59.85%的学生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5.课程教学对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辅助能力分析。该校地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均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有98.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毕业论文实践是有帮助的,63.64%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说明在毕业论文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科研理念、科研方法、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方法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实践管理,有82.58%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有85.6%的学生都能够阅读10~50篇文献,表明学生已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且绝大部分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培养方案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也给予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较多的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与实际的调研也发现了毕业论文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有35.61%的同学对毕业论文不满意,尤其表现在地理科学专业更为严重,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但该校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教学计划与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方面。平时训练的严重缺失,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6],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前学生仅有土壤地理学实验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和2次专业野外实习,虽然培养方案中也设置有课内实践,但是很难检查课内实践的质量。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可能由于不熟悉应用专业知识,而感觉缺乏。邢爱青的研究结果[7]也认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重要因素。

2.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不严格,导致学生的实践态度不端正。学校虽然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但是该标准难以量化,评审教师在评审时往往怕学生难以毕业,把握不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自觉地放宽评审标准,仅注重格式规范忽视论文的内容。这就导致了较多的教师认为虽然毕业论文的格式越来越规范,但没有感觉到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周边少有同等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故评审和答辩教师的组成上也全部为该校本专业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评价的氛围。此外,论文质量的把关不严,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反正都会过关”的心理,还会出现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为有的同学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实验才得以写作答辩,而有的同学轻轻松松1~2个星期写篇综述论文就通过答辩毕业了。学生心理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对待毕业论文实践的态度不一,有的同学做毕业论文时不主动不积极,观望指导教师的态度,看教师怎么办,把毕业论文当成是教师的任务。有的同学想搜搜资料写篇综述论文轻松过关,对于安排有野外任务或实验任务时,抵触情绪特别大,怕苦怕累。在2013年学校初次抽查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有2名同学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这就是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苦果。

3.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教师责任心不一。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实践中表现突出,已有不少学者[8-10]提出。虽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调查此项。但是在2012和2013届毕业论文中,我们均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做了专人审查,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上。问题主要有三:1)选题中个别学生的研究领域不属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2)个别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明显不符,即指导教师无力指导此领域的科学研究;(3)部分学生的选题不具体或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其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未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指导。可见,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质量[11]。

4.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毕业前一年6月份,学校就启动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在第七学期学生的教育实习几乎占了整个第七学期的时间,而且在实习期间学生是不在校的,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寒假是难以利用的,一方面是天气较冷,其次是师生均需要回家过节。而第八学期初各种就业招考频繁出现,毕业论文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学生就业让路。所以实质上留给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仅是一个暑假,这还未计算部分学生考研也需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这在其他高校也存在[12,13],关键是要合理地解决它。

5.毕业论文存在教师“包办现象”,未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5.30%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其实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现象,违背了我们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初衷。教师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14,15],但不能放任不管和完全包办。“包办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思路和方法有误;二是学生底子差,未动脑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当指导教师未能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处理时,直接向学生制定了研究方案和下达了研究任务。

6.学生英文水平差,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在毕业论文写作中,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甚至有些不经过任何修改直接应用。而且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英文摘要并不是论文写作中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但恰恰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惑,很显然地说明学生英文水平太差,提高学生的英文翻译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7.仪器设备不足,毕业论文经费欠缺,实验室缺乏有效管理和开放。仪器设备不足、质量低下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中的一个硬伤,一般的仪器设备采购都是依照教学大纲实验设置而进行采购,而且仪器质量不高,勉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实验教学需求。一旦学生拓展思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时,仪器设备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往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经费较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理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又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作调查和实践,故经费的欠缺造成较多学生不能在此环节进行实际的锻炼。此外,暑假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一个主要实践时段,但是由于教师放假,实验室未有管理人员值班,不能满足学生的仪器使用和药品消耗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四、建议

根据毕业论文环节调查的数据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改善目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现状。(1)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的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实做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2)加强毕业论文实践的动员工作,纠正部分学生的实践实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与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参与指导但不能进行包揽包办学生毕业论文,同时对指导教师做应有的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往往是一对多地进行指导,难以像研究生一样逐个进行开题答辩,但由教学院随机抽选进行开题答辩,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解决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4)合理、适当地调节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解决毕业论文实践不足的问题。如与教育实习、就业招考等工作冲突严重,可鼓励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5)加强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英文翻译及写作能力;(6)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力度,满足师生的科研需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开放工作,避免实验室有学生不见教师的现象,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一定的自主研究平台;(7)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学生自主申报省、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拓展经费支撑渠道,为毕业论文实践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王海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67-168.

[3]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4]吴涛,姚志刚,刘俊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2008,(21):41-43.

[5]张人文.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毕节市,毕节学院,2013,2-3.

[6]张嗥昕.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11):162-163,166.

[7]邢爱青.实践教学与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研究[J].大学学报,2010,(25):30-33.

[8]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0-102.

[9]刘存,瓮鸣.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改进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7):122-124.

[10]张会明,李宏伟,于晓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80-81.

[11]傅怀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145-147.

[12]钟其鹏,韦丽华,黄福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6):73-78.

[13]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19-20.

[14]段蕊.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3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高等学校的文科专业教学活动中,轻视乃至缺失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现象较为普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一、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转变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理念已经在发生着一些转变,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根深蒂固的旧理念的局限性,并在努力寻求革新与突破。这就在根本上要求当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发展动态。总体来说,当前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有三大转变:(一)从“理论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变。过去,许多高校和高校教师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没有清楚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文科专业的重要性。过往高等学校的文科专业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导向”,不管是高等学校的领导层,还是广大教职工,都认为文科专业最重要的是理论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所谓的“实践教学”不过是一种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内容的辅助手段。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不足20%”[1],学生接触不到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印象不够深刻,提升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在培养计划方面,缺少一整套实践教学指导大纲和与之对应的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的实施方面,缺少配套教材,实践教学课堂散漫随意,“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2]。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左,“高校开设的一些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未必见好”[3]132。实际上,实践教学绝非理工科的“专利”,高等学校文科专业教学绝非只是理论教学的天下,文科专业一样要应用于实际,一样能有经济产出。“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诸多工作岗位都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日益强调文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4]这一新理念体现了人们对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不论是多么重视理论的学科,都必须要同等重视理论的应用,只有让理论发挥实际作用,让理论有实际成效,理论才能永远鲜活。(二)从重视培养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专才”到注重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全才”的转变。目前,许多高校普遍面临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数量长期不足的局面,即“基础文科师资有余,应用文科师资不足”[5]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应用思维欠缺,“很多教师没有找到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的恰切方法”[6]。“学生仅学部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7]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一是容易出现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授课内容老化教师“自说自话”等不良后果;二是容易出现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高等教育界已经发现了这些不良后果对学生求职时的负面影响,用人单位也常常产生怨言,继而会对学校的整体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由于人文科学各专业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性强,所以文科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跨专业的综合,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8]文科专业的学生既不能脱离书本,也不能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对相关专业毫无涉猎,“当前社会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既需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又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技能”[9]。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深度,也要培养学生在学科上的甚至学科间的广度,“文科专业要培养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文科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与进步的需要”[10]。(三)从忽视实践教学成果评价到自觉提高实践。教学成果评价地位的转变过去,文科专业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对其最终成果进行标准化、可视化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文科专业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大家没有意识到建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之必要性和必然性。许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实践教学目标模糊、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进而增加了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难度,最终的后果就是对教学成果的评价陷入了“无凭无据”的尴尬局面,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故而“使文科实践教学的考核存在较大的随意性”[11]。换言之,有些高校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对学生是否扎实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对自身所组织的实践教学最终成果是否达到了合格线都无法了解。这种理念当下已然发生了重大转变:实践教学要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应严控教学质量,不能再停留在只进行抽象模糊的评价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单位和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估的重要手段。”[12]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客观、科学、可视化的评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决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它需要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上述转变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先导,说明高等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要想扎实、科学地推进此项改革,离不开相应的改革路径,这需要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作进一步探索与尝试。

二、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已有改革路径

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变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纷纷探求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现阶段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因为“文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不能做到融会贯通”,[13]所以,“我国高校在文科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4]。通常的做法是梳理本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课程,做到彻底的“知己”,然后明确这些已有的实践教学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评估其是否符合本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拓展、开发文科实践教学课程,努力推出一批既有学科特色又有学校特色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在设计这一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突出实践课程的地位;以实践必修课为主干,以实践选修课为补充;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注意课堂效果的提高完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这套文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文科教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开展这些课程的场所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也应注意和校外合作进行实践教学。(二)内外联动、校企合作。这一路径建议各高校在选择和建设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时候,偏向选择优质的企业和机构,把各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这一基地的存在目的不是应付检查,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实用技能,让本专业乃至本校更好地把握行业动态。在实践教学基地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的着眼点是全社会的就业市场,即站在全社会就业市场的高度上看问题、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摒除“理论导向”的影响,为实现“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目标提供一个有高度的视角,同时,聘请企业家和政府部门领导通过开办讲座等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理论指导和经验传授。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作用,更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知名度,从而使高等学校“从地方、行业和企业获得非传统的经费和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和实力、提升创新能力”[15]。(三)促进专业之间的交流。只有实现“集思”才能做到“广益”,单个专业的的发展离不开全学科的整体进步,只有让“五指捏成一个拳头”,才能让高校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迸发出更大的力量。该改革路径认为,在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应注重各专业之间的综合发展和共同进步,不拘泥于所谓的“门户之见”,从而实现“校内学科各方向间有机结合”[16]。现阶段各高等学校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某一特定的专业而开展的,这样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环境相对封闭且缺少与其他专业的交流。其代价就是各相关专业之间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孤立分散,无法有效地捏成一个“拳头”,各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无法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各文科专业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要改变文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各自为战的局面。(四)建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文科专业的理论性较强,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实际评价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致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往往流于形式。”[17]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建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这一监控机制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评价,即对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细的拆分,本着科学、可靠、易执行的原则对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参照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果做出评价。在实践教学进行的时候,做好全过程的记录,做到评价的客观准确、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建立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有其深刻的必要性与现实需求,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能有效地提高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这一工作的最终效果也必将体现在专业教学质量能否提升上。

三、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路径

以上四条路经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多年的成果,涵盖了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但细细观之还是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忽视了思想认识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广大高等学校师生都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还不够深刻。其二,忽视了实践教学基地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只强调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却对如何提高这些教学基地的水平缺乏思考,这对改革工作十分不利。其三,忽视了各实习单位和校方的经验交流。校方往往只注重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本身,而不够注重听取外部意见,这样极易使得学校本身的教学改革工作方向与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出现偏差,从而使实践教学的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使教学改革工作南辕北辙。在对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已有改革路径反思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新的改革路径:(一)深化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凝聚师生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共识。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的核心环节,只有真正实现这一认知转变才能使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必须要让广大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实践教学的根本价值,促使其自觉地把理论知识带进现实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应用,并用这一过程中的感悟反哺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高等学校教师所具备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其学术水平、教育水平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面临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要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认真地参与实践教学是快速提升其自身职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不少高等学校对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抱着“为了要有而有”的态度,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上敷衍了事,导致文科实践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应地,许多高等学校内部出现了文科专业大学生实习实际满意度较差,不少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绩点才去参加实习的情况,往往学不到真本领,掌握不了实用的职场知识,提升不了职业竞争力。这种现状如果不加以改变,久而久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极易变成“摆设”,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要通过凝聚共识让广大高等学校充分认识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二)综合利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更高水平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高校“要把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创新教育成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文科创新人才的需要”[18]。前文所有的改革路径,包括科学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推动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建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都为综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打下了基础。换言之,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贯穿了所有改革路径的始终,忽视了这项工作,则会对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要明确目前学校已经拥有哪些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如校内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培训课程、合作机构或企业等;也要明确这些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是否符合本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需要和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努力整合校内外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构筑一批优秀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这批优秀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会带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的目标所在。(三)通过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方和各实习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校方应定期组织召开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交流会议并邀请各成员单位派代表参加。在这个交流会议上,各单位的代表可以对大学生在本单位参与实践教学时的表现做出点评,对校方今后的实践教学的改进方向提出建议。对于这种基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教学经验交流,绝对不能走以前流于形式的老路,一定要加大资源投入,坚持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工作两手抓,既要让校方对改进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着充足的政策参考来源,又要做到让各成员单位能得到更称心如意的文科人才。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势必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改革路径,对于完善发展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大有益处,但是,是否能从根本上破解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难题,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通过这些年一些高等学校的变化来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虽然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形势总体上是乐观的。如何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培育人才的水平,仍旧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康艺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9-92.

[2]刘洋,姜义颖.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1):101-105.

[3]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柳敏和,王振艳.关于构建高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7):110-114.

[5]廖开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人才开发,2003(12):15.

[6]李枭鹰.走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偏废的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8-30.

[7]冯莉.高校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10):156-158.

[8]谢丽.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4):50-51.

[9]张云英,邵艳.论文科专业生态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33-35.

[10]谢伯端,尹红.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技能训练初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2):38-39.

[11]李敏华.试论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绩效的提高[J].江苏高教,2014(6):95-127.

[12]曹祖耀,吉青.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69-71.

[13]张少杰.论地方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191.

[14]吴国英,吴雪.影响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因素的量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139-144.

[15]程秀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J].智库时代,2020(2):210-211.

[16]田方林.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探析[J].重庆高教,2011(12):70-73.

[17]曾宪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5(6):35-4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家计划五年内调整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计划十年内调整为专业型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量的 70%,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起步于1997年,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三个阶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40个授权领域,200多家培养单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为石油行业院校,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化学等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努力打造专业学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成为能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础薄弱,对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失衡,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学生入学第一年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中介与桥梁。因此,课程设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能否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3]。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思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严重缺乏。选修课程偏少。除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外,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相对较少,有些领域选修课学分仅占学生总学分的1/4。

(二)“双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指导者,在研究生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双导师制”,研究生不仅有校内导师指导还拥有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指导。双导师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达到共同指导的目的。

石油学科聘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因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而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较少。即使在企业实践基地,工程应用工作并未让研究生过多参与,甚至个别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放羊”状态,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届本科生要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对学校而言,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增幅较大,而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与学生规模相比明显偏少。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实践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是学校和企业相距较远,与企业沟通不够,从而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掌握不及时。二是培养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实践方案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培养效果。

(四)毕业论文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和实践性,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课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很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并且与专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油学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的问题,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构建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工程背景等方面为组成要素的培养体系,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撑,逐步形成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学位论文为载体的培养体系(见图1)。

(一)发挥石油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该意见强化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1.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设选修课。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知识结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领域和专业的性质,制定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适当调整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强调涵盖内容广,除开设油味浓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交叉课程,包含现代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知识面得到扩充。

2.改变教学模式,增设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石油学科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地质工程领域开设“油气勘探地质综合技术实训”、“油藏地质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实训”和“地球物理测井综合实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设“油气田开发设计与应用”、“油气井工程设计及应用”、“采油采气工程设计实训”、“油田化学工程与应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初步具备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指导

学校在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遴选力度,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主要采取每两年对在岗导师和申请新增导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选。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对不符合当年遴选条件的导师实行停止招生。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在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选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结合实际。

2.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导师对行业工程应用方面深入了解,对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过对企业导师培训,明确包括授课、讲座、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

3.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导师,应逐步提高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石油石化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深化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油学科建成了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相互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是依托学校建设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校办企业,除了开设一般实验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还着力建设高仿真训练系统,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学校逐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石油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近40个,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

图2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发挥其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校企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人员来自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协调、沟通和反馈,有效保障培养基地的运行。培养基地如果连续三年没接纳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或不具备培养条件或管理混乱,协议将取消。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企业同时将大量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到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来自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将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学位论文阶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和专业实践阶段紧密结合。首先,论文开题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对生产实际、行业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内容,选定论文题目,边实践,边开展论文。其次,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工程背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是导师已立项以及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最后,审查专业实践完成情况。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评定研究生论文还应参考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通过专业实践环节,明确生产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最终由企业专家为主导,进行质量把关。通过这些学习环节的衔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目标。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石油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其他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树立了典范。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科教育;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仇中柱(1969-),男,山东嘉祥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陈小江(1989-),男,贵州安顺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1年上海高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

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把各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强化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今,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质量不高

因为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根据一人一题、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能重复的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出大量题目,客观上保证每个题目都具有高质量有一定难度;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欠缺,工程经验少,科研工作开展的不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实践脱节,甚至部分题目是综述性题目。以上造成了“假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没有兴趣做”等等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十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题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没有兴趣;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不到锻炼。

2.毕业设计(论文)全部由教师拟订题目,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以往的热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由教师出题,这些题目都是教师比较熟悉的,加上每年都要出题,题目都会有所相似。学生这时就找来学长以往的设计资料,大大简化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也就达不到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此外,教师出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也有差异,这就造成学生选题比较集中的现象。教师指导很多学生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大,且效果也不好,同时学生间抄袭的现象也会存在。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四年结束,学生意味着就要走向社会,找工作成了大四学生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就有单位到学校招聘,一些学生忙于面试和找工作,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不够。而用人单位这时候招聘,看不到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主要看的还是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这也就让学生觉得毕业设计(论文)是找到工作后的事,从而轻视毕业设计(论文)。这时候,找的工作的学生只等顺利毕业到单位报道,毕业设计(论文)能混过毕业就行,可见用人单位提前到校招聘,忽视学生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让学生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也就缺少了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

4.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还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每门课都是只求通过考试,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也只是当成一个大型作业,教师都会给过,从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与此同时,学生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心态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广泛的认识,课后学生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电厂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就没有疑问,也就难有创新的想法,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优秀的,他们有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兴趣,然而其中的学生缺乏做课题的经验,虽然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已经确定,但具体到该怎样做,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1.实践中寻找课题,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中寻找课题可以从电厂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也可以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举出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例子,或是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扩展到应用本专业知识的领域中,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知识,只有当专业知识全面后学生才会有疑问和想法。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产生新的思路,这样就为寻找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打下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跟着教师做科研,通过做的过程不但学到专业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做课题的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一过程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打破以往只有教师指定的惯例,分为教师制定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把关)两种情况。学生自主选题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拟题目,然后教师对题目的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方面提出建议,进行把关,最后确立题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设计(论文)题目商讨建立机制。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科组成立学生自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小组,学生填写《自拟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在指导小组学生的申请表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完善,最终确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3.设立探索创新型题目

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教师制定和学生自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划分成“探索创新型”、“理论研究实验辅助型”、“实验研究理论辅助型”、“工程设计型”、“工程实践型”等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要强调重视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内容,并提出针对不同题目的不同指标要求。

4.改进成绩评定方案

成绩评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出创新和工程实践具体指标要求,建立不同类型课题的成绩评定方案具体要求。

三、取得的效果

现从几个典型例子来看以上措施取得的效果。比如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届郭爱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300MW循环流化床的床温控制”是从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承担的工程任务中提炼出来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海电力学院、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郭爱同学签订了三方协议,由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分别指定一名教师和工程师作为其指导教师,郭爱同学参加了工程实践,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既对该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了工作经验基础。

再如,2010届董振同学的毕业论文“蜂窝汽封流场及泄漏特性的计算”,2011届刘彬同学的毕业论文“国电铜陵电厂600MW机组锅炉排烟热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从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企业也为这名同学指定了指导教师。该同学参加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完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又帮助老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学自己既完成了毕业论文,体验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愉快,还积累了工程经验,实现了毕业论文活动的三丰收。

在自拟题目方面,典型的例子是2010届王伟同学、张雷同学、陈明同学。他们三人对一种既能发电又能作为普通外窗的“光伏窗”技术很感兴趣,就向老师提出毕业论文准备研究该技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该技术的三个不同角度,自己拟定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透过率优化的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的朝向适应性研究”、“光伏窗气候适用性研究”三个题目,分别研究光伏窗在不同透过率、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敷设在不同朝向的墙体时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因为是自己拟定的题目,学生的兴趣很浓,毕业论文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还制作了光伏窗样机。

采取了以上改革措施以后,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2010、2011连续三届85.2%以上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工程实践类题目,53.3%以上有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技术问题背景,自拟题目在4.8%以上。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增强了同学对毕业论文的兴趣,同学们得到了工程实践锻炼,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毕业的质量。

四、结束语

创新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学生们在忐忑不安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不够,积极主动性差。通过上述的改进,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践环节上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提早为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探索新型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选题,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雪景,魏立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28-129.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戍华.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5-116.

[3]陈志贤.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2):85-86.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2篇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类型,这几年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招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培养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将没有或缺少工程经验的生源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研究生是摆在培养工作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1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④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论文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⑤专业实践质量难得到保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大,合作效益不够明显。

笔者调查显示,在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中,认为是实践环节的占到了39.4%。从企业对工程硕士毕业生认可度的调查来看,企业认为工程硕士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尚可,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在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伴随着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有必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施深层次的系统改革,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尽快加以厘清和解决。

2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2.1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构建工程硕士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结合工程硕士的素质要求、思维特点,建立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生源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为导向”,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把培养目标牵引和适应企业需求作为工程硕士课程计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

2.2突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课程应按一级学科甚至跨一级学科来设置,以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设置宽口径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专业的“拼盘”,而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邻近学科、专业拓宽,并按主体专业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的核心问题是依据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综合为主的原则,重新组织课程体系,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2.3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为了防止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应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实践性,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模块式”课程体系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构建具体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要根据工程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化开展教学,可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而把实践模块作为其中的建设重点。采用模块化课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课程来实现对学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其次可以灵活的增减设置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不断的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技能。

3加大工程素养培育力度,努力搞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1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工程背景和素养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校内选拔、兼职选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高标准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实践工作部门引进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制度,改变以往按照教学课时数、论文数、得到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的教师考核模式,在指导教师应聘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施竞聘上岗、定期评估制,综合专家评估组、学生、院系、教学点的意见,给与综合评价,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门槛。

3.2构建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所以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等师资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其工程素养;二是针对工程硕士教师的实际状况,每年有计划的选拔一批年轻教师走出学校,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等,从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应用技术能力;三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1]。

3.3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培养方式优长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上的特长,落实好专兼职导师的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专职导师除了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硕士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论上的问题可以请教校内导师加以解决。校外兼职导师一般是长年工作在工程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如果在遇到工程实践上的问题,可以向校外兼职导师请教研讨,帮助解决。通过这种双方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共同保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如我校近几年就根据合作培养协议,聘任了145名工程硕士校外兼职导师,他们在我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工程实践指导、论文环节、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好技术质量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4创新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4.1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和规划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和工程实践锻炼,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同时解决主题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实践结束后再企业实地考评,并进行总结。专业实践一般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切实结合企业需要,应用专业理论、先进方法和新技术,逐步深入地去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学生通过这样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由浅入深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4]。

4.2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弥补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实训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融合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专业学科背景,选择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基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学校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从而将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

4.3我校在产学研联合方面的实践探索我校在市教委专项资金支持下,围绕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工程四个主干学科的相关领域分别与北京市相应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配套实验条件的、内容和任务密切关联、相互支撑、总体目标相统一的集成化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一方面共同申请国家、省部和北京市纵向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合作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则主要来源于这些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我校基地建设成果表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企业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我校与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建立了“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系统研究及应用”科研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的应用开发,完成了19类产品研发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该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实现学位论文关键环节有效控制

5.1选题应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首先可结合实习单位或预就业单位,本着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则进行选题,论文应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应结合企业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调研报告等。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是否科学,有无研究前景,依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进行审议,然后就开课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5],这都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5.2双导师密切配合做好论文指导在论文指导方面,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学校导师主要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好应用关[5]。这种基于校企联合的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的双导师制的确对工程硕士做出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5.3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而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质量应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同时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校内评价应与企业、社会等外部评价有机结合,以起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督促作用,通过建立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环节、论文撰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6-47.

[2]祁保华(导师:余达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4-25.

[3]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6.

[4]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5):200-201.

[5]李成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336-337.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土木工程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2.2缺乏科学创新性

随着本科毕业生与指导教师比例的增加,指导教师名下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以笔者院系为例,每位专业老师所带毕业生数量在7-15个,超过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教学评估规定的5个要求,且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毕业以设计为主,科研论文不超过总数的10%。难以制定多元化创新课题,毕业论文基本上以“公式化”设计计算为主,内容较为单调和理论化,缺乏创新性,该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家对土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论文时间冲突,存在严重抄袭或造假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在第八学期开展,而大四是最忙碌的一年,很多学生同时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及工作招聘,与论文实验和撰写时间相冲突,使学生无法安心做论文。此外,一些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毕业论文都会通过;只要考研成功,毕业论文等级就是优”的说法,使学生心里轻视毕业论文,答辩前从网上下载往年学位论文、敷衍拼凑了事。

2.4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师生比的减少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无法针对每位学生选题和完成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其次,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但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效传递给学生;再者,在现有教师职称评定中,较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使教师重视项目申报和科研而忽视教学;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多应付学校各种形式检查和表格填写,难以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

1.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系统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毕业论文工作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实践教学,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环节,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文针对实践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应用,尤其对毕业生实习和论文工作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广西财经学院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2.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它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活动性。Carolyn等(2009)指出,在经管类教育中,“实践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一手技能、洞察力和见识的必需手段”[2]。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训练某种专业技能,积累直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践智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是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3.实践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问题分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其中非常显著的一个就是没有将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毕业论文既是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毕业论文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论文工作,使学生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在商业社会中施展才华做好准备”[3]。

承担地方性人才培养任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源于过去专科院校的升级。这些院校往往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在和毕业论文的结合环节却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1)毕业实习多围绕就业而开展,忽视了与论文工作的联系,使得学生往往重视论文的理论性而轻视其实证性,这不仅降低了论文质量,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2)缺乏通晓“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能力的不足,使得在实习和论文指导中单纯强调“技能和就业”,不注重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模糊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3)缺乏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习基地。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应用

经过新一轮的发展和整合,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四个层次:(1)全国性知名综合性大学;(2)地区或地方综合性大学;(3)地方本科院校;(4)高等职业院校。相应地,这四个层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己的定位。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地方的应用性人才。为与该目标相适应,学院近年来在毕业论文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并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4.1基于职业导向的实习计划和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就要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就业去向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是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4]。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毅力的强大动力。以各自的就业兴趣为出发点,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和进行论文选题既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学院实行“导师制”,委派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实习和论文环节,学院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就业范围,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以系部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实习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论文选题。除基本要求外,实习和论文还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采用灵活多变的结合模式,如:针对在国外进行贸易实习则配合公司国际经营机制研究论文,针对行政管理实习则配合公共规划毕业设计等。

4.2注重理论和实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

实践教学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就是要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研究生中选择教师,而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独立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则相对忽视,导致较多的新教师并不能较好地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往往与现实问题联系得十分紧密,对教师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以教师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制定了教师提高计划,以推进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紧扣为“北部湾”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将“复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复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具有熟练的具体工作技能,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复合型”改造不仅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提供了保障,还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4.3基于专业特点的实践基地建设

良好的实践环境、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现状、了解商务运作规范与实务的必要课堂。针对过去实习中管理混乱、目标模糊等情况,学院与许多区内单位和东盟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来获取和扩充实践教学资源,同时构建了“基地实习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从事实际的业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培养了业务能力,还实现了和企业之间更充分的相互了解。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由实习基地的“兼职员工”变成了“专职员工”。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学院在区内建立教师科研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学校和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类基地的建立,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实现人才与项目对接和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毕业论文阶段的实习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职业兴趣、实习计划和论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鸾.从实践走向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7,29:122-125.

[2]Carolyn,P.D’Abate,et al.Making the Most of an Internship: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shio Satisf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J].2009.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本科生 工程实践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00-01

目前,国内高校越来越多的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给广大大学生开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传统的教学实验主要针对课本理论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实验还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为此,西南交通大学从1999年开始连续实施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工程实践项目,旨在将我校的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切实提供给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升华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动手能力。

作者所在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连续多年对本科生开放。作者所在研究小组已实际指导学生40余人。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力争更有成效的开展本科生工程实践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一些经验,期望能为其他高校、院系开展类似的本科生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或借鉴的东西。

1 合理的选题

选题的合理与否是决定工程实践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先决条件。一个合理的工程实践项目的题目最好是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具备难度适宜和适合学生的特点。

源自教师科研第一线的题目能够保证其创新性,同时又有助于教师更为全面和高瞻远瞩的去指导学生。一方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确保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充分的锻炼。

难度适宜是对工程实践项目立题的一个重要要求。如果题目太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是退缩心理,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项目中。如果题目太容易,又可能导致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挑战,而不能充分锻炼其各项能力。例如,我们主要从事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吸波机理的研究工作。在工程实践项目立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求本科生做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工作。因为有关吸波机理的研究不仅涉及材料学知识,还涉及大量的理论物理和电磁学的知识,因此如果我们在立题的时候增加吸波机理的研究内容,势必过大的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制备的复合吸波材料是主要通过模板合成、原位合成等方法来制备的,从而使产物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这类产物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而制备,这就避免了题目的过于简单化。

题目适合学生也是影响工程实践立题和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讲的适合学生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适合学生用于相关实验的小仪器和小设备。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一些高、精、尖的大型精密设备还难以实现对研究生的全面开放,更不用说对本科生的全面开放了。对于这样的仪器设备,我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操作下,让本科生参与相关工作。但若能在工程实践项目立题的时候就选择一些内容涉及到可供本科生独立操作的仪器设备的话,则无疑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我们研究小组,本科生就被允许和鼓励独立操作一些用于合成反应的仪器设施。题目适合学生还包括适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等方面。由于参加工程实践的本科生还有课程学习的任务,因此,单次实验时间过长的选题是不适合学生的。在我们研究小组的科研工作中,有的合成反应一次实验就可能需要20小时以上的时间,我们不会把这样的内容安排到本科生工程实践项目中。

2 教师恰当的指导

在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指导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来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工作,我们总结出教师的恰当指导可概括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随着工程实践项目的开展,即使在参加同一个项目的学生中也会产生分化,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望和钻研精神,而有的学生则只想完成教师安排的基本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若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式,将有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在我们的工程实践项目中,我们会鼓励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去分析合成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气泡生成等实验现象的形成原因,甚至引导他们去分析一些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让他们得到更为充分的挑战。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培养原则。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做一些基础的文献调研和综述报告,以做到对所参研项目的初步了解。在学生进入实际的实验环节之后,我们一般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完全领会并对所研究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再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实施一些创新性的方案,甚至包括一些学生自己提出的可供尝试的方案。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稳步提升。

3 必要的强化训练

在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也非常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对某一条具体的实验结论,可要求学生去调研国内外其他研究小组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及相应的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得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补充或修正。对于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我们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一道展开研讨,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和理论解释。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总结能力。这不光体现在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工程实践总结报告上;更体现在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就所参与的研究内容及结果撰写研究论文上。目前,在参与我们研究小组的工程实践的本科生中,就有几位同学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甚至在外文的SCI检索源期刊上作为主要署名作者甚至第一作者发表过研究论文,其论文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总之,可以这么说,如果把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验环节比作一颗颗珠子的话,那么相应的强化训练无疑是把这些珠子串连成串的线,其对提高学生收获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 结语

实践表明,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本科生工程实践项目对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合理的选题、教师恰当的指导以及必要的强化训练是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我们期望更多的院校、院系开展类似的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我们期望与更多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经验交流,以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