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涵盖了体态语、商务礼仪,以及时空安排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挥着独特的社会语用功能,但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商务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非语言行为跨文化商务沟通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由此可能导致整个商务谈判交往的失败。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体态语(body language)和商务礼仪(business manner),体态又包括表情(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接触(contact)等。 一、不同文化的商务礼仪中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 商务礼仪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赠送或接受礼物等,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虽然通常有一些国际惯例需要遵从,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区别。 赠送礼物是商务礼仪的必要环节。中国虽有“礼轻情意重”一说,但实际操作中却讲究以礼物的厚重来表示重视对方;但在欧美国家,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被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在另一种文化下却可能成为忌讳的东西,如中国的手绘、刺绣、真丝手帕是许多国际友人喜爱的工艺品,但在地中海沿岸,手帕代表“诀别”,是商务交往中非常忌讳的东西。 拜访或约会也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但在时间上不同文化有不同选择。中国人常喜欢选择周末、节假日进行拜访,因为在中国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间。但欧美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清。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则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 讨论或汇报工作时,东方上司通常坐着,下属站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反,上级通常站着,因为他们感觉站着更能控制局面。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会交往的一种习惯,他们通常站着开会,站着接待,聚会时站着交谈,年轻人也从来不会因没有为老年人让座受到责备。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尖朝着旁边的人,而这种翘着二郎腿的习惯却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客人的极大不礼貌。 礼貌是商务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表达礼貌的方式上,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点,相同的表示在不同文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商务人员必须了解,以免造成活动的失败。 在大多数国家,人们用握手的形式表示问候或欢迎,而日本人是以鞠躬来表示。鞠躬也是全人类都共有的礼貌姿态,但这种共有的礼貌姿态在中西方民族之间是有着“度”的差异。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欠身或者略为弯腰的动作用得较多,日本人表现得更突出;而西方人的欠身动作则少得多。在有些文化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拥抱或接吻来表示礼貌和欢迎,而阿拉伯、犹太、拉丁美洲和南欧一些民族则以相互抚摸或闻对方气味来表示问候。 微笑是表示礼貌的另一种方式,美国人会在公共场合随意地对陌生人微笑,而许多俄罗斯人却认为这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为,认为美国人的微笑不合时宜。不过美国人却觉得俄罗斯人笑的太少,行事冷漠。美国人谈话时希望看到对方的反应,他们认为,礼貌的听者应该向说者表达出兴奋,难过,吃惊等表情;而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国人用抬眼眉,点头,微笑或同说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注,虽然在某些国家文化中认为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不礼貌或是暗含威胁的行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谈话却不直接看着他的眼睛,他可能会质疑你的动机或猜测你不喜欢他,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 服从,总是避免直视对方,因此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频繁。 此外,在敬酒茶时,英语国家只敬一次,而且用一只手递给对方,而中国人用双手递东西,并且要三番两次地劝敬。 二、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1.体距语行为的差异。体距语行为指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所处的角度及空间的位置,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美国学者霍尔(EdwardHall,1969)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种类型,并指出其场合特征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类是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为45cm,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第二类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身体距离45厘米~80厘米;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体距为1.30厘米~3厘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体距为3米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由此可知,在商务交往中我们对欧美人的交往距离为第三种。但与拉美或阿拉伯交往距离要近的多,在他们的文化中,人们在交往距离很近并且经常互相接触。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在谈话中离美国人太近,美国人就会感到不适,并且后退,而他们却会紧跟,因此等谈话结束时,他们的所站的位置距谈话开始时的位置已经很远了。 在中国,同性别的青年互相搂抱是友好的表示,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谨慎和含蓄,而在英语文化国家刚好相反,异性之间的接触比较自由,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则要遭人白眼,被认为是有同性恋嫌疑。实际上,英美人总是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截然不同,中国人不但不随身携带私人空间,对拥挤也习为常。 2.手势语言的差异。手势是各种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但不同文化下,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表示祝愿时,中国人常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英美人士则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右胸前表示“祝你成功”或“但愿如此”(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十”)。表示吃饱时,俄罗斯人用手掌齐颈部的姿势(而在中国却表示杀头),法国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边快到鼻子的地方,加拿大人则用右手掌举至额头的动作。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而,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具体说法是Let’ 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把两手摊开,耸耸肩表不“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欧洲人用拇指朝下的手势表不反对或不接受某事物;在英国人,手掌向内两指头形成‘V’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邱占尔在一次演讲中,改用手掌向外,形成V型来表示“胜利”,引起了一阵轰动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OK的手势被广泛使用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如果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向对方作OK手势后,日本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改变。虽然在许多文化中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而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双手举过头鼓掌的手势,在美国通常表示战胜对手后的骄傲,而在俄罗斯这却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为表示友谊做出上述手势,这使许多美国人感到不舒服。布什总统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圆满,可是,他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竖起了大拇指,这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却认为是猥琐的动作。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手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而美国人则没有这一动作,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动作常常不解其意。 总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也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才能达到谈判的目的。成功的交流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是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保障,了解商务对象国家的思维方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及其与我们思维习惯的差异是交流成功的关键步骤,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 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 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样 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 与诚实的标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 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 方,会被认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 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头不算摇头算”。印度人则以摇头或歪头表“同意接受”。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因为在 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 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中国人在对人 讲话 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语国家的人就误以为他们在说谎话。中国人认为女子拿杯子时小指弯曲很优雅,英语 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有点故作优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乱摸东西 的意思。有些体态语则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如英语国家的人用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英、美、加等国家的人是面对开过来的汽车,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后晃动。这些行为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应明确各种非语言行为的确切涵义,有利于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身体行为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在美国和大多数北欧国家。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距离是 18—36英寸。而亲密朋友 之间交谈 的距离是 6~18英 寸,拉丁美洲人之 间交谈 的平均距离则是 6—18英寸, 这个距离对非拉 丁美洲血统的美 国人来说是关系密切的表 现,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傲慢专横,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性格孤僻。事实上,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喂”或作为一种请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谈~谈吗?”。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造成沟通受阻,谈判失败,合作受挫。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1.2时间、空间安排

英美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tangibility)的东西。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与英美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国念书,不按时交付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业分数,甚至拒绝批改你的作业。与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团体或个人的信誉与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法律责任。时间、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的无声的语言,如在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 “正”,副为 “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 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开会后第一个发表讲话,其他人依职务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但中国的座次安排有时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如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左为上:’。“右为下”,男左女右就是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遗风,但通常的国际惯例却是“以右为上”,其他还有“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因此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背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两边排列。用汽车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极常见的活动,汽车中座次的安排同样体现着对客人的体贴关心和尊重。以双排五座小车为例,通常副驾驶座因其遇到事故时危险系数相对较高通常属于保镖或秘书,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如果是私家车.主人亲自接送的话.副驾驶位不能空着,因为这是对主人的不敬.把他 当司机看待。

2.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系统和语言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情绪和态度的表露。然而,许多人以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语言.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因此,学习者在把英语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同时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体系,因为在面对面的 口语交际中,它们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学习非语言交际体系并不容易,因为非语言交际所体现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学习的障碍很多情况下是非语言的而不是语言的。

总之,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而且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以达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则。

【参考文献】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 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 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样 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 与诚实的标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 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 方,会被认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 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头不算摇头算”。印度人则以摇头或歪头表“同意接受”。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因为在 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 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中国人在对人 讲话 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语国家的人就误以为他们在说谎话。中国人认为女子拿杯子时小指弯曲很优雅,英语 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有点故作优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乱摸东西 的意思。有些体态语则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如英语国家的人用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英、美、加等国家的人是面对开过来的汽车,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后晃动。这些行为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应明确各种非语言行为的确切涵义,有利于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身体行为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在美国和大多数北欧国家。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距离是 18—36英寸。而亲密朋友 之间交谈 的距离是 6~18英 寸,拉丁美洲人之 间交谈 的平均距离则是 6—18英寸, 这个距离对非拉 丁美洲血统的美 国人来说是关系密切的表 现,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傲慢专横,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性格孤僻。事实上,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喂”或作为一种请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谈~谈吗?”。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造成沟通受阻,谈判失败,合作受挫。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1.2时间、空间安排

英美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tangibility)的东西。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与英美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国念书,不按时交付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业分数,甚至拒绝批改你的作业。与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团体或个人的信誉与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法律责任。时间、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的无声的语言,如在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 “正”,副为 “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 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开会后第一个发表讲话,其他人依职务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但中国的座次安排有时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如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左为上:’。“右为下”,男左女右就是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遗风,但通常的国际惯例却是“以右为上”,其他还有“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因此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背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两边排列。用汽车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极常见的活动,汽车中座次的安排同样体现着对客人的体贴关心和尊重。以双排五座小车为例,通常副驾驶座因其遇到事故时危险系数相对较高通常属于保镖或秘书,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如果是私家车.主人亲自接送的话.副驾驶位不能空着,因为这是对主人的不敬.把他 当司机看待。

2.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系统和语言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情绪和态度的表露。然而,许多人以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语言.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因此,学习者在把英语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同时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体系,因为在面对面的 口语交际中,它们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学习非语言交际体系并不容易,因为非语言交际所体现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学习的障碍很多情况下是非语言的而不是语言的。

总之,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而且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以达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则。

参考文献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

一、前言

社会语言学表明,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感情、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于每个社会人,语言又是人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语言这种对于个人的意思传达和对于社会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行为,语言之外即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同样是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Samovar et al)也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适时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是同一文化交际的变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而非语言行为则是指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更是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音》中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即无声的语言)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行为语言”的作用,他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人们之间交往的问题,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这一事实。进行有关国家的语言、历史、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常规训练仅仅是全部课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及国内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例如,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地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属于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事实上,无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所以,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不可忽视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可知,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除了受一定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是人为生成的,又可是环境造就的。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分类方法也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本文将以非语言交际的这四种分类为线索,着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这对克服文化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维斯泰尔首次提出,通称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或体态语义学(body semantics)。体态语言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姿势、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

体态学是一门研究产生于不同文化的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的学问,在使用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时,身体各部的一般性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即信息”。本文对日本人体态语的考察,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表情

与身体任何部位相比,面部动作更变幻莫测,极为模糊。尤其是情感的变化比较容易体现在面部。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大都面部表情贫乏,就如同其古典戏剧能乐中使用的面具一样,这与日本人压抑自己、不愿轻易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世界的性格有关。抑制情感的流露已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组美国人和一组日本人同时看一部恐怖影片,观察观后的表情发现,美国人表现出极不愉快的表情,而日本人的表情却看上去轻松愉快。从这一试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将真实情感掩藏、不示以他人的倾向。他们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很少将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礼一样从小就受到教育,无论多么不愉快的场合都要尽量表现出最和蔼可亲的笑脸,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这也是欧美人最难以理解的与众不同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容。说到日本人的微笑,对于欧美人来说,除了服务行业和对熟人外,几乎见不到笑脸。在日本农村或远足中,不认识的人相互间也打招呼,但没有微笑。而在欧美国家,微笑是礼貌,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便成了一种无言而友好的问候,留下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小城市。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会微笑的人交往的。

2.肢体动作

(1)手势

手势是一个集团共通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用自己国家的习惯去理解别国手势的含义,往往会引起误会。例如,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可表示或象征“他是个男子汉”及“他是顶头上司”等意味,而欧美人则表示夸赞某人“真了不起”。相反,日本人的小拇指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将两手食指竖起举在双耳上方,代表鬼、生气,而在中国,这一动作是“牛”的意思。中国将食指弯曲代表数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这种手势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误会,因为这一手势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将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或是“金钱”,而欧美人则表示零、不值钱或没问题之意。两手食指交叉在中国是“十”的意思,而日本却是“不允许、不行、错误”之意,两手腕交叉成“十”字状也表示同样的意思。

(2)鞠躬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礼法的民族,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人特别喜欢点头哈腰。其实,行鞠躬礼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谢意、歉意、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当然,弯腰鞠躬也会根据场合、时间、对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接受行礼的一方也会从行礼的姿势中读解到不同的信息。站立鞠躬时,要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上身倾斜、低头;在和式榻榻米房间里,则一定要跪坐行礼,即双腿并拢跪于榻榻米上,上身下弯,双手放在前边,垂下头。站立时弯腰角度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较郑重的鞠躬礼是弯腰呈45度角,在表示衷心感谢、深切道歉时即行这种弯腰礼。另外,下级对上级以及送别公司老客户时也要行这种礼节。初次见面时是弯腰30度左右;日常见面打招呼是身体稍弯呈约15度,伴以点头,即所谓“会”。这也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礼节。日本人在见面时没有握手的习惯,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握手的习惯也渐渐形成,但这只限于男性。日本女性见面往往会行鞠躬或是点头礼,男性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也渐渐形成了不得不握手的习惯。另外,候选人和选民、主持人和支持者这种特殊关系之间的握手也比较多见。

此外,日本人在交谈时会不停地点头,而且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种点头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仅是传递“我在听你说话”、“我听得很清楚”这样的信息,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尊重。欧美人则几乎没有这种行为方式。所以,他们难免把日本人的这一行为方式误解成是在说“Yes”(是的)。日本还有许多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用于替代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例如,眼睛睁得大大的,表示吃惊;歪着头,表示思索、纳闷;捏鼻子,表示厌恶;撅嘴,以示不满;食指放在唇边,表示请安静;挠头,表示害羞或难以确定;打手势,表示打招呼或再见;紧握拳头,以示愤怒或下决心;做砍头的姿势,表示被解雇等。

3.视线的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类重要器官之一的眼睛在表达情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用视线来交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而日本的传统礼法却认为目光视线的交流是一种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表现,会造成对方的不安,行完礼抬头时也应注意尽量避免与对方目光的突然接触。在不得不面向对方时,应将目光投向对方肩与腋之间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在与对方谈话时看对方眼睛的时间很短,他们会不停地点头或是反复适时地给对方短暂的视线回送,他们的目光有些闪烁,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缺乏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电车上,人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听随身听、看车中广告,或是看书、看报,这是一种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间、保持自我空间的行为。

另外,日本人在眼睛方面所表达出的情意也比较有特色,有些还与西方有所差异。如对异性挤一只眼睛,表示我爱你。眼睛笑得眯缝起来,表示高兴的神态,而欧美人则表示怀疑;笑得眼角下弯是愉快的神情,而欧美人则表示悲伤。

(二)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周边语言,是指伴随语言的一切声学现象,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副语言这一术语最初为语言学家特拉格(Trager)在他1965年出版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副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声音的高低幅度、音调、音律等性质;笑声、叫喊声、咳嗽声等特征性声音;声强、声高等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隔。

副语言交际有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少。例如,在美国低音阶的发音在交际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对某些人群如播音员、律师、政治家、医师等,为了说服对方,博得他人的信赖,往往都要采用这种发音方式。看似生理现象的如笑声、哭声以及发言当中的短暂停顿都能反映出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一位日本女性与一位中国女性在她们因某事或某物感到惊叹不已时发出的“嘘嘘”声都是不一样的。

沉默亦是副语言中的现象。一般而言,沉默可以分为两种:即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前者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出的敌意和漠不关心的信息,而后者则是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表现出的好意。但不论是哪一种沉默,对奉行“语言至上主义”的欧美人而言,总是难以理解日本人沉默的含义。在他们眼里,凡是沉默即是否定的,往往包含着不愉快、批评、后悔、困惑等意味。而对日本人而言,沉默即可能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肯定,持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大多数。

(三)客体语

客体语是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这些物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因此,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媒介。以服装为例,祭祀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装无一不是文化的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似,日本学校的校服、各种社会群体的制服以及佩戴的校徽、社徽等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及忠诚的价值观。

(四)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性。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空间和时间。

所谓的空间距离,是指人们在谈话时相隔的距离。两人谈话时,除了激烈的争吵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外,相互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同文化间,距离不同。譬如拉丁美州、阿拉伯人谈话时彼此间靠得很近,而瑞典、苏格兰和英国人则离得较远。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空间距离又要相对大一些(约50厘米),如果不了解这点,很容易在交往中造成误会。对日本人来说,欧美人的空间距离近乎给人一种威胁感,尤其在对方为异性时,容易产生对其有意的错觉。

与空间观念一样,时间概念不同,文化里的认识也有不同。在异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时间体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结果往往是因不了解文化上的差异而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

霍尔提出人类的时间观念具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单一性”和“时间多样性”模式,或分别称之为M模式和P模式。这是两种相对的模式。一般认为,欧美人采用的是M时间文化模式,即严格遵守时间,一次只作一件事情。而拉丁美洲、南欧、中东各国的人们则受P时间文化模式的支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胜于对时间的重视,对时间的处理往往因人而异,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办几个事情。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日本人的时间文化模式正由原来的M模式急速向P模式变化。上述两种时间模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突。

总之,非语言行为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更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抛开了非语言行为,不顾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那么,整个交际活动则注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了解也正是为了在今后能更好、更顺利地与日本人交往,减少交际中的摩擦和误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毕继万.非语言交际[A].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Larry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LisaA. StefaniCom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Hall 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ns,1959.

[5]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238-239.

[6]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张丹宇.浅谈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日语知识,2002(6):31-32.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6篇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扞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着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版。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8篇

在日语辞典『広辞苑中是这样对“交际”下定义的:「社会生活を営む人間の間に行われる知覚?感情?思考の伝達。言語?文字その他視覚?聴覚に訴える各種のものを媒介とす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知觉、感情、思考的传达。以语言、文字和其它的视觉,听觉作为媒介来传达各种信息。)正如定义中所述,作为交际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语言和文字被视为最为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毋庸置疑言语交际在交际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语言,不用说交际沟通,就连人类的生存都无法想象。

但是,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手段,人们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体态、声调等语言以外的手段进行沟通。这些伴随着言语交际来传达信息的手段即为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伯德惠斯特曾指出,由语言传达的信息只不过占到全部信息的35%左右。可见我们无意识中使用的非言语交际起着广泛的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必须掌握非言语要素,将其应用到言语交际中。

二、言语交际和商务日语沟通

言语交际在交际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言语交际在商务日语沟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听、说、读、写、译”等日语语言能力很低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更谈不上商务沟通了。但是,对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日语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学习日语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商务沟通。那么,在具体的商务语境中,该如何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呢,以下将从商务日语沟通的一些基本用语进行分析。

1.寒暄语。日本秉承大陆文化,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对礼节仪式十分讲究,堪称“礼仪之邦”。寒暄作为社会生活的剂,在日本社会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寒暄是顺利进行商务日语沟通的第一步。根据“内外”、“上下”不同的人际关系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日本式寒暄的特征和原则。

2.敬语。上述提到日本是一个注重礼节仪式的国家,因此不管是在日本或者是在日本公司工作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敬语就无法使沟通顺利进行。在商务日语沟通中,谈到客户方面的人要用敬语,在谈到本公司内部的人员,同事也好,上司也好,不能使用敬语。

3.日语的委婉表达和省略表达。委婉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在日语中,委婉表达称为「婉曲表現。是一种避免直截了当,采用婉转曲折的表达方式。在商务日语活动中,委婉表达常被用于“指示”、“依赖”、“拒绝”的间接表现方面。与日本人谈判的外国商人常常由于日本人的暧昧表达而感到不知所措。从日本人的立场看,大量的委婉表达和省略表达正是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促使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三、非言语交际和商务日语沟通

日本人把“心领神会”、“不言而喻”作为交际的最高境界,因此,比起语言的交流来,日本人更善于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他们更加重视非言语交际。

日本人在讲述自己的意见之前都会事先推测对方以及周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因此为了不使自己的意见伤害到别人他们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认为谈话时的沉默远比雄辩更具深长的韵味。日语中关于非言语交际的谚语和说法,有「以心伝心(心领神会)、「不立文字(不言而喻)、「沈黙は金、雄弁は銀(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等等。

因此,在面对面的商务日语沟通中,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交际关系,我们必须了解那些伴随着言语交际的表情、动作、体态、声调所传达的信息。

日本人与人交谈时一般不相互对视。特别是跟自己的上司说话时,日本人好像都不看对方的眼睛。只是稍微地扫一下眼角和嘴角之间。即使眼睛对视也是一瞬间的事。在商谈、讨论、劝导或谈判等场合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日本一般认为与听话人视线相对并不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是表示说话人反抗的态度,把视线向下才是谦虚态度的表现。

人际距离的标准值,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距离感觉。日本人的交际礼仪是鞠躬,这就比握手、拥抱的交际礼仪需要更大的人际距离空间。中国人一般用握手来表示礼貌和敬意,习惯于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这会使日本人感到不适应。在商务沟通中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招致误会。

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我们在沟通中避免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做出一些行为和姿势在商务活动中产生误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失败。

四、日本文化在商务日语沟通中的作用

总之,通过探讨商务沟通中日本人特有的交际语言和交际行为,不难发现日本特有的农耕文化背景对交际起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人一直以集团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旦进入某一组织或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员,他们会维护这个集体的规定。个人服从集体,上下级人际关系井然有序,集体的和谐优先,以他人的眼光约束自己的行为。

基于集团理论,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对外是竞争,对内则重视和睦。这无论对语言交际还是对非语言交际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敬语、婉转表达、省略表达之多正是反映了集团理论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此外,从日本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日本人与交情深的内部的人和不熟的外部的人交往时区别得很清楚。对内部的人,从天气到日常生活无所不谈,而跟外部的人说话十分拘谨客气。日本式的微笑、鞠躬,彬彬有礼以及沉默寡言体现的是集团理论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五、结语

在交际上,语言和文化是互相存在、互相影响的整体,文化是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与此相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对语言体系知识和语言理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仅仅是语言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填补交际的不足之处。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商务日语沟通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传授以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背后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2003.11-62.

[2]张一娟.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53-56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务日语 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 日本文化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和较强的日语交际及表达能力的商务日语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日语沟通能力成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商务日语沟通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在日语辞典『辞苑中是这样对“交际”下定义的:「社会生活をむ人のに行われる知?感情?思考の。言?文字その他?にえる各のものを媒介とす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知觉、感情、思考的传达。以语言、文字和其它的视觉,听觉作为媒介来传达各种信息。)正如定义中所述,作为交际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语言和文字被视为最为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毋庸置疑言语交际在交际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语言,不用说交际沟通,就连人类的生存都无法想象。

但是,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手段,人们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体态、声调等语言以外的手段进行沟通。这些伴随着言语交际来传达信息的手段即为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伯德惠斯特曾指出,由语言传达的信息只不过占到全部信息的35%左右。可见我们无意识中使用的非言语交际起着广泛的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必须掌握非言语要素,将其应用到言语交际中。

二、言语交际和商务日语沟通

言语交际在交际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言语交际在商务日语沟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听、说、读、写、译”等日语语言能力很低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更谈不上商务沟通了。但是,对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日语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学习日语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商务沟通。那么,在具体的商务语境中,该如何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呢,以下将从商务日语沟通的一些基本用语进行分析。

1.寒暄语。日本秉承大陆文化,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对礼节仪式十分讲究,堪称“礼仪之邦”。寒暄作为社会生活的剂,在日本社会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寒暄是顺利进行商务日语沟通的第一步。根据“内外”、“上下”不同的人际关系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日本式寒暄的特征和原则。

2.敬语。上述提到日本是一个注重礼节仪式的国家,因此不管是在日本或者是在日本公司工作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敬语就无法使沟通顺利进行。在商务日语沟通中,谈到客户方面的人要用敬语,在谈到本公司内部的人员,同事也好,上司也好,不能使用敬语。

3.日语的委婉表达和省略表达。委婉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在日语中,委婉表达称为「婉曲表。是一种避免直截了当,采用婉转曲折的表达方式。在商务日语活动中,委婉表达常被用于“指示”、“依赖”、“拒绝”的间接表现方面。与日本人谈判的外国商人常常由于日本人的暧昧表达而感到不知所措。从日本人的立场看,大量的委婉表达和省略表达正是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促使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非言语交际和商务日语沟通

日本人把“心领神会”、“不言而喻”作为交际的最高境界,因此,比起语言的交流来,日本人更善于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他们更加重视非言语交际。

日本人在讲述自己的意见之前都会事先推测对方以及周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因此为了不使自己的意见伤害到别人他们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认为谈话时的沉默远比雄辩更具深长的韵味。日语中关于非言语交际的谚语和说法,有「以心心(心领神会)、「不立文字(不言而喻)、「沈は金、雄弁は(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等等。

因此,在面对面的商务日语沟通中,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交际关系,我们必须了解那些伴随着言语交际的表情、动作、体态、声调所传达的信息。

日本人与人交谈时一般不相互对视。特别是跟自己的上司说话时,日本人好像都不看对方的眼睛。只是稍微地扫一下眼角和嘴角之间。即使眼睛对视也是一瞬间的事。在商谈、讨论、劝导或谈判等场合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日本一般认为与听话人视线相对并不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是表示说话人反抗的态度,把视线向下才是谦虚态度的表现。

人际距离的标准值,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距离感觉。日本人的交际礼仪是鞠躬,这就比握手、拥抱的交际礼仪需要更大的人际距离空间。中国人一般用握手来表示礼貌和敬意,习惯于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这会使日本人感到不适应。在商务沟通中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招致误会。

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我们在沟通中避免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做出一些行为和姿势在商务活动中产生误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失败。

四、日本文化在商务日语沟通中的作用

总之,通过探讨商务沟通中日本人特有的交际语言和交际行为,不难发现日本特有的农耕文化背景对交际起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人一直以集团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旦进入某一组织或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员,他们会维护这个集体的规定。个人服从集体,上下级人际关系井然有序,集体的和谐优先,以他人的眼光约束自己的行为。

基于集团理论,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对外是竞争,对内则重视和睦。这无论对语言交际还是对非语言交际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敬语、婉转表达、省略表达之多正是反映了集团理论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此外,从日本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日本人与交情深的内部的人和不熟的外部的人交往时区别得很清楚。对内部的人,从天气到日常生活无所不谈,而跟外部的人说话十分拘谨客气。日本式的微笑、鞠躬,彬彬有礼以及沉默寡言体现的是集团理论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五、结语

在交际上,语言和文化是互相存在、互相影响的整体,文化是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与此相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对语言体系知识和语言理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仅仅是语言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填补交际的不足之处。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商务日语沟通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传授以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背后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 2003. 11-62.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身势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在日常交际中,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大多数人往往忽略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它的潜能。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超过70%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传递的,只有不到30%的信息是通过说话交流的(李威,2002:40)。非言语交际的知识是必要的且有意义的,因为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大多数非言语交际具有普遍性,但许多非言语交际行为还是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笔者从中美文化的角度探讨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Samovar et al.(1998:149)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简单地说,非言语交际就是使用我们的身体、姿势和语调进行交际,即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宋莉,2004:176)。

非言语交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通过身体产生(如外貌、行动、面部表情、目光交流、体触、气味和副语言);一类跟环境相关(如空间、时间和沉默)(Samovar et al.,1998:153)。笔者着重探讨第一类非言语交际行为即身势语,并讨论中美文化间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中美身势语文化差异

身势语包括整体外貌、服装、行动(身势学和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凝视、体触、气味和副语言。人们通过自己的表情、手势和其它身势语将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本部分将从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体触的角度讨论中美文化间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2.1姿势

姿势如同语言一样可进行交流,并且“一种姿势的普及性及一种姿势所传递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由文化决定”(蒋阳芬,2000:107)。姿势反映了一种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个人对周围人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鞠躬不仅仅是一种问候,更表明了对地位和等级的文化关注。比如,学生通常在上课前向老师鞠躬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美国,师生关系更加随意。坐立、站立和行动的方式同样可交流信息并反映出特定文化的生活方式。在美国,老师坐在讲台上上课是很普遍的,因为他们更崇尚随意和友好,而在中国,老师一般都站立上课,将手放在讲台上,给人一种正式和威严的印象。

2.2手势

大多数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手势,尽管有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手势与另一种文化大不相同。在美国,人们会用食指来指物品甚至是人。然而在中国,用食指来指东西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尤其是指人。在中国,当演讲者完成演讲时,通常会和观众一起鼓掌以表达感谢和相互间积极的感受,然而在美国,这种手势被认为是不恰当和无礼的。

2.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指示仪,比如当人们高兴、惊奇、悲伤、恐惧、生气、厌恶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比如全世界的人们都喜欢笑,但是人们却因为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程度、不同的目的而笑。在美国,微笑可能是高兴的标志或一种表示友好的肯定。然而在中国,微笑可能会被用来掩饰一种感情,避免回答某个问题,甚至是掩饰尴尬。

2.4目光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在熟人之间的交谈中,美国习俗要求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要有目光交流。交谈的一方回避另一方的眼神会暗示很多东西,比如害怕、轻视、忧虑、内疚、漠不关心等。在公共场合的演讲中,演讲者也应该与观众有一定的目光交流。如果一位演讲者只是埋头读稿,而不与观众进行目光交流会被认为是考虑不周或无礼,很多中国的演讲者就忽略了这一点。在美国,长时间的凝视往往是同性恋者使用的非言语语码。然而在中国,人们盯着外国人看很长时间也是很常见的。这是由于过去中国人很少有机会见到外国人,人们的凝视是出于一种好奇而非无礼。

2.5体触

身体的接触也如同语言一样可以传递人的想法和感受,体触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一种必须谨慎使用。体触必须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中国,为了显示对朋友孩子的喜爱,人们通常会抚摸孩子的脸蛋、头部或肩膀,这是非常普遍也能让人接受的。然而这样亲昵的触摸对美国父母来说却是令人厌烦的,无论你是多么喜欢他们的孩子。

3.身势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笔者已从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体触的角度探讨了中美文化间身势语的文化差异,总的来说,是文化差异引起了身势语的不同。我们并非生下来就带有非言语符号的知识,而是通过周围的人而习得这些知识。是文化规定了非言语表达的时间、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宋莉,2004:180)。非言语交际是以文化为中心的,基于不同文化的不同信仰、宗教、价值观和习俗。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对什么人展示特定的非言语行为都是由文化和语境影响的。文化决定了什么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非言语行为,所有非言语交际必须从它发生的语境来评估或解释。我们无法从一本参考书中查询某一特定手势、情感表达或社会距离的具体含义。

如何进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从而实现成功交际,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留意课文中涉及的身势语行为和手段,了解和母语文化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注意观察英语文化的身势语行为和手段。

(3)教师不仅教授英语语言规则,还要教授英语文化的交际规则,而交际规则既包括言语交际规则,又包括非言语交际规则。

(4)可组织专题讲座专门介绍英语文化身势语的交际规则。

(5)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身边发现的身势语语料,进行英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开设非言语交际选修课程,系统地进行非言语交际理论教育。

4.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第一类即身势语,并从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体触的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间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两个国家间身势语的差异都是由多年复杂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差异所引起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当我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最好使用与该语言相适应的非言语行为,这样可以让我们避免焦虑和民族中心主义,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Samovar,L.A.et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Scollon,R.&Scollon,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3]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蒋阳芬.身势语的文化差异[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6-01

1 引言

一直以恚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上,也就是所谓的能被人听到的语言,而忽视了对非言语行为这个无声言语的研究。但是,人类运用非言语交际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其实我们可以推测出非言语行为应该是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人们日常是通过言语进行交流的,但无形中也伴随了很多非言语行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很多是人们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却能表达人们一些潜在的意识和感情。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可以通过交流对象的一些举止和行为,或者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可以使交际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非言语行为能够弥补言语交际的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2 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是语言反应连续发生的必要条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可以将非言语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2.1 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体势学或态势语,是一种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它涉及到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如手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等。通过这些体态语的表现,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意思。摇头就是表示不同意,点头表示同意或赞许,皱眉表示疑惑或不满,鞠躬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体态语作为非言语行为的一种,与言语行为一样,都是在交际中进行的,是传播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能否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进行交际影响着双方交际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要注意不同国家的不同体态语的含义。

2.2 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是包括沉默、声音修饰和各种非语义声音。沉默在交际中的作用很奇妙,有时表达默认,有时表达不满意,根据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声音修饰是人们对声调、音速、音量、音高、音长等的改变,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教师在上课时对一些词语加重语气,就能表示这些词语是应该着重关注的。非语义声音也被有些学者称为功能性发声,如嘴里发出“嘘”的声音就能给对方传达此时不能说话的含义。副语言是辅的交际方式,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加上副语言的运用更能清晰地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2.3 客体语

客体语包括一切有意的和无意的展示的物件,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不同国家的人身上所带有的气味也是不一样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正确对着不同气味的人,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气味,不要因为奇怪的气味影响到交际的进行。外貌和服饰也是十分重要的客体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和服饰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位,良好的外貌和服饰在交际中可以为交流增光添彩,发挥良好的作用。

2.4 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非言语行为的一种,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环境是交际环节中最细微一部分,比如跟小孩子进行交流,就需要周围环境是温馨可爱的,这样最能调动小孩子的积极性,方便与他们沟通;在商业会谈时,双方座位的合理安排能体现出对此次会谈的诚心。环境语体现在细节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视环境语必然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3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1 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最难的部分就是由于交际双方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解,言语上一点点的失误就可能带来误会和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当言语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时,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就能够很好的对此进行补救或者替代,从而化解误会,使得交际能够继续。毕竟交际双方可能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国家,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一样,言语差异很大,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而通过体态语、副语言等非言语行为的融合,会化解文化误解,增进交际双方的感情。

3.2 促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在多方面中起着语言交际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跨文化交际在很多情况下言语是不通的,这时就需要非言语行为发挥作用,比如即使语言不通,但儒雅的行为举止会给交际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表现出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从而帮助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通常就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混合交际,通过非言语交际行为加强言语交际的内容和重点,往往就能促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4 结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重要交际方式,就像言语交际一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不同,其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而且非言语交际行为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民族性,所以我们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各国的非言语行为,注重文化差异对非语言交际所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李冬娟,马东.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J].理论观察,2011.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俄;汉语;身势语;对比研究

一、身势语的重要性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使用非言语交际的规模也越来越广泛。而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不尽一致。Samovar和Porter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1]”Malandro和Baker把非语言交际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2]。1988年Bradley将非语言行为分为“身体行为(姿态、举动、眼神、表情、手势)”和“声音行为(音调、音域、音量、语速、音质)”两大类:俄语身势语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它是身势学(或体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身势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身势语,能够促使人们更深层次了解语言本身及文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交际过程出现的困难,并使交际过程变得丰富有趣。研究者指出,非言语交际的元素可以完成履行所有语言标志的功能,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代替文字的功能。身势语包括基本姿态(姿态和身势)、基本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1970)首先创造了“身势语”的概念,指出人的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肌的动作、器官等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了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身势语是伴随着话语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手腕、腿、头等),它们反应出对交谈者、讨论的事件的内心真实关系,表达出人们内心潜在的想法和愿望。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多达27万种姿势和动作,比人体所能发出的声音还要多[3]。根据Ross(1974)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4]。美国学者莱杰・布罗纳安指出:“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见,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势动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各个角度看,这些技能的习得次序、出现率及其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5]”

在世界科学界针对身势语投入了广泛的兴趣,近十年在俄罗斯开始广泛研究不同的非言语交际要素(Глущенко Татьяна Сергеевна?Национально-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е компоненты кинес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ния китайской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ой общности в свете теории лакун на фоне англ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и русских жестов?描述了一系列俄语与汉语中身势语的空缺现象;Акишина А.А,Акишина Т.Е,在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ом словаре词典中,描述了一些俄语伴随语中的手势和面部表情;Григорьева С.А,在出版的Словарь языка русских жестов描述了一些典型的俄语身势语。)

在中国也不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刘光淮《俄语身势语的分类和特点》,谭林《俄罗斯国情》,周小成《汉语与俄语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

二、俄、汉身势语的异同

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不同的,它们象征和代表很多文化信息。身势语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分类,但是它们的意义并不随着分类而改变。身势语让交流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向交流对方提供更多的补充信息。由于身势语的功能按类别划分,不同民族的很多身势语都具有国际化的地位。同时做手势过程中也存在各民族的特殊含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这就限定着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特色身势语的使用。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习惯、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身势语。俄罗斯人使用身势语的频率比中国人高。在该研究中,以俄罗斯和中国文化为背景我们证实:人们成功沟通交流尤其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保障,不仅仅是语言,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伴随着交际领域的发展,身势语在交际中起到特别的作用。身势语是表现人们此刻内心想法的信号。也应当正确理解主人公身势语所表达的内涵。身势语预示着话语,正如闪电预示着打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经常有着不同的言行举止,应当正确的分析理解不同民族的身势语。我们该论文的主旨在于描述和对比现代俄汉文化背景下的身势语,阐述俄汉身势语的相同和不同。

为此我们列举了中俄文化中人们日常交际中熟悉的身势语,绘制为表格,体现中俄文化中身势语的相同与异同。

三、结语

我们发现很多俄、汉身势语的不同,这些异同即有关系到核心意义的,也有关系到边缘意义的,正是这些异同制约着跨语言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掌握这些异同是学习外语及其文化特点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交际的非言语要素方面强调,虽然不同的身势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简化交际者之间的互相理解,传递更多的信息,尤其要重视交际的非言语手段,因为它们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区别于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它们时刻都是真诚的。学会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身势语,不仅能够简化日常沟通,更是有利于国际间交流的问题解决。

身势语作为非语言交际手段之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进行对比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中俄两国人民在交际中避免产生一些不应有的误会,从而大大提高交际效果,而且对俄语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频繁与密切,新的身势语不断出现、身势语在俄汉两个民族间相互模仿和借用现象增多、以及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礼貌礼节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今后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些新课题。(作者单位: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

参考文献:

[1]胡义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礼,1999:95.

[2]马兰德罗,巴克.非语言交流[M].孟小平,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

[3]张雪莉,韩清,李松岩.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110.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