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所选68例心衰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西医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4.5±9.8)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63.7±9.6)岁;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制定[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修订的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2]。

1.3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NYHA),原发病为冠心病,病情相对稳定。

1.4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60次/min)、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180/110mmHg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状加重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双氢克尿噻20mg,1次/d,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12.5mg,2次/d,治疗组口服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之中药益心合剂,(处方组成:赤小豆15g,红参6g,薤白6g,桂枝9g,川芎9g,黄芪15g,炙甘草9g,白芍20g,黄精20g,葶苈子20g,葛根15g,茯苓20g,全当归12g,远志12g,百合20g),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1剂/d,两组3个月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LVEF,CO,FS,E/A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1.6.2参照200205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症状分级量化表,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记分。①心悸: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记6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2分;无心悸记0分。②气短: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记6分;稍活动后气短记4分;一般活动后气短记2分;无气短记0分。③疲倦乏力: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记6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记2分;无疲倦乏力记0分。④四肢浮肿:指陷性浮肿++以上记6分;指陷性浮肿+~++记4分;晨起晚间轻微浮肿记2分;无浮肿记0分。⑤自汗:平素即自汗,动则汗如水渍状记6分;不活动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记4分;活动后微汗出,略有湿衣记2分;无自汗记0分。⑥尿少:尿量明显减少,24h尿量100ml以下记6分;尿量减少,24h尿量400ml以下记4分;尿量稍减少,24h尿量1000ml以上记2分;无尿量减少记0分。

1.6.3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7疗效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为恶化。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略)

2.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表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略)

2.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见表3。表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略)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4。表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略)

2.5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4例表现为心动过缓(<60次/min),1例表现为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或/和舒张压<60mmHg)。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无异常。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急性心梗后及早再灌注干预存活患者的增加,使心衰人数迅速增加。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占6%~10%[4]。国内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占同期内科住院患者的3.8%[5],心衰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2001年欧美相继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制定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基石的规范治疗策略,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了药物的使用,患者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6]。如何提高心衰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探索以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目前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这与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方法可谓异途同归。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然能够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对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意义,有的治疗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心衰治疗不应仅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缓解症状,还应兼顾到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塑的干预[8]。回顾我们的中医文献,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所以治疗方法除温阳、活血、利水外,还有泻肺、养阴、益气等方法,虽然研究结果也证明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等作用,但并没有带来突破性进展。而且,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报道,大部分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即对照组为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因此不易观察中药的单独疗效。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对中医治疗心衰的一些观念和措施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发展趋势,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可见气虚、阳虚、阴虚、血淤、毒邪等表现。在此基础上,拟定心衰治疗以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为大法,组方用于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黄芪、茯苓益气利水;桂枝、薤白温经通阳,助一身之阳;黄精、百合、白芍、远志滋阴养心;川芎、葛根、全当归活血通脉;葶苈子、赤小豆利水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的治疗方法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干预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的新观念和发展趋势。

观察结果表明,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益心合剂治疗心衰明显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接受。由于本观察例数有限,资料尚不完善,故对益心合剂的疗效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美).临床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3.

[2]张子彬,TsungO.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4]PackerM,CohnJN,AbrahamWT,etal.Consensusrecommendations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ailure[J].AmJCardiol,1999,83(2A):13.

[5]秦爱琼,鹿庆华,蒋卫东,等.单中心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03.

[6]胡大一,吴彦.规范心力衰竭治疗加强患者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495.

[7]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2.

[8]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41.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12]PallJK,widdopRE.Persistentcardiovasculareffectsofchronicreninangiotensinswysteminhibitionfollowingwithdrawalinadult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hypertens2001(19):1393-1400.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12]PallJK,widdopRE.Persistentcardiovasculareffectsofchronicreninangiotensinswysteminhibitionfollowingwithdrawalinadult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hypertens2001(19):1393-1400.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心功能B

ObservingtheEffect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on23Case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captoprol,metoprololcombinednitroglcerinon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Method:AllcaseswithCHF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20cases)andtreatmentgroup(23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vetreatmentsuchasusingdigitalis,diuretic,nitroglcerinandcaptoprilforonemonth.Whileinthetreatmentgrouponthebasisofroutinetherapyweregivenmetoprololadditionalforonemonth.Result:Thecaseswithobviouseffect,effective,inefficacyi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was9cases,6cases;12cases,9cases;2cases,5cases,respectively.There''''snoserioussideeffectinbothgroups,whilethere''''ssignificantdifferenceoftotaleffectiveratebetweenthem(P<0.05).Conclusion:It''''sgoodandsafetotreatCHFwithsmalldosage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andit''''sworthspreadinginprimaryhospital.

Keyword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Metoprolol;Captopril;Nitroglcerin;Heartfunction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终归宿,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我院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联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疗CHF取得了较多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内科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选择心功能Ⅱ级~Ⅲ级(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例)43例CHF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74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病程6.2年,冠心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2例。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60岁,平均病程6.6年,冠心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3例。两组的性别、中位年龄、心功能情况、原发病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半卧位休息,限盐饮食,低流量吸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发症,控制补液量及液速,使用小剂量洋地黄、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6.25~12.5mg,3次/d;静滴硝酸甘油,一般剂量从0.1μg/kg·min逐渐递增至2μg/kg·min,6h滴完,每日一次,一般疗程7d后改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6.25mg~12.5mg,每日2次,观察1个月。

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观察以下指标:①根据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判断心功能改善情况,②测定血压、心率、心电图,③血钾、肝、肾功能。

1.4疗效评定及统计学方法: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不变。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治疗前后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表2。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略)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P<0.0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轻度咳嗽3例,心动过缓1例,头痛1例;对照组轻度咳嗽3例,头痛1例,胃部不适1例。均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由于传统观念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心衰病人是应避免服用的[1,2]。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关于β1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报道[3],有研究认为[4]: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将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心衰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物质的增多,均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促使心肌细胞凋亡,对于有能源危机的衰竭的心肌是不利的[2]。然而美托洛尔能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有害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减慢,有利于能量代谢平衡,β受体上调及其功能恢复[5]。卡托普利不仅表现在作用于全身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循环中显著升高的肾素活性物质受抑制,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抑制组织中ACEI活性,从而达到减轻心衰病人心脏的前后负荷,减慢心率,还表现在局部的RAS系统受抑制,使血管扩张,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及血管的重构,使心衰减轻或延缓它的过程[2]。硝酸甘油(NTG)经一系列代谢而与血管平滑肌上的特异性硝酸酯受体的硫基(SH)结合,从而使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很大程度上与其剂量具有密切关系,小剂量扩张静脉,大剂量扩张动脉[6]。我们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主要采用小剂量,范围为0.1μg~2μg/kg·min,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及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代谢[4]。

同时为避免NTG耐药的产生,我们根据硫基耗竭学说,血管对多种缩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增高学说等[7]。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间歇给药、同时与能提供硫基供体的ACEI制剂进行联合用药。卡托普利具备了提供硫基供体而增强NTG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长期疗效,也能改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抑制外周循环血容量的扩张,从而防止NTG耐药的早期发生[8]。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均有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从而改善了NTG造成心动过速的不良现象。因此三者联合治疗CHF较合理、安全、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175.

[2]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44-1867.

[3]越玉兰.小剂量比索洛尔治凼慢性心力衰竭85例疗效面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9):420.

[4]黄振文,崔天祥,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91.

[5]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623.

[6]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589.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丰台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龄52~77岁,平均(64.7±1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专39例,初中及中技37例,小学及以下24例;心功能分级:Ⅱ级35例,Ⅲ级60例,Ⅳ级21例;均无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及入院时对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患者入院时,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实验组的调查问卷中增加:①您现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呼吸困难、无力、水肿、活动受限)和希望得到的改变(内容自填);②您喜欢的健康教育方法(医务人员一对一指导、专家讲座、宣传栏);③您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自己阅读学习材料、医务人员口头讲述);④您希望学习的健康教育内容(疾病的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常用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就医指征、急性发作时的应对策略、症状的观察、体重和尿量的测量方法、自我测量血压和脉搏的方法、饮食管理与钠盐的摄入、作息安排),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划勾。

1.2.2对照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入院时做入院介绍,随后陆续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做相应介绍,对服药的注意事项、饮食管理与限盐、活动与休息等给予指导,出院时做出院指导。

1.2.3实验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对问卷结果进行评估,在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按照合作生产的模式,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判断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及问题相关因素,确定患者所需的健康知识和帮助。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兴趣、接受能力与病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知识传播方式,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技能培训。比如,对年老、视力不好的患者,健康教育以口头讲述为主;对因视力不好无法看清体重计和量杯刻度、不能进行体重和尿量监测的患者,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帮助;对听力下降的患者,则以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让患者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患者每学习一项内容之后,都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患者的学习效果。对患者掌握有困难的地方,给予重复和强调,并询问患者理解不了、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能让他比较容易地学懂学会。听取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保障患者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患者,以免损伤患者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可以试着用“这个问题我还有哪儿讲得不明白?”来鼓励和启发患者说出自己的学习要求。

1.3效果评价

①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考核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就医指征,呼吸困难时应取的,水肿的观察和体重、尿量的测量方法,自我测量血压、脉搏的方法,钠盐的摄入管理,作息安排。对每项问题的回答可选知道,部分知道和不知道。选答知道或部分知道为考核达标,选择不知道为考核不达标。②用自制的住院患者依从性观察表对患者住院期间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合理作息、体重和尿量的观察),评价标准为主动配合和督促后能配合的为依从性好,督促后也不能配合的为依从性差。③患者出院时,利用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各项的选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掌握知识达标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干预前,实验组达标率(44.8%)与对照组(4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干预后,实验组达标率(93.1%)与对照组(67.2%)及干预前实验组(44.8%)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2.20,P<0.01;χ2=31.58,P<0.01);对照组干预后达标率(67.2%)与干预前(48.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0.05)。

2.2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合理作息、体重和尿量观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

2.3两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满意度(100.0%)与对照组(77.6%)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1)。

3讨论

3.1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市场模式是一种新尝试合作生产是市场学中的概念,是指商家在经销活动中遵循顾客至上的理念,把使用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当成合作伙伴,鼓励消费者不断说出自己的需要、爱好、感受和目标,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了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地获得产品或服务,同时也能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会被鼓励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传递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在自动售货机上购物、在网上订购机票和酒店等,就是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共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交付的例子。合作生产在市场中已被验证是一种让消费者和商家都能获益的、双赢的成功经营模式[8-9]。借鉴市场合作生产的经验,把顾客至上引申为以患者为中心,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当成是一件产品,把患者当成合作伙伴,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的管理,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新尝试。

3.2合作生产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心力衰竭属于缓慢进展型疾病,病程较长,容易使患者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增加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10]。但是,就像传统的经销方式是,“我有什么就向顾客提供什么,而不太考虑顾客需要什么,什么更适合顾客”一样[11]。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也是从护士到患者的单向交流[12],形式多为护士告诉患者怎么做,护士教患者怎么做,护士让患者怎么做,一切工作都按标准化进行。患者的需求和护士向他们提供的帮助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这就让患者很难对护士的工作产生认可和依从,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13]。本研究借鉴市场合作生产的模式,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14],实施患者参与、护患合作的健康教育方式,结果显示,患者在掌握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对照组掌握相关知识的达标率也有提高,但远不如实验组明显,表明合作生产的健康教育方式较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更有效。在实现了护士和患者之间双向交流的基础上,合作生产更多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15]。

3.3合作生产让患者发生了从有病被动地接受治疗到主动管理疾病的观念转变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状态,病程长,易反复,大多数患者需在长时间内带病生活。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主动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是护士的基本职责[16]。本研究显示,合作生产能让患者更愿意了解和更容易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表明合作生产能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患者的就医观念,有利于患者不断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配合治疗,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再住院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17]。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6篇

众多研究表明: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一起重要作用的神经体液因素[1~2],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是近年来心脏学的重大进展之一[3],我们于1999年1月~2000年6月应用巯甲丙脯酸治疗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4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科书《儿科学》所制订充血性心力衰竭标准[4],男29例,女17例,年龄:~1岁15例,~3岁18例,~7岁8例,~14岁5例,原发病:肺炎合并心衰13例,先天性心脏病16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病3例。

1.2治疗方法将4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皆进行有关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吸氧、镇静、强心利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巯甲丙脯酸口服:每次0.5~1mg/kg,1日3次,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首次用l/4量,第2次用1/2量,第3次起用全量,用药后每8h观察记录心率、呼吸、肝脏大小及一般情况,用药3天后评价疗效。

2结果

2.1疗效评价为便于疗效观察参考有关文献暂按以下标准,见表1。

2.2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中3例在首次用药后出现轻度血压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2例有轻度恶心,1例出现一过性皮疹,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所有病例无明显副作用出现。

表1疗效标准略

表2治疗结果略

3观察与护理

3.1观察内容

3.1.1严密观察病情着重注意观察缺氧体征(面色灰白、紫绀)的轻重,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快慢,有无呼吸节律不整和心律不齐,肝脏的大小、尿量的多少,浮肿的有无与轻重,以此来判断心力衰竭的轻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1.2严格控制活动量患儿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少量多餐,不可过饱,若为婴儿哺乳时紫绀与呼吸困难加重,应暂停哺乳,待缓解后再继续哺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1.3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患儿尽量不输液或少输液,若能少量进食,每日输液量应不超过30ml/kg,完全不能进食者,每日输液量60~80ml/kg,张力1/5~1/4张,速度每小时3~5ml/kg,严禁输液过量和速度过快,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3.1.4注意洋地黄的过量反应患儿同时应用洋地黄药物,其个体差异大,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每次给药前皆应测心率、心律,若出现恶心,呕吐、色视、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可能为过量征,应马上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与处理。

3.2防止和注意巯甲丙脯酸的副作用[5]巯甲丙脯酸在常规量使用下作用安全,副作用少,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蛋白尿、皮疹、中性粒细胞下降、高血钾等,应注意预防和识别。

3.2.1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既往有肾疾患史或过敏性疾患者,最好不用或减量使用,以免发生蛋白尿等肾损害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喉头水肿。

3.2.2低血压多发生在原有低血钠者及首次用药后,故用药前最好查血电解质,对有低血钠者应先行纠正,用药时应停用其它降压药,剂量应以小量开始,首次用药后应监测血压至少6h,以免发生低血压。

3.2.3不同时用保钾利尿剂(如安体舒通),以免高血钾。

3.2.4定期查血常规,以早期发现白细胞下降,注意肝、肾功能。

3.2.5注意有无味觉异常、干咳等。

4讨论

4.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6],近年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失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心衰时,由于心排出量下降,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小动脉收缩,致肾血流量下降,刺激RAAS,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增高、使更多的血管紧张素I转为血管紧张素II,后者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加重心脏的后负荷,从而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造成恶性循环。

4.2巯甲丙脯酸治疗心衰的机制[3~7]巯甲丙脯酸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其作用为:(1)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2)阻止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3)减少醛固酮的产生。(4)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刺激前列腺素生成,后者可强有力的扩张血管。(5)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上作用的总效应是:扩

张周围血管,降低循环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巯甲丙脯酸还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从而纠正心衰。

4.3使用巯甲丙脯酸的注意事项(1)该药个体差异大,应从小量开始,确定最低有效量,根据病情随时调整。(2)伍用利尿剂,可增强疗效。(3)该药无直接加强心肌收缩作用,故不能取代强心剂,应与强心剂合用。

5结论

巯甲丙脯酸对心力衰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效果确切,使用方便、安全、副作用少,应用中注意个体差异,小量开始,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沈微,陈永红,李万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5,3:175.

2李海峰,朱文政.新生儿窒息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测定.临床儿科杂志,1998,2:88.

3邹女.巯甲丙脯酸治疗肺心病心衰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1:44.

4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6.

5张洪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衰.实用儿科杂志,1995,1:45.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7篇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位在心,跟肺脾肝肾都有很大关联,证属本虚标实,本质为心阳气虚衰,血瘀水停之证为标,以心悸、胸闷、气喘、尿少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病症。陈可冀认为CHF的本质病机是内虚,归根究底是气虚血瘀。邓铁涛认为CHF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并提出了“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应“心从脾论治”。于清华等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重要标志就是气阴两虚,演变到心力衰竭阶段必然会累及心之气血阴阳。袁国强等[6]基于中医脉络学说研究了此病的病理机制,认为此病主要病机是气阳虚乏、络息成积、络瘀水停。

2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2.1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基本上是根据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将本病分为三型,分别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以及阳气亏虚血瘀。

2.2常见的治法

2.2.1温阳逐水活血法。孙武等通过对比研究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西药治疗)与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阳活血法治疗),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温阳活血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2.2.2补益心气法。牛晓明等以补益心气法治疗本病30例,观察常规治疗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补益强心片治疗)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疗效优于对比组,且基于对比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补益强心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

3验方专方

常用的中药口服制剂有芪苈强心胶囊、通心络胶囊、利心丸、稳心颗粒和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等。陈、董等用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心衰,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89.3%,方用人参益气扶正、培元固本,麝香、苏合香、蟾酥、肉桂理气散结、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气旺、水去、瘀散、痰消之功。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肺瘀血及(或)体循环瘀血。

4药理研究

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的影响,发现真武汤与常规西药治疗CHF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同时能改善CHF的心室重构,证明了真武汤对血清水平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温阳活血利水方能够明显降低NT-proBNP水平,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与抗心衰基础治疗结合应用疗效显著。

5小结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慢性心力衰竭(CHF)又是多种老年人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肺心病是老年人CHF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原发性疾病的影响和老年人机体应激、调节功能的减退,老年人CHF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对原发性疾病和并发症治疗或防护不当又成为老年人CHF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结合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CHF的治疗和护理就成为防治的重点。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要点;老年人

1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CHF多继发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脏病变等。多合并脑血管病变或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病人甚已处于中度心衰仍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疲乏无力、下肢轻度浮肿及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等,易于漏诊误诊,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展为重度心衰,危及生命。不仅仅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表现为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脏血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易与脑血管疾病混淆。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易合并心律失常,互为因果,心律失常以房颤多见,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等。

2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征兆

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增加。血压较平时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过高,如还合并体胖超重,特别容易发生左心衰。如舒张压高,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应提防左心衰竭的可能。白天走路稍快或做轻微劳作后即感到心慌、胸闷、气促。休息时脉搏较平时增加20次/min以上,或呼吸增快4次/min~5次/min以上。白天站立或坐着时不咳,平卧或夜间卧床后干咳;夜间睡觉时垫高枕头,呼吸方觉舒适,否则即感胸闷、气促;睡眠中常因胸闷、气促而惊醒,坐起或起立后方可逐渐好转。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常表现为头面颈部。双下肢水肿,尤其是足背浮肿,有时可伴有紫绀。较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消化不良等。早期心衰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极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凡患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有体重超重者,都应保持适当的警惕。发现征兆,立即做心脏功能方面的检测。COPD的老年患者可因左心衰出现胸闷、气促、咳嗽而误诊,如未做心电图检查,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老年人CHF的护理要点

心力衰竭目前仍没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其中综合护理措施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1]。

由于老年人CHF多无典型心悸、气短等症状,要仔细观察病情,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慢性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简便有效的预防知识,尤其是预防气候变化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它是诱发老年人CHF的最重要因素,曾有文献报道[2],诱发老年人CHF的因素中呼吸道感染占48.8%。因此,合理预防也是控制老年人CHF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重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帮助和说服患者及时完善相关的检查和监测,如心电图、心肾功能检查等。

做好心理护理,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情绪变化,消除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加强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时适当的运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量力而行,严格避免因运动过量而导致病情加重。运动宜采用室内或床上运动等方式,重度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心衰发生后,应做好并加强饮食护理及氧疗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和适量的纤维素食品摄入,预防便秘。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量多餐,晚餐宜量少提前,控制水钠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者,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坚持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做好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控制静脉点滴液体量,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滴/min~40滴/min之间,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必须数脉率,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坚持小剂量化,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毒性反应的发生;应用利尿剂时,认真记录出入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患者站立时摔倒。

参考文献: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9篇

CHF的症状复杂,可归入中医学中“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心衰症状描述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的记载。汉•张仲景时代提出“心水”说,《金匮•水气病》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论述心病所致水肿的症状,即身肿、少气、心烦、心悸、不能平卧。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医家推崇,如刘完素说:“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丹溪手镜•肿胀》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结合前人及各医家观点,多认为心气虚是CHF的病理基础,心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CHF的病理关键,“血不利则为水”,水停是CHF的必然结果。气虚是CHF发生的始动环节,疾病发展阳气不足,则推动血行无力,停而为瘀;心阳虚则水气盛,水气凌心,而见悸、喘、烦、肿等症。CHF患者久病耗伤气血则五脏气虚更加重疾病发展。

2中医对气的认识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之气源于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水谷之气与清气合称为后天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五脏,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体之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灵枢•五味》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另外气与血、津液密切相关,气是血液、津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则可生成痰浊等病理产物。古代医家尤为重视气的重要性,《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亦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体之气有推动调控、温煦凉润、防御固摄等作用,CHF患者久病伤及肺脾肾三脏,而致气虚,进而形成血瘀水停诸症。

3心肺脾肾气虚与CHF

从五脏来看,CHF病变早期多在心肺,病久及肾,与脾亦有关系。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且水液的代谢有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作用。《景岳全书》谓:“水肿乃肺脾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3.1心气虚则推动无力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陈可冀[2]认为,本病最根本病机为内虚,早期为心气虚,可兼见肺气虚。邓铁涛[3]认为,心气虚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同时心气亏虚,无力温运血脉,血行不畅,停而为瘀。而气属阳,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必损及心阳,故心衰血瘀为气虚血瘀或阳虚血瘀。黄平东[4]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指出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林齐鸣[5]认为,心气虚而失于推动,加之心阳衰而失于温煦气化,导致血行迟缓,津液停贮,血瘀而水停。《医学入门》谓:“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王清任云:“元气既虚,心力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3.2肺气虚则主行水,朝百脉失职

肺有“华盖”之称,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政治准绳•喘》云:“肺虚则少气而喘”。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若肺气虚弱,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补肺益气,肺气旺则心脉充,临床喘促短气、水肿、瘀血症状得除。若肺气虚复感外邪而致肺气宣发作用失常出现的水肿,临床上常用宣肺利水,即《内经》所云“开鬼门”之法,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3脾气虚则转输失职

脾主运化水液,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脾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水饮内停,子病犯母,心脾二者功能失调,必然导致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形成,而出现胸胁支满、心悸、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临床上治疗CHF常运用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之法。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余脏腑才能得到营养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CHF患者应注重补益脾气,以培元固本。

3.4肾气虚则开阖失司

肾主水,肾气对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导和调节作用,《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气虚失于气化,则水肿,少尿或无尿。肾主纳气,人体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必须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CHF患者久病肾气虚弱,摄纳无力,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之症,正如《类证治裁•喘证》中所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肾主水液,若肾阳气化失职,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发生尿少、水肿,而水气凌心,导致喘促、气短不得平卧,此为肾病及心。李绍敏[6]认为,心衰三大主症(呼吸困难、乏力、浮肿)均与肾虚有关,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吴勉华亦[7]认为“五脏皆虚,首在心肾”。

4结语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0篇

通讯作者:龙春燕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心力衰竭的特点,探讨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本院8年来收集的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按心衰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 (1)老年患者伴心衰较多。(2)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变范围宽,预后差。(3)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结论 老年AIMI伴心力衰竭,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差。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预后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占全部心肌梗死的40%~50%,通常认为其预后较前壁心肌梗死好。AIMI可引起心力衰竭,其发生率为27%~44%,而对不同心衰程度、年龄及性别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AMI诊断及治疗。本文就近8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68例AIMI患者的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2月~2008年4月入院的AIMI患者68例,平均年龄64.5岁。男41例,女27例。AIMI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 h~2 d。左心衰竭41例,其中合并右心衰竭8例,无心力衰竭27例。

1.2 AIMI诊断标准 Ⅱ、Ⅲ、AVF导联新出现的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ECG、心肌酶学动态变化,且V1~V9、V3R、V4R导联无异常Q波。

1.3 心力衰竭分级 心力衰竭Killip分级按如下标准,Ⅰ级:无肺部音和第三音;Ⅱ级:双肺下半野湿音;Ⅲ级:双音肺超过一半;Ⅳ级: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Ⅱ级者定为心力衰竭。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指胸前导联ST段J点后0.08 s下移≥1 m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LOWN氏分级在3级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百分率表示,P

2 结果

将AIMI分为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41例,其中KillipⅡ级15例,Ⅲ级20例,Ⅳ级6例。与无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年龄较大,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高,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见(P

表1 两组情况比较(n,%)

3 讨论

通常认为因AIMI受累心肌数量少,严重并发症少,比前壁AMI预后佳。上表显示AIMI心力衰竭组年龄较大,与文献报道相似,提示年龄越大AIMI伴发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越高,这与老年人心脏、外周血管退行性改变有关。本文显示老年AIMI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60.2%,说明老年AIMI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年龄老化,心室肌纤维的弹力蛋白和胶原组织变性,使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肌收缩效率随之下降。同时,老年人由于外周血管硬化强直,对左室阻力增加,使左室逐渐肥厚,但心肌间血管或微血管却不能相应增加。且老年心脏对β-肾上腺素反应性低,使老年心脏应急能力衰退。这些因素是老年AIMI时心脏易发生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

AIMI容易出现AVB,AIMI有50%~70%的病例是由于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有关,AVB可促发或加重AIMI心功能衰竭。有人认为易出现AVB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有关,梗死面积大者容易发生AVB。本组病例梗死伴心力衰竭组比无心力衰竭组的AVB发生率高,可能原因是前者梗死面积较大。因AIMI多系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故老年AIMI应警惕有无右室心肌梗死发生,持续右胸导联心电监护很有必要。

有研究认为,胸前导联有ST段压低患者比无ST段压低患者存在更大的梗死范围,梗死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高。AIMI患者V4~V6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血管病变,AIMI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合并前壁ST段压低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本文显示AIMI伴心力衰竭组51.2%患者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显著高于无心力衰竭组,说明AI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病变范围宽、梗死面积大有关,心脏泵功能易衰竭,预后差。

急性心梗左室心肌坏死10%时,心功能开始受累。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通常由于大块左室心肌坏死(通常>40%)和收缩功能减低、血压降低引起。后者使冠脉灌注压下降,非梗死相关冠脉狭窄远端心肌缺血和收缩功能减退,左心室总体泵血功能减低(射血分数90%)见于半数左前降支和右冠脉,三分之一见于左回旋支和5%见于左主干。在泵衰竭早期常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会加重泵衰,因此,泵衰竭的患者若发现血压升高,特别是肺部出现湿音-急性肺水肿,应马上采取积极措施,尽快使血压降下来,即所谓减轻后负荷,维持血液正常循环,保障组织器官灌注。

综上所述,AIMI并房室传导阻滞、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右室梗死心力衰竭患者,为高危亚组。因病变范围宽、预后差,应高度重视,需注意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有无右室心肌梗死和AIMI扩展。急性ST段抬高/Q波心肌梗死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I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年龄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5.

[2] 陈再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N末端B型利纳肽;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73-01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近来研究发现N末端B型利纳肽可用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还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2011-03至2011-09因心力衰竭住我院的患者30例,年龄30-70岁之间,包括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心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心衰。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者10例,III级者12例,IV级者8例。其中10例合并房颤。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住院体检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射片、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项目均正常。

患者入院后,在休息状态下,床旁抽取血样,并及时送检测定NT-proBNP,完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射片、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项目。随着年龄的不同,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阈值也不同,50岁以下正常范围:0-450ng/L,50-75岁正常范围:0-900ng/L,75岁以上0-1800 ng/L。

组别

年龄50岁以下

NT-proBNP50-70岁

NT-proBNP70岁以上

NT-proBNP正常组50-350ng/L150-870ng/L200-920ng/L心衰II589-1050ng/L1204-2350ng/L1920-3980ng/L心衰III3556-6570ng/L3874-6560ng/L4120-6439ng/L心衰IV6789-8990ng/L5600-10200ng/L4850-9870ng/L结果:正常组NT-proBNP检测在正常范围,心力衰竭组NT-proBNP检测值在589-10200 ng/L之间,心衰级别越高,NT-proBNP的结果越高,患者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NT-proBNP的结果有下降的趋势。

讨论: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利钠肽系统被激活,NT-proBNP大量分泌入血,已有大量研究证明B型利钠肽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心力衰竭I、II级时,心力衰竭处于代偿阶段,心室壁受牵拉程度小,心室肌细胞分泌NT-proBNP量较少,NT-proBNP水平可无明显升高。心力衰竭III-IV级时,心力衰竭处于失代偿阶段,心室壁受牵拉程度明显增加,心室肌细胞分泌NT-proBNP量也明显增多,同时还伴利钠肽系统的激活,血中的NT-proBNP才成倍的升高。NT-proBNP对呼吸困难患者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呼吸困难的患者。而且随着心力衰竭的分级越高NT-proBNP的浓度相应的升高,因此NT-proBNP既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又可用于心力衰竭的分级判定。

高NT-proBNP患者的相对危险性是低NT-proBNP患者的两倍以上,NT-proBNP基线水平的高低,能够有效判断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具有很高的判断慢性心衰的预后评估价值。参考文献

[1]《中国循环杂志》2011-08 第26卷 卫丙奇、张健、杨跃进 “NT-proBNP在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及其影响”。

3 讨论

随着生命科学家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日益深入,人类ES细胞的了解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而如何高效诱导胚胎干细胞进行定向分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定。本文研究发现纹状体组织块中富含的胞外基质成分,如:各种糖蛋白、黏蛋白等,可以通过调节黏着性和迁移能力,以及结合胞外基质上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来影响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其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参考文献

[1]KURSAD T. Embryonic Stem Cell Protocols (Vol 2) 2nd ed [M]. Totowa,New Jersey: Humana Press Inc, 2006(15):149-150.

[2] 杨超,习佳飞,岳文,裴雪涛. 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07):112.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心力衰竭已经日益成为心血管病中最常见、对病人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几种最重要的心脏疾病中,目前,只有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1]。护士应当了解心力衰竭对于社会和医疗部门的影响,了解心力衰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熟悉和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症状,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病人,了解治疗的目的和现代治疗方法,积极参与心力衰竭病人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护士在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降低再住院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应用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年龄在35 岁~74 岁,城市和农村各半,男女人数均衡。统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人群的心力衰竭患病率。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 9 %;其中男0. 7 % ,女1. 0 %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P < 0. 05) 。35 岁~ 、45 岁~ 、55 岁~ 、65 岁~74 岁年龄组的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为0. 4 %、1. 0 %、1. 3 %、1. 3 % ,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P < 0. 01) 。资料显示[2],我国北方地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 4 % ,南方地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 5 % ,北方明显高于南方( P < 0 . 01) ;城市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 1 % ,农村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 8 % ,城市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高于农村。可见,心力衰竭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 治疗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重要的是针对基本病因和危险因素,做好防治工作,预防为主,强调医患及家属的交流,三者共同努力,以获得最佳疗效[3]。目前对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β- 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的联合应用,如症状不能缓解才考虑加用地高辛治疗。近年来国际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均已表明ACEI 及β- 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可明显使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而且预后也明显改善,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联合用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显示了有益的前景。

3 护理工作

3. 1 人性化护理

疾病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过程,与其相伴的是心理适应与应对。病人住院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生活,往往产生不安全感和不能控制环境的挫折感, 以及亲情疏远的失落感。尤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多为老年人,对老年病人的这些心理,要予以谅解,一切从理解病人、方便病人角度出发, 给予人性化护理。尊重病人人格, 维护病人尊严,主动给予关爱,让病人有安全感,尽量满足老年病人对信息的需求,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排除来自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干扰,使病人愉快接受治疗,以及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了解病人需求,给予主动服务。要树立“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以熟练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为病人服务,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美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为病人服务。促进病人疾病的转归及健康, 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 2 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教育

研究人员以集体讲座的形式每半年对心力衰竭病人举行一次健康讲座,内容包括认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康复与经验交流,心力衰竭与生活质量等。讲座后根据病人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而采取座谈的方法与病人进行再沟通,使其能有最大限度地理解同时还开设了心力衰竭门诊,为病人提供咨询,观察前后规范用药的情况以及评估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的变化[5]。结果心力衰竭自护教育后,病人ACEI 类药物以及β- 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表各项评分改善。有研究表明,有效的院内及院外健康指导,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存质量。

4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病可能反复发生并不断加重,因而需要多次的住院治疗,这类病人的5 年病死率为50 % ,高龄病人则更高,对这些病人的护理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重在预防,这就要求护理服务必须从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和部分市区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护理站,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尚未正式启动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这就对护理人员将来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傅尧华.普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18-121.

[2] 石晓鹏,何芳.TGF-β/Smads通路转导蛋白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5):2965-2967.

[3] 高兆芳,张希龙.三种气道正压通气对心力衰竭患者陈-施氏呼吸的疗效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5):890-893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诊断

【中图分类号】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52-0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易于并发心力衰竭疾病。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老年AMI患者60例,其中24例并发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4例均为2000年后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61~84岁,平均74.6±6.4岁。入院时发生心力衰竭3例,其他均发生在1周内。

1.2 方法:本组分析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在60例老年AMI中选择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统计后分析。

2.结果

2.1 病情:发生心力衰竭24例,检出率为40%。心功能(NYHA)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6例。

2.2 部位:3例患者发生在心内膜下,4例患者发生在高侧壁,5例患者发生在下壁,12例患者发生在前壁。

2.3 患者的临床症状:10例患者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的表现,占41.7%。不典型疼痛14例,占58.3%,其中胸闷6例,上腹胀痛2例,剑突下疼痛伴有恶心、呕吐2例,1例患者有肩背部疼痛的表现。

3.讨论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综述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以慢性心力衰竭居多。据统计,2013年美国心力衰竭病人再住院率为22.9%,国内研究也显示:出院心力衰竭病人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58.4%。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

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现状

Riegel等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和墨西哥、泰国两个发展中国家2082例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是不足的,美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好,泰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差。王丽萍对广州地区住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低。徐静等对安徽某医院102例住院病人调查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仅为47.56分(满分为145分),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邵欣对北京市住院的12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状况不太理想,并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呈下降趋势。

1.1饮食管理

为了预防液体潴留、症状的恶化及再住院治疗,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低盐饮食,严重者还会被限制液体摄入量。然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病人能严格遵循低盐饮食,且28.9%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每天摄入的盐从来不或很少低于6g。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90d内饮食中盐摄入知识的缺乏是其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病人认为:如果吃的食物比较咸,多喝水就可以把它排掉了。此外,缺乏来自朋友及家人的支持,在餐馆吃饭无法提供低盐饮食等因素也是病人无法坚持低盐饮食的原因。

1.2活动管理

以往认为:休息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基础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病人进行运动。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所有稳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只要能够耐受所制订的运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并进行运动锻炼。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虽然80%病人认为: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研究者制订了详细的运动计划,3个月后仅有不到一半病人能够坚持运动计划[15]。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坚持其他方面的自我管理,运动锻炼的依从性最差。对运动的认知水平低、担心运动带来不好的后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及相关激励措施是影响心力衰竭病人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1.3药物管理

在慢性病病人管理中,不坚持服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对心力衰竭病人服药情况的系统性评价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率为10%~98%,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18]。赵文艺等[19]对我国380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表明:住院期间病人能严格按医嘱用药,出院4个月后47.1%病人不能按医嘱服药。Butler等对100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调查显示:出院后30d80%的病人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出院1年后降至60%。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不依从会增加住院率及再住院率。Osterberg等研究显示:20%~6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不依从。

1.4症状管理

当夜间出现呼吸困难时,56.4%的病人不能意识到这是心力衰竭的症状;52.0%的病人不能意识到疲乏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国内研究也报道,40.6%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能正确识别心力衰竭的症状。每日监测体重是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基石,然而Ni等发现40%的病人没有认识到每天称体重的重要性;36%的心力衰竭病人认为可饮用很多的液体。46.7%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从来不或很少称体重,51.1%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会称体重但不是每天。

1.5情绪管理

抑郁或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患病率且与心血管的负性事件相关。一项对129例心力衰竭病人的前瞻性调查发现:焦虑和低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病人的转归。2006年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总体的抑郁患病率为21.6%。有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确诊或者管理不当,部分心力衰竭病人不愿向医护人员透露他们的情绪状态,因为他们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其次,医护人员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心力衰竭的身体症状上或认为抑郁等负性情绪症状是病人的正常反应。

2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

2.1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00年Riegel等开发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Riegel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对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决策。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包含65个条目和6个分量表,这6个分量表包括自我护理过程的4个阶段(认识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这一变化、实施治疗策略、评价实施策略效果)、病人实施策略的难易程度及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的条目比较多,不适合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价工具。

2.2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1999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理理论编制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量表包括药物治疗的依从性(8个条目)、求医行为(7个条目)和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4个条目)3部分内容,测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0.68,由于信度较低,Ar-tinian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该量表包括求医行为、症状的自我管理、遵医行为、疾病信念、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等方面,包括29个条目。该量表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心力衰竭病人执行自我护理行为的频率。

2.3欧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2003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完成,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主要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自我护理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得分范围0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护理能力越差。该量表被译成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版本,应用广泛。南方医科大学王丽萍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4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施小青等设计了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管理及症状管理。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分为从不,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每个维度得分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总和,量表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1年龄与性别

目前年龄、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邵欣通过对16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年龄、性别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并无影响。田芳英等虽未发现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的影响,但结果显示年龄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有正向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服药、饮食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逐渐增高。Lee等认为:病人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差,积极执行自我护理管理的水平越差。Chriss等研究发现:男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要高于女性,并且老年男性会更积极地参与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维持中。Hoist等对接受了1年社区医院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比男性要好。

3.2文化背景

刘辉等对新疆某医院6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存在差异,汉族优于维吾尔族病人。而吴静等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民族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维吾尔族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总水平高于汉族病人。

3.3婚姻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婚姻对自我管理有影响。部分研究表明:未婚病人自我管理较差,已婚男性因配偶照顾自我管理行为良好。Artinian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他认为:未婚者生活方式受家庭的影响较小,更多的依靠自己维持健康,因此未婚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要好于已婚病人。

3.4文化程度

田芳英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正面影响着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遵守饮食计划及坚持服药等。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也发现:教育程度与自我管理间有正性作用,结果发现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病人高2倍~3倍,比高中学历病人高1倍。而邵欣的研究并未发现教育程度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3.5经济因素

邵欣研究发现:收入高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较好。Suwanno等[39]表明:收入通过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间接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发现经济收入越差,病人病情越重,自我管理能力越差。吴静等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收入对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大,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Woda等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质性访谈发现:低收入人群虽然了解低盐、低脂饮食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钱买健康的食物,饮食管理较差。

3.6病程

国外有研究发现:病程越长,心力衰竭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管理症状,通常更容易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及身体的变化,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而国内邵欣研究结果与其不一致,即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病人长时间的控制管理疾病,许多病人难以长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随时间的延长其自我管理行为呈下降趋势。张彩虹[38]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发现:病程少于5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11年~15年病程的病人低4倍,但病程大于16年以上病人自我管理水而呈下降趋势。

3.7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

Suwanno等对40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病人病情越严重、合并症越多,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差。合并症数量越多会引起更多的症状,这会使病人很难控制,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研究与其结果不一致,Rockwell等[42]研究认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病人症状越多,其掌握症状的自我护理知识越多,因此自我护理行为也越好。

3.8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主要反映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及面对周围环境挑战的信念。较高的自我效能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人们改变个体行为、保持健康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对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或信心影响其自我护理管理,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要高[44-45]。

3.9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互为因果,生活质量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生活质量可被视为自我管理的一种结局。张凤侠等对北京市远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生活质量就越高。Jaars-ma等认为: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3.10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社团等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社会支持积极影响多种慢性疾病的结局,一般认为:通过积极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可改善病人的预后。Friedma等发现:大多数病人在去医院治疗前都会与家庭成员讨论症状,家庭支持在心力衰竭病人寻求治疗心力衰竭症状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家庭支持的病人缺乏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其自护行为也较差。除了家庭支持外,同伴支持能够改善病人的自我保健行为,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病人出院后每周同伴指导者通过电话指导或家庭访问,时间持续1个月~3个月,结果发现干预组自我护理管理在90d内显著增加。但有学者认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个体体验或感受到的支持即主观支持比实际存在的社会支持即客观支持更有预测价值。且心力衰竭病人感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管理症状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170.

[3]胥磊,周金娜,王爱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80-82.

[4]王丽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1-45.

[5]徐静,陈桂华,邵素云,等.心力衰竭患者心衰自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0):1020-1023.

[6]邵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1-80.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辨证;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21-03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中医学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辨证体系,例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由于多种辨证体系之间存在交叉,互有重叠,往往造成同一病人可以得出多种不同辨证结论的结果[2]。因此,建立一种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医文献中虽无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看,当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瘀证、痰饮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腑功能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在不同的发病阶段而各有侧重。但目前临床治疗大多是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等缓解临床症状为主,缺乏症状改善后的全程综合辨证治疗,未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及治未病的思想,难以发挥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大量现代研究表明纠正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降低病死率[3]。通过全程综合辨证治疗,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避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应是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通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在中医整体观念及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进行分期辨证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

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饮、痰浊、血瘀等标实证,因此加重期应以标实证分类,寒热分治。可根据标实证性质不同将其分为寒瘀水结型和热瘀水结型两型。加重期治疗目的主要是迅速缓解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作。根据各标实证的轻重不同分别给予利水消肿、泻肺平喘、清热祛痰、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患者本虚症状,给予益气温阳、养阴生津等治疗方法,做到祛邪不伤正。

1.1寒瘀水结型本型病因病机为心脾肾阳虚,水饮凌心,水饮聚肺,水湿下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咳倚息,不能平卧,咳吐泡沫状痰;下肢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甚则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动则又甚;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或沉迟。治法:泻浊活血、温阳利水。方药采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党参、制附子、桂枝、五加皮、泽泻、茯苓、白术、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泽兰、甘草。

方药评述:方中葶苈子、桑白皮均归肺经,泄肺平喘,利水消肿,二药合用可迅速清泄上焦水饮;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清利中焦水湿;五加皮归肝、肾经,温肾除湿利水;车前子甘微寒,具有利尿渗湿和祛痰的双重作用;泽泻归肾、膀胱经,泄水湿,行痰饮,以消下焦水湿。三焦并治,水道通调,则水饮可消。泽兰活血祛瘀;黄芪、党参、桂枝、制附子益气温阳,诸药合用,以利水泻浊、活血祛瘀为主,兼顾扶正,可迅速消除水饮、瘀血、痰浊等标实证,缓解临床症状。

1.2热瘀水结型本型病因病机为饮瘀化热,饮热雍肺,饮热扰心,阻滞胃肠,泛溢肌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咳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咳痰、咳痰黏稠或咳痰黄稠;下肢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甚则阴肿;心悸气短,动则又甚,胸闷憋气;腹胀纳呆、口干口渴,小便不利;舌暗红或紫暗,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活血,泻肺利水。方药采用己椒苈黄汤加减:汉防己、川椒目、葶苈子、大黄、桑白皮、枳壳、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泽兰、泽泻、车前子、茯苓、白术、甘草。

方药评述:方中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起到通调三焦水道,利水消肿的作用;川椒目利水消肿,降气平喘;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汉防己苦、辛、寒,利水消肿,泻下焦湿热;大黄清热泻火,逐瘀通经;枳壳行气宽胸,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活血,泻肺利水之效。

2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

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患者水饮、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基本得到控制或减轻,脏腑功能亏虚导致的本虚证成为临床主要表现。临床可根据本虚性质不同分为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和气阳两虚,瘀血内阻型两型。缓解期的治疗应注重平衡阴阳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在阴阳气血辨证基础上以心肺、脾胃、肝肾三焦辨证病位进行加减治疗,目的在于增强患者抗病御邪能力,促进组织修复,改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衰加重期的出现。一旦出现病情加重则进入加重期治疗。治疗原则应以益气温阳、养阴生津、平衡阴阳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同时兼顾水饮、瘀血、痰浊等标实证,做到标本兼治。

2.1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本型的病因病机为气阴两伤,心肺亏虚,肾失摄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促憋气,动则加剧;心悸心慌,疲乏懒动,动则汗出,心悸加重;失眠多梦,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面颧暗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治法:益气活血,滋阴纳气。方药为生脉散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黄芪、赤芍、当归、山茱萸、玉竹、葶苈子、茯苓、车前子。

方药评述:方中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益气生津,党参补脾肺气,生津,三药为主药。加入黄芪益气养阴;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纳气;玉竹生津止渴,以增强益气养阴之功效。同时兼顾标实证,给予葶苈子、茯苓、车前子利水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全方以益气生津、养阴纳气为主,兼顾活血利水,共奏标本兼治之效。

2.2气阳两虚,瘀血内阻型本型病因病机为气阳两伤,心肺脾肾亏损,肾失摄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促憋气,动则加剧,吐痰清稀;心悸心慌,疲乏懒动,动则汗出,喘息加重;失眠多梦,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神疲纳呆、胸满脘胀;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四肢清冷,小便清少,舌质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细沉或结代。治法:益气活血,温阳化瘀。方药为保元汤加减:党参、黄芪、巴戟天、肉桂、茯苓、车前子、葶苈子、丹参、淫羊霍、菟丝子、甘草。

方药评述:方中党参、黄芪补肺健脾,益气升阳;肉桂甘辛大热,补火助阳,行气血,运经脉;巴戟天、淫羊藿补肾壮阳除湿;菟丝子为平补阴阳之品,取阴中求阳之意。心阳亏虚,温运失调,则水湿停聚;鼓动无力,则血行瘀滞,加入葶苈子、茯苓、车前子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效。

3讨论

随着社会和医学理念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中医辨证体系已不能满足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的需要。由于缺乏对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缓解后的辨证论治,使其不能很好的坚持长期治疗,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较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学问题[4]。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建立一种能够涵盖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变化,治疗有所侧重的辨证方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两期分别进行辨证论治,加重期以缓解水饮、痰浊、血瘀等标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为主,做到防治结合。经临床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

3.1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方案应该坚持和突出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更多的体现了对于整体、预防和长期预后的重视,而这些其实正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整体观念、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标本兼治所带来的短期疗效和长期获益则一直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主要体现在缓解临床症状,即加重期的治疗,而对于缓解期的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使用传统辨证方法可能无证可辨[5],因而无法进行后续治疗,影响长期疗效。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应打破原有辨证模式的限制,探索符合中医理论的全程治疗模式。

3.2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方案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分阶段的综合体系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到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中医证候是较为复杂的,主要表现在邪正交争与阴阳失调的慢性病理过程中,涉及到肺、脾、肾等不同脏腑的精、气、血、津液耗损或邪气羁留。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发展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心气阳虚到痰浊、血瘀、水饮等标实证的形成,并最终演变为虚实夹杂,邪正交织羁留于体内。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复杂的病机过程决定了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必然是多层次、分阶段的。中医学历来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也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单纯针对临床症状的治疗显然不能治其根本,探寻慢性心力衰竭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邪正变化,建立相应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措施,治其根本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真正目的,这应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方案中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郑国玉,张明.从气血水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96~97.

[2]张天奉.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61~1462.

[3]王利霞.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814~81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