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布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

论文

论文范文第1篇

1.1气候及光照特点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5.2℃,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十堰地区近10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2100小时,年总辐射量典型值约4700MJ/m2,其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秋冬季节太阳辐射量较低,每年4至9月的春夏季节太阳辐射量较高。根据我国气象行业标准《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十堰地区太阳能资源为III级,属于“资源丰富”地区。

1.2电网结构及电力负荷特点十堰现有电网几乎都是近30年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十堰电网已拥有1座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36座110千伏变电站,与湖北省电网有2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联络线路,以500千伏为电源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架、110千伏电网为配电网的电网已基本建成。目前十堰电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220千伏及以上电网方面,一是十堰电网处于湖北省电网末端,与省网断面功率交换容量不足,枯水大负荷时期功率下载和丰水期大量水电外送均有超稳定极限运行的情况;二是由于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十堰主城区220千伏变电容量不足,负荷高峰时段主变出现重过载现象。在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方面,一是十堰主城区和各县城关负荷集中区域的变电站容量存在不足;二是部分10千伏线路装接容量偏大或供电半径偏大,造成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质量下降。十堰地区用电负荷以大工业为主,随着近年来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用电比重下逐年上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近年来全市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长超过10%。用电量和用电负荷增长使得电网目前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为分布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契机。中小企业厂房、居民住宅楼的屋顶等可以为太阳能电池提升安装场地,太阳能发电系统所发电力供给企业和居民就近使用,并网型分布光伏发电系统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各级电网的供电压力。

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政策

2.1各级政府部门201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329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433号),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征政府性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3]103号)《、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13]390号),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制定了全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完善了国家对于光伏产业从项目立项、技术标准、资金支持、土地及价格等政策举措,规范和扶持太阳能光伏及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和发展。2014年4月,湖北省发改委能源局下发了《关于促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通知》,对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宏观建设规模及管理方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管理,在操作层面予以了明确。

2.2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关于印发分布式电源并网相关意见和规范(修订版)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3〕1781号)等系列文件,重点明确了:一是,国网公司为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为接入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并承担项目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建设投资;二是分布式电源发电量可以全部自用或自发自用剩余电量上网,由用户自行选择,用户不足电量由电网提供,上、下网电量分开结算,电价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国网公司免费提供关口计量表和发电量计量用电能表;三是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收取系统备用费,自用电量不收取随电价征收的各类基金和附加;四是国网公司为自然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项目备案服务,按月集中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备案;五是国网公司为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补助目录的分布式电源项目提供补助电量计量和补助资金结算服务,国网公司收到财政部拨付补助资金后,据项目补助电量和国家规定的电价补贴标准,按照电费结算周期支付项目业主。通知还明确了分布式电源并网全过程管理的职责分工、流程衔接和工作要求。

3经济分析

在家里楼顶上安装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是否合算,是决定是否投资建设该项目的关键,下面就来进行一下计算。假定在十堰的一个家庭住宅楼顶上有30平米可利用面积,包括楼顶、露台等朝南向阳的部位。每平米可输出太阳能按130瓦计算,30平米的可利用面积可安装太阳能发电容量约为3.9千瓦。按照十堰地区年平均日照小时数2000小时计算,这座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为:Q=2000h×3.9kW=7800kWh以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造市价10元/瓦(含各种费用)进行测算,项目总投资约为3.9万元。如果这个家庭的月均用电量为240千瓦时,年用电量为2880千瓦时。在没有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之前,其家庭电费支出约为:(240kWh×0.592元/kWh+(240-180)kWh×0.05元/kWh)×12=1741元在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之后,如果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方式,上网标杆价按0.4582元/kWh(剔除17%增值税后0.3916元/kWh)计算,其家庭年电费收支约为:上网电量=7800-2880=4920(kWh)上网电费收入(剔税)=0.3916元/kWh×4920kWh=1926.67元国家政策补贴=0.42元/kWh×7800=3276元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前后,这个家庭电费支出与收入差别为:安装发电系统之后的上网电费收入+国家政策补贴+原每年电费支出,共计为6943.67元。项目建设的一次性直接投入3.9万元,需要约5.6年回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用寿命通常在25年左右,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项目资金利息和业主用电量增长因素的情况下,5.6年之后的19.4年,这个家庭不但不用支出电费,该发电项目每年还可以为家庭赚取发电收入及补贴5202.67元,累计收入19.4年×5202.67元/年=100931.80元。

4结论

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 吴靖 江昊收录来源: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310027) 【论文摘要】本文从当今世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背景入手,介绍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分类及与集中式供电系统相比的有利之处,分析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在全世界供电系统是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虽然全世界90%的电力负荷都由这种集中单一的大电网供电,但是当今社会对能源与电力供应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大电网由于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由于大电网中任何一点的故障所产生的扰动都会对整个电网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是全网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样的事故在国外时有发生;而且这种大电网又极易受到战争或恐怖势力的破坏,严重时将危害国家的安全,如科索沃战争和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等;另外集中式大电网还不能跟踪电力负荷的变化,而为了短暂的峰荷建造发电厂其花费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非常低。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大电网系统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相结合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 1 分布式发电的简介 分布式发电指的是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的发电机组(一般低于30MW),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些小的机组包括燃料电池,小型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的混合装置。由于靠近用户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技术的发展,公共环境政策和电力市场的扩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分布式发电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能源选择。 通过分布式发电和集中供电系统的配合应用有以下优点: (1)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由于可以自行控制,不会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所以安全可靠性比较高; (2)分布式发电可以弥补大电网安全稳定性的不足,在意外灾害发生时继续供电,已成为集中供电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3)可对区域电力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非常适合向农村、牧区、山区,发展中的中、小城市或商业区的居民供电,可大大减小环保压力; (4)分布式发电的输配电损耗很低,甚至没有,无需建配电站,可降低或避免附加的输配电成本,同时土建和安装成本低; (5)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如用于重要集会或庆典的(处于热备用状态的)移动分散式发电车; (6)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少,启停快速,便于实现全自动。 2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 根据所使用一次能源的不同,分布式发电可分为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混合的分布式发电技术。 (1)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由以下三种技术构成:①往复式发动机技术: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往复式发动机采用四冲程的点火式或压燃式,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分布式发电方式。但是此种方式会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最近通过对其技术上的改进,已经大大减少了躁音和废气的排放污染。②微型燃气轮机技术:微型燃气轮机是指功率为数百千瓦以下的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但是微型燃气轮机与现有的其它发电技术相比,效率较低。满负荷运行的效率只有30%,而在半负荷时,其效率更是只有10%~15%,所以目前多采用家庭热电联供的办法利用设备废弃的热能,提高其效率。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主要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③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在等温状态下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直流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燃料电池工作时,不需要燃烧,同时不污染环境,其电能是通过电化学过程获得的。在其阳极上通过富氢燃料,阴极上面通过空气,并由电解液分离这两种物质。在获得电能的过程中,一些副产品仅为热、水和二氧化碳等。氢燃料可由各种碳氢源,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蒸汽重整过程或由氧化反应生

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 Giuseppe Tomassetti收录来源: 欧盟能源技术促进组织网络 OPET-ZERI项目组 【论文摘要】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将有赖于电力市场的开放、官僚作风的克服及其权利的下放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等,并通过热电联供的方式达到更高的效率。 为此,在推广应用传统技术(如燃气和燃油发动机)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与管理。另外,必须看到内燃机已发展得相当完善,改进的空间有限,应积极为成本和性能可与发动机相比、已处于工业实验阶段的新技术进入市场创造机会。 1.回 顾 在欧洲,分布式能源已不再是新技术。自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企业就积极进行各种活动,希望在节能方面为自己的传统产品找到替代市场。因此,欧洲的工业企业对热电联产已十分了解。在1978至1984年间,市场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热电联产技术在住宅和服务行业的应用。 当时,欧洲各主要轿车企业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发电的方案,即对已有的甲烷内燃机进行改造,配以热交换器,回收废气、冷却水和机油的余热。发动机及机电、热力部件与消声保护壳整合为一体。 在1982年汉诺威博览会上展出了15种以上不同系列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其中,菲亚特的“Totem”机型是已工业化的产品之一,它的发电量15 kWe,供热量34kW,平均发电总效率为28%,平均净效率26%,结构紧凑(约1m3),配有催化式消音器和运行管理的计算机控制面板。在欧洲各国大约已装了2000台“Totem”机组, 主要是在服务行业。 最令人感兴趣的分布式发电例子是Multiservice 公司开发的系统。该公司位于人口约10万的Vicenza市,通过自有渠道销售甲烷和电力。1982至1986年间,公司选择了每年热负荷不少于5000小时的10家用户,共安装了31台“Totem”机组, 发电总量465 kW, 与中压电网并网。每一机组的平均运行时间约5250小时,较传统系统节能35%。这些设备现在仍在运行,从经济角度看,1987年的系统内部收益率就达到了21.4%。 尽管分布式发电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鼓舞人心的成果,但至八十年代后期,菲亚特公司不再对该领域感兴趣,欧洲其他的轿车生产厂家同样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至少在意大利,是因为: 1) 电力部门不允许在公寓住宅区安装Totem(这些住户是Totem计划的终端用户), 因为公寓住户不具有正式公司的组织结构,因此无权自行向各个住户售电。另外,Totem设备首先是用在服务行业,而用户分散也造成了营销和维修成本的提高。至1992年,有关法律规定公共电网必须以支持价购买可再生能源或热电联供的发电量,从此制造商就不再对Totem感兴趣。 2) 审批、环境控制和公众利益关系上的官僚行为--15 kW机组与150MW的机组不能区别对待,耽心小机组数量的增加。实际上,每一个消费者是不可能自己去处理各种设备问题的,这势必导致成本提高,最终停机。 3) 对天然气部门及输配商缺少关注,尤其对他们宣传推广的小型燃气锅炉。而恰恰是小型燃气锅炉避免了一般锅炉的公用性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麻烦。 4) 用户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维修和安装人员的缺少。事实上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安装和维修需要发动机机械、并网和三相负荷管理、水路循环的热力技术、传感器及计算机化管理等方面的熟练技术人员。 上述困难始终是分布式发电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2.分布式发电和电气系统 美国对分布式发电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装机容量短缺,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危机的发生。相反,2001年欧洲却是以大型超容量发电机组为主,为了保证股东的分红,公共垄断(如电力

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主要有两种形式,汇集接入和分散式接入。一般汇集接入时光伏发电规模较大,多台光伏逆变器通过交流线路汇集于低压母线,采用升压变压器升至10kV,利用专用线路接入变电站10kV母线或开闭站、环网柜等公共配电设施。分散式接入一般容量较小,主要接入用户电网,以380V/220V并网,可以多个点接入。汇集接入和分散式接入各有特点,汇集接入便于管理,但是需建汇集(升压)站,投资较大,对配电网电压影响也较大,需要相应的调度控制措施;分散式接入时无需建汇集(升压)站,投资少,对配电网电压影响较小,但是接入点数量多,计量分散,维护复杂,不易控制。近年来在城市地区,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BuildingIntegratedPV)作为光伏发电的一种新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筑一体化光伏就是将光伏发电材料安装在建筑结构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根据光伏材料与建筑组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材料与建筑结合,如嵌入式安装的屋顶、外墙等;另一类是光伏材料与建筑集成,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在这两种方式中,第一大类是最常用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由于光伏材料与建筑结合不占用额外地面空间,是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最佳安装方式,因而倍受关注。光伏材料与建筑的集成是BIPV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光伏组件的要求较高。光伏组件不仅要满足光伏发电功能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目前造价较高。

2光伏发电消纳新指标

光伏接入必然对配电网运行、监控带来影响,电能质量、可靠性等指标也将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电网安全可靠,需要通过测算其渗透率合理估计配电网消纳能力。传统的渗透率是一个静态量,指分布式发电并网容量与电网负荷的比值。分布式发电并网容量按照装机容量计算,对于光伏发电即为峰值功率;电网负荷则按照最大负荷计算。渗透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布式发电与当地负荷的数量关系,对指导分布式发电规划起到了一定作用,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基本指标。但是在项目实际运行中,光伏等分布式发电的输出由于受不可控自然条件(如光照、风力)存在时变性,而负荷也随着类型不同体现了一定的时变周期规律,在某些特定时段将出现对电网最为不利情况。为了在时变周期内分析配电网对分布式光伏等电源的消纳能力,测算线路、变压器等设备可能承受的最大潮流。在配电网规划中,一般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规划期最大负荷)选择线路、变压器等设备容量(体现极限传输功率),对于已建成多年未实施设备升级改造的区域,配电设备老旧且容量裕度有限,当分布式电源发电功率大量盈余时将产生大量返送功率,此时电网设备可能出现反向倒送大量电力,甚至反向送电导致设备和线路过载。因此,“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指标反映了分布式光伏与当地负荷的动态消纳关系,表征了电网所可能承受的最为严苛的运行情况,这是传统的渗透率指标所无法反映出来的,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对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和建设改造指导意义更大。

3典型建筑区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测算

要测算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供电区域,明确其供电方式、功率传输路径和容量,分别拟合光伏发电及负荷特性曲线,通过对比计算该值。光伏发电可以采用理想日发电特性曲线,同时考虑四季差异;负荷特性曲线根据负荷性质不同分别拟合,可以按照不同类典型负荷曲线近似,考虑冬夏高峰情况差异,如有实际负荷曲线则优先采用。对于规划中的项目,供电区域面积、建筑形式、负荷性质等要素确定后可以将发电与负荷折算为单位面积的密度值,对比时变特性曲线计算该值。具体步骤如下。

3.1典型功能区域发电功率密度测算

由于区域的功能类型不同,地块容积率、建筑面积、楼顶面积不同,同样占地面积内光伏安装容量也不尽相同。测算典型功能区域内光伏最大安装容量,与区域总占地面积做比,得到“功能区域发电功率密度”。

3.2典型功能区域负荷密度测算

根据不同类型建筑负荷的典型负荷指标,计算各类功能区域的最大负荷,与区域总占地面积做比,得到“功能区域负荷密度”。

3.3光伏发电及负荷特性对比分析及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测算

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测算如表3所示,普通居民住宅最大盈余发用比最高,大量剩余电力返送;高层住宅其次,部分剩余电力返送;商业、办公建筑最大盈余发用比小于零,发电完全就地消纳。特别是当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1时,光伏发电功率部分时段大量送出,逆向潮流绝对值大于最大正向潮流。对已建成电网,如为单辐射供电模式,会出现设备过载,必须进行增容改造;如为双辐射供电模式,电网裕度略大,但仍需要进行局部改造,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实际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应提前考虑分布式光伏接入可能,估算发用比指标,增加配电网裕度,预留接入能力。

4影响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的因素

从前述算例可以看出,影响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发电功率密度、负荷功率密度、负荷特性、极限传输功率。对于具有特定建筑形式的区域,光伏安装存在饱和情况,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一般不会达到饱和,同时光伏发电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如存在偶然因素只会使发电减少,有利于发电消纳。负荷情况相对复杂。首先其功率密度测算精度不易保证,在负荷估算、同时率取值等环节中往往存在较大的变化空间。此外,时变特性分析较难,由于受经济、社会、突发事件等影响,不确定性很大。极限传输功率受设备及上级电网情况影响较大,随使用时间延长,设备老旧,往往达不到设计时的载流量;而当地配电网整体水平也影响发电功率外送,在电网条件较好地区,其极限运行情况下电能质量一般能够得到保证,否则易引起送端电压升高的不利情况,危害用户用电安全。因此,在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测算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建设运营时间较长的供电区,其测算值可以取的保守以充分暴露电网和设备承受的风险,对于外送能力较强(双回路供电、容量裕度较大等)区域,则可适当放宽。当测算值明显超过区域电网接纳能力时,应及时进行电网增容改造。

5结论

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互动;区域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45-02

旅游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在现代社会,完全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难以发展的。云南厚重的民族文化既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足资源,又为旅游业的发展赋予了积淀深厚的文化源泉。经过近20年的互动发展,云南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在经历了自发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两个产业均获得相互融合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一、云南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过近20年的互动发展,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在经历了自发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两个产业均获得相互融合带来的巨大发展。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尚停留在一般性结合层面,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1]。当前云南省正处在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有助于下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二、云南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发展目标

推动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目标在于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坚持文旅结合、优势互补,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占全省GDP的8%以上,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前列;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8%,基本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转化。

三、云南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原则

目前云南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尚停留在自发的初级阶段,如果要想进入高度的主动融合阶段,就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品质。文化的差异性是凸显旅游产品特色的重要构成内容。必须充分发挥云南多样、深厚的文化资源差异性竞争的优势特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加大产业发展中的文化服务和技术含量,增加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带动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2]。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时,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待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经营管理”的要求,开发出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充分体现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坚持保护为重,合理开发。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杜绝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度或不当的开发自然文化资源和传统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4.坚持科技先行,开放带动。走科技带动之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资本、人才、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

5.坚持创新发展,项目支撑。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在实施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中,需要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产品开发、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依托项目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结合发展,以项目推进和政策推进的有力措施,共同促进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共同繁荣。

四、云南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云南的资源特征、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从各地的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和发展程度出发,并综合平衡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布局上,建议重点抓好“一中心、五区域”,按照“龙头带动,梯度发展,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总体思路,科学合理确定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点突出、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滇中文化旅游区。滇中的昆明、玉溪、楚雄是云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气候适宜,处于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布局的核心地位,是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集散中心和“龙头”区域。

以昆明为中心,结合玉溪、楚雄的文化资源优势,围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以云南世博园、云南省博物馆、江川青铜博物馆、楚雄“十月太阳历”公园等为依托,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会展商务等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强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以高尔夫球、自驾车、体育娱乐运动为主的度假、康体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会展基础设施,把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龙头和集散中心,建设成为综合性民族文化荟萃之地[3]。

2.滇东南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的红河、文山州是云南出海的陆上最短通道,是构建滇越经济合作和珠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是云南省重要的支撑性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区之一。

依托奇特的喀斯特山水景观、融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区域边地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发喀斯特风光、红河哈尼梯田两大品牌。依托建水、石屏、广南等历史文化名城及河口、天保、金水河等部级口岸,建成边寨风光与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貌相结合的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民族风情文化区。

3.滇西文化旅游区。滇西德宏、保山两州市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实现中印缅孟次区域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对外对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云南省近年正在崛起和发展的文化旅游区。

主要依托腾冲和瑞丽、畹町等边境旅游城镇,突出翡翠珠宝玉石加工销售、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世界生物基因库、潜力巨大的抗战文化等优势,以腾冲为中心,把滇西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以火山热海、边境跨境风情、翡翠玉石文化、多种民族文化和生态体验为主体的边境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4.滇西南文化旅游区。滇西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州市,为目前又一文化旅游“热点”区域。

依托西双版纳知名品牌和澜沧江-湄公河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漫长的国境线与边关口岸、澜沧江与高峡电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普洱茶文化、民族风情、边境风光、茶马古道、水电工业等文化旅游精品,把滇西南文化旅游区建成中国最具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区。

5.滇西北文化旅游区。滇西北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4州市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滇川藏的重要民族文化汇聚地,是云南新近兴起、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区。

依托“香格里拉”知名品牌,整合四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大理、巍山、香格里拉等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村寨,精心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滇西北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线等,加快滇西北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等优势资源开发,培育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高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4]。

6.滇东北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的昭通、曲靖两市,自古便是云南通往中原的门户和重要通道,铁路、公路及水道纵贯连接川黔,是云南连接川黔渝的重要文化旅游区。

主要依托昭通古城、会泽、威信等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再现中原文化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景点和民族风情,挖掘“古道雄关名城、高原鹤乡丽水”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云南与内地最早的要道及的雄关天堑、我国小范围内瀑布密度最高最大的露天温泉休闲地优势,重点建设珠江源文化探秘、小江科考、大山包生态旅游、水富大峡谷温泉休闲度假四大文化旅游区,把滇东北建成集人文探秘、自然观光、生态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又一个新型文化旅游区。

参考文献:

[1] 樊泳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实践与反思[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99-103.

[2] 丁树群.浅谈当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7,(1):52-55.

论文范文第6篇

“第四次单身浪潮已经来了。”在广东省妇联日前举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在提交的大会论文《都市单身女性的生存状态考察》中提出,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据调查,30.35%的单女在“攒钱买房”,比例超过了“买衣服和美容”。

文/记者黄蓉芳 实习生杨励潮

何谓第四次单身潮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

“主动”奔单女比男多

“如果说以往的单身潮多是迫于客观形势,只是短暂行为,那么这次单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动者明显增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说,有不少调查都显示,都市的单身女性(下简称单女)更愿意选择单身。例如早在1996年,零点公司的调查就显示,向往独身的城市未婚青年中多为女性;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者中女性超过6成,上海女性中认同独身的更高达82%;2007年,上海的抽样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区数量上超过了男性,且离城区越近,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单女:要过自主的生活

“随着自主能力的提升,单女们也开始反思传统婚姻中的女性角色。”陈亚亚指出,对传统性别角色作重新审视后的女子更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结婚后的日子我基本可以想象,白天上班挣钱养家,晚上做家务带孩子,难得有个休息天说不定也要去孝敬公婆,万一运气不好还要遇到老公出轨离婚”;比如,“我问过已婚的闺蜜,婚前快乐还是婚后快乐?她们的反应都是沉默……然后我就想,人生苦短,要好好地、明明白白地活”;“自由很好,没有身为妻子、母亲的家庭压力”。

陈亚亚说,很多研究者认为,单女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独立主体性的产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们过着一种自主的生活,进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

她认为,那些对传统女性角色进行摒弃或者对传统婚姻模式重新审视的单女,更容易认可自己的单身状态。“她们通过自己的反思和生存实践,正在挑战主流的婚恋制度,证明拒绝传统的女性角色,比如妻子或母亲后,人生也许会更加自由和精彩。”

“单女必须依靠自己来应对各种生活压力,利用自身不多的优势来拓展其生存空间,进而通过展现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来赢得公众的认可。”陈亚亚认为,单女的生存空间是相对狭窄的。

上海过半单女

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由于没有家庭拖累,单女可以更多地将精力用于事业。”陈亚亚分析,“事业为重”正成为单女们的共识。

然而,尽管事业能给人带来成就感,但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单女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她指出,《男人装》杂志曾联手新浪网进行调查,发现上海的单女大多工作繁忙,57.37%的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为求安全感

三成单女在“攒钱买房”

“随着单身者的增多,还出现了单身经济这个新名词。”陈亚亚分析,不少单女是独自居住的,一般都有工作,其中多数人的经济状况尚可,消费能力较强,对市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即使偶有不理性,也不过是购物,不会选择酗酒、之类的危险行为。

调查还显示,30.35%的单女在“攒钱买房”,比例超过了“买衣服和美容”。她说,从单女们的网上讨论来看,单女多有买房计划,因为它“真的能给女人带来安全感,那种安全感不同于对男朋友或老公的依赖”,只是往往因房价高、小房型少而难以实现。

她认为,其实不仅房子,很多日常用品、消费场所也都不是为单身者量身定做的。不过随着单女人数的增长,商家应该会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单女的喜好在未来有可能引领市场。

生育问题

成单女一大困扰

陈亚亚说,在中国内地,由于传统婚恋模式的主流地位导致婚前性行为仍受到贬损,人们往往默认单女没有性生活,“表现之一是很多单位体检不给单女进行妇科检查”。各种社会压力使得单女大多不敢坦言自己的性需求和性关系,而是对此一味回避。

同时,如何生孩子,也是单女们的困扰之一。一般而言,女性只能在家庭中获取权利,其中就包括生育权。“在内地,单身生育不但不能享受生育保险,而且报户口时还得交一笔不菲的社会抚养费。”她说,“例如按照上海市的规定,2010年已达到婚龄的单身女性,如果生孩子,必须交纳15919元,这对于只能独自抚养孩子的单女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她说,据称在台湾省,单女生育可享受已婚女性的同等待遇,所幸大陆的政策也有松动趋势。

近4%的女性

因“性取向”而单身

“随着媒体的介入和社会日益开放,女性之间的同性恋倾向正逐渐得到大众认可。”陈亚亚分析,根据《男人装》的调查,有近4%的女性因“性取向”而单身,上海单女的这一倾向更是高达4.75%,居全国之冠。“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违心地选择异性恋婚姻,能顺利找到同性伴侣的人却不多。”

美国去年适婚人群过半是单身

论文范文第7篇

一、 分布式能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分布式能源是以热电冷联产技术为基础,与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相联结,向一定区域内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的能源服务系统。它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洁净高效、小型分散为主的第二代能源技术,目前主要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燃气轮机或内燃机首先做功,400~600℃的排出烟气通过各种方式按照不同的温位逐级利用,最终可以达到80%以上的利用效率。 在我国过去二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已经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政府最近开始考虑对能源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先后做出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快引进天然气的决定。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能源供应的保障和电力的超前发展;加上提高能效和环境、生态的压力,都对热电冷联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据估计,在今后的十几年内,将有成千上万的分布式能源站在中国兴建。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1]。当前,正是处于这个历史阶段的开端。如果说从现在开始,分布式能源站会以每年几百个上千个的速度发展,那么,立即便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资金从哪来?技术依托何在?用户端的市场如何开拓和将会怎样发展?目前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否适应这个发展趋势?谁来做分布式能源建设开发主体?如何协调分布式能源站同电网公司和天然气公司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分布式能源站的发展是极为现实而又是极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正在策划的分布式能源站已遇到了这些重重的障碍和挑战。认为分布式能源会自然而然地顺利地发展起来,或者认它根本没办法克服目前的障碍和挑战因而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这两种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必须认真地面对当前分布式能源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好它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二、 制订发展战略的重要观念和原则 1、 市场观念。 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我国已经参加了WTO,最近政府又出台了公用事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分布式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必须允许多种所有制进入分布式能源市场领域,必须改变依赖政府的观念。分布式能源站的建设、运营、管理都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2、发展的动力。分布式能源作为第二代能源技术,它的市场开拓不是依靠政府的补贴或强制性措施,而是依靠:(1)高科技、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2)区内直供大大减少了大电网的输送、调峰费用来取得客户、运营方、政府和社会四赢的效果。换句话说,是靠做一个新的大蛋糕来让大家分享,而不是现有的财富重新分配转移。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3、资金来源和资本运作。大量分布式能源的建设,需要上千亿元的资金。这是不可能也不应该靠政府投资、用纳税人的钱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就是靠资本的运作来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我国银行里现有11万亿元的存款,良好的运作可以引导、促使它们投入分布式能源市场。此外资金和市场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渐扩大的。通过体系的建立和运营,用逐步回收的资金再来扩大建设和经营的范围;形成滚动式的发展。我国三峡电站已经成功地实行了这一机制,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运营的体制,取得了很充分的经验。4、政府的作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政府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提供支撑条件和投资环境,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其次是对它的发展做出宏观的规划和调控。换句话说,分布式能源应当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自己发展起来的。但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也很重要的。三、促进分布式能源市场发展的战略 1、 投资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的主体。 如上所述,分布式能源应当是在市场机制下靠高科技,高效率,高经济收益自我运作、良性生长的。因而它运作的主体应该不是政府,而是能源服务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应该包容国有资本、民间资本、集体资本和国外资本,并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因为它有稳定可靠的投资回报,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十几年之内中国就会出现一大批这样的投资能源服务的企业,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行

论文范文第8篇

6月30日,飞利浦在新加坡2010世界城市峰会(WCS)上推出了EssentialLine系列 LED道路照明解决方案。EssentialLine作为飞利浦全新的LED道路照明产品系列,旨在帮助城市规划者们采用更加高效、环保的道路照明系统来改善城市的宜居性。 如今,城市生活消耗了全球70%的能源,而其中15%的能源消耗来自道路照明。在亚洲,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为城市建设规划者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在东南亚国家有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至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会达到56.5%,将会给包括户外照明在内的基础设施带来更重的负荷。飞利浦EssentialLineLED道路照明系列堪称一个理想的绿色照明解决方案,可帮助城市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在较低成本基础上改善城市的宜居性。 与现有的标准SON照明解决方案相比,应用飞利浦EssentialLineLED道路照明系列,可节省多达50%的能源。借助LEDGINE技术,飞利浦 EssentialLineLED道路照明产品能提供光效高达85lm/W的持续性高显色照明。这套LED系列采用的模块化设计使其还可方便地进行现场升级,并能更好地进行散热管理。 经济发展需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飞利浦高级副总裁,亚太区照明总经理毕柏翎指出:“随着亚洲城市向全球化都市的转变,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城市宜居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公共基础设施上采用高效节能的LED照明系统,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安全感,通过勾勒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和景观美化市容,并且有效降低城市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可谓一举三得。” 飞利浦 EssentialLineLED道路照明系列有四种光照模式和三种瓦数可供选择,以适应不同宽度的道路,并能在多种道路应用中提供安全舒适的视觉体验。该系列产品寿命长达50,000小时,可节省更换照明设备产生的昂贵费用。 毕柏翎先生还表示:“飞利浦EssentialLine道路照明系列是飞利浦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而最新推出的产品。高效可靠的EssentialLine道路照明系列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照明维护费用,从而为市政当局节约大笔经费,同时还能在不降低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飞利浦非常高兴能在‘2010世界城市峰会’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推出最新的LED照明解决方案,并将致力于与来自亚洲的业界人士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向高效节能照明解决方案的转换。” 2010世界城市峰会为飞利浦展示其最新城市道路照明产品 -- EssentialLine系列LED道路照明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战略性平台。此外,飞利浦还将在此次峰会上展示其现有道路照明产品 --突出城市道路美化功能的ClearLine LED道路照明产品和多样化城市照明创新产品ColorReachTMPowercore. ClearLineLED道路照明系列是一套创新的道路照明解决方案,其应用了最先进的LED技术和专业光学技术,可实现高效节能和最小眩光,其节能高达22%,寿命长达50,000小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配合道路调光系统的使用,在非交通高峰流量时段,既不影响道路安全,又能额外节约50%的能耗。 ColorReachTMPowercore是飞利浦LED照明的旗舰产品,它是一套高性能的建筑照明解决方案,也是首款能满足多色彩大规模立面照明需求的LED照明产品。这款功能强大的道路照明产品具有超高流明输出以及150多米远的光投射距离,是未来新一代户外照明的典

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专题片;《大辽河》;文化传播与发展;历史地位及影响

甲申十月,22集历史文化专题片《大辽河》满载金秋的收获在通辽首映。一部以北方文化为主体,集历史研究、学术成果、文化现象为一身,第一次把辽河文明以意识形态的电视作品形式表现的大型历史文化片问世。

《大辽河》的拍摄成功,开创了地方台拍摄大型历史文化大片的先河,在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为地方台跻身国内电视领先行列奠定了腾飞的基石。《大辽河》的间世对北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三年磨一剑,《大辽河》一部气势磅礴的开山

之作22集历史文化专题片《大辽河》是由四平电视台、通辽电视台、吉林师范大学东北文化研究院跨省联合拍摄,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内蒙古五省区十家电视台通力协作,历时三年,耗资百万,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大片。他以生动的纪实手法全面展现了辽河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继《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之后,近二十年来用电视形式拍摄大河文化系列专题片中的力作。《大辽河》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大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辽河》以广阔的历史空间,全面展现了大辽河的沦桑巨变。它以详尽的史实阐述了从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到秦汉以来的“三燕之都”。在“燕都怀古”篇中就阐述了封建社会始创郡县时北方已有燕郡。“燕国进人强盛始于燕赵公。他是实行郡县制的首创之君。他先后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位于辽河流域腹地的辽东郡自燕昭公始至明代中叶,一直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对内线长城作了陈述:“万里长城永不倒。人们望长城就想起了秦始皇。但修筑万里长城并非秦始皇的首创。燕昭公为了巩固打败东胡开拓疆域的战争成果,阻止东胡再度南下,从辽东先行修筑了一道绵延千里的长城。所经之地山高谷深,坡陡路险,被史学界称为内线长城”。

从辽金的草原皇都到大明前卫以至清初的叶赫氏衰落,《大辽河》以史实展现了古代北方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民共建共荣的历史。从契丹人的金戈铁马到明统一后的祥和辽东都司时代,北方社会进人繁荣发展时期。

在近代的历史发展中,《大辽河》以中日甲午战争、抗美援朝为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北方无数仁人志士为写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北方的历史由远古、中古至近代现代有了纵向的沿革与承袭,为文化的发展铺下了浩瀚的历史空间。

(二)在表现历史人物上,《大辽河》以鲜明的形象,推出一大批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等都成为《大辽河》重笔渲染的历史人物,并高度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及地位。比如在“草原黄都”中对辽太祖的评价:“耶律阿保机是中国北方最杰出的创业英主,他一生致力于废除旧制,统一契丹;完善国体,建章建制,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创制契丹文字,将辽河文化带人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在“大漠双鹰”篇中说:“孝庄文皇后一生饱经沧桑,波澜壮她历时三朝,辅立两帝,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顺应时势而不固守旧制:以执著的政治信念,屏弱的血肉之躯,像纤夫一样拉动着中国历史之船闯过了激流险滩”。《大辽河》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从史学角度讲《大辽河》是一部辽河文明史诗。

(三)《大辽河》从文化的沿革上,跨越式地展现了北方多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红山文化,满汉文化,满蒙文化,汉族文化。从关东“三大怪”到满人的子孙绳,从服饰到米糕,又从瀚林到行伍将军,直至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诞生,可谓由小到大,巨细皆收,以文托史,文史并貌。多民族文化交融,构成“了《大辽河》文化传播的主旋律。

讲述远古的故事,奏响大河神韵。从辽河的涓涓细流,道出咆哮奔腾的激流。世纪的变迁,人文掌故。不同的地域,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时空交错,上下六千年。大辽河的奔涌把我们从远古的洪荒带到了现代文明。(大辽河》成为地方台以实力打造历史文化精品篇章的典范。

二、探寻北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展现千古文明长卷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始于远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经历是文化差异的客观因素。以大河文明为主流的文化起源说,作为文明发展的主导观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多元学术观的产生,尤其考古学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文化起源的认识。(大辽河》以北方的红山文化为佐证,探寻北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其目的在于探寻北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展现千古文明长卷。

(一)《大辽河》以史为证来探源求根。“历史的天空闪烁着红山文化熠熠生辉的星辰。红山文化与其它文化在时空上互相碰撞,融合演义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曙光。”时空变换,斗转星移。历史将失去的文明淹没。

北方文化源起何时是《大辽河》的寻根所在。在“红山瑰宝”篇中,《大辽河》以红山文化考古为史学根基,展现了红山文化遗址。大量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以及牛河梁女神庙、女神头像等红山文化瑰宝都成为中华文明史前文化的代表,是北方文明的基石,进而将中华文明史向前跨出了一千年。

(二)农耕文化与游状文化的共存是《大辽河》表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丈化探源。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创造古代北方灿烂文化的两大根基。农耕文化封闭、细腻、内向和精美娟秀;游牧文化开放、粗犷、外在和大气豪放。正是有了两种文明的交织,才有了北方文化的多民族共融的地域特征。《大辽河》以辽、金、元、明、清作为北方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阐述了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与游牧文化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北方文化在两大文明逐步融合的过程中,伴随着王朝的交替更迭,历史人物的兴衰沉浮,在毁坏与创新中,在逐步同化中得以延续发展并形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民族与地域特征。

(三)从远古的宗庙到民间歌舞,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北方辽阔的科尔沁草原,马背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安代舞成为民族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是现代民族舞蹈的创作之源。广为流传的东北大秧歌和二人转,作为北方艺术的代表,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辽河》从女神庙的圣婚仪式到萨满教至安代舞,进而又从娘娘庙会的大秧歌,演变为二人转,其文化传承清晰可见。

三、以文化为先导地方台打造大船出海

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电视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主题反映地域文化的大型专题片相继问世。以央视为代表的大型历史文化专题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成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溯源追流,谈古论今,把历史与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经济与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展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长江及运河流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作用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大辽河)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运用电视艺术手段来打造《大辽河》这艘文化大船。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大辽河。从源至流,从古到今,从庙堂至江湖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大辽河流域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兴衰与繁荣的历史,把北方悠久灿烂的文化推向全国,进而推动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辽河》之所以成为地方台打造的大船就在于:

首先,《大辽河》大题材,大气魄,大手笔。《大辽河》之大,不仅在于其流域之大,更在于它作为一种河域文化现象,其源起与地位是史学界文化界学术争论的焦点向题。《大辽河》以考古学术成果为史学依据,以“两个第一”即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之说作为文明起源,从而澄清了以往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北方文化发祥史,使人类文明史向前跨越了一个世纪。《大辽河》将辽河文明形象地展现给世人是旷世之举。

其次,《大辽河》大流向,一泻千里,载着恢宏的历史,浩瀚而澎湃。

马孟山纵横流淌的燕山乳汁,辽河之源的老哈河以及大辽河流经的灵山秀水,山林荒漠,滋养的草原与平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化了辽河独特的历史文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让世人感受到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北方文化长期拒正史门外的局面,以及汉文化中心说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大辽河》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站在考古学前卫,大胆地将北方文明越进中华文明之先,并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说不是一次文明起源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大辽河》在文化上的融合观念,是站在辩证唯一物史观上,既承认历史以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也更加强调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这完全符合北方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再有,《大辽河》以历史人物的群英谱来表现北方人杰地灵。

历史上北方民族出现过许多历史人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有的被写人正史,有的则载人野史。这些叱咤风云、名声显赫的人物,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却是众说不一,有的是毁誉并存。然而《大辽河》却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评价和赞扬他们的历史地位与功绩,肯定了这些民族精英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大辽河》是一部大片。但由于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客观条件的局限,使《大辽河》在表现历史文化上也不免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

首先,《大辽河》在叙述考古方面,对作为典型文化象征的文物多横向的直观表述而缺少纵向的历史沿革与具体的故事演义。如牛河梁女神庙、猪首龙等重要的较有说服力的文物。无论是文物还是文化现象,这种凸现而没有历史传承的过程,犹如消失的玛雅文化。这必将带来更多的文化与学术争议。

其次,在纵向表现历史文化上缺少完整的脉络,出现历史与文化的明显断代与大跳跃。比如从庄严的史实一跃跳到欢快的民间秧歌舞,缺少必要的脉络链接。这其中说明北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也许正是多民族文化更迭而造成文化断层的客观因素。战争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从史学角度,战争是政治经济范畴,将其作为文化背景未尝不可,作为诸多独立部分写人绚烂的文化篇章,破坏了整体布局与和谐。

再有,大型历史文化专题片,多以史托今来传承文明,沟通未来,为现实服务。《大辽河》忽略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辽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巨变,使《大辽河》观后难免有厚古薄今之感,也使鲜明的主题失去了终极落脚点,隆起的大山少了制高的巅峰。

论文范文第10篇

主人怕我失望,就和我说:“布布花,你现在71级,我去抓小豆芽来和你融合成黄金布布,然后升级到

蒙娜布布,怎么样?”“真的,太好啦!”我说。精灵羡慕,知道主人喜欢布布花。

天,主人带着比波弟弟、娜娜(超能NONO)去抓小豆芽了。主人临走前还和我说:“布布花,

你放心吧,你的愿望很快就会!”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主人带着比波弟弟、娜娜回来了,我急忙冲上前去:“主人,小豆芽呢?”51-论文-网-欢迎您

主人笑嘻嘻的对我说:“布布花,小豆芽我是抓到了,可是.................”“可是51-论文-网-欢迎您

什么?”我感觉到了一股不正常的气息。“我舍不得把你融合!”主人的眼泪51-论文-网-欢迎您

快掉下来了................ 51-论文-网-欢迎您

我闷闷不乐的回到仓库里,电击兔对我说:“布布姐,主人最喜欢你了,她51-论文-网-欢迎您

会把你变成蒙娜布布的!”“小面包机(我对电击兔的简称),谢谢你!”我对51-论文-网-欢迎您

电击兔说。51-论文-网-欢迎您

“布布花,快过来,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主人大声叫道。我跑过去,主人51-论文-网-欢迎您

叫比波弟弟把我眼睛蒙上,我大叫道:“啊,比波弟弟绑架啦!”主人笑着说:“51-论文-网-欢迎您

不是绑架,是做另外一件事!”我听了便不做声了。51-论文-网-欢迎您

过了25分钟,主人带着我和比波弟弟回家了,主人说了一声:“比波,给她51-论文-网-欢迎您

看看!”话音刚落,我就发现自己变样了。“啊,我成了黄金布布了!”我兴奋地说。51-论文-网-欢迎您

“主人,你不是不舍得吗?”我问道。“为了布布花,我不管了!”主人回答说。51-论文-网-欢迎您

“谢谢主人!”我回答说。“布布,你今天好好休息,明天我带你去练级,51-论文-网-欢迎您

打败盖亚!”主人胸有成竹地说。“好的!”我说,“我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和51-论文-网-欢迎您

主人开始‘魔鬼训练’!”说完,我就回仓库休息了。51

“‘魔鬼训练’正式开始啦!”主人对我说。“布布姐,加油!

布布姐,加油!”小蘑菇在旁边给我打气。

“布布,你升级了!现在我要带你去加经验!”话音刚落,我就成了蒙娜布布。“(*^__^*) 嘻嘻……,”

主人说,“走,去打阿克希亚!”“哦。”我不情愿的说。主人也很喜欢冰系的精灵,是阿克希亚,

我布布种子的时候主人就告诉我她最喜欢阿克希亚了,阿克希亚是精灵圣兽,我怕我赢了阿克希亚后

主人会不理我......

主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对我说:“布布,我是喜欢阿克希亚,可是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你救了

我,从那一刻起,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变高了。”“主人,我帮你打败阿克希亚!”“(⊙v⊙)嗯!”

阿克希亚,我来啦。。。。。。。。

主人带我和娜娜来到了塞亚利西星,向阿克希亚发出了挑战。

“主人,我怕..................”我胆怯地说。“布布,别怕呀!你不是要打败盖亚吗?

先打败阿克希亚!”我照着主人说的话去做了。我用了一招“粉末打击”,阿克希

亚就一命呜呼了。主人大叫道:“布布花!好样的!”“(*^__^*) 嘻嘻……”我笑道。

回家以后,小雷(主人给雷伊的简称)走过来对我说:“小蒙(蒙娜布布的简称)。”

“怎么了,小雷?”“我..........”雷伊说。“怎么了,不舒服?”我问。“不是,”雷

伊说,“小蒙,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我吗?我相信呀!”我回答,“小雷你不会......”

“没...没有。”雷伊说完后就走开了。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有一封信在我床上,我打开一看,上边写着:“小蒙,我是

论文范文第11篇

1.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操作流程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多数通过手工记载的操作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出错,成本代价比较高,产学研成果信息若丢失,很难再恢复。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查询,难以及时有效地给各院系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产学研信息。产学研信息的通过校报等印刷物进行传播,既不生动,也不及时。手工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对手工流程进行优化后,产学研信息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2.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目标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够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检索、存储、更新和注销,提高产学研管理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时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B/S结构,结合My 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JAVA,使用的数据库是SqlServer2005,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修改项目、发表项目、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产学研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项目信息(修改项目信息、查询项目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产学研信息平台面向对产学研活动有兴趣以及从事产学研相关工作的所有人员开放,在业务方面实现与产学研管理部门数据的共享,取代了产学研信息管理在手工管理时代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最新的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并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在市级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系统的运行会趋于规范化。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标准的产学研信息管理系统,产学研信息平台具备的功能是现实产学研信息管理的虚拟体现,是一个产学研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平台,能够节约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处理,实现产学研信息平台真正的价值。 

3.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角色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的主要角色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通过登录页面进入用户对应的操作子系统,进一步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操作。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4.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与管理,实现产学研工作者与产学研成果的动态交互,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产学研用户信息的操作、产学研信息的操作(论文信息、出版物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信息备份的操作。 

用户可以在产学研信息网站上看到的产学研信息,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链接来浏览产学研成果的相关信息。 

(1)用户修改密码 

平台提供了各种信息操作的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账户安全管理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用户修改个人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个人信息管理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除了登录密码以外的用户基本信息。 

(3)用户管理论文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论文信息。用户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增加论文信息”,上传论文信息。 

(4)用户管理出版物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出版物信息。用户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增加出版物”,上传出版物信息。 

(5)用户管理项目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项目信息。用户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增加项目信息”,上传项目信息。 

(6)用户管理专利申请 

用户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专利信息。用户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增加专利申请”,上传专利申请信息。 

(7)用户退出系统 

用户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状态”,用户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管理员通过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和普通的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操作。管理员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的“系统用户管理”,添加系统管理人员,点击系统用户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产学研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对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打印;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增加产学研用户”,增加普通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查找产学研用户”,通过用户号对产学研用户进行检索。 

(3)论文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论文信息。管理员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查询”,通过论文名称查询上传的论文信息。 

(4)出版物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出版物信息。管理员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查询”,通过出版物名称查询出版物信息。 

(5)项目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员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查询”,通过项目名称查询项目信息。 

(6)专利申请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专利信息。管理员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查询”,通过专利名称查询专利申请信息。 

(7)数据备份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数据备份管理的“数据备份管理”,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备份。 

(8)退出登录 

管理员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管理员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二、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数据需求 

数据的需求分析在产学研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需求分析是对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时所需要的对象、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的变量进行分析。 

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登录功能,需要产学研用户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的信息。产学研用户根据用户号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管理员根据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保证产学研用户和管理员对象的完整性,产学研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性别、用户身份证、用户电话号码、用户地址、用户密码、用户专业、用户注册时间。管理员的基本属性包括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管理员密码、创建时间、状态、、登录次数、权限。用户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根据项目的名称进行操作,项目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项目编号、项目信息名称、项目简介、项目经费、项目工作量、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专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专利的名称进行操作,专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专利编号、专利信息名称、专利简介、申请理由、申请人、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出版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出版物的名称进行操作,出版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出版物编号、出版物标题、出版物简介、作者信息、出版时间、产学研分类、出版物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论文信息进行管理,根据论文的名称进行操作,论文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简介、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产学研类型、论文成果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三、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系统研发采用的现有技术能否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开发的具体需求分析,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采用JAVA开发语言,调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平台界面友好,比较简洁,计算机的配置完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普遍性很高,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了B/S模式,B/S模式软件比较完善,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它的运行速度快,容量比较大,可靠性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能满足系统的研发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产学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产学研投资的日益增长、产学研管理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以校内产学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针对产学研过程中的项目申报、专利登记、、论著出版等产学研管理问题,建立产学研信息管理及平台,以满足本校产学研管理人员及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及产学研信息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实现科技文档存储、产学研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等功能,并提供更新和搜索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上传和下载产学研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化,实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满足产学研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平台对产学研用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产学研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筅 

参考文献: 

[1]裴珊珊.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6(8):20-31.

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研究现状;认知现象;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011-03

作者简介:唐文华(1986-),女,山东青岛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领导力。

0引言

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分布式认知的思想自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1884年Dewey曾写道:“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后来经过Wundt、Munsterberg、Gibson的继承与发展,Hutchins等人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1文献来源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分布式认知”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2篇相关文章。从图1中看到,2008年有关分布式认知的文章最多,达到12篇,但总体上文章数量还很少。

图12002-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2分布式认知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情况,我们选取文章内容和文章数量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图2分布式认知研究概况

2.1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

研究者对分布式认知的概念、模式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周国梅等、周友士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介绍了描述这种关系的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交互模型由Salomon提出,在该模型中,每个反应物既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同时又交互影响,甚至赋予意义于其它反应物。同心圆模型是由Hatch和 Gardner就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的。该模型中的3个圆表示3种力,分别是文化力、地域力、个人力。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姚巧红主要分析了分布式学习的内涵、学习论基础及构成要素。指出分布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其构成要素是学习的社会性和交互性、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合作化、学习社区建构、学习平台搭建。

2.2分布式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分布式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周友士根据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阐述了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张丽莉等指出分布式认知把媒介也作为参与认知的一部分,媒介作为认知主体的一部分参与到认知过程中来。学习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认知途径,可以通过媒介来帮助个体认知。文章从分布式认知探讨媒介带给教学的启示。牟书探讨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李修江等认为口语表达能力既受主体抽象语言知识的制约,又受外部环境具体因素的制约,并探讨了分布式认知活动对口语教学的启示。陈怡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中职学生的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3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学生认知活动的作用。

2.3分布式认知在创设虚拟环境方面的应用

分布式认知对创设网络虚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李凌云等依据分布式认知理论,从转变传统的媒介观念、重视个体认知的发展性、强调交互性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4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虚拟环境。翁凡亚等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环境――“人工制品”的价值。分布式认知对人类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即为分析学习环境设计的一种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分布”的视角对习环境设计有新的启示。该文从系统观设计环境、应用智能制品促进认知分布、高度重视社会境脉对认知的影响及运用技术支持交互和知识表征等方面来思考学习环境的设计问题。李鸣华分析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对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系统建构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体系架构方案,并着重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功能实现、场景总体规划、虚拟教室和多人在线交互等关键模块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给出了具体应用的实现效果。

2.4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相关模型研究

研究者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针对实际使用情况构建出不同的模型。王常青用分布式认知理论构造了扩展资源模型。扩展资源模型从静态结构和交互策略两个方面对界面交互动作提供支持,在交互中减少人的认知负担。该模型结构描述了扩展资源模型(ERM)的组成元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刘华群等利用分布式认知和异步网络化教学理论,从设计目标、开发平台介绍、网站内容建设方面建构了《计算机英语》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最后从分布式认知的角度对专业英语教学系统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网站内容说明,并对系统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简单分析。程时伟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资源模型。该模型用信息结构定义和组织各类信息资源,用互策略设置资源的使用流程,用智能体描述建模方法和实施策略。通过交互流程和用户界面,实现认知的外部化和表面化,减少用户在人机交互中的认知负荷。

2.5分布式认知在计算机支持下的系统应用

分布式认知理论对CSCL、CSCW、智能授导等系统的设计建立有指导作用。任剑锋对分布式认知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分布式认知是分析和构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系统的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周芬介绍了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以及CSCW中所蕴含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分布式认知,对如何将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现场研究方法和分布信息资源模型运用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分布式认知和信息资源模型的不足。李欣探讨了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系统设计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环境的智能授导系统建构方法,给出了利用Virtools技术实现系统的环境设计、网络通信和多用户交互行为的开发方法。

2.6分布式认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分布式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汪和生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建立了教师培训网络平台,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搭建了有效整合各类认知资源的信息化平台。汪和生通过解构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的一般理论,提出将培训过程转变为教师集体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建立教师培训成果即各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资源库及其实践互动平台的思路,并对该项目提出了总体设想。

2.7分布式认知研究与应用中的不足

分布式认知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观点,其理论发展尚不完善。在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应用的文章还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目前人们所关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①人类带入情境中的智力和存在于工具和情境本身的智力是有区别的。如今,机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机器知识如何区别于人类知识,如何使机器知识最有效地辅助人类知识以达到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②分布式认知的观点对团体心理学研究也提出了新问题。例如,是否集体活动大于个体活动之和?团体知识大于其中任一成员的知识?团体间成员如何交互作用?③如何更好地设计各种外部信息,以使人们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包括索引、图表、参考书、计算器、计算机、时间表和各种电子信息服务,以帮助人们形成合适的外部表征从而解决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上所述,分布式认知是一种新的认知观点,对教育教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分布式认知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分布式认知在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也会促进这些领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3).

\[2\]周友士.分布式认知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04(4).

\[3\]张丽莉,李兴保.分布式认知视角中的媒介新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

\[4\]姚巧红,李玉斌.论分布式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8).

\[5\]牟书.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职业教育\[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6\]李修江,吴炳章,杨倩.分布式认知对口语教学的启发\[J\].吉林教育,2009(3).

\[7\]陈怡.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中职教学问题分析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6).

\[8\]李凌云,李秀娟.分布式认知对创设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启示\[J\].现代物理知识,2007(7).

\[9\]翁凡亚,何雪利.分布式认知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6).

\[10\]王常青,邓昌智,马翠霞,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扩展资源模型\[J\].软件学报,2005(10).

\[11\]李鸣华.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12\]程时伟,孙守迁.基于分布式认知的人机交互资源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5).

\[13\]刘华群,冯柳平.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异步网络教学模型研究和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7(3).

\[14\]任剑锋,李克东.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15\]周芬,史新广.计算机支持下协同工作的分布式认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16\]李欣.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智能授导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8(6).

\[17\]汪和生.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8\]汪和生.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推进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2).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嘉兴蓝印花布;区域经济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朴拙典雅的古典韵味,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2006年嘉兴桐乡地区的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艺成功申报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保存情况尚好。本文以嘉兴蓝印花布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其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嘉兴蓝印花布发展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市场急剧缩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危机。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也逐渐被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代替,坚守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在现代的生产技术环境下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大多数被加工成工艺品作为旅游品销售,内销的范围很小,整体销量不大。下面就从各方面分析:

其一,蓝印花布发展的有利因素

蓝印花布的花型主要以传统的纹样以及客户订单需要的纹样为主。一些生产企业也会设计创造出新的图样来。而浅蓝、中蓝、深蓝3种颜色三种颜色的变化及调谐,改变了蓝印花布单一的蓝色格局,使印染的工艺与纹样的美感完美结合。总之,现代蓝印花布纹样在传统基础上已有了很大突破。

其二,蓝印花布发展的不利因素

蓝印花布主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生产销售,价格相对比较昂贵(有些是因为手工制造费用高昂,有些是现代技术生产中成本的提高),这就导致了蓝印花布产品经济实用性的下降;虽然近年来通过工艺大师吴元新、王振兴等人的不断探索研究,研发了许多新的更接近现代生活的蓝印花布纹样,但是由于工艺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数仍然采用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没有太多的本质上的突破;由于现代工业化进展,青年人中从事蓝印花布印染和设计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真正长久的传承面临危机。

其三,研究蓝印花布发展对策的意义

对蓝印花布的进一步发展对策的研究有着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1)探索蓝印花布市场体系的创新理论。(2)补充和完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对蓝印花布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3)探索通过构建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后如何使蓝印花布市场的实体化及成果化加快。实践意义:(1)为政府机构制定资助和扶持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2)为蓝印花布产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3)为蓝印花布生产企业提出设计及文化等服务需求提供参考,同时为蓝印花布市场体系提出新的服务需求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对嘉兴蓝印花布发展对策的支持借鉴

(1)绝对优势理论。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相比另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有较低的单位劳动投入,则认为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重要思想。蓝印花布作为嘉兴的地方特色产业相对其它地区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嘉兴蓝印花布相对而言具备了一定历史的专业化生产的能力,所以在蓝印花布市场上存在充分的比较优势。

(3)竞争优势理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日益融合。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开始注意国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它们不仅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竞争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国家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是否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从此角度看蓝印花布也可称得上是嘉兴的独特的地方产业。

(4)微笑曲线。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经历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施振荣先生将“微笑曲线”加以修正推出了所谓施氏“产业微笑曲线”以作为台湾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嘉兴蓝印花布也要着眼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方面。

(5)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在中国国内很时髦的一个词叫“软实力”,就是指把文化推到世界去。文化创意产业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就是规模经济。第二个就是范围经济。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嘉兴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更应加强创新发展,将其文化精髓进一步延伸到更多地方。

三、嘉兴蓝印花布市场调研及存在问题

嘉兴蓝印花布品种广泛,有围裙、桌布、拖鞋、台布、茶垫等家用品及小双鱼、中兔子、十二生肖、荷包袋等小饰品,更新慢或不更新。在现代生活中,蓝印花布颜色暗沉,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不是很实用,使用范围相对狭小。桐乡蓝印花布利用乌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开门店,布局全国,扩大桐乡蓝印花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丰同裕”一家,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卖店就有70多家,2008年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相比之下,南通蓝印花布“势单力薄”,一年销售仅100来万元,差距悬殊。

另外,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无论南通还是桐乡,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蓝印花布生产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印染工艺的差不多都五六十岁。吴元新坦言,南通40岁以下学蓝印花布印染的已经没有了,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险。在桐乡,为解决印染工艺传承,一些染坊挑选能吃苦、有一定文化和悟性、20多岁的工人到印染工艺岗位上,实行“传帮带”。

其中05年桐乡市蓝印花布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民间美术类申报项目。更要关注嘉兴蓝印花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传承问题,而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前景,而是跟文化直接接轨更大空间的向市场经济打开长远发展门路。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嘉兴蓝印花布产业创新技术面临巨大的压力。嘉兴蓝印花布生产产家近几年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偷工减料、缩小成品大小、改变材质等不正当的方法,所以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空间较大。而在乌镇旅游景区由于旅游的附带效应,蓝印花布的销售情况乐观,销售盈利也较大;但在月河街等地刚开发的蓝印花布销售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盈利微薄。虽然嘉兴桐乡较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市场的商业化程度较深,但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一些关键的本质问题。

四、嘉兴蓝印花布市场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业界一直有个观点,即南通蓝印花布做的是文化,嘉兴桐乡蓝印花布做的是产业。现在我们要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为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提出初步的对策。

思考:

1.对蓝印花布颇有研究的浙江桐乡市群艺馆馆长祝汉明研究员认为,最完善的保护应该是文化与产业的无缝结合。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嘉兴作为蓝印花布的原始产地,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蓝印花布作为特色产业相对其他地区的绝对优势。

2.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随着时间推移,嘉兴蓝印花布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嘉兴蓝印花布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内生的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嘉兴蓝印花布原料丰富,在原料上投入的成本较少。另外不少专家认为,保护和开发并非一对矛盾,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完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民间工艺从深闺走向大众、走向市场,有利于民间工艺产品做大做强。所以更要在产品科研创新上投入更多的成本。

4.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嘉兴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寓于蓝印花布这个独特的产业,而蓝印花布在嘉兴本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利于乌镇的旅游业的发展,在本地直接销售可降低运输成本,为了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出售量,蓝印花布的各种产品应该制作的更加精美细致,以增强游客对这种文化的鉴赏,可传播嘉兴蓝印花布的这个特色产业的文化素养。蓝印花布产业是嘉兴区域经济特色的重要依托,要形成蓝印花布这个传统产业的集群,以此放大“乘数效应”,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发展形式上,可依照“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地方特色产业的视角出发,嘉兴蓝印花布可以“丰同裕”为中心企业,其他家庭式小作坊要逐步发展成中小企业,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中坚力量。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以这个为初步的轮廓来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以特色产品生产技术为先导,突出其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5.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嘉兴蓝印花布产业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非物质文化,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性,另作为文化创意的一种特色产业在其旅游纪念品艺术展览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对策:

1.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吸收先进的科研调查人员,进行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嘉兴蓝印花布的样式更新不够快速,且颜色过于黯淡,不太符合现代人的日常的使用审美标准,所以样式和颜色上可与时代流行趋势相结合,以增大消费人群,使消费范围更广大。具有嘉兴地方特色的专利生产,巩固嘉兴蓝印花布市场的垄断性地位。

2.成立相应的市场调研监督部门,首先吸收高素质调研人才。生产新产品不能盲目进行创新,一定要经过一定的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以确保信息环境质量,然后进行设计生产;另要对企业各部门实行相应的监督机制。政府对此也应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蓝印花布的生产发展。

3.成立向外扩展的营销部门,嘉兴蓝印花布在浙江或华东范围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外或其他地区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那些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专门到外省甚至国外开设嘉兴蓝印花布艺术馆进行一系列的展出,宣传嘉兴蓝印花布这一特色产业,也可附带结合嘉兴五芳斋的产业介绍,增强地理集中企业集群带来产业的推进作用,在那里产生了一定的销售机遇就开设分店,进行专门的产品销售,产品纹样可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开发生产。这样可进一步扩大嘉兴蓝印花布对外的销售市场,对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营销部门也可从地方特色产业的角度,专门构想一些促进销售的方案,销售方案中可与嘉兴其他特色产业相结合。

4.政府给予一定的扶助,在本地的嘉兴学院设立专门的蓝印花布市场的学科专业,发展文化水平较高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专业新世纪人才,与现代市场快速发展直接接轨。尤其是培养可管理蓝印花布中小企业入手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蓝印花布生产技术上的学习与继承,更要有对嘉兴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建设的能力。

5.政府在出台了相关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应加大鼓动的实际力度,培养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化创意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考与创新建设,这些专业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人才的加入,加大了对构建嘉兴蓝印花布市场体系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五、结语

嘉兴蓝印花布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在现代生活中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融入,传承着劳动者最本真的情愫,创造者的智慧结晶。桐乡蓝印花布领军人物、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老板哀警卫坦言,自己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上。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对构建嘉兴蓝印花布市场提出了五点思考和五个对策,这有利于嘉兴蓝印花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和谐结合,具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杰.一个特色产业的炼成[J].中国农村科技,2010,10.

[2]祝勇.蓝印花布[M].作家出版社,2003.

[3]吴元新,吴灵姝.蓝印花布[J].中国社会,2009-6-1.

论文范文第14篇

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一贵族家庭,但他一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德布罗意从未结婚,一辈子单身,他后来卖掉了贵族世袭的豪华巨宅,选择住在平民小屋,他深居简出,从来不休假,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他上班喜欢步行。或搭巴士,不曾拥有私人汽车,他对人彬彬有礼,绝不发脾气,是一位贵族绅士,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钟爱的科学事业。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起初却是一位文史爱好者,德布罗意父母早逝。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并获得历史学学位,后来一次会议改变了他的一生,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的莫里斯谈到关于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后,激起了他的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以后,他决定开始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他获理学学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布罗意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是X射线方面的专家,拥有设备精良的私人实验室,德布罗意从他哥哥那里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引起了他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德布罗意终于放弃了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并且希望通过物理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本;国家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5-0125-00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庞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放飞经济的梦想,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按GDP总量计算,中国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首超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但遗憾的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道路上,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曾一度让位于所谓的经济,甚至沦落为“经济唱戏”搭台的配角,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严重失衡实在是与中国这样的世界文明古国和经济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中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却原地踏步,不进反退,完全没有发挥五千年深厚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应有的作用,个中缘由发人深省。

庆幸的是,自2011年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化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所扮演的角色、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及其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把中国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党和政府重点扶持的国策之中。早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发表讲话时就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仅三个多月后,在2011年10月15—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时代要求与国家战略的角度,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中国道路”。《决定》强调了中国国家和民族文化未来的创造与文化创新,强化了国家和民族文化在国际竞争中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性,吹响了中国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号角。随后在次年召开的十决议中再次明确了文化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些都客观上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宣传和推广中国(华)国家和民族文化,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及(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政策上的源动力和支持。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的“文化强国”及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虽然明确,但是迈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到底该如何走?《决定》和十决议并没有给我们答案。正是带着这种明确的问题意识,本文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现状,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论和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Joseph Nye) 教授的软实力理论为基础,提出国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并从理论上对国家文化资本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类型学展开系统研究,力图聚焦中国国家文化资本的发展现状,并创新性地提出国家文化资本的全球影响指数研究,拟以构建中的中国国家文化资本全球动态数据库和案例库为基础和起点,通过创新性动态计算和中国国家文化资本在全球的年度影响指数,为中国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可靠的合理路径及研究的视角,最终也将为中国国家和民族文化昂首走向世界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理论述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创意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及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要么聚焦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重点关注文化的产业开发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要么受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影响,着重从理论和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展开探讨,但对于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和软实力实现的路径,尤其是从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中国国家文化资本和软实力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十分鲜见。鉴于此,本文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国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并对其展开学理和类型学研究,提出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本国际影响指数的理念及模型建构,以期为未来中国国家文化资本全球动态数据库及案例库的建设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文化资本”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于20世纪60年代系统地提出,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地理、生物学、文学等领域,包括教育再生产、文学与文化经典形成研究等。但文化资本作为一个概念其实早在布尔迪厄之前就曾由孔德首先在《社会政体体制》中提及,古德纳随后跟进,在《作为文化资产阶级的新阶级》中提出:“这种文化向资产的转变,资产可以为私人所用并传之后代,正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称的‘资本’。资本是对文化的私人占有,是把文化共有圈作私有”(Gouldner,1979:25)。

继孔德、古德纳之后,布尔迪厄通过其对法国教育再生产的社会学研究再次明确指出,资本是社会内在规律的潜在原则;资本同时也是积累的劳动,其积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并能产生利润。布尔迪厄认为,人们一般只考虑经济理论中的资本,然而资本这种一向被视为十分“物质”的事物,完全可能以非物质的文化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虽不会直接转变成金钱,但却可以以一种隐形的方式产生利润。他坚持认为文化与经济上的资本有一些共同点,并特别指出文化“惯习”(habitus)和“倾向”(disposition)构成一个能够产生利润的源泉;它们可以为个人或团体所垄断,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代代相传。

布尔迪厄认为,资本以多种形态存在,文化资本只是其中的一种。在《教育社会研究与理论手册》的“资本的形式”一章中,他率先指出资本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在其后期的著作中他又进一步探讨了另外一种资本类型:象征资本(symbolic capital)。布尔迪厄坚持认为,资本通过在场域中不同社会位置上的不平均分布而发挥效益,它体现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上述各种形态的资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转换的比率随场域(field)的条件而发生变化。然而,布尔迪厄并没有拘泥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资本,却转向了此前一直未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所关注的文化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

作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典型的资本形式,文化资本在布尔迪厄看来是个人经过不断学习逐渐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的资本密不可分割。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文化资本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从布尔迪厄系统地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到后来学者让此理论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繁衍扩张,都没有离开文化资本的“私有性”。古德纳在《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中认为,文化变成资本的前提是,文化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被私人占有,而且拒绝为那些缺乏文化的人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不难看出,西方早期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都是以强调文化资本的个人累积性为出发点。

二、文化资本研究: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学说虽说起源于社会学的教育领域,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学者也于21世纪初对布氏的文化资本理论开始了认真审视,出现了一批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为主要理论支柱、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对中国问题展开探讨的著述。国内对布氏文化资本学说的批评和应用主要有三种形式:(1)对布氏的文化资本学说采取拿来主义,直接运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2)对布氏的学说从理论上进行评价和介绍,主要以理论评介为主,目的是将布氏的文化资本学说引介给国内读者;(3)以布氏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幌子,表面是将布氏的文化资本学说创造性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借用了布氏的文化资本的术语,然后行的是自己的所谓文化资本研究之道,与布氏的文化资本研究无论从方法论还是批评实践上都大为不同。

比如,有些学者基本上遵循了布尔迪厄对三种文化资本形式的区分,沿着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制度的关系等方向对文化资本与全球化、经济发展、阶层分析、个体发展以及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探讨(薛晓源、曹荣湘,2005)。还有学者则从文化资本的性质入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文化资本的产生与积累、循环与周转、生产与再生产、流通与重组等问题;同时从实践上探索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等问题,并建议根据文化的种类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亚类型,即固体的、产品的和流动的(李沛新,2007)。

有学者以中国西部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认为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构的过程。而将民族文化资本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则是实现这一过程、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资本运营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道,要使“经济‘嵌合’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李富强,2004)

有学者则以文化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而文化贸易在这种大竞争和大角逐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本的国际运营因此而凸显其重要性。(王雪野,2008)。

也有学者(张鸿雁,2002)借力西方的城市文化资本(或文化首都——英语capital兼有“资本”与“首都”之意)概念,着眼于提升中国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城市”、“营销城市”的探讨中,提出“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模式和意义,并结合城市形象理论,借用企业识别系统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概念,提出了城市形象系统(CIS)战略,为如何构建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方案。该学者认为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文化资本越充分,市民的文明行为举止就越有文化资本的意义。简而言之,城市文化资本是所有市民个人文化资本积累起来的总和,是集体的力量。表面上看,对城市文化资本的这种论断和分析均没有脱离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体系,其实它只是借用了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的术语,其对城市文化资本的研究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的社会学研究大异其趣。

综观国内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主要存在如下明显的不足:

1.理论方面,文化资本的理论创新研究不够,无论是以民族、企业文化,还是以城市文化为对象,其理论框架要么是照搬和套用布尔迪厄的理论,要么就是打文化资本之名,行文化经济产业(创意)研究之实,缺乏对文化资本理论要素的系统化分析,更谈不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类型学研究体系;同时,国内对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也过于泛化、平面化和空洞化,研究的深度和角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方法论而言,对文化资本的论述及分析研究多采用简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法,缺乏定量研究;如何将传统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当今我国文化资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3.文化资本理论探讨为多,实际应用研究很少。总体而言,国内现有的研究对我国文化资本的个体、个案或个别领域研究的较多,而对整个中国(中华)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本的系统研究欠缺,更缺乏对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最为重要的指标——国家文化资本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形成有效和系统的尝试性研究。

4.当前国内的文化资本研究过于注重个体、局部和细节,尚无系统的文化资本影响指数或评估体系研究。基于此,笔者认为只有有效地解决了如何衡量或评估文化资本的问题,才能真正为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找到一种理论依据和实践的风向标。当然,这在国外即使是文化资本研究相当盛行和成熟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体系中也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难题。文化资本缺乏有效的衡量手段和体系同时也是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论备受诟病的软肋之一。国家(民族)文化资本的衡量及其影响指数研究也正是本文重点关注并力求创新之处。

简言之,国内当前的文化资本研究存在着重文化产业经济和所谓的创意研究,轻理论创新及实证效果分析;多个体、平面及局部研究,少影响(效果)、立体及整体研究的现象。究其根本,就是文化资本既有研究总体缺乏理论创新研究,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国(中华)国家(民族)文化资本全球动态数据库及案例库的支撑。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当前国内相关的文化资本及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理论匮乏,采用的是拿来主义(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和奈的软实力理论),对国家(民族)文化资本及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效果分析长期不在场,导致现有的成果根本无法为“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服务,亟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性研究。

三、国家文化资本:概念与类型

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和美国政治理论家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首次提出国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并拟在此后的文化资本及文化软实力批评实践中系统地应用这一概念和理论。

所谓国家文化资本,笔者以为应具有以下几个含义(要素):

1. 文化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文化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文化资本;

2. 国家的文化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国家的文化资本;

3. 国家文化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决定了国家文化资本的价值;

4. 国家文化资本的使用价值也部分取决于对其文化资源的合理和绿色使用程度;

5. 国家文化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本文所谓的国家文化资本,其定义、构成要素和适用范围不同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主要体现在:

第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主要是一种社会学上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化的个体体现,主要适用于隐形的教育领域;而本文所说的国家文化资本,则是基于经济学的资本概念,侧重于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文化资源如何转化成文化资本。

第二,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具体化文化资本(embodied state)、物体化文化资本(objectified state)、体制化文化资本(institutionalized state),布尔迪厄所指定的这三种亚类型的文化资本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相互交互作用,缺乏一个统一和清晰的标准线来区分,这也是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说常被批评家所诟病的地方之一;而本文所谓的国家文化资本,含义明确而清晰,强调的是文化资源具有的资本属性及其向商品转化的特性和过程,对其类型学研究也较为合理科学。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亚类型的文化资本:如有形国家文化资本vs无形国家文化资本,物质文化资本 vs 非物质文化资本等。

第三,由于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疆界,故国家文化资本从类型学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由以下无数多的亚类型构成:民族文化资本 vs 城市文化资本 vs 大学文化资本 vs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vs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vs……视研究者的需要,可以长长地继续列举下去。但无论国家文化资本如何区分,其终极目的是要视研究者的需要而定,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所谓的国家文化资本,其类型学研究是尾端开放的,可因需而定。

结 语

上文我们主要从时代的需要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文化资本(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国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并从学理上剖析了其理论的来源及其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论及奈的软实力理论的关系,对其与文化资源及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也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文化资本论的提出,其目的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后续的相关系列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国家文化资本的测量体系建构,国家文化资本全球(国际)影响指数研究,国家有形文化资本和无形文化资本动态影响年度指数研究等,也包括未来的国家文化资本数据库及案例库的建设。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能一一赘述,拟在国家文化资本论的第二部分中继续予以探讨,敬请方家指正。无论是国家文化资本数据库还是案例库的建设,抑或是国家文化资本全球影响指数的模型建构,其目的是为未来我国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全球化提供有效的路径分析,并为国家的决策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路线图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宝贡敏.论适合我国管理文化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 . 顾晓辉,蔡嵘,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5]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4).

[7]王雪野.国际文化资本运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许德金,等.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9]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Bourdieu,P.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Knowledge,Education,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Tavistock,1973:74-112.

[12]Bourdieu,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 Halsey (Ed.). Education:Culture,Economy,and Socie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46-55.

[13]Brooker,Peter.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M]. London:Arnold,1999.

[14]Harker,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R. Harker et al (E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The Practice of Theory. London:Macmillan Press,1990.

[15]Nye,Joseph S.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NY:Public Affairs,2004.

[16]Nye,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Oxford Univ. Press,2004.

[17]Nye,Joseph S.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 616,Public Diplomacy in a Changing World:94-109,200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