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 大学恋爱课 必要性调查

[作者简介]路利云(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5-02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更认同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在校期间有过的学生比例为15.5%。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观。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欧胜虎.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及恋爱教育的实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0(9).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 婚恋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政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191~1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淫秽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淫秽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淫秽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色色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一夜情”“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淫秽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挑逗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自慰行为,如手淫、性幻想或产生网上做爱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淫秽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淫秽画面、色情图片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一夜情”乱伦、乱交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思想道德观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的认识和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感觉敏锐、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缺点是:年轻气盛、好奇心强、判断能力较差。导致加强恋爱观教育比过去困难、复杂。以大学生适应和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爱的能力,忠于配偶的信念,确保爱情的纯真度,来维护以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高校恋爱情况也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线,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大学生在校恋爱的事实,让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和的问题。从相关文章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有过失恋的经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有1/4的学生处于恋爱期,将大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上,还有个别学生选择同居或试婚,开始承担“家庭”开销,其余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将是很遗憾的事。

(二)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压力的减轻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每天都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高中时期的男女接触较少,一般都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涉及到男女关系的感情的也会因考学而不敢表达。进入大学后,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压力减轻,出现较多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安排,男生上网打游戏,女生则是逛街、看韩剧。校园里流传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产生了恋爱心理,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时,加上不良环境得影响,多数大学生会认为谈恋爱是最好打发课余时间的方法。

(三)大学生恋爱的“追风”心理

寝室是大学生无所不谈的场所,看到同寝室同学都在谈恋爱,自己不谈会没面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看到别人有男或女朋友陪时,自己一个人在寝室;每次聚餐朋友都带着男或女朋友,自己却孤苦伶仃;校园里随处可见肩并肩、手拉手的情侣,自己会产生失落感,就会形成一种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吃饭、学习、逛街有个伴”的盲目追风心理。这样的恋爱存在着冲动性和随机性,也会形成不良的恋爱观。盲目的“追风”心理是普通高等院校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重恋爱过程,轻结果

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社会、学习、人生等方面,追求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多大学生是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的如何。多数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女大学生在恋爱时会选择浪漫的人,结婚时会选择稳重踏实的人,这就体现大学生在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选择上的双重标准。“毕业就等于失恋”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面对爱情与工作是否两全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分手。这也就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缺乏责任感。

(五)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周围出现最多的是出租房屋这样小广告,使得大学生同居、适婚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体现在女大学生把都能“看得开,给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能对恋人以前的性经历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之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接受婚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使得当前大学生对婚期的态度不断宽容,大学生非法同居、适婚现象不断提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和恋爱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教育

道德规范是约束行为,也是激励行为约束力。我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规范以禁欲主义为基础,封建思想明显,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许多冲突和不相适应性。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种种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让大学生明确恋爱观是理想、义务、事业与相结合,是爱的义务与爱的权利的统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有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性价值观。要加强对男生的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女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的培养,让其知道荣、耻的涵意,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性道德观念教育才能产生有效的力量,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在充实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能放宽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提升个人品位。可多举办丰富多彩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特长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让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的生活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男女交往便利的条件,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已完成。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不免会产生想与异性接触、了解、交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在生理上他们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受挫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减缓内心冲突,增强承受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四)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性信息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性生理成熟不断超前,但大学生对性态度、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是矛盾的。只有通过正规、全面性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严重性的危害,增强大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更能减少许多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发生,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法律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婚姻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与刑法中相关内容。在两性关系中让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或犯罪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的强化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增强大学生失恋的承受能力,避免意外发生

有恋爱就不可避免产生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然而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极端行为。近年来,在报刊经常可看到因爱情纠纷引发的流血事件,遍布大学生的各个年级。由爱生恨,不惜毁人毁己。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对婚恋问题认识不清楚、处理不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承受失恋的能力包括对待失恋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失恋后能采取理智、道德的行为。恋爱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要做到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的人容易失去自信,认为失恋意味着自己无能。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时时有知音。”大学生在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时,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从痛苦中振作起来,把情感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把精力倾注到对学业的追求和生活的挚爱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挫折,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发生。必须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育大学生不应总活在昨天,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应该学会笑对人生,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告诉大学生失恋也会是人生的必修课,失恋会让人成长,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爱情。教导大学生失恋过后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把爱情当游戏,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对方,最受苦的还是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爱情观 语文教学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68-02

正确的爱情观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当人们面对爱情问题时,它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不同的年代,受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中职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爱情观朦胧的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犯错误。另外,中职生即将踏上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拥有正确的爱情观,对成长中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迎接未来的爱情和生活。

当前,由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影视剧等互联网资源的推陈出新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使中职生的爱情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1)中职生恋爱公开化、自由化、主动性较强。目前,在对我校中职生恋爱情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恋爱阶段,而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具有恋爱史。(2)中职生恋爱逐渐趋向多样化,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根据调查发现,我校中职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普遍目的为向同学或朋友证明自己的魅力,以便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多数是感受爱情的美感、证实自身魅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教育既要育人子弟,还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发展。目前,我国中职教学往往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却很少重视中职生的爱情观,这无疑是教育教学上的短板。因此,我们要遵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爱情观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全的爱情观。笔者以中职语文课为例,谈谈有关爱情观的教学心得。

一 情感导入,正确认识

在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职生恋爱成为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在面对爱情观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只有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校方才会进行管理。这种办法不仅难以起到作用,还会激发中职生的叛逆心理。由此可见,爱情观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迫在眉睫。

结合上述,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对爱情观做出了详细的诠释,我们不妨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导入,从而激发中职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爱情观,继而使他们的人格更健全、更完善。以《致橡树》为例,该首诗歌中的句子十分经典: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借此表达爱情是富有内涵的,并且诗人还利用衬托的方法表明了爱情不能做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也不能附庸高枝而沾沾自喜。正确的爱情观可以让中职生健康成长,让他们的人格更具魅力。而错误的爱情观不仅会让中职生的精神世界处处碰壁,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也会带来影响。如果将文中经典的句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那么学生就能在一开始就被这些句子所吸引,通过后面的学习逐步感受到,在诗人的爱情观里,在爱情的世界中,应该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不能在爱情中迷失,也不可在爱情中施舍,只有这样才可实现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从而在诗人的影响下激发自己的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让爱情观教育更自然,同时还可以间接实现语文教学,让中职生的精神与能力获得双重发展。

二 主题讨论,心得共享

中职生正处在爱情观构建的黄金阶段,但对照我国实际情况,许多中职生都未能正确认识爱情,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相爱,至于如何相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恋爱,他们很少去考虑。或者说,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爱情。此外,现阶段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类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层出不穷,许多男生受到作品的影响,充满大男子主义,认为自己想的就一定是对的,很少关注对方的想法和心情。而女生,受到作品的影响,总是梦想得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充满了浪漫情节,继而忽略了现实。

为了纠正中职生对爱情观的认知,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一些与爱情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激发中职生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比如学习完第五单元课文中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后,为了普及爱情观教育,我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定义爱情”的讨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所阐述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仔细分析却能发现,学生们所表达的想法与《我愿意是急流》的中心思想很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摆脱思维上的定式,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抛开课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读一下爱情,你们心中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及时摆脱胆怯心理,踊跃参与、畅所欲言。比如有的女学生认为“爱情的本质在于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敬如宾”;有的男学生则认为“爱情的真谛在于守护自己的爱人和亲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展讨论活动是构建中职生正确爱情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教职人员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在遵从课文的同时抛开课文,引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并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 调查总结,点亮情感

中职生受到某些爱情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他们对爱情这一话题充满着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认知,继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此外,新课标明确提出:正确的中职教育要以知识传达、实践操作为目的,以便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妨指导中职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调查,总结中职生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想法,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应的文章,从而让中职生得到实践锻炼的平台,点亮他们的情感。

比如在学完第五单元课文中的《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后,我以该篇文章宣扬的主题――没有爱情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指导学生创建一份调查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走访式调查。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继而让正确的爱情观深入他们的内心。

记得某位名人曾说过:“真正的爱情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而是在于一种真理,一种对爱情真谛的挖掘。抛离了真理的爱情,只能是一种动物式的爱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才会完美,发展得才会全面。开展中职语文教学之初,我们首先要从心灵教育着手,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的心灵与能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春.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价值观;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2 [本刊网址]http:∥

一、课题的提出

早有专家预言:性别差异的研究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国内外学者对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颇多。但是目前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且多为理论性研究,与大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实用性不强。大学生价值观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分析,旨在较全面地探明男女大学生价值观差异及原因,从而密切联系男女大学生实际,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依据性别差异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探求男女大学生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恋爱婚姻方面的差异现状,分析男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差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性别差异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问题的理论成果,并对现有研究进行反思。根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二)实施阶段

本着重点研究的思路,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恋爱婚姻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以泰安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回收后形成可供分析利用的材料,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探明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三)总结、结题阶段

明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针对大学生性别差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召开结题工作安排会,就研究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进展,并进行反思和探讨。为本课题的研究宝贵的参考借鉴资源和启发。

(二)调查法。随机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科学地开展课题研究,探求教育的方法。

(三)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教育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重点,积极倡导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男女生性别差异,因性施教,探寻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

五、本课题研究成果及认识:

(一)成果:

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女生学习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女生交谈、待人接物、与异往方面处理能力较强,而男生比女生理智成熟;女生因失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生更大;女生自我认同感低,对自己相貌的满意度低于男生;情绪易于“烦躁”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情绪疏导方面,男生多选择找“发泄”进行情绪疏导,女生则倾向于“找人倾诉”。

学业学习方面:学习内容上:女生更多的是学习教材,做相关题目或配套练习册,且更擅长语言类学习。男生总是应付书面作业,更多精力用于扩大阅读面,在理科方面的兴趣比女生更浓,更喜欢尝试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上:女生多是机械记忆,短时记忆能力强。而男生多是理解记忆。学习能力上:女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男生,而男性的空间认知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女生模仿能力强,而男生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学业成绩上:女生面临考试感受到的压力和紧张度小于男生,更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考核方式。文科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成绩高于男生。男生理科学习能力强于女性,在理科学习中更占优势,成绩也普遍好于女生。

恋爱婚姻方面:在选择恋爱时机时,男生更主张打下一定的学业基础后再谈恋爱;女生的恋爱动机更倾向于通过恋爱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走向婚姻,共度一生;在择偶标准上,男生更注重女生的外在形象,而女生更注重男生的品质和能力;失恋时,女生感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而男生则更容易摆脱失恋所带来的伤痛;在婚前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冲动和主动,女生则普遍较为谨慎和矜持。

(二)认识:

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重视性别差异,关注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为此,大学生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我,男生应着重提高自我认同感;注重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加强受挫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调整好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冲突。在恋爱方面,尤其注意女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女生情感化更严重,对失恋问题的调查表明,女生承受的打击更大,更难摆脱失恋的痛苦。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建立有效的情绪疏通渠道。学校不仅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通过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打消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营造大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奠基的时期。大学生理应以学业为重。但是当前大学严进宽出的现状,使许多大学生虚度了年华。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男生。通过进行自我认知和分析,所学专业认知分析,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合理安排每天的任务,今日事,今日毕。其次,加强学业、就业指导。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且是自己应当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引导他们了解大学教育的特点,尽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最后,要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勤奋刻苦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制止不良风气的产生。但是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早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3.针对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现状,正视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期,为男女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恋爱导向。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大学生的身体已经长成,心理发展正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一致,所以要正视这一点,促进其心理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其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问题,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性别压力。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形成,生理差异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造成的差异。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等手段,使生理上的差异通过心理和社会原因而日趋减小。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别差异,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从而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再次,为男女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恋爱导向。恋爱已经是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女生谈恋爱的意愿也在明显增强,而且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来找到合适的终身伴侣。对待恋爱问题,女生比男生的态度更真诚,女生付出的精力和心思也更多。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缺乏,对恋爱对象的认知缺乏,导致失恋的高频率发生,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不因失恋自暴自弃,努力做到失恋不失志,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的态度女生更为慎重。但近些年,有趋向轻率的趋势,同居者人数逐渐上升。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恋爱引向不健康的道路。为此更需要教育者的关心和引导,从而保证大学生恋爱的纯洁与美好。

4.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其学习的特点及差异提出因性施教的教学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探明了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因性别而制定适合的教育模式,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进行解答,提高教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能起到较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恋爱观;现状;对策

1恋爱观的概念

1.1含义

目前对恋爱观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恋爱观是指双方的思想、认识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1】。也有学者认为,恋爱观是对恋爱这一行为的认识,其中包括对爱情的理解、对婚姻的理解以及择偶标准等【2】。与此同时,爱情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一系列与恋爱观有关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虽然恋爱观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他们的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概括来说,恋爱观就是人们对爱情、婚姻、情感处理等方面的理解。

1.2界定

恋爱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恋爱观的评价对界定恋爱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评价恋爱观的标准,主要包括:

(1)对爱情的认识。爱情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观念而产生。恋爱的第一步是对爱情和道德的理解。只有准确的把握二者兼得关系,才能够形成健康稳定的恋爱观。爱情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它更注重道德与理性的因素。

(2)择偶标准。在开始恋爱之前,人们都会在自己心中描绘出理想的恋爱对象,这就是择偶标准。在确定一定的标准后,人们对以此为依据,寻找合适的恋爱对象。

(3)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指通过恋爱这一行为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4)恋爱途径。恋爱途径是指恋爱双方依靠一定的载体实现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人们会采用一系列方法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从而使双方的关系上升到恋爱阶段。

(5)表达方式。约会、接吻、同居等都是恋爱的表达方式。爱情是一种个人情感,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恋爱的表达方式有着多张多样的形态。

(6)情感处理。在恋爱中会出现单恋、热恋、失恋等各种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在恋爱中遭遇的情感问题也各有不同【3】。有的人能够对情感问题进行冷静分析,有的人则表现的过于感性。对情感问题的处理会造成不同的社会现象,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7)对家庭的理解。婚姻和家庭是恋爱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部分人在恋爱期间表现的十分亲密,但在组成家庭后又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婚姻与家庭是基于爱情产生的,它是爱情的结果。因此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也是恋爱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2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2.1观念更加开放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与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现象表现的更为宽容,甚至有人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大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恋爱等于白度四年书”。在文化娱乐方面,各种电影、电视剧对爱情刻画的越来越深入,爱情更是音乐永恒不变的主题【4】。在家庭方面,家长对大学生恋爱方面的约束逐渐弱化,有的父母甚至鼓励子女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积累恋爱方面的经验。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关于爱情、性等方面的视频、文章层出不穷。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了对爱情的追求。同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中性解放的思想也传入中国,使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更加开放。大学生开放的恋爱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爱情中的道德意识退化

爱情道德观是恋爱双方在恋爱期间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是爱情的必要补充,没有道德的爱情只能成为人们消遣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婚姻是恋爱的最终目的,爱情是恋爱双方组成家庭的基础。在过去大学生的观念中,爱情是非常神圣的词汇,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方法、途径等方面都会表现的相当谨慎【5】。

当今大学生在恋爱中更加注重对过程的享受,恋爱双方最后能否走进婚姻殿堂并不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与结婚二者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在恋爱当中,男生更加注重享受恋爱的过程,而女生则更加关心恋爱是否能获得圆满结果【6】。这是由于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在恋爱中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在婚姻观方面,女生将婚姻作为通向幸福的桥梁,男生认为结婚后必须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责大任。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中男方通常比女方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这也造成了对婚姻观的不同态度。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比新生表现的更为成熟,对恋爱更为谨慎。这是由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爱情、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年级学生需要面临考验、就业等现实问题,使许多大学生最终放弃恋爱关系。

2.3性开放程度增加速度快

广义上的婚前包括核心性、边缘性与类【7】。狭义上仅指两。婚前是指恋爱双方在结婚前发生的行为。它的特点包括:(1)双方以自愿为前提;(2)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3)容易出现一系列后果。性观念容易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大学生角度而言,他们正处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其性意识与价值观受外界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各种性方面的资料在互联网、电视等各种媒体上传播,造成大学生的性观念缺乏婚姻道德观的指导,这就直接造成性开放程度大幅增加。在婚前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开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青春期是男性生理需求最旺盛的阶段;(2)视觉刺激极易引发男性,这使男性的性冲动更为强烈;(3)男生对性的好奇心更大。.

3影响大学生恋爱观养成的因素

3.1社会环境

3.1.1大众传媒的扩散

杂志、网络视频、电影等大众传媒在给消费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大学生的感觉刺激得到提升,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大量文化娱乐产品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分的强调爱情、性等方面的内容,对责任、担当等只字不提。有的作品还向观众宣扬“爱情至上”的理念,有的商家更是肆无忌惮的在电影、电视剧中裸地描写对,动摇了我国传统的婚恋观。

3.1.2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泛滥。如今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应当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但是大量网站为了获得点击率,在较为醒目的位置设置具有性的文字或图片。、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屡禁不止,这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养成造成极大破坏。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下,不少大学生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将大好年华浪费在铁窗之下,令人惋惜。

第二网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生畸形。网恋是互联网交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很多大学生离家读书,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因此在网恋时容易过度投入不可自拔,为了见虚拟恋人不惜远赴千里之外,不仅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甚至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3.2高校的监管缺失

3.2.1轻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首先性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性教育课程不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之中。性教育只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有较为浅显的介绍,未进行全面、深入、彻底的讲解。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仅一带而过,羞于启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接受正确的恋爱观教育,课后又接受都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因此高校的恋爱观教育完全是失败的。

3.2.2管理方法陈旧

与高中相比,大学地管理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都明显下降,这是造成大学生恋爱的有一个原因【8】。随着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变,高校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做出了调整。然而在恋爱问题方面,高校由过去“明令禁止”变成如今的“无所适从”。管理过严会遭受社会各界质疑,过松又会造成风气糜烂的现象。同时在校外租房的禁令解除后,高校对学生课后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管理制度的不作为进一步纵容了大学生不良恋爱观的形成。

3.3大学生主观因素

3.3.1生理需要

生理上的性冲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属性,是繁衍后代的需要。人类的性发育在20岁左右基本成熟,这也是人类原始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营养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原因,于过去相比如今的青少年性成熟期大幅提前。另一方面青少年进入大学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得到发泄。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青少年的压力得到完全释放,长期被外界因素抑制的情感全面爆发,使谈恋爱成为了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3.3.2心理需要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从开始上学直至高中结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我意识受到约束。在高校宽松的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苏醒,在思想及行为上的表现更加独立和张扬【9】。

第二判断能力差。虽然从生理角度而言,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在心理层面仍然处于青少年。这种身体年龄与心理年龄的错位,造成大学生判断能力严重不足。造成爱情观、价值观、人生缺失。

4解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措施

4.1改善社会环境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社会范围掀起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浪潮,高校也应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

第二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抵制、色情信息,并对通过传播、色情信息实现牟利的相关人员予以严惩,在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泛滥。同时还应当积极通过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10】。

第三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电影、电视、报刊等媒体在传播恋爱方面的内容时,还应当强调爱情、婚姻的责任和担当,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性和爱不是爱情的全部。主流媒体还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严肃批判。

4.2加强高校监管

4.2.1重视恋爱教育

第一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性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大学生都处于较为特殊的时期。因此高校应当为性教育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包括性道德教育、性安全教育、性法律教育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两性观念。

第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首先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心理教育、人格培养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其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面对的心理问题,并为大学生提供宣泄思想情感的场所,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4.2.2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问题,高校除了对学生的进行引导外,监管必不可少。虽然近年来对大学生的课后管理出现松动,但是学校还能以强化学籍管理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监督,例如采用“末位淘汰”、“考评分离”等制度,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从而减轻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4.2.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高校联合有关部门对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的周边经营性活动场所予以取缔,如酒吧、KTV等,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校园秩序和校园风气,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春娇.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引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86-88.

[2]王增宝,万莹.高校学生恋爱观现状与教育对策浅析[J].知识经济,2011,18:163-164.

[3]罗媛,程.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1,04:84-87.

[4]王坚,冷淑敏,王勇.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99-1401.

[5]罗锋懋.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2:270.

[6]刘晓明,曾天德.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5,01:90-93.

[7]方芳.大学生恋爱观的历史嬗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1-133+146.

[8]马晓利,王鑫,卜慧楠.90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40-41+47.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活 学习 恋爱 就业 考研

1 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经过艰苦奋斗和激烈竞争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门,觉得自己该松口气了,好好享受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时光。岂不知,进入大学只是他们人生成功的一小步,接下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正在等着他们,如学习压力和将来的就业压力。如果大学时不好好规划,不好好学习,那么在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们该如何学习,该学习什么,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以下探讨。

1.1 学好专业知识

专业没有好坏,大学里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有它实际的意义。不要以为不喜欢的专业就可以不去学它,要知道在毕业后的最初几年里,你很有可能经常与你的专业打交道,它是你踏入社会,寻求生存的基础。

学好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就是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不管是PPT的放映和讲解,抑或是课堂提问,都包含了老师的辛勤和汗水,所以你应当认真听课,跟着老师的思路,理解讲课的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当堂的内容当堂解决,不要拖拖拉拉,要不然下节课你很有可能就听不懂了。有的同学会提出疑问,学那么多理论知识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在以后很可能用到,在你用到时,可以查找文献或书籍,你会惊讶地发现:“啊,原来就在这,我学过”。但如果知识就没有在你大脑中留下痕迹,你去哪找呢?所以我们学东西时不要太功利,知识丰富总比知识贫乏好。

学好专业知识的第二步是实验。实验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上课前要预习实验,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密切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下课后,认真做好实验报告。

1.2 学好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它可以应用于办公、学习、娱乐、交友等,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要学好和利用好计算机。学好计算机知识并不是只会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聊天,而是要学好办公软件、专业软件的使用、电脑的基本维护等。

1.3 学好英语

英语里的“听、说、读、写”仍是大学里练习的重点,“听、说”练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读、写”练的是翻译、查阅英文文献、书籍、报刊的能力,练好了这几点你的英语就学好了。大学里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果你能拿到这个证书,它就能为你将来找工作加把力,因为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英语都有要求。

1.4 学些其它技能

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学点其他技能。比如,学习汽车驾驶,考个驾照;学些穿着打扮、社会礼仪、待人接物的知识;学习急救、养生保健知识;女孩子还可以学习化妆、美容、保养等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你将来独立生活和进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运动会、节日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社团等,大学生如果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会大有好处。但有些学生不管是不是上课,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学校的活动,都一股脑地参与,结果非但没有起到参与的目的,而且把自己的功课都耽误了,期末考试当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参与活动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参与活动耽误了上课。另外,我们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会、节日晚会、演讲比赛、辩论会,但是社团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的,如校广播站,它需要有较好的普通话和播音主持能力的人来参与的;还有文学社、计算机学社、电子学社等都是为有一定专业基础和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开设的。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刚入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爱慕之情,非常渴望与异往,所以大学生谈恋爱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面子,觉得别人都恋爱了,自己不恋爱很没面子;有些大学生谈恋爱为了消除孤独寂寞,寻求慰籍;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图物质享受;有的则是出于欲望。以上这些恋爱观都是不正确的,大学生谈恋爱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两个人必须能谈得来,有共同语言,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价值观;其次,要摆正爱情和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荒废了学业,真正的爱情是可以促进两人共同进步的;再次,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一旦坠入爱河,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当然,恋爱也难免会受到挫折,那就是失恋。大学生在失恋后,应该认识到爱情虽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爱情受挫后,应该冷静地客观地分析一下原因,进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水平。

4 学会与人交往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大学也是个微型社会,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友谊的形成,能够促成团结和谐的集体,并且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交际能力培养也有促进作用。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⑴相互信任;⑵真诚相待;⑶学会宽容和忍让;⑷谦虚谨慎;⑸学会吃亏。

5 大四学生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7-02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大学时代是人生之中美好的时光,而恋爱无疑是美好中的美好。两情相悦的恋爱使大学生身心放松,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而失败的爱情则会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如何、迷入恋爱误区又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以及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恋爱报以何态度,大学生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现就谈一下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

1、大学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且越来越低年级化;2、恋爱动机多元化。大学生恋爱动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社会思潮和环境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有的因为空虚而消耗时光,有的出于从众心理,把恋爱当成一种潮流,有的甚至出于功利之心,追求有钱有权者,还有甚着为了性体验。凡此种种,都是不理智和缺乏成熟的现象;3、传统道德意识淡泊,性开放盛行。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出入成双成对,犹如夫妻之生活;4、恋爱成功率低。由于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家庭等社会性问题,以及毕业时面临着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可以说是普遍开花,零星结果;5、学生抗失恋意志差。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生长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较弱。

(二)大学生迷入恋爱误区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不良恋爱观以及迷入恋爱误区不仅给个人学业、前途、精神、生理等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给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带来了隐患。

1、耽误学业,迷失方向。有的同学一味沉迷于甜蜜的爱情之中,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处理不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荒废学业,四年一无所获,耽误了人生积蓄精力、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机,极大阻碍了未来的发展;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同学把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一味追求享乐、浪漫、攀比,不断向父母要钱,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3、损害身心健康。恋爱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女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由于自身性道德约束不力,女性健康知识和性知识缺乏,同居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堕胎、性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都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深的伤害;4、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一些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弱,一旦恋爱受挫,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如羞辱、愤恨、悲伤、失落、孤独、绝望等,有的还出现抑郁、自杀、报复等行为。有的三角恋、多角恋,视对手为仇敌,做出伤害报复等极端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心理基础,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对大学生当前的恋爱和未来的婚姻生活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持有两种极端态度,要么严密封杀,要么放任不管,因而一直一来大学生恋爱问题都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他们并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关爱情、婚恋等知识,也很少开设这方面的教育课程,婚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较少。再者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已经成熟,但是他们通过正当、健康渠道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还很封闭,甚至有的教育者“谈性色变”,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好奇、渴望与高校性教育及恋爱心理指导的缺失之间形成强烈的矛盾,极易导致大学生通过同居、偷看色情录像等非正当途径满足其性好奇。

三、大学生恋爱之教育

(一)开设大学生恋爱课程

有极少数大学,现已开设恋爱课程,表明了高校教育者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开明、尊重、理解,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对于大学生谈恋爱,高校已不再封杀,但也不能放水养鱼,而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恋爱问题。虽然大学生们生理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加之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难免会有不健康的恋爱观,恋爱受挫时出现极端行为,以及的不当给他们造成深深的伤害。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大学开设恋爱课无疑给予他们爱情道路上以指导,迷失方向时以解惑,确为一种务实之举。

(二)分阶段分内容进行引导

刚入学第一学期,大学生由于对大学充满好奇,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谈恋爱的人数还不是很多,但到了第二学年随着交往的深入,开始出现了恋爱的预热高峰期,要抓住这个时机,做好正确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恋爱和友谊的关系。第三学年,大学生同居现象普遍,此时要做好女性健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第四学年,大学生因为毕业面临分手的现实,此时一定要做好放手爱、理智爱、恋爱挫折教育等,让他们正确面对分手,冷静处理感情。

(三)做好特殊情况的处理

除了做统揽全局的教育外,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和正确引导。注意个别同学恋爱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恋爱中的嫉妒、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失恋、恋爱中的单相思等,除了辅导员密切注意外,还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

(四)全方位、多角度教育

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恋爱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注意方式方法及言辞表达、保密等;开设心理咨询服务,鼓励他们面对困惑、痛苦、挫折及时咨询,化解困扰;运用电影、录像、宣传画、网络及主题班会等生动有趣的手段深化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思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活动。

四、结语

大学生恋爱教育应从树立正确恋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成功的恋爱教育,不仅有利大学生在校内处理好恋爱关系,即使以后走向社会也能给他们确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参考文献:

[1]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引热议各方观点大相径庭[N].东北网-教育频道,2011-04-15.

[2]谈恋爱需要课堂学学生谈恋爱是否必修[N].武汉综合新闻网,2011-04-14.

[3]欧渊华.略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品牌依恋;品牌至爱;品牌忠诚;消费者;品牌关系

当今是一个品牌的时代,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会经历由弱至强的不同层级及强度的变化过程。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也愿意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简化决策过程和表达自我身份认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和依恋,更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资产的形成,因此,品牌忠诚、品牌依恋、品牌至爱等高级阶段是企业品牌关系管理期望的终极目的。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是联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纽带的强度,是品牌情感和品牌关系领域的前沿课题。i鉴于品牌依恋理论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新视角。

1、研究品牌依恋的作用

1.1对企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对他人依恋程度很高时,人们会甘愿做出牺牲和个人投资来维系关系。依恋会产生各种强烈的行为并通过产品线及品牌延伸实现企业的有效增长,提升品牌资产,形成竞争优势,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品牌的依恋程度越高,就越乐于付出付出更多的自我形象和可自由支配的资源(货币、时间、精力等)来得到品牌,越愿意溢价来购买品牌。因此,让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品牌依恋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顶点和强势品牌资产形成的基础。

1.2对消费者个体。品牌依恋能帮助消费者快速、正确的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有效减少由于现在众多品牌选择和品牌之间高度的竞争导致的消费者决策疲劳,简化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1.3对学术界。依恋理论可以为关系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研究尤其是推进心理学和营销学理论的交叉创新提供新鲜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2、品牌依恋的理论渊源

2.1依恋理论。依恋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Bowlby及Ainsworth在母婴关系领域完成的。Bowlby认为,依恋是个人(主要是婴儿)与特定对象(母亲或照料者)之间一种充满情感的独特的纽带关系。1989年,美国营销学者Schultz在辛辛那提大学完成了题为《个人-所有物依恋的实证研究》的博士论文,标志着依恋理论从心理学领域进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之中。

2.2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Fournier(1998)认为消费者—品牌关系研究建立在品牌拟人化基础上,消费者是把品牌比拟成人,比拟成伙伴的,研究也发现消费者通常会赋予产品某种人的特性,比如通过广告代言人的塑造,品牌就具有了与代言人匹配的人格特点。较高的依恋感会呈现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较亲密的伙伴或朋友关系。

2.3自我一致性理论。自我一致性是指消费者具有偏爱形象与其自我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或品牌的特性。。Ahuvia的研究证明了,消费者通常通过消费来维持自我身份和定义与他人的关系,即品牌形象越体现消费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消费者就越对品牌有依恋感。

3、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

Schultz等学者的研究表明:(1)依恋的形成和个体消费经历有关(2)依恋具有一种自我表达功能(3)依恋强弱与消费对象提供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价值大小相关。Mugge、Schifferstein和Schoormans在设计心理学领域通过实验法研究了大学生对自行车进行精力投资,以及自我表达和产品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精力投资对自我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达对产品依恋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指出,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精力投资,使产品个性化;个性化过程的结果是消费者获得了一个更具人格化的产品,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消费者使用这种产品向别人展示自我;自我表达又会对产品依恋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借鉴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Thomson提出了消费者对名人品牌(celebrity brand)依恋的A-R-C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某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自主(autonomy)、关联(relatedness)和发展能力(competence)的需要,人们就会对它形成较强的依恋。从已有对品牌依恋形成机理的研究看,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品牌依恋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依恋对象成为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时,它就与消费者自身关联起来。

4、品牌依恋的行为特点

MacInnis和Park对品牌依恋量表的幅合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品牌依恋有四种行为特点:(1)接近保持原则(proximity maintenance),(2)接近能提供安全感并能促进成功应对环境,(3)环境应激事件诱发对依恋对象的搜寻,需要依恋对象作为庇护和应对应激,(4)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会产生焦虑。

5、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5.1品牌依恋与品牌忠诚。对品牌忠诚基本的定义现在仍没有定论,但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重复购买的行为或承诺作为操作性定义。它较强调情感和情绪之外的因素(特别是外显行为),而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则聚焦情感和情绪要素。另外,品牌依恋强调关系的强度,而品牌忠诚更注重关系的持久性,品牌忠诚是品牌依恋的一种结果。

5.2品牌依恋与品牌至爱。笔者认为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有很多相似之处,在Carroll和Ahuvia的品牌至爱定义中依恋也是很核心的概念。他们的不同可能就是程度上存在差别,依恋中包含爱,但并非仅仅包含喜爱这样一种情感。品牌至爱程度上可能会深于品牌依恋,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现在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涉足。

6、研究方向和建议

(1)科学界定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品牌依恋的概念定义尚不统一。而且对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等概念的区分也不是很明确。(2)开发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依恋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品牌依恋的研究和量表多是国外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情境性差异比较大(西方文化表现为低情境性,亚洲则呈现高情境性文化),因此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本土的品牌依恋测量量表。(3)深入发掘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研究品牌依恋与品牌资产的相关关系。(5)对品牌依恋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对品牌依恋弱化和品牌隔离的现象进行研究。

注释:

i 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参考文献】

[1]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2]张立荣,管益杰,王詠.品牌至爱的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5):846-851.

[3]许晓勇,吕建红,文.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464-468.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师学生 爱情观教育 有效途径

爱情“是一对男女在性驱动力的作用下,通过双向知觉,双向互动而形成的互相吸引、互相爱慕并彼此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崇高情感”。黑格尔曾这样描述爱情对人生的重要性:“爱情构成生命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的生命是残缺的。”①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情感之一。

高师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被国内外教育界公认为“危机期”,此时大学生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而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极不平衡期,其间潜藏着发展的危险性,也深埋着发展的巨大动力,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教育关键期。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谈恋爱的经历,超过81%的人谈了又分手。②校园里恋情愈演愈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普遍性、低龄化、公开化及恋爱观存在爱情至上、男主女从、容貌第一、功利至上等消极因素。大学生的爱情观在转变的同时,其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对待异往和爱情,在爱情观上出现了偏差,行为上也会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道德风尚也有很大影响。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它是人性化的教育,重在培养高尚的情操。高等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那么通过有效途径加强爱情观教育就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加强思想宣传,普遍进行爱情教育

针对大学生对爱情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宣传力度,从大学生进校起就要从观念上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形成科学合理的爱情观。要让大学生懂得爱情的实质和内涵,了解爱情的特点,更需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结合我国传统和当前国情进行普遍的爱情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爱情的真谛,尊重爱情的道德价值,使其心理成熟始终伴随着生理成熟。

二、丰富大学生生活,释放青春能量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满了青春活力,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针对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校和班级应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比如运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歌唱晚会、才艺大比拼等,利用班会和主题活动让大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展示自己。通过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使其转移注意力,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学习和活动上,在活动中更多地参与到群体生活中,这就避免了与个别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还可以在群体活动中增加交流沟通的机会,更好地认识周围的朋友,正确地结交异性朋友,体会到群体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咨询成为爱情教育的助手

爱情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把爱情教育作为青年时期教育的最后一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的优点,包括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综合水平;提高大学生恋爱中的耐挫折能力;加深大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程度,减少恋爱问题对成才的影响。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加强沟通与交往,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当大学生面临矛盾和困惑时,高校应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为以后解决更多的类似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当大学生面对失恋和暗恋的苦恼时,心理咨询的力量如果能得到发挥,那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

四、增加课堂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水平

首先要增加生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教育。我国课程计划里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都安排相应的课程,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尚不能全面展开,大学生即使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也会表现得非常害羞,关于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仍显得非常匮乏,所以学校特别是女生居多的师范学校更需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生理卫生课,用正确的科学的知识来教育学生,使其了解人类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次要增加学业与爱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教育。虽说爱情是属于情感范畴的,但成熟的爱情离不开理智的参与。课堂上系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正确恋爱观的培养有利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理性地认识爱情,促使大学生以更慎重、更理性的态度面对爱情。

五、加强恋爱管理,明确要求

1.把大学生的爱情道德纳入综合测评中。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测评中应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学生会成员和班级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其他同学要监督和检查,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学干的要求,毕竟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以学习为主,优化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严格管理,才能防止校园出现不雅行为,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2.把爱情观教育贯穿在日常行为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爱情观教育虽然属于思想领域的范畴,但学生恋爱中的行为能反映日常行为文明的程度,如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勾肩搭背,接吻拥抱等。所以,把爱情观教育贯穿在日常行为文明教育中显然是必要的。

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

有些大学生在校情况家长是不清楚的,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吃穿问题,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交友情况,对孩子也没有太高要求,有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情况时却遭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反感。虽然这只是部分现象,但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家长加入教育其孩子的队伍中来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组成合力,经常联系,可以将教育工作者的正确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家长,发挥家长的力量,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大多数家长是反对孩子过早涉足恋爱的,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得更加谨慎,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如果相互配合,那所发挥出来的教育实力将是不可低估的。

注释:

①张世英主编.黑格尔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

②南方网.南京“大学生恋爱”调查:仅0.3%愿意结婚.2003-12-17.

参考文献:

[1]魏彦红.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观及性教育的启示[J].衡水师专学报,2001.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2篇

青少年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地爱情观,人生观,处理好学业,爱情,人生三者的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本文在此着重论述一下“爱情与人生,学业与爱情,学业与人生”的关系。

(一)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人生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述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由于看到别人的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中的演译,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地爱情观(杜绝那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思想)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否则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人们都在问这个同样的问题,却也没有得出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也许爱情就不是能说的清楚的或者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认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从而是双方都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责任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不必多说。当我们一遍遍地看到有人为爱痴情,为爱奉献,为爱等待,为爱忘我的时候,看到有人为爱而神采奕奕,为爱而痛哭流涕,为爱而坚守一生,为爱而放弃一切的时候,我们都能体会大爱情的巨大力量。(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一生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礼赞属于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校园里的爱情固然美好,街头上牵手的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也更让人感动。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和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要建立起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否则爱情是不会长久的。

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正确处理,大学生也不例外。

(二)学业与爱情

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从整体上看是能够真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真确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爱情与学业双丰收,既渴望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但上述这一切仅仅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而已。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有,但为数不多。

据调查研究知,大多数大学生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整天如痴如醉,想入非非,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甚至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对学习的热情和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最后除了一场风花雪月什么也没得到,更可悲的是只剩下一片“寒江冷月”。

因此,大学生不要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不要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添补空虚而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不要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恋爱的现在进行时,而轻视恋爱结果不考虑恋爱的将来完成时。要把学业放在首位,一切都要一学业为中心,都要为学习服务,不要因爱情而耽误学习,虚掷光阴。另外大学生要正确处理恋爱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恋人之间的误会,失恋等等。要快速调整心态走出阴影,不要让这些影响到自己的学业。

在公权力领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私权力领域相应的现象也存在着。大学生有支配自己的权力,但是,一旦对大学生个人生活的管理出现放松甚至真空,就会造成大学生对这种权力的滥用。难道腐败分子在伸手之前就不知道被抓住就要判刑吗?不知道自己的良心也要受到谴责吗?难道大学生在为了爱情而放弃学也时就不知道将来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吗?不知道自己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吗?当然知道,知道还要做的原因就是没有约束。因此在“爱情与学业”上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大学生自己,都要给大学生一些约束,让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之间的问题。

学业与爱情的关系,确实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有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三)学业与人生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以便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有一个平坦而美好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然而有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如:大学生的逃课现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遍事实。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或许有许多,有学校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原因,不过当前大多大学生把逃课的原因归结为学校的原因,而没有自身原因。可是不管逃课的原因是什么,不管逃课有多少好处(有的同学认为自学或去图书馆比上课效果好),逃课终归不是学习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也不是大学校园中的优质文化部分,它是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学业与人生”关系的一种表现。这对教与学有很大的不良影响,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一直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应尽量控制自己,要很好的完成学业,不要单纯为了挣学分而学习,否则人生之路将会凸凹不平。

据调查知,大学生当初考大学的动机有许多。如:为充实自己,增加见闻,开拓人生领域;为将来前途(含“钱途”);为父母的期望;现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提高既有的社会地位。但不论那种动机,都是到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他们为了实现这些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人生的一切都不能实现。

学业决定了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人生之路可能会一片光明。因此,大学生现在要在学业上多付出一点时间,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的身心发展臻至成熟,使是非判断,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样自己的人生之路将会与众不同,反之,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样会“与众不同”。故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学业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一点。

学业与人生的关系几乎每位大学生都知道,而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生;恋爱观;调查

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取消了涉及大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大学校园的婚恋因法律的认可和社会对学生恋爱的接受和默许而出现了公开化、普遍化等现象。这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学生恋爱的的态度由简单的制止到随便的放任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该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人生其他阶段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恋爱对一个人的发展作用是多维度的。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具有特有的情况和规律,调查民族地区高校新生的恋爱期望值及态度,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理性对待恋爱挫折,更好地完成人生的发展课题。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新生对于在大学在读期间恋爱的期望,了解他们的恋爱态度及恋爱观,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恋爱挫折、妥善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及时、全面和正确的教育支持。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在2012级新生入学两个月后,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学校14个专业的新生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5份。

三、结果及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生源城乡比例:城镇占22%,农村占78%;

生源民族比例:汉族占46%,少数民族占54%;

生源性别比例:男生占26%,女生占74%(调查中有护理专业,女生偏多);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占5.1%,一般占41.9%,较差占53%;

家庭经济来源:薪资收入10.64%,经商收入占9.3%,务农务工收入占80.06%;

学生留守经历:长期留守占13.8%,短期留守占29.02%,从未留守占57.18%;

家庭结构状况:完整家庭占83.64%,单亲家庭占15.64%,孤儿占0.72%。

2.人际关系、恋爱期望及挫折处理

与同学关系:很友好占35.75%,较友好占50.47%,较难相处占13.78%;

学习生活感受:紧张忙碌占27.74%,充实快乐占32.11%,寂寞无聊占40.15%;

人际沟通能力:自认较好占51.72%,自认一般占42.04%,自认不足占6.24%;

在校期恋爱期望:期望恋爱占9.7%,恋爱随缘占53.69%,暂不考虑恋爱占36.61%;

压力挫折应对方式:向朋友和家人倾诉占33.96%,请老师帮助占8.12%,自我调节占57.92%。

3.结果分析

期望大学期间恋爱的占9.7%,恋爱随缘的53.69%,暂不考虑恋爱的36.61%。这与其他地区的调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期望与学生的经济状况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存在相关。

(1)民族地区农村生源所占比例较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调查对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54%,生源也以农村为主,占到了78%,家庭经济状态不好的占到了53%,家庭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务工收入。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思想的与时俱进程度,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民族地区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可能相比其他地区要认真和谨慎得多,会自然地把恋爱和结婚联系到一起。而且,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讲,他们的求学之路要困难得多,他们有可能是曾经爬过几座山去上学,或是上学的费用来自于家人节衣缩食甚至是牺牲其他家庭成员读书的机会为代价,因此他们特别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不愿浪费时间去恋爱,因此暂不考虑恋爱的比例占到了36.61%。

(2)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理想,恋爱态度理性。提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闭塞的山区,大家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忠厚木讷,不善言谈和沟通。而该调查则显示,他们中自认为沟通能力不足的只占到6.24%,同学关系较好,这也是义务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推广的一个可喜成果,说明民族地区的学生素质整体提升很大。

(3)学习生活感受差别较大,挫折应对方式不同。数据显示,对于学习生活感受到寂寞无聊的学生占到了40.15%,这是一个不乐观的数字。寂寞无聊的学生可能为了排除这种寂寞而去恋爱,而这种恋爱就可能不是理性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排除寂寞。

四、积极做好大学生恋爱引导教育工作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恋爱相关教育

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为新生开展恋爱教育。

2.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恋爱动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一定要及时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有关恋爱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有可能出现问题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3.正确看待经济压力,合理调整恋爱和学业期望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而在民族地区高校新生中暂不考虑恋爱的占到了36.61%,因此辅导员应该对班级的情况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4.引导学生理性恋爱,兼顾好学业成绩和就业规划

大学生在步入恋爱后很容易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造成学业的荒废、人际关系的疏远,恋爱双方过多时间黏在一起,不分场合地亲热,甚至草率地开始性生活,有的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处理好恋爱、学业和就业的关系。

5.正确对待恋爱挫折,学会调节和求助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美好结局,美丽大学校园的爱情也不例外。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班级日常管理和各相关课程中渗透挫折教育,召开恋爱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或者在心理健康课中开展恋爱挫折专题,对学生恋爱受挫后的心理调适进行讲解,防范于未然。同时,辅导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要预料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为学生心理建筑一道安全网的同时,也要做学生的安全网,让学生受挫时想到并且敢于向教师求助,以便教师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7,(01).

[2]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主题解析

高中生异往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之一。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辅导的设计和实施。

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钟志农老师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五个基本理念,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二是对心理辅导的正确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从本质上看是团体辅导,辅导教师需要对团体运作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将个别辅导的态度带入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是这样描述“辅导”的:“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入已经改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

钟志农老师认为一个正确的辅导理念的表述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确定这一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实施这一辅导主题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对于高中生异往辅导,该如何把握辅导理念,并基于对理念的透彻理解形成流畅的辅导设计,从而实现辅导目标?以下以浙江省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现场赛课中的四节高中生异往辅导活动课为课例进行阐述。

二、课例呈现与分析

(一)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四节课对于高中生异往的理论描述分别如下。

“当‘爱’在靠近”(以下简称“当爱”):47.8%的学生认为,高中的异往可以更亲密,可以涉足“爱情”。

“青春红绿灯”(以下简称“红绿灯”):处在异性眷恋期的青少年渴望和异往,在各种活动中都努力想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喜欢,并想方设法寻找或制造各种机会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

“爱的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正值高二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体验过对异性的好奇、好感、迷恋、喜欢,对爱情有着复杂的思绪,如渴望、害怕、迷茫、挫败……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来自倾心异性的关注,他们会卖力地展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时时会陷入困惑,自己的感觉到底是喜欢还是爱?要不要向对方表明心意?要不要接受对方的心意?面对爱的感觉,接下来该怎么办?

“爱情学分”(以下简称“学分”):性心理从之前的异性排斥、好奇到如今的狂热,校园里冒出一对对小恋人,而更多的学生在一旁观望,羡慕、排斥、盲目、冷静、犹豫挣扎。

“爱有‘阴晴圆缺’――青春期恋爱分手辅导”(以下简称“分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爱情都有自己的憧憬和渴望,但往往只是一味地在激情元素的作用下,草率地开始一段感情,在爱情的经营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互理解、换位思考,缺少爱的能力,最后导致分手。

通过对四堂课的分析发现,辅导教师在进行异往辅导时经常用到的理论有以下两个。

赫洛克的青春期恋情发展理论。美国学者赫洛克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异性疏远期、牛犊恋期、狂热期、恋爱期。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狂热期和浪漫恋爱期,这段时期属于爱情的萌芽与发展阶段。高中生对异性的追求不像初中生那样单纯和莽撞。与成年人的恋爱相比,高中生是感情多于理智,他们的感情纯洁、真挚,极少有杂念。

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构成爱的要素有三种,并把这些要素形象地比作三角形的三个边:激情、亲密和承诺(责任)。亲密就是亲近的感觉,与某人沟通,相互融合;激情就是把我们引向浪漫爱情的驱力,是生理吸引;承诺(责任)是一个人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愿意为这段爱情贴上恋爱的标签。

从辅导教师对异往的描述及所用到的理论可以归纳出,在高中生异往的辅导中,青春恋是现实导向的,而爱情是未来导向的。如果以赫洛克的狂热期和恋爱期作一条线段的话,高中生由于生理心理成熟度的个体和群体差异,可能会分布在这条线段的不同点上,有的更接近于狂热,有的更接近于成人的恋爱。正因为爱情是未来导向的,所以爱情三角理论中的三种要素是高中生需要发展的。但由于青春恋的程度不同,有时又与爱情没有绝对的界限。

(二)确定主题的针对性

四节课对于高中生异往这一主题的针对性的描述分别如下。

“当爱”辅导对象是高二学生,针对的主题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爱情观,正确对待青春期恋情,让亲密的异往升华为成长的动力。

“红绿灯”辅导对象是高一学生,针对的主题是:对异往的尺度和技巧有一定的掌握,能与异性同学自然、正常地交往。

“三部曲”辅导对象是高二学生,针对的主题是:为美好的爱情而努力成为值得别人爱和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引导学生为了心中美丽的爱情去升华自我,为爱成长为可爱的人,给双方成长的机会,而非匆忙开始恋爱。

“学分”辅导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针对的主题是:澄清学生的爱情观,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爱情还需要等待,鼓励学生发现优化自我的方向,提升自我,助力成长。

“爱有‘阴晴圆缺’――青春期恋爱分手辅导”辅导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针对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分手困扰,感悟恋爱分手期间收获的成长,学会更好地去爱别人和自己。

以上四节课都是针对学生的自我提升,但提升的方向有深有浅。归纳起来由浅到深的顺序为:(1)异往尺度和技巧的把握;(2)让亲密的交往升华为成长的动力;(3)为了未来的爱情,提升自我;(4)在分手中成长。

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及社会化水平来看,“红绿灯”最浅显,适宜初中生或高一学生。“三部曲”比较适合高二、高三学生,而“分手中成长”更适合经历过青春恋并有分手经历的学生,适应群体偏小。同一主题,教师在辅导时有不同的针对性。

(三)辅导目的和意义

高中生异往面临的现实困境有:首先,高中生面临高考,学业任务十分繁重,一旦陷入恋爱,时间、精力往往难以合理分配。其次,整个社会对于高中生恋爱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所以恋爱中的高中生势必要承受来自家长、教师及自身的巨大压力,不堪重负;再次,部分高中生缺乏理想志向或意志力薄弱,玩“爱”丧志。爱情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波折,对于情绪、情感很不稳定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恋爱中的一些小事都可能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心情。最后,性意识的萌动与性知识的匮乏。

同时,高中生又能够体验爱情。邢锋用斯滕伯格的爱情量表对杭州市280 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中生在爱情的每个构成因素上得分均低于31岁以上成人的平均水平,但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十分接近,而且也高于成人低水平。这表明,有一些高中生已经能出现与成人相似的爱情。

从对课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红绿灯”侧重于性意识的萌动,想要和异往却不知道怎么交往,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度;而“分手”则更多体现了异往过程中及分手后的心理困惑,“三部曲”对于异往困惑的两方面都有所涉及;“学分”和“当爱”则是未来导向的,侧重于发展学生爱的能力。

因此,高中生异往辅导的目的和意义有两个落脚点:一是应对现实困境,二是发展未来爱的能力。

(四)教师的价值倾向

心理辅导中的价值中立原则要求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持开放态度,给学生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受这样一种理念的引导,教师在实施异往辅导时常常因受价值中立的制约,而成了学生价值观的代言人。

“当爱”中教师的结束语是:爱情是美好的,爱情能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功,但爱情之路却可能遭遇荆棘和坎坷,碰到激流和险滩,没关系,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红绿灯”中教师的结语是:祝愿大家都能像这只鳄鱼一样,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分手”的设计中男主人公杰和女主人公秋分手后,教师引导学生写女主人公秋的失恋日记,有学生写到:“在失恋一周之内,秋会很难过,觉得生活中不能没有杰,两个星期后,秋开始反思自己,不能太依赖、太任性,觉得这段恋情还是有收获的,一个月后,秋也许会开始一段新的恋情。”还有学生提到“杰和秋需要及时沟通,如果杰对秋有一些要求,其实一开始就要向秋提出来,如果沟通了,也许就不会把矛盾闹大了”。还有学生提到“秋想到了自己在这段感情中应负起的责任,觉得是自己错了,选择和杰复合”。对于这样一些分享,教师没有作任何价值干预,而在结尾时教师的寄语是: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里、给予你爱的人,哪怕最后分手,都是陪伴者,我们要学会更好地去爱。请做个智慧的爱的使者、爱的传播者。

而在“学分”的设计中,辅导教师把爱情定位在未来,为了未来完美的爱情,现在我可以做什么。这里也包含了教师的一个价值倾向:真爱需要等待。

在“三部曲”中,教师则作了适当的价值引导: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恋爱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呵护,它是一项贯穿人生的大工程,绝不是靠一时的感觉就能实现的,而一时被误会的“爱情”在风浪来临时就会轻易夭折。朦胧的爱意、伤感的思恋、缠绵的热恋、莽撞的表白,虽然让人心动感慨,但理智的坚守、平和的心态、成熟的人格、远大的目光更让人欣赏赞叹。

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理论源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界的影响。徐立老师在《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处理原则》一文中将价值中立的内涵概括为:(1)一个观点,学生应有权利自由地选择价值观,不受别人的控制和干预;(2)一个假设,学生在本性上是向善的,如果我们能提供一种促进成长的氛围,学生的选择是有利于社会的、建设性的,而且是完全自发的、自由的;(3)一种态度,价值中立是一种辅导态度,即不对学生作直接的价值评判;(4)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价值取向,心理辅导者对学生的各种价值观保持中立,不等于心理辅导者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取向、没有价值观。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恋爱观;现状;对策

1恋爱观的概念

1.1含义

目前对恋爱观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恋爱观是指双方的思想、认识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1】。也有学者认为,恋爱观是对恋爱这一行为的认识,其中包括对爱情的理解、对婚姻的理解以及择偶标准等【2】。与此同时,爱情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一系列与恋爱观有关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虽然恋爱观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他们的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概括来说,恋爱观就是人们对爱情、婚姻、情感处理等方面的理解。

1.2界定

恋爱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恋爱观的评价对界定恋爱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评价恋爱观的标准,主要包括:

(1)对爱情的认识。爱情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观念而产生。恋爱的第一步是对爱情和道德的理解。只有准确的把握二者兼得关系,才能够形成健康稳定的恋爱观。爱情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它更注重道德与理性的因素。

(2)择偶标准。在开始恋爱之前,人们都会在自己心中描绘出理想的恋爱对象,这就是择偶标准。在确定一定的标准后,人们对以此为依据,寻找合适的恋爱对象。

(3)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指通过恋爱这一行为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4)恋爱途径。恋爱途径是指恋爱双方依靠一定的载体实现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人们会采用一系列方法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从而使双方的关系上升到恋爱阶段。

(5)表达方式。约会、接吻、同居等都是恋爱的表达方式。爱情是一种个人情感,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恋爱的表达方式有着多张多样的形态。

(6)情感处理。在恋爱中会出现单恋、热恋、失恋等各种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在恋爱中遭遇的情感问题也各有不同【3】。有的人能够对情感问题进行冷静分析,有的人则表现的过于感性。对情感问题的处理会造成不同的社会现象,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7)对家庭的理解。婚姻和家庭是恋爱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部分人在恋爱期间表现的十分亲密,但在组成家庭后又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婚姻与家庭是基于爱情产生的,它是爱情的结果。因此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也是恋爱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2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2.1观念更加开放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与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现象表现的更为宽容,甚至有人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大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恋爱等于白度四年书”。在文化娱乐方面,各种电影、电视剧对爱情刻画的越来越深入,爱情更是音乐永恒不变的主题【4】。在家庭方面,家长对大学生恋爱方面的约束逐渐弱化,有的父母甚至鼓励子女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积累恋爱方面的经验。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关于爱情、性等方面的视频、文章层出不穷。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了对爱情的追求。同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中性解放的思想也传入中国,使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更加开放。大学生开放的恋爱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爱情中的道德意识退化

爱情道德观是恋爱双方在恋爱期间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是爱情的必要补充,没有道德的爱情只能成为人们消遣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婚姻是恋爱的最终目的,爱情是恋爱双方组成家庭的基础。在过去大学生的观念中,爱情是非常神圣的词汇,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方法、途径等方面都会表现的相当谨慎【5】。

当今大学生在恋爱中更加注重对过程的享受,恋爱双方最后能否走进婚姻殿堂并不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与结婚二者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在恋爱当中,男生更加注重享受恋爱的过程,而女生则更加关心恋爱是否能获得圆满结果【6】。这是由于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在恋爱中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在婚姻观方面,女生将婚姻作为通向幸福的桥梁,男生认为结婚后必须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责大任。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中男方通常比女方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这也造成了对婚姻观的不同态度。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比新生表现的更为成熟,对恋爱更为谨慎。这是由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爱情、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年级学生需要面临考验、就业等现实问题,使许多大学生最终放弃恋爱关系。

2.3性开放程度增加速度快

广义上的婚前性行为包括核心性性行为、边缘性性行为与类性行为【7】。狭义上仅指两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是指恋爱双方在结婚前发生的性交行为。它的特点包括:(1)双方性行为以自愿为前提;(2)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3)容易出现一系列后果。性观念容易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大学生角度而言,他们正处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其性意识与价值观受外界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各种性方面的资料在互联网、电视等各种媒体上传播,造成大学生的性观念缺乏婚姻道德观的指导,这就直接造成性开放程度大幅增加。在婚前性行为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开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青春期是男性生理需求最旺盛的阶段;(2)视觉刺激极易引发男性性欲,这使男性的性冲动更为强烈;(3)男生对性的好奇心更大。.

3影响大学生恋爱观养成的因素

3.1社会环境

3.1.1大众传媒的扩散

杂志、网络视频、电影等大众传媒在给消费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大学生的感觉刺激得到提升,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大量文化娱乐产品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分的强调爱情、性等方面的内容,对责任、担当等只字不提。有的作品还向观众宣扬“爱情至上”的理念,有的商家更是肆无忌惮的在电影、电视剧中赤裸裸地描写对性行为,动摇了我国传统的婚恋观。

3.1.2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淫秽、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泛滥。如今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应当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但是大量网站为了获得点击率,在较为醒目的位置设置具有挑逗性的文字或图片。淫秽、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屡禁不止,这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养成造成极大破坏。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下,不少大学生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将大好年华浪费在铁窗之下,令人惋惜。

第二网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生畸形。网恋是互联网交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很多大学生离家读书,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因此在网恋时容易过度投入不可自拔,为了见虚拟恋人不惜远赴千里之外,不仅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甚至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3.2高校的监管缺失

3.2.1轻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首先性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性教育课程不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之中。性教育只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有较为浅显的介绍,未进行全面、深入、彻底的讲解。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仅一带而过,羞于启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接受正确的恋爱观教育,课后又接受都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因此高校的恋爱观教育完全是失败的。

3.2.2管理方法陈旧

与高中相比,大学地管理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都明显下降,这是造成大学生恋爱的有一个原因【8】。随着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变,高校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做出了调整。然而在恋爱问题方面,高校由过去“明令禁止”变成如今的“无所适从”。管理过严会遭受社会各界质疑,过松又会造成风气糜烂的现象。同时在校外租房的禁令解除后,高校对学生课后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管理制度的不作为进一步纵容了大学生不良恋爱观的形成。

3.3大学生主观因素

3.3.1生理需要

生理上的性冲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属性,是繁衍后代的需要。人类的性发育在20岁左右基本成熟,这也是人类原始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营养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原因,于过去相比如今的青少年性成熟期大幅提前。另一方面青少年进入大学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性饥渴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得到发泄。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青少年的压力得到完全释放,长期被外界因素抑制的情感全面爆发,使谈恋爱成为了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3.3.2心理需要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从开始上学直至高中结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我意识受到约束。在高校宽松的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苏醒,在思想及行为上的表现更加独立和张扬【9】。

第二判断能力差。虽然从生理角度而言,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在心理层面仍然处于青少年。这种身体年龄与心理年龄的错位,造成大学生判断能力严重不足。造成爱情观、价值观、人生缺失。

4解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措施

4.1改善社会环境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社会范围掀起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浪潮,高校也应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

第二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抵制淫秽、色情信息,并对通过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实现牟利的相关人员予以严惩,在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泛滥。同时还应当积极通过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10】。

第三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电影、电视、报刊等媒体在传播恋爱方面的内容时,还应当强调爱情、婚姻的责任和担当,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性和爱不是爱情的全部。主流媒体还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严肃批判。

4.2加强高校监管

4.2.1重视恋爱教育

第一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性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大学生都处于较为特殊的时期。因此高校应当为性教育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包括性道德教育、性安全教育、性法律教育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两性观念。

第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首先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心理教育、人格培养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其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面对的心理问题,并为大学生提供宣泄思想情感的场所,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4.2.2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问题,高校除了对学生的进行引导外,监管必不可少。虽然近年来对大学生的课后管理出现松动,但是学校还能以强化学籍管理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监督,例如采用“末位淘汰”、“考评分离”等制度,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从而减轻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4.2.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