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篇

  

 国家教委于1988年初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此之后,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与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共同编写的《英语》,分为甲、乙两种版本,甲种本为小学五年级起始,乙种本为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共同组织编写的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农牧地区和山区以及教学设备较差学校使用的《英语》,共有六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五·四制《英语》。1991年6月国家教委修订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92年4月国家教委召开教学大纲审查会议,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各套《英语》教材进行审查、修订和通过。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中开始执行新大纲,经过修订的各套《英语》教材已公开出版,供全国选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套《英语》教材的启用标志着我国以教材为突破口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较之原先的大纲和教材,它们包含了教育学科和邻近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把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推进了一大步。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诞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当时国家经过"文革"的浩劫,急需培养出一批各条战线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考虑的重点是在使面上大多数学校从"浩劫"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同时,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劳动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适应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 

1985年5月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6月国家制定并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提出在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近几年来,发展学生个性,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原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显得不相符合。其一,偏多、偏深、偏难的课程教材内容,不符合普及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要。因此原有的那种课程教材内容难以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也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 

第二,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到较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48-0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开发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递。这其中当然既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

一、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导入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文化使者”的英语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更要挖掘教材里所涵盖的中西方文化词汇及讯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在教授《新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

1.通过列举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导入中国文化。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与所教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来阐释其含义及用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讲授第一册11单元“project”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词,如“Anti-Poverty Project(扶贫工程)”“Hope Project(希望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灵活运用;第一册5单元“harmony”的讲解可以结合“harmonious society(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出单词的各类词形变化;再例如结合“Go-West Campaign(西部开发战略)”阐释第一册6单元的“campaign”。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习得中国文化专有词的英译,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词汇积累,一举两得。

2.通过中西方文化特殊含义词的对比导入中国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应该针对中西方文化对相同词汇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用法进行对比阐释。比如,在第二册1单元Food and Culture中,狗被西方人看成是人类的朋友及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从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及“lucky dog(幸运儿)”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狗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许多词语中,如“running dog(走狗)”“mangy dog(癞皮狗)”等,狗常被赋予消极、贬低的意味。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扩大词汇及文化含义讲解。如蝙蝠,由于其发音与中国的“福”字相同,所以蝙蝠被认为能带来好运,而西方人常用“as blind as bat”“as crazy as bat”来贬低、诋毁他人。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与课文相关的各种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

1.角色扮演。以第一册3单元Special Taboos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数字13的特定含义进行展开讲解,可以结合中西方对于不同数字的不同理解,引入中国文化。数字13在英语当中是“坏运气”的代名词,正如在中国,数字4因为与汉语的“死”同音,所以成为了中国人的忌讳用语。相反,数字7在英语中意味着重生,因此七喜饮料“seven-up”在国外十分受欢迎,正如在中国数字6和数字9分别代表了“顺利(smooth going)”和“长久(everlasting)”,数字8意味着“发财(make a fortune)”,这些数字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幸运数字。其次,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景模式,根据对不同数字的中西方理解差异,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制成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此类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语言的应用技能。

2.话题讨论。以第三册12单元Food for Thought为例,针对文章中提出的西方快餐食品,如“hamburger(汉堡)”“pizza(披萨饼)”“Italian sausage(意大利火腿)”等,教师首先要逐一讲解让学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中国美食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的英语表达。如“馒头-steamed buns”“凉面-cold noodles”“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糖葫芦-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等。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设定话题(对中国传统美食与西方快餐文化进行对比,哪种更健康,更喜欢哪种)进行讨论。限定时间为5分钟,然后选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这种话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的英语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唤起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结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其文化对比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积极设计课堂文化教学环节,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文化敏感度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景菊.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7).

[2]祝丹.谈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目前大学语丈课程普遍不受欢迎,大学语文教学日益陷入困境。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国家教委高教司指出:“大学浯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而。”…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十分重视,但是这门课程与同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政治、计算机相比,地位十分尴尬。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大学语文不象专业课一样给予他们陌生感、新鲜感,不象专业课一样上一堂课就能实实在在学到以前不知道的技能知识,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认为与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就讲中文,而且已经学过十多年的语文了,到了大学就没必要再上语文课了。从教师方面而言,由于大学语文不象专业课和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一样是一门定位明确、教学范围确定的学科,不知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将中文专业的文学史课、文学作品选课搬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这样不顾对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行不通,于是学生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问无法彤成呼应、产生共鸣,教师也渐渐失去教学的热情。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这就是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大学语文是什么?

大学语文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l978年。由于文革十年对教育的破坏,许多在文革结束以后进入大学的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鉴于这一点,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各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日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虽然从大学语文成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以来,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虽然大学语文的开设初衷现在依然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与其它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语文并不出色,非但如此,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口益走向边缘,成为了一门可开可不开、可学不可学的无足轻重的课程。大学语文何去何从?全国许多从事、关心、支持大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广泛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出版了不少大学语文教材。从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有四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观点。

(一)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这类教材以湖北工业大学周金声教授主编的大学应用语文为代表。大学应用语文》于2007年7月由中同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以应用写作和口才演练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包括常用的应用文体和职业口才技法的内容,而且汲取了当下最新信息和成果,介绍了新型常用的应用文,如短信、多媒体节目解说阔、网络新闻、策划书、申论等文体的写作方法,还分别对淡削、论辩、主持、营销等不同类型的实用口才进行指导训练,是一部实用性、工具性和资料性很强的教材。周金声教授在大学应用语文的后记》中谈到编书的缘起足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素质很不如人意,招聘一个能说会写的人才太难了。”

(二)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这种观点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相应地这类教材也最多,其中层次比较高的要数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批评家李庆西、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合编的《大学文学》为代表。之所以将教材命名为《大学文学》而不是《大学语文》,为编者认为“对汉语文来说,其重要元素基本上已经在‘中学语文’中登场表演过了,‘大学语文’的选文无论如何高深,也不会高深在‘语文’方面。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非要冒用‘语文’的名义不可昵?”《大学文学》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共四编,基本按照中国文学史的顺序,兼顾外国文学。编者认为文学教育是文、史、哲、理、工、医、农各科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基础,而不仅仪是文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对象,大学生学习《大学文学》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灵的综合能力。”王元化先生也很认可文学教育的观念,亲自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三)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化性。这类教材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为代表。为什么定名为《高等语文》?温儒敏教授认为“‘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在大学理工科的公共课中有高等数学趴高等物理高等化学,那么语文作为中文专业以外的所有大学生的公共课,当然也可以命名为《高等语文》命名不仅仅是命名,如高等数学、物理和化学一样,高等语文也是表明与巾学相应课程的承接与区别,“‘高等语文’的‘高等’是一种教学的定位,意味着这本教材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设计和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高等语文》不再同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重在编选中国古代文学兼及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老路,而是将视野投射到文史哲及科技等多个领域,比如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孔孟与儒学、老庄与道家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孙子兵法》与古代军事文化、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甚至包括学术性的乾嘉学派与“小学”考证、王踊维与他的《人间词话》等等。

(四)认为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的母语教育。这种观点以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任总主审、张新颖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为代表。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希望能够通过多个方面的学习,培养起对母语的感情和信心,激发出自觉意识和责任感,综合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文水平和能力,t要足指现代汉语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大学语文实验教程通过选取古今优秀文章的方式力图从文学的角度讲授语言,从历史的过程中来显现我们现在语文的主要来源和基本构成因素,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民族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冲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二、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实际上,以上各种关于大学语义的定位都有其合理性,为语文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它包含口语、文字、文学,甚至文化,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语文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语文直接指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人格品质,它应该充分发挥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对高校学生在语言、文学、文化、人格、思维等方而的良好影响。

正因为如此,所以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并没有错,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管他学什么专业,都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也是应该的,因为文学尤其是经典美文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包容性,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质。重视大学语文的文化性无疑有利于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且大学生学习语文已经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受到中考和高考的制约,必需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大学生学习语文,应当也可以比学中学的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拓得深,也更能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影响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深度与灵活度,语言能力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终生都应该学习母语。

笔者从事了几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从或成或败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个经验,同时也是一个教训,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虽然大学语文是一门除了中文专业以外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但并不能面对所有的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而是应当根据所教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兴趣和需求等具体情况来施以教与学。

应该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收授学生的时候就已经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虽然孔予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但是他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出孔子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和尊重。比如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出发,教给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例如同是“问孝”,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回答就不同:

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漏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为孝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学生问什么是礼、仁、政、君子等等,孔子都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所以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说:“予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

大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因材施教?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所决定。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精英教育,而是既有精英教育又有大众教育,既有普通教育又有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包含不同层级教育机构的庞大的大学教育体系。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来源不同,语文基础不一,学习的能力、兴趣、态度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我们至少暂时不可能象孔子那样做到针对每个学生智力、性情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育,但是我们应该可以做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所有的学生都照一个单子吃药,而应当在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应地具有层次性,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地教学,才有助于各级人才的培养。

其次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同样决定其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除了中文专业学生以外的所有高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适应于所有的学生,它有适应于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的一面,也有为一部分学生所接受而为另一部分学生所不能接受的一部分。比如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讲授一些历代的画论书论是合适的,学生也会认为与专业相关而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同样的内容对理工科的学生去讲授,则未必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因材施教?

大学语文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授课必须先备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我们长期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啃教材,写教案上,将所有专业的、不同层级的学生想当然地视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教师基本不予考虑,由此导致教与学之间不能形成一个接合点,学生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自然不愿意学。而教师往往忽视自身的原因,总是在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其实备课还有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也就是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专业、了解他们的语文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必备的前提。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教育。

由此,我建议在第一堂大学语文课上,教师不妨就大学语文没汁几个问题,作一次调查,以便在学生上大学语文课之前就了解他们的最初想法。比如这样几个问题:

l、上中学时喜欢语文课吗?

2、当你得知大学还有语文课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3、当你们第一次看到、翻阅这本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4、你们所设想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怎样的?

5、你们所设想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

6、你们希望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能够带来什么收获?

在了解学生关于语文方而的情况后,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活动中t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基本就决定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怎样的,决定了教师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就以上所举的几种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大学应用语文》比较适合文秘、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当然对理工科的学生授课,同样可以教他们怎样写应聘书、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将来求职和工作中运用得上的文体。大学文学适合于热爱文学的学生,比如哲学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高等语文》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教材,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它不可能成为全国各高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它适合于直点高校的学生,不太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实际上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实施母语教育,其文学性很强,也比较适合干爱好文学的学生。

当然教材并不限于这几种,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编著适合学生的教材。比如艺术、农业、医学等专业性强的院校,同一层次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可以联合起来编著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编著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朱熹的《送郭拱辰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编著农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编著医学专业的大学爵文教材,就要考虑到医学尤其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接触大量的古医籍,应该选取历代名医的作品,重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层次来选取、编著大学语文教材,这能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语文是和各种专业相关的一门课程,从而对大学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当然不管怎样编教材,都应该在语文的范围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D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虽然不同的母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特色与个性,但是语文( 母语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对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及把握语文的技巧方法上,有很多是相通的。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年来太注重功利化主义的教化作用。虽然现在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语文思维却依然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语文驯化思想的灌输,语文课程变成了其他课程的延展课程。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在编写思维及编写原则上,应该学习美国的编写经验,摒弃肤浅的虚伪说教,强调词汇、阅读、作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强调阅读与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直觉、注重观察能力、注重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将语文教学内涵与个性化结合,那么,中国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譬如,美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国内写作教学普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不同的是,十分强调作文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美国的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给人挑毛病、提出批评,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使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尽量客观公正。②西方语文教材编写非常注重语文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语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清晰的表达能力。逻辑是判断的起点,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的保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通过对语言逻辑及语义的分析概括,把握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逻辑能力的把握运用。在西方及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宇宙、生物等多种知识性的阅读文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种知识的满足渴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科学判断的逻辑能力。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经选编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名篇,对于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

目前的各种语文教材“经验型”居多,难有大的质量上的飞跃,主要原因是语文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缺乏借鉴和指导,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是“教学理论”而非“课程标准”。

教学理论影响和决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影响和决定教材编写。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在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在后。在语文教材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及文学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一生的语言应用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时常提出“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到底应该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创新? 本文认为,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比较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维的相互融合,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今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区域,他们的华文语文教学思维,依然沿袭着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材编写经验。虽然课外的部分内容有所改变,但有些课文进入语文教材几十年一直没变,无论古文诗词还是现代文等,都是民族语文千锤百炼的经典范文。他们对语文的经典性、语言性、人文性及实用性的思考与利用,都值得大陆语文教学界借鉴、思考。大陆语文教材被指责不适合现代语文教育的课文较多,并不是指传统人文经典与古代语文的内容较多,恰恰是一些庸俗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文章较多,不仅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益,还教会学生虚伪与说谎。

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走出庸俗的道德及社会工具论的怪圈。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基本上滑向一种政治工具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政治说教,语言文字本身反而成了政治教育的附属品。以制度性及政治意识形态来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完全忽视语文的个性教育。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语文教材庸俗的道德、政治视角依然束缚着语文的价值作用,束缚着语文的人文意义。从小学到高中,与政治、道德及虚假的“伪崇高”、“伪经典”相关的文章,至今仍有数十篇。大陆中文系的教授、学者们曾写文章猛烈抨击这些充满现代虚伪道德说教的文章。③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接受现代语言学的洗礼。改革开放后,教育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打破了苏联语文模式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教育价值理论得到借鉴与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我国语文学界影响很大。虽然语言生成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尚没有成型,但是,现代语言新理论的确在改变着一些教材专家的思想。譬如,行为主义心理学非常注重行为对认知、感觉、记忆、联想及知识个性的影响,如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语文教学,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行为为主,对课堂的动嘴( 朗读) 性重复要求很高,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则不需要满堂输入。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显然,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由以往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④百年语文,百年探索,百年争鸣。在不断争执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荣生等。第三次转向,使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是,在“多样化”繁荣的虚假层面后,人们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的迷惑和对语文教学的犯难,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到底该怎么改? 有专家认为: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从‘资格型’向‘智能型’和‘智慧型’转变,用语文教育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⑤还有专家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观念、体制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只要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内,完全可以放开语文教材编写市场,同时将对教材的选择权交到学校、一线教师手中,让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⑥无论有多少种意见,多少种方案,在这个浮躁与喧哗的时代,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沉淀,语文教材编写不应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而是一种民族公共利益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理性精神,责任精神和民族精神。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以欧美发达国家民族语文教材编写为借鉴,转向一种现代、开放、民主、理性及科学的语文精神上来。

注释:

①杨连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老师的定位在哪里》,《光明日报》,2010 年 7 月 28 日。

②王爱娣: 《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2005 年第 9 期。

③黄秋月: 《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批判的回应》,《上海教育科研》,2011 年第 4 期。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虽然不同的母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特色与个性,但是语文( 母语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对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及把握语文的技巧方法上,有很多是相通的。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年来太注重功利化主义的教化作用。虽然现在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语文思维却依然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语文驯化思想的灌输,语文课程变成了其他课程的延展课程。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在编写思维及编写原则上,应该学习美国的编写经验,摒弃肤浅的虚伪说教,强调词汇、阅读、作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强调阅读与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直觉、注重观察能力、注重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将语文教学内涵与个性化结合,那么,中国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譬如,美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国内写作教学普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不同的是,十分强调作文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美国的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给人挑毛病、提出批评,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使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尽量客观公正。②西方语文教材编写非常注重语文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语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清晰的表达能力。逻辑是判断的起点,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的保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通过对语言逻辑及语义的分析概括,把握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逻辑能力的把握运用。在西方及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宇宙、生物等多种知识性的阅读文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种知识的满足渴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科学判断的逻辑能力。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经选编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名篇,对于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

目前的各种语文教材“经验型”居多,难有大的质量上的飞跃,主要原因是语文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缺乏借鉴和指导,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是“教学理论”而非“课程标准”。

教学理论影响和决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影响和决定教材编写。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在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在后。在语文教材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及文学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一生的语言应用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时常提出“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到底应该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创新? 本文认为,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比较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维的相互融合,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今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区域,他们的华文语文教学思维,依然沿袭着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材编写经验。虽然课外的部分内容有所改变,但有些课文进入语文教材几十年一直没变,无论古文诗词还是现代文等,都是民族语文千锤百炼的经典范文。他们对语文的经典性、语言性、人文性及实用性的思考与利用,都值得大陆语文教学界借鉴、思考。大陆语文教材被指责不适合现代语文教育的课文较多,并不是指传统人文经典与古代语文的内容较多,恰恰是一些庸俗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文章较多,不仅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益,还教会学生虚伪与说谎。

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走出庸俗的道德及社会工具论的怪圈。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基本上滑向一种政治工具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政治说教,语言文字本身反而成了政治教育的附属品。以制度性及政治意识形态来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完全忽视语文的个性教育。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语文教材庸俗的道德、政治视角依然束缚着语文的价值作用,束缚着语文的人文意义。从小学到高中,与政治、道德及虚假的“伪崇高”、“伪经典”相关的文章,至今仍有数十篇。大陆中文系的教授、学者们曾写文章猛烈抨击这些充满现代虚伪道德说教的文章。③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接受现代语言学的洗礼。改革开放后,教育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打破了苏联语文模式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教育价值理论得到借鉴与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我国语文学界影响很大。虽然语言生成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尚没有成型,但是,现代语言新理论的确在改变着一些教材专家的思想。譬如,行为主义心理学非常注重行为对认知、感觉、记忆、联想及知识个性的影响,如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语文教学,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行为为主,对课堂的动嘴( 朗读) 性重复要求很高,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则不需要满堂输入。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显然,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由以往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④百年语文,百年探索,百年争鸣。在不断争执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荣生等。第三次转向,使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是,在“多样化”繁荣的虚假层面后,人们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的迷惑和对语文教学的犯难,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到底该怎么改? 有专家认为: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从‘资格型’向‘智能型’和‘智慧型’转变,用语文教育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⑤还有专家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观念、体制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只要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内,完全可以放开语文教材编写市场,同时将对教材的选择权交到学校、一线教师手中,让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⑥无论有多少种意见,多少种方案,在这个浮躁与喧哗的时代,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沉淀,语文教材编写不应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而是一种民族公共利益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理性精神,责任精神和民族精神。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以欧美发达国家民族语文教材编写为借鉴,转向一种现代、开放、民主、理性及科学的语文精神上来。

注释:

①杨连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老师的定位在哪里》,《光明日报》,2010 年 7 月 28 日。

②王爱娣: 《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2005 年第 9 期。

③黄秋月: 《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批判的回应》,《上海教育科研》,2011 年第 4 期。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材评价;中职教材;中国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66-01

1.引言

英语教材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但由于不够重视从文化角度对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作为最直接文化载体的英语教材的文化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积极英语阅读教程》这一教材,从教材评价的角度对中职学校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探索。

2.教材与英语教材

教材是实现课程要求和教学理念的载体,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直接连接教师、学生和学科知识内容的工具。它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体现。英语教材一般是指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或"英语课程标准"的。

3.教材评价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核心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最好,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就更加具有重大意义(Cunningsworth,1995)。

在教材评价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去考虑:(1)现行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2)英语教学大纲或目标,(3)学习者因素,(4)教师因素,(5)教学评价等。

首先,教材应该反映先进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包括语言理论,教学理论等。(孙平华,2006)。其次,学习者因素和教师因素也是英语语言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师作为教材的教授者应该考虑一些问题:教材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教材能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专业知识、情景知识的发展?教教材能否使教师最大限度地投入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再次,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语言教学实施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孙平华(2006)从10个方面探索我国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1)教材应该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2)教材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3)教材应该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4)教材应该平衡发展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5)教材内容应该科学的组织、分级和排列;(6)教材应该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的内容;(7)教材应该考虑学习者个性差异;(8)教材应该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9)教材应该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10)教材应该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4.中职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教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一套好的中职英语教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外文化的平台。了解中西化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的内涵,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融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文化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强调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也应当有相当的功底,因为交流是双向性的。学习掌握目的语文化是为了理解对方,听得明白;学习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则是便于说清楚,使对方明白。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时,还必须以本民族文化知识为可靠参照。

4.1 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英语学习。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和参照,英语学习都足建立在一定的汉语基础上的。学生对英语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的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之上的。忽略了母语文化,实际就是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虽然母语以及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存在着负迁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知识推动目的语以及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理论知识,如果可以和英语文化进行适当比较就可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增加正迁移,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

4.2 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学习英语,是出于交流的需要,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现阶段英语教学局限于英美文化教学而忽视了同样是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学生却不能在英语语境中顺利地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和交流。因此,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王芳,2008)

5.中职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建议

我国学生需要的是结合其生活经验的、包含有本土文化信息的以及文化对比内容的教材。学生不仅能要了解异国文化,也要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教材内容只有与学生真实的语言环境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语境传递文化信息的能力。教材的选编应以语言文化对比、参照为方法,以多国文化背景为资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为目的,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尽量反映出语言的文化特点等,以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需要。

6.结语

对中职英语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职英语教材建设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职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同其文化定位处于某种相悖状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中职英语教材文化设计的一些建议。只有通过灵活设计和配置多元文化、恰当展示和弘扬本土文化、注重培育和发展建构性文化,中职英语教材才能符合《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的需要,从而更好地顺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鲁红霞.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 (4)

[2] 孙平华.论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J] .英语教师,2008,(10)

[3] 唐志霞.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问题探析[J]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

[4] 王芳.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

[5]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者在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上取得共识,秉承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理念,注重对语用与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积极引介,教材在框架、观点、编写形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内容庞杂,主次不明,重理论,轻方法,没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 教材 继承 创新

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作为研究全人类语言共性规律的一门课程,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语概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叶宝奎主编 《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晓研主编《语言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网络远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王红旗编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刘富华,孙炜 编著《语言学通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编《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张树铮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8部语概教材。这些教材针对方方面面的学生和读者,既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有自考学生、电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本文通过对上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的比较,探讨目前我国语概教材编写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有所借鉴和助益。

二、编者对语概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取得共识

我国的语概教材总体上继承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注重对语言本体进行静态描写,注重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通过下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基本都包括了以下内容: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变化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这18部教材中,有5部没有单列出词汇一章,而是将词汇部分的内容分别融入语义和语法一章,如将词义与句义相并列融入语义一章中,将构词法和变词法融入语法一章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中。有2部教材的编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文字不是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文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没有将文字部分列入教材。通过梳理可以看出,编者在教材总体内容的编写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语概教材要向学生呈现语言本体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系统的整体面貌特征。除此以外,不同教材编者还在教材中渗透了自己对有些问题的独特理解以及自己的某些研究成果。18部教材的主要内容比较见下表。

三、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

语概教材既要继承传统语言研究的成果,从而保持学科体系的稳定性,又要引进“活水”,反映学科研究的新动态,这样教材才能保持理论的鲜活性。新世纪以来语概教材的编者秉承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重视理论的鲜活度和理论的实际应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新动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哲学家赛尔先后发表了“言语行为”理论,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1977年出版于荷兰的《语用学杂志》确立了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独立地位。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并将西方的理论与汉语特点的研究相结合,语用研究逐渐兴起。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中,有11部都单列语用一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主要从言语行为、言语过程、言语交际的原则以及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讲述语用学知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外语用研究的影响,我国语言学界在重视语言内部研究,静态研究、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逐渐从语言基本要素的研究扩展到语言运用和语言功能要素的研究,开始将目光转向语言的外部研究、动态研究与应用研究,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二)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迅猛发展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语言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交叉学科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了很多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上述18部教材中有10部教材都分别介绍了语言学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语言规划、语言康复、语言信息处理等语言学的应用学科以及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多种语言学交叉学科。在教材中积极引介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以及重视理论应用的编写理念。

四、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传统语概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或是框架的创新,或是观点的创新,或是编写形式的创新。

(一)框架的创新

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在继承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研究的言语的语言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构成了贯穿整部教材的框架。教材在第二章(语音)、第三章(语义)、第四章(词汇)中将言语的声音、言语的意义、言语的词汇与语言的声音、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词汇相并举进行研究,体现了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的结合;将一般教材中所论及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的发展变化融合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各章节知识之中进行阐述,体现了语言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有机融合。另外教材总论部分对语言学发展历史的介绍以及结尾对当代语言学交叉学科的介绍,这种编写框架突出体现了编者“力争将语言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静态与动态,单一与交叉,理论与运用等方面和谐统一的编写理念。”②

(二)观点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体现了编者各自新的、比较成熟的观点。

伍铁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在吸收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语言机制”的理论。该教材指出: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巧妙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源自人类使用语言的几种机制: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和经济机制,这些预设充分地说明了人类使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巧妙性③。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论及语言的形成过程,对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进行了现代阐释:指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与交际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某种人声跟某个具体的行为和环境联系的时间足够长,对应的频率足够高,这里便蕴藏了语言产生的契机,前者便是语言的语音部分,后者便是语言的意义部分。④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将语言看做开放的动态系统,对语言与外界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句法语义范畴以及语用范畴方面等进行了新的阐释。教材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现实现象分为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的指称。⑤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质疑,编者认为:任意性是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何一种符号都具备的属性,不是语言符号所特有的属性,语言符号的性质应该是指语言符号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符号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以语音形式为能指,线条性、多义性、历史传承性和层级性等方面⑥,这样的表述更严谨和科学。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倡导词式书写的理念,整部教材从拼音的标注到文字的编排格式,都采用了分词书写的形式,这是对传统汉字书写形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刘富华主编《语言学通论》针对语言符号的性质提出了交缘性。所谓交缘性是指语言同三个世界(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中的世界)之间的一种交叉联系。该教材指出:语言是自然界的产物,语言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语言的实体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但语言不是物质,语言与精神、意识有关,但语言不是精神也不是意识。⑦

(三)编写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语概教材以理论阐释与介绍为主,语言表达抽象而富有逻辑性,体现了语言学概论理论性与抽象性的课程性质,很多教材所选的语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综观新世纪出版的诸多语概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注意结合日常的生活语言来阐释语言理论,注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通俗,语料生动活泼

上述1 8部教材的语言总体上都比较通俗浅近,在理论阐述之后,往往结合生活中鲜活典型的语料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讲述语言符号的约定性时列举了著名艺术家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儿”,通过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相同的能指可以约定不同的所指,两种不同的约定形成歧解,令人捧腹。王红旗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阐释语言和言语关系时指出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但是个人的言语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就成为语言。编者举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词:“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这里的“投入”本为动词,但是在这句歌词中被词作者活用为形容词,随着电视剧的走红,歌词也被大众所熟知并接受,“投入”这个词也因此具有了形容词的用法,由个人言语进入社会语言。⑧总之,教材中生动活泼的语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理论的兴趣。

2.课后习题灵活多样

上述18部教材中大多数在正文之后都配有课外习题,还有的专门编写课外《学习指导》(如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上述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形式更加多样,这些习题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也有对理论问题的思考,还有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突出了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和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密切结合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灵活设计练习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生活中实际的语言现象的能力。气象谚语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请从符号的角度,分析“月晕”与“风”,“础润”与“雨”的关系。⑨语言符号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叫“狗”为“猫”,秦朝赵高指鹿为马,但结果鹿还是“鹿”,马还是“马”,这是什么原因?⑩彭泽润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附录部分设计了思考练习举例、考试题目举例、毕业论文写作入门知识、毕业论文题目举例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考试复习,毕业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编排体例更趋科学合理

上述18部教材,基本都在章节之后或书后列有

参考文献,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深化课堂所讲内容。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设计了课前学习提示,课后学习小结,课后扩展阅读小卡片,非常有助于学生自学。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等教材在章节前面引用了名言或警句,这种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的主旨和大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

五、问题与政策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国内语概教材在继承以往教材总体框架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静心思考,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庞杂,主次不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同高校语概课程的学时安排大致分别为:32、48、54、56学时,平均为47学时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学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并形成对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材内容的取舍以及主次安排是教材编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方面。目前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体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个人的创新性,除了介绍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中传统的成熟的理论和观点之外,还大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加入编者自己的一些新的见解,这样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涉及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教材越编越厚,如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中外语言学史的内容,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介绍近几年新兴的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编者个人有新意的但是并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教材内容庞杂,主次不明,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讲,了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语言学发展的新动向,对于学生了解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教材编者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内容的主次,切不可面面俱到,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可以考虑设置必讲内容和选讲内容或设置前文(核心内容)和后文(扩展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做到主次分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重理论,轻方法

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的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概教材的编写不但要包含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交给学生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不同语概教材中提及的语言研究方法有多种,如分布分析法、替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语言事实材料统计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穿插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之中,目前的语概教材缺乏对这些语言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有重理论而轻方法的倾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了理论,不知如何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语言事实。梳理归纳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贯通理论内容的一个过程,建议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应将语言研究方法与语言理论并重,适当加强对语言研究方法的介绍,这样可以对于学生将语言理论直接应用于语言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毕竟不同于专著,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稳定性,个人观点如果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就不宜轻易编入教材中,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继承性。另一方面,教材编写应与学术发展同步,积极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保持教材理论的鲜活度,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创新性。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教材编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语概教材编写中,一方面存在着长期炒冷饭,滞后学术发展的弊病,浙江师范大学池昌海教授曾撰文指出,当前学界在语音、词汇、语法、历史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领域收获颇多,但是教材对于这些方面的吸收较慢,教材中有的内容甚至在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面貌?。另一方面,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一味求新求异,以突出教材的特色而将自己或他人的没有被学界所公认的观点写入教材,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教材的编者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稳中求变,切忌盲目求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我国语概教材的编者在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上取得共识,秉承与时俱进,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理念,注重对语用与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积极引介,教材在框架、观点及编写形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编写应注意内容安排的主次与取舍,应适当加强方法的引介,应进一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希望本文的探讨对今后语概教材的编写有所助益。

注释:

①本文为第三届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苏州,2013)提交的会议论文。

②岑运强《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福建外语,1997年第1期,第11~18页。

③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47页。

④韩宝育《语言学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01页。

⑤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3页。

⑥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47页。

⑦刘富华,孙炜《语言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9页。

⑧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5页。

⑨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9页。

⑩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大学教材,2005年10月,第38页。

?池昌海《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5~8页。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叶宝奎.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韩宝育.语言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9]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彭泽润.语言理论(第五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13]崔希亮.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张树铮.语言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虽然不同的母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特色与个性,但是语文( 母语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对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及把握语文的技巧方法上,有很多是相通的。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年来太注重功利化主义的教化作用。虽然现在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语文思维却依然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语文驯化思想的灌输,语文课程变成了其他课程的延展课程。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在编写思维及编写原则上,应该学习美国的编写经验,摒弃肤浅的虚伪说教,强调词汇、阅读、作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强调阅读与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直觉、注重观察能力、注重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将语文教学内涵与个性化结合,那么,中国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譬如,美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国内写作教学普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不同的是,十分强调作文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美国的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给人挑毛病、提出批评,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使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尽量客观公正。②西方语文教材编写非常注重语文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语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清晰的表达能力。逻辑是判断的起点,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的保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通过对语言逻辑及语义的分析概括,把握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逻辑能力的把握运用。在西方及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宇宙、生物等多种知识性的阅读文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种知识的满足渴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科学判断的逻辑能力。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经选编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名篇,对于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

    目前的各种语文教材“经验型”居多,难有大的质量上的飞跃,主要原因是语文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缺乏借鉴和指导,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是“教学理论”而非“课程标准”。

    教学理论影响和决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影响和决定教材编写。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在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在后。在语文教材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及文学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一生的语言应用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时常提出“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到底应该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创新? 本文认为,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36-05

为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现状,把握最新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调研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范围

本文中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是指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的公共英语教材,包括综合教材也包括为听说读写译单个语言技能编写的教材。笔者以“高职”“英语”“教材”为篇名检索词,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然后剔除掉专业英语教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125篇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相关的论文。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的总体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的数量依次为37篇、26篇、24篇、30篇、8篇,共计125篇。2015年只统计了6个月的时间,不能和其他年份全年的发表量相比较。总体来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平稳、变化不大,相比2000至2010年10年间的107篇论文[1]的数值有较大增长。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一直不高,说明论文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作者大多数为教师,极少数为研究生或研究员,在这几年中没有与教材直接相关的出版、编辑人员发表与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总体来看,对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数量相对稳定、质量有待提高的时期。

(二)研究主题

在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类。这两类研究都体现出以教学现状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终点、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且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中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是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指导思想,是不分先后的。但实践研究中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却是一个由各个独立的环节组成的从先到后的循环。

借鉴以上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结合搜集的论文的具体内容,笔者将研究主题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的研究,也就是理论研究,其他五类是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实践研究。这六类研究主题虽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因为理论研究得出来的指导思想对实践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有借鉴意义,而且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因此对理论研究不再细分。这六类研究主题的内涵或特征如表2所示。

主题确定的标准有两点:第一,以作者自己的观点为准,而不是引用的内容。如很多文章里都引用了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那些都不是作者自己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以这些原则或理念为基础设计了教材的框架或对教材做出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都被归类为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第二,以作者的论点为准,而不是论据。例如有些文章先分析了教材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提出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或对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被归类为设计而不是使用。

从表3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方面的论文,但这里的设计大多是对已存在教材的修改建议,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改进有较多的思考,对教材的评价和使用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关注的方面。

1.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中教材编写的原则受到了较多的重视,例如黄玉君(2011)认为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突出职业场景、循序渐进和寓教于乐的原则[2];史洁(2012)从境界论的角度提出教材编写时应该关注教材内容的兴趣化、语料的生活化以及编写的科学化[3];蒙诗茜(2012)论述了“因材施教”原则下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制与开发的需求分析的原则,提出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4]。近五年的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只涉及到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还需加强对其他环节的理论研究。

2.教材设计

在本文中,教材设计被重新定义,这里的教材设计不仅是指对新教材的设计,还包括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在这一方面,以职业为导向或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的教材设计受到极大的重视。魏英玲(2011)提出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前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李奇(2011)提出应该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单元内容,创造低焦虑的学习环境[6];李芳芳(2011)认为教材的编写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要考虑到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7];谢盟梦(2013)提出英语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教材设计职业化,项目内容任务化[8];季正红(2013)认为应该基于CBI理念将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有机融合[9]。胥芝韵(2014)提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材的职业性[10]。甘利(2014)认为应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教材体系[11]。

教材设计中受到较多重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逐渐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12][13][14]。二是对教材的立体化建设的研究[15][16]。三是在英语教材编写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17][18]。

3.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教材编写的方向。这几年的论文中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中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材编写趋势。如张淑琴(2011)从对英语教学进行专业化改革的角度总结了英语教材编写工作的步骤与措施[19];王爱琴(2012)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下提出了“课程单元化,单元主题化,主题行动化,行动情景化”的教材编写思路[20]。赵玲洁(2013)提出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某一职业要求的各种能力[21],等等。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作者们详细介绍了所编写的教材的特色、框架、内容等方面,对编写的步骤与措施也有所提及,但相对较少。

4.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高小芹(2012)提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时效性和练习的实践性[22];侯丽娜(2013)认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关注内容上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有结构上的连贯性与引导性[23];张鹏(2013)提出的选择教材的思路是注重分级分类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24];梁春莲认为应该选择符合学生水平和专业特色的教材[25];总体来看,在教材选择方面,大家比较关注教材内容的职业化、教材结构的引导性以及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大多数作者认为,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结构要分级分类、循序渐进,要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选择这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5.教材评价

对教材评价的论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某套特定教材的评价,例如杜鹃(2011)对《高级职业英语》、皮艳玲(2011)对《成长英语综合教程》、冼嘉璐(2012)对《新潮实用英语》、王晓峰(2013)对《新实业英语教程(第二版)》和《新职业英语教程》、鲍彬(2014)对《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曾艳(2014)对《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都做出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教材都在不断追求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及高职英语发展的现状,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类是对教材的特定方面进行评析,例如王丽(2011)对阅读教材的易读度、黄艳萍(2012)对课文练习的设计、刘斌(2012)对听力练习的难度、刘丽(2013)对教材的文化内容、郑艺真(2014)对多模态内容、王丽媛(2014)对教材的职业取向等问题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6.教材使用

教材的使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黄文星(2015)从互动教材、蒋晓雯(2014)从听说教材、令亚贞(2012)从《走遍美国》这套特定教材的角度论述了使用教材的原则和方法;周静(2014)从概念隐喻、阮莲菊(2013)从词汇衔接、杜鹃(2011)从需求分析、许泽芳(2011)从融入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应如何使用公共英语教材。也有些作者提出了使用教材的通用原则和方法,例如黄小妹(2011)论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方法及具体措施[26];黄映雪(2012)提出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进行调整[27],成为大多数作者的共识。

(三)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例如,根据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根据数据收集的时间可以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根据研究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研究,等等。本文讨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在各个研究主题中支撑作者的观点的数据或材料是否来自有系统、有计划的采集和分析,因此笔者参照束定芳的界定,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28],实证研究又分为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种,其内涵或特征如表4所示。

125篇论文中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03篇,占82.4%。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22篇,占17.6%。相比前十年的论文中的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分别为90.7%和9.3%来看,已经有更多的作者开始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结论,说明研究的方法逐渐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实证研究方法出现在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的论文中,全部采用了定量研究法,主要是使用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或对教材的内容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数据表明,近五年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大多数是个人感想、操作描述、思辨探讨,虽然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采集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论文比例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较少。

三、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薄弱环节比较多,应从更全面的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是理论研究领域薄弱环节比较多。如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用研究来划分,对高职英语教材的理论研究应该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桥梁,在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是把心理学、脑科学、认知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成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和原则。但是这次收集到的论文中只出现了对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的理论研究,其他环节没有涉及。而且实践研究的论文作者们所借鉴的较为权威的理论,大多不是中国人创立的,更显示出我们理论研究的薄弱。

其次,在实践研究领域,对教材的使用和使用以后对教材做出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和设计构想是三个研究较为密集的方面,对教材的实际编写和选择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教材的编写是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编写出优秀的教材,其他环节才有实施的依据。在编写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编写的内容,同样应该关注编写队伍的组建、编写的步骤和措施等方面。选择优秀的、符合学生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加强对教材选择的研究,积极选择出更多优秀的教材并加以推广使用,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术研究缺乏规范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采取更加严谨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

规范的学术研究应该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取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并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近五年的论文主要采用的是非实证研究的方法,支撑论点的论据主要来自经验性的材料,其说服力有待商榷。采用实证研究法的论文都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虽取得了一些客观数据,但因为抽样程序和方法不规范,甚至没有取样说明,同样无法保证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也良莠不齐,不利于揭示教育规律。

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是需要有指导、有培训、有专家领路的。应该多给教师提供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高职英语教材研究的进展。最关键的是评价指标的指引,在当今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科研考核指标下,很难激发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严谨治学的动力。因此应该改进科研评价指标,鼓励更多的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

参 考 文 献

[1]张科峰.新世纪以来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64-67.

[2]黄玉君.高职英语口语教材编写刍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5):74-76.

[3]史洁.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分析――以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新境界英语》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8):48-49.

[4]蒙诗茜.“因材施教”原则下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与开发――基于需求分析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2(3):13-15.

[5]魏英玲.彰显职业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体系建设之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6):182-183.

[6]李奇.对高职公共外语教材设计的认识与实践――以《艺术设计英语》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7-8):225.

[7]李芳芳.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的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6-78.

[8]谢盟梦.高职英语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浅析[J].电子制作,2013(8):181.

[9]季正红.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0):49-51.

[10]胥芝韵.高职《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35):31.

[11]甘利.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探讨高职英语教材内容体系的改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24-28.

[12]田晓艳,戈玉和.从学习策略视角看高职英语教材词汇编写[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118-119.

[13]唐红梅.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开发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6):101-102.

[14]姜涛,魏伟,贾皎.谈高职英语开放型立体化教材资源的建设[J].校园英语,2015(1):67.

[15]凌来芳.高职英语视听说教材的多模态化设计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32-33.

[16]杨新焕.文化“走出去”与高职英语教材编写[J].中国出版,2011(24):28-30.

[17]莫川川.高职英语教材评析与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99-100.

[18]吴莎.合理开发高职公共英语校本教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8):32-33.

[19]张淑琴.高职院校英语课教材专业化的改革[J].才智,2011(34):298.

[20]王爱琴.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材的开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72-74.

[21]赵玲洁.基于DACUM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改革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3):72-74.

[22]高小芹.现行高职综合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教材选用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2012(23):114.

[23]侯丽娜.高职院校英语教材选用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164-165.

[24]张鹏.试论高职院校如何选用英语教材[J].读与写杂志,2013(3):37.

[25]梁春莲.论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84.

[26]黄小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教材利用技巧刍议――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0级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3-74.

[27]黄映雪.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使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23.

[28]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03.

[29][30]姚计海,王喜雪. 进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3(3):20-24.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实用性时效性

1引言:计算机英语教材现状

作为计算机及IT行业的行业性语言,英语有着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功能。目前,计算机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大部分都源自国外,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必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英语[1]。这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所在。

然而,由于国内许多大学的计算机英语课程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晚,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材虽然多达30种,但大多内容陈旧,缺乏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流行术语等,教材规划不够系统,编排也较为简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为了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往往选材广泛、内容多样,这固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因此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再次,部分教材虽然以经典原版教材为基础,在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课文中缺少规范性的学术文章,无法提高学生对专业学术论文的认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英语》为例,该书2008年更新至第三版,书中课文采用计算机领域英文时文和经典原版教材,但并未标注课文出处和作者。笔者以为,这并不是规范的做法。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无法对学术文献的规范性有初步认识。最后,大多数高校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驾驭能力,因此,教材也应更关注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多学习在其它专业课中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从事IT行业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教材内容较为全面,基本包括了计算机专业涉及的词语和知识,但时效性、实用性和规范性较差,不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实用工具软件。鉴于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相应的英文资料以及记载最新科技动态的学术论文进行讲授,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2 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议

教师选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并且注重教材的易用性和体系结构。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篇文章,其中,课程A为精读材料,课文B和课文C为泛读材料。考虑到课程的课时量(32课时)、课文的长度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要保质保量地讲授完整本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几年的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为此,教师应大胆删减教材内容。同时,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对学术文献规范性的认识,需要补充适当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删减教材内容

删减教材内容不仅仅指删减教材中的某些章节,还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组,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教材中的课文一般围绕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展开,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掌握必需的专业词汇,然后是用英语表达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语句。笔者建议重点讲解词汇以及与计算机理论相关的语句,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穿插对语句格式和语法的总结性讲解,而将与实践操作相关的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

2.2 结合专业软件,引入英文技术文档作为补充教材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大学英语课的延伸,无法将其与其它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使用英文软件,但很多学生在使用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当软件出现错误提示时也不知其意,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教师授课时可结合学生正在使用的专业软件,通过对软件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词汇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软件相关的英文技术文档作为教材,讲解常见操作的英文表达方式,若课时允许,甚至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按照技术文档一步步操作软件。

2.3 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最新学术论文作为补充教材

目前本科院校学生在大学四年级都要完成毕业论文,但如何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而言仍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从笔者今年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撰写英文摘要和翻译外文文献时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英语表达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难以阅读。考虑到一般大学都没有开设学术论文写作尤其是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则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中有必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篇幅较短的学术论文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提高学生对学术论文规范性的认识,培养其撰写英文摘要的能力。此外,学科前沿一般都先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然后再引入教材,其时效性远高于传统教材,因此此举也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英语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引入相关英文资料和学术论文作为辅助教材,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并且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朱绍禹;语文;教材观

一、对语文教材的编制依据做出了前瞻性分析

朱绍禹先生从教五十余年来,提出了许多关于语文教材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率先对语文教材编制的依据做出了分析。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前提应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

朱绍禹先生认为:任何学科的教材都是依据本学科的性质,遵循本学科的目标来编写。因此,编写语文教材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就要以此为基准,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教材编制必须体现其根本宗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既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对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掌握等,又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朱绍禹先生的教材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指导思想,即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他在《语文教育概说》中首先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五原则,其中的发展性原则就体现了这一点。

(三)语文教材编制要凸显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这个客观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经过反复论证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内容,学习其写作方法及特点等。朱绍禹先生也专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做了界说。他明确地说:“教材属于工具性质。”也就是说,语文教材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凭借,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和运用教材,能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制的标准

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语文教材的多元化建构中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语文教材编写上的新问题。为此,朱绍禹先生通过中外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标准。

(一)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改革不仅是语文教材自身不断完善,也是时代性的体现,这就要求语文教材在发展和编写理念上不断呈现出新特点。

1.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编写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朱绍禹先生在他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发展趋势》一文中也阐述了语文教材编写的理念,由此我们看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

2.应注意到新的学习方式

伴随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要求人们将目光由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的编写就要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材的形式应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应更加灵活多样,而非模式化,要与时代的特征相适应。教材的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避免传统语文课堂呆板、枯燥的现象。

(二)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社会传承和发展的烙印,它不仅包含本民族的,同时也含有他国的。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发展,不外依靠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创造而发展;一是通过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展”。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可想而知。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而,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无疑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广泛吸收世界文化

语文课程总目标要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课程教材理论,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教材。朱绍禹先生介绍和研究了外国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吸收了外国语文教育思想的营养,通过比较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为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应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衡量一部语文教材的优劣,不仅在于教材所体现出的思想性、科学性等,还有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1.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教材作为语文教学要素之一,其选取的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一切开放性的习题,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所以教材内容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给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较早提出了科学而有效地使用语文教材的先进理念

朱绍禹先生是建国以来较早进行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学者,他曾亲自参与编写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科学地提出了如何使用语文教材的先进理念。

(一)语文教材使用观

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教材与教师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借助、彼此生发、相得益彰的关系。由此,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既要有高质量的教材,又要有善于使用教材的教师。另外,随着人们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化,已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这样,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语文教师已成为教材的驾驭者。

(二)语文教材使用建议

语文教材是依据语文学习的共性而编写的,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见解、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再用准确、生动、易懂的教学语言传达给学生。此外,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做变通处理,从而深化对课文的体验,降低学习的难度。

以上是从语文教材编写的依据、编写的标准以及如何使用教材三方面对朱绍禹先生的教材观所作的简要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绍禹先生对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我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3篇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本文旨在梳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考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寻找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献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献530篇,硕士论文70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0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量,以期整体把握教材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其原因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加大了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献内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笔者在对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的内容

(1) 价值取向的研究。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也遭到非议,究其原因,即是当下语文教材编写价值取向的问题。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经典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二是儿童本位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民国教材的升温,一些研究者先后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教材的选文,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期选文能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二是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

(2) 性别角色研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对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不仅考虑到对于社会与时代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别文化。

(3)范文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以来对于范文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学儿童文学选文与编选儿童文学选文两个方面,指出在编选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慎重,应选取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要均衡不同体裁儿童文学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分布,提高儿童文学选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识系统的研究。语文教材如何选择和编排知识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一块,尤其是“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教材中汉字的量、序、法等问题,而对其他方面鲜少涉及。

(5)助读系统的研究。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导语、注释、插图、练习等内容,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对助读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研究,其他几个方面鲜有提及。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从插图的功能、分类、内容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对科学研究而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现状。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

(1)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比较研究法是极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国内各版本教材比较。就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比较的对象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主。第二,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的教材比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者通过对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两套教材的比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与失。第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通过中外教材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编写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

(2)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关注。文献量方面,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献类型完备,其中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的日趋增多,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专业群体的重视。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已经涉及价值功能、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结构以及对语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较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内容差异明显,受文选型教材的影响,有关选文的研究最为丰富,尤其是对儿童文学选文的研究;与此相对,性别角色、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旧相对匮乏。助读系统中插图研究较多,而对练习、导语等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训练价值等内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薄弱,这需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对语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陈聪.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语料库 大学英语教材 同意用语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我们对《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中有关英语教材研究论文的统计,教材研究的论文仅占索引所收英语研究论文总数的1%。这表明,我国英语教材研究偏少,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大学英语教材语言研究更显匮乏。

关于“同意”用语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Eggins 和Slade(1997) 就指出,同意用语的使用意味着交际双方的认同,是日常交际互动中最为常见普通的言语行为之一。然而在国内,很少见到关于同意用语的相关研究。

本文以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收集、统计和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表达同意的口语用语的采用情况,并将统计数据与VOICE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比较,找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同意用语与英国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的差别。为教材编者提供语料库对比分析的结果,作为修订完善教材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语料。本文关注于“同意”这个目前较少被研究的言语行为,选取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教材分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NH)(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大学英语实用视听说教程》(SO)(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听说》(C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是VOICE语料库(the Vienna-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该语料库拥有百万英语口语词条,被称之为拥有全世界最自然流畅和标准的英语口语的语料库。

2.语料处理和数据统计。本文采用计算机数据统计和手工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将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有出现的同意用语予以统计,计算其出现的频次。同时,选用VOICE语料库中涉及会话、讨论、会议等14个文档,5万多个词条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五个领域的语料片段中的同意用语数据进行采集,他们分别是交谈 (con)、会议 (mtg)、专题讨论 (sed)、小组讨论 (wsd) 和讨论(wsd)。

将大学英语教材和语料库数据中复现频率最高的同意口语表达进行对照,比较教材与语料库中出现的高频率同意用语的异同,找出两者的差别。

三、数据分析

1.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同意用语。通过对三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统计,我们共找出59条在不同场合表达赞同的口语同意用语。其中,《新视野大学英语》(NH)24条,《大学英语实用视听说教程》(SO)20条,《大学英语听说》(CE)15条。根据它们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和相似性比对,我们共统计出37条不同的同意用语。其中,出现2次以上的同意用语共22条,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列出(表1)。

如表1所示,在教材中排名前五的同意用语分别是yes, yeah, you’re right, right, that’s right。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22条同意用语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也不尽相同。

2.VOICE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我们将教材中统计出的同意用语与VOICE语料库采集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只有16条在语料库中出现,其中NH 12条、SO 6条、CE 4条均未在语料库出现。经过对语料库采集的数据筛选,我们分别统计出16条同意用语在交谈 (con)、会议 (mtg)、专题讨论 (sed)、小组讨论 (wsd) 和讨论 (wsd) 中的频次(表2)。

根据表2的数据,在VOICE语料库中排在前五位的同意用语为:yeah, yes, right, exactly, that’s true。其中,Yeah 作为同意用语出现439次,远高于其他表达方式。并且,Yeah在交谈中出现的频次最高。这足以说明,Yeah是口语表达中最为常用的同意用语。

四、讨论

大学英语教材与VOICE语料库中同意用语的异同。

表3由高到低列出了语料库采集的10条同意用语的出现频率,并与它们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发现了异同。

具体差异如下:

第一,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同意用语yeah在三套教材中均位列第二,教材中使用最频繁的是yes。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在汉语语言体系中,yes能更有效的表达肯定,yeah则显得较为随意。因此,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的教材编写者们,根据自己对母语的理解来选择语言。

第二,语料库常用语在教材中时有缺失,如:Sure, That’s a good idea, Definitely等,NH和CE有4-5条缺失现象。可见,教材编写者在选择同意用语时,需更加注重自然的表达,选择真实地道的语言。

第三,语料库中排名靠前的sure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表达赞同的口语用语,意外的是,只有NH使用,SO和CE均未采用。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材所选用材料的语言风格或多或少缺乏口语化特征。

第四,Exactly表达赞同的意愿较为强烈,在VOICE中排名第四,教材中却很少使用,尤其是NH和SO。教材编写者们忽略了真实语言环境中表达意愿的不同程度。赞同是一种积极的表达说话者与听者“一致”的策略。在交谈中,说话者为了表示一致和礼貌,会夸张或提高他们对听者的赞许和认同。(Brown & Levinson,1987)统计结果显示,教材中并未体现这一特点。

第五,教材中使用的部分同意用语并未在语料库中找到,如That sounds like good advice, That's a very nice thought, You may have a point about this。显然,这些表达是教材编写者自己创造的。

五、结语

本文经过比较分析VOICE语料库与大学英语教材同意用语数据,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教材所使用的口语同意用语存在较多不真实、不地道之处,部分甚至为编者自创。语料库最显著的教学用途是不仅为教材编写者也为教师选取素材提供来源。(Aston, 1997)因此,我们建议教材编写者在编纂教材时,应更加注重语言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可从英语语料库中选取简单、自然的表达方式。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删除汉语式的英语表达,从而提高中国英语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Aston,G.‘Enrich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Corpora in ELT.’ In A.Wichmann,S.F.et al.(Eds.),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London:Longman,1997.

[2]Eggins,S.and Slade,D.Analyzing Casual Conversation.Cassell,London,1997.

[3]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基于部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6).

【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立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B208)。

作者简介: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第15篇

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9 外国语学院(电话:89685452)  121       055107法语笔译  10       01 法语笔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14 翻译硕士法语③360 法语翻译基础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科目:0910 法文综合;0912 专业面试 《翻译概论》许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法汉翻译教程》许钧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法语专业高级阅读、翻译、写作教材。任何大学语文教材。 专业学位,学制3年。不接受单独考试。 055105日语笔译  10       01 日语笔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13 翻译硕士日语③359 日语翻译基础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科目:0909 日文综合;0912 专业面试 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日语专业高级阅读、翻译、写作教材。任何大学语文教材。 专业学位,学制3年。不接受单独考试。 055101英语笔译  30       01 英语笔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11 翻译硕士英语③357 英语翻译基础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科目:0908 英文综合;0912 专业面试 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英语专业高级阅读、翻译、写作教材。任何大学语文教材。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025-89685922。不接受单独考试。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3       01 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3 基础英语④963 英语语言学 复试科目:0901 中英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出版的英语专业阅读、翻译、写作教材。《英语语言学纲要》丁言仁、郝克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语言学实用教程》陈新仁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任何英语编写的英语语言学教材。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翻译学 03 双语词典学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4       01 朝鲜(韩国)文学(含文学翻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0 基础朝(韩)语④970 朝(韩)语专业知识综合 复试科目:0907 中朝(韩)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出版的朝(韩)语专业阅读、翻译、写作教材。《韩国语语言学通论》李翊燮著,外文出版社;《韩国现代文化》李善伊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韩翻译教程》张敏、金宣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朝鲜文学史(近现代部分)》(朝文版)金柄珉著,延边大学出版社。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朝(韩)语语言学 03 朝鲜(韩国)历史文化 050207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2       01 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9 基础西班牙语④991 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 复试科目:0906 中西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现代西班牙语》(1-6册)董燕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任何西班牙文编写的西班牙文学史和拉丁美洲文学史教材。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不接受单独考试。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6       01 日本文学(含比较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2 俄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7 基础日语④971 日语专业知识综合 复试科目:0905 中日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出版的全国日语专业统编教材。任何日文编写的日本文学史、日本概况、日本文化史、日本近代史教材。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日本语言学(含比较语言学和翻译) 03 日本文化(含比较文化) 050204德语语言文学  7       01 德语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5 法语③656 基础德语④969 德语专业知识综合 复试科目:0904 中德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国内出版的高级德语教程。任何中德文编写的德语文学史和语言学教材以及跨文化日耳曼学读物;《文学与认识》王炳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德国概况》Renate Luscher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德语语言学 03 跨文化日耳曼学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  6       01 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③655 基础法语④967 法语语言文学 复试科目:0903 中法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全国法语专业统编教材。《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翻译概论》许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当代法国翻译理论》许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任何法文编写的法国文学作品选读或法国文学史。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考生在第(4)门法语语言文学的考试中,可根据报考方向选答题目。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法国当代文学 03 法语语言学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  7       01 俄语语言与文化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1 英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4 基础俄语④965 俄语语言文学 复试科目:0902 中俄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东方俄语》(新版)(1-7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时代俄语通论》张家骅编,商务印书馆;《现代俄语语言理论新编》(俄文版)徐来娣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俄国文学史》(俄文版)任光宣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俄罗斯文学选集》(俄文版)张建华等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考生在第(4)门俄语语言文学的考试中,可根据报考方向选答题目。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俄罗斯文学 03 俄语修辞学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36       01 英美文学与文化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3 基础英语④964 英美文学 复试科目:0901 中英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出版的英语专业阅读、翻译、写作教材。《英国文学选读》(第三版)王守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陶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任何英语编写的英美文学史教材。 本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报考01方向的考生必须选考A组考试科目,报考02、03方向的考生必须选考B组考试科目;A组和B组分别排名,A组招收20人,B组招收16人。不接受单独考试。 02 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62 俄语 或 263 日语 或 264 德语 或 265 法语③653 基础英语④963 英语语言学 复试科目:0901 中英文综合能力;0911 口试 近年来出版的英语专业阅读、翻译、写作教材。《英语语言学纲要》丁言仁、郝克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语言学实用教程》陈新仁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任何英语编写的英语语言学教材。 本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3)(4)两门课的总分排名;报考01方向的考生必须选考A组考试科目,报考02、03方向的考生必须选考B组考试科目;A组和B组分别排名,A组招收20人,B组招收16人。不接受单独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