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在各类文体中,不少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又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一种论证的逻辑力量,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三、说明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的思维能力应该包括思维方法(分析、综合等)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能力,根据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这里着重谈谈思维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思维形式问题我们结合到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去讲。 学写说明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它的方法都是由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派生出来的。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互依存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经历一个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才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说明事物,就是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而要能看出这种差异性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在思想上先能够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通过比较认识,看其具有怎样的个别特征,然后再把这些个别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这是写说明文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维过程。比如《如鼠》一文,作者为了抓住松鼠的特征,即从思想上把松鼠分解为外貌、习性、性格三个方面,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松鼠外貌的特征是“漂亮”,习性的特征是“驯良”,性格的特征是“乘巧”,然后再把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即文章开头所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乘巧,很讨人喜欢。”所以,要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善于对事物进行思想上的分析和综合。 比较,也是为了能够找到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个体与同类的比较,或异类事物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松鼠》中说:“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松鼠和四足兽是个体和类的关系,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到它与其它四足兽的不同即在于“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这就抓住了松鼠不同于其它四足兽动物的特征。《松鼠》中还说:“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松鼠与山鼠同属鼠类而不同种,是并列的两类事物,这样一比较,就把松鼠不同于山鼠的特征区别出来了。有比较才有鉴别,越是相近的事物就越是需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找出它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常常是对事物一边进行分析,一边进行比较,看事物之间的差异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要教学生能够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还必须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从初中生初学说明文的情况看,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往往看到的是事物外在的一些现象,而且说得很笼统。这说明学生还处在一个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更不善于通过比较来鉴别事物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说明文的思维能力,一开始就要抓好分析和比较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分析和比较,就不难抓住事物的特征。 分类,是在上述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特征进一步分门别类的方法。为了把事物说清楚,在说明文中常常需要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成因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像《万紫千红的花》、《食物从何处来》、《看云识天气》、《向沙漠进军》等课文,就都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通过分类,便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被说明的事物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特征,以及种与属之间的关系。分类实质上也是一种分析、比较和综合,不过它是在更高的思维层次

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因此,要教学生学会分类,关键在于能够让他们科学地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对事物进行类别上的分析、比较和区分,再把各类的特征综合起来。 抽象和概括,是指为了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出来,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抽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与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开来,从而抽取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则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彼此是紧密联系着的。概括须依赖于抽象,而概括又是抽象的必然发展。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时,就不单进介绍赵州桥的形体结构,而是从对桥的形体结构分析出发,分四个方面研究了桥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这就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然后经过概括,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这就达到了对赵州桥的理性认识。在说明文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分析、综合是基础,而抽象、概括是关键。要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看到本质,能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必须对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予以特殊的重视。学生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了,说明事物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他们具备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就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在各类文体中,不少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又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一种论证的逻辑力量,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三、说明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的思维能力应该包括思维方法(分析、综合等)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能力,根据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这里着重谈谈思维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思维形式问题我们结合到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去讲。 学写说明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它的方法都是由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派生出来的。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互依存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经历一个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才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说明事物,就是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而要能看出这种差异性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在思想上先能够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通过比较认识,看其具有怎样的个别特征,然后再把这些个别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这是写说明文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维过程。比如《如鼠》一文,作者为了抓住松鼠的特征,即从思想上把松鼠分解为外貌、习性、性格三个方面,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松鼠外貌的特征是“漂亮”,习性的特征是“驯良”,性格的特征是“乘巧”,然后再把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即文章开头所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乘巧,很讨人喜欢。”所以,要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善于对事物进行思想上的分析和综合。 比较,也是为了能够找到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个体与同类的比较,或异类事物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松鼠》中说:“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松鼠和四足兽是个体和类的关系,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到它与其它四足兽的不同即在于“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抓往嘴里送东西吃”,这就抓住了松鼠不同于其它四足兽动物的特征。《松鼠》中还说:“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松鼠与山鼠同属鼠类而不同种,是并列的两类事物,这样一比较,就把松鼠不同于山鼠的特征区别出来了。有比较才有鉴别,越是相近的事物就越是需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找出它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常常是对事物一边进行分析,一边进行比较,看事物之间的差异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要教学生能够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还必须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从初中生初学说明文的情况看,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往往看到的是事物外在的一些现象,而且说得很笼统。这说明学生还处在一个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更不善于通过比较来鉴别事物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说明文的思维能力,一开始就要抓好分析和比较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分析和比较,就不难抓住事物的特征。 分类,是在上述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特征进一步分门别类的方法。为了把事物说清楚,在说明文中常常需要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成因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像《万紫千红的花》、《食物从何处来》、《看云识天气》、《向沙漠进军》等课文,就都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通过分类,便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被说明的事物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特征,以及种与属之间的关系。分类实质上也是一种分析、比较和综合,不过它是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因此,要教学生学会分类,关键在于能够让他们科学地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对事物进行类别上的分析、比较和区分,再把各类的特征综合起来。 抽象和概括,是指为了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出来,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抽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与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开来,从而抽取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则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彼此是紧密联系着的。概括须依赖于抽象,而概括又是抽象的必然发展。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时,就不单进介绍赵州桥的形体结构,而是从对桥的形体结构分析出发,分四个方面研究了桥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这就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然后经过概括,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这就达到了对赵州桥的理性认识。在说明文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分析、综合是基础,而抽象、概括是关键。要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看到本质,能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必须对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予以特殊的重视。学生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了,说明事物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他们具备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就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构成体,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精细的研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形成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把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整个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和系统、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全面、精确的考察分析,以达到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目的,取得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文学形象研究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文学形象研究方面单维的、机械的、静态的自我封闭式的传统思维方法,代之以多维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式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文学形象的研究水平。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系统功能又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各要素密切协调,整体功能就可能成倍增加。反之,整体功能就可能下降。二是相关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研究时,要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三是动态性原则。系统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动之中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考察时,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要在运动中来把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就人物性格而言,随着系统科学对文学领域的渗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物性格是一个由多种性格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我们必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例如,《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刊载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林兴宅老师的论文《论阿Q性格系统》,该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阿Q性格,探讨阿Q典型的性质、阿Q主义的来源及其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普遍性等较难回答的问题,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阿Q复杂的性格世界。了解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分析人物形象了,例如,研究明清小说,可以选取诸如《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赵云新论》、《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徽商形象》等具有创新性的题目。

二、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法是指确定客观对象及其过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区分事物,就得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例如,对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礼制下的叛逆女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她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环境、反叛性格、爱情历程、形象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再如,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总结出同与异的思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为了方便阅读,不妨用一个直观形象的表格来呈现[5]。比较分析方法按不同的标准,主要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同类比较,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不同点;异类比较,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横向比较,是将同类不同对象放在同一标准之下,进行对比研究;纵向比较,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宏观比较,是将大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对比研究;微观比较,是将小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局部对比研究。由于比较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此,比研究单一对象更容易出新意一些。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形象,其基本步骤如下:一是明确比较研究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只有明确了比较研究的目的,才能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研究能够集中进行。二是尽量多地占有相关资料,以确保比较研究全面而准确。三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从中得出有关比较的有用材料,为确定比较结论做好准备,这是比较研究的核心环节。四是得出比较结论。

在文学形象研究中运用比较方法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首先,比较的对象要有特定的联系,即要具有可比性。例如,安娜和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6]。晴雯与小红,是或曾经是怡红院的丫头,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与命运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一个是无家孤女,刚烈率真,疾恶如仇,向往平等,从不献媚于主子,到死都没有改变问罪于天的姿态;一个是家生女儿,世故圆滑,努力钻营,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献殷勤的机会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得到较好的归宿[7]。可比性是决定文学形象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获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其次,比较应在性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再次,比较的标准要同一,只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能用两个以上的标准。此外,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学形象,应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避免根据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资料轻率下结论的不良做法,从而保证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在中外文学形象比较研究领域中,可供比较研究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例如,《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安娜与娜拉形象差异比较》,《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屈原与浮士德形象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简•爱和林黛玉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之比较》,《贾宝玉和汤姆•琼斯的爱情观比较》,《女性双形象,辉耀东西方: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两个在梦中跋涉的不幸女人———论爱玛和潘金莲形象》,《涓生与奥涅金形象比较谈》,《白流苏和紫姬形象比较》,《〈日出〉中金八与〈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父亲形象塑造比较研究》,《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等等。

三、具体与抽象方法

具体与抽象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谓具体,就是许多特定的统一整体;所谓抽象,是从许多事物和现象中,舍弃个别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来,形成概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的途径。学术研究总是先从具体存在的事物入手,通过对大量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研究,舍弃个别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和本质的东西抽取概括出来。有了这样的思维抽象,我们的研究还要从抽象到具体,即通过分析和综合学术研究对象诸多方面的规定性,掌握其内在联系之后,将研究对象多样性的统一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具体地再现出来。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使认识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使学术研究不断深化。

四、分析与综合方法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几个方面、几个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综合是把事物的部分、各个方面、各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分析是变整体为部分,化全部为局部;而综合则相反。但它们有统一性,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产生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研究和认识过程。分析又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二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五、归纳与演绎方法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培养需要: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

教学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

二、诊断病文,对症下药

1.明确概念和写作要求:

一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

二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2.诊断病文:结合《相识数十载伤别离》这篇文章来为这篇病文诊断: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问题:(1)赏析角度(观点)不明确;(2)观点和具体赏析内容不相符;

(3)赏析评论过程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文本;(4)语言不充实、不完整,表述过于简单。

3.策略总述:观点和鉴赏角度要明确清晰;(审清题意)细节赏析要充实:

三、教授技巧,经典引路

技法一:简洁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饰人物的形容词

ü 抓人物描写进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评价(侧面)

【小试牛刀】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鲜明,请你通过文中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赏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技法二:结合文本分析

......细节体现了........

......语言(神态、心理)传达了......

......事件表明了......

两点法:在具体赏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词句细节或是文章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细节抓两点。可选择:字词+字词、字词+事件、事件+事件。

(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写作无法、不会下笔的学生,是一个技巧参考,具体赏析过程时细节把握也可选1点、3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试牛刀】

根据表格内容将《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细节总结成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完整性。

经典引路: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儿子痛苦,能够包容儿子暴怒,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表明了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无措,传达了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总结人物形象

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简单总结,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

例:这样一位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让人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亲启发,考上大学的感恩与对父亲的敬爱,也字里里行间尽显了。

【文不厌改】

对比之前对《相识数十载伤别离》文章的赏析,结合我们课上的写作技法,对之前的病文进行修改。组内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篇作,班级展示。(教师总结示范)

四、作业:鉴赏经典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培养需要: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

教学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

二、诊断病文,对症下药

1.明确概念和写作要求:

一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

二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2.诊断病文:结合《相识数十载伤别离》这篇文章来为这篇病文诊断: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问题:(1)赏析角度(观点)不明确;(2)观点和具体赏析内容不相符;

(3)赏析评论过程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文本;(4)语言不充实、不完整,表述过于简单。

3.策略总述:观点和鉴赏角度要明确清晰;(审清题意)细节赏析要充实:

三、教授技巧,经典引路

技法一:简洁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饰人物的形容词

ü 抓人物描写进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评价(侧面)

【小试牛刀】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鲜明,请你通过文中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赏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技法二:结合文本分析

......细节体现了........

......语言(神态、心理)传达了......

......事件表明了......

两点法:在具体赏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词句细节或是文章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细节抓两点。可选择:字词+字词、字词+事件、事件+事件。

(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写作无法、不会下笔的学生,是一个技巧参考,具体赏析过程时细节把握也可选1点、3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试牛刀】

根据表格内容将《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细节总结成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完整性。

经典引路: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儿子痛苦,能够包容儿子暴怒,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表明了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无措,传达了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总结人物形象

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简单总结,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

例:这样一位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让人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亲启发,考上大学的感恩与对父亲的敬爱,也字里里行间尽显了。

【文不厌改】

对比之前对《相识数十载伤别离》文章的赏析,结合我们课上的写作技法,对之前的病文进行修改。组内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篇作,班级展示。(教师总结示范)

四、作业:鉴赏经典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对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一般以参观者行为为中心,通过参观者的满意度和跟踪调查分析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今后对展示空间的研究不是以空间和展示物的布局为主,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对展示空间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图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五,调查工具使用跟踪调查,基本评价,问卷的比较多。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研究中以问卷构成和基本评价为主,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调查的研究中跟踪调查和观察调查是必须的。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艺学;人物形象;语文教学

引言:语文教学的内容正是文学作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文学的视角对语文教学进行一番审视。其中文艺学就与语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艺学的一些理念、观点与当今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的改革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且语文教学的内容恰恰正是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物形态分析

与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不同,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占主导地位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宗旨进行选取的。所以,它的构成常常是以比较简单的,符合语法规范的短篇文章为主,以培养中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对文学的欣赏。所以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先用简洁流畅的记叙文、小说为重点课文,其中的人物可以说是分析的重点之一。

(二)正面形象较多

中学语文课是教书育人最好的实践场所,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不仅要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写作能力,而且还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正面的宣传引导也就非常必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出于教书育人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正面形象占了绝大多数。

(三)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居多

文艺学中的“圆形人物”(是扁平人物的复杂化和丰富化)最大优点就在于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参与进去,和作者共同完成人物的塑造,所以圆形人物是不定型的。所以,中学语文教材常常选取一些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来作为学习的重点。即使是圆形人物,如阿Q、林黛玉、葛朗台等,在课文中也常常被简化为单一性格。

二、人物塑造的技巧分析

我们在课堂上应如何进行角色塑造的分析,从而学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要发掘作品语言的潜台词

不放过人物的一举一动和片言只语,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发掘其中的言外之意,才能更好地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本性,领略到无穷的审美乐趣。

(二)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们常常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直线式的思维,就容易产生两种错误的结果:第一种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生硬理解,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变,缺乏创造和发现能力,这恰恰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大忌。我们必须从各人独特的个性出发,抓住人物本质特征,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物。

第二种是对写作技法的绝对化。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也有自身的局限。如果我们在分析人物时只是注意了它的长处,忽视了它的局限,那就容易曲解文学作品,甚至会使学生在写作中滥用各种技巧,反而失去了真实性,显得生硬做作。

(三)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

由于中学生容易犯教条化和绝对化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人物塑造的技巧时就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不断替换练习,把高超的技巧和一般的语言运用加以对比,这样能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品中所用艺术手法的巧妙。

三、人物形象的价值判断

创造人物和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目的不在人物本身,而在于通过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真实性判断

人物的真实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活真实,指实际存在的一切具体的生活现象的真实;另一种是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自身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教会学生辩证地掌握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既不能把艺术中的人与事照搬到现实中来加以模仿,也不能用现实中不存在为由来否定艺术的真实。

(二)道德判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又要如何进行人物的道德判断?

⑴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

一方面,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赞美,使他们牢固树立善的观念和对善的向往。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恶行的揭露批判,使学生产生对恶的痛恨和厌恶感。逐步教会他们如何辨别真假善恶,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

⑵ 摆脱简单的是非判断标准。

一些圆形人物人物大多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性格。和现实中的人物一样,他们也是善与恶的多重组合。对于,这样的人物必须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⑶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区分欣赏和批评。当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作一般欣赏时,我们可以把天平倾向情感,可以毫无理由地爱或恨某一个人,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渲泄和补偿。而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时,就应该让理智占据上风,对人物进行客观分析。

(三)审美判断

美的人物形象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⑴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作为作品核心的人物形象更应该是作家独特的创造,蕴含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如“润土、刘兰芝、孔乙己“等这一个个不朽的文学形象,都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都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⑵人物形象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只有从心灵上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满足了读者这样或那样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

⑶用艺术的形式将真和善的东西表现出来。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美不仅仅表现在漂亮潇洒的外表,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人的心灵。一般来说,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人常常表现正义的力量,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⑷化丑为美。

描写丑的事物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在现实世界中有种种暴行恶行的人,是人们否定的对象,丝毫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然而,当他进入了文学作品后,通过作家的艺术提炼和加工,却具备了审美因素,具有了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内容中,丑的形象是非常多的,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这些丑的形象也能给人审美感受。

四、小结

文艺欣赏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艺术魅力的感受,因为文学艺术是人生的知识,它涉及社会人生的一切领域。文艺作品作为社会人生的某一境界的整体展示,必然是一个多维多向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2015年江苏语文学科考纲中,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那么根据这两点要求我们就把2104以后的文言简答题型大致分为这两类。并且从学生错误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后总结解答方法。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1)概括原因

典型例题一:(2014江苏卷)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学生问题答案: ①内心脆弱胆怯,怕被浮薄的世人笑话。②拒绝担当老师的名称。③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 分析:问题在于①②两点之间有重复,①就是②的具体体现,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要合并答案中的同义项”。

典型例题二:(2009上海卷)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学生问题答案:

①伯父、父亲都隐居。②用《易》占卦,得《遁》之九五。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忽略了内因,外因显然不是主要的,另外根据分值2分应该先答主要原因即内因。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根据分值,抓主要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

典型例题三:(2011上海卷)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学生问题答案:

①顺应天时。②爱民。③遵循客观规律。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没有仔细审题,题目是“联系文本简析”而学生的答案是概括。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仔细审题”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型例题: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2015.2.5南通市第一次调研《寄答京友》)参考答案:①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

(3)带有一定开放性的推断或想象题

典型例题: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淮安市第二次市统测) 参考答案: 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4)对文章事理的关系分析

典型例题: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对王孟端的《江山秋霁图》进行了述评?强调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校联考) 参考答案: 本文通过对王孟端《江山秋霁图》的画面、艺术构思及其内涵的述评,强调“作字作画,在人品高下”的道理。

综上所述,根据归纳与概括内容要点的四种题型分类,总结出的步骤与方法是:

①仔细审题(概括、简析、联系全文,第几段中,措施、理念、请用自己的话……)②寻找答题区间,理清层次;③删选信息,合并同义;④组织语言作答(摘录法、提取法)。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这类题其实就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出有关涉及到人物描写的句子,并从多方面综合对人物进行鉴赏分析。从这几年的上海卷分析,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并不难,但是都限定了字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提出了要求。例如2010年上海卷: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再例如2011上海卷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这两个题目都对字数提出了要求,那学生的答案就要求相当的概括和精确。除了正面考察人物形象,有些题目也从侧面人物着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例如2009年上海卷: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是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从上述题目中我们可以总结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是①仔细审题(字数、划线句) ②参考小说考点复习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抓住人物间关系、置于典型环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皮亚诺数学归纳法,产生了与其相对的皮亚诺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沿着这种归纳、分析的相对逻辑性,发展成了现代数学体系。那么,世界上只能有这一种皮亚诺数学归纳法与依据这个原则产生的分析法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数学方法。因为无论是归纳法还是分析法,它们都是数学方法。

那么,现代数学是如何来定义数学方法的呢?现代数学的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技巧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结构进行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揭示对象运动规律的方法。

显而易见,数字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现代数学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方法和公理化方法等。

那么,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方法又是什么呢?我们在前面讲到了形貌的具体性与属性的抽象性,讲到了数值的绝对精确性与属性形貌的相对混沌性,讲到了事物形貌与属性的普遍存在性与事物内外形貌与属性的特殊结构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数学所表达的认识方法是在数值、形貌、属性三个内容上的共同体系。而现代数学则仅仅是表达数值的纯粹量值观。

所以,现代数学需要概念、理论、技巧的模型或者公理的先行置入。并不具有数学科学的可实验性与从实践中产生的具体过程表达性。它首先需要数学上的圣人来建立模型或者发现公理。并在圣人创立的模型与公理中去继续发扬光大。

而中国传统数学是建立在界说与道说两个理论体系下的形貌属性数值理论体系。界说有面界、线界、点界、体界、系界五种认识论与方法论,道说有数值、数字、数位三种认识论与方法论。界以示形,道以示数。量、形、意、数,式、态、型、势浑然一体。全体认识、整体认识、总体认识合而为一,孤物独识、格物致知、博物辨识清晰可分。数理、物理、界理、道理、四理合一。显而易见,它已经再也不是现代数学所指的狭义数学方法了,已经超越了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结构进行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揭示对象运动规律的方法定义范畴了。而是所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变化的事物,来进行一体化的研究了。也就是说,它所描述的数学对象首先应该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具体事物。揭示一个描述对象的运动规律,并不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身运动规律,而是在大自然运动规律之中的运动状态。而且这种运动状态必然与大自然的整体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存在必然的规律性。它必然随着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变化。

这样,中国传统数学方法,就不能是孤物独识的数学归纳法,它必然是一个描述对象与大自然整体环境与描述研究对象统一的一个数学体系。所以,单纯的量值数字性表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于这个认识层面上的需求。

那么,如何通过数学归纳法与分析法表达出中国传统数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呢?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数学归纳法与新的数学分析法。

在现代数学中,归纳法与分析法是两个分科科学的研究范畴。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归纳法与分析法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那么,这个文化体系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说:来源于易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自易经之后,易经之前的所有认识论与方法论都在商周文化断档中莫明其妙的消失了。与易经后天八卦最具有关联关系的内容就是先天八卦了,但是,除了先天八卦的四版本卦符仍然在民间有流传之外,已经没有具体说明其科学理论或者数学理论的文字著作了。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语文教学对学生母语文化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多数人的语文能力都是在语文教育中得以养成的。而小说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整个语文教育更是具有现实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对于教学效率提升的需求显得愈发迫切,所以急需相关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手段予以创新,以此来强化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小说教学法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应运而生。但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深重,短时间很难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和调整,去完全掌握小说教学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说教学法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小说教学法的效用。本文就将主要介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

一、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正确地运用小说教学法,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中心,通过故事描写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充分地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小说设定的线索引导他们去做人物分析,从而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小说写作特点试图理解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分别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形象是贯穿小说整个文章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加强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环境更多是起到渲染作用。根据小说自身的的特点,笔者认为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应采取三个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着进入人物分析,最后在两者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此,在阅读小说时,不能急于进入小说主要情节,要先通过与学生讲解课文体裁,让学生先了解小说概念特点,最后解决课文后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分析,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三部分,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事件发展过[(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是小说的看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塑造典型人物,因为这是小说的灵魂,也是反应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物间复杂关系,以及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分析情节能力,因为分析好故事情节,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了解了故事情节便可以让读者产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头绪,了解了事件发展脉络,这样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便学生对文章更好理解。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性格,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从中获得喜悦感。因此,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考虑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细细品味小说,熟悉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三、通过描法来分析人物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经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某些品行的代名词,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阿Q的落后愚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同时结合情节、环境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认识到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描绘来分析人物,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探析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分析乐趣,在对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人物实质上是小说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物展开的,因此,在小说教学法中要使学生们走近小说人物。

四、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实践活动

一味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辅助。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鉴于职业高中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强,而能动性却普遍较高的现象,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说语文教学法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教材中的某一关键语句进行讲解时,可能会引发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仔细了解课本原文的条件下,开展辩论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辩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课本的学习乐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知识的印象,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另外,教师[(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还可以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课文或相关情节进行情景演绎,引导学生将这类情节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们去排练表演。在表演学习之后,写出个人的感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小说教学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辅之以有效的指引,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进行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新奇想法和观点不应随意抹杀,而是根据其性质或是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引,或是进行合理的指导改正。相关的教师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去掌握小说教学法的精髓,强化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妮.“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2.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已有数十载。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深远的、与日俱增的影响。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逻辑结构等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学术文献凤毛麟角,多在教科书中略有涉猎,而且众说纷纭。这是各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可视为学科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学科的逻辑与性质,属于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关系着学科研究边界的界定,一学科和他学科的区别。对于学科分类的标准,在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英国学者培根根据人类的理性能力(记忆、想象、判断)对学科分类的主观唯心论,法国学者圣西门否定这种主观分类标准,提出以客观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圣西门提出的客观对象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机械对象,他以辩证发展观把学科分类,学科间的转化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从而陷入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分类历史的基础上,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科学分类的客观性与发展性原则,主张按物质运动形态对学科进行分类。后来有的学者提出以研究方法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总的说来,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是学科分类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科学分类的框架,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及其分支。尽管科学分类仍在发展,但笔者认为,以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分类的标准,应是其研究对象,即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作为基本标准,力求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因而科学地界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可以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的基本依据。

第二,它关系着学科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体系的构建,应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基础,它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在人主观认识上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某一个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科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必定是人们认识某一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如果人们不明确其研究的客观对象,也就难以发现其特殊的质和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逻辑体系。

第三,它关系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空间的扩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化。伴随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每一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扩展和深化,研究方法、技术手段逐步改进和完善,乃至学科间相互交叉。但每一学科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其研究的客观事物也必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科学的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四,它关系着人才培养和学科持续发展。任何科学发展都经历了从逐步形成到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科学在代际之间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代人持续不断的探究和努力,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继承才可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作为未来新一代学者,首先要继承前人积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人已经确立的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逻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

二、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可以作如下归纳:

1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已故中国教育经济学家杨葆焜也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教育经济学的词条释文中也作出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也包括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指向的是宏观上教育与教育的外部即经济的相互关系。

2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这种意见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将经济学,尤其是投资经济学移植到教育经济学中的表现。同人类的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一样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教育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价值观的形成等,这种资源投入与产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3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科恩在他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货币与否的情况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及在社会各种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种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这种表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教育经济学中的移植。西方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上述三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所作出的概括。应如何确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笔者认为恩格斯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的排列,因而它的重要性也正在这里。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形态分为物质、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五类,与此相应,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五类。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教育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也有别于人类社会运动的其他形式,其本质的规定性在于传承和传播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次为父传子、师徒制、近代的以班级和学校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以及与之并存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职前和在职培训等等。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社会其他运动形式,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乃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规律。与此相适应,与教育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便逐渐形成。

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或运动形式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从教育的外部关系看,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教育的增长速度,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教育对经济也具有与日俱增的作用。从教育内部来看,教育中也存在着经济活动。教育的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品质、道德的形成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着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问题。但教育中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也有其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既然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它所用的基本工具,应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作出如下的规定:“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前述不同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都是正确的,都暗含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区别在于他们强调的着重点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外部关系中同经济的相互关系;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内部有效配置。

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是该学科研究的客体运动规律在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反映。教育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呈现出纷繁的运动形态,再加上人们主观认识的差异和发展,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不尽相同,并在不断发展。但是当我们确立了它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运动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仍然有可能对其内容和体系作出粗浅的概括。

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曾将教育经济学的内与效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如果将教育经济学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借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尝试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架构:微观或学校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的需求与生产、教育成本与效率、教育的“市场”结构、教育的组织与治理结构;宏观教育经济学(或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经济学)包括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收入分配、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这种概括极其粗浅,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三、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最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所达到的对客观世界抽象地、系统的认识。当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它关系着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关系着各项研究的成效。因此,在科学与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门探究研究方法的方法学科,包括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世界观层次的基本方法,二是各学科的具体方法。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应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学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次终结。

作为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在上述基本方法论基础上,取决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人们必须按照对象的特点,采用能够充分认识对象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方法。通常人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大类。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人类的精神现象。他们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例如,自然现象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可重复的、无目的的,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则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重复的、有明显的目的性。因而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学易于做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难以做到。自然科学广泛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和实验方法,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往往“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诚然,这些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之间也呈现相互交叉。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基本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有西方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有各自的具体方法。这里只对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作一概述,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初来源于西方科学哲学中孔德主义和库恩的规范主义。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体系实际是怎样运行的。它作出经济行为的有关假定,对行为的后果作出分析和陈述,并以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检验。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准则,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前者主张摆脱价值判断,后者主张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规范分析的演绎前提和结论,必须通过实证分析的实践检验,而实证分析要以规范分析为前提。经济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还在于改造世界。实证分析的问题,来自于规范分析,而且为规范目标服务,实证分析中推理的“逻辑取向”也是由规范分析规定的。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两者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与量的对立统一。质总是有一定量的质,一定的质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量总是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一定的量总是和一定的质相联系。一定的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质又以一定量作为必要条件,量变超出数量界限,质就会发生改变。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总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必须借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分析、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数学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和表达工具,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果离开质的分析,它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而且许多经济问题难以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稳定,又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经济研究中,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其水平、规模、结构、特征等。动态分析,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其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等。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区别在于动态分析加进了时间因素。

经济学中由于具体研究对象不同,分别采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方法。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其特点在于舍掉复杂的外在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总量分析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假定制度不变和个量不变前提下,研究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及规律。经济活动的个量与总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量是总量的基础,但总量并非个量简单的相加,个量总是受到总量的影响和制约。二者的争论实质是经济学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至今未有终结。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在现实研究中,要将二者结合,才能对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经济研究中常常用比较方法,包括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单位之间的比较。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中,只有从大量的现象中才能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比较的方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比较不是现象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要找出其异同、约束条件和共同的规律。同时,比较中的简单化的罗列现象和简单化的比较,其结论没有什么价值。

由于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同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时,应考虑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同时,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四、学科性质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科性质看法不同。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多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二者都能接受的观点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在调整学位分类中,又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1-02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背景下,形象化教学法作为有效的传统教学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具体课程新的知识,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用形象化教学法改善传统的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形象化的、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在“抽象概念形象表述、理论知识实践呈现”的形象化教学原则下,为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把形象化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始终值得探索的。

1形象化教学的意义

形象化教学方法旨在避免照本宣科和纯文字的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物及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减轻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网路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形象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人群为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比较模糊。采用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对于提升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认知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条件,开展形象化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相关实物及网络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通过实体展示及仿真印证,避免纯文字的讲解,通过形象化教学法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融合,可使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并使学生对网络知识点印象深刻。

2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方法

形象化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应该包含了直观演示、虚拟仿真、对比、类比等,旨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形象化地讲解。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实物展示法,把一些计算机网络线缆、网络物理设备带到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更替废弃的集线器、小型交换机、小型路由器等实物,带到课堂上实物展示,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开展讲解。

2)网络仿真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等。网络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容易深入理解网络系统结构和复杂的网络协议,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仿真软件PacketTracer6.0除了支持模拟网络构建,还提供动画演示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以及数据包分析功能,这使得抽象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变得易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引

3)网络分析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上联网抓包分析,结合分层思想,对计算机网络协议格式进行真实呈现讲解。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工具。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工具软件有Wireshark、Sniffer Pro、Netxray、Iris等。

4)网络命令演示法,利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网络命令的功用,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开展讲解,提升大学生基础网络命令的掌握程度和对网络的认知程度。

5)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基本网络配置,让学生便于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实践配置,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基本配置的认知度和对网络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

3形象化教学的分层实施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的组织一般按照分层的思想,对不同层知识点开组讲解。按照TCP/IP五层网络理论模型,对应不同层的知识点,如下表1,实施形象化教学具体如下。

1)物理层,采用实物展示法,讲解分析物理层传输介质时,可运用压线钳、双绞线测试仪等便携工具,在课堂中现场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结合五类双绞线和RJ45接口水晶头实物展示,按照TIA/EIA 568A、568B线序标准简单演示制作直连线、交叉线、全反线的过程并用便携的双绞线测试仪测试,把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机械、电气、功能、过程特性进行直观演示和分析说明,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层的理解。

2)数据链路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对帧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使学生能够对互联网中真实存在的数据帧结构形象化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工具兴趣并初步学会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自己开展实验验证网络知识。采用实物展示法,结合数据链路层知识点,现场展示二层设备,比较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物的异同等。

3)网络层,采用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结合IP地址、子网掩码知识的讲解,演示多媒体教室机上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网络配置方法,直观地讲解静态配置中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的基本作用。采用网络仿真软件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PacketTracer,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情况。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对IP数据报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ping、arp、tracert等命令的功能,同时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抓包演示分析,并结合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讲解其原理。

4)传输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用Wireshark软件分析TCP、UDP协议段的结构,分析协议端口,演示TCP三次握手、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过程等。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netstat等命令,展示主机打开的连接,并结合TCP协议、UDP协议讲解其原理。

5)应用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可选取常用的HTTP协议,开展HTTP协议语法、语义及同步分析讲解。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以telnet程序为基础,手动构建HTTP请求GET协议命令的执行,演示请求过程及HTTP应答情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应用层协议的运行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2015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题材、题型上,各省市有一定的差别。从对2016年高考命题的影响角度看,全国新课标卷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而各省市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探索对此类文本考查的改革也将有一定的启示。

近三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题材、题型上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创新。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或为文艺理论,或为历史专论等。从题型上看,都是选择题,而且每个选项50个字左右,侧重于对一个方面的表述。从考点上看,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重点,命题人往往从选文中选取相关概念、信息和观点等,通过变换说法、拓展举例的方式让考生辨析正误,探讨研究。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等省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方面多有创新,如2015年北京卷实行专题阅读,围绕汉字印刷这一话题,选取三则阅读材料,总篇幅近3000字,既有历史知识介绍,也有理论分析表述,设置8道选择题,综合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辨析,概念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要点归纳,观点概括等能力。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字数不多,重在内容概括,着重考查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上海卷、江苏卷在文本选择、命题设置上都比较灵活,如上海卷选择说明性文本,考查说明方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主客观题兼备;而江苏卷则以主观题为主,考查论述层次等。

2015年其他省市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与题型上延续了其以往的特色。偶有自然科学类文章,但大多还是社科类文章。与全国新课标卷相比,随笔杂感较多,专业性不及全国卷突出。就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和考点来看,考生要重点掌握以下答题技巧:

一、掌握答题步骤

1.读。粗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定要通读全文,一字一句地读完,理解文章大意,即使不能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也要明确它在文中所指。

2.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意味着某选项对原文相关语句、文意的理解等是不准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意味着某选项的观点、态度等是从原文中推断不出来的的。

3.找。准确查找,确定区间

要在原文中准确找出与各选项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的语句不止一处,要全面查找,不可遗漏;有时选项是对原文的归纳与概括,要找出相关的论点论据,进行整合。

4.比。比照分析,判断正误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判断选项对原文相关语句的改写有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有时两者的差别很小,只在个别词语的表述上有区别,一定要细心。

二、掌握比对方法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方法主要有比对法和排除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对法。一般而言,在整体阅读全文之后,再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原文中的相应区域;此后,所要用到的答题方法就是比对。当然,不排除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直接对选项做出判断。这时,仍需要通过比对来检验判断的正确与否。

1.比对句中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有时只是在个别词语上对原文的表述稍加变换。这些变换主要是增添、删去或是更改某些词语。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表示全部范围的,如“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如“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如“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如“以及”“及”“和”“也”“又”等。此外,要特别注意修饰性词语(一般是定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比对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扩大和缩小范围的情况。

(2)表示程度的词语。表示程度高、深的,如“很”“挺”“怪”“更”“最”“太”“忒”“好”“真”“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如“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如“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注意轻重倒置、过度夸大的现象。

(3)表示指代的词语,如“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等情况。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莫”“非”“否则”“切忌”“禁止”“防止”“难以”“忘记”“忽视”“放弃”“拒绝”“杜绝”“差点儿”等。

(6)表示语气的词语。表示肯定的,如“决”“必定”“必须”“一定”“的确”等;表示揣测的,如“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偶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情况。

(7)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代有没有篡改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2.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句间关系,要求的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而是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关系。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及其关系;二是分析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1)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要注意省略、添加、更改的部分,特别是一些修饰成分的增删与改动。

(2)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这就要求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划分句子的主干,从而判断选项有没有杂糅、笼统、混淆等问题。

(3)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特别要注意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情况。

3.比对论点论据

对理解与分析作者观点的题目,需要综合全文进行比对。这种题目的选项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判断型的,一种是完整推断型的。

(1)单一判断型。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文中的作用。

(2)完整推断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同时出现,比对时,看原因与条件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表述,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典型例题解析】

(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元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解析】原文第一段说“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原文第二段结尾说“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原文第三、四、五段主要介绍性格元素的两层意思。原文第六段指出“性格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结论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再次点明主旨。综合各段内容,可知整篇文章都在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 C项正确。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但第一段并不是文章的主旨段。第二段指出性格的模糊性对写作的影响,统领第三至六段,结尾段再呼应第二段,可知第二段才是作品的主旨段。B项的依据是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D项是第三、四、五段的概括。A、B、D项均是部分内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了体验感悟,赏析品味的考查内容,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考查标准的提升,这一部分应成为备考的应对重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从全文看,XX是怎样的一个人?

3.XX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XX外貌的具体特征。

5.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解题策略】

一、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社会或时代意义。分析时应当结合以上几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去分析,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二、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首先要粗略地将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然后再细细地阅读,看作者是如何写的。看肖像描写,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内容;看语言描写,要抓住个性鲜明的、能凸显其思想品质的语言;看细节描写,要抓住那些过目不忘,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显示本质特征作用的细节。我们做题时,只要抓住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就可以很快地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人物。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抓住侧面描写也能分析人物形象。

四、通过环境、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环境与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简而言之,就是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