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ct诊断论文范文

ct诊断论文范文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胆囊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仍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间经病理征实的胆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龄45-79岁,其中>50岁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9例CT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

使用美国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速度2-3ml/s,总量100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和延迟期(5min)3期扫描,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棘上缘,对病变感兴趣区加3—5mm薄层扫描。

二、结果

2.1直接征象(1)肿块:胆囊区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略呈分叶状,胆囊腔消失或不规则缩小,增强后肿块各期不均匀强化,以低密度为主伴斑片状强化。本组9例。(2)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内缘不光整,胆囊腔明显缩小,部分胆囊边缘模糊不清及肝胆分界消失,病变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其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及肝脏,本组6例。(3)腔内肿块:呈状或结节状,由胆囊壁突向腔内的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局部胆囊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本组4例。

2.2间接征象(1)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2)肝脏直接侵犯5例。表现邻近胆囊区底肝脏出现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与胆囊肿块间分界不清,常向肝右叶及方叶侵犯。(3)肝内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多发均匀低密度类圆形影,增强效应不明显。(4)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5)淋巴结转移7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的10-20mm结节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三、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发病中占第五位,好发于55岁以上老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张金萍等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及胆汁内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异型增生和突变有关。因此,50岁以上患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由间隙性变为持续性,胆囊壁局限增厚者,均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

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型、胆囊壁增厚型(简称厚壁型),以肿块型最常见,厚壁型最少见。正常胆囊壁厚度为1-2mm,超过3.5mm为异常。厚壁型、腔内型属胆囊癌的早期表现。厚壁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全部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各期密度均高于肝脏及正常的胆囊壁;腔内型表现为状、结节状腔内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相应胆囊壁呈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并以广基钝角相交,增强扫描后病灶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中度或明显强化。肿块型为晚期表现,常有肝脏及淋巴结转移,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窝缩小或闭塞,代之以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均匀或不均匀。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强化不一致,可以隐约分辨腔内被肿瘤组织充填的胆囊轮廓。所以CT平扫未发现正常胆囊结构,在排除胆囊切除、先天性胆囊缺失、异位胆囊、餐后胆囊收缩不显影后,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进一步增强扫描。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1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造成诊断困难。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腔内黏膜光滑、胆囊周围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或“晕征”,反映了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液体渗出。“瓷胆囊”征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胆囊炎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粘膜线中断;强化特点,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消退不明显。2厚壁型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为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灶,无胆囊区肿块,有完整的粘膜线。常无肝脏侵犯、周围脏器转移等表现。:

腔内型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腔内胆囊癌占胆囊癌的15%-23%,属胆囊癌的早、中期。其癌结节的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壁呈钝角相交,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粘膜、浆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增强扫描结节影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息肉、腺瘤结节直径较小,常小于1cm,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囊壁相连,局部囊壁柔软,强化程度低于癌结节。腺肌增生症做泛影葡胺造影CT,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窦,显示“花环”征,腺肌增生症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癌往往失去收缩功能。

肝癌侵犯胆囊或胆囊癌侵犯肝脏的鉴别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胆囊癌的增强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不同,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胆囊癌和肝癌:胆囊癌侵犯肝管并引起胆管扩张较肝癌多见;肝癌造成门静脉癌栓多于胆囊癌;肿块内出现结石影,可以肯定为胆囊癌;胆囊窝内只有肿块而没有胆囊者,首先应考虑胆囊癌可能;肝癌较容易肝门淋巴结转移,而胆囊癌一般不会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除非胆囊癌发生逆向性淋巴结转移。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螺旋CT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及肿瘤扩散范围,对癌肿的发现、分期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增强扫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及肿瘤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其特征性改变,即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和肝脏的密度,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3)螺旋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而且对肿瘤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也提供详细资料。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能否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曾有报道,CT对手术可切除肿瘤的预测率为80%,对不可切除的预测率达89%〔5〕,可见CT检查在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朱灿祥.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211~213.

[2]顾小兰,王乃庆,桑雅荣等.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4~576.

[3]KimBS,HaHK,LeeIJ,etal.AccuracyofCTinlocalstagingofgallbladdercarcinoma〔J〕.ActaRadiol,2002,43:71~76.

ct诊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评价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临床拟诊断并经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2±6.7)岁。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发热5例,咯血2例。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CT技术

1.2.1扫描技术: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20~140kV,250mA,准直0.5mm×16/1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用量为1.5~2.0ml/kg,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延迟时间8~25s。

1.2.2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采用回顾性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MIP、VR等多种重建方法观察。

1.3图像分析:所有资料均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

2结果

21例患者中,叶及叶以上肺动脉均清晰显示,肺段动脉420支,实际显示392支,显示率约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

21例PE增强CT表现:(1)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8支,中心型21支,偏心型14支,附壁型33支;(2)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0例,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胸膜下梗死灶3个,与所栓塞的肺叶、肺段动脉分布相对应,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8例。

3讨论

PE是各种原因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临床上以来自静脉系统和(或)右心房的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目前应用于PE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及螺旋CT。与其他方法比较,MS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3.1肺栓塞的螺旋CT表现

3.1.1急性肺栓塞的CT征象:急性肺栓塞最直接的征象为血管内栓子的显示,常表现为:(1)完全充盈缺损,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周围无造影剂;(2)部分充盈缺损,血管腔中央或边缘区可见绕以造影剂的低密区,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3)“轨道征”,栓塞块游离于血管腔内,造影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4)血管壁缺损,动脉的部分管壁呈低密度区。急性肺栓塞时,在CT上也可发现其它间接征象:(1)肺梗死征象,即外周肺野局灶性均匀的密度增高,多呈楔形改变,另有部分在楔形区域的边缘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2)非梗死性肺渗出,常表现为楔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毛玻璃状致密影,此系肺缺血的所致的肺泡出血;(3)胸腔积液。

3.1.2慢性栓塞的CT征象:慢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是附壁血栓,大约有10%的患者栓子伴有钙化。部分作者认为,血栓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多地表现为凹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1]。慢性肺栓塞的间接征象有:(1)血管壁不规则或呈结节状;(2)管腔突然变细;(3)小动脉分支截断;(4)中央肺动脉扩张(肺动脉主干大于2.8cm,左或右肺动脉大于1.6cm;(5)心脏增大,心轴旋转;(6)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7)周边肺组织疤痕样改变,胸膜带状粘连,提示曾有肺梗死形成;(8)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

3.2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原始图像数据是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肺动脉的显示。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在进行呼吸训练后,本组21例,除1例大面积栓塞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能够配合检查。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1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约93%。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右心输出功能正常的患者,8~15s的扫描延迟常可使肺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而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患者,其扫描延迟需延长至15~25s甚至更长。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造影剂过多影响观察[2]。

3.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横断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而MPR、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随着MSCT的扫描层厚越来越薄,采集的原始容积扫描数据大大增多,MPR图像质量愈加改善。MPR操作方法简便易行,MPR图像可从多个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与横断面图像相比,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如走行方向与扫描层面相倾斜的血管,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易与附壁血栓混淆,使用MPR技术可以沿血管长轴方向成像,清楚显示血管内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4]。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形及毗邻关系,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观察其结构、外形等,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重建技术相比较,MPR的应用价值最大,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但由于是投影成像,易受其他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静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对血栓的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适于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PatelS,kazerooniEA,CascadePN.Pulmonaryembolism:optimiz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yvisualizationatmulti-detectorrowCT[J].Radioology,2003,227(5):455.

[2]SchoepfUJ,CostelloP.CTAngiographyfor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stateoftheart[J].Radiology,2004,230(2):329.

ct诊断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2~78岁,平均63.5岁。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3.3轮廓改变一般认为,癌肿直径<3cm的肿块称为小胰腺癌,多数在胰头部,胰腺头部不规则轻度增大,局部隆起,钩突圆窿,失去正常三角形。小胰腺癌阻塞主胰管时,CT可显示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或形成胰尾部囊肿,可根据这些改变间接征象提示胰腺癌的诊断。

ct诊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胸部CT;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呼吸科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9-02

在当今影像医学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促使检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相应的对于医院内的影像医生和实习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医院的实习医生很可能成为医院的主力,对实习医生进行阅片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实习医生临床控制水平。本文中就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胸部CT阅片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医生阅片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CT影片及病史资料两部分,共80份。80例患者中男患者为52例,女患者为28例,患者的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5 2.31),患者的病程在1~3年。其中肺气肿有22例、肺结核18例、肺炎29例、肺癌9例、气胸2例。

1.2 方法

首先,在培训前对实习医生进行80份胸部CT阅片能力考核。

其次,进行培训前对我院呼吸科的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阅片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

⑴深刻体会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

CT 诊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CT影像的特点、病理基础认识和分析、诊断思维方法等。为了能够使实习人员能够正确的阅读CT片,在读片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也就是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经验等做出诊断。按照此种方式进行读片能够有效的避免CT片中重要的征象。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的观察CT片时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避免错过重要的内容,影响患者的治疗。总体来说,按照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进行有顺序的读片,有利于提高阅片能力。

⑵加强对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

CT片的诊断必须以理论作支撑,在合理的、有效的结合实践,才能够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在医院实习的医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是实际经验尚浅,导致实习医生阅片的能力一般。对于实习医生来说,提高胸部CT阅片能力的关键是加强临床实践,避免弥补实习医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此次胸部CT阅片能力培训中加强对基本病变CT征象的认识和鉴别非常重要。通过对实习医生进行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促使实习医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各个部位的基本CT片表现,从而为下一步CT片诊断结论的提出奠定基础。

⑶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的分析

无论哪种异常的影响学表现总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学改变结果的外在反映。对于胸部出现的疾病能够通过CT片表现进行病理基础的分析,从而提出CT 片诊断结论。对实习医生进行异常影响表现病理基础分析培训,主要是希望实习医生能够通过CT阅片看清本质。由于CT片表现是一种表面现象,而疾病是本质的以中医外在反应,通过对CT片表现病理基础分析来确定异常影像的病理基础,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结论。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的分析对于提高实习医生胸部CT阅片能力有很大帮助。

⑷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反对僵化和死板

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是不同的,一些疾病在临床表箱的尤为明显,但是通过CT片不能做出诊断;一些疾病表现出不典型,通过CT片无法提出正确的诊断结论。针对此种情况,实习人员需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从有效的对疾病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培养实习医生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善于思考,有利于实习医生抓住主要的矛盾。

最后,再次对实习医生80份胸部CT 阅片能力考核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统计实习医生接受培训前后对80例患者CT影像学的阅读能力考核结果。

2 结果

实习医生接受系统培训后对CT影像学的阅片能力明显高于接受系统培训前,差异显著(P

3 结论

影像学在医疗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像医生有效的掌握阅片能力,通过阅片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是,对于新到医院实习的医生缺乏实践经验,只依靠理论知识进行阅片, 促使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一般。 由于阅片能力是需要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加强实习医生的实践经验。因此,予以实习医生系统的阅片能力培训,能够提高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本文就对我院呼吸科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阅片能力培训,通过深刻体会CT诊断的原则和步骤、加强对基本病变CT片征象的认识和鉴别、异常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的分析、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反对僵化和死板方面的培训,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有很大提高。

表1 实习医生培训前后对80例患者胸部CT能力考核结果

综上所述,对实习医生进行胸部CT 阅片能力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实习医生的阅片能力,促使医生能够通过阅片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这对于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勇,孔江明,高文军.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98-2799.

ct诊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重建方案;骨关节创伤性疾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46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 骨科中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交通事故、外伤、坠落伤等引起, 主要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骨关节支配障碍等症状, 严重降低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骨关节创伤性疾病并及时有效治疗此病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至关重要。目前, CT检查是临床中骨科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多层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过程中[2]。多层螺旋CT的重建方案有很多种, 其中常见的是常规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方案[3]。本文中比较了多层螺旋二维重建方案与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45.13±5.07)岁;其中交通事故引起的患者29例, 外伤引起的患者18例, 坠落伤引起的患者13例;其中膝关节损伤患者26例, 肩关节损伤患者11例, 腕关节损伤患者7例, 脊柱骨折患者3例, 肋骨骨折患者7例, 胫骨骨折患者6例, 分析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骨关节创伤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1. 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平躺于CT检查床上;将患者的头部对准CT扫描仪后进行脑部扫描, 经信号转变、重建方案选择、计算机处理后显像、成片。分析60例患者的CT特点, 根据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的显像结果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 随后经病理及随访诊断证实后,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骨关节创伤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1.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本文中的6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关节创伤性疾病, 其中根据多层螺旋CT二维重建方案确诊的患者有46例, 根据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确诊的患者有59例。

2. 2 比较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性疾病的诊断效果, 见表1。

2. 3 经上表结果可以得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类型的诊断效果优于二维重建方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骨关节创伤疾病的病因较发杂、疾病类型较多、疼痛较剧烈[4], 因此如何及时、准确诊断此类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受到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CT诊断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检查中。CT诊断技术融合了射线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转变等方法, 可通过扫描对病变部位及组织进行定位及显像, 该检查方法对空间、时间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因此被认为是临床中骨科内的重要辅助诊断检查方法[5-8]。CT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 尤其是强化CT、CT灌注成像技术等应用广泛[9]。近年来, 多层螺旋CT得到较好的发展, 经不同方位的扫描、成像, 可构成多维重建图像, 更清晰地显示出了骨、关节内部的损伤情况, 因此有利于疾病类型的确认。本文分析得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方案对于骨关节创伤性疾病类型的诊断效果优于二维重建方案。因此得出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出骨、关节部位, 可快速、准确诊断出骨关节创伤性疾病, 使此类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骨关节创伤性疾病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姚国龙. 16层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 4(21):227.

[2] 陈志佳.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12):42.

[3] 徐洲.多层螺旋CT在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大家健康, 2014, 18(8):50.

[4] 冯静.多层螺旋CT在四肢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13, 1(20):28.

[5] 朱绍成, 葛英辉, 谢瑞刚.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诊断四肢关节创伤.医药论坛杂志, 2006, 33(13):9-11.

[6] 薛维, 李红尧, 吴惠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骨关节创伤疾病中的应用.常州实用医学, 2012, 28(6):381-382.

[7] 马龙华.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脊柱骨关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药物与人, 2014, 7(27):120.

[8] 吕荷荣, 刘克昌. 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中医正骨, 2014, 26(10):40-41.

ct诊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7]贾国荣,孙高峰,左长京.PET/CT在肝细胞肝癌影像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8(5):3316-3318.

ct诊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CT影像;临床诊断;措施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1.2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3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2.提高CT影像临床诊断的措施

2.2.1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3.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2.2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3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ct诊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CT扫描;肝脏损伤;诊断;漏诊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95-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因交通事故等引起的腹部损伤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肝脏损伤占了其中极大的比例[1]。有研究显示肝脏损伤发生率为1%~8%,在股部损伤中仅次于脾脏破裂[2]。肝脏损伤又分为闭合性损伤及开放性损伤两种,其中闭合性肝脏损伤因其临床症状及患者体征表现通常不够明显而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次研究笔者重点探讨CT扫描对于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肝脏损伤的早期确诊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肝损伤患者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2~71岁,平均(38.7±4.1)岁;致伤原因:车祸28例,高空坠落受伤15例,钝器损伤5例,刀刺伤4例,且所有患者均在损伤后的30 min~3 d内送至本院就诊治疗。

1.2 方法

对所有5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螺旋CT机,取层厚7 mm,层距10 mm,对患者进行横断面扫描,从患者膈顶扫描至双侧肾脏,而对于部分怀疑合并有其他损伤部位或怀疑有腹腔积血的患者则将扫描范围扩大至盆腔;随后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前3~4 h要求患者口服约500 mL的泛影葡胺,在扫描2 h前再次口服泛影葡胺500 mL。在CT扫描过程中要注意提醒患者尽量避免过度活动以免造成CT影像中的伪影。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影像学表现

所有52例肝损伤患者经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发现有38例(73.1%)患者为肝实质损伤,其CT表现为:肝实质出现了低密度阴影区。其中21例患者呈现出小片状的低密度阴影区,为轻度肝实质损伤;而在利用局部放大技术和窄窗技术后发现17例患者为严重肝实质损伤,其CT扫描显示为弥漫性的不规则低密度阴影区,边界难以划分,在增强CT下可看到边缘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10例(19.2%)患者为肝包膜血肿,其CT表现为:患者肝实质内出现了高低混杂、周边呈低密度影的区域,增强扫描时,血肿区无明显改变,周围组织则强化明显。4例(7.7%)患者为肝门汇管区损伤,CT表现为:3例呈现与门静脉平行的低密度阴影,1例则表现为与右肝静脉平行的低密度阴影区。

2.2 漏诊率情况

所有52例患者在CT平扫检查时漏诊7例,此7例漏诊患者均为腹腔积血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发现其腹腔内有积血,漏诊率为13.5%;而52例患者在增强CT扫描时则全部诊断正确,无漏诊情况发生,漏诊率为0.0%,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质功能脏器,常因弹性较差而易损伤,多由交通事故等导致患者发生闭合性的肝脏损伤[3]。而且肝脏损伤患者常常表现为联合型损伤,可合并有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较为严重的合并伤,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然而由于肝脏损伤患者临床上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给临床初步诊断和确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

有研究显示,CT扫描检查是一种根据人体不同组织结构对X线吸收和透过率不同而因此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身体不同组织结构变化的一种检查方式[5]。有学者称,CT扫描可以通过扫描不同组织而显示不同密度的阴影,从而能够较为准确清晰地显示肝损伤患者的创伤部位、性质、范围和损伤的严重程度[6]。然而,CT平扫所得到的正常组织图像密度与病灶组织所得图像阴影的密度相差无几,而且当患者损伤部位伴有积血等积液干扰时,难以区别判断患者的CT扫描图像。这时,采用增强CT扫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受伤的组织在增强扫描CT下图像密度不发生改变或改变甚微,而正常组织则强化十分明显,从而可以很好地鉴别出受伤肝组织的部位、范围和损伤的严重程度[7]。从此次研究情况来看,采用CT平扫时能够较好地诊断患者的肝损伤情况,52例患者中早期确诊45例,早期确诊率高达86.5%,而且CT扫描影像较为清晰。可见CT扫描可以较好地诊断肝脏损伤患者。然而,CT扫描也漏诊了一部分患者,主要为腹腔内伴有积血的患者,52例患者中漏诊7例,漏诊率为13.5%,这些患者在增强CT扫描检查下无一漏诊。可见,采用CT增强扫描可以有效地提高肝脏损伤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此外,有文献报道称,CT扫描可以通过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肝损伤组织密度影的改变情况而用于评估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8]。当然,CT扫描是临床上极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检查方式,十分安全可靠。

总之,CT扫描可以较为有效地诊断肝脏损伤患者,而且安全可靠。若怀疑患者伴有腹腔积血、积液等情况或为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可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同时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权灵. 急性肝脏创伤的CT诊断探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33(2):208-209.

[2] 李翠英. 肝脏创伤的影像学诊断[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41.

[3] 曹海华. CT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8(18):47-48.

[4] 廖洪华,王成均,肖华,等. MS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8):1138-1141.

[5] 王晖,丁宏军. 现代影像学检查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05-106.

[6] 周鹏志,谭慧珍,黄越前,等. 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39-941.

[7] 张绍金,唐诚,徐其显. 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健康月刊,2011,6(30):7-8.

ct诊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排螺旋CT 多发性足骨骨折 诊断

当前在临床中,多发性足骨骨折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且随着国内建筑业以及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通事故和施工工地损伤所导致的足部骨折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患者出现足部骨折之后会发生一定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严重影响,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须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诊断方式[1]。本文基于此,主要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对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的年限范围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本项研究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所有研究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3±2.75)岁。4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所致,21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所致,2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剩余9例为跌倒导致;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范围在4~18 h,平均时间(10.23±2.06)h;文化水平方面:小学文化22例,初中文化20例、高中文化19例、中专文化23例、大专文化6例、本科及以上10例。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是新骨折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对该研究项目知情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配合度比较低的患者、陈旧性骨折类型患者、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超过24 h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研究中100例患者均需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检查两种诊断方法,具体诊断方式如下:DR平片检查方式:该诊断方式所使用的设备为锐珂所进行生产的DRX-Evolution,需要先对患者足部位置进行斜位和正位的摄片,必要情况之下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侧位摄片,摄影的具体条件为3.6~4 m As以及60 k V,投照的距离则为100 cm,固定滤线栅为10∶1。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多排螺旋CT:该诊断方式所采取的仪器为GE Brightspeed Elite 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之前让患者保持仰卧位,自然放置足部,将患者足部放在功能区位置,确保床面和足底呈现垂直情况,对比患者足部进行扫描,主要对必要感兴趣和有必要的位置进行扫描。将设备电流设置为300 m A,电压设置为120 k V,层厚以及层间距设置在3.0 mm,螺距设置为1[2]。完成扫描之后需要将扫描取得的图片上传到工作站当中,使用1.25 mm层厚重建图像。读片时使用双盲法进行读片,让两名放射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扫面所得图像进行阅片和诊断,如果诊断结论不一样必须重新进行观察,直到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一致。诊断标准: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所得图片之中出现了至少以下一条征象,(1)可见清晰骨折线,或可见移位现象。(2)发现贯穿正常骨小梁的线性透亮影。(3)存在游离小骨片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多排螺旋CT以及DR平片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概率以及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包括骨块数量检出率以及骨块类型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所有的数据均需要经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P<0.05说明两个组别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t检验。2 结果2.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组别之间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2.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

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n(%)]

3 讨论众所周知,在人体内多个关节当中,足部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极易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暴力作用进而出现骨折[3-4]。近些年来,国内足部骨折的出现概率越来越高[5-6]。患者如足部骨折将会破坏其足部原先完整结构,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能力,如治疗不慎或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8]。因此,对足部骨折患者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非常必要[9-10]。

以往临床诊断当中,X线是骨折诊断的一种常用方式,具有价格实惠和操作简单的优势,但这一诊断方式也有着分辨率较低的缺点,对临床诊断具有较大影响[11]。相对于以往的X线诊断方式,DR平片则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可以对多数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同时也可以实现一次性成像,能够对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但因为人体足部的骨结构欠规则,DR平片无法对部分跗骨和跖骨基底进行完全显示,难以对部分存在隐蔽和重叠位置的骨折线情况以及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进而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12]。而多排螺旋CT具有直观、多角度、分辨率高和立体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DR平片存在的缺陷,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只需要平卧即可[13]。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参与本项研究的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对比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两种不同诊断方式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后发现,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概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概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个组别之间患者数据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同时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也有学者在对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研究中指出,DR平片诊断在骨块检出方面和多排螺旋CT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多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CT的MPR技术可以实现一次性横断扫描,在诊断过程中不仅对解剖结构的识别有利,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病灶进行精准定位,长轴面可对患者跖趾骨进行有效显示,同时沿着上下方向可对患者跗骨进行清晰显示,更有利于检查者对患者骨质破坏情况以及病灶位置等进行详细观察,在提高临床诊断效果方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良好临床应用价值[14]。

综上所述,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波.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216-217.

[2]邹景川.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意义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30-131.

[3]马波,马江卫,尹战海.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14-316.

[4]曾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105-106.

[5]吕泽斌.空心加压螺钉与可吸收材料治疗足部骨折的效果对比和复发率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76.

[6]曹亮,王树军,张道忠.3种治疗方法在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21,42(8):925-928.

[7]熊雄,何源亮,李旭.CT检查在上肢骨折中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9):186-188.

[8]李鹏.CT骨三维在多发肋骨骨折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探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5):46-48.

[9]齐小兵.64层螺旋CT与X线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8):5329-5331.

[10]高越,张筠,曹军英,等.高频超声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9):1003-1004,1007.

[11]王荣芬.多排螺旋CT在多发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202-203.

[12]刘世维,范飞捷,林荣彬,等.肋骨外固定板治疗肋骨骨折78例患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0):1409-1413.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1-02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一般可以借助患者病史的分析、常规的生命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来进行确诊,但是有一部分非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需要在常规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一些女性及老年阑尾炎患者[1]。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在临床病症上易与其它急腹症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现阶段,不典型急性阑尾炎CT诊断备受关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52.6±2.4)岁,发病时间为1h-6d,临床病症疑似急性阑尾炎,但是体征、症状具有非典型性。30例患者临床病症表现为右下腹痛8例,中下腹痛6例,全腹胀痛16例;12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6例患者伴有发热,3例患者伴有腹泻,3例患者右下腹可见包块。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指标均见升高。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芝AquilionTSX-101A型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50mA,层厚5mm,并对CT重建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三维图像。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行CT平扫,9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膈顶至耻骨,18例患者扫描范围为自脐上至盆底。CT扫描时进行多平面重建,并通过腹部的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充分分析阑尾位置、阑尾结构、肠系膜、肠筋膜及腹腔内脂肪组织等[2],记录组织病理发育情况。

1.3 诊断依据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为阑尾增粗(横径大于6mm),或阑尾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合并阑尾结石[3]。阑尾组织发生炎性改变的判断:炎性改变主要包括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内可见絮片状或条纹状密度变大,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肠系膜及肠筋膜组织增厚或发生水肿,阑尾周边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在CT扫描诊断急性阑尾炎时,如未显示阑尾而仅显示盲部发生炎性改变[4],不可将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2 结 果

30例患者经过CT扫描有18例均见阑尾水肿与管壁增粗、增厚,其中有10例患者阑尾周边可见暗性积液或炎性渗出,其中有7例阑尾周边脓肿,4例患者阑尾腔内发现肠石,13例患者回盲部管壁增厚,1例小肠节段性肠壁增厚,1例患者可见右附件肿物。经过手术证实27例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另有3例排除阑尾炎,经妇科手术证实2例卵巢囊肿,1例卵巢癌,CT综合扫描后确诊28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3例为假阴性,27例为真阳性,CT诊断的敏感度为90.0%。

3 讨 论

一般而言,人体阑尾基部位于会盲瓣下方约3cm左右处,即盲肠内后侧。但是不同人的阑尾尖端位置存在多样性,其尖端可延伸到腹腔的其它部位,且其粗细、长短因人而异。因此部分急性阑尾炎(如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仅要参照患者的临床病症、体征变化、血常规检查来进行检查诊断,还要结合应用影像诊断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治,以免发生急性阑尾炎误诊与漏诊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最高,进而导致急性炎症诊治的延误,炎症严重的会直接发展为阑尾穿孔,形成脓肿或发展成腹膜炎等重症[5],威胁着患者的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阶段,针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误诊与漏诊率高的现状,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螺旋CT扫描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中能够清晰的显示阑尾位置、阑尾大小、粗细、形态、走向等[6],还能大范围的扫描阑尾周边组织,这样通过影像资料分析可以充分获取病理发展信息,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指导。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是手术实施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加强临床诊断工作可以降低手术治疗延误情况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十分有效、科学的技术基础。

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症与部分急腹症的病症有相似处,尤其是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因而病变发生后最易发生混淆、误诊,大大增加了临床诊断工作的难度,联合应用CT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明确的影像与诊断标准来开展疾病诊断工作,应用价值极高。本文30例临床观察发现,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敏感度为90.0%,该结果与近年来文献报道结果相比较低,笔者考虑或许与未使用对比剂充盈回盲部及统计数量较少有关,尽管如此,该观察统计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泽和,钟德钧,刘柳恒,陈广.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27(06):548-550.

[2] 王济民,刘明.48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6(01):40-42.

[3] 苏宏,于波,顾雪梅,魏晓军,杜峻峰.多排螺旋CT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16(04):841-842.

[4] 毛伟.64排螺旋CT扫描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4(23):2953-2954.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髋膝骨关节创伤

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42-02

自从CT技术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影像学诊断手段。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6层螺旋CT在临床上开始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有效的弥补了二维CT诊断存在的不足,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及图像的后期处理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二维CT技术[1]。与常规二维CT比较,16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创伤部位具体的立体形态和存在的空间关系,为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60例髋膝骨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8.5±8.5)岁;其中29例为髋关节创伤,31例膝关节创伤;其中2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10例患者为高空跌落伤,30例为摔倒伤。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二维CT诊断;60例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诊断,后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在双髋、双膝取伸直位和轴位下对髋关节和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时间(Scan Time)为4~10 s,电流(mA)为160~260 mA,管电压(kV)为120 kV,层厚(Thickness)为1.0~16 mm,螺距为PF 0.938/HP 15.0,准直为5~13 mm。后进行回顾性的重建,重建的间隔为1.0 mm,在工作站进行骨表面的三维重建和SSD(表面遮盖成像)及VR(容积重建技术)以及MPR(多平面重建)。显示的骨关节面完整,使用不同的角度对骨折观察分类,对小骨片的大小和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观察,判断有无骨折[3]。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进行常规二维CT诊断和16层螺旋CT诊断,观察患者是否骨折、骨折位置,骨折程度等。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独立分析并作出诊断,有分歧意见时讨论直至达到一致意见作为诊断的标准。分别计算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常规二维CT诊断结果所有病患的 CT 影像共显示出骨折47例;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显示骨折60例,应用 CT 螺旋扫描(16层)将在常规二维CT诊断中未显示出的13例骨折患处清晰地展示出来。常规二维CT诊断未显示出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处。以两位医生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常规二维CT诊断准确率为78.33%(47/60),16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100%。两种不同的CT扫描仪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对髋关节及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进行逼真的显示,对复杂的骨折脱位部位进行准确的显示,并可以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能够以最佳的角度观察髋关节及膝关节骨折碎块的具置和移位的具体方向。16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可进行容积数据的采取,并可进行三维重建,能够对骨关节创伤的立体形态进行直观、准确的显示,可以获得不同的组织类型的3D图像,详细了解各种组织的解剖结构存在的空间关系[4],为临床诊断提供立体直观的三维图形,在髋膝骨关节创伤诊断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二维重建的影像,能够从冠状和矢状或者任意斜面进行逐层观察,对隐蔽性创伤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对髋臼部位的复杂骨折和关节内的骨碎片进行清晰的显示。观察区在股骨头的上段或关节的间隙上部或者髋臼顶等区域时,MPR(多平面重建)矢状和冠状及斜面的重建能够进行很好的补充。对关节表面的信息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对骨折的来源和旋转情况进行很好的显示,显示臼顶界面的臼顶和负重区的破坏情况以及脱位程度,对臼顶稳定性进行较好的评价,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MPR(多平面重建)也可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对术后负重区的残余骨片及臼顶结构以及复位情况进行很好的显示[5]。

本组60例患者中,无论是横断性的骨折还是撕裂性的骨折及不全性的骨折,MPR(多平面重建)均能进行全部的显示。对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有利于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型,胫骨的平台骨折多有塌陷,在轴位进行CT扫查,能够观察到多个骨碎片和多个骨折线,但不能对塌陷的幅度进行准确测量。MPR(多平面重建)和MPVR(多层面容积性重建重建)能够对关节面塌陷的发生范围及程度进行判断,对塌陷高度进行准确测量,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但MPR(多平面重建)属于二维图像,其缺乏空间的立体感,在对不规则的骨折线全貌和骨折碎片发生移位以及周围受累的情况很难判断,较三维图像显示效果差。三维图像能够对骨折部位的空间关系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骨折的立体进行定位,能够对撕脱骨折进行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对膝关节中交叉韧带止点的撕脱骨折能够很好的显示。三维重建能够对骨折的空间关系进行很好的显示,接近于真实解剖,并可对图像进行任意旋转,能够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观察,显示骨折的立体图像,给临床诊断提供三维的立体图像,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6]。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直观的对创伤部位的立体结构进行显示,为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金花,张浩亮,刘智君,等.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重建在髋关节创伤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8(9):990-991.

[2]穆迎民,王洪英,安世斌.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9(6):835-836.

[3]石永久,张舞红,莫华梅,等.多层螺旋CT 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34-135.

[4]刘再毅,邓开鸿,严志汉,等.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8,17(3):244-246.

[5]叶更新,曾旭文,范颂鸣,等.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关节创伤中应用16例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8,24(2):97-100.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胸部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6-02

螺旋CT因其三维成像的特性,可实现对整个组织、器官的扫描,间隙少、操作简便、限制少、病灶筛查效率高。胸腔涉及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系统,各类组织,数个器官,解剖复杂,螺旋CT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就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确诊为胸部疾病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探讨,评价其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接受过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患者142例,其中男100例,女42例,年龄7~81岁,平均(43.5±13.3)岁。其中心脏血管病变51例、肺癌31例、支气管病变30例、肺部结节3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1.2方法

选用GE双排螺旋CT,最小扫描层厚2.0mm,扫描范围隔底至肺尖,部分患者接受造影对比剂增强扫描,剂量100~130ml,患者取仰卧位,扫描[1]。扫描获取容积数据经扫描仪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数据处理工作平台,经仪器配套软件处理,处理后建立多平面、三维、仿真成像,诊断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与常规CT、病理所见等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P

2结果

2.1 诊断分析方法

(1)肺癌:运用多层重建、多平面与三维成像,对肺部进行扫描查找病灶,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主要观察肿瘤形态、密度,是否侵犯正常组织,与邻近纵隔、气管、支气管关系等,重点观测肺叶支气管病变程度,是否因病变致狭窄,病变气管分布,肺门区肿块情况,可有效的辨别中央型肺癌、气管肿瘤;针对靠近纵隔、胸壁的原发病灶,增强扫描可辨析边界;针对转移病灶,螺旋CT较单纯CT诊断效用更优[2]。(2)肺孤立结节,肺孤立结节包括周围型肺癌、转移性肺癌、肺结核瘤、肺炎性肿块、肺血管瘤等,采用表面遮盖法重建三维图像,结合多方位成像,确定结节位置后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可定性诊断[3]。(3)支气管扩张:严重者可致周围肺组织脓性炎症纤维化,支气管变形持久扩张,采用螺旋CT应用最小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建立支气管树,可显示其形态、轮廓,判断支气管病变程度,对支气管的厚度、病变影响范围做出判断[4]。(4)心脏血管病变:以心脏大血管异常为主,采用多层面、表面重建等方法,可对主动弓脉病变包括离断、转位、狭窄等情况进行评估,观测肺动脉瘤样、左锁骨下动脉等异常[5]。

2.2 诊断效用

肺癌螺旋CT诊断符合率96.77%、常规CT80.65%,螺旋CT诊断符合率97.89%,常规CT诊断符合率8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开展已有十数年时间,成像技术种类多、针对性强、特点鲜明,包括表面遮盖成像、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等,各技术各具特色,应用广泛[5]。遮盖、容积显示、密度投影可准确查找病灶,并对病灶的性质做出基本的判断,常用作结节查找、结节密度评估等;采用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可清晰的观察区域内形态、病变范围,是定性诊断常用的成像技术,可对肿瘤形态、是否侵犯其它器官进行观测;仿真内窥镜技术常用做管腔如支气管、血管病变评估,判断狭窄、曲张,目前运用支气管树重建诊治支气管扩张已成为共识[4]。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相较于传统CT具有连续性好、定点能力强、成像多样化等优点,于病灶的筛查、定性诊断、病情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研究中,螺旋CT扫描诊断肺癌、孤立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适用于细小病灶排查、相似病灶辨别、定性诊断及复杂形态管腔病变病情估计,医师应熟练的掌握各种成像技术,提高诊断效用。

参考文献

[1] 阳光兵.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国医药指南,2014,12(1):100-101.

[2] 邹南安,王奕,王爱.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在60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6):4453-4455.

[3] 王成贵,朱培贵.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部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2011,21(7):1095-1096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胰腺癌;术后;腹部感染;CT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0.000

CT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QI Ming-shen. CT Room, Henan Shangqiu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T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to analyze diagnosis manifestation and features, and to improve accuracy rate of CT diagn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T diagnosis outcomes of 80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Among the 80 cases, CT diagnosis showed 32 cases with abdominal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as 12 case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14 cases with abdominal abscess and 6 cases with suppurative abdominal inflammation. There were 3 cases with missed diagnosis (2 case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1 case with abdominal abscess), and 2 misdiagnosed cases as suppurative abdominal inflammation.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CT diagnosis contain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for early confirmation of abdominal infe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Key words】 Pancreatic cancer;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CT diagnosis

目前, 胰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虽然为CT检测, 但很难将胰腺癌与其他胰腺疾病进行准确区别[1]。同时, 胰腺癌患者术后由于护理不当, 容易出现术后腹腔感染,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脓肿性休克, 全身多脏器衰竭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以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结果, 旨在找出CT诊断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2例, 年龄32~60岁, 平均年龄(48±5)岁;女38例, 年龄36~67岁, 平均年龄(51±6)岁;8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乏力、黄疸以及食欲下降, 其中40例为肩和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 28例为胃纳减退, 12例为腹部出现包块。

1. 2 方法 80例胰腺癌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菲利浦64排(双源螺旋CT)CT机, 进行轴向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检查方法, 扫描参数为:层厚7 mm, 螺距3, 管压120 kV, 重建层厚1.25 mm, 无间距, 并进行膈顶至耻骨的自上而下扫描。患者注入造影剂以后, 进行CT增强扫描, 进行25~30 s和50~60 s的双期增强扫描。 依据胰腺癌患者的CT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 以及肠胃功能情况, 分析患者术后腹部出现的机遇性感染情况。

2 结果

2. 1 机遇性感染情况 CT诊断腹部感染患者32例, 12例(37.5%)为肠梗阻, 14例(43.8%)为腹腔脓肿, 6例(18.8%)为化脓性腹膜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肠胃功能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 结果3例漏诊(2例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 2例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

2. 2 肠梗阻性病变的CT诊断 12例肠梗阻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诊断为:肠管出现扩张5例(41.7%)、肠壁异常增厚3例(25.0%)、扫描异常增强2例(16.7%)、密度异常增强1例(8.3%)、肠管出现积液1例(8.3%)。见表1。

2. 3 腹腔脓肿的CT诊断 14例腹腔脓肿患者均出现脓肿壁呈不规则肠壁增厚, 罕见气液平面。CT扫描脓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出现密度性团块, 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以及盆腔脓肿, CT增强扫描可见环形脓肿壁。3例出现分隔, 而且脓肿呈现不规则形状, 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 病灶的大小和脓液量逐渐增加, 并且边界不清晰。见表2。

2. 4 化脓性腹膜炎的CT诊断 6例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CT诊断为:腹膜不断增厚、腹腔出现积液、腹腔游离气体, 大网膜出现水肿以及肠系水肿, 肠壁增厚并粘连。6例患者多出现腹腔积液、腹膜增厚以及游离气体。

3 讨论

胰腺癌属于常见性消化道肿瘤, 也是预后最差的癌症之一。胰腺癌可以出现在胰腺的任何位置, 主要出现在胰腺的头部位置(几率约为65%)[2-4]。早期胰腺癌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特征, 仅出现轻微的腹痛、黄疸、食欲不振、呕吐和体制下降等状况[5]。由于胰腺癌死亡率高, 治愈率低等特点, 使得其成为临床难治疾病。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80例患者中CT诊断腹部感染患者32例, 12例(37.5%)为肠梗阻, 14例(43.8%)为腹腔脓肿, 6例(18.8%)为化脓性腹膜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肠胃功能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 结果3例漏诊(2例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 2例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而且术后CT扫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脓肿、肠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等症。

总之,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对于腹部感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顾亮先. 23例胰腺癌的CT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3(18):3969.

[2] 姚宏亮, 张凌, 熊海. 多层螺旋CT在感染性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4):6019-6021.

[3] 牛晓凤, 赵卫东, 吴江, 等. CT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肠道手术后腹腔脓肿的价值.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7):80-81.

[4] 卢晓林, 吴亨祥, 徐秋波.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16):3760-3762.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GE16排CT;宫颈癌;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24-0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其发病年龄高峰在40-60岁,现在发病年龄在逐渐年轻化,因为宫颈癌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的转移发生率很高,所以对其尽早确定诊断以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GE16排CT检查诊断对诊断和分期有很大帮助意义。GE16排CT因其高分辨率及直观性可确定病灶大小、部位以及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近五年来在本院经GE16排CT诊断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05例宫颈癌患者,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有5例为Ⅰa期以前的宫颈癌,100例为Ⅰb 1期以后的宫颈癌。100例Ⅰb 1期以后的宫颈癌患者中,有17例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患者就诊时有腹部疼痛、腹腔积液、乏困、尿频、血尿等症状。宫颈癌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进行妇科检查时可以显示宫颈不同程度的增大,严重者可有菜花状的赘生物。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在本院经GE16排CT诊断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05例宫颈癌患者,同时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对比,探讨GE16排CT在宫颈癌的检出、宫颈癌侵入深度以及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的诊断中的应用。

2 结果

105例宫颈癌患者中,25例Ⅰa期以前的宫颈癌患者GE16排CT片均表现为阴性,100例Ⅰb 1期以后的宫颈癌患者中,GE16排CT诊断出为宫颈癌的患者有76例,其检出率为76.00%;通过看80例≥Ⅰb 1期的宫颈癌患者的GE16排CT影响,发现GE16排CT可检出其肿瘤侵犯宫颈的程度;通过GE16排CT影像对宫颈癌的分期与通过临床病例组织活检方法对其分期进行比较,发现GE16排CT分期情况符合者有72例,GE16排CT诊断正确率为72.00%;另外,GE16排CT对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在17例淋巴结转移中,GE16排CT诊断出11例,其诊断正确率为64.7%,见表1。

3 结论

3.1 GE16排CT的诊断意义:通过对本组105例宫颈癌的回顾性阅片及与病理组织检查对照分析,可以得出宫颈癌的GE16排CT征象。GE16排CT的影像有如下特点:(1)宫颈癌肿瘤仅局限于子宫颈内:子宫颈的直径超过3.5cm,肿瘤边界光滑完整,增强扫描时可有部分强化。子宫颈旁未见异常软组织肿块。(2)子宫颈癌宫旁组织浸润:若肿瘤侵润了其周围软组织,子宫颈间质环断裂,宫颈边缘常不光整、毛糙,子宫颈外侧可出现有模糊影。(3)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若淋巴结边缘不光滑、淋巴结质硬,中央有低密度区则可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可靠证据。GE16排CT可以连续对子宫进行拍照、组建三维图形等方法,对子宫癌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GE16排CT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其方法简便,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使其对评估早期肿瘤及组织周围侵犯程度等方面的价值不断提升。

3.2 GE16排CT的分期意义:宫颈癌治疗前的准确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对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得出在对宫颈癌的分期方面,GE16排CT诊断正确率为72.00%,在临床上,GE16排CT可以为宫颈癌分期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宫颈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GE16排CT对提高宫颈癌的治疗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主编.实用妇科学.(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646-655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CT;急性阑尾炎;临床价值;影像学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普外科疾病种类之一,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急腹症相关症状。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虽然大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而在临床上容易确诊, 但是还有少部分患者因为缺乏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误诊或者延误确诊。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正确诊断率, 本文探讨CT辅助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被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122例, 其中96例患者被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过病理组织学及手术证实)、26例为其他病理类型的急腹症。122例患者中, 男76例, 女46例, 最小年龄17岁, 最大年龄81岁, 平均年龄32.1岁。患者中有73例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症状, 占所有确诊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的76.0%, 其余23例急性阑尾患者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上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1. 2 方法 所选的122例患者均实施腹部CT检查, CT扫描范围包括整个泌尿系统范围, 均在本院CT室内完成上述检查。在本组122例患者中, 81例患者实施CT平扫, 其余41例患者同时实施CT增强扫描和三维成像。上述患者CT扫描后所得图形均在2名CT影像学诊断医师下进行诊断分析, 对于存在疑问的CT征象要通过讨论, 并取得一致认为后进行诊断。

2 结果

临床确诊的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行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6例单纯性阑尾炎, 46例化脓性阑尾炎, 24例阑尾坏疽穿孔, 10例阑尾脓肿。化脓性阑尾在CT下显示为阑尾直径增粗显著, 病变的阑尾腔内也有积液存在、在病变的阑尾周围的渗出也较为显著, 对此类患者实施增加扫描后可显示脓肿壁存在;CT下显示阑尾坏疽穿孔为阑尾壁失去连续性, 表现为断续征象, 阑尾腔外显示有气体存在, 在阑尾周围可显示为蜂窝织炎表现;CT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增强显著、病变的阑尾腔内有积液存在、病变的阑尾周围的渗出较为显著;阑尾脓肿在CT下显示为阑尾周围出现低密度影(类圆形), 阑尾腔内及阑尾周围可有小气泡影。本组122例患者的CT检查中, 发现57例患者阑尾内出现粪石影像。根据CT图像显示, 结肠管壁CT影像改变结果、肾脏和输尿管CT影像学改变结果、子宫附件影像学改变结果等确诊了其他类型的急腹症, 共26例。

3 讨论

在阑尾炎的临床诊断程序中, 影像学的辅助检查主要是B超和CT检查。但是在B超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过程中受到检查者主观认为而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连续的断层CT扫描在检查过程中能够通过保留的相关影像学资料为诊断做出进一步分析, 更有利于对CT对急性阑尾的正确诊断[1, 2]。特别是在临床中, 当B超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或者不容易做出鉴别诊断的时候, 采用CT检查对此类患者是必要的。对急性阑尾实施CT扫描检查时, 当阑尾内有粪石征象且阑尾周围有炎症征象时, 即可根据上述征象诊断为阑尾炎, 本组患者中, 57例患者CT检查下有粪石征象。在本文中, 连续断层CT扫描下, 能够把胃肠道的病变相关形态大致的显示出来, 能够显示病灶周围的病变情况以及病灶周围组织的受侵状况, 并且能够把阑尾的病变和周围的胃肠道病变区分开来, 能够与腹内其他脏器病变做出进一步的鉴别, 能够初步排除输尿管结石、胃肠消化道穿孔、结肠癌等[3-5]。在对患者实施CT检查中, 能够排除妇科的急腹症, 如宫外孕、子宫肌瘤破裂所致急腹症等。根据本文的CT检查结果所示, 96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其中6例单纯性阑尾炎, 46例化脓性阑尾炎, 24例阑尾坏疽穿孔, 10例阑尾脓肿。

综上所述, 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查价值, 特别是在辅助诊断不典型症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方面更具有临床检查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海荣, 杨军, 高淳, 等. 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放射学实践, 2010, 5(2):540-542.

[2] 王廷昱, 王善军, 张文奇, 等. 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9):1378-1381.

[3] 高旭宁, 许茂盛, 卢良骥, 等. 64层螺旋CT各向同性冠状位重组图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9):1341-1344.

[4] 李明英, 张小鸽, 胡颖. CT平扫对急性阑尾炎病变阑尾解剖位置的诊断价值.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 3(4):252-25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