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构建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由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梳理出专业课程,再经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社会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具体过程是遵循软件人才的工作过程,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对应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1、进行企业调研

主要是对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

2、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前期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明确了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开发以及相关的IT信息企业,以软件开发技术在IT信息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能够在相应的IT企业及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网页美工、软件项目销售、软件培训以及软件的实施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3、岗位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前期企业调研的岗位需求、相应的职业以及企业的业务方向,发挥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邀请行业专家以研讨会、头脑风暴等形式,集中分析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进而对工作任务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有: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网页美工、软件销售及培训、软件实施及维护。

4、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分析

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笔者对相应的行动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归类重组:

(1)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相同性,如都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编辑以及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业务方向(如有的做网站、有的是做管理系统软件等)、编程语言以及开发平台和环境不一样,如:php主要应用于中小型网站的开发,主要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而Java在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以及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均有较多的应用。

(2)网页美工人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站的编辑。

(3)软件销售与培训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软件的销售以及对软件进行安装、使用的培训。

(4)软件实施及维护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就是软件的实施与维护。围绕着行动领域和岗位能力要求,笔者整合出了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的分析,分析得出相应的课程设置。

5、贯穿教学过程工作项目的选取

(1)选定工作项目的方法

①选择的项目内容要分学期循序渐进,由小项目到大项目,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最终使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开发实践,能够达到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

②每个学期制定一或两个段考终极目标项目,完成项目所需的主要技术能力主要呈现在其中一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而其它的知识技能经分解后需要由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及文化课中来支撑。

③结合企业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对选定项目进行研究论证。

(2)明确工作项目经过对岗位能力及学习课程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专家提供的实践意见,笔者整合出了6个项目(班级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网站、OA系统、商业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目标工作项目,并确定相应的目标(三维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工作项目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明确了贯穿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项目以及其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与工作项目相关专业课程及文化课程的关系,并把课程划分为呈现课程和支撑课程,同时划分了每个支撑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模块。

7、贯穿项目知识模块重组

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贯穿项目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模块要求,分别重新整合呈现课程、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并根据整合的知识模块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1)呈现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每个学期的呈现课程,主要围绕着贯穿项目进行相应的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相应的贯穿项目,而为了实现贯穿项目的过程中,对需要完成的专业知识模块则通过其它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完成,而子项目或是子任务之间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对于项目需要的其它知识模块,则在其所支撑的专业基础课或是文化课上按模块进行补缺。

(2)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

①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的贯穿项目所需知识模块进行,项目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在一年级的专业支撑课程完成,表现方式也主要是以有递进关系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

②文化课支撑课程文化课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贯穿项目所需其它知识模块进行,需要的知识模块主要是根据贯穿项目所需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后进行重组,再根据所包括的知识模块量,确定其实施的学期跨度,比如英语,根据需要,把两年需要的英文知识模块融合在一年级全部实现,而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模块量较大,那么就把所需的知识模块在四个学期学期分别实现;表现方式主要是以体现模块知识的子任务形式进行。

8、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重组的知识模块及贯穿的工作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确定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模块名、学习内容、实现的专业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学时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9、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相应的课程体系、工作项目、课程标准等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软件开发工作室的创建

为了让学生积极更多项目实践经验、零距离的接触社会企业需求、运营模式和企业环境氛围等,可以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即在软件开发工作室中,通过校企合作及其它途径,承接企业的真实需求项目,以软件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为开发团队,组织师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及维护等。项目开发主要是以、JAVA平台的为主,在工作室分.NET和JAVA开发小组。工作室的负责教师应该由在企业实践过的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由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兼职担任,只有熟悉企业运作及相关企业文化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对企业的更深;同时要求教师把办公的地点移到工作室,并且担任项目总经理的角色,使得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教学中,在工作室的运营中,教师不仅要“擅长专业教学、精通教育教学科研”,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市场经营、会从事或者指导商品生产、懂得现代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层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岗位;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不同的岗位(项目经理、项目组长、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维护、文案等),实现流水线生产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工作室中,主要以项目作为引领,为学生制定长、中、短期的工作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学生在任务及目标的驱动下,通过自学、学长指导、教师解答、团队交流等形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项目一贯制”的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引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使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以真实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项目的实训、开发等,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均使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迁移六大过程。

四、“项目”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条件,组织学生、老师分析整理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程序资料等,并根据软件方向的课程体系,对项目进行教学化的开发,搭建软件项目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总结出一套适合开发的快速上手实训手册,开发校本教材,为后期的教学实训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及更有效的途径。

五、多元化评价的实施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oftware, and researches the framework of teaching software based on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details the features of teaching software,stag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area of relation by software. It demonstrates overall framework of teaching software by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Finally, 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jor teaching software and simulation-aided teaching software, and it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教学软件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form of curriculum;teaching softwar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21-02

1专业教学软件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步升高。近年来,随着软件集成化的高速发展,应用软件开始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并且出现了其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软件,这些软件不仅具有早期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生动、形象等特点,而且具有学科针对性[1]、互动性[2]、虚拟现实[3]等新的特点。专业学科的教学从原理、技术的动画仿真,发展成为虚拟环境仿真[4]。

在国外,现代化的专业教学软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起步,至今,专业教学软硬件开发商与各类院校已经有了密切的合作经历与成果。

德国的Festo(费斯托)公司[5]不仅拥有先进的电气、机电产品,而且拥有完善的与硬件相结合的教学仿真软件以及全面的培训系统,旗下的Fluidsim软件更是为我国从事液压与气压教学及设计人员所赞誉。

除此之外,还有朗文词典(电子版)等集工具、教学、专业人员应用于一体的应用软件。但是,国内尚未有由软件联系教学全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适合高职教育的软件。

2专业教学软件的框架

基于高职教学课程改革考虑,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所应用的专业教学软件应具有如图1所示的功能。

图1 专业教学软件的框架

专业教学软件在不断完善中应逐步具有教学、仿真、项目模拟和学生考核等功能。其中教学应包括与理论教学相应的所有资源,并且可根据教学进度及方法安排教学方式,如按课时教学、按章节教学或按项目教学;仿真功能由各学科特点决定,主要起到虚拟实验室的作用;项目模拟功能是项目理论教学与实训之间的纽带,学生可根据项目模拟预测实训的过程及结果,为其高效的完成实训奠定基础;学生考核功能可与学校学生考核系统进行网络化统一管理。

综上所述,专业教学软件应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信息集成的方法,覆盖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大部分过程。软件不仅具有教学功能,而且具有学生自学功能和网络化管理功能,方便学生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和课程考核。

3专业教学软件的开发

专业教学软件的整体开发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反馈逐步完善软件功能。

如图1所示,专业教学软件的开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学基本版本(图1实线箭头所示),此版本软件应具有教学的大部分功能,能使教师应用软件进行普通理论教学;二是标准版本(图1虚线所示):此版本软件应具有仿真与项目模拟的功能,基本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有关的所有内容;三是理想版本(图1点线所示),此版本软件与学生考核系统建立联系,更加便于学校对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软件基本版本的开发可与精品课建设并起,或是直接来源于精品课;标准版本的开发可引入各学科仿真软件的应用程序;理想版本的开发是与学生考核系统整合调试的过程。最终软件还应具有简单的二次开发或面向对象的使用特点,可以在教师讲授方法或授课对象发生变化时,方便的添加或重新组合教学资源以安排教学进度。

如图1所示,点划线矩形框中的课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所需的不同知识点进行教学资源重新组合,安排适合授课对象学习的内容,同时授课对象也可据此方法来安排自学内容。

专业教学软件的开发团队应由学科任课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组成。教师负责整理分类完备的教学资源,并向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教学内容的相关支持、提出软件使用界面和交互性有关的合理建议。软件开发人员将教学资源整合,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逐步实现软件的全部功能。

4专业教学软件辐射的范围

专业教学软件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接受生动易懂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在业余时间有选择地进行自习;专业教学软件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灵活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知识;专业教学软件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软件的课程资源共享不仅方便教师的授课,而且方便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思想集中,加速课改的进度。

从专业教学软件的特点不难看出,软件从知识上辐射了理论和实践,从对象上辐射了教师和学生,从发展上辐射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程改革。除此之外,软件还与学校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并间接辐射了出版行业和促进了绿色环保式教育,辐射范围之广可想而知。

5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学软件

下面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具体说明专业教学软件所应具有的功能。

图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软件功能

如图2所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按照机构、零件的不同进行资源分类。以平面连杆机构为例,其资源应包括预备知识(平面机构自由度),平面四杆机构的分类、受力、设计,相关的仿真动画、实例视频、讲义、练习等。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可通过参数化运动仿真的形式更直观、量化的理解机构运动。学生在实训之前,可通过由相应训练内容建立的项目模拟进行模拟实训过程和预测实训结果,这样做不仅可以实现实训的高效,而且可以尽量避免实训时材料的浪费。

如前所述,该软件具有教学方式的选择,同时也适合学生的自学,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软件,而且是一个将教学、实训、教师、学生充分联系在一起的软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专业教学软件并不是普通的学科仿真辅助教学软件,也不只是一个加入了项目教学及仿真的独立学科教学软件,而是一个基于高职课改、为改变高职教学方式所探讨的一个软件解决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专业教学软件的开发及专业教学软件群的建设,能够解决高职中理论教育与实训的衔接度,并加速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集约化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淑莹,张桦.“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9,29(4):76-80.

[2]刘建伟,罗雄麟.“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试验教学软件的研制[J].技术应用,2009(3):206-210.

[3]赵东,张建中,唐乃富,等.基于虚拟现实建模技术的园林机械教学软件的开发[J].中国林业教育2004(3):36-37.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本科教育

1背景

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与此同时,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量在增大,估计人才缺口达到20万,而且这个需求将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1]。但另一方面,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建设好软件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2]。因此如何建立保证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既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又适应当前产业需求的新型知识体系,如何建立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的先进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在跨出校门时具备必需的素质,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所需的时间,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是软件工程专业努力的目标。

国外高校在软件工程教育方面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各自国家和学校的特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变化的人才。从软件教育的特点来看,西方著名大学有较完善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实验条件,有较长时间的实施经验,与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有一大批专家在从事计算机与软件的教育研究。这些大学的课程与我国现行的计算机和软件课程体系相比,理论更深,与新技术的接轨更快,实验和职业实践的比重更大,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力度更大。

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软件专业学生在学生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符合国情,既面向当前产业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申办于2004年,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成立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要求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提高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工程管理能力。我校在设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学习全国名牌大学如复旦、浙大等,并结合自己硬件及师资条件的实际,提出了如下几个设想:

(1) 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的、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我们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开设几门专业课采用全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模块,以引导为主。

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并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需要,应设置相应的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实现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以及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

(4) 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跨大类专业选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和软件体系结构等;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开发新技术、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学生可按需选修1~2个专业方向,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3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除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外,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并且构建了以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开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如下:

第二个学期开设认识实习;

第三个学期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第四个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以及.NET程序开发技术课程设计;

第五个学期开设Java语言课程设计以及UML建模工具及应用课程设计;

第六个学期开设J2EE技术课程设计及大型数据库课程设计;

第七个学期开设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

第八个学期毕业设计。

针对合格的工程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4类阶梯状的工程实践课程。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如面向过程程序设计(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等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NET程序开发技术、J2EE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J2ME)等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如软件开发案例分析、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大型数据库应用等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开发软件所必备的设备应用能力,如软件开发新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等。

我们感觉软件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注意其侧重点。我们将Java网络程序开发定为主要的教学方向,其中包括Java程序设计语言、网络软件开发技术、J2EE技术、以J2ME为主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等。当然,我们兼顾企业实际用人的情况,开设了.NET程序开发技术等核心课程,详细的专业课程体系请参见图1。

4探索式学习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众多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收集和总结了一些软件开发案例,将这些案例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1) 从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入手,诸如爱国者导弹、网络病毒攻击等。深入剖析导致软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发展方向,即以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严格遵循软件过程规范和步骤。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学生们逐渐改变软件开发等于编写程序代码的错误观念,开始认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工程化的意识和观念。

(2)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开发经验有限的本科生来说,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过程的抽象模型与实际开发联系起来,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软件开发的实际案例中总结出5个不同的软件系统,结合这些系统的特点和开发策略,讲解瀑布模型、原型化方法、增量模型、形式化方法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等。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在实际开发中运用这些过程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3) 研究软件工程的实践特点,课程实验结合实际开发因素和参与乐趣。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一个团队通常由3~5人组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

(4) 研究和建立适合小组式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在小组式的软件工程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有序的、可控的、协作的软件开发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冲突、消除矛盾的过程中享受软件开发成功的最终结果。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十分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与软件企业人员的接触交流,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课堂讲解避免“一言谈”的死板方式,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5改革目标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在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校在人才培养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原则,即通识教育课程要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3]。

(2)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即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面向社会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指导,为不同志向、不同能力和不同潜质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培养环境和条件。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职业适应性建立完善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训、培训的“双训”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原则,即以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立足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 建立一套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教学、实训评估标准,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结语

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研究之上。按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内外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工程领域背景技术3个主要部分[4]。我们还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注:本文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校级重点教改课题)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晴. 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2007(3):104-106.

[2] 吴爱华.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适应时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芙清.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15-17.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bout Social Requirement-oriented

WEN Zhi-cheng1, CAO Chun-li2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2.College of Commerci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达到280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和初步的项目管理经验,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软件产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从专业成立以来,学校就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完善与调整,软件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形成了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充分与课程教学、实践实验、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结合的培养体系,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1.1三个培养阶段——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全面优化和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传统以基础理论教授的模式转化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重技能”、“多实践”的特点,课程类型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分为3个阶段进行,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1)初期阶段。初期阶段是指第1学年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该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数理基础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包括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解决语言听说写的问题和解决编程能力问题。一、二年级暑期短学期,开设高级语言程序、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当然在该阶段,学生也可以申报创新项目,或是参与一些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但由于参与上述项目的要求比较高,参与这些项目有个知识准备的过程,所以一般来说该阶段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力度不大。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一些与课程相关性比较强的实践内容,如开放实验、创新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而等数据结构课程学完之后,部分对编程感兴趣或是编程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的训练。2)中期阶段。中期阶段是指第2学年第2学期和第3学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Web技术、软件建模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与测试等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校内项目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系统设计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掌握完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特别设计了两个学期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完整项目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软件工程的各种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技能。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累积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3)后期阶段。毕业阶段是指大四整个学年。在该阶段,通过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学习软件工程规范,拓宽专业前沿知识和领域知识。大四第1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到优秀软件企业进行实践,学技术、学管理和学做人。企业实习可以与毕业设计挂钩,实习的内容可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界的需要。

1.2实施保障措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全方位实践活动

1)全程专业导师制。学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加强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主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给予辅导,在大四阶段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择业。2)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对培养体系中的所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以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为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改革方案下,以已有实践课程改革方案为基础,针对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最佳实践方案,以开源软件为开发和管理工具,以团队合作为组织形式,真实地模拟软件工程项目从需求分析到软件的完整过程。本课程在教学方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实践指导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和扩展。(1)教学方式:课程共60学时。课程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即大班教学)约20学时,实践教学(即小班讨论与实践)40学时。学生在大班教学阶段全面学习了目前现有软件企业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所使用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技术和业界普遍使用的软件工具。在小班讨论阶段将这些知识融入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与开发中。(2)小组交流与合作:以开源软件工程工具和开源软件组件的学习和使用为基础,从真实软件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至最后的软件,学生们以理论教学促讨论,以讨论促实践,从实践中真正学到了软件工程业界的理论与方法。(3)指导实践:主讲教师除了进行理论教学的授课之外,必须直接参与实践讨论的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讨论的效率,实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理论知识问题,给其他实践讨论指导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从实践讨论教学环节中得到学生的反馈,对下次的理论教学进行强化、修正和扩展。每班配备2~3名实践讨论指导教师。(4)考评体系:以小组整体成绩与个人贡献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可以更合理地评估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3)全方位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计划,软件设计竞赛等。本着“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实践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实践计划和软件设计竞赛等。创新实践计划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掌握软件工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多媒体开发)。创新实践的主体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了创新实践的梯队培养和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的对象还可以包括优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考虑到软件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整体性、迫切性和定时性,同时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连续时间,以及指导教师的空闲时间,每届学生的创新实践的开始时间为第4学期末开始,至第7学期毕业实习期之前。实践的工作制度为弹性工作制,即按照项目开始时制订的工作计划,每人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参加创新实践的学生首先在专业实践机房进行培训和实践模拟训练,学校每个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实践考核,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校内实践基地,从事真实项目的开发工作。软件设计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水平,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竞赛要求二、三年级学生混合组队,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为辅,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大赛遵循自由命题的原则,体现创新,所有作品必须为学生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竞赛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体现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学生提交作品后,由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从多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量化评分,包括:作品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技术先进性、完成作品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

1.3评价保障机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成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也由传统的分散的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原先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学校以及学院为配合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机制。1)科研项目为教学科研改革提供动力。本专业学生通过创新项目立项、专业实践锻炼、参与导师的横向、纵向课题等方式,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和学习提供了真实的问题环境,使他们在实战中提高了科研教学能力和学习应用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将所参与的项目与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2)“创新学分”冲抵选修课学分,丰富学生评价方式。我们将“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指标引入学生的评价系统,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凡是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并能提供相关成果的学生经认定后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其中修得1个创新学分是在校学生必备的要求,而获取该学分有多种方式,如参与各个教师所开设的创新实验满15课时,且提交一定成果,经指导教师认定为良好以上的,可向教务处申请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与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根据文章排名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而多出来的“创新学分”可冲抵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评价方式。3)“系统/论文替换”,丰富毕业设计环节的形式。我们在毕业设计环节施行“系统/论文替换”的新形式,增强了毕业设计环节的灵活性。凡是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并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提出申请后经学院认定,可根据竞赛的成果替换毕业设计环节中的相关内容,如某个学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的排名第一的学生,可以将竞赛的成果(系统和报告)申请毕业设计系统和论文都替换,而发表B类以上学术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替换。

1.4建设校内软件外包基地

软件实践基地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能使课堂上的知识完成从理论过渡到应用。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通过与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学习,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实习点分散不利于管理;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由于软件企业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的时间和实习的岗位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因此,为了提高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外,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尤为重要。从2008年起,浙江工商大学与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杭州星移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富士制冷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软件外包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美、日软件外包项目的实践,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我国软件外包正飞速发展,软件外包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软件外包项目符合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软件外包项目的特点是种类丰富,部分项目规模小,周期短,也经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软件实习基地不仅使得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该实践基地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通过承接各类软件外包项目,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方便学生在校内参与真实的软件外包项目,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软件工程与外包实践能力,为顶岗实习实践打下基础。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整合与优化现有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

2应用效果

浙江工商大学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2005届学生毕业后,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改革,课程设置从偏向理论、细粒度化设置转换成注重实践、粗细力度相结合,而2006版和2007版课程体系标志着该培养计划基本内涵的成熟,2008版课程体系则是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进一步总结。在该培养体系指导下,学生对学科知识架构认识清晰、理解深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据软件行业协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均得到广泛认可;学生在竞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11年该专业学生团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国家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等,2012年该专业3组学生获得浙江省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该培养体系对于确立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软件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结语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课程体系 构建 实现

[作者简介]李泽平(1971- ),男,布依族,贵州贵定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教育。(贵州 都匀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贵州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项目编号:黔教科20090048)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jg-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28-02

2011年,软件工程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文件确定增设为一级学科(080835),同年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软件工程专业被列为目录内专业(080902),而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随之印发,标志着软件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界定已非常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本文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既能符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又能凸显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核心,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重点培养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的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南。通过对SWEBOK、CCSE2004和《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我们发现,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外语、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为基础,以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知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使之在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4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并体现出明显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就业情况,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生源素质等实际,设计出以工程专业课和工程实践课为主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有益补充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见129页图1)。

1.理论课程。贵州作为全国“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之一,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软件人才更为紧缺,目前在应用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我校在软件工程理论研究和领域软件工程方向的办学条件尚不成熟。因此主要以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作为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育课六大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如图1。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复杂度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中,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软件企业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国家教育部与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与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很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尤其是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一缺陷在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繁衍出来的,其培养模式很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化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主要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偏向纯理论介绍,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案例或者使用的案例不合适,妨碍了学生对软件工程中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明白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以及不会撰写所对应的文档。

(二)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课比较多,实验课比较少,并且由于目前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实际经历,设计的实验题目大都规模比较小并且比较零散,比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与编码,无需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软件设计、进度安排等环节,也没有必要撰写相关的文档。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没有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时无法下手,这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存在着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少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松散、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软件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在地方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影响力与办学规模上与部级软件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知名的软件企业很少愿意与地方院校合作,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缺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也没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于具体项目之中,同时也不清楚当前软件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希望新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直接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能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剩”,而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软件公司的一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对该培养模式的相关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该培养模式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三个阶梯式阶段: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一)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的首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多数教师从学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太了解软件产业的新技术与新动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用为导向的师资建设就是在现有的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方式,软件工程专业应当招聘一批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资深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30%~40%为为宜;鉴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应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软件公司的一线进行学习和培训;倡导并且增加教师带动学生参加研发类横向课题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案例式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首先应准备一些引入型案例,例如,千年虫问题,来说明工程化方法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好一个能覆盖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难度适宜的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最好是教师实际参加过的或者熟悉的项目,并且有必要的软件文档,然后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结合案例引入并讲授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文档和程序,然后与使用案例的已有标准文档和程序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项目式综合实训

鉴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应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驱动进行软件工程的课程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去独立地完成一个应用项目。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中小型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库,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宜,太简单体现不出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太难,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完成,然后由学生人组成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软件企业中的一个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作为项目经理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模拟实际的客户。最后,项目组严格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来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应该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提交必要的文档,可以按照《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FAR)、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软件测试报告(STR)等。在每个阶段,学生应利用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例如,Microsoft Project、RationalRose等。

(四)顶岗式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软件公司的,所以很有必要在第四学年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学生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以个月为宜。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与正常的员工一样完成企业的工作要求,真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理解并应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成功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职业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教师、企业三方根据实习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与设计,最终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

三、结束语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基于项目;实践训练;答辩考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由教育部提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正逐渐成为应用型院校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软件项目开发的技能和知识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由原来软件开发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软件开发基本技能和文档撰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这门课使学生能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且知道在开发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到项目组里,参与软件项目开发。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多样的:1.这样除了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了培养,而且让学生对软件项目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后续为以后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2.在同步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进行横向联合,让学生都针对同一项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对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有所触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各个高校的软件专业中都开设有《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多数学校还是当作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来讲授,这样的学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对枯燥的理论可以接受,但是只学理论没有实践造成的后果是学完就忘,学生只会答题;还有一些学校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将理论基于一种开发环境的软件开发,试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多数是面向对象开发方式,理论多实践少,落到实际课堂教学上还是教师说的多,学生做的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基础知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2]、项目管理这些内容,采用的是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方法。之前我们只讲理论知识,特别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和软件,但是学生学完即使会做题也不会开发项目。现在,我们将教师实际参与开发的项目带领学生从需求开始分析,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加入到授课内容中,结合实际的项目开发的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完成自己的项目,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做到学有所用。希望培养学生整体软件开发的方法、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软件需求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人机交互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计划及方案的制定能力、课程报告撰写能力、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课,多数是在多媒体教室由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授课。现在,在开课之初,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申报一个题目,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哪个阶段,学生就自己去完成所申报题目的该阶段的任务,这样课堂上老师讲怎么开发软件,在课下布置了大量的阶段性文档要求学生去完成,而且各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随着各阶段任务的完成,学生也体会到了项目开发的过程、方法。为了保证学生提交的阶段文档的质量和保证学生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将阶段评审添加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提交的阶段任务文档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和《课程综合报告》。其中《课程综合报告》中要求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去排版和完成,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在教学改革时我们还尝试着和同时开设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联合起来,分别针对同一题目进行阶段训练,在最终答辩的时候由三门课的老师同时参与答辩,答辩成绩被记入到三门课的最终成绩里,比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学习如何设计数据库就应用在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的总体设计阶段,学生需要画出E-R图,给出主要表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最终就是根据《软件工程导论课》分析和设计的结果用JAVA语言开发出一个小项目,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阶段文档,最终还能做出一个实际的项目,增加了完整性和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原来我们都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但是试卷考核只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并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所以由试卷考核改为答辩考核和平时阶段性评审。[3]这也要求在开课之初就制定出比较详细和全面的考核方案,我们的考核方案从课程报告、答辩平时表现这三大方面出发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标准如表1。而且,在课程报告提交时,我们有统一的文档格式和内容要求,包括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测试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在平时授课阶段就需要提交上来;而答辩时,将学生答辩的项目原型与学生之前提交的需求、设计进行对应,审核是否是按照需求和设计进行的开发;而且在近几次的答辩中,我们将答辩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这样可以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项目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希望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课变成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实训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知道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且能够开发一个简单的项目,避免在毕业设计时犯一些软件开发的常识性错误,比如项目开发流程弄错,如何进行分析和设计等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申报题目,从需求分析到最终分析设计结束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做,通过学习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软件开发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J].职业教育,2016.

[2]韩万江.软件工程实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大学教育不是培训班

重视基础教学是中国科大一贯的办学特色,如何在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平衡支点”?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认为,高校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提炼出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不仅要上手快,还要有后劲,后者更重要”。

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目前学制是两年半,要求完成不少于40个学分,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开始到企业实习、做毕业论文,最后半年是论文整理、答辩和学位申请。

据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介绍,学院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数学等基础能力培养,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其他高校一般开40学时,该校是60学时。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全院共开设了108门课程,除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外,5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各模块的课程,也可以跨专业选课。

自主不代表要求降低。学生入学头一年要完成30多个学分的理论课学习,要求核心课程平均分不得低于75分,否则就失去学位申请的资格。即使是拥有计算机和信息专业背景的学生,每天也要学到夜里11点多。

“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仔,而是技术骨干和懂技术的管理者,要为大家今后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最让李曦欣慰的是,毕业生返校做讲座的时候,总会在结尾提到:感谢那段艰苦学习的岁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做软件的首先要有IDEA(创意),然后开发设计出样品,最终按照工程的要求做出产品。”在软件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看来,软件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软件工厂”,如果学生不下车间锻炼实践,就无法树立起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意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在第一年就设置了“工程实验”的必修环节,首创了如同“三明治”一样的“多阶段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细化为“专业基础、专业强化、专业综合”3个阶段,共3个学分,把不同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紧地镶嵌在一起。

其中,专业基础部分主要针对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项目开发所需的基本理论、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专业强化部分是完成某专业方向的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具。在专业综合部分,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是企业提出需求,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利用一年的课余时间,按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一个工程开发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院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承接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环境。

据李曦介绍,设置工程实验环节后,学生的实际开发项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从学生实习单位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工业界的认可,对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质量帮助很大。

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第一学年结束后,软件学院的学生像候鸟一样飞往70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多为国内外著名研究所和IT企业,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软、惠普、IBM、华为等。2011年,平均每个学生有5个实习岗位可供选择。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将扎根企业进行严格的实习,同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到企业之后,学生每人都配有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3个月左右,学院派校内导师到学生所在实习城市检查实习情况,指导论文开题。

论文题目要求来自企业生产实际,不仅强调先进性和可行性,还对论文所涵盖的内容有明确要求。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21-03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of Softwar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REN Zi-ti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distance between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settings of softwar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social needs,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adapting to lo 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software major;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teaching system

近年来软件业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大力促进软件业变大变强,人才需求旺盛,但中国的IT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各个层面的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滞后地方软件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软件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以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为主干,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1],高校软件人才毕业生数目不断增加,却仍难满足需要,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现象突出。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是大众教育,目标是立足地方,服务周边,面向省内。该文探讨培养适应地方需要与变化的人才,适应地方产业服务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改革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生源不同于重点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学校获得支持力度小,学生的起点和所具有的知识相对较低,在学习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更加突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办学理念。为此通过调研高校与企业,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1)课程应适应软件和信息技术发展及地方产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现实,勇于革新。

2)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专业特色的鲜明性、技能的实践性、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工作能力的拓展性和考核评价的多样性[2]。

3)针对企业对能力和技术的需要,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开设的专业技术课程需教、学、练一体化,依托项目,正确理解、分析项目需求,合理规划项目设计和技术方案。

4)综合化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增强学生对课程、发展方向的选择空间,

倡导个性发展,强化实训实践,细化专业方向,建设动态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

我校2008年开始招收软件技术专业本科生,目标是培养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及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能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多岗位中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是简单堆砌计算机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而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融合产业需求和规范,对核心课程整合调整。我校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1)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注重理论够用与实践能力关系,兼顾专业基础和产业需求改革核心课程,以服务地方产业和就业为向导,确保学生具有专业特长、创新能力,在行业中有多岗位竞争适应能力。

2)软件专业在专业技能上进行“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核心+专业方向+竞赛认证+实践”方案设置。

3)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教育三个阶段部署。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养与职业认知课程教学,通过计算机导论和软件工程概论引导,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基础知识讲座和前沿技术讲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软件系统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编程能力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阶段完成软件工程高级课程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教学,掌握某一方向的软件开发技术,参与实际项目训练,并设置竞赛与认证课程,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4)课程设置综合考虑模块的衔接。基础知识教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内容贯穿汇编语言、系统调用到C语言;数学基础课程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增加以往未开设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必修;数学基础课程,硬件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架构课程并行;专业核心课程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技术、需求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软件项目管理、专题知识讲座等构成;专业方向配置6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有软件文档写作、数学建模、人机交互技术、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网络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课程,可视产业需求和办学特色修改专业方向模块。

5)设置英语模块,注重英语能力的学习。软件领域反映最新的技术、文献、资料等都是英文所写,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注重看得懂、写得出;加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及内容更新,将适当比例专业英语融入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教学;亦开设几门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实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提高。

6)构建厚基础与灵活的多专业方向。多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规划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向或者几个方向,剔除了过去陈规的课程内容束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增加了学习积极性,利于其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个性化发展。

3教学实践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主要突出突出专业应用能力,而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体系,借鉴重点高校与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精简理论授课时数,培养学生综合与设计能力、开发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1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定时定点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往往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上课就想下课的状态,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安排课程应注意教师的专业方向,授课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有以下方面:

1)“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课堂内容,采取灵活开放提问方式、多种分析方法,避免灌输式讲解,如开始讲解一门课程时试图从一个“高级论题“开始,而又不面面俱到精细讲授,引导学生的思维,留下继续探索的空间,获取的知识更加直接有效。

2)“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案例驱动以案例为主线,从真实项目提炼、精选案例,将大项目细分成小项目,构建模板框架,层层递进,注重细节,增强实践和编程能力。积极与软件开发公司或培训机构合作,聘用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实际项目从事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团队合作意识。

3)“专题式”教学模式。讲授一门课程时涉及到某课程知识拟请相关老师用几个课时进行“专题式教学”,即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主讲,按照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合理组织,其他老师协作讲授。该模式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了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嵌入式”教学模式[3]。该模式将企业所需技术引入教学中,不改变学校的教学计划,而按照教学计划的实施进程,将企业的开发项目按照软件的生命周期进行分解,以讲座的形式嵌入到教学中,体现了既教育又实践的思想,培养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软件素养。

3.2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资源限制,在教学上理论与技术、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付诸实践。当前不仅要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一些基础的实验,还要结合课程的应用优化综合设计综合实验,结合相关的项目应用与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实现分层的实验教学体系[4]。为此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建立规范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该实践体系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和工具的使用,加深学生对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理解程度。设计性实验在已有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应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技术和方法综合设计,强化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能力。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面向岗位针对性的选拔进入实训课程;通过参加认证考试、各类竞赛等项目,提高课外科技实践的能力。实习第一阶段通过短期实习替代教学,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所需知识技能,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即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第二阶段实习进一步锻炼其工程能力、社会能力,并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4结束语

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仍存在许多探索的问题,如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原则,不断进行研究,调研产业发展和新的技术进展与前沿性,保持动态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适应时展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文杰,胡大威,陈觎.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48-51.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困惑。首先,对什么是双语教学认识不清。从学校到授课老师都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双语教学,外语要表达到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双语。其次,对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不明确。每种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方式等是否适合双语教学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再次,认为双语教学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双语教学的成功涉及到很多环节,比如优秀的教材、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想要在一个双语课程项目通常三年以内的建设周期完成真的很难。

1软件工程专业双语课程设置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ACM和IEEE/CS联合推出的CC2005/SE2004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调系统认识的课程体系,我们重新构造了部分软件基础课程,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系统级认识和对于工程化软件开发方法的认识,简化了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的数量,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改进后的核心课程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核心思想概括为三条线索,如图中虚线所示,分别为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及模块课程,程序与算法设计课程。

该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 新增设入门课程:软件工程导论。建立完整的计算概念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建设一门新课程:计算机组织结构。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系统级认识。它以硬件环境为主,操作系统为辅,关注系统软件的构造技术。

(2) 从计算机科学专业继承来的重要核心课程3门。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与设计。改建三门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原有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课程以小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核心,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的开发能力。计算机通信课程强调网络软硬件系统的系统级认识,培养学生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组网能力和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能力。数据库系统课程强调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关系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

(3) 建设3门软件工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以及多门选修课程:以统一建模语言,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项目管理三门为核心必修,辅以形式化方法、人机交互技术、软件测试、软件体系结构等多门软件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体系彻底抛弃原有计算机学科所依托的电子类课程,包括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等,同时加强与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区分度。增强了多层次的双语训练,在核心课程中将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统一建模语言和网络应用开发设置为双语授课,如图1中的灰色部分所示。在综合实践性选修课程中训练学生实践能力,融合SE2004推荐的工程经济学、团队动力与沟通、软件工程职业实践等教学内容。

2双语教学的三个关键问题

2.1双语课程的定位

如前所述,我们将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统一建模语言和网络应用开发四门课程设置为双语授课,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连续的双语教学环节。在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双语教学的功效,必须处理好下列问题。

课程的目标定位:四门双语课程各自的课程定位并不一样。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一门引导性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行业形成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课程侧重与大信息技术学科的概念性认识。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领域中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课程侧重于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统一建模语言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使用UML语言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与设计。课程侧重于软件工程的关键技术实践。网络应用开发以目前发展最迅速的Web应用开发为主要内容,课程目标是使得学生的软件开发与实际需求紧密集合。课程侧重于软件开发的整体项目实践。四门课程分布与整个教学计划的不同阶段中,使得学生的双语训练能保持一个比较适当的强度和节奏。

教学模式选择:对处于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根据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英文授课所占比例,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四门双语课程中,软件工程导论和网络应用开发的课程内容相对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而言更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偏向于沉浸式的外语教学;而软件工程和统一建模语言相对而言专业术语更多,内容比较晦涩,因此更多偏向于过渡式的外语教学。同时,我们还在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上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集中主要时间段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过多的精力讲解英文本身,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与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关系:基础英语是通过不断扩大词汇量和学习语法,加强读、写、听和说的能力以便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专业英语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完毕后,集中学习专业词汇以便于学生在将来的专业研究中可以轻松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双语教学正是用英语来理解和解决专业问题,它体现对英语的应用,在应用中来加强英语学习。所以双语教学不是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应用语言为主要目标。

2.2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多次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各门课程的教材:精选原版教材,重视专业内容建设。优先选择国外软件工程专家专著类英文原版教材,内容方面要相对涵盖较广,教材内容与实践工程结合紧密。其中符合我们课程体系的软件工程导论原版教材较为少见,因此我们自编教材,在计算机科学导论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工程专业中最基础的概念。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我们选用了Ian Sommerville编著的Software Engineering(8th Edition),该教材经过多轮建设,内容相对成熟。统一建模语言的教材我们选用了Mark Priestley编著的Practical object-oriented design with UML (second edition)。这两本教材均有对应的中译本,也方便部分英文欠佳的学生选为参考书。网络应用开发Robert Sebesta编著的Programming The World Wide Web。

教学内容的取舍:由于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原版英文教材往往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大学教育,同时教学学时的约束也使得我们经常需要对原版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通常我们将教材中的一些高级课题布置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辅助材料的选取:为了对原版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同时也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求教师选取一些辅助材料,比如印刷讲义、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参考网络资源等等。调查显示讲义的教学效果最为明显,通常这种90%左右英文,10%中文注释的讲义既能浓缩教学内容,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由于双语课程的特定教学需求,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需要训练学生实践能力,融合SE2004推荐的工程经济学、团队动力与沟通、软件工程职业实践等教学内容。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验和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部分抑制了双语教学本身所带来的语言障碍。

(1) 增强团队的锻炼:通常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互相交流并派代表用英语参与班级讨论;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题目,与指导教师研讨最终完成小组任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2) 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典型的案例融合在教材中,新知识以案例形式引入,然后展开分析、建立理论、提出方法和工具,最后描述解答、讨论其局限,这预示着对新理论和技术的下一轮解读。案例式教学尤其适合软件工程和统一建模语言课程中的软件需求分析、多种软件设计的权衡以及系统开发过程等教学内容。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软件工程导论和网络应用开发课程中设置略微超前的科研课题或者软件技术,仅仅给出课题名称,要求学生分组共同搜索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设置一定的讨论和答辩等互动环节,既能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也能增强解决客观现实问题的能力。

3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为研究双语教学的影响和效果,我们设计了一套“双语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包括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与内容、学习态度与影响、教材和综述,以及问题和建议共30个选择性科目,每个科目取值是1~5,表示“非常不满意”到“完全满意”。调查问卷反映了软件工程专业双语课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师资未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师虽然在本专业内是专家,但是却面临较为严重的英语表达障碍。学生参加这样的双语课程很难产生融合型外语学习倾向和动机。(2)后进学生存在身份认同问题:部分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理工科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的环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没读懂教材,从而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3)双语教材有待改进:目前大学双语教学所用的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的影印本。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太难,以至于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同时购买对应的中文教材。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呢?有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呢?本篇就是向大家介绍了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记得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的论文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写作流程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

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文章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21796.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论文

WiseMedia

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文做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国内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方案,并给出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应该涵盖的基本内容和计划。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育;软件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软件工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软件工程的教育随之兴起,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然而在软件工程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和传统工程学科的关系界定不清楚

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软件工程作为一个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没有本质区别,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只是软件工程专业在教学上需要增加一些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而已。另一种观点认为,软件工程就是软件开发,是完全的应用学科,需要的是工程背景,而不是计算背景,在软件工程中具体的软件的开发技术和工具比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更重要。

(2)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没有本质区别

在国内许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存,由于没有很好地区分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也只有很小的差异,几乎都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和应用人才,没有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特性。

(3)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

由于培养目标的近似,许多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没有大的区别,开设了大量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而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开设比较少,且只注重具体软件的编程技术和工具,而忽略数学和工程方面的基础。在教学上也往往把精力花一个具体的开发软件的使用、一种方法学的详细步骤和编程语言的语法等,忽略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教授。

(4) 以课程实验代替软件工程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只局限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上,达不到软件工程的工程化要求,也就是说学生需要经历大、中型项目的开发过程,需要有团队工作训练,而这些往往在教学环节中被忽略。

针对以上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作者多年的软件工程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适合国内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方案,明确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对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软件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高级软件工程师,包括软件分析和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软件集成和测试人员、软件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依据此培养目标,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上需要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

(1) 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和工程学科两者来教学

软件工程是计算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综合,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考虑在这两门学科之间平衡,避免偏向任何一方。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它建立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软件开发需要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等。作为工程学科,软件开发是一项工程,需要运用工程化的方法进行抽象、建模、信息组织和表达、变更管理,也涉及一般工程中的决策、实现和质量控制活动等。

(2) 选择软件工程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是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发展迅速,这为软件工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在新技术与成熟技术之间平衡。强调教授先进的、持久的软件工程原理,而不是最新的或具体的技术和工具的细节。但在教授基本原理和方法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而且成熟的技术在教学资源上也比较丰富,有利于教学实施。

(3) 将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与具体的技术和工具相结合

软件工程是解决问题的学科,强调实践。软件工程的实践环节包括硬件、软件工具、技术和过程。在教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介绍新技术和工具是必要的(只是不把具体技术和工具的使用细节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并获得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选择和使用工具的习惯,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培养计划,就可以保持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不至于偏离到计算机科学或应用工程上去,从而保障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达到。

3软件工程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计划

软件工程课程应该涵盖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专业实践、软件工程等四个方面,具体包含的知识点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依据这一知识结构,结合前面所述的基本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开设以下课程。

计算基础方面:开设计算机系统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软件构造,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软件形式化方法等课程。

数学和工程基础方面:开设微积分,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数理逻辑,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工程设计,工程经济等课程。

专业实践方面:开设团队互动和沟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软件工程职业道德,毕业设计等课程。

软件工程方面:开设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软件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软件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等课程。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8-02

1前言

软件工程知识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包括管理者、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都具有必要的指导作用。《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建立在高等数学、程序开发语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工程化原则引入软件开发过程。对于专科生,这门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或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生的编程知识还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加上软件工程本身技术、原理、方法相对复杂,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难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面对问题我该“怎么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和探索学生到底应该获得什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增加专科生毕业后找工作时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增加专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是改进授课目标和方式的原则。

2课程改革初探

“专科注重技术学习和培养,应用技能学习是主要内容。”针对这个培养目标和上面提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作为主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作为辅助教材。主教材围绕“网上书店”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通过项目问题、工作情境、归纳总结、拓展提高、思考提高5个模块介绍,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目标。两本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及相应的专业词汇,用更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过程”。同时,我们同步开设《软件文档写作》,该课程完整地展示了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立项书、需求分析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和项目测试计划、测试总结等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文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文档是软件产品的一部分,是软件生命周期中前阶段的体现和后阶段工作的依据。这门课程和软件工程相互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1加强英语学习

最新的IT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如CMM等、操作系统、编程环境和研究成果绝大多来自英语国家[1]。一个合格的软件行业从业者,能够紧跟软件业的迅速变化,英语水平至关重要。中国软件企业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软件的出口额几乎是中国的30倍。英语语言环境的问题是原因之一。专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给专科生施行双语教学还是不太现实。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加上广泛阅读专业外文书籍,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专业词汇和缩写,比如DFD、WBS等,要求学生课余分组完成辅助教材《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一些篇章和段落的翻译,并相互交流。严格要求促进了学生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2.2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案例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在课堂上展示并传递给学生,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如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管理计划书、需求分析等完整地随堂展示,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利用简单的图片和网上共享的动画资源,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例如,我们把DFD图、状态转换图、JACKSON图等图表分析工具,用动画形式演示数据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2.3实验、实践、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验主要是对主课本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和验证;实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组完成选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按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选题;实习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到公司里去替岗代工,适应和体会岗位要求。通过各阶段实际锻炼,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规范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增强了学生阶段性文档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储备和实际岗位要求的差距。

软件工程的思想应该贯彻到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在计划的阶段,会根据软件的规模、工期、人力等因素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管理计划,规范的开发流程促进沟通和利于软件维护。其次,敏捷开发、程序的模块化、增强功能模块的共享性和通用性,要求程序规范开发,有完备的开发文档。此外,培养规范开发习惯,积累规范软件产品,是软件公司立足市场,获取订单和海外代工项目的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注重软件工程思想的渗透,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加强合作;注重开发过程的进度和成本控制;通过过程监控和测试保证软件质量;明确和满足客户需求;软件开发成果必须存在于容易理解的书面文件中。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从技术、管理、产品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2.4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是符合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2]的教材,实现了“网上书店”项目的策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在讲授时都遵循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解决(工具、方法、阶段性产品介绍)、总结(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知识拓展(知识补充和相关案例介绍)。课程讲授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指出要阅读的相关参考文献章节);讲授中,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自由表达观点、勇于质疑探究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时的问题和对讨论进行总结;讲授后,布置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2.5用Excel编写项目管理工具

保证软件项目成功完成的条件之一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可监控。这是项目管理范畴,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通过阅读《人月神话》,学生明白了“人/日”、“人/月”和“代码行”是标注软件规模的单位,学生尝试估计软件规模,并用他们熟悉的Excel开发出项目监控的条形图和线形图。具体思路和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不在此赘述。

2.6鼓励学生获取行业知识,扩大知识面

介绍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如面向对象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软件重用技术、集成化CASE工具等。介绍常用的软件工程网站、论坛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进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阅读比尔·盖茨、丁磊、马云等领袖人物传记。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了授课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参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学习过程中信息强度大,参与度高,按阶段考核学生实验、实践、实习成果,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陕西西安710061)

参考文献:

[1]文翰,黄国顺.“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2]夏方林.“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刘炜.软件工程实现项目监控的方法[J].信息与电脑,20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1JG007Q)”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