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

合唱教学论文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童声合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至今依然是小学音乐教学经常选用的形式,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童声合唱出现过两次高速发展的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和之后。近年来,随着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提高,小学音乐课程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童声合唱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地教育部门对小学音乐中的合唱教学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合唱比赛为童声合唱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大量的小学生校园合唱团涌现出来。无论是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还是小学生合唱的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表现为: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和英美、奥地利、匈牙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育的水平依然不高,这些国家的小学音乐教育对合唱教学重视较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童声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极为成熟。反观我国,童声合唱发展较晚,尚未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硬件条件不够发达。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集中授课的时间较少,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难以保障授课质量。

2.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校级合唱团已经十分普及,大部分童声合唱团的小学生能够掌握多声部合唱甚至无伴奏合唱的技巧。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音乐课的开设都存在困难,合唱教学更是难以开展。因此,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

3.合唱教学普及率不高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小学开设合唱教学主要是为了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和文艺活动,教学重点更多的向优等生、参赛生倾斜,对日常音乐课课堂教学重视不足,大部分小学生对于童声合同掌握较少。这种行为导致音乐课成为专业课,孩子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阻碍了大部分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4.优秀童声合唱曲目匮乏

当前,我国适合童声合唱的曲目较少,很多歌曲定位不准,无法在孩子们心中引起共鸣,自然得不到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儿童合唱团迫于演出需要,只好对承认歌曲进行改编,这一类曲目感情理解、发音技巧往往对儿童都具有相当的难度,难以形成较好的合唱效果。

5.小学音乐合唱教师资源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小学有很多优秀而敬业的童声合唱教学人才,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童声合唱水平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巨大的需求相比缺口较大,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来。

三、提高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

更好的开展小学合唱教学,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曲目。要充分考虑并全面衡量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音乐功底情况,确保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到课题教学中来。此外,小学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年龄不同、音乐基础各异,对合唱教学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因此,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教师要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情感体会,选择最为恰当的合唱曲目。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激发小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多样化、多维度的教学手段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基础训练要体现趣味性,可以尝试在基础训练中穿插游戏,让小学生轻松越快的掌握科学的、规范的发声概念,从而激发他们对合唱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练唱方式要体现多样化,让练唱的过程充满乐趣。传统的单一式的学唱方法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要进行齐唱,还要进行轮唱、重唱、听唱结合等练唱方式。

3.重视伴奏作用

进行二声视唱的范唱时,两个声部的展示是首先任务,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双生部和声的概念。因此要重视钢琴的伴奏作用,即可以同时弹奏双生部,也可以突出强调一个声部。小学生进行练唱时,如果遇到跟不上某声部的情况,伴奏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追求声音统一的效果。

4.适当开展合唱比赛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一)优化教学选材。从教育的维度讲,创新与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自身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成功的体验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认知。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合唱歌曲选材上从简、从优,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并合理配置各声部人员,增强其存在感、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说话》为例,原有单声部旋律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在编者的二度创编之后,其生动活泼性逐渐凸显,使学生演唱意犹未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二)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是一种团队精神风貌的表现艺术,其立足点在于培育学生音乐知识、声音技巧、情感认知等综合素养,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单一形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合唱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在秉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好重难点配比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合作竞赛,即将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合作小组,选定合适的合唱歌曲,由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并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三)改善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及师资环境匮乏是现阶段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定位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相关投入,购置足量、先进的音乐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制订完善的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合理调配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资环境建设方面上,学校需积极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及要求,并重新审视既有师资结构,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及其他优秀教师等组织会谈,及时更新音乐教师认知,夯实其学识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开展相关工作尤为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深度剖析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及现状,并针对其中隐存问题,提出更多有效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蒲玉凤 单位: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175-176.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合唱 排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了我们群众文化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了,科技时代的到来让大众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随便一搜索,各个名家都把自己的上课教学视频上传至网上,这对我们直接和群众面对面教学的群文老师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如果你上课的方式方法,学生觉得不好甚至不对,那你就会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

在群文辅导的序列里,合唱的教学又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都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来文化馆活动的群众有一半左右都是来学习声乐的,而在文化馆的声乐培训中按参加人数又分为单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我觉得单人及小组都不具代表性和实用性,我主要以集体合唱形式为主要研究讨论对象。

首先应该按照性别、声音条件选拔团员,可以通过模唱和小段演唱等方式进行选拔,根据声音条件划分声部,通常为四个声部,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声部。四个声部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减10%。如40个群众的合唱队,高音部加4个,低音部减4个,这样的声部是最平衡的。

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些我的训练方法及评价标准,我一般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具体地感觉到,吸气象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开始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有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咝咝”声,便于纠正。在放松的基础上,肩不动才是好的,因为这样气肯定是往下吸的 接下来就是起声练习,有两种,一种是结合音乐进行,一种是不结合音乐进行。主张两种同时进行。无音乐的起声练习:例如哼鸣“ng”,象回答人的话,不保持一定的音高。这种练习好处是它打开声音而不受声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气息有比例地通过声带发音的感觉。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压着弦,声音难听,只沾一点弓毛,声音又太飘。只有通过这个练习,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比例。

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们找到最自然的感觉后,在无乐音哼鸣保持的气息状态时,他张口的有乐音的声音比例就对了(一个合唱队在演出以前,也应该作这个练习)。

起声练习:我们一般是由哼鸣到母音“吗、呜、衣”进行训练的。刚唱哼鸣时,要让孩子不断地找,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延长它,让他记着这个感觉。当哼鸣很好的时候,改唱母音“吗”。这个音张开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这时声音就全打开了。

起声练完后,可唱各种练习曲,但不要把它当成例行公事。这一方面指挥的选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紧的。同学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呼吸起声的前提下进行的。

好的合唱团,它的标准是演唱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1.正确的演唱姿式和统一的发声状态。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该紧张的部位全部放松,该紧张的部位要支撑住。2.要有正确的母音唱法。“阿、衣、埃、欧、乌”是非常重要的母音,因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音的唱法。3.不管声部有多少,都需要圆润、丰满的共鸣位置,特别是上部的共鸣位置。4.做到相应力度变化的幅度。我们这个合唱团不是凭声大取胜,而是靠变化。5.要有调配各种音色的能力。“阿”母音是一种音色,“衣”母音是一种音色,“乌”母音是另外一种音色,要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音色。6.有清晰音乐化的语言。在歌曲中的语言,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有时要求语言夸张,有时缩小,有时虚,有时实,让它具有语言的色彩的旋律线条,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7.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我主张合唱的最基本训练要从无伴奏合唱开始,从多声部开始,从感觉入手。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群众合唱,音域更宽阔、声部更和谐,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一种辉煌和美妙的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扎实的基础,基础训练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实。

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这绝对做得到,只有艺术修养一步一步地提高,艺术人才才会用之不竭。

群众训练中,要注意使群众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美丽的音色是学生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综合音乐实力的是合唱团和交响乐团。

参考文献:

[1]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2]石一冰.中国当代大型合唱创作[M].西南师大出版社,2010,8.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美声唱法

融合借鉴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合唱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6-01

我国高校合唱教学将音乐与声音、语言与情感相互融合,该艺术形式的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艺术合作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合唱教学应该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美感展示的合唱能力。

1、高校合唱教学的培养目标

合唱教学是高等教育素质化教育教学的有效表现。通过学生们共同完成多个声部、多种声音相互配合的演唱,将群体的音效、音响、音色等做到有机、统一、和谐,合唱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门艺术学科。对合唱教学定位的认识,关系到合唱教学发展。

1.1 合唱教学需要重视能力发展,拓宽思路[1]。合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内涵丰富、声乐范畴广泛、要求知识面广并对音乐史有一定的研究。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定位准确,有的放矢,重视培养学生的反应敏感、知识面宽、对音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强化民族音乐在合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高校合唱教学重视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合唱本身的艺术魅力,在于“合”。合出美感、合出均衡、合出和谐、合出意境。作为高校合唱教学中对学生能达到“合”的较高水平,就需要加强协作能力训练。协作包括声部、器乐、指挥、演唱等各环节的综合性掌控,在于恰到好处,在于均衡。

1.3 高校合唱教学追求艺术的完美表现。合唱属于音乐范畴的一部分,而音乐是用声乐表达情感、思想、意境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合唱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发音、演唱等专业基础的强化教育。将艺术的审美与感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阶段,并不断加深和提高。合唱的审美在于一种群体之美、音色之美、节奏之美、旋律之美、舞台表现之美、准确整齐之美等。对于合唱审美的客观全面认识,是高校合唱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的鉴赏素质,具有合唱理念的科学价值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培养,令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对合唱的共鸣来带的艺术享受,树立高品质的艺术素养。

2、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不足

2.1 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授课规模较大,授课效果与训练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国内一般高校对合唱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多为大班制教学。虽然能对总体情况有个掌控,也能通过歌唱培训和声乐训练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但该模式对于更细腻的个人训练、独唱指导、气息的运用等比较单薄。而每个个体的训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唱整体气息与水平。

2.2 教学理论体系自身的资源缺乏。高校合唱教学的理论教材及基础知识、实践知识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甚至存在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影响到教学质量。合唱教学体系,不是单纯的训练声乐和唱歌,而是应该对音乐的创作文化背景、原理及理论研究进行体系化。

2.3 高校合唱队伍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高校合唱教学对学生们的声乐素质应该有较高的要求,但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声乐基本素质不高,音高、音色、音准方面存在高不成低不就、高而不润、低而不稳等现象,也影响到额合唱教学质量。

2.4 合唱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我国高校合唱教学过多的依赖对某一作品的排练来代替教学。重“形”而忽略了“神”。合唱教学缺乏对合唱基础知识、合唱理论、合唱发展史、合唱配合、合唱技巧等的教学内容。

3、对高校合唱教学的积极探索

3.1在教学中重视审美与创作理念的应用。重视对民族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教学,使学生丰富音乐文化底蕴、了解文化与创作间的密切联系[2],从观赏开始逐步进入学习状态,更贴近生活、走向现实。学生理解了有感染力的经典音乐必须与文化内涵相联系才具有更饱满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学习过程中,将民族素材与音乐素材向融合,将古典与现代相碰撞,才能更全方位的理解音乐的魅力,更明确在合唱表现中细节处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笔者的理解是既要保留艺术性、还要被学生易接受的优秀作品。对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注重指挥、合唱与阅谱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合唱教学中,采用优秀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的示范性。

3.2 注重合唱团的全面培养。要求合唱团需要与作曲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能积极参与一些曲目的创作或提出一些创作方面的意见。是学生成为一个音乐的参与者,而不简单的是一个被训练者。同时要求合唱团与指挥多交流,提高阅谱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反复磨合切磋。鼓励合唱团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用来创作合唱作品,提升创作能力和审美改编能力。

3.3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开展训练。合唱团中的每位同学对声乐、视唱、伴奏等存在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笔者针对性的制定学生补习要纲,对学生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积极投入合唱训练。笔者选择学生相对喜欢的歌曲,加强文化背景、合唱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合唱认知的思路,更好的完成训练,产生敏感的思维,并在演唱和表演中配合默契,用心感受音乐,享受合唱。

3.4 重视基本功训练,提升合唱水平。笔者探索了几种教学方法,用于呼吸训练和发声训练。通过生理调节,加强气息训练,姿势上让学生上身挺直、双眼平视、肩部放松、收腹,呼吸缓慢、均匀,平稳5分钟后,改为快慢的交替反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对气息掌握自如。发声训练中,在对学生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针对个体差异,分别给以纠正指导。笔者编写了二声部发声曲提供给学生专门加强声部间的训练,效果较好。

3.4 培养学生合唱情感,定期观摩优秀作品。在每次训练中,要求学生先对作品进行赏析,包括文化、背景、情感等进行了解,在训练时注入情感的演唱。另外,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优秀作品观摩,写出观后感。

高校合唱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教材基础性研究,完善合唱教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加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0-01

一、前言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有效结合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体现,视听练耳不仅包括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是配合音乐理论学习的专业训练教程。音乐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掌握音节、音程、节奏调式调性、和弦等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熟练的读谱和记谱能力。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是新教学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之一,其优势是不仅能够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理性思维、对乐谱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是现代音乐高校改革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优越性

音乐理论和视听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熟悉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而视听练耳教学正好与音乐理论作用互补,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视听练耳学习感性的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将两者整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的同时,运用和联系音乐知识熟练视唱练耳,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下面从几点说明: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教学结合是学生培养音乐思维的需要。从音乐的感知角度讲,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视唱练耳则是培养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掌握音乐。两个教学形式的结合从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方面来看是将音乐学习的理性与感性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音乐理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和思维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理解。而视唱练耳则可以看作是一门音乐应用教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音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整体素质。因此,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三、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可实施性

(一)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不仅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学的可实施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方面,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结合使得教师不再仅仅担心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内在联系性,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起来,且教学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达到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角度讲,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一种学与练的有效结合,受教育者不再枯燥地学习不相关联的音乐理论或者视唱练耳单一内容,获得了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机会。对于大多数高校音乐学习者来说,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或者进行过音乐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听音能力,如果仅仅单独的教授理论基础课程或者实践应用课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兴趣不高的情绪甚至有抵触心理。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改革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提供方便。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兼顾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另外,其优秀的听觉和视觉外放能力也提高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水平。

四、总结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想真正发挥两者结合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结合教学的优越性和可实施性,而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觉与听觉同时学习和联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积累经验、分析不足,将音乐理论学习与应用学习有效整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基础理论考察――以柯达伊, 奥尔夫,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8):031-032.

[2]李志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高师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课程纲要》指导下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J].音乐创作,2010,12(06):142-143.

[3]沈洽,陈其射,王先洲等.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基于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视角的思考[J].Music Research, 2012,06 (13):068-069.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合唱课与音乐学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音乐学科主要包括技巧与基础理论两大块,我们都知道,技巧的提高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持,在提高技巧的同时又总结出更科学的理论,两者之间相互刺激,相互协调发展。在教学中,把技巧和理论割裂看待是错误的,合唱课则是联系技巧课与基础理论课的主要桥梁之一。

1、现状关系

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逐渐由专业型转向一专多能型,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系统所需要的教育人才所面临的发展形势表明,单一的会唱歌或会跳舞或会弹琴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鉴于合唱指挥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合唱指挥与多个学科专业方向及其课程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现实的教学,是每门课程独立开设,教师问缺乏协作与沟通,当现实要求学生不得不把各科知识放在一起协调使用时,就会一筹莫展,知识不被真正理解,对相互问的关系缺乏认识,技能不能合理使用……,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2、目标关系

相关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的教学现状急待实质性的改革,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相关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合唱课无疑是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可回避地将合唱、指挥、声乐、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史、作曲、钢琴等各科知识和技能拿来使用,合唱指挥具有“先天性”的领导性和知识全面性,也不可避免地将各门课程知识在这里进行交融和强化,由此可见,将合唱课作为综合性教学实践的平台,具有开展相关实践研究所需的充分的承载功能。我们利用这一平台,提高学生对各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二、如何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

在学习音乐时,尤其在初级阶段,往往容易重视技巧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原因是音乐具有表演性,人们的传统意识是只要悟性好,系统的学习演唱或演奏方法,再加上刻苦的训练便可以登台演出,这便造成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虽然产生并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但是理论水平滞后,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以至于不得不申报文化遗产,艰难地维持他们的存在。

在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学生在拿到乐谱后直接演唱或演奏,却不清楚作品的结构、和声特点、旋律特点、歌词含义、创作背景以及风格特征等等,即便是能够熟练地演唱或演奏,也是盲目的、不准确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演唱或演奏时忘词忘谱,甚至在出现错误后不能接着表演,学生只是依赖惯性记忆,并没有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帮助形成有效的记忆。原因就是在教学中,各相关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沟通,缺乏互动。学生只知盲目表现,却不知有效地、准确地表演背后需要多少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

1、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合唱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单一,就是指挥直接面对以班级为单位构成的虚拟合唱团进行排练,在这种组织形式中,指挥负担重,在合唱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上很难面面俱到,只能进行单一的排练和讲授基础性的学科知识,而无法展开和深入。

而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中,在指挥和合唱团之间可以介入声乐技术指导、钢琴伴奏指导、作品分析指导(包括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谱面分析)、视唱练耳指导,四者与指挥相互配合,共同指导合唱团完成作品。这样分工更细致,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演唱、伴奏方面的技术,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科理论知识。

2、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声乐课主要教授独唱作品,只有在为数不多的并且有一定能力排演歌剧片段的音乐院校中,部分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重唱,而声乐艺术不只是独唱,还包括重唱、小组唱等歌唱艺术形式,所以,在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合唱歌曲简化为重唱或者小组唱,并纳入到声乐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为合唱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表演能力。

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问世,钢琴伴奏渐渐摆脱了在声乐艺术中的从属地位,这便需要增强歌者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在合唱艺术中,指挥、伴奏与合唱团之间更需要默契的配合,所以,在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中需要有专业的钢琴伴奏教师来指导学生提高与指挥、合唱团的配合能力。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积极参加合唱排练,我们还可以在钢琴教学中介入指挥教学中指挥双钢琴进行模拟排练的训练内容。

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习者在表演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之前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作品分析包括创作背景分析和谱面分析,创作背景联系着对音乐史的学习,谱面分析则联系着对音乐基础理论与作曲理论的学习。现实中的教学情况往往是表演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够有机的结合,造成学生不能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学习音乐作品,甚至不清楚各音乐学科理论的用途,这是要急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在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的综合性教学中,需要专业的作品分析教师指导学生从理论的层面认识并掌握作品。当然,我们也可以在音乐史论课程和作曲理论课程中介入各个时期的合唱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学习作品,在学习作品同时学习理论,这样便会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视唱练耳应该贯穿在音乐学习者毕生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提高视唱练耳能力。目前,多声部视唱练耳逐渐走入高等音乐教育中,单声部视唱练耳逐渐成为视唱练耳教学的基础阶段。那么,在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的综合性教学中,可以使多声部视唱练耳与合唱训练有机的结合,因为合唱曲或片段是天然的优秀的多声部视唱练耳曲目,合唱曲不是死板的为视唱练耳编写的曲目,它里面有内容,有意境,有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的处理方式,所以,把合唱曲作为多声部视唱练耳训练曲目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让它灵活多变,让它有机的、准确地、有效地为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的综合性教学服务,使我们的学生系统的、完整的学习音乐知识。

3、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教材和内容

高等音乐教育的教材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所具有的兼容性、系统性、完整性逐渐取代传统教材的单一性、片面性、割裂性。以合唱教材为例,其中已不是单纯的曲目,很多合唱教材已经把作品分析和表演方式纳入其中,有的教材中还讲述了合唱音乐的发展历史及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教材和内容的编写不是单个音乐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各音乐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指导、相互渗透,共同努力促成它的诞生。

4、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成果评价

在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合唱团为试点,首先从热爱合唱艺术的学生中选拔,组成合唱团,有专业的教师担任声乐艺术指导、钢琴伴奏,有专业的作曲教师为合唱团创作合唱作品,并为学生讲解创作手法,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参加合唱团的学生在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协作能力上要优于尚未参加合唱团的学生。而且合唱团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比较多,除了在校学习外,经常参加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的比赛和演出活动,并承担省、市、学校的演出任务,在此期间,他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以合唱课为平台展开综合性教学的意义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部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部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师合唱教学 现状 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实验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实验、推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新课标,许多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音乐专业的合唱课受到专家、同行的一些思路的影响,对这门课程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师合唱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师范性”缺失

近期笔者对部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高师教学计划中“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内容,有很大差别,大致呈现两种情况。

1.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缺乏适宜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如中小学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教师的多声部编写能力和创作合唱作品能力的培养;伴奏音型的选择、和声色彩变化的运用、伴奏音响与人声演唱关系的艺术处理;中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组织、课外活动中合唱艺术团(队)的组织形式及排练表演的管理等都有所缺失。

2.对目标中的“师范性”理解有失偏颇,实际重视程度是模糊的。绝大多数院校的音乐系虽开设了合唱课,但很多院系并没有专职的合唱课教师,或由专职声乐老师兼任,或由理论课老师或器乐老师兼任。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这样,很多师范院系音乐专业的合唱课往往就是排排曲目,只有少部分院系抓得较扎实,但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学生课程观念不强,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在现行的合唱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所限,大量进行的是声音的训练及作品的练习,在学生看来就是声乐课的扩大化和重复,单调而枯燥,冲淡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重技能轻理论现象严重,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美感的意识不强。合唱教学主要以合唱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为理论依据,其理论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分量,尤其是师范生的教学,更应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和声乐美感的提升。而现行的声乐教学在只练少讲的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学生男女性别差异较大,一个教学班往往女多男少(招生所致),给四声部混声教学带来不利,造成学生在认识混声合唱方面不到位,以致学习兴趣不佳。

(三)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音乐教育重课堂实践轻社会实践,重艺术表现轻教学实践,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高师合唱教学沿袭音乐专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合唱教学模式,以训练声音、成人作品、优秀合唱作品为主;2.合唱教师只重视课堂的音乐表现训练,忽视综合艺术实践教学;3.合唱教师重视学生自身合唱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适应“新课标”要求,思考合唱教学发展

(一)构建适应合唱教学内容的体系

课程内容的结构与丰富体现如何,直接关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师合唱教学内容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理论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师范性。其具体内容结构为:

1.理论部分: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心理学、合唱教育学。

2.技能技巧部分:合唱与指挥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合唱创编常识。

3.师范教育部分:中小学课堂合唱组织与教学法及评价、童声合唱训练法。

4.综合实践部分:合唱艺术实践(合唱团组织管理、合唱舞台表演)、合唱教学实践(合唱教学课程见习、合唱课堂教学实习)。

(二)提升高师合唱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

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新型教师,合唱艺术的创新教学呼唤合唱教师的创新素质。合唱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三)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的合唱意识,关注和不断提高其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这是前提。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声乐与理论基础,但要使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给予培养和落实;其次,学生应把枯燥的文化学习内容视为一种能力底蕴的积累,改变狭隘的艺术技能观念。

2.设置环节,尽早体验教师角色。

要使学生从声乐模式概念中走出来,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式,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融入丰富多样、富有情趣的合唱表现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唱艺术的表现、创作、组织和管理。此外,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到中小学进行集体课教学和童声合唱团的实践,尽早让学生体验合唱教师的角色。

3.注意音乐的表情性和象征性,给观者以想象的自由。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将以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声音与客体事物相对应,从而实现独特意义的呈示,即象征性。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总而言之,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高师合唱教学能否乘上教育改革的时代列车,能否跟上基础教育新的步伐,为之输送合格的、适应的、具备创新素质的音乐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合唱教学改革只有着眼于基础教育,目标于实践性,优化教学内容,方能显示出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志扬.对高师合唱课教学的看法[J].中国音乐,1996(2).

[3]冯冶冰.对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5月23-25日,来自全国各地50所高等院校近80名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云集重庆西南大学,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合唱指挥教学法研讨会。

这是继教育部颁发音乐学音乐教师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通知2007年实施以来,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合唱教学的首次会议。

为期三天的大会与分组讨论会就合唱课教学、合唱指挥课教学、合唱训练、合唱表演与《课程纲要》等问题进行研讨,教学与表演示范,切磋技艺、探讨问题。与会代表提交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合唱教研 大处着眼

中国音教专业委员会合唱学会由高等师范合唱指挥学会发展而成,其成员目前既包括高师音乐学院与系科,也包括普通大学艺术系科与普通音乐学院合唱教学与科研人员,是国内合唱教学与科研的最大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晓宝以《关于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问题》为题发言,他强调“崇高、和谐”是西方合唱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概念,认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古典时期,和谐与崇高始终是合唱艺术追求的标准。相反,20世纪现代合唱的发展则趋向与反崇高与反和谐。依此观点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合唱作品与指挥艺术,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合唱作品处理与合唱指挥教学的要诀。

安徽大学张毅教授的发言《国外合唱教育》,从宏观角度比较中外合唱教学体制、课程要求上的一些不同。张毅重点介绍了匈牙利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要求上的一些不同。那里的视唱练耳课程更像是一门综合课程,合唱队员视唱练耳的水平也非常高,对指挥的要求当然更高。他们的练耳不但听、记,而且要求再现。他们的小班课也很有特点,评判学生不是一个标准,注重动态评价,注重因材施教。

合唱教学 以小见大

如果说田晓宝、张毅的发言主要从合唱艺术研究与教学的宏观着眼,那么山东教育学院房思钊教授有关《群众合唱的教学问题》,则是从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方法着手。他认为,群众歌曲的合唱教学,主要应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的能力。对歌曲的分析,首先考虑是文学与音乐的分析,然后采用不同的合唱艺术表现手段来处理。其中对比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能一种方法唱到底,演唱处理中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

江苏教育学院的韩德森教授以西南大学附小合唱团为协助,在排练过程中完成了《中小学学生变声期前后的合唱教学问题》的发言。他认为在变声期过程中合唱指挥应该寻找学生发声的自然状态,采用轻声和半声唱法来贯穿歌唱。在练声期间采用打哈欠似的放松练声,求松、求通而不可求响。

华南师大的周正松教授则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为协助,完成了《中国民族合唱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发言,把整个演讲过程变成为生动的合唱排练过程。他从几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经验中,认识到发展民族合唱的重要性,几年来致力于民族合唱的发展,自己编排并录制了一套中国56个民族的合唱歌曲。他现场排练了台湾、内蒙和广西三个不同少数民族风格的合唱歌曲,气氛生动活泼,很出效果。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一、专家讲学

会议特邀意大利罗马圣・桑塔切里亚音乐学院教授、乐理和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玛丽亚・帕姆里(Maria Palmtdli)进行讲学。在讲学中她强调视唱的训练从读音名和节奏开始及加入装饰音后的读法、唱法,提醒人们注意视唱练耳音乐曲目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作曲家所处的历史年代和应有的演唱风格;还作了关于作品演唱时的速度变化练习,阐述了这种练习的目的、意义及其训练方法。

二、教学论坛

本年度教学论坛是继“2007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教学论坛,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学术内容。论坛由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教材教法论坛,青年才俊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四个部分组成,来自全国音乐艺术院校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师及有关人士三十多人参加了活动。

在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作了《介绍上音视唱练耳教学的若干情况》的发言。他说:根据上音学生的情况,他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上注意教学进度环环相扣、斜坡前进;在练习中,注意利用公式、顺口溜、条理归纳等方式进行训练,之后找出重点和难点,并进一步练习。

西安音乐学院王高飞教授作了《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主要谈了:①准确定位学生的研究方向,包括教学型、技能型、创新型、研究型等等:②导师的个人素质。包括导师在信息资料、研究方法的掌握,知识的丰富和实现全方位能力的突破以及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等方面;③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知识、专业技术、创意研究、论文写作与表达等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的培养;④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国际视野。

吉林艺术学院孔云霞教授作了《从“基本技能”到“音乐本体”的理念变革》的发言,对我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然后从“源于音乐,回归音乐”的教学理念出发,讲述如何通过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并认为视唱练耳学科加速了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 南京艺术学院的滕缔弦教授以《Barbershop合唱及其对我视唱教学的影响》为题,播放了本人在国外参加合唱的表演及录制的教学CD,阐述了如何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才能达到录制合唱的要求,以及肢体语言对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晨炜教授以《期待可持续发展的视唱练耳》为题,从哲学、音乐学等八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了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尹正文教授以《多声部实践教学》为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办多声部视唱比赛及音乐会等,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形态,并认为小组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应力求表演形式多样、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体裁多样等等。

在教材教法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中央音乐学院王禾、王时,天津音乐学院傅红妹,西安音乐学院权思分别介绍了所在学校及个人的教材出版情况。此外,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中央音乐学院张浩、付妮,中国音乐学院彭世端,哈师大教师尹正文作了发言。

在青年才俊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郝卓亚以《教材建设中的多元化思维》为题,讲述了如何克服不能顺利读谱的因素如谱号、拍号、音高、节奏等,并介绍了《节奏与读谱训练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夏月以《“音乐作品听觉训练”课程的构思与实践》为题,讲了开课的背景、目的、与视唱练耳课的异同、现有教材和准备工作等等。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以《对视唱练耳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阐述了突出“功能性”听觉技术教学理念、明确专业核心技术结构、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测评标准等等。西安音乐学院葛卉以《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问题的思考》为题,谈了民族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属文化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因此有独特的音乐思维。中国音乐学院孔奕以《论视唱学习中的音乐力度训练》为题,谈了音乐力度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发展沿革、熟记力度标识与练习、无力度标记的力度处理与练习、音乐力度的感知与联觉练习、音乐力度的风格认识与练习等等。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以《视唱中的呼吸》为题,谈了表达音乐与呼吸的关系,并举例证说明。

在研究生论坛上宣读论文的有:中央音乐学院裴聿茹的《传统和声对视唱延展练习的作用》,武汉音乐学院汪静的《音程级理论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的应用》,徐静苇的《论基本乐科习题训练的功能与编制标准》,西安音乐学院凌娜的《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原理谈实际音响音乐作品听觉训练》,沈阳音乐学院扈艺宝的《首调训练方法在多谱号视唱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李盼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的音准问题》,孙晶莹的《浅谈视唱练耳在合唱作品中的重要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郝谨的《视唱练耳课程的定位与思考》,西安音乐学院沈燕的《儿童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李鹤的《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三、观摩演出

本届视唱练耳艺术周共有四场演出。“‘未来之星’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专业音乐会”由来自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专业学生。“古典与现代音乐会”上半场是中央音乐学院2006级作曲系、指挥系学生通过改编原作以加强视唱练耳教学的视唱作品,下半场是“‘八风’无伴奏合唱组合”的特邀演出。“挑战视听音乐会”上,云南省富民县小水井乡苗族农民合唱团演员们是地道的农民,他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民族服装,唱着亨德尔、伯恩斯坦、比才、舒曼、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合唱作品,使听者感到震撼。“全新演绎――合唱作品音乐会”是杨鸿年教授应邀举办的讲座音乐会,他结合由48人组成的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来说明合唱时出现的音准问题,比如音准与速度、节奏、力度、音区、旋律线、和声、调式、调性、音律、呼吸等等。精彩的演讲和少年合唱团的演唱不时引发出台下热烈的掌声。

四、视唱比赛

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改编、创作及演唱大赛向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及乐理教学联盟征集由名曲改编及新创的视唱作品,共收到了130份参赛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黄珊珊、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中央音乐学院刘思军、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天津音乐学院王丁丁、中国音乐学院孔奕等分别获得了教师组大奖,另外还有18位教师的27部作品获得了教师组优秀奖;10部作品获得学生组大奖,29部作品获得学生组优秀奖;20多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优秀表演奖,11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表演奖。

此外,作为本届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艺术周期间,作为承办方之一的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对视唱练耳教学新产品“迪索音乐通”、“迪索音乐伴侣”等数字化教学、考试系统进行了介绍,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声乐教学 多样化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94-01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性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会瞬间即逝。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的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 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集体课教学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歌唱的合理呼吸,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从而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程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充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和分析各种声音特性;此外,通过学习学生能较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应该注意和侧重的问题,为以后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个别课的教学

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一周一节。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理解歌唱程度和能力,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正确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巧、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最大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能更快的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声乐在音乐的表现力。作为中职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的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声乐空间,一方面要通过自己正确的范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对歌唱艺术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小组课的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小组课的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小组课,这种方式一般是集体歌唱、练声,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歌唱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和浏览声乐曲目等知识,能有效锻炼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及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方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在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教学中也需要注意个性问题,小组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快速提高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小组课主要是以教学实践、排练、观摩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具体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把小合唱、重唱、对唱的内容引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间的比较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思想意识,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4 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成长,操作多媒体手艺辅助课堂教学在声乐教学规模中逐渐被普遍地应用推广,多媒体教育手艺的优势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所无法对比的。声乐是布满艺术魅力的声音世界,每一部声乐作品,都能激发人们无数激情的迸发。跟着科学手艺的不竭更新和成长,学生已经不再知足于简单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手艺集图形、动画、声音、词曲等信息功能连系为一体,动感强、容量大、震撼力强,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的冲击,能更好地与其他教育手段相链接。多媒体声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员和学生的喜爱。

运用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一方面需要正视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建造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深切揭示现代教育理论、多媒体课件的建造、以及应用的课堂实践和教学调研结合。

5 音乐理论与声乐教学相结合

声乐(歌唱)是人们用歌声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要学好就必须首先掌握歌唱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发声的运动规律。音乐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其中呼吸、练声训练对于声乐的提高紧密相连。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歌唱者的发声、音质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关系密切。在歌唱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合理运用气息和呼吸技能技巧,已充分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呼吸是打好歌唱基础的关键,也是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声训练也是歌唱中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还应培养其练声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也应该充分重视其它音乐基础理论,如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复调,其中应着重强调视唱练耳对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读谱的能力、音高感及音乐感受、听辨能力节奏感和表现力的培养等内容。视唱练耳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和协作能力,对于声乐器乐及其他各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好这些基础理论对歌唱水平和技巧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中职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从多方面弥补单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95-98.

[2] 吴莉莉.浅谈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161-163.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教学方法 改革对策 高校合唱

一、高校开展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作为音乐这门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合唱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其他的音乐表演艺术难以超越的。合唱艺术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欣赏和表演合唱艺术的能力。欧洲合唱艺术的风格基本和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相一致。文艺复兴时期,平等重视合唱各个声部的作用,主要由一个声部进行主题的表现,其他声部按顺序进行模仿和配合,也较少采用乐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并且发展成型,古典乐派逐渐在这一基础上诞生,合唱的艺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独立成为一个音乐类型。在重视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追求用音乐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用音乐来表现人性中的伦理价值,这些作曲家继承了之前的传统音乐理念和风格、对其加以丰富和创新,这一时期的作品较为谨慎地采用渐慢和渐快的速度,合唱艺术有了统一的形式和规律。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完全脱离了宫廷和教会的限制,不再为政治服务,而成为了群众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和古典时期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现代主义音乐一方面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衍生出许多分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出现具有反叛和创新精神的新的派别,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合唱这一音乐表演形式自从产生以来,无论是为宫廷贵族服务还是作为教会的统治工具,或是后来纯粹表现情感的一种表演方式,都展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合唱艺术,是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出现之后兴起的,虽然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不乏伟大的作品,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国合唱艺术中的瑰宝,推动者我国的合唱艺术不断蓬勃发展。指挥和演唱的艺术活动都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指挥作为合唱团的关键要素,是音乐作品主要的诠释者,他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音乐作品完整、统一地表现出来。作为集体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指挥需要集中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智慧和才能,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和培养,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指挥在合唱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高质量的合唱团和指挥,就必须在各大高校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合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群众对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加合唱团就成为很多人业余充实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目前看来,我国专业的合唱和指挥人才十分紧缺。与此同时,我国专业的音乐学院每年招收的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或者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扩大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招生规模迫在眉睫,并且需要教师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每位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校在专业教学上的水平。

二、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

许多高校在对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重视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练习合唱曲目就已经属于实践的范畴,仅仅侧重于对基本的发声、音色和音调、音量的大小以及情感的表现这些方面,忽略了对合唱和指挥技巧方面的训练和实践。另外,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欲望,学生也无法在学习中同时掌握合唱和指挥两个方面的技能,这些缺点对于培养合唱和指挥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较差

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展开,而教材普遍存在合唱曲目多而理论指导较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材中较大篇幅被合唱歌曲占据,关于合唱和指挥的理论性知识篇幅较少。因而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忽略了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按照曲目进行练习就忽略了在实践中形成的有群众基础的合唱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在质量上的需求。

(三)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合唱团队中,指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合唱团的灵魂与核心。这一情况要求指挥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高素质的音乐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说,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专业过硬、基础扎实、艺术修养较高的。而目前大多数学音乐的学生仅仅将合唱指挥单纯地作为“合唱”来看待,忽视了指挥的实际作用,也忽视了合唱与指挥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都把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且开设课程的时间为一到三年。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需要让学生学习合唱和指挥专业方面的相关的系统知识。在分别对合唱和指挥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后,还需要认识到合唱与指挥是一个整体,要使学生对二者进行逐个消化,进而达到有机的结合。合唱学和指挥学作为两门单独的课程,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复杂,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两三个学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明确合唱和指挥教学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之后,再进行指挥方面的授课。

(二)进行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它一般都由教师完全引导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合唱曲目进行单纯的模仿,这种方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组织或指挥合唱的能力。因此在大三的下学期,除了要继续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指挥合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和合唱和指挥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增加课程内容

合唱的艺术是复杂的,合唱作品的风格和种类也十分繁多,因此,作为一名合唱者或指挥者,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合唱与指挥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高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需要加入现代和流行元素,让合唱这门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

(四)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中,需要坚持并重考察与考试、兼顾理论与技能、同时重视平时和期末成绩这三点。传统的合唱专业考试内容大多是让学生分组演唱合唱作品,而指挥专业的考试则是跟着音乐指挥一首合唱曲目,考试结束后,学生只得到了一个象征性的分数,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能推动学生的进步的。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每个人的结果进行记录,才能总结出每个学生在专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将考核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学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建议:首先,考核的时间不应该局限于期末这一时期,而是要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其次,采用合唱排练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在进行技能考核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唱与指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的专业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条件系统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保证参与实践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把实践和学分相挂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减轻了同学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建立实习基地。到了大二、大三,学生以及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学校就需要为合唱团成员联系各类的比赛和演出,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实践,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巩固和扎实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这一改革必须能够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合唱与指挥人才,促进我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促进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

基金项目:

本文为是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改革创新研”结项成果,项目编号:2014BYS004。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2]王拥军.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孙相根.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合唱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本文针对高师声乐发展状况和高师声乐发展的总体方向,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高师声乐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满足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只有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声乐教育还是沿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努力战斗成为专业机构,丢失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院校声乐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们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也不同,音乐学院培训的是演员,而师范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是走上舞台,一个是走上讲台。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有声乐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培训声乐学科理论知识;把握好声乐教学方法;能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任务;能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和示范;能自弹自唱;能辅导声乐节目,如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大合唱等;能指挥多声部合唱;能组织声乐作品欣赏;能组织每周一歌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能组织歌咏比赛及歌手赛等。这是合格师资的必备条件。所以,成为一位声乐教师比成为一名演员更为困难,这都需要高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明确培养方向、传承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结合目标的做法。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长期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重专业、轻理论、重技巧、轻基础,缺乏教师职业生涯的观念,忽视学生教学师范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缺乏实际教学能力,无法适应音乐教育的现状。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的。声乐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学科内的全面素质,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对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教程、培养目标、人才价值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技艺与文化的对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师资队伍的变化和扩招等因素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相对要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缺乏音乐的整体素质。音乐反映了生活,我们需要一定的素质去表演,正是这种独特的,这使得音乐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人格魅力。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声乐技巧课或表演课,而应被看作是文化知识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上,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音乐老师的条件。声乐教学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目标是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为高师声乐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专业技能教育目标体系是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为依托的。高师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因此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把声乐作为音乐人门的手段更好地释放出来。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目前许多学校常用技巧去评价声乐教师,而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高师声乐教师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盲目传授给学生,片面强调抓单项技术的训练,一味追求训练成果、追求专业上的“精、尖、高”,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实际上是步入了高师声乐教育的误区。作为学生来讲,其演唱水平与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他们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他们在演唱作品时,精力大多用在了声音技巧上面,而忽略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整体存在。由于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上,以及歌曲的表现力上就很欠缺、造成了学生声乐学习非常浅薄,无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演唱的作品不尽人意。这样,仅凭良好的声音条件,而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困难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基础性音乐人才,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实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从传统技能与技巧型向实践与艺术双类型转变:鉴于高师吉乐教育的条件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共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相结合、小课侧重专业素质,中课则侧重教学素质、大课强调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普通文化类型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比重,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达到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声乐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基础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歌唱发生器官,歌唱的姿态、呼吸、发声、共鸣等问题。喉头位置与打开喉咙,人声分类声部及其特征,歌唱语言及咬字吐字,音乐术语表情记号、整体歌唱的训练等。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课是个空白,一般教师只在声乐个别课中,在指导性用语、作品艺术处理上涉及到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很有局限性。有的教师通过口传心授,教学生掌握一些发声训练,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歌唱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声乐艺术,作为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它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和经验,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歌唱和训练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指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有科学理论根据。要想解决畜乐技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声乐技巧,通过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往往使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对唱歌发声器官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合作单位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歌唱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声乐理论课要分阶段和实践穿行,教师要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不要盲目地讲理论不注重方法;或只重方法不讲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声乐理论大课的形式,分年级、分阶段、分程序进行,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歌唱发声训练、声音的分类等一系列声乐理论知识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师范的声乐学生不仅是解决“怎么唱”的问题。对师范生来说,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尤为重要,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他们声乐学习的重点内容,要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不仅要有演唱能力,而且还要有广泛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后盾,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理论讲授基础上。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目录审定会,会上重新审定了音乐教育专业,并更为明确地规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即具备表现和音乐鉴赏能力,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这里十分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索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此后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仍然强调这一点。但在目前声乐教育的现状,仍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发法等,严重的与普通中小学脱节,使得刚毕业的学生无法顺利的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声乐老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教师音乐教育是培养能唱、玩、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人。在小学和中学都会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一个歌唱能力,二声乐教学能力,对于一个声乐老师,两者缺一不可。歌唱能力充分体现在课堂范唱,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合唱团的培训、组织文化活动能力、技能等。应设立课后集体实践,学生掌握歌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可以是集体的声乐和合唱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可以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声乐课,将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学生在学校也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社区利用假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教、边实践、边不断提高演唱。

四、结论

最能体现高师声乐教育特点的是学生将来的从教能力,高师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之外,还应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通过教学成功地体现出来,这才是高师音乐院校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根本之所在。要想使高师声乐教育能够真正适用于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明确高师教育的方向,切实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裴欣桐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0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5).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