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督导;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施研究

自2005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明确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发展目标。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生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督导具有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大职能,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活动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活动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模式在督导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日见不足。鉴于此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求,从数学教学学习过程督导、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督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督导、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督导等四个方面分析教学督导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一、注重对数学教学学习过程的督导

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积极数学学习情感态度等均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督导要突出教学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一)注重教学情景设置,督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求知、探究的教学环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知兴趣、愿望与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对数》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如下形式将“对数”教学引入课堂:如有2x=8和2x=5两个等式,求x值为多少?由于上面两式都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出指数的运算,可能有些学生能够得出:由于23=8,因此,式1中x值为3,但第二个等式中的x值呢,大多数未进行预习的学生就不懂了。此时教师可提示,要解决第二个等式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学习本节新的知识:对数!这种求知、探究的教学环境氛围设计,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从而使其产生探究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容联系紧密,从而能融入课堂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此时数学教学应做到对教学情景设置的督导,如情景设置的新意、情景内容的趣味、情景形式的新颖、情景目标的主题等。(二)注重数学问题提出,督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课程标准将教学过程描述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督导应承担的任务。因此注重数学问题提出,督导学生主动探究,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学习过程的教学督导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主要有“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问题”这三种形式,然而这三种形式所产生的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是第三种方式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注重督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并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学习过程的教学督导的重点。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时,首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我们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一块矩形菜地,是由10m长的篱笆围成的,若要让菜地面积大于6m2,那么菜地的边长x应满足什么条件呢?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预设的情况列出表达式:x2+5x+6<0。然后再和学生一道接触表达式,得出x范围。最后回归主题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便容易多了。(三)注重生生互动策略,督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策略,而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生生互动可通过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学生合作、协调、交流、补充来进行学习。如解答比较难的题型时,可先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在分析讨论结果,验证自己解答是否正确及解答是否是最佳方法。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必能培养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督导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坚持三种策略。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交往观。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师生间的互动。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同一水平,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代沟,更易于交流与沟通,因此在督导学生合作学习中,要特别注重生生互动策略。2.必须设计多种合作学习形式。在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及生生互动策略应有不同的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制作法、调查法、信息搜集法,而且通常在这些互动策略实施中需要综合或穿插使用这些方法。3.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的配合。每一种教学策略均有其优缺点,也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因此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中并不排斥讲读、讲授等教学方式。

二、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督导

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运算技能从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督导,应遵循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不仅要重点督导考查学生是否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进行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更加重要的是要督导评价学生是否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所隐含的数学意义进行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如对一些基本运算技能221周刊的掌握情况的督导,应坚持差异性特征,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大部分能在单元或学期结束时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达到一定的水平。督导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运算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方法要恰当,可采用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作业等方法进行,要特别提倡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所隐含的数学意义进行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一)数学基础知识的督导教学。对数学基础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以往的督导教学方式主要集中在看学生是否能记住概念的定义,或能从几个相似概念中正确区分概念。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督导教学应不止这些,还必须要求学生能举出这一概念的正例或反例,能够将数学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或应用来进行深刻理解与深刻掌握。例如:已知若方程槡3sinx+cosx=a在[0,2π]上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x1,x2,求a的取值范围,并求此时x1+x2的值。解析:槡3sinx+cosx=2sinx+π6(),x∈[0,2π],作出y=2sinx+π6()在[0,2π]内的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当1<a<2或-2<a<1时,直线y=a与y=2sinx+π6()有两个交点,故a的取值范围为a∈(-2,1)∪(1,2)。因此可得出:当1<a<2时,x1+π6+x2+π6=π。x1+x2=2π3。当-2<a<1时,x1+π6+x2+π6=3π。x1+x2=8π3。从上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解题时利用三角函数图像,更能直观展示相关因素的关系和范围,这样学生在分析和解答问题时也会更顺利、简捷。(二)数学运算技能的督导教学。传统数学教学效果评价都集中于考试中运算技能的掌握,却很少考查学生是否对这些基础运算技能的有效应用,更较少涉及这些运算技能之间的复杂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传统教学效果评价很少能考查到学生解题策略的运用情况。新课程标准强调,对数学运算技能的考查不仅仅是验证学生对基础运算技能的熟练程度,最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相关概念而产生的解题策略运用。例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题型:已知sinx=0.4,利用计算器求0°~36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根据题意:sinx=0.4>0,可以看出x在第一或第二象限,可以推算出所求的角为钝角或锐角。可以提示学生先按照步骤求出锐角,再结合所学公式去求出钝角。解:第一步:根据步骤计算,得知锐角x1=23.58°。第二步:结合公式sin(180-a)=sina,可以推算x2=180°-23.58°=156.42°。故得出:0°~360°范围内,正弦值为0.4的角为23.58°、156.42°。

三、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督导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强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字、图形及统计等数学知识,确保学者具有数据感官、空间感官和数理统计能力,并能多角度提出、理解、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亦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体验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概念和基础运算技能,还包括掌握数据调查和数据推理方法等内容。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督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探究、推测或猜想等方式,最终采用有效地推理去解决有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具体的要求,其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督导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需要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督导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督导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被数学教师所看重,如数学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数学学习动静、兴趣、意志、积极性等学习情感态度的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作为动力因素,始终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效果。而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就是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后的产物,例如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此时并不一定全是由于数学知识基础或数学运算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通常很有可能是数学学习动静、兴趣、意志、积极性等学习情感态度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督导中,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方面的促进,而要把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作为督导方向,将学生知、情、行诸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成效。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督导应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使其对数学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2.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意志,建立学习自信心。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性。4.力争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有质疑数学结论和独立思考习惯。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督导过程应具备多元化、多样化、全面性,通过教学督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自信,获得成就感以引导和鼓励的形式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作者:李曙光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尚华,范立明.试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运行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5):184-188.

[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高职高专教育网,2016.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中职数学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根据作者长期在中职学校从事数学教学的切身体会,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了原因,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然而,学生对数学课程仍然不感兴趣,除对口升学的班级外,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只开设一年,而且周课时只有4节、3节或2节,甚至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根本不开设数学课程。学生在上数学课时还是“睡倒一大片”,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无论怎样付出都是白费劲,有的老师上课“如临大敌”。教师上课不只是体力、脑力上的疲倦,而且是心理上的一种压抑,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上没有统考要求和升学压力,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教学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哪里就到哪里。学生的基础现状,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性交织在一起,使数学课程从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显得矛盾重重。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基础太差。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使得基础稍好的学生都涌向普通高中,导致大量“差生”进了职业学校。据统计,中职学校约30~40%的学生基本计算都不会,如小学知识“基本数学概念不清楚,如一次函数;基本数学方法不知道,如把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基本公式不记得,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更谈不上什么数学逻辑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码能力。

(2)教材有问题。尽管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但是整个课程内容及知识目标基本上还是与普高相当,职教特色不是很强,要求学生必修的数学知识面太广,对于初中已学、中职需要但学生又没有弄懂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必要的复习,与学生现状不相适应,课程教学目标“见物不见人”,缺乏“以人为本”的情感目标。

(3)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为中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太差,再怎么努力都是徒然,把数学教学当作一种任务来应付,仍然简单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本来在初中对数学学习就没有兴趣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对数学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评价体系与学生现状不适应。职业教育数学学科的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类似普通中学的评价体系,以测试、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当前中职学生及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学生担心自己考不及格,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设想

1.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②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认为这个定位与我国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基本相适应,只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个基础,编写教材时应及时地补上;至于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我们认为只要上数学课就有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会合理地把握一个“度”,不能要求过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这些学生还得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养成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和心理准备。

2.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一定要与学情实际相结合,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很切合实际,只是关于某个内容放在哪个模块存在争议,相对学生基础和教学时数,新大纲基础模块内容太多。

基础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社会人”服务,体现普通公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编写基础模块时应该强调生活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必须纳入课程中来,如已经进入大众生活,因此“概率”初步应该纳人基础模块中来,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考虑到学生基础,基础模块还要注意衔接性。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相当一部分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相当欠缺,因此基础模块应该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复习,以便让学生能够顺利接受后续知识。

职业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职业人”服务,体现中等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编写职业模块时应该强调实用化,按照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的原则选取教材内容,不要求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明白没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学不好专业知识,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编写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时还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浅显性原则。中职数学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毋须深人理解,毋须过多考虑数学的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只强调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而不在难度上做较高要求。所以要尽可能降低难度,减少形式化训练,甚至放弃一点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对某些学生难于接受的数学理论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二是直观性原则。直观能使问题变得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因此编写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时,能够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尽可能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好图文并茂、数形结合。三是趣味性原则。数学的价值和美丽不是轻易能感受到的。美国和日本的普通文化课程教材形式活泼,生动有趣,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完全可以尝试采用故事、动画、童话、笑话等不同的形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也可以编人不同的职业情景、不同的生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我国现行数学教材的呆板和沉闷,学生才不会感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四是精简性原则。由于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课时不断减少,因此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数学发展的趋向,借鉴国外的经验,删减和淘汰传统数学中单纯追求技巧、陈旧过时、理论烦琐、教学意义不大、无实用价值的内容,选取实际中最有用、最基础的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作为中职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适当引进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近现代数学内容,适当介绍前沿性的数学学科知识。

拓展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升学人”服务,体现技能研究人才素质的培养。编写拓展模块时应该强调系统化,按照与普通高中相当和升人高一级学校应该具备的数学知识来选取教材内容。

3.关于数学教师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中学数学教师更加强烈的课程开发愿望、意识和思想。无论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必须针对自己所教的对象和专业,按照职教的培养理念,开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忠实执行学校发的那本教材和教参,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研平台,教师们应该积极参与。其次,由于中职数学教材分成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由专职数学教师教授,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以适应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模块最好由相关专业教师教授,因为专业教师熟悉专业课程,易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所举事例更加专业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后,由于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的调整,数学教师充裕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因此,各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充分考虑这一状况,对现有教师可通过学习和进修适应教学的需要,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将职业模块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4.关于教学方法

中职数学教学要从“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移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以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例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测量计算不可逾越的两点(如一栋建筑物两侧、水塘两端、小河两岸等)的距离;对于某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室内也宜多采用实物教学以增强直观性,采用游戏教学以增加趣味性;对于数学作业的布置,也要改变传统方式,多布置开放式的调查题、实验题或网上查阅资料题等。

5.关于教学评价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认识、分析所教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些特点在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等优点。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好总结,但每一届学生、同届的不同班级的学生都会有所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与学生多交流、多总结,尽快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差,也能坚持学习,就是基础太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出来,进行前置复习或穿插性复习,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总体来说,了解学生的特点,是做好课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因而更注重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正是由于这一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落实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以前在教学设计时,总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误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按专业划分的。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立足于本节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突出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在例题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与专业应用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变。如在讲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时,教材是通过取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推导出斜率公式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代数思维的习惯,直接用一般点代替具体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在先用两个确定点如P1(2,1)、P2(3,5)计算出斜率,再用一般点P1(x1,y1)、P2(x2,y2)替换具体点的坐标的方法讲解,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函数的定义一节时,可采用分解讲授的方法,把函数定义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表示方法四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节时,先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概念—记忆、图像—会画、定义域值域—能分析、函数的性质—理解与总结,再采用分组学习法,效果要比集中讲解的方法要好。笔者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及内容。有些内容适合集中讲授,有些内容适合分组学习,有些内容更适合多媒体教学,有些内容与实践结合效果更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教学设计应预留调整的余地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各种检查、评估工作导致档案整理工作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在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的同时,面临的各种评估与检查工作也越来越多。这些繁多的检查项目需要中职学校精心准备相关的档案材料,但是不同的检查与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要求中职学校准备的档案材料也就不同,在此情况下,中职学校每次在面对具体的评估检查项目时需要对这些繁多的资料进行重复的整理与分类,导致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1.2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档案信息利用率低。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内容繁琐,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材料,而传统的档案材料是以纸质的形式存在,这些材料的日益积累必然会导致一些档案信息在查阅的时候非常的不方便,根据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分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许多档案信息并没有实现电子版,这样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学校档案材料的保存,容易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档案材料出现丢失与损坏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加学校的管理运行负担,众所周知,档案信息的纸质化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建设相应的档案室,还要消耗学校大量的纸张等办公用品。

1.3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完整。基于中职学校广大教育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导致人们缺乏档案材料的收集意识,导致相关档案信息的缺乏;同时中职学校在选择档案材料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选择什么样的档案材料信息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表现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决定着学校档案的信息内容,比如对学校负面信息不保存,而只保存关于学校良好报道的信息。

2新时期完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基于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提高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2.1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存放于计算机中,通过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可以方便人们的使用,提高档案信息的重复利用率:首先,实现纸质档案的信息化。纸质的档案信息受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其存在被丢失、破坏的可能性,而实现电子化就可以避免因为受潮等导致的档案损坏现象出现;其次,照片档案的信息化。照片是档案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其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信息,实现照片的信息化主要通过计算机扫描和数码设备直接形成数字照片。

2.2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档案室收集、整理全校各类档案,配备档案专用装订、打印等设备,提高档案馆(室)的建设,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2.3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需要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培训:一是学校应不断加强档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打造一支成熟的档案队伍;二是学校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编制,积极引进一批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同时也要积极聘请社会上懂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方面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名誉教师,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收集学校的各种档案信息,并且要制定统一的归档和保管期限。在归档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各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归档工作,这是档案工作的基础。

3结束语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数控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认识到备好课的重要性。学生的基础差已经是一个现实,作为一名教师要切实注意多用时间备课。在进行课堂的设计的时候,要对板书进行周密的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数控理论的时候,要注意用比较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的真正内涵,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消化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使用得体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中去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教师要善于深挖教材所蕴含的理论内涵,对教材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教材的理论要经过周密的处理,注意将知识点进行归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购买相应的参考教材,在参考教材中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例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好的教学方法等等,将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东西都融入到教案当中。教案的设计也要充分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也要注意采用一些启发性的比喻或者是具体的事例,做到纲举目张。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数控技术这门课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一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仍然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现代教学。旧式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师在讲台上仔细讲解,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很容易产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分离,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开发,起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数控教学中引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1.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情趣出发,将课本上的相关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通过多媒体的而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避免过去那种只是教师在课堂上重复的枯燥的形式,注意将声音、图象和形状有机结合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讲解有关的刀库与换刀的形式这一节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实际操作中的刀库与换刀的标准动作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得学生更能够去感受到实际操作的情形。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上的平面知识很好的成为具有立体感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数控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不再那么枯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的乐趣。

2.生动活泼的课堂语言

数控专业的课程的理论性很强,理解的难度有些大,尤其对于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同学来时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后,表面上是理解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囫囵吞枣,没有太大的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数控专业的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数控专业的课的知识能化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这样学生掌握起基础知识来将更容易。比如,我们可以将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与平常我们去就餐相联系。饭馆中的菜单就是数控机床的程序单,而数字命令信号就是我们要求服务员过来点菜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是将理论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那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记忆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3.尤其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数控科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高中等的职业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目标来抓,下大力气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和职业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大量的时间都安排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而学生实际用于动手操作的时间却很短,强调理论培养而忽视实际的运用,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这种完全靠知识的讲授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办法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因此,突出强调生产实践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创设项目的方式,在特定的实践背景下,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注意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达到完美的结合。基本的操作方法是教师在整个的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得到主观的能动性与学习的能力,较好掌握操作环节中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设计好整个项目,能够起到指引学生的作用。学生则要在整个过程中善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的项目时,要及时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实际的操作水平、在操作环节过程中的细节情况和完成后的所得等,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指出学生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这将很好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在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方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加工的零部件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加工出来的零部件的现实意义不是很大。而采用现在的方式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能够是一些合格的产品并能够在市场上加以出售时,这对学生端正学习数控知识的态度转变将有很大帮助。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个机构在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本文对湖北9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从发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H指数等方面说明湖北9所高职院校学术论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

利用CNKI(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的《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鉴于得到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检索策略为机构分别选择湖北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5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发表时间选择“2003-2012年”,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匹配方式为模糊。

2.统计结果及分析

2.1发文量统计分析

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其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其学术氛围。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共计发文21472篇,表1展示了湖北9所高职院校近十年学术论文发文排名:

从图1可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发文量最高,即4694篇,占总发文两量的22%。在从近十年总体趋势来看,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论文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了湖北9所高职院校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在稳步提升。

2.2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被引频次越高,该论文的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越高,原始创新的成分越多。应用《中国引文数据库》查询,湖北9所高职院校近10年总被引频次为29731次,它们多数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而专业期刊的读者群较集中,表明了这些论文的学术关注度较高。从表2可知近十年湖北9所高职院校被引频次排名,其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被引频次最高,即6458次。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职院校被引频次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了湖北9所高职院校的学术论文的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2.3下载频次统计分析

下载频次是一个日渐公认的评估指标,直观上能够与该文献的被阅读次数相对应,是一个日渐公认的评估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下载频次越高,说明读者对期刊的兴趣越大。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职院校总下载频次为1765319次,从表3可知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职院校被引频次排名,其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下载频次最高,即378183次,年均下载频次37818篇。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12年湖北9所高职院校下载频次呈现增长趋势,读者关注度进一步增加。

2.4H指数统计分析

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出的。

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h指数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于到对某一个机构的科研绩效评价。机构的H指数是指该机构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如一个机构发表的900篇文章中,有100篇论文被引用了100次以上,他的H指数是100。从表4可以看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H指数最高,同为15,高于其他7所高职院校的H指数。

3.结语

本文数据源是CNKI,由于存在一些期刊论文没有被CNKI收录的情况,或者在收录期刊年限等问题上的一些差异,会导致统计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本文所作的统计分析能在整体上概括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和科研的情况,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校园

一、我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界定及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指:由国内除汉族生以外的高职院校在读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少数民族高职生主要有以下共同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民族地区,有在民族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经历,能较熟练地运用本族语言,有自己的生活礼仪习惯,大多数高职民族生有各自的民族,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不能够很快适应高职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一)思想状况方面。

对少数民族高职生的抽样调查反映出:极个别少数民族高职生认为只要把中国搞好,老百姓富了,其它可以不计较。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民族高职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二)政治理论修养方面。

大多数少数民族高职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比较用心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各项社会工作也比较热心,但是某些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久而久之,造成理论修养不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能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专业发展方面。

边疆地区与中、东部相比,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少少数民族高职生上大学前都在民族地区受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是通过国家特殊政策获得高校读书的机会。他们中,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也会在语言能力、信息综合分析能力上有所欠缺,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及全面发展。要弥补这些差距所要付出的艰辛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

(四)文化背景方面。

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历史条件赋予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母语,不同的礼仪及禁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他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同一间宿舍、同一个教室朝夕相处,他们之间产生文化和谐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总体看来,少数民族高职生的特殊性问题主要体现在适应性,一方面是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周围的同学、老师适应并理解他们的特殊性问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高职生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从少数民族高职生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增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因此,大学生党支部很有必要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生活状况得到实际性改善,少数民族学生亲眼目睹家乡的发展的各项变化。受党的感恩教育,对党有深厚感情,从而激发他们报效党、报效祖国的感恩之情,积极要求入党。这应成为大学生党支部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的良好基础,大学生党支部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从学生入校抓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对少数民族高职生的培养教育,突出实效性,帮助他们弄清入党动机,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二)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少数民族高职生党建工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这是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人才。而少数民族高职生的德育工作,还肩负着为少民族地区培养特殊性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高职生的思想、特别是少数民族高职生的思想,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核心。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机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野,丰富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生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从而,真正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贯穿于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成为主流。

(三)帮助少数民族高职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学校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及学生其他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高职院校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校应单独给他们开设民族班,这样老师就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大纲,更具针对性,也会更有实际效果。授课老师就能给予他们更多关注,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四)管理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水平。

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对自己所管理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有充分了解,首先应熟悉一些民族文化的基本常识,学校可以根据各族学生在校的组成情况编制民族常识手册等,印发给辅导员、班主任自学。只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等基本知识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交流,并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本关怀、指导。

(五)利用信息平台做好少数民族高职生的个性化辅导。

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等对少数民族高职生的进行个性化辅导。如:设置专门的讨论群组、留言模块,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与辅导员、班主任、各族同学间“零”距离,有事及时沟通、解决。

三、结语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及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都要求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就是如何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少数民族高职生群体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更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高职生在文化素质上得以快速提高,更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高职生在思想素质上得以快速提高,实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促进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珂.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及启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2]嵇芹珍.大学生入学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蒋兴礼.民族院校稳定工作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2).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双重效应;数字出版物

一、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促进了中职校园文化特色性建设

长期以来,中职校园“围墙”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及文化影响的边界,这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明的坚守,也反映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往的匮乏。这与中等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特别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业定向性、就业导向性以及区域特色性等个性特征,都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如同中职教育教学离不开企业一样,需要冲破这种“围墙”的界限,融入社会,也需要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与市场文化相融合。数字出版物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中职校园的空间概念,拓展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员工,身处校园之内,也能够通过数字化媒介作用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联系、渗透与撞击。这不仅扩大了社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也为中职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增强中职校园文化特色性建设。数字出版物的不断刷新和变换,犹如一座传播文化的桥梁,它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以及不同校园文化之间的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数字出版物越来越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参与、了解校园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时间和周期极大缩短,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中职学校的师生员工,可通过轻松点击登录、选择、获取有用信息。

二、数字出版物更新了中职校园师生的观念

首先,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大开眼界,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理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需要的信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在相互讨论、交流、沟通中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及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地搜索信息,探求未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学习效果。其次,数字出版物的高科技特点及跳跃性思维模式,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综合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第三,数字出版物的交互功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外学习空间,学什么、怎样学、什么时间学以及在何处学等,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和选择。他们可以随时、随机的在数字化环境中观看视频电影资料、进行益智游戏、阅读在线书籍等,不断开阔眼界。第四,数字出版物所创建的虚拟交往环境,是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得以扩大,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虚拟性,为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有利条件,拓宽了交往空间。

三、数字出版物丰富了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当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一般在15岁到18岁之间,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有的甚至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自控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中考成绩普遍偏差,进校后失落感和自卑感较强。表现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且无进取心;行为上法纪淡薄且莽撞执拗,生活中常有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言谈举止不雅等事件发生。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思想教育一般通过课堂、讲座、会议、录像等途径来实现。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因而效果甚微。数字出版物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开辟了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号称海量储存的数字出版物,承载了大量生动丰富的思想教育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思想教育的老师,还是受教育者学生群体,都可以通过数字阅读获得各自所需的思想教育精品素材。同时,数字出版物的可复制性,能够再现学生普遍关注的人和事,使教育内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四、数字出版物开辟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首先,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崭新载体不断涌现,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如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网络出版物,使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得以拓展。对学校教育管理层而言,既可以通过校园网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也可以通过校园网迅速掌握了解师生员工的情况,或者参与聊天、发帖等介入讨论,进行疏导,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高效。从学校师生员工的角度来说,数字出版物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们即可以通过数字阅读学习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及校园大事,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及时反映自己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数字出版物以其信息检索便捷、存储量大、内容丰富、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吸引着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的中职学生。所以,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已想要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第三,数字出版物把校园文化活动从现实扩展到虚拟,使得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人数空前增多,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师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读书、科技等学习活动,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体育、文艺竞赛等及一些校企、校际联谊活动。数字出版物正在越过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藩篱,给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革,赵修渝2007.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二级学院;资源分配;相关性

中D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8-05

一、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其中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占了很大比例,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针对民办高职学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对民办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做以下分类:

1.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改革创新的思考与探索。王玲玲提出通过公办职业院校的转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组建职教集团等手段构建“一主多元”的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格局。[1]夏季亭提出民办教育政策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按照民办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市场化规律,分类管理,自主管理,从而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2.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问题,具体包括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师资建设、课程与专业设置、学生学习与管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运行机制等问题。宋爱苹等认为绩效考核模型的构建是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的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并构建了以师德、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工作态度为变量的绩效考核指标。[3]

汤向玲提出通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以及福利薪酬体系的完善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4]梁中环以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论、现代教育管理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针对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构建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

3.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研究,如李栗燕、孟繁超和刘耀彬通过中外民办教育法的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不具体、不全面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办教育立法的若干建议。[6]王利明从民办高校法人与董事会、投资者与高校自身、民办高校举办的方式和享有的权利等角度论述了《民办高等教育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7]

4.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该类研究主要涉及产权改革与其利润和成本关系的研究。例如潘懋元等提出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产权问题会日渐突出,产权关系不明确、归属不清晰会有碍民办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推进民办教育立法工作的力度,加强产权保护和教育的独立性。[8]宋京从民办教育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角度对产权关系的划分做了初步的探讨。[9]

通过梳理总结民办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发现,鲜见有关民办高职学院科研资源分配相关的研究,本文将以专业建设产出中的重要量化指标――科研论文为切入点,从二级学院人均科研成果与学院人均科研成果相关性角度研究民办高职学院资源分配的选择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分配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二、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一)基本假设观点

1.假设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论文为唯一衡量科研水平的变量。高校的科研水平产出统计变量并不止科研论文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制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科技产出指标包括:出版科技专著数量、发表学术论文数、鉴定成果数、成果授奖数、专利数和技术转让合同及收入,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成果鉴定、专著数量、授权专利和技术转让合同及收入等这些方面是极少的。以2014年《汇编》中广东省4所部级示范院校的情况为例(如下表1)。

表1 部级示范高职院校科研产出情况

公办高职院校中的部级示范院校尚且如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选取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论文为唯一变量衡量科研产出有其现实意义。

2.假设人均科研成果的产出与院内专业建设投入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学院在专业建设资源投入上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倾斜与侧重。

3.假设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由于各种资源分配向该二级学院重点倾斜,应推导出该二级学院对全院的科研产出的贡献率较大,所以理应出现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产出与全院的人均科研产出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的分析结论。

(二)模型的构建

1.以基本观点中的三个假设为前提条件,在选择占整个学院规模和权重较大的几个二级学院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比较两者发展趋势的相关程度,从而判断其发展的合理性。(具体模型如下图1)

2.民办高职院校资源分配合理性的判别标准。

判别标准一: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合理的。

判别标准二: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0.4R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较为合理,后续发展有待观察。

判别标准三: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

判别标准四: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0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的投入与其目前的产出要求不相适应,亟需对该学院进行改革调整,考虑重新组织顶层设计和修改发展规划。

三、模型的实践与z验

(一)数据的提取依据与方法

我们选取了广东省内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及政府公认的民办高职院校N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文构建模型的约束条件,我们选取该校中占整个学院规模和权重前五位的二级学院分别为X1,X2,X3,X4,X5,每个二级学院论文数量的总和等于该学院各专业总和,那么二级学院论文总和除以二级学院总人数就可得到二级学院人均论文产出。同理可求得全学院的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据来源以知网收录的期刊为科研产出的统计指标)。通过以上条件提取数据整理如下表2。

(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

我们选取表2中X1学院和X5学院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判断这两个二级学院规模的适度情况。

从相关的散点图看,X1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线性相关明显,X5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线性相关并不明显。

表3显示,X1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的相关系数R=0.821,显著性检验系数为P=0.002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是合理的结论。

表4显示,X5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的相关系数R=0.049,显著性检验系数为P=0.447>0.05,相关系数极小且相关性不显著,结合该二级学院占到全校5.4%的在校生规模,根据判别标准四,我们得出结论:尽管该学院的在校生规模为5.4%,远小于X1的36%,但其规模为该校的第五大二级学院,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的投入与其目前的产出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亟需对该二级学院的规模进行改革调整,考虑重新组织顶层设计和修改发展规划。

该校其他学院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模型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中只选取论文产出作为唯一衡量科研水平的变量虽然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其假设的合理性,但现实情况相对较为复杂,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的科研创新来讲更强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中其实是存在科研产出的部分,但该指标的衡量标准不统一,提取量化数据也较为困难。尽管如此,解决社会服务中科研产出的量化问题仍是该研究的一个重点突破方向。

其次,假设条件中提到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由于各种资源分配向该二级学院重点倾斜,推导出该二级学院对全院的科研产出的贡献率较大的这一结论是否合理,需要结合具体院校自身情况进行考量,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二级学院虽然很小但占的资源分配比例却很大,这与学校领导的发展思路和该校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我们还发现相对文科专业的低办学成本,理科专业由于其自身办学成本较高所以在资源分配上也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具体院校在使用该模型时还需要对各二级学院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工作。

最后,对于判别标准的解释规则及相关系数模型选取的是spearman等级相关,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民办高职院校N研究样本提取的数量是10,样本数量没有达到pearson相关的(n>30)研究要求,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广东省内还没有办学历史超过30年的民办高职院校,所以在相关系数的质量上未来还有可以提高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深化“一主多元”的办学格局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夏季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宋爱苹,王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0(7).

[4]汤向玲.上海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5]梁忠环,张春梅,强玉红,等.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6]李栗燕,孟繁超,刘耀彬.中外民办教育法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7]王利明.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体系;能力

近年来,由于数控技术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数控一体化”等专业科目,为社会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但综观各企业的现状,数控人才质量难以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上。本文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究。

一、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数控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无论是在生产、生活、学习,抑或是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会产生巨大能量,数控技术教学更是如此。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遵循这一理念,其原因包括:其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将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者居多,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立刻翻书本,看不见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其二,数控设备匮乏,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其次,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有关需求。综观我国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充足教学设施的院校屈指可数,资金的短缺导致数控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部分院校的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数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机器的性能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由于教师过多地强调理论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设备的利用效果也不甚理想,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数控技术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对专业数控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学校教师队伍没有新鲜血液注入,骨干教师也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数控教学工作只能止步不前。数控技术是一门信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此需要加以重视。

二、优化高职院校数控教学的有效措施

第一,构建实用型教学体系。要构建新型教学框架,就要从根本上消除当前的教学弊病,重视实践,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要求学生利用实践中获取的心得与体验填补理论上的空白;进行实际操作时,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加强对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符合企业、市场的需求。同时,利用引导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在教授理论知识时,教师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提炼教材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率,又能剩余大量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利用技术要点来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某个阶段不理解,此时教师再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教学,这样一来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双丰收。其次,以市场作为参照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偏弱的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满足现代化数控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与学生共同拓展实践空间,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在锻炼中磨合自己。引进现代化数控机床设备,如FANUC品牌下的数控设备。考虑到资金问题,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与企业每年签订合同,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则按需提供教学补助。同时,利用仿真系统不断加强对技能的应用与掌握,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数控人才。最后,学生是不是人才与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学习引领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数控技术,实际教学中要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对实践的重视。从院校角度来看,努力适应新时期下所倡导的教学改革,大力投入师资建设,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数控专业教师团队。定期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互相派遣教师共同学习与参观。此外,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专业数控讲师来我校指导,为全校师生提供合理化建议。

三、结语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如何有效培养数控人才提出几条建议。以市场信息作为数控人才供求的参考目标,是今后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师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争取早日做到“只要有市场,就不怕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佳坤.浅析高职数控实训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J].电子制作,2015(4):207-208.

[2]汪晓菲.高职院校数控专业项目教学现状与创新的调查与分析[J].才智,2017(9):11.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着眼于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急需一批技术精湛的技能型人才,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规格、培养层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以提高其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萎缩,这也为高职院校拓展了招生生源。中高职衔接适应了社会、学生、中高职院校的共同需求,其推行势在必行。但当前因制度、机制以及各个院校发展水平差异使中高职衔接面临一些困境。本文以某校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对策,供同行参考。

一、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调研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的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及延续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中职和高职属于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但是国家在界定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界限模糊且缺乏延续性,如通过数控技术专业调研,在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都在重点强调对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与编程,但没有具体明确其界限与目标延续。

(二)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没有有效衔接

由于中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其课程开发依然遵循学科模式。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资源开发使用方面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高职院校缺乏对中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较少顾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按照专业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忽略中高职之间的关联与对接,主要表现在:

1.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贯通的教材。2014年教育部针对我国中职教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并在各中职院校中逐步推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的职业范围、人才规格、课程设置与要求以及相匹配的实验实训条件。但对于高职阶段的专业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案,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差异化较大,良莠不齐。数控专业中高职均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CAM、数控加工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又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很多课程内容,中高职之间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及衔接的延续性,为后面的衔接带来很多问题[1]。

2.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中职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知识要求较低,文化基础课时量少,内容较为简单。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基础文化课程难以适应高职要求,如笔者在数控加工课程授课过程中,中高职班的学生对于宏程序的接收能力普遍低于普通高职班学生,原因在于其中包含三角函数、变量等高中学习的知识点。又如电类课程讲授中,中职生无高中物理基础与相关数学知识,对电机控制与PLC的学习中难以接收。为此某职业学院在中职学生入学后,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高考生源与中职生源分班讲授文化基础课。

3.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以某职业学院与对接的某中职学校数控技术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见表1):其一,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名称相似率达到40%以上,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占40%以上。其二,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课程内容重复多,如“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制造基础”、“公差与配合”课程,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重复率达80%以上,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若中职学生直接上普通高职课程,课程重复,有效值降低。

(三)中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统筹

在推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后,各中职院校在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建设各自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职配置校内实训标准实验室如表2:

然而在各高职院校,因经费来源不一,缺乏政策及相关配套资金情况下,实践实训条件差异化大。如有高职院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有7000余万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15。而有些高职校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仅几百万,实训教师与学生可达1:80。且中高职院校在实训环境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训设备明显落后当前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实训教师在部分高职院校严重缺乏。

(四)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这使中职学生在高职生源中的比例逐年扩大。然而,当前中职升高职主要通过由各高职院校组织的单招考试进行时,却存在以下问题: 在单招考试中分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其中文化素质又分为“理论考试”+“专业基础理论测试”,总分为300分,“文化素质”占200分,“职业技能”占100分。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在逐步统一,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也逐步规范化,但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内容差异化大,这就导致部分中职院校为迎合某个高职学校的招生而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偏重。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技能为车削加工技术与铣削加工技术,但在单招考试的技能测试时,这两项技能的测试需要有相应的设备作支撑,同时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组织。而部分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的限制、也或因组织花费过多的财力与人力,往往借着自主决定技能测试内容而简化技能的测试或偏离主题,以其他技能代替,如采用电工接线代替。并且在技能测试环节不能严格把关,走形式,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单招考试主要以理论测试为主。这样中职院校在组织专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以致中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将学生分为“就业班”与“升学班”,在教学中一方面将理论文化课教学作为重点,另一方面按照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的要求安排专业课的教学,最核心的操作实践课程被削减,违背了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重的初衷。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1.缺乏层级衔接、相互协调的科学管理模式。中高职教育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教育司管理,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存在着职业教育管理上重叠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擎肘等缺位和混乱现象,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混乱直接影响到中高职办学有效沟通、顺利衔接。

2.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是中高职衔接问题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高职院校数量从432所剧增到1184所,这个数量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52.3%。大量通过中职中专兼并重组成为的高职院校把工作主要放在扩招普高的学生,此时生源的旺盛使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考虑中高职衔接。而此时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其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抵触与排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均急剧下降,直到近年来在鼓励职业教育的政策下,中等职业教育才开始恢复生机,再次得到部分学生及家长的注意与认可。在高职院校粗放式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与中等职业院校依靠政策自我发展的情况下,双方在对待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均较为被动,甚至做衔接工作仅是应付了事,这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

1.完善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中、高职教育衔接要顺利实施,首先在升学考试上要改变传统的普通高考和考试办法,实现教学与录取制度的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规划考试题目,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考出真实水平。其次,给予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中高职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技能竞赛、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专业证书等纳入录取综合考核标准,使录取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2.中高职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对接。中高职专业的设置要对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不断优化完善,根据不同行业对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中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设置专业课程,紧跟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中高职教育专业的科学合理衔接,及时修订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使不同层次的两个院校在专业链接上形成一个无缝链接。高职的职教专业设计是中职职教专业设置的深入性、拓展性的延伸,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宽窄、深浅都对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中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才能促进中、高职的完美结合。就数控专业而言,专业可以一一对接,也可以“相近衔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机械加工可以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也可以采取“拓展对接”,例如中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校长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统帅和灵魂,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质量和前进速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校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反映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但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如何呢?这个特殊又至关重要的群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办学水平?这些都是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参与了省级重点课题《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通过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部分农村中学校长进行抽样调查,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中学校长的发展现状,以期加深对农村中学校长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求一条加快其专业化成长的思路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62位在职校长、副校长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正校长21人,副校长41人。

2、研究内容:农村校长的年龄、族别、学历、政治面貌、工资、工作时间、家庭等情况;参加专业培训、课题研究、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并重点就校长的才华、业绩、困惑、烦恼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重点采用了抽样法、访谈法、问卷法和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队伍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30岁以下的8人,占调查总人数13%;30―40岁35人,占调查总人数56%;40―50岁17人,占调查总人数28%;50岁2人,占调查总人数3%。总的来说,农村中学校长的年龄结构年青化,中青年校长占了大多数,学习和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当然更需要不断成长和不断成熟。

2、学历结构

调查表明,本科学历25人,约占总人数的40%;大专学历35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约占总人数的57%;中师学历2人,约占总人数的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基本达到,但仍显底蕴不足,第一学历为本科和专科的比例较少,如按初中教师提高标准来说,有大部分校长的学历还需要提升,专业知识素养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3、职称结构

调查表明,中高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中一职称38人,约占总人数的62%;中二职称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小高职称6人,约占总人数的10%;小一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从职称来看,中高职称占了78%,说明农村中学校长的职称水平较高,但初级职称的比重触仍然不小。

4、民族结构

汉族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少数民族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涉及仡佬、苗、彝、土等民族。遵义市有几个民族自治县,汉族校长占了主流,少数民族校长的比例也较大。

5、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非党人士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校长重视政治修养的培养。

(二)、校长素养及待遇情况

1、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参加过科研课题人数为24人,约占总人数的39%;没有参加过科研成果课题人数为38人,约占总人数的61%。大多数校长没有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更不用说老师了,说明农村科研和教研工作存在较大问题,必须加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

2、情况:

平均一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二年/篇为28人,约占总人数的45%;三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未明确为14人,约占总人数的23%。从情况看,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农村校长规划思考、总结反思、感悟创新、经验推广等的主动性不够,意识和能力不强。

3、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月薪1500―2000元为16人,约占总人数的25%;月薪2000―2500元35人,约占总人数的57%;月薪2500―3000元9人,约占总人数的15%;月薪3000以上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3%。从整体工资待遇来看,农村校长工资水平偏低,这也较大地影响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研中,我还深入对抽样校长的工作时间、身体状况、业余时间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了解,并重点就校长最能展示才华工作、最得意的业绩和最困惑、最烦恼的事等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农村校长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业余活动单调等现象,困惑和烦恼集中表现在工作和心理压力大、待遇低、资金不足、教师不配套、办学条件差等方面。

三、农村中学校长队伍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我市农村中学校长整体年青化,有较强的精力和干劲,发展的后劲和空间大;工作务实,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上,工作强度大;敬业精神强,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无庸讳言,就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学校长整体队伍现状而言,其发展和成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1、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学校的条件普遍艰苦,除地域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不高外,还伴随着教育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缺口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师资数量和质量差缺等诸多人为因素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致使办学效益不高,社会影响不大,校长们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素质有待更进一步提高。在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对校长继续教育的培训不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参加理论研讨和管理实践提高培训的机会不多,有的参加过岗位培训后,就没有参加过其它提高培训,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办学思想陈旧,这是制约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的又一个“瓶颈”,办学要有思想,教育要有创新,这些都与科研分不开,不潜心研究教育,只会吃老本,只会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要重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进一步增强校长的办学底蕴。

3、职业倦怠倾向较为严重。辛苦勤奋,得不到对等的理解;努力付出,得不到对等的认可;高风险高压力得不到对等的待遇;发展前景茫然;成就感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校长职业困惑和倦怠的诱因。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校长事业激情不高;由于缺乏流动机制,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过长,校长的工作热情不足;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校长工作责任感不够等等,凡其种种,农村校长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

4、管理和办学环境亟待改善。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现中,校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其不能更好地兑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意愿。学校和校长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大,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影响了校长对教育发展的专注性;教育体制、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地束缚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人事、工资改革,职称评聘等教师核心利益致使管理矛盾凸显,工作难度大,校长被推到风口浪尖;农村地区对教育认识不够,对教育重视不够,家长松懈,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社会矛盾较大,校长的办学精力受较大制约等等,办学环境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5、学校的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资金缺口大,教育投入不够;设施设备差缺严重,有的维持常规的教学秩序都困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学科不配套,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办学水平,校长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加快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学校和农村校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加快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是农村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1、建立校长培养机制。作为“一校之魂”,校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学校发展。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校长培养制度,将校长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校长培训不但要提升理论,更要实践指导,要把理论研讨与挂职学习结合起来,彰显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率;校长培训还要在事业心、责任感上下功夫,培养校长的职业精神,能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人,一定会充满工作热情的。

2、建立校长激励评价机制。实施“名校长”工程,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彰显其职业化功能;逐步提高农村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不断增强校长的职业成就感,坚定其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对校长的督导、监管,提高校长过程管理的水平。

3、建立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实现镇乡流动,甚至可以尝试县际交流,引入更多办学活力,优化办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补;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制度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减少行政干扰,真正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思想,让有真才实学的校长有目标、有盼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环境。引导校长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诊断,深化和规范细节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4、努力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大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科学合理地给校长放权,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充分发挥其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的长效机制,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尽可能帮助校长清除外界影响;突显学校的育人功能,减少学校行政性和社会性事务,让学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稳定的同时重视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

总的来说,作为学校发展的“舵手”,农村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推进其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道路还很曲折和漫长,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不断强化培训、理顺机制、创建环境、加强督导、激发斗志,快速提升校长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实现学校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努力奋斗。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 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伟(1978- ),男,河南邓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与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XM2013_014208_0000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5-03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都呈现出高度的国际化。因此,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方向,国际化的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状况及参与水平。

高职院校数量占整个高等院校总量的46.5%,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30%,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或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最早始于2008年,研究历史较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探讨。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是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国际化。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无论从学校内部的变化,还是学校外部,从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都发生着变化。这种观点从含义、范围、条件等方面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逻辑理论性,也有分层次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这样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技术和应用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融合国界和文化差异为手段,创建不同观点并存的和谐氛围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对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收集和整理。文献检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首先,采用“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高职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查询,获得相关文献155篇。其次,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与本文研究主题没有关系的文献,最后获得文献152篇。筛选的具体标准如下:(1)文献中剔除非学术的文章;(2)文献中剔除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关文献;(3)文献中剔除一文多发的文章;(4)剔除由于不同关键词搜索到的重复文献。最后,对所选取的文献内容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归纳,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时间分析

1.研究成果的时间趋势。随时间发展论文篇数总体上处于递增状态。其中2012年发表篇数34篇,达到峰值。数量总体上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2002年至2009年,该阶段论文数量出现过上下波动,但变化不是很大,总体呈现出稳定态势。(2)2010年至今,论文数量迅速递增,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论文数量占近二十年总数的63%。这标志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引进来”国外教材、培养模式、外籍教师等,发展到目前的“引进来,走出去”阶段,即中外留学生及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这与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开展状况基本一致。由于2013年还没有完全录入数据库中,篇数略低于2012年的篇数,但是可以预测该阶段论文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2.时间的差异性。比较两个发表时间阶段的篇数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两个阶段分为两组1和2,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和166页表2所示。

对表分析结果如下:(1)表1给出的是对篇数的统计描述,可见第一阶段年均篇数均值为7篇,第二阶段年均篇数为24篇,两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说明其差异程度。(2)方差F检验和样本T检验。表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3.589,P=0.087,由于P值大于检验水准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两个样本总体方差齐性,选择方差齐性时的T检验结果,此时P值显示为0.000小于0.05,从而最终得到的统计结论为按0.05检验水准。可以认为,两个阶段篇数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说明近四年来数量较之前有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1.文献的归类整理。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近12年的152篇文章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篇数排序统计如表3所示。

通过归类整理,可以把研究内容归为八个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篇数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是:(1)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研究为38篇,比例为25%,包含内容为师资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外方师资管理等;(2)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为30篇,比例为19.7%,论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3)院校案例分析研究为23篇,比例为15.1%,论述了各地区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4)实现方法及途径为20篇,比例为13.2%,论述了国际化的方式、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5)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为19篇,比例为12.5%,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6)高职教育国际化论述为15篇,比例为9.7%,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内容、标准及综述等方面做论述;(7)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为5篇,比例为3.3%,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经验介绍等;(8)国际化研讨会综述为2篇,比例为1.3%,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等。

对研究方向进行再整理归类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操作手段和方法,包含上述的实现方法及途径、国际化研讨会综述、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共有60篇,所占比例39.4%,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包含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论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共有50篇,所占比例32.9%,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方向和具体方法。第三,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分析与研究,包含院校案例分析研究、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共有42篇,所占比例27.7%,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进行经验的解决,服务于操作手段和方法。具体分布见167页表4。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近十二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的八个研究方向。

2.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表3和表4归类表明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研究方向中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为38篇,占总数的25.0%。涉及的内容有教学日常管理、师资管理、专业课程管理、留学生管理、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体系等。无论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教学管理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保障了国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二,学术研讨会综述虽然只有2篇,但是分别发表在2010年和2012年,说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发展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第三,教学管理、发展策略、案例研究、实现方法及途径、问题研究等共有130篇,占整个比例的85.5%。这些体现了当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学者们不断探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等,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国际化进程的实现方法和途径,如“双语教学”“国际交流”等。

第四,研究方向中既有高职教育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体系和模式的建立等理论研究,又通过案例的研究、经验的介绍等举例说明,实现操作方法的落地和途径的建立。因此,表4将研究方向归为三大领域,即问题分析与研究、应对策略研究、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五,研究中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及经验介绍、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定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分析及保障体系建设等,论述也只是对于现有理论的总结,深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学者们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国际化实践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方法也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最常见的是个案对比研究、地区等因素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思辨上,主要进行逻辑分析、文献梳理与案例描述。有关操作手段和方法的论述过于单一,比如国际交流、双语教学、海外实习等,对于具体的实施步骤涉及不多,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研究方向

(一)全面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

文献的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但仅仅是对概念的解析和作用的一般论述。国际化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如何将这一观念深入到管理体系和操作领域显然缺乏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把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

(二)加强留学生研究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两者是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相辅相成,互为主客体。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外国留学生市场营销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成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想对留学生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何推广,如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使得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高职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2.关注留学生在校的生活研究。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在校生活,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加深与国外文化交流,减少中外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外学生的交流,形成和谐的氛围。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摸索和研究。

3.关注中方师资、学生海外学习研究。海外学习先进经验由来已久,但是针对高职层面的对象如何去学习与交流,以什么形式和操作方法进行尚有待商榷。

(三)加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研究

文献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不是很多,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高职课程的国际化,我们有必要围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进行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要学历教育国际化,还要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我国已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对于引进什么标准的资格认证、如何引进、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进行合作等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海外实训基地研究

海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很少建立海外实训基地,学者们的关注也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开展,拥有海外实训基地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实训基地的建立、使用、交流等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丰富研究方法

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方法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目前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诸多学者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选择了西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虽具有国际视野,为中国的理论界提供参考和帮助,却没有对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环境做出详细的跟进和说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定性研究过程不仅局限于理论的分析、经验的总结,更应该扎根到中国高职院校当中去,分析其具体应用的效果。同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这对丰富中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资料、吸取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理念是十分有利的。

五、小结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无论在研究的范围、方法、数量和质量、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仅与我国实际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参与有关,更与从事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有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宏观政策、逻辑论述的研究偏多,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不足。对于所提出的建议往往是通过文献的分析对比所得,操作性不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不足,观点和方法的提出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良好运转,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必得到迅猛发展,届时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呈现。

[参考文献]

[1]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2]梁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3]陆启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

中职学校数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三校生;基础课程;医学理论;临床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7-02

三校生是毕业于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间注重学习专业技能,三校生和高中生的文凭是同等学历,三校生毕业以后可以参加工作,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报考普通高校中的专科院校,也可以参加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考取大专或高职院校。自2004年开始,我院护理专业招收的生源中,开始有“三校生”,生源来源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04年,招收“三校生”7名,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而是将三校生分散穿插在普高生班级。之后,2005年、2006年招收三校生也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做法同2004年。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每年计划招收的三校生数量逐年递增,2007年计划招收50名,专门将三校生独立设置一个班级;2008年至2010年,每年计划各招收100名,分别设置两个三校生班级,2011年计划招收达到150名,设置三个三校生班级。护理专业“三校生”主要来自中等卫生学校不同专业,有护理、中医、药学、临床检验等毕业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相关专业毕业生。她(他)们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选拔产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来自中等卫生学校的生源和来自职业高中的生源学习的医学知识相差很大,原因是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学习的医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有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药理学;专业临床课:包括护理学基础、诊断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但是,据调查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只是为了“三校生”招考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医学基础课,也没有上过实验课,学生虽然理论考试成绩不错,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实践技能(结果见表1)。进入高职学院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基础理论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药物应用;临床课有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中职或职高学生要升入护理高职需要参加浙江省考试院统一命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语文、数学、政治。因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学生参加升学必考科目,所以无论原先是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还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比较重视上述三门课程,而且反复学习、巩固,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技能比较缺乏,尤其是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普遍人体解剖学的理论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实践技能考核与普高班相比没有优势。然而,学生在上人体解剖学时感觉自己已经学得不错,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会厌学人体解剖学。

表1 三校生入学前接触人体模型、标本情况调查表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校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医学基础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把“三校生”和普高生区别开来。其次,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没有注意到“三校生”和普高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差异,简单地采用同一个计划授课,必然导致“三校生”学得过于简单,而普高生则感觉较难,进度太快,自己跟不上,打击普高生学习信心。再次,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三校生因为有医学理论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三校生”理论成绩明显好于普高生。

目前,浙江省范围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招收三校生的院校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个别高职院校对“三校生”的课程体系做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文化基础。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减少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的课时数,将生物化学与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整合为一门课,解剖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不设置解剖学,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因为“三校生”组成比较复杂,尽管理论学得不错,但是解剖学实践部分却有很大差异。我院到目前为止,三校生班级与“普高生”班级基础医学安排没有区别。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基础,是医学形态学的范畴,结构多且看得到摸得着,需要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课及护理临床课打下良好的形态学基础。鉴于三校生班级经过统一选拔时考过人体解剖学,普遍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实践技能薄弱,尤其是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原先几乎没有接触过解剖标本、解剖模型,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几乎为零。因此,对“三校生”的人体解剖学进行改革,课程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对护理岗位工作要求的分析为基础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思维培养目标及态度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对临床常用解剖结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解剖模型、人体标本甚至是活体进行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加强对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作如下改革与优化:①减少三类生班级人体解剖学总课时,由原来92学时减少为72学时。人体解剖学当中的组织学部分课时不减,因为这部分内容选拔考试是非考内容,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比例,由原来的64:28调整为32:40,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时数。像运动系统可以去掉理论课,直接结合骨、骨骼肌和关节标本或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其他章节缩减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③增加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编写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围绕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医学知识,用案例分析教学加强人体解剖学与护理临床知识的融合。例如,讲到骨骼时,先引出骨折的病例、骨质增生的病例,然后让讨论,教师再进行正常骨骼的教学;讲到肾脏结构时,先引出肾结石病例,提出小结石会自行排出体外,然后引出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尿液(终尿)的排出途径,让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的同时了解临床知识,大大缩短了从基础知识过渡到临床知识的时限。

参考文献:

[1]潘立守.高职“三校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