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通俗歌曲这个概念,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概念。说它众所周知,在于人们对它的运用率很高,有一个所谓约定俗成的模糊概念,即认为它“是产生于工业社会中,以都市为主要生存环境,以商业化、工业化的生产和销售为存活条件,以青少年亚文化群为主要接受对象的一种音乐形态”,认为它是一种应予关注的、新的音乐现象。说它众说纷纭,在于人们对这个概念内涵甚或外延的界定,又可谓是五花八门,连权威性的音乐辞典对它的解释也不尽一致。这种情况的出现,给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要对这种音乐现象、音乐形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要求。郭老师对这个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展示了自己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于现象中探索本质,是这部专著的突出特色。她的“一家之言”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对近七十首有代表性的中外通俗歌曲的分析、评鉴之上的,是建立在对通俗歌曲历史发展的描述、作品风格流派的分析、文化观念的比较评判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对于通俗歌曲基本特点的梳理,对通俗歌曲现象产生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对通俗歌曲题材特征、艺术特征的归纳,对通俗歌曲相关现象的评判,对通俗歌曲审美特征、文化意蕴的概论等,都是具有开拓性、开放性的,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同时,作者也以流畅的文笔、透彻的分析,体现出她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许多见地是富有新意的。

于通俗中鉴赏雅韵,是这部专著的又一特色。这部专著的下篇,以代表性的中外通俗歌曲为实例,不仅有对某首歌曲作者、演唱者、唱法、即时报刊评论等的资料介绍,更有对该作品词、曲、乐队、配器、曲式结构等音乐艺术本体构成要素的解析,颇具鉴赏的意味和艺术雅韵的升华,真可谓是赏中求鉴,鉴而深赏,在对通俗歌曲的品味、评鉴中,接受美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作者在对通俗歌曲娓娓道来的艺术鉴赏中,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艺术审美实践过程中的雅俗范畴,本来就难以分割,俗中有雅,雅寓俗中,俗雅观念与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层次、审美能力、审美取向紧密相关。正因为此,通俗歌曲才具有了可鉴可赏的价值。也正因为对通俗歌曲不断的鉴评、赏析,从而使通俗歌曲在自身的发展途程中,不断地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品格,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在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越来越备受重视,正是因为音乐鉴赏教学能够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同时对于提高中学生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会相应开展各种多样性的音乐教学活动,如歌唱演奏、音乐创作,或将舞蹈与戏剧表演融入到音乐教学中,通过这些音乐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据调查发现我国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教育现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在实际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不仅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因而更谈不上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国各大中学学校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以实现利用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教育现状

开展音乐教育是我国实现美育要求的重要渠道之一,而音乐鉴赏教学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同时,音乐鉴赏教学具有其他教学难以匹及的优势,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我国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了对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视,希望借助音乐鉴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中学音乐教师没有及时更新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没有将素质教育渗透到音乐鉴赏教学中,因而导致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新意,进而制约了音乐鉴赏教学功能的发挥。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地区的教学仍旧以高考为主导,只注重对高考必考科目教学的投入,而轻视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其中就包括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忽视。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没有学校的投入,所以在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上严重不足,因而影响了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于是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就按部就班、草草了事,进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音乐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灵感与智慧的结晶,寄寓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体验,优秀的音乐作品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启发学生从中获得感受与体验,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的音乐熏陶,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鉴赏纯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纯音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因为纯音乐的创作完全由优美的曲调、旋律构成,没有歌词的辅助,所以在作曲上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因而对于纯音乐的鉴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纯音乐,更能调动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跟随音乐展开去幻想,从而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营造的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通俗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思想

在如今的音乐环境中,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占据了大半个音乐市场,其普及性与传播性都非常的广泛,因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欣赏到这些音乐。当然,通俗流行音乐也具有本身的优点,如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等,因此通俗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专门开展通俗音乐的鉴赏课题,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与探讨通俗音乐,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身对通俗音乐的认识与见解,从而展现自己个性化的音乐观与审美观,这样的鉴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思想,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极为有益。

(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文化

可以说,音乐是一种共同的语言,不同国家虽然存在文化的差异,但在音乐欣赏方面却有着相似的审美需求,并且不同国家的音乐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其音乐作品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了解该国家的音乐文化与历史文化等。因此,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民族音乐都需要引导学生去积极鉴赏。通过教师对不同国家民族音乐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各国的音乐文化,尤其是了解我国的音乐文化,进而勾起学生深入学习民族音乐的求知欲,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推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并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歌唱、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养。

四、结语

综上可见,对中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当前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需要我国各大中学学校加大对音乐鉴赏教学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为此,需要针对我国当前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教育现状来采取相应策略,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利用音乐鉴赏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审美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国的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思想,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健词】培养 兴趣 审美 评价 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即欣赏、鉴定之意,是人对“音乐语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么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音乐欣赏水平和对音乐评价能力两个方面的提升。下面笔者通过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对有助于中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

1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一切学习活动都注定事倍功半。针对目前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有着强大影响力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对课本之外的流行音乐有选择性地引入欣赏课当中,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1.1正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音乐教教师常常只奉高雅音乐为经典,把一切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视其为“洪水猛兽”,却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时代感和多样性。高雅音乐严肃理性有余而通俗活泼不足,对于生活经历少的学生来说情感上不容易产生共鸣。而一些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的表达了人的感情,能激起听者的共鸣,正好填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隙,受到学生欢迎也就水到渠成。

1.2引入适合的流行音乐促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育要“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这给我们的流行音乐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流行音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并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那么在欣赏课中选录给学生们欣赏并展开讨论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音乐学习材料的多样化有莫大好处。再加以老师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2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核心就是感知音乐所表现的美的能力,即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知识技能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前提保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一定或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就无从谈起。正如艺术教育理论家郭声健先生所说的:“如果学生听到一段音乐之后不知所云,不能联想、想像、触动,那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新课标给人的表面印象是降低了对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但笔者的理解是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求我们放弃进行那些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以及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的做法,转而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通过将音乐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逐渐有了细微的辨别能力,对节奏、旋律、和声、肢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形式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随着音乐听觉培养的加强进一点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与反应,学生更容易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形容的:“往上一小步,都有新高度”。

3通过欣赏渗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的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评价是在学生心目中对音乐审美价值的衡量,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另一重要分支。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自主评价能力,就会发现不了音乐中美的特征,不能判断雅与俗,不能认识到音乐内容中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造成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体会不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无法理解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那些在现代商业利益驱使下,只为了满足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的文化糟粕就会比优秀音乐作品容易侵占学生们的视听空间,又反过来左右学生的音乐审美观。所以作为音乐教师,与其去阻止学生去接触这些商业文化,还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自己学会欣赏和分辨音乐,提高对垃圾音乐文化的“免疫力”。

3.1评价标准

判断音乐美与丑、善与恶的评价标准:(1)韵律的美与丑,表现为通过运用节奏、音高、调式等综合手段,能否集中表达歌曲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能否给人以愉悦感。(2)歌词美与丑,表现为歌词的表现形象、意境是美还是低俗,是否有文学价值。(3)演绎情感的美与丑,表现为在配器方面、演唱者的个性方面是否得体。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老师,能不能放点儿流行歌曲让我们听听?”这是我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说起流行音乐来,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这些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熟悉,除了音乐,那些流行歌手的发型、穿着也都成了学生们争先模仿的对象。面对这些现象,笔者时常思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如此轻易地将学生吸引?流行音乐能否真正走进课堂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是我就此问题的一些思索和看法。

一、现行高中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

在“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以及新课改“苏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都涉及到一些流行音乐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只在个别章节中选取了两三首流行音乐作品,而新课改“苏教版”教材则在此方面较之以前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进,专门设计了一个章节来介绍通俗、爵士等大众音乐,在其它课题中也有一些流行音乐内容的渗透。

显而易见,教材的编纂者已经意识到流行音乐对于现今高中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高中生的欣赏需求,并力求使之达到假定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生对流行音乐作品的态度与看法

我曾经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流行音乐以及教材中选取流行音乐的问题对高二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共二个问题,有568人接受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你最喜欢的音乐类型

2、高中音乐教材中应该不应该选取流行音乐的内容?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现今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已经远远超出其它音乐类型,他们强烈地希望在课堂上更多地欣赏到流行音乐作品,并表达出渴望进一步探求相关知识的愿望。

三、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目的。

1、专题视听

正如前面所述,新课改“苏教版”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

片段一:一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活动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2、辅助视听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片段一:在《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或是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视听,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1.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1.1 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教学中我们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学生在音乐兴趣中会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2 感受体味音乐与诗的结合。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可以把一些诗词,散文拿来,提供几段可选择的音乐,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音乐来进行匹配。在课堂中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配乐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之间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于民歌;有人说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民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的,而流行音乐中绝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

2.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

3.借助教学语言,帮助展开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音乐形象只是描绘大致的情绪和图景,而不会做具体的细节描写。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可以联系起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向往的艺术境界。老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简练组织语言、运用语言。例如欣赏《天鹅湖》,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做为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中应具有诗人的审美气质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以情带情,创造音乐欣赏的意境,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4.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1] [2]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藉著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机会,对它做有系统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乐特质,也可以在音乐知识,结构,历史演进方面获得基本知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赏是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欣赏角度看待生命,或许社会上可减少很多冲突,人与人的距离亦可拉近.有了对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则其自发性表现在外的自信心,责任感,气质改变皆为不可忽视的功能.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WWW.133229.COm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刘勰古代文论文学鉴赏深识鉴奥 知音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48篇, 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的专篇,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知音”一词首见于《礼记・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见“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后来,“知音”被固化成为一个文化内涵并典出《列子・汤问:》这么个深知音律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显然, 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以“知音”来命篇,藉此喻彼,是以“知音”代指正确的文学鉴赏者,意在探讨鉴赏者如何才能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

笔者反复研读《文心雕龙・知音》后,对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刘勰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刘勰知音难觅的感叹和怎样做知音的观点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一、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知音难觅的原因

文学作品的优劣怎样鉴别?鉴别的标准和原则到底怎样?深知“文心”的知音又在哪里?刘鳃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就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千百年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堆山叠海,但深知“文心”的鉴赏者(知音)却“千载其一”,这是为什么?知音难觅的原因究竟何在?刘勰认为:

(一)音实难知

客观上,“形器易征”而“文情难鉴”。和实物相比,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夫麟凤与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的确,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抽象而复杂的文学作品,它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深层的内涵。因此,鉴别抽象性的文学作品,要难于鉴别具体的实物。

主观上,“知多偏好”而“人莫圆该”。刘勰认为,文学鉴赏者往往见识有限并各有偏好,不能客观而公正地评价有“万端之变”的文学作品:“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认为,尽管鉴赏者的评价标准不同,但如果鉴赏者见识浅薄、素质低下而且“知多偏好”,那么他们就属于“俗鉴”者。而“俗鉴”者“各执一隅之解”,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不能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其结果将直接导致“深废浅售”,曲高和寡。古往今来,这样的事实大量存在,因而刘勰感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二)知实难逢

刘勰认为古来知音难觅的另一原因,是鉴赏者往往犯“贱同思古”( 贵古贱今)、 “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的错误,无法成为知音。比如秦皇汉武,虽然鉴照洞明,但也贵古贱今:“‘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这与复古派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何其相同 !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知音;又比如班固曹植,才实鸿懿,却也崇己抑人:“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这与曹丕嗤笑的“文人相轻”何其一致!所以他们也不是真正的知音;再如楼护之流,学不逮文,却信伪迷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这与 “以讹传讹”有何区别!所以他们更不是真正的知音。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刘勰认为,秦皇汉武、班固曹植、楼护之流,都属于低层次的“俗鉴”者,根本算不上“知音”。

二、操千曲,标“六观”,无私轻重――知音的必备条件

虽然知音难觅,但刘勰认为,只要具备条件,深知“文心”的知音仍然可以培养和造就。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真正的知音呢?刘勰认为:

(一)博见广闻,不偏憎爱

鉴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知音难觅的原因,刘勰认为,要想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鉴赏者的学识水平和人格素质非常关键。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曲折的积累过程。鉴赏者应博见广闻,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努力培养自己广博的艺术趣味和宽厚的审美心胸,排除私见偏爱,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所谓“圆照”,指客观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所谓“博观”,即要求鉴赏者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拓宽多维度的审美视野,深化文学鉴赏的理论修养,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博观”是“圆照”的基础,是达到文学鉴赏最高境界――“妙鉴”的首要因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赏者只有通过“博观”,大量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理解能力。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说明只有“博观”方能细大不捐,网罗无遗。

刘勰还很重视鉴赏者人格素质的培养。他认为鉴赏者的人格素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起到很关键的引导作用。他反对鉴赏者以主观好恶去评价文学作品。鉴赏者如果只凭主观好恶去鉴赏文学作品,就必然会失掉客观公正的态度,就不可能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刘勰认为鉴赏者在“博观”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自身的人格素质,培养自己广博的艺术趣味和宽厚的审美心胸,使自己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够坚定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努力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很抽象且“文情难鉴”,但不是不能鉴。关键在于鉴的标准和原则。鉴赏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标准和原则,懂得“妙鉴”之术,文情就可鉴。即在“将阅文情”之时,先要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六观”既是文学评价的标准,也是文学评价的原则。“观位体”,就是看作品的体裁如何;“观置辞”,就是看作品语言句式的特点如何;“观通变”,就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如何;“观奇正”,就是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如何;“观事义”,就是看作品描绘的人、事、景、物典型性如何;“观宫商”,就是看作品叙事的节奏和语言表达的韵律如何。刘勰认为,“六观” 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原则。要正确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就要深入作品结构,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六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去解读和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去还原作者的创作本意。为此,鉴赏者就必须具备六种素养:文本体裁的素养;处理文辞的素养;贯通创新的素养;运用奇正的素养;善用典故的素养;音韵声律的素养。

依据刘勰的上述观点,与“俗鉴”者相对比,“妙鉴”者能够博见广闻,不偏憎爱,懂得“六观”――这是成为知音的基本条件。文学鉴赏者只有具备这一基本条件,才奠定了成为知音的坚实基础。

三、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深识鉴奥――成就真正的知音

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者被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塑造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如前所述,文学作品虽然很抽象且“文情难鉴”,但不是不能鉴。比如《练字》篇:“心既托声于言,言必寄形于字。”再繁难艰深的语言文字,毕竟也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的符号。

文学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一方面鉴赏者通过作品中的特定形象来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鉴赏者又可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和认识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和丰富作品里的形象内涵。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和文学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相反的。刘勰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深刻的阐述:作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鉴赏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前者是由情及文;后者则是由文及情。

什么才是深知“文心”的知音?鉴赏者怎样才能成为知音?刘勰认为:“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因此,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见异唯知音耳”。

所谓“见异”,就是文学鉴赏者在“博观”的基础上,依据“六观”的标准和原则,采用“妙鉴”之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沿着审美的轨道,深入地探求作者的思想与情志,“深识鉴奥”,找出作品的“异”。即通过理解作品的语言而感受意象,通过感受意象而体验情感,通过体验情感而认识意象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达到“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审美最高境界。刘勰认为,此时,鉴赏者就会表现出“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真正的知音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王学敏 《文心雕龙・知音》辨疑 语文学刊[J]2007,21

[2]何蓉 周玲 《文心雕龙・知音》浅析大众文艺(理论)[J]2009,17

[3]李映山 《文心雕龙・知音》探赜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2001,06

[4]姚念 耿晓辉 《文心雕龙》“知音”一词解读时代文学(下半月)[J]2012,01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04-01

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与文化之间的日益交融,成为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文化鉴赏能力的一个维度。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对审美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音乐作为美的艺术,在审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属性

音乐相比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对物质媒介的要求相对较小,这也成为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优势。考察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发现,音乐似乎成为一种普遍性艺术。人们对音乐的重视,与音乐自身所体现的功能与性质有关。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审美是音乐的第一功能。当音乐响起,人们作为主观的审美主体与音乐这一客体发生联系,人与音乐之间构成自由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呈现为审美现象,人们从外在事物的功利关系中脱离,此刻人的自由本质开始展示。人们在自由的审美关系中,思维_始向生命本质探寻,与生命的起源相接近,回归到人的本质状态。此刻,人与音乐似乎进入了一种无功利性的游戏当中,功利性目的此时消解,人通过自由的想象力,将思维不断向生命的源泉延伸,人此刻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节奏的审美,还有一种意象世界的召唤。

(二)音乐的教育性。音乐的教育性在当今时代被看重,音乐的审美功能亦是为音乐的教育服务。音乐融入审美文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是为塑造健康的人格服务,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人们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艺术以及文化所持有的鉴赏能力也受到音乐熏陶而显现不同。人们在音乐中宣泄压力,内心恢复平静,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二、审美文化的发展概况

“审美文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审美领域向文化领域扩展,且概念处于形成期,具有不稳定性与包容性,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审美文化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审美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同时遵守文化规律、市场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保持审美文化的格调问题;审美文化的社会职能问题,等等。这根源在于对审美文化市场十分重视,而对文化本身没有做充分考虑。

当下音乐教育的开展,必然面临着对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在审美文化浪潮中保持应有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底线等问题。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人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审美文化平台的同时,抵制现阶段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审美思想。

三、在审美文化中开展音乐教育的策略

在面临审美文化浪潮中,由于音乐质量参差不齐,音乐教育必须着力提升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抵制低俗文化对人的审美经验的消解与重构。

首先,注重音乐师资力量的培育。在音乐教育中,“教”与“学”是互动的关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必然影响教育的成效。因此,音乐教育得到有效开展的前提之一,是拥有高素质教育人才,每一位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人,除了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之外,其自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甄别,取优去劣,积极引导学生远离低俗音乐。

其次,音乐创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社会意识,不能为了市场需求而放弃底线。回顾当前我们所处的音乐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制作音乐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音乐的质量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多的音乐以负能量的形式呈现。许多音乐制作为博得知名度,不惜媚俗且低俗。

最后,增加古典音乐教学。古典音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呈现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古典音乐兴趣的培养,以致失去众多受众。如,时下许多年轻人对贝多芬、莫扎克等音乐巨匠创作的音乐并无兴趣,而只喜欢一些媚俗的音乐,从低俗中获得一种自嘲的心理安慰。

四、结语

音乐教育有其独特功能与意义,在审美文化的浪潮中更应该注重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远离低俗音乐,以审美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审美鉴赏力。不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创作者,都应该遵守音乐美育的规律,用音符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用音乐的诗性描绘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改变观念,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大多数音乐教师接受的都是传统音乐教育,认为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大纲相违背,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主流地位有一定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所以,他们不提倡在教学中引用流行音乐。其实,流行音乐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而不仅仅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观念,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要正确。既不能将通俗音乐看作另类而“排斥“,也不能无原则地、不加鉴别地“拿来”。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与甄别的眼睛,善于挖掘身边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从流行音乐大宝库中吸收营养,善于分析、鉴别,让流行音乐为中学音乐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比如,《懂你》是一首歌唱母亲的歌,这首歌是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和重新审视,而《好汉歌》是“梁山好汉”豪爽不羁、四海之内皆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精神的真实再现。

二、积极引导,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现在,许多中学生对书本上的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都不太感兴趣,而听到流行歌曲则眉飞色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有些老师认为,流行音乐不是高雅音乐,有些歌曲的词意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具备教育功能,进入校园和课堂不太适合。但是现实生活中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几乎是到处都是,中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有意、无意间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笔者认为,绝对拒绝还不如加以选择引用,因为流行音乐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只要是健康的音乐我们都应该接受,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欣赏、理解音乐作品。因为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他们还没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音乐的优劣,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正确引导,选择流行音乐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在立意、情景、音韵、曲调、配器、伴奏等各方面的因素,要适合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笔者认为歌词的健康积极与否是评判的重要标志之一。像《老鼠爱大米》、《猪之歌》此类的音乐就是文化含量比较低的“精神快餐”,要不得。而像《龙的传人》、《从头再来》这样的音乐,歌词就比较积极,文学素养也比较高,值得欣赏。也有许多是属于“励志”类的歌曲,比如,李宗盛《真心英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等,歌词内容都激励人们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三、精心挖掘,有效利用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

好的流行音乐通俗但不低俗,不仅便于广泛流传,而且恒久经典。很多流行音乐都借鉴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优秀音乐种类的精华之处,使得流行音乐更加丰满、更加耐人寻味。尤其是中国流行音乐,融入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其中,古为今用,使今天的流行音乐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学生在听流行歌曲的时候,无形中就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

首先,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时代教育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能生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流行音乐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包含时代教育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可以听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流行歌曲,一首简单的歌,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如改革开放20年有《春天的故事》,十五大召开有《走进新时代》,2008北京奥运会有《北京欢迎您》,汶川大地震后有《生死不离》,等等。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52-01

1.中职学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现状和定位

1.1定位。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音乐鉴赏课是实施德育教学的途径之一,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与专业音乐学校不同,中职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因此,中职学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定位是:结合中职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增进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拓展音乐文化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1.2开设现状

目前没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各中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1.2.1现有的教学体系。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生,授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认识简谱、识别乐器等内容;二是西方音乐鉴赏,包括对西方经典曲目的鉴赏、理解等内容;三是中国音乐鉴赏,包括对经典曲目、红色经典曲目的鉴赏、理解等内容;四是戏曲鉴赏,包括区分传统戏曲类别、各戏曲代表作的鉴赏、理解等内容。

1.2.2现有的教材与师资。《音乐鉴赏》作为中职学生的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内容偏重音乐理论,强调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中职学生认为没有明显的教学目的,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师资而言,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音乐专业院校,接受系统的、专业的音乐教育,主修方向不同,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2.3现有的教学设备。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鉴别。欣赏需要用眼睛观察,鉴别需要用耳朵聆听。积极利用视频的手段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是学生获取和巩固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音乐鉴赏需要相对较专业的音像设备,目前音乐鉴赏课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1.2.4学生的音乐水平。中职学校学生来自各城镇,各方面差别大,音乐知识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中学由于受到师资资源的影响没有开设音乐课程,导致学生缺乏音乐知识,音乐视野有限,容易接受一些相对粗俗的流行音乐和缺少艺术品味的音乐。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随意性较大增加了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难度。

2.音乐鉴赏的三个阶段

音乐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只是完成了音乐艺术的一半,还必须经过“再加工”,即演奏家(演唱)、乐队和指挥,有时甚至需要听众的参与,一个音乐作品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实际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对社会产生效益。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官能、感情和理智阶段。仅追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悦耳的和声,这是官能的;体会到音乐的喜怒哀乐,节奏与句法、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和声的表现形式,各种乐器音色的区别及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真正的欣赏,是进入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阶段,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欣赏者能熟知音乐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及名曲的风格、流派的特点,才能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到达这个阶段,才算真正进入神奇的音乐世界。

3.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种途径

3.1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例如取消难懂的乐理理论和曲式分析,适当增加具有时代特色、雅俗共赏的音乐和歌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应选择体系完整、简明扼要、便于自学、内容丰富的公共选修教材。

3.2建设多功能音乐教室。音乐鉴赏课程是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欣赏内容包括中外优秀声乐曲、器乐曲,中外歌剧、舞剧及中国传统戏曲,这些音乐的欣赏,要有一个适合音乐鉴赏教学专用的多功能音乐教室,除了多媒体设备外,还需配备钢琴和高级的音响设备。以达到音乐鉴赏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3.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音乐实践。仅靠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是不够的,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如观看各种文艺演出,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文艺晚会或演出,激起学生歌唱的兴趣,到艺术中心(剧院)观看专业的演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通过亲身参与,亲身实践、学生才能进一步体验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十分有效。

3.4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激发学生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和平等。从根本上说,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之后,音乐鉴赏教学中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才可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鉴赏课;嬗变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93-02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①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J].电影评介,2008(17).

②康怡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及其美学价值的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荆甜甜.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影视剧音乐欣赏》的教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2]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J].黄河之声,2009(0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