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

农田水利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篇

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灌溉制度

根据项目区水源的可供水量,在详尽了解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上,计算项目区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对于占补平衡项目来说,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是采用10年设计,20年校核,由于项目区范围不大,引水流量一般1m3/s以下,在水利工程中属于小型水利工程,首先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CB50288-99)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实设计灌溉保证率,皋兰县一般取75%,然后根据灌溉定额或降水的频率分析选出2个或3个符合设计灌溉保证率的年份,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作为典型年,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如项目区在灌区范围内且采用灌区已有的取水或输水工程作为水源的,应该以灌区的灌溉制度作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灌溉制度。在计算过程中,作物的灌水定额可通过彭曼公式计算,也可通过用水量平衡法演算得出,对于常见作物,实际工作中也采用《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直接取值或进行验算。如采用渠道灌溉,还应确定轮灌制度。

灌溉工程规划

1灌溉机井规划

项目区灌溉机并布置应翔实掌握该区域的地下水分布情况,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层、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项目区用水需求进行灌概机井井群布置,一般采用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如笔者所在的皋兰县西岔镇阳洼窑村项目区,由于项目区内农田较规整,且项目区全部为蔬菜区,其对水量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水量需求时间长,所以可以发展为井灌区,且根据地形及项目区的灌溉田块分布和已有道路系统实际情况,采用了方格形布置。布置井位时要确定井数,首先应确定单井出水量,单井出水量可参照近年的成井电测资料确定,也可按照抽水试验确定,有条件的项目、建议按照抽水试验确定。然后根据单井出水量和灌水定额计算得出单井的控制面积,按照井灌区的面积计算得出井数。这里提醒一点计算得出的井数往往并非整数,千万不要搞成理论上的四舍五入,计算得出的井数应进行进位取整。布置井位时还应注意一定要计算井距和影响半径,确保不会出现机井互相影响出水量的情况。

2田间输水方式确定

解决了水源和灌溉制度的问题,接着要进行灌溉输水方式的选择。灌溉输水方式分为地面输水和地下输水两种方式,由于在输水过程中存在蒸发和渗漏,选用不同的输水方式,水的利用系数也是大相径庭。举例而言采用渠道输水。衬砌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约在0.7左右,而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水利用系数可达0.9,由于土渠渗漏量过大,农渠以上灌溉输水渠道不会采用土渠。一般情况下,灌区面积较大水量较充足时均选用衬砌渠道作为输水渠道进行地面输水,灌溉单元较小,水量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管道输水,除泵站输水管道可能采用钢管和砼管外,田间输水管道一般是采用UPVC管道。根据目前节约用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以后在占补平衡项目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斗农渠应尽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大方向,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亦应如此。

3灌溉渠系规划

灌溉渠系规划时首先选择衬砌渠道,按照断面类型不同,灌溉渠道可分为U形、矩形和梯形。U形渠道输水能力强、节水防渗效果好,但由于施工要求高、断面不宜过大,适用于斗渠和农渠;矩形和梯形渠道对断面和施工要求不高。适用于干渠和支渠,但矩形渠道占地面积小却对材质要求较高,梯形渠道恰恰相反,对材质要求较低但占地面积大,因此一般干、支渠渠道应按照当地特点选择矩形或梯形渠道,斗渠、农渠一般选用U形渠道或者进行管道输水。渠型选定后,根据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确定渠道流量,进行渠道横、纵断面设计,应从最末级渠道开始计算,逐级倒算,逆推干渠的横向设计流量和纵向设计高程。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不能孤立单独考虑,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计算时应当根据最末级渠道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计算渠道流量。需要注意的是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一定是从最末级渠道逐级向上逆推得到的。渠道的流速,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以加大流量验算不冲流速,并以最小流速验算不淤流速。占补平衡项目通常采用已有的水源工程和渠首工程作为水源,与一般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在整体布局上稍显复杂,输配水渠道的设计要根据整理后的田块大小、高程、耕作条件及现有水利工程等进行配置,并合理确定灌溉方向。在进行输配水渠道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渠系建筑物和道路设施等,尽可能避免与现有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交叉,并在各级渠道上根据需要修建诸如分水闸、节制闸,量水堰等,渡槽、跌水、陡坡、渠系建筑物,要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结构断面较小时可适当简化。渠道不宜越级布设,布置时还应注意行政界线如乡界和村界的限制,避免工程投人使用后由此引发的争水事件。

4管道系统规划

基于管道输水蒸发、渗漏较小,管道水利用系数较大、不占用耕地的优点,一些灌溉控制面积不大的项目选用了管道输水,材质一般为UPVC管材。选用地埋管道输水时,首先要进行压力计算和管径的计算,以使设计方案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压力计算主要是管内水压力和侧向的土压力计算,通过压力计算得到管道的抗压强度选用不同壁厚的UPVC管道。管径计算要根据灌溉需水量计算管道在一定流速下的合理管径,从而更好的选择合适的UPVC管道。管道的布置一般遵循支管垂直于主管的原则,并根据灌溉田块合理确定管道间距和出水桩间距,丘陵地区管道间距以50m为宜,管道密度以平均90m/hm2为宜,可根据地形选择双向灌溉或单项灌溉,出水桩一般每50米设置一个。管道布置也应注意合理的避让已有的渠道、道路和行政界限。

排水工程规划

占补平衡项目也要求做到灌排结合。对于出流条件较好或排水设施较完善的项目区,可不设置排水工程;出流条件不好或无排水设施的项目区,为保证项目区旱可灌、涝能排,真正做到旱涝保收,应根据项目区地形、降水、灌溉、河流渗漏、土质、作物种植结构或耕作制度等因素,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排水沟可分为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对应于灌溉渠也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布置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如项目区内以渠道灌溉,在布置时还应考虑灌排结合,并尽可能与道路相衔接。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2篇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魏;农田水利;建设

在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北魏的农耕经济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几个大的有影响的农业灌溉区。随着军事力量向南推进,北魏对于前代所留存下来的灌溉设施继续加以利用,使农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兹对北魏农田水利分布区加以论考,并进而探讨其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代北地区

代北地区是北魏王朝的发迹地,也是北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最早进行的地区。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开始于鲜卑族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之时,拓跋珪登国元年,“二月,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所谓的“息众课农”也就是拓跋部落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其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必然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登国九年,拓跋珪“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杨塞外。”〔1〕拓跋珪“命(元仪)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2〕从五原沿黄河到棝杨塞遍布屯田者,可以想见这里必然会引用黄河之水灌溉农田。《水经注》卷三《河水注》记载这一带的黄河时云:“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又东过临沃县南。……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这一带是今天的河套地区,黄河的支流密布,有石门水流过,又有枝津水,“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蛛网式的河流使农田水利建设能够迅速而普遍地开展起来。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以至于鲜卑族的另一个部落首领慕容垂在登国十年“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宝来寇五原,造舟收谷”,后被打败。这一带也因此成为北魏的粮仓,皇始二年四月,拓跋珪在与慕容宝交战时,“帝以军粮未集,乃诏征东大将军东平公元仪罢邺围,徙屯巨鹿,集租杨城。”可见杨城周围地区是北魏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农田水利建设比较发达的地区。到了天兴元年二月,拓跋珪又“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3〕鼓励部落民迁徙到水利便利处从事农业生产,是北魏历史的重大转变。从时人的言谈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寻求水利便利之处从事农业生产的想法,拓跋珪因和跋“性尤奢淫”,收其而杀之,和跋在临刑前,对诸弟说:“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各相勉励,务自纂修。”〔4〕观和跋之意,表面是要求其弟选择灌溉便利之处作为生存的居处,实际上是要其诸弟逃离拓跋珪的阵营,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灅水之南是发达的水利灌溉地区。灅水即今天的桑干河,发源于朔州一带,是当时灌溉便利的河流之一。到明元帝时仍然有新开辟的农耕地区,明元帝永兴五年八月“置新民于大宁川,给农器,计口受田。”〔5〕大宁川有灅水的支流,以此而论,大宁川一带必然是灌溉便利的农耕地区,是明元帝新开拓的米粮仓。道武帝和明元帝在代北一带所兴修的水利工程,使北魏通过屯田积谷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魏书》卷二《太祖纪》。

〔2〕《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列传·元仪传》。

〔3〕《魏书》卷二《太祖纪》。

〔4〕《魏书》卷二十八《和跋传》。

〔5〕《魏书》卷三《太宗纪》。

代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在以后的各个帝王时期仍然持续发展。景明四年十一月,宣武帝令源怀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他所了解的情况是“自京师迁洛,边朔遥远,加连年旱俭,百姓困弊。”旱灾是百姓生活的重大威胁,在对百姓赈恤之后,源怀上表指出:“景明以来,北蕃连年灾旱,高原陆野,不任营殖,唯有水田,可少菑亩。然主将参僚,专擅腴美,瘠土荒畴给百姓,因此困弊,日月滋甚。”因北部边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旱灾频仍,只有水浇地可获丰收,然而军镇的“主将参僚”又霸占肥美的水浇地,使穷苦的百姓陷入困境。因此,源怀建议“诸镇水田,请以地令分给细民,先贫后富,若分付不平,令一人怨讼者,镇将以下连署之官,各夺一时之禄,四人已上夺禄一周。”源怀是欲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使贫穷的百姓得到灌溉便利的“水田”。宣武帝答诏:“省表具恤民之怀,已敕有司一依所上,下为永准。如斯之比,不便于民,损化害政者,其备列以闻。”这一建议的推行,使“时细民为豪强陵压,积年枉滞,一朝见申者,日有百数。”〔1〕可见收效之大。贫穷的百姓因此而获得了灌溉便利的土地,对边域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郑肇经说:“北魏时于五原郡因河溉田,官民因获其利。”〔2〕概为确切之言。

二、薄骨律镇地区

薄骨律镇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这里有黄河穿过,但因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困难重重,再加之经过魏晋十六国的大乱,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对这一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加以修建的是刁雍。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刁雍以本将军为薄骨律镇将,四月末至镇,所看到的景象是:“时以夏中,不及东作,念彼农夫,虽复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广殖。”可见缺水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他指出“乘前以来,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的原因在于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发挥效用。他认为:“夫欲育民丰国,事须大田。此土乏雨,正以引河为用。”即兴修水利,引黄河之水来灌溉农田,改变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缺水的状况。然而当时所存在的“旧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似禹旧迹。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余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计昔为之,高于水不过一丈。”这一自上古以来留存的灌渠,因为长期以来无人管理,“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颓。渠溉高悬,水不得上。虽复诸处案旧引水,水亦难求。”通过对旧有的水利设施的考察,他认为主要是原有的水利设施长时间无人维修而遭破坏,所以他上表称:“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为二。西河小狭,水广百四十步。臣今求来年正月,于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凿渠,广十五步,深五尺,筑其两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复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计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讫。所欲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从小河东南岸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广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二十日功,计得成毕,合计用功六十日。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官课常充,民亦丰赡。”刁雍不仅指出了旧有水利设施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新的水利设施的兴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太武帝接此表以后,对刁雍非常赞赏,下诏褒扬曰:“卿忧国爱民,知欲更引河水,劝课大田。宜便兴立,以克就为功,何必限其日数也。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3〕通过刁雍所进之言,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不仅认识到灌溉对粮食作物增产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于兴修水利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否则,刁雍不可能提出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

三、幽燕地区

幽燕地区位于代北的东部,与鲜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北魏时期这里的农田水利建设亦颇有特色。太武帝延和二年,张昭出任幽州刺史,“时幽州年谷不登,州廪虚罄,民多菜色。”在自责的同时,张昭“乃使富人通济贫乏,车马之家籴运外境,贫弱者劝以农桑。岁乃大熟。”〔4〕通过发

〔1〕《魏书》卷四十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2〕郑肇经著《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5月第1版,第278页。

〔3〕《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

〔4〕《魏书》卷三十三《张蒲传》。

展农业解决居民的衣食问题,必然是建立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基础之上。卢道将在任燕郡太守时,“优礼儒生,励劝学业,敦课农桑,垦田岁倍。”〔1〕这同样可以理解为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促使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

正始年间,冀、定数州,频遭水害,崔楷上疏曰:“顷东北数州,频年淫雨,长河激浪,洪波汩流,川陆连涛,原隰通望,弥漫不已,泛滥为灾。户无担石之储,家有黎藿之色。华壤膏腴,变为舄卤;菽麦禾黍,化作雚蒲,斯用痛心徘徊,潸然伫立也。……自彼定、冀水潦,无岁不饥;幽、瀛川河,频年泛溢。”冀、定数州因为是平原地区,所以长期以来河流在淫雨季节常常泛乱成灾,对于农业生产影响尤大。他进而对长期以来治水的弊病进行了总结:“计水之凑下,浸润无间,九河通塞,屡有变改,不可一准古法,皆因循旧堤。何者?河决瓠子,梁、楚几危;宣防既建,水还旧迹。十数年间,户口丰衍。又决屯氏,两川分流,东北数郡之地,仅得支存。及下通灵、鸣,水田一路,往昔膏腴,十分病九,邑居凋离,坟井毁灭。良由水大渠狭,更不开泻,众流壅塞,曲直乘之所致也。”因为人们没有从宏观上对黄河治理进行规划和把握,使黄河的治理仅仅局限于在原有的堤坝上作小的修补,以至于灾害频仍,百姓所有的资产毁于一旦。他建议:“至若量其逶迤,穿凿涓浍,分立堤堨,所在疏通,泻其墝潟,泄此陂泽。九月农罢,量役计功,十月昏正,立匠表度,县遣能工,麾画形势;郡发明使,筹察可否。审地推岸,辨其脉流;树板分崖,练厥从往。别使案检,分剖是非,瞰睇川原,明审通塞。当境修治,不劳役远,终春自罢,未须久功。”这样即可达到“即以高下营田,因于水陆,水种粳稻,陆藝桑麻。必使室有久储,门丰余积”的效果。所以他表示:“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每思郑白,屡想王李。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诚丹款,实希效力,有心萤爝,乞暂施行。使数州士女,无废耕桑之业。圣世洪恩,有赈饥荒之士。邺宰深笑,息自一朝。臣之至诚,申于今日。”对于崔楷的请求,宣武帝下诏曰:“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这一奏章得到了宣武帝的赞同,“事遂施行。”因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原因,“楷用功未就,诏还追罢。”[2]

孝明帝时,裴延儁任幽州刺史,对境内旧有的水利设施也予以修补,“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由于长期的废毁,再加之“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裴延儁认为“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在修造过程中,裴延儁“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新修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溉田百余万亩,为利十倍,百姓至今赖之。”〔3〕说明到魏收撰写《魏书》时,重新修建的水利工程仍然发挥着作用。

四、徐淮地区

徐淮地区是北魏对南方政权用兵的一个重要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这一地区的稳定,因而受到重视。太和初年,薛虎子为徐州刺史,“时州镇戍兵,资绢自随,不入公库,任其私用,常苦饥寒。”对江南地区的用兵需耗费大量的粮食,而军队战士自带军用物资的办法显然是弊多利少。因而发展徐淮地区的农业经济是迫在眉睫的事,他指出:“徐州左右,水陆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其中良田十万余顷。”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若以兵绢市牛,分减戍卒,计其牛数,足得万头。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一岁之中,且给官食,半兵耘植,余兵尚众,且耕且守,不妨捍边。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暂时之耕,足充数载之食。于后兵资,唯须内库,五稔之后,谷帛俱溢。匪直戍士有丰饱之资,于国有吞敌之势。昔杜预田宛叶以平吴,充国耕西零以强汉。臣虽识谢古人,任当边守,庶竭尘露,有增山海。”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4〕这主要是利用淮水、泗水的水利资源发展灌溉农业,应当说薛虎子的建议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而被孝文帝所采纳。

正始元年九月丙午,宣武帝又“诏缘淮南北所在镇戍,皆令及秋播麦,春种粟稻,随其土宜,

〔1〕《魏书》卷四十七《卢玄传附道将传》。

〔2〕《魏书》卷五十六《崔辩传附楷传》。

〔3〕《魏书》卷六十九《裴延儁传》。

〔4〕《魏书》卷四十四《薛野月者传附虎子传》。

水陆兼用,必使地无遗利,兵无余力,比及来稔,令公私俱济也。”〔1〕宣武帝颁布诏书让驻军利用当地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来发展农业经济,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延昌二年夏,因雨量过多使河水暴涨,河流泛滥成灾,徐州刺史李彦“相水陆形势,随便疏通,得无淹渍之害。朝廷嘉之,频诏劳勉。”〔2〕宣武帝通过对治理水灾官员的劳勉,激励官员积极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魏书》卷七十九《范绍传》云:范绍“右都水使者,录事如故,……其年冬,使还都,值朝廷有南讨之计,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八座奏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在沿淮地区通过兴修水利,进行军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地区,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杨播自高祖迁都之始,不但“参密谋焉”,而且“又修成千斤堨,引濲洛二水以灌京师。”〔3〕沈文秀为怀州刺史,“而大兴水田,于公私颇有利益。”〔4〕关于这一点我在拙著《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中已有论证。至于说北魏时期政府利用旧有的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傅筑夫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早有论述,故不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从上述北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分布地区来看,农田水利分布区遍布于北魏境域内的主要地区,且呈现出由北向南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随着北魏对北方地区的占领和北方农业生产的进步而开展的。

五、发展原因

从农田水利的分布区来看,可以说在北魏境域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有声有色,而这一切全得力于政府的重视和能工巧匠的积极参与。北魏时期中央政府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构和官员之设与前代没有太大差别,沿用前代设都水使者一职。奚斤在皇始年间曾出任都水使者。〔5〕叔孙建在拓跋珪时也曾任都水使者。〔6〕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李思穆、程公义、蒋少游都先后任都水使者。〔7〕《魏书》卷四十五《韦阆传附孙儁传》载韦儁在宣武帝末年“迁都水使者。所在有声。”表明其政绩显著。卢同在元叉废灵太后把持政权,“至此始为都水使者。”〔8〕司马鸿、元让、范绍在北魏末年也曾任都水使者。〔9〕都水使者的行政级别为第四品官员。〔10〕《通典》卷二十七《职官九·都水使者》云:“后魏初,皆有水衡都尉及河堤谒者、都水使者官,至永平二年,都水台依旧置二使者。”其属员有丞,“又曰参军。”中央政府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官员人数虽然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些人多能尽职尽责,使北魏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因这些人的高度重视而得到发展。

在中央政府设置专门人员管理的同时,皇帝多次颁发诏书督促各地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太和元年正月辛亥,孝文帝诏曰:“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宜简以徭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11〕此即要求各地官员应尽职尽责地“相其水陆”,帮助农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孝文帝曾与文明太后引见王公以下大臣,孝文帝问:“比年方割畿内及京城三部,于百姓颇有益否?”公孙邃答曰:“先者人民离散,主司猥多,至于督察,实难齐整。自方割以来,众赋易办,实有大益。”〔12〕“众赋易办”,说明代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其前提必然

〔1〕《魏书》卷八《世宗纪》。

〔2〕《魏书》卷三十九《李宝传附彦传》。

〔3〕《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86页。

〔4〕《魏书》卷六十一《沈文秀传》。

〔5〕《魏书》卷二十九《奚斤传》。

〔6〕《魏书》卷二十九《叔孙建传》。

〔7〕《魏书》卷三十九《李宝传思穆传》。卷六十《程骏列传》。卷九十一《术艺·蒋少游传》。

〔8〕《魏书》卷七十六《卢同传》。

〔9〕《魏书》卷三十七《司马楚之传附悦传》。卷六十一《张谠列传》。卷七十九《范绍传》。

〔10〕《魏书》卷一百三《职官志》。

〔11〕《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12〕《魏书》卷三十三《公孙表传附邃传》。

是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解除了旱灾威胁的后顾之忧。孝文帝太和十二年五月丁酉“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到了次年八月戊子又“诏诸州镇有水田之处,各通溉灌,遣匠者所在指授。”〔1〕不但下诏要求各地兴修农田水利,而且还派专门人员具体指导,足见重视的程度。太和十二年,李彪曾上疏孝文帝说:“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余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蠲其正课并征戍杂役。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2〕而《魏书》卷一一O《食货志》则迳说:“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说明建立屯田,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

孝文帝时司马曜代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曜上表请废河西苑封,与民垦殖,有关官员认为:“此麋鹿所聚,太官取给,今若与民,至于奉献时禽,惧有所阙。”孝文帝说:“此地若任稼穑,虽有兽利,事须废封。若是山涧,虞禁何损?寻先朝置此,岂苟藉斯禽,亮亦以俟军行薪蒸之用。其更论之。”司马曜“固请宜以与民,高祖从之。”将有灌溉便利的皇家封苑给与百姓,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3〕北魏永平年间杨椿为“都官尚书,监修白沟堤堰。”在为定州刺史时,“州有宗子稻田,屯兵八百户,年常发夫三千,草三百车,修补畦堰。椿以屯兵惟输此田课,更无徭役,及至闲月,即应修治,不容复劳百姓,椿亦表罢。朝廷从之。”〔4〕定州有军事屯田,但是军队不是亲自耕作,而是征发百姓“修补畦堰”,杨椿认为屯田兵没有其他徭役,因而上表要求取缔。宋弁跟随孝文帝南讨,“诏弁于豫州都督所部及东荆领叶,皆减戍士营农,水陆兼作。”〔5〕即充分发挥戍士经营农业的长处,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前文云北魏太和末年,义阳初复,范绍为宁远将军,兼义阳太守,“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利用军士在淮河沿岸进行屯田必然是为了利用淮河水利的便利。神龟末年,袁翻上表云:“凡诸州镇应徙之兵,随宜割配,且田且戍。虽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一二年后,足食足兵,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此表奏上之后,史称“时朝议是之。”〔6〕此足以看出官府在沿边诸镇从事军事屯田,即“且田且戍”必然有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北魏统治区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见诸《魏书》记载的水旱灾害有20余次,且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水旱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众多帝王不得不以各种方式解决百姓的生活困苦。皇兴二年十一月,献文帝“以州镇二十七水旱,开仓赈恤。”〔7〕孝文帝即位后的延兴三年,“是岁,州镇十一水旱,丐民田租,开仓赈恤。”太和元年十二月丁未,“诏以州郡八水旱蝗,民饥,开仓赈恤。”到了次年“州镇二十余水旱,民饥,开仓赈恤。”〔8〕宣武帝“延昌元年春正月乙巳,以频水旱,百姓饥弊,分遣使者开仓赈恤。”“甲午,州郡十一大水,诏开仓赈恤。以京师谷贵,出仓粟八十万石以赈贫者。”次年秋八月辛卯,宣武帝又诏曰:“顷水旱互侵,频年饥俭,百姓窘弊,多陷罪辜,烦刑之愧,朕用惧矣。”〔9〕这说明是水旱灾害造成了百姓的饥馑,而当灾害平息以后,也使封建统治者认识到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从上面所引的诸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北魏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由游牧民族过渡而来的鲜卑族,在认识到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后,必然以更大的热情发展农业,其中兴修水利工程则是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亚洲的一

〔1〕《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2〕《魏书》卷六十二《李彪传》。

〔3〕《魏书》卷三十七《司马楚之传附曜传》。

〔4〕《魏书》卷五十八《杨播传附椿传》。

〔5〕《魏书》卷六十三《宋弁传》。

〔6〕《魏书》卷六十九《袁翻传》。

〔7〕《魏书》卷六《显祖纪》。

〔8〕《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9〕《魏书》卷八《世宗纪》。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民政府农田水利特点成效意义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国农业水平,保障抗战期间的军粮民食以及开发西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至今只有少数研究抗战时期后方个别省份或地区农业的论文有所涉及①全面的,全时期的,全国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则尚无人问津。笔者不揣浅陋,特此抛砖引玉,以求就方家。

一、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事业受到重视

抗日战争前几年,为了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伊始,除继续办理长江、淮河、汉水、赣江、并江北里下河、通海各港筑堤、浚河、建置闸涵以及河南省伊、洛、沙、颖各河建筑堤坝、桥涵和植树、护岸等工程外,复致力兴办西北灌溉事业。如陕西省的泾惠渠、洛惠渠、绥远的民生渠以及甘肃、宁夏两省重要水渠均于年内分别进行。泾惠渠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的秦郑国渠,据称当时溉田4.5万顷,以后,年久失修,至清末因渠身罅漏,仅溉田200顷。民国初年曾议兴修,以工款无着未能兴工。1928年,陕西省政府与华洋义赈会合力筹备,将原拟第一期计划分为两部,上部筑堤河坝,凿引水洞,及拓宽旧石渠、土渠、修建跨渠桥梁等工程,由华洋义赈会担任,于1930年冬开工;其下部修总干渠、南北干渠、中白渠及其桥梁、涵洞、跌水、渡槽、分水闸、斗门等工程,由陕西省政府担任。至1932年夏,各项工程大部告一段落,约计用费140万元。据统计,1932年实灌地亩为8万亩;1933年增为32万亩,1934年增至42万亩。另据调查,1934年,泾阳一县,产棉价值在百万元以上。每亩地价由5、6元增至40元。“教育及地方事业均因以发展,人民渐形康阜”②。据经济委员会派往查勘工程

①侯德础:《试论抗战时期四川农业的艰难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S7年第6期;陈国生:《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顾朴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农林牧业概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奇、杨红伟:《论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8章,水利(H)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实施人员报告,赴渠查勘时,正值棉花收获之际,泾渠灌溉不及之田,棉本仅高30公分,每亩最多只能收30斤,而泾渠溉及之田,棉本高至1公尺以上,每亩可收80斤,每亩产量之相差几及2倍。“该渠放水仅及二年,沿渠农民生活非复昔比,兴办水利之效显然可见”①。本渠农民因水利而得的利益,据1938年统计,已增加至600万元以上②。

绥远省民生渠于1928年冬以工代赈兴修,旋以赈款不敷,又由省政府向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贷借巨款。1931年,动用驻绥官兵4000余人协助工作,历时三载告成,用款70余万元,救济灾黎10余万口,全渠计长195华里,可灌田25000余顷,每年生产粮食250余万担③。

甘肃省各县开渠成绩以临洮县为最著,计开渠12道,可灌田57700亩;其余则皋兰等32县,计开渠213道,可灌田3602460亩;黄河沿岸设置水车者,有永靖等四县,车数达254辆,可灌田50440亩④。宁夏省境内水渠,计有云亭渠、汉渠、天水渠等10余条,已成工程长约1600里,灌田71万余亩,拟办工程尚有720里,溉田约可120万亩,需款约150万元,其中以云亭渠工程最为重要,该渠共长150余里,两旁灌溉区域约30余里或十五六里不等,可灌田20万亩,约需工费37万余元。1934年,经济委员会拨款20万元,其余由宁夏省政府自筹。经宁夏建设厅派员测量后,即由省政府派15路军士兵11700名前往开挖,全部工程分上下两大段,上段于1934年11月竣工,至下段工程因地冻改于1934年4月动工,旋亦完全告竣,举行放水典礼⑤。

华北的水利灌溉也有进展。1934年,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河北省民政、财政、实业、建设四厅合组滹沱河灌溉工程委员会,计划筑堰开渠,兼用机械吸引滹沱河水灌溉农田。1933年10月20日开工以后,除1934年大汛期间停止工程外,进行顺利。1935年6月,工程全部告竣,并于6月15日举行放水典礼,计工程先后用款60万元,约可灌田38万亩⑥。

山东农田水利事业的特点是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如疏浚徒骇河、万福河、洙水河、赵牛河、马颊河和东西泗河,土方共达58262568立方公尺,统共增加农业收入3341万元。山东还修建了王家梨行、齐河红庙、青城齐东马闸、蒲台王旺庄等四个虹吸淤田工程,使用抽水机从黄河中抽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8万亩⑦,这在当时恐怕称得上是先进的水利设施。凿井也有较大开展。如齐东县全县原有灌溉井不过100余眼,车井更属罕见。自1928年成立建设局,将凿井列入要政。1931年奉建设厅令由本县建设特捐下拨4500元作为凿井贷款额度。一、水车钻井每眼160元;二、钻井每眼120元;三、水车砖井每眼100元;四、砖井每眼80元;五、土井每眼40元,并由建设局第四科督率凿井人员帮助农民凿井,于是各种井数增加,至1935年,新凿井达1052眼,其中使用水车的达160眼⑧,占15.21%。

河南农田水利的重点是开渠和凿井。伊、洛二河,在洛阳偃师境内,辅夹并流,成为夹河区,东西长50里,南北广10里,中部低洼,河水倒灌,以致无岁不涝。1933年10月,两县征用

①《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8章,水利(H)3。

②沈雷春编:《中国战时经济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16页。

③中央党部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20章。绥远省之经济建设,第3节,水利建设,南京扶轮日报社发行,1937年版,第4页。

④前揭《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18章,甘肃省之经济建设,第7节,水利建设,第13页。

⑤前揭《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8章,水利,(H)3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⑥《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8章,水利,(H)32。

⑦根据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和冬腊月《财政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8章数字计算。

⑧民国《齐东县志》卷4,政治志,水利,凿井。

义务劳工,自洛阳东西马庄起迄偃师岳滩伊河止,排挖泄水渠一道,长22公里,于1934年冬挖成。此渠完成后,左右1里以内之地,往岁被淹者4万亩,皆成沃壤,“每亩收获以八元计,年可出产三十二万元,即离渠一里以外之地,往年因土壤卑湿收成减色者,亦可年增十余万元”①。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督饬各县于临河地带开挖沟渠,引水灌田,全区共计开渠32道,可灌田地37035亩,“此于生产防灾工作,尤著成效”②。河南地属高亢,人民多凿井灌田,惟墨守旧法,水源不旺,为提倡新式凿井,河南省政府于1933年10月开办了凿井训练班,并由农林水利各机关及农村合作委员会长期组织凿井队,先后代农民凿成灌溉水井l621口,每井可灌田30亩。至凿井费用,凡派至各县所需旅费、运费、工资、工具,均由公家供给。人民仅出井内所用材料。每井约10余元至20余元。并由农村合作委员会介绍银行贷放凿井贷款,以利贫农。至1935年7月,全省各县已凿成模范井220口,普通井95722口③。“灌溉事业,有以机器吸水灌田者,有以筑坝设闸蓄水灌田者,河南均已举办”。如洛阳白马寺附近农田,地势高亢,不能引水灌溉。为了唤起民众注意科学水利,河南省政府于1931年设立灌田场,所有吸水机、引水渠、进水池等工程,于1932年已完成,并于1932年4月建筑水闸桥梁,添购水管机件,装有24匹马力柴油机1部,14匹马力柴油机2部,同时抽吸,每日可灌田220亩。铁道以南之地5000亩,每22天可灌遍1次。若加开夜工则半月可灌遍1次,征收水费,每亩年仅7角5分。固始大港口紧临淮河两岸,良田常因淮水暴涨,由港口倒灌,致遭淹没,遇旱又苦无水灌溉,1935年5月,该县设计就该处建筑石闸l座。同年10月招工建筑,1936年3月始告完成,计工程费17000余元,“从此十余万顷良田,尽得灌溉之利”④。

其他省县也纷纷行动起来,江苏省六塘河淤塞不通,年年泛滥成灾,江苏省建设厅征工开浚。1933年12月开工,1934年8月竣工,“开浚后,不独水灾可免,且获灌溉变通之利,两岸受益田亩有四百余万亩”。全省各县从1934年2月至6月共浚河道348条,长2247公里,共做土方2300万立方公尺,受益田亩约1334903余亩。浙江省温岭县旧有金清、玉洁二闸,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闸基损坏,因另勘地址,修筑新金清闸,并开河以利农田,金清港流域684.8平方公里均赖此闸灌溉。黄岩县西江流域均属平原,因潮水冲人,不宜种植,新建了西江闸,西江流域面积18420平方公里,均赖此闸蓄淡御碱,种植均便⑤。

在全国经济委员会统一规划下,各省修建大型水利枢钮成为可能。湖北省的金水建闸工程即为其一。金水为扬子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跨嘉鱼、蒲圻、咸宁、武昌四县,面积约4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低洼,春冬则湖水流泄于江,夏秋则江水涨灌诸湖,而内灌之期,又在农田收获之时,致有良田约90余万亩,不能种植,每年损失农产价值数百万元。湖北省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拟筑坝以拒江水倒灌,开挖引河,装置泄水门,以宣泄内潦;建筑船闸,以利航运,只因经费困难,未见实行。1932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接管湖北水利堤工后,为堵闭金水,将坝顶筑至海平面以上31.5公尺,坝底平均宽120公尺;并就禹观山开凿泄水洞3道,装置治轴闸门3座,以调节湖水外泄;另又从禹观山至赤矶山,筑造横堤1道,以防阻江水泛滥。工程至1935年3月已全部告竣,4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该工程全部经费仅80余万元,但经济效益却异

①前引《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15章,河南省之经济建设,第8节,地方水利建设,第5页。

②王光临:《五年来工作纪要》甲,沦陷前,1947年7月版,第3页。

③李仪祉:《十年来的中国水利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1937年版.

④前引《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15章,河南省之经济建设,第s节,地方水利建设,第8页。

⑤《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8章,水利·(H)51—52、60。

常明显。金水闸当江水盛涨,则闭闸以防倒灌江水;退落,则启闸以泄积潦,金水流域可免泛滥之灾,而旱洼之地悉可化为沃壤。据前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测量,可以增垦田亩面积为614平方公里,约合915000亩。“农品产量之激增,土地价格之涨高,尤难以数计”①。

(二)抗日战争时期农田水利事业持续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农田水利事业继续有所发展。四川省灌溉方面,1943年,设堰工管理处10处,统灌田5000万亩。并增设大型灌溉工程17处,增灌田210900亩。同时,在10县筑堵水坝,增灌田1万亩。工程费贷款,总计1.7亿元,完成大型灌溉工程11处,增灌田367580亩;完成计划增建小型堵水坝灌溉工程72座,增灌田124148亩②,共712628亩。西康省贷款兴办水利,雅安青衣裳渠,已完成放水,可灌田2800亩③,以及从雅安周公河开渠引灌,于1943年6月试行放水,预计收益田亩7500亩④。1943年动工的天全渠于1944年7月完成放水,计灌溉农田4800亩⑤。云南省与经济部合作,成立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1943年将原办之弥勒竹园坝、宜良龙公渠、文公渠、沾益松林坝四处如期完成,计灌田92760亩⑥。贵州省也设有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主持各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1943年已竣工20余处,受益田亩约15760亩。并另行举办惠水、涟江、贵筑、乌当、中曹司及安龙陂塘海子第二期工程,共可灌田35300亩⑦。陕西省兴修各渠至1941年年终,先后完工放水者,有渭、梅、汉三惠渠;1942年内完工放水者,有黑、褒两惠渠。另有洛、定、沣、胥四惠渠,于1943年终完工放水。“全省农田总计蒙灌溉之惠者,将及三百万亩。常年每亩平均增益食粮以五斗计,则每年增益总数,最低限度,当在一百五十万石”⑧。甘肃水利分河东、河西两部,河东水利,湟惠、洮惠、纳丰、溥济四渠于1943年完成,共可灌田100000亩以上;河西水利,1943年成立酒泉工作总站,及武威、张掖、敦煌各工作站。除兴筑肃丰(包括鸳鸯池蓄水库)、登丰两渠外,并已完成旧渠整理工程49处,受益田亩已达110万亩⑨。宁夏省灌溉工程自1942年后,续有改善,共增加灌地91000余亩⑩。1943年整理旧渠道11处,业已完工,共灌田223.9万余亩⑾。青海省地多山谷,灌溉困难,省政府积极进行水利事业,1942年度完成贵德县一、三两区下格河水渠。西宁县属镇海堡至杨家寨,东营子至杨起堡,韵家口至曹家堡各渠,亦均于1942年度勘测完竣,开始挖掘⑿。

(三)三年内战时期农田水利事业受到重大挫折

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原本制订了胜利后恢复和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的计划,但其后由于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把大量经费用于内战军事,致使贷款发展农田水利的计划大部搁浅。如陕西省,1947年度原计划修建第二渭惠渠、清惠渠、冷惠渠、党惠渠及渭惠第六渠等五

①(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8章,水利,(H)31—52。

②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地方之部,第8章,四川省,第5节,水利,1944年版。

③前揭《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地方之部,第15章,水利,第3节,工作概况,西康省,1943年版。

④国民政府主计部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年鉴》第5章,水利,第l节,农田水利,1948年版,第99页。

⑤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三回,地方之部,第9章,西康省,第4节,建设,四、水利,1946年版。

⑥《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6章,水利,第3节,工程概况,云南省。

⑦《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中央之部,第L编,第16章,水利,第3节,工作概况,贵州省。

⑧《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地方之部,第19章,陕西省,第11节,水利。

⑨《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地方之部,第20章,甘肃省,第4节,建设,二、水利。⑩《国民政府年鉴》第三回,地方之部。第21章,宁夏省,第4节,建设,二、水利。⑾《国民政府年鉴》第三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6章,水利,第3节,事业概况,十七,宁夏省。

⑿《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地方之部.第22章,青海省,第4节,建设,四、水利。

项灌溉工程,“惟本年度农行未予核准贷款,经费无着,均未能兴工”,未收尾的工程也被迫下马。如涝惠渠已完成67%,清惠渠已完成85%,定惠渠完成57%,“以工款不继,物价屡涨,未能按照计划完工”①。贵州省的情况也如出一辙,“至于新办工程,原有桐梓等县十一处,因本年度农行对于新办工程不再贷款,只得一律缓办”②。由于国民政府内部腐败的加剧,在此时期,一些水利工程因质量低下而发生重大事故。如广东惠阳马鞍围工程是抗战复员以来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该工程由农民银行贷款8.6亿余元,中央水利委员会贷放9000万元,广东粮食救济协会拨助1.4亿余元,广东救济分会拨助工粮1270吨,另由地方自筹3.7亿余元,并由省内各乡镇征雇民工,负责人力的供应,于1946年12月8日正式兴工,历时5个月竣工。1947年5月11日,由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亲临主持竣工典礼。不意此项盛典刚刚完成,雨季即临。因该年雨水较多,此一徒有虚名的马鞍围,即告崩溃。围内田地约共150万亩,皆遭水淹。马鞍围人口共5万,无家可归者约2500人,横沙村灾情最惨,房屋尽被冲毁,片瓦无存③。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成功的水利工程,但如凤毛麟角。如新疆迪化和平渠水利工程,包括31公里长的总干渠1条,蓄水量5000余万平方公尺的蓄水库1座,长5000公尺引水渠1条,以及共长数10公里的分、支、农等渠10余条,大小闸口门数10个。全年灌水总量可达3000余万立方公尺,至少可灌溉农田10万亩。“这么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以我国一切水利工程的进度之前例而言,至少需两三年时间始能完成,但新疆省水利局却只用三个月时间便把它大部完成,而且开始放水。工程界人士都认为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据估计,每年可因此项水利工程而增产米6万市担,小麦4万市担,杂粮35000市担④。

二、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

(一)统一水利行政,不断提升水利机构的地位

北洋政府初期,水政分掌于内务、工商两部,民国三年始成立全国水利局,而牵扯于两部之间,权责不专,经费无着。“以无通盘治理之计划,遂呈各自为政之形”⑤。“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内忧外患之迭乘,于水政之整理,未暇计及,以致机关重叠,政出多门”,“行政系统,于以紊乱”,“是以年来水旱交侵,几无虚岁”⑥。1932年7月,和黄绍竑于中央政治会议上提议,改组全国水利行政机关,统一水利行政。1934年1月,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黄绍竑又提出统一水利行政以利建设案,获得通过,并经政治会议拟定《统一水利行政及事业办法纲要》和《统一水利行政事业进行办法》,于1934年12月1日执行。该纲要和办法的核心之点,即为集中事权,集中人才和集中经费。其主要之点为:1.中央设立总机关,主办全国水利行政事宜。2.各流域不设水利总机关,其原有各机关,一律由中央水利总机关接收后,统筹支配,分别办理。3.各省水利行政由建设厅主管;各县水利行政,由县政府主管,受中央水利总机关之指挥监督。水利关系两省以上者,由中央水利总机关统筹办理;水利

①陕西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1947年1至6月,第167、16s页。②贵州省政府设计考核委员会:《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1945年,柒,建设,戊,农田水利,第86页。

③狄超自主编:《中国经济年鉴·1948》第3章,水利,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8年版,第114页。

④《中国经济年鉴·1948》第3章,水利,第107页。

⑤郑肇经:《三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行政》,周开庆主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下)》,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版。

⑥周开庆主编:《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北华文书局1951年印行。

关涉两县以上者,由建设厅统筹办理。同时,加强领导,不断提升水利机构的位置。规定全国经济委员会为全国水利总机关,并规定:“原由国库负担之经费,拨归中央水利总机关支配,大宗工款并由中央水利总机关筹划;各海关水利附加税除已特定用途者外,一律拨归中央水利总机关作水利建设基金,并另借拨英庚款为材料专款”①。抗战开始后,水利事业进一步受到重视。1938年,经济部成立,接管全国水利,于部内设水利司。1939年,中央五届七中全会议决,水利专设机构。1941年,行政院于院内设水利委员会,统一水利行政。该会直辖水利机关有导淮委员会,掌理导治淮河一切事务并处理有关之公地新涸地及受益地亩等;广东治河委员会,掌理广东全省河流之疏浚、筑堤、建港开埠及一切预防水患发展水利筹款施工事宜;黄河水利委员会,掌理黄河及渭、洛等支流一切兴利防患施工事务;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掌理扬子江流域一切兴利防患施工事务;华北水利委员会,掌理黄河以北注入渤海之各河湖流域及沿海区域一切兴利防患事务。在各省则成立水利局,在各县则成立水利委员会作为省、县专设水利机构。1940年1月9日,国民政府颁布《水利建设纲领》,其第一条提出:“水利建设以祛除水患,增进农产,发展航运,促进工业为目标,并力求科学化”;其第三条指出:“为增进农产,应注重灌溉排水及土壤之改良与保护”。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该纲领还明确了抗战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西南西北农田灌溉,应力谋发展,以足民食”。这对于坚持抗战,建设大后方,满足军粮民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筹款渠道

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要求的农田水利工程,国民政府采取了中央拨款、中央贷款、各省贷款和地方筹款等四种不同的方式。

1.中央拨款,又分两种情况。(1)规模过大,技术难度过高的工程。如陕西大荔县洛惠渠,涵洞共长3377公尺,为国内最长的水利隧道工程。工程费用共计3015093元,也为农田水利工程之最,因此由中央拨款完成。(2)西部贫困地区。如宁夏云亭渠水利工程,1935年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拨助工款20万元,交宁夏省政府筹划兴办②。甘肃省水利工程,一向由中央协助办理,对于河西水利,从1943年起,中央年拨专款l000万元③。

2.中央贷款。全国经济委员会统一全国水利行政后,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统一水利行政事业进行办法,自1934年度起,年列中央水利事业费600万元。全国经济委员会在未经指定综揽全国水政之前,原举办的水利事业,如西北灌溉工程,湖北水利堤工事宜及各项测量试验工作以及各水利机关呈准就海关税收附加专款或由庚子退款借拨材料举办的水利事业,均仍照案继续进行,不在前项方案范围以内,此项专款约计数百万元。两项合计共约1000余万元,相对于全国水利事业,这些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发展农田水利,国民政府采用了贷款的方法。1942年1月,新成立的水利委员会与主持农业贷款的中中交农四联总处,洽商联系办法。5月1日,行政院指拨农贷经费,确定为各县农田水利贷款非营业循环基金。经水利委员会与四联总处会商,将1942年中央所拨基金1500万元,酌为配拨济用。1943年,中央共拨贷款基金3000万元,“此项贷款,每年应缴还本息及收入之水费,亦经列入国家预算,以资

①《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1章,第3节,水利行政之现况,(A)29。

②《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8章,水利,(H)38。

③《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地方之部,第20章,甘肃省,第4节,建设二,水利,丑、河西水利。

平衡"①。1944年,农田水利工程继续向前推进,除陕西洛惠渠,绥远、宁夏整理旧渠及甘肃河西水利由中央拨款外,余均以贷款方式处理。本年,中央共拨基金5200万元,悉经分配各省作为贷款垫头。中央贷款兴修水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1942年,浙江省政府与中国农民银行签订大型农田水利贷款320万元,连同前水利委员会代拨二成垫头80万元,合计400万元,兴办云和县惠云渠,龙泉县安仁渠,庆元县大畈烊,泰顺莒江等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均于1943年1月起次第兴工,除莒江外,其余工程均于1943年内完工,实拨贷款法币344万元,灌溉面积约14000余亩,竣工迅速,提早收效。而且完工后的1944和1945年,正逢浙江省连年干旱,而贷款工程区域内的农田岁庆丰登,收成倍于往昔,效果显著,颇得社会好评与农民信仰。“于是一时蔚然成风,嗣历年各地办理农田水利,年有增进,贷款工程实收倡导与示范之功,而奠本省兴修农田水利事业之始基”②。

3.各省贷款。如广东省,“除巨大工程由政府负责办理外,在此期内,仍以官督民办为主,组织各县水利协会或灌溉生产合作社兴办地方水利事业,指定省行年拨专款二百万元,依照广东省小灌溉工程贷款办法大纲之规定贷款,以建设厅农林局为技术辅助机关,求全面之开展”③。云南省则与经济部农本局联合贷款,“由局方放款一百五十万元,省方自筹五十万元,作为办理云南农田水利工程放款基金,并由双方合组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办理工程实施及贷款事宜”④。

4.地方自筹。如浙江省从1939年至1947年通过征收水利特赋,受益田亩摊派,拨借积谷和自筹工赈物资,以工代赈等方式筹集资金兴办水利工程30项,受益田亩达1532060亩⑤。广西省亦有一定成效。

(三)中央、省、县结合.大、中、小型并举

国民政府在推动农田水利事业的过程中,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水利建设纲领》第18条规定:“全国各主要水道支干流之治本,运河及港湾之开辟,大规模灌溉水力发电及其他有关两省市以上之水利建设,由中央政府主办之,次要航道之开辟,及灌溉排水等工程,由地方政府主办之,小范围农田水利,及水力发电,由政府鼓励人民办理之”⑥。

大型水利工程由于用款巨大,技术含量高,在当时条件下,必须由中央政府主办。如陕西洛惠渠,自1934年开工,至1937年6月,先后完成总干渠21公里,干渠80公里,及主要建筑物如大坝、渠、闸、渡槽、涵洞、桥梁及第一、二、三、四号隧洞。其第五号隧洞因穿越钱镰山,遭遇涌泉及流沙,进行异常艰难。至1937年底,约完成全长4/5,前进愈深,沙层愈厚,水量也愈旺。在1938—1941四年中,曾试用各种工作方法,然而因为机器和财力均感不足,收效甚微。1941年9月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成立,选请中外专家研讨改进方法,最后决定改用工作井及工作洞方法。先开试验段,渐有成效,用人力克服天然障碍,于1946年11月全洞贯通,连同北段旧洞共长377公尺,为国内最长的水利隧洞工程。在将战前完成的各渠道及建筑物加以整理后,于1947年9月9—11日试行放水3天,经过良好,据估计,每年可增产小麦10万市石,豆谷杂粮75000市石,棉花750万市斤。此项工程历时14载,工程费用折合战前法币,共计3015093元,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财力上,都是地方政府难以胜任的。

①《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中央之部,第l编,第]6章,水利,第3节,工程概况.第3页。

②浙江省银行经济研究室:《浙江经济年鉴》第8章,水利,1948年印行,第355页。

③广东省政府编:《广东年鉴·民国三十年度》第11编,水利,第6章,灌溉,(盈)100,1942年版。

④张肖梅编:《云南经济》第14章,N.10,1942年版。

⑤据《浙江经济年鉴》第327—331页数字计算。

⑥《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5章,第2节,第293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各大河流全区或下游沦于敌手,故仅能致力于后方各省水利事业的发展。由于中央的大力支援和各省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以四川最为显著。1941年,四联总处贷给四川省1700万元,兴修新旧工程,计大型堰渠15处,小型塘坝1000余处,后因工料费用高涨,原定预算,已不敷用,1942年春,增拨贷款900万元,水种局积极努力,昼夜赶工,所有各处工程,均得于五、六月间一律完工放水。已经灌溉面积约计70余万亩。依照预计估算,可能灌溉面积,总计可达250余万亩。在成绩的鼓舞下,四川水利局继续致全力于农田水利事业。“一切设计规划,以及各工程处、工务所之工作,均称努力,经全部勘察测量设计完毕之工程,凡十余处”。1942年,四川省将征实超额完成的3000余万元法币,全数拨作兴办农田水利事业之用。自1941—1947年6月,四川省共完成水利工程24处,受益田亩410978亩①。

大后方其他省的农田水利事业也有较大的开展。如陕西省横山县,是一个小县,农户不足1万。该县县长王俊让,从1941年至1942年,躬亲筹划,领导民众,集资自行举办小规模水利工程,前后凡共26处,颇著成效。共可灌田35558亩,用款263502元,每亩工程费用仅及7.41元,平均每亩收获粮食以1市石计,年可收获3万余石,“可谓费省效宏”②。

为了调动各省、县兴办水利事业的积极性,1935年4月,国民政府曾颁布兴办水利奖励条例和兴办水利给奖章程,后认为,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各该条例、章程,已多不尽适用,且原定奖励事宜偏重河工修防及捐募款项,亦有修正之必要,于是另行拟具兴办水利事业奖励条例,于兴办水利者予以重奖,于1943年7月29日公布实施。此后,很多省都出现了大型和小型水利工程并举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动各省普遍兴修小型农田水利,1943年,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强制修筑塘坝水井暂行办法》,通饬各省施行,积极筹划各省发动民力,大举兴修。并由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协助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福建、江西、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推进灌溉工程建设,共贷放小型工程费6000余万元,推进工程约6000余万市亩。与此同时,农林部通过举办示范工程,直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1943年,农林部分别在川东、川北设立防旱督导站工程队,办理巴县、江津等县小型工程,灌溉面积37000亩;黔西防旱督导站及工程队,办理安顺等县工程8000余亩;第三工程队办理四川南溪等县工程4000余亩;第一测量队办理四川巴县蓄水库工程5200余亩。农林部并通过拨款、贷款、督导等方法,协助各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作。1943年,拨发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督导费145万元,协助福建、广东、甘肃、山西、湖南等省,督导民众自动兴修,并介绍贷款,计推动小型工程130余万亩。1944年,复拨各省施工督导费570万元,并于四川、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福建、贵州、湖北、浙江、陕西、甘肃、河南、新疆、山西等14省,另筹垫头贷款1900余万元。同时,与农民银行洽筹小型农田水利贷款8900余万元,由农行统筹贷放,分配于四川、西康、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17省。并依照《非常时期强制修筑塘坝水井暂行办法》,订立各省1944年度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作纲要,推动各省督饬普遍兴修③。

①《中华民国统计年鉴》第5章,水利,第l节,农田水利,第100.98页。

②陕西省政府统计室编:《陕西省统计资料汇刊》第3期,1943年版,第265页。

③《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2章,农林,第6页。

各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程度不等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如湖北省,至1944年,据已报验的21县,共完成水井1213口,堰坝1424座,蓄水库29座,沟渠969道,涵闸4座,池塘1245口,堤垸13座,水车935架,受益田亩292590亩①;湖南省于1941年11月调遣专员督修各县塘坝,至1942年4月,计已修建完成之塘17543口,坝548l座,灌溉面积16152755亩②。

三、农田水利的成效及其意义

国民政府发展农田水利究竟取得了多少实际的经济效益,据国民政府统计:“三十一年农田水利已完工程,共用款3l374814元,灌溉面积达517400市亩,共计增益13982万余元”③。每亩约增益270元,与当时粮价每石200元相较,每亩约增产粮食1.35石,可见,1942年,因发展农田水利而增产的粮食约为70万石;自“二十一年十月至三十二年十月,完工放水工程已达八十处,计可灌田八十二万四千五百五十五市亩”④。其中以甘肃为最多,达38处,可灌田557565亩。如按陕西标准“每亩平均增益食粮以五斗计”⑤,则增产粮食约41万余石,“自三十二年十月至三十三年十月,各省灌溉工程完工放水者,已达二十四处,计可溉田三十二万六千五百四十八亩”⑥。其中四川省占12处,共溉田167978亩,按四川每亩增益400元,每石粮价200元计⑦,每亩可增收粮食2石,全国共可增收粮食65万石。至此,1944年,因发展农田水利,每年后方19省可增加灌溉面积1668503亩,增收粮食176万石,约合264万市担。但以上所估计的只是中央所拨款与贷款的大型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至于各县所举办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民政府另有统计。

①《国民政府年鉴》第三回,地方之部,第6章,湖北省,第5页。

②《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地方之部,第7章,湖南省,第93页。

③《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5章,水利,第3节,工作概况,一、发展农田水利,第300页,“三十一年度农田水利已完工程经济价值表”。

④《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6章,水利,第3节,工程概况,第3页。

⑤《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地方之部,第19章,陕西省,第11节,水利,第285页。

⑥《国民政府年鉴》第三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6章,水利,第3节,事业概况,第2页。

⑦据《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中央之部,第1编,第15章.水利,第3节,工作概况,一、发展农田水利,第300页,“三十一年度农田水利已完工程经济价值表”,“四川”,“每石售价100元”,“灌水后每亩可增益400元”。

可见,修整小型农田水利始终在全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措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41年,修整小型农田水利增产粮食近300万担,1942年粮食虽然欠收,仍达70余万担,1943年达到280万担,1944年,仍在百万担以上。加上中央拨款与贷款所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所增产的粮食,每年共可增产粮食达四、五百万担。从1941年至1944年,修整小型农田水利的成效在全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措施的成效中均占16%至30%以上。在其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如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增施肥料等不断推广的情况下,修整小型农田水利能够保持这样的地位是难能可贵的。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5篇

组织制定规划方案,政府严格审批把关。我们先后制定了《穆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穆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穆棱市防洪预案》等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方案,全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议审定,进一步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效地保证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协调部门合力建设。坚持把农委、财政、国土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是基础,资金是保证,实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及时捕捉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项目、储备项目、争取项目。目前,穆棱市编制储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已达37个。在工作中,采取了“一个项目确定,一名领导挂帅,一笔经费落实,一套机构成立,一定期限完成”的“五个一”的工作机制予以强力推进。几年来,累计争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22个,争取到位专项资金5420万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注重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培育多种建设主体、多种机制作为补充。为此,我们大力推行工程产权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积极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06年,全市620座“五小工程”已有502座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承包、租赁和拍卖比例达到81%,为基层水利发展注入了活力。还有,成立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成立自主兴办、民主管理形式的用水协会,全市7个灌区已组建了11个用水协会,参与农户数量达到3900多户,管理的灌区斗渠条数达141条,灌溉面积达3.1万亩,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自主兴办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再者,开展民办公助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了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农民自筹144万元、争取国家补助62万元,建设了自兴、双兴和更新3座小型抗旱蓄水工程,新增灌溉面积3800亩,有效地加快了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除了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外,还要坚持把全民参与作为补充用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进程的有效手段,建立稳定建设力量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集中攻坚治理。我们在积极引导农民以开展“一事一议”的方式增强治理主体主动投工投劳自觉性的同时,组织市直28个党委、47个部门和省直单位共2800余人,连续6年对治理难度较大的流域,开展了集中规模治理攻坚会战,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4万亩。二是建立补充用工机制,形成水利建设新格局。面对严峻形势和现实困难,坚持把组织开展全民会战和市直部门攻坚战作为稳定建设力量的有益补充,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的市直部门会战,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生态建设宣传面,提高了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而且成为我市补充治理用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了补充治理用工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全民参与、部门攻坚”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

破解建设投入资金不足难题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投入不足、资金紧张几乎是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遇到的最难逾越、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投入,再好的规划与蓝图也很难实施。陕西省合阳县虽然经济并不发达,财政也较为紧张,但却较好地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

抓投入是合阳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突破口,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民营多元投入,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良好运行机制。

加强管理,用活项目资金。用实用活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解决投入不足问题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县乡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现场抓的工作机制。县上制定下发了《合阳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坚持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建立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一整套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坚持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机械,统一检查验收”,加强工程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并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按照要求专户储存,专项使用,逐级负责,专项审计。在“用实”的同时注重“用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财政部门关于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要求,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将农田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财政支持等涉农水利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以奖代补,激励民营投入。投入的多少决定农田水利建设速度的快慢。合阳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又是旱塬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的政府投资已远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为拓宽投资领域,吸纳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我们狠抓了政策引导。县上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合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民办水利的若干规定》、《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全面推行“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加强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千方百计鼓励扶持大户或股份合作兴办水利水保工程。同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参照民办公助的形式,县上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奖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民营、农民个人、水管单位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一事一议,群众筹资投劳。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但农民过多依赖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为此,县上制定了《合阳县村级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办法》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地处我县定国水库灌区的王村镇北王村,在今年灌区平地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村民代表提出建设项目,村委会讨论形成意见,交村民大会形成决议并付诸实施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筹劳筹资的难题。这种办法缓解了投入不足的压力,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

政府政策奖励,民营个体投入,群众筹资筹劳,初步缓解了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

建立新的机制

———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近日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年我国农村水利工作基本思路已经确定,将重点深化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地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李代鑫说,从面上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的投入政策、组织方式等被打破,新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从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健全建设管理机制、健全规划编制机制五个方面,加快建立与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一是促请尚未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实施意见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使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章可循;二是抓紧编制《县级农村水利规划指南》,为各地编制和实施县级农村水利规划提供指导;三是继续探索“一事一议”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国的指导意见;四是争取扩大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中央和省级投资规模,引导和带动受益农户增加投入;五是加快推进以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和完善工程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六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息报送工作,包括月报、简报和阶段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代鑫说,“十一五”农村水利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的评审。此外,农村水利建设中央投资增幅较大。与此同时,农村水利改革继续深化。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李代鑫指出,今年,按照中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部署,灌区将深化“两改一提高”工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争取国家加大对大型灌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节水改造步伐。力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规模能在2006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在加大骨干工程改造力度的同时,重视田间工程的配套和改造,争取节水灌溉示范、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投向骨干工程改造已基本完成的田间工程。尽快出台《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基本完成评价标准》,争取到年底基本完成20个左右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任务。

二是在全面推进灌区水管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田间工程和用水管理的综合改革。积极贯彻落实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明晰田间工程产权,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力争到2007年底,大型灌区由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的灌溉面积达到40%左右。通过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探索灌区农业水权转换试点,为实现水资源节约使用和优化配置、增加灌区节水改造投资来源积累经验。积极开展以用水户协会建设、田间渠系改造、终端水价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田间工程和用水管理综合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造与改革的整体效果。

三是进一步加强灌区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保障改造与改革取得实效。要修订出台《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补偿办法》、《灌区管理办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依据。同时,要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同下一年的项目安排挂钩。继续做好《全国农业灌溉用水状况分析》专题研究,部署各地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科学评价用水效率、评估节水灌溉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而科学指导灌区和节水项目建设布局、改进项目管理、加强灌溉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安徽省泾县水务局局长朱山东

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户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可以自行择业、自主经营。国家根据形势需要,取消了“两工”,水利兴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承担难以做到。包括农民在内的各方的参与,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如何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呢?

泾县农建工作曾一度滑坡,农村水利的基础地位越来越薄弱,保障能力越来越弱化。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展调研,摸清情况,调整思路,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范围广、内容多,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经营性的特点,一方面对公益性较强水利工程,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经营性的水利工程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投入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格局,是确保我县农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的支持。主要是整合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垸行洪及安全人饮等项目的国家投资支持,这是近几年我县水利兴修的重头戏,也是重要抓手。二是县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我县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可用财力非常有限,为了促进农建工作,我县每年都要从财政上安排近500万元投入水利建设,其中财政预算内安排了4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工程,以工代赈和扶贫安排400多万元的水利建设项目,40多万元的“以奖代补”工程项目,每年可做近80项农民迫切需要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实际工程造价可达200多万元。“以奖代补”工程这种形式既可克服政府财力不足,又激发了群众投身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关键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水利兴修的受益者主要是农民,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受益农户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水利兴修的主力军。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兴办民营水利,民营水利通过对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拍卖、租赁等,盘活了现有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创造了一个“投资水利能赚钱”的良好社会氛围。

过去搞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性不强或没有统一的规划,有的存在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的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国家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把这笔资金用好,用到刀刃上,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是基本前提。我县组织水务、国土、财政等部门做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达到摸清情况、明确任务、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同时还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经过批准的规划,所有相关部门和单位都严格执行。我县县级水利规划中含有全县防洪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水库除险规划等。

组织上创新,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实行民主管理。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征得他们的同意,变“要”为“我要干”,具体办法就是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协商机制。

近几年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修建了不少即将报废的水利工程,如云岭镇,其建设村江村塘由于渗漏严重,成了多年不能蓄水的废塘,下游近百亩农田抛荒,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2005年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愿集资和村集体经济,共计筹措了3万元资金对该塘进行切坝换涵,加高培厚、砼面板砌护,大塘维修后连同抛荒的农田公开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投入到水利兴修上。该镇汀潭村的云岭金矿每年要向村级财政交纳土地承包费2万元,这些钱每年都被平均分配到村民手里了,在旱情面前,他们转变了思路,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将承包费全部用于水利建设。黄村镇安吴村的红跃电灌站及渠道的防渗处理,由于投资较大,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将林场收入全部投入,仍然缺口不小,又通过村民自愿集资2万元完成了该工程的实施。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6篇

1.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3年4月份笔者对重庆市潼南县的实地调研资料.调查依据典型抽样原则和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了8个乡镇12个村,共获得120份调查问卷,通过筛选验证,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1.2研究方法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在处理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分析中,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度,能有效分析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1].本文中,因变量为农户是否有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当农户有参与建设意愿时用1表示,反之为0.为了检验上述假说,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设为以下函数形式:式中:Pi为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概率;β0为常数项;解释变量Xi(i=1,2,3,…,n)为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βi(i=1,2,3,…,n)为回归系数,即解释变量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βi为正,则解释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正影响,并且其值越大表示农户参与的概率就越大.

2影响因素分析

2.1模型回归结果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2.1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中,户主年龄及健康状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户主年龄的系数为负,健康状况为正.这说明农户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就越低.这与预期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年轻的农民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有能力经营大规模农田,因而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依耐性较强;而农户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差,无力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只是小规模种植蔬菜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其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供给、政府补贴等,因而他们的参与意愿较弱.农户文化程度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认识到农业生产离不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就越强.

2.2.2农户农业生产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特征中各影响因素的方向均与预期一致.家庭中农业劳动力人数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这说明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人力资源越多,越希望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收益,因而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通过了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农业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提高种粮收入,农户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可灌溉耕地面积比重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这说明农户耕地中可灌溉的农田比重越高,则当前的水利设施条件较好,能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所以农户对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就越小,从而其参与意愿就越低.家庭耕地中易旱易涝面积比重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影响,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为水利是农业的根基,水利设施的好坏与农业稳产高产有密切关系.水利设施越差的地区,易旱易涝面积越多,农户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越弱,于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农户越倾向于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2.2.3农户心理认知状况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的评价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意愿有显著负影响,与前文预测一致,该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表明农户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的评价越高,则当前的水利设施条件越能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其参与意愿就越弱.种粮收益和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是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分别通过了5%和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都为正.表明农户种粮收益越高,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越高,农户参与意愿就越强,这与预期一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对农户的参与有正影响,该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认识越高,其越可能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预期相符.

2.2.4农户所在村庄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本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总缺口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为负.说明村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总缺口越大,农户参与建设意愿就越弱,与预期一致.因为村庄建设资金缺口越大,说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和农民的支付能力都有限,只能依靠上级财政划拨等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村户均水田面积通过了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户均水田面积较大的村,村民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更大,村民的参与建设意愿就更强烈.

3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本文以潼南县调研数据为例,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因素.结论如下: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意愿受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心理认知状况和村庄特征的共同影响,但各特征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其中,农业生产特征和心理认知状况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较大,表现在以下几个变量: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易旱易涝面积比重、农户对种稻收益和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等.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7篇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8篇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9篇

1.1思想认识不足。在城乡建设不断得到国家重视的过程中,许多乡镇的领导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将重点放在加强农业生产上,而是一味的思考扩大产业的方式,这样的情况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了阻碍。另外,存在部分乡镇干部觉得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对其建设持反对意见。而部分农民则觉得进行小型农田建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认为夏季的雨水足够满足农田的用水需求[2],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不大。以上想法的存在阻碍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且为建设管理带来了诸多阻碍。1.2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一切活动的首要支撑条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有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表示大力的支持[3],也相应的在建设环节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不过由于我国存在经济条件不佳的区域,国家提供的建设资金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管理存在较多的困难,许多设备年久失修,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1.3维修以及改造存在困难。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自身特点,主要包括:分布区域广、工程活动分布多、维修以及改造困难等。在很大一部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缺乏相应的人员管理,致使诸多设备缺少维修养护,最终出现报废的现象,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诸多阻碍。而且,在实施工程维修过程中,存在一部分建设单位不具备一定的资质,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监管机制,维修环节不合理,使得存在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1.4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诸多原因的干扰,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科学的检测以及监控措施,不具备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缺乏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诸多的管理问题。

2.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

2.1从思想以及观念出发。农业想要得到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脚步,优化建设管理,才可以实现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土地辽阔,农业发展迅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应从思想以及观念出发,运用手册宣传或者广播的形式,让其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转变乡镇管理者以及农民的传统思想,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2.2从资金投入出发。要想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减少其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资金投入出发,逐渐增加其建设资金的投入,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充足,应为其积极申请国家扶持通道,所有与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的申请文件,均优先处理、审批,同时优化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保证其建设资金充足,防止资金不足的现象发生。其次,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工作,从引导入手,到扶持,再到监督,最后到服务,做好这四点工作,秉承投资、所有、受益三个环节的统一原则[4],从而提升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资金的有效补充,在资金足够的情况下,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2.3从工程改造与维修出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尤为重要,它直接与农民的生活相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不但要将其建设放在首位,还应强化建设后的改造与维修环节的管理,这样才能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在其改造过程中,不应存在随意性,应该从节水、环保、高产等要求出发,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将改造重点放在涝洼区域以及田间排水沟区域,不断完善水环境,有效避免干旱以及水涝灾害的发生。此外,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环节,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准入管理,相关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才可以让其展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保证整体维修质量。2.4从质量管理体系出发。质量是每个工程的基础,也是每个工程要保证的前提,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环节,若想保证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从质量管理体系出发,加大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改革力度,将其不断进行调整与补充。工作人员是工程的直接接触人,他们的质量意识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所以应该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加深其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同时制定出科学的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根据国家的相关建设要求与标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而提升每个环节的质量。在工程立项环节,应将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方案作为重点,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对其展开研究与分析[5],在进行讨论的环节可以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展开处理与解决,将可能影响到质量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做到减少。在工程建设实施环节,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的方案实现对各方的约束,以保证建设的良好进行以及质量的良好保证。其次,应该完善工程的监督制度,为了使监督制度更为全面合理,应该从多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从党员代表出发;第二方面,从政协委员出发;第三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出发;第四方面,从社会舆论出发。将以上四个方面作为重点,此外,将有责任以及有能力的村民作为监督辅助力量,真正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监督,有效发现在建设管理中具有的不足,及时制定出方案加以解决。最后,制定出科学的基础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用水户组织,强化农民自我服务意识,自发的对水利工程管理做出贡献与服务;积极引导中介服务团体加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服务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服务效果;相关部门应该将基层技术人员的教育作为重点,应该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以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展开;提升乡镇水管站服务水平,进而实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有效指导,保证整体建设管理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尤为重要,它能够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维修以及改造存在困难以及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并针对以上几点提出优化措施,从思想以及观念、资金投入、维修以及改造、程建设管理制度出发,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作者:周海鑫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土场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王虹,余金凤.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05:96-97+99.

[2]徐荣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06:35-36.

[3]吴新友.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6,12:109.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概述

从概念出发,农田水利工程是以促进农业建设为目的,以水利工程技术为基础,以修建水利设施为途径,以引水、调水、蓄水、灌溉、排水等方式为主要措施,以优化农田生产条件为结果的服务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结构整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等,其中工程重点在于根据生产需要改善地区水利条件与土地状况。工程宗旨是通过满足农田水资源供给,实现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

(二)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发展、农作物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方均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分布广、受众多、多样性强的特点,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在目前的工程中,存在由于建设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衡、环境污染等现象因此健康、环保、节约是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

二、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

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是农田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产生效益并长远发展的基础。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情况逐渐凸显,对各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资源依赖性强的农业产业,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供给是生产力得以保障的基础。

(二)特点

对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是优化工程建设的前提。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是通过经济健康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生态工程理念,以建立生态循环体系为基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农田利用与农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工程特点在于其以节约、生态为原则,以合理、科学为标准,以农田改造与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实现增产、增收为短期目标,以优化农田结构、实现生态健康发展为长远目标。其是农业建设的新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要点与方法

建设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已成为现阶段保障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工程以解决传统工程中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基础。

(一)建设思路

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影响,找出利弊,对比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和要求,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针对性处理,从问题出发,找出平衡工程与农田间的关系,这是建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思路。首先,以合理为原则。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田土地现状与资源条件,以配置、利用、协调为主要方法。第二,强化工程管理与节约意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节约原则,做好准备、做好预算、做好控制,在工程设计和工程执行双方面均要建立节约意识。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工程生态措施,通过植被覆盖、生物养护等方式,实现生态、工程、农业相结合。

(二)建设要点

在坚持工程科学、合理,符合节约、生态的要求基础上,加强化工程的规划与执行,从节约、生态两个关键点出发,明确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方法。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节约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节约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第三,养成节约习惯,做好工程维护。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程效用,实现最大化效益。第四,实现节约型工程,把握细节。在设计、实施、维护、使用的全过程中,注意节约的融入,尤其在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工程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充分性。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关注生态与农田的融合。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第三,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以改造、优化代替传统建设手段。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保证工程效果的长效性,保证生态循环。

四、结语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1篇

1.1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概况

我国的喀斯特地形面积分布为世界之最,其中尤以西南岩溶地区为代表,包括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8个省(区、直辖市)。据统计其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km2,“石多土少、雨多地漏、土薄易旱”的地质状况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山区的农业发展。云贵高原区土壤涵养能力低、蓄水保水能力差,再加上喀斯特山区地质漏水严重,其工程修建难度较大,很容易造成工程性缺水。同时贵州还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涉及传统的土地平整、道路和水利工程,还应该将生态环境治理融入其规划设计中,达到土地整治和石漠化治理双重目的。自然条件差,加之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使得我国石漠化地区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少,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更加凸显,进行以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1.2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位

“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喀斯特山区传统的农业用水只能靠雨水,而以云贵高原为主的喀斯特山区雨水分布很不均匀,冬天雨水少而夏季雨水多,且小区域内气候变化差异较大,谷底下雨山头晴热,隔山天气不同等局布气候差异极为常见,这些都严重地制约其农业发展。众所周知,以云贵高原为主的喀斯特石漠化区域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其中春旱尤为严重。因此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充分结合喀斯特山区现有的特殊地势地貌优势,构建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主的整治模式,最大限度地兼顾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目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的布局和设计应充分结合其地形地貌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蓄水、灌排水功能。经过对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调查,笔者认为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及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工程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喀斯特地质实际。喀斯特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其地表保水蓄水能力差,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后在地表的流动时间和距离均较短,而修建多座低标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具备短时间蓄大量水的能力,则易造成次生地质灾害;其次,工程设计标准过低,影响工程质量,如沟渠底层设计用C10打底、C15砌筑,这直接导致部分工程修筑后还未经验收,仅雨水冲刷、土壤吸水膨胀便可将其毁坏,给土地整治工程带来负面影响;再者,土地整治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其缺乏了解,农民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愿望不强。农民未参与规划使得部分规划不尽合理,且给工程后期管护带来一定影响。农民作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的主要受益者,其参与的积极性高低是影响工程综合效益大小以及效益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最后,规划设计没有很好地兼顾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问题,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实际在规划设计中存在重农业用水轻农民生活用水的现象。

2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优化布局

2.1农田水利工程优化布局理念

“优化”即为追求更高的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因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为使命,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具体项目区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2014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口号,这为继续促进农村、农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喀斯特山区人口密度大,要实现农民的持续增产增收,农田水利工程的属性作用更加突出。优化布局农田水利工程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要加大土地整治工程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加强规划设计人员的设计培训,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兼顾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民人畜用水,实现工程效益最佳化。

2.2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优化布局类型

喀斯特山区土地有着田坝少,梯田多,旱地多水田少,且旱地多为分散的坡地等特点,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具有以蓄水和排水为核心,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的特征。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蓄水、排水和附属工程3类,其中蓄水工程为蓄水池,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拦山堰等,附属设施有涵板、沉沙凼。喀斯特山区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和农户人畜饮用水两部分,蓄水和排水工程相互衔接构成排蓄水体系。可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将喀斯特山区蓄排水分为农业用水、农户人畜饮用水、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兼顾3种类型,再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其工程布设主要有4种类型。第一种为农业用水型,布设在旱地集中连片,地形变化比较统一的坡地山腰。旱地集中连片,坡面汇水面积足够时,可修筑容积较大的蓄水池,保证农户平时急需施肥打药时用水;同时需在坡面中上部修建拦山堰将坡面径流汇至与等高线垂直的排水沟,再经沉沙凼将水流中较大石子沉淀后排入蓄水池,蓄水池蓄满后可通过排水沟将多余的水排往低处。第2种农业用水型水利工程布设在旱地集中区域,且充分利用道路系统形成汇水面,使得道路和蓄水、排水工程与地形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旱地农业用水。第3种为农户生活用水型,布设在离居民点较近的位置,或是现状已有水井,该位置有稳定的地下水源,修建蓄水池能很好地将地下水储存,便于农户人畜饮水。第4种为农用和农户生活用水兼顾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田坝”区,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选择恰当的位置布设能兼顾农业用水和农户生活用水的水利设施。喀斯特高原地区有很多“高原盆地、田坝”,且其多数有溪流汇集,因地制宜布设排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形成更加丰富的水利网络体系,可在满足农业灌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实现水利工程效益最佳化。

3喀斯特山区利水型社会构建

在资源困乏的21世纪,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已成为共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之一,水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偏少早已是我国国情,加之存在农业用水浪费、污染等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使淡水的使用成本不断加大;所需的技术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工业用水的不断加大;城镇化的加快使得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这些问题都成为当今社会的负面因素。因此构建利水型社会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喀斯特山区利水型社会的构建可以从农业和农村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喀斯特地区农村面积广、人口多的特点,构建喀斯特山区利水型农业和利水型农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对农民节约用水观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农民逐渐树立利水农业和利水社会的价值观。在倡导人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背景下,逐步构建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增强农民“爱水、护水、利水”的风尚,减少农民生产生活对水的浪费和伤害。(2)加大对农村利水型农业和利水型社会的投入,构建利水社会科技体系。加强对利水农业和利水社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寻找适合山区农民节约集约用水方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利水科技体系。(3)构建利水型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利水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层面的政策作支撑,如建立鼓励利水社会发展的政策,利水社会基础支撑体系,以及构建长期投入机制等。总之,构建喀斯特山区利水社会是一项服务于“三农”发展的系统工程,主要从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用水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水体系,实现人—土地和水—环境的协调统一。

4结论与讨论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维护管理

随着我国农田灌溉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日渐增加。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农田灌溉作用,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针对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整体规划,紧抓重点,突出难点,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只有科学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够推动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总体规划有利于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性意义,指明建设方向。只有明确了工作重点,才能够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之后合理规划一些次重点工程项目。在对重点工程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问题,以此对现阶段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进行明确,通过启动和实施重点项目,有利于推动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业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发展。其次,健全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水利水平。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有必要加强统一管理,对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确保建设程序合理有序[1]。首先,申请规划审批,然后展开实际建设施工,最后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交付使用,并且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被评选的“优质工程”,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紧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风气;如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未按照施工程序展开,建设质量不达标,通报批评,严厉处罚,坚决打击。只有在科学管理下,才能确保我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规范的发展。

2农田水利工程具体维护措施

2.1增强维护管理意识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意识,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只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提高自身工作责任心。同时,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地区人民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使广大农民能够了解到自身一方面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也是水利工程的维护者。只有农民自身具有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意识,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性能,以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功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灌溉服务。

2.2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我国农业耕地灌溉的基本需求。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作用,有必要对维护管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将维护管理意识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中,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维护管理积极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专业管理技术。可以定期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累积经验,以此促进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维护技能,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更好地开展维护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2.3构建维护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维护管理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普遍缺失。因此,必须构建完善可行的维护保障体系,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首先,乡镇水利站能够合理规划整个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结合不同区域的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监管。面对工作项目多、工作人员少等问题,水利站可以以村为单位,着重培养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人员,使受训人员能够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保证水利工程性能符合工作需求,最终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水平。基于此情况,以村为单位管理周围水利工程,确保所有水利工程均能得到有效保护,一个农田水利工程必须配置2名以上的维护管理人员。

2.4加大对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经济性和公益性特征,如果只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政府资金保证的情况下,还需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以此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出现资金紧缺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并且需要对工程维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做到合理安排,以此保证资金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统筹管理各种分散资金,从而为专职维护管理团队配置以及配套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只有工程质量符合要求,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服务价值,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工作性能,使其使用时间得到有效延长。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不断提升维护管理技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

灌溉之利,田之大本,农业丰收源于引水,成于输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为引导,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革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划分市场体制下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一、菏泽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菏泽市属鲁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菏泽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洙赵新河、东渔河等河流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洙赵新河流域,仅有洙赵新河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洙赵新河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洙赵新河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2、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1)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洙赵新河流域,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河渠干涸,工程毁坏。

3、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洙赵新河流域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菏泽市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2、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1)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2)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3、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这一政策,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随着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四、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1、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2、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菏泽市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3、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4篇

菏泽市属鲁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菏泽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洙赵新河、东渔河等河流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洙赵新河流域,仅有洙赵新河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洙赵新河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洙赵新河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2、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1)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洙赵新河流域,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河渠干涸,工程毁坏。

3、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洙赵新河流域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菏泽市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2、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1)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2)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3、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这一政策,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随着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四、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1、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2、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菏泽市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3、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益区域的建设与建设区域的差异在于同一条水利工程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受益建设区可能在本受益地域上。建设的难度在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冲突,一边是公益事业必须的,一边又是自身的利益。两者的矛盾是不能兼得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实行市场体制下的农田建设,建设的不再由受益户义务户负担,而是统一缴纳建设费用,由水管单位来统一规划建设。二是重新规划受益区域的建设地段,实行差额补助建设的办法。建设方式实行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加强建设的规模化和透明度。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其系统内的公益性特点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和引导,完全市场化的农田水利经营管理,应从税、费中支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应在市场化中考虑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必要的用水、防洪制度,约束市场化的管理行为。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5篇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自1980年代初以来,农田水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推进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用水的市场化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首先、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和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这方面的改革起始于1980年代初,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启动的。1981年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指出;''''全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主管部门商情财政部门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各级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单位逐个落实工程安全,调度运用,综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和之签订经费包干、经营承包合同。增收节支获得的效益,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挂钩,使其有责、有权、有利'''',到1990年代初,水利工程单位和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改革全部完成,水利工程单位转制为企业化经营。(徐小青,2002)第第2、推进农田水利收费制度改革。经过企业化改制的水管单位,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原先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转变为成本核算基础上的经营性收费。为此,1985年国务院<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明确水费是水利工程单位的主要收益。1990年,水利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通知精神的相关文件,进步提高了水费标准。水费制度改革产生了两个后果;是水价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项目。前者意味着国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转嫁到农民,后者意味着水利工程单位进步和政府脱钩,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第第3、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变更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以此来盘活水利资产,缓和水利经费的紧张局面。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在全国现有的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有264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变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39万处,进行拍卖的37万处,租赁的19万处,承包出去的169万处。(林万龙,2003)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进步加快。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创建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第2、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事议''''制度

1、''''事议''''制度

''''事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事议''''筹借的资金。

''''事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按照<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规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被取消,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事—议'''';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统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再需农民投劳进行农村公益建设,也必须进行''''事议''''。为规范''''事—议''''的筹资筹劳,安徽省又制定了<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事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事议''''制度的创新和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以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事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事议''''制度的现实困境